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維摩義記 (No. 1776_ 慧遠撰 ) in Vol. 38

[First] [Prev]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隨相約位且分。未可專定。上來廣辨。修如此
下總已結之。上來一對始修行中明其不住
不盡之義。下次就其終成行中。明其不盡之
義。於中四對。初對自利。後三利他。前自利
中。又具福徳不住無者。福隨有生。故不住無。
具智慧故不盡有者慧。知有爲幻化非實於
中不畏。常能處之。故具智慧不盡有爲。後利
他中。初之一對見利他始。第二一對是利他
次第。三對是利他終。就初對中大慈悲故不
住無者。慈悲隨有故不住無。滿本願故不盡
有者。本願在有常化衆生。今爲滿之故不盡
有。第二對中。集法藥故不住無者。從師求於
化衆生法名集法藥。求法在有。故不住無。隨
據藥故不盡有者。普隨衆生授法不休。故不
盡有。第三對中。知衆生病不住無者。知病在
有。故不住無。滅衆生病不盡有者。生病無邊
隨滅難窮。故不盡有。前總勸學。次別教之。下
總結勸。言諸正士告命所勸。菩薩已修不盡
有爲不住無爲名盡無盡解脱法門。是結辭
也。如等當學。是勸學也。前諸菩薩諸法還
土。次佛爲説。下明菩薩聞法歡喜禮讃辭去。
於中。初先三業敬養。後辭還土。前中初言彼
諸菩薩聞説喜意業喜也。以衆華等身供養
也。於中。先以香華等事供養三寶。後爲設禮。
供養中以衆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
千供養於佛。供佛寶也。及此經法供法寶也。
并諸菩薩供僧寶也。上來供養。下爲設禮。此
身業竟。歎未等口業歎也。上來敬養。言已不
現還本國者。辭還土也
維摩義記卷第四



維摩義記卷第四
見阿閦品者。因行既成入佛境界能見諸佛。
此品具論。於中初明見釋迦佛後見阿閦。從
後立稱。名見阿閦。阿閦胡語此云無動。此品
明見無動如來。是故名見阿閦佛品。問曰。此
品亦見釋迦。何故偏言見阿閦乎。釋迦此土
恒見。阿閦如來今時親覩。就新立稱名見阿
閦。又見釋迦在於前品。見阿閦佛在於此品。
以阿閦佛此品始見名見阿閦。就此品中五
門分別。一就維摩顯徳分別。二就法分別。三
釋來意。四對上辨異。五隨文釋。初就維摩顯
徳如何。彼徳有二。一解脱行内正觀力見
法身佛。二解脱用遠樓妙喜安置此云令
此衆見。前即自利。後即利他。顯徳如是。次
第二門就法分別。於此品中辨法有二。一爲
成因約法明見。因行既成能入佛境見諸佛
故。二爲成果約見明佛。佛果難彰。寄見顯故。
顯法如是。次第三門解釋來意有二。一約見
以解。前品明其因行之體。因行増長能入佛
境見於如來。故次辨之。二就佛以釋。前品明
因因成得果。果體微隱寄見以顯。故須辨之。
來意如是。次第四門對上辨異異有三種。已
如上辨。一化人異。前品化益衆香菩薩。此品
化益娑婆之衆。二起明異。前品明修自分之
行。行修増長入佛境界能見諸佛。是勝進也。
三辨法異。前品明因此品論果。果謂佛徳。辨
異如是。次第五門隨文解釋。此品有二。一見
釋迦。二爾時舍利問維摩下明見阿閦。於此
二中有七種異。一能見人異。前維摩見後大
衆見。二所見佛異。前見釋迦後見阿閦。三能
見行異。前維摩詰内心觀。故能見佛。後諸
大衆願求之力。故能見佛。四所現身異。前維
摩詰内*正觀力見法身佛。後段大衆以維摩
詰勝神通力見色身佛。維摩徳高。故是法身。
大衆行劣故見色身。五通局異。前段之中局
唯見佛。後段見佛及見佛土。六成行異。前段
維摩内*正觀力見法身佛成就自徳。後段維
摩以神通力。令諸大衆見色身佛成利他徳。
七化益異。前段化人捨相入實成就證行。證
入如來法身之體。後段化人發願求生成就
教行。故下大衆因見妙喜發願求生。兩段不
同。有此七異。就前段中如來先門以爲起
發。欲見如來爲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向前
自從其舍欲往見佛。説之以爲欲見如來。隨
其化相自覩佛形。名之爲見。實則内證相應
名見。内覺證見大衆未知故。問顯之爲以何
等觀如來乎。下維摩詰身已所見令衆同入。
於中初先觀身類佛。略明所見。我觀已下觀
佛同己。廣明所見。問曰。何不望直就佛已明
所見。乃先觀己以類佛乎。解有四義。一欲使
人尋因知果。觀察自實類知如來法身體故。
二欲使人準果知因。知佛法身與己體同。悟
窮自實成佛道故。三欲使人知果與因同體
無別。於自身處求佛如來一切法故。四欲使
人知因與果同體無別。息去異見證入平等
眞如法故。前中如自觀身實相。觀因類果觀
佛同己。故曰如自。何者身實謂如來藏佛
眞我。此身本性故名爲實。實之體状目之爲
相。相状如何。似下佛身。要而論之義門唯
三如實空。二如實不空。如實空中略有二
種。一離相名空。二離性名空。言離相者如論
中説。謂非有相亦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
相。非一相非異。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
倶相。非自相非他相。非非自相非非他相。非
自他倶相。如是一切妄心分別悉不相應唯
證境界。言離性者。如來藏中具過一切恒沙
佛法。是諸佛法同一體性縁起相成。以同體
故攝別成總一切皆有。將別分總一切悉無。
是則眞法常有常無。今説無義爲離性空。空
義如是。言不空者。如來藏中法雖無量略要
唯二。一如實色。二如實心。如實色者如涅槃
説。佛性亦色。亦是色故可以眼見。又復如彼
如來藏經説。衆生中具足如來眼耳等根如
横中像。此等名爲如實色也。此乃是其色性
法門而非色事。相状如何。似此比丘無作戒
法。亦如陰陽五行等法體雖是色而無色相。
無色相故不可青黄赤白已取眞色。似彼體
雖是色而無色相。無色相故聖人證得。法身
無形體是色故。聖人證得具足諸根。又是色
性縁起門故聖人證得。無縁不現。如實心者
如經中説。眞心是也。如來藏中過恒沙。法縁
起集成集成覺知心性。是知性故與無明合
便起妄知。息去無明便爲正知。此亦是其如
實覺知。心性法同而非情事。相状似何。如鏡
照物而無分別。眞心亦爾。體雖是心而無分
別。無分別故聖人證得神知永亡。是心性故
聖人證得具知如實慧。有是知性縁起門故
聖人證得。於一切法無不覺了。此如實色及
如實心名爲不空。如實空如實不空似後佛
身。故將類佛觀佛亦然。正將類佛佛與佛性
同體義分故。觀佛身同己實矣。是義云何。凡
佛體一。以體一故授佛望之。衆生之體從來
常淨無障無染。即是諸佛圓淨法身。故上文
言。佛知衆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更滅涅
槃既然佛身亦爾。*授凡望之彼淨法身。爲惑
隱覆與後顯時。淨徳爲本説爲佛性故與佛
同體無別。故涅槃説。實苦集等。實即是如來
佛性虚空。又如彼説。三歸即我。以即我故觀
身實相。觀佛亦然。自下第二觀佛同己廣明
所見。於中先別後總結之。別中義多。要而論
之妙絶諸相圓具諸義。妙絶諸相乃至無有
一相可存。圓具衆義乃至無有一相可捨。經
中説。眞極唯在斯。離此別立悉是虚妄。故下
文言。作如是觀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
觀。以此眞極經中所説悉與此同。故涅槃經
金剛身品。明佛法身十功徳中明涅槃相。聖
行品中明性。梵行品中念法念僧悉皆同此。
量經歎佛法身亦與此同。是故應以此之
所説。類顯一切眞實法矣。有人宣説如來法
身唯空非有。此乃外道所立定空。宣説如來
法身唯有非空。此亦外道所立性有非佛法
身。有人復言。如來法身定非有無。此亦外道
所立定義非佛法身。有人復言。如來法身亦
有亦無。有眞色心無於衆相。有不爲無無不
爲有。此亦外道所立有無非佛法身。有人復
言。如來法身出於四句定不可説。此亦外道
所立第五不可説藏。如成實説非佛法身。離
此偏過諸義通取無非法身。即無説有。有非
定有。即有説無。無非定無。即此有無説非
有無。非有非無亦非定性。即非有無而説有
無。當知有無亦非定性。即此四句不可定説
名不可説。彼不可説亦非定性。佛身既爾。菩
提涅槃佛性等法類皆同爾。文中合有一百
二句。相從爲三。初至不可以識識來明
妄總。智知識識是妄想故。二無晦下乃至一
切言語道斷明離假名。名字是其言語道故。
三非福田下乃至不可言説顯示明離言説。
不可言説分別顯故。問曰。妄想假名言説何
異而別説離。妄取之情説爲妄想。相所施名
呼召諸法説爲假名。依起言辨説諸法名爲
言説。於眞本無名之爲離。又佛除捨亦名爲
離。地持論中辨眞實義亦離此三。就初段中
初先彰其佛體離相。明離所取。末後不可智
知識識彰離妄想。明離能取。前離相有十四
門。初八約對諸法別門辨佛體相。後六約對
諸法通門辨佛體相。前八門中初六離相明
其非有。後二顯實彰其非無。就前六中第
一約對三世法門明佛離相。不從前來不去至
後。今則不住前際未來今是現在。有爲遷流
可從前來向後際去。來去之間住今現在。佛
身常住性如虚空。故前不來後際不去今不
住矣。餘處多説前際過去後際未來。今以何
故前際名來翻名不來。後際名去翻稱不去。
釋言。三世是其時分約法而辨。時雖約法法
恒是通時恒是局。如一色法通於三世。名
之爲通。三世而別説之爲局。餘亦如是。又
時是總法恒是別。一現在時統攝多法。名之
爲總。諸法各異目之爲別。如現既然過未
亦爾。時之與法有斯不同。若將別時別分一
法。一法隨時分爲三法。彼三法中。一分過去
一分未來一分現在。是以經中前名過去後
云未來今爲現在。若約三時辨一通法。得言
此法從前際來住今現在向後際去。如世人
言。我從小來向於老去。故今此中前際名來
翻爲不來。後際稱去翻爲不去。第二約對五
陰法門明佛離相。先就色説。不觀色者。不觀
佛身同色有也。不觀如者。不觀佛身同色無
也不觀性者。非有非無是色自性。不觀佛身
同彼色性非有無也。於佛平等法性身中從
來無色。就何説有。故不觀色。色本不有對何
況無。故不觀色如。有無並絶。無可就之説
非有無。故不觀性。色陰既然餘陰亦爾。第三
約對四大法門明佛離相。非四大起同於虚
空。第四約對六入法門明佛離相。六入無積。
眼耳鼻舌身心過現不造因聚積常果名爲
無積。先有已捨故云眼耳鼻等已過。第五約
對三界法門明佛離相。生死報謝不在三界。
第六約對三毒法門明佛離相。生死因盡
故名爲三垢已離。貪嗔癡惑名爲三垢。佛先
斷竟名爲已離。上來六内明佛離相。次下
兩門顯佛實得彰其非無。順三脱門明其稱
理。空無相願是三脱門。證會名順。亦可如來
法身之體與彼三脱同體義分。同體不乖故
名爲順。具足三明影其徳備。三明有*三。宿命
天眼及與漏盡説以爲三。佛悉具足。二菩薩
明佛明及與無明明等説以爲三。佛悉具足。
如涅槃釋。菩薩明者所謂般若波羅蜜是。言
佛明者所謂佛眼。此二當體。無明明者謂十
一空。空非慧照故曰無明。能生智明故復名
明。如世五塵名爲五欲。能生欲故。無明等者。
雖具三明而無分別。是故説之與無明等。前
八約對諸法別門而顯佛身。下六約對諸法
通門而顯佛身。彼一異等通諸法故。於中初
明不一不異。解有兩義。一遣相分別。一異并
絶。是故名爲不一不異。二顯徳分別。體備萬
徳名不一相。萬徳圓體如世虚空無礙不動
非全別體名非異相。第二明其不自不他解
有兩義。一遣相分別。自他並無名不自他。二
顯徳分別。隨化現形名不自相。法身體寂不
隨縁變名不他相。第三明其非無非取亦有
二解。一遣相分別。有無倶絶。是故名爲非無
非取。言非無相不著無也。言非取相不取有
也。二顯徳分別。隨化現形故非無相。自徳常
寂而無分別名非取相。第四明其不此彼岸
等。解亦有二。一遣相分別。此彼中間一切皆
無名不此岸及不彼岸不中流等。生死此岸
涅槃彼岸聖道爲中。對治門中説有此等。就
實以求本無生死。故無此岸。既無生死知復
對何説爲彼岸。故上文言有縛有解。若本無
縛其誰求解。兩邊既無約何説中。故無中流。
二顯徳分別。捨相證寂。故不此岸。得大涅槃
不捨世間名不彼岸。染淨倶行不偏在中名
不中流。第五明其而化衆生觀於寂滅亦不
永滅。解亦有二。一遣相分別。雖化衆生觀於
寂滅不取有相。爲化衆生導以入寂故。化衆
生而觀寂滅。滅而不取義有兩兼。是以言雖
亦不永滅。不著無相。二顯徳分別。雖化觀寂
是入寂行。而不永滅是隨有行。第六明其不
此不彼。解亦有二。一遣相分別。不此不彼就
身以論。法身離相。故不在此亦不在彼。又佛
國土一切皆如。無此可在名爲不此。無彼可
在名爲不彼。言不以此不以彼者就心而辨。
以是爲也。眞心常寂不爲於此名不以此。不
爲於彼名不以彼。又復衆生一切皆無。無此
可爲名不以此。無彼可爲名不以彼。二顯徳
分別。法身充滿一切法界不偏在此不偏在
彼。是故名爲不此不彼。大悲普覆不偏爲彼
名不以此及不以彼。上來離相明無所可。不
取智知不可識識。明離妄想彰無能取。聖不
能解。是故名爲不可智知。凡不能縁。是故名
爲不可識識。上來第一明離妄想。自下第二
彰離假名。於中初明佛體離相彰無所名。末
後一切言語道斷。彰離假名明無能名。前離
相中有十一門。第一約對明闇法明佛離相。
解有兩義。一遣相分別。明闇竝絶。是故説言
無晦無明。晦猶闇也。明闇在情。眞處無情故
無晦明。二顯徳分別。眞慧照明故云無晦。實
證止縁故曰無明。二無名無相此直遣相。稱
體本無故曰無名。形状叵得説爲無相。三無
強無弱解有兩義。一遣相分別。強弱竝絶名
無強弱。體外無他。知復對誰説強説弱。二顯
徳分別。内心卑濡故曰無強。徳行高勝故云
無弱。四非淨非穢解亦有二。一遣相分別。染
淨兩泯名非淨穢。若本有穢可除爲淨穢。本
不爲除何説淨。二顯徳分別。現起染過名爲
非淨。體出塵染故曰非穢。五不在方及不離
方解亦有二。一遣相分別。在離竝無。方謂處
也無處可在名不在方。無處可遠名不離方。
二顯徳分別。法身出相名不在方。爾化在處
名不離方。六非有爲非無爲解亦有二。一遣
相分別。有爲無爲二相雙絶名非有爲非無
爲矣。問曰。佛常可非有爲無爲應好。何故非
乎。釋言。據實有爲本無。知復對何説爲無爲。
故亦非之。二顯徳分別。法身體寂故非有爲。
妙用煩興故非無爲。七無示説此唯遣相。將
言對人名之爲示。以言宣法目之爲説。於眞
無言故無示説。八約六度六弊法門而顯佛
身。解有三義。一遣相分別。六度六弊一切悉
無。是故説言不施不慳乃至第六不智不愚。
二就遣相顯徳分別。就檀度中於眞無捨故
云無施。此句遣相。隨世修檀故曰不慳。此句
顯徳。就戒度中於第一義無惡可防故云不
戒。此句遣相。隨世離罪故曰不犯。此句顯徳。
就忍辱中於第一義無辱可忍故云不忍。此
句遣相。隨世離瞋故曰不恚。此句顯徳。就精
進中於理無修故曰不進。此句遣相。隨世懃
策故言不怠。此句顯徳。就禪度中於第一義
無心可靜故云不定。此句遣相。隨世修禪故
曰不亂。此句顯徳。就慧度中於第一義無慧
可修故云不智。此句遣相。隨世修智稱曰不
愚。此就遣相顯徳分別。第三唯就顯徳分別。
示起染過故無施等。常行淨徳故無慳等。九
誡不欺誡就口誠謂實也。欺是誑也。實
語名誠虚言曰欺。解有三義。一遣相分別誠
欺竝無。是故名爲不誠不欺。以無言故。二就
遣相顯徳分別。於眞法中實言二無故曰不
誠。此遣相也。隨世實語故言不欺。第三唯就
顯徳分別。權言度物故曰不誠。眞語化物稱
曰不欺。十不來不去來去。就身解有兩義。一
遣相分別。來去悉無名不來去。二顯分別。
法身常住名不來去。第十一門不出不入。出
入就意。隨有名出。證知云入。解亦有二。一遣
相分別。出入悉無名不出入。二顯徳分別。行
常入如故曰不出。隨化常有故曰不入。上來
明其佛體離相乃至一切言語道斷。彰佛離
名。名字是其言説所依名言語道。名由相生。
情相本無。依何施名。是一切言語道斷。上來
第二明離假名。自下第三明離言説。於中初
明佛體離相。彰離所説。末後不可言説顯示。
正明離言彰離能説。前離相中有十六門。一
非福田非不福田。解有兩義。一遣相分別。田
與非田一切悉無名非福田非不福田。不同
善人故非福田。不同罪人故非不福。二就遣
相顯徳分別。法身平等無受供者名非福田。
此是遣相。隨化示受故非不田。此句顯徳。二
非供養非不應供兩解同前。三非取非捨取
淨捨染名爲取捨。解有兩義。一遣相分別。取
捨悉離名不取捨。二顯徳分別。不偏住著名
爲非取。染淨雙隨故曰非捨。四非相無相。有
名爲相空名無相。解有兩義。一遣相分別就
眞以求。相本不有故曰非相。亦無遣有。非相
可存名非無相。二就遣相顯徳分別。法身常
寂故曰非相。妙用隨縁故非無相。五同眞際
等法性。此句唯就顯實分別。如來法身與彼
眞際法性體同。同體無別故曰同矣。六不可
稱量。此句唯就遣相分別。口言不及名不可
稱。心縁不至名不可量。超過世人稱量分齊。
是故名爲過諸稱量。七非大非小解有兩義。
一遣相分別。大小竝絶名非大小。二顯徳分
別。能小非大。能大非小。是故名爲非大非小。
八非見聞覺知眼識隨生見。耳識隨生聞。三
識隨生覺。意識隨生知。此句唯就遣相分別。
如來法身不同事相。六情諸根亦不同彼六
塵境界。是故非見乃至非知。九離結縛。此唯
遣相。一切煩惱佛悉斷除名離結縛。又復據
實從來不有名離結縛。十等諸智及同衆生。
實性平等凡聖一如。故等諸智同衆生矣。第
十一門於諸法無分別。前等於人此等於法。
染淨平等。故無分別。第十二門一切無失無
濁無惱。口無過失。心無濁亂。身無衰惱。第
十三門無作無起無果可作無因可起。第十
四門無生無滅。體眞常住無有始生亦無終
滅。第十五門無畏無憂無喜無厭。情相悉無
故無畏憂及喜厭矣。第十六門明無已有當
有今有。無有起已謝性過去。故非已有。亦非
現無當來始生故無當有。亦非本無今生之
義。故無今有。上來廣擧佛體離無相明無所
説。不可一切言説顯示。正明離言彰無能説。
言依相起。無相可論。知何所説。是故不可一
切言説分別顯示。又復言説皆依情起。情想
本無。誰起言論。是故不可言説顯示。上來別
觀下總結之。言如來身爲若此者。結明所觀。
作如是下結明能觀。作如是觀結已能觀。以
觀下辨觀邪政令他正覺。上來維摩見釋迦
佛。自下第二維摩以神力令諸大衆見阿閦
佛。於中有四。一舍利弗問維摩詰前所從來
處。如來爲辨。二大衆聞説求欲見之。如來遣
示。三維摩爲現遠樓妙喜安置此土大衆同
見。四爲化事訖土還本處大衆同見。就初段
中。舍利初問後佛爲辨。舍利問中汝從何沒
來生此者。彼舍利弗欲使維摩現本來處。使
衆同見發願求生。所以問之。下維摩詰呵其
所問。彰實無生。令衆趣入。於中有三。一就
舍利所得之法明理無生。二於意云何譬如
幻下。明法虚幻彰事無生。三沒者已下。簡
聖異凡明己無生。前中三句初維摩詰反問
舍利。汝所得結有沒生乎。沒猶滅也。二舍
利答。無沒生也舍利所得空無我理。不同事
有故無生沒。三維摩詰約答反可。若所得
法無沒生相。云何問云汝於何沒而成至此。
第二段中句別有五。一維摩詰擧喩反問。於
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也隨相論
之。業如幻師。由業造作六道之報名作男女。
就本以説。心如幻師。由心造作一切種形名
作男女。二舍利正答。無沒生也幻無定實。故
無生沒。三維摩詰擧法及問。汝豈不聞佛
説諸法如幻相呼。四舍利弗答曰如是。五維
摩詰約答反呵。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
云汝於何沒而成生此。第三段中初云沒者
爲虚誑法壞敗之相生者爲虚誑法相續之相。
簡凡異聖。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
惡。彰聖異凡明己無生。自下第二如來爲辨。
於中有三。一如來因問辨出維摩所從來處。
二舍利歎。三維摩因歎辨己來意。就初段中
佛告舍利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正出來處。法
華經中説阿閦佛在歡喜國。今云妙喜大況
相似。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就人辨
來。前舍利弗問維摩。何故不自辨出使佛説
乎。釋云。維摩前彰己體實無生沒。今人捨
相觀察趣求。今若自説彼沒此生。與前交反。
故自不説如來爲辨之。二舍利讃歎之中。未
有總歎。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
害處別以歎之。第三維摩顯來意中句別有
五。一維摩問。日光出時與冥合乎。冥謂闇也。
二舍利答。不也總答。日出無冥別以答之。三
維摩重問。夫日何故行閻浮提。四舍利答。欲
以明照爲之除冥。五維摩詰約答顯己。菩薩
如是合前日也。雖生不淨合行閻浮。爲化衆
生合欲明照。不與愚合日光出則無衆冥。但
滅衆生煩惱闇耳合爲除冥。此初段竟。第二
段中。初明大衆聞説求見。後佛遣示。衆求見
中。渇仰欲見妙喜世界求見其土。不動如來
及菩薩等求見其人。佛遣示中。佛知一切衆
會所念明告所由。告維摩等正勸令現。衆皆
欲見彰勸所以。此兩段竟。第三段中初維摩
詰爲現妙喜。後衆同見。維摩現中先自思念。
我當不起樓妙喜國安置此土。作是念已入
三昧下如念正取。前中初言不起坐者。彰化
自在顯己力能。示不思議解脱徳也。樓妙喜
國鐵圍山等擧所取事謂土及人。於中前別。
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徳總以結之。上
至阿迦下至水際明取分齊。以右手等顯樓
取相。在手迴轉如陶家輪。迴來至此名入此
界。驚之不重如持華鬘。令衆同見名示一切。
後正取中句別有四。一入三昧取彼置此。二
彰彼衆有覺不覺。先彰覺者後顯不覺。前明
覺中。先彰彼衆請問取者并求佛護。下佛答
之。非我維摩。不覺可知。三明妙喜雖入此界
而不増減。四娑婆雖容彼土。亦不迫隘如本
不異。自下第二大衆同見。於中五句。一佛觀
察。汝等且觀妙喜世界勸觀彼佛。其國嚴飾
重勸勸土。菩薩行淨弟子清白勸觀彼衆。二
大衆同答皆曰已見。三佛觀修學。欲得如
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所行之道。四明此衆
發願求生。五如來爲記堅其去心。以斯驗求。
明知此會亦明淨土非唯明身。此三段竟。第
四初明化訖土還本處。後明大衆咸皆覩見。
文顯可知。上來三會別經已竟。佛告舍利汝
見妙喜無動佛下總明流通。流通有二。一是
*觀學修行流通。二囑累下明其付屬傳教流
通。人行法住。故須勸學。傳教法流。故須付
屬。前勸學中隨人分三。一舍利勸學。二法供
品初天帝勸學。三法供品後如來勸學。舍利
勸學既是流通。何故在於此品宣説。釋言。因
佛告言見妙喜不舍利答見。遂即興願歡喜
自慶乘勸他學故。此論之。初中有二。一佛言
舍利汝見妙喜不動佛不。二舍利下答。答有
四句。一彰己已見故曰唯然。二願使下因見
興願。願一切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
力如維摩詰。三我等快下慶己所得。初言我
等快得善利是慶喜辭。得見是人親近供養
出所慶事。四其諸衆生若今現下正勸修學。
於中七句。其諸衆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
是經者亦得善利況復聞已信解受等是第一
句。明聞者益。得益同己故云亦得。亦可此句
擧劣顯勝明修行益。若有手得是經典下是
第二句。明得經益。若有讀誦解釋已下是第
三句。明其讀誦解釋等益。爲佛護念是其益
也。其有供養如是人下是第四句。明其供養
維摩之益。良以維摩體與佛同故。供維摩則
爲供佛。亦可供前讀誦等人。則爲供佛傳佛
法故。其有書下是第五句。明其書寫經卷之
答。以此中明佛法身故。書經處室有如來。
若聞是經能隨喜下是第六句。隨喜益。聞經
隨喜得佛不遙。是故名爲取一切智。若能信
解此經已下是第七句。明其爲化宣説之益。
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爲他説者當知此人受
菩提記。佛其人定作佛故。一偈尚然何況
今部
法供品者下明天帝如來勸學。如來勸中明
依法行。上順聖心名法供養。就之標品。是故
名爲法供養品。此法供養地論之中名行供
養。地持名爲至處道供養。名雖變改其義不
殊。就此品中初明天帝勸學流通。二此經廣
説過去未來現在佛下明如來勸學。前中初
先天帝勸學佛言善下如來述讃。天帝勸中
文別有三。一嘆經勝令人愛樂。二如我解下
明學多益令人修習。三若有愛下天帝彰己
供養守護令人重敬。初中爾時釋提桓因擧
嘆經人。此乃天帝之別名也。於大衆中明嘆
經處。白佛言等彰嘆經辭。我雖從佛聞百千
經擧劣顯勝。未曾聞此不思議等對劣顯勝。
如此經中説維摩詰不思議徳。名不思議神
通經典。又此經中宣説諸法決定實義。名爲
決定實相經典。第二段中如我解佛所説義
趣。申己所解明學多益。益有二種。一依經教
受持之益。二何況下明依經義修行之益。前
中若有聞信解受持讀誦之者。擧持經人。必
得不疑明持經益。謂是經中所説不思議解
法必得不疑。修行益中。初言何況如説修行
以劣況勝。下就論益。益隨位別。上下論之。斯
人則爲閉諸惡趣開衆善門。是種性前善趣
益也。依經離過名閉惡趣。依經修善名開善
門。常爲佛護是種性上所得之益。佛稱成立
故爲佛護。護令離過。念使増善。降伏外學摧
滅魔怨修菩提是初地上所得益也。降外摧
魔是破邪益。亦即是其利他益也。彼具正智
故破外道。彼具勝道故能摧魔。修菩提道是
住正益。亦即是其自利益也。善學佛徳名修
菩提。亦有經言修治佛道。翻譯別耳。安處道
場是八地上所得利益。道場之義如上廣辨。
地前漸學地上成就相應名爲安處。履踐如
來所行之迹。是十地上所得益也。通則一切
智慧三昧神通解脱陀羅尼等皆是佛迹。十
地順行名爲履踐。別則末後金剛三昧是其
佛迹。此第二竟。自下第三帝釋彰己供養守
護令人重敬。於中有二。一明依經修行之者
往爲供養。二所在下明有經處往彼守護。未
信令信已信作護。上來帝釋嘆經勸學。下佛
述讃。善哉總嘆。下別述之。如汝所説是即辭
也。即前兩段經勝學益。悉如帝語名如汝説。
吾助爾喜是述言也。述上第三行者往供。經
處往護。此事大善。故助爾喜。爾猶爾也。自下
如來勸學流通。於中有三。一明此經説三世
佛阿耨菩提。有人受持供養是經。則爲供養
去來今佛。二正使下明財供養不及修經。三
過去無量阿僧祇下引事證成。初中此經廣
説過去未來現佛阿耨菩提明經説佛。前佛
國品明佛應身。方便品中明佛報身。見阿閦
品明佛法身名説菩提。是故天帝若男女下。
明其受持供養經者則爲供佛。行順名供。供
佛眞身順佛化意亦供應身。自下第二明財
供養不及修經。於中有四。第一廣擧供佛之
事。二反問天帝此人供養福寧多不。三天帝
正答甚多無量。四佛取所答。約對持經明福
不及。初中先明所供之佛多少之相。政使三
千如來滿中法説明多。如甘蔗等喩説明多。
下對此佛明興供養。於中先明現前供養。至
佛滅下彰佛滅後不現前供。初中男子女人
擧興供人。或一劫等明供時節。下顯供相。恭
敬尊重意業。供養讃歎口業。下言供養奉諸
所安身業供養。不現供中至佛滅後明供時
也。言一一全身舍利所供事也。舍利胡語此
翻名身。諸佛或有全身舍利。身形如本。或復
爲其分身舍利。如似阿難般涅槃時分身四
分。如是等也。或復爲其碎身舍利。如此釋迦
般涅槃時。焚燒骨身碎如芥評。全身舍利供
之最勝。故偏擧之。若一劫等明供久近。上來
第一擧供佛事。自下第二反問天帝其人殖
徳寧爲多不。第三天帝以理正答多矣。總答
福多。若百劫等別答顯多。自下第四佛取所
答。約對持經明福不及。於中初明聞是經典
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前供。所以下釋。先
徴後解。諸佛菩提皆從是生。明佛眞徳由經
所起。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縁福不可
量。約佛眞徳顯經殊。明持福多。上來第二
明財供佛不及持經。自下第三引事證成。於
中有三。一正擧往事明財供養不及法供。二
時王寶蓋豈異人下會通古今。三如是天帝
當知此下結嘆勸學。初中有二。一擧財供。
二時王一子名月蓋下。約對法供以顯不及。
前財供中初先辨列所供之佛。時有輪王名
寶蓋下彰能供人。爾時寶蓋與眷屬下明供
養事。所供佛中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明時久
近。時世有佛號藥王等正列所供。藥王別號。
如來等十是佛通稱。世界大嚴劫曰莊嚴辨
其劫國。壽二十劫明壽長短。劫有内外大小
之別。内外之相已如上辨。飢饉疾病及與刀
兵。傷害衆生名爲内劫。水火及風壞滅世界
名爲外劫。此二之中各有大小。内中小者。直
爾飢劫疾病刀兵當分名小。言其大者。從初
飢劫至後刀兵。是中凡有六十四劫。合爲一
劫名之爲大。何故定言六十四乎。兵劫最小
疫病七倍多於刀兵。飢饉七倍多於疫病。是
故七飢有一疫病。七七飢劫方有七病。從初
飢劫至後病劫五十六劫。於彼最後病劫之
後。復經七飢方有兵劫。以此通前合説以爲
六十四矣。外劫之中亦有大小。直爾火劫風
劫水劫名之爲小。從初火劫至後風劫。是中
亦有六十四劫。合爲一劫名之爲大。何故定
言六十四者。義之似前。風劫最少水劫七倍
多於風劫。大劫七倍多於水劫。是故七火
有一水劫。復經七火方一風劫。爲是定言六
十四矣。今言佛壽二十小劫。當應就彼内劫
之中小劫爲言。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
等明衆多少。能供人中。時有輪王擧其人也。
名曰寶蓋列其名諱。七寶具足彰其所有。言
七寶者。一輪寶二是珠寶。此二非情。三是象
寶四是馬寶。此二畜生。五典藏臣。龍樹説
云。是夜叉神與人交接。六主兵寶七王女
寶。此三是人。此等相状功能勢力。悉如經説
不可具辨。主四天下明其所王。須彌四面大
海之中有四洲渚。名四天下。東方有渚名弗
婆提。形如滿月。人面像之。南方有渚名閻浮
提。其形尖邪。人面像之。西方有渚名瞿耶尼。
形如半月。人面像之。北方有渚名鬱單越。其
形正方。人面像之。此四天下金輪聖王通皆
鎭之。銀輪之王王三天下。銅輪之王王二天
下。除東及北。鐵輪之王但王閻浮。爲簡後三
故説寶蓋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等彰
其所生。下明供事。於中初明王自供養。供藥
王佛至滿五劫下。教千子供養。王先勅告後
明諸子奉命供養。上來第一明財供養。自下
第二約對法供以顯不及。於中有四。一王子
月蓋思己所爲財供爲勝。空天告之不及法
供。二月蓋聞已仰請法供。空天教問藥王如
來。三月蓋受教問藥王佛。如來爲説。四王子
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下。聞法獲益修行法
供。初中兩句。一王子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
養殊過此者。二以神通下明以佛力空天告
之法供爲勝。第二段中句亦有二。一月蓋王
子聞勝請問。何謂法供。二空天教之問藥王
佛當爲汝説。第三段中文亦有三。王子月蓋
詣藥王請問法供。二如來爲説之中。初言法
供養者牒其所請。下辨有二。一出法體。二若
聞如是等經已下。約對前法以明供養。明法
體中文別有二。一辨法體相。二能令衆生坐
道場下顯其法能。前中有四。一明法深。二菩
薩藏攝彰其法大。三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
轉明其法定。四成六度下彰其法勝。亦名義
備。初中諸佛所説深經總以標擧。顯示深義
故曰深經。下別顯之深有三種。一難信深難
生決定。二難受深難領入心。三難解深難可
悟入。初言一切世間難信是初深也。言難受
者第二深也。微妙已下是第三深。明經所説
第一實義。出過世人四心分齊故難解入。言
微妙者明其出過聞慧境界。言教麁事聞慧
能得。深經所顯第一實義不同後麁。故曰
微妙。微妙故聞慧不得。言難見者。明其出過
思慧境界。易見之法思能得之。法性實義難
可得見。故思不得。清淨無染明其出過修慧
境界。妙來藏性妙出情妄名淨無染。情縁不
及。是故亦非修慧能得。非但分別思惟能得。
明過報生識知境界。前聞思修是變易因。報
生識知是變易果。以修無漏業因力故生便
知法。是故名爲報生識知。此知亦以妄心爲
體。性是攀縁分別之法故説以爲分別思惟。
以分別故彰於平等無分別法。然彼平等無
分別法滅觀方證。非但分別思惟能得。上來
第一明其法深。自下第二明其法大。明前深
法是其菩薩法藏所攝不同小乘。自下第三
明其法定。約行顯之。陀羅尼即擧其行也。即
是外國語。此翻名持。持諸法故。論其體性唯
念與智。記法不妄是其念也。知法不失是其
智也。持隨義別廣多無量要攝唯二。一者法
持亦名聞持。持教不忘。二名義持。持義不失。
隨所記持如法不改。故説爲印。下約顯法。菩
薩以此陀羅尼印印證諸法。故曰印之。以法
定故一得不捨故至不退。擧至不退彰法定
矣。此第三竟。自下第四明其法勝。亦名義備。
於中初明修善之法。離衆魔下明治過法。前
修善中初明自利。入大慈悲彰其利他。前自
利中成熟六度明能起因。善分別義嘆其教
勝。能善分別行修之義。故成六度。順菩提法
明能趣果。辨果令求名順菩提。衆經之上嘆
其教勝。善順菩提故名爲上。此起自利。入大
慈悲明起利他。入猶順也。善教菩薩化益衆
生名入慈悲。上來修善下明治過。於中初言
離衆魔事及諸邪見。明其離彰。離衆魔事
除邪業也。及諸邪見滅邪解也。下明攝治。順
因縁法明説世諦令人解也。言不乖法故曰
爲順。説生死法因縁虚集名順因縁。無我生
等明説眞諦令人證也。無我無生及無壽命
明説生空。空無相等明説法空。諸法無性名
之爲空。縁相亦無。故云無相。無果可造故
云無作。無因可爲稱曰無起。凡欲滅邪要須
觀察十二縁法。上下多然。故約因縁以明攝
治。此第四段明其義備。上來第一辨法體相。
自下第二彰其法能。於中麁分有三。細分有
六。言麁三者。一者能令衆生坐乎道場成佛
正覺。二令衆生入佛法下令人起行。三背生
死下令人發心。細分六者。一令衆生坐於道
場成佛正覺。二諸天下爲人稱讃。三能令生
入佛法下。令人起行。四諸佛賢聖所共稱下
爲聖稱讃。五背生死下令人發心。六十方三
世諸佛所説爲佛稱説。此六段中初二一對。
次二一對。後二一對。就初段中能令衆生坐
道場者。此大乘法能令衆生成佛道也。辨義
有三。一直論眞。金剛三昧親生佛徳名爲道
場。依之得果故名爲坐。通則諸行能生佛徳
悉名道場。如上光嚴問疾中説。坐義如向。二
唯就應菩提樹下得佛道處名爲道場。居中
得果名之爲坐。三約應顯眞。寄約應坐心顯
眞成。今此所論約應顯眞。而轉法者。内證眞
道能爲他説。擧爲他説顯己得也。第二段中
諸天龍神乾闥等所共嘆者爲凡歎也。唯後
應爾。第三段中。初能令人起自利行。説衆菩
薩所行道下起利他行。前自利中。能令衆生
入佛法藏入佛教法。攝諸賢聖一切智慧入
佛義海成就證行。亦可令生入法藏。入佛字
義二種法藏。攝衆賢聖一切智慧。成就證教
二種智慧。下利他中文別有二。一於法能説。
二能救下於人能益。前能説中。説衆菩薩所
行之道能説行法。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
無常苦空無我能説理法。於人益中。初於一
切毀禁衆生能爲救濟。教令悔除名爲救矣。
後於一切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諸
魔是其邪業衆生。外道及貪煩惱衆生。外道
有見及貪有愛。皆使怖畏厭離斷除。此第三
竟。第四段中諸佛賢聖所共稱嘆爲聖嘆也。
亦嘆其法。第五令人發心之中。皆生死苦令
人生厭。向涅槃樂使人生欣。第六段中十方
三世諸佛説者。明此經法能令衆生背生死
苦求涅槃故。諸佛共説上來明法。自下第二
約對前法以明供養。於中有二。一於前教令
信解受持讀誦解脱爲法供養。二依前義旨
如説修行爲法供養。前中先辨後總結之。辨
中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等。依法自覺爲法
供養。以方便力爲衆生等。以法化他爲法供
養。是名下結。下依法行爲供養中。先辨後結。
辨中義二文別有四。言義二者。一則依前成
六度等集善之法。修習善行爲法供養。二則
依前離衆魔等治道之法。修離過行爲法供
養。文別四者。第一總明依四依法修集善行。
第三隨順十二縁下。依向前十二縁法修離
過行。三依義下重廣初段明依修集善行。四
隨順法相無所入下。重廣第二依十二縁修
離過行。就初段中又於諸法如説行者。準後
明依四依之法而修行也。第二段中。隨十二
縁觀法縁有。十二縁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
離邪見等知法實無離法邪見。依空所除。得
無生忍依空所滅。決定無我無有衆生正明
所解。此前一對明衆生空。而於因縁無違無
諍復觀縁有。空不乖有名無違諍。於法無違。
於人無諍。離諸我所復觀實無。法爲我所於
理無也。此後一對明法體空。自下第三重就
四依明修善行。四依之義廣如別章。此廣具
辨。今且釋名并論次第。名字如何。初言依義
不依語者。義解有四。一對相顯實所以名義。
二對體彰用義用名義。三對惡論善義利名
義。如地持説。善法名爲義饒益聚。不善名爲
非義饒益。無記名爲非義非非義。四對因彰
果。徳義名義。故地持中無上菩提名爲得義。
菩薩所行名得方便。諸經説義具此多種。今
此所論理法爲義義當初門。憑之起行故説
爲依。不依語者詮談爲語。不依有二。一自未
知義。但可不依乖法之語。二自己知義一切
不依。第二依智不依識者。解法決了目之爲
智。憑之取法故説爲依。闇心分別名之爲識。
棄而不從故曰不依。第三依了義經不依不
了義者。顯實分明名了義經。憑之取義故説
爲依。覆障之言名不了經。棄而不從故曰不
依。第四依法不依人者。法解有二。一軌則名
法。二法名自體。憑之起行目之爲依。又憑取
義亦名爲依。宰用名人。不依有二。一自未知。
但可不依乖法之人。非令不依如法之人。二
自己知一切不依。名義如是次第如何。經論
不同略有五種。一觀入次第。如成實説。第一
依法不依於人。第二依了不依不了。第三依
義不依於語。第四依智不依於識。此乃約就
聞思修等觀入以辨。依初兩門修成聞慧。於
中初門簡人取法。後門就法簡非取是。第三
依義修起思慧。思知義故。第四依智。依諸賢
聖智行之法起於修慧。第二從體起用次第
如涅槃説。第一依法不依於人。法者所謂大
涅槃。涅槃果體故先辨之。第二依義。義者所
謂法身解脱摩訶般若。是佛果徳。依體有徳。
是以次論。第三依智。智者謂佛一切種智。依
徳有用故須辨之。第四明依了義經。依智起
説。是以後論。第三據果尋因。次第亦如涅槃。
第一依義。義謂法身解脱等法。此佛果徳。是
以先論。第二依法。所謂法性果依理成。是
以次辨。第三依智。智者所謂僧行常住無爲
不變。果由因成。所以次説。第四明依了義經。
所謂一切大乘經典。因依教起所以後辨。又
前果徳因之而起。故明依智。前所依法藉教
而顯。故明了義。第四據深尋淺。次第如此中
説。第一依義。義是理體成徳所依。故先辨之。
第二依智。智是證智依義成徳。故次論之。第
三明依了義之經。經是義證。前所依義由詮
而顯。所以次辨。第四依法。法謂行法。前智依
於行法修成。故復明法。第五攝法起修次第
如地持説。第一依義。義是理義起行所依。是
以先論。第二法。法是教法。義由詮顯。故次
辨之。此二是其攝法次第。後二起修。第三明
其依了義經。依教修解。於此門中正解取教。
莫問大小。一切悉了隨分所説皆當法故。故
彼文言。於如來説深住清淨一切悉了。與此
相違名爲不了。第四依智。智謂修慧。此依前
義起修慧行。故彼文言。以修慧知。不以聞思
議諸法義。義有多途各據一門。今此且修一
相之言。自下第四重就向前十二因縁修離
過行。於中初辨。作如是下結以顯益。辨中初
言隨順法相明觀世諦。無所入下明觀眞諦。
言無所入無所歸者。總明眞觀。因縁空寂始
無所入終無所歸。無明滅下別明眞觀。初言
無明畢竟滅故行畢竟滅就始觀也。因縁法
中觀法有二。一順二逆。逆順不同汎釋有四。
一就事相次第分別。從前向後尋因趣果。名
之爲順。從後向前尋果推因。説之爲逆。二就
法相生滅分別。觀十二縁集生名順。散滅爲
逆。三就理相破性分別。觀十二縁假有名順。
順法有故。無性空寂説以爲逆。逆於有故。四
就理義破相分別。觀十二縁妄相虚有。名之
爲順。如空中華如陽炎水。相即無相名之爲
逆。如陽炎水就觀本無。不但無性。相亦不有。
此反縁相故説爲逆。四中前三大小同知。後
一唯大。今此所論義當後門。向前宣説隨順
法相。是順觀也。此言無明畢竟等。是逆觀也。
乃至因縁相亦不有名畢竟滅。乃至生滅老
死滅者。越餘擧終。義皆爾也。上來別觀。下結
顯益。作如是觀十二因縁牒前順觀。無有盡
相牒前逆觀。法本無生。今無可滅名無盡相。
無法可盡方乃足其畢竟滅矣。不復起見正
顯觀益。一切斷常有等見不復起也。前明法
中。先明離見後方宣説順因縁法。今此先説
順因縁觀後明離見。言左右取。上來別明修
行供養。是名四最上法之供養總以結嘆。上
來第三月蓋請問如來爲説。自下第四明其
月蓋聞法獲益修行法供。王子月蓋從藥王
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聞法益也。此四地上
云何得知。五忍別分地前伏忍。初二三地
是其信忍。四五六地是其順忍。七八九地是
無生忍。十地及佛是寂滅忍。今言柔順
彼第三忍所收。故四地上。即解寶衣教具供
等荷恩供養。白佛已後修行法供。於中有三。
一自宣己心彰己欲於如來滅後修行法供請
佛加護。二如來爲記。三月蓋蒙記正行法供。
初中白佛如來滅後我行法供。自宣己心守
護正法彰己所作。願以神力加哀建立。請佛
加護。冥助以力名威神加。哀怜助念。第二
段中佛知其念内心知也。而記曰等口言記
也。法能遮防從喩名城。知必能護所以記之。
第三月蓋行法供中文別有二。一於佛現在。
修行自徳爲法供養。二於佛滅下。明佛滅後
以經化地爲法供養。前中初先聞佛授記以
信出家。次修善法精進不文得五通下。明其
所得。得五神通行用無礙。通菩薩道行體自
在。此二自徳。得陀羅尼意業城成就。無斷
辨才口業成就。此二化徳。就佛滅後行法供
中。初明月蓋依法起説。月蓋比丘以守護下。
明説益人。前起説中。於佛滅後起説時也。以
其所得神通總等起説徳也。滿十小劫彰説
久近。藥王如來所轉法輪擧所説法。隨而分
布正明説也。後益人中。月蓋比丘守護法故
勤行精進牒前起後。下正論益。初益菩薩。即
身化益百萬億人。於大菩提立不退轉。後益
二乘。能令十四那由他人發二乘心。後益凡
夫。無量衆生得生天上。就引證中上來第二。
正引往事明財供養不及法供。自下第二會
通古今。明供多益悉得作佛令人□學。文顯
可知。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下。是第三
段結嘆勸學。當知法供於諸供養爲上爲最
第一無比是結嘆也。是故天帝當知法供供
養於佛是勸學也
囑累品者。上來廣明勸學流通。自下明其付
囑流通。累是擔累。法是傳者之重擔。故名爲
擔累。以此囑付令人傳通。故名囑累。就斯標
品名囑累品。亦可累者是其重累。如來慇懃
重累付囑。故云囑累。約斯標品名囑累品。此
品有二。一如來付囑令人傳通。二佛説是下。
明其所説當法稱機大衆同喜。就初段中付
人有二。傳者有四。付人二者。一付彌勒。二付
阿難。彌勒將於此界成佛。成就衆生故。須付
之令以神力冥明弘通。阿難是其傳法藏人
故。復須付令使結集傳布宣通。傳人四者。一
彌勒菩薩奉命流通。二餘菩薩自誓宣通。三
四天王自誓護通。四阿難比丘受教傳通。初
中有三。一佛付彌勒。二彌勒聞付奉命弘通。
三如來述讃。初佛付中。如來初先以法正付
彌勒。當知菩薩二下。擧其得先告示彌勒令
教捨遠。前正付中文別有三。一擧法正付。我
今以是無量億劫所集菩提付囑汝。此經宣
説菩提眞徳。約就所説以名其經。名曰所集
阿耨菩提。故上文言。此經廣説過去未來現
在諸佛阿耨菩提。亦説佛因。從勝言之。亦可
此經能生菩提。菩提從此經生。從其所生以
名其經。名爲所集阿耨菩提。故上文言。法佛
菩提皆從是生。生佛之因就勝爲言。二如是
輩經於佛滅後。勸於未來傳布流通。如是輩
經牒前所付。輩猶等也。亦是類也。於佛滅後
末世之中流布時也。末世難通故須勸之。汝
等當以神力流布正勸傳通。於閻浮提須流
處也。閻浮衆生行法最勝。故遍言之。無令斷
絶滅後常通。二所以下釋勸所以。初先徴問。
我有何所以勸汝傳通。下對釋之。於中初明
不傳之損。未來當有男子女人及天龍等發
菩提心樂乎大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
利是其損也。下明傳益。如是輩人聞是等經
必多信等是其益也。如此輩人牒前未來發
心之人。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
頂受自行益也。念經希有名希有心。隨生得
利而爲廣説化他益也。上來如來以法正付。
下擧得失告爾彌勒令教捨遠。於中三對。一
約理教以辨得失入理爲得。二唯就教以明
其失。三唯就理以彰其失。前中有二人擧數
次列兩名。先問後辨。一好雜句文飾之事。著
教失也。二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解理得也。入
猶解矣。下辨其相。若好雜句是爲新學。彰
劣顯勝。若於如是無染著等。辨勝彰得。第二
對中復二擧數。名雜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
法總顯其失。何等下別。先問後辨。初聞深經
驚怖疑等。於法起過。若有護持解脱經者不
肯親等。於人起過。有此二下總河顯失。有
此總牒。當知新學明劣非勝。爲自毀傷明其
有罪。謗法毀人當墮阿鼻。名曰毀傷。不能於
深調伏其心彰其無善。第三對中。復二擧數。
雖信深等總顯其過。雖信深法猶自毀傷明
有罪也。辨得兼失。是以言雖。而不能得無生
法忍明無善也。何等下別先徴後辨。輕慢新
學而不教悔於人起過。違利他也。雖解深法
取相分別於理起過。違自利也。是爲總結。上
來第一如來付囑。自下第二彌勒傳通。於中
有二。一對佛向前擧過告示。驚嘆未有自誓
捨離彌勒久無。今爲此言。欲使諸人同也捨
遠。二奉持下。對佛向前擧法付囑。自誓弘通。
於中初先對佛向前所集菩提付囑於汝。
己奉持。若未來下。對佛向前於佛滅後。汝等
當以神力流布。彰己傳通。於中三句。一明未
來男子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普得如是等經。
二與其念力使堪受持爲他廣説。三明未來
受持説者悉是己力。由佛前勸當以神力廣
宣流布故。明未來有受學者。悉是己力之所
建立。自下第三如來述讃。善哉嘆也。如汝所
説佛助爾喜是述可也。上來彌勒此土流通。
自下第二明餘菩薩他方傳通。於是一切擧
傳通人。合掌白等擧傳通辭。如來滅後流通
時也。十方國土流通處也。廣宣布流通事也。
廣宣流布阿耨菩提。明傳證法令他自學。復
當開導諸説法者令得是經。明傳教法使他
化人。自下第三四王護通。明經卷讀誦説者。
爲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無
令得便。自下第四阿難傳通。於中三句。一如
來告勸令使傳通。二阿難奉教彰己受持。并
問名經。此經義多。當□□□□義而名斯
經。三如來爲説。此經名爲維摩所説約人以
名。此經三會初會佛説。中間一會是維摩説。
第三一會佛及維摩二人共説。今此偏就維
摩所説以立其名。名維摩詰不思解脱。寄其
顯故。亦名不思解脱法門就法彰名。悉如上
解。如是受持依名勸持。上來第一付囑傳通。
自下第二明其所説。當法稱機大衆同喜。從
初訖後名佛説已
維摩義記卷第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