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説無垢稱經疏 (No. 1782_ 窺基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倶胝百億。那庾多千億。菩薩化此是立菩
提。菩薩道心。終無盡期。轉轉生故。亦無退
減。實増益故。此勸發心
經如是爲他亦無退減 賛曰。此明法也。
宜正教法。教法更増長。後終無盡。初亦
無減。盡謂總無。減謂減少。此勸爲法
經諸姊當知汝等當學勸 賛曰。下勸彼
修。初結勸。後顯徳。此結勸也
經雖住魔宮一切有情 賛曰。此顯修徳。
勸發心者。即是知佛多劫恩徳。眞能酬報。自
利行滿。亦是利樂一切衆生。利他徳也
經是諸天女無垢稱是 賛曰。七天女禮
謝。聞道既深。故爲頂謝
經時無垢稱還於本宮 賛曰。八捨制魔
還。昔通力制。令彼不還。説利既周。故捨前制」
經世尊詣彼問疾 賛曰。下結答詞由卑躬
請退
説無垢稱經賛卷第四



説無垢稱經賛卷第四
經爾時世尊問安其疾 賛曰。此第四命
蘇達多。初命。後辭。此初命也。蘇達多者。此
云善施。善濟孤窮。心無所吝。故名善施。舊云
善徳。名義稍乖
經時蘇達多詣彼問疾 賛曰。下*辭有三。
此總陳道屈。渠設財會。無規世福。教法施
因令祈出世。道窮理屈。故*辭不堪
經所以者何期滿十日 賛曰。別顯理窮
有二。初徴。後顯。顯中有二。初陳已事。後顯
他*辭。此徴及陳已事也。祠者祷。會也集。財
食倶傾。祈祷勝果。衆集一處。故名祠會。不簡
緇素。故有沙門婆羅門等。不擇正邪。故有外
道。不簡貧賤。故有孤獨乞人。無父母曰孤。無
子弟曰獨。心祈世福。故限七日。期者退也
經時無垢稱財施祠爲 賛曰。下顯他詞有
四。初總勸捨財命修法施。二別顯法施衆行
之相。三二百梵志皆發大心。四善施歡喜瓔
珞等施。此初文也。祠會之法。汝今不當。應設
法會。而捨財祠
經我言居士法施祠會 賛曰。自下第二別
顯法施祠會之相。於中有三。一問。二答。三結
勝利。此爲問也
經彼答我言法施祠會 賛曰。此答有三。
初總答。次自徴。後廣顯。此總答也。時無前
後。顯心平等。行一一因。招大利果。供養一
切。顯因境遍。果亦大故
經其事云何 賛曰。此自徴
經謂以無上引發大捨 賛曰。下廣顯。有
三十二句。分之爲五。初四無量行。次六到彼
岸行。次三等持行。次九雜修行。後十次第行。
此即初也。説菩提樂相與衆生名慈。由説智
覺引大慈故。解脱苦相。引發大悲。拔衆生苦。
令得解脱。由説涅槃引大悲故。舊云。以
衆生。拔苦敬。仰令解脱故。欲令衆生善皆隨
喜。引發大喜。舊云。以持正法起於喜心。應在
捨中令離之爾。其正法者。教理行法。於此正
法。擬令攝受。又擬令於果法正智引發大捨。
令捨貪嗔癡。而攝受正法故。舊經文別。義意
微同
經以善寂靜波羅蜜多 賛曰。次六到彼岸
行。令諸衆生除慳貪等。善能寂靜調伏心行。
引於布施。化犯戒者。引於淨戒
經以一切法波羅蜜多 賛曰。若有我者。
不能堪忍。見大苦故。故無我相。引發堪忍。執
著身心。不能精進。生疲倦故。遠身心相。即能
精進。不憚劬勞
經以其最勝波羅蜜多 賛曰。無漏七覺。
必依靜慮。故爲覺支。引發禪定。舊云菩提。菩
提分也。聞佛二智。擬當證故。引發般若
經以他一切發無願 賛曰。此三等持
行。見有衆生。不能化度。度之不堅。觀我
空。故能常化。故以化相。而引發空。有爲有
相。亂擾心神。爲對治此。引修無相。舊云不
捨有爲。與此相返。菩薩恒於欲色二界。隨類
化生。名故作意受生行相。引發無願。本不願
求三界受生。名故作意
經以善攝受引發無慢 賛曰。次九雜修
行。力有二種。一思擇。二修習。以將攝受正法
行相。而引思擇修習二力。命根有二。一世命
根。第八識種。二勝命根。謂慧種子。善修攝
事。隨其所應差別行相。引此二命。舊文稍別。
菩薩持戒。於諸有情。心不貢高。如奴如僕。如
栴荼羅。如孝子等。故如僕隷。引發無慢
經以不堅實引發正念 賛曰。生死有漏
財。名不堅實。出世無漏財。名爲堅實。以此換
彼。故名貿易。將不堅實有漏身命財。換取堅
實無漏堅身命財。六隨念者。謂佛法僧施戒
修。隨教縁此。故名隨念。由隨念此。無漏念
生。名引正念
經以修淨妙引發淨命 賛曰。觀無漏法淨
妙行相。引發意樂信解之心。舊云。於六和敬。
起質直心。六和敬者。身語意戒施見。同而相
敬。名六和敬。故起質直。義雖可然。文亦全
少。正三業相。引發淨命。不以貪瞋根發邪
命故
經以淨歡喜引調伏心 賛曰。以善歡喜。
復樂親近。故能承事一切賢聖。不憎惡人非
聖行相。調伏自心。不生忿恚
經以善清淨善巧多聞 賛曰。下十次第行
也。以善出家。心生信解。常修中道。引發多
聞。不多聞者。不識中道。自有多聞非善巧者。
有妙慧用而多聞者。名巧多聞。既出家已。故
次聞法
經以無諍法引發宴坐 賛曰。阿練若處
者。此云閑寂所。舊云阿蘭若。即離村外二里
有餘。空閑之處。由住此處。不與物競。得修無
諍。故欲通達無諍法相。引空閑處坐。擬求佛
智。引發宴坐。宴坐定心能生智故
經以正息除妙福資糧 賛曰。瑜伽者。此
云相應。教與理。心與境。定與慧。因與果。藥
與病。皆能相順。故名相應。師者。學此相應行
者。瑜伽之師。名瑜伽師。地謂所依。師所依
處。名瑜伽師地。即隨所應三乘諸法境行果
也。爲息煩惱引此諸地。舊經文。總爲具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及成有情。并嚴佛土。引發妙
福。妙福資糧。招三果故
經以知一切妙慧資糧 賛曰。智者第十波
羅蜜多。此有二種。一受法樂。二成有情。爲知
有情心行差別。而爲説法。引後智度。慧者第
六波羅蜜多。無差別慧。於一切法。無取無捨。
一正理門。即是眞如。擬悟入此。而引妙慧
經以斷一切菩提分法 賛曰。煩惱麁重。
名爲習氣。諸不善法。皆名障礙。礙勝法故。爲
斷此等。便能引發。及能證得一切善法。一切
智智者。佛之二智。一切善法。佛身諸徳。爲
隨覺此資糧因相。而能引發。證獲修行。一切
所修菩提分法。但得菩提因。皆能引攝。故名
一切
經汝善男子法施祠會 賛曰。此下第三結
其勝利。有二。初結。後明勝利。此結也
經若諸菩薩天人供養 賛曰。此明勝利。
心行寛廣。名大施主。因祈出世爲益甚多。
名爲天人普來供養
經世尊正等覺心 賛曰。第三大段。二百
梵志皆發大心
經我於爾時慇懃等施 賛曰。第四大段。
善施歡喜。瓔珞等施。於中有五。一喜施。二不
受。三重施。四方受。五獲益。此初文也。心無
誑。名淨歡喜。形居卑俗。小故致敬。物以
表情。還解瓔珞。顯心殷重。價直百千。謝徳酬
恩。殷勤奉施
經彼不肯取 賛曰。二明不受。心無愛著。情
異不貪。故初不受
經我言大士隨意施與 賛曰。三明重施。
慈愍我心。願必納受。情無貪著。任運施他」
經時無垢稱難勝如來 賛曰。四明方受。
於中有二。一明受己施他修行。二明事訖説
施之法。初中彼二。一明受己施他。二明現
其神力。此初文也。不逆來心故爲受。顯己無
著故施他。敬悲兩極。故分二施
經以神通力難勝如來 賛曰。明現神力。
一覩良田。二見物變。此覩良田也。世界虚幻。
故名陽炎。佛田第一。難勝如來
經又見所施甚可愛樂 賛曰。此見物變。
與貧賤如故。施佛者變易。故言一分。顯隨
佛者。得出世故。不隨佛者。生死如故。空中化
現。名爲佛土。證人法空。常住法界。一方一
臺。故言四臺。四諦無量。化四生故。莊挍必
周。故言等分。平等濟拔。無徧儻故。衆寶厠
細。故言間飾。因此福慧具足成故。悦目賞心。
名可愛樂。爲諸衆生之所寶重
經現如是等法施祠祀 賛曰。下明施訖説
施之法。夫施之法。心下必由田勝故勝。田下
必由心勝故勝。佛田施心。二倶爲勝。悲田
施心勝故勝。故施乞人。如來相。無所分別。
心勝平等。願以廣大與樂拔苦。普施一切。不
求生死三有果報。迴向菩提。名法施滿。除此
不圓
經時此乞人正等覺心 賛曰。五獲益也。
不退地者。十信第六信心不退。此信不退。増
上意樂勝信解也。既得此意。便發大心
經世尊詣彼問疾 賛曰。結答詞由卑躬請
退
經如是世尊問安其疾 賛曰。下品第二
段。後命餘類。皆陳不堪。有二。初類命。後類
詞。此類命也
經是諸菩薩詣彼問疾 賛曰。此類*辭

  ◎問疾品
方便品下。總有四品。隱迹利他中。初一品總
叙權。後三品別叙權。上來聲聞菩薩別叙昔
權。問疾一品。則叙今權。示疾閑齋。方希有
問。因對揚而辨道。來慰以濟生。此品廣
陳彼事。故名問疾品
經爾時佛告慰問其疾 賛曰。此品之中。
大文有五。初佛勅吉祥。二吉祥承命。三天人
隨從。四往彼對揚。五時衆獲益。此初文也。歴
試群賢。皆詞不敢。推能在此。是故命之。梵云
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吉者善利。祥者
慶。言情不測。立以妙名。又濟物之神功名吉。
生集善名吉。利用超絶。復云妙矣。故
言妙吉祥。舊云文殊師利。此云妙徳。詞僞遠
耳。慰者安撫之異名。問者詞徴之別稱。安撫
詞徴。故言慰問
經時妙吉祥難爲酬對 賛曰。下吉祥承
命。文意有三。初略談頗敵。次別顯徳高。後結
答難酬。承威當往。此初文也。士者士夫。假者
之號。大者非小。道徳尊稱。酬者答。對者敵。
彼徳尊高。難爲答對
經深入法門惡無礙 賛曰。下別顯徳
高。有十三句。舊有九句。無新經四。已到彼
岸。説法界門。知有情根。自在問答。餘文少
異。義意多同。十三句中。合爲六對。初
證眞説眞徳。次二句説俗證俗徳。次二句
利他自利徳。次三句破惡契善徳。次二句
知根善化徳。後二句有智能論徳。要先證
眞。方能達俗。既知此已。便能二利。利益之
門。無過破惡而契於善。禍滅福臻。遂能知
根善化。道圓智上。辨迅詞高。有智能論。誠
深頗敵。此中四句。初二句證眞説眞。後二
句説俗證俗。深入法門。能證眞故。善能辨
説。能説眞故。住妙辨才。能説俗故。覺慧無
礙。能證俗故
經一切菩薩悉能隨入 賛曰。此二句。利
他自利。菩薩事業。皆已成辨。能利他故。能
入二聖祕密之處。能自利故。菩薩事業。本爲
利他。祕密眞如。證成自利
經善攝衆魔究竟彼岸 賛曰。下三句破惡
契善。初一破惡。後二契善。能證能説。契眞法
界。故成兩句。此中二句。破惡證眞。攝者攝
持。攝御攝受。善攝四魔。故名巧便。魔不能
魔。故名無礙。究竟彼岸。體即涅槃。解脱生
死之此岸故。此眞法界。聖者所行。無我法二。
亦無種種雜異所執。極爲最勝。彼皆已到彼
岸故。智能證眞。名已到也
經能於一相莊嚴法門 賛曰。此能説眞。
言合理故。清淨法界。萬徳莊嚴。無相爲相。故
言一相。諸經中説。一切諸法。皆同一相。所謂
無相而爲相故。能於法界一相法中。説無邊
相莊嚴清淨法界法門。謂説佛性如來藏法
身眞如涅槃解脱法界法性等無量法門。説
衆多徳相莊嚴於一相。言雖多相。仍契一相。
故名能説
經了達一切最勝神通 賛曰。此二句。知
根善化徳。謂根性。行謂意樂。或行謂行相。
根之行相。無別體也。由知此根。六通善化
經到大智慧無畏自在 賛曰。此二句。有
智能論徳。方便者智妙用。趣況。及所歸
處。故能問答無畏自在。若摧他論。妙達自
宗。論式論嚴。無不解故
經非諸下劣所能抗對 賛曰。下結答難酬
承威當往。有二。初結答難酬。後承威當往。此
初也。鋒者利也快也。由具前徳。故非下劣。利
言快詞所能敵對。或此屬前能論句中。下方
結文。將爲穩便
經雖然我當與其談論 賛曰。此承威當
往。雖然之聲。義兼徳失。吉祥謙讓。云彼高
徳。我非彼敵。此我失也。我徳不當。承威當
往。此佛徳也。故言雖然。餘意可知
經於是衆中咸作是念 賛曰。自下第三天
人隨往。有三。初明心念。次明請往。後正陳
去。心念有二。初*票。後顯。此初也
經今二菩薩隨從詣彼 賛曰。此顯念也。
吉祥無垢。是二菩薩。言思不測。名曰甚深。情
用周普。故言廣大。所知決定。言勝解也。道清
智博。言談必深。我等爲聞。相率應往。率者他
領。勸他部領。隨從詣彼
經是時衆中皆請隨往 賛曰。此明請往。
佛默無答。明知許之。舊文無請。但云欲從
經時妙吉祥頂禮世尊 賛曰。下正陳去。
有二。初禀命敬辭。後正明往。此初也。承威將
往故咸起。禀命不輕故頂禮
經前後圍繞將問其疾 賛曰。此正明往。
吉祥道首。群從皆隨。既出菴羅。往問其疾
經時無垢稱現疾而臥 賛曰。自下第四往
彼對揚。有二。初無垢逆想待賓。後吉祥順教
問疾。初中有二。初逆想。後待賓。此逆想也。
合有六想。一以已力。二空室内。三除一切。四
無侍者。五置一床。六現疾臥。顯自徳高。彰下
不思議事故。想以已力。顯智證眞。彰下問
答此室何以空故。想空室。顯斷染惱。彰下普
現一切色身及念食等故。想除一切。顯超三
界。彰下問答何無待者故。想無侍者。顯解
脱無二。彰下念坐故。想置一床。顯念衆生。彰
下四問故。想現疾而臥。四問者。一問疾源。二
問疾相。三問慰喩。四問調伏。至下當知。雖有
六想。總有三意。一即寂而用。二證三空。三得
不住道。神力用也。空室寂也。無侍者等表衆
生空。除一切者表諸法空。置一床者。由大智
故不住生死。居解脱床。示疾臥者。由大悲故
不住涅槃。隨順救苦
經時無垢稱現疾而臥 賛曰。此待賓。此
中有五。除一切。無侍者。合爲一文。除諸所
有。並在中故
經時妙吉祥獨寢一床 賛曰。下吉祥順教
問疾。有二。初明其所見。後明兩共談論。此
初文也
經時無垢稱不聞而聞 賛曰。下明兩共談
論。復二。初明見軌。後明談儀。見軌有二。主
人先唱。示命進而納賓。上客後陳。現對揚而
莫逆。此初文也。西方見客法示命進。菩薩修
行命進問安。皆言善來。喜此來故。而又逆言
從來不來。今者乃來。從來見聞。今時創見
聞。如世説言。從來不來。今乃能來。極爲恩
幸。謝此來故。樂莫樂予新相知。歡莫歡予此
相遇。由此下文。吉祥答言。若已來者。不可
復來。從來未來。如今如來。創來名來。久來
非來故。此依事釋。又理解云。恐言滯過。拂妄
顯眞。是故復言不來來等。空理義云。因縁世
俗。可説有來。彼既非眞。即不來來。彼來既不
來。此亦不見見。身既不見見。言亦不聞聞。
顯無妄來等。有眞來等故。應理義云。如凡所
執。無故不來。因縁事俗。假可有來。彼既因
縁。假可有來。無計所執。眞實之來。此亦無彼
所執之見。而有因縁。假可稱見。身既不見之
見。言亦不聞之聞。無妄所執。順俗來故。或眞
中無相。故言不來。俗裏有形。復言而來。彼既
眞不來。俗中有其來。此亦眞不見。俗中假有
見。身既眞不見。假俗可稱見。言亦眞不聞。俗
中可有聞。體眞達俗。故能來也
經妙吉祥言不可復去 賛曰。下上客後陳
現對揚而莫逆。有二。初答來儀。後答見圓。
初中復二。初*票答。後釋答。此*票答也。依事
釋言。如是者。順成彼説。來者向方丈。去者背
菴園。又因彼言來乘便談去。向此來者定背
彼去故。若從來已來者。不可復來。但爲從來
未來至此。所以今來。去亦如是。依理釋者。空
理義云。世俗諦有。若已來者。勝義諦空。不可
復來。世俗諦有。若已去者。勝義諦空。不可復
去。故知來去且隨世俗。依勝義諦。無去無來。
成無垢稱不來而來也。應理義云。若計所執
執已來者。此體空無。不可復來。若計所執執
去。故知來去皆隨因縁假施設有。都無實
相。又有解云。若隨世俗依他起。有已來者。
勝義眞如無差別相。不可復來。若隨世俗依
他起性。有已去者。勝義眞如無差別相。不可
復去。故知來去皆是世俗依他假立。勝義都
無。此擧已來。例彼正來。當來亦爾。故不重述」
經所以者何可施設去 賛曰。下釋答來。
依事釋者。非已來者可施設來。要未來者。方
可來故。非已去者可施設去。要未去者。方可
云去。依理釋者。空理義云。非世俗有諸已來
者。依勝義諦。可施設來。非世俗有諸已去者。
依勝義諦。可施設去。勝義空故。應理義云。非
計所執執已來者。可施設來。要依他中。諸
未來者。可假設來。非計所執執已去者。可施
設去。要依他中。諸未去者。可假設去。又有
解云。非隨依他諸已來者。依眞如理。可施設
來。亦非隨依他諸已去者。依眞如理。可施
設去。此顯依他有來有去。眞如理中。無來
去。舊云。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與新
不同。但可理解。不得事釋。亦可言理中無來
去。事有未來。今始來故
經其已見者不可復聞 賛曰。空理應理二
義雖殊。並准去來。見聞亦爾
經且置是事不至増乎 賛曰。下明談儀有
五。一總彰問疾別問疾源。二問空寂及無侍
者。三問疾相。四問慰喩。五問病者調伏心儀。
此中意彰菩薩之病與異生別。既爾寧成人
法二空。法人既空。應無病相。病既無相。云何
來慰。相可知。病者如何自調心意。故是次
第。合爲五文。初中有二。初問。後答。問中有
二。初總彰問疾。後別問疾源。總彰問疾有三。
初爲五問。二傳佛教。三爲兩問顯慰丁寧。此
初文也。五問者。一問苦多少。二問命有無。三
問界乖順。界即四大。四問疾輕重。五問病停
加。爲停停修。舊爲加増益
經世尊殷勤致問無量 賛曰。傳佛教也。所
言雖少。問意無量
經居士此病稍得安不 賛曰。此爲兩問顯
慰丁寧。痊者愈差。安謂平和。病少差不。動
心之與氣力。稍得平和不
經今此病源當云何滅 賛曰。此別問病
源。有三。一問病根源。二問病來久近。三問滅
位。久者遠。如者喩。此問意云。病生久近。喩
如何等
經無垢稱言生亦復爾 賛曰。下無垢
答。不答總徴。但報別問。有三。初別答久近。
次合答久近及滅位。後答病源。此初文也。問
依次第。答遂義由。故不同也。有情生死無明
爲因。能發諸行有愛爲縁。潤諸業故。生老死
起。無始流轉。衆生癡愛。生來既久。我今此
病。亦無始生
經遠從前際即隨愈 賛曰。此合答久
近及滅位。初標。後釋。此標也。我前久近云遠
從生死無始前際。有情即病。我亦隨之久近。
如彼有情解脱生死。我病亦愈。有情生死。總
無盡期。我病未差。病生無始。滅亦無終。以衆
生界無盡期故
經所以者何無復有病 賛曰。下釋近久滅
位有三。初法説。次喩説。後合説。此法説也。
菩薩生死爲度有情。名依有情流轉生死。由
依生死有情病故。菩薩亦病。若諸有情得離
生死。菩薩乃差
經譬如世間父母亦愈 賛曰。此喩説也。
長者喩佛。居士喩菩薩。一子喩衆生。憐愛喩
大悲。歡喜喩慶悦。不捨喩攝受。故亦隨子。若
病若愈
經菩薩如是菩薩亦愈 賛曰。此合説也。
菩薩合居士。顯無垢稱居因位故不合長者。
愍合怜愛。有情合一子。病愈合前若病若喩。
不合歡喜無時暫捨。大意可知
經又吉是疾從大悲起 賛曰。此答病因。
大悲熏煮。故是病生。大悲爲因。故菩薩病。與
異生別
經妙吉祥言復無侍者 賛曰。下第二段問
彼室空及無侍者。有二。初問。後答。此爲雙
問。一問室空。二問無待。初問法空。後問生
空。若諸菩薩。隨諸有情。病及愈者。寧成二空」
經無垢稱言亦復皆空 賛曰。下答有二。
初答室空。後答無侍。初中有十三問答。此初
答也。空理義云。一切佛土。皆本空寂。故今我
室眞性故空。應理義云。法身佛土。因空所顯。
空理故空。報化佛土。空無所執。空事故宜。
體皆非無。我今此室。表佛土空。是故空也
經問何以空 賛曰。二問也。爲何所以佛土
亦空
經答以空 賛曰。三答也。空理義云。以勝
義諦空無所有。佛土便空。故言以空空。應理
義云。以空無彼遍計所執。方能顯於法報
土。法報*佛土由此稱空。名*空。非空無空
經又問此空爲是誰空 賛曰。四問也。問此
所空誰爲能空
經答曰此空無分別空 賛曰。五答也。心有
分別。執有非空。由無分別。故一切空。空理義
云。雖知諸法本性皆空。證無分別證空故。應
理義云。心有分別。執所執有。由無分別。證所
執空
經又問空性可分別耶 賛曰。六問也。空理
義云。眞空之性可分別耶。無無分別而不證
空。應理義云。所執空性可分別耶。有分別時
而不證空
經答曰此能分別分別爲空 賛曰。七答也。
初標答。所以者何下釋。空理義者。能分別
心。體性不空。可能分別眞空之性。能分別心
體性本空。何能分別眞空之性。故釋之云。空
性不可分別爲空。能縁所縁倶性空故。前隨
執有。且對名空。其實此空。非空不空。何可分
別。應理義云。執能分別既是所執。亦復體空。
不但所執境名之爲空。執有能取心亦是空。
故有此實能取所取空可分別。分別心亦空。
空性誰分別。由此道理。故釋之云。空性不可
分別爲空。前隨依他眞如道理。對破執有。
説爲空。其此空非空不空。何可分別
經又問此空當於何求 賛曰。八問也。問空
所由。於何處求。知此空相
經答曰此空二見中求 賛曰。九答。六十
二見有多文。或有我見我所見爲本。於一一
蘊。皆執爲我。皆有三。所謂是我瓔珞。是我
童僕。是我窟宅。由分別行縁蘊不分別所起
處。成此二十句。二十句中。五是我見。十五
句是我所見。三世五蘊。各執二十。成六十
種。并本二種。有六十二。又有經言。六十二
見。二見所攝。一邊見。二邪見。邊見攝四十
七。謂四邊常論。四一分常論。有相十六論。無
想有八。非有相非無相亦八。此四十見常見
攝。七斷滅論斷見攝。故成四十七。邊見所攝。
邪見攝十五。謂四有邊論。四不死矯亂。二無
因論。五現法涅槃論。此等門義。皆如別章。恐
繁不述。由此妄見。執諸法有。執心既妄。故知
境空。雖知空遍由五見。其六十二。數多妄甚。
且偏説之。亦無過也
經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賛曰。十問也。
問此諸見虚妄所由。此見虚妄。求何得知
經答曰當於諸佛解脱中求 賛曰。十一答
也。諸佛於此而得菩提。故知見妄。又迷解
脱起此見故
經又問諸佛解脱當於何求 賛曰。十二問
也。問此解脱是誰能證。證此解脱。於何處求」
經答曰當於心行中求 賛曰。十三答也。
由諸有情心迷正理。諸妄見起。便不解脱。有
情心行。若悟眞理。斷諸妄見。便證涅槃。是故
解脱有情心求。上六問答。皆應理義。空理義
云。妄境心無二空於諸見求。妄眞無二故見
於解脱求。因果無二故解脱於心行求。勝義
諦中。皆無二故
經又仁所問皆吾侍也 賛曰。下答第二
問何無侍者。初標。後釋。此標也
經所以者何 賛曰。下釋有二。初徴。後釋。此
初徴詞也。夫侍者者。衆事恭順。動止必倶。此
二不然。何故名侍
經一切魔怨皆吾侍者 賛曰。摩讃生死。
恐超三界。我爲衆生。不厭不棄而又制之。令
隨恭順常能爾故。以摩爲侍。外道欣求一切
惡見。亦復讃之。我求智見。見達諸法。不厭不
棄。又亦化彼令隨恭順。常能爾故。外道爲侍。
舊云於諸見不動。雖起善見惡見不動。理亦
無乖此上意者。空理義云。雖證二空。眞不壞
隨世俗故。亦有侍等。應理義云。雖知所執眞
如性空。因縁事中。不無侍等。是故有病
經妙吉祥言爲何等相 賛曰。自下第三。
問病之相。有三問答。此初問也
經答曰我病亦不可見 賛曰。此答初也。
相者状也。我病不是諸色所攝。不同世病依
色變現。故無相状。亦不可見。以是大悲精進
逼迫名爲病故。此病乃以利樂精進。大悲所
起。大悲非色
經又問此病爲心相應 賛曰。第二問也。
問病在身爲在心耶
經答曰我病如幻化故 賛曰。此第二答妄
執有身相。此身相都無。名身相離。離者空也。
非此身相應。因縁假有如影像身。此身非無
病與身相應。以身語業濟衆生故。前答實事
病非色相。今答隨衆生故亦身相應。或五識
有名身相應。非色處色。亦不相違。妄執有心
相。此心相都無。名心相離。離者空也。非此心
相應。因縁假有如幻化心。此心非無。病與心
相應。常以意業利衆生故。舊身但有非相應
義無亦相應。心標非相應解有相應義。細勘
方知空理眞諦非二相應。俗二相應。應理二
性非二相應。依他二相應
經又問地界何界之病 賛曰。此第三問。
其病體者。四大乖違。令衆苦逼。於此四界。何
界病耶。界者性也因也類也。四大體類説爲
色因。故名爲界
經答曰界性離故 賛曰。衆生病故。即我
病生。衆生四界爲病因彼。亦是四界。界性
空離。亦非四界身心四界。皆言離者。空
義云。眞性空故。應理義云。所執無故。意恒
有別。一初唯知。雖知二空。爲生亦病。故有
病相
經無垢稱言令其歡喜 賛曰。自下第四問
慰喩。有二。初問。後答。此問也。賓主對揚。遆
相發起。上來客問主訖。故此主人問客。又主
人之事。客人爲能問。客人之事。主人問之。
慰疾客人之事。故無垢爲問。慰者安。喩者曉。
云何安慰曉喩病者。舊經乃是文殊爲問。淨
名爲答。其義極乖。非文珠不解慰喩可以問

經妙吉祥言樂於涅槃 賛曰。下答有二。
初答。後結。答中有十句。初五勸作而不作。後
五勸所作而依。或初五令離惡。後五令修善。
此中有二。二乘示無常。勸灰滅智。厭離於
身。菩薩不然。示身無常。應生厭離。勸得常身
剛不壞。二衆示苦。勸樂涅槃永入寂滅。
菩薩示苦。令捨苦身。不勸入寂。教化衆生
經示身無我畢竟寂滅 賛曰。示身無我。
誰爲病者。不勸成熟有情。無實衆生可成熟
故。若假有情。亦勸成熟故。舊經説教導衆生。
二乘示空永入寂滅。菩薩雖示一切空寂。除
諸有恐。不勸衆生入畢竟寂。此二皆由大悲
熏故
經示悔先罪令除彼疾 賛曰。空理義云。
二乘執有三世。現作罪已。入過去世。名有移
轉。過去有體。當來感果。大乘之罪。本性皆
空。何有移轉。即教病者之懺悔義。應理義云。
大乘之罪。熏種在身。未悔已前。念念現在。不
入過去。名無移轉。未除不滅當來感果。而雖
教彼有疾菩薩悔先作罪。罪恒現在。而不説
罪移入過去。過去無故。由此舊云而不説入
於過去。又移轉者。滅無果義。示先作罪能有
惡果。令其悔除。不説作罪移滅無果。以已疾
苦。難可忍受。勸愍有情。令除彼疾
經勸念前令修淨命 賛曰。勸念無始。
所受衆苦。難可忍受。由此乃應饒益有情。勿
煩惱。若有助命。善法不生。勸修諸善。根
本淨命。淨命乃是衆善本故
經觀勿驚怖令永寂滅 賛曰。雖遇疾病。
勸勿驚怖。此病衆苦。應加勵力。精勤勇猛。
冀超生死。勸爲醫王。療世自他世俗身病。及
療勝義一切心病。令永寂滅
經菩薩令其歡喜 賛曰。此結前也。道從
歡喜生。況令得妙法。故慰疾者。令其歡喜
經妙吉祥言調伏其心 賛曰。自下第五問
於病者調心儀式。初問。後答。此問也。調和
善生。制伏惡滅。名調伏心
經無垢稱所起業生 賛曰。下答有三。
初明調伏凡夫心法。次又妙吉祥有疾菩薩
應自觀察如我此病下明。調伏二乘心法。後
又妙吉祥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應安
住調伏不調伏心下。雙調二心。諸菩薩行能
調。況無分別智。及與大悲。所調謂二障及
唯自利。凡夫有障。故能造業。受生死苦。今破
二障。業盡苦滅。是以初明調凡心法。二乘雖
能出生死苦。然有分別。唯求自利。捨利衆生。
是以第二明調伏二乘心法。凡夫未調。二
乘已調。皆唯偏住。非契中道。菩薩雙離。以修
中行。是故第三明雙調二心法。又諸疾起。皆
由二執。一者執有。二者執無。爲調此二。故
分成三。初明二空以破有。次明大悲以破無。
後明不住以雙破。依前所科。配此三段。初中
有二。初正調伏凡夫心。明二空以破有。後又
妙吉祥下。結成勝覺能斷衆苦。初中有二。初
破自病。後破他病。若苦觸身應愍險趣下是。
初中復二。初破我執。斷煩惱障。後我此法想
下。破法執。斷所知障。初中復二。初標。後釋。
標中復二。初觀因縁法。後觀無實我。此初文
也。三界心心所。名爲虚妄。不證實相。即此乖
眞。名爲顛倒。虚異搆獲。名爲分別。由此煩
惱。而起於業。令生老死衆苦之病。從自因縁
煩惱業生。知唯法已
經身中都無而受此病 賛曰。此觀無實
我。因縁虚假。合以爲身。無一眞實。知無實
我。而受此病。我既非實。病何得眞
經所以者何身亦無我 賛曰。自下釋中有
二。初觀無我。後觀唯法。觀無我中。初觀。後
結。觀中有二。初觀無我。後觀因縁。次第釋標
故。四大之法。假合名身。別大既無主。總身亦
無我。別總推徴。我都非有
經此病若起是病根本 賛曰。此觀因縁。
病由業生。業由惑生。惑由執我爲本故生。我
既實無。妄執故起。妄心爲本。遂有病生。故知
病者因縁不實
經由此因縁安住法想 賛曰。上觀我無。
此且由結。應除病因。執我之想。唯有因縁。
住此法相。觀因縁法。以破我故
經應作是念滅唯法滅 賛曰。下觀唯法。
初觀。後結。初總觀。後別觀。此總觀也。總觀
此身。法合共成。念念生滅。生死流轉。三界五
趣。四生生時。唯有法生。死滅之時。亦唯法
滅。衆生妄想。謂我生死。實唯法也
經如是諸法不言我滅 賛曰。此別觀也。
別觀此身。諸法相續。法無知故。互不相知。竟
無思念。生既不言我生滅亦不言我滅。故知
無我。無實作用。唯有其法
經有疾菩薩如是法想 賛曰。此結觀法。
知唯有法。當除我想。二十論云。説無有情我。
但有法因故
經我此法想如是大患 賛曰。上破我執。
斷煩惱障。下破法執。斷所知障。有二初略。後
廣。此略也。昔執我想。猶是病根。今執法想。
及極顛倒。我想既是生死之根。法想乃是我
執之源。障菩提本。實爲大患。我應除滅。亦爲
有情除滅此患。法執本滅。煩惱自亡。故破法
想。言爲有情。破我執中略不言也。勝鬘經言。
無明住地。與一切煩惱。爲依持建立。若無明
住斷者。過恒沙煩惱皆悉隨斷。二乘所不能
斷。唯佛菩提智之所能斷。故無明住地。爲
煩惱依
經云何能除我我所執 賛曰。下廣有二。
初破有病。後破空病。此二既無誰復爲空等
是。初破有中有五問答。展轉相生。舊經有四。
此初問答。受生死苦。不得菩提。名大患體。此
由煩惱。我我所執。當順除滅
經云何能除謂離二法 賛曰。第二問答。
由離二法。二執須除
經云何離二法畢竟不行 賛曰。第三問
答。内者自身。我執所依。外謂除身所餘諸法。
我所執依。但此二不行。我我所執滅
經云何二法無所觀察 賛曰。第四問答。
顯空内外。要觀諸法平等。無有分別動搖。無
所觀察。無所觀察者。觀一切法空無所有。即
是平等。無動無搖
經云何平等二性空故 賛曰。第五問答。
空理義云。我與涅槃。勝義諦中二倶平等。由
彼二性空無體故。應理義云。遍計所執。我與
涅槃。二倶平等。妄心所執。性皆空故。非眞涅
槃。又體非有。與妄所執我相同無。涅槃非是
妄所執故。若眞涅槃亦妄所執。諸聖等趣。何
所證也。又所執有。可異涅槃。而稱不等。所執
既無。不異涅槃。是故平等
經此二既無假説爲空 賛曰。破自患中。
上破有病。下破空病。有三。初乘前破有。以顯
空義。次顯執空亦成大患。後勸住眞。離有空
病。此初文也。恐執非有。別有實空。今顯破執
有故假説爲空。以假空名破執二實有。非空
即實空
經此二不實唯有空病 賛曰。下顯執空亦
成大患。有二。初顯執空爲病。後顯除此空病。
此初也。執二爲有。既爲大患。執空爲空。亦足
病矣。倶妄分別執所執故
經應觀如是畢竟空故 賛曰。此除空病。
空理義云。不但執有病已成空。執空之病。其
性亦空。勝義諦中。畢竟空故。由斯世俗妄病
皆除。應理義云。上觀法境其性空無。知能執
此亦性非實。既知空境妄執不眞。能執空心
亦定非實。遍計所執畢竟空故
經有疾菩薩而受諸受 賛曰。下觀住眞
離有空病。此總離有空病。言能受者。心心所
法。能縁能修能證能領一切法也。言所受者。
心心所法。所縁所修所證所領一切法也。有
所受者。即妄所執。有能受者。即妄能執。有疾
菩薩應無妄所受而受諸所受。空理義云。無
世俗二受依勝義受空。應理義云。無所執二
受依非妄二受。應無所受離有病。耶受諸受
離空病
經若於佛法所受諸法 賛曰。此別顯離有
空病。空理義云。佛法未圓。不應唯依勝義滅
受。專謂法空而有所證。應依俗諦離妄二受。
而求圓證。滅除病惑。應理義云。佛法未圓。不
應唯依滅所執受一向學空而有所證。應離
所執能受所受。而依依他圓成二性而求圓
證。除滅病因
經若苦觸身除彼衆苦 賛曰。下破他
有四。一逢縁起想。二恒作救心。三知法性
空。四觀圓説法。此初文也。若増若觸。恩有
苦者。大悲爲救。我之少苦。尚爲難忍。恩他
救療。況他多苦。長夜難堪。而不加救
經有疾菩薩有情諸疾 賛曰。情作救心
也。若非苦増有常疾者。恒作此念。即觀三界
五趣起悲
經如是除去而可除者 賛曰。知法性空
也。觀自他身。法皆無實。何有少法而可除者。
故病皆除。不見疾故。舊云但除其病而不除
法。空理義解。舊云有病妄可除。空法眞不遣。
眞本來空。遣何所遣。應理義解。舊云。妄所執
病。觀空除之。有爲無爲。是法非病。何須除遣
經應正觀察爲正説法 賛曰。下觀因説
法。初標。後釋。此標也。觀察自他病之因縁。
速令除滅。既自滅已。後爲他説
經何等名爲皆有疾故 賛曰。下釋前標。
初有五問答展轉相生。後總結成斷除二疾。
此初問答。空理義云。有心縁慮即爲虚妄。無
心攀縁證空病滅。應理義云。縁慮者有漏分
別心心所。由此因縁分別。便起分別。便起
故無明倶。無明倶故法執生。法執生故我執
生我執生故諸煩惱。生煩惱生故業生。業生
故苦生。故有縁慮。有漏分別心心所法。爲
疾因縁。有縁慮者皆有疾故。疾體即苦行壞
苦。苦苦皆是三界縁慮。皆名爲疾
經何所縁慮謂縁三界 賛曰。第二問答。三
界之心。縁於三界。是名縁慮。若知行智。不
縁三界。破裂生死。便非苦因。一切無漏理非
苦本。故説有漏縁三界苦名爲縁慮
經云何應知則無縁慮 賛曰。第三問答。
云何知此縁慮心等爲衆苦因。謂得出世
能了達能有縁慮虚妄起故。所執諸法都無
所得。若起正智得無所得。則無三界虚妄縁

經云何絶縁慮謂不縁二見 賛曰。第四問
答。云何得絶妄縁慮心。謂不縁二見。即無
分別智。内證眞如。是不縁二見。縁謂待藉。舊
云二見。二見是所無故。唯識云。若時於所縁
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經何等二見謂内見外見 賛曰。第五問答。
内見謂我見。或能取。外見謂我所見。或所取」
經若無二見則無有疾 賛曰。下總結成斷
除二疾。此無自疾也。若有二見。執有所得。若
無二見。則無所得。證法眞如。既證得眞。三界
有漏縁慮都絶。縁慮絶故。因既不起。因起
不起故。苦果不生。則無諸疾。舊文無結。上義
不明
又自無*疾有情之疾 賛曰。此斷他疾」
文妙吉祥調伏其心 賛曰。自下第二
結成勝覺能斷衆苦。有三。一結。二標。三釋。
此結成上。亦是生下
經唯菩薩菩提即爲虚妄 賛曰。此標勝
覺能斷衆苦。菩薩勝覺慧。能斷諸苦。非餘一
切外道二乘。若非菩薩勝覺能斷。菩薩所修
便爲虚*妄。空無果故
經所以者何乃名菩薩 賛曰。下釋前標。
初喩。後合。文意可知
説無垢稱經賛卷第四



説無垢稱經賛卷第五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經又妙非眞非有 賛曰。自下第二
大段。調伏二乘心明大悲以破無。二乘唯自
利。法執繋縛。今説大悲妙慧方便解故。名調
伏二乘心明大悲以破無。以著空者無大悲
故。文段有三。初明大悲觀自他疾。次所以者
何下。釋其所由。後菩薩如是下。結成離繋。初
中文二。初觀疾相。後起大悲。此初也。自他
疾。非眞實。非定有。因縁假合。所共成故
經如是觀時發起大悲 賛曰。此起大悲
也。不應如凡夫有愛者以起悲。不如二乘起
二見以起悲。或准下文。不應起愛味著諸定
起見執愛無方便慧而起於悲。或不應見執
彼實愛染名利等而起於悲。唯並爲斷一切
有情客塵煩惱。起大悲也。前所不應。後所
應也
經所以者何而有疲厭 賛曰。下釋所。由
此釋所不應。若同凡夫二乘。起於愛見。執著
味染。處在生死。即有疲厭。煩惱未亡。物我未
遣。故有疲勞。而生厭倦
經若爲斷除無有疲厭 賛曰。此釋所應。
煩惱若亡。物我復遣。攝他同己。故於生死而
無疲厭。故般若云。如是滅度無量衆生。實無
衆生得滅度者。此是常心攝他同己。無愛見
纒心。故能常度而無倦也
經菩薩如是纒繞其心 賛曰。自下第三結
成離繋。有三。初結成離繋。次引教證成。後廣
明縛解。初有四縛。初三自利。後一利他。此初
縛也。乘前起下。故言如是。無疲厭故。便無愛
見纒繞其心。此更互也。前言無愛見即無疲
厭。此言無疲厭便無愛見。二互爲因故
經以無愛見即得解脱 賛曰。此有二縛。
以愛見滅。不爲繋縛。繋縛無故。即得涅槃大
解脱也
經以於生死證得解脱 賛曰。此縛利他。
自既解脱。便有智力。爲説妙法。令他離繋。又
證解脱
經世尊依此斯有是處 賛曰。此引教證
成。初引。後結。若自有縛。不解他縛。凡夫二
乘也。自能解故。能解他縛。如來等也。此説究
竟利益一切故
經是故菩薩離諸繋縛 賛曰。此結也
經又妙吉祥菩薩解脱 賛曰。下廣明縛解
有二。初問。後答。此雙問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