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阿彌陀經疏 (No. 1760_ 智圓述 ) in Vol. 37

[First] [Prev]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760 [cf. No. 366]
刻彌陀經義疏序

孤山圓師撰彌陀經義疏。後又鈔之名曰西
資。吾邦未見流行。學者憾焉。比偶獲義疏。訂
正鏤刻。使學者免傳寫之勞。他日若有得鈔
者。與此疏竝行于世。則在西刹行者。豈不大
資哉。竊望焉
  時
正徳甲午仲秋&T021389;
  談峰蓮光院沙門光榮謹書



佛説阿彌陀經疏并序
 孤山沙門釋智圓述 
夫心性之爲體也明乎靜乎一而已矣。無凡
聖焉。無依正焉。無延促焉。無淨穢焉。及其感
物而動隨縁而變則爲六凡焉。爲三聖焉。有
依焉。有正焉。依正既作則身壽有延促矣。國
土有淨穢矣。吾佛大聖人得明靜之一者也。
乃假道於慈託宿於悲。將欲驅群迷使復其
本。於是乎無身而示身無土而示土。延其壽
淨其土。俾其欣促其壽穢其土俾其厭。既欣
且厭則漸誘之策行矣。是故釋迦現有量而
取穢土。非欲其厭耶。彌陀現無量而取淨土。
非欲其欣乎。此則折之。彼則攝之。使其復本
而達性耳。故淨名曰。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
土者。其是謂乎。雖寶樓金地無悦目之翫。而
非惑蕩之色而能達唯心無境矣。雖風樹鳥
聲有入耳之娯。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寶
有歸矣。夫如是則復乎明靜之體者如轉掌
耳。經云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大矣
哉聖人之善權也如此。是故群經森列而偏讃
淨方。其有旨哉。佛説阿彌陀經者。其偏讃之
謂歟。吾愛其辭簡而理明其文約而事備足可
以誘弱喪而撃童蒙焉。於是約龍樹之宗。準
智者之説。依經辨理爲之義疏。若極深研幾則
吾豈敢。庶乎有助於眞風。爲益於後昆爾」
釋題玄義五重。二土果人名也。方等實相
體也。信願淨業宗也。捨苦得樂用也。生蘇
大乘教也。夫名以詮體。會體由宗。宗成有用。
四義成列。大小未辨。故須教相區以別之。初
六字之名有通有別。經字通名。大小同號故。
上五別名。此説異彼故。於別名中佛是果人
之通名。彌陀是果人之別號。釋迦既此方化
主。庶物咸知。故隱別而彰通。彌陀是彼土世
尊。理須標簡。故略通而存別。通別互現其義
惟明。若統而括之凡有三對。經即能詮之教。
上乃所詮之義。教義對也。阿彌陀標彼土世
尊。佛説指此方化主。彼此對也。説者誠實口
業。佛者黄金之色身。身口對也。寛之狹三對
在焉。佛者極果之美號也。果必由因克。始悟
名因。悟必從迷。不迷何悟。迷非本是悟復何
從。欲瓢明斯旨。當曉六即。一理即佛。二名
字即佛。三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眞即
佛。六究竟即佛。凡聖不濫故六初後皆是故
即。理即佛者。一念心即如來藏理。如故即空。
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本來具足非
適今也名理即佛。名字即佛者。理雖即是自
用不知。以未聞三諦不識佛法。如牛羊眼不
識方隅。或從知識或從經卷聞如上説。於名
字中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名名字
即佛。觀行即佛者。若但聞名口説。如虫食木
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達。寧
是菩提。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
言所言如所行言行相應名觀行即佛。相似
即佛者。愈觀愈明。愈止愈寂。麁垢自落。六根
互□□□□證如鍮似金貴實珠形色相似
名相似即佛。分眞即佛者。因相似觀入初住
位。破無明見佛性。開祕藏顯眞如。始發心終
等覺。或普門示現於九界利生。或八相成道
以佛身度物名分眞即佛。究竟即佛者。從等
覺心轉入妙覺。智光圓滿不可復増。惑闇滅
盡更無可斷。唯佛與佛乃能知之名究竟即
佛。譬若貧人家有寶而無知者。知識示之而
後知。於是耘除草穢而掘出之漸漸得近。近
已藏開盡取用之獲大富樂。以喩六即。其旨
可見。今言佛者即釋迦化主乃究竟人也。如
此解者豈但識果地之崇高必由因克。抑亦
達自心之微妙本有果性。是則始凡理具趣
取無怯。終聖在佛上慢不生。説者悦也。得機
而説稱悦。佛懷此經即得彼物機。與彌陀有
縁者乃讃彼依正令發願往生。既生彼國則
不退轉而終趣菩提稱悦。佛其在此矣。阿彌
陀梵語也。玆言無量。阿之言無。彌陀言量也。
何故名無量耶。以四義故得名。一光明照耀
無量。二壽命數限無量。三大小弟子無量。四
一生補處無量。由玆四事以無立尊號。諸經
翻爲無量壽佛者。乃下之一義耳。四義悉在
經文。夫諸佛皆有生法二身則有兩種無量。
一生身無量。此則有量之無量。二法身無量。
此是無量之無量。法身譬虚空無生無滅。生
身如水月有隱有顯。故釋迦彌陀倶得法身
之無量。但此土機劣故見生身是有量。彼土
根勝故見生身是無量。但以人天莫數故言
無量。若望法身定屬有量。當知釋迦亦能現
無量以取淨土。彌陀亦能現有量以取穢土。
故大論曰。釋迦文佛更有清淨國土如阿彌
陀佛國。阿彌陀佛亦有不嚴淨國如釋迦文
佛國。又云此間閻浮提惡故佛壽應短。餘處
好故佛壽應長。涅槃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
河沙有無勝國。所有莊嚴如安樂世界。我於
彼土出現於世。豈非釋迦現淨耶。鼓音王經
云。阿彌陀佛婆羅門種。母名殊勝妙顏。亦有
惡逆弟子名爲調達。既有女人及惡逆者。豈
非彌陀現穢耶。故知二佛生身皆爲兩重。若
示淨穢隨縁不同。問釋迦既自能現淨土。何
故不勸衆生發願生彼而度令往彌陀國耶。
答物機不等。爲化亦殊。若唯於一佛有縁則
始終自化。若於二佛有縁則彼此共化。是故
釋迦現穢土而折伏。彌陀現淨土而攝受。此
折彼攝共熟衆生令至菩提耳。問菩薩法應
度衆生。何以但求樂國。答大論四十三有此
問而龍樹答云。菩薩有二種。一者慈悲心多
爲衆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徳。樂多集功徳者
至一乘清淨無量壽國土。好多爲衆生者至
無佛法僧處讃歎三寶之音。問若爾應樂多
集功徳者即不化衆生也。答不然。先後異耳。
故大論四十五又云。菩薩有先自成就功徳
然後度衆生者。有先成就衆生後自成就功
徳者。經者梵言修多羅。義翻契經者。詮表義
理契合人心。即契理契機也。經者佛地論云。
能貫能攝故名爲經。以佛聖教貫穿所應説
義攝持所化生故。釋名竟。二辨體者。方等實
相爲經正體。方謂方廣。等謂平等。實相之體
横遍諸法故言方廣。豎該凡聖故言平等。是
則圓融大乘悉名方等。但鹿園一向説小。十
二年後創談斯理。故偏得其名。所以無量義
云。次説方等摩訶般若。涅槃云。從酪出生生
蘇。譬從修多羅出方等典皆指第三時也。此
經既屬生蘇。則宜用此名以釋其體。應知彌
陀由究顯此體故依正莊嚴。衆生由理具此
體故願生。即得方廣平等其在此乎。然則體
義有三。謂主質義底義達義也。若乃爲四章
之所依作三分之所趣。況四民之臣主喩三
光之麗天。此主質義也。若乃大乘因果無非
實相。智度大海唯佛窮底。此即體是底義也。
若乃般若是一法佛説種種名。實相亦爾。多
諸名字號。此即體是達義也。釋體竟。三明宗
者。信願淨業爲經宗致。然則宗者要也。種種
衆行言因則攝。無量功徳言果則攝。當知因
果竝宗要。經云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是明因
也。又云聞是經受持者皆得不退轉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明果也。雖兩義兼有而
因正果傍。以正勸行人求生故。故經云若有
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又云聞説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故以信願淨
業爲宗也。明宗竟。四論用者。此經以捨苦得
樂爲用也。用謂力用。依言修習能捨此方之
衆苦得受彼國之極樂。是經之力用也。論用
竟。五判教者又二。一教味區別。二經疏因起。
初文此經既對告聲聞弟子。驗非初乳頓説。
而談衆生作佛。豈是酪味小乘。不説諸法皆
空。則非熟蘇般若。又不開會二乘故異法華
涅槃。教文貞實當第三生蘇方等大乘也。詳
其所勸。該乎人天及四教初心。比乎觀經。則
彼乃定業此唯散善。彼被圓機此通偏漸。論
得生則但云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豈與夫乘
金剛臺證無生忍同耶。語莊嚴則但云華如
車輪。豈與夫華葉小者縱廣二十五由旬同
耶。以此觀之優劣可知矣。二經疏因起者。此
經有新舊兩譯。一秦羅什法師舊譯。名佛説
阿彌陀經。一唐玄奘三藏新譯。名稱讃淨土
佛攝受經。秦本立題即依經云如我今者稱
讃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徳之利也。唐本立
題即依經云當信是稱讃不可思議功徳一切
諸佛所護念經也。護念乃攝受之異名耳。乃
知兩譯立題各有文證。今所解者秦本也。此
疏之因起。予忝學天台之道。誓欲用三觀法
門撰十疏以伸十經以爲法施之資焉。筆削
之功已及其七會臥疾經年。慮石火不久過
隙難留。有負疇昔之心。於者乎遂扶羸隱几
續成其三。即無量義普賢觀及此經也。彼二
疏中各有因起一章。斯文也染毫於大宋天
禧五年辛酉十月晦。絶筆于十一月二日午
後。雖辭理無取。庶填本誓且爲往生之先容
也。十疏既畢。一生幾何。空華之躯谷響之言
於我何有哉。是時予行年四十六也。世有
彌陀經疏。自日東傳來言智者説者非也。詞
俚義疎。諒倭人之假託乎。判教竟。釋經爲
三。一從如是訖列衆爲序。二從爾時訖生彼
國土爲正宗。三從舍利弗如我今者訖經爲
流通。諸經皆有通別兩序。六事同有故言通。
發起事異故言別。此經存通而闕別。問佛説
諸經皆有發起。或因獻蓋。或由放光。或飯訖
收衣。或晡時禪起。何於此經全無由藉乎。答
夫大聖垂範皆有興致。但事非特異。故譯者
略而不叙耳。何者。以此衆集。知必請法。是故
如來無問自説。應知集衆義兼發起。新譯則
有其詞。故彼經集衆之末乃云。爲聞法故倶
來會座。是也。而諸經咸有如是等六事者。大
論明。佛將滅度。阿難咨問。一切經首當安何
語。答云當言如是我聞佛住某國與某大衆
等。豈唯我然。三世諸佛經初皆爾也。今釋六
事作二意分之。前三彰阿難。後三顯教主。前
三者。一阿難示所聞。如是故。二阿難顯能聞。
我聞故。三阿難指聞時。一時故。後三者。一稱
教主美號。佛故。二明教主所居。住舍衞等故。
三示化主徒衆。與大比丘等故。雖離成二意。
終成阿難之證信也。言如是者。實相之理無
二相稱如。絶百非曰是。經詮此理故云如是。
又如是只是指事之詞。謂如是淨土之教是
我親聞故。次句即云我聞也。我聞者。我有三
種。一見二慢三名字。阿難於結集時已是無
學人則見慢倶盡。但爲傳化故順世間名字
稱我也。聞者大論云。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
因縁和合作意欲聞即聞也。然則理本無聞。
順世稱聞爾。一時者。謂如是淨土之教我聞
當于某年某月某日也。而不言年等但云一
時者。以諸國王制立時各不同故。如此土四
時彼三際東夏以合朔爲月旦西乾以既望爲
月旦。兩方尚爾。四夷可知。既難以準定故通
言一時耳。佛者。夫法通四人所説。今指親從
佛聞。非從弟子諸仙諸天化人而聞也。天竺
言佛陀此翻覺者。謂究竟覺了諸法唯只是
心。如此覺了之人故號覺者。在舍衞國等者。
謂我從佛聞乃有其處。即在舍衞祇園聞佛
説也。在者住也。如來本住寂光。憐憫衆生故
迹住舍衞。梵語舍衞此翻聞物。謂具足欲塵
財寶之物聞解脱之人故也。祇樹等者。即祇
陀太子所施之樹。給孤長者所施之園。祇陀
此云戰勝。波斯匿王太子生時。王與外國戰
勝。因立其名。給孤獨者。此方語梵云須達多。
翻爲善施。以善行施故郷人美之名給孤獨
也。少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以此長者
常給施此人故。樹先園後者。君尊臣卑故。與
大比丘下徒衆也。阿難謂非但我於祇園獨
聞。況佛與聲聞菩薩諸天人天衆同住。而我
厠預其間同得聞故。所以六事展轉相由者。
阿難意在謬非謬傳以生物信也。父爲三。
一聲聞衆二菩薩三雜衆。以形服言之。則聲
規頂炬袍毎居佛側故先。菩薩隨機外
厥状不常故次。人天身非出俗故後。衆生但
見其迹莫測其本。故以形服而分勝劣。若以
内心。則聲聞沈空。人天著有。菩薩從中道。故
列於季孟之間以表示之。聲聞衆分六。一明
類。二示數。三顯位。四歎徳。五列名。六總結。
與大比丘僧明類也。與共也。大者梵云摩訶。
而含三義。大義多義勝義。此諸尊者悉爲天
王大人所敬故言大。遍解内外典籍故言多。
超出九十五種外道故言勝。譯者偏就一義
而翻也。比丘者因果六義。因名乞士怖魔破
惡。果號應供殺賊無生。乞士者告求資身永
離四種邪食故。怖魔者。發心出家魔王怖其
出境故。破惡者。能破九十八使煩惡因故。而
此所列同聞衆皆大羅漢。名雖在因其實果
人也。僧者具云僧伽。此翻衆和合。謂四人以
上乃至無量示事理二和無有違諍故名衆
也 千二百五十人倶者示數也。佛初成道度
五人訖乃化三迦葉。謂優樓頻螺伽耶那提
也。兄弟共有弟子千人。次化舍利目連。二人
共有弟子二百五十人。悉翻邪向正而獲上
果。感佛之恩故常隨侍。又普曜云。諸經多列
千二百五十人者。重其最初歸佛故經家列
之。而未必倶在會也。皆是大阿羅漢顯位也。
謂諸比丘非是學人。皆無學極果也。羅漢含
三義。一應供。堪爲人天福田故。此乃乞士之
果也。二殺賊。斷盡煩惱故。此乃破惡之果也。
三無生。不受後有故。此乃怖魔之果也。衆所
知識歎徳也。聞名欽徳曰知。覩形敬奉曰識。
長老下列名。舍利此翻珠子亦身子。以其母
好身形而聰明之相在乎眼珠。因名珠亦名身
也。尊者是珠所生故名珠子。摩訶目揵連者。
摩訶云大。目揵連云胡豆亦采菽。上古有仙。
隱居求志。采菽豆而食。尊者是彼苗裔也。同
姓者衆。標大以別之。摩訶迦葉此云大飮光。
古仙身光翕赩呑飮餘光使不得現。從此命
族。迦旃延云扇繩。尊者早孤。其母戀子不得
再嫁。如繩繋扇。由是立名。倶絺羅云大膝。以
膝蓋大故。舍利弗舅氏也。離婆多云室星。北
方宿也。父母祷此星而生子故。周梨槃陀伽
者翻蛇奴。或言周利云大路邊。槃陀伽云小
路邊。以此尊者生于道旁故。諸經律謂周梨
槃特是也。難陀云喜。本牧牛人。以牧牛事
諸佛。佛爲説法。然後入道。阿難陀此云慶
喜。佛之從弟也。以佛成道日生。擧國欣慶因
立喜名。羅睺羅云障蔽。此脩羅之名。以其能
障蔽日月故。此尊者障佛出家。如脩羅障月
故。乃如來之嫡子也。憍梵波提云牛齝亦牛
迹。以過去爲牛故。口有牛齝。足有牛蹄之相。
賓頭盧頗羅墮或云賓度羅跋羅墮闍。或云
軍屠鉢漢。皆梵音楚夏也。賓頭盧翻不動。頗
羅墮眞諦三藏翻揵疾或利根或廣語。本行
集翻重幢。婆羅門十八姓中一姓也。尊者是
彼種族故。迦留陀夷云黒光或麁黒。以其形
醜黒故。劫賓那云房星。以父母祷房星得子
故。薄呴羅云善容。以彼好容儀故。阿&T072933;樓馱
云無貧亦無滅。以其常富是故。如是下總
結。弟子者。學居師後故稱弟。解從師生故稱
子。弟則顯師之謙讓。子乃明資之尊仰。并諸
下菩薩衆又三。一明類二列名三總結。初文
菩薩者。菩謂菩提此云覺。薩謂薩埵此云衆
生。謂以智上求菩提。以悲下救衆生也。列名
中文殊師利此云妙徳。以微妙三徳分開發
故。法王子者大論云。佛爲法王。菩薩入法正
位乃至十地故悉名法王子。皆任爲佛。如文
殊師利也。阿逸多此云無勝。超出偏小故。乾
陀訶提此云不休息。中道正觀念念流入故。
常精進者無二邊懈怠。與如是等總結也。及
釋提桓因下雜衆。具云釋迦因陀羅。此翻能
天帝。能爲諸天作主故。言等者等取梵王護
世也。此皆天主上首。無量諸天即其餘天衆
也。大衆即總包人及脩羅等也。經末結益云一
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等聞佛所説。故知在會
也。新經則於此備列之。爾時下二正宗分爲
二。一總告二別示。初文告舍利弗者。經家叙對
告人也。所以不告菩薩諸天而告聲聞者。意
令小乘初心欣樂求生迴小入大故。身子已
證上果在方等時菩提心死。自謂證入無餘
究竟滅度。大乘望之方生變易。而此二途並
不求生極樂同居也。今如來對告者高訓下
耳。問且小初求生。豈名入大耶。答經云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豈非入大耶。從是下總告
之辭也。初句明相去之數量。次二句明依正
之名號。前句指界標名。後句擧佛顯號。簡非
過未故云今現在法。舍利下二別示爲二。一
明二報莊嚴。二勸願生彼國。初又二。一依報
二正報。初又二。一徴名釋義。二約報示相。初
又二。一徴名。其國下二釋義。故名極樂者。以
對娑婆備有衆苦故受極樂之名。若四土轉
論其樂未極。言四土者。一凡聖同居土。謂具
縛凡夫斷惑聖人同居住故。二方便有餘土。
謂修方便道斷四住惑。而餘有無明在故。所
以出三界外受法性身而有變易生死也。三
實報無障礙土。謂修中道眞實之觀破無明
惑。得生彼土而受色心無礙之報也。四常寂
光土。即心性妙理也。常即法身。寂即法身。
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應知前三是事。後一
是理。三土如像如飯。寂光如鏡如器。若各論
苦樂者。五濁重故苦。體觀斷惑巧故樂。方便
也。次第修證故苦。圓融頓入故樂。實報。分證
未極故苦。究竟圓滿故樂。寂光也。初後約果
論苦樂。中二望因明苦樂。若展轉相望。則前
七皆苦。後一唯樂。當知究竟寂光乃名極樂
耳。佛意欲令一切咸至第八之樂故。且讃第
二令厭初苦。若得第二既不退轉則第八可
期。大聖之善權其若是乎。又舍利弗下二
約報示樂相。爲五。一欄網行樹莊嚴。二池
水樓閣莊嚴。三金地天華莊嚴。四奇妙雜鳥
莊嚴。五風樹妙音莊嚴。由茲五嚴故名但受
諸樂也。初文欄楯者。欄檻也。縱曰欄。横曰楯。
四寶者。金銀琉璃水精也。二池水樓閣莊嚴。
八功徳水者。稱讃淨土經云。一澄清。二清冷。
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飮時除
飢渇。八飮已長養諸根。亦以金銀下列七寶
也。瑠璃具云吠琉璃。此云不遠。以西域有山
去波羅奈城不遠山出此寶故以名之。字體
本作流離。後人從玉。頗梨正云窣坡致迦。其
状少似此方水精。然有赤白二色。車渠梵云
牟娑洛掲拉婆。此云青白色寶。尚書大傳曰。
貝如大車之渠。渠謂車&MT05808;。赤珠者。佛地
論赤蟲所出或珠體赤名赤珠。智論云。眞珠
出魚腹中竹中蛇腦中。不必唯生蚌胎也。瑪
腦梵云摩婆羅伽隷。此云瑪腦。此寶。色如馬
之腦。因以爲名。新本云阿濕摩掲柆。此云藏
杵。或翻胎藏。取此寶堅實爲名字體作馬腦。
後人加石或玉。池中下明蓮華有三。先通示
形量。如車輪故。次示光色。有四異故。後總示
香氣。微妙香潔故。三金地天華莊嚴。曼陀羅
翻適意。以適悦人意故。其色白故或翻爲白
華也。衣裓古釋云衣襟也。眞諦云外國盛華
器也。飯食經行者。食後經行以消息故。四奇
妙雜鳥莊嚴。又二。一正明二釋疑。初文凡有四
意。一擧類。二列名。三演音。四顯益。白鶴者。
相鶴經曰。體尚潔故其色白。聲聞天故其頂
赤。食於水故其啄長。軒於前故後指短。棲於
陸故足高而尾凋。翔於空故毛豐而肉疎。大
喉以吐故。修頸以納新。故生天壽不可量。
鸚鵡者山海經云。黄山有鳥如鴞。青羽赤啄
人舌能言名曰鸚鵡。郭璞注云有白者。舍利
者此云春鶯或翻鶖鷺。迦陵頻伽此云妙聲。
&T021400;中其音已超衆鳥故。共命之鳥者。兩首
一身異神識同報命故名共命。法華云命命。
天王云生。涅槃云耆婆耆婆。悉此鳥耳。耆婆
梵語。此翻活或翻生或翻命。故知雅音者雅
正也。演暢者。演廣也暢通也。五根謂信進念
定慧也。能生曰根。増進堪任非障曰五力。
七菩提分者云覺分亦支也。諸經云七覺支是
也。七者謂念擇進喜輕安定捨。前一兼定慧。
次三是慧。後三是定。八聖道分者。諸經謂八
正道是也。八者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
正定正念正命。聞是音已下顯益也。念佛如
醫王。念法如良藥。念僧如瞻視人。三者既備
則煩惱之病可差也。此念別想三寶耳。又反
觀自心寂而常照則諸相炳然念佛。照而常
寂則無法可得名念法。寂照不二即存亡亡存
和合名念僧。此念同體三寶也。衆鳥一音演
説。衆生隨類各解。故約別相同體兩義釋之。
舍利下二釋疑又二。一斥内疑二爲解釋。初
文者恐身子内心疑云。既有雜鳥則有畜趣。
此三惡之一也。以由衆生造罪而感三惡報
生。何名淨土耶。故佛斥云。汝勿謂此鳥實是
罪報所生也。所以下二爲解釋又二。一簡非
二顯是。初又二。一直言彼無。二擧名況實。初
文汝莫言實是造罪感報。以彼土無三惡道
也。舍利弗下二擧名況實。且彼淨土尚無三
惡道之名字。況有罪報所生之實體乎。是諸
下二顯是如文。五風樹妙音莊嚴如文。舍利
弗於汝意下二明正報。問以身望土則身貴
而土賤。何故先土而後身。答有二意。一者名
便既報名依正故先土後身。二者義便以世
界先成後乃佛出故。就文分二。一徴名釋義。
二約報示相。初又二。一徴名。阿彌陀此云無
量。舍利下二釋義又二。一明名含二義。二明
成道十劫。初文有二義故得無量名。一光明無
量。二壽命無量。問釋迦光明亦能照無量國。
應名阿彌陀。答釋迦現劣應身常光一尋而已。
及現通放光方照無量。彼佛現勝應身常光無
量。故受其名。舍利下二明成道十劫。以前總
告云今現在説法故。此示其已成之劫數也。
又舍利下二約報示相又二。一大小弟子莊嚴。
二生者不退莊嚴。前言莊嚴則莊嚴極樂。此
言莊嚴則莊嚴無量。語同意別也。然則弟子
是其輔佐。生者是其人民。既二皆無量故使
法王名無量也。望前共有四義。一光明二壽
命三弟子四生者。此四皆無量。是故號阿彌
陀也。前二從自。後二從他。初文謂聲聞弟子
菩薩弟子悉無量也。聲聞者聞四諦聲教而
悟道故。又舍利弗下二生者不退莊嚴。阿鞞
跋致此翻不退轉。而不退有三。位行念也。通
教初果以去齊羅漢位不退。七地行不退。八
地念不退。別教以信行向對之。初地證念不
退。向但修耳。圓教初信至七信位不退。八信
以去行不退。初住證念不退。經云皆是則義
必該三。一生補處即等覺也。彼國既壽長境
勝故於生身多至等覺。阿僧祇翻無數。舍利
弗衆生聞者下二勸願生彼國。文爲三。一總
勸二別示三結意。初文衆生聞者。謂聞向依
報極樂正報無量也。與諸上善人是同彼正。
倶會一處是同彼依。舍利弗下二別示又二。
一反顯二正示。初文不可以小善得生。則反
顯可以多善得生也。小善謂等閑發願散亂
善稱名。多善謂執持名號要期日限。舍利弗
下二正示又四。一修因二感相三顯益四得
生。初文執持名號者。執謂執受。持謂任持。信
力故執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其人下二
感相。是人下三顯益。即得下四得生。悉如文。
舍利弗下三結意。我見是利故説此言者。謂
見彼世界土極樂壽命無量二報莊嚴之利
也。遂勸衆生發願生彼故云故説此言。舍利
弗下三流通分文爲二。一佛勸流通。二衆喜
會散。初又三。一諸佛同讃二結勸往生。三擧
難勸信初又二。一明釋迦讃。二顯諸佛同。初
如文。東方下二顯諸佛同。而但列六合者。秦
本略也。唐譯則十方備矣。就文爲六。謂四方
上下也。而各有二。一叙彼佛現相表彰。汝等
下二示彼佛發言勸信。阿閦鞞此云無動。不
爲二邊所動故。出廣長舌表無虚妄故。汝等
衆生當信等者勸信此經也稱讃至佛所護念。
是此經別名也。唐譯名稱讃淨土經者正依此
文也。稱讃不可思議功徳。釋迦説彌陀之依
正。一切諸佛所護念。顯十方諸佛咸隨喜護
故使天魔不能撓亂念故令信者不退菩提。
日月燈喩三智故。名聞光者。名稱普聞如光
遍照。大焔肩者。肩表二智。焔表照理。須彌燈
者。須彌云妙高。妙則三智圓融。高則超過因
位。燈則喩三智之遍照也。難沮者。内證實相
四魔不沮敗。網明者。智明如網遍覆十界故。
達磨此云法也。下連法幢持法故存梵以異
其文。而此三名似表三諦。法乃眞空寂然可
軌。法幢則俗諦照者可見。持法則中道雙持
二邊。雜色寶華嚴身者。以萬行因華嚴佛果
之體故。娑羅此云堅固。舍利弗於汝意下二
結勸往生又二。一聞經佛利益。二明願生功
能。初又三。一牒異名起徴。舍利弗下二約經
佛顯益。阿耨多羅云無上。三藐云正。又三云
等。菩提云覺。極果超因故云無上。正則正觀
中道。等則雙照二邊。蓋果上一心三智也。是
故下三總結勸雙信。舍利弗下二明願生功
徳又二。一擧願顯益。若已生等者。過去已發
願者已生。現在今發願者今生。未來當發願
者當生。是故下二約信結勸。佛法大海信爲
能入智爲能度故。舍利弗下三擧難勸信又
二。一明我讃彼。二明彼讃我。初文今者稱讃。
即所擧六方是也。彼諸下二明彼讃我又二。
一擧彼讃二顯不虚。初文釋迦翻能仁。牟尼
翻寂默。能仁則大悲應物。寂默則大智冥理。
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者。一於五濁得菩提。二
爲衆生説難信法。娑婆云堪忍。以衆生堪任
忍受三毒故。劫濁者梵語劫波。此云時分。下
四濁聚在此時名爲劫濁。見濁者即身邊等
五利使。煩惱濁即貪瞋等五鈍使。衆生濁者。
攬利鈍果報而立假名催年促壽謂之命濁。
通言濁者。譬如沙土投之清水。土失留昇水
亡清潔汨然渾濁。今由此五濁理水亡清。説
是難信之法者。説一日執持名號命終即生極
樂而得不退菩提。以玆少善根獲此利。是爲
難信也。然則凡夫賢聖等無高下。心淨土淨
超越須臾若生極樂。甚易可信。但爲迷深執
重聞而不受故云難信耳。舍利弗下二結不
虚。是爲甚難者。五濁界中行難行之行而得
菩提。其事已難。復説此難信之法。二事兼作。
是甚難也。諸佛讃我。豈虚言哉。佛説下二衆
喜會散。阿脩羅云非天。彼趣富樂如天。而多
諂誑無天行。故因受其名。聞所未聞故歡喜
信受。重法尊師故作禮而去
佛説阿彌陀經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