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般涅槃經疏 (No. 1767_ 灌頂撰 ) in Vol. 38

[First] [Prev+100] [Prev]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嚴觀二師。同謝康樂更共治定。開爲二十五
品。縮爲三十六軸。行之江南。其間説聽領悟
甚衆著述申明亦多。如僧傳所載也。去聖逾
遙神根轉鈍。吾祖章安尊者。約龍樹宗旨。用
天台義門。製疏科經。深符佛意。荊溪刪補。法
道重明。自四明慈雲講唱孤山作記之後。寥
寥絶聞。其故何哉。蓋由經文浩博。疏義淵微。
加之科未入經卒難尋討。師正刻志斯典有年
于茲。宋之壬申寓古源法師永清輪下爲座
首。遂倣法華光明體例。以疏科句分標經上。
凡疏不牒者。起盡難定而與諸友往復徴折。
方丈主決。必歸於是。毎夜集於猊峰軒下。經
科疏記輪環讀之。預斯集者。大慈懷總。報慈
大成。大雲居簡。壽星文勝。龍華清正。園華
懷坦。天竺法杭。始於是秋之八月。終於明年
之季春。無極東堂可度。重加讐訂。白雲古山
僧録道安。鋟梓流通。願與後人。受持讀誦。如
説而行。上不孤於佛祖。下不負於己靈。壽祝
一人。功霑九有云。時至元歳在壬午聖制日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一
 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序品上
上代直唱消文釋意。分章段起小山瑤關内
憑等。因茲成則。此經文句盈縮非一。有二三
四五七八。梁武但制中前中後。開善唯序正。
光宅足流通。靈味問有縁起。答有餘勢。河西
五門。婆藪七分。興皇八門。雖蘭菊各美而經
遮論開。牧女添水遮也。派深析重開也。今分
爲五。又爲七。一列章。二示處。三釋名。四生
起。五通別。六引證。七異解。初列章者。一召請
涅槃衆。二開演涅槃施。三示現涅槃行。四問
答涅槃義。五折攝涅槃用云云。二示文處者。
初從如是訖流血灑地。是請。從純陀訖大衆
問。是施。從現病訖徳王。是行。從師子吼訖品。
是義。從迦葉訖經。是用。三釋名者。道不孤運
待時處伴。今涅槃時到而面門啓照。隨類發
聲駭悟感動會此拘尸。縁牽曰召。招致曰請。
衆有權實。實者可召。權者宜請。五十二衆十
方奔集。咸爲顯發大般涅槃。故名召請涅槃
衆也。佛於無量阿僧祇劫。修習難得大涅槃
藏。本無祕吝但不盡能受。所以初用毒塗後
以水洗。前同末異。伺機時待。因純陀獻供。施
常色力。因比丘請住。斥僞談眞。慇懃勸問迦
葉承旨。隨問施與使無遺滯。法雨充溢滿拘
尸城。故名開演涅槃施也。然祕藏淵凝非行
不到。善巧方便示現令前。所之右脇而臥默
無所説示現病行。迦葉推請乃加趺融懌説三
指一。菩薩奉行五行十徳。是故名爲示涅槃
行。然涅槃以義浩然無盡。欲擧一蔽諸。若指
鹹淡海。故專問佛性聯翩六重。佛一一酬名
涅槃義。然佛性之體非善非惡。善惡雙用彌
滿無涯。且嚢括梗概以略該廣。用善則羅云
被攝。用惡則善星堪收。二子既然餘皆可例。
又體非邪正邪正雙用。用正則始攝陳如五
人。用邪則終收邪徒十外。初後既爾中亦例
然。名涅槃用四生起者。由衆有施。由施行立。
由行見義。證義有用亦是用由於義。義由於
行。行由於施。施由衆集。逆順相由故成次第。
無始而始故有召請。不終而終故有大用。惡
盡邪亡善窮正息。折攝既休畢竟寂滅入於
涅槃。五通別者。初中後説莫不對衆。若無衆
者唐説授誰故通是衆。別説衆集最在於初。
宣名召請。通論一言一事皆施衆生。別對問
縁因求而與。其文既廣其事亦明。是故名爲
開演涅槃施。通論訓物莫非規矩。悉通是行。
別論五行十徳。文多事顯故名涅槃行也。此
經始終悉明佛性。佛性則通無處不辨。別以
一番問答。純論佛性。文明事顯名涅槃義。通
論一部導利群萌。如大地藥草爲衆生用。我
法亦爾。是故名通。別論攝惡攝邪。文多意顯
故別明用。六引證者。先引多文。次引一處。初
多文者。如聲光普告。令疾至佛所。爲最後問
豈非召耶。又師子吼云。召請十方諸大菩薩。
集娑羅林大師子吼。純陀品云。我今施汝常
命色力。徳王品云。汝今欲盡大涅槃海。値我
多有能相慧施。聖行品云。菩薩應當於大涅
槃專心修習五種之行。又云。修大涅槃得十
功徳。師子吼中。則以六句問於佛性。以何義
故。名爲佛性。如來具答。佛性只是大涅槃義。
迦葉品云。慈心游世間。世間不出善惡邪正。
翻十仙之邪攝一子之惡。即涅槃用。次引一
處文者。師子吼云。佛性者。亦名首楞嚴三昧。
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金剛三昧。亦名師子
吼三昧。亦名佛性。然佛性非一。云何有五。以
五名之令解非五。召請之衆悉是如來同行
知識。若從徳本乃皆住楞嚴。若從示現即五
十二衆。故以首楞嚴名證召請衆。私謂。五十
二衆者。比丘等三衆。菩薩衆爲一。從二恒至
千億恒。増數衆有二十一。同數衆有八。無數
衆一。中間衆有四。六天爲六。梵衆一。修羅
一。魔天一。大自在天一。四方四。合五十二。
無上調御一切種智。周照機理纖芥無差。開
常顯性發掘覺藏以施時會。若從佛智應名
般若。若從設教名涅槃施。當知般若之名。何
以證涅槃施。是五一行眞正調直不可傾動。
復能碎散煩惱結惑。若從修習名之爲行。若
從譬喩喩於金剛。當知金剛三昧可以證涅
槃之行。義者名之所以。故涅槃名下有佛性
所以。佛性即是涅槃之義。此義自在決定無
畏。若從能譬喩師子吼。若從所譬即佛性義。
當知師子吼名可證涅槃之義。體用相即。一
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無非佛性。即體而用。
游化世間。攝惡攝邪皆歸正善。當知佛性之
名可證涅槃之用。今依經分章文義有據非
徒穿鑿。七出異解者。梁武中前中後約時分
經。若以平旦中後可然。黄昏夜半復齊何文。
居士請僧經云。説此歴一周。爲是何年中前
中後。今隨法分章則無此難。開善爲序正。序
即召請。正即四章。光宅足流通。只是用章少
分。靈味取問有縁起。答有餘勢。既處處有問
答。應處處有餘勢。若河西。以初兩卷爲引接
今昔有縁門。此得實失權。今言召請具包權
實。以第三卷至大衆問爲略廣門。此但約文
言多少。今開爲演涅槃施。則兼於廣略。以五
行爲涅槃行門。十功徳爲菩薩功徳門。行與
功徳倶是因中。今合爲行章則不煩文。以師
子吼盡經。爲不可思議中道佛性門混和難
解。今分義用文則易明。地師以第一卷爲神
通反示分此得權失實。今言召請即無所偏。
彼以第二卷爲種性破疑除執分。第三卷至
大衆問爲正法實義分。今爲一涅槃施。則兼
其二分。彼以五行十功徳爲方便修成分。彼
以師子吼爲不放逸入證分。前之修成已是
入證。證又入證可非煩重。今爲義章。彼以迦
葉爲慈悲住持分。陳如爲顯相分。持惡向善
顯邪還正合爲用章。興皇初爲引接今昔有
縁門。此用朗意。二破疑除執門。此用地人意。
三略廣門。四行門。五位門。六行中道門。皆用
朗意。方便用門。邪正不二門。與河西開合之
殊名味不異。第二別釋者。召請章是經家所
置。舊呼爲通序別序。三世道同故言通序。教
門機別故言別序。又今佛一期小大別圓悉
安如是故名爲通。經經由藉悉皆有異故名
爲別。又諸經初皆安如是。同是勸信之詞。於
通序中。或五或六由主處離合。如是者。所傳
之理。我聞者。能傳之人。一時者。能傳傳所
傳。會機會理之時。佛者禀承之主。住者所聞
之地。衆者親承之伴。展轉相證勸信非虚。欲
使將來順而不惑。又小大諸經初皆勸信。信
大信小大小應異。若不異者則無小大共別
圓殊。如其有異如何分別。今略説之。若言能
傳所傳。二事相似爲如。能傳所傳無非曰是。
此信三藏意也。若言解與眞合爲如。身灰智
寂爲是。此信通教意也。若言稱機爲如。事逆
理順爲是。此信別教意也。若言魔界即佛界
爲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爲是。此信圓教意
也。如是既爾。我聞等類之可解。故龍樹云。其
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若
信初三。是信方便諸權如是。若信後一是信
圓融一實如是。此通別序諸師皆用。世所常
聞不俟多説。具如法華疏中。今此唯存約教
一義。他皆準彼。今明通序五句。亦可序於五
章。如是序請。我聞序施。一時序行。住處序
義。同聞序用。如是序涅槃衆者。夫不異曰如。
無非曰是。若不得如是。異則定異非則定非。
達斯意者。異則不異非則不非。始從列衆蛣
&MT01139;已還。詭類殊形果報紛雜幢摩梵世。蓋覆
大千巨細相傾精麁映奪。若以牛羊眼看則
無非舛互豈得如是。得如是者。知法身大士。
作首楞嚴。種種示現。悟異不異。是故稱如。知
非不非所以言是。當知如是爲召請衆作序
明矣。我聞序涅槃施者。我昔不聞而今得聞。
見八斛粳糧周遍大衆。聞二施果報等無差
別。新伊四徳祕密佛性種種法味不聞而聞。
故知我聞序涅槃施。一時序涅槃行者。一時
之行非次第行。一時之證非前後證。文云。復
有一行是如來行非次第行。於一念中即能
具足。現五趣身即一時證。當知一時序涅槃
行。住處序涅槃義者。處是歸身止息之所表
佛性是宗極究竟之地。驅邪引惡向彼拘尸。
非枯非榮中間寂滅。若他若自到極而止。當
知住處序涅槃義。同聞序涅槃用者。山林河
海之神。牛羊螽螫之類爲同聞衆。即知等教
三子併作三田。善惡倶收邪正悉度。故同聞
衆是序涅槃用。已將五序別屬當竟。更説一
序各序五章。夫衆不出八佛。八佛與現佛不
異名如。無非佛者故名爲是。二施無差故言
如。同入祕藏故言是。如來之行故言如。一行
遍攝故言是。同一佛性故言如。義體不二故
言是。邪惡不二故言如。更無過者故言是。當
知如是通序五章。我聞亦然昔聞四衆非八
佛。今聞八佛即四衆。我昔聞初後優劣五果
遷移。我今聞二施無差等皆常樂。我昔聞江
河迴曲不徑到海。今聞拘耶尼洲猶如直繩。
我昔聞肉眼尚不見空況能見性。今聞學大
乘者雖有肉眼名爲佛眼。佛眼見性了了分
明。我昔聞善惡涇渭邪正異轍。今聞低彌神
龜同皆在水。是爲我聞通序五章。一時者。一
時奉聲光召請。一時集娑羅林。一時顯如來
密藏。一時聞涅槃常施。一時聞頂戴奉行。一
時安祕密藏中入涅槃義。一時已聞常住二字。
啓悟父母七世宗親。及諸衆生冤親善惡。是
爲一時通序五章。住處者。聲光召請同向佛
住處也。佛以佛所住處施與時衆。從佛住處
起涅槃行。見佛住處乃是見義。以佛住處
引攝邪惡。是爲住處通序五章。同皆見聞常
住聲光。爲如非餘方便之聞。故是同聞最後
問答。常命色力安無礙辯。同聞拘耶直繩之
行。同聞西海祕藏之義。同聞邪惡有佛性用。
是爲同聞衆通序五章。復次五序。序於三點。
如是總序三點。不縱不横不並不別乃稱如
是。我聞序般若。一時序解脱。住處序法身。同
聞序三點不虚。復次五序。序四徳者。如是總
序四徳。我聞序樂。一時序淨。住處序常。同聞
序我云云。例以五序。序經要義。皆悉準此。不
復廣説餘例思之。我聞者。我我我。無我無我
我。非我非無我。聞聞聞。不聞不聞聞。不聞不
聞。三種我聞。是昔所聞方便之義。非我非無
我不聞不聞。圓論我聞者。今經正意。一時者。
一是數方。世間義耳。空爲一者即二乘義。眞
俗合一菩薩義也。一一切。一切一。非一非一
切。而一而一切。後一者。今經正意。一時佛
者。三身四義。後義在今準前可知。住處者。具
存應言拘尸那竭。此無翻。或翻爲角城。有三
角。華嚴云。角城南者。即其城也。或云蓑草
城。或言茅城。此城草覆因以名之。或云仙人
城。昔仙人壽長崇其人。以人名。名於住處。亦
以名。名國故言拘尸國。力士生地者。人中
力士力敵千人。凡三十萬共爲群黨。無所臣
屬以法自持。亦不暴亂即士人也。故言生地。
阿夷羅跋提。此翻金沙。在城南闊二十丈。或
言闊四十丈。娑羅雙樹者。此翻堅固。一方二
株四方八株。悉高五丈。四枯四榮。下根相連
上枝相合。相合似連理。榮枯似交讓。其葉豐
蔚。華如車輪。果大如缾。其甘如蜜。色香味
具。因茲八樹通名一林。以爲堅固。只此一城
有種種見。若見土石者人所住處世間之義。
若見是無常苦空興廢者二乘住處。若見是
發菩提心處。是値先世佛處願處修定等處
者。是菩薩住處。若見是四徳圓滿究竟具足
慈憫示人。茅城表常。力士表我。吉河表淨。樹
間表樂。又一一事。表四徳者。城不可壞表常。
豐有表樂。御敵表我。無難表淨。力士無屬表
常。心安表樂。力壯表我。色悦表淨。河者恒流
表常。金沙表淨。清涼表樂。吉福表我。樹者下
文云。東雙表常。南雙表樂。西雙表我。北雙表
淨。又雙茂表常。陰涼表我。華以表淨。果以表
樂。若能總別識四徳者。即諸佛住處。若謂同
聞是生死人凡夫所見。謂是聖人二乘所見。
謂登地去菩薩所見。謂是九佛中之八佛即
諸佛所見。若得此意。下去句句作此消之。就
同聞衆又二。初衆集次威儀。初文者。私謂準
一家意。須以五十二衆。以爲同聞。是故同聞
冠五十二。今比丘當初故云同聞。同聞爲五。
謂與歎類衆數。今文少衆義合有之。與者共
也。釋論以七一釋共。謂一處一時一戒一心
一見一道一解脱。諸比丘與佛同此七一。故
言佛與。若三藏明義。丈六佛與諸比丘。同
是拘尸處。同在涅槃時。同律儀戒。同禪定心。
同無漏見。同涅槃道。同有餘脱。七皆同佛。是
故言共。若通教明義。五同二別。何者體法智
慧即色見空非色滅空。此見不同摩訶衍道
不同隘路道不同也。當知二別。若別教明義。
尊特身佛時處等七。前兩比丘之所不見。如
爲盲人設燭。何益無目者乎。戒心見道解脱
於前兩比丘。如爲聾人奏樂。何益無耳者乎。
此佛不與前兩比丘共。此中比丘尚不與前
佛共況比丘耶。若圓明義。佛之七一。皆佛境
界。唯與圓菩薩共住首楞嚴。示比丘像者。共
尚不與前三佛共。況比丘耶。今言共者。皆是
大權及開顯竟故也。大者歎徳也。釋論云。摩
訶者。翻大多勝。天王大人之所恭敬故言大。
通四韋陀三藏故言多。勝九十五種故言勝。
此依三藏釋也。賢聖之所恭敬故言大。通達
析體法門故言多。勝析法心慧兩種解脱故
言勝。此依通教釋也。學無學人之所恭敬故
言大。通達大小法門故言多。出過聲聞辟支
佛上故言勝。此依別教釋也。七種方便之所
恭敬故言大。通達權實法門故言多。於畢定
衆而作上首故言勝。此依圓教釋也。大權開
顯如前。比丘者氣類也。以三義故。名爲比丘。
不仰不下。不方不維。次第行乞清淨活命。故
名乞士。戒禁七支禪鎖心猿怖無常狼。伏煩
惱脂是名破惡。修此三法天魔煩毒慮其出
境。復恐度人是故愁怖。此三藏義。體達諸法
非仰非下非方非維。以資慧命知惡非惡。亦
無知者是名破惡。不得怖喜無怖喜者是名
怖魔。此釋通比丘義。從淺至深歴次第三諦。
求中道法喜是名乞食。次第破五住是名破
惡。以煩惱怖故業怖。業怖故陰怖。陰怖故天
魔怖。是爲怖魔。此釋別比丘義。一切諸法中。
悉有安樂性。名眞乳糜。以此自資。安樂性中
純是佛法。無惡可破名爲破惡。魔如佛如名
爲怖魔。此釋圓比丘義。準諸經皆有衆字。四
人已上和合名衆。釋論有破戒唖羊有羞眞
實四僧。後之二僧。應百一羯磨。前二不堪。煖
等是有羞。四果是眞實。即三藏衆。乾慧性地
是有羞。八人已上是眞實。即通教衆。三十心
是有羞。十地是眞實。此別教衆。十信是有羞。
四十一地是眞實圓教衆。餘二比丘。教教有
之惡無差別故不別説。有羞眞實。復有四義。
一發起。二影響。三當機。四結縁。合而明之故
言衆云云。八十億百千者數也。或但人或數人
法空。或數法門。或數實相云云。次前後圍繞
者。威儀也。或以三業恭敬機動。或以四門入
空機動。或以四門入假機動。或以四門入中
機動。從二月十五日下。第二別序。正是召請
文爲三。初明能召。次明所召。三結召。能召
又爲三。一聲召。二光召三動召。聲召有六。一
聲時表法。二聲時臨機。三聲之本末。四聲之
横竪。五聲有感應。六聲中歎告。初二月下。聲
時表法者。二月是仲春之時。仲中也。即表中
道。十五日是月滿之時。滿表圓常。故以仲時
滿月之日。表於中道圓明之法。次臨涅槃時
下。聲時臨機道機時熟。不待不過臨赴之時。
下文云。香山諸仙拘尸力士純陀須跋善根
成熟。故唱涅槃。令其得入祕密之藏。法華云。
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而度脱之。即
此義也。三以佛下。聲本末者。神力爲本大聲
爲末。從本垂迹皆悉令悟非本非末。又空慧
爲本種智爲本寶相爲本云云。四其聲下。聲之
横竪。遍滿是横。有頂是竪。他解。有頂但是梵
世即尼吒天。無色無身不應聞聲。故非有頂。
有人。引仁王云。無色定力。能變化作香華雲
等以供養佛。何以不能變化作身此亦堪難。
今作三番横竪。一横被六道。竪徹三界。二横
被四生。竪徹三乘。三横被十界。竪徹等覺。故
知不唯尼吒爲有頂也。若以三有之頂即非
想是。又三有頂即無學是。復有一頂。即妙覺
是。兩頂被召一頂被請。此意既寛豈比梵世。
五隨其下。聲之感應。隨類則感不一。普告則
應無二。以無二之聲應不一之感。蓋不可思
議。六今日下。聲之歎告。又爲二先歎後告。歎
令崇仰。告令悲戀。初歎又二。初雙歎兩徳。次
雙結兩徳。初先歎内徳。次歎外徳。初文者。内
徳無量。但歎三號者欲明三事。初歎如來。允
同諸佛生其尊仰。是爲世父。應供者。是上福
田能生善業。是爲世主。正遍知者。能破疑滯
生其智解。是爲世師。故下文云。我等從今無
主無親無所宗仰云云。次外徳者。外徳無量。
但擧四等者欲明本父君師。本時誓願皆具
四等。今當利益拔苦與樂斯爲要也。憐是大
慈。憫是大悲。覆護是大喜。等視是大捨。次爲
作下結歎爲二。初爲作歸依結三號。次爲世
間舍結四等。次從大覺下告也。告之言報。初
報令斷疑。次報令興問。大覺遍知能斷前疑。
四等慈悲必聽後問。後問則教道演暢。獲涅
槃施。斷疑則棄僞獲眞。新伊方顯。大聲普告
爲設教之序。此義明矣。前具歎三號。今但報
大覺。大覺正是遍知。明師即主即父故不煩
文。復次如來是初號。大覺是後號。歎初告
後互擧一邊其意則遍。若依前分別應節節
明四義得意自顯故不復云。次爾時下。光召
文爲四。一光時。次所出處。三光所照。四光利
益初文者。夫昏明交際旭旦之時。表智明生
惑闇消滅涅槃力也。爲此縁宜故晨朝放。次
明光處者。面門口也。口非六色而六色在口。
表佛性非六不離六法。又青黄赤白是定色
表隨自意。玻璃瑪瑙是不定色。隨物而變表
隨他意。又大涅槃海大身衆生所居之處。種
種龜魚種種珍寶其明雜色。正應表此。又濟
六道淨六根。故放六色。三光遍照此下明所
照。三千乃至十方。即是横照。若例聲中應有
竪照。而不照者高廣互現。四其中下光益。他
人至此判爲新衆。既有其中之言何須云新。
又云三業等可知。今文爲二。初蠲三障。六趣
衆生是報障。罪垢是業障。煩惱障如文。次是
諸下。三業戀慕生善在文易見。障除善生速
得見佛。指於光召序涅槃行意在此也。三爾
時大地下。地動召中。有陸動水動。水地相依
是故倶動。表無明愛見二互相依將翻。有縁
癡愛故地動以表之。復言震者。起涌動是其
形。震吼覺是其聲。廣則六動十八動也云云
然聲光動等。或前或後或復一時感見不同
豈可定執。從時諸衆生下。次明所召。文爲二。
初總明所召。謂時諸衆生是也。二時有下別
明所召。謂隨類別出。總召爲四。初抑苦。二興
請。三釋請。四釋苦。初文者。聞師父滅何得不
苦苦沒憂海自他無益故言裁抑。次當共下
興請。若抑苦而住亦復無益。故須興請故言
當往佛所。一劫減劫者若請大劫則妨後佛
只是請於小劫。從人壽八萬四千漸短至十
歳。是一小劫。三互相執手下。是釋請文爲三。
初發起請。次正釋請。三結請。言執手者。只
是更互悲悼起發之端。次復作是言正釋請
意。夫如來者乘如故來世則有佛。如來若去
世則無佛故言世間虚空欲請如來父也。佛
是應供供福不窮。若無應供善業則竭故言
衆生福盡。欲請應供主也。遍知之智遮惡示
善。遍知若去無人示道故言不善増長。欲請
正遍知師也。請意既爾宜急詣佛不可停留。
三結請者。速往速往。四又作是言下。釋苦。夫
慈悲覆世。苦者拔之。貧者樂之。今慈悲雙去
倶嬰貧苦。雙唱虚空無救無護無所宗仰。此
釋無主苦。貧窮孤露一旦遠離無上世尊釋
無親苦。設有疑惑當復問誰釋無師苦。如是
展轉釋成愁苦之意。次從時有無量去。是別
召。請文爲二。初召此土。次召他土。此土爲
三。先召閻浮衆。次召中間衆。三召上界衆。閻
浮有三。謂聲聞菩薩雜衆。釋論明菩薩行中
道故居季孟間。具足應如法華疏文。有事有
云云。他人先分二意。一増數列。二減數列。
於初分道俗衆等今意如前。初聲聞又二。一
僧二尼。僧又二。初佛邊衆。次外來衆。問佛邊
何用召。答雖不召來駭令後問。又從多故亦
得言召。佛邊衆爲三。一所召。二奉召。三順
召。初云時有無量者。上已定數。言無量者。上
列端首。此通徒屬故言無量。大弟子者。如弟
如子。尊讓兩楹而目一事云云。尊者者。諸梵
行人。互相敬重。稱爲尊者。如阿含中。諸比丘
從今稱長者爲大徳少者稱長老。美其徳業
故言長老云云。迦旃延。此翻扇繩。薄拘羅。此
云善容。優波羅陀。此翻大喜。或云重喜。其形
端正。父母字之爲大喜。在家爲輪王捨身爲
魔王。魔王知將來事。現十八變化。汝能出家
當得如是。父母聽之得三明六通故字爲重
喜。次遇佛光者。是奉召。應言遇聲光地動。略
擧一兼二。三其身戰掉去。是順召。上文遇光
蠲三障生三善。今略障存善如文。問羅漢憂
悲都盡何頓至此。答此是殘習非正使也。又
示楷模令物攀慕。又別惑未除非通惑也。憂
悲者。是佛法界攝一切法。下文有憂無憂悉
是如來境界。約四教分別不復委言。次爾時
復有八十百千去。召外來衆爲二。所召奉召。
所召有四。數類歎結。初數可解。次比丘者類
也。釋如前。皆阿羅漢去。先歎自行徳。羅漢是
無學之位。心自在是倶解脱人即歎不生徳。
所作已辦是歎無學智應供徳。離惱調根根
亦是賊。遺教云。此五根賊。此歎殺賊徳。次如
大龍王去。歎化他徳。既云有大威徳無容自
威。知是利物爲他所仰。夫象是陸中力大譬
慧。龍是水中力大譬定。或只呼象爲龍象。
如帝釋婆羅寶象歩虚而行眴息之間超忽萬
里。化其身爲三十二牙。牙有七池。池七蓮華。
華七玉女。女奏樂音。適悦三十三天。若取龍
象爲喩者。彌順化他。旃檀譬以戒益物。師子
譬以慧益物。能以二法匠成於他。還爲淨衆
之所圍繞。四如是無量功徳下結也。既言無
量知結自他。佛眞子者。迹爲小乘。眞子本是
大乘眞子。以大乘眞子結上自他功徳云云。次
奉召中三。初光。次聲。後動。初光召。二各於
晨朝去。是奉光召。朝是明初。用楊枝者即表
行。初可表機動顯勝行。初遇佛光明。次更相
謂言下。順光召。望前亦無蠲三障之文而有
三業善文。更相謂言是口業善。擧身毛竪是
身業善。生大苦惱是意業善。波羅奢是樹名。
葉青華有三色。日未照則黒日照則赤。赤脈
皆現。日沒則黄表未奉召。三善不生如黒。奉
召悲哀如赤。無佛如黄云云。爲欲利益去。簡
順召之意。利益衆生簡非自行。成就大乘簡
非小道。第一空行簡非淺近。此與佛之眞子
文會。次從顯發如來去。是奉聲召亦二。初大
聲普告令最後問今奉此召。顯發如來方便
密教。開常問極最後教興。次爲不斷絶下。順
聲召。若順佛聲教則不斷説法。三爲諸衆生
去。奉地動召亦二。初上山海震動翻邪見性。
今奉此召。次調伏因縁疾至佛所即順動召。
能召所召互相領悟。智能知智此之謂矣云云
二列尼衆爲兩。初列衆。次發迹。列衆爲二謂
所奉。所召有四。名數位歎。等列中列上首三
人。拘陀羅未見翻。尼姨女。通是二方女人之
稱。別論者在俗爲女。受五戒等者爲姨。出家
者爲尼。但律中亦呼阿姨阿姊以法爲親作此
稱之。位可知。歎中先歎自行如上。次如大龍
去。歎化他徳亦如上。次亦於晨朝時去。是奉
順三召如上説次比丘尼衆中去。發迹爲二。
初明初比丘尼迹也。皆是菩薩本也。先指通
位次別指高位。菩薩語通未知高下。所以更
釋本高迹廣。初云人中龍者。若只於世人中
如龍此不多奇。乃是賢聖人中之龍。次位階
十地者。釋其本高。現受女身者。明其迹廣。迹
何故廣。四無量心故。本何故高。得自在定故。
尚能作佛。何以不能爲九界像云云。他分此
文爲兩雙。初本迹一雙。後因果一雙。因果難
云云。次列菩薩衆亦爲二云云。所召六。謂數
類位名歎結。初一恒河沙者數也。諸經多以
恒河爲量者。有四義故。一人多識之。二入者
得福。三於八河中大。四是佛生處大聖同郷
故多用之。此乃四悉檀意。次菩薩摩訶薩者
類也。此翻道心大道心。釋論解菩薩十義一
盡教化一切衆生。二盡供養一切諸佛。三盡
淨一切佛土。四盡持一切佛法。五盡令一切
佛種不斷。六盡分別一切佛土。七盡知一切
佛弟子衆。八盡分別一切衆生心。九盡知斷
一切衆生煩惱。十盡知一切衆生根。如是十
門爲首。復有無量阿僧祇門。是故名爲菩薩。
大品佛自明摩訶薩義。亦有十門。一當於無
量生死中大莊嚴。二當捨一切所有。三當等
心於一切衆生。四當以三乘度脱一切。五當
度一切。度一切已忘其度功。六當解一切諸
法不生法相。七純以薩婆若心行於六度。八
當學智慧了達一切法。九當了達諸法一相。
十當了無量相。是十門爲首名摩訶薩。龍樹
釋此十義。一大莊嚴者。不計日月歳數百千
萬億劫。於生死中利益度脱一切衆生。二捨
一切所有者。一切貴賤若内若外無所遺惜。
三一切衆生等心者。憎愛厚薄冤親悉均。四
三乘度脱者。隨其堪任皆使同到涅槃。五忘
其功者。不得彼我亦不見能度所度。六知不
生者。一切法皆不生。七行六度者。以清淨
無雜心。行六度迴向薩婆若。八了達一切法
者。世間所作之事皆悉了達。九一相門者。謂
畢竟空也。涅槃相離憶想分別。十無量門者。
一二三四諸増數法門。此十門爲首。復有無
量法門。是名摩訶薩義。此中應明四種菩薩。
如別記文中多歎圓菩薩徳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一上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
 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序品下
三人中之龍去明位。人中龍者出方便位。位
階十地者住眞實位。安住不動者本際常寂。
方便現身者遍下地法界化益。四其名曰下。
列名。一恒沙衆但列二人。海徳者如大集中
海慧菩薩。亦如下文大涅槃海八不思議。從
此立名名爲海徳云云。無盡意者大集中此菩
薩自説其名。擧八十種法門明無盡意云云。五
其心皆悉下歎徳。文爲三先單歎上求。次約
四弘兼下化。三結上求下化。初文敬重者此
約理論。如下文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大品
云。佛初成道觀誰可敬無過般若。我當敬重。
即其義也。安住者此約證論。下文云一切衆
生及以諸佛悉皆安住祕密藏中。即其義也。
深解者此約智論。下文云。能生菩薩深廣智
慧。如函大蓋大井深綆長。即其義也。愛樂者
約事行論。如下文云。雪山八字不以爲難。日
割三兩未曾稱苦。即其義也。守護者此約教
論。如下文中仙豫行誅覺徳破陣。即其義也。
諸菩薩上求心大至此如海。略擧五義以示
其相。次從善能隨順去。歎下化徳。初總歎四
弘。次別歎。菩薩已階十地安住不動不證涅
槃寧入生死。憶本誓願隨順世間以大悲隨
順起兩弘誓。以大慈隨順起兩弘誓。即總歎
意也。次作是誓言去別歎。未度者度別歎。初
誓已於過去持戒。戒是罪垢對治。以對治故
垢縛得脱故。言解未解者。別歎第二誓。紹三
寶種者是法門無量。別歎第三誓。若言刻檀
鑄寶書修多羅剃頭染衣。此但事中相從三
寶不絶。若發菩提心名佛寶。體解大道名法
寶。事理和融名僧寶。此即理性三寶不絶。小
般若云。經卷所在即有佛及尊重弟子。下文
云。若知常住當知此家即爲有佛。以此而推
三寶不絶。即是無量法門。於未來世去。是無
上佛道誓願成。別歎第四誓。三以大莊嚴去。
是總結四弘。亦是雙結上求下化故言大莊
嚴。若作別結第四誓者。未來作佛相好嚴身。
十力無畏以莊嚴心。名大莊嚴。大品多用六
度三十七品以爲莊嚴。小般若中以無莊嚴
而爲莊嚴。下文以六度福徳十地智慧爲二
莊嚴。六成就下結又二。先總次別。初總結上
求下化福徳智慧。次等觀衆生如一子下。即
是別結下化四弘也。次亦於晨朝去。是奉光
召。次擧身毛竪去。是順光召。存身意略口善
及三障等。顯發去奉順聲召。爲諸衆生去奉
順地動召。釋如上云云。三二恒河沙下列雜衆
爲三。初二十一衆増數。次八衆同數。三一衆
無數。初二恒河文爲三云云。初所召中亦有數
類名歎結。初二恒數也。非世所知故以恒量
之。優婆塞下次類也。舍利弗毘曇云。離欲男
女。正法華云。清信士女。大哀經云。勳士勳
女。或云。善宿男女。雖有多種通名在家二衆。
若別説者形雖在俗元未婚娶常隨如來。爲
二衆者此是離欲二衆。若曾婚娶今持五戒
永斷俗法則於佛法有功名曰勳士。若俗法
不虧而持五戒加復八齋名善宿男女。復次
直三歸者名無分優婆塞。若一若二名少分。
若三若四名多分。若具持五名滿分。經言具
足即是滿分。又具持五戒近求人天即無分。
兼畏生死。若志求涅槃是少分。若爲衆生是
多分。若知戒是法界攝一切法專爲佛道是
滿分。威儀具足者有威儀恒與禮倶。恒與戒
倶。恒與無常倶。恒與慈悲倶。恒與實相倶。恒
在首楞嚴定能種種示現。遍十界像。擧足下
足皆具佛法。婬舍酒肆無非正道。住佛威儀
乃名具足。當知五戒與威儀有本有迹。能於
本不動普現衆迹。是名具足戒威儀。問優婆
塞義若此聲聞菩薩佛復云何。答義理必然
未見名教。惑者不信。今試言之。四善根是無
分。聲聞初果是少分。二三果是多分。無學是
滿分。又此四分若於大乘倶是無分。若斷塵
沙是少分。若斷無明一兩品是多分。若盡無
明是滿分。故法華云。我等今日眞是聲聞。以
佛道聲令一切聞即多分聲聞。若乾慧性地
是無分菩薩。若八人至六地斷惑與羅漢齊
是少分。七地修方便道是多分。八地道觀雙
流是滿分。又三十心是無分。初地二地是少
分。三地至九地是多分。十地是滿分。又十信
是無分。十住是少分。行向是多分。十地是滿
分。又通教十地別三十心是無分。別十地圓
十住是少分。圓十行十回向是多分。圓十地
是滿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而無見用即無
分佛。初住初地能百界作佛即少分佛。二住
二地已上是多分佛。妙覺是滿分佛。以是義
故。一一法門皆有權實本迹。即此義也。問蛣
&MT01139;蝮蠆義復云何。答夫一善法即有四分。例
一惡法亦應如是。未見名教置而不論。且就
權者言之。小菩薩所作是無分。蝮蠆初地初
住所作是少分。乃至十地十住等所作是多
分。如來所作是滿分。是故得有權實之衆。實
召權請故稱召請。其名曰下。三列名但列二
人。無垢稱王者。或是維摩羅詰彈斥八千訶
詰五百。即其人也。善徳者或是父舍。設施會
者。即其人也。即二恒之上首。深樂觀察下。四
歎徳。先歎後結。歎有上求下化。從十三對治
去。是歎上求。舊云。以苦爲藥治於樂病。常無
常等亦復如是。今明此乃初教非今經意。舊
又云。此諸對治是六行觀。引下文云。無常者
即是生死。常者即大涅槃。無我者聲聞縁覺。
我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謂大涅
槃。不淨者有爲諸法。淨者。佛菩薩所有正法。
而復料簡此六行觀前來未説。至第二卷方
乃説之。於鳥喩中始明雙游。不應以此歎優
婆塞徳。此是經家取後大意向前而歎。興皇
並云。諸比丘初來之時悉未是羅漢。經家將
後悟無學向前歎之。比丘不然俗衆豈爾。當
知佛同行人久達斯觀所以歎耳。又料揀一
者藥病相主可是對治六行雙游豈是對治。
解云。藥病相主病去藥存。是偏對治。六行雙
游互爲藥病。病去藥亡。是圓對治。若爾者佛
同行人久通六觀歎則非疑餘實行者復云何
耶。權引於實亦得有之。如下文云。禀前教者
以無常藥對治常病。常病雖去復執無常。聞
常住藥破無常病。即是今教之所用。下文三
修以勝破劣。即此義也。二者元不禀前教以
大涅槃次第而修。先修無常治常。次修常治
無常。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住大涅槃。
是爲大涅槃海。漸漸轉深。是即備有兩種對
治。云何推一是前教一是後教説耶。三者復
有一行是如來行。具足常無常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圓修六觀雙治常無常。更互藥
病病去藥亡病治倶捨。所以稱此爲對治門。
若論一行一切行如聖行明。若論雙游如鳥
喩説。諸優婆塞具此徳行。前二猶淺後一則
深。文云。深樂觀察諸對治門。即歎第三意也。
五十二衆根性不同不出三種。權者同實引
向涅槃。得入涅槃尚無一種。況復三耶。則是
眞對治門義。亦是顯發如來方便密教意。文
中正歎權引於實若無實行權何所引。若無
權者實無所軌。既歎於權亦旁歎實。云何判
在前後教耶。若歴句分別。應言味俗爲苦沈
眞爲樂。沈眞爲苦分別爲樂。常我淨等亦復
如是。又沈空爲苦大涅槃爲樂。沈空爲樂大
涅槃爲苦。乃至増上非増上亦復如是。問恒
與常何異。答不從因縁爲常。始終不異爲恒。
此等皆是二邊之病互爲藥病。名之爲門通
入中道。非藥非病亡邊亡中。樂聞者。即前敬
重大乘意也。如海納流如空容色。能爲他説
者。知智在説巧智解深亦兼下化。齊此是以
理爲大乘意也。渇仰大乘者。即上安住充足。
餘渇仰者。意兼下化。善能攝取者。即上深解。
愛樂如上約事。守護如上約教。善能隨順即
歎下化。總別歎四弘誓願。具如上説。以大莊
嚴者結歎文也。如上説。悉能下五結如文。次
亦於晨朝下奉光召。但明奉召之時即是見
聞覺三召。爲欲闍毘是順聲召。何者上文顯
發密教。此云闍毘如何融會。上出家衆直言
顯發。此在家衆因事表理。藉財通法。闍毘此
言燒然。辦香木者因然以顯不然。寄滅以明
不滅。顯非滅非不滅。辦供獻食。因食以明不
食。顯非食非不食。則方便得開密教獲願是
奉聲召。香木有種種莊嚴者。因滅明不滅非
滅非不滅。有種種妙法食。有三徳六味。寶蓋
寶座悉皆嚴好。此表慈悲弘濟。理中亦具種
種法門。從諸優婆塞各作是念去是順動召。
上云。爲諸衆生調伏因縁。此中明檀攝衆生。
令其調伏意同也。從是優婆塞等皆已安住
去。是順光召。應蠲三障。今但生三業之善。並
如文。次從各各齎持去。是獻供。亦成順召之
文。次三恒河衆文爲三云云。所召爲四。謂數
類名歎。初三恒是數。次優婆夷下是類。如上
釋。三壽徳下列三人名。以壽爲徳即常等也。
有人言。徳鬘是勝鬘。勝鬘是王夫人類。不應
在此。舍佉是三十二卵之母。從悉能堪任去。
是歎徳。歎文爲兩。一略歎上求下化。二廣歎
上求下化。初堪任護持即略歎上求。護者護
正法之教。如上守護大乘。持者持於正法事
理。如上敬重大乘乃至愛樂大乘。爲度百千
者弘誓縁由。現爲女身者弘誓所作。故指此
爲略歎之文。次從訶責家法去。廣歎上求下
化。還是廣於護持之意。於廣歎中三。先上求。
次下化。三雙結上求下化。初上求文爲二。初
論事觀。次結成功徳。事觀爲二。初標事境。
次出五門。初訶責家法者即觀境也。若只以
箕帚婦禮爲家法者太局。若三界輪迴爲家法
者太奢。今以五陰爲家法果報。卷局籠檻繋
閉凡愚之所保養。聖賢之所鄙棄。故言訶責。
次自觀己身下。初是苦觀。四大相害諸蟲復
啑。四大互殘身爲苦藪。是身臭穢者是不淨
觀。即五種不淨也。貪欲縛者薄皮覆之謂之爲
淨。纒著無已故名欲縛。死狥者究竟不淨。九
孔當流者自相不淨。如城去是空觀。瓦木土
石假縁虚立。三毒惡鬼止住其中。外誑内諂
是故名空。是身不堅者是無我觀。是身無常
者是無常觀。麁細兩觀如文。次從寧以牛迹
去。結其功徳。結其事觀合爲七。一擧譬結其
事觀。觀知此身過患彌廣。次擧三三昧結其
事觀。道理深微。因縁者事觀。即是内外推求
檢不可得故空。空無陰相亦無空相。以無相
故所以無作。釋論云。二乘縁眞觀三三昧。菩
薩縁實相觀三三昧云云。三擧大乘結其事觀。
與修多羅合。四擧能説結其上求不失下化
事觀。即是教他之法。五護持下擧護持結其
事觀。即是理觀不動本地。六毀訾下擧其訶
毀之事迹也。即菩薩之本結其事觀。是願力
所爲。七結其事觀即是正觀。能壞生死。在文
可見云云。此意咸是優婆塞章對治之門。男性
剛直但論對治。女性愛染故備五門。五門同
縁縁於實相。即事而理是妙對治。於菩薩章
中是深樂大乘。守護大乘與上同也。雖現女
身實是菩薩。是上安住大乘。次從善能隨順
去歎下化徳。如上釋云云。三以大莊嚴去。雙
結上求下化也。釋如上云云。亦於晨朝者奉召
也。各相謂言去是順召。宜應者宜順三召。獻
供敬儀云云。次四恒河衆爲二云云。所召有數
類歎名。初四恒數也。次毘舍離城等類也。毘
舍離翻爲好道。肇師翻廣嚴。什師翻廣博。皆
是國巷華整從此得名。離車亦黎昌亦彌離
楚夏不同。此云邊地主。或云傳集國政。觀師
云。其國義讓。五百長者遞爲國主故言傳集
國政。罷政即出外爲邊地主云云。諸王眷屬者
是諸離車皆更互爲王。即有皇枝外戚等還
屬王類。三爲求正法下歎徳爲二。初歎後結。
歎爲二。初爲求法故一句明上求。次三雙是
下化。一戒施。二折攝。三聽説如文。文似下化
而兼上求。次從皆悉成就去結如文。列名如
文。二如是等各相謂言去。是順召。若無奉召
何得有順。擧順即知有奉順召。但明順動召。
餘可知。次獻供敬儀如文。七多羅樹者。王性
剛高不居物下佛力接之高七樹也。或云只
是隨宜耳。次五恒大臣長者。文爲二。所召順
召。所召有數類歎名。數類如文。歎中有上求
下化如文。列名云云。從所設供具去是順召。
設具中因食開常是順聲召。詣雙樹間是順
動召。心懷憂惱是順光召云云。次列舍離既言
六倍勝。前應是六恒。但王數可數。但除阿闍
一人。餘者不須恒量。故數不言耳。文爲三。所
召奉召順召。初所中有類有名。類中簡闍王
者。此王在後列名如文。嚴四兵去即是順召。
是諸王等是歎徳。具有上求下化歎徳。而不
次第者顯其無定。次亦於晨朝是奉召。三持
甘膳等是順召。次七恒夫人衆。上列當世夫
人。此列寡嬪淑等。文爲二。所召順召。所召有
數類名歎也。類中簡世王。又出本是三三昧
迹爲女儀。悉是權類。列名如文。悉皆安住歎
徳也。上求下化悉如文。各相謂言者順召如
文。次八恒天女衆文爲三云云。所召有數類名
歎。初如文。次天女類也。此中多是三光。已上
四埵已下天女之類。三列名如文。四作如是
言下歎徳爲三。先歎報得天眼所見。次是諸
下歎上求。三善能下歎下化。初如文。次歎上
求中。欲聞大乘是深解大乘。威儀具足是安
住大乘。餘如文。三善能隨順下。是下化。釋如
前。亦於晨朝者是奉召。各取天木香者是順
召。如文云云。次九恒龍衆亦爲三云云。所召。有
數類名。奉召如文。設諸供具下是順召。如文。
次十恒鬼神王衆。文爲二。所召有數類名。此
應是同名。後列者是正四王仁等速詣是順
召。供具如文云云。次二十恒鳥王増數至千億
恒沙鬼神至白濕王。但略列數語類出名而
已。其中或有歎徳皆可解。是爲増數。前二十
一衆意從復有十萬億恒河沙天子風神雨
神。是三衆同數。復有二十恒沙象王至二十
恒沙仙人凡五衆同數。同數文竟。閻浮提中
一切螽王者是無數衆。第二列中間衆。閻浮
提是一邊。無量世界是一邊。其中間又爲二。
一結前列後。二悲近召遠。結前者結前三十
四衆。簡出二衆者有事有顯。事者迦葉入滅
定。定所持故不來。阿難爲魔所羂故不來。有
所顯者迦葉爲顯不捨細戒故。迦葉最長子
方持佛法。佛若臨滅應赦細戒。告阿難言。我
滅度後諸微細戒能持者善。不能者捨。迦葉
後問何等是微細戒。阿難言不知。即訶阿難
云。汝面受佛旨。今言不知。可捨不可捨。又爲
外道所譏。師所制戒滅後皆捨。復不可捨。迦
葉若來寧得執正此事。阿難爲顯最後佛稱
歎付囑顯神咒力。阿難若來則不顧問亦不
稱歎。亦復不使文殊持咒解羂。二衆不來其
意顯此。問佛令捨細戒迦葉不許。師弟相拒
何也。答不然佛爲利根隨有利益。迦葉爲鈍
根還令如故。故非違拒。次列後爲三。初人天。
次山神。三河海神。初文者。即是諸四天上下
之人天也。經言中間。中間何所不收。文雖不
云三天下及百億四天下義推應有。何者他
方遠國尚復能來。東弗西瞿何縁不至。十方
尚來。百億四天何意不來。若推中間之言衆
最應多。唯可意知不可文載云云。次及諸山神
下。他云山神山形此未必爾。樹神示半身不
作樹形。山神不必爲山形也。直是神道附山
而已。先列衆山。次談其相。後明詣佛。海神
亦爾。如文。熙連者相傳云。只跋提是熙連。今
言不爾。跋提大熙連小。或言廣四丈或八丈
在城北。跋提在城南相去百里。佛居其間涅
槃。爲散華所及。熙連未見翻。次其林變白下
是悲近召遠。已集者悲未集者召。又爲二。先
悲近次召遠。初悲近者。凡現三相。娑羅如前
釋。此林榮茂忽然變白。猶如白鶴。林中有鶴。
當林變時與鶴無別。此有所表。榮若定榮不
應忽變。枯若定枯不應如鶴。枯既如鶴則枯
非枯。榮既忽變則榮非榮。非榮非枯中間涅
槃者。表不生不滅而現生滅。雙林一變隨類
各解。上達其本。下悲其迹。中根在悲達之間。
現病品云。下愚凡見言必涅槃。唯諸菩薩文
殊師利等。能知如來常住不變。即此義也。次
虚空堂閣綺飾分明者。表佛身相。天上天下
最爲第一。今身縁已謝。無上智慧不復居御
下士所悲。又堂本地架而今處空則空中有
堂而彫文刻鏤綺飾分明。不動不墮妙麗莊
嚴表空中藏。具足無減中士所尚。又華堂嚴
整光悦利益是其有也。高處虚空無人受用。
是其無也。若有無事訖當收此空有。歸非空
有。此上士所達。下悲上達中士悲達季孟之
間。三堂下多有流泉浴池者。表佛身口。赴下
流出無量言教。猶如浴池。浴池有二。一能滌
垢穢。二除熱悶。表於佛教。能令客塵外盡無
明内除。有妙蓮華者。表遵佛教。即是修因。因
逾世果故引兩處爲喩。化縁將訖如堂高。擧
言教流潤如清泉在池。論其本體非去非留。
語其利益故言去留。文云。咸覩如來涅槃之
相者。一往是下士所見。若具足論應有上達下
悲。具如前説。此之三相前後雖異而意同前。
前以大聲勸問。問則祕密教顯如今堂下清
泉流出利益多人。前面門放光五色遍照除
三障生三善。令立行升進如今高堂。迥出去
下陵空綺飾分明種種莊嚴。校前動地動水
表於翻倒見性。今變林況鶴使不滯榮枯歸
中會。極物之難悟。再更抵掌悲近召遠。相雖
復異而意同前。但再令開曉。從四天王下即
是召遠。若從前開文即第三召上界衆。凡有
五章。初欲界天。先明四王。即是類也。各相謂
言者奉召。良由聞見聲光即以天眼觀他。獻
供而自營辦。來至佛所即順召也。釋天但有
所召順召云云。乃至第六天其間三天略不出
之。上至有頂此應是色頂。加列大梵王如文。
料揀三頂云云。前論佛力應徹三種頂。此中
論供具只明色頂云云。次列修羅王舍脂父正
報劣天依報相亞。言光勝者此是大菩薩光
故可言勝。次魔衆魔名殺者。波旬名爲惡中
之惡。住六天頂爲欲界主。文爲三。一類數二
開恩赦下。三辦供上獻。上獻爲兩。一奉咒。二
奉供佛受咒不受供。問魔既弊惡寧得好咒。
答此咒是先佛之法偶爾得之。譬如有人在
國遇寶還奉國王。他解。咒是鬼神名聞。名不
得爲害。如盜者伺財財主知名。覺喚其名盜
則不行。次云咒是鬼神王名。若喚主名主勸
其黨亦不爲害。三云咒如霹靂鬼神畏威不
敢爲害。四云咒是密語如軍中號相應即放
不應則治。鬼神亦爾。順況則護不順頭破。五
云咒是佛勅無敢違者。有人彈云。咒是明咒
大明咒無等等咒。若是鬼名等。五云何令人
得悟道果。今解不爾。若一向解不能契道。應
作法門解之。諸煩惱是鬼名。無明是鬼王。善
能破惡猶如霹靂。即事而眞是爲密語。第一
義諦爲佛所勅。依此法門必能得道。又是通
別四悉檀意。前四別後一通。此解無妨。次大
自在天即魔醯首羅。居色界頂主大千界。十
地菩薩迹現其中。若法華中列世界主梵天
王者此意云何。若言娑婆世界主者。正是首
羅。若言尸棄大梵等者。更擧二禪等收三四
禪梵王耳。又云。若言爲世界主者。其實只領
小千而已。經家美之故言世界主。私謂此是
大千之中得爲大千之主降此不得。文爲二。
一與同類是所召。二獻供是順召如文。次爾
時東方下召他土衆。或云聲光不至彼。彼佛
自遣命至此土。若依前文光遍照此三千世
界。乃至十方亦復如是。豈非光召。又彼佛遣
文三召意足。香飯奉佛此光召也。往彼禮敬
此動召也。請決所疑聲召意也。文爲二。初明
一方。次例三方。東方爲三雙。初彼佛説此佛。
此衆見彼衆。次此間大衆以不思議不見而
見。見彼無邊身。無邊身以不思議不來而來。
三復以彼供奉此佛。此佛不受彼佛之供。如
此三相還是經初三種之瑞。彼佛説此。此衆
見彼。即是聲瑞。此衆見彼彼衆來此。即動地
瑞。彼供獻此此佛不受。即是光瑞。初雙中初
彼佛説此佛。文爲四。一明遠近二彼佛説此。
三發來。四現瑞如文。次此衆見彼衆亦爲四。
一驚怖。二安慰。三見彼衆。四唱苦哉。然大衆
見佛應生歡喜何以唱苦。聞彼佛説此佛應
當入於涅槃。還是前聲瑞。覺地動戰慓還是
前地動瑞。見如鏡之光還是前光瑞。聞見是
已彼佛爲此作涅槃相是故唱苦。問此衆皆
是佛同行人何因驚怖。答今論實者意不在
權。又十地位有上下品。上品所作下品不知。
佛力所作佛借神力昆蟲能知。不借神力則不
能知。此無邊身承佛神力而現此瑞。首羅驚
怖復何所疑。次第二雙。初從大衆見無邊身
一一毛孔。明此菩薩示不思議不見而見。明
一毛道即是見小。容七萬八千城莊嚴巨麗
即是見大。然其身量同等虚空。空非大小安
可説。盡而復不妨從彼而來。巨細相容毛孔
不闊城亦不小。復聞歡娯受樂之聲。復聞唱
言苦哉之聲。復聞純説大乘之聲。即是非苦
非樂不相障閡。菩薩所以現此事者。表於今
佛入般涅槃亦不可思議。次從爾時無邊身
菩薩與無量菩薩。是彼菩薩以不可思議不
來而來。次第三雙中初供佛。次不受如文。次
例餘三方悉如文。問身既無邊此土他土倶
在毛端。那忽從彼以來於此。是即彼邊而來
此邊。此間大衆見從彼來。即是此邊見於彼
邊。舊云。少分無邊故有來去。此不應爾。既言
量同虚空。虚空豈有少分多分。既言少分則
不同空。今明菩薩不思議色即邊無邊。無邊
即邊。非邊非無邊。邊即無邊量同虚空。無邊
即邊自彼之此此見彼來。雖邊無邊非邊非
無邊。而能邊無邊故稱不可思議。若有定者
非不思議。例如丈六梵不見頂。非見非不見。
能見能不見。譬如帶鏡身邊身在鏡裏。裏而
非裏。非裏而裏。又如日不下池水不上升而
影現水。頑閡之色尚復難思。況不思議寧以
情取。從娑羅雙樹去。大段第三結召請中二。
初結衆集。次結瑞相。瑞本集衆。衆既已集瑞
亦隨竟。故須兩結。初結衆集又爲二。先明其
處不可思議。次明其人不可思議。初文者三
十二由旬能容五十二衆長旛大蓋人無妨閡
供具無傷。又鍼鋒微塵容無邊身已不思議。
況受四方十方微塵無邊身菩薩。復有幾許
眷屬。供具人無障閡具無損傷。此是處不思
議。次人爲四。初從十方下結他方衆集在鍼
鋒及閻浮者。結此土衆集在雙樹。此是人不
可思議。二簡應集不集不應集而集。應集即
迦葉等三衆。不應集毒蟲惡人惡鬼等三衆。
此明集不集倶不可思議。三明衆集利益。謂集
不集衆等起慈心。集不集處等皆嚴淨。羅那
婆神者是集衆。三千大千衆生是不集衆。又揀
除慈不慈。不慈者一闡提是不生慈心。慈不
慈者皆不思議。從爾時三千世界以佛力故
下重明處。三千是衆集處。十方世界是不集
處。等皆嚴淨如極樂土。故言十方亦復如是。
以衆集故致此利益。不集處不集衆不發心
尚不思議。況復如來示生示滅寧可思議。此
是結衆集竟。次從如來面門下結瑞相竟。從
前至此總有九瑞。共成三意。但作一收。所以
然者。聲光及風皆從口出。若收光入口風聲
例然。收聲則息教。疑者問誰此表師去。收光
則息照三障闇於道三業善不。生此表主去。
收風則息神變顛倒無由得轉此表親去。大
衆見一解三見收聲入口知必失師。是故嗚
呼而哭唱言不受人天供養此哭失。由悲無
法食見收光入口知必失主。是故哭言聖慧
日光從今永滅。三障誰除三善誰發。見收風
入口知必失親。是故哭言法船沈沒誰破無
明此岸度到涅槃彼岸。三種之哭。哭主親師。
嗚呼是意慟。號哭是口哀。戰動是身苦。三業
悲戀乃至於此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三
 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純陀品上
釋品爲三。一辨疏密。二辨徳行。三釋名。初意
者依天竺文猶屬壽命品。開破今昔常無常
義。於義則密於文則疏。謝氏從人從事題純
陀品。於文則密於義則疏。今明涅槃施章。於
梵漢兩文倶無所失。隨前人則施常命。隨後
事則施常修云云。次徳行者。純陀是二恒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