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般涅槃經集解 (No. 1763_ 寶亮等集 ) in Vol. 37

[First] [Prev+100] [Prev]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之性無改。故言常也。第七難。義同第三。無別

善男子汝言衆生若有佛性我當爲汝分別
解説 案。僧宗曰。重答第四問也。此下廣釋
退相也。寶亮曰。答難已竟。下作三翻。明始終
無退義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不退之心不名佛性 
案。僧亮曰。觀縁具不退。不具則退也。僧宗
曰。明以遲得故言退。非爲永失也。寶亮曰。正
辨不退之由也
善男子汝不可以有退心故及一闡提悉有
佛性 案。僧亮曰。爲退不進者。爲譬也。僧宗
曰。不可言退。故無佛性也。寶亮曰。第二翻退
不退人。未來同得成佛也
師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薩有退不退 案。僧
亮曰。縁有行願。上但廣願。未廣其行。故發問

善男子若有菩薩修集如來如是四法皆悉
是常 案。僧亮曰。如是四法。皆悉是常者。衆
生業性。三因一果。常故不可思議七也。僧宗
曰。能如是者名不退。不爾者。則爲退矣。寶亮
曰。擧三十二相業勸業。爲用此義故。廣明
退不退之相也
以是常故不可思議以不見故不得涅槃 
案。僧亮曰。業果即衆生。即正因性也。名爲常
者。煩惱故言常耳。斷常煩惱者。上言因果皆
常。未辨常有長短之因。以結惑故常。結惑盡
者。則因滅矣。果以無惑故常。常故不變易也。
寶亮曰。一説既竟讃歎。明一切衆生及諸
佛境界業果佛性悉不可思議。佛果等四法
雖常。但衆生起煩惱。業障&T057006;故。常癡無解。
來翻云何非常耶。上言煩惱之常者。正出此
文也。始終爲所除。故言斷常煩惱名無常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五十六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五十七
  辨縛解義
辨前後五陰相續以蝋印爲譬
名色繋縛衆生衆生繋縛名色
明煩惱與習手爲因果
廣辨八喩謂逆喩現喩等
廣釋燈譬聖道義
釋須陀洹雖生惡國猶自持戒
引香山師子爲譬
廣辯戒定慧相不可得
釋十六惡律儀
釋生義與涅槃義皆不生不滅
釋佛性非一非二義
師子吼品之第四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説以是二因應無縛
解 案。僧亮曰。第三門辯縛解也。若如上説
因果之觀。必從縛得脱也。僧宗曰。此下復有
四段。探其義。並從中道而來也。前中道論義。
初以五句執有。後以七句執無。佛釋云。不可
一向定有。不可一向定無。今此下猶欲成其
前執也。以縛解修道。二問成前有執。轉障勸
修。成前無執也。所以知縛解成其有執。謂若
因中有佛性。爲惑所纒。故稱爲縛。從因至果
得脱。故稱爲解。若因時無性。後方有因。本無
故則無有縛。果時自起。生在累外。復無所解
也。以此二因者。正因即神明。縁因即萬善。此
自是有爲。居在於縛。乃至金剛亦未免於惑。
是則金剛爲累。生在於前。佛心無累。起在於
後。豈有從縛至解耶。寶亮曰。大文第三明
縛解之相也。若於向者。觀因觀果。信心得立。
承此修道者。則名爲解。若於此因果六行之
中。信心不立。則名爲縛。今將明此理。故先作
難。若如佛所説。應無縛解。何以然耶。我先言
正因中有佛。故須縁了出。而佛言正因之内。
都無有果。然則有縛之時。擧體無縛。及其解
時。亦未曾有縛。云何而言。從縛得解。下引事
如五陰遷流。念念生滅。法相如此。誰縛誰解。
就此文中。凡有五段。第一明行人。於三世中。
陰陰相傳。第二出起縛之體相。第三辯解體
之方法。第四明縛解不相離。第五論子果縛
異。智秀曰。上明中道。雖復理相顯然。但學者
根殊。曉則成解。迷則致縛。爲奬學者。使順縛
而就解。此下第三次辯縛解明義。凡有五翻。
第一約不異段。第二明業盡果謝。理不可
移。第三訖燈生闇滅。明果謝之後後。果必來
續也。第四蝋印譬。明陰所以續由。果因之
理。必相開故也。第五炎。明中陰果報相從

是五陰者念念生滅如其生滅誰縛誰解 
案。僧亮曰。若因中佛性。爲結所縛者。結滅則
解。名義可尋也。今五陰生滅。前垢後淨。一滅
一生。初不相及。誰縛誰解也
世尊因此五陰生後五陰衆生亦爾云何縛
解 案。僧亮曰。爲外人作通也。若不至則無
縛者。亦應無生也。僧宗曰。物情多疑此理。是
故致問。若中道義圓。則生解亦圓。以承此見
性。若乖之一豪。則永遠正路。此五陰者。引
陰證不相及義爲譬。以成其執也。言此陰自
滅。不至彼陰。二陰同縛。尚不相至。豈況佛
性。而從縛得解。若有縛解。當知因中已有性

善男子諦聽諦聽如燈生闇滅燈滅闇生 
案。僧亮曰。答意是相續假名衆生有結。以中
陰續死陰。以生陰續中陰。衆苦名之爲縛。不
在因中有果也。僧宗曰。就二陰釋相傳之義。
其難欲使已有性。在於身中。從惑得解也。今
明不假已有一性。夫因果本自相召。有因則
有因。有果則有果。不得言都無。在因爲縛。從
因至果爲解。若論實法。則前不至後。相續爲
論。則本縛今解
善男子如蝋印印泥如印印泥印壞文成 
案。僧亮曰。印譬前陰。文譬後陰也。僧宗曰。
重爲二陰作譬也。以火融蝋滅。而泥文自生。
此時而現。不得言蝋文變爲泥文。文非泥出
者。非泥離蝋自然而出也。不餘處來者。由蝋
而來也。以況*現陰中陰義也。以行業之火
故。令現陰滅。中陰陰生。亦不得言中陰離現
而生。亦不得言餘處生。由現陰爲因也。寶
亮曰。蝋喩死時行人。印喩死時五陰。泥喩中
陰行人。泥上之文。喩中陰五陰。不變在泥者。
死時之陰。與行人亦不變作中陰中人也。文
非泥出者。中陰五陰。不直從人生也。不餘處
來者。復不別從餘處得中陰中五陰也。以印
因縁而生文者。因死時之陰。得中陰陰也。現
在陰滅。中陰陰生者。合向者印滅。文成句也。
是現在陰。終不變爲中陰五陰者。合向蝋印
不變在泥句也。中陰五陰亦非自生者。合向
文非泥出句也。不從餘來者。合向不餘處來。
句也。因現陰下。合向以印因縁而生是文也」
名雖無差而時節各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
 案。僧宗曰。非肉眼見者。其色細妙。天眼乃
見耳。三種食者。思食即過去業也。此中有冷
煖觸成身。意地四心及五識。諸心相連。無段
食也。中陰二種善與惡者。向明以前陰爲蝋。
中陰爲泥。今復明從中陰。向受生處也。寶亮
曰。中陰報妙。唯天眼識所覩。亦無段食。而自
資故。隨其用業善惡之所感。心用之麁細。後
父母和會。各隨業覓生。以成己身。起三煩惱。
交會纒著。中陰陰壞。後陰續起。如印壞之文

生時諸根有具不具以是義故名五陰生 
案。僧亮曰。雖無差時節各異者。時雖是一。
而一生一滅。用不同也。寶亮曰。第二出縛體
也。隨業成早晩。生三毒因縁。業結亂起。繋
縛於生死也
是人若得親近於佛以是義故名五陰滅 
案。僧亮曰。斷煩惱業受生死。名解脱耳。寶
亮曰。第三出解體也。繋縛輪轉。自非深觀境
界。無以除生死苦也
師子吼言空中無刺云何言拔陰無繋者云何
繋縛 案。僧亮曰。上云。陰不斷名縛。而未説
繋主。故設難也。寶亮曰。第四正明縛解不離
衆生。離縛解之外。無別有衆生。但因成假名。
離因無果。若以惑成人。名人爲縛。以解成人。
名人爲解。將明此理。故難云。空本無刺可拔。
陰亦無縛可解
佛言善男子以煩惱鎖無煩惱故名爲解脱
 案。僧亮曰。生生不斷。由煩惱繋也。寶亮
曰。五陰法外。更無別人。束五陰作人也。若五
陰有縛。名人爲縛。若五陰解。名人爲解。如柱
持屋。無別屋外有柱也
善男子如捲合掌繋縛等三無煩惱故名爲
解脱 案。僧亮曰。指合成捲。而指散捲滅。
合散成滅。不異於指。煩惱亦爾也
善男子如説名色繋縛衆生亦名衆生繋縛
名色 案。僧亮曰。陰長結短。容有相縛。而名
色衆生。無長無短。更以爲譬也。寶亮曰。因成
假名。更無別法起。其旨始顯也
師子吼言世尊如眼不自見是故我言衆生
解脱 案。僧亮曰。二手合時。更無異法。而來
合者。合一是果。手二是因。而離手無合也。名
色衆生亦爾。寶亮曰。若名色異衆者者。可
得言縛。今名色與縛一體。如眼不自見。云何
名色繋縛名色耶。佛答。以二手共合。更無別
合法。即手爲合故。即名色爲縛也
師子吼言世尊若有名色未離名色亦應繋
縛 案。僧亮曰。名色衆生。二無長短。致此難
也。寶亮曰。第五明子果縛異
善男子解脱二種油若盡者滅則無疑 案。
僧亮曰。名色三種。謂是因是果。非因非果。煩
惱與習。互爲因果。以煩惱陰是果。佛性衆
生亦是名色。非因果也。寶亮曰。羅漢已斷
子縛盡。雖有名色。非生死因。但果報數盡。
非治道所除也
善男子所言油者喩諸煩惱若得斷者則入
涅槃 案。僧亮曰。有或者。則處處受生。故名
衆生。或盡不生。不名衆生。名入涅槃。寶亮
曰。燈譬果縛。油譬子縛也
師子吼言世尊燈之與油云何如來喩之於
燈 案。僧亮曰。以明譬衆生。後以衆生譬
燈。即以明爲燈。油是生因。今煩惱是衆生成
因。竟以何爲譬耳。寶亮曰。師子吼還更執明
燈之與油。二物各異。若言衆生即縛者。此
非譬也
佛言善男子喩有八種七先後喩八遍喩 
案。僧亮曰。欲明譬有多種。此少分譬也。此下
廣辨逆與不逆諸譬也。寶亮曰。引八喩。明譬
法不全取。前所喩者。蓋少分耳
云何順喩如經中説更無別車衆生亦爾
 案。僧亮曰。擧八種之意。意在少分也
善男子若欲得合彼燈喩者不爲諸有之所
汚染 案。僧亮曰。炎譬金剛。習盡則滅也
師子吼言世尊衆生五陰誰有受教修集道
者 案。僧亮曰。第四修道門。從縛得解。功由
衆行道之義也。説修道。以積習爲義也。有爲
主無。亦無繋住。何有修道。僧宗曰。大段之第
四明修道也。成前執有之難也。若因中有性。
爲惑所纒。從因至果。除惑説修。既有除惑
之功。則修道義立。若因中無性。則唯是生滅。
念念無常。當體自滅。誰有修道。至涅槃耶。就
脩道中。可有八段。第一明相續修道有益。第
二明修之方法也。第三明道平等。第四寄處
所以明道。第五寄人明道。第六遣著就無相
境界。第七更擧無十相。勸修其因。第八重擧
極果。令修十相之因。心不斷者言雖念念滅。
要相續縛解不斷也。寶亮曰。就辯修道之中。
開爲十段。第一明衆生神識。雖念念滅。得有
修道之義。第二明修道得法不得法。若忘懷
得理。即出生死。第三明道性平等。第四明處
道。第五明時道。第六明人道。第七遣執明道。
第八出能修道人。第九辨定慧相資。第十
廣因果結句也
佛言善男子一切衆生勤精進心信心定心
 案。僧亮曰。三慧是道。始從聞思也。念是聞
慧。慧是思慧。發心是修慧。是六次第也
如是等法雖念念生滅相續不斷故名修道
 案。僧亮曰。説有修集道者。以相續爲集也」
師子吼言世尊如是等法亦相似相續云何
修集 案。僧亮曰。張兩關難也。稱上六心。言
皆念念生滅。不能除結也。第二關云。若相似
者。下則常下。亦無修力也。寶亮曰。問有兩
意。一意。若念念滅者。體不自固。則無増長。
二意。若從下生中。從中上。則非相似相續
佛言善男子如燈雖念念滅亦能増長樹林
草木 案。僧亮曰。答初關難也。寶亮曰。先遣
初意也。明一神解。雖念念生滅。要冥相資。故
得有用也
善男子汝言念念滅則能破壞一切煩惱 
案。僧亮曰。答第二關難也。寶亮曰。次遣第
二。意明心是知解之性。雖改代不常。要相續
不斷。理數目増進也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説云何而得不作惡
業 案。僧亮曰。擧佛昔説修道相似不相似。
譬爲證也寶亮曰。將欲重諮。先領佛昔所説。
佛言心不斷故。得念念増長。若爾。須陀洹人
亦應無漏。無漏相次。云何。捨無漏。而生惡國
耶。然須陀洹人。得見諦無漏。無三漏業。乃是
三住菩薩之位。何應受邊地報耶。是故一家
撿理。義不應爾。如凡夫中小有福力。尚不生
邊地。況須陀洹人。當受此報乎。今言生惡國
者。捨見諦無漏清淨五陰。起思惟門煩惱。故
言生惡國也
佛言善男子須陀洹者以道力故不作惡業
 案。僧亮曰。見結不起。故不失須陀洹名也」
善男子譬如香山有師子王以道力故不作
諸惡 案。僧亮曰。香山。譬得初果時五陰。師
子王。譬初果無漏。鳥獸見諦惑也。山譬惡國
陰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服食甘露須陀洹陰亦復
如是 案。僧亮曰。廣擧諸證不失
師子吼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修定云何修
慧 案。僧亮曰。此下明修義也。寶亮曰。第二
段明修道得法不得法也。但自爲不兼於物。
名不得法。此下有三翻明義也
佛言善男子若有人修戒定慧是名聲聞 
案。僧亮曰。第一翻直雙説相對。明得法也
善男子云何復名修集於戒是則名爲修集
智慧 案。僧亮曰。第二重就能破大惡。以明
得法也
善男子修集戒者爲身寂靜爲得常樂我淨
法故 案。僧亮曰。廣釋修戒定慧相也。寶亮
曰。第三明要心大果名得法也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説是故涅槃無因無
果 案。僧亮曰。難意承上戒定次第相生。而
得稱常。其義未顯。故問也。若由智得滅。滅是
本無今有。有即是生。生即是滅。直以不更生
更滅名常者。生亦如是。即生即滅。不更生更
滅。亦應常也。寶亮曰。是生雖復當體。不辯住
滅。名之爲常。要有始終不恒。故非涅槃也
師子吼言世尊衆生爲悉亦不應説佛性
如空 案。僧亮曰。因有三種。正因縁因則別。
境界因則共也。何者。三達智。一法不知。則非
佛三世因縁也。各各有則無常者。謂彼佛所
知。此佛不知。不知故惑不盡。佛應無常也。寶
亮曰。第三段明道性平等也。將欲廣明此理。
故先作問也
佛言善男子衆生佛性衆生佛性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總答三因。明皆共有平等也。寶
亮曰。在果之日。有六道差別。成佛之後。如是
無異也
師子吼言如佛所説而是佛性常一無變 
案。僧亮曰。廣擧衆譬以釋同修而無礙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五十七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五十八
  廣出倶尸城縁起
廣出倶尸城涅槃縁起
廣出須達縁起 廣出逐外道縁起
師子吼品之第五
師子吼言世尊十六大國拘尸那城入般涅
槃 案。僧亮曰。衆生有待處漏盡。此下將
辨處爲道。故發問也。寶亮曰。修道之第四。
文人寄處。所以明道也。大意有五因縁。第一
爲益人曠遠。第二欲報地往恩。第三爲欲還
此中正受。第四爲果彼本願。第五爲逐外道

善男子汝不應言拘尸那城邊地弊惡隘陋
小城 案。僧亮曰。先答不應謂此爲隘陋也
善男子我念往昔過恒沙劫我眷屬者受恩
能報 案。僧亮曰。明此是初發心處。故在
此也。寶亮曰。第二報地恩也
復次善男子往昔衆生娑羅樹間三昧正受
案。僧亮曰。明此是往昔出家修道之處也。
寶亮曰。第三欲還此中。三昧正受故也
善男子我念往昔過無量劫敷揚演説大涅
槃經 案。僧亮曰。明此是發願之處也。寶亮
曰。四果本願也
善男子我初出家未得阿耨我時默然已受
彼請 案。僧亮曰。爲洴沙王有請。故所以
來此也
善男子我初得阿耨多羅我即往彼受王供
養 案。僧亮曰。此下皆爲逐外道故。次第至
此。外道於此。必受化故。故來此也。寶亮曰。
第五爲逐外道。兼先受此受故也
外道六師相與集聚我時受已即住其中 
案。僧亮曰。因出須達所起祇洹精舍事也
是時六師心生嫉妒悉共集詣波斯匿王 
案。僧亮曰。此下廣説外道之辭也
作如是言大王當知六師之徒歡喜而出 
案。僧亮曰。王知有益。是故許之
時波斯匿王即勅嚴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 案。僧亮曰。外道雖復未降。而所益已
多也
是時六師各相謂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 案。僧亮曰。隨其所至。略已遍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五十八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五十九
  廣出與六師論我無我義
廣釋娑羅雙樹縁起
廣釋二月十五日縁起
廣釋一切法性無住住義
廣釋涅槃無相義
廣釋定慧捨相奢摩他等相
師子吼品之第六
爾時六師周遍六城唯説如來常樂我淨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