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注維摩詰經 (No. 1775_ 僧肇撰 ) in Vol. 38

[First] [Prev]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生也 肇曰。豈我獨如化。物無非化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肇曰。身相沒生可如幻化。菩提眞道必
應有實。故問久如當成
天曰如舍利弗還爲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肇曰。所期必無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肇曰。聖人
還爲凡夫何有是處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
肇曰。彼聖人爲凡夫。我成菩提道。無處一

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肇
曰。菩提之道無爲無相自無住處。誰有得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
得當得如恒河沙皆謂何乎 肇曰。據得以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説有三世非謂菩提
有去來今 什曰。菩提性空故超於三世。菩
提既空則無得佛。無得佛者則亦無菩提。
縁會而生。理不相離。故有無宜同*也。肇曰。
世俗言數有三世得耳。非謂菩提第一眞
道有去來今也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什曰。佛道
深妙有之眞極。己所未得猶謂不無。即其
所得了其非有。故問令推己以悟佛也。肇
曰。羅漢入無漏心不見得道。入有漏心
則見有得。今問以第九解脱自證成道時
見有得耶。欲令自悟無得義
曰無所得故而得 什曰。以其解法無得則
理會於法。故因其所會假名爲得。肇曰。
推心而答也。無得故有得。有得則無得。此
明眞得乃在於不*得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什
曰。二乘取證無得倶同。但大乘悟法既深。
又無出入之異耳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曾已供養九
十二億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
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衆生
 肇曰。上但即言生論。未知其道深淺。淨
名傍顯其實以生衆會敬信之
注維摩詰經卷第六



注維摩詰經卷第七
 後秦釋僧肇選 
  佛道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
道 什曰。因上章天女隨願受身流通佛
法故廣圓應之迹以明通達之功也。肇曰。
上云諸佛之道以無得爲得。此道虚玄非
常行之所通。通之必有以。故問所以通
也。生曰。應化無方爲佛之道既能體之爲
通達矣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 什曰。非道有
三種。一者惡趣果報。二者惡趣行業。三者世
俗善業及善業果報也。凡非其本實而處之
皆名非道。處非而不失其本。故能因非道
以弘道。則通斯通矣。譬如良醫觸物爲藥
故醫術斯行遇病斯治
是爲通達佛道 肇曰。夫以道爲道非道爲
非道者。則愛惡竝起垢累茲彰。何能通心妙
旨達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爲道。不
以非道爲非道者。則是非絶於心。遇物斯
可乘矣。所以處是無是是之情。乘非無非
非之意。故能美惡齊觀履逆常順。和光塵
勞愈晦愈明。斯可謂通達無礙平等佛道
也。生曰。既出其表而行之者皆應化然也。
因天女即是其事故廣之焉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
間而無惱恚 什曰。五無間罪業也。地獄至
餓鬼惡趣果報也。肇曰。五逆罪必由惱恚
生。此罪捨身必入地獄受苦無間也。菩薩
示行五逆而無惱恚。是由不以逆爲逆
故能同逆耳。若以逆爲逆者孰敢同之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 肇曰。罪垢地獄因也。
示受其報實無其因
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肇曰。癡慢
偏重多墮畜生
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徳 肇曰。慳貪無福多
墮餓鬼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爲勝 什曰。梵本云至
色無色界。凡夫生彼則謂爲涅槃第一最勝。
今有爲而生不以爲勝也。肇曰。上二界道
受有之因。雖同其行知其卑陋也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衆生無有
恚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 肇曰。
示行三毒而不乖三善也
示行慳貪而捨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
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
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徳示行亂意而常
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 肇
曰。示行六弊而不乖六度也
示行諂僞而善方便隨諸經義 什曰。雖迹
與諂同。而實不乖正。所謂善方便隨諸經
義也。肇曰外現隨俗諂僞内實隨經方便

示行憍慢而於衆生猶如橋梁 什曰。言其
謙下爲物所凌踐忍受無慢。猶如橋梁
也。肇曰。使物皆踐我上取卑下之極也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肇曰。煩惱顯於
外。心淨著於内
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肇曰。外
同邪教。内順正慧也
示入聲聞而爲衆生説未聞法 什曰。處非
不捨其本則勝習愈明。故不待聞而後説
也。肇曰。聲聞不從人聞不能自悟。況能爲
人説所未聞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衆生 肇曰。
大悲大乘法。非辟支佛所能行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徳無盡 什曰。手能
出寶廣施無盡。肇曰。手出自然寶周窮無

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
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徳 什曰。佛種姓即是
無生忍。得是深忍名曰法生。則已超出下
賤入佛境也。肇曰。得無生忍必繼佛種。
名生佛種姓中也
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 什曰。天力
士堅固端正身也
一切衆生之所樂見 肇曰。那羅延天力士
名也。端正殊妙志力雄猛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 肇曰。法
身大士生死永盡。況老病乎
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婇
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 什曰。如太子慕魄
比也
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
以正濟 什曰。渡處名爲濟也
度諸衆生 肇曰。津河可度處名正濟。險
難處名邪濟。佛道名正濟。外道名邪濟也」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縁 肇曰。遍入異道。
豈曰慕求。欲斷其縁耳
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 肇曰。現身涅槃而
方入生死。自上所列於菩薩皆爲非道而
處之無閡。乃所以爲道。故曰通達佛道也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爲通達佛
道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 什曰。自相遇
以來維摩獨説。似是辯慧之功偏有所歸。今
令彼説欲顯其徳者也。亦云。推美以爲
供養也
何等爲如來種 什曰。種根本因縁一義耳。
因上大士隨類化物通達佛道。固知積惡
衆生能發道心。能發道心則是佛道因縁。
故問佛種也。亦云。新學欲得佛而未知佛
因。故問其因也。肇曰。既辯佛道所以通。又
問其道之所出也。維摩文殊迭爲問答應
物而作。孰識其故。生曰。如來種是擬穀種
爲言也。向以示衆惡爲佛。今明實惡爲種。
故次反問焉
文殊師利言有身爲種 什曰。有身謂有漏
五受陰也。義云。有身應是身見。身見三有之
原結累根本。故直言身見。身見計我欲令
得樂則能行善。故爲佛種也。肇曰。有身身
見。夫心無定所隨物而變。在邪而邪在正
而正。邪正雖殊其種不異也。何則變邪而
正改惡而善。豈別有異邪之正異惡之善超
然無因忽爾自得乎。然則正由邪起善因
惡生。故曰衆結煩惱爲如來種也
無明有愛爲種 什曰。向總説。此開爲二門
也。一切結屬二門。故偏擧二門也。自此已
下次第廣開者也
貪恚癡爲種四顛倒爲種五蓋爲種 什曰。
四倒爲因五蓋爲果。是則名曰生死兩輪。
兩輪既具六趣斯遊
六入爲種 什曰。義言六情愛也。愛爲生本
故偏廣開也
七識住爲種 什曰。初禪中除劫初梵王及
劫初諸小梵自後合爲第一識住。劫初唯有
梵王未有餘梵。梵王念欲有餘梵。餘梵爾
時遇會來生。梵王因起邪見謂是己造。餘
梵亦自謂從梵王生。雖有精麁其邪想不
異。是名異身一想。第二識住也。二禪形無
優劣而心有若干。除入解脱種種異念。是
名一形異想。是第三識住也。三禪形無精
麁心無異想。所謂一樂想。第四識住也。并
無色前三地是名七識住也。識住識得安
住也。識念分明無有惱患無壞者是名爲
住。惡趣則苦痛壞。四禪則無想壞。非想滅定
壞。亦彼地心想微昧念不分明。故識不安
住也。問曰。欲界亦惡趣所壞。云何立識
住也。答曰。取地壞不取界壞。欲界惡趣善
趣趣乖地異。苦樂殊致義不相渉。故不相
壞也。又義云。應爲七使也
八邪法爲種九惱處爲種 什曰。愛我怨家
憎我知識惱我己身。一世則三。三世爲九。
義云。九結也
十不善道爲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
惱皆是佛種 肇曰。塵勞衆生即成佛道。更
無異人之成佛。故是佛種也。生曰。夫大乘
之悟本不近捨生死遠更求之也。斯爲在
生死事中即用其實爲悟矣。苟在其事而
變其實爲悟始者。豈非佛之萌芽起於生
死事哉。其悟既長其事必巧。不亦是種之
義乎。所以始於有身終至一切煩惱者。以
明理轉扶疎至結大悟實也
曰何謂也 肇曰。夫妙極之道必有妙極之
因。而曰塵勞爲種者何耶。生曰。佛爲至極
之慧。而以衆惡爲種未可孑孤。故問云爾」
答曰若見無爲入正位者 什曰。苦法忍至
羅漢無生至佛皆名正位也。言無爲而入
者。由取相見故入正位而取證。又言見
無爲無爲者盡諦。盡諦是其證法決定分明。
見前二諦時雖無反勢未決定分明。言據
其決定取證處
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生曰。
以現事明之也。見無爲入正位者。苦法
忍已上結使已斷既至其所始爲見之。以
本欲捨生死求悟。悟則在生死外矣。無
復不捨即悟之義。故不能復發菩提心也」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如是見無爲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
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 生曰。諭入
正位
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如是入無爲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
彌山 什曰。言其見深而高也。肇曰。我心自
高如須彌之在衆山也
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生曰。諭見無爲也。此二諭以明萌發其
事焉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爲如來種 什曰。謂爲
衆生無鞅數劫以煩惱受身深入生死。廣
積善本兼濟衆生。然後得成佛道。所以爲
種也
譬如不下巨海終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
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肇曰。二乘
既見無爲安住正位。虚心靜漠宴寂恬怡。
既無生死之畏而有無爲之樂。澹泊自足無
希無求。孰肯蔽蔽以大乘爲心乎。凡夫沈
淪五趣爲煩惱所蔽。進無無爲之歡退有
生死之畏。兼我心自高唯勝是慕。故能發迹
塵勞標心無上。樹根生死而敷正覺之華。
自非凡夫沒命洄淵遊盤塵海者。何能致
斯無上之寶乎。是以凡夫有反覆之名。二乘
有根敗之恥也。生曰。無價寶珠是海之所
成。一切智寶亦是煩惱所作也。要入煩惱海
中求之然後得矣。此一諭以明既不捨結
有反入義焉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説此
語誠如所言塵勞之儔爲如來種我等今者不
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
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
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
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 肇
曰。迦葉自知己心微弱不能發大道意。至
於勝求乃後五逆之人。傷己無堪。故善文
殊之説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反復而聲聞無
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
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
發無上道意 肇曰。凡夫聞法能續佛種。則
報恩有反復也。聲聞獨善其身不弘三
寶。於佛法爲無反復也。又法華云。二乘中
止終必成佛而此經以根敗爲諭。無復志
求。夫涅槃者道之眞也妙之極也。二乘結習
未盡闇障未除。如之何以垢累之神而求
眞極之道乎。以其三有分盡故假授涅槃。
非實涅槃也。此經將以二乘疲厭生死進
向已息潜隱無爲綿綿長久。方於凡夫則
爲永絶。又抑揚時聽卑鄙小乘。至人殊應
其教不一。故令諸經有不同之説也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
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爲是
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肇曰。淨
名權道無方隱顯難測。外現同世家屬。内
以法爲家屬。恐惑者見形不及其道。故生
斯問也。生曰。普現色身以通達佛道爲迹
也。問此義者。欲明其事要必有本反于生
死之致。故能無不入矣。是以答終戒品便
云所爲無方也
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智度菩薩母 生曰。
所謂菩薩以智慧爲主。而智慧以内解爲
用。有母義焉
方便以爲父 什曰。窮智之原故稱度。梵
音中有母義故以爲母。亦云。智度雖以明
照爲體。成濟萬行比其功用不及方便。
故以爲母。正方便父。梵音中有父義。方便
有二種。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二以實
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須方便誘引群生令
其漸悟。方便義深而功重。故爲父也。肇曰。
智爲内照權爲外用。萬行之所由生。諸佛
之所因出。故菩薩以智爲母以權爲父。生
曰。方便以外濟爲用。成菩薩道父義也
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 什曰。菩薩如來
通名導師。以新學謂其未離受生應有
父母。今欲顯其以法化生絶於受身。故答
之以法也。生曰。菩薩以上至佛也
法喜以爲妻 什曰。如二禪中自欣離下
地故生喜。亦於諸善及實法深心愛樂發
大歡喜。以此自娯外無餘欣。喜爲樂具。其
諭如妻也。肇曰。法喜謂見法生内喜也。世
人以妻色爲悦。菩薩以法喜爲悦也。生
曰。妻以守節爲欣。失節則憂。喜於法者
此之謂也
慈悲心爲女 什曰。慈悲性弱從物入有。猶
如女之爲性弱而隨物也。肇曰。慈悲之情
像女人性。故以爲女。生曰。慈悲以外適爲
用。有女義焉
善心誠實男 什曰。誠實之心於事能辨。猶
男有貞固之性濟成於家業也。肇曰。誠實
貞直男子之性。亦有爲惡而實。故標以善
心。生曰。其心既善加以誠實。必能幹濟菩
薩家而成大業。有男事焉。故云誠實男也」
畢竟空寂舍 什曰。障蔋風雨莫過於舍。
滅除衆想莫妙於空。亦能絶諸問難降伏
魔怨。猶密宇深重寇患自消。亦云。有非眞
要時復暫遊。空爲理宗以爲常宅也。肇曰。
堂宇以蔽風霜。空寂以障塵想。生曰。於縁
爲有是外有也。自性則無爲内虚也。可以
庇非法風雨而障結賊之患。是舍之理也
弟子衆塵勞 什曰。衆塵即塵勞衆生。化使
從己令受正道也
隨意之所轉 什曰。轉令從己化也。肇曰。
塵勞衆生隨意所化無非弟子也。生曰。轉
衆塵之愚以爲智慧之明。豈非從化義哉」
道品善知識 什曰。三十七品三乘通用。菩
薩兼以六度爲道品。取其親附守護利益
成就。義同三益。故類之知識
由是成正覺 肇曰。成益我者三十七道品
也。可謂善知識乎。生曰。益我以道。由之
而成善友義也
諸度法等侶 什曰。或有雖爲知識不必
能爲剋終之伴。或雖爲伴而不爲知識。
又言伴侶明善始令終必至道場也。肇
曰。六度大乘之要行。發心爲侶。倶至道場
吾眞侶也。生曰。我本欲到諸法彼岸而假
諸度得至。伴之良者也
四攝爲妓女 什曰。四攝聚衆。猶衆妓之
引物也。肇曰。四攝悦衆以當妓女也。生曰。
悦以取人四攝理也
歌詠誦法言以此爲音樂 肇曰。口詠法言
以當音樂。生曰。悦耳致樂莫善於此
總持之園苑 什曰。總持廣納爲衆妙之林。
奇翫娯心猶如園苑也。生曰。持諸法使不
得散失爲園苑義也
無漏法林樹 生曰。無漏之法既根深不可
拔。又理高而扶疎爲樹之像。漏法不復得
間錯其間。林之義矣
覺意淨妙華 什曰。華之體合則不妙。開過
則毀。開合得適乃盡其妙也。調順覺意亦
復如是。高則放散。下則沈沒。高下得中乘
平直往。開合之相其猶淨華也。生曰。七覺
以開悟爲道。無染爲淨。華之法者也
解脱智慧果 什曰。解脱無爲果也。智慧有
爲果也。生曰。結盡爲解脱也。從智慧生即
以名之。終期所得爲果矣
八解之浴池 什曰。水之爲用除垢去熱。
解脱之性亦除執去閡也。生曰。八以擬八
方也。解脱者除垢懷也。故有浴池義焉
定水湛然滿 生曰。止則能鑒。水之義也。既
定意足湛然滿矣
布以七淨華 什曰。一戒淨。始終淨也。身口
所作無有微惡。意不起垢。亦不取相亦不
願受生。施人無畏不限衆生。二心淨。三
乘制煩惱心斷結心乃至三乘漏盡心名爲
心淨。三見淨。見法眞性不起妄想。是名見
淨。四度疑淨。若見未深當時雖了後或生
疑。若見深疑斷名度疑淨。五分別道淨。善
能見是道宜行非道宜捨。是名分別道淨。
六行斷知見淨。行謂苦難苦易樂難樂易四
行也。斷謂斷諸結也。學地中盡未能自知
所行所斷。既得無學盡智無生智。悉自知見
所行所斷。通達分明。是名行斷知見淨。七涅
槃淨也。生曰。一戒淨。二心淨。三見淨。四度
疑淨。五道非道知見淨。六行知見淨。七斷知
見淨。此七既以淨好爲理。而從定水中出。
義爲水中華焉
浴此無垢人 什曰。無垢而浴者。爲除熱
取適也。菩薩無結而入八解者。外將爲衆
生内自娯心也。肇曰。總持強記萬善之苑
也。於此苑中樹無漏之林敷七覺之華。結
解脱之果嚴八解之池。積禪定之水湛然
充滿。布七淨之華羅列水上。然後無垢之
士遊此林苑浴此華池。閑宴嬉遊。樂之至
也。豈等俗苑林水之歡乎。覺意七覺意也。
解脱有爲無爲果也。智慧即果智也。生曰。浴
此則乃無復垢矣
象馬五通馳 什曰。駕大乘車遊於十方
自在無閡。兼運衆生倶至道場也。生曰。五
通不疾而速。以諭象馬
大乘以爲車 生曰。駕以大乘車矣
調御以一心 什曰。一心梵本云和合。道品
心中有三相。一發動二攝心三名捨。若發動
過則心散。散則攝之。攝之過則沒。沒則精
進令心發動。若動靜得適則任之令進。容
豫處中是名爲捨。捨即調御。調御即和合
也。譬如善御遲則策之。疾則制之。舒疾得
宜則放之令去。縱歩夷塗必之所往也。
生曰。一心謂捨也。若無復高下遲疾。便宜
任之以一心矣
遊於八正路 肇曰。五通爲象馬。大乘爲上
車。一心爲御者。遊於八正道也。生曰。八正
爲通衢而遊其上矣
相具以嚴容衆好飾其姿 什曰。嚴飾足於
體不假外也。生曰。相好爲嚴飾具者也
慚愧之上服 什曰。旨取其防非止惡。猶衣
服可以禦風寒也。肇曰。慚愧。障衆惡。法身
之上服。生曰。衣服障形者恥露其醜也。慚
愧不爲惡事此之謂者也
深心爲華鬘 什曰。深心信樂故能修善處
善之先。猶鬘之在首。又云。深心發明衆善。
亦如華鬘飾形服也。肇曰。深心法身之上
飾。猶華鬘之在首。生曰。華鬘者既爲首飾。
而束髮使不亂也。深心是檢行之初。故以
諭焉
富有七財寶 什曰。信戒聞捨慧慚愧也。處
家則能捨財。出家則能捨五欲及煩惱也。
由信善故持戒。持戒則止惡。止惡已則進
行衆善。進行衆善要由多聞。聞法故能捨。
能捨則慧生。故五事次第説也。五事爲寶。慚
愧爲守人。守人於財主亦是財。故七事通
名財也。生曰。財寶有七。其理無窮。富之極
者也
教授以滋息 生曰。教授衆生。是與人之長
善也
如所説修行迴向爲大利 什曰。行自行也。
以七財爲本。又彼我兼利。復以此福迴向
佛道。七財彌増則利之大也。肇曰。七財信戒
聞捨慧慚愧也。世人以玉帛爲饒。菩薩以
七財爲富。出入法寶與人同利。兼示以
滋息之法。令如説修行迴向佛道。此利之
大者也。生曰。如所説修行既收外益。而可
以易得大寶。故爲大利也
四禪爲床座 什曰。言四禪取其似床座能
離三患也。一離毒螫。二離垢塵。三離濕
冷。四禪亦離三患也。離瞋恚毒・貪欲塵・睡
眠冷。離此三患安隱快樂也。肇曰。世人爲
毒螫下濕所以伐木爲床。菩薩爲下界毒
惡故以四禪爲床。生曰。四以擬四方也。
禪以安樂爲理。床之象者也
從於淨命生 肇曰。四禪高床修淨命之所
成。生曰。淨命爲禪之巧功
多聞増智慧以爲自覺音 什曰。向説床則
眠其安寢。安寢則覺之有法。故次説樂。
外國貴人眠時要先勅樂人。明相出時微奏
樂音。然後乃覺。今以多聞法音覺其禪寢
也。肇曰。外國諸王臥欲起時奏絲竹。自覺
菩薩安寢四禪。多聞以自覺。生曰。外國貴人
臥欲覺時。作樂以覺之也。從聞而悟者此
之謂也
甘露法之食 什曰。諸天以種種名藥著海
中。以寶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
不死藥。佛法中以涅槃甘露令生死永斷。
是眞不死藥也。亦云。劫初地味甘露。食之則
長生。佛法中則實相甘露養其慧命。是眞甘
露食也。生曰。天食爲甘露味也。食之長壽。
遂號爲不死食也。泥洹是不死之法。故以諭

解脱味爲漿 什曰。味有四種。一出家離五
欲。二行禪離憒亂煩惱。三智慧離妄想。四
涅槃離生死。亦有二種解脱。一解脱煩惱。
二解脱於閡也。亦云。愛性無漏名之爲
渇。愛斷則得解脱。解脱止愛渇故名漿。四
味亦以除愛渇故爲漿也。肇曰。無漏甘露
以充其體。八解脱法漿以潤其身也。生曰。
愛爲縛之本。以無厭爲懷。若渇之須水則
大苦矣。若解脱之者以無渇愛爲漿。無
苦爲味也
淨心以澡浴 什曰。心淨則無染。無染即爲
浴。亦名游八解也。生曰。淨於心垢爲澡
浴也
戒品爲塗香 什曰。淨戒除穢不假香也。
肇曰。淨心爲澡浴之水。戒具爲塗身之香。
生曰。戒在形而外勳爲塗身香也
摧滅煩惱賊 什曰。煩惱有二種斷。一遮斷。
二永斷。摧滅遮斷也。下降伏四魔永斷也。
上説資養四體。體既平健則廣興事業。自
此已下是説其事業。生曰。自此已下明其
有所云爲
勇健無能踰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 什
曰。外國破敵得勝則竪勝幡。道場降魔亦
表其勝相也。肇曰。外國法戰諍破敵立幡
以表勝。菩薩摧煩惱賊降四魔怨乃立道
場建勝相也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
不見 肇曰。知無起滅則得法身。無復生
分。爲彼有生。故無往不見。自此已下盡
歎菩薩變應之徳。以法爲家故其能若此
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
別想 肇曰。未甞覺彼己之異也
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
群生 肇曰。知空不捨有。所以常處中
諸有衆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
盡現覺知衆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
意皆能現或示老病死 什曰。如佛欲化弗
迦沙王。故現作老比丘。亦如四城門所化
比也
成就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達無有閡或現劫
盡燒天地皆洞然衆生有常想照令知無常
什曰。或實燒或不實燒。不實燒者。二日乃至
三四日出時。衆生見燒相即悟無常。還攝
不燒也
無數億衆生倶來請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向
佛道經書禁呪術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饒
益諸群生世間衆道法悉於中出家 什曰。
以同習相感先同而後乖也。出家人有徳爲
物所宗。故現入出家修徳引物也
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 肇曰。九十六種
皆出家求道。隨其出家欲解其惑。不同其
見也
或作日月天 什曰。劫初時未有日月亦未
有衆生。幽冥處初不見日月。故爲作日
月令得照明也
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 什
曰。劫初地未成。以神力令六方風來吹水
結而成地。或見人入海船欲沒時。爲化作
地令得安隱。至須水火風處。皆應其所
求也。或化作或以身作也。食及藥中亦如
是也。肇曰。遇海漂人則變身爲地。水火風
皆隨彼所須而自變形也
劫中有疾疫現作諸藥草 什曰。或令除病
或得昇仙。因而化之使入正道。外國有奇
妙藥草。或似人形或似象馬形。似象馬者
有人乘之徑凌虚而去。或但見聞此藥衆
病即消也
若有服之者除病消衆毒劫中有饑饉現身作
飮食先救彼饑渇却以法語人 肇曰。菩薩
法身于何不爲。或爲藥草令服者病除。或
爲飮食令饑渇者得飽滿
劫中有刀兵爲之起慈悲 什曰。將來世劫
盡時。刀兵起人壽十歳。婆須蜜從忉利天下
生王家作太子。化衆人言。我等祖父壽命
極長。以今瞋恚無慈故致此短壽。是故汝
等當行慈心。衆人從命惡心漸薄。此後生子
壽二十歳。如是轉續至彌勒時八萬四千歳

化彼諸衆生令住無諍地若有大戰陣立之以
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 什曰。兩陣
相對助其弱者。二衆既均無相勝負。因是
彼此和安矣
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輒往到于彼勉濟其
苦惱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噉皆現生於彼爲
之作利益 什曰。如過去世時人無禮義。欲
殘害長老。猴象及鳥推敬長老。令人修善
咸相和須。如大智度論中説
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
其便 肇曰。欲言行禪復受五欲。欲言受
欲復現行禪。莫測其變。所以憒亂也
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
如是 肇曰。自非靜亂齊旨者。孰能爲之
者也
或現作婬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
佛智 肇曰。反欲以順
或爲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祐利
衆生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因以勸導之令
發菩提心我心憍慢者爲現大力士消伏諸貢
高令住無上道 肇曰。慢心自高如山峯不
停水。菩薩現爲力士服其高心。然後潤
以法水
其有恐懼者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後令發
道心或現離婬欲爲五通仙人開導諸群生令
住戒忍慈 什曰。世無賢聖。衆生下劣不
入深法。故化以戒忍也
見須供事者現爲作僮僕既悦可其意乃發以
道心隨彼之所須得入於佛道以善方便力皆
能給足之如是道無量 生曰。應適無方。皆
是佛之道矣
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脱無數衆假令一
切佛於無數億劫讃歎其功徳猶尚不能盡
肇曰。其權智之道無涯無際。雖復衆聖殊勝
辯猶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
智者 肇曰。下士聞道大而笑之。日月雖
明何益瞽者
注維摩詰經卷第七



注維摩詰經卷第八
 後秦釋僧肇選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爾時維摩詰謂衆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
不二法門 什曰。有無迭用。佛法之常。前品
説有。故次説空門。復次從始會以來。唯二
人相對。餘皆默然。今欲各顯其徳。故問令
盡説。亦云情惑不同。發悟有因。令各説悟。
廣釋衆迷。夫勝會明宗。必以令終爲美。今
法坐將散。欲究其深致。廣説不二。乃盡其
妙也。問曰。亦有三四乃至無量法門。云何
獨説不二耶。答曰。二事少而惑淺。餘門事
廣而累深。二尚應破則餘可知也。復次萬法
之生必從縁起。縁起生法。多少不同。極其
少者。要從二縁。若有一縁生。未之聞也。
然則有之縁起。極於二法。二法既廢。則入
於玄境。亦云二法門攝一切法門。問曰。云何
不破一耶。答曰。若名數之則非一也。若以
一爲一。亦未離於二。遣二則一斯盡矣。復
次無相之一。名假而實立。實*立則體與相
絶。故直置而自無也。肇曰。言爲世則謂之
法衆聖所由謂之門。生曰。既悟其一則衆
事皆得。故一爲衆事之所由也
各隨所樂説之 肇曰。自經始已來所明雖
殊。然皆大乘無相之道。無相之道。即不可思
議解脱法門。即第一義無二法門。此淨名現
疾之所建。文殊問疾之所立也。凡聖道成。
莫不由之。故事爲篇端。談爲言首。究其
所歸一而已矣。然學者開心有地。受習不
同。或觀生滅。以反本或推有無以體眞。
或尋罪福以得一。或察身口以冥寂。其塗
雖殊。其會不異。不異故取衆人之所同。
以證此經之大旨也。生曰。所以無方。其道
皆入不二故也。今令人人説之。以爲成驗」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説言諸仁者生滅爲二
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
二法門 肇曰。滅者滅生耳。若悟無生。滅
何所滅。此即無生法忍也。此菩薩因觀生
滅以悟道。故説己所解。爲不二法門也。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