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般涅槃經集解 (No. 1763_ 寶亮等集 ) in Vol. 37

[First] [Prev+100] [Prev]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迦葉仰諮。以拂斯迹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一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二
  月喩品第十五
菩薩品第十六
釋月有六事。以譬法身
釋日及歳星譬
釋未發菩提心。爲作菩提因縁事
釋一闡提不受道事
月喩品第十五
案。法瑤曰。從見月不現。至譬如日出衆霧悉
除。答云何如日月大白問也。上長壽金剛。明
法身體相。名字功徳品。結經名也。經之大體。
以涅槃爲極致。下竟解脱。皆明大涅槃義耳。
從四種人竟四到。明弘經人。即是長壽金剛
縁因也。從二十五有有我不耶。竟共聖行鳥
喩明佛性。即是金剛長壽正因也。一周大明
因果義訖。今復明長壽金剛。應感無方之能
也。僧宗白。上鳥喩。遍就六行。以明圓理。今
月喩。遍明法身眞應之徳也。寶亮曰。猶答
第十二問未竟。更偏明常樂我三徳也
佛復告迦葉譬如有人爲化衆生示有生滅
 案。僧亮曰。月譬有六事。此第一明雖生不
生。成前品未應物之迹。廣常義也。問曰。在前
而先答月者。以月事廣故也。法瑤曰。明一應
之迹始終也。僧宗曰。此譬中有五重。第一擧
今一化始末。第二明非但於此。乃遍十方也。
第三寄月食。辨示有出身血事。而實不可傷
也。第四顯壽之脩短。隨感而應也。第五明如
來是衆聖之王。能爲物益也。須彌障故不見
者。有四天下。而須彌處中。日月運行。周迴旋
轉也
善男子如此滿月餘方見滿是故名爲常住
不變 案。僧亮曰。第二事。廣上生滅義也。從
初至十五日。廣生義。自下廣滅義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滿月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案。僧亮曰。第三事。普應六道。隨感而現。
亦是廣生中事也。在在處處者。既大小之器
不同。月形亦異。譬六道既殊。迹亦不一也。百
由旬者。向擧水器。明隨處而現。此明去來隨
人也。僧宗曰。猶是第二事
復次善男子如羅睺羅分別法句如彼醫子
 案。僧亮曰。第四事。爲制戒故。示有出身血
等也。法瑤曰。明果報必受也。僧宗曰。第三事
也。寶亮曰。此示制戒。凡有三意。第一明法身
無損。猶如滿月。雖有其事。而無所傷。第二所
以無傷。引二人共鬪。本無殺心。雖死無罪。第
三擧醫譬。明有此示現。必有利益也
復次善男子如人見月是故如來常住無變
 案。僧亮曰。第五事。顯現涅槃及業報等也。
法瑤曰。前示行惡止善也。此示行善制戒也。
僧宗曰。第四事。月實不蝕。似損月。取譬涅槃
復次善男子譬如明月故言如來譬如明月
 案。僧亮曰。第六事。佛之功徳。略如彼也。
僧宗曰。第五事也。法瑤曰。既示行善。制戒止
惡。今明樂法衆生。從教無厭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日出即是諸佛眞實法性
 案。僧亮曰。答日問也。有二譬。初取長短
爲喩。次以損益爲譬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衆星猶如世人不見晝星
 案。僧亮曰。答太白星問也。法瑤曰。譬法身
玄妙。寂寞絶於視聽之表。於情爲隱。唯見丈
六。謂之爲極。二乘之謂言無。故二乘不見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陰闇不爲諸垢之所染故
 案。僧亮曰。總以日月。譬三寶滅也。法瑤
曰。譬佛在世人。謂體盡丈六。是則無有常住
法身。今明涅槃之後。故異上耳
復次善男子譬如黒月如彼日月無有滅沒
 案。僧亮曰。答慧星問也。謂佛不並興。若
辟支出世。眞佛滅度。人生倒見。謂不祥也。僧
宗曰。黒月者。以脩羅手障。令不見也。又言
水精白銀爲月。以水精邊故。如黒月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日出一切諸惡無間罪業
 案。僧亮曰。已證佛常。六行已顯。今説經功
徳。及聞經之益。勸人受持。通答二問。云何未
發心。而名爲菩薩。至猶如閻浮金。無能説其
過也。法瑤曰。前日月太白*慧星等譬。廣上
長壽金剛品也。今次廣上名字功徳品也。一
經耳者。起一聞之功。終藉此慧。衆惡消除。不
言一經歴耳。煩惱便盡也。正顯此經功能。滅
惡生善。齊法身也。竟良醫譬。皆明經力也。僧
宗曰。經之置品。乃出自後人。隨義類而標之
耳。謂菩薩品名應在此初。相承。仍舊輒改
爲難。付之來哲也。寶亮曰。若經生歴死。發心
之者。名發心菩薩。今言未發心者。就一生
之中作論也。此生中。未經發心。但見涅槃經。
改惡脩善。起弘護之心。便名發心菩薩也。將
欲廣答此問。故先借日月之光。以譬涅槃經
也。智秀曰。此下有三意。第一從此訖答二難。
廣顯經力也。第二次因迦葉擧其前問。即是
正答所問。第三後廣釋除闡提之義也
是大涅槃甚深境界正法不斷僧寶不滅 
 案。法瑤曰。此明思慧思惟常住三寶之心
是故應當多脩方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案。法瑤曰。此明脩慧也。以勤學故。得近無
上道。故言不久
是故此經名爲無量功徳所成 案。法瑤曰。
此經正明佛是常住。常住猶三慧而成。今以
此三。苞一切行盡。故言無量功徳之所成也」
亦名菩提不可窮盡 案。法瑤曰。因既無量。
果亦無窮。以因果倶無量故。故稱大
以不盡故故得稱爲身無邊故名大涅槃 
 案。法瑤曰。有般若智光故。法身無邊。以此二
事。名爲大涅槃也
菩薩品第十六
復次善男子如日月光是故復名大般涅槃
 案。道生曰。雖未發心。而得爲菩提之因。與
大權無異。若聞佛性信解。則是菩提心發。乃
爲因耳。若生誹謗。豈爲因耶。僧亮曰。衆生受
道。必由内信。信之微者。無過四重五逆。善根
不斷。由如毛髮。藉此微善。感涅槃光。成菩提
因。得名菩薩。不畏大衆。如彼眞金。無過可説
也。作菩提縁者。菩薩以發心爲因。住前三十
心是初發心之因。即日未有此心。而有重惡
所障。以經力故。得作菩薩也。法瑤曰。向明能
滅諸惡。此明能生諸善。發菩提心也。僧宗曰。
善根未斷。必有絲髮許也。經有縁發之力。能
令感悟。深自改悔。上求佛慧。下度衆生。令未
發心作菩薩也。入毛孔者。將明此經力能除
闇。稱爲光也。善以感教。教善相扶。義如入
也。所益未深。稱毛孔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能斷一切煩惱
 案。僧亮曰。夫有三障。則不受道。若聞皆作
菩提因者。則善惡無差也。如來何故。説四依
義者。若一經耳。以是耳識所得。已爲菩提因
者。何故。昔云依智不依識耶。云何斷一切煩
惱者。夫不退菩薩。要伏斷煩惱。若不解義。云
何伏結耶。寶亮曰。兩難各有兩關。便成四也。
初關一往且非今旨也。若三種罪人聞經。便
爲菩提因者。治戒破戒。復有何殊。第二關。即
以四依品結難也。謂治戒者。聞經亦爲菩薩。
破戒者。亦爾者。何用四依出世。治破戒耶。又
如佛言。第二難亦兩關。初關即引上鳥喩品
云。若能歸依一體三寶者。雖有煩惱。如無煩
惱。若果一聞此經。便能決信。即令煩惱根虚
者。佛四依品中。自説恒沙佛所發心。聞經尚
不解義。云何一聞經耳。便斷煩惱。第二關。即
以理徴。結成難也。謂解惑相違也。彼之積徳。
猶尚未解。而此之經耳。云何除惑耶。智秀曰。
有兩難。第一云。若三種罪人。心不樂向。而以
經力。強令發心者。何須依四依人耶。第二若
果發心。便是得理。即能遣惑者。云何彼云三
恒河沙佛所發心。猶未解義。此彼二説。未可
解也
佛言善男子除一闡提以是義故名爲大事
 案。僧亮曰。除一闡提者。具三障故也。云何
爲具。謂不見因果。煩惱障也。説無因果。業障
也。世世積惡。今成闡提。報障也。其餘衆生。
聞是經者。謂四重五逆。雖有惡業。聞經生信。
必久種功徳。非無因也。凡夫下劣。不得聞者。
謂不應經耳。聞亦不生信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未發菩提心者得菩
提因 案。僧亮曰。謂此二人。既有業障。應障
發心。云何得發耶。僧宗曰。二難既通。今廣明
經力發心之由
佛告迦葉若有聞是大涅槃大乘妙典眞佛
所説 案。僧亮曰。見羅刹像者。以有障故。雖
復聞經。不即發心。由經發夢。夢見業果。懼苦
發心。經之力也。憶念菩提者。發心有強弱
也。強者生人中。弱者生三塗。雖受罪報。菩提
之心不絶也。法瑤曰。誹謗經者。將絶之時。謗
對相現。方生怖懼。臨終之時。其心憒亂。謂之
夢也。罪對切人。可怖可懼。有過羅刹也。寶亮
曰。大論經教。有二時明義也。經言。以下下
智。斷上上煩惱者。應以昔經。治三種罪。而今
涅槃之教。方云能除此惑。則於理相反。云何
爲中耶。經言下下智。斷上上惑者。此據眞無
漏道。斷通爲語。今所釋兩經。正明伏道也。夫
起惑之與生善。本在有漏心中。若心重心輕。
善惡倶爾也。昔經明理不圓。解亦微尠。故以
輕善伏於輕惑。今經所明。理既周足。信解深
勝。故以増上之善。得抑上上之惑。所以知如
此者。如戒律中。若犯第二篇。則於二十人中
懺方滅。犯第三篇以去。直對手而除。乃至突
吉羅罪。責心而遣。若尋此爲言。則應輕罪須
多人而滅也。今則不然。故知。昔經理淺。生善
則劣。止伏輕惑。今經理深。生福増上。能伏
重惑。尋此而推。昔經不能令人得道。明矣
復次善男子如虚空中一闡提輩立菩提因
 案。僧亮曰。手瘡者。闡提以耶見爲手。有善
則壞。取譬瘡也
復次善男子如馬齒草密緻猶如金剛不容
外物 案。智秀曰。雨降無甄。密緻者不受。闡
提如是。豈法雨之咎耶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説有何等義
 案。僧亮曰。引昔説作惡不悔偈。證闡提不
可化也。僧宗曰。更問昔偈。廣彰其惡。先擧可
畏。欲顯後偈無畏義也。寶亮曰。此下答第十
五問。明三種罪人。聞涅槃經。改悔脩善。能爲
人天之福田也。本時有惡。恒畏大衆。今改往
脩來。則無懼矣。此答中説三偈。初一行作造
惡於衆有畏之偈
佛言善男子不見者謂嶮惡道者謂諸行也
 案。寶亮曰。佛自廣釋也
迦葉復言如佛所説如王夷坦道是義何謂
 案。僧亮曰。引昔作罪能悔之偈。證四重可
化也。上説發心。今説除惡也。僧宗曰。此答云
何於大衆得無畏。言依經改悔。廣脩諸善。衆
惡消滅。如王夷坦道也。寶亮曰。此第二偈。政
明惡時不畏大衆。説其本乃惡。今依經改悔
者也
佛言善男子見所作者何以故諸佛法爾 
案。僧亮曰。至無至處者。無至名無始。從無始
已來。盡發露也。又無至名涅槃。以發露能至
涅槃也。膏油倶盡者。言佛由行。得自然相好。
亦與人倶滅耳。若有菩薩以下。不信二人。用
發露功徳。迴向菩提。即名菩薩也。爲闡提毀
訾。言無因果。然諸菩薩。不以彼惡。不捨而不
救也。寶亮曰。從有生死際。至涅槃以來。所作
惡業。盡皆發露。作此心而悔。則無罪而不滅
也。獼猴捉水中月者。爲闡提作喩。夫水中之
月。月之影也。獼猴譬闡提。月譬涅槃。水譬有
漏相善。水中月譬涅槃影也。無水則無月影。
縁有佛説有漏之善。善本資向涅槃。氣分相
關也。凡夫脩相善。故遏重惑。得人天報。無
大麁苦。顛倒謂樂。猶如闡提。見生死中。五欲
之樂。謂爲眞實也
作惡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猶灰&T057006;火上愚者輕
蹈之 案。僧亮曰。作惡方便。及闡提之惡。不
即受報。闡提生報。非現報也。如乳即成
者。乳有現果。明不如此。愚者輕蹈者。愚人見
現在。不見未來。以非現報。而輕造之。將出闡
提之行。先説偈也。僧宗曰。還釋作惡之人。所
以造罪。以不見後世故爾。若使前念爲惡。後
念受報。誰敢爲惡。以不見後世故。如灰覆火。
愚人所踐。不覺燒也。寶亮曰。第三偈。明不依
經悔者也
一闡提者名爲無目流轉生死無有窮已 
案。僧亮曰。無目者。謂但見現在。不見未來
也。不見羅漢道者。羅漢能斷未生。而此人不
見也。寶亮曰。譬如王使者。乃應出是羅漢似
闡提。而但將菩薩來對。明此羅漢堅信大乘。
一向撥法華以前經。云非實而是方便。言中
乃以闡提也。王使譬菩薩也。善談論者。明菩
薩四辨也。奉命他國者。捨法身之地。應生死
也。寧喪身命。終不匿王説者。乃可爲外道所
弊。終不唱佛是無常也。譬如蓮華者。喩行人
也。既協信作罪。若見涅槃日者。其信心必増
明也
復次善男子如優鉢羅華何以故非法器故
 案。僧亮曰。答問云何處濁世不汚如蓮華。
與二人爲譬雖有重罪。不障發心。不爲罪
汚也。法瑤曰。明菩薩能於衆無畏。必忘身命。
宣弘常住。而惡之世。耶見誹謗其説。而執解
不從。不改其橾。是處濁世不汚。如蓮華也。
夫能不從外耶者。皆由自己肉眼伏累。不
歸煩惱汚其内心也。故處煩惱。不能染也。
四種蓮華。生淤泥中不爲彼淤泥所汚。答處
世不汚也。次下句。雖有煩惱。終不爲所汚。以
知如來性相力故。至譬良醫。答煩惱不染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二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三
  廣擧十二種醫譬明經力
釋船師譬 釋蛇脱皮譬釋先陀一
名四實義 明改定經文失義旨
事 釋賣乳加水譬
菩薩品第二
復次善男子譬如良醫唯除必死一闡提輩
 案。僧亮曰。答問云何處煩惱。煩惱不能染。
如醫療衆病。不爲病所汚也。自下爲經作譬
也。八術者。一治身。二治眼。三治瘡。四治小
兒。五治耶。六治毒。七治胎。八占星宿。知所
屬可治不可治也。一方有二千偈。阿薩闍病。
不可治者。喩二重罪。於昔契經。不治之病。明
涅槃難治能治也。唯不能治必死病者。不可
加治。非難治也。法瑤曰。餘契經譬良醫。經有
八種藥。謂苦空無常無我。不淨慈心因縁觀
佛。滅八種病。四倒三毒及等分也。此下有十
譬。悉明經有勝力。能拔重罪。八藥者。謂八正
道也。過八藥者。此經理圓。功徳力勝。故言過
也。寶亮曰。答第十七問也。此第一譬。昔法華
以前經教也。至後凡十二譬。至文自述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良醫唯除生盲一闡提輩
 案。法瑤曰。前言滅八倒。此言生八解。開二
乘常住慧眼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良醫若丸若散一切諸藥
 案。法瑤曰。八藥譬除八倒病也。僧宗曰。吐
下者。明罪報相也。塗身者。身意止觀也。灌
鼻者。謂數息也。薫身者。即薫禪也。洗者不淨
觀也。丸者總觀也。散者別觀也
而貧愚人不欲服之 案。僧亮白。重罪既重
障發心。故不肯服也。法瑤曰。前明二乘人。滅
八倒生八解。此明凡夫及犯重者不信
良醫愍念即將是人以藥力故所患得除 
 案。僧亮曰。地獄是其歸處。譬舍宅也。畏苦發
心。譬強服也。應障不障。譬患除也。夫不信
者。以不顧無常。不懼罪對。誹謗以之而生。臨
終之時。謗罪對現。懼而改悔。於是息謗生信
也。無常罪對。是思善之堂。爲舍宅也。生必歸
死爲還也。苦相切迫。然後始信。爲強與服
女人産者兒衣不出悉令發心除一闡提 
 案。僧亮曰。犯重之人。有微善根。能生發心。
譬女也。未發心時。罪所纒裹。譬兒衣也。地獄
之報未除。譬衣不出也。法瑤曰。明今之信。皆
由昔善。昔善爲母。今信爲子也。解不即現。猶
兒衣也。煩惱未斷。爲不出也。聞經則無惑不
除。猶子衣即出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能與作菩提因
 案。僧亮曰。昔經所明。是二重罪人。聞經不
生道果。云何今日。能令作因。更申向旨也
佛言善男子是諸衆生以是因縁我命得全
 案。僧亮曰。二重罪人。聞經得悟。因果轉
明。歎此經恩也。法瑤曰。知今之解。藉昔微
善。譬處胎也。由經力故生信。除不信之病。與
母藥也。以母善不朽。所以子解得生。譬我命
得全也
奇哉我母受大苦惱作菩提因除一闡提 
 案。僧亮曰。爲罪所纒。譬受苦時也。罪既已
久。譬十月。善根不斷。譬懷抱也。今得發心。
譬生後也。脩行無漏。譬推乾也。除斷結惑。譬
濕也。制身口惡。譬除便利也。受持常樂。
譬乳餔也。僧宗曰。行者爲母也。方等爲藥。常
解喩子。令人受持。譬與母藥也。由經故有慧。
譬命全也。脩十地行。譬十月也。除愛慢故。譬
推乾去濕也。得果之日。酬於本期。譬報恩也。
力者三十二相。乃至十力也。四部第子。如
侍衞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良醫唯除大龍一闡提輩
 案。僧亮曰。醫譬佛也。子譬菩薩也。無上
況術。譬佛性常也。若龍若蝮。譬二重罪也。
藥譬名味句身也。革履譬書之於紙墨也。觸
諸虫者。譬讀誦也。毒爲之消。譬發心也。法瑤
曰。良醫譬經文。子譬常住二字也。欲明但聞
二字。已是滅惡。況具聞經耶。滅四重五逆。
故譬塗革*履。觸諸毒虫。毒即消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除不横死一闡提輩
 案。僧亮曰。毒藥譬佛性。以始聞故。譬新
也。大衆譬有爲行也。聲者譬讀誦也。死者譬
煩惱滅也。法瑤曰。常理如藥。文字如鼓。以藥
毒故。聞鼓則死。其理深故。聽之者罪滅
復次善男子譬如闇夜於諸善法無所營作
 案。僧亮曰。餘經所説。理不同故。譬闇也。
日譬此經也。重擧兩者。聞此經。如天之澤萬
物滋長也。僧宗曰。如法華中八十聲聞者誤
也。彼經云八千聲聞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良醫其餘皆菩薩摩訶薩
 案。僧亮曰。醫譬此經也。非人譬犯重也。妙
藥譬常住二字也。使者譬受持此二字者也。
速與彼人。譬爲説此二字也。自往譬具足得
聞也。法瑤曰。凡四部之中。未聞常住者。及外
道犯重五逆非法之徒。爲他人子也。經爲良
醫。理爲妙藥。文存傳理。爲遣使送藥也。理貴
流通。流通要由文字。爲勅語使言卿持此藥
送與彼人也。聞經之理。衆魔惡友。不能爲患。
猶人有藥力。鬼神遠去也。僧宗曰。犯四重五
逆者。一往聞經。爲見使也。思惟於理。爲吾威
徳也。以此二事。其罪得滅也。寶亮曰。此第八
譬。明經力彼及外道也。醫譬佛也。使譬菩薩。
藥譬此經也。爲彼解説。如送與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聾人所以者何無因縁故
 案。寶亮曰。第九偏爲闡提作譬也。聞經不
能生信。如聾之不聞
復次善男子譬如良醫終不能治一闡提輩
 案。僧亮曰。犯重戒人。不斷善根。方之闡
提。微爲勝故。譬王也。必入地獄。譬必死病也。
報在未來。於今不現。譬腹内也。律能治罪。譬
下藥也。勸令看律。而不肯信。譬不肯服也。經
力發夢。使地獄受苦。獄是下道。譬糞門生皰
也。亦受畜生之報。譬虫血雜出也。法瑤曰。卿
不見我腹内事者。不信斷善根。受地獄報也。
應服下藥者。闡提初入地獄。便有三念。爲自
知也。經説勝理。如醫白王也。良醫術力者。譬
常理也。隱處譬地獄也。寶亮曰。第十譬。諸佛
善説五時經教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良醫必死之人一闡提輩
 案。僧亮曰。此語勢及之。非義宗也。謂其罪
既重。法不能救耳。僧宗曰。上來八譬。悉以
呪經也。此兩譬佛菩薩也。寶亮曰。第十一
譬。由以除八倒爲喩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良醫最尊最勝衆經中王
 案。僧亮曰。如來教法。先淺後深。唯涅槃究
竟。無惑不除也。寶亮曰。第十二譬。與法華
之前經作喩也。除三毒并等分。及四倒故。
故言八術。復能博達過八種者。譬涅槃經教。
有十二術也。此兩譬所以就人爲喩者。遣物
疑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大船化度衆生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次答船師問也。生死苦海。人皆
求度。而經能勸人脩學。佛度生死。更無餘道。
乘大涅槃。以救苦人也。下二風譬。初譬速度。
後譬自慶。皆勸美也。寶亮曰。自前四問。明因
中利益。此明果中利益也。有三意。此第一先
明諸佛得度已還濟衆生也。智秀曰。答第十
八問。此下三問。皆明經力能爲外物作縁。船
有二種。一者爲衆生作境界。正以信教。故便
能生善也。二者妙佛住果地。還度生死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墮於地獄畜生餓鬼
 案。寶亮曰。第二意。度生死所以速者。經之
力也。法瑤曰。衆生雖有五戒十善。欲度大海。
若住此善。則不離生死。聞此經則超越也。僧
宗曰。諸行爲船。涅槃爲風。脩行萬行。必須圓
解常教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大涅槃經生清淨信
 案。寶亮曰。第三意自慶也。法瑤曰。衆生爲
苦所切。思善反惡之時。惑經脩行。日進無
退也。僧宗曰。厲物情也。生死輪轉。所以不
息。正由不値涅槃之風。豈不深發増上之心

復次善男子如蛇脱皮亦名常住無有變易
 案。僧亮曰。上説涅槃。能度生死。非餘契
經。以此釋之也。佛之眞身是實。涅槃説實。見
實則生死盡也。應身非實。契經以之爲實。不
見實故。生死不盡也。法瑤曰。蛇脱皮者。止明
雙樹一迹耳。雖現捨生死。而迹無生滅。法身
常一也。僧宗曰。答第十九問。向云乘涅槃船。
濟度衆生實無生滅。物以王宮之生。雙樹之
滅爲疑。故以此譬拂滯也
復次善男子如菴羅樹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案。僧亮曰。次答問云何觀三寶。猶如天意
樹也。上勸脩經。今説脩經之法。有二意。先
解如來身密。猶如無意樹也。次解口密。如
先陀婆也。法瑤曰。天樹隨意感變。人樹逐時
而遷。遷變雖異。而樹實常存。擧人樹。則天樹
可知也。故近取此樹。遠況三寶也。此譬與船
師蛇脱皮。通明一身始終之示現也。僧宗曰。
答第二十問。向擧蛇譬。一往但明非實滅也。
今寄樹譬有三時之變。廣明初生乃至涅槃
一應之跡也。此下有五重明義。第一擧樹譬。
雖有三時之變。實則不滅。第二明口密。能以
非常之言。密詮常旨。第三因明三寶興衰之
相。以人不行故。義言滅也。第四勸立丈夫之
志。既理由人弘。故抑抗其辭也。第五更出末
法三寶衰滅時節之處所也。寶亮曰。開此答
中。有三意。第一明三寶有衰盛之相。第二明
法滅之相貌也。第三教行者作業也。從此
下。先明佛寶現有滅也
善男子如來密語甚深難解凡夫品類所能
信也 案。僧亮曰。次顯口密也。如彼智臣善
解密語。可以類求脩經之法也。以先陀婆譬
四非常。一名四實。脩心常法者。知有常因。
能得常果也。僧宗曰。第二明口密也。彼以一
名。表四種之實。此一偏教。亦表常我四實理
也。有智之人。因四非常。悟於常樂。事同應
身。雖有三時。而識法身是常存也
復次善男子如波羅奢樹以是衆生薄福徳
故 案。僧亮曰。更以三樹。譬涅槃衰滅之
時。不解密語。常雨不降。不得常果也。水陸枯
悴。譬無人天善也。藥無勢力。譬餘契經也。僧
宗曰。此第三炎明三寶衰滅之相。言末代不
能流傳也
復次善男子如來正法隨順不逆爲衆生説
 案。僧亮曰。上言滅後者。此明法欲盡時。不
解密語。受學經者。抄略前後。分作多部。唯諸
菩薩。解密語者。不違經旨也
復次善男子如牧牛女復加二分詣市賣之
 案。僧亮曰。譬行經之人。廣上懶墮求利之
事也。僧宗曰。加二不已。乃至於八。無復乳
味。諸惡比丘。爲利養故。安置浮辭。使理味難
解也
時有一人爲子納婦乳之爲味諸味中最
 案。僧亮曰。一人者。譬密語菩薩。將使弟子爲
化。紹嗣不絶。譬之納婦也。化必須法。譬求乳
也。求法爲物。譬待客也。有法之處。譬之市
也。得財乃説。譬索價也。讀誦受持。譬用作糜
也。僧宗曰。復改換文辭。故是筌常比之。餘
教不可譬
善男子我涅槃後正法未滅能滅正法色香
美味 案。僧亮曰。合第一加水也
是諸惡人雖復讀誦莊嚴文飾無義之語 
 案。僧亮曰。合第二加
抄前著後抄後著前諸惡比丘是魔伴侶 
 案。僧亮曰。合第三加
受畜一切不淨之物如牧牛女多加水乳 
 案。僧亮曰。合第四加也。曇纖曰。止取抄前
著後。爲一加。抄後著前。爲二加。前著中後。
爲三加。中後著前。爲四加
諸惡比丘亦復如是以是義故名大涅槃 
 案。智秀曰。通擧上譬略合也
復次善男子若善男子如蜂採味汝亦如是
 案。僧宗曰。第四勸立丈夫志也
復次善男子如蚊子澤無上正法將滅不久
 案。僧宗曰。第五更出末法三寶衰滅時節
之處所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三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四
 大衆問品
第十七
 
  釋本有今無偈
釋世若無佛非無二乘得二涅槃義
釋栴陀羅得受記義
出佛自受純陀供以化佛受大衆供事
佛説十三偈謂假 使烏鴟同一樹義
菩薩品之第三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重爲分別令得除斷
 案。僧亮曰。次答三乘若無性。云何而得説
也。上再説因果經體已同。屡勸脩行。而未明
脩法。將説五行。而是脩本。更以十問。釋疑勸
信。所以然者。經之因果。理致幽遠。純陀先
知。時衆猶故有疑。文殊知疑。而不能決。更以
事問也。疑謂。從縁得法。皆是無性。三乘成
果。皆從縁得。若佛是常。二乘亦常。二乘無
常。佛亦無常。故云無差別也。若二乘是常者。
云何樂實未生。而名爲受樂耶。僧宗曰。從此
訖最勝無上道。悉爲廣歎也。經之爲益。不出
因果。前七問中。四問因益。三問果益。一周明
義。因果兩益。竟於前文。此下文殊。騰純陀
疑。以爲廣歎。以得解者。由此經也。寶亮曰。
純陀所疑。與迦葉所問。意同而辭異也
佛言善男子云何疑心聲聞縁覺無有差別
 案。法瑤曰。上明三寶。有時而盛。有時而
衰。似非常住。致生疑惑。是以純陀。示同有
疑。文殊申述。扣發大聖也。將顯三乘佛性。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