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般涅槃經疏 (No. 1767_ 灌頂撰 ) in Vol. 38

[First] [Prev+100] [Prev]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奉召中三。初光。次聲。後動。初光召。二各於
晨朝去。是奉光召。朝是明初。用楊枝者即表
行。初可表機動顯勝行。初遇佛光明。次更相
謂言下。順光召。望前亦無蠲三障之文而有
三業善文。更相謂言是口業善。擧身毛竪是
身業善。生大苦惱是意業善。波羅奢是樹名。
葉青華有三色。日未照則黒日照則赤。赤脈
皆現。日沒則黄表未奉召。三善不生如黒。奉
召悲哀如赤。無佛如黄云云。爲欲利益去。簡
順召之意。利益衆生簡非自行。成就大乘簡
非小道。第一空行簡非淺近。此與佛之眞子
文會。次從顯發如來去。是奉聲召亦二。初大
聲普告令最後問今奉此召。顯發如來方便
密教。開常問極最後教興。次爲不斷絶下。順
聲召。若順佛聲教則不斷説法。三爲諸衆生
去。奉地動召亦二。初上山海震動翻邪見性。
今奉此召。次調伏因縁疾至佛所即順動召。
能召所召互相領悟。智能知智此之謂矣云云
二列尼衆爲兩。初列衆。次發迹。列衆爲二謂
所奉。所召有四。名數位歎。等列中列上首三
人。拘陀羅未見翻。尼姨女。通是二方女人之
稱。別論者在俗爲女。受五戒等者爲姨。出家
者爲尼。但律中亦呼阿姨阿姊以法爲親作此
稱之。位可知。歎中先歎自行如上。次如大龍
去。歎化他徳亦如上。次亦於晨朝時去。是奉
順三召如上説次比丘尼衆中去。發迹爲二。
初明初比丘尼迹也。皆是菩薩本也。先指通
位次別指高位。菩薩語通未知高下。所以更
釋本高迹廣。初云人中龍者。若只於世人中
如龍此不多奇。乃是賢聖人中之龍。次位階
十地者。釋其本高。現受女身者。明其迹廣。迹
何故廣。四無量心故。本何故高。得自在定故。
尚能作佛。何以不能爲九界像云云。他分此
文爲兩雙。初本迹一雙。後因果一雙。因果難
云云。次列菩薩衆亦爲二云云。所召六。謂數
類位名歎結。初一恒河沙者數也。諸經多以
恒河爲量者。有四義故。一人多識之。二入者
得福。三於八河中大。四是佛生處大聖同郷
故多用之。此乃四悉檀意。次菩薩摩訶薩者
類也。此翻道心大道心。釋論解菩薩十義一
盡教化一切衆生。二盡供養一切諸佛。三盡
淨一切佛土。四盡持一切佛法。五盡令一切
佛種不斷。六盡分別一切佛土。七盡知一切
佛弟子衆。八盡分別一切衆生心。九盡知斷
一切衆生煩惱。十盡知一切衆生根。如是十
門爲首。復有無量阿僧祇門。是故名爲菩薩。
大品佛自明摩訶薩義。亦有十門。一當於無
量生死中大莊嚴。二當捨一切所有。三當等
心於一切衆生。四當以三乘度脱一切。五當
度一切。度一切已忘其度功。六當解一切諸
法不生法相。七純以薩婆若心行於六度。八
當學智慧了達一切法。九當了達諸法一相。
十當了無量相。是十門爲首名摩訶薩。龍樹
釋此十義。一大莊嚴者。不計日月歳數百千
萬億劫。於生死中利益度脱一切衆生。二捨
一切所有者。一切貴賤若内若外無所遺惜。
三一切衆生等心者。憎愛厚薄冤親悉均。四
三乘度脱者。隨其堪任皆使同到涅槃。五忘
其功者。不得彼我亦不見能度所度。六知不
生者。一切法皆不生。七行六度者。以清淨
無雜心。行六度迴向薩婆若。八了達一切法
者。世間所作之事皆悉了達。九一相門者。謂
畢竟空也。涅槃相離憶想分別。十無量門者。
一二三四諸増數法門。此十門爲首。復有無
量法門。是名摩訶薩義。此中應明四種菩薩。
如別記文中多歎圓菩薩徳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一上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
 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序品下
三人中之龍去明位。人中龍者出方便位。位
階十地者住眞實位。安住不動者本際常寂。
方便現身者遍下地法界化益。四其名曰下。
列名。一恒沙衆但列二人。海徳者如大集中
海慧菩薩。亦如下文大涅槃海八不思議。從
此立名名爲海徳云云。無盡意者大集中此菩
薩自説其名。擧八十種法門明無盡意云云。五
其心皆悉下歎徳。文爲三先單歎上求。次約
四弘兼下化。三結上求下化。初文敬重者此
約理論。如下文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大品
云。佛初成道觀誰可敬無過般若。我當敬重。
即其義也。安住者此約證論。下文云一切衆
生及以諸佛悉皆安住祕密藏中。即其義也。
深解者此約智論。下文云。能生菩薩深廣智
慧。如函大蓋大井深綆長。即其義也。愛樂者
約事行論。如下文云。雪山八字不以爲難。日
割三兩未曾稱苦。即其義也。守護者此約教
論。如下文中仙豫行誅覺徳破陣。即其義也。
諸菩薩上求心大至此如海。略擧五義以示
其相。次從善能隨順去。歎下化徳。初總歎四
弘。次別歎。菩薩已階十地安住不動不證涅
槃寧入生死。憶本誓願隨順世間以大悲隨
順起兩弘誓。以大慈隨順起兩弘誓。即總歎
意也。次作是誓言去別歎。未度者度別歎。初
誓已於過去持戒。戒是罪垢對治。以對治故
垢縛得脱故。言解未解者。別歎第二誓。紹三
寶種者是法門無量。別歎第三誓。若言刻檀
鑄寶書修多羅剃頭染衣。此但事中相從三
寶不絶。若發菩提心名佛寶。體解大道名法
寶。事理和融名僧寶。此即理性三寶不絶。小
般若云。經卷所在即有佛及尊重弟子。下文
云。若知常住當知此家即爲有佛。以此而推
三寶不絶。即是無量法門。於未來世去。是無
上佛道誓願成。別歎第四誓。三以大莊嚴去。
是總結四弘。亦是雙結上求下化故言大莊
嚴。若作別結第四誓者。未來作佛相好嚴身。
十力無畏以莊嚴心。名大莊嚴。大品多用六
度三十七品以爲莊嚴。小般若中以無莊嚴
而爲莊嚴。下文以六度福徳十地智慧爲二
莊嚴。六成就下結又二。先總次別。初總結上
求下化福徳智慧。次等觀衆生如一子下。即
是別結下化四弘也。次亦於晨朝去。是奉光
召。次擧身毛竪去。是順光召。存身意略口善
及三障等。顯發去奉順聲召。爲諸衆生去奉
順地動召。釋如上云云。三二恒河沙下列雜衆
爲三。初二十一衆増數。次八衆同數。三一衆
無數。初二恒河文爲三云云。初所召中亦有數
類名歎結。初二恒數也。非世所知故以恒量
之。優婆塞下次類也。舍利弗毘曇云。離欲男
女。正法華云。清信士女。大哀經云。勳士勳
女。或云。善宿男女。雖有多種通名在家二衆。
若別説者形雖在俗元未婚娶常隨如來。爲
二衆者此是離欲二衆。若曾婚娶今持五戒
永斷俗法則於佛法有功名曰勳士。若俗法
不虧而持五戒加復八齋名善宿男女。復次
直三歸者名無分優婆塞。若一若二名少分。
若三若四名多分。若具持五名滿分。經言具
足即是滿分。又具持五戒近求人天即無分。
兼畏生死。若志求涅槃是少分。若爲衆生是
多分。若知戒是法界攝一切法專爲佛道是
滿分。威儀具足者有威儀恒與禮倶。恒與戒
倶。恒與無常倶。恒與慈悲倶。恒與實相倶。恒
在首楞嚴定能種種示現。遍十界像。擧足下
足皆具佛法。婬舍酒肆無非正道。住佛威儀
乃名具足。當知五戒與威儀有本有迹。能於
本不動普現衆迹。是名具足戒威儀。問優婆
塞義若此聲聞菩薩佛復云何。答義理必然
未見名教。惑者不信。今試言之。四善根是無
分。聲聞初果是少分。二三果是多分。無學是
滿分。又此四分若於大乘倶是無分。若斷塵
沙是少分。若斷無明一兩品是多分。若盡無
明是滿分。故法華云。我等今日眞是聲聞。以
佛道聲令一切聞即多分聲聞。若乾慧性地
是無分菩薩。若八人至六地斷惑與羅漢齊
是少分。七地修方便道是多分。八地道觀雙
流是滿分。又三十心是無分。初地二地是少
分。三地至九地是多分。十地是滿分。又十信
是無分。十住是少分。行向是多分。十地是滿
分。又通教十地別三十心是無分。別十地圓
十住是少分。圓十行十回向是多分。圓十地
是滿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而無見用即無
分佛。初住初地能百界作佛即少分佛。二住
二地已上是多分佛。妙覺是滿分佛。以是義
故。一一法門皆有權實本迹。即此義也。問蛣
&MT01139;蝮蠆義復云何。答夫一善法即有四分。例
一惡法亦應如是。未見名教置而不論。且就
權者言之。小菩薩所作是無分。蝮蠆初地初
住所作是少分。乃至十地十住等所作是多
分。如來所作是滿分。是故得有權實之衆。實
召權請故稱召請。其名曰下。三列名但列二
人。無垢稱王者。或是維摩羅詰彈斥八千訶
詰五百。即其人也。善徳者或是父舍。設施會
者。即其人也。即二恒之上首。深樂觀察下。四
歎徳。先歎後結。歎有上求下化。從十三對治
去。是歎上求。舊云。以苦爲藥治於樂病。常無
常等亦復如是。今明此乃初教非今經意。舊
又云。此諸對治是六行觀。引下文云。無常者
即是生死。常者即大涅槃。無我者聲聞縁覺。
我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謂大涅
槃。不淨者有爲諸法。淨者。佛菩薩所有正法。
而復料簡此六行觀前來未説。至第二卷方
乃説之。於鳥喩中始明雙游。不應以此歎優
婆塞徳。此是經家取後大意向前而歎。興皇
並云。諸比丘初來之時悉未是羅漢。經家將
後悟無學向前歎之。比丘不然俗衆豈爾。當
知佛同行人久達斯觀所以歎耳。又料揀一
者藥病相主可是對治六行雙游豈是對治。
解云。藥病相主病去藥存。是偏對治。六行雙
游互爲藥病。病去藥亡。是圓對治。若爾者佛
同行人久通六觀歎則非疑餘實行者復云何
耶。權引於實亦得有之。如下文云。禀前教者
以無常藥對治常病。常病雖去復執無常。聞
常住藥破無常病。即是今教之所用。下文三
修以勝破劣。即此義也。二者元不禀前教以
大涅槃次第而修。先修無常治常。次修常治
無常。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住大涅槃。
是爲大涅槃海。漸漸轉深。是即備有兩種對
治。云何推一是前教一是後教説耶。三者復
有一行是如來行。具足常無常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圓修六觀雙治常無常。更互藥
病病去藥亡病治倶捨。所以稱此爲對治門。
若論一行一切行如聖行明。若論雙游如鳥
喩説。諸優婆塞具此徳行。前二猶淺後一則
深。文云。深樂觀察諸對治門。即歎第三意也。
五十二衆根性不同不出三種。權者同實引
向涅槃。得入涅槃尚無一種。況復三耶。則是
眞對治門義。亦是顯發如來方便密教意。文
中正歎權引於實若無實行權何所引。若無
權者實無所軌。既歎於權亦旁歎實。云何判
在前後教耶。若歴句分別。應言味俗爲苦沈
眞爲樂。沈眞爲苦分別爲樂。常我淨等亦復
如是。又沈空爲苦大涅槃爲樂。沈空爲樂大
涅槃爲苦。乃至増上非増上亦復如是。問恒
與常何異。答不從因縁爲常。始終不異爲恒。
此等皆是二邊之病互爲藥病。名之爲門通
入中道。非藥非病亡邊亡中。樂聞者。即前敬
重大乘意也。如海納流如空容色。能爲他説
者。知智在説巧智解深亦兼下化。齊此是以
理爲大乘意也。渇仰大乘者。即上安住充足。
餘渇仰者。意兼下化。善能攝取者。即上深解。
愛樂如上約事。守護如上約教。善能隨順即
歎下化。總別歎四弘誓願。具如上説。以大莊
嚴者結歎文也。如上説。悉能下五結如文。次
亦於晨朝下奉光召。但明奉召之時即是見
聞覺三召。爲欲闍毘是順聲召。何者上文顯
發密教。此云闍毘如何融會。上出家衆直言
顯發。此在家衆因事表理。藉財通法。闍毘此
言燒然。辦香木者因然以顯不然。寄滅以明
不滅。顯非滅非不滅。辦供獻食。因食以明不
食。顯非食非不食。則方便得開密教獲願是
奉聲召。香木有種種莊嚴者。因滅明不滅非
滅非不滅。有種種妙法食。有三徳六味。寶蓋
寶座悉皆嚴好。此表慈悲弘濟。理中亦具種
種法門。從諸優婆塞各作是念去是順動召。
上云。爲諸衆生調伏因縁。此中明檀攝衆生。
令其調伏意同也。從是優婆塞等皆已安住
去。是順光召。應蠲三障。今但生三業之善。並
如文。次從各各齎持去。是獻供。亦成順召之
文。次三恒河衆文爲三云云。所召爲四。謂數
類名歎。初三恒是數。次優婆夷下是類。如上
釋。三壽徳下列三人名。以壽爲徳即常等也。
有人言。徳鬘是勝鬘。勝鬘是王夫人類。不應
在此。舍佉是三十二卵之母。從悉能堪任去。
是歎徳。歎文爲兩。一略歎上求下化。二廣歎
上求下化。初堪任護持即略歎上求。護者護
正法之教。如上守護大乘。持者持於正法事
理。如上敬重大乘乃至愛樂大乘。爲度百千
者弘誓縁由。現爲女身者弘誓所作。故指此
爲略歎之文。次從訶責家法去。廣歎上求下
化。還是廣於護持之意。於廣歎中三。先上求。
次下化。三雙結上求下化。初上求文爲二。初
論事觀。次結成功徳。事觀爲二。初標事境。
次出五門。初訶責家法者即觀境也。若只以
箕帚婦禮爲家法者太局。若三界輪迴爲家法
者太奢。今以五陰爲家法果報。卷局籠檻繋
閉凡愚之所保養。聖賢之所鄙棄。故言訶責。
次自觀己身下。初是苦觀。四大相害諸蟲復
啑。四大互殘身爲苦藪。是身臭穢者是不淨
觀。即五種不淨也。貪欲縛者薄皮覆之謂之爲
淨。纒著無已故名欲縛。死狥者究竟不淨。九
孔當流者自相不淨。如城去是空觀。瓦木土
石假縁虚立。三毒惡鬼止住其中。外誑内諂
是故名空。是身不堅者是無我觀。是身無常
者是無常觀。麁細兩觀如文。次從寧以牛迹
去。結其功徳。結其事觀合爲七。一擧譬結其
事觀。觀知此身過患彌廣。次擧三三昧結其
事觀。道理深微。因縁者事觀。即是内外推求
檢不可得故空。空無陰相亦無空相。以無相
故所以無作。釋論云。二乘縁眞觀三三昧。菩
薩縁實相觀三三昧云云。三擧大乘結其事觀。
與修多羅合。四擧能説結其上求不失下化
事觀。即是教他之法。五護持下擧護持結其
事觀。即是理觀不動本地。六毀訾下擧其訶
毀之事迹也。即菩薩之本結其事觀。是願力
所爲。七結其事觀即是正觀。能壞生死。在文
可見云云。此意咸是優婆塞章對治之門。男性
剛直但論對治。女性愛染故備五門。五門同
縁縁於實相。即事而理是妙對治。於菩薩章
中是深樂大乘。守護大乘與上同也。雖現女
身實是菩薩。是上安住大乘。次從善能隨順
去歎下化徳。如上釋云云。三以大莊嚴去。雙
結上求下化也。釋如上云云。亦於晨朝者奉召
也。各相謂言去是順召。宜應者宜順三召。獻
供敬儀云云。次四恒河衆爲二云云。所召有數
類歎名。初四恒數也。次毘舍離城等類也。毘
舍離翻爲好道。肇師翻廣嚴。什師翻廣博。皆
是國巷華整從此得名。離車亦黎昌亦彌離
楚夏不同。此云邊地主。或云傳集國政。觀師
云。其國義讓。五百長者遞爲國主故言傳集
國政。罷政即出外爲邊地主云云。諸王眷屬者
是諸離車皆更互爲王。即有皇枝外戚等還
屬王類。三爲求正法下歎徳爲二。初歎後結。
歎爲二。初爲求法故一句明上求。次三雙是
下化。一戒施。二折攝。三聽説如文。文似下化
而兼上求。次從皆悉成就去結如文。列名如
文。二如是等各相謂言去。是順召。若無奉召
何得有順。擧順即知有奉順召。但明順動召。
餘可知。次獻供敬儀如文。七多羅樹者。王性
剛高不居物下佛力接之高七樹也。或云只
是隨宜耳。次五恒大臣長者。文爲二。所召順
召。所召有數類歎名。數類如文。歎中有上求
下化如文。列名云云。從所設供具去是順召。
設具中因食開常是順聲召。詣雙樹間是順
動召。心懷憂惱是順光召云云。次列舍離既言
六倍勝。前應是六恒。但王數可數。但除阿闍
一人。餘者不須恒量。故數不言耳。文爲三。所
召奉召順召。初所中有類有名。類中簡闍王
者。此王在後列名如文。嚴四兵去即是順召。
是諸王等是歎徳。具有上求下化歎徳。而不
次第者顯其無定。次亦於晨朝是奉召。三持
甘膳等是順召。次七恒夫人衆。上列當世夫
人。此列寡嬪淑等。文爲二。所召順召。所召有
數類名歎也。類中簡世王。又出本是三三昧
迹爲女儀。悉是權類。列名如文。悉皆安住歎
徳也。上求下化悉如文。各相謂言者順召如
文。次八恒天女衆文爲三云云。所召有數類名
歎。初如文。次天女類也。此中多是三光。已上
四埵已下天女之類。三列名如文。四作如是
言下歎徳爲三。先歎報得天眼所見。次是諸
下歎上求。三善能下歎下化。初如文。次歎上
求中。欲聞大乘是深解大乘。威儀具足是安
住大乘。餘如文。三善能隨順下。是下化。釋如
前。亦於晨朝者是奉召。各取天木香者是順
召。如文云云。次九恒龍衆亦爲三云云。所召。有
數類名。奉召如文。設諸供具下是順召。如文。
次十恒鬼神王衆。文爲二。所召有數類名。此
應是同名。後列者是正四王仁等速詣是順
召。供具如文云云。次二十恒鳥王増數至千億
恒沙鬼神至白濕王。但略列數語類出名而
已。其中或有歎徳皆可解。是爲増數。前二十
一衆意從復有十萬億恒河沙天子風神雨
神。是三衆同數。復有二十恒沙象王至二十
恒沙仙人凡五衆同數。同數文竟。閻浮提中
一切螽王者是無數衆。第二列中間衆。閻浮
提是一邊。無量世界是一邊。其中間又爲二。
一結前列後。二悲近召遠。結前者結前三十
四衆。簡出二衆者有事有顯。事者迦葉入滅
定。定所持故不來。阿難爲魔所羂故不來。有
所顯者迦葉爲顯不捨細戒故。迦葉最長子
方持佛法。佛若臨滅應赦細戒。告阿難言。我
滅度後諸微細戒能持者善。不能者捨。迦葉
後問何等是微細戒。阿難言不知。即訶阿難
云。汝面受佛旨。今言不知。可捨不可捨。又爲
外道所譏。師所制戒滅後皆捨。復不可捨。迦
葉若來寧得執正此事。阿難爲顯最後佛稱
歎付囑顯神咒力。阿難若來則不顧問亦不
稱歎。亦復不使文殊持咒解羂。二衆不來其
意顯此。問佛令捨細戒迦葉不許。師弟相拒
何也。答不然佛爲利根隨有利益。迦葉爲鈍
根還令如故。故非違拒。次列後爲三。初人天。
次山神。三河海神。初文者。即是諸四天上下
之人天也。經言中間。中間何所不收。文雖不
云三天下及百億四天下義推應有。何者他
方遠國尚復能來。東弗西瞿何縁不至。十方
尚來。百億四天何意不來。若推中間之言衆
最應多。唯可意知不可文載云云。次及諸山神
下。他云山神山形此未必爾。樹神示半身不
作樹形。山神不必爲山形也。直是神道附山
而已。先列衆山。次談其相。後明詣佛。海神
亦爾。如文。熙連者相傳云。只跋提是熙連。今
言不爾。跋提大熙連小。或言廣四丈或八丈
在城北。跋提在城南相去百里。佛居其間涅
槃。爲散華所及。熙連未見翻。次其林變白下
是悲近召遠。已集者悲未集者召。又爲二。先
悲近次召遠。初悲近者。凡現三相。娑羅如前
釋。此林榮茂忽然變白。猶如白鶴。林中有鶴。
當林變時與鶴無別。此有所表。榮若定榮不
應忽變。枯若定枯不應如鶴。枯既如鶴則枯
非枯。榮既忽變則榮非榮。非榮非枯中間涅
槃者。表不生不滅而現生滅。雙林一變隨類
各解。上達其本。下悲其迹。中根在悲達之間。
現病品云。下愚凡見言必涅槃。唯諸菩薩文
殊師利等。能知如來常住不變。即此義也。次
虚空堂閣綺飾分明者。表佛身相。天上天下
最爲第一。今身縁已謝。無上智慧不復居御
下士所悲。又堂本地架而今處空則空中有
堂而彫文刻鏤綺飾分明。不動不墮妙麗莊
嚴表空中藏。具足無減中士所尚。又華堂嚴
整光悦利益是其有也。高處虚空無人受用。
是其無也。若有無事訖當收此空有。歸非空
有。此上士所達。下悲上達中士悲達季孟之
間。三堂下多有流泉浴池者。表佛身口。赴下
流出無量言教。猶如浴池。浴池有二。一能滌
垢穢。二除熱悶。表於佛教。能令客塵外盡無
明内除。有妙蓮華者。表遵佛教。即是修因。因
逾世果故引兩處爲喩。化縁將訖如堂高。擧
言教流潤如清泉在池。論其本體非去非留。
語其利益故言去留。文云。咸覩如來涅槃之
相者。一往是下士所見。若具足論應有上達下
悲。具如前説。此之三相前後雖異而意同前。
前以大聲勸問。問則祕密教顯如今堂下清
泉流出利益多人。前面門放光五色遍照除
三障生三善。令立行升進如今高堂。迥出去
下陵空綺飾分明種種莊嚴。校前動地動水
表於翻倒見性。今變林況鶴使不滯榮枯歸
中會。極物之難悟。再更抵掌悲近召遠。相雖
復異而意同前。但再令開曉。從四天王下即
是召遠。若從前開文即第三召上界衆。凡有
五章。初欲界天。先明四王。即是類也。各相謂
言者奉召。良由聞見聲光即以天眼觀他。獻
供而自營辦。來至佛所即順召也。釋天但有
所召順召云云。乃至第六天其間三天略不出
之。上至有頂此應是色頂。加列大梵王如文。
料揀三頂云云。前論佛力應徹三種頂。此中
論供具只明色頂云云。次列修羅王舍脂父正
報劣天依報相亞。言光勝者此是大菩薩光
故可言勝。次魔衆魔名殺者。波旬名爲惡中
之惡。住六天頂爲欲界主。文爲三。一類數二
開恩赦下。三辦供上獻。上獻爲兩。一奉咒。二
奉供佛受咒不受供。問魔既弊惡寧得好咒。
答此咒是先佛之法偶爾得之。譬如有人在
國遇寶還奉國王。他解。咒是鬼神名聞。名不
得爲害。如盜者伺財財主知名。覺喚其名盜
則不行。次云咒是鬼神王名。若喚主名主勸
其黨亦不爲害。三云咒如霹靂鬼神畏威不
敢爲害。四云咒是密語如軍中號相應即放
不應則治。鬼神亦爾。順況則護不順頭破。五
云咒是佛勅無敢違者。有人彈云。咒是明咒
大明咒無等等咒。若是鬼名等。五云何令人
得悟道果。今解不爾。若一向解不能契道。應
作法門解之。諸煩惱是鬼名。無明是鬼王。善
能破惡猶如霹靂。即事而眞是爲密語。第一
義諦爲佛所勅。依此法門必能得道。又是通
別四悉檀意。前四別後一通。此解無妨。次大
自在天即魔醯首羅。居色界頂主大千界。十
地菩薩迹現其中。若法華中列世界主梵天
王者此意云何。若言娑婆世界主者。正是首
羅。若言尸棄大梵等者。更擧二禪等收三四
禪梵王耳。又云。若言爲世界主者。其實只領
小千而已。經家美之故言世界主。私謂此是
大千之中得爲大千之主降此不得。文爲二。
一與同類是所召。二獻供是順召如文。次爾
時東方下召他土衆。或云聲光不至彼。彼佛
自遣命至此土。若依前文光遍照此三千世
界。乃至十方亦復如是。豈非光召。又彼佛遣
文三召意足。香飯奉佛此光召也。往彼禮敬
此動召也。請決所疑聲召意也。文爲二。初明
一方。次例三方。東方爲三雙。初彼佛説此佛。
此衆見彼衆。次此間大衆以不思議不見而
見。見彼無邊身。無邊身以不思議不來而來。
三復以彼供奉此佛。此佛不受彼佛之供。如
此三相還是經初三種之瑞。彼佛説此。此衆
見彼。即是聲瑞。此衆見彼彼衆來此。即動地
瑞。彼供獻此此佛不受。即是光瑞。初雙中初
彼佛説此佛。文爲四。一明遠近二彼佛説此。
三發來。四現瑞如文。次此衆見彼衆亦爲四。
一驚怖。二安慰。三見彼衆。四唱苦哉。然大衆
見佛應生歡喜何以唱苦。聞彼佛説此佛應
當入於涅槃。還是前聲瑞。覺地動戰慓還是
前地動瑞。見如鏡之光還是前光瑞。聞見是
已彼佛爲此作涅槃相是故唱苦。問此衆皆
是佛同行人何因驚怖。答今論實者意不在
權。又十地位有上下品。上品所作下品不知。
佛力所作佛借神力昆蟲能知。不借神力則不
能知。此無邊身承佛神力而現此瑞。首羅驚
怖復何所疑。次第二雙。初從大衆見無邊身
一一毛孔。明此菩薩示不思議不見而見。明
一毛道即是見小。容七萬八千城莊嚴巨麗
即是見大。然其身量同等虚空。空非大小安
可説。盡而復不妨從彼而來。巨細相容毛孔
不闊城亦不小。復聞歡娯受樂之聲。復聞唱
言苦哉之聲。復聞純説大乘之聲。即是非苦
非樂不相障閡。菩薩所以現此事者。表於今
佛入般涅槃亦不可思議。次從爾時無邊身
菩薩與無量菩薩。是彼菩薩以不可思議不
來而來。次第三雙中初供佛。次不受如文。次
例餘三方悉如文。問身既無邊此土他土倶
在毛端。那忽從彼以來於此。是即彼邊而來
此邊。此間大衆見從彼來。即是此邊見於彼
邊。舊云。少分無邊故有來去。此不應爾。既言
量同虚空。虚空豈有少分多分。既言少分則
不同空。今明菩薩不思議色即邊無邊。無邊
即邊。非邊非無邊。邊即無邊量同虚空。無邊
即邊自彼之此此見彼來。雖邊無邊非邊非
無邊。而能邊無邊故稱不可思議。若有定者
非不思議。例如丈六梵不見頂。非見非不見。
能見能不見。譬如帶鏡身邊身在鏡裏。裏而
非裏。非裏而裏。又如日不下池水不上升而
影現水。頑閡之色尚復難思。況不思議寧以
情取。從娑羅雙樹去。大段第三結召請中二。
初結衆集。次結瑞相。瑞本集衆。衆既已集瑞
亦隨竟。故須兩結。初結衆集又爲二。先明其
處不可思議。次明其人不可思議。初文者三
十二由旬能容五十二衆長旛大蓋人無妨閡
供具無傷。又鍼鋒微塵容無邊身已不思議。
況受四方十方微塵無邊身菩薩。復有幾許
眷屬。供具人無障閡具無損傷。此是處不思
議。次人爲四。初從十方下結他方衆集在鍼
鋒及閻浮者。結此土衆集在雙樹。此是人不
可思議。二簡應集不集不應集而集。應集即
迦葉等三衆。不應集毒蟲惡人惡鬼等三衆。
此明集不集倶不可思議。三明衆集利益。謂集
不集衆等起慈心。集不集處等皆嚴淨。羅那
婆神者是集衆。三千大千衆生是不集衆。又揀
除慈不慈。不慈者一闡提是不生慈心。慈不
慈者皆不思議。從爾時三千世界以佛力故
下重明處。三千是衆集處。十方世界是不集
處。等皆嚴淨如極樂土。故言十方亦復如是。
以衆集故致此利益。不集處不集衆不發心
尚不思議。況復如來示生示滅寧可思議。此
是結衆集竟。次從如來面門下結瑞相竟。從
前至此總有九瑞。共成三意。但作一收。所以
然者。聲光及風皆從口出。若收光入口風聲
例然。收聲則息教。疑者問誰此表師去。收光
則息照三障闇於道三業善不。生此表主去。
收風則息神變顛倒無由得轉此表親去。大
衆見一解三見收聲入口知必失師。是故嗚
呼而哭唱言不受人天供養此哭失。由悲無
法食見收光入口知必失主。是故哭言聖慧
日光從今永滅。三障誰除三善誰發。見收風
入口知必失親。是故哭言法船沈沒誰破無
明此岸度到涅槃彼岸。三種之哭。哭主親師。
嗚呼是意慟。號哭是口哀。戰動是身苦。三業
悲戀乃至於此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三
 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純陀品上
釋品爲三。一辨疏密。二辨徳行。三釋名。初意
者依天竺文猶屬壽命品。開破今昔常無常
義。於義則密於文則疏。謝氏從人從事題純
陀品。於文則密於義則疏。今明涅槃施章。於
梵漢兩文倶無所失。隨前人則施常命。隨後
事則施常修云云。次徳行者。純陀是二恒之
數。何故別立一品。略明十異。一時衆先供而
後請純陀先請而後供。二時衆三請佛皆默
然。純陀一請如來即受。三因受大會。四因食
開常。五自請住。六騰衆請。七金口歎。八大衆
歎。九當徒問答。十往昔誓願衆無其一寧不
立品。問純陀十異迥超衆表何不前供而後
獻耶。答後供者讓他徳也。舊明五讓謂賤讓
貴凡讓聖麁讓妙少讓多近讓遠。今依文宜
爲十讓。初以俗讓。道謂僧尼衆。次以凡讓聖。
謂學無學。三以淺讓深。謂諸菩薩。四以賤讓
貴。即國王大臣。五以顯讓冥。謂天龍鬼神。六
以少麁讓多妙。謂人天等。七以財讓法。即是
魔衆。八以同類讓異類。即師子鳥蜂等。九以
近讓遠。謂十方菩薩。十以城旁讓隱遯。忍辱
仙衆。五讓收文不盡十意粗周。問何故昔默
今默而有受不受異。答佛意難如。今通別兩
解。今昔二默倶是四悉。世人所默有受不受。
佛隨世界故有二默受不受異。或宜默受宜默
不受。二倶生善。欲生彼善故有二默。破惡得
道亦復如是。聖無唐捐非凡所測。別釋者時
衆無奇縁弱不感。令追責往縁是名世界默
然不受。初若發言不受則後供息心。衆供都
集普皆等受。是名爲人默然不受。默不受者
貶其不能因食以明不食開無常顯常無勝治
力。是名對治默然不受。若是食身可默受食
法身常諸無食無受。是名第一義默然不受。
默然不受是佛境界。義不可盡略言四耳。三
釋名者。純陀名也。六卷云。姓華名子純子之
與陀二文互出。舊云。本名純陀後大衆稱徳
號爲妙義。今則不然。純陀是彼音。妙義是此
語。先立嘉名。爲最後作瑞。所以大衆稱美。不
應名徳兩分。例如善吉空生即其儔也。然妙
義淵博不可言盡。略示其十。謂義妙解妙檀
妙位妙徳妙感妙通妙説妙田妙益妙。義妙
者三點四徳不縱不横不並不別。佛及衆生
皆悉安住祕密藏中。文云。諸佛境界不可思
議。一切法中有安樂性。解妙者解大涅槃微
妙智慧照窮理性動合機宜發心畢竟等無差
別。文云。言純陀者。名解妙義雖受人身心如
佛心。檀妙者。八斛四斗充足一切鍼鋒大衆。
文云。令汝具足檀波羅蜜。位妙者。雖在居家
蓋諸無學工巧之賤。釋梵歸仰如盛滿月映蔽
星辰。是優婆塞等法王子。文云。如幼出家墮
大僧數。徳妙者如前十異十讓。爲佛爲衆之
所稱歎。文云。南無純陀南無純陀而爲我等
之所瞻仰。感妙者東方佛使作大神通人天枯
燥齎持香飯獻而不受。九方亦爾況復人天。
純陀一請即爲哀納故知物妙非妙食麁不麁
非麁非妙。文云普爲大會哀受純陀最後供
養。神通妙者始辦供具地六種動。正獻食時
説十三偈如經即神通妙。説妙者巧興五難
善覆有爲如經。田妙者最後入滅是良福田。
文云汝爲衆生作良福田。益妙者因受其供
普受大會則財益。一切因食開常即法益一切
如經。純陀大士具此十妙及餘無量一切諸
妙故名純陀品。若依經名應言十大若依人
名故言十妙。妙之與大左右之異。從此訖衆
問是涅槃施。分文爲三。此品施常住五果擬
對此土雜類衆。哀歎品施勝三修擬對此土
聲聞衆。長壽品去。隨問而施擬對此土諸菩
薩衆云云。問有他方衆何文擬之。答從現病品
去更明五行十徳。師子吼問性及迦葉陳如。
擬對他方諸菩薩衆。然佛平等説普雨一切
豈容分隔一往分文以示起盡於無分別中作
差別説。問若爾始終只是一涅槃施則無餘
章。答前明通意得作此説云云。此品爲四。
初因獻食以明不食。不食是常破於無常開
非常非無常。二因其請住以不住破住開非
住非不住。三因於論義有爲無爲且共置之
開非有爲非無爲。四因催供明爲滅須食爲
不滅不食開非滅非不滅。四段在文可尋。生
起者衆被召來意在開密故因食明常。常則
應住故因常請住。住非圓極。是故遮住以無
住破住。住與無住互成得失。故有爲無爲且
共置之。若置非求是是亦無是故即非是。是
故文言方便涅槃即是而非故催其施今正
是時。第二第三亦復如是。是非倶非寂滅爲
樂事窮理盡故低頭飮涙而辦供也。通別者
雖分四段不可一向。何者圓滿妙説義不可
盡隨其類音各各得解不可各解局於圓法。
今三意望之一別擧常破無常。文云我今施
汝常命色力安無閡辯別明於我。以有我故
所以論於我住我觀。若無我者誰住誰觀。文
云汝今當觀別明於淨有爲不淨無爲即淨。
文云善覆如來有爲之相。別明於樂樂即涅
槃一切諸佛皆至是處。文云生已不住寂滅
爲樂。若一向從別則成對治失於圓旨此義
可知云云。二明通者今所明常不言常異於我
常即是我亦即淨樂我即是常亦即淨樂淨樂
亦爾。文云是常法印即是諸佛之法界也。若
但是常常即缺減不具四徳寧當得是法界印
耶。三明非通非別畢竟清淨。何者若但是常
破於無常是待對法經論所害。釋論云無常
者是對治法非第一義。常治無常亦復如是。
中論云若法爲待成是法還成待。今言常者
非常無常故非通別。若是通者通即對別別
既被非通寧。得是。當知常者非通非別。文云
二施果報等無差別無通無別。乃名爲等我
亦如是非我無我。文云汝今當觀諸佛境界
佛境界者無我無無我淨亦如是非淨非不
淨。文云有爲無爲且共置之捨有捨無即非
淨非不淨樂亦如是非樂非不樂名寂滅樂。
文云不應思惟長壽短壽無長無短即非樂非
不樂如是三意不可定。三不縱不横不並不
別即通而別即非通別不一二三而一二三須
識圓妙乃解於常。又此四文成前起後。言成
前者。上大聲普告令最後問爲欲顯發方便
密教。今果爲開雙非之教上面門放光却障
生善咸欲成就第一空行。今果勸觀諸佛境
界。上地動翻倒咸歸佛所。今果示有爲無爲
且共置之欲求正法應如是學。如是學已寂
滅爲樂同於如來所至到處故涅槃施成前召
請等義。言起後者。教觀諸佛境界即般若徳。
欲求正法應如是學且共置之即解脱徳。寂
滅之樂佛所到處即法身徳。如此分文即顯
佛語上中下善不徒開章。初獻供文爲四。一
請二受三難四答。請又二。初經家敍徳。二發
言陳請。敍徳爲二。一敍徳。二敬儀。先敍其讓
徳。次敍所爲徳。敍讓徳中兼具十意。優婆塞
如前釋。此即三讓。謂俗讓道凡讓聖淺讓深。
拘尸城如前釋。此是以近讓遠。城旁讓隱遯
工巧之子有二義將作大匠子則貴執斧子則
賤未知是何且指以賤讓貴。以麁讓妙。同類
十五人者。一本云五十。雙卷云五百十五。據
端首五十。據親近五百據徒屬。或當如此。此
之一句是同類讓異類。以顯讓冥。以少讓多。
今敍意者。此人正爲請。佛受供即是以財讓
法。依文證義義自滿足。次爲令世間得善果
者。敍所爲徳善果多塗。謂可意果無漏果隨
分果究竟果。可意果者賢聖所訶。文云我今
於此處不求人天身。無漏果者二乘灰滅。經
家所歎。必非自調自淨之果。隨分果者。三賢
十聖住果報分而非極。下文云我今所獻食
願得無上報。故非分果爲令衆生得佛菩提
究竟之果。次捨身威儀下。敍敬儀威儀不同。
謂俗威儀。道威儀。法門威儀。佛威儀。如波斯
匿王見諸佛時捨五威儀。冠劍&MT00871;履車餘雖
無五亦有脱巾解帶徒行等。皆俗威儀。道威
儀者。謂偏袒單縫天冠天衣法式規矩等。法
門威儀者。謂生忍法忍等諸法門也。佛威儀
者。謂相好力無畏不共等法。或可捨俗服服
道服。或捨事服入法門服。或即俗服是力無
畏。偏袒右肩者。有俗袒道袒權袒實袒。俗袒
者如書中肉袒謝罪。道袒者弟子事師供役
便易故袒右覆左。權袒者權化易行故袒權
覆實。此釋他經非今教意。今言袒實覆權覆
無常之權袒雙非之實。正當機利物便易得
宜故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者。日既右轉隨
順世間。以右著地即世界也。日是陽精表智
導行此即爲人。文殊經云。右是正道左是邪
道。用正去邪此是對治。膝表於行地表於理
以行契理故以膝著地即第一義。此意通用
可解他經。若依今經膝即常行地即常理。以
行到理故膝著地此是第一義也。不釋合掌
私云事釋可知。如世歛手則表敬也。若所表
者二表權實二理諸教諸味各有此二。今經
合已理無外也。悲感者悲則悲他感則感佛。
他行不同悲亦不一諸供不受則福徳不生是
故悲也。供既不受不得因供開常是故悲也。
常既不開雙非不顯是故悲也。佛若受供最
後檀成。我與同類衆願悉滿故以悲助他以
感祈佛。不釋禮足。私云以我之頂歸佛足下。
故諸教之果咸歸圓因。次白佛去陳請。謂標
請正請。結請標爲二。初標三寶舟杭。次標自
他求度。初世尊及比丘僧即二寶也。佛及比
丘智斷具足即是法寶。哀者慈悲法門指此
一宇。又是法寶。如是三寶即無供之衆爲有
供衆而作福田。若無無供供無所供供。若無
受供無由供是故須請。受我等者即是同類
群輩。言最後者由初致後。如來出世初益衆
生。今入涅槃後益衆生。佛無再受之期。我無
再供之日。故言最後。爲度無量者標他也。如
此自他欲憑舟航請求度脱。世尊去正請有
三。法譬合法説爲二。一所失故請。二所求故
請。所失爲兩。初明所失。次釋所失。初所失
者。失於三寶。無主是失佛。無親是失法。無救
是失僧。無護去釋所失。若無主忠無所護。若
無親孝無所歸。若無師學無所趣。既不爲主
護。又無主可護則無榮無祿是故言貧。既無
親可歸。又親去不歸則無生無蔭是故言窮。
無師可趣又師不示趣則無訓無成是故言
困。釋所失意顯。次從欲從如來下是所求故
請。又二。初明所求。次釋所求。初文者。求佛
一體即滿三益。佛是良田即是從上求祿故
言求將來食。佛能長養法身慧命。即是從親
求生。佛能訓導令得正轍即是從師求成。若
從如來即兼諸義。次唯願去即釋所求。次從
世尊譬如刹利去是譬請。開爲兩。一貧窮譬。
譬上所失無主無親等請無主故貧無親故
窮。二役力譬。譬上所求求將來食請貧窮。譬
中擧四姓者舊云是四族姓是義不然。現見
四族一方倶貴不相忝謝。今文四姓高下不
同於義不便。今明是四種姓刹利翻田主愛
民治國王者之類。婆羅門翻淨行博學明文
之類。毘舍未見翻應是平民耕農販賣之類。
首陀未見翻應是底下客糞擔尸之類。舊以
四姓譬四生。又譬六道是義不然。若四生六
道譬太近收義不盡。今譬九法界根性束九
以爲四種。方便菩薩根性既有化他統物之
能譬於刹利。聲聞縁覺同是無漏清淨涅槃
譬婆羅門。天人兩界善道受報譬於毘舍。地
獄等四同是惡趣譬於首陀。所以然者。一切
衆生同一佛性其味眞正一體三寶等無差
別。而爲煩惱之所覆蔽輪迴六道受種種身。
界隔差別其味混雜或酢或鹹或甜或苦。無
主無親亡家亡國一體三寶隱而不顯。外則
遠離三寶喪失善法。故言貧窮。善惡隔絶故
言遠至。非己本源故言他國。下性品云一切
衆生雖有佛性皆不能見而爲三毒所覆。故
墮地獄畜生餓鬼生刹利等種種家中。即其
義也。若觀開譬以刹利等譬四種人根性則
便。若觀合譬云貧四姓者即我身是可譬一
人有四根性其義則便。而文又云拯及無量
苦惱衆生者。復似就於多人作譬既有二文
不可一向。若得此意一人既然多人亦爾。故
於一人兩用無妨。然此經宗明常辨性尋初
法説通失三性。三性不顯義説爲無。正性不
顯故言無親。縁性不顯故言無主。了性不顯
故言無救。通擧三失以爲請端。法説所求中
云但從如來求將來食者。專從主求祿是求
縁因縁能資了了能顯正此略擧一而爲請
也。就譬失中別請三性。意言衆生本有正因
之性一體三寶等無差別。而爲惑覆受種種
身四姓等異。此擧異以請不異。別請如來顯
於正性。以貧窮故遠至他國者。無主曰貧無
親曰窮無師曰困。此擧貧請富別請如來顯
縁因性。役力農作乃至草薉。此明始從人天
乃至菩薩偏除煩惱唯是少分。無上善根不
能開發。唯希天雨天雨一灑即能發生。別請
如來顯了因性。然三佛性非通非別。隨順根
縁通別兩請。餘文如經。下如來受中亦有兩
意。我今爲汝除斷貧窮。是許其作主顯縁因
性。無上法雨許爲作師顯於了性。雨汝身田
令生法芽許爲作親顯於正性。此是別許三
因佛性。從何以故純陀施食有二果報無差。
云何無差若許作主即是親師。若許親師即
是許主。是三如一等無差別。若顯縁因即顯
了正。了正若顯即顯縁因。是三性顯等無差
別。此是通許三因性也。惑者云此未明佛性
云何此解。答經明佛性是其正宗初。若不
開後何所躡。良以初請一體之佛作主親師。
一體之親施其常命色力。一體之主施其常
安。一體之師施其常辯。令其身内一體三
寶三佛性顯自他内外等無差別。上根利智
已同純陀。爲未解者至哀歎中開祕密藏安
置諸子悉入其中。長壽金剛次第相躡。乃
至迦葉師子吼等廣顯佛性。若初開宗不明
佛性者。爲開何義何義爲宗。恐帖文流散
故懸示此義。次從役力農作去譬上所求。此
譬略從人天二乘方便菩薩所有善法。悉是
縁因少分故擧此爲求。役力者正明厭斃惡
趣貧窮尚人天善故言役力農作。得好調牛
文有兩意。若以牛譬於身。身是善果猶屬
人天。若以調牛譬身口七。此譬於戒。良田
譬定。平正譬慧。耘除草薉譬斷煩惱。此亦
兩意。若除四住譬二乘善。若除塵沙譬三菩
薩。唯希法雨去正求了因。唯希如來是求主
求親。法雨是求師三求。若允如貧得主如窮
得親如蒙得師。則佛性顯所求之要正在於
此。佛隨其求應請而施。施常命色力是許爲
親顯其正性。施其常安是許爲主顯其縁性。
施其常辯是許爲師顯其了性。前後無違。方
知文旨。三從言調牛下。合譬先合役力後合
貧窮。文不次者貧之與役不定前後。只貧故
役只役故貧。始從人天至三菩薩悉皆是貧。
雖少不同皆貧。如來無上財寶。不次第合意
或在此合役力譬。又兩。先歴法合後一體合
初。歴法合中不合人天者特是文略。身口七
支用戒防護合上調牛。定能資慧合上良田。
慧忘差別合上平正。除四住惑合上除薉。除
塵沙惑合除沙鹵。次世尊我今身有下。就一
體合。體有於戒以合調牛定合良田。慧合除
薉。雖少善縁不能顯正。唯希如來去正是合
求了因言教。從貧四姓者去合上貧窮。上歴
四姓今就一體已如前釋。從拯及下合上歴
別四姓意也。三從我今所供去雙結。又三。初
結上法譬中所求之請。法説中云受我微供
然後涅槃。似獨請佛。今結譬云冀得充足如
來大衆者。結其不獨在佛善能充足五十二
衆。又是顯其能以一食普施大衆衆多而供
足供少而周多不思議供供難思衆云云。次我
今無主無親去雙結上法譬中所失之請。三
如羅睺羅者。雙結法譬中求失之請。佛是金
輪即羅睺主。又是親師我及一切亦復如是。
事三如一同羅睺羅。從爾時世尊去第二受
供文爲三。一許受施。二正受三釋施。許受又
二。一敍許。二佛唱許。初經家擧三號。佛然其
所請故以三號而對許之。擧世尊許爲主。擧
種智許爲師。擧調御許爲親。既許爲主即斷
其貧。既許爲親即袪其窮。既許爲師即除其
困。三失還得三求遂克。世尊者一切之所瞻
仰。如世孝子之事親。如婆羅門之事火。如諸
天之奉帝釋。事親即親義。事火即師義。奉釋
即主義云云。又世尊者。如學無學等衆星之瞻
佛月。如四種菩薩海水繞佛須彌寶山。檀林
師子等喩喩戒定慧。世所崇仰故言世尊。一
切種智者或以相好色身遍對一切一切各解
故名一切種智。何者世有衆生事八十神一
神一好隨其所覩見其所事。如來一身遍令
其解故名一切種智。又不以色身爲佛。以一
切種智爲佛。一切種智依此色身見相莊嚴。
當知智慧具足故名一切種智。調御者稱適
機縁應生應滅應受不受皆爲調御一切衆
生。他經以調御丈夫爲兩號。今經合爲一號。
文云自既丈夫復調丈夫。善哉善哉者印其
法譬兩請。次我今爲汝除斷貧窮去。是佛
唱許。斷貧是許主。法雨是許師。生法芽是
許親。從汝今於我去是正受。汝今於我欲
求常命色力者。述其請父。安者述其請主。
無閡辯者述其請師。我當施汝者。即是許
云云。舊明涅槃正體是常治於無常故序五
時云般若雖明尊特之佛爲成無生。楞嚴雖
云七百僧祇豈及法華無量壽。法華無量壽
猶是無常。至涅槃教始明常樂。遠斥鹿苑
近破法華。同歸涅槃圓常窮源盡性之説。如
此説者偏摘諸經對縁一句作無常義。偏取
涅槃破病之常以爲正體二塗倶失。何者般
若佛母涅槃佛師。楞嚴三佛涅槃三點法華
一乘涅槃佛性。一乘即佛性一切衆生悉一
乘故。云何一乘還破一乘。法身云何破於法
佛。佛師云何破於佛母。故知惑其方便迷於
部教。互相是非失其正旨今所不用。地人雖
無五時之執以當現常破無常義義勢相似已
同舊壞。興皇解云常無常者藥病相治無常
治常。若識無常是治常方便病去藥盡。若不
識者執藥爲病。病即斷見故云王今病重。常
治無常亦是方便病去藥盡。若不識者即成
常見。識兩方便能斷斷常則非斷常。故智者
見法生即滅斷見。見法滅即滅常見。若不識
者還是二見。今明此釋與舊不同。若得意者
無所間然。逐語生想倶同前病。何者彈常無
常。是互論方便指非常非無常而爲正體。如
避空求空去空逾遠。何者佛言二施果報等
無差別。若其昔説五果無常今説是常可是
差別。若常無常倶是非常非無常者方是等無
差別。亦是顯發方便密教。若得此意般若楞
嚴莫非祕密。然此常義斯教之喉衿。衆經之
心首。群聖之窟宅。諸佛之法界不可思議。如
來智慧説不可盡。若嶷然常若當現常若破
病常豈會圓理。今試言之。夫佛出世本爲大
事因縁。大事因縁即是常住常法包容故名
爲大。常立諸法故名爲事。常機常感故曰因
縁。常無差別差別説常。下文云諸佛所師所
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三世諸佛悉師
此常。常無師弟師弟倶常。如是分別名世界
常。我今爲汝除斷貧窮無上法雨雨汝身田
令生法芽。汝今於我欲求壽命色力安樂無
閡辯才。我當施汝常命色力安無閡辯。又云
我今哀憫汝及一切是故今日欲入涅槃。若
諸天人於此最後供養我者悉皆當得不動果
報。如此等文皆明常法發生常善是名爲人
常也。若欲遠離四顛倒者應知是常樂我淨。
我是佛義常是法身樂是涅槃淨是正法。以
此四種破四顛倒。又云先所修習四法相貎
悉是顛倒。欲得眞實修諸想者如彼智人巧
修我想常樂淨想。譬如明醫先以鹹苦治其
本病。本病雖去復患鹹苦後以淨乳治於鹹
苦。佛亦如是。先以無常治其常病。常病既去
更病無常。今以眞常破昔無常。故云我爲醫
王欲伏外道。是故唱言無我無人。爲此因縁
而説有我。常破無常亦復如是。又東方雙者
即是於常爲破無常。又二鳥雙游譬於如來
無二二用。如是等文皆明常法對破無常。釋
論亦云常與無常是對治法非第一義。是名
對治常也。第一義者則非常無常。今經亦云
二施果報等無差別。若常破無常無常異常。
是則差別非第一義。第一義者非常無常故
無差別。若二鳥雙游明其二用。二鳥倶息明
其雙寂。即用而寂寂滅爲樂是大涅槃。如是
等文皆第一義常也。當知是常四悉無閡常
亦間隔因縁大事。常亦寂絶畢竟妙理。常亦
出生建立諸法常亦對治破於倒惑自在若
此。云何偏據是於對治藥病互論埋沒圓能
害諸經論。又大涅槃本自有之非適今也。又
二十五有悉皆有我。我即佛性佛性即常。佛
性雄猛難可毀壞。此多文義即是現常。又云
夫有心者皆當作佛未來當得常樂我淨。如
是等文即是當常。又三世有法無有是處既
無三世何得復有現常當常。淨名云但以世
俗文字説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若固
執當現各據三世不解我意寧會偈旨。又此
常者顯發如來方便密教。昔覆於常今開辯
常無別。今常異昔無常開昔無常即是今常。
次我今爲汝斷貧窮者若除四趣貧窮。即開
諸惡無常而顯於常。下文云懺四重禁除謗
法心盡五逆罪滅一闡提。即其義也。若斷人
天貧窮即開諸善無常而顯於常。文云我今
於此處不求天人身設使得之者心亦不甘
樂。又云因滅是色獲常色等即其義也。若斷
二乘貧窮即開無漏無常而顯於常。文云爲諸
聲聞開發慧眼云云。若斷方便菩薩貧窮。即開
六度通別無常而顯於常。文云令諸菩薩了
見佛性。又云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見人也。
總而言之開諸有餘悉是無餘。開諸不了悉
是了義。是名顯發如來方便密教悉皆安置
三點四徳祕密藏中。又此常者即是佛性佛
性即常。既開於常即開佛性。既爲此等作親
開正作主開縁作師開了。除斷貧窮開境界
性。悉皆當得不動果報即開果性。若例此義
何人何法何教何行何位何用而不是常。何
法不是非常非無常。豈復更有善惡三乘差
別等性。畢竟悉是大般涅槃言語道斷心行
處滅不可思議。竪深横廣無邊無底。能建大
義充滿法界不可窮盡。何得判是嶷然破病
當現常耶。如此常義猶若虚空。略對四家示
其梗概。次正受中五果之名文中不釋。私云
五既並果具攝因果一切萬徳。先消名次對
法。五法並常故初云常。連持曰命。常命則
以無始無終而無斷絶。以非色爲色。吾今此
身即是法身。作用爲力遍一切處用無窮盡。
不動名安雖具力用安固不動被機有辯。無
縁慈悲普施法藥。次對法者此即三密。命即
意密。色力及安即身密。無閡即口密。亦名四
徳。意是常徳。身是樂我。口即淨徳。若得此意
遍一切法無非此五。佛具此五故以施人。以
五常故施亦無盡。言無盡者即五果也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三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四
 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純陀品中
二何以故去即釋施也。釋初釋後中間可知。
此意非但後教開常開初亦爾。既擧諸教例
知行位證人亦復如是。是常法印印於一切
無不是常。初後供養即是行常。初後法施即
是教常。初後二施必有其人。即是人常。初後
果報即是證常。證必有位即是位常。等無差
別即是法常云云。復次等無差別者。若依答文
有種種義。或初後皆受皆食皆不食故等。或
初後皆得五果故等。或初後皆見佛性皆斷
煩惱皆能説法故等。若依楞嚴初後皆如皆
空故等。若依釋論初後皆是諸法實相故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