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般涅槃經集解 (No. 1763_ 寶亮等集 ) in Vol. 37

[First] [Prev+100] [Prev]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善男子譬如地下有八味水則便得之涅槃
亦爾 案。僧亮曰。答第三難也。寶亮曰。地下
之水。人不知故。謂之爲無。穿掘必見。豈謂
始有。涅槃眞體。修善了出。非生因所造。豈無
常耶
譬如盲人不見日月先自有之非適今也
案。僧亮白。答四難也。寶亮曰。致涅槃之
名。理有二途。一就二用立稱。二就體相爲
字。此乃據體爲論也。就眞而辯用者。其萬徳
亦常也
善男子如人有罪繋之囹圄妻子眷屬涅槃
亦爾 案。僧亮曰。答第五難也。寶亮曰。第五
一難。雖引三譬。今此一答。亦總釋矣。如彼世
人。若恭謹則常安。而行違則觸網也。而父母
常自本有。但衆生生死顛倒。豈涅槃始有耶」
善男子汝言因縁故乃得名爲大涅槃因 
案。僧亮曰。既已別答。更追釋涅槃因。是了因
非作因。故常也。寶亮曰。更擧第二問重釋也。
向云非莊嚴所成。今云從了因而現。不從生
因生也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徳王此是涅槃此是大
涅槃 案。僧亮曰。修經見空。會通二諦。得成
六度。此是檀。此是波羅蜜者。見第一義。則見
世諦也。寶亮曰。徳王因此解釋。更作兩問。一
謂。云何六度。名波羅蜜。而有不得名者。二
問云何涅槃。云何大涅槃也
善男子云何是施非波羅蜜如雜華經中廣
説 案。僧亮曰。於相中有檀非檀不説空也。
乃不見施者受者也。寶亮曰。正答初問也。夫
門之體。必應忘懷。若見有行之可行。便
成分別。是以菩薩。用心得所。故不見有能施
所施。不見有行之可行。而能大施。修因取果。
不乖中道。若如此者。即謂波羅蜜也。所以爾
者。正由菩薩忘三達諸法虚假。不見有施者
受者。一無性相。若無此空解。則不得稱波羅
蜜也。故經言。見有乞者。然後乃施。是而非
波羅蜜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四十六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四十七
  辨護法等四種罪人不定義
論闡提斷善根義
廣辯諸佛非天非非天等事
辨三漏義 辨七漏義
徳王品之第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是名不聞而聞
案。僧亮曰。上説有爲作因無常。涅槃從了因
得則常。若爾者。十二部經。皆是涅槃了因。即
是經也。文深義奧。非二乘所聞也。聲聞縁覺
經中。無闡提有佛性。所以重説此事者。欲發
徳王問也
光明遍照高貴徳王何故名爲一闡提耶 
案。僧亮曰。徳王以二難。初以佛性一難。成前
第五涅槃不定之義。若佛性是善。應遮地獄
及闡提也。性若常者。應遮令不無常也。僧宗
曰。此問之生。由前而來。前六難。初句令本無
今有。如來已釋此義。明非是始有。言佛性之
理。萬化之表。生死之外。其旨已彰。其令承本
有之言。便謂與陰爲一。陰既無常。使性亦無
常。此中有八句。前三句難使不得已有。若有
則應見用。無則金剛謝時方有。還復成本無
今有。若本無今有。便是無常也。下五句不定
難。大意皆欲佛果是無常。成前六句無常難
也。尋不定難之來由。前佛答高貴。明不定之
理。今難言。若以不定使不問。可得聞者。便
應還生也。初難言。若有佛性。則應有用。便應
遮地獄。而令四禁五逆之人。不免惡道。當
知身中非是本有。若非本有。則無常也。第二
難言。若身有性。此性既常。便應有常樂之
用。何故復言。無常樂我耶。若無常我。則身中
不得有性也。第三難言。闡提斷善。而佛性既
云已有。便應爲闡提所斷。若汝言雖有。不可
斷者。復不得言無常樂我。若言即時未有。則
是本無之義。又且若有性。不可令斷者。
闡提之義。不定反覆致難也。犯四重名不定
者。先就邪定中。四種人是不定。故無常也。第
二就正定聚中。二乘人是不定。故無常也。第
三就如來明不定。第四就涅槃明不定。第五
總擧一切法通因果。皆爲不定。下至闡提。上
至諸佛。闡提窮惡之原。以其不定。得成佛者。
如來是盡善之極。亦以不定之義。還爲生死。
雖有五句。意在難果也。寶亮曰。徳王第二問。
卷方答。何故爾。向答初問後言。犯重
禁人。及一闡提。盡有佛性。今於此經。而得
聞之。徳王今因斯語。復更作二難。佛正得先
遣此義。故來假答向大小涅槃之相也。後二
難中。初難有五關。若使犯重及一闡提等有
佛性者。佛性是善。何故墮於地獄。第二關言。
若使是等。必有佛性。不應言無有常樂我淨。
第三關言。若斷善根。名一闡提。佛性是善。何
故不斷。第四關言。若佛性果斷。復云何言是
常樂我淨。第五關言。若佛性不斷。則不應
得受一闡提名也。雖有此五關。皆展轉相成。
共結一難。智秀曰。由佛答前難云。涅槃非本
無今有。體非聞法。此第三翻。更復設難執闡
提無性。及以不定。使涅槃體。還成本無今有。
便是無常可聞之法也。初三句爲難雖異。意
正欲令佛性非是本有。涅槃應是本無今有。
不得非是聞法。後五句作不定難責。使諸法
皆悉不定。涅槃既爾。應還爲無常成聞法也」
世尊犯四重禁名爲不定一闡提等當得涅
槃 案。僧亮曰。第二難闡提不應成佛。何者。
四人是邪定。若邪定不定。正定亦應不定。
若不定者。涅槃則非常。若有常樂。則闡提不
應成佛也。寶亮曰。此下作不定難。且前并
列不定之事。然後結難。若闡提不定。後還成
佛者。萬法皆然。涅槃既是萬法之數。亦應不
定。還可作生死。法瑤曰。若更是不定。當知
無有常樂也
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吾當爲汝分別演
説 案。寶亮曰。將欲答難。先讃其得理兼
識之也
善男子一闡提者亦不決定以不決定是故
能得 案。僧亮曰。先答後問也。僧宗曰。就答
中先答第四。其前引四種邪定爲難。*令且
擧闡提。後更歴四人出也。次答第三。義勢
兼答第一第二。下答二乘竟。未答第五。先
答涅槃第六句也。初句實如汝語。正以不
定故得佛。但法不可一類。欲使涅槃亦是不
定。何以故爾。夫法有有同異。若是有爲。則
備三種。以其體無常故。是相續假。以其無自
性故。有一時因成假也。相待得稱故。有相待
假。答涅槃唯可名中相待耳。以如此義故。
亦義稱不定。以其是常。免二假之相。故可爲
實不定也。僧亮曰。未是正答。且略擧第二問。
以虚衆人之心。令體萬法無定相也。智秀曰。
所以別答前問難者。欲明闡提成佛。知所斷
之善。非是佛性。爲成答前三難義耳。此第一
先擧第四難。第四事偏別答第四難者。欲明
闡提後得成佛。故知因中所斷之善。非是佛
性。爲成答前三難義耳
如汝所言佛性不斷非有漏非無漏是故不
斷 案。僧亮曰。答第三也。從理名内。不從理
名外。内外皆是性。不可斷也。僧宗曰。此下答
前三中第三句。其前難意。欲闡提善根既
斷。性亦應斷。今答言。善有二種。内之與外。
意業善爲内。身口業善爲外。佛性非内外。故
非無常也。闡提佛性。既是當有。非爲已有。豈
可責令遮地獄。既言當有。豈得有常樂我淨
義。勢可得兼當第一第二難也。復有二種。
更廣明佛性不同此也。此言無漏。是因地無
漏也。非常者。佛性不同三心滅處。及三無爲
常也。若斷已得名闡提者。言起作之善是可
斷。後復還得故。以斷起作之善。故稱闡提。佛
性理常。性相恒爾。豈可斷耶。寶亮曰。正擧第
一問來答我上言。譬提有佛性。唯有正因性。
本不論有縁因。何故作此之難。而令斷生已
得善故。受闡提名也。善有二種。一内二外者。
若意地所生善名内。從身口所生善爲外。正
因之性。非此内外善攝。故不斷也。漏有漏
者。若狹相所起之善名有漏。若於縁中稱境
解。不與惑倶。名之無漏。明正因性亦非此二
善。是故不斷也。常無常者。昔於滅諦中善
名常。從縁中所起者。名無常。正因性亦非常
善無常善。所以不斷也。而正因佛性若可斷。
則應同上所列善。而今不然。故知不斷。正斷
縁中所生善故。得一闡提名也
復有二種一者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
斷 案。僧亮曰。正因是常。縁因是無常也
若是斷者則應還得若斷已得名一闡提 
案。僧亮曰。明起作法力相傾奪。起*邪見斷
善根入地獄。起正見則斷闡提遮地獄。佛性
非起作。不能遮地獄無常。及闡提通答前三
難也
犯四重者亦是不定見一切法是無常相 
案。僧亮曰。犯四重者。更稱後難答也。寶亮
曰。此下答第二問。明闡提雖當時斷善根。後
若善根發時。其必成佛。無有中間停者。若是
定者。云何成佛耶。涅槃乃可是萬法之數。其
體用是定故。不得同生死虚僞也。眞體不動。
迹無定相。先説十譬。明萬法是虚。後廣明化
物也
善男子亦有定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 案。僧亮曰。謂涅槃者。對二十五有。故爲
定也
善男子如來今於拘尸城如來涅槃亦復如
是 案。僧亮曰。涅槃有大小。亦多義。今唯大
涅槃。常樂我淨四義是定。餘義皆不定也。如
有爲法。無常苦定。餘義不定也。二端不可燒
者。明其應二身不可滅也。寶亮曰。此下乃
至非説非非説。當知如來之身。非如來。非不
如來。是故如來不定
善男子當知如來亦復不定以是義故如來
不定 案。僧亮曰。前非天一句。四種天明如
來並非也。從非人以下。先列竟。後次第釋也」
善男子何故如來不名世天是故如來亦非
非定 案。僧亮曰。説衆生相者。自言我是人
中師子。諸法各各別異相者。如眼不見香。耳
不覩色。諸佛不爾也。唯有一相者。可以法身
爲目。不可以六根分別也。金剛身品云。除一
法相。不可以人天一相而名也。如來法界者。
如來法性也。久已遠離諸相者。上明三十二
相。下明如來久離此事也。善知諸相者。隨衆
生應見諸相。善知應之也。虚空相故者。空無
分別。如來不爾
如來非有漏何以故如來永斷是故非漏 
案。僧宗曰。此下釋非漏。先總明非三漏。從三
漏後起七漏。二是漏。五是助漏因縁。其或
有從治道制名。或從因受稱。將説起見故。
先明疑心。此是見之所由也。又一釋。生六
種見者。此正見見漏。體無別有。思惟漏。義
剋可知。寶亮曰。諸佛所以能如此乘迹體
盡。無一切漏。具一切徳。故有所運。爲絶人天
之境。而凡夫具諸漏故。故無此神徳。下去因
即廣明凡夫起漏之過患。若尋其漏。原不出
見諦思惟。兩漏爲本。正有此兩漏。能廣生諸
漏。今一方明漏。大分七種。若離三漏爲七。亦
終不離見諦思惟。七漏者。第一見諦漏。第二
思惟漏。第三根漏。第四離漏。第五親近漏。
第六受漏。第七念漏。下去次第。解此七門。述
其過患。行人若當依此大涅槃作觀解。其漏
即滅。常昇無爲也。智秀曰。此下明七漏中。始
擧三漏。正出見諦思惟。爲正漏體。次出疑見。
是別顯見諦漏也
復次一切凡夫不見有漏常修聖行是故無
漏 案。僧亮曰。下釋七漏也。有漏見漏是實
漏。餘五是漏因説也。於有漏中。分爲見漏。
從疑生故。先明也。以凡夫不見有漏過故也。
僧宗曰。前二爲章門。言我見我者。是假我。
而見爲實我。亦可佛地是眞我。而計爲麻麥
我也。我見無我者。佛實是我。計爲無我也。無
我計我者。於生死常計我也。生六種見。決
定有我者。起身見也。無我者斷見也。無我見
我者。如眠是無我。見於淨色也。我見我者。以
定力。見未來相續不斷。我見無我者。若以捉
四陰爲我。見色爲非我。可擧一我自釋無在
也。我作受知。此三句爲一。此用爲小異不出
身見也。若不爾。前決定爲章門。後分我作知。
更爲三句也。寶亮曰。此下正出漏體。明此七
漏皆不離見諦思惟。然衆生癡重。種種妄計。
皆不得法實。因是疑見生六種心者。在始二
心。決定有我。決定無我。是總句。恐非六之
數。我見我者。第一心。但有假名我。以凡夫
計。有一性我之法也。我見無我者。第二心。佛
實是眞我。横計爲無我也。無我見我者。第三
心。實無神我。然是假名。假名我執者。言是
實性我也。下餘三心。謂作者受者知者。而凡
夫妄計。所以成邪見。如來永斷此漏源。是故
非漏
善男子凡夫不能善攝五根觀欲如是多諸
過患 案。僧亮曰。下次明根漏。依六根所起。
名曰根漏。若能攝六根靜三業。制不爲非。其
惡則止。若就所對治。名曰戒漏也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諸衆生永斷根本是故
非漏 案。僧亮曰。二十五里譬二界。以攝相
爲喩也。王譬佛。一臣譬菩薩。油鉢譬念慧。
斷汝命者失念慧。故慧命斷也。一人拔刀者。
譬精進見淨。不生色相。至識亦如是。明眞俗。
觀眞則無色。觀俗則見苦。不作生相。至不作
因相。生滅是行苦。因是集也。釋眞中。尚無苦
集。況淨色觀也。和合相者。釋俗和合。是苦是
集也
復次善男子復有離漏思惟其義是名爲
離 案。僧亮曰。離者。以行經爲離。先説離體
也。寶亮曰。此下明惡漏。若從治道。名爲離
漏。如昔教明惡生惡馬惡知識等。若能長人
惡法。教令避也。就今經爲論。直覩之爲生死
無我。即得遠離。何以然。既體諸佛所師法。便
知生死是虚妄。依如來藏有故。不假遠避也。
從云何親近漏下。第五若親近衣服飮食。則
生人貪染。斷於慧命。若不著此四事。便善日
夜増。惡法稍斷。若據所對治。名之近漏
何以故善男子我都不見亦復如是心不造
惡 案。僧亮曰。上説行經者。此説經是離也」
善男子譬如世間有善呪術有如是等無量
功徳 案。僧亮曰。師教長良弟子恭。由此
二事。能滅惡也。呪術以下。廣譬經能者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四十七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四十八
  出通法縁起 廣辯離漏
廣辯念漏  四毒蛇譬
五栴陀羅譬 一詐親譬
空聚落譬  六大賊譬
河譬    草筏譬
徳王品之第四
善男子若有人能書寫是經是經難遇過優
曇華 案。智秀曰。向明如來非天非人亦天
亦人。今出其事。以證不虚
善男子我念過去無量無邊唯能受持一偈
文句 案。智秀曰。廣出縁起。以證不虚。兼明
所聞之偈。以驗經力。又顯求法之至者也
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如來甚深祕密之
徳 案。智秀曰。廣歎經力。以顯離惡之勝縁

以是義故能受持者況於如來是故非漏 
案。寶亮曰。結離漏也。生死即虚妄。依如來藏
有故。不假遠避也
云何親近漏一切凡夫是故如來不名有
漏 案。寶亮曰。若親近衣食。生人貪染。斷人
慧命。若能遠離。則善法増長
復次善男子一切凡夫如來世尊非是有
漏 案。僧亮曰。受漏者。因三受後起。若就治
道。應名定漏也。苦受後生煩惱爲瞋覺。樂受
後起貪覺也
復次善男子凡夫若遇捨離衆惡趣向善
道 案。僧亮曰。第七念漏也。起三受時。未是
煩惱。覺苦樂已。更生邪念。念苦樂方生煩惱。
故念爲漏因。聖人覺苦樂已。不生邪念。故不
起生漏也。爲心身造種種苦者。爲邪身心相
故無苦不更。明見身之過也。寶亮曰。下第七
明念漏。由邪念因縁故起漏。名之念漏。若就
治道。稱爲行漏。所以言身心苦惱。起種種惡
者。夫苦惱之名。本是果報。而凡夫愚癡。不達
宿業所招。便呼嗟非分。謂苦不可忍。既内狹
顛倒。不以理自處。於輕苦之中。發縁更重。若
當識因果性體。前世因作。如此安心。豈容生
漏。正由物於此二途無解。又於生死之中。妄
生樂想。保著爲實。邪念横生。故起種種惡。若
是聖人。以道居心。終日處苦。不覺爲苦。處樂
不以爲樂。是故不生漏也。今菩薩覺過。故修
假名法空。斷於苦本。是以此下。就八事作五
階譬辨。若安心所從於聖言。必諸漏永息。涅
槃可期。如其不爾。生死常續。八事者。從觀四
大去。訖登上大山。五階者。第一得假名空。第
二得實法空。第三明兩空。成後八眞無漏。斷
見諦煩惱盡。得須陀洹果。第四從得初果後。
更進斷三界思惟結盡。至羅漢果。第五從斷
三界外惑盡。乃至得大涅槃也
善男子譬如有王以四毒蛇心生惶怖捨篋
逃走 案。僧亮曰。第一譬。以假名無明煩惱
之主譬王。經稱四大。譬四蛇也。盛有漏身。以
譬一篋。使其將護。譬瞻養也。消息失所身壞
命終。譬戮之都市也。見老死之苦。譬恐怖。知
無實我。譬逃走。寶亮曰。王譬佛也。四毒蛇
者。喩四大也。盛一篋者。如説四大。以成一身
也。令人養食者。令觀此身作苦空無常。若就
有中解者。欲依此四大身上。得行道進徳。故
須將養也。摩洗其身者。即教作空觀。令識四
大過。便善法續起。喩如摩洗也。若使不觀四
大是虚。愛著己身。必斷慧命。義如戮之都市
也。其人聞王切令者。菩薩即承佛教。觀四大
過也。捨篋逃走者。即諦觀此身。唯見四大常
虚假。無有一實。故得假名空。欲論四大五陰。
及與六入。盡成衆生。同得作假名空觀。但隨
其初觀。捉法而入空。同之内凡夫。而文不可
並説。故階級明之也
王時復遣五栴陀羅見後五人遂疾捨去 
案。僧亮曰。第二譬。得五陰空。實法空。見陰
是實。能劫善則。譬栴陀羅。智以斷惑譬刀。而
害事交至。譬拔也。出空見有。譬迴顧。已見假
空。解實則易。譬疾去也。寶亮曰。譬觀五陰。
作實法空觀也
是時五人以惡之方便汝可來還其人不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