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維摩義記 (No. 1776_ 慧遠撰 ) in Vol. 38

[First] [Prev]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空。心外無有諸數之別。去妄唯眞故心如空。
有妄對眞名之爲二。離妄唯眞眞即絶對。故
曰不二。今因此言明諸心有數無數。心有三
重義如上辨。一事識心。二妄識心。三眞識心。
此三重中初六事識。一向有數。想受行等雖
與心王同在一時。作用別故第八眞心一向
無數。諸法同體如虚空。故第七識中麁細六
重。已如上辨。是無明識乃至相續。此六重中
根本四重心識微細。諸心心法未曾別起。別
相難得不説有數。以無數故論中名爲不相
應染。不相應者論自釋言。即心不覺常無別
異。名不相應。後之兩重心麁用別。別相可得
説有諸數。以有數故論中名爲心相應染。言
相應者論自釋言。心異念異同知同縁。故號
相應。心是心王念是心法。此二同縁故曰相
應。細實如此。然今此中總相分之。妄中説數
眞中不辨。此解不二。以清淨慧無所礙者。釋
其人義。證眞降妄名清淨慧。不爲妄纒名無
所礙。此徳成時名入不二。是爲下結。第十二
中那羅延曰。標人別説。下彰所説。世出世二
反擧二相。分別有三。一約位以分。見道以前
名爲世間。見道已上名爲出世。二隨義以別。
隨相之行從凡至佛悉名世間。故地論言。世
行有三。廣大無量。廣謂初地乃至六地。大謂
七地。無量是其八地已上。證如實慧名爲出
世。故地論中法無我智名爲出世。三約理事
以彰二別。事爲世間理爲出世。今據後門。下
翻此二以明不二。於此門中會二。同體以爲
不二。非全破遣。先辨後結。辨中初言世間性
空即是出世。正會二法以明不二。言性空者
汎解有二。一因縁法中無其定性名爲性空。
如成實説。二妄相諸法自性空寂。不假因縁
分段爲空。故名性空。如陽炎水自性非水。不
待塵大分爲無水。今據後義。以世體空無世
可在名爲出世。非有可離名爲出矣。即世無
世。無世恒世故曰不二。下釋入義。於其中者。
於前世間出世間中言不入者。明有即空無
世可在。故曰不入。言不出者。明空即有常隨
世間。故曰不出。言不溢者。溢是盈溢増長之
謂。以不入故不増世間。故曰不溢。言不散者。
以不出故常隨世間。而不除捨故曰不散。是
爲下結。第十三中初善意曰。標人別説下彰
所説。噵言生死涅槃二者。反擧二相。下反此
二以明不二。二相雙遣爲不二矣。先辨後結。
辨中初言見生死性則無生死。遣生死相。生
死體空名生死性。於此性中無生死相。故無
生死。下約此無遣涅槃相。言無縛者。生死性
中無生死故所以無縛。言無解者。此推對破。
以無縛故不可對之説涅槃解。言不然者。以
無縛故。本來不然。言不滅者。本無然。故今無
所滅。此解不二。如是解者解釋入義。是爲下
結。第十四中初現見曰。標人別説。下彰所説。
盡不盡二反立二相。妄息名盡。眞徳常住名
爲不盡。下翻此二以明不二。二相雙遣爲不
二矣。先辨後結。辨中法若究竟盡者。牒擧前
盡。簡異無常生滅之盡。故云究竟。若不盡者。
牒前不盡。皆無盡者。前二皆空。空理常住故
曰無盡。又於空理無法可除。亦名無盡。言無
盡相即是空者。指斥其體。上來至此破相入
如。空則無有盡不盡者。明實離相。此解不二。
如是入者彰其入義。是爲下結。第十五中初
普守曰。標人別説。下明所説。我無我二反立
二相。分別有三。一凡夫人取陰爲我。聖智觀
察知陰非我。此一五陰於凡爲我於聖非我。
故名爲二。二五陰和合成假人。凡夫於中立
有定性。名之爲我聖智觀察但假。無性名爲
無我。三妄相諸法。集成人相名之爲我。聖智
深觀人相空無名爲無我。下翻此二以明不
二。二相雙遣爲不二矣。先辨後結。我尚不可
得非我何可得。破相入實。向前三重我皆叵
得。何有遣我無我可得。見我實性不起二者。
證實遣相。非有非無如來藏體是我實性。此
亦是其無我實性。且約我説。於此實中從來
無我二無對我無我可取故不起二。是爲下

維摩義記卷第三



維摩義記卷第四
 沙門慧遠撰 
第十六中初電天曰標人別説下彰所説。明
無明二返擧二相。分別有二。一隨相説闇惑
之心縁而不了名曰無明。縁智顯了説之爲
明。二約心説。妄心性闇。設有縁解亦是無明。
如人夢中雖有分別性是昏睡。亦如樂受性
是行苦。眞心性照説之爲明。乃至凡時性淨
之心亦説爲明。今依後門下翻此二以明不
二。於此門中眞妄同體以爲不二。先辨後結。
言無明即是明者。會妄即眞。妄心體實即是
眞心。故無明性即是明也。如昏睡體即是報
心。此句正顯不三義竟。噵言明亦不可取
者。簡眞異妄。何故須簡。人聞是明取同縁治。
爲遮此見故説是明不可取同縁治之。明
不可取離一切數。釋前叵取縁治。之明是妄
心邊慧數所攝。令言明者是眞心體眞心平
等性如虚空離一切數。是故不可取同縁治。
亦可是中二相雙遣以爲不二。言無明性即
是明者。遣無明相。無明實性即明故不可一
向取。離一切數遣其明相。二相倶泯名爲不
二。此解不二。言於其中等無二者。釋其入義。
是爲下結。第十七中初喜見曰標人別説下
明所説。先辨後結。中初就色陰論之。後就
餘陰。前色陰中色空二者反擧二相。次解有
三。一色非我所名之爲空。如毘曇説。二假名
色中無其定性名之爲空。如成實説。三假名
色相亦無所有名之爲空。此唯在大。今此所
論義常第三。下翻此二以明不二。於此門中
二諦同體名爲不二。非全破遣色即是空。明
有即無。云色爲色。色即無色故。色即空非
色滅空。簡異對治事滅之空。色性自空。簡異
將因分果之空。如陽炎水自性非水不待塵
大分爲無水。色亦如是。自性空無不待塵大
分之爲空。名自性空下餘陰中亦無擧二後
明不二。文與前同。此解不二。言於其中而通
達者。釋其入義。是爲下結。第十八中初明相
曰標人別説下明所説。言四種異空種異者。
反擧二相。言四種異。明有異空。地水火風爲
四種。此有別空名之爲異。亦可四大各別名
異。空種異者明空異有。空有相異故名爲二。
下翻此二以明不二。於此門中二法同體名
爲不二。先辨後結。言四種性即是空性。正解
不二。四大無性四大無相。故即是空。言如前
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類顯不二。生死前際。
涅槃後際。聖道名中。前後空故中際亦空。四
大同爾。此解不二。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解釋
入義。是爲下結。第十九中初妙意曰標人別
説下明所説。先辨後結。辨中約就十二入法
以明不二。初先約就眼色論之。眼色爲二反
擧二相。下翻此二以明不二。二相雙遣爲不
二矣。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
滅。破遣眼相。性空是其眼之體性。此眼性中
期。眼既不有。誰於色所生貪恚癡。貪等
不生故名爲寂。此偏破眼。破色不論餘義。若
具爲文。亦應説言若知色性眼無所貪無恚
無癡是名寂滅。且擧一邊。一邊可知。下餘入
中亦先擧二後明不二。明不中偏就意説。餘
類可解。安住其中爲入不二。牒以結之
第二十中無盡意曰標人別説下顯所説。先辨
後結。辨中初先解不二義。後釋入義。解不二
中約就六度及迴向心而辨不二。先就布施及
迴向説。布施迴向一切智。二反擧二相。諸佛
果徳名一切智。用己施行迴求彼徳名爲迴向
一切智矣。下翻此二以爲不二。於此門中二
相同體名爲不二。非令破遣。言布施性即
迴向智性。解有兩義。一約空説。同一空性。二
約有説。此二同用眞心爲性。體無別故故云
不二。下餘度中亦先擧二後明不二。文同前
釋。此解不二。言於其中入一相者。釋其入義。
是爲下結。二十一中初深慧曰標人別説下
明所説。是空無相是無作。二反擧二相。此三
廣釋如三脱章。此乃三種。云何稱二。異故名
二。又於其中二云相對亦名爲二。下會此二
以爲不二。於此門中二法同體爲不二矣。空
即無相無相即無作遣其別相。一空理中隨
義分三故得相即。故龍樹云。摩訶衍中三脱
體一。若人入空即知無相亦知無作。乃至入
於無作之中亦知於空及無相。若空無相無
作則無心意識者。遣其別情。別曲情取故須
遣之。心意識等通釋是一。於中別分七識名
心。集起本故。六識名意。同説塵故。五識名
識。了現境故。此三差別如楞伽説。就理推求
此三體空。相亦不有。作用叵得。故悉無之。上
來破別以歸其一。於一解脱即是三脱。觀一
開別成前一義。下總結之。如是知者名入不
二。是爲下結。二十二中初寂根曰標人別説
下彰所説。佛法僧二反擧二相。三寶相二故
名爲二。又於三中二云相對亦名爲二。三寶
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下會此二以爲不
二。於此門中異法同體名爲不二。非有破遣。
先辨後結。辨中先解不二之義。佛即是法法
即是衆。歴別相即而顯不二。此即經中一體
三寶。亦名同體。是義云何。汎解有四。一就事
辨一。一佛果上隨義分三。覺義名佛。可軌名
法。違淨過盡即名爲僧。此之一義該通大
小。乃至毘曇亦有此義。二就破性空理辨一。
三寶雖殊皆無定性。無性理齊故名同體。此
通大小。乃至成實亦有此義。不唯在大。三就
破相空理辨一。三寶雖別皆空無相。不但無
性。相亦不有。無相理一。故名同體。此唯在
大。四就眞實縁起門中以辨其一。三寶皆用
眞如來藏佛性爲體。眞識之心縁起集成三
寶義故。於此門中説一不定。若就涅槃以辨
三寶。三寶皆用涅槃爲體。故名一體。故涅槃
中。菩薩思惟。云何三事與我一體。佛自釋言。
我説三事即大涅槃。故名一體。若就佛性以
辨三寶。三寶皆用佛性爲體。故名一體。故涅
槃云。如是三歸即是我性。若就眞諦以辨三
寶。三寶悉用眞諦爲體。故涅槃云。若能觀三
寶常住同眞諦。若就常義以論三寶。三寶皆
用常義爲體。名爲一體。故涅槃云。我亦不説
佛法衆僧無差別相。唯説常恒無有變易無
差別耳。若就空門以分三寶。三寶悉用空理
爲體。就不二門而辨三寶。齊以不二爲體。如
是一切。此一切一非一種一。今此所論約就
眞實縁起門説。一眞如法縁起爲三。三皆是
如。佛即法。法即衆矣。前別相即。言是三寶皆
無爲者。總顯不二。三寶悉是眞如常法。故皆
無爲。與虚空等類以顯之。如似塵空無礙不
動。隨義以分而體是一。三寶如是故體是一。
言一切法亦爾者。以此三寶同體不二類一
切法。悉皆同體。故云亦爾。此解不二。能隨此
行解釋入義。是爲下結。二十三中無礙曰標
人別説下明所説。身身滅二反擧二相。生死
之報名之爲身。身滅涅槃名爲身滅。有無兩
分名之爲二。下翻此二以明不二。二相雙遣
爲不二矣。先辨後結。辨中身即是身滅者。略
明不二。身之無處與彼身滅無處一理。故言
即是。所以下釋之。先問後解。見身寶相不
起見身及滅身者。觀一破別。第一義空是身
實相。於此實中由來無身。何有所滅。故見身
實。不起見身及與滅身身與滅身無無二無
別。破別歸一。身滅竝無故云無二。此遣別相。
二相既無取情亦息名無分別。此遣別情。上
來辨竟。言於其中不驚不懼爲入不二。牒以
結之。小乘衆生聞説無身及滅亦無。多生怖
畏。故頓宣説不驚不懼。於滅無處不生驚怪
於身無處不生恐懼。且可於身無處不驚於
彼身滅無處不懼。通則義齊。是爲下結。二十
四中初上善曰標人別説下彰所説。身口意
善反擧二相。別故稱二。又於其中二二相
對亦名爲二。下翻此二以明不二。二相雙遣
爲不二矣。先辨後結。辨中初先釋不二義。言
是三業皆無作者。總明不二。窮之皆空無法
可起名皆無作。身無作相即口無作口無作
相即意無作。別顯不二。無義不殊故得相即。
是三無作即一切法無作相者。牒此類餘明
一切法悉皆不二。能如是隨無作慧者。釋其
入義。是爲下結。二十五中初福田曰標人
説下彰所説。福行罪行不動行二反擧二相。
三塗惡業及人天中別報苦業名爲罪行。欲
界人天一切善業及鬼畜中別報樂業名爲福
行。上二界中稱定靜業名不動行。下翻此二
以明不二。二相雙遣爲不二矣。先辨後結。辨
中初言三行實性即是空。破別歸一。空則無
有罪福不動。以一遣別。此解不二。於此三行
不起者。釋其人義。是爲下結。二十六中初華
嚴曰標人別説下彰所説。從我起二反擧二
相。五陰及與和合假人名之爲我。我所造作
一切諸法名我所起。此別名二。下翻此二以
明不二。二相雙遣爲不二矣。先辨後結。見我
實性不起二者。破遣二相。無我之理是我實
相。此實相中本無有我。焉有所起。故不起二。
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破遣二情。無所識者爲
入不二。牒以結之。二十七中初徳藏曰標人
別説下明所説。有所得二反擧二相。造作善
惡得苦樂報名爲所得。所得之中苦樂等異
名之爲二。下翻此二以明不二。二相雙遣爲
不二矣。先辨後結。若無所得無取捨者。於第
一義所得本無。無所得故無樂可取無苦可
捨。無取捨者牒以結之。二十八中初月上曰
標人別説下明所説。闇與明二反擧二相。煩
惱闇惑名之爲闇。智慧爲明。下翻此二以明
不二。二相雙遣爲不二矣。先辨後結。辨中先
明不二之義。無闇無明則無有二。略以辨之。
所以下釋。先徴後解。如入滅定無闇無明。
玄喩顯示。一切法相亦復如是。合喩顯法。
此解不二。言於其中平等入者。釋其入義。是
爲下結。二十九中寶印手曰標人別説下彰
所説。樂涅槃不樂世間二反擧二相。下翻此
二以明不二。二相雙遣爲不二矣。先辨後結。
辨中初言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略
辨其相。所以下釋。先徴後解。言若有縛則有
解者。反釋不二。若本無縛其誰求解。順解不
二。此遣二法。無縛無解則無樂厭。破遣二情。
無解可樂無縛可厭。是爲下結。第三十中
頂王曰標人別説下彰所説。初言正道邪道
二者。反擧二相。汎解有二。一就行論。二就
法説。就行於三。一凡聖相對。凡夫八邪名爲
邪道。一切聖人所修八正悉名正道。二大小
相對。小乘所明是異乘見名之爲邪。大乘名
正。三相實相對。縁明是邪。實證名正。就行
如是。言就法者亦有三種。一外法名邪。佛法
爲正。二小法爲邪。大法爲正。三妄法名邪。眞
法爲正。今就法論。等就法中據第三説。邪正
兩分。故名爲二。下泯此二以爲不二。二相雙
遣爲不二矣。先辨後結。辨中住正則不分別
是邪正者。妄情取法名住邪道。滅妄證眞名
住正道。若據妄情住邪者説。邪外有正對邪
爲二。若就滅妄住正者説。正外無邪。以無邪
故正亦妄對。不可名正。以無邪故。不生分
別彼爲邪道。正妄對故亦不分別此爲正道。
二相雙遣名住不二。離此二下牒以結之。三
十一中初樂實曰標人別説下彰所説。實不
實二反擧二相。世諦虚假名爲不實。眞諦名
實。下泯此二以爲不二。先辨後結。辨中初言
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略明不二。就虚
望實。虚外有實。對虚爲二。就實論實。實外無
虚。故實亦亡對。實亡對故有實見者不取實
相。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是二倶泯名爲不二。
所以下釋。初先徴問。問意如何。以見實故名
爲實見。已言實見。有何所以言不見實及與
非實。下對釋之。非肉眼見慧眼能見。釋前實
見。眼有五種。所見各異一。肉眼見於彰内麁
近之色。二是天眼見於彰外細遠之色。三
者法眼見於一切苦無常等生滅法數及見衆
生根欲性等。四者慧眼見諸法空。五者佛眼
見法實性。今説空以之爲實。是故此實非肉
眼見。唯慧眼見。天眼法眼亦不見空。對初以
論。是故偏言非肉眼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
見。釋前略中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是義云何。
菩薩慧眼見空之時。窮空畢竟。不見空外有
眼能見。既無空外有眼能見。爲有眼外空爲
所見。故涅槃云。菩薩摩訶薩明大涅槃不見
虚空。如此不見眞名見空。名無不見。故涅槃
云。唯有慧眼乃能見之。如是見者無見爲見。
故名爲見。共此相似。此言正解尚不見實。不
見非實易解不論。見不實者不能見空名爲
不見。菩薩斷離此不見心名無不見。是爲下
結。上來第一維摩爲問。菩薩等以言遣相其
不二。自下第二諸菩薩問。文殊對之以言遣
言而顯不二。於中先問。如是諸菩薩牒擧問
人。各各説已結前起後。問文殊下正宣問辭。
何等菩薩入不二門下文殊答。如我意者。文
殊彰己隨自意語不隨他也。於一切法無言
説等。正辨其相。法有二種。一是世諦。二第一
義諦。通則此二皆有可説不可説義。以名攝
法法隨名轉一切可説。以可説故諸佛説法
常依二諦。就實推求。法皆離名。以無名故一
切叵説。故地持中説。一切法離於言説離假
名性。於中別分。世諦可説眞説叵説。故龍
樹云。第一義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今據末
後分相門中明第一義妙寂離言。故云無言
説乃至離答爲眞不二。問曰。言説示識有何
差異而別説無。答云。口陳文字謂之爲言以
言。闡法方名爲説。亦可依法施語爲言以言
闡法號之爲説顯法據人曰之爲示教人解法
説以爲識。隨俗有是。眞中悉無説曰無言乃
至無識。言説既無。請酬義絶。故離問答。是爲
下結。前諸菩薩雖復遣相。留言對法。即是其
二亡言絶對。方是不二。故今結之無言説等
爲入不二。自下第三文殊爲問維摩默顯。於
中文殊初問起發。維摩次默。文殊下復一歎
以顯之。初中文殊標擧問人。問維摩詰啓告
所問。我等説已結前起後。仁者常説何等是
下正申問辭。次維摩詰默而顯之。維摩窮證
不二之實。實處亡情。言説悉無。故默顯之。又
前文殊對言期道。未若維摩淵默去求。亡言
即道。故默不言。無言之道居言莫測。欲令言
者息言同會。故下文殊嘆以顯之。文殊嘆曰
總以標擧。善哉善哉正是歎辭。亡言入實顯
理最勝。故名爲善。哉是助辭。好中之極重言
歎善。乃至無有文字語下出其善事。超言至
默故曰乃至。無言即道道絶言對。是故名爲
眞入不二。上來第一明入不二。下明説益。五
千菩薩皆入不二得無生忍
香積品者。此品寄就香積如來以顯諸佛淨
土之果。就所寄人以題品目名香積品。此品
之中三門分別。一定所辨。二釋來意。三隨文
解。所辨有二。一就維摩顯徳分別。此品亦爲
顯示維摩不思議徳。取飯香積小室廣容。是
其所顯不思徳也。二就法分別。法謂法身淨
土因果。今此正顯淨土因果。明衆香界莊嚴
妙事是淨土果。下文所説修十修八是淨土
因。所辨如是。次釋來意。還約向前兩義釋之。
一就維摩以釋來意。維摩徳中義別四對已
如上辨。入不二下是第四對。於此對中前品
所行修行實證。此品所成成就不思解脱之
徳。因行有就故須辨之。又復前品入不二門
明解脱體。此品明其解脱之用。依體有用故
次辨之。第二約法以釋來意。從上以疾國王
大臣皆往問來廣明如來法身因果。此品明佛
二因果。身必依土故須辨之。來意如是。須
釋其文。此品有二。一正辨法。二維摩文殊於
大衆下明説利益。前中復二。一因舍利念食
爲由取飯香積明淨土果。二彼菩薩聞皆曰未
下因彼新來菩薩讃請明淨土因。淨土之果
香積最顯奇彼以彰。淨土之因娑婆明勝。故
就此説。然此所明淨土因果成上初會。云何
成乎。前初會中宣説菩薩成佛之時具足一
切功徳國土。相猶未顯。今此寄就香積顯之。
故下文中明衆香即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
行香地苑薗皆香如是等也。又初會中宣説
菩薩成佛之時大乘衆生來生其國。相亦未
顯。故今亦就香積顯之。故下文中明香積國
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天菩薩。又初
會中宣説菩薩成佛之時具足一切功徳衆生
來生其國。相亦未顯。今此亦寄香積顯之。故
下文中明香積國諸菩薩等生香樹下即獲
一切徳藏三昧得是三昧菩薩所有功徳皆具。
成果如是。又前會中宣説六度四攝等行以
爲土因。未出明處。今此辨之。故下文中明娑
婆界獨有十事諸餘淨土之所無有。又前會
中宣説諸行爲淨土因。未出明法。今此辨之。
故下文中明此菩薩成就八法行無創疣生乎
淨土。此八純是攝明之法。依此攝起一切諸
行爲淨土因。成因如是。就初辨明淨土果中。
初舍利弗念食爲由。後維摩詰爲之取食顯
示自己不思議力。并顯香積淨土之事。舍利
念中。於是舍利擧興念人。以此慧勝能多起
發。故偏生念。下出所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
常於何食。因尚空室故生此念。良以飮食時
中所須所以念之。又因念食多有開發。故今
念之。問曰。何故前念床坐通爲弟子。今此念
食偏爲菩薩。釋言。床坐大小同須。是故通爲。
食中聲聞有乞食法。故不爲之。又前念坐通
爲弟子而被呵責。故今不擧。就下維摩爲取
食中文曲有三。一呵所念令捨穢食。二若欲
下許爲取飮令求淨食。三時維摩入三昧下
正爲取食遂其心欲。初中維摩擧能呵入。知
下意者明呵所由。而語已下正出呵辭。佛説
八解仁者受行。擧其所明。八解是其離欲之
法。所以偏擧。義如別章。此應廣論。今且列
名。内有色想外觀色内無色想外想色淨想
解脱以爲第三。空處第四。識處第五。無所有
第六。非相第七。滅盡第八。此八離縛名爲解
脱。背離下過。是故經中名爲背捨。又龍樹云。
背淨五欲捨離著心亦名背捨。仁者受行明
應無欲。豈雜欲等約明以呵。豈謂可也。受行
八解可得雜於貪欲食心而聞法乎。以此穢
食受用多過故呵令捨。問曰。舍利向前念食
爲菩薩。維摩何故呵其自欲。釋言。舍利向前
念食原從自己須食心起。自有所欲謂他亦
須。故念菩薩常於何食。維摩今者深察其
本。故就呵之。自下第二許爲取食。若欲食者
擧其所須常令汝得未曾有食。許爲取之。淨
土之食受用多益。欲令求故須許之。自下第
三正爲取食。顯示自己不思議力。令人習學。
并顯衆香淨土之果。使人願求。於此文中。宗
爲彰淨對穢顯之。文有六段。攝爲三對。言六
段者。第一維摩以神通力顯示上方香積佛
界。遣他取食令此衆見。二彼諸大士見化已
下。明衆香國諸菩薩等因化往彼知此娑婆
而來聽法。此二一對顯示異土令互相知。三
維摩即化九百萬下。明此娑婆小室廣容。四
維摩詰語舍利等可食已下。明衆香界少飯
廣竟。此二一對顯示異事令互相敬。五維摩
問香積如來以何説下。彰彼如來攝他之儀。
六彼菩薩問釋迦牟尼以何説下。明此世尊
開道之法。此二一對顯示異法互相學。六
中前四爲彰食益。後之兩段爲顯法益。彰食
益中初維摩取。二彼佛與。第三維摩從他受
食。第四維摩與衆令食。初中有三。一維摩詰
現衆香界令此衆見。二問菩薩下命衆取食。
三於是維摩不起坐下命衆不得遣他往取。
就初段中。維摩初現後衆共見。問曰。維摩何
故現彼令衆見乎。爲顯淨土令衆求故。又現
自己不思議力令衆學故。云何示現。分別有
二。一爲彰所取是實非虚。寄實以顯不思議
力。二爲彰所取是遠非近。寄遠以顯不思議
力。文中初言即入三昧。現化所依無時不在。
隨化現入以神通力彰其所用。此不思議如
意通力示諸大衆現化所爲。下明所現。於中
有五。一示方界分。二示遠近度四十二恒沙
佛土。三所現國國名衆香。四所現佛佛名香
積於今現在。五就所現廣辨其相。辨相有四。
一土二人三土四人。其國香氣比於十方最
爲第一。是其初段明土勝也。汎論淨土有三
莊嚴。已如上辨。一事莊嚴五欲精勝。二法莊
嚴純説大乘。三人莊嚴純諸菩薩。此三莊嚴
衆香具有。此即第一事莊嚴中香莊嚴也。彼
土無有聲聞辟支唯有清淨大菩薩衆佛爲説
法。是第二段明人勝也。此亦即是人法莊嚴
其界皆以香作樓。是第三段重明大勝。彼佛
與下是第四段重明人勝。佛與菩薩方共坐
食。受供人勝。有諸天子皆號香等。能供人勝。
上來現土。衆見可知。自下第二命衆取食。何
不望眞遣化往取。乃須命衆示不自高不輕
衆故。又欲對彼顯己力勝令衆尊敬起佛求
故。於中有四。一維摩詰命衆取食。故問菩薩。
仁者誰能致彼佛飯。是運致擔輦之謂。二以
文殊威神力故衆皆默然。文殊爲使維摩化
取故剬令默。文殊何意欲令維摩遣化往取。
維摩化往。彼多菩薩尋化推本來此聽法。餘
往無宜。故制使默。三維摩詰撃衆令取。仁徳
衆多不堪取食可明之甚。故今反撃仁此大
衆無乃可恥。四文殊師利爲衆解過。如佛所
言勿輕未學。以衆生學解脱之徳。不堪往取。
願莫輕辱。自下第三。彼維摩詰命衆不得遣
化往取。何不身往乃使化乎。維摩即是此食
化主。客在其室無宜輒捨。又欲使彼諸菩薩
等尋化推本來此聽法。故身不去。於中有三。
一化爲菩薩。相好殊勝。二而告之下教往取
食。三時化下明化菩薩蒙命往取。初中維摩
不起於坐居衆食前。明起化處。化作菩薩相
好光明威徳勝等。明化所作。依金光明聖身
有三。一是眞身。謂法與報。二是應身。隨化現
生。三是化身。從應化起。今維摩詰備此三身。
彼維摩詰眞徳之體即是眞身。毘耶所受即
是應身。所化菩薩即是化身。第二教中而告
之曰。總擧教辭。下別顯之。先示其處。須教身
往下教乞辭。如我辭曰總擧教辭。下別。於中
先教問訊世尊。願得已下教從求食。今此樂
下明乞所爲。令樂小者得弘大道。通法之益。
亦使如來名聲普聞。傳人之益。又弘大道受
法之益。亦使如來名聲普聞聞佛之益。問曰
何故舍利念食偏爲菩薩。維摩取食偏爲樂
小。答舍利念食偏爲菩薩義如前解。又復舍
利實謂菩薩身有所待。故爲念食。維摩深知
菩薩無須。今時取食專欲使彼樂小法者。覩
佛菩薩淨土境界妙用難測發心願求。第三
化往取食之中。初化菩薩昇于上方擧衆皆
見。後化菩薩發言求食。合衆同聞。言如前
教。上來第一現衆香界。遣化取食。合衆同見。
自下第二明衆香園諸菩薩等因化知此。而
來聽法。問曰。諸佛同不異。即彼佛所聽法。
得何勞來此。汎解有三。一自爲故來。欲於此
方佛菩薩所供養聽法。以於此方佛菩薩所
有最因縁。供養聽法獲多益故。二爲他故來。
所爲有二。一爲彼土衆生於此佛所有最因
縁。應見得益。徳力微劣莫能自運。須大菩薩
導引將來。如無邊身流離光等各將無量菩
薩來此。而得利益。如是等也。二爲此土衆生
故來。此土衆生應見彼來得多益。故此是第
二爲他故來。三爲讃揚三寶功徳是故須來。
於中或有讃揚佛徳。佛如初成。菩薩衆集讃
歎等是。或爲顯法。顯法多端。不可具列。或爲
顯揚菩薩功徳。徳義非一。今諸菩薩從衆香
來。應具前意。文中正求爲自故來。并欲顯揚
維摩之徳。文中有五。一衆香菩薩覩他致
問。彼佛具答。二菩薩審問維摩。其人如何能
作是化。彼佛具答。三彼如來鉢盛香飯與化
菩薩。四衆香菩薩請欲來此。彼佛聽許。五時
化菩薩既受鉢下。化及彼衆承力至此。初中
先問。彼佛酬答。問中初言彼諸大士擧能問
人。見化菩薩彰其所覩。欲未曾有嗟其高勝。
下正爲問。今此上人從何所來間其所從。娑
婆世界爲在何許問其方所。言何名爲樂少
法者問其所爲。彼國無小所以問之。由化菩
薩前請彼佛。欲於娑婆施作佛事。令樂小者
得弘大道。故發斯問。即問佛者請聖辨答。下
佛答之。佛告之曰總擧答辭。下方度等隨問
別答。於中初至界名娑婆。答上問中娑婆世
界爲在何許。娑婆胡語此翻名忍。悲華經釋。
此土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土從人稱故
名爲忍。佛號釋迦於五濁世爲小樂衆生敷
演道教。答上問中云何樂小法者。彼佛所化
五濁惡世。樂小衆生名樂小者。彼有菩薩名
維摩下。答上問中今此上人從何所來。明此
化人維摩遣來。先列維摩住不思議辨其所
得。爲菩薩説明其所作。故遣化來彰其所遣。
稱揚我名并讃此土令彼菩薩増益功徳。明
遣所爲使此慕求。名増功徳。自下第二彼諸
菩薩審定。維摩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問其人
也。徳力無畏神足若斯。問其徳也。下佛答之。
佛言甚大差其人高。對其初問。一切十方皆
遣化往歎其化廣對其後問。第三彼佛以衆
香鉢盛滿香飯授化菩薩。文顯可知。自下第
四衆香菩薩請佛來此。彼佛聽許聽中先請。
初列請人。倶發聲等發言正請。供養釋迦見
維摩等。彰請所爲。下佛聽許。可往聽去下。
爲誡約。先誡其身後誡其心。身有二。一教攝
身香。無今已下明教所爲。彼見受染名起惑
著。二教捨本形。勿使已下明教所爲。覩勝卑
退名自鄙恥。誡心中又汝於彼莫壞輕賤而
作礙想。正勸捨過於人莫輕。於直莫礙畏而
不入。名爲礙想。所以下釋。先徴後解。十方如
空明古實淨。土等如空。非無如空。又爲
小不盡現淨。明化現穢。亦可十方皆如虚空。
明其性淨。佛爲化小不盡現淨。明其報淨。彼
土實淨爲化不現。故莫輕賤而作礙想。自下
第五化及彼衆承力至此。時化菩薩既受鉢
飯。所求遂心。與九百萬所攝稱意。倶承佛威
及維摩力。明來所依。於中分別。衆香菩薩承
彼佛威。其化菩薩承維摩力。通則義有。於彼
世界忽然不現。發之速也。須臾之間至維摩
舍。所至疾也。由承聖力故彼不現。須臾至此。
彼彰忽然。此云須臾言左右耳。上來五段合
爲第二。自下第三明維摩詰從化受飯。并顯
維摩不思議力小室廣容。令彼新來菩薩深
敬。於中有四。一維摩詰化九百萬師子之坐。
高廣如前。令彼新來菩薩坐上。二化菩薩以
所取飯受維摩詰。三明飯香普薫毘耶及三
千界。四由香普薫諸衆雲集。此即香之飯益
也。於中初明聞香快樂口歎未有。明雲集
中。初明人衆雲集。諸地神下餘衆雲集。人中
初先辨列其衆。次來入舍。後明所見歡喜設
禮。下明却住。餘衆可知。此第三竟。自下第四
維摩得飯。命衆同食。即顯香積少飯廣竟。令
此尊敬。於中有二。一命共食彰食無盡。二其
諸菩薩聲聞已下明食身樂。顯食殊勝。前中
偏告聲聞令食不命菩薩。問曰前坐大小通
告。今此何故偏命聲聞。解有四義。一前者念
坐通爲大小。故前等告。今此念食偏爲菩薩。
恐彼聲聞不敢取食。故偏告之。第二床坐大
小通須。故所通告。食中聲聞別有乞法。於此
所取無心欲食。故偏告之。第三義者。前所取
坐至極高大。通此人量。須教菩薩變身如坐。
須教聲聞禮佛而坐。爲是通告。今所取食至
少不多。聲聞心局畏少不足。無心欲食。爲是
次告。菩薩意廣知少竟多。不慮不食。是故
不告。第四義者。向前取坐不簡大小。故前通
告。今此取食云言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彼
佛與食意亦如之。良以聲聞正是所爲。故今
偏告。欲使共食知飯無盡發心願求。義意如
是。文中有三。一告聲聞直勸命食。二自果
聲聞念其食小。化菩薩彰食無盡。三於是鉢
飯悉飽衆下者食無盡。初中先告舍利弗等。
勸之令食。大悲勳下誡捨小意。食從悲起
名大悲勳。取爲定少名爲限意。用不應法名
爲不消。此食無宜故須預誡。無以限意使不
消也。第二段中文別有二。初異聲聞念其飯
少。異有兩種。一別大稱異。大乘法中見道
已前依教明行。名大聲聞。彼不同此。故名爲
異。二於小中簡大稱異。簡彼舍利目健連等
諸大聲聞。故名爲異。而此大衆人人常食。
二化菩薩下呵其所念明食無盡。勿以聲聞
小徳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言小徳者聲
聞福徳莊嚴少也。言小智者聲聞智慧莊嚴
小也。無量福者佛福多也。無量慧者佛智多
也。用少量多理所不合。故云勿以。四海竭下
明飯無盡。成念不應。四海有竭此飯無盡假
也事。明食無盡。一切人食揣若須彌乃至
一劫亦不盡者。假約世人明食無盡。一切人
食食人廣也。揣若須彌所食多也。人別須彌
乃至一劫食時文也。假使如此猶亦不盡。所
以下釋。初先徴問。一鉢之飯所以我言不盡
者。何下對釋之。無盡徳人所食之餘終不可
盡無盡。惑等是五分身。功徳具者餘徳具
也。於是鉢飯悉飽衆下。是第三段明諸大衆
共食不盡。上來三段令爲第一明食無盡。下
明食者身安快樂。顯食彌勝。於中初明食者
身樂。次喩顯。後明食者身皆出香。下以喩顯。
此第四境。自下第五明香積佛攝化儀。令此
衆生捨言習學。維摩先問香積如來以何説
法。下具答之。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説
彰彼異此。但以衆香令諸天人得入律等。正
辨其相。但以衆香得入律行。依香離道。菩薩
各各坐香樹等。依香具善。文顯可知。自下第
六彰此如來開導之法。彼使習學。於中初先
衆菩薩問維摩詰。釋迦牟尼以何説法。維摩
下答。於中初總須別後結。此土衆生剛強難
化佛爲説剛強之語。以調伏之。是初總也。是
地獄等是其別也。別中約就四諦分四。一苦
二集三道四滅。何故偏約此四明法。上説
釋迦於五濁世爲樂少衆生。敷演道教。教少
衆生多説四諦。故偏擧之。苦中地獄畜生餓
鬼是三塗難。是諸難處者。謂鬱單越長壽天
等難處也。愚人生處謂餘邊地無法處也。次
明其集。於中雖復因果。通擧約果顯因。宗成
集義無擧三邪。是殺生等明其十惡。是慳吝。
等彰其下弊。文皆可知。次明其道。於中雖
復邪政道擧。對邪辨五。道行雖衆要唯三
學。先明其戒。是結戒者明其戒法。是持戒等
明其戒行。持戒者是止持也。是犯戒者是止
犯也。是應作者是作持也。是不應作是作犯
也。是障礙者明前二犯能障道也。是不障者
明前二持不障道也。是得罪者明前二犯得
罪報也。是離罪者明前二持離罪報也。次明
定學。言是淨者世俗淨定也。言是垢者味相
應定。亦可淨者是無漏定垢者一切世俗定
也。下明慧學。是有漏者世俗等智。是無漏者
出世聖智。是邪道者解道邪智。是正道者。内
學正智下明滅諦。是非通擧對非彰是。是有
爲者生死因也。業煩惱等興集生死。故曰有
爲。是無爲者因中之滅。是世間者生死果也。
是涅槃者果中滅也。亦可分段因之與果名
曰有爲。盡此之滅稱無爲。變易因果名爲世
間。除此之滅説爲涅槃。上來別相下總結之。
於中初法次喩後合。以難化人心如猿猴以
若干法制御乃調。是法説也。譬如喩
可知。上來明果。自下第二明因。彼菩薩讃歎
請問明淨土因。起因此勝就辨之。於中有二。
一因彼讃歎彰此明勝。二因彼請問淨土因
顯此明法。又復前段明攝善行。後明離過。故
下名爲行無瘡疣生乎淨土。又復前段明攝
土行。自攝常土。後段明其生淨土現生他國。
前中先歎。後對辨勝。歎中彼諸菩薩聞也。
皆曰未有。是總歎也。下別歎之。初先歎佛。隱
其無量自在之力以貧樂法度衆生者。此國
衆生無有大乘法財自資。名之爲貧。唯樂小
乘説小以爲貧所樂法。如來以此度衆生也。
下歎菩薩。斯諸菩薩亦能勞謙無量大悲生
在土者。勞謂懃勞。懃化人。謙謂謙下。謙卑謙
物。憐苦隨生名無量悲生是佛土。上來歎竟。
下維摩詰因歎顯勝。明此修勝故生此土。於
中初明菩薩於諸衆生大悲堅固。一世所行
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所言非虚。故曰誠如。所
以下釋。先徴後解。此娑婆界有十事善淨土
所無。對問總釋。何等下別。先問後別。通皆利
他。於中別分。前六以已所修六度攝益利衆
生。後四以其化他之法隨宜度物。於中前三
是化他法。後一化行。法中初句。説除難法度
八難者。小乘法化。以大乘法度樂小者。大乘
法化。以諸善根濟無徳者。人天法化。化他行
中。常以四攝成就衆生是爲下結。自下第二。
因彼諸聞顯此修法。於中。先問此土菩薩
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此
菩薩來意導人往生淨土。故爲此問。與涅槃
中無畏菩薩問生淨土其義相似。維摩下。答
成就八法行無創疣生乎淨土。是總答也。行
無瘡疣能淨其因。生乎淨土能招淨果。又無
創疣能捨穢國。生于淨土能入淨國。何等下
別先徴後列。此乃約就修義不同以分以種。
此八悉是攝修之法。用此攝起初會之中淨
土行也。八中初四是利他法。饒益衆生而不
望報。是第一句。慈無量也。慈怜心益。故不
望報。代一切生受諸苦惱。是第二句。悲無量
也。悲心深厚。故代一切受諸苦惱。問曰。若是
衆生法報何可代受。由其菩薩住苦教化彼
得出離故名代受。又復繋囚鞭杖等苦有可
代處。菩薩亦代。功徳盡施是第三句。喜無量
也。以喜除嫉故。能盡施。等心衆生謙下無等。
色第四句。除無量也。捨除憎愛名爲等心。
齊能卑敬故曰謙下。絶離怨親差別之異故
言無礙。後四自利。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
未聞經聞之不疑。是一句。於自學處起敬信
心。於菩薩視之如佛。於人敬也。所未聞經聞
之不疑。於法信也。不與聲聞而相違背。是第
二句。於他學處去恚礙心。不嫉彼供不高已
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是第三句。於受用事
恩癡穢心。彼供已利言之左右。有過背捨名
爲調伏。常省已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
功徳。是第四句。於明行事起專精心。常省
已過不訟彼短離過心精。恒以一心求諸功
徳。慕善心專。不離餘想名爲一心。有善皆
欲名求功徳。以此通前合爲八也。是爲下結
上來辨法。維摩文殊於大衆下。大段第二明。
説利益。此即通明一會之益。故言維摩文殊
説時百千天天人發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
忍。若準此品文殊不説。第二會竟
菩薩行品者。於此品中因彼衆香菩薩諸法。
廣辨菩薩盡不盡行。因以標品。是故名爲菩
薩行品。從此已下第三會説。於中頌以四門
分別。一釋來意。二就維摩顯徳分別。三就法
分別。四科文辨釋。來意如何。釋有四義。一維
摩室中所辨之法。須佛述讃傳希於後。故爲
此會。二維摩所現不思議菴羅。未覩。化事未
周故興此會。三香積之飯菴羅未知。欲使同
知彼此共求。故須此會。四衆香菩薩來爲見佛
土。上來未覩。今須往見請法還土。故集此會。
來意如是。次維摩顯徳。分別有三。明維摩
解脱之行。寄往見佛明因趣果。趣入如來實
證法身名解脱體。二彰維摩解脱之用。掌持
大衆往詣菴羅。遠接妙喜安置此土。是不思
議解脱用也。顯徳如是。須辨其法。法謂因果。
此品總明法身淨土二種之因。阿閦品明其
身淨土之果。問曰。此中所辨因果。與上何異
而須更論。異如上辨。今更顯之。先就因明。後
異説。因異有二。一約人分別。向前兩會。
爲化娑婆穢土衆生專教求淨。明所行專求
淨土。此會爲化衆香世界淨土菩薩。教其隨
深不盡不爲不住無爲。二常法分別。前初會
中直出法體未明修相。後之兩會。明修成相。
於中。前會教修趣寂破離有無趣入不二。問
疾訖盡觀衆生品。破離凡夫著有趣寄。佛道
一品。破離二乘著無趣寂。不二門品。破離菩
薩差別二見以趣一寂。此會明其從寂起用。
不盡有爲是其用也。麁分且然。細分實謙通。
因異如是。果異如何。先就身論。後就土説。身
中初會明應身果。前寄寶積歎以顯之。始在
佛樹。力降魔等悉明應也。第二會中明報身
果。説從一無量功徳生等。此會明其法身之
果。如下文説。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
前際不來。後際不去。如是等也。細求亦通。麁
分亦然。土果如何。前初會中寄就釋迦。顯其
淨土。第二會中。寄就香積而辨淨土。此會寄
就無動如來而彰淨土。前寄釋迦即染彰淨。
明淨土體。第二寄就香積如來。染外彰淨明
淨土相。此會寄就無動如來。而辨淨土取之
置此。彰淨隨染明淨土用。通則前會取飯。
此食亦是用矣。辨法如是。次第四門科分辨
釋。就此會中。初明由序。衆坐定下是其正宗。
序中有三。一維摩詰。欲往佛所先現瑞相發
起衆心。二掌持大衆往詣佛所起衆所欲。三
佛爲化益勅衆令坐。初中復三。一維摩現相。
二阿難請。三如來辨。初中。是時佛説法者。明
現相時。於菴羅薗明現相處。其地忽然廣博
嚴等。正明現相。爲容多衆故今地廣。爲安淨
衆現宣淨法故令嚴淨。使大衆咸皆慕仰故
令衆會皆作金色。此亦即顯不思議也。二阿
難請。三佛辨答。文皆可知。此初段竟。自下第
常持大衆往詣菴羅。於中。維摩初命文
殊。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次文殊述。
善哉行矣。今正是時下。維摩詰正持衆往。先
標其人。即以神力。明其所用。謂不思議如意
通力。持諸衆等。顯其所作。先持衆往須到
著地。下與諸衆禮敬如來。維摩先禮。稽首足
下禮之別稱。此表敬也。屈首接足是自卑相。
故用表敬。右遶表愛。&T046740;還不離。是愛戀相。故
用表愛。一心合掌明心專也。恭持如來故一
面立。次諸菩薩後餘聲聞釋梵等衆咸皆避
坐稽首佛足。以此諸衆前背在坐維摩持來
故。須比之。上來第二。維摩持衆往詣菴羅。自
下第三。佛勅令坐。先勅後坐。文顯可知。上來
由序。自下正宗。於中。有三。一重辨前事。令
菴羅薗舊衆同知。二或有佛土以佛光明作
佛事下。淨衆心器。三爾時衆香世界菩薩來
者已下。以法正教。初中有二。一問舍利所見
維摩神異之事。令此衆知。二阿難自下辨前
所取香積之飯令此衆知。前中初言衆坐已
定彰問時也。下正問之。二問兩答。佛語舍利
汝見大士之所爲乎。問其見不。良以舍利前
與文殊共往。維摩所現舍利具見故今問之。
唯然已見。舍利隨答。汝意云何。問其勝劣。我
覩其爲不可思等。舍利辨答。不可思議。總歎
顯勝。非意所圖非度所測。別歎顯勝。非意所
圖明其不可以識識也。心意識等眼目之別。
圖謂圖量。凡夫心識不能圖量。是故名爲非
意所圖。非度所測明其不可以智知也。聖以
智慧測度不及。是故名爲非度所測。自下第
二。辨前香飯令此衆知。文別有四。一阿難怪
問如來爲辨。二舍利弗自説身香。阿難審問
舍利具答。第三阿難維摩詰飯消&MT01771;。維
摩爲辨。四阿難讃歎如來述成。初中阿難先
問起發。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爲何香下。佛
爲辨。是彼菩薩毛孔之香。第二段中。初先舍
利自説身香。阿難次問。此所從來舍利後辨。
長者維摩從衆香國取佛餘飯於舍食者一切
毛孔皆香若此。故我身香。第三段中有兩問
答。初阿難問。香住久如維摩次答。至此飯消
阿難重問。久如當消維摩下答。於中。初約行
徳以答。後約斷徳。前約行中初就凡論。此飯
勢力至于七日後乃消。凡夫感薄。故唯七日。
次就聲聞。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
後乃消。謂見道已上。入正位食此飯者得
解脱然後乃消。謂無學果。下就大説。若未發
意食此飯者發意乃消。種姓已上。亦可是其
初地已上。發意食者得無生忍。謂七地已上。
得無生忍至一生補處然後消者。謂第十地。
十地學窮度一生已便得菩提。是故名爲一生
補處。上來約行明消久近。下就斷絶。先喩後
合。譬如有藥名上味等。立喩顯食此飯如是
滅一切煩惱。然後乃消辨食同喩。問曰。此
飯爲實是食。爲常是法假説爲飯。慕訖之
家言此。是法假説名飯。若實是飯安能如此。
若法能然何是稱奇。飯食能示方是叵思。又
法能示。淺而非深。飯食能示方爲深極。實深
爲淺。更別求深入之謬矣。諸佛菩薩凡所受
用一切境界悉皆如是。能資行用非獨此飯。
如轉輪王所生&T028317;寶。聖王居上自然離欲逮
得四禪。玉女雖見如覩佛像不生欲染。況菩
薩所受境界。如經中説。菩薩有一照法性冠。
善此冠時一切法性悉來現心。諸事齊爾。第
四段中。阿難先歎未有總歎。如此香飯然作
佛事。重復辨歎。下佛述成。如是所歎契當。故
重印之。自下第二。淨衆心器。心垢染妨於受
法。故須淨之。所淨有三。淨衆香菩薩之心。
二淨菴羅聲聞之心。衆香菩薩前來見此生
下劣心。故須淨之。菴羅薗中聲聞之衆。未
覩維摩妙徳神奇。尊仰不深。故二須淨。文
中初先淨彼衆香菩薩之心。且止阿難其有
智下。淨彼菴羅聲聞之心。前中初明諸佛如
來法門不同去彼輕心。阿難汝見諸佛國
土若干下。彰實平等生其重心。尊重釋迦同
彼佛也。復就前中。先明如來化門不同。是名
入下結明知益。使彼解入除離心過。前中文
別有十五句。初言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
作佛事等。十四種別。順行示現。末後一句。八
萬四千諸煩惱門作佛事者。逆行示現。何者
八萬四千煩惱未見説處。不可輒言。若翻八
萬四千度門。而爲八萬四千煩惱義則可知。
何者八萬四千度門。如賢劫經具廣辨列。彼
眞菩提名曰喜王。心自思惟。行何三昧。便
速能致八萬四千諸度法門諸陀羅尼解脱門
等。思已諸佛。佛隨答之。言有三昧。名了法
本。菩薩行之便速遂致八萬四千諸度門等。
何者是乎。彼説。佛徳具有三百五十種門。一
一門中皆修六度爲因。便有二千一百諸度。
用此諸度對治四大六衰之患。便爲二萬一
千諸度。言四大者。凡夫用其地水火風四大
爲身。聖修諸度得淨法身。捨彼四大名爲對
治。言六衰者。六塵大賊衰耗善法故名六衰。
聖修諸度諸入佛境。捨彼六塵名治六衰。用
此二萬一千諸度治四心病。是故便有八萬
四千。何者是乎。治多貪病二萬一千。治多瞋
病二萬一千。治多癡病二萬一千。毒等分二
萬一千。是故合有八萬四千。此諸煩惱驅衆
生。六道往來受苦不息。多爲痩勞。諸佛現起
攝化衆生。是故以此而作佛事。煩惱既然業
苦亦爾。文略不説。化門無量且擧斯耳。上來
廣擧諸佛化門。下結知益。使彼斯來菩薩入
際遣心過。名入一切諸佛法門。是結言
也。依前具解。名之爲入。下彰知益。菩薩入此
門者。擧能知。下就論益。益有二種。一於佛土
離分別益。二於諸佛齊敬之益。前中初言若
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爲喜不貪不高。見淨
無過。始無欣慶名爲不喜。中無貪求偏欲往
生稱曰不貪。終在離慢説爲不高。若見一切
不淨佛土不以爲憂不礙不沒。覩深無失。始
無憂畏名爲不憂。中無局難捨而不生説爲
無礙。身在不下生退沒想。名爲不沒。下明
於佛齊敬之益。但於諸佛生清淨心。總以標
擧信佛地異。非行不純名清淨心。無穢唯淨
故説爲但。歡喜恭敬未曾有也。顯前清淨慶
佛巧化。所以歡喜。重佛化能。故云恭敬。讃佛
化希。故云未有。諸佛如來功徳平等爲化衆
生現土不同。出其所敬未曾有事。上來第一
明佛化異去衆輕心。自下第二。明佛實等生
衆重心。於中。初明佛實平等生衆等心。是故
名爲三藐已下。結歎顯勝生衆重心。前明等。
中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空無若干。
立喩顯法即明土等。如是見下。辨法同喩即
明佛等。於中。初言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
礙慧無若干也。略明佛等。此即明佛證智等
也。諸佛色身威相種等也。別明佛等。此亦
即顯餘徳等也。於中。先別具諸下結。別中初
明身徳平等。後明土等。前身徳中初明自徳。
大慈悲下明利他徳。威儀所行及其壽命。復
明自徳。説法教他重明化徳。自徳中有五
種等。一色身等。二威神等。三相好等。四種姓
等。五戒定下明功徳等。餘皆可知。上來明等
生衆等心。自下第二。結歎顯勝生衆重心。尊
重釋迦同於香積。先法三名後就顯勝。名別
無量且彰三種。是故名爲三藐三佛。此翻名
爲正眞正覺。三言正藐。之言眞。三復名正。佛
陀名覺。名爲多陀阿伽度者。此名如來。乘
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又復如後諸佛
而來亦名如來。名爲佛陀此直名佛。良以諸
佛功徳平等。是故一切悉名三藐。乃至名佛。
下就顯勝。於中有三。一正歎顯勝。明此三義。
若具廣説阿難等輩所不能受。二阿難聞已
不能受持。便生退心不敢自謂以爲多聞。三
如來安慰。前正歎中。若我廣説此三句義。明
其義廣。汝已劫壽不能受等。顯其廣相。於中。
初明阿難一人壽命一劫不能受持。正使已
下。假擧三千大千衆生皆如阿難壽命一劫
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菩薩已下。擧
佛徳廣成前不能受持所以。阿耨菩提無有
限量。明佛體廣。智慧辨才不可思者。明佛用
廣。阿難白佛不敢自謂爲多聞者。是第二句。
阿難自退聞已不能受三句義。故生退心。佛
告已下。是第三句。如來安慰。佛告阿難勿起
退意。正安其心。佛義廣多聲聞不及。故不能
受非是阿難退失聞持故不能受已告之勿
起退意。所以下釋。初先徴問。所以白前道
汝不能受三句義今言勿起退意者何。下對
釋之。我昔説汝聲聞人中。爲最多聞不同菩
薩。良以説汝聲聞人中。爲最多聞非菩薩故。
雖復多聞而不能受諸佛功徳。非由退失方
妨不能。是故勸汝。勿起退意。上來一段淨彼
新來菩薩之心。下次淨彼菴羅薗中聲聞之
心。令於維摩起深敬意。於中先明維摩智徳
聲聞不量。後彰維摩所有神通二乘不作。先
中初言且止阿難止其前言。亦可止其測度之
心故曰且止。下正誡之。其有智者不應限度
諸菩薩也。明人叵測。一切海測高可測等。
明徳難量。別言菩薩。正論維摩。下明神通不
可作中。汝等捨置菩薩所行。簡去前行。是維
摩詰一時所現神通力等。正就神通明不能
作。是維摩詰人之劣也。一時所現時中
也。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明人多也。於百千劫
時之長也。多人多劫尚不能爲。何況少人少
時而能作也。上來第二淨衆心器。自下第三。
正教以法。於中分二。盡此品來以爲初段。見
閦品爲第二段。此兩段中三句分別。一約分
別。此品化益衆香菩薩。後品化益娑婆之衆。
二約修分別。此品明其自分所修。後品彰其
勝進所習。行修上進入佛境界能見佛故。三
約。法分別。法謂因果。此品明因。後品明果。
就此品中文別有三。一衆香菩薩請法還土。
二佛告下如來爲説。三爾時彼諸菩薩聞下。
明諸菩薩聞法歡喜禮敬辭去。就初請中。先
悔前過。唯然下請求後法。悔前過中。爾時衆
香世界者。標列其人。合掌向佛。啓告所請。我
見此生下劣心。自申己過。今日悔責捨離是
心悔愧前愆。所以者何下。領佛前教明悔所
以。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爲度衆生現佛國異。
我前不知妄生分別。故今自責。下請法中。言
唯然者求佛許可。唯是專義。然是可義。專求
如來然可於已。故曰然。願賜少法正請佛
説。還於彼土當念如來。明佛教益。亦可此言
明己敬順念簡佛恩。隨順修行名念如來。亦
可念佛所教之法名念如來。下佛爲説。説中
有三。第一總勸。有盡無盡解脱法門汝等當
學。二何謂下隨別以教。三是爲有盡無盡法
門汝等當學。結勸修習。就初總中。言有盡者
世*帝可思言。言無盡者眞*帝常住。此二無
礙名爲解脱。此擧其法。汝等當學勸之修習。
下文別教。於中初略。何爲不盡有爲下廣。
略中初言何謂爲盡謂有爲法。釋前有盡。世
諦起作名曰有爲。以有爲故。經可息滅故名
有盡。何謂無盡謂無爲法。釋前無盡。眞諦常
住。故曰無爲。以無爲故。不可息滅故名無盡。
此釋向前有盡無盡解脱法門。如菩薩下釋
顯學法。汎論有三。一取寂門。同聲聞行。不住
有爲不離無爲。二起用門。別二乘行不盡有
爲不住無爲。三&T056900;修具足。離二邊行於有法
不住不捨。無爲亦然。有爲不住即於有爲不
生染著。有爲不捨即於有爲不生怖畏。離此
二過名於有爲得解脱矣。於無爲法不一向
住。於空不著。於無爲法不一向捨。於空不畏。
離此二過名於無爲而得解脱。今此爲教衆
香菩薩隨有起用。是故偏授第二門説。如菩
薩者。標別二乘。不盡有爲。即是地經發起勝
行常隨有也。不住無爲。即是地經修方便智
不住空。此二爲門。下廣顯之。於中。初就始修
行中以明不盡不住之義。又具論下終成行
中明其不盡不住之義。前中先明不盡有爲。
後顯不住無爲之義。就明不盡有爲之中。初
問後總結之。何謂不盡是初問也。謂不離等。
是廣辨也。法多難識。今且言之。麁分爲二。一
明地前世間之行。二發行善根下明初地上
出世間行。世間行中初發正修。在諸禪定如
地獄下。教起正止。前正修中。初教悲願以
爲行因。後教正行。前教因中。不離大慈不捨
大悲。是利他因。慈言不離悲云不捨。左右言
耳。除發智心而不忽忘。是菩提願自行因
也。發意求佛一切種智。是故名發一切智心。
忽謂輕忽。於菩提心重而不輕名爲不忽。堅
守不失故言不忘。如涅槃説。下教正行。於中
初明自分之行。求法已下明勝進行。前自分
中先明利他。教化衆生終不厭惓。常化行也。
於四攝法常念順行。功攝行也。下明自利。護
持正法不惜身命堅守正法。以爲行本。種諸
善根無疲厭者。依法造修。種諸善根明修頓
也。無有疲厭明修常也。志常安住方迴向。
用前所修上求佛也。求心不退名爲安住。巧
以諸善迴求菩提。是故名爲方便迴向。此三
行修之次第矣。下勝進中初智後福。前修智
中。求法不懈是其自利。説法不悋是其利他。
後修福中懃供諸佛是其自利。下不畏等是
其利他。於中七句。初不畏生死是勇猛心。以
不畏故常在教化。亦有經言。入生死而無所
畏。其義相似。翻譯不同。二於諸榮辱心無憂
喜。是不動心。榮辱不動故能常化。此亦即是
平等心也。以無憂喜故能齊化。三不輕未學
敬學如佛。是離慢心。情無慢高故能接化。四
墮煩惱者令發正念。是開導心。教修六念四
念處等令離煩惱。五於遠離樂不以爲貴。是
隨有心。不貴涅槃遠離樂。故常能隨有教化
衆生。六不著以樂是離著心。得樂不著。故能
捨之利益衆生。七慶於彼樂是隨喜心。菩薩
專以利物爲意。故於自樂心不愛著。化樂慶
喜。上來第一教修正行。下教正心。於中有四。
一利他心。在諸禪定如地獄想。離凡夫心得
而不味。故如地獄。於生死中薗觀想。離二乘
心常樂遊處。故如薗觀。二自利心。見來求者
起善師想。起敬喜心。凡是善師教人生善。來
乞求者能生我善心。故如師想。捨諸所有具
一切智想。生福利心。如施能生一切種智。故
喜不悔。三重明利他。見毀戒人起救護想。四
重明自利。諸波羅蜜爲父母想。能生法身。道
品法爲眷屬想者。能親益己。故如眷屬。上來
明其世間之行。下明出世。於中有二。一修廣
行。生死無數劫意而勇下。明修勝行。前廣行
中。發行善根無齊限者。始修寛廣初地已上。
發生廣願有行皆修名發善根無有齊限。以
諸淨國成已土者。成行寬廣。於中四句。一依
淨土。攝報寛廣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
土。是義云何。廣修淨因令一切因莊嚴妙事
於己土中悉皆備有。故云以諸淨國嚴飾之
事成己佛土。二依淨土起自寬廣。行無限施。
亦有經言。開門大施。其義相似。諸行皆因。且
擧布施。三依法身。攝報寬廣具足相好。四依
法身起因寛廣除一切惡。淨身口意。諸行皆
因且擧持戒。生相好中戒行強故。故地持云。
三十二相無差別因。皆是持戒。若不持戒尚
不能得下賤人身。沒大人相。前明廣行。下
修勝行。生死無數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徳志
而不惓。起以勝也。於彼而生死無數劫苦。
力能伏斷。故意有勇。聞佛廣徳決修不退名
志不惓。前意後志。眼目異辭。以智慧下發行
勝也。於中有二。一依前生死意而有勇起治
過行。二不壞下。依前聞佛志而不惓修攝善
行。前中四句。初二破障。後二攝治。前破障
中。初以智慧破諸煩惱障。後以精進摧伏魔
軍遠離業障。又破煩惱明離解障。後摧魔軍
明除行障。又破煩惱明除慧障。後魔軍明除
福障。前中初先自破煩惱。以智慧劍破煩惱
賊。斷戒因也。慧能破裂故説爲劍。煩惱侵害
就喩名賊。出陰界入雜戒果也。下明兼他。
荷負衆生永使解脱。就後句中。以大精進摧
魔軍者。魔謂四魔。煩惱陰死及與天魔。軍謂
十軍。如龍樹説。故彼文言。欲是汝初軍。憂愁
爲第二。飢渇第三軍。渇愛第四。睡眠第五軍。
怖畏爲第六。疑悔第七軍。瞋恚爲第八。利養
軍第九。日高夢人第十。如是等軍衆塵沒出
家人。我以禪智力破汝等諸軍。得成佛道已
廣脱一切。亦可正名魔衆爲軍令以精進而摧
伏之。上來兩句明其破障。下二攝治。常求無
念實相智慧。對上初句。明攝對治。修起向前
破煩惱慧。眞慧離妄名爲無念。眞慧證實名
實相慧。此常求之於世間法。少欲知足而不
捨世。對上後句明攝對法。修前摧前魔精
進行也。少欲知足自行離染。而不捨世隨有
益物。勤修此行故摧魔事。上來第一依前意
勇。明修對治破生死行。自下依前志而不惓
修攝善行。於中初明三業化他。淨十善下明
具自徳。前中初言不壞威儀能隨俗等。明身
業化。不壞威儀而能隨俗。俗法益人。所謂不
捨道法能隨俗也。起神通慧引導衆生。道法
利物。得念總下明意業化。得念總持所聞不
忘。明閑法藥。善別諸根斷衆生疑。知物心器。
以樂説辨演法無礙。明口業化。上來利他。下
明自徳。於中初攝凡夫善法。勸請説下明攝
佛善。深修善下攝菩薩善。攝凡善中淨十善
道明修戒因。受人天福明具戒果。於人天中
受八勝報名人天福。此欲界善。修四無量明
修定因。開梵天道明攝定果。四無量心能生
梵果名開梵道。此上界善。次攝佛善。隨喜讃
善得佛音聲。具佛口業。法螺聲相是佛音聲。
良以勸請諸佛説法故得佛聲。又見衆生所
作善業隨喜讃善。故得佛聲。身口意善得佛
威儀。具佛身業。下明攝修菩薩善法。深修善
所生轉勝。因修成徳。亦有經言。深行善
法。其義相似。以大乘教成菩薩僧。依法成徳。
依大乘法而起行。故與菩薩行徳不乖。是故
得成菩薩僧矣。心無放逸不失衆善。依心成
徳。此三句中。若就所依初句明勝。第三心勝。
若論所成初句報。第二人勝。第三徳勝。上來
廣辨。行如此下總以結之。下次明其不住無
爲。先問次辨。後總結之。何謂菩薩不住無爲。
是初問也。下廣辨之。於中初明地前所修。觀
無常下地上所成。地前修中依空無相無作
無起四門修之。諸法體空名定爲空。於此空
中無相可得名爲無相。無果可造名爲無作。
無因可生稱曰無起。於此四中雖復學觀。而
不住著故云不證。以不證故能起有行。上來
明其世間所修。下明出世。如實正觀理實同
時。寄從且分。於中初至觀於寂滅。是初地中
見道解也。見無常等四法即名爲見道。觀於
無常而不厭善本者。雖見有爲無常多過。而
常在中種善根也。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者。
雖知苦過願恒處之度衆生也。觀於無我誨
人不惓者。見生無實而隨假名常教誨也。觀
於寂滅而不永滅者。雖知涅槃寂滅之樂。爲
他在有不取證也。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是
二地上修道行也。觀第一義離身心相名觀遠
離。而依身心修智善行。二地持戒名身修修
善也。三地修定名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善
法。是四地上順忍行也。觀第一義無所歸趣
而修順忍。歸趣土地無生善法。觀於無生而
以生法荷負一切。是七地上無生忍也。雖復
觀理無生無起。而常現生教化衆生。觀於無
漏而不斷漏。是七地上發起勝行。知諸煩惱
本來寂滅名觀無漏。而常現起煩惱業行名不
斷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衆生。是九地
中化應生行。了知諸行空寂不有而以諸行
教化應生。觀於空無不捨大悲。是九地中化
衆生心。雖知衆生空無所有。大捨大悲怜念
衆生。亦可前句以行教化明其慈益。此不捨
悲彰其悲益。觀正法位不隨小乘。是十地中
見分堅固。觀法體空名正法位。於空不著故
不墮小。觀法虚妄知法假有。無牢人等知法
實無。虚妄法中無有眞實堅牢之性。故曰無
牢。我人體空名無人主。假名衆生相二不有
名爲無相。下明不著。隨有起行本昔所發求
佛云願。十地未滿是故名爲本心未滿爲滿
彼願起修所行。是故名爲不虚福徳禪定智
慧。實心修行故曰不虚。所行施戒辱忍精進
説爲福徳。禪云度智慧即是波若度也。此等
隨相約位且分。未可專定。上來廣辨。修如此
下總已結之。上來一對始修行中明其不住
不盡之義。下次就其終成行中。明其不盡之
義。於中四對。初對自利。後三利他。前自利
中。又具福徳不住無者。福隨有生。故不住無。
具智慧故不盡有者慧。知有爲幻化非實於
中不畏。常能處之。故具智慧不盡有爲。後利
他中。初之一對見利他始。第二一對是利他
次第。三對是利他終。就初對中大慈悲故不
住無者。慈悲隨有故不住無。滿本願故不盡
有者。本願在有常化衆生。今爲滿之故不盡
有。第二對中。集法藥故不住無者。從師求於
化衆生法名集法藥。求法在有。故不住無。隨
據藥故不盡有者。普隨衆生授法不休。故不
盡有。第三對中。知衆生病不住無者。知病在
有。故不住無。滅衆生病不盡有者。生病無邊
隨滅難窮。故不盡有。前總勸學。次別教之。下
總結勸。言諸正士告命所勸。菩薩已修不盡
有爲不住無爲名盡無盡解脱法門。是結辭
也。如等當學。是勸學也。前諸菩薩諸法還
土。次佛爲説。下明菩薩聞法歡喜禮讃辭去。
於中。初先三業敬養。後辭還土。前中初言彼
諸菩薩聞説喜意業喜也。以衆華等身供養
也。於中。先以香華等事供養三寶。後爲設禮。
供養中以衆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
千供養於佛。供佛寶也。及此經法供法寶也。
并諸菩薩供僧寶也。上來供養。下爲設禮。此
身業竟。歎未等口業歎也。上來敬養。言已不
現還本國者。辭還土也
維摩義記卷第四



維摩義記卷第四
見阿閦品者。因行既成入佛境界能見諸佛。
此品具論。於中初明見釋迦佛後見阿閦。從
後立稱。名見阿閦。阿閦胡語此云無動。此品
明見無動如來。是故名見阿閦佛品。問曰。此
品亦見釋迦。何故偏言見阿閦乎。釋迦此土
恒見。阿閦如來今時親覩。就新立稱名見阿
閦。又見釋迦在於前品。見阿閦佛在於此品。
以阿閦佛此品始見名見阿閦。就此品中五
門分別。一就維摩顯徳分別。二就法分別。三
釋來意。四對上辨異。五隨文釋。初就維摩顯
徳如何。彼徳有二。一解脱行内正觀力見
法身佛。二解脱用遠樓妙喜安置此云令
此衆見。前即自利。後即利他。顯徳如是。次
第二門就法分別。於此品中辨法有二。一爲
成因約法明見。因行既成能入佛境見諸佛
故。二爲成果約見明佛。佛果難彰。寄見顯故。
顯法如是。次第三門解釋來意有二。一約見
以解。前品明其因行之體。因行増長能入佛
境見於如來。故次辨之。二就佛以釋。前品明
因因成得果。果體微隱寄見以顯。故須辨之。
來意如是。次第四門對上辨異異有三種。已
如上辨。一化人異。前品化益衆香菩薩。此品
化益娑婆之衆。二起明異。前品明修自分之
行。行修増長入佛境界能見諸佛。是勝進也。
三辨法異。前品明因此品論果。果謂佛徳。辨
異如是。次第五門隨文解釋。此品有二。一見
釋迦。二爾時舍利問維摩下明見阿閦。於此
二中有七種異。一能見人異。前維摩見後大
衆見。二所見佛異。前見釋迦後見阿閦。三能
見行異。前維摩詰内心觀。故能見佛。後諸
大衆願求之力。故能見佛。四所現身異。前維
摩詰内*正觀力見法身佛。後段大衆以維摩
詰勝神通力見色身佛。維摩徳高。故是法身。
大衆行劣故見色身。五通局異。前段之中局
唯見佛。後段見佛及見佛土。六成行異。前段
維摩内*正觀力見法身佛成就自徳。後段維
摩以神通力。令諸大衆見色身佛成利他徳。
七化益異。前段化人捨相入實成就證行。證
入如來法身之體。後段化人發願求生成就
教行。故下大衆因見妙喜發願求生。兩段不
同。有此七異。就前段中如來先門以爲起
發。欲見如來爲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向前
自從其舍欲往見佛。説之以爲欲見如來。隨
其化相自覩佛形。名之爲見。實則内證相應
名見。内覺證見大衆未知故。問顯之爲以何
等觀如來乎。下維摩詰身已所見令衆同入。
於中初先觀身類佛。略明所見。我觀已下觀
佛同己。廣明所見。問曰。何不望直就佛已明
所見。乃先觀己以類佛乎。解有四義。一欲使
人尋因知果。觀察自實類知如來法身體故。
二欲使人準果知因。知佛法身與己體同。悟
窮自實成佛道故。三欲使人知果與因同體
無別。於自身處求佛如來一切法故。四欲使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