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説無垢稱經疏 (No. 1782_ 窺基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作之義。無行即無爲。雖觀無行。常行利樂。雖
觀内外無我之理。不捨大悲。拔有情苦
經雖觀無生所修智慧 賛曰。此有三句。
因同二乘觀無生理。不隨二乘之正位。
雖觀空寂。而不空寂所修福徳。雖觀遠離。不
遠智慧
經雖觀諸法安立佛種 賛曰。此有三句。
雖觀有爲無實之理。眞如法性。常安住圓
滿。思惟無惙。雖觀諸法無主眞如。求自然
智。精勤匪懈。有標幟者。諸有爲也。如王以旗
而爲標幟。且諸有爲。有能相所相。以能相四
相爲能標幟。一切所相諸有爲法爲所標幟。
無爲無此。名無標幟。雖觀此無爲。而於了義
教中。聽聞正法。安立佛種。以上諸句所言
觀者。皆觀無爲。所言而者皆是不住
經諸善男子不住無爲 賛曰。第三結也
經又善男子不盡有爲 賛曰。下第三段。
以二相對雙辨二種。有十六對。舊經有四對。
此有二對。修者爲福。受勝生死。不住無爲。
修智資糧。拔衆生苦。求大菩提。故不盡有爲。
若住無爲。盡於有爲。便成二乘。永入寂滅。自
利非他。是下文意。一切當知。若不住無爲。不
盡有爲。不同二乘永入寂滅。能成二利。與樂
無缺。不住無爲。大悲利物。不盡有爲
經利益安樂不盡有爲 賛曰。此有二對。
利生無替。不住無爲。圓成佛法。不盡有爲。
成滿佛身。不住無爲。得無畏等。不盡有爲
經方便善巧不盡有爲 賛曰。此有二對。
善巧化生。不住無爲。妙智常觀。不盡有爲。修
報化等佛土圓滿。不住無爲。佛之報身常住
無盡。不盡有爲
經常作饒益不盡有爲 賛曰。此有二對。
常益有情。不住無爲。受法無廢。不盡有爲。善
根無盡。不住無爲。善根不壞。不盡有爲。由善
根力。持身功徳。皆不斷壞。不盡有爲
經爲欲成滿不盡有爲 賛曰。此有二對。
成願利生。不住無爲。不希永入於畢竟滅。不
盡有爲。圓意善淨進行利他。不住無爲。上意
神淨自利無盡。不盡有爲
經恒常遊戲不盡有爲 賛曰。此有二對。
五通利物。不住無爲。善圓佛智。善滿六通。究
竟無盡。不盡有爲。諸度自利圓滿。不住無
爲。本思利他未滿。不盡有爲
經集法財寶不盡有爲 賛曰。此有二對。
法財無厭。不住無爲。不樂二乘少法。唯
大乘廣法。不盡有爲。誓願無退。恒度有情。不
住無爲。誓願圓滿。無休息故。不盡有爲
經積集一切不盡有爲 賛曰。此有二對。
集妙法藥不息。不住無爲。隨病授藥無休。不
盡有爲。知衆生病能外用故。不住無爲。能息
衆病永不休息。不盡有爲
經諸善男子精勤修學 賛曰。此結成二不
盡不住
經爾時一切身心踊躍 賛曰。自下第三歡
喜供養讃徳而還。有三。初聞法歡喜。次花香
供養。後讃禮而還。此初也。聞法開發曾未悟
者。勸勵已悟諸菩薩心。故大歡喜。身心踊躍」
經以無量種深沒於膝 賛曰。此花香供
養。有二。初供養三尊。後散遍世界。如文可
知。有法之處。如佛塔廟。理須供養。況表佛
土本所唯淨。亦表有情滅煩惱惡。故覆於地。
足可修行法性等益。故深沒膝
經時諸菩薩便往彼國 賛曰。此讃禮而
還。身業歸故頂禮。語業歸故稱讃。利益既周。
故須還國
説無垢稱經賛卷第六



説無垢稱經*賛卷第六
  觀如來品
合十一品。正陳本宗分中。分三。初九品明菩
薩境。次上一品明菩薩行。此之一品。明菩薩
果。修行當必成大果故。如來之名。已如前釋。
觀者察。智見照察。名之爲觀。恐修妙行者
執有實如來。不解正觀二身差別。今教正
觀。求證作佛。因無垢之來意。陳如來之妙體。
此品廣明。名觀如來品
經爾時世尊觀如來乎 賛曰。佛身有二。
一實。二權。由此二種。品段有二。初如來發
問。明觀法身如來。或兼自受用身。證會一切
智智下。明自受用身。倶實身故。後鶖子發問。
因見無動佛事。明觀他受用身。兼顯釋迦居
雜穢土是化身佛。倶權身故。下鶖子歎無垢
稱言。乃能捨彼清淨佛土。而來樂此多雜穢
土。故知無動是他受用。釋迦爲化身。諸佛之
身。不過實權。此觀如來。一切皆具。但以釋迦
權化隨事因鑒。法報二身。理幽頗曉。寄此發
問。明觀如來。非唯觀釋迦之化身也。佛地論
云。佛身有二。一法身。二生身。眞如法身及自
受用身。倶名法身。實功徳法所集成故。他受
用佛及化身佛。倶名生身。非實徳故。由此科
文。准彼爲二。初文有二。初問。後答。此初也。
牒先來意。爲觀如來。汝於如來云何觀耶。爲
觀權相。爲觀實身
經無垢稱言如是而觀 賛曰。下答有三。
初總標。次別釋。後結正。此初也。空理義云。
釋迦之身。權形世俗。有相可見。眞佛之體。諸
法性空。無形無相。都不可見。今觀眞佛。故言
我觀都無見也。般若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
聲尋我。彼生履耶路。不能當見我。故觀如來。
都無所見。應理義云。法身眞理。無相無形。
自受用身雖是五蘊。微細殊妙。十地菩薩。尚
不能知。況餘下位。體充法界。亦不可以色
形相而可取之。亦都無見。故此總答如
是而觀。舊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實相
即眞如。與新稍別。唯得作法身一解
經何以故現在不住 賛曰。下別釋也。空
理義云。下觀眞身有二。初略釋。後廣釋。此略
釋也。依俗化形。從於過去前際修來。往於未
來後際化導。現在出世。住教衆生。可有所見。
眞諦無形。性本空故。都無三世來往現住。如
何可見。故觀如來。都無所見。般若又云。彼如
來妙體即導師法身。彼體不可見。彼識不能
識。應理義云。下釋有二。初至蕭然解脱。明觀
法身。後證會已下明觀自受用身。初中有二。
初略。後廣。此略也。何故觀法身都無所見。非
三世故。三世攝者可有見故
經所以何者其性非識 賛曰。空理義云。
下廣釋。觀眞身。永離一切世俗衆相。雖有種
種文句不同。意論眞身離衆相也。雜蘊性
空。然非一向。故觀蘊外。眞性非識。應理義
云。下廣法身。文合有六。一離五蘊相。二異
三有身。三順出世道。四遣法非法。五同眞超
俗。六離繋解脱。此初文也。五蘊眞如。是佛法
身。故觀蘊如非即五蘊。故般若云。以色見我。
音聲求我。是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加來妙
體。即法身佛。體不可見。識不能知。然涅槃等
云。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
是者。是報身佛。故不相違。舊經云。不觀色。
不觀色如。不觀色性者。依空理義云。聲謂
有相。如謂空相。性謂因縁。色屬因縁。都無自
性。依應理義云。*聲謂依他。如謂圓成。性謂
所執。此三依詮。法身廢詮。故皆不觀。雖作
此解。違新翻文。義可同也
經不住四界遠離三垢 賛曰。二異三有
身。有六。一不住四界地水火風。非四成故。二
同虚空界。無所罣礙。唯以虚空爲譬喩故。三
非内六處。起性自常故。舊曰。六入無積。非
積六塵爲自性故。四趣世六根路。正智所證
故。五不雜三界。純無漏故。六遠離三垢。遠貪
嗔癡。垢爲自體故
經順三解脱無障礙障 賛曰。三順出世
道。有三。一順三解脱。三解脱體。謂空無相無
願。法身乃是妙智之境。順能縁之正智也。二
隨明者。宿命天眼漏盡三智。斷三際愚。照洞
三世。故名三明。至者到也。到三明者。謂菩提
智佛之法身。隨順能到之三明也。此眞如體。
非是無漏慧明。而稱爲明。慧眞性故釋明義。
非能到而稱到。體是所到。能到性故釋至義。
三至一切法無障礙際。此眞如性。到一切法。
或智障品。無障無礙。極邊際故
經實際非際其性倶離 賛曰。四遣法非
法。有四十七句。舊有二十九句。此有三句此
中諸句。一向遮執。但是言説。但是分別。一切
皆非法身本性。言説分別不稱理故。今爲遮
此。故言非也。且如初句。雖是實際。非是名言
及分別際。二眞如亦爾。非定眞如。三故常
無所住。亦非能縁智。故不相應。時等依等處
等事等名相應故。亦倶離眞如境與智也
經非因所生非異能初 賛曰。此有六句。
一非因縁起。二非有無相。三非自他相。四非
一異。五非所相。六非能相。因親唯因縁。縁疏
餘三縁。所相者所表。能相者能表。此二皆有
即離同異。一切皆非。舊云。不一相空。不異相
有也。不自相自相。不他相共相。非無相遣相
也。非取相取相也
經非此岸無住無去 賛曰。此有九句。三
去及來。合爲一故。此岸謂生死。彼岸謂涅槃。
中流謂煩惱。非倶者。非亦内外。非不倶者。非
非内非非外也。舊云。而化衆生觀於寂滅
不永滅云而非衆生觀應寂滅。非永滅也。
非是法身而能化也。不此彼體也。不以此彼
者。不以此彼而可顯示。不可世智知。不可以
分別心識
經無名無相無少義可説 賛曰。此有七
句。名謂能詮。相謂所詮。不住色蘊有分身中。
亦不離此。無少體可以指示。無少義理可爲
他説
經無施無慳無慧無愚 賛曰。此有六句。
六度六蔽各各對故
經無諦無妄非所取 賛曰。此有八句。諦
實妄虚也。一切語言施爲造作。普皆斷
經非相平等平等 賛曰。此有六句。非相
状。非不相状。非爲作。非不爲作。體無算數。
離諸算數。體無障礙。前後相似平等。前如後
前平等。後如前後平等
經同眞實際無覺不知 賛曰。五同眞超
俗。初二句同眞。下七句超俗。實際者。無分別
智。無到所縁。法身同彼。法界者。諸功徳法
性。法身等彼義等體故。此二句同眞。能稱者
能説。所稱者所説。諸稱性者能所説性。量謂
籌量。三義亦爾
經離諸繋縛蕭然解脱 賛曰。六離繋解脱。
不爲物物。名法身也
經證會一切周遍一切 賛曰。下觀自受用
身。合有十七句。初四句。明報身體。後十三
句。離法執著。此初也。能縁正智。能證會此。
而成一切智及一切種智。心境兩冥。理與神
會。故言平等。獲得有情無二本性。本性眞如
無差別故。或此悲智。等縁有情無有二故。逮
者及到。到一切法無差別性。即此心智佛
之菩提自受用身。周遍一切。無所不在。等眞
如故。舊云等諸智。得一切智智諸佛皆等。同
衆生者。觀諸衆生無二。眞性同故
經無罪無無起無盡 賛曰。下有十三
句。離諸執著。此有七句。罪謂苦果可毀厭故。
愆謂業惑甚過失故。濁謂三業依止外道顛
倒見生。聖教對治不信混濁之所攝故。穢謂
三業能汚相續。依此發生如是障業。又損
見所攝増惡清淨所立法義名穢。薩迦耶見
所攝障眞無我見義名濁。一切無礙。亦無執
著。離三分別及七分別八分別等。無物之所
作。無物之所生。此遮自然等作之與生。亦遮
有實諸法作生。亦無虚實及實起盡。或復無
趣生起。亦無諸起盡
經無曾無當所不能説 賛曰。此有六句。
無實過未。故無曾當。無五怖。無漏染。八風不
動。故無憂喜。已到究竟。故無欣厭。二三七
等。分別不縁。唯智能證。言不可説。無言能
證。性是依他。亦離諸著
經世尊如來名爲邪觀 賛曰。此結正。此
觀法報二種眞身。名爲正觀。權爲眞及邪觀

經爾時舍利子堪忍世界 賛曰。下第二段
鶖子發問。因見無動佛。修觀他受用身。兼顯
釋迦居雜穢土。是化身佛。倶權身中有四。初
鶖子發問。二如來廣答。三欣見妙喜。四鶖子
讃揚。此初問也。不但鶖子未識來由。亦寄此
徴。以彰他報。天女既言本性。問往不問所
從。淨名既爲物生。問來而不問往
經世尊告曰汝應問彼 賛曰。下如來廣答。
有三。初推答以顯理。後自答以彰事。舊云。問
維摩詰。無問佛文。下佛自陳。又無問處。極成
乖角。初中有二。初推問。後問彼。此初也。鶖
子問事從何處來。故佛自陳事迹而答。因今
訪問。得悟深理。故推問也
經時舍利子來生此土 賛曰。下問彼有
八。一正問。二返詰。三正答。四責徴。五正答。
六引問。七印可。八陳正。此初也
經無垢稱言可沒生乎 賛曰。二返詰也。
若應遍知。滅應作證。擧有漏無漏之異。正
證理時。而爲問也
經舍利子言可沒生也 賛曰。三正答也。
正證入理。無少沒生
經無垢稱言來生此土 賛曰。四責徴有
二。一責先徴。二更徴責。此初也
經又舍利子而來生此 賛曰。更徴責也。
上以理窮理無沒生。下以事詰事無沒生
經舍利子言有沒生也 賛曰。五正答也。
化既非眞。故無生沒
經無垢稱言如幻化耶 賛曰。六引問。引
教爲問。以徴義宗
經舍利子言如是如是 賛曰。七印可也
經無垢稱言來生此土 賛曰。八陳正。前
以理等已無沒生。今以事齊何須發問。有
二。初直例。後顯示。此初也
經又舍利子諸行續相 賛曰。下顯示有
二。初別解沒生之相。後正釋之。今言。沒者有
爲諸行死斷滅相。生生者諸行相續之相。體
非常斷。似彼二相。故名沒生
經菩薩雖沒惡法行相 賛曰。此正釋之。
雖示有沒。不斷善行。無斷相也。雖示有生。不
續惡行。無常相也。此沒生無斷常相
經爾時世尊來生此界 賛曰。下自答以彰
事。有三。初佛指告。次鶖子讃揚。後無垢問
答。此初也。東方世界。名曰妙喜。種種莊嚴見
生喜故。佛號阿閦。此云無動。八風不擾。四魔
不侵。常安不變。故云無動。爲度衆生。此從彼

經舍利子言多雜穢處 賛曰。此鶖子讃
揚。彼他報土。故言清淨。此變化土。故言雜穢」
經無垢稱曰樂相雜住 賛曰。下無垢稱問
答。有五。此無垢問
經舍利子言衆冥都息 賛曰。二鶖子答。
明生暗滅。故不樂雜。意顯菩薩實不樂與惡
生同住
經無垢稱行瞻部州 賛曰。三無垢問。
爲釋疑云。若不樂雜。何故菩薩來生此耶。
故爲此問
經舍利子言作照明故 賛曰。四鶖子答
經無垢稱曰煩惱暗耳 賛曰。五無垢稱
釋。文顯義易。故不重解
經爾時大衆聲聞等衆 賛曰。下第三段欣
見妙喜。有七。一衆咸希見。二佛命現之。三無
垢思惟。四正起神力。五世尊問勸。六人天獲
益。七事畢還處。此初有三。一希見土。二希見
法主。三希見徒衆。如文可知
經佛知衆會令所願滿 賛曰。二佛命現。
何故如來不現令見。命無垢現。欲顯居士助
佛化者。尚示神通。況如來耶。又彼本土。令其
自現。何假佛耶。又何簡自他。宜現便得。又欲
顯菩薩皆生淨土。必有他受用身。知釋迦身
爲他權化。故令彼現。理亦無違
經時無垢稱男女大小 賛曰。三無垢思
惟。有三。一思移世間器有情界。二思移出世
佛利樂事。三思移大千示諸大衆。此初文也。
王都已前妙喜器界。菩薩聲聞男女大小彼
有情界
經乃至廣説海會大衆 賛曰。二思移出世
佛利樂事。有二。一思移佛及大衆。二思移於
佛事。此初有三。一移如來。二移覺樹。三移海
衆。衆會無邊。猶如海故
經諸寶蓮華作佛事者 賛曰。下思移佛
事。有二。一移華。二移階。此移華也。十方佛
國。欲作佛事。先以蓮華。或寄或散。如説般
若。隨其近遠。十方世界。皆寄蓮華。與釋迦
佛。而作佛事。法華化佛。寄華亦爾。彼淨土
中。有此蓮華。故今移取
經三道寶階寶階而上 賛曰。二移階道。
釋迦寶階。天帝使作。無動寶階。從地涌出。
釋迦騰空。往於助利。三月坐夏。爲報母恩。
未憂將歸。天帝使大力鬼神。爲佛而作寶
階。中道黄金。左道馬惱。右道水精。故名三
道。彼土寶階。爲令人天往來有爲。故從地踴。
亦不相違。天下人間。爲見佛聞法。人上天處。
爲觀天帝宮城園苑。故須寶階。十方佛事。各
不同故。彼雖淨土。亦現有彼輪圍山等。如極
樂佛。亦有王城父母妻子魔王調達種種等

經如是清淨示諸大衆 賛曰。三思移大千
示諸大衆。下從水際。不取金風。留所依故。至
色究竟。不取無色。無形器故。西方取華。以繩
之貫。爲髣嚴飾。持彼置手。相亦類之
經其無垢稱入此界中 賛曰。四正起佛
力。有四。初正起神通。二有縁驚問。三無縁不
違。四彼此無違。此初也
經彼土聲聞救護我等 賛曰。二有縁驚
問。有二。初問。後答。此問也。得天眼者。方覩
界移。故言善逝救我護我
經時無動佛非我所能 賛曰。是波佛答。
顯此菩薩有大威神。方便推言非我所能。豈
佛不能起此神力。由此經言爲化衆生方便
告也
經彼土初學不知不見 賛曰。三無縁不
*違。有二。初明不知。後明驚問。此初也。報淨
土内。理無人天二初等衆。今諸菩薩。如來化
作。故現不知。亦無過失。或淨土者。通有報化
淨土。淨土中。有人天衆江海等器。何所相違」
經聞是語已當何所往 賛曰。此明驚問。
聞諸有縁菩薩發問無動垂告。聞此語已。爲
方驚問。佛既先告。後皆審知。故此無答
經妙喜國土與本無異 賛曰。四彼此無
違。彼淨土相。不隨此減。亦不増長。此亦不由
咸迫迮。二界相雜。見與本同
經爾時世尊聲聞等耶 賛曰。五世尊問
勸。有四。一佛問。二衆答。三無垢施華。四如
來重勸。此初也
經一切咸言世尊已見 賛曰。二衆答也
經時無垢稱菩薩等 賛曰。三無垢施華。
神力化作種種華香。自作教他。令衆供養。彼
菩薩等。顯大慈悲勸衆行故。此明無垢勸修。
下明如來勸修
經於是世尊諸菩薩行 賛曰。四如來重
勸。欲外成淨土。内身爲菩薩。應學彼佛本菩
薩行。即諸經言。度脱諸衆生。即生不動國。等
一切勝行
經其無垢稱所居佛土 賛曰。六人天獲
益。初人天發願。後佛記當生。如文可解
經時無垢稱兩衆皆相見 賛曰。七事畢
還處。分離之時。彼此皆見
經爾時世尊菩薩等不 賛曰。下第四段鶖
子讃揚。有二。初佛問彼。後彼答讃。此初也。
知其已見而更間者。欲發其詞。令聲聞等同
願讃故
經舍利子言世尊已見 賛曰。答讃有四。
一答。二願。三欣。四讃。此答也
經願諸有情如無垢稱 賛曰。二願有三。
一願諸衆生皆居淨土。二願成福慧似無動
佛。三願獲神通如無垢稱。如文可知
經世尊我等如是大士 賛曰。三欣也。欣
慶自已得植良縁。學彼勤修菩薩行故
經其諸有情精進修行 賛曰。四讃有十。
一三慧倶能益。但聞此教。猶名大益。尚能畢
竟永拔生死。何況六徳。一信解。二受持。三
讀。四誦。五説。六修。中邊論云。謂書寫。供養。
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行。
十法行者。獲福聚無量勝故。無盡故。由攝他
不息。此總標中信解。即是思惟所攝。下文有
二。供養書寫。并前爲九。下隨喜者。或是施他
十行皆足
經若諸有情諸佛相續 賛曰。下有九句。
別顯經徳。舊有六句。此有二句。一手得獲
珍財。若手得。便獲法寶。能爲大利。可珍重
故。修行所攝。二信解紹佛種。若信解。便繼佛
身。相續身也。信解即是信。及聞思慧爲佛因。
故名紹繼
經若諸有情無上止法 賛曰。此有二句。
一讀誦爲勝伴。若讀若誦。身爲菩薩教爲法
佛。讀誦不離。名二爲勝伴。二受持便攝正
法。若有受持。便攝正法。攝者苞綜。受者領
納。任持在心。恒無忘失。便爲攝受無上正法。
無上正法。體即大乘教理行果
經若有供養一切智智 賛曰。此有二句。
一供學室有佛。學此法者。當持佛身。身中
已有報化身因。所學即是法身如來。故能供
養。學此法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二書寫攝
福慧。若書寫供養此法。便爲攝受福徳智慧。
此經能生福慧二故
經若有隨喜不退轉位 賛曰。此有二句。
一隨喜設法施。有隨喜便爲法施。此法能爲
衆生利益。故若隨喜。令得流行。不爲障礙。
便他修學。其隨喜者。便成法施。二演説近
不退。爲他説一四句頌。便近不退。一四句者。
四句爲一頌。説此經理四句周圓之處。名一
四句頌。不退有四。一信。二位。三證。四行。如
前已説。隨其所應。近此不退
者善男子已得授記 賛曰。此有一句。
思惟得授記。於此法門。一信。二解。三忍可。
四領納。五愛樂。六觀察。即於菩提。已得授
記。有此佛因。當得大果。雖無佛言。與記無
別。故名已得
  法供養品
此一部中。合十四品。初之一品。説詮縁起
分。次十一品。正陳本宗分。上已解訖。後之二
品。讃授流通分中。分二。此之一品。讃歎流
通。讃揚人法。令其修學。後屬累品。付授流
通。付授彌勒。傳行末代。若不讃揚勝徳。何以
勸傳末世也。隨奉所須名供。育資身徳曰養。
此通財法。財爲資身之什。法爲長道之具。財
爲近世之須。順當時而有益。法爲遠代之利。
剋聖道而爲資。今題此勝因。勸有情以信學。
捨乎劣業。助法體而持修。此品具陳。名法供
養品
經爾時天帝釋解脱法門 賛曰。品段有
三。初天帝讃揚。二世尊印述。後具陳往事。勸
發勝修。初中復四。初我獲希聞。二他資勝益。
三敬養學者。四隨處勸説。此初也。往逢二聖。
常聞妙法。今取勝境。實未曾聞。舊云自在。
神通事勝也。決定實相理勝也利他自利二
爲勝故。此爲所詮。經是能詮
經如我解佛如理修習 賛曰。二他資勝
益。有二。初設修劣業。已成法器。況修勝行。不
成大益。後明修勝行之利益。劣行有六。一聽
聞。二信解。思惟也。三受持。四讀。五誦。六爲
他説。尚爲法器。修法安法之器宇也。上説聞
思。雖爲劣因。已爲法器。何況精勤如理修者。
依教奉行。第十法行。正成佛因。謂以修慧依
教行故
經如是有情善趣戻塗 賛曰。下明修勝
行之利益。如理修習者。總有七句。分爲三對。
或通前劣業。皆有此能。一閉惡開善路。二遇
善離惡縁。三得智觀妙境。此初也。三惡趣者。
險惡徑道。善能開閉。人天趣者。夷平塗路。善
能開闢。或惡趣是惡果。險徑是惡因。善趣是
善果。夷塗是善因。於此二道。善道塞故
經常見一切暴惡魔軍 賛曰。此三句。遇
善離惡縁。初一句。遇善縁修妙行故。後二句。
離惡縁當成七辨及十力故
經淨菩提道所行之路 賛曰。此二句。得
智觀妙境。道者因也。由淨菩提之因。當安妙
覺之智。因此履踐。觀佛所行境界妙路
經復言世尊善女人等 賛曰。三敬養學者」
經世尊若有令無障難 賛曰。四隨處勸説
也。若有處所通此法門。我等爲聞。共往彼處。
未信此者。勸令生信。已信學者。護令無難。令
其得證。或流通者。謂書寫等
經爾時世尊微妙法門 賛曰。自下第二世
尊印述。有二。初印可前説。後述經勝益。此初
也。於善不背。讃揚慶助。是名隨喜。舊云吾
助汝喜。彼非隨喜。義勢相背
經天帝當知説開示 賛曰。下述經勝
益。有二。初説勝故勝。後校量故勝。初中復
二。初同宣勝法。後便成供養。此初也。菩提要
抄不可虚廣而陳故。皆於此法門。略説開示」
經是故若有現在諸佛 賛曰。便成供養
也。宣三世佛無上菩提無相眞理無上覺慧。
今見隨順。則爲法供養三世如來。如來之徳。
不過理慧二門攝故。此中有八。一聽聞。二信
解。三受持。四讀。五誦。六爲説。七書寫。八供
養其施他修習。准此亦然
經又天帝釋奉施供養 賛曰。下校量故
勝。有三。初校量爲問。次天帝爲答。後如來重
成。校量有三。初現在校量。次成後校量。後
正以爲問。此初有三。初喩佛多少。次時節虔
恭。後四事供養。西方人庶。多蒔甘蔗及竹葦
麻稻。山林有。其木勁直。堅可擔。山生多稠
密。如深山中。自作木林。故以爲喩。如來滿
果。稠滿*亦然。經劫或餘。一身行恭敬。二意
行尊重。三語行讃歎。四三業行承事。無所虧
違。供具有三。一飮食。二臥具。三湯藥。所居
唯一。謂房舍。以此上妙四事供養。能生安樂
具。故名安樂供具取居
經於諸如來嚴飾第一 賛曰。次滅後校
量。有二。初供舍利以起塔。後經時以供養。此
初有三。初供舍利。次造塔量。後明莊飾。窣堵
波者。先云浮圖。音訛略也。此云高顯。量濶四
洲。上至梵世。上安表柱輪盤。傍設香華幡
蓋。間以衆寶。供以伎樂。最爲第一
經如是建立讃歎供養 賛曰。此經時供
養。有三。初明時節。次明外供。後明内業。外
供有十二。一華鬘。二曉香。三塗香。四末香。
五衣服。六幡。七蓋。八寶幢。九燈輪。十衆珍。十
一伎樂。十二種種。此各有三。一身供敬。二意
尊重。三語讃歎。以此外十二事。經復時供養。
燒香者。沈香之類可燒之香。塗香者。摩栴
檀香以塗塔上。末香者。以香爲末。散塔上故」
經於意云何獲福多不 賛曰。三正以爲問」
經天帝釋言其福聚量 賛曰。二入帝爲

經佛告天帝甚多於彼 賛曰。三如來重
成。初標。次釋。後結。此初也
經所以者何非以財物 賛曰。此釋所由。
佛無上智。從此有故。法身因顯。報身因生。經
唯言生。擧報佛菩提故。唯法供名供。此法利
事大故。非以財物。財物供佛及窣堵波。不顯
法身。不生報佛。故學此經。獲福多彼
經天帝當知其福甚多 賛曰。此結也。果
無上覺功徳甚多。供此法因。其福不少
經爾時世尊佛世尊 賛曰。下第三段具陳
往事勸發勝修。有三。初陳往事。次以古即今。
後歎法先勸修勝益。初復有五。初佛在供養。
二勸子令學。三月蓋思益。四藥王海示。五
月蓋傳通。初文有七。一明時節。二標佛名。三
陳界名。四彰劫名。五明佛壽。六二部僧數。七
輪王供養。此初二文。劫有衆多。此説大劫。佛
十號中。如來應正等覺。如前已釋。瑜伽八十
三云。明行圓滿。所謂三明。遮行行。行行皆
悉圓滿。又清淨三業。現行正命。及四増上心。
現法樂住。皆悉圓滿。前是行行。後是住行。密
護根門。是遮行圓滿。此二能顯三種不護無
忘失法。由不造過。世間靜慮。遮自苦行。善逝
者。謂於長夜具一切種二利徳故。此中意言。
如世見人富貴成立。便言此人已去竟也。今
佛至果。已好去竟。故言善逝。世間解者。謂一
切種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皆善通達故。由善
悟入有情世間。依前後際。宿住生死。依一切
時。八萬四千行差別故。於器世間。謂東方等
十方世界。無邊成壞。善了知故。又於世間諸
法自性因縁愛味過患出離能趣行等。皆善
知故。無上丈夫調御士者。智無等故。無過上
故。於現法中。是大丈夫。多分調御。無量丈
夫。最第一故。最尊勝故。天人師者。由彼天
人解甚深義。勤修正行。有力能故。言佛陀
者。謂畢竟斷一切煩惱等諸習氣。現正等
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薄伽梵者。坦然
安坐。得妙菩提座。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
力故。此中如來。是初總序。應正等覺。謂永解
脱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故。於其別中。略有
二種。所謂共徳。及不共徳。於共徳中。且説解
脱諸煩惱障及所知障。自餘明行圓滿等句。
是不共徳。細尋文義。*亦可知也。雖涅槃經
大般若等亦解十號。今且隨論。任情取捨
經彼佛世界十二倶胝 賛曰。此文有四。
一陳界名。二彰劫名。三明佛壽。二十中劫。此
以日月歳數爲劫。故成二十。非増減等。違正
理故。四顯僧數。三乘聖衆爲弟子故
經時有輪王能伏他軍 賛曰。七輪王供
養。有二。一明輪王。二明供養。此初也。七寶
者。一象。二馬。三主兵臣。四主藏臣。五玉女。
六珠。七輪寶。金輪王。七寶方具。故王四洲。
此皆帝釋所有。輪王出世。從天來下。此七各
各有別勝用。如正法念經第二卷及彌勒成
佛經疏廣説
經時王寶蓋奉施供養 賛曰。此明供養以
財供也
經過五劫已奉施供養 賛曰。二勸子令
學。有二。初勸。後從。此初勸也
經於是千子皆曰菩哉 賛曰。下從有二。
一語從。二行從。此語從也
經一切協同奉施供養 賛曰。此行從也。
父誡既重。語行皆從。協和也。無乖諍故
經時一王子過於此不 賛曰。三月蓋思
益。有五。一思益。二空告。三尋問。四天答。五
申請。此初也。我今殷重處世已無。更若有過。
當修被法
經以佛神力最爲殊勝 賛曰。二空告也。
財供世事。未足可珍。法供出世。故爲最勝
經即問云何名法供養 賛曰。三尋問也
經天答月蓋廣説開示 賛曰。四天答也
經王子月蓋其相云何 賛曰。五申請中。
却住已上。正申請儀。白言已下。後正請申
經藥王如來總持經王 賛曰。四藥王誨
示。有二。初明依教。多分地前行法供養。後明
依行。多分十地行法供養。初中有三。初標。次
顯。後結。顯中復二。初明所供養法。後於是經
典樂聽聞下。正法供養。所供養中有二。初明
經體。後明經用。此經體也。有二種經。一眞實
甚深。二相似甚深。空理義云。初是勝義三無
性空教。後是世俗三性有教。應理義云。初是
不空不有三性等教。後唯説空三無性教。此
二種經。有十種義。一世離信受。二*離可越
度。修學究竟。三*離見。四幽玄深遠。五細密
微妙。六無雜染。七了義大乘。八非三七分別
能知。九菩薩藏攝。非二乘教。十總持經王。苞
含一切。若教若理皆悉周備。經之王故。舊文
有七
經佛印所印所應攝受 賛曰。此明經用。
有三十句。舊有二十五句。此中四句。一佛印
所印。無相眞如。名爲佛印。餘證眞如。猶未圓
故。獨名佛印。教爲理所印。故言佛印所印。舊
云陀羅尼印。總持性印所印。亦即眞如無相
理印。二能分別能開示四不退輪。三六到彼
岸由斯而起。四善攝所攝所應攝受者。謂教
所詮善妙道理。及教所益一切有情。舊云。善
分別義。即此二種
經菩提分法甚深縁起 賛曰。此有六句。
一菩提分法行所隨行。隨教行於菩提分故。
二七等覺支親能導發。謂教是覺支親所導
引。親所發起。若七覺支。是教親導。親所發
起。與菩提分。正所隨行。便無差別。舊云衆
經之上。由覺支引。故爲上也。三能辨説能開
示大慈大悲。四拔濟有情苦。引安樂與有情。
或由説慈悲。故能拔苦。舊經無此。五遠離五
見六十二見趣。及離四魔怨。六分別闡揚十
二縁起
經辨内無我無起相應 賛曰。此有二句。
一辨四處離我。内處至我。外處無有情。中
間無壽命及養育者。并都畢竟無數取趣。此
皆是我之別名也。二與性空無相無願無生
起理相應。教順理故
經能引妙覺稱歎供養 賛曰。此有三句。
一能引妙覺。妙覺佛也。二能轉法輪。由教能
轉聖道輪故。三八部供養
經引道衆生大法祀祠 賛曰。此有二句。
一引法供養一切勝田起十行故。二圓滿衆
生一切祠祀。祠祀者法施會也。能滿法施之
祠會故。舊經合此二爲一。云令入佛法藏
經一切聖賢之所歸依 賛曰。此有三句。
一聖賢攝受。爲極教故。二開發妙行。因教知
故。三法義歸依。眞實法與義。皆在此中。故名
所歸
經最勝無礙法嗢柁南 賛曰。此有二句。
一勝四無礙因斯而起。舊經無此。二辨法略
集。梵云嗢柁南。此云略集。法嗢柁南。教略集
也。四法略集者。一諸行無常。二有漏皆苦。三
諸法無我。四涅槃寂靜。此如菩薩地及大般
若勝天王説。若云鄔柁南。此云集施。即諸經
中集義之偈。謂以偈頌。集諸義理。施諸學者。
名爲集施。今法略集。唯是長行。故不同也。或
説四義略集生四略集之教。開之爲二
經遣除一切惡魔軍衆 賛曰。此有四句。
一除棄六蔽。舊但云能救毀禁。唯是戒度所
除之蔽。二驚怖外道惡見他倫執著。三開諸
有情善法勢力。令生長故。四摧伏惡魔。舊經
令此與外道同
經諸佛聖賢諸佛共説 賛曰。此有四句。
一聖賢共歎。二除生死苦。顯涅槃樂。四諸
佛共説
經於是經典名法供養 賛曰。上明所供養
法。下明法供養。此有八行。一聽聞。二信解。
三受持。四讀。五誦。此二並通利。六思惟。令
理顯自心之中。施設安立。其義分別開示。此
理明了現前。自作此已。七復爲他説。八方便
善巧。攝護正法。如教修行。名法供養。法門有
十。如前已説。其書寫及施他二。皆爲財供。故
略不論。唯擧七行。信解即是思惟所攝。行此
則是供養所收。此行雖八。體唯有七。舊經唯

經復次月蓋如法修行 賛曰。下明依行多
分十地行法供養。有三。一標。二顯。三結。顯
中有十六句。舊有十三句。此有二句。一調伏
三業離諸惡也。二如法修行修諸善也。舊經
無此。合爲一文。義亦得二
經隨順縁起及無有情 賛曰。此有三句。
一隨觀縁起染淨順逆。而不同獨覺作證。故
言隨順。或心順境而觀縁起。故名隨順。由此
能離撥無因果之邪見也。二修無生忍。三悟
入内身無我外無有情
經於諸因縁無所攝受 賛曰。此有二句。
一於因縁義理既無違語。無諍故不起異論。
二離我我所。無所攝受。攝受諸法。有所計
著。由執二故
經依趣於義見有所得 賛曰。此説四依。
有四句可知。如涅槃經廣配位次。*亦如瑜伽
第二帙説。義理可依。非文字故。智能決斷。非
於識故。了義明顯。非密義故。法可軌摸。但縁
於法。非依數取趣見之有所得。即使信也
經如其性相滅阿頼耶 賛曰。此有二句。
一應理義云。如依他起相圓成實性。而悟解
之。空理義云。隨諸世間。如其性相。解成無
得。二悟入眞如無所攝藏。滅阿頼耶
經息除無明捨諸見趣 賛曰。此有三句。
一息十二縁起支。二息縁起果。除愁歎苦
煩惱。此等皆從老死生故。是縁起果。三觀諸
縁起相引無盡。離終盡故及常引發。曾不斷
故。悲願有情。有此縁起。恒不捨離。而拔濟
之。捨諸見趣。除於無因惡因等見
經如是名爲上法供養 賛曰。結也。依此修
行。或十地所修勝果前行名上供也。前未正
行。此正行故
經佛告天帝得順法愆 賛曰。五月蓋傳
通。有四。一清傳通。二爲授記。三出家獲果。
四滅後行化。初中有三。一聞法獲益。二答施
衣嚴。三正陳*清。此初也。無生法忍。證在初
地。順在地前決擇忍位。今聞法故。獲得地前
順法之忍。又依仁王經。五忍配位。一伏忍在
地前。二信忍初二三地。三順忍四五六地。四
無生忍七八九地。五寂滅忍十地佛地。今順
忍創登四地。故舊經云得柔順忍。二解任取」
經即脱寶衣藥王如來 賛曰。二答施衣嚴」
經白言世尊修菩薩行 賛曰。三正陳諸。
我希滅後攝受正法。而行法供養。以護持正
法。若不攝受法。便非法供養。亦非護持正法。
故願佛垂哀施慈悲也。加威與力。濟神通也。
一令無*離。二令降魔。三令護法。四令修行」
樂上如來能護正法誠 賛曰。二爲
授記。見其因修。復發願請。觀因見果。故爲之
記。正法如城。行者如人居城中住。月蓋能護
正法。言能護法城
經時彼王子修諸善法 賛曰。三出家獲
果。有五句。此有二句。一歡喜出家。二精進修
善。修涅槃遠離。名爲非家
經勤修善故無斷妙辨 賛曰。此有三句。
一得五通。二得總持。三得七辨。或六辨中無
斷盡辨。并詑羅尼辨。舊文加一通菩薩道
經藥王如來所轉法輪 賛曰。四滅後行
化。有二。初明行化時節。二明所化多少。此初
也。十中劫者。亦是日月歳數之劫。非餘劫也。
違正理故
經月蓋苾芻令生天上 賛曰。此明所化多
少。有三。一令證大乘四不退位。二令於二乘
心善調順。得阿羅漢果。佛地經初讃無學徳。
心調順故。三引無種姓令生天上初二有姓
隨得三乘。後一無姓故生天上
經佛告天帝寶焔如來 賛曰。下第二段。
以古即今。有三。一即輪王。二即千子。三即月
蓋。此初也
經其王千子餘在當來 賛曰。以下古即
今。此即千子。此中千子。且説一縁。更有別
縁。如千佛因縁經并藥王藥上經。乃彌勒上
生疏解第一迦洛迦忖陀佛。第二迦洛迦牟
尼佛。第三迦葉波佛。第四釋迦牟尼佛。已出
世訖。餘當來出世。劫數次第時位。一一皆如
上生疏解
經彼時護法即我身是 賛曰。此即月蓋。
顯親受持護此法故。行法供養。今得菩提。勸
諸有情。亦應如我護持受學行法供養
經天帝當知最爲無上 賛曰。下歎法先勸
修勝益。有二。初歎。後勸。此歎也。最尊者。行
高極故。最勝行者。過越故。最上者。行第一
故。最妙者。行微善故。無上者。更無先故。或
隨次第。初四最勝以飮食衣服臥具湯藥供
養。無上一種。由前四勝。故體無上。又由法供
養。能得無漏五蘊法身。謂戒定慧解脱解脱
見五蘊。如次配之。或得清淨法界大圓鏡
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如次配之。
故説五最
經是故天帝無以財物 賛曰。此勸也。諸
佛菩薩。本心所爲。欲令有情修習法行。當得
出世。故法供養。勝於財養。故大般若勝天王
會言。二人遠離王賊等。所不能侵大寶藏。百
千大劫法歡聞。得聞不持不施等。大菩提心
護正法。如教修行修供養。自利利他平等心。
是則名眞供養佛。於諸供養中。法供養爲最。
俗書尚云。雖日殺三性之養。違於父母。猶
爲不孝。況出世乎。佛本不希財供養故。金剛
經云。日捨三恒之身。劣受持於四句。故以法
供勝財無量。財生長感。如界爲塵。此能滅
惡。如日破暗。故非喩也
  囑累品
後之二品。讃授流通中。前法供養。讃歎流通。
此之一品。付授流通。若不丁寧付授。或恐慢
法不明。故鄭重付之。令生信學。以言付授名
屬。重疊告之稱累。此品廣明。名囑累品
經爾時佛告付屬於汝 賛曰。品段有三。
初付授丁寧。次問名持法。後時利既訖勸喜
流通。初復有二。初付菩薩。自所行故。後付聲
聞。令取捨故。初復有三。初付授彌勒。二菩薩
請持。三天王權衞。初復有三。初如來付屬。
次彌勒讃受。後世尊稱讃。初復有二。初以法
付。後陳徳失。初復有二。初付令行。後釋所
以。初復有三。初總以法付。次明法勝妙。後令
末代傳通。此初也。聖行海因所集之果。明體
用大。以付於汝
經如是經典之所加護 賛曰。此明法勝
妙。佛威所住。由此不滅。佛威加護。故無災

經汝於如來便隱滅 賛曰。此令末代
傳通。攝受者加護也。攝持領受。加護異名
經所以者何無量勝利 賛曰。上付令行。
下釋所以。有二。初明二人損益。後以人法付
屬。初復有二。初明有損。後明有益。此初也。
此有二人。一雖未發大心。已種勝善根。二若
已發大心。勝解廣大。即地前位。十三住中。地
前諸心。名勝解行。故勝解大。地前凡夫。若不
聞經。未發心者。不能發心。已發心者。不能
進益。名退勝刹
經若彼得聞歡喜頂受 賛曰。此明聞法益
也。舊云發菩提心爲一。樂大法第二故。信
樂頂受。次第配之。然以應發應樂。解同新文。
亦無過矣
經我今以彼廣宣流布 賛曰。此以人法
付屬。付人令護念無障雖。聽聞是經。付法
令行廣宣流布
經慈氏當知菩薩相印 賛曰。下陳徳失。
有三。初標。次顯。後釋。此初也。印有二種。一
無相印。如前已釋。二者有相印。此是也。相者
状貎。印者決定。相状決定。名爲相印。此二教
名印。印一菩薩故
經何等爲二悟入相印 賛曰。此顯有二。
初徴。後顯。此初也。一受綺詞理隨曲直。二於
深法隨性相即所樂等。爲相印體。入者證解」
經若諸菩薩久學菩薩 賛曰。此釋有二。
初文可知。受文不受理故。第二菩薩於無雜
染無執著等。即是深法。於此無畏。聞已信解。
乃至修行。由此便得出世淨信。名久字者。
若不久學。畢竟不能信樂此故
慧氏當知甚深法忍 賛曰。下陳失相。
有二。次第明前二菩薩故。初又有三。初標。次
顯。後結。此初也。法忍者。初地於諦教法所得
智忍。由四縁故。初學菩薩。不得初地
經何等爲四從何而至 賛曰。下顯有二。
初徴。後顯。顯中分二。初二於法。後二於人。
此初也。一於未聞能生二事。一驚怖疑。心不
隨喜。故生違背。二設聞已。背處誹謗。對前輕
毀。言非我昔所聞。從何處來。從無來由。以
生謗毀
經三者見有誹謗 賛曰。此二於人。一見
信此人。不樂親近。不樂恭敬。不樂禮拜。二於
信此人。後時身輕慢。心増嫉。語對前毀辱。背
處誹謗。舊經令四以爲二門。法人同故
經由是四縁甚深法忍 賛曰。此結也
經慈氏當知無生法忍 賛曰。下文亦三。
此初標也。無生法忍相續得者。在於八地。前
説新學不得初地。此説有學不得八地。或亦
不得初地
經何等爲四受教誡 賛曰。下顯有二。
初徴。後顯。初二於人。後二於法。一輕新學。
二於新學。不樂攝受以爲子又。不樂告誨示
其學處。不樂教授與其善法。不樂教誡勅勿
造惡。由此二縁。令新學者無所進修。舊云而
不教誨。即第二也
經三者甚深清淨法施 賛曰。下二於法。
廣大學處菩薩戒。甚深者。攝大乘説。菩薩行
殺生等十業。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菩提
等。廣大有四。一種種無量學處大。二無量福
徳大。三利生意樂大。四建立菩提大。皆如彼
説。或甚深者。難測量故。廣大者。體用弘博
故。一於此法不深敬重。雜敬而輕。二樂財施
不樂法施。見現利樂。非後利故。舊經無後二。
亦無結文
經由是四縁無生法忍 賛曰。此結也
經慈氏菩薩甚爲微妙 賛曰。自下第二彌
勒讃受。有三。初讃。次受。後結。此讃也。希有
者難聞。微妙者難入
經如佛所示究竟遠離 賛曰。下受有二。
初受徳失相。後受前付屬。此初也。所説新文。
菩薩過失。謙虚讓徳。不敢自受。云是過失我
當遠離。顯自居因。未至果位。至果可盡。故言
當離
經如來所有令不隱滅 賛曰。下受前付
屬。有二。初受法。後受人。此初也。護此大法。
令不沒故。有人流通。法便行故
經若未來世廣爲他説 賛曰。此受付人。
有求大乘眞法器者。我令手得如是經典。及
與念力。令於此經受持。乃至廣爲他説。故
乎得信解廣説。皆是彌勒與念力也
經世尊後世住持加護 賛曰。此結。成前
受及與力
經世尊告曰如是正法 賛曰。此文第三世
尊稱讃。三業不背。名爲隨喜。攝受領納。
護住持。極善妙也
經爾時會中廣宣流布 賛曰。第二大段菩
薩請持。有二。初護法。後護人。此初也。佛在
威神自能加護。故滅度後。我當護持。此方任
運護持。他界亦來擁衞
經若善男子令無障礙 賛曰。此護人也。
一與念力。令記法不忘。二令無障礙廣演流

經時此衆中此法門者 賛曰。第三大段天
王擁護。有二。初明擁護。後明近遠。此初也。
一護法。二護人。法門者法者假者故
經於四方面得其便者 賛曰。此明近遠。
踰繕那者。舊云由旬。准倶舍論。五百弓爲一
倶慮舍。二里也。八倶慮舍一踰繕那。十六里
也。古有相傳。或以四十里。爲一踰繕那。此亦
無失。百由旬内。令其安隱。天魔外道災障衰
厄不能爲障。亦無惡人伺得其便。除業決定」
經爾時世尊令其流布 賛曰。上付囑菩
薩。兼法界兼人。下付聲聞。非人。唯法。有二。
一付。二受。此初也
經阿難陀曰如是法門 賛曰。二受也
經世尊如是我云何持 賛曰。下品第二段
問名持法。有二。一問。二告。此問也。一問名
字。二問持法
經世尊告曰應如是持 賛曰。此告也。總
告一名而受。即是持法。不可思議者。超言情
之量也。自在者。任運也。神變者。通果妙用。
轉換無方。無而欻有也。解脱者。無漏定果。解
脱定障。故名解脱。或復定果。名自在神變。眞
如離繋。名爲解脱。法門者。能詮教也。教法能
顯所詮義也。應如是持。勸其修學令領受也」
經時薄伽梵信受奉行 賛曰。品第三段。
勝利既訖。歡喜流通。道從無悔。離憂苦起。所
以歡喜。順而心淨。顧而在情。依而傳習。故言
信受奉而行之
説無垢稱經賛卷第

  基以咸享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曾不披
讀古徳章疏。遂被并州大原縣平等寺
徳迫講舊經。乃同講次。制作此文。以賛玄
旨。夜制朝講。隨時遂怠。曾未覆問。又以
五年七月。遊至幽明蘇地。更講舊經。方
得重覽。文雖疏而義蜜。詞雖淺而理深。但
以時序匆迫。不果周委言。今經文不同之
處。略并叙之。諸徳幸留心而覽也
保安二年閏五月興福寺陽信披讀終

了碩師遊京師得知足坊清慶本或全備或
殘闕予所寫者是也更對校原本間以已見
正其誤寫至疑者闕焉得善本者正之幸而

  享保辛亥年八月二十四日
 縁山羽由翼 眞 徴 
此書先年馳他筆雖已繕寫之而未曾拜讀
此歳三月以來積聚稍間是以謹拜覽烏焉
魯魚是圓展轉傳寫
茲時天保第七丙申四月朔日依自珍師之
命書寫之畢
 湖中沙門 覺 城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