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維摩義記 (No. 1776_ 慧遠撰 ) in Vol. 38

[First] [Prev]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菩薩即入勝意慈定神力伏魔名力降魔。又
以慈力令魔摧伏名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
成者正明成佛。得甘露滅明證滅諦。世間
甘露能除燋渇。滅諦涅槃能除渇愛。是故約
喩名甘露滅。隨化現證故名爲得。言覺道成
明得道諦。覺者是佛道是菩提剋就就成。前
得此成言左右耳
維摩義記卷第一



維摩義記卷第一
次明法寶。法中有二。一摧邪法。二三轉下明
化正法。摧邪法中以無心意無受行者自無
所著。以謂由也。由無心意無受行等便能滅
邪故説爲以。言無心意無忘心體。此言略
少。若具應言無心意識。心意識等有何差別。
依如毘曇。就一事識隨義以分義別五門。所
謂名義業世施設。名者名心意名識。義者集
起是心義。思量是意。別知是識。業者遠知名
之爲心。知未來法説之爲遠。從未來起與身
倶故。前知是意知過去法。續知是識知現在
法。此乃約對三世境界以別其業。世者約就
三世心體以別三種。未來説心過去説意現
在説識。言施設者界施設心謂七心界。入施
設意所謂意入。陰施設識謂識陰。若依楞伽。
七識名心集起本故。意識名意同諸塵故。五
識名識了現境故。今依後門。識之一字偈迮
不論證實除捨。是以言無。無受行者無妄心
用。謂無學果行因心也。亦可初言無心意者
無識陰也。言無受者無受陰也。言無行者無
行陰也。略不説想以偈迮故。此句明其自無
所著。而悉摧伏諸外道者能破邪執伏外之
想廣如經説。下明化正。三轉法輪正明所
説。此名四諦以爲法轉。從喩名之。如轉輪
王所有輪寶能摧剛強轉下衆生上昇虚空。
四諦如是能摧衆生惡不善法。轉下衆生上
入聖道故名爲輪。聖説授人目之爲轉。轉有
三種。一示相轉。如説三苦及八苦等是其苦
諦。業煩惱等是其集説。苦集盡處名爲滅
諦。戒定慧等是其道諦。如是一切。二者勸轉。
苦汝當知。集汝當斷。滅汝當證。道汝當修。三
者證轉。苦我已知。集我已斷。滅我已證。道我
已修。三轉如是。初轉何處。波羅捺國仙人鹿
苑。本爲誰轉。憍陳如等。於大千者出其説
處。於大千界百億閻浮同時轉也。其輪本來
常清淨者嘆其所説。不同情取故言常淨。問
曰滅道常淨可爾。苦集染法云何言淨。觀此
破染能淨名淨。又此法相不同情取故亦名
淨。下明僧寶。天人得道此爲證者約人顯法。
六道倶益至論得聖天與人故偏擧之。尋説
悟聖名爲得道。以此證成佛説不虚。名此爲
證。又證如來所説清淨亦名爲證。上來別擧。
三寶於是現世間者總以結之。上明化始下
明化終。又復前明小乘法化下明大乘。於中
三句。前二教人令得涅槃。後一化人令出生
死。前兩句中以斯妙法濟群生者用法教人。
所謂以此大乘妙法濟度群生。一受不退常
寂然者明受有益。一納在心名爲一受。道行
堅固稱曰不退。永證涅槃名常寂然。度老病
死大醫王者嘆佛化人出生死也。教斷集因不
受來苦。是故名爲度老病死。亦教度生。偈迮
不説。以老病死苦過麁重爲是偏擧。佛能教
人除斯苦患名大醫王。上來別嘆。當禮法海
徳無邊者總以結敬。佛具多法名爲法海。化
徳廣多名徳無邊。自下第三嘆佛心等。初先
正嘆。孰聞以下結成可敬。前正嘆中先嘆如
來不爲縁動。於善已下讃嘆如來於縁平等。
此二之中各有法喩。前中初言毀譽不動法
説以嘆。縁有違順毀違譽順。佛心平等不爲
其動。此言略少。若具論之縁有八種。利衰毀
譽稱譏苦樂。是其八也。利衰二種約身以説。
財榮潤己名之爲利殺縛等事説以爲衰。毀
譽稱譏就口而辨。過惡罵辱名之爲毀過善
談讃目之爲譽。當惡而道名之爲譏當善而
論謂之爲稱。苦樂就心。此之八法在世同有。
亦名八風。能動人心。如來於此悉皆不動。偈
言要迮且擧毀譽。如須彌者喩顯不動。後中
初言於善不善等以慈者法説以歎。順己名
善違己不善。佛皆慈之。心等如空喩説明等。
上來別歎下結可敬。孰謂誰也。誰聞如是人
中之寶而不尊敬而不師永。次下四行是第
四段重訟前事。今奉世尊此微蓋者訟已向
前獻蓋事也。於中現我三千界者訟前遍覆三
千世界廣長悉現。諸天龍神所居宮等訟前
天宮龍神等宮悉現蓋中。悉現世間諸所有
者訟前須彌鐵圍山等。十力哀現是化變者
頌荷佛恩。佛具十力將徳已呼名爲十力。由
十力尊哀愍我等現此化變。衆覩希有皆歎
佛者訟前大衆覩佛神力歎未曾有。今稽首
三千界尊者結己歸敬。自下第五乘歎餘徳。
行別十五相從爲三。初有兩行歎佛身業。中
間六行歎佛口業。後之七行歎佛意業。就身
業中大聖法王衆所歸者歎佛人高。淨心&MT01766;
佛靡不忻者歎佛身妙。靡猶無也。以佛身妙
淨心。&MT01766;者無不忻慶。除邪謗人。各見世尊在
其前者歎佛化巧。以化巧故有感斯現。佛已
過去業得此妙身相。無心於彼此而能應一
切。斯則神力不共法者結歎顯勝。亦得名爲
結歎顯異。他無此力故云不共。就歎口中初
有兩行。讃歎如來隨音異説。佛以一音演説
法者發言不異。衆生隨類各得解者悟解不
同。汎解有二。一約眞説一。如來眞實法螺聲
相名爲一音。衆生於中種種異解如一眞身
種種異見。如來眞實常寂之聲名法螺音。恒
有恒無名常寂聲。於淨耳者無時不聞名爲
恒有。有非新發。無淨耳者無時暫間名爲恒
無。無非始然。二就應説一。於中有二。一約方
言以説一音。如來或時作一胡音。衆生於中
解種種語。餘亦如是。二約法説一。如來或時
説一布施名爲一音。衆生於中解種種法。餘亦
如是。今此所論就應辨一。等就應中此偈約
就方言説一。一切衆生於中解種種語故云
隨類各得解矣。皆謂世尊同其語者謂偏同
己。斯則神力結歎顯勝。次有兩行讃歎如來
隨法異説。佛以一音演説法者發言不異。衆
生各各隨所解者悟解不同。如來或時對一
衆生説一種法名一音説。衆生於中解種種
義名各各解。普得受行獲其利者起行異也。
斯則神力結歎顯勝。下有兩行讃歎如來隨
心異説。佛以一音演説法者發言不殊。此亦
是其隨法一矣。或有恐怖或歡喜等生心各
異。趣説一法有人專謂説己罪過常墮惡道
所以恐怖。有人專謂説己善業*常生善處所
以歡喜。有人專謂呵己過非所以厭離。有人
專謂教己善義聞法生信所以斷疑。斯則神力
結歎顯勝。下歎意中初四行偈歎佛徳備。後
三行偈歎佛解具。前四行中初兩行偈歎佛
智徳。後兩行偈歎佛斷徳。此二之中各分自
利利他之別。前智徳中稽首十力大精進者歎
佛十力。力由勳成故歎精進。已得無畏歎四
無畏。先成在己故云已得。住不共者歎佛十
八不共法也。此歎自徳。向前文中先擧其徳
後結稽首。今此文中先彰稽首後出其徳。文
之左右。稽首一切大導師者歎其利他。下斷
徳中先歎自徳。稽首能斷衆結縛者除其滅障。
稽首已到於彼岸者明證滅果。涅槃彼岸。修
證名利。亦可前言能斷結縛離生死因。能到
彼岸出生死果。下歎利他。能度世間謂能於
此度衆生世間出生死因離生死道。能教衆
生出生死果度生死因。得有餘滅離生死道
得無餘滅。上明徳備下明解具。悉知衆生來
去相者明知人來。來是未來去是過去。以偈
迮故不説現在。下明知法。善於諸法得解脱
者總明知法。於諸法中心無偏著名得解脱。
下別顯之。不著世間如蓮華者於有不染此
明離愛。常善入於空寂行者於空能解此明
離見。達諸法相無罣礙者於有能知此明離
癡。稽首如空無所依者於空能證明離妄想。
如空平等更無所依佛亦如是。證心平等無
所取著故無所依。獻蓋至此望前爲正。望後
仍有起發之義。故亦名序。自下一段唯是正
宗。因寶積請如來正顯淨土因果。於中有二。
一從初乃至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以爲初段。
爾時舍利永承佛威下爲第二段。此兩段中
總相麁分。初段偏明淨土之因。設使擧果對
以顯因。後段偏明淨土之果。以實細論。初段
因於寶積啓請具明淨土因之與果。後段因
於舍利疑念拂疑顯淨以成前義。前中有四。
一寶積等啓請爲由。二如來讃歎勅聽許説。
三寶積等奉教聽受。四佛廣爲説。初中寶積
標列請人。説此偈已結前起後。白佛世尊啓
告所請。皆已發心申己所願。前覩如來合蓋
現變顯不思議生心願求名爲發心。諸人齊
發故云皆發。發之已竟故云已發。阿耨菩提
是外國語。此名無上正眞正道。阿之言無。耨
多言上。三名爲正。藐之言眞。三復名正。
稱道。期求此道名爲發心。菩提心義後當
具論。何故噵此。心爲行本。明已有本唯須修
行生後請也。願聞得下正宣請辭。願聞得佛
國土清淨彰己所求。求聞常果。願聞得佛求
聞正果。願聞土淨求聞依果。此求依果約正
以辨。唯世尊説諸菩薩淨土行者請説土因。
唯是敬辭亦是專義。專求如來説淨土行故
言唯願。前就果徳彰己願聞略不請説。此就
因行唯明請説不彰願聞。言之隱顯道理齊
通。自下第二如來歎問勅聽許説。先歎次勅
後許宣説。歎中善哉是總歎也。善猶好也。所
請事善。哉是助辭。乃能爲諸菩薩問等出其
善事。乃者是其希越之辭。無量衆生皆不能
問至汝方堪故曰乃能。前兩句中據後以歎。
是故偏言爲諸菩薩問淨土行。若就前句應
言乃能願聞得佛國土清淨。略不云耳。諦聽
善思勅誡辭也。諦謂審諦善謂委善。諦聽得
聞善思得義故並勅之。念能堅持文義不
故復教念。爲汝許説。於是寶積及五百等是
第三段奉教聽受。自下第四佛爲廣説。於中
應先解淨土義然後釋文。義如別章。文中有
二。一約大悲隨有之行宣説衆生以爲佛土。
二眞心下約就出世。順菩提行説直心等而爲
佛土。前中有三。一總説衆生以爲佛土。二所
以上釋前衆生爲佛土義。取土爲生故名衆
生以爲佛土。三所以下轉釋爲生取佛土義。
初中衆生之類是佛土者縁中説土。土因悲
得悲由生起。以有衆生菩薩起悲。悲故得土
故名衆生。爲佛土耳。無限大悲等衆生界情
無分限故名一切衆生之類悉爲佛土。第二
釋中所以者何問前起後。土是己報。所以乃
説他衆生類爲我佛土。下對釋之。釋意如前。
菩薩取土原爲衆生。得土由生故名衆生而
爲佛土。文中四句。前二爲於地前衆生。後二
爲於地上衆生。前兩句中化始調終。化者化
於種性已前令生信解。調者種性已上令起
行修。亦可化者化令生善。善心先無今忽令
有故名爲化。言調伏者調令離過。離過順法
故名調伏。隨所化生而取佛土者爲依淨土
化人生善故耶取佛土。如彌陀界一生其中
永善不退。爲調衆生而取土者爲依淨土調
人離惡故取佛土。如彌陀界一生其中永離
諸過。後兩句中入佛慧者趣入佛果。起菩薩
根修起因行。亦可入慧是慧莊嚴。起菩薩根
是福莊嚴。文中初言應以何國入佛慧者隨
物所宜故言應以。爲依淨土攝諸菩薩修慧莊
嚴故取佛土。初地已上皆入三世諸佛智地。
爲教衆生入是智地故取佛土。應以何國起
菩薩根而取土者應以如前。爲依淨土攝諸
菩薩修福莊嚴故取佛土。菩薩所行能爲佛
本。就人以彰名菩薩根。亦可菩薩行中根起
初爲後本名菩薩根。但諸衆生藉處不同起
前道各異。是故竝言應以何國。菩薩爲之取
種種土。問曰所取爲眞爲應。體即是眞用相
是應。應必依眞故爲現應而取眞土。自下第
三轉釋爲生取佛土義。先問後解。所以問也。
問有兩意。一問菩薩得土自安。所以偏言爲
生者何。二問觀空破相之慧能治染過可得淨
土。爲生是其取有之心。所以能得淨土者何。
不對釋之兩意別解。菩薩取國皆爲饒益諸
衆生故解初意也。得雖自安取土之意原爲
衆生。故説爲生而取土耳。譬如人下釋後意
也。釋意如何。淨土是其功徳之果唯空不成。
故爲衆生能得淨土。先喩後合。如人欲於空
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順擧其得。人喩菩薩。
修起淨土名造宮室。依空修慧依有起悲名
爲空地。用此求土得土不難名爲無礙。若依
虚空終不能成擧告顯徳。捨有純空無得土
義故能不成。下合顯法。先合前得菩薩合人。
辨法同喩故曰如是。爲成衆生合於地也。空
略不合。願取佛國合造宮室。隨意無礙略而
不合。願取佛國非於空者合後告也。純空
不成故言非矣。自上第二明其出世順菩提
行爲淨土因。於中有二。一明行體。二如是寶
積隨其直心則能發下明其行修次第成義。
就前段中有十七句。一一句中皆先擧因對
上請中願説菩薩淨土之行。後擧其果對上
請中願聞得佛國土清淨。文中皆言菩薩成
佛。對前請中願聞得佛。不諂衆生來生其國
等對前願聞國土清淨。此義須知。文中有二。
一修善法起淨土行。二説除難下明離惡法捨
穢土行。前修善中三句分別。一約因。相從爲
三。一起行心。二布施下明所起行。三迴向下
明轉行心。二就果分別。汎論土果有三莊嚴。
一事莊嚴謂衆寶等。二法莊嚴風鈴樹等皆
宣法音。三人莊嚴勝善衆生居住其中。今此
文中從初乃至三十七品是淨土來明人莊
嚴。皆説善人來生其國。迴向一句明事莊嚴
及法莊嚴。故下文言得一切具足功徳國土。
理實齊通語之隱顯。三隨文釋。就因三中先
解初段起行之心。心別有三。一是直心。二是
深心。三大乘心。此大乘心下先嚴中名菩提
心。下先嚴中更有一種名發行心。此中略無。
起行之意名發行心。初言直心是淨土者對
果辨因。對前唯願説淨土行。淨妙之果虚心
不得故須宣説直心爲因。直心有二如涅槃。
一自行直起行不虚。二化他行直利物不曲。
此能得淨土之果。世尊因中而與果名故説
直心以爲淨土。其猶世人説食爲命。餘行皆
爾。菩薩成佛不諂衆生來生其國明因得果。
亦得名爲擧果顯因。此即對上願聞得佛國
土清淨。菩薩成佛是得佛也。不諂衆生來生
是土淨也。不諂由是直心利稱。菩薩自直安
能使他直心衆生來生其國。解有四義。一以
直心淨業之力自然還感彼不諂衆生來生其
國。如屠殺人自然還感彼屠殺衆生來生家。
二由自直心令他直心衆生樂見愛好親近。
故令不諂衆生來生。三自直教他所教衆生
還來歸從。故令不諂衆生來生其國。四由直
心得好淨土。以土好故物皆樂住。故令不諂
衆生來生。餘行悉爾。第二深心對果辨因。信
愍至名曰深心。故地論言其深心者謂信
樂等。菩薩成等明因得果。言具功徳衆生生
者深心是其諸行之因能生諸徳。以是力故
還令具徳衆生來生。言大乘心是淨土者對
果辨因。此乃名其求佛之心爲大乘心。行能
運通目之爲乘。乘中莫加謂之爲大。又佛菩
薩名爲大。大今所乘名爲大乘。求此之意名
大乘心。有經亦言菩提心是皆得無傷由是
得土故名淨土。得果可知。上來明其起行之
心。下次明其心所起行。於中有二。一明行體。
二三十七下行熟成道。前行體中六度自利。
四無量下明其利他。就自利中布施擧因。菩
薩成下明因得果。一切能捨猶是布施。由自
施故感彼衆生來生其國。持戒擧因。菩薩成
下明因得果。言十善道滿願衆生來生國者
十善是戒。行十善道戒行是也。言滿願者戒
心極也。以自持戒故令十善滿願衆生來生
其國。忍辱擧因下明得果。經文不同。又經直
言三十二相莊嚴衆生來生其國此直擧果。
是義云何。修忍離瞋得端正報菩薩自修忍
辱也。行得相好未來還有修行忍辱得相衆
生來生其國。有經説言三十二相柔和衆生
來生其國。此通因説。柔和是忍辱之別稱。菩
薩自修忍辱柔和得相好果。未來還有如是
衆生來生其國。三十二相如涅槃説。地持亦
有。諸行皆得且就忍論。精進擧因。菩薩成下
明因得果。勤修一切猶是精進。禪定擧因。
菩薩成下明因得果。攝心不亂猶是禪定。智
慧擧因。菩薩成下明因得果。正定衆生來生
國者種性已上名正定聚。慧行成者住正定
衆。住正定者由慧行成就。由自修慧正定不
退還令如是衆生來生。下利他中初四無量
明利他心。第二四攝明利他行。第三方便明
利他智。利他心中四無量心是菩薩土對果
辨因。慈悲喜捨是四無量義如後釋。菩薩成
下明因得果。愛憐名慈惻愴曰悲。慶悦名喜
已懷稱捨。心無存著故曰亡懷。利他行中
四攝擧因。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其四也。義
如別彰。此應具論。今且釋名。布施如上。因
其布施録物從道名布施攝。此與檀度有何
差別。同體義分。直爾與財名爲檀度。因其與
財録人從道名布施攝。美辭可翫名爲愛語。
因其愛語録物從道名愛語攝。言利益者經
論之中亦名利行。通釋是一。於中別事饒潤
名爲利益。化之起道説爲利行。因其利行録
人從道名利益攝。言同利者經論之中亦名
同事亦名同行亦名同利。通釋是一。於中別
分。事中共同名爲同事。行中同修名爲同行。
成徳共同名爲同利。初下次中第三是上。因
同録生名同事攝同行攝等。菩薩成下明因
得果。解脱所攝衆生生者自以四攝攝取衆
生令解脱故。未來成時還有出世解脱所攝衆
生來生其國。利他智中方便擧因。化智善巧
名爲方便。此應宣説四無礙慧爲方便矣。故
下宣説無礙衆生來生其國。得果可知。上來
明行。下其道。行熟虚通説爲道矣。道行衆
多。今此略擧三十七品。三十七品是菩薩
土對果辨因。義如後釋。菩薩成下明因得果。
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衆生來生國者還是
具道衆生來生。念謂四念。身受心法是其四
也。勤謂四勤。未生諸惡令其不生。已生令滅。
未生諸善令其得生。已生令廣。是其四也。言
神足者四如意足。欲定釋進定念定慧定是
其四也。根謂五根。信進念定慧是其五也。力
謂五力。名同五根。覺謂七覺。念擇精進猗喜
定捨是其七也。道謂八道。正見正思惟正語
正命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其八也。以自修
故令此衆生來生其國。上來明行。下明迴向
轉行之心。以迴向力令前諸行捨遠諸有趣向
涅槃故名轉行。迴向擧因迴己善法有所趣
向故名迴向。迴向有三。一菩提迴向。用己善
根求大菩提。二衆生迴向。用己善根迴施衆
生。三實際迴向。用己善根迴求實際。廣如別
章此應具論。菩薩成時明因得果。亦得
名爲擧果顯因。言得具足功徳國者上來諸
句明人莊嚴以説善人來生其國。此句明事
及法莊嚴故説具足功徳國土。衆寶莊嚴及
諸佛法名爲具足功徳國矣。上來修善起淨
土行。下明離過捨穢土行。所得國土無諸穢
惡。於中三句。初説除難教他離過。後二自離。
前教他中説除八難是句淨土者對果辨因。
教他除難爲土因矣。何者八難。三塗爲三。人
中有四。一是生盲難生等聾。二是世智辨聰之
難。謂惡邪見。三是佛前佛後之難。無佛法時。
四鬱單越難。四中初一就苦説難。第二就惡。此
常體。第三就時。第四就處。通前爲七。八
長壽天難。謂色無色界。在此無有初入聖道
故名爲難。除辟支佛。教人修治捨離此難故
名説除。修何等治能除八難。依如成實。天人
四輪能治八難。一住善處。謂生中國。對治五
難。三塗鬱單及長壽天。二依善人。謂値佛世。
對治佛前佛後之難。三自發正願。謂正見心。
對治世智辨聰。四宿殖善根對治生盲聾等
難。若直約行以論對治。受持淨戒治三塗難。
樂行法施遠離法慳對治生盲生聾等難。修正
信解治辨聰難。親近善友願値佛世對治佛前
佛後之難。願生中國對治鬱單越長壽天難。
教人除難能得淨國故説爲土。菩薩成下明
因得果。國土無有三惡八難無惡果也。教人
除難以爲因故。淨土無之離辨聰難。應是無
因。云何通名無果乎。涅槃經説一闡提等名
爲報彰。多世積習方成就故。是故離此亦名
無果。就後兩句自離過中自守戒行不譏彼
闕是淨土者持出家戒離通過也。己無毀犯
名自守戒。不觀他失名不譏闕。此擧因也。菩
薩成時明因得果。國土無有犯禁名者無惡
因也。尚無犯名。焉有犯事。擧此以顯畢竟淨
矣。行十善道是淨土者持在家戒離俗過也。
如涅槃經第四徳中亦廣宣説十善道法爲淨
土因共此相似。身離三邪口無四過意無三
惡是其十也。此十頓益。名之爲善。道義有
二。對思心通暢前思名之爲道。若對後果通
人至果目之爲道。此有五階如經説。所謂凡
夫聲聞縁覺菩薩佛十善。廣如別章。菩薩具
修而爲土因故言是土。下明得果。通明十善
因果衆生來生其國。命不中夭無殺生果。言
大富者無劫盜果。此明無果。言梵行者無邪
婬行。所言誠諦無妄語行。常以軟語無惡口
行。此明無因。眷屬不離無兩舌果。善和諍訟
無兩舌行。言必饒益無&T047790;語行。言不嫉者無
貪嫉行。言不恚者無瞋恚行。言正見者無邪
見行。自修十善而爲因故感此衆生來生其
國。此後三句通亦是其人莊嚴矣。上明行體。
下明行修次第成義。於中初別後總結勸。別
中初言如是寶積總以告發。如下所説其事
實是故曰如是。隨其惠心是種性心。種性已
上心無邪僞故名爲直。則能發行是解行心。
解行發求出世間行故名發行。隨其發行因前
起後。得深心者初地心也。初地已上信樂
至故曰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是二地行。
第二地中持戒離過名爲調伏。故彼二地十
直心中宣説軟心調伏心矣。隨其調伏則如
説行是三地行。依聞修宣名如説行。故三地
云如説行者乃得佛法。不可但以口言得淨
入諸禪等。隨如説行則能迴向是其四五六
地行。修習順忍趣向無生故曰迴向。隨其迴
向則有方便是七地修習十方便慧名爲方
便。隨其方便則成生者還是七地發起勝行。
亦可七地修無量種化衆生徳名成衆生。隨
成衆生則佛土淨是八地行。八地修習淨佛
國土名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説法淨是九地
行。九地辯才爲人説法名説法淨。隨説法淨
則智慧淨是十地行。十地成就智波羅蜜名
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心淨者金剛心淨。隨其
心淨因前起後。則一切功徳淨佛果淨也。由
金剛心得佛一切淨功徳矣。淨土之果即是
一切徳淨所攝。上來別論。下總結勸前諸句
中據後以勸。餘略不論。言是故者是前心淨
得佛一切功徳淨土故。若菩薩欲得淨土常
淨其心者擧果勸因。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明
因得果。有人宣説心淨在果。當應不然。下文
宣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意猶是心明不在
果。上來正顯淨土因果。自下第二拂疑顯淨。
何故須然。前説淨土因得淨土果。而佛自身
現居穢國。事與言乖所説難信。故須拂疑以
成前義。諸經多爾。故涅槃中佛説菩薩修淨
佛土。徳王即問。如來何故不修淨土自居穢
國。佛即答之我土常淨。與此相似。文中有三。
一舍利弗疑念起發。二佛知念下對之顯淨。
三常佛現此嚴淨時下明化利益。初中爾時
生念時也。謂此説時。言舍利弗擧疑念人。經
中亦名秋露子。又亦名爲憂波提舍。舍利母
名。母眼似舍利。此翻名身。弗多羅者此翻名
子。舍利之子名舍利弗。秋露子者母名。其母
眼似秋露鳥眼故名秋露。約母以別名秋露
子。憂波提舍此名爲論。其人聰慧善能難論。
從此呼之爲優波提舍。何故此人偏獨疑念。
良以其人聰慧第一能於深法生疑起發故偏
疑念。下文數爾。承佛威神生念所由不禀
上力説之爲承。威者威徳神者神力。此承如
意力加備故生疑念。何故須然。因此疑念
廣有開發所起事大故須承矣。噵承佛威明
念契常。作是念者正起疑心。下顯疑相。若菩
薩心淨牒佛上言。生疑由此所以牒之。下約
生疑。我世尊者擧所疑人。爲簡前他方淨土
之佛是故標言我世尊矣。此佛居穢有疑可
怪故須別標。佛備衆徳爲世欽仰故號世尊。
化我之尊名我世尊。本爲菩薩意豈不淨而
是佛土不淨若此出所疑事。本爲菩薩意豈
不淨準果撿因疑無淨心。意猶心也。豈謂可
也。佛前自説心淨土淨。佛今自身住不淨土。
本在因中爲菩薩時所有心意豈不淨也。而
是佛土不淨若此將因驗果怪無淨土。本
有淨心應得淨土。何縁今日所得國土不淨
若此。下對顯淨。顯之云何。明土實淨衆生
不見土隨不見應爲不淨。文中有三。一佛正
顯淨。二螺髻助顯。三如來重顯。此三相成。佛
是化主兼是所疑。故佛先顯。佛雖説淨無人
證見語成難信。故須螺髻彰己所見助成佛
語。螺髻雖復言己見淨舍利不覩猶謂叵信。
故須如來重復顯淨助成螺髻。以此三憣展
轉顯淨穢相始盡。又復初憣如來顯淨令使
聞知。第二螺髻明己見淨生其信解。第三如
來隱穢含其證見。此則教入之次第也。
就初段中佛知其念顯淨所由。由知所念故
爲顯示。即告已下正爲顯淨。約喩顯之句。別
有四。一如來就喩反問舍利。爲約舍利所知
之事類所不知故須反問。於意云何就心總
問。問其意解於汝意中所解云何。日月豈下
就事別問。初言日月豈不淨者是其一問。爲
約此事明土非穢所以問之。耶者是其不定
之辭。而盲不見復爲一問。約此事明舍利等
不見所由故復問之。二舍利正答。不也總答。
彰彼日月盲雖不見而非不淨故曰不也。下
別答之。是盲者過答其後問推過在盲。非日
月咎答其初問免過日月。明其日月無不淨
咎。三佛取所答類之顯土。衆生罪故不見如
來佛國嚴淨取前所答推過屬凡。非如來咎
取其後答免過於佛。此言稍隱。準喩應言言
非佛土咎。但前舍利就佛疑責。故今還須就
佛免過。是故説言非非如來咎。此言含通。別
則有二。一非如來因中有其不淨心咎。二非
如來果中有其不淨土咎。四就所顯結己土
淨推彼不見。我此土淨結己土淨。而汝不見
推其不見。汝自不見何得疑我心土不淨。自
下第二螺髻顯淨。佛雖説淨無人證見淨則
回信。故復螺髻顯淨助成。又復舍利穢相未
除。須彼螺髻顯淨除遣。文中有四。一遮呵舍
利執穢之心。二所以下螺髻自申己之所見明
土實淨成彼不應。三舍利言我見此下舍利
自彰己之所見明非故違。四螺髻釋其見穢
所由并解菩薩見淨所以。就初段中螺髻梵
王擧能呵人。語舍利弗告所呵者。勿作是意
謂此不淨正是誡辭。自下第二螺髻自申己
之所見明土實淨。所以者何徴前起後。所以
不應謂此佛土不淨者何。我見已下明己所
見彰土實淨成前不應。我見土淨如自在宮
類以顯之。此應名彼中間梵王所居之處爲
自在宮。何者是其中間梵王於初禪中除覺
觀在名中間禪。彼何處住。初禪之中有其三
天。一梵補天二梵衆天三大梵天。梵衆梵補同
在一處民主之別。大梵即是中間梵王。云何
得知名此大梵爲自在天。如經中説。外道所
計自在天因是大梵王。彼於千世界統王自
在名自在天。此梵住處名自在宮。此即螺髻
所居之處。螺髻見土同彼淨矣。理實佛土淨
過三界。此亦螺髻隨分見耳。自下第三舍利
自彰己之所見明非惡心故違説穢。故今説
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棘沙等。螺髻言下是
第四段螺髻釋其見穢所由并解菩薩見淨所
以。解彼舍利見穢所由令人厭捨。解釋菩薩
見淨所以使人修學。先明舍利見穢所由。心
有高下不依佛慧見穢所以。心有高下明無
等悲。於諸衆生分別違順善惡等異名心高
下。不依佛慧明無深智。於諸法中分別染淨
空有等別彰佛深慧故曰不依。故見此土爲
不淨者正明見穢。下釋菩薩見淨所由。於一
切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見淨所以。於生平
等明有等慈。翻前高下。深心清淨明有妙慧。
翻前舍利不依佛慧。則能見此佛土淨者正
明見淨。翻前舍利故見不淨。上來第二螺髻
顯淨。自下第三如來重以顯前舍利言見不
淨故須重現。文中有五。一如來現淨。二大衆
同見。三佛勸舍利合其觀察。四舍利答佛明
己已見。五佛就所見明土本淨。初中佛以足
指按地現相變土。即時三千珍寶嚴飾隱穢
現淨。譬如已下類以顯勝。此即顯佛不思議
徳。問曰前説由心高下不依佛慧故見不淨。
佛今何不改變其心令使見淨乃須按地。釋
言爲化差別有三。一變境從心。二變心從境。
三境心倶變令依初門變境從心從彼舍利
求淨之意。爲彰穢境無定相矣。自下第二大
衆同見。初歎未有後見自身坐寶蓮華。先來
恒處今時始見。自下第三如來勸觀。汝且觀
者暫見非永故曰且觀。又見不見在於舍利
未可專定故曰且觀。自下第四舍利答佛明
己已見。唯然世尊奉命觀察。唯是敬辭亦是
專義。然是許可依順之義。專依佛教觀察土
淨故曰唯然。下明所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彰昔未覩。今佛國土嚴淨悉現明今始見。道
此語者彰淨殊異。與前大衆歎未曾有其言
相似。又欲彰土始淨非本。自下第五爲遣舍
利始淨之言如來重復明土本淨。於中初法
次喩後合。法中初言我佛國土常淨若此明
淨非始爲欲度下辨應顯眞成土本淨。言爲
下劣示土不淨明於上人由來常淨。問曰穢
土乃是衆生自業所招。何關佛事。而言爲度
示土不淨。釋言衆生見穢見淨實由自業。然
其所見見於佛土。良以佛土淨妙無礙能隨
衆生現種種相如淨妙珠能隨衆縁現種種
色。佛土隨縁令人異見故説爲度下劣人故
示不淨耳。喩中諸天喩見土人。天福不同見
飯各異。人行不同見土各別。故取爲喩。共寶
器者喩同一國。用土資身名爲共食。隨其福
徳飯色異者喩行不同見土別也。於佛一種
圓妙土中種種異見。如於一飯見色各異。一
質異見此之謂也。下合顯法。如是舍利若人
心淨便見此土功徳嚴者合彼勝天見飯好
也。亦應説言若人心垢見土不淨。合彼劣天
見食不如。文略不説。上來第二因念顯淨。自
下第三明化利益。於中有二。一由現淨利益。
二由還穢利益聲聞。前中常佛現國淨時得
益所由。下正明益。寶積所將得無生者知土
本淨從來無染無染可起故得無生。八萬四千
發菩提者覩淨願求所以發心。後中佛攝還
復如故得益所由。下正顯益。三萬二千遠塵
離垢法眼淨者道悟初果由見土變。知有爲
法皆悉無常不取不執名爲遠塵。内者見惑
名爲離垢。見諦明白名法眼淨。八千比丘不
受諸法漏盡意解得羅漢果由見土變。知三
界法悉無定性不生貪取名不受法。當前遠
塵。内除愛染名爲漏盡。當前離垢。得無學智
名爲意解。當前得眼
方便品者。從此已下第二會説。於中九品此
品之中廣顯維摩權導方便發起後説。因以
標品名方便品。方便之義汎論有四。一進
趣方便。進趣向果如見道前七方便等。二
權巧方便。如二智中方便智等實無三乘權
巧施之。三施造方便。如十波羅蜜中方便
波羅所爲善巧故曰方便。四集成方便。如
地論説。此法巧成名方便等。諸法同體巧
相集成故曰方便。前三唯徳後一通法。今
此所論義當第二權巧方便。但權巧中義別
有三。一身方便。現形六道無所不爲。二口
方便。實無三乘權以施之。三意方便。現證
聲聞縁覺之果及起煩惱業苦等事。今此正
明身業方便亦兼口意。故下文言以如是等
無量方便饒益衆生。又復此中巧化衆生。亦
即是其施造方便。明此方便名方便品。下隨
文釋。此會之中有序有正。不定進退有二。一
唯取維摩現今一會所説之法以爲正宗。是
即從初至獨寢以疾臥來通爲由序。善來文
殊不來相下是其正宗。序中約人兩門分別。
一通維摩及佛分別。第二唯就維摩分別。通
約維摩及佛分別者序中分二。初方便品明
其維摩現病起發。二弟子品下彰其如來告
命起説。前現病中文別有三。初擧維摩爲起
説人。二已曾下讃歎維摩彰起説徳。三其以
方便現身疾下現病起説。後明如來告命序
中文別亦三。初維摩詰念待聖問起告所由。
二如來因念正告問疾。三念文殊與衆來下
維摩空室待其所告。於此分中告問爲宗。是
故總名如來告問起發序矣。即文以求爲序
正爾。通約維摩及佛如是。唯就維摩分別云
何。於中略以三問分別。一顯徳序二現相
序三興念序。言顯徳者廣顯維摩行徳殊勝
令人敬信聞説樂受。於中有三。一直歎顯徳。
二以疾故國王大臣皆往問下寄就説顯徳。
亦得名爲寄化顯徳。三弟子品下寄對顯徳。
於此分中先對不堪彰其徳高。問疾品初寄
對所堪顯其徳妙。顯徳如是。言現相者所現
有二。一現病爲由。二問疾品空室起發。論其
現病爲後十原。語其空室爲後七本。故得名
序。十之與七問疾品中當廣辨列。現相如是。
言興念者爲念有二。一弟子品初念問爲由。
二問疾品初念文殊來空室相待。序相如是。
正宗之文至時當辨。此一序正舊來共傳。二
通攝維摩一世所説悉爲正宗。是則從初乃
至方便現身疾來判爲由序。以其疾故國王
大臣皆往問下悉爲正宗。廣集維摩一世所
説爲正行法令人學故。就初序中文別有三。
一標列説人。二已曾供下歎其説徳。三其以
方便現身疾下現疾起説。初中毘耶出其住
處。言有長者標列其人。徳標時望故號長者。
名維摩詰列其名諱。次歎其徳。於中初先歎
其實徳。欲度人下歎其權徳。實爲化本故先
讃歎。權爲化由故復歎之。實中有二。一明
維摩内徳充盈。二諸佛咨下美響遐振爲人
敬歎。前中先歎自分功徳。久於佛道心已純
下歎其勝進。就自分中先歎自利。明了生下
歎其利他。前自利中先歎行圓。大願成就歎
其願滿。歎行圓中約位以歎。亦以維摩住於
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徳故約諸位而以歎
之。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殖善本歎七地已
還功用之行。如地經説。一一地中多供養佛
名爲已供。無量諸佛此攝功徳。深殖善本明
攝智慧。又供諸佛起行所依。深殖善本正起
所行。得無生忍歎八地行。忍別有五。如仁王
説。一者伏忍。種性解行深伏煩惱故名爲伏。
二者信忍。初二三地。於後無生深信不壞。三
者順忍。四五六地。趣順無生。四無生忍。七八
九地。見法無起。五寂滅忍。十地及佛。相盡證
寂得大涅槃。七地雖得無生忍而未清淨。八
地已上無生忍淨故就説之。辯才無礙歎九
地行。彼具四無礙辯才爲生説法名辯無礙。
遊戲通等歎十地行。遊戲神通是十地中神
通大也。化用難測名之爲神。神而無壅故説
爲通。於此神通歴渉名遊。出入無礙如戲相
似故復名戲。逮諸總持是十地中大陀羅尼
也。獲無畏等是十地中智慧大也。智有四種。
一摧邪智。二入正智。此二一對。三是實智。四
方便智。復是一對。文中初言獲無所畏降魔
勞怨是摧邪智。獲無畏者得四無畏伏外道
也。降魔怨者得佛十力壞魔怨也。魔能勞亂
名之爲勞。敗人善根故説爲怨。十力堅固能
降伏之。此皆佛徳。何故説爲十地智大也。滿
在佛果得在十地。故大品經發趣品中宣説
十力四無畏等十地悉得。入深法門是入正
智。如來藏性是深法門。證會名入。此初對竟。
善於智度是其實智。經説十地智波羅蜜最
爲増上名善智度。此即證智。通達方便是方
便智。隨有巧知名通方便。此即教智。前歎行
圓。大願成就歎其願滿。所求皆得名大願成。
前歎自利下歎利他。明了衆生心之所趣
其欲也。現起希望名之爲欲*智欲所求名之
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知物根也。宿習今
成説以爲根。謂信進等。根性不同有利有鈍
維摩悉知。前歎自分下歎勝進。上攝佛徳名
爲勝進。於中四句。文於佛道心已純淑是第
一句明其願成。大菩提果是其佛道。純謂精
也。淑猶善也。維摩於佛求心精純求心善淑
故名純淑。決定大乘是第二句明其信成。佛
果爲佛。大人所乘名爲大乘。於此深信決定
不疑故名決定。諸有所作能善思量是第三
句明其解成。勝修非一名諸所作。於此中審
觀不謬名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是第
四句明其行成。住佛威儀身行同佛。心大如
海心行同佛。前歎徳盈。下歎名美爲人敬歎。
諸佛咨嗟上爲佛歎。十方諸佛咨口嗟歎故
咨。弟子釋梵世主敬者下爲人敬。弟子敬
者爲人敬也。爲佛四部弟子同敬。釋梵世主
爲天敬也。釋謂帝釋梵謂梵王。世主是其護
世四王。常爲此等之所尊敬。六趣同敬且擧
此等。上歎實徳下歎權徳。權中初總。資財無
量攝貧下別。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生下
總以結歎。就初總中欲度人故現生所爲。以
善方便現生之智。方便之義約行汎論有其
三種。一證方便。於第一義能捨情相善巧證
入。故彼地經第八地中名彼證行以爲善慧
方便矣。二助方便。於彼隨有助道行中善巧
修習故名方便。故地持中宣説十二巧方便
行。於此門中巧修自利巧能利他悉名方便。
三不住行中善巧修起。於中有六。一觀空不
著能起有行名爲方便。如地經説。十方便慧
發起勝行。即其事也。第二行有不染心常證
寂故名方便。三即淨常染得大涅槃不捨世
間故曰方便。四即染恒淨不捨世間而常涅
槃故曰方便。五自利兼他不偏自利故名方
便。六他利兼自不失自善故名方便。今此所
論不住方便。於不住中證空隨有即淨隨染
即自兼他名方便智。居毘耶離正明現生。別
中有二。一以道攝俗謂以六度攝取衆生。文
相可知。二從雖爲白衣已下即俗以通道。於
中有三。一處俗不同。二入治正下以法化益。
三若在長者長者尊下居上攝下。初中合有
十三句文。攝爲三對。自利利他。初七一對次
四一對後二一對。就初對中前六自利後一
利他。前自利中初一約形道俗分別。雖爲白
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次一約處。雖處居家
不著三界。次二約人。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
有眷屬常樂遠離。後二約就資具分別。雖服
寶飾相好嚴身雖服飮食禪悦爲味。食有二
種。一世間食二出世食。世食有四。所謂段食
思食觸食及以識食。出世之食有其五種。法
食禪食念食願食及解脱食。然今維摩雖處
段食禪悦爲味。禪即禪食。禪定釋神名之爲
悦甘神曰味。此前自利。博弈戲處輒以度人
是其利他。博謂六博。弈謂碁弈。此等戲處輒
以度人。此初對竟。第二對中初二自利。受諸
異道不毀正信明信不壞。雖明世典常樂佛
法明願不壞。後二利他。一切見敬供養中最
身業益物。維摩巧化今他見者悉共尊仰。是
故名爲一切見敬。維摩徳深有尊敬者獲無
量福。故爲一切供養中最。執治正法攝諸長
幼口業益物。以佛正法大小同教故攝長幼。
此兩對竟。第三對中初自利。少集多慶名作
諧偶。心無貪愛故獲俗利不以喜悦。後句利
他。遇人便化故遊四衢饒益衆生。上來第一
在俗不同。自下第二以法益物。於中五句。入
治正法救護一切王法益物。入講論處道以
大乘佛法攝人。入諸學堂誘開童蒙俗法教
物。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此之兩句行法利生。此兩段竟。自下第三居
上攝下有十一句。前八人尊後三天尊。六道
上人天益多。所以偏擧。人中初言長者中
尊説勝法者。凡是長者人多諮禀須教勝法。
居士中尊斷貪著者居士有二。一廣積資産
居財之士名爲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
名爲居士。今據初門。彼多貪財故教斷貪。刹
利中尊教忍辱者刹利王種。自在難寢故須
教忍。婆羅門中除我慢者彼多博學喜生慢
高故教除之。大臣中尊教正法者臣吏宰俗
喜生柱罰須教正法。王子中尊示忠孝者王
子於父是臣是子。爲臣須忠爲子宜孝。所以
教之。王子貪位喜行逆害故教忠孝。内官中
尊化宮女者。中曹奄人主常宮女易以法化。
故教以正。庶民中尊令興福者凡庶薄福。故
須教引令修福業。下爲天尊。梵天中尊誨勝
慧者梵者多樂習禪不修聖道。須教勝慧。帝
釋中尊示無常者彼多著欲須示無常令生厭
離。護世中尊護衆生者彼四天王防護世間
不令鬼神枉害人民名護世王。維摩在中常
護衆生。諸天無量且擧斯耳。上來別難。以如
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生者總以結歎。上來第
二歎其説徳。其以方便現身有疾是第三段
現病起説。假病弘道故曰方便。此亦是前諸
方便中一方便耳。上來由序。下爲正宗。於中
略以五門分別。一約所化凡聖分別。二約所
教凡夫二乘菩薩分別。三就維摩顯徳分別。
四約所顯因果分別。五隨文釋。初言所化凡
聖別者盡此品來因凡問疾明教凡夫法。弟
子品下因聖問疾明教賢聖中先對不堪彰昔
所説。問疾品下對其所堪明今所説。此一門
竟。言約所教凡夫二乘菩薩別者盡此品來
教凡夫法。第二一品教聲聞法。菩薩問疾盡
香積品教菩薩法。於中初先寄對不堪彰其
法體。問疾品下對所堪明其修相。此兩門竟。
就維摩顯徳分別者。初盡菩薩問疾品來廣
擧維摩巧説難敵彰其智勝。問疾品下廣顯
維摩神變難測明其通勝。細實兼通麁判如
是。此三門竟。言就所顯因果別者因果有二。
一法身因果二淨土因果。從初盡入不二門
品明法身因果。香積一品明淨土因果。就前
法身因果之中隨人分三。此品之中對化凡
夫顯法身因果。常樂佛身是法身果。從於無
量功徳生等是法身因。弟子品中對化聲聞
顯法身因果。對前九人明法身因。對後一人
彰法身果。菩薩問疾盡不二門對教菩薩顯
法身因果。初彌勒明菩薩徳是法身果。先嚴
已後明法身因。就明因中先對不堪辨出行
體。問疾品下約對所堪明修成相。法身因果
辨之麁爾。就明淨土因果之中香積品初明
淨土果。寄就香積如來以顯。香積品末修十
修八明淨土因。所顯如是。次釋其文。此品之
中因凡問疾明教凡法。於中有三。一因前
現病國王大臣婆羅門等皆往問疾。二其往
下因其問疾廣爲説法。三長者維摩爲諸問
疾而説法下明説利益。初段可知。第二段中
初言往者廣爲説法總明爲説。下別顯之。別
中有二。一説生死過令其生厭。二説佛功徳
使其生欣。前厭生死護煩惱行。後令生欣護
小乘行。前教厭中初先別教觀身五過。下諸
人者此可厭患結勸生厭。前別教中教觀無
常。苦空無我及與不淨通後佛身合有六法。
然諸法門開合不定。總準一法謂一法界。或
分爲二生死涅槃。此二之外無第三法。約之
説人凡聖之外無第三人。或分爲三謂三自
性。如楞伽説。所謂縁起自性及成縁起妄想
是生死法。生死之中有境無實。從縁集生説
爲縁起。心虚不眞説爲妄想。成是涅槃性不
壞故。或分爲四謂四法印。如地持説。一切行
無常一切行苦諸法無我涅槃寂滅是其四
也。前三生死後一涅槃。問曰無我理通諸法。
何故偏判以爲生死。此義不定進退四門。一
就情分別。生死有我涅槃無我。以著我故世
間受生。是故有我偏在生死離我不生。爲是
涅槃一向無我。二就法相相對分別。生死無
我涅槃有我。生死之法體無性實用不自在
故説無我。涅槃性實故説有我。三就性實及
與假用。生死涅槃二倶有我。是義云何。生死
法中有二種我。一性實我所謂佛性。故經問
言二十五有有我不也。佛答我者即如來藏。
藏即佛性。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二
假用我五陰和合集成我人。故經云言衆生
佛性不即六法不離六法。言六法者五陰及
我。此我即是假用我也。生死有此涅槃亦然。
如來法身是其性我。如涅槃説。若法是常是
眞是實是主是依名爲我者是性實我。説諸
佛五陰集成假人。是假用我此是第三。四就
因縁破相空理生死涅槃二倶無我。如經中
説。今就第二。是故無我判屬生死。故涅槃説
生死法爲無常苦無我不淨。涅槃之法常樂
我淨。或分爲五。如楞伽中五法是也。名相妄
想正智如如是其五法。名相妄想是生死法。
名之與相是生死境。境體無實但是名有説
之爲名。事相差別説之爲相。妄想是其生死
之情。正智如如是涅槃法。正智能證如如所
證。又復如下迦旃延中所説五法亦是五也。
彼生死中宣説無常苦空無我。涅槃説一。故
合爲五。空與無我有何差別而須分二。依如
毘曇。陰體非我名爲無我。陰非我所説以爲
空。若依成實。衆生空者名之爲空。法體空者
説爲無我。故於彼論中衆生空觀名空。通遣
十六神故。法空觀者名無我行。若依此經。衆
生空者名爲無我。故下文言衆生是道場知
無我故。法空名空。故不文言一切法是道場
知諸法空故。以有此異故別分爲二。如此中
説。生死宣説無常苦空無我不淨涅槃合一
故有六種。或分爲八。如涅槃説。生死法中宣
説無常苦無我不淨涅槃宣説常樂我淨是其
八也。或説爲十。生死宣説無常苦空無我不
淨涅槃宣説常樂我淨及與有義故合有十。
或説十六。如涅槃説。涅槃有八常樂我淨眞
實善有。翻對涅槃生死亦八故有十六。廣則
無量。今據一門且説六矣。就前生死五法之
中。先教無常次教觀苦次教觀空次教觀無
我後教觀不淨。明無常中是身無常生無常
也。生分始起故曰無常。無彊是老。老失健故
曰無彊。無力病也。病奪彊力故云無力。無堅
死也。性不堅固易可滅壞。此麁無常。速朽法
者是念無常。念念遷滅名速朽法。不可信者
總結顯過。身相如是。世人謂常不可信也。就
明苦中初先正辨。如此身下約智顯過。前正
辨中爲苦心苦。爲惱病集。是身苦也。爲惱
外苦違縁逼惱。病集内苦。就下約智顯過之
中如此身者牒前苦身。道言智者所不怙者
諸佛賢聖明智慧人終不恃怙如此苦身。就
明空中句別有十。前五別就五陰以論。如華
嚴説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
觀識如幻。文中初言身如聚沫不可撮磨是
彼色陰。是身如泡不得文應是彼受陰。是身
如炎從渇愛生是彼想陰。炎謂陽炎。浮動相
似野馬。故華嚴中説爲野馬。身如芭蕉中無
有堅是彼行陰。如芭蕉樹衆葉相裹中無堅
實行亦如是。諸心數法聚合成行中無性實。
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彼識陰。如世幻法依
事妄起。心識如是依法妄起。後五通就五陰
明空。於中前三約就所依因縁辨空。後之兩
句就身體性無常顯空。就前三中是身如夢
虚妄見者約就所依明身虚妄。此身依於妄
識心起。如夢中身依睡心起。謂依七識妄心
起也。是身如影從業現者約對所因明身虚
假。身從過去善惡業生。業如形質。身如影像。
故取爲喩。是身如響屬因縁者約對所縁明
身虚誑。身從過去煩惱縁生。亦假現在父母
精血飮食縁成。縁如聲形如響矣。就後兩句
以性無常顯空之。身如浮雲須臾滅者此句
擧其分段無常以顯空也。是身如電念念不
住以念無常顯眞空也。就無我中句別有八。
前之五句約就四大以顯無我。後之三句*常
相辨無。就前五中初四別約四大之喩以顯
無我。後一總約四大之法以顯無我。就前四
中是身無主爲如地者衆塵和合假以爲地。
地雖昇持而無主宰。身亦如是。假衆法成。雖
有作用而無主宰。是身無我爲如火者自實
我體。自在我用。火得草木自在焚蕩。似有我
用而無我實。衆生如是。雖有作用而無我實。
是身無壽爲如風者相續名壽。風雖相續偃
山移岳而無壽者。身亦如是。雖復相續從此
到彼而無壽者。是身無人爲如水者宰用名
人。水雖汎潤而無人體。身亦如是。雖有作用
而無人體。就下總中是身不實四大爲家攬大
成身。所以不實。大爲神宅故名爲家。上來約
大明身無我。自下三句常相辨無。是身爲空
離我我所明無我體。解釋有三。内外分別。
約報名我。外境是其我家所有名爲我所。二
就内總分別。五陰和合集成假人名之爲我。
五陰是其我家所有名爲我所。三就五陰相
望分別。説色爲我餘陰爲所。説受作我餘陰
爲所。如是一切。云何無我及我所。分別有三。
一無横計十六神我名爲無我。以無我故諸
法便非我家所有名無我所。如毘曇説。二假
衆生中無有我性名爲無我。假名法中無有
定性名無我所。如成實説。第三假名人相令
無名爲無我。假名相全無所有名無我所。此
義如下觀生品説。今言如空離我我所含此
多義。此無我體。自下兩句明無我用。是身無
知如草木等約就心法明無我用。現見有知
云何言無。法有四重。一事二法三理四實。陰
界入等事相分別。名之爲事。苦無常等諸法
之數説以爲法。破相之空名之爲理。非有非
無。如來藏性説以爲實。此四重中約初事門。
其實有知。就法推求。知則無知。是義云何。
一念之心具足四相。初生次住終異後滅。此
四相中何者是知。若生是知餘三應非。若餘
非知生亦應非。乃至滅相類亦同然。若使四
相各別是知便是四念別知四法。何關一念
具足四相。若使四相各別非知。四相和合方
爲知者。非知共聚云何能知。如一盲不見雖
伴衆盲豈有見理。又復四相無和合義。生相
現時餘相未來。共誰和合。住相現時生相已
謝。餘二未現與誰和合。乃至滅相現前之時
餘相已謝。復與誰合。是故進退都無合義。何
處生知。就法如是。就理推求。法相尚無。知復
安寄。就實以求。破相之理亦不可得。況法與
知云何叵得。法若曾有可對説無。由未不
有對何説無。是故亦無無相可存。此四重中
今據後三故説無知。現見此身有動有止。云
何無知。故復擧草木事類以顯無動。而無知
事同草木不動。無知猶如瓦礫。是身無作風
力轉者約就色法明無我用。進止施爲但是
風轉。非是我作。無我如是。次論不淨句別有
八。初之一句正顯不淨。後七更以餘義助顯。
就初句中是身不淨常相正擧。穢惡充滿釋
以顯之。不淨有五。一種子不淨。是身過去結
業爲種。現在父母精血爲種。二住處不淨。在
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安置己體。三自體
不淨。三十六物集成己體。四自相不淨。九孔
常流。五畢竟不淨。此身死已。虫食成糞火燒
成灰埋爲爲土。究竟推求無一淨相。今言不
淨穢惡充滿。即是五中自體不淨。餘略不擧。
下以餘義助顯不淨。謂以無常苦無我等而
助顯之。又苦無常空無我等不淨法故亦名
不淨。於中初句以無常義而顯不淨。其次五
句以其苦義而顯不淨。末後一以空無我而
顯不淨。就初句中是身虚僞是性無常。因縁
虚集而無性實名曰虚僞。虚僞無性説何爲
常名性無常。此破常性。雖假衣食畢歸磨滅
是相無常。前後遷變是無常相。破去常相無
常爲體。身云何淨。次五以苦顯不淨中初三
以其老病死苦而顯不淨。次一以其四大違
苦而顯不淨。後一五陰生滅之苦而顯不淨。
就前三中是身爲災爲一病惱是病苦也。一
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
倶作。今約一大且言百一。是身如丘井爲老
所逼是老苦也。高丘必頽深井必滿有身必
老。故取爲喩。爲老所逼約喩顯法。亦得名爲
辨法同喩。是身不定爲要當死是死苦也。此
前三竟。亦應説生苦。微故不論。如毒蛇者是
其四大違損苦也。譬如四蛇盛之一篋共相
違害。四大如是。盛一身篋性相乖反故取爲
喩。云何乖反。論地則堅而重。風則動而輕。水
則濕而冷。火則熱而&T024802;。故曰相反。如怨賊者
是其五陰生滅苦也。何故五陰説爲怨賊。人
皆樂住。而此五陰共相摧滅違反人情。故名
怨賊。以能相害經中亦説爲旃陀羅。是義云
何。於五陰中識陰始生想來摧滅。想陰始現
受來摧滅。受陰始起行來摧滅。行陰始生識
復摧滅。想於色陰中根用相代生滅相功。故
名怨賊。苦想如是。以苦爲身。身云何淨。言如
空聚陰界諸入共合成者以空無我顯不淨
也。上來別教。言諸仁者此可患厭結勸令厭。
上教生厭護煩惱行。下教生欣護小乘行。於
中有二。一約自行。教求佛身護彼小心。二欲
得佛身斷生病下約就利他教求菩提護彼狹
心。前中復二。一勸求佛果。二從無量功徳生
下明果由因勸修佛因。前中初言常樂佛身
擧果正勸因。聲聞厭有則求取滅。菩薩異彼
故須樂佛。下釋勸意。所以者何。徴前起後。所
以勸汝求佛者何。下對釋之。佛即法身故須
樂之。有人見佛示同有爲疑不可求。爲遮此
意故説佛身即是法身。爲是須求。佛具三義。
廣如別章。今言法身是佛報身。説從無量功
徳生故。以佛一切功徳法成故名法身。就下
明果從因生中初從無量功徳生者總以標
擧。從戒下別。下從如是無量淨法生如來身
總以結之。就初總中言從無量功徳生者報
身本無。方便修起故從徳生。徳別衆多故曰
無量。別中有二。一從教行生。二從眞實下從
證行生。就教行中初先別論。從斷一切不善
法下總以結之。別中有四。一明行因。二從六
通下明其行果。三從三十七品下明其道因。
四從十力四無畏下明其道果。就初段中文
別有四。初從戒等是自利行。其戒定慧解脱
知見餘處名爲五分法身。義如別章。今且釋
名。防禁名戒。住縁稱定。觀遠名慧。此三相因
從斯得果。果絶覊縛説爲解脱。謂心解脱慧
解脱等。於已解脱時照知顯了名解脱知見。
此五猶是戒定慧三行所攝。初一是戒。次一
是定。後三通攝皆是智慧。二慈悲等是利他
行。此前一對。三布施等復明自利。施戒忍進
四種可解。就禪度中禪是四禪。定者是其四
無色定。言解脱者謂八解脱。言三昧者謂三
三昧。就波若中多聞教智。智慧理智。亦名證
知。上來別論。諸波羅蜜總以結之。四從方便
生復明利他。謂方便智。此復一對。上來行因。
六通三明是其行果。言六通者身通天眼天
耳他心宿命漏盡是其六也。言三明者宿命
天眼及以漏盡。亦如別章。從三十七道品生
從止觀生是其道也。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是
其道果。四無畏義此應具釋。此三皆是十地
中得。是故從之得生佛身。上來別竟。從斷一
切不善法生集一切善法生總以結之。上來
教行。下明證行。從眞實生是所證理。如來藏
性是其眞實。此佛正因故佛從生。從不放逸
是其能證。妄情浮蕩名爲放逸。證實除捨名
不放逸。此即般若不放逸根。前總次別。從如
是法生如來身總以結之。前約自行教求佛
身。下約利他教求菩提。是故告言欲得佛身
斷生病者當發阿耨三菩提心。前明諸人皆
往問疾。次爲説法下明説益。長者維摩爲問
疾者而爲説法。令無數人發菩提心
維摩義記卷第一



維摩義記卷第二
 沙門慧遠撰 
弟子品者。此品之中命聲聞弟子問疾。良以
聲聞學在佛後故名爲弟。從佛化生故復稱
子。從其所告以題章目名弟子品
次隨文釋。於中略以三門分別。一對上生起
以釋來意。二對後科分。三依文正解。來意如
何。兩義釋之。一約序義釋其來意。二就正宗
以解來意。言約序者曲復有二。一就佛以釋。
前品維摩現病起發。維摩現病原爲起説須佛
影響故。從此已下如來告問起彼所。説所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