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説無垢稱經疏 (No. 1782_ 窺基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1102 11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佛大我。大涅槃也。四徳之我。名爲大我。無住
之住。名正依住
經又問菩薩解脱中住 賛曰。第二問答。
即此眞如。離煩惱時。假名解脱。解脱體即
擇滅無爲
經又問欲除其煩惱 賛曰。第三問答。
要除繋縛。身解脱故
經又問欲除觀察作意 賛曰。第四問答。
理謂二諦眞如道理。順此之作意。名如理作
意。體即思慧
經又問欲修不生不滅 賛曰。第五問答
經又問何法善法不滅 賛曰。第六問答。
惡斷善修。名不生滅。由思惟故。起此正修
經又問善以身爲本 賛曰。第七問答。以
有身故善不善生。此依起故。非因感本
經又問身欲貪爲本 賛曰。第八問答。此
擧潤生近物之因。及欲界愛。故偏答欲貪
由癡等
經又問欲貪分別爲本 賛曰。第九問答。
由能執心虚妄分別欲貪生故
經又問虚妄倒想爲本 賛曰。第十問答。
倒想者境。由有倒境妄心生故。由此論云。亂
相及亂體。應許爲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餘
亦無。舊云倒想。依取像倒。分別心生
經又問倒無住爲本 賛曰。第十一問
答。無住即眞如。由迷眞如。倒境生故
經妙吉祥言一切諸法 賛曰。第十二問
答。眞如無本。非他生故。亦無取住。更無依
故。由此本故立諸法。染性迷生。淨性悟起。故
唯識説爲迷悟依。名立一切。非能生也。空
理義云。無住即是眞空性故。亦爲迷悟二法
根本。又因縁性空。從空性生一切諸法。故言
無住立一切法。應理義云。若外道云能生一
切。我之眞如。非能生故。但爲法依。故言無住
立一切法。不言生也。經中所言心作一切。因
縁之心。非法性心。故不相違。法性非能起。云
何説能作
經時無垢稱大聲聞衆 賛曰。下品第二。
天女對揚破聲聞執。有三。初天女散華。次鶖
子問答。後無垢讃歎。初中有三。初歡喜散華。
次著與不著。後問答破執。此初文也。本住者。
顯其非與吉祥倶來。天女者。位居八地。示爲
女身。故故品末云。已能遊戲神通智慧。得
無生忍。於無上覺。永不退轉。乘本願力。隨欲
成就一切有情。故知非是凡神鬼也。然以女
多慈愛愍念心深。得利幽宮。權方濟益。況
復欲化聲聞令離染著。示以散華之事。助揚
無垢之能。故爲女身。非爲男相。既爲化相。非
定何天。據勝端嚴。多是他化。昔時淨名空室。
所以潜形。今者利益便宜。其身乃現。渠散華
者。華多香綺。愚俗染情。欲明聲聞有著。菩薩
離之。故散之也。又華掩臭惡。馨香逢芳。現有
敷榮之能。遠有結實之徳。故唯散華。不散
餘也
  文化丁卯五月十五萓此卷挍合畢此卷尤
寫誤多矣難挍訂者或存本書又雖有改之
者非自敢決定而就中三四之兩紙間能所
釋錯雜難&T066507;列齒來責不顧咿嗤而爲補助
童蒙以私意經釋順次轉回之後哲勿必爲
軌範而已
 隆恭不惑干九支 
説無垢稱經本


説無垢稱經疏卷第五
經時彼天花便著不隨 賛曰。下明著
與不著。有二。初明著不著。後明去不得。此初
文也
經時聲聞衆皆不能去 賛曰。此明去不得」
經爾時天女何故云花 賛曰。下問答破
執。有三。初天女問。次鶖子答。後天女説。此
天女問
經舍利子言我故去之 賛曰。此鶖子答
經天女言止爲不如法 賛曰。下天女。有
二。初標。後顯。此初也
經所以者何自不如法 賛曰。下顯有二。
初以人花相對。後以大小相對。初中有二。初
顯。後釋。此顯也
經所以者何有異分別 賛曰。此釋人華二
別所以。無分別者。無總執分別。無異分別者。
無差別。又初無共相。後無別相
經於善説法已如法 賛曰。下大小相
對。有二。初明人有差別。後明花著有殊。此初
文也。於佛戒律而出家者。有二分別。名不如
法。乖理眞故。無二分別。名如法者。順正理

經唯舍利子及異分別 賛曰。下明花著有
殊。有二。一明分別有異有著不著。二明習斷
有異有著不著。初中復二。初明分別有異有
著不著。後明畏不畏異有著不著。此初文也。
菩薩無二分別。故花不著。聲聞有二分別。故
花著身
經唯舍利子不得其便 賛曰。下明畏不畏
異有著不著。初喩。後合。此喩也非人者。鬼神
等類
經若畏生死不其便 賛曰。此合也。二乘
畏於生死。諸境得便。亂惑其心。菩薩不畏生
死。諸境不能亂惑其意
經又舍利子花不著也 賛曰。此明習斷有
異有著不著。習者習氣。麁重是也。離種子外。
別有體性。如惡口習起舞習等
經舍利子言經今幾何 賛曰。天女對揚破
聲聞執中。自下第二鶖子問答。大文有五。初
問住室久近。二問發趣何乘。三問合轉女
身。四問後生何處。五問證果時節。初中問答。
合有十二。此初問也
經天女答言所住解脱 賛曰。二答也。解
脱者擇滅無爲。有餘涅槃本性住空。故如住
解脱
經舍利子言如是久耶 賛曰。三問也
經天女復言亦何如久 賛曰。四返問也。
其汝解脱猶如何等之久近也
經時舍利子默然不答 賛曰。五不答也
經天曰尊者默然不答 賛曰。六更問。慧
辨第一。何不答也
經舍利子言竟知何説 賛曰。七答也。涅
槃無名。性離言故。況本性有答住久近也
經天曰皆解脱相 賛曰。八釋解脱。有三。
一標。二釋。三結。此標也
經所以者何中間可得 賛曰。下釋有二。
一釋解脱相。二解文字相。此釋解脱相。以眞
如爲體
經文字亦爾中間可得 賛曰。此解文字
相。於音聲上。假名安立。無實文字。何有内外」
經是故其性平等 賛曰。以一切法與眞如
性眞解脱體都無差別
經舍利子都言爲解脱耶 賛曰。九問也。
鶖子以離煩惱繋縛。所得擇滅而爲解脱。故
爲此問
經天曰解脱 賛曰。十釋也。二乘名爲増
上慢者。未得佛果。謂爲第一。而更不求。小得
謂多。名増上慢。皆無覆性。爲此等故。説離煩
惱所得擇滅。名爲解脱。諸菩薩等名遠離者。
爲此等故。説諸煩惱本性眞如。以爲解脱
經舍利子言慧辨若斯 賛曰。十一問也。
汝何所得。汝何所證。慧辨如此
經天曰爲増上慢 賛曰。十一答。諸法本
空。無得無證。言有得證。名増上慢。實有小
得。非多得故
經舍利子言爲何發趣 賛曰。下第二問發
趣何乘。有四。一問。二答。三難。四通。此初問

經天女答言並皆發起 賛曰。二答也
經舍利子言作如是説 賛曰。三難也。依
根學法名之爲乘。總趣三乘。言難解了。名爲
密意
經天曰我常我爲大乘 賛曰。四通有三。
初自行彼行。次應彼陳法。後釋諸疑難。此初
文也。舊經無之。聲聞有二。一法花第二説聞
法信受。二信解品中以道令聞。今依後義。故
名聲聞。自然現覺眞法性故。不待他教。樂
獨善寂。故名獨覺。不説觀待縁而起悟覺
名縁覺。不離慈悲。故爲大乘
經又舍利子我爲大乘 賛曰。此應彼陳法。
應物宣揚。或現彼形。故號三乘
經又舍利子草麻等香 賛曰。下釋疑難。
謂有疑難云。天女現爲三乘。此室何故不見
二乘人。不聞二乘法。下有四段。釋此疑妨。我
雖爲三乘有三乘徳。室唯大乘。故不見二乘
人。不聞二乘法。下四段中。一唯大乘行。二唯
大乘理。三唯大乘教。四唯大乘果。行如香薫。
増長善故。理如香體。能息惡故。餘二可知。初
文有三。一喩説。二法説。三釋説。此喩也。瞻
博迦者。舊云瞻蔔。此土所無。香最第一也
經如是答有功徳香等 賛曰。此法説也」
經由此室中常所熏故 賛曰。功徳妙香。
大乘行也
經又舍利子妙香而出 賛曰。二唯大乘
理也。那迦龍也。一切皆爲膽大乘人。聞所説
理。解理即歸。持香而出
經又舍利子相應言論 賛曰。三唯大乘
教。十二年者。即是菩薩十二住也。謂種性勝
解行極喜増上。戒増上心三慧無相有功用
無相無功用。及與無礙解最上菩薩住及與
如來住。前十二住。名爲菩薩顯入菩薩位。不
曾聞説二乘法教。教理相順。名曰相應。不曾
聞説二乘道理相順之教。唯聞大乘相應法

經又舍利子殊勝之法 賛曰。四唯大乘
果。由修大乘。得此八種殊勝之果。有三。一
標。二釋。三結。此標也
經何等爲八 賛曰。下釋有二。初問。後答也。
此問也
經謂舍利子殊勝之法 賛曰。答即爲八。
初希也。事居空室。有此八希。表住眞空能生
八事。隨應可悉。恐繁且止。内有智慧。外感光
明。第一遍知金色普照相續圓滿晝夜爲明。
唯説大乘。不以二乘。日月爲照
經又舍利子殊勝之法 賛曰。二希也。聞
法爲縁。煩惱不害
經又舍利子殊勝之法 賛曰。三希也。親
近善縁。故集不空
經又舍利子殊勝之法 賛曰。四希也。法
教深妙。宣説六度不退法輪
經又舍利子殊勝之法 賛曰。五希也。供
具殊妙。故有法樂
經又舍利子殊勝之法 賛曰。六希也。四
大藏者無量攝事。内行滿故。外感四藏。法慧
滿足。故豐財施。財少曰貪。全無曰窮。無婦
曰鰥。無夫曰寡。無父母曰孤。無兄弟曰獨。無
旅者名曰無依
經又舍利子殊勝之法 賛曰。七希也。内
見法身。外觀報佛。況化身利物。何求不至。
故至心祈請。應念則來。感切希法。聞已而去。
總十一佛
經又舍利子殊勝之法 賛曰。八希也。衆
生劫盡。淨土常安。凡覩小室。聖知淨土。況能
現化。不有天宮。但由内徳周備外相莊嚴。
小室尚八希棄。大國洹沙難有。濟八難。愍八
部。斷八識。去八邪。顯八正道。得八解脱。所
以希奇但現八種
經唯舍利子獨覺法乎 賛曰。第三結也。
故現無二乘聞唯大法
經時舍利子轉此女身 賛曰。下第三問令
轉女身。有三。一令女轉身。二轉舍利子。三還
復本形。初中有五。一問。二答。三返問。四
答。五正釋。此問也。鶖子下位不測上階。謂實
女身。故問令轉
經天女答言當何所轉 賛曰。答也。十二
年者。或十二因縁。寄言十二年。自居生死。求
實女身。都不得故。或言菩薩十二住中。寄言
十二年。發心已來。求實女人。了不可得。或親
侍淨名。入此室中。十二年矣。不須寄説。不但
化爲女相。求實女人性。亦不可得。既無女
人。當何所轉。問。前答居此如住解脱。都無年
載。何故今言十二年乎。答。前依眞理解脱而
答。故答無時。今依修行及住生死之分限故。
答十二年。不相違也
經唯舍爲正問不 賛曰。三返問也。顯
已爲女化而不眞
經舍利子言當何所轉 賛曰。四却答也
經天曰如是不轉女身 賛曰。五正釋也。
一切有爲。猶如幻化。女既非眞。何所可轉
而令轉耶
經即時天女不轉女身 賛曰。二轉舍利
子。有三。一轉問。二答迷。三正釋。此轉問也。
彼此轉摸復問鶖子
經時舍利子轉生女身 賛曰。答迷也。不
知男滅女轉所因
經天女復言亦當能轉 賛曰。此正釋有
三。一略例。二廣成。三引教。此初也
經如舍利子而實非女 賛曰。此廣成也。
擧他顯自。化女非實
經世尊依此非男非女 賛曰。此引教也。
相有男女。實無男女。事有男女。理實無故。言
中一向。故名密意
經爾時天女今何所在 賛曰。三還復本
形。有三。一復形發問。二依理爲酬。三讃揚引
教。此初也
經舍利子言無在無變 賛曰。依理爲酬。
女相已無。云不在。元非實女何所變。又法
性空。何者在。何者變。舊云。無在無不在。無
有實女昔在今不在。無實女。何在不在」
經天曰尊者是眞佛諸 賛曰。讃揚引教。
法性本空。何在何變。又無如彼相。立一切法。
悉皆無在。新新生故。無實自性。云何所變。舊
云。一切法亦無在無不在。無實性故
經時舍利子當生何所 賛曰。下第四問沒
生何處。有四。一問。二答。三難。四通。此問也。
不問所從。但問所往者。既言住此如住解脱。
故不問從。唯問往也
經天女答言我當生彼 賛曰。二答也。佛
之化人。當生之處。哉當生彼
經舍利子言當所至處 賛曰。三難也。化
既非眞。無沒無生。云何今言當有生處
經天曰尊者當生何所 賛曰。空理義云。
勝義諦中。諸法有情。既無體性。當何所生。應
理義云。遍計所執法及有情。都無實體。當何
所往。況我化現而得有生
經時舍利子正等菩提 賛曰。下第五問證
果時節。有九。此初問也。汝於久近當得菩提。
當如何等
經天女答言久近亦爾 賛曰。亦答也。如
汝還成異生假者。身中復起異生有漏。如此
久近。當得菩提
經舍利子言異生之法 賛曰。三返答也。
無道理處所時位還成異生
經天曰尊者證菩提者 賛曰。四返成也。
眞如理爲大菩提。故無住處。亦無時位可能
證得及能證者。故般若云。實無少法名爲菩

經舍利子言已證當證 賛曰。五引教難。
現在現證。未來當證。過去已證
經天曰尊者超過三世 賛曰。六以理通。
經言三世當得菩提。依世文字語言説有。非
依勝義眞如菩提可有三世而言證得。眞如
菩提過三世故
經又舍利子阿羅漢耶 賛曰。七又返問。
欲令義明。故爲此問
經舍利子言得無所得 賛曰。八答也。從
來不得今時證得解脱也。從來謂得今無所
得妄境也。證無學時。先不得者今得。先得者
今不得。故名得無得。又言不得即有所得。若
欲得者。即無所無所得
經天曰尊者證無所證 賛曰。九釋成也。
菩提亦爾。從來不證今證眞如也。無所證者
今無所證所執也。所證或妄境也
經時無垢稱永不退轉 賛曰。此第三段無
垢讃歎。初讃其徳。後釋爲女。所由此初也。
有六徳。一遇良縁。二得神通力。三得智慧。四
願滿足。五得無生忍。六至不退地
經乘本願力成熟有情 賛曰。此釋爲女所
由。乘因本願。隨欲受生。故居此室。任物情
宜。故現爲女
  ◎菩提分品
方方品等下之五品。利他勝行。次上一品。觀
所化處。次下二品。眞實義處。明自利行。初之
一品。眞實有爲世俗事行。次後一品。眞實無
爲出世理行。利他之後。必自利故。欲證其理。
先修事故。菩提覺果。分者因義。得佛菩提之
因位行。今此廣明。名菩提分。非唯三十七菩
提分也
經時妙吉祥到究竟趣 賛曰。品段有三。
初吉祥發問略明菩提之因。次無垢發問便
明如來之種。後善現發問廣明菩提之業。能
到佛趣。是菩提因。正修行故。能生因者。是如
來種。談本性故。法父母等。是菩提業。果已滿
故。無菩提因。佛果何以爲證。無如來種。覺
分如何得生。無父母等。佛果何相圓滿。故爲
三段。初爲順因。次爲建因。後明果徳。未得菩
提時。善不善法皆名佛性。故二皆因。善爲
報身因。不善爲法身因。故勝鬘云。有二種如
來藏。空智煩惱亦名如來藏也。初中有四。一
問。二答。三徴。四釋。此問也。諸佛法者。謂通
因果。究竟所趣。即佛果中菩提涅槃。云何能
到得覺因也。非三十七菩提之分。彼共三乘。
此不共故
經無垢稱言到究竟趣 賛曰。二答也。凡
夫所歸。名之爲趣。聖人所歸。非凡所趣。
此非趣。名行非趣。或趣有二。所趣名趣。謂佛
果法。能趣非趣。菩提分是。今修覺分能趣。故
言行於非趣。行此非趣。能到究竟趣。舊云行
於非道。道者趣也。如五道等
經妙吉祥言行於非趣 賛曰。三徴也
經無垢稱言煩惱塵垢 賛曰。四釋有二。
初釋。後結。釋中有三十三句。大文分二。初十
九句。不同凡夫行。後有十四句。不同二乘行。
然總分七。初六句依趣離惡行。次三句依根
滅毒行。次十句依障修度行。次兩句依小修
大行。次五句依惡修吾行。次四句依劣修勝
行。後三句中修不住行。舊有三十一句。初唯
有五句。末後唯二句故。初六句依趣離惡行
中。初二句地獄。一句傍生。一句阿素洛。一句
餓鬼。一句天趣。略無人趣及色界天。舊經亦
有色界天者。錆也。此擧最勝難修處。故無
人及色界諸天。菩薩常依二處化故。易而不
論。此初二句。依地獄也。五無間者。謂殺父害
母等五重逆業。此通三乘。若唯大乘。破塔寺
等。無間生彼。既生彼已。受苦無間。故名無
間。生五無間。必是極惡。多起恚惱忿恨毒心。
菩薩生彼。利衆生故。無恚惱心。菩提分也。那
洛迦者。此云惡者。奈落迦者。此云苦器舊云
地獄。生苦器者。名爲惡者。有情生彼。煩惱塵
垢。必是極重。菩薩生彼。塵垢皆無。此除最
下。所餘地獄。以下諸句。言行彼者。皆是菩薩
隨類化生。示行惡處。示起惡法。而能於彼無
所作。事菩提分也。一切準知。更不重釋
經雖復行於傲慢故逸 賛曰。旁生名黒
闇。非天多自特。傲慢憍逸。菩薩皆離
經雖復行於不樂趣向 賛曰。焔魔者。此
云靜息。舊云閻羅也。地下過五百由旬。有焔
魔王國。其王或不退菩薩所作。或有情爲之。
凡處焔魔者。多不嚴勝因。菩薩生彼。能集福
慧。得無色定寂靜解脱。多樂趣向彼定彼生。
菩薩行彼。不樂定生
經雖復行於而自調伏 賛曰。第二有三
句。依根滅毒行。貪於所欲多生染著。瞋於有
情非情境中多生恚害。癡於一切黒暗無知
不自調伏。菩薩雖行三不善根。而皆能滅此
三毒性
經雖復示行見大怖畏 賛曰。第三有十
句。依障修度行。此初二句。雖復慳貪。布施財
位。不顧身命。雖示犯戒。而立清涼十二杜多。
少欲不多求。知足更不求。八大人覺等及戒
四支小罪大怖。杜多者。除棄義。棄諸惡故。如
聲聞地及別經説。八大人覺。如涅槃遺教。
具戒四支。如決擇分
經雖復示行精進無智 賛曰。雖示行瞋。
安住慈悲。安忍無恚。雖行懈怠。修善無休
經雖復示行波羅密多 賛曰。雖示根亂。
而常恬寂靜默住定。雖示惡慧。常達一切信
所信境。至慧到彼岸
經雖復示行濟度憍梁 賛曰。諂曲詐僞
令他歡喜。障方便善巧。菩薩雖示諂曲詐僞。
而能修習方便善巧。亦今他喜。由憍慢故。
多起密語。自恣陵他。起世耶願。障大妙願。菩
薩示行憍慢耶願。而成濟度出世橋梁妙願。
能爲濟拔。能爲橋梁。度有情故。如世願言無
病長壽。菩薩亦隨而咒願之。意符出世。爲世
橋梁
經雖復示行不隨他縁 賛曰。雖起煩惱。
而成勝力。性淨無染。雖示衆魔。證佛覺慧。
不隨魔縛。隨他縁者。隨他縁縛。上十九句。不
同凡夫行。後十四句。不同二乘行。二乘得有
鈌根等諸惡劣故。曲分爲七。其義分明」
經雖復示行成熟有情 賛曰。第四有兩
句。依小修大行。聲聞自利。不濟衆生。菩
薩處之。爲他説法。獨覺亦爾。無大慈悲。菩
薩有之。成熟有情
經雖復現處妙色嚴身 賛曰。第五有五
句。依惡修善行。雖處貧窮。而得珍寶之手。
出之無盡。雖示缺根。而具相好。相有其惡。心
實得善故
經雖復現處福慧資糧 賛曰。雖示現處卑
賤家生。實生清淨法界佛家。種姓尊貴。修福
慧因
經雖復現處超諸死畏 賛曰。雖現身處羸
疲劣弱醜陋之形衆所憎惡。而得勝妙那羅延
天身。那羅延天身。最爲第一。衆所樂見。雖現
老病。而能離此根本業惑。超生死中五種怖畏
經雖復現處遠離之行 賛曰。第六有四
句。依劣修勝行。預流一來。尚有五劣。菩薩不
爾。所餘皆通。無學有之。現作質易。而觀無
常。不生貪著。息諸希求。雖處戲具。而出五
欲淤泥之中。修遠離行
經雖復現處度諸世間 賛曰。口不道忠信
之言爲頑。心不測徳義之理曰囂。雖現處此
愚癡類中。而具才辨總持念慧。雖現耶道處
外道等中。而以正道化度一切
經雖復現處生死相續 賛曰。第七有三
句。中修不住行。此二不住生死涅槃。舊有二
句。處生死能永斷。處涅槃能不住故
經雖復現處相續無斷 賛曰。此一不住因
之與果。雖現得果。仍修因行
經唯妙吉祥到究竟趣 賛曰。第二結也
經時無垢稱願爲略説 賛曰。自下第二無
垢發問便明如來之種。有四。一問。二答。三
徴。四釋。此問也。種者因。性者類。佛因體類。
名如來種
經妙吉祥言是如來種性 賛曰。二答有
二。初別説。後結略。別説有二。初別陳。後類
説。此別陳有四也。佛性之義。乃有多端。且涅
槃云。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或有佛
性。闡提人有。善根人無。或有佛性。二人倶
有。或有佛性。二人倶無。故涅槃云。不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善不善法。皆名
佛性。此經亦言塵勞之輩爲如來種性。種性
有二。一無漏。二有漏。無漏有二。一無爲性。
勝鬘經云。在纒名如來藏。出纒爲法身。涅
槃云。師子吼者。是決定説。一切衆生。悉有佛
性。二有因縁性。在纒名多聞熏習法爾種子。
出纒名報身。楞伽經云。阿梨耶識名空如來
藏。具足無漏熏習法故。名不空如來藏。勝
鬘依無爲義。煩惱爲能覆藏。眞理爲所覆藏。
楞伽依有爲義。阿頼耶識爲能攝藏。種子名
所攝藏。二種能藏。二種所藏。皆名如來藏。有
漏有二。皆増上縁。一加行善者。隨順性。
増長無漏種故。二餘不善者。違背性。違背
障礙無漏法故。因斷於此。而得菩提。由此煩
惱能覆眞理。由現起此増功徳故。名如來藏。
由具二義。故此不善名如來藏。是故教云。未
得菩提持。菩提爲煩惱。不覺故迷。後處苦
故。既得菩提已。煩惱爲菩提。不迷故覺。因斷
彼縁得菩提故。僞身種性。即薩迦耶見所縁
五蘊身也。有愛者。潤後有愛。由身見本。無明
爲因。有愛爲因。三界生死。以爲種性。三毒四
倒。後隨之起。亦皆如是
經如是所有是如來種性 賛曰。此類説
也。五蓋六處八耶十不善業道。並如前説。七
識住者。一身異相異。如人欲界天及初靜
慮。除劫初起想。謂苦樂不苦樂想。二身異想
一。如梵衆天。謂劫初起。形貎既殊。同想梵王
爲衆生父。三身一想異。如第二靜慮。身貎不
殊。樂捨交雜。四身一想一。謂第三靜慮。唯有
樂想。故名想一。初靜慮中。由染汚想。故
想一。第二靜慮。由二善想。故名想異。第三靜
慮。由異熟想。故名想一。上四識住已。其下三
無色。名別自成。五蘊四蘊。如其所應。是名識
住。餘處損識。不立識住。惡趣重苦。第四靜
慮。無想定天。非想地中。有滅盡定。能壞於
識。令相續斷。故非識住。又有別解。如倶舍
第八頌曰。身異及想異。身異同一想。翻此身
想一。并無色下三。故識住有七。餘非有損壞。
九惱事者。體皆即瞋。愛我怨家。憎我親友。
及我己身。爲三種。三世各三。此九能惱衆生
之事。名九惱事
經以要言之是如來種性 賛曰。此結略
也。不能具説。是故要言。一切煩惱惡不善法。
皆名佛種。此前所説。僞身識住。是有滿果。
不善業道。是有漏業。所餘一切。皆是煩惱。除
善順因。略攝所餘生死法盡
經無垢稱言作如是説 賛曰。第三徴也。
種者因義。能生了因。不善性乖。如何爲種。故
問此説何密意耶。言甚難了
經妙吉祥言正等覺心 賛曰。第四釋中有
二。初廣釋。後讃嘆。初中有二。初釋。後結。釋
中有三法。初喩高原花不生卑濕方能起。二
喩空中不種植有處方生長。三喩依海有勝
寶非海即無珍。初中有三。一法。二喩。三合。
此法也。正性者諦理也。入者預也。生謂異生。
離此異生。名爲離生。位謂位次。預在諦理。離
異生位。即預流等。非彼能發正等覺心。要住
煩惱。方能發故。此文多説。未發心前二乘聖
者。非諸二乘畢竟不發。又此多依猛利速疾
超越發心。故説二乘不能發心。非二乘者不
趣大也。法華三周授聲聞記。涅槃亦説須陀
涅人八萬劫到。乃至辟支十千劫到。又云所
言到者。到阿耨菩提心。又云我於一時。説
一乘一道一行一縁。能爲衆生。作大寂靜。永
斷一切結縛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衆生到
於一有。我諸弟子。不解我意。作如是言。如來
説一切衆生皆得佛道。乃至廣説。説須陀洹
乃至阿羅漢。背不得佛道。皆不解我意。故
知二乘亦有得者。如論廣説。故言不得一向
爲論
經譬如高原此四種花 賛曰。喩也。殟鉢
羅。青色也。鉢持摩黄色也。拘母陀赤色。奔
茶利白色也。此乃四色蓮花
經如是聲聞諸佛法故 賛曰。合也。二乘
如原。不能生故。煩惱如泥。能生花故。由惑覆
理。理顯道生。道如花故。煩惱礙智。斷之智
生。智如花故。由起煩惱。利樂衆生。増長智
慧。慧如花故
經又善男子乃得生長 賛曰。下第二喩。
初喩。後法。此喩也
經如是聲開諸佛法也 賛曰。此法也。二
乘如空。不可種植。以無我故。身見如地。能生
善故。二乘證空。不能進修。爲我出世。不濟
度衆。不生能進修故
經又善男子無價珍寶 賛曰。下第三喩。
初喩。後法。此喩也
經不入生死一切智心 賛曰。此法也。要
入惑海。識之起之及斷之故。方發起大心
經是故當知是如來種性 賛曰。第二結也
經爾時尊者是如來種性 賛曰。二讃嘆
也。有三。初讃標擧。次釋所由。後結成義。此
初文也。善説總也。實。如。無異。三語別也。初
後三。前三譬喩。如次配之。或如次配煩
惱業苦。或言不虚名實。言順義名如。更無別
名無異
經所以者何正等覺心 賛曰。下釋所由。
有二。初略。後廣。略中有二。初明不能。後明
設能。此初也。相續者身。心身之中。煩惱種
子。已斷憔敗。厭心不切。行心不猛。故不能也」
經寧可成就究竟解脱 賛曰。此明設能。
設。造無間業者。能。發心非二乘等
經所以者何永無此能 賛曰。下廣有二。
初釋前。後喩顯。此釋前也。成就已下。廣上設
能。我等以下。廣上不能。文意可解。法花會
前。心猶未猛。不能自知。故自謙責
經如缺根士諸佛妙法 賛曰。此喩顯也。
隨缺五根。於五境中。無能受用。諸阿羅漢。缺
煩惱根。故於佛法。不志求也
經是故異生終不能報 賛曰。結成前義。
初略。後廣。此略也
經所以者何一切佛法 賛曰。下廣結成。
初廣異生報恩。後廣二乘不能。此初文也。異
生能速疾猛利發心修行。頓證成辨佛法。二
乘不能。故涅槃云。須陀洹八萬劫到。乃至辟
支十千劫到。今説速疾猛利損發。二乘不
能。非全不能。又説。決定性不能。非不定性。
又説。多分不能。非全不能
經聲聞獨覺正等覺心 賛曰。此廣二乘不
能。義如前説
經爾時衆中皆何所在 賛曰。自下第三
善現爲問廣明菩提業。有二。初問。後答。此
問也
經時無垢稱思空勝義舍 賛曰。下答。有
四十二頌。分二。初四十頌正答前問。後二頌
結勸發心。發答前問中。三十九頌別答。後一
頌總答。三十九頌別答之中。分三。初十二頌。
以出世法隨配世法。以答前問。次有上頌。
以出世行隨配事世。以答前問。後有二十二
頌。示隨世事。以答前問。雖事亦有親族之類。
欲令有情欣徳修行。故假徳行。以配臣僚。或
初明行。次明境。後明智。故下總答云。如是無
邊行及無邊所行無邊智圓滿以度諸衆生。
初段分二。初三頌半。以出世法。隨配有情。後
八頌半。以出世法。隨配非情。有情有五。一父
母。二妻子。三僕使。四親友。五眷屬。或分爲
十。開父母妻子男女舍妓女別故。雖舍一種。
亦是非情。理爲本依。故此先説。從宗爲論。總
名有情。此初一頌有一。謂父母。第二頌有一。
謂妻子。慧第六度無分別智。衆善根本。故名
爲母。第七方便度爲父。後得智故。世間菩
薩諸佛導師生。皆由此二智生故。舊云智度
爲母。即第十度。非衆徳本。如何爲母。故知智
度無分別智。非第十也。法樂爲妻聞法喜樂。
生善行故。慈悲爲女。能柔知故。諦法爲男。
續果善故。由聞諦教。善法種生。紹三寶故。
空理義云。世俗諦中諸有所思。勝義諦空。以
爲其舍。一切菩薩之所歸故。應理義云。諸所
思空。眞如勝義。以爲其舍。如來家有。眞如
理也。問。佛地經説。法樂爲食。何故此中説爲
妻也。答。據義名別。彼據任持。故名爲食。此
據能生。故名爲妻。亦不相違。法花經言。慈悲
心爲室諸法空爲坐。何故此中以空爲舍。二
各別故。有爲及無爲。勝劣舍別故
經煩惱爲賤隷四攝爲伎女 賛曰。此中有
三。一僕俠。二親友。三眷屬。伎女亦入眷屬
所攝。煩惱爲賤隷。任意起滅故。覺分爲親友。
能成菩提故。能成佛因。皆名覺分。非三十七
菩提分也。六度爲眷屬。攝受萬行故。四攝爲
伎女。能生利樂故
經結集正法言説除諸垢穢 賛曰。下八
頌半。以出世法。隨配非情。有十六。一奇樂。
二園林。三花果。四池蓮。五車馬。六馳路。七
嚴具。八衣鬘。九珍財。十床褥。十一飮食。十
二沐浴。十三塗香。十四殄財。十五除然。十
六建幢。此中有四。一法音爲樂。悦心靈故。二
總持爲苑。攝持諸行故。大乘法爲林。萬徳
滋茂故。三三十七覺品爲花。當開果實故。解
脱涅槃菩提智慧爲果。因花有故。四八解脱
爲浴池。除貪十垢故。定水湛然漏者。八解
脱池中。常有定水。不動搖故。池寛水狹。如理
應思。七清淨花常彌布中。如蓮處池。浴池何
爲。除惑垢故。垢謂六垢。害恨惱諂誑憍。七清
淨者。一戒淨。二心淨。三見淨。四度疑淨。五道
非道智見淨。六行智見淨。七行斷智見淨。或
總分三十三。此中有九。開林水花除垢故
經神通爲象馬迴向大菩提 賛曰。此中有
五。一神通爲象馬。能運化故。大乘作車。能載
利故。大乘之體。即二眞智。故能載利。准法花
中。後得智爲一乘體。無分別智爲白牛。二能
調御菩提之心。馳於八道。八聖道也。三以三
十二相而爲嚴具。八十隨好而爲綺間。莊嚴
内徳故。四慚悦爲衣服。御衆惡故。勝意樂
爲鬘。瑩心首故。五正法爲財。或七聖財。如前
已説。或諸聖法。皆名爲財。施諸衆生。曉示此
法。以爲方便。自無倒行。以爲勝利。迴向菩
提。而自受用。財有他自受用之徳。故以正法
而爲喩也。或此有十二。開車御者綺好意鬘
方便行行所迴向故
經四靜慮爲床立菩提幢 賛曰。此中
有七。一四靜處爲床。心恒安處故。無貪淨命。
以爲菌耨。三業恒以爲近依故。菌者單文。
*褥如單文名爲菌*褥舊云。從於淨命生。義
稍難解。近藉身故。由念明記及智觀察。常自
覺悟。恒在定中。故以靜慮而爲床等。舊云。多
聞増智慧。因定増慧故。以爲自覺音。將所問
法。以爲自覺之音聲故。更無別配。二既餐眞
如不死之法。無起滅故。還飮擇滅解脱之味。
離諸苦故。舊解脱味説爲漿。除煩惱熱渇故。
三於八解脱池。浴妙淨心。令無染故。四於此
心上。塗上品戒香。滅衆惡故。熏身心故。菩薩
戒也。五殄滅煩惱賊。是故勇健更無勝者。六
摧伏四怨七建菩提幢。無上菩提極高大故。
由此喩幢。或此有十二開菌*褥念智常定飮
味勇健故
經雖實無起滅利物無體倦 賛曰。下有
五頌。以出世行。隨配世事。以答前問。有六。
一受生。二現土。三供養。四修業。五變現。六
破惡。此中有四。一雖無生死。而故思於欲色
受生。二能現佛土。明如日照生。三供養如來
三事體空。一切無分別。兼攝供具亦體空
故。四雖知佛國及有情空。修淨土業及利物
業。曾無休息。亦無勞倦
經一切有情類有表事皆成 賛曰。此有二
也。一有情色聲威儀等法。學四無畏十力菩
薩。一刹那中皆能現起。二生死魔業。雖能覺
知。而能示現。隨彼起轉。至究竟時。以慧方
便。能還斷盡。初覺魔業而示起者。表後斷滅。
故至究竟。以慧方便。皆能斷盡。名有表事皆
能成辨。本心所期。今滿足故。舊云。隨意皆
能。現皆能現前而斷盡也
經或示現自身照令知速滅 賛曰。自下第
三有二十二頌。示隨世事以答前問。有六。二
頌示無常。一頌勸求佛。二頌遍知達。七頌除
憂苦。三頌現善巧。七頌濟危。此初文也。如遊
戲具而作幻術。示現病死。非眞亦爾。有情多
執世界爲常。故現火起及老病身。令知速滅
經千倶胝有情皆令趣菩提 賛曰。此一頌
勸令求佛。受彼諸供。勸趣菩提
經於諸禁咒術而不隨諸見 賛曰。此二
頌遍知達。初頌知六藝至究竟以利樂。後頌
隨諸道以出家而利生。雖隨出家。不*隨彼
見。斷染見故
經或作日月天饒益諸有情 賛曰。下七
頌除憂苦。有四。此一頌爲有情及物隨時而
利濟
經能於疾疫劫欣然無恚害 賛曰。此三頌
屬三災以救生
經能於大戰勸發菩提心 賛曰。此一
頌勸怨因國以和好仍令發心
經諸佛土無量利樂名本生 賛曰。此二頌
往惡道而救。難佛土地獄。故菩薩救他。亦
示無邊。彼背正法。而行衆惡。故墮地獄。亦
復無邊。悲速拔苦。慈與安樂。現爲大魚。於
鱗甲内。養諸小虫。而令噉食。現爲鹿王。救
懷孕鹿。現爲飛雉。救諸被燒諸有情類。如
救利樂。此成佛已。名爲本生。正是菩
薩本生事故
經示受於諸欲後令修佛智 賛曰。此三頌
現善巧。有二。初二頌現二善巧。一受欲境而
修定。二擾亂惡魔令不得便。下重釋初受欲
修定。第三頌。示爲婬女。勸修佛智。合有三
種之善巧也
經或爲城邑宰令趣大菩提 賛曰。下
有七頌。濟危。分六。此有二。一爲尊能利下。
初頌也。二現財乃施貧後頌也
經於諸憍慢者令發菩提心 賛曰。此有
二。一有力除憍慢。二巧便斷恐怖。悸者性怖
也。驚恐怯怖。善巧安慰。仍令發心
經現作五通仙皆能善修學 賛曰。此有
二。一自現爲仙。淨修梵行。勸衆生類。住戒忍
慈。二見乏供侍。方便事之。隨彼種種。智慧方
便。進諫勸修。愛樂正法。令於菩薩修行方便
皆能隨學
經如是無邊行度脱無邊衆 賛曰。此一頌
總答。一無邊行業。二無邊所行境。三無邊智。
四以上三種度脱無邊衆。由以智證境。起無
邊行。度脱衆生
經假令一切佛都無有慧者 賛曰。此二頌
結勸發心。初頌結勝。故讃不窮。後頌勸之發
心修學。上來略解文之意況。諸有智者。思之
可知。不可以已未悟之心而反責於人也。新
舊同異。一一應陳。恐厭繁文。故略而止
  不二法門品
菩提分品及此一品。眞實義處。明自利門。
前品眞實有爲世俗事行。此品眞實無爲出
世理行。利他之行。必自利故。欲證其理。先修
事故。二者差別之義。二與非二。倶名爲二。一
三四等。名非二故。花嚴等。以一爲二。法自在
等。以二爲二。甚深覺等。以三爲二。光幢等。
以五爲二。喜見等。以六爲二。准執一等。故皆
是二。此除分別及事差別。名不二故。借其二
名。表二及非二。非由言二體唯詮二故。初有
十六。菩薩以二爲二。後有十五。以非二爲二。
文殊師利。以言心爲二。無垢稱以有説爲二。
至下當知。空理義云。空性無差。俗妄有異。今
説眞同性不同俗妄異。故言不二法。此空即
門。縁此能生眞空智故。談其眞性。非二非不
二。今遮妄二法。故言不二法。妄不生空智。眞
空方可生。遮彼非門。故非門強説門。此品廣
明。名不二法門品。應理義云。俗事及所執妄
謂皆有異。眞理非妄。成非妄異。今顯無相眞
如理唯是一。恐聞一定一。不説於一。但遮妄
異。故言不二。不二之理。可軌可摸。故名爲
法。此能通生死無漏智解。立以門名。據實眞
如非不二。非法非二法。非門非不門。遮二
強名不二。遮非法故名法。遮非門故名
門。此品廣明。名不二法門品
經時無垢稱各隨樂説 賛曰。品段有二。
初明不二法門。後明利益。初中復二。初明説
不二法門。後明入不二法門。無垢稱入不二
法是。説中又二。初無垢稱問諸菩薩説不二
法門。後諸菩薩問妙吉祥説不二法門。或三
十一菩薩。以分別執爲二。無分別理名不二。
智會此理。名入不二。文殊以言説爲二。離言
法性名不二。智達此性。名入不二。無垢以假
智言説倶名爲二。諸法眞如名爲不二。正智
證眞。名入不二。故故成各別。初中復二。
初問。後答。此問也。入者證也解也。證解眞
理。名入不二。各隨辨才。隨情樂説
經時衆會中次第而説 賛曰。下答有二。
初略。後廣。此略也
經時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下廣。合有
三十一箇菩薩。別答前問。一一答中。文皆有
四。一標菩薩名。二陳二法。三明不二。四總結
之。然空理義。並以俗妄有二。眞空無二。應理
義云。皆以所執依他有二。圓成眞如實無有
二。此之二義。言勢遮執解文雖同。意況常別。
恐厭文繁。更不別對。一一疏條。諸尋文者可
具知也。生滅爲二理名不二。證此無生正智
名忍。初地已上。此忍證眞如入不二。空理義
云。空無有二。應理義云。理無事二。以生滅
二。不説分別故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我我所分別
名二。無二理名不二。證此無二理名入不
二。此下皆以理遮執二。故言不二。所以二中
皆言分別。舊經都無分別之言。意存空理故」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有取者有著
也。無取者無著也。有著無著分別爲二。
有著。有所得。有所得故有増減。有増故有起
作。有減故有息滅。若了證無著。即無所得。無
所得故無増減。無増減。故無起作。無息滅。
故於諸法中。無所執著。無執著心。達解此理。
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寂滅迹者即
眞理。理爲智迹。智喩足。能履故。理爲迹。所
履故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散動者心馳
外境。思惟者攝念内縁。初了二無。則無作
意。後住二無。都無作意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一相者。空
無我等共相之理。無相者。眞如了知諸法無
有共相。亦無自相。自相即別異相也。知此共
自二有爲相。一切都無。亦無眞無相之體。知
此有爲及無爲理。二智平等。名入不二。共相
自相倶是有爲。對彼無爲。故名爲二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聲聞菩薩。
二因縁心。性皆如幻。達二幻理。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二法門 賛曰。善及不善。無
所起作。此二有相及與無相。二倶平等。無善
可取。無惡可捨。了知於此。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有罪名縛。
無罪名解。以金剛無漏之智。達無縛解。名入
不二
經復有菩薩*二法門 賛曰。有想者有漏
想也。無想者無漏想也。或有漏生名有想。
無漏生名無想。或有心想名有想。滅或無心
想名無想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遠離一切有
爲諸行。起於覺慧。即觀無爲如空之智。極善
清淨。或遠有爲行。即無爲覺慧如空之智。極
善清淨。既都無執。亦無所遣。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可毀可壞。
故名世間。翻此名出世。了世間空。初既不入。
後亦不出。以不入故。無隨生死流。舊云溢者
流溢之義。以不出故。亦無散滅。離於世間。境
既如此。心亦不執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知生死空。
本無流轉。亦無涅槃。二境本空。分別便滅
經復有菩薩則名無盡 賛曰。此兩翻釋。
初了都無有盡無盡。要究竟盡。乃名爲盡。即
煩惱等。究竟盡流。名爲有盡既究竟盡。不
復更得常可有盡。則名無盡。有有盡則無。
無盡無便無體。即有*有盡。有盡亦無體。
故都無二
經又有盡者不法門 賛曰。此第二翻釋。
前約相續以解無二此約刹那。或前約染法。
此約淨法。一刹那法。暫等滅無。定無有盡
即是無盡。一刹那中有盡無故。無盡亦無。了
二本空。分別不起。名入不二。舊云。若究竟盡
者。更不可盡。故有盡者即是無盡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我無我體。
其性都無。不可論二。此二分別。名之爲二。了
二境空。其分別斷。智達此理。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不法門 賛曰。了知無明本
性空理。即是於明。執二爲實。倶不可得。不可
算計爲有。超算計之路。觀此無二。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上十六菩薩
以兩爲二。下十五菩薩以非二爲二。或可總
説。以二爲二。五蘊爲一。空爲一故。下皆准知。
空理義云。世俗取蘊性即眞空。空與蘊體。二
種無別。取蘊現在即有眞空。非蘊滅已方有
空性。由此故言。即是色空。非色滅空。者此
破二執。一執世俗色外別有眞空。爲破此故
云即是色空。色空無別。二執俗色滅方有眞
空。爲破此故云非色滅空。蘊現有時。已有空
故。應理義云。略有二解。一解。所執色即是
空。色空無別體。非所執色滅方始有空。現色
相時。性已空故。色既所執色。空亦即空無。二
解。所執及依他色。並即眞如空。空與眞如。更
無別體。亦非二色滅方有眞如空。二色現時。
眞如有故。既無二別。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四界者地水
火風。空者。空理義云。謂眞空性。應理義者。
所執即空無。眞如是空性。准前取蘊與空二
解。前中後際。去來今也。性皆無倒。即眞理故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眼色分別爲
二。乃至意法分別爲二。根境對故。了知六二
其性皆空。見眼空性。於色境上。便無三毒。乃
至意法亦復如是。見已靜住。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布施爲一。
迴向一切智性爲一。故名爲二。一切智性。即
眞如理。是智體故。知布施等即眞如性。故名
不二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空觀我等爲
無。無相無願。縁無爲有爲爲有。了知我空。都
無有相。此無相中。亦無可願。此無願中。心意
識三都不可起。所取無故。能取亦無。又不別
於無願以生心小。空即無願故。楞伽經云。
藏識説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説
名爲識。如是於一空解脱門。具攝三種。能此
通達。名入不二。成唯識云。空無相願。於計所
執依他圓成。或皆通縁。或次第別縁。此依
通縁。故名不二。乃至於無願亦即空無相。皆
准此知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佛爲先。法
僧爲後。三寶別體。分別爲二。了佛尋法僧。
三寶同體。皆無爲相。與虚空等。無不在故。諸
法亦爾。皆眞如性。名爲不二。同體三寶義如
前説
後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薩迦耶者。
虚僞身也。滅者眞理。僞身與如。分別爲二。知
僞身即滅。不起僞身見。故於僞身及滅二種。
無總分別及別分別。證二眞如究竟滅性。無
所猜凝。無驚無懼。執有身見。乃有猜疑。亦
有驚懼
經*後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身語二色
及意非色。分別爲二。空理義云。了三本空皆
無造作無造作之相相之故。其相無二。身空
即語空。語空即意空。意空即一切法空。若能
隨入一切法空無造作相。名入不二。應理義
云。了三律儀本眞如性皆無造作。身眞如即
語眞如。語眞如即意眞如。意眞如即一切法
眞如。能隨入此無作眞如。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不法門 賛曰。諸不善業。可
毀可厭。名爲罪行。欲界善業。可愛可樂。名爲
福行。色無色界諸善定心。住於一境。名不動
行。散定二地。分別爲二。無作相者。空理無
作相即眞空性。應理無作相性即眞如。故此
空中無三差別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此等以一爲
二。一切二法者。一切分別差別之法。皆從我
起。知我眞實之理。即不起二。不起二故。即無
能了。無能了故。即無所了。名入不二。無彼本
來差別二故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二法者。謂
一切分別差別。有所得者。謂本見有相。若了
本有所得。若成本來無所得。則無所起取
捨本末二。既無取捨二。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了本眞理。
則無明暗。明暗無二故。如滅定無心。無心漏
明。無有漏暗。都無分別。故擧爲喩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了知生死涅
槃本眞理性無二。則無欣厭。究竟之理。生死
無縛。涅槃非解。何所欣厭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善住正道。
耶道便滅不行。若見有邪道。可見有正道。
*邪道既不見行。正道如何得有。二境相既無
二。能覺非有。無二覺故。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虚謂有爲
事。實謂無爲理。理諦可證。尚不見實。何況虚
法不可爲證而能見之。此眞理性。非肉眼可
見。唯慧眼能見。無分別智慧眼證時。於一切
無分別故。無見無不見。名入不二
經如是會中不二法門 賛曰。下第二諸菩
薩問妙吉祥説不二法門。初結前生後以爲
問。後隨問以爲答。各別説已以上結前。同時
發問已下生後以爲問。客來小位。解釋已周。
故問上賓。談彰大義
經時妙吉祥猶名爲二 賛曰。此隨問以爲
答。初非前。後正述。此非前也。汝等雖遮二之
分別名爲不二。以有言説及帶分別。猶名爲
二。我今除言及絶分別。名爲不二。故知二者
分別差別。不是兩法。名爲二也
經若諸菩薩不二法門 賛曰。此正述也。
無言無説。無表彰。無指示。離言説之戲論。絶
起心之分別。名爲不二。以不可言不可分別
之理。遮於言説分別。故名不二
經時妙吉祥不二法門 賛曰。上來明説方
便因位外化利物不二法門。下明證入根本
果位内證自利不二法門。初問。次入。後讃。此
問也
經時無垢稱默然無説 賛曰。此入也。正理
幽玄。言蹄不測。縱以不言之言遣言。終非會
於妙理。故默無説。以智冥眞。名入不二最爲
深極
經妙吉祥言説分別 賛曰。此讃也。我説
不二。以言遣言。汝入不二。以智冥眞。會妙雖
同。親疏杳隔。説契眞者。眞由證故。説爲疏
也。證契眞者。離言説故。證爲親也
經此諸菩薩無生法忍 賛曰。下第二段明
利益也。創入初地。名悎不二。不二之理。即
眞如法。證會無生。亦初得也。或任運入不
入八地也。相續無生。亦八地也
説無垢稱經疏卷第五




説無垢稱經賛卷第六
 大慈恩寺沙門 基撰 
  香臺品
方便品下八品。明二利行。此之一品。明二利
果。令於果徳愛樂希求。故此一品。明菩提處。
或上八品。別明二利。此之一品。總明二利。香
臺佛號。一佛果徳寄一佛標勝。令下位以希
求。標佛號以爲品名。明二利以修習。佛身
支顯。相類高臺。積香爲之。利濟群物。故名
香臺。此品廣明彼事。名香臺品
經時舍利子當於何食 賛曰。品段有五。
初鶖子念食。二無垢訶止。三命使往求法。
四得食而返。五時衆獲益。此初文也。佛制以
時。非時勿食。食時既生。所以思惟。摩訶大
也。薩埵有情也。簡前小位。言大有情。舊經唯
云菩薩當於何食。今亦有聲聞
經時無垢稱而聞正法 賛曰。下第二明無
垢訶止。此訶也。隨順小乘八解脱除貪欲。大
乘八解除定障故。又定障中貪爲首故。八解
脱觀。爲除五境所有貪欲。仁今已住。貪欲
水亡。財食有悕。染習猶在。勿以汚心而聞
正法。應除財食之欲。而生法食之願。又阿含
經説。食有九種。謂段觸思識禪願念解脱及
喜。應常專念捨初四食。應勤修常業欣後五
種出世間食。故云解脱仁者己住。勿以財食
染汚其心。財食即是段食攝故
經若欲食者未曾有食 賛曰。此止也。止
今思。許當説
經時無垢稱殊勝神通 賛曰。下第三段命
使往求。有四。初示有食之處。二選誰能往求。
三化令傳此言。四使承威往請。初文有三。
初總標起用。次別陳所示。後結成衆覩。此初
文也。雖恒在定。順俗今入。若不現通。他終不
見故也
經示諸菩薩安穩住持 賛曰。下別陳所
示。有十四。此文有六。一令見者。菩薩聲聞。
二處所。上方界念。三近遠。四十二殑伽沙
等。四界名。一切妙香。一切國土皆香作故。五
佛號。香臺。六起滅。現在住持
經彼世界中一切周滿 賛曰。此文有二。
一總陳香氣最勝。由修五蘊因最勝故。彼國
衆生宜得聞香氣而入道故。諸佛利樂事非
一故。破世有情耽香味故。二顯樹出香周流
普薫
經彼中無有爲其説法 賛曰。此文有二。
一衆唯大乘。二佛應説法
經彼世界中無量佛土 賛曰。此文有二。
一衆事香成。二食香第一。離香味觸。三爲食
體香宜利益。香氣最勝
經時彼如來及諸菩薩 賛曰。此文亦二。
一佛等方食。食必依此。利益機會故。二香嚴
供養。顯佛福田。衆生修行法供養故。舊云有
諸天子皆號香嚴。此唯一名。本有異故
經時此大衆如是等事 賛曰。此結成衆覩」
經時無垢稱取妙香食 賛曰。下第二選
誰能往求。有四。一問衆。二默答。三重徴。四
返責。此初文也。推衆不能。方施自化。欲顯讓
以爲徳。故禮推於衆也
經以妙吉祥能默然 賛曰。此默答
也。默意有四。一食以侍賓。賓不可往。吉祥
怪其問客。咸使默然。二大士求法。不規財食。
彼雖推問。此令默然。三顯諸菩薩於食無染。
故咸令默。彰此深裏。四彰無垢稱神通自在。
示諸菩薩。令欣仰故
經時無垢稱令其乃爾 賛曰。此重徴也。
菩薩利物。命進問安。談謔設座。座雖久設。談
次施。故調吉祥何不威神加護諸徳令
其緘默乃爾無酬
經妙吉祥言勿輕末學 賛曰。此反責
也。令默所由已如前辨。對衆徴弄。想非所
宜。故今責之。勿輕末學。未學尚不可輕。先
徳如何輒鄙。事未可知
經時無垢稱蔽於衆會 賛曰。下第三
令傳此言。有二。初明神化。後使傳言。此神化
也。問。何故請座。心念即來。今時請食。令
使往。答。食有隨來之者近客。故使化人。座
無隨座之賓請座。不須使往。又神通化用不
一權宜。何必濟命化人未必並須無信
經而告之曰方共坐食 賛曰。下使傳言有
二。初示處。後傳言。此示處也
經汝往到彼安樂住不 賛曰。下傳言有
四。一教軌儀。至彼頂禮。二命敬慰應作是言
等。三請食。四所由。此初二文也。舊經但有傳
言頂禮。無教化者至彼稽首
經遙心右繞施作佛事 賛曰。正明請食
經令此下名稱普聞 賛曰。請食所由
有二。見食發心。名欣大慧。衆生利益。并揚佛
徳。名稱遠聞。由此二義。故令請食
經時化菩薩香臺佛足 賛曰。下第四使承
威往請。有二。一見到彼國。二聞傳此言。此
初也
經又聞其言樂住不 賛曰。下聞傳此
言。有三。初聞敬慰。二聞請食。三聞所由。此
初也
經遙心各繞施作佛事 賛曰。請食也
經令此下劣名稱普聞 賛曰。聞所由也
經時彼上方下劣欲樂 賛曰。下第四大
段得食而返。有六。一在彼未還。二得食而返。
三衆聞皆集。四勸衆食之。五此問彼佛。六彼
問此法。初中有四。一菩薩歎問。二彼佛具陳。
三重請所由。四廣談勝徳。讃歎可知。發問有
三。一問東方。二問界所。三問下劣意*樂。如
文可知
經尋問最上爲説斯事 賛曰。結成請答
經佛便告曰宣揚正法 賛曰。下彼佛具
陳。有二。一陳釋迦。二陳無垢。此陳釋迦。出
五濁世。爲度下劣欲樂有情。宣揚正法。此答
二問。一答界所。下劣等也。二答下劣意樂。五
濁之世有情也。梵去索訶。此云堪忍。堪能忍
受諸苦事故。天授出血。善星掃迹。如是等也」
經彼有菩薩開示妙法 賛曰。下陳無垢。
有二。一陳己身。二陳遣信。此初也
經遣化菩薩善根増進 賛曰。此陳遣信。
所以稱揚我及此土。令彼菩薩善根増故。即
前所説當欣大慧。此答前問從何處來
經彼菩薩衆無畏若斯 賛曰。重請所由
也。其無垢稱。道徳何如。神通無畏如此可愛。
若如也。斯此也
經彼佛告言無量有情 賛曰。此廣談徳
也。初地菩薩。爲百百億國。二地。千百億。乃
至十地。遍於十方一切佛國。頓令化往施作
佛事。利樂有情。彼無垢稱。位徳既高。故能若

經於是最上化菩薩手 賛曰。下第二段得
食而返。有七。一香臺與食。二菩薩請來。三彼
佛許勅。四彼衆至此。五化座待之。六食香普
薫。七衆聞驚悦。此初也。有一香器。能生衆
香。盛滿香食。授化菩薩。佛力所加。盛食授
與。顯佛慈悲欲爲利益。自盛付之。或顯由
佛。力。未必自盛
經時彼佛土聽聞正法 賛曰。二菩薩請來。
請來至此。禮敬三寶。此請禮敬佛。及聞正
法。舊文無法
經并欲瞻仰禮敬加護聽許 賛曰。此敬
禮僧。陳請來意。願加聽許
經彼佛告曰今正是時 賛曰。三彼佛許
勅。有二。初許。後勅。此許也
經汝等皆應醉悶放逸 賛曰。下勅有三。
初勅攝香。次勅隱色。後勅於世界勿生劣想。
或初爲人。後爲世界。故有勅之。初有二勅。此
初文也。堪忍惡界。氣惡無香。乍聞香極。恐生
醉悶。耽染愛著。既醉悶已。無所覺知。乃爲放
逸。不自策勵
經汝等皆應心生愧恥 賛曰。此勅隱色。
彼大菩薩。相好嚴身色相第一。此小菩薩。隨
劣惡生。外非勝相。顧己觀他。心生愧恥。故應
隱色勿遣生慚
經汝等於彼而作障礙 賛曰。下勅於界勿
生劣想。初標。後釋。此初也。妙香世界。珍寶
香成。此土穢處。實爲下劣。障礙有二。一於世
界生下劣想。心生卑賤。不敬彼佛。不度彼生。
自爲障礙。二於世界生下劣想。心生卑劣。不
爲化度。與此衆生而作障礙
經所以者何無有差別 賛曰。此釋勅意。
一切國土。無有實體。猶若虚空。或法性土。無
相如空。何善何惡。佛爲化生。隨樂示現。染淨
無定。然佛所感報土。清淨無別。故知釋迦土
穢。隨樂現之。本土清淨。與我無異。故於彼土
勿生下劣
經時化菩薩欻然而現 賛曰。四彼衆至
此。彼佛許來以赴淨名之意。無垢心念以利
所宜之生。故雙承威神。欻然至此
經時無垢稱皆坐其上 賛曰。五化座待
之。命進設座。待賓當機。故化爲之。以安上

經時化菩薩香氣芬馥 賛曰。六食香普
薫。有三。初以食器授。二普薫世界。三由薫氣
馥。如文可知
經廣嚴大城身心踴悦 賛曰。七衆聞驚悦

經時化城中無垢稱室 賛曰。下第三段衆
聞皆集。有二。初人王入室。後天神來儀。欲顯
可尊。幽顯咸萃。人王有三。一入。二歎。三禮。
此入也。人聞香氣。近衆皆來
經見此室中歎未曾有 賛曰。二歎也。覩
衆甚多。見座高廣。故生歡喜。歎未曾有
經禮諸菩薩却住一面 賛曰。三禮也。菩
薩聲聞。變身稱座。彼來既覩。故爲敬禮
經時諸地神無垢稱室 賛曰。此天神來
儀。有靈聞香。理應尋至。況諸威徳聞已不來。
色界諸天。雖無鼻識。聖根互用。聞香亦來。
應依定聞。故皆來至
經時無垢稱甘露味食 賛曰。下第四段勸
衆食之。有六。初勸皆食。二有念食少。三化者
結之。四食已有餘。五食已安樂。六身出諸
香。初文有二。初勸。後誡。此勸也。此食乃是
香臺如來所施甘露。能消一切煩惱毒害。上
妙味食
經如是食者定不能消 賛曰。此誡也。佛
行大悲。薫撃身心。變起此食。本欲利樂諸
有情故。勿以生死自利少分下劣之心而食
此食。無大悲意。定不能消。誡生大意
經時衆會中如是大衆 賛曰。二者念食
少也
經時化菩薩無量福慧 賛曰。三化者誥
之。有二。初略誥。後廣顯。略誥有二。初標。後
釋。此標也。此食乃是如來所設。勿以小福輕
量不足
經所以者何終無有盡 賛曰。此釋也。海
水有窮。食終無盡。佛力能置。故使然也
經假使無量猶不能盡 賛曰。下廣顯前
義。有二。初標。後釋。此標也。設使大千一切
有情。一一以手。握摶此食。量等妙高。經劫
摶握。而欲食之。猶不能盡
經所以者何終不能盡 賛曰。下釋所由。
戒定等五。如前已釋。食從此等無邊因生。果
亦無量。佛食之餘。故諸有情經百千劫。食終
不盡
經於是大衆而尚有餘 賛曰。食已有餘。
乍觀食器。一力所。聖徳所加衆食不盡
經時諸聲聞之所住持 賛曰。五食已安
樂。初法。後喩。妙食所持。聖威所引。本爲濟
物。故身安樂。擧喩成言。者此食者。譬如
一切十方報土。安樂莊嚴世界菩薩安定之
身。胎悦無惱。與彼同故。不但西方極樂世
界。十方一切安樂世界。皆以爲喩
經身諸毛孔種種妙香 賛曰。六身出諸
香。食此食者。亦如十方妙香世界。衆妙香樹。
常出妙香。晝夜無盡。不但上方妙香世界香
樹爲喩。十方一切妙香世界。皆所喩之。義
無異故
經時無垢稱云何説法 賛曰。下第五段此
問彼佛。有二。初問。後答。此問也。即階小位。
亦有不知。故試問言汝等知不
經彼諸菩薩皆悉調伏 賛曰。下答有二。
初答不同。後釋利相。此初文也。不同此土依
音聲起文詞説法。但以妙香。令其息惡。故云
調伏
經彼諸菩薩菩薩功徳 賛曰。此釋利相。
菩薩座樹。香氣皆流。彼聞妙香。即得勝定。
定爲根本。使能發慧。菩薩功徳。因此而生。
定能發生一切功徳。故名一切徳莊嚴定
經時彼上方云何説法 賛曰。下第六段彼
問此法。大文有六。一問化宜。二答化法。三彼
讃歎。四述成。五問生淨土之因。六答得淨
土之業。此問化宜也
經無垢稱言而調化之 賛曰。下答化法有
三。初標答以言。次別顯言相。後釋言所由。此
初也。夫行化者。皆爲應宜。宜既難調。化須剛
強。以言導利。初物可從。香味引之。彼*使乖
角。故以剛強之語。化彼難調之衆
經云何名爲剛強語言 賛曰。下別顯言
相。有三。初問。次答。後結顯成。此問也
經謂爲宣説是諸根缺 賛曰。下答有二。
初四段。唯示惡因果令生厭斷。後有廿對。通
示善惡令生欣厭。此初段有五句示惡果。無
暇生者。八無暇處生也。無暇之義。如前已説。
三惡趣中。應説處所形量若相命限。如餘處
辨。恐繁不述
經此是身惡行是意惡行果 賛曰。此第二
段有三句。示三業中惡因果也。三業體性。有
表無表。諸支多少。界地寛狹。皆如別章。然
通加行根本後起三種。輕重之業。皆此所攝。
故惡十業道外別明三業。業道唯重。唯根本

經此是斷生命是欲邪行果 賛曰。下第三
段有十句。示十業道惡因果也。此身三惡。
不與取者。舊云偸盜。不但白劫竊盜方名此
罪。今顯一切地物他心不與而強取之。皆此
罪故。名不與取。欲邪行者。欲謂貪欲。顯究竟
時皆貪欲故。要非自物。設是自物。非時非處
非量非度。亦成業道。異此自物。便非業道。故
名邪行
經此是虚誑語是雜穢語果 賛曰。此語四
惡。心境相乖名虚。以令他解名誑。若言妄語
生死實語。亦名妄語。體虚妄故。離間語者。舊
兩舌兩頭道舌。可名兩舌。五頭首舌。
並名五舌。由此但應言離間語。出言離間他
親好故。麁惡語者。舊云惡口。此非口惡。是語
惡故。發世猥言。麁鄙可惡。名麁惡語。雜穢語
者。舊云綺語。雜飾名綺。諸讃嘆詞。皆應綺
語。今名雜穢。文詞綺雜。鄙猥名穢。*諸讃歎
詞。便無此過
經此是貪欲是邪見果 賛曰。意三惡也。
此惡業果名名有四。一異熟果。爲造下品十
惡業道生餓鬼。中品生畜生。上品生那落迦。
人天之果。並善業招。設有別報不善業果。不
名異熟。由此但説三惡趣有。二等流果。謂
從惡趣沒後生人中。由殺生故。短壽多病。不
與取故。乏少財物。欲邪行故。妻不貞良。虚誑
語故。多被誹謗。離間語故。親友乖離。麁惡語
故。恒聞不如意聲。雜穢語故。言不威肅。由貪
欲故。貪轉猛威。由嗔恚故。嗔轉猛盛。由邪
見故。癡轉猛*盛。諸邪見者癡増上故。三増
上果。由殺生故。一切外事乏少光澤。不與取
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諸塵坌。虚誑語
故。多諸臭穢。離間語故。高下險阻。麁惡語
故。其地鹹鹵磽确穢惡。雜穢語故。時候乖變。
貪欲故。果實尟少。嗔恚故。果味辛苦。邪見
故。果味辛苦或全無果。四士用果者。令相應
倶有二法増長。或更無別體。即此三果五蘊
假者之所感得。無多別相。所以不説。此等一
一。皆如瑜伽第五十九六十。對法第七。及如
經説
經此是慳吝是愚癡果 賛曰。下第四段有
六句。示六蔽惡因果。亦有三果。准前應知。隨
義別配
經此受所學此非應作 賛曰。下廿對。舊
有九對。通諸善惡。令生欣厭。此有三對。受所
學者。初所受戒。持別解脱者。受持戒。或初遮
戒。後是性戒。或後是初時。初捨惡故。初是後
時。領所受故。翻上二可知。此應作者。作持之
戒。非應作者。止持之戒。或作犯之戒
經此是瑜伽此非障礙 賛曰。此有三對。
瑜伽者。相應觀行義。永斷者。聖道棄之。障礙
者。障聖道法
經此是犯罪此是邪道 賛曰。此有三對。
出罪者。懺悔法。雜染者。染謂煩惱等。與染雜
者諸有漏也
經此是善此是過失 賛曰。此有六對。順
理益物名善。可毀可壞名世間。可厭可怖名
罪。漏者煩惱。猶如漏舍。甚可厭惡。有此煩
惱。故名有漏。爲之言作。有所爲作名爲有爲。
加功而得此徳。名爲功徳。翻上可知
經此是有苦此是涅槃 賛曰。此有五對。
逼迫名苦。適悦名樂。惡法可厭。劣法可捨。囂
繁名生死。翻上可知
經如是等法有無量門 賛曰。此結類成。上
來諸門。名無量義。恐繁不述。應如理思。餘土
衆生。根利易化。見光明等。便能入道。此土不
然。故須丁寧一一教示
經此土有情令其調伏 賛曰。下釋語言所
以。有三。一法。二喩。三合。此法説也
經譬世如象馬然後調伏 賛曰。此喩説
也。舊文兩喩。加楚毒者苦鞭捶等
經如是此土趣入正法 賛曰。此合説也。
誨者示也。喩者曉也。苦切曉示。令其調伏趣
入正位
經時彼上方得未曾有 賛曰。三彼讃歎有
二。初得未曾。後興讃歎。此初也
經皆作是言調伏攝益 賛曰。下與讃歎。
初歎如來。後歎菩薩。釋迦能也。是佛之姓。牟
尼寂靜義。能寂默於生死諸惡。故云能寂。釋
迦姓也。瞿曇望也。此云日炙。又名甘蔗。如人
姓盧是鬼子盧。此盧可重。餘盧即非。若姓釋
迦。是瞿曇釋迦。此釋迦可重。餘釋迦則非。説
此本縁。如別章説。釋迦實徳。嘆美不窮。現爲
劣生。故名隱覆。極惡衆生。故名下劣。無聖法
財。故名貧匱。調伏斷惡。攝益與善
經是諸菩薩難化有情 賛曰。此歎菩薩。
忍種種勞倦者。利衆生時。苦惱事也。勝希堅
牢者。衆事惱亂不退敗也。過外道等名勝精
進。世間難遇名希有。不可退屈名堅牢不可
思議。策勵深也。大悲精進。爲物起也。此精進
言。通上諸義。一勝。二希。三堅牢。四不思議。
五大悲精進
經無垢稱言難化有情 賛曰。四此述成有
二。初述成。後嘆勝。此述成前讃嘆如來
經諸菩薩衆無量有情 賛曰。此述成前讃
嘆菩薩
經大士當知所得功徳 賛曰。下歎勝有
三。一標勝。二顯勝。三結勝。此初也。此土修
行諸菩薩行。忍苦精勤。攝益弘廣。所以一生
修福。勝彼一切妙香世界百千大劫。彼界衆
事。皆妙香成。故言一切
經所以者何之所無有 賛曰。下顯勝有
二。初顯所由。後顯勝行。此初文也。由修十
法。濟有苦衆生。勝餘佛土。餘佛土中無苦
有情及煩惱等。亦無二乘。故一生修。勝餘多

經何等爲十 賛曰。下顯勝行。有三。初徴。次
顯。後結。此徴也
經一以惠施攝諸愚癡 賛曰。此六到彼
岸。除於六蔽。以拔苦生。餘佛土中。純行勝
行。無六蔽故
經七以説除樂小法者 賛曰。四輪摧於
八難。普攝有情。如前已説。餘土無八難故。以
大乘法攝樂小者。餘土無小。故爲殊勝
經九以種種一切有情 賛曰。餘土無有未
種善根。一切皆是善根熟者。故此勝餘。餘土
無有惡法有情。不須四攝。此行四攝。攝惡有
情。故勝餘土
經是爲十種修集善法 賛曰。此結也
經此堪忍界之所無有 賛曰。此結勝也
經時彼佛土生餘淨土 賛曰。五問淨土之
因也。此土菩薩。行前十法。住在地前。成熟幾
法。不毀此法。無傷善行。或不毀善。無傷起
惡。得住十地。後生淨土。若已住十地。任運生
淨土。不假此問也
經無垢稱言生餘淨土 賛曰。六答得淨土
之業。有三。一標。二顯。三結。此初也
經何等爲八 賛曰。下顯有二。初徴。後顯。此
徴也
經一者菩薩希望善報 賛曰。下顯爲八。
見彼於已有恩。成已菩提故。非已於彼有益。
不見大利故。況説三事空。有希善根
經二者菩薩悉迴施與 賛曰。大悲廣運。
代彼受苦。大慈廣運。迴施善根
經三者菩薩心無罣礙 賛曰。怨親不二。
平等濟拔。不爲愛憎。心無障礙。罣者障故
經四者菩薩敬愛如佛 賛曰。憍謂醉逸。
縱蕩身心。慢謂踞傲。自尊卑物。憍有七種。謂
無病憍。少年憍。長壽憍。族性憍。色力憍。富
貴憍。多聞憍。慢亦有七。一慢。謂於劣計已
勝。或於勝計已等。二過慢。謂於勝計已等。及
於等計已勝。三慢過慢。謂於勝計已勝。四我
慢。謂恃我高擧。五増上慢。少得多得。六卑
慢。多分勝已。謂已少分劣。七邪慢。已全無
徳。謂已有徳。昔由内憍。於外生慢。故沈生
死。今應除之。敬他如佛
經五者菩薩無疑無謗 賛曰。昔不聞法。
設聞疑謗。故沈生死。今得聽聞。應斷疑謗
經六者菩薩不生憍慢 賛曰。昔妒他榮。
憍慢自利。故沈生死。今於他利。應無嫉妒。自
利不慢
經七者菩薩不譏他犯 賛曰。調伏自心。
令離衆惡。以心如猿猴難可禁制。故應調伏。
吾日三省尚爲世仁。況常思過。不毀他非。非
菩薩也
經八者菩薩菩提分法 賛曰。於惡不放
逸。於善法常求。修菩提分。曾無懈癈
經堪忍世界生餘淨土 賛曰。結也
經其無垢稱無生法忍 賛曰。品第五段。
時衆利益。未求趣者。皆同發心。已修行者。得
無生忍
  菩薩行品
合十一品。正陳本宗分中有三。上來九品。明
菩薩境。此之一品。明菩薩行。識境方起菩薩
行故。菩薩之義。如上已釋。行者因業。菩薩所
修成佛因業。此品廣明。名菩薩行品
經佛時猶在皆現金色 賛曰。品段有三。
初未至菴園以現相。次至佛所以陳述。後菩
薩讃請以歸還。初中復三。初未至現相。
阿難怪問。後世尊具告。此初也。其彼欲來。預
現前相。一變廣博。増大行故。二變嚴淨。滅
煩惱故。三變金色。顯成第一殊勝果故
經時阿難陀皆現金色 賛曰。阿難怪問。
不識此相。問此由誰
經佛告具壽現此前相 賛曰。世尊具告
經時無垢稱聽受妙法 賛曰。下第二段至
佛所以陳述。大文有四。初平章欲至。二到已
歸禮。三世尊指詰。四聞香怪問。初中復二。初
無垢平論。後吉祥答可。此初也。佛遣來問理
合自辨。況加瞻仰而爲聞法。應與大衆往佛
所耶
經妙吉祥曰可同行矣 賛曰。此吉祥答
可。衆生根就。佛悲廣運。故云是時可同行

經時無垢稱往詣佛所 賛曰。第二到已歸
禮。有三。初掌持往詣。次到已歸禮。後佛命就
座。此初也。以神境通。令衆不起本座。并座置
掌。持詣佛所
經到已置地儼然而立 賛曰。到已歸禮有
三。初無垢歸禮。次菩薩歸初禮。後大衆歸
禮。此初也。以衆置地。自禮世尊。繞已却住。
儼然而立。頂禮屈五輪以歸尊。右繞規六通
而現化。七匝滅七隨眠。得七覺分。成七清淨。
而佛得一切智地。得一無相。合掌表冥眞
境。儼然而立。蒙佛垂喩
經諸大菩薩儼然而立 賛曰。此菩薩歸禮」
經諸大聲聞儼然而立 賛曰。此大衆歸
禮。方申須敬。下座而歸。聞法將行。故皆儼
而立
經於是世尊各復本座 賛曰。下佛命就
座。初命。後座。此命也。接來有禮。如法慰問。
將悟聖道。令各復座
經時諸大衆恭敬而坐 賛曰。禀命不輕。
各還本座。表將涅槃。所以先坐。坐必臥故。
臥極涅槃
經爾時世尊之所爲乎 賛曰。第三世尊指
詰爲四。一佛問。二彼答。三重徴。四彼述。此
初文也。無垢大士。住解脱位。由此第一。名最
勝智。任運能現。名爲自在。妙用無礙。名神力

經舍利子言唯然已見 賛曰。二彼答也
經世尊復問汝起何想 賛曰。三重徴。汝於
此中。起何相解
經舍利子言起難思想 賛曰。四彼述有二。
初標。後釋。此標也
經我見大士不能述歎 賛曰。下釋難思。
有二。初説無垢難思。故云我見大士不可思
議。後説神力難思。於其作用神力功徳。不能
以算而數。不能以思而思。惟亦思也。不能
以言而稱以心而量。皆是尋伺道故。由此四
義。不能陳述而歎揚耳。舊云非意所圖非度
所測。人非意所圖。事非度所測。又度者根
也人度下不測上故
經時阿難陀爲是誰香 賛曰。第四聞香怪
問。有四。初阿難驚疑難。二鶖子傍通。三問
住久如。四歎陳佛事。初中有二。初阿難疑問。
後世尊正答。此疑問也
經佛告之言毛孔所出 賛曰。此世尊答
經時舍利子然出是香 賛曰。二鶖子傍
通。有三。初鶖子答。二阿難問。三鶖子述。此
初也。阿難白佛。佛答菩薩毛孔所出。鶖子
問説已亦有遂自陳誠
經阿難陀曰何縁而有 賛曰。二阿難問。
菩薩所出。乍可修成。汝等何縁復能流出
經舍利子言供諸大衆 賛曰。下鶖子述。
初述食來所由。後述香馨所由。此初也
經其取有皆出是香 賛曰。此述香馨
所由
經時阿難陀當住久如 賛曰。三問住久
如。有四。一問香久近。二答盡食消。三問食消
久近。四答食消時分。此初問也。香氣住身久
近時即。猶如何等
經無垢稱言其香猶住 賛曰。二答盡食消
也。香隨食質。食有香存。食起香氣。食消香滅」
經阿難陀曰當皆消滅 賛曰。三問食消久

經無垢稱言而不爲患 賛曰。四答食消時
分。有三。初總答。次別顯。後喩成。此初也。食
之勢分。亦隨世食。七日七夜。住已方消。大悲
神力。雖久未消。而不爲患。不同世食雖經七
日勢盡消化而有爲患。此言七日。且隨世食。
多分爲論。非要定爾。或増或減有不定故。且
如聲聞利根得果。有六十劫。菩薩發心證無
生等。必一大阿僧祇。若得已方消。豈只七日
得聲聞果。唯經七日證無生等。三生得果。不
經七日由此故處。且隨世食。多分爲論
經具壽當知然後乃消 賛曰。二別顯有
三。初顯得聲聞。後顯得菩薩。聲聞有三。此
從凡得見諦。具壽者。舊云慧命。呼阿難陀爲
具壽也。世間有情。多愛於命。聞言長壽。誰不
生歡。出家之人。多愛智慧聞言智慧。誰不生
喜。亦如俗人之愛命也。由此舊經呼爲慧命。
壽者命也。具足世命。及具出世之智慧命。不
可偏彰故。命雙呼。通言具壽。已發聲聞之
心。未入見諦。食已要入。然後乃消。極速三
生極遲六十劫。正性離生義如前釋
經未離欲者然後乃消 賛曰。此第二從見
諦得離欲。得離欲者。不還果也
經未解脱者然後乃消 賛曰。此第三從有
學得無學。心解脱者倶解脱阿羅漢果。得離
諸欲定障解脱涅槃八解脱故
經諸有大乘然後乃消 賛曰。下顯得菩
薩。有四。此從凡夫具菩薩性。要發大心。然後
消化。義顯無性不得此食。不發心故。雖具世
間有漏五根。此利出世。故彼不得。義顯此食
至得部行獨覺。然後乃消類聲聞故多不逢
佛。故不説之。類顯聲聞具種姓者得食發心
然後乃消。此文中略。義類應有
經已發無上然後乃消 賛曰。二已發心。
要得初地。無生初得。在初地故。三從初地要
得八地。具足不退。在八地故。四從八地要至
補處補處乃在一生繋故。亦應一生繋得此
食已。成佛乃消。然爲一生多居知足。此食不
至一生之身。故略不説。或義應有。文略無之
經具壽當知然後乃消 賛曰。三喩成也。
初喩。後合。此喩也
經食此食者然後乃消 賛曰。此合也。食
如藥王。惑同衆毒。准此法喩。唯喩得道斷
惑根本。不喩種姓創發心等。未斷惑故。或復
此喩。通喩一切伏斷正斷。皆名除故
經阿難陀言作諸佛事 賛曰。下第四
歎陳佛事。有二。初阿難讃歎。後佛陳佛事。此
初也。佛以利樂有情之事。故名佛事
經佛即告言作諸佛事 賛曰。下陳佛事。
有三。初印談佛事。二例説所餘。三佛身同異。
此初也。如是如是。印成前説。談其佛事。所致
如此
經爾時佛復作諸佛事 賛曰。下例説所
餘。有三。初牒無垢佛事。次顯所餘佛土。後結
成勝益。此初也
經如是於餘而作佛事 賛曰。下顯所餘佛
土。餘有十四餘種。分四。初之十種。別別悟
入。次有二種。悟入三性。次有一種。因言悟
道。後有一種。因寂證法。名爲佛事。此初五
種。由觀光明。或光所觸。衆苦皆除。思得智
慧滅癡闇故。見菩提樹。思覺樹生。起四無量。
蔭群生故。見諸菩薩。發心修行。希同類故。如
念地藏。不念釋迦之類。見佛相好。發心欣樂。
厭生死身。獲大果故。由見化人。根器方熟。知
佛神用。起願樂故
經或有佛土而作佛事 賛曰。此有五種。
由見衣服。起慚愧故。出見臥具。欣修四禪。
起淨命故。由見飮食。思求覺漿解脱之味。欣
法食故。由見園林。修習總持無漏法故。由見
臺觀。欣淨土等諸妙處故
經或有佛土而得調伏 賛曰。下有二種悟
入三性。爲二。初別悟入二性。後一悟入依他。
此入所執及知圓成。由*觀虚空。都無性相。
悟入所執生法二我體無亦爾。由此有情調
伏斷執。悟二性無。達二空理
經或有佛土而作佛事 賛曰。此入依他。
聞言宣説幻等十喩。非有似有。誑惑愚夫。因
縁之事。便入依他
經或有佛土而作佛事 賛曰。此之一種。
因言悟道。聞語宣説諸法眞性。便知圓成。聞
説俗相。便知依他。既知二諦。悟所執無。唯有
境相。便知所執。名入三性。詮此三故
經或有佛土而作佛事 賛曰。此後一種。
因寂悟法。由見佛土寂然漠然。無言惡。無説
善。無所訶責。亦無讃歎。無所思惟。無推求
諸法。亦無分別戲論諸法。無表彰。無指示。悟
法性相本性寂漠。體離言路。過尋思境。或前
因言。悟世俗諦。今因寂寞。悟勝義諦
經如是當知亦無數量 賛曰。下結成勝
益。有四。初顯佛事衆多。二顯動止皆益。三明
衆多所以。四勸示道理。此初也。以世界無量。
佛土無邊。佛既無邊。利事無數
經以要言之皆名佛事 賛曰。此顯動止皆
益。行住坐臥名威儀。或去或住名進止。縁領
諸境名受用。凡所起作名施爲。不獲廣説。且
要言者。如是等類。一切皆令所化調伏調生
長善伏制斷惡。是故一切皆名佛事。如問阿
難當天雨不。知而問者。欲令餘人審諦事故。
佛知尚問。況於我等。故皆佛事
經又諸世間而作佛事 賛曰。此明衆多所
以。八萬四千法門者。賢劫經云。時有菩薩。名
曰喜王。宴坐思惟。過七日已。來謂佛所。
言世尊。行何三昧。速證法門。佛告喜王。有三
昧名了諸法本際。菩薩行已。速入八萬四千
法門。如從最勝光曜。乃至最後分布佛體。有
三百五十。於此一一。皆行六波羅蜜。成二千
一百。如彼經中一一別説彼六度相。此復一
一。對治貪嗔愚癡各増及三等分。此之四種。
有情心行。成八千四百。如是一一。復各對治
四大種中及六無義所生過失。如是合成八
萬四千。六無義者。即六境也。不生義利。故名
無利。由衆生機有八萬四千。所起之病亦八
萬四千。所治之病既八萬四千。能對治行亦
八萬四千。行既八萬四千。能詮法門亦八萬
四千。衆生既爲四魔所嬈。八萬四千煩惱所
嬈。如來即以對治彼法。施作佛事。佛事者。本
治惑病。應物機故
經汝今當知一切佛法 賛曰。四勸示道
理。有四。初牒示悟入。二勸除順違。三令生信
樂。四釋成前義。此初也。能知上法。名爲悟入
一切佛法。悟知佛法。本利生故。能詮所詮。能
治所治。能生所生。不過如前所説法故
經若諸菩薩不生憂恚 賛曰。二勸除順
違。見淨土之順已。勿生歡喜而起貪著。見穢
土之違已。勿生憂惱而起嗔恚。淨之與穢。倶
利樂故
經於諸佛所歎未會有 賛曰。三令生信樂
也勿起下劣。當生上品信樂欲等
經諸佛世尊差別佛土 賛曰。釋成前義。
十方諸佛。功徳皆同。由得眞如平等性故。又
初地上得三平等。一佛。二菩薩。三一切有情。
佛身功徳均。菩薩二行均。衆生大悲均。空無
實我均故。又得十種平等性故。一證得諸法
増上喜愛。二違離異相非相。三領受一切縁
起。四弘濟大慈。五無待大悲。六隨諸衆生所
樂示現。七一切有情敬受所説。八世間寂靜
皆同一味。九世間苦樂皆同一味。十修殖無
量功徳究竟。由證眞如及三十平等。故佛功
徳一切平等。勿生憂喜貪嗔違順。但爲衆生。
現土淨穢。非法不平土有好惡。本同末異故」
經汝今當知都無差別 賛曰。自下第三佛
身同異。國土同異。便説身故。大文有二。初
擧喩顯同異所由。後廣法説平等之相。初中
有二。初喩。後法。此喩也。雖所依地勝劣不
同。金銀淨穢。相有異故。而上虚空。都無差別」
經如是當知都無差別 賛曰。應物現身。
種種不同。合前所依地有勝劣。無礙智慧。究
竟無盡。圓滿無缺。都無差別。合上虚空無盡
亦無缺。福慧似彼。故以爲喩。他受用身及變
化身。爲物現故。有種種異。自受用身。一切平
等。由證眞如等法身故
經汝今當知悉皆平等 賛曰。下廣法説平
等之相。文有其四。初佛徳平等。二名號平等。
三讃歎深達。四阿難謙退。初復有二。初標。後
顯。此標也
經所謂最上其佛法 賛曰。下顯平等。
最上者第一故。周圓者遍十方。無極者後無
盡。此三句通下諸別句。一一皆通下諸句故。
下別句中。初別明内徳。次別明外徳。後雙顯
二徳。此初有九。一形量色。二威光。三相好。
四族性。五尊貴。六清淨五蘊。七諸力。八無
畏。九不共佛法。此九皆最上周圓無極故。初
五身等。後四徳等
經大慈大悲威儀所行 賛曰。此別明外
徳。有七。一大慈。二大悲。三大喜。四大捨。五
利益。六安樂。七威儀所行。四無量者。凡聖三
乘。通有漏無漏。通假實想。唯觀欲色。不通無
色。此言大者。唯聖非凡。唯大非小。唯無漏非
有漏。唯實相觀非假想。通縁三界。唯佛所起。
境大。行大。利樂大故。別標大名。利益攝善。
安樂離惡。利益離苦。安樂與樂。如是等門。有
十義別。如唯識疏。威儀者。行住坐臥利益方
便。所行者。佛所行處。謂遊化境
經正行壽量悉皆平等 賛曰。下雙顯二
徳。有六。一正。行三業也。二壽量。隨衆生
無盡期故。三説法。四度脱。令離苦。五成就。
令得離果。上明内身。六明淨土。如是一切悉
皆平等。由謂往因。時分遇縁。精懃意樂。證眞
法性。三十平等。皆平等故。今得果時。内外
二法。内身外土。一切無別
經以諸如來名爲佛陀 賛曰。二名號平
等也。以諸佛法最上周圓究竟無盡。無盡即
無極。三義等故。其名亦同。一同名。三藐三
佛陀。謂正等覺。初三者正也。藐者等也。又
三正也。佛陀覺者也。應云正覺者。等覺者正
覺者。合名正等覺者。初正覺者。異凡夫。凡夫
耶覺故。次等覺者。異二乘。二乘唯知生空無
我。偏覺法故。後正覺者。簡異菩薩。菩薩雖正
覺等覺。未正圓滿覺諸法故。兩正名同。合名
正等覺。二同名達他掲多。此云如來。涅槃經
云。如過去諸佛所行妙行三十七品十一空
等。來至涅槃。故名如來。如他修行。如他證
理。來證涅槃。故名如來。佛陀覺者。具一切智
一切種智。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
睡夢覺。如蓮花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名
佛陀。佛有十號。但擧三者。正等覺智徳也。覺
諸法故。如來斷徳也。斷諸煩惱。顯眞理斷。故
名斷徳。佛陀恩徳也。覺悟他故。又三最勝。所
以偏彰
經汝今當知亦不能盡 賛曰。三讃歎深
遠。有四。初略總顯説法難窮。次設指陳聽聞
難盡。三顯諸佛万能了説。四總結成徳辨難
思。此初也
經假使三千亦不能盡 賛曰。此設指陳聽
聞難盡。念者明記。總持者聞文義持。多聞者
廣聞三藏。久積聞故
經此正等覺唯除諸佛 賛曰。此顯諸佛方
能了説。除佛非餘所能究竟説了三義。宣揚
者言説也。決擇者慧了也
經如是當知不可思議 賛曰。此總結成徳
辨難思。功徳既無量。妙辨亦難思。菩提無量。
故能決擇。妙辨難思。故能宣説
經説是語已多聞第一 賛曰。四阿難謙退。
初後佛止。此初也。於此三義。久聽不知。昔
號多聞。今成少識。故今謙退。不敢福第一」
經佛便告曰非於菩薩 賛曰。佛止有三。
初會昔名多聞第一。次總止之不應高測。後
校量勝劣。此初也
經汝今且止無能測者 賛曰。此總止之不
應高測。結喩顯成不聽高測。文可知也
經汝等聲聞亦不能及 賛曰。此量勝劣。
汝勿輒思菩薩所有一切境界。下測上位。根
地人度悉有異故。其無垢稱。於一食前。請座
設食屏室納賓。如上所陳。所現神力。二乘
乃於百千劫作所不能及。解脱菩薩。既非餘
境。不可校量。神通境故
經時彼上方捨離是心 賛曰。下品第三段
菩薩讃請以歸還。有三。初讃悔請法。次佛爲
廣説。後歡喜供養讃徳而還。初中有二。初讃
悔。後請法。初中復二。初標。後釋。此初也。本
在香城。見穢下想。今聞妙理。生悔愧後。本
謂釋迦身卑土穢。生下劣想。謂下劣於妙香
佛界。何知今者佛身内徳。及實淨土。本來平
等。爲有情現。身土不同。故悔前心。而生後

經所以者何示現佛土 賛曰。此釋前標所
悔愧事。佛境難思。爲有情故。我時不測。故有
悔心。如如有情者。有情意樂非唯一故。如是
如是者。佛利樂事亦非一故。隨彼有情種種
所樂。佛乃爲現種種身土。我先不知。故生下
劣。今知是已。故生悔愧
經唯然世尊常念如來 賛曰。此請法也。
覩物思人。在俗常意。況聞妙法。不念如來
經説是語已當勤修學 賛曰。下佛爲廣説
有二。初總也。後別。此總也。解脱法者。即無
爲理。無漏諸法。離諸煩惱。名爲解脱。門者
教也。教能顯義。名之爲門
經云何名爲有盡無盡 賛曰。下別有三。初
釋二義令不盡不住。次廣説二不盡不住。後
結成二不盡不住勸勤修學。初復有三。初問。
次顯。後勸令不盡不住。此初也
經言有盡者無生滅法 賛曰。此釋二相。
盡有二義。一刹那盡滅。二後終盡滅。有爲有
盡。無爲無之
經菩薩不應住於無爲 賛曰。此勸彼令不
盡有爲不住無爲。令不盡有。滅盡有爲而更
不起。以諸菩薩常修有爲行。故名不應盡其
有爲。不究竟住無爲涅槃。常殖生死化衆生
故。此顯不盡涅槃之道。或離二邊。顯中道

經云何菩薩不盡有爲 賛曰。下廣説二不
盡不住。有三。初別明不盡有爲。次別明不
住無爲。後二相對雙辨二種。初中復三。初
問。次答。後結。此問也
經謂諸菩薩不捨大悲 賛曰。次答有二。
初明不盡之意。後明不盡之相。此初也。何故
不盡滅有爲。而更起作。以諸菩薩不棄慈悲。
常於生死。化衆生故。不棄慈悲。通下諸句。由
不棄二。故有下事
經曾所生起而不暫忘 賛曰。下明不盡之
相。今有五十五句。舊經但有五十句。此初句
也。於得一切智之心増上意樂。寶重勿忘。此
等諸位。不應別配。但可總釋。或此諸行。皆唯
十地。不棄慈悲。皆言大故。増上意樂。名曾生
故。若在地前。其増上意。正在其位。不名曾
故。由此故知唯説十地
經成就有情終無厭足 賛曰。此有四句。
一利生無倦。二不棄攝事。三護持正法。四於
善無
經常樂安立而無怖畏 賛曰。此有五句。
一凡所修善常修迴向。二求法無懈。三演法
捲。*捲謂*捲縮。一向施故。不*捲縮惜。
膽供諸佛。五生死不畏。上已十句
經雖遇興衰能不耽染 賛曰。此有五句。
一八風不動。興衰不欣慼。二不輕末學。後
可過己故。三己學敬愛。四於煩惱所雜一切
有漏。能如理思。不隨増長。五於涅槃樂。能不
耽染
經於己樂事生善友想 賛曰。此有五句。
一己樂不著。二他樂不嫉。三不味諸禪。四雖
淤三界五起四生。而行化導。如遊宮苑。甚
生勸喜。不爲厭離。五見求來者。生善友想。成
我菩提之大業故。二十句已
經捨諸所有不令究竟 賛曰。此有五句。
一好捨無吝。二於智迴向。三救護犯禁。四速
滿諸度。重如父母。五於三十七品。如世翼從。
助成聖道。不同二乘。修令究竟
經於諸善法無礙大施 賛曰。此有五句。
一常勤修善。二樂嚴佛土。三欣讃佛土。四速
成佛土。舊經此三合而爲一。明佛土故。五爲
滿相好。修無礙施。三十句
經爲身語心忿恨煩惱 賛曰。此有二句。
一持戒嚴三業。二堪忍固身心。舊云意而有

經爲令所修般若刀杖 賛曰。此有三句。
一流轉滿所修。舊云生死無數劫。文少意異。
將新解之。然此句居前。前句居後。二聽法堅
自心。三修慧害煩惱。般若如刀杖。禦害煩惱
諸怨賊故。上六六度
經爲欲荷善巧化智 賛曰。此有三句。一
遍知三科荷有情智慧故。能度有情。知唯有
法可能化度。故名荷擔。二精進降魔。魔謂四
魔。此四即軍。或軍有十。如龍樹説。欲爲汝初
軍。憂愁爲第二。飢渇第三軍。渇愛爲第四。睡
眠第五軍。怖畏爲第六。疑悔第七軍。嗔恚爲
第八。利養虚稱九。自高蔑人十。如是等軍衆。
沒出家人。我以禪智力。破汝等諸軍。得
成於佛道度脱一切人。三離慢求於巧化
智。爲護正法。不自貢高。善求利他之智。於佛
正法。能爲護持舊云常求無念實相智慧。無
所思念無漏正智。名爲無念。非無心念
經爲諸世間一切世界 賛曰。此有二句。
一常有小欲不多求。知足不更求。修行八大
人覺等故。欲令世間愛重自身受我化故。若
性多求。得已更求。世便不重。不受自化。二雖
順世間。世法不染。四十句已
經於諸威儀正念總持 賛曰。此有三句。
一示現殺等。一切所作而守威儀。二發通起
慧。利樂有情。三持所聞法。爲起慧念
經發生諸根常無權滯 賛曰。此有二句。
一發生諸根勝劣妙智。爲斷疑惑。應根説故。
二證無礙辨。演法無擁
經爲受人天四無量智 賛曰。此有二句。
一修十善。爲受喜樂。二修四無量。開梵天路。
生梵天者。修四無量。無量乃是梵天因路。令
修無量。名開彼路。不必生於梵天處故
經爲得諸佛心無深滯 賛曰。此有三句。
一爲得佛聲。勸他説法。隨喜他善。讃言善哉。
二爲得佛威儀。修靜三業。三爲所修勝。於法
無染。五十句已
經爲善調御勸衆生學 賛曰。此有一句。
勸學大乘調御菩薩
經爲不失壞種種大願 賛曰。此有二句。
一恒不放逸。功徳不失。二常修妙願。善根増
進。願所策故
經爲欲莊嚴善巧方便 賛曰。此有二句。
一修善根莊嚴佛土。二修善巧所修無盡。迴
向佛智。故善無窮。不爾所修受果盡故。此五
句已。舊經中。前佛土闕二。及*闕此後三。故
唯五十句
經諸善男子不盡有爲 賛曰。此第三結」
經云何菩薩不住無爲 賛曰。下第二解不
住無爲。有三。初問。次答。後結。此問也
經謂諸菩薩不樂作證 賛曰。下答有二十
一句。舊有十九句。亦通所修。不須別配凡聖
位次。此有三句。行者縁覺。證者冥會。雖流此
三。智不畢竟。專冥會三。不同二乘住彼三中。
此中三境。皆取無爲。不是畢竟證於無爲。名
爲不住
經雖行無作故意受生 賛曰。此有三句。
作謂造作。因縁和合之所作故。體即有爲。雖
行無爲無作之法。不樂作證。雖觀有爲後終
滅盡無常眞如。於善不厭。雖觀苦理。故意
受生。利樂一切。大乘無常苦空無我理。如前
聲聞品中已説
經雖樂觀察厭患身心 賛曰。此有四句。
觀自身無我。不厭身故。不入涅槃。觀他無有
情。化他無倦。雖觀涅槃。而不畢竟永入寂滅。
化衆生故。雖觀眞如遠離苦身。而得安樂。不
厭身心。願安樂。不厭身心。願盡生死。度有情

經雖樂觀察利衆生事 賛曰。此有二句。
阿頼那者。雖具三藏。今取能執藏。無阿頼
耶。是無能執藏義。雖無能執藏體。亦有能藏
之法。即請白法藏大乘教也。經十徳中。第
八清淨。第九鮮白。清淨者。自性解脱故。其
所説法。一刹那中亦無過失離三毒根。離諸
繋縛。故性解脱。非有三毒而起説故。鮮白者。
相續解脱故。非唯一念無其過失。相續説之
亦離諸過。又前清淨法體離過。此中鮮白。能
令學者身亦鮮白。雖觀生死永盡。無能執藏
之體。不棄清白之教。以化衆生。雖觀無生之
理。常行荷負利衆生事
經雖觀無漏不捨大悲 賛曰。此有三句。
雖觀無漏無爲。還順有漏流轉。行者運動起
作之義。無行即無爲。雖觀無行。常行利樂。雖
觀内外無我之理。不捨大悲。拔有情苦
經雖觀無生所修智慧 賛曰。此有三句。
因同二乘觀無生理。不隨二乘之正位。
雖觀空寂。而不空寂所修福徳。雖觀遠離。不
遠智慧
經雖觀諸法安立佛種 賛曰。此有三句。
雖觀有爲無實之理。眞如法性。常安住圓
滿。思惟無惙。雖觀諸法無主眞如。求自然
智。精勤匪懈。有標幟者。諸有爲也。如王以旗
而爲標幟。且諸有爲。有能相所相。以能相四
相爲能標幟。一切所相諸有爲法爲所標幟。
無爲無此。名無標幟。雖觀此無爲。而於了義
教中。聽聞正法。安立佛種。以上諸句所言
觀者。皆觀無爲。所言而者皆是不住
經諸善男子不住無爲 賛曰。第三結也
經又善男子不盡有爲 賛曰。下第三段。
以二相對雙辨二種。有十六對。舊經有四對。
此有二對。修者爲福。受勝生死。不住無爲。
修智資糧。拔衆生苦。求大菩提。故不盡有爲。
若住無爲。盡於有爲。便成二乘。永入寂滅。自
利非他。是下文意。一切當知。若不住無爲。不
盡有爲。不同二乘永入寂滅。能成二利。與樂
無缺。不住無爲。大悲利物。不盡有爲
經利益安樂不盡有爲 賛曰。此有二對。
利生無替。不住無爲。圓成佛法。不盡有爲。
成滿佛身。不住無爲。得無畏等。不盡有爲
經方便善巧不盡有爲 賛曰。此有二對。
善巧化生。不住無爲。妙智常觀。不盡有爲。修
報化等佛土圓滿。不住無爲。佛之報身常住
無盡。不盡有爲
經常作饒益不盡有爲 賛曰。此有二對。
常益有情。不住無爲。受法無廢。不盡有爲。善
根無盡。不住無爲。善根不壞。不盡有爲。由善
根力。持身功徳。皆不斷壞。不盡有爲
經爲欲成滿不盡有爲 賛曰。此有二對。
成願利生。不住無爲。不希永入於畢竟滅。不
盡有爲。圓意善淨進行利他。不住無爲。上意
神淨自利無盡。不盡有爲
經恒常遊戲不盡有爲 賛曰。此有二對。
五通利物。不住無爲。善圓佛智。善滿六通。究
竟無盡。不盡有爲。諸度自利圓滿。不住無
爲。本思利他未滿。不盡有爲
經集法財寶不盡有爲 賛曰。此有二對。
法財無厭。不住無爲。不樂二乘少法。唯
大乘廣法。不盡有爲。誓願無退。恒度有情。不
住無爲。誓願圓滿。無休息故。不盡有爲
經積集一切不盡有爲 賛曰。此有二對。
集妙法藥不息。不住無爲。隨病授藥無休。不
盡有爲。知衆生病能外用故。不住無爲。能息
衆病永不休息。不盡有爲
經諸善男子精勤修學 賛曰。此結成二不
盡不住
經爾時一切身心踊躍 賛曰。自下第三歡
喜供養讃徳而還。有三。初聞法歡喜。次花香
供養。後讃禮而還。此初也。聞法開發曾未悟
者。勸勵已悟諸菩薩心。故大歡喜。身心踊躍」
經以無量種深沒於膝 賛曰。此花香供
養。有二。初供養三尊。後散遍世界。如文可
知。有法之處。如佛塔廟。理須供養。況表佛
土本所唯淨。亦表有情滅煩惱惡。故覆於地。
足可修行法性等益。故深沒膝
經時諸菩薩便往彼國 賛曰。此讃禮而
還。身業歸故頂禮。語業歸故稱讃。利益既周。
故須還國
説無垢稱經賛卷第六



説無垢稱經*賛卷第六
  觀如來品
合十一品。正陳本宗分中。分三。初九品明菩
薩境。次上一品明菩薩行。此之一品。明菩薩
果。修行當必成大果故。如來之名。已如前釋。
觀者察。智見照察。名之爲觀。恐修妙行者
執有實如來。不解正觀二身差別。今教正
觀。求證作佛。因無垢之來意。陳如來之妙體。
此品廣明。名觀如來品
經爾時世尊觀如來乎 賛曰。佛身有二。
一實。二權。由此二種。品段有二。初如來發
問。明觀法身如來。或兼自受用身。證會一切
智智下。明自受用身。倶實身故。後鶖子發問。
因見無動佛事。明觀他受用身。兼顯釋迦居
雜穢土是化身佛。倶權身故。下鶖子歎無垢
稱言。乃能捨彼清淨佛土。而來樂此多雜穢
土。故知無動是他受用。釋迦爲化身。諸佛之
身。不過實權。此觀如來。一切皆具。但以釋迦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1102 11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