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觀無量壽佛經疏 (No. 1753_ 善導集記 ) in Vol. 37

[First] [Prev]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一者如衆生意隨彼心念皆應度之。二者
如彌陀之意五眼圓照六通自在。觀機可
度者。一念之中無前無後身心等赴三輪開
悟。各益不同也。二明或現大身或現小身。
三明身量雖有大小皆作眞金之色。此即
定其邪正也。七從所現之形已下。正明身
雖大小有殊。光相即與眞無異。八從觀世
音菩薩已下。正明指同前觀。佛大侍者亦
大。佛小侍者亦小。九從衆生但觀首相已
下。正明勸觀二別。云何二別。觀音頭首上
有一立化佛。勢至頭首之上有一寶瓶。十
從此二菩薩已下。正明彌陀觀音勢至等宿
願縁重。誓同捨惡等至菩提。影響相隨遊
方化益。十一從是爲下總結。上來雖有十
一句不同。廣解雜想觀竟
上從日觀下至雜想觀已來。總明世尊答
前韋提第四請云教我思惟正受兩句
總讃云。初教日觀除昏闇。想水成氷淨内
心。地下金幢相映發。地上莊嚴億萬重。寶雲
寶蓋臨空轉。人天音樂互相尋。寶樹垂瓔
間雜菓。池流徳水注華中。寶樓寶閣皆相
接。光光相照等無蔭。三華獨迴超衆座。四
幢承縵網珠羅。禀識心迷由未曉。住心觀
像靜坐彼。一念心開見眞佛。身光相好轉彌
多。救苦觀音縁法界。無時不變入娑婆。勢
至威光能震動。隨縁照攝會彌陀。歸去來。
極樂安身實是精。正念西歸華含想。見佛莊
嚴説法聲。復有衆生心帶惑。縁眞上境恐
難成。致使如來開漸觀。華池丈六等金形。
變現靈儀雖大小。應物時宜度有情。普勸
同生知識等。專心念佛向西傾
又就前請中。初從日觀下至華座觀已來。
總明依報。二從像觀下至雜想觀已來。總
明正報。上來雖有依正二報不同。廣明定
善一門義竟
觀經正宗分定善義卷第三



觀經正宗分散善義卷第四
 唐沙門善導集記 
從此已下次解三輩散善一門之義。就此義
中即有其二。一明三福以爲正因。二明九
品以爲正行。今言三福者。第一福即是世
俗善根。曾來未聞佛法。但自行孝養仁義
禮智信。故名世俗善也。第二福者此名戒
善。就此戒中即有人天聲聞菩薩等戒。其
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
迴向盡得往生。第三福者名爲行善。此是發
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勸有縁。捨惡持
心迴生淨土。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
單行世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戒福。
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行福迴亦得生。
或有一人行上二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
行下二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
迴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倶不行者。即名
十惡邪見闡提人也。言九品者至文當辨
應知。今略料簡三福差別義意竟
十四就上輩觀行善文前總料簡即爲十一
門。一者總明告命。二者辨定其位。三者總
擧有縁之類。四者辨定三心以爲正因。五
者正明簡機堪與不堪。六者正明受法不
同。七者正明修業時節延促有異。八者明
迴所修行願生彌陀佛國。九者明臨命終
時聖來迎接不同。去時遲疾。十者明到彼華
開遲疾不同。十一者明華開已後得益有異。
今此十一門義者約對九品之文。就一一品
中皆有此十一。即爲一百番義也。又此十
一門義就上輩文前總料簡亦得。或就中下
輩文前各料簡亦得。又此義若以文來勘者。
即有具不具。雖有隱顯。若據其道理悉皆
合有。爲此因縁故須廣開顯出。欲令依行
者易解易識也。上來雖有十一門不同。廣
料簡上輩三品義意竟
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擧。次辨。後結
即有其十二。一從佛告阿難已下。則雙標
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辨定其位。此即修學
大乘上善凡夫人也。三從若有衆生下至
即便往生已來。正明總擧有生之類。即有
其四。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願往生。三明
發心多少。四明得生之益。四從何等爲三
下至必生彼國已來。正明辨定三心以爲
正因。即有其二。一明世尊隨機顯益意密
難知非佛自問自徴無由得解。二明如來
還自答前三心之數。經云。一者至誠心。至者
眞。誠者實。欲明一切衆生身口意業所修解
行必須眞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
之相。内懷虚假。貪瞋邪僞奸詐百端。惡性難
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爲雜毒之善。亦
名虚假之行。不名眞實業也。若作如此安
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
急作。如炙頭燃者。衆名雜毒之善。欲迴
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
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
時。乃至一念一刹那三業所修皆是眞實心
中作。凡所施爲趣求。亦皆眞實。又眞實有
二種。一者自利眞實。二者利他眞實。言自利
眞實者。復有二種。一者眞實心中制捨自
他諸惡及穢國等。行住坐臥想同一切菩薩
制捨諸惡我亦如是也。二者眞實心中勤
修自他凡聖等善。眞實心中口業讃歎彼阿
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眞實心中口業毀厭
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亦讃
歎一切衆生三業所爲善。若非善業者敬而
遠之亦不隨喜也。又眞實心中身業合掌
禮敬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
又眞實心中身業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
自他依正二報。又眞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
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
又眞實心中意業輕賤厭捨此生死三界等
自他依正二報。不善三業必須眞實心中捨。
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眞實心中作。不
簡内外明闇。皆須眞實。故名至誠心。二者
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
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縁。二者
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又決定
深信釋迦佛説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
證讃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又決定深信
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
定得生。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
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捨者即
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
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眞
佛弟子。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
必不誤衆生也。何以故。佛是滿足大悲人
故。實語故。除佛已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
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凡聖。
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雖有平章。
要須請佛證爲定也。若稱佛意。即印可言
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説
是義不如是。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
語。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
説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
少。衆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
所説即是了教。菩薩等説盡名不了教也。應
知。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縁往生人等。唯可
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
相應教以爲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
益也。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
修行。永除疑錯。不爲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
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問曰。凡夫智淺惑
障處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經論來相妨
難。證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
對治彼難。成就信心。決定直進。不生怯退
也。答曰。若有人多引經論證云不生者。行
者即報云。仁者雖將經論來證噵不生。如
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
是不信彼諸經論。盡皆仰信。然佛説彼經
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説彼經時。
即非説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説教備機。
時亦不同。彼即通説人天菩薩之解行。今
説觀經定散二善。唯爲韋提及佛滅後五濁
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爲此因縁。我
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縱使汝等百千
萬億噵不生者。唯増長成就我往生信心
也。又行者更向説言。仁者善聽。我今爲汝更
説決定信相。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若
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
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増長成就我
清淨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
爲一切所破壞故。又行者善聽。縱使初地
已上十地已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
口同音皆云釋迦佛指讃彌陀。毀呰三界六
道。勸勵衆生專心念佛及修餘善。畢此一
身後必定生彼國者。此必虚妄。不可依信
也。我雖聞此等所説。亦不生一念疑心。唯
増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
佛語眞實決了義故。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
證。非是疑惑心中語故。又不爲一切菩薩
異見異解之所破壞。若實是菩薩者。衆不違
佛教也。又置此事。行者當知。縱使化佛報
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
遍覆十方。一一説言釋迦所説相讃勸發一
切凡夫。專心念佛及修餘善。迴願得生彼
淨土者。此是虚妄。定無此事也。我雖聞此
等諸佛所説。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
不得生彼佛國也。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
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別。
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制
斷殺生十惡等罪。畢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
善十行隨順六度之義。若有後佛出世。豈可
改前十善令行十惡也。以此道理推驗。
明知諸佛言行不相違失。縱令釋迦指勸一
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已彼定生
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讃同勸同證。何
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
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彌陀經中説。釋
迦讃歎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
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次下文
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諸佛。同讃釋迦能於
五濁惡時惡世界惡衆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
信盛時。指讃彌陀名號。勸勵衆生稱念必
得往生。即其證也。又十方佛等恐畏衆生不
信釋迦一佛所説。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
遍覆三千世界語誠實言。汝等衆生皆應
信是釋迦所説所讃所證。一切凡夫不問
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
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
無疑也。是故一佛所説即一切佛同證誠其
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次就行立信者。
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
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
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
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
佛。若讃歎供養即一心專讃歎供養。是名爲
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
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
誦等。即名爲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
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
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
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
也。故名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言迴向發
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
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
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眞實
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故名迴向發願
心也。又迴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眞實心
中迴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
不爲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
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不得聞
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迴顧落道。即
失往生之大益也。問曰。若有解行不同邪
雜人等來相惑亂。或説種種疑難。噵不得
往生。或云汝等衆生曠劫已來及以今生身
口意業。於一切凡聖身上。具造十惡五逆四
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未能除盡。然此
等之罪繋屬三界惡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
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永得證悟不退位
也。答曰。諸佛教行數越塵沙。禀識機縁。隨
情非一。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者。如明
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載養。水能生潤。火
能成壞。如此等事悉名待對之法。即目可
見。千差萬別。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豈無種
種益也。隨出一門者即出一煩惱門也。隨
入一門者即入一解脱智慧門也。爲此隨
縁起行。各求解脱。汝何以乃將非有縁之
要行。障惑於我然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縁之
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縁之
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
者。必疾得解脱也。行者當知。若欲學解。
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
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縁之法。少用功勞。多
得益也。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爲行者
説一譬喩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
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
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歩。各深無底。南北無
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
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歩。其水波浪
交過濕道。其火焔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
無休息。此人既至空曠逈處。更無人物。多
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
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
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
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
不疑。正欲到迴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
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
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
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迴亦死。住亦死。去
亦死。一種不勉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
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作此念時。東岸忽
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
難。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
念直來。我能護汝。衆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
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東
岸群賊等喚言。仁者迴來。此道嶮惡不得過
必死不疑。我等衆無惡心相向。此人雖聞
喚聲。亦不迴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
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此是喩也。次合喩者。言東岸者即喩此娑
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喩極樂寶國也。
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喩衆生六根六識六
塵五陰四大也。言無人空逈澤者即喩常
隨惡友不値眞善知識也。言水火二河者
即喩衆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間白
道四五寸者。即喩衆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
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即喩如水
火。善心微故。喩如白道。又水波常濕道者。
即喩愛心常起。能染汚善心也。又火焔常燒
道者。即喩瞋嫌之心能燒功徳之法財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喩迴諸行業直
向西方也。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
進者。即喩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
可尋。即喩之如聲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
賊等喚迴者。即喩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説
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
上有人喚者。即喩彌陀願意也。言須臾到
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喩衆生久沈生死。
曠劫淪迴迷倒自纒。無由解脱。仰蒙釋迦
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
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
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
見。慶喜何極也。又一切行者行住坐臥三業
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
故名迴向發願心。又言迴向者。生彼國已
還起大悲。迴入生死教化衆生。亦名迴向
也。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
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
義。應知。五從復有三種衆生已下。正明簡
機堪能奉法依教修行。六從何等爲三下
至六念已來。正明受法不同。即有其三。一
明慈心不殺。然殺業有多種。或有口殺。或
有身殺。或有心殺。言口殺者。處分許可名
爲口殺。言身殺者。動身手等指授名爲身
殺。言心殺者。思念方便計校等名爲心殺。
若論殺業。不簡四生皆能招罪障生淨
土。但於一切生命起於慈心者。即是施一
切衆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也。此即
合上初福第三句云慈心不殺也。即有止行
二善。自不殺故名止善。教他不殺故名行
善。自他初斷名止善。畢竟永除名行善。雖
有止持二善。總結成慈下行也。言具諸戒
行者。若約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若約
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薩戒。此戒若以位約
者。當此上輩三位者即名菩薩戒。正由人
位定故自然轉成。即合上第二福戒分善根
也。二明讀誦大乘者。此明衆生性習不同。
執法各異。前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爲能。
次第二人唯將讀誦大乘爲是。然戒即能
持五乘三佛之機。法即薫成三賢十地萬行
之智慧。若以徳用來比校者。各有一能。即
合上第三福第三句云讀誦大乘也。三明
修行六念者。所謂念佛法僧。念戒捨天等。
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義也。言念
佛者即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徳身業功徳
意業功徳。一切諸佛亦如是。又一心專念諸
佛所證之法並諸眷屬菩薩僧。又念諸佛
之戒。及念過去諸佛現在菩薩等難作能作。
難捨能捨。内捨外捨。内外捨。此等菩薩。但
欲念法不惜身財。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
須常作仰學前賢後聖捨身命意也。又念
天者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此等難行之行
已過。三祇之劫已超。萬徳之行已成。灌頂之
位已證。行者等既念知已。即自思念。我身無
際已來。共他同時發願。斷惡行菩薩道。他
盡不惜身命。行道進位。因圓果熟證聖者。
踰於大地微塵。然我等凡夫。乃至今日虚然
流浪。煩惱惡障轉轉増多。福慧微微。若對重
昏之臨明鏡也。忽思忖此事。不勝心驚悲
歎者哉。七從迴向發願已下。正明各各迴
前所修之業。向所求處。八從具此功徳已
下。正明修行時節延促。上盡一形下至一
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
一形。大意者。一發心已後誓畢此生。無有
退轉。唯以淨土爲期。又言具此功徳者。或
一人具上二。或一人具下二。或一人三種盡
具。或有人三種無分者。名作著人皮畜生。
非名人也。又不問具三不具三。迴盡得往
生。應知。九從生彼國時下至往生彼國已
來。正明臨命終時聖來迎接不同去時遲疾。
即有其十一。一明標定所歸之國。二明重
顯其行指出決定精勤者。亦是校量功徳
強弱。三明彌陀化主身自來赴。四明觀音已
下更顯無數大衆等皆從彌陀來迎行者。
五明寶宮隨衆。六明重觀音勢至共執金
臺至行者前。七明彌陀放光照行者之身。
八明佛既舒光照及即與化佛等同時接
手。九明既接昇臺觀音等同聲讃勸行者
之心。十明自見乘臺從佛。十一正明去時
遲疾。十從生彼國已下。正明金臺到彼。更
無華合之障。十一從見佛色身下至陀羅
尼門已來。正明金臺到後得益不同。即有
其三。一者初聞妙法即悟無生。二者須臾
歴事次第授記。三者本國他方更證聞持二
益。十二從是名已下總結。上來雖有十二
句不同。廣解上品上生義竟
次就上品中生位中。亦先擧。次辨。後結。即
有其八。一從上品中生者已下。總擧位名。
即是大乘次善凡夫人也。二從不必受持下
至生彼國已來。正明第六第七第八門中
迴所修業。定指西方。即有其四。一明受法
不定。或得讀誦不得讀誦。二明善解大乘
空義。或聽聞諸法一切皆空。生死無爲亦空。
凡聖明闇亦空。世間六道出世間三賢十聖
等。若望其體性畢竟不二。雖聞此説其心
坦然不生疑滯也。三明深信世出世苦樂
二種因果。此等因果及諸道理不生疑謗。若
生疑謗即不成福行。世間果報尚不可得。
何況得生淨土。此即合第三福第二第三
句也。四明迴前所業標指所歸。三從行此
行者下至迎接汝已來。正明彌陀與諸聖
衆持臺來應。即有其五。一明行者命延不
久。二明彌陀與衆自來。三明侍者持臺至
行者前。四明佛與聖衆同聲讃歎述本所
修之業。五明佛恐行者懷疑故言我來迎
汝。四從與千化佛下至七寶池中已來。正
明第九門中衆聖授手去時遲疾。即有其五。
一明彌陀與千化佛同時授手。二明行者
既蒙授手。即自見身已坐紫金之臺。三明
既自見坐臺。合掌仰讃彌陀等衆。四明正
去時遲疾。五明到彼止住寶池之内。五從
此紫金臺已下。正明第十門中到彼華開時
節不同。由行強故上上即得金剛臺。由行
劣故上中即得紫金臺。生在寶池逕宿如
開也。六從佛及菩薩倶時放光下至得不
退轉已來。正明第十一門中華開已後得益
不同。即有其五。一明佛光照身。二明行者
既蒙照體目即開明。三明人中所習到彼
衆聲所彰還聞其法。四明既得眼開聞法
即下金臺親到佛邊。歌揚讃徳。五明逕時
七日即得無生。言七日者恐此間七日。不
指彼國七日也。此間逕於七日者。彼處即
是一念須臾間也。應知。七從應時即能飛至
十方下至現前授記已來。正明他方得益。
即有其五。一明身至十方。二明一一歴供
諸佛。三明修多三昧。四明延時得忍。五明
一一佛邊現蒙授記。八從是名已下總結。
上來雖有八句不同。廣解上品中生竟
次就上品下生位中。亦先擧。次辨。後結。即
有其八。一從上品下生者已下。總擧位名。
即是大乘下善凡夫人也。二從亦信因果下
至無上道心已來。正明第六門中受法不同。
即有其三。一明所信因果不定。或信不信。
故名爲亦。或可亦同前深信也。又雖信不
深。善心數退惡法數起。此乃由不深信苦
樂因果也。若深信生死苦者。罪業畢竟不
重犯。若深信淨土無爲樂者。善心一發永無
退失也。二明信雖間斷。於一切大乘不得
疑謗。若起疑謗者。縱使千佛遶身。無由可
救也。三明已上諸善似亦無功。唯發一念
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
還入生死普度衆生。故名發菩提心也。此
義第三福中已明竟。三從以此功徳已下。正
明第八門中迴前正行向所求處。四從行
者命欲終時下至七寶池中已來。正明第九
門中臨終聖來迎接去時遲疾。即有其九。一
明命延不久。二明彌陀與諸聖衆持金華
來應。三明化佛同時授手。四明聖衆同聲
等讃。五明行者罪滅故云清淨。述本所修
故云發無上道心。六明行者雖覩靈儀。疑
心恐不得往生。是故聖衆同聲告言我來
迎汝。七明既蒙告及即見自身已坐金華
之上。籠籠而合。八明隨佛身後一念即生。
九明到彼在寶池中。五從一日一夜已下。
正明第十門中到彼華開時節不同。六從七
日之中下至皆演妙法已來。正明第十一
門中華開已後得益不同。七從遊歴十方下
至住歡喜地已來。正明他方得益。亦名後
益也。八從是名已下總結。上來雖有八句
不同。廣解上品下生竟
讃云。上輩上行上根人求生淨土斷貪瞋。
就行差別分三品。五門相續助三因。一日
七日專精進畢命乘臺出六塵。慶哉難逢今
得遇。永證無爲法性身。上來雖有三位不
同。總解上輩一門之義竟
十五就中輩觀行善文前總料簡即爲十一
門。一者總明告命。二者正明辨定其位。三
者正明總擧有縁之類。四者正明辨定三
心以爲正因。五者正明簡機堪與不堪。六
者正明受法不同。七者正明修業時節延促
有異。八者正明迴所修行。願生彌陀佛
國。九者正明臨命終時聖來迎接不同去時
遲疾。十者正明到彼華開遲疾不同。十一者
正明華開已後得益有異。上來雖有十一
門不同。廣料簡中輩三品竟
次就中品上生位中。亦先擧。次辨。後結。即
有其八。一從佛告阿難已下。總明告命。二
從中品上生者。正明辨定其位。即是小乘
根性上善凡夫人也。三從若有衆生下至無
衆過患已來。正明第五第六門中受法不同。
即有其四。一明簡機堪與不堪。二明受持
小乘齋戒等。三明小戒力微不消五逆之
罪。四明雖持小戒等不得有犯。設有餘
愆。恒須改悔必令清淨。此即合上第二戒
善之福也。然修戒時。或是終身。或一年一月
一日一夜一時等。此時亦不定。大意皆畢命
爲期不得毀犯也。四從以此善根迴向已
下。正明第八門中迴所修業向所求處。五
從臨命終時下至極樂世界已來。正明第
九門中終時。聖來迎接不同去時遲疾。即有
其六。一明命延不久。二明彌陀與比丘衆
來無有菩薩。由是小乘根性還感小根之
衆也。三明佛放金光照行者身。四明佛爲
説法又讃出家離多衆苦。種種俗縁家業王
官長征遠防等汝今出家。仰於四輩。萬事不
憂。逈然自在。去住無障。爲此得修道業。
是故讃云離衆苦也。五明行者既見聞已
不勝欣憙。即自見身已坐華臺。低頭禮
佛。六明行者低頭在此。擧頭已在彼國
也。六從蓮華尋開者。正明第十門中到彼
華開遲疾不同。七從當華敷時下至八解
脱已來。正明第十一門中華開已後得益不
同。即有其三。一明寶華尋發。此由戒行精
強故也。二明法音同讃四諦之徳。三明到
彼聞説四諦。即獲羅漢之果。言羅漢者此
云無生。亦云無著。因亡故無生。果喪故無
著。言三明者。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也。言
八解脱者。内有色外觀色一解脱。内無色外
觀色二解脱。不淨相三解脱。四空及滅盡總
成八也。八從是名已下總結。上來雖有八
句不同廣解中品上生竟
次就中品中生位中。亦先擧。次辨。後結。即
有其七。一從中品中生者。總擧行名辨定
其位。即是小乘下善凡夫人也。二從若有衆
生下至威儀無缺已來。正明第五六七
門中簡機時分受法等不同。即有其三。一
明受持八戒齋二明受持沙彌戒。三明受
持具足戒。此三品戒皆同一日一夜。清淨無
犯。乃至輕罪。如犯極重之過。三業威儀不
令有失也。此即合上第二福。應知。三從
以此功徳已下。正明迴所修業向所求處。
四從戒香熏修下至七寶池中已來。正明
第九門中行者終時聖來迎接去時遲疾。即
有其八。一明命延不久。二明彌陀與諸比
丘衆來。三明佛放金光照行者身。四明比
丘持華來現。五明行者自見聞空聲等讃。
六明佛讃言汝深信佛語。隨順無疑故來
迎汝。七明既蒙佛讃即見自坐華座。坐已
華合。八明華既合已即入西方寶池之内。五
從經於七日已下。正明第十門中到彼華
開時節不同。六從華既敷已下至成羅漢
已來。正明第十一門中華開已後得益不同。
即有其四。一明華開見佛。二明合掌讃佛。
三明聞法得於初果。四明經半劫已方成
羅漢。七從是名已下總結。上來雖有七句
不同。廣解中品中生竟
次就中品下生位中。亦先擧。次辨。後結。即
有其七。一從中品下生已下。正明總擧行
名。辨定其位。即是世善上福凡夫人也。二
從若有善男子下至行世仁慈已來。正明
第五第六門中簡機授法不同。即有其四。一
明簡機。二明孝養父母奉順六親。即合上
初福第一第二句。三明此人性調柔善不簡
自他。見物遭苦起於慈敬。四正明此品之
人不曾見聞佛法。亦不解悕求。但自行孝
養也。應知。三從此人命欲終時下至四十
八願已來。正明第八門中臨終遇逢佛法
時節分齊。四從聞此事已下至極樂世界已
來。正明第九門中得生之益去時遲疾也。五
從生經七日者。正明第十門中到彼華開
不開爲異。六從遇觀世音下至成羅漢已
來。正明第十一門中華開已後得益不同。即
有其三。一明逕時已後得遇觀音大勢。二
明既逢二聖得聞妙法。三明逕一小劫
已後始悟羅漢也。七從是名已下總結。上
來雖有七句不同。廣解中品下生竟
讃云。中輩中行中根人一日齋戒處金蓮。孝
養父母教迴向爲説西方快樂因。佛與聲聞
衆來取。直到彌陀華座邊。百寶華籠經七
日三品蓮開證小眞。上來雖有三位不同。
總解中輩一門之義竟
十六就下輩觀善惡二行文前料簡。即爲十
一門。一者總明告命。二者辨定其位。三者
總擧有縁生類。四者辨定三心以爲正因。
五者簡機堪與不堪。六者明受苦樂二法
不同。七者明修業時節延促有異。八者明
迴所修行向所求處。九者明臨終時聖來
迎接不同去時遲疾。十者明到彼華開遲疾
不同。十一者明華開已後得益有異。上來雖
有十一門不同。總料簡下輩三位竟
次就下品上生位中。亦先擧。次辨。後結。即
有其九。一從佛告阿難已下。正明告命。二
從下品上生者。正明辨定其位。即是造十
惡輕罪凡夫人也。三從或有衆生下至無
有慚愧已來。正明第五門中簡機擧出一
生已來造惡輕重之相。即有其五。一明總
擧造惡之機。二明造作衆惡。三明雖作衆
罪於諸大乘不生誹謗。四明重牒造惡之
人非智者之類也。五明此等愚人雖造衆
罪。總不生愧心。四從命欲終時下至生死
之罪已來。正明造惡人等臨終遇善聞法。
即有其六。一明命延不久。二明忽遇往生
善知識。三明善人爲讃衆經。四明已聞經
功力除罪千劫。五明智者轉教稱念彌陀之
號。六明以稱彌陀名故除罪五百萬劫。問
曰。何故聞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稱佛一
聲即除罪五百萬劫者。何意也。答曰。造罪之
人障重加以死苦來逼。善人雖説多經。食
受之心浮散。由心散故。除罪稍輕。又佛名
是一。即能攝散以住心。復教令正念稱名。
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五從爾時彼
佛下至生寶池中已來。正明第九門中終
時化衆來迎去時遲疾。即有其六。一明行者
正稱名時。彼彌陀即遣化衆應聲來現。二
明化衆既已身現。即同讃行人。三明所聞
化讃但述稱佛之功。我來迎汝。不論聞經
之事。然望佛願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
義疾不同雜散之業。如此經及諸部中處
處廣歎勸令稱名。將爲要益也。應知。四
明既蒙化衆告及即見光明遍室。五明既
蒙光照報命尋終。六明乘華從佛生寶池
中。六從經七七日已下。正明第十門中到
彼華開遲疾不同。七從當華敷時下至得
入初地已來。正明第十一門中華開已後得
益有異。即有其五。一明觀音等先放神光。
二明身赴行者寶華之側。三明爲説前生
所聞之教。四明行者聞已領解發心。五明
遠逕多劫證臨百法之位也。八從是名已
下總結。九從得聞佛名已下。重擧行者之
益。非但念佛獨得往生。法僧通念。亦得去
也。上來雖有九句不同。廣解下品上生竟」
次就下品中生位中。亦先擧。次辨。後結。即
有其七。一從佛告阿難已下。總明告命。二
從下品中生者。正明辨定其位。即是破戒
次罪凡夫人也。三從或有衆生下至應墮地
獄已來。正明第五第六門中簡機造業。即
有其七。一明總擧造惡之機。二明多犯諸
戒。三明偸盜僧物。四明邪命説法。五明總
無愧心。六明兼造衆罪内心發惡外即身
口爲惡。既自身不善。又見者皆憎。故云諸
惡心自莊嚴也。七明驗斯罪状。定入地獄。
四從命欲終時下至即得往生已來。正明
第九門中終時善惡來迎。即有其九。一明罪
人命延不久。二明獄火來現。三明正火現
時遇善知識。四明善人爲説彌陀功徳。五
明罪人既聞彌陀名號即除罪多劫。六明
既蒙罪滅火變爲風。七明天華隨風來應。
羅列目前。八明化衆來迎。九明去時遲疾。
五從七寶池中下至六劫已來。正明第十
門中到彼華開時節不同。六從蓮華乃敷下
至發無上道心已來。正明第十一門中華開
已後得益有異。即有其三。一明華既開已
觀音等梵聲安慰。二明爲説甚深妙典。三
明行者領解發心。七從是名已下總結。上
來雖有七句不同。廣解下品中生竟
次就下品下生位中。亦先擧。次辨。後結。即
有其七。一從佛告阿難已下。總明告命。二
從下品下生者。正明辨定其位。即是具造
五逆等重罪凡夫人也。三從或有衆生下
至受苦無窮已來。正明第五第六門中簡機
造惡輕重之相。即有其七。一明造惡之機。
二明總擧不善之名。三明簡罪輕重。四明
總結衆惡。非智人之業。五明造惡既多罪
亦非輕。六明非業不受其報。非因不受
其果。因業既非是樂。果報焉能不苦也。七
明造惡之因既具酬報之劫未窮。問曰。如
四十八願中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往
生。今此觀經下品下生中簡謗法攝五逆
者。有何意也。答曰。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
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
其障極重。衆生若造直入阿鼻。歴劫周慖無
由可出。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
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又下品下生中
取五逆除謗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捨
令流轉。還發大悲攝取往生。然謗法之罪未
爲。又止言若起謗法即不得生。此就未
造業而解也。若造。還攝得生。雖得生彼。華
合逕於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内時有三種
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衆。二者不得聽
聞正法。三者不得歴事供養。除此已外更
無諸苦。經云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也。應
知。雖在華中多劫不開可不勝阿鼻地獄
之中長時永劫受諸苦痛也。此義就抑止
門解竟。四從如此愚人下至生死之罪已
來。正明聞法念佛得蒙現益。即有其十。一
明重牒造惡之人。二明命延不久。三明臨
終遇善知識。四明善人安慰教令念佛。五
明罪人死苦來逼。無由得念佛名。六明善
友知苦失念。轉教口稱彌陀名號。七明念
數多少聲聲無間。八明除罪多劫。九明臨
終正念即有金華來應。十明去時遲疾直到
所歸之國。五從於蓮華中滿十二劫已下。正
明第十門中到彼華開遲疾不同。六從觀音
大勢下至發菩提心已來。正明第十一門
中華開已後得益有異。即有其三。一明二
聖爲宣甚深妙法。二明除罪歡喜。三明後
發勝心。七從是名已下總結。上來雖有七
句不同。廣解下品下生竟
讃云。下輩下行下根人十惡五逆等貪瞋四
重偸僧謗正法。未曾慚愧悔前愆。終時苦相
如雲集。地獄猛火罪人前。忽遇往生善知識
急勸專稱彼佛名。化佛菩薩尋聲到。一念傾
心入寶蓮。三華障重開多劫。於時始發菩
提因。上來雖有三位不同。總解下輩一門
之義竟
前明十三觀以爲定善。即是韋提致請如
來已答。後明三福九品名爲散善。是佛自
説。雖有定散兩門有異。總解正宗分竟
三就得益分中。亦先擧。次辨。即有其七。初
言説是語者。正明總牒前文生後得益之
相。二從韋提已下。正明能聞法人。三從應
時即見極樂已下。正明夫人等於上光臺
中見極樂之相。四從得見佛身及二菩薩
已下。正明夫人於第七觀初見無量壽佛
時即得無生之益。五從侍女已下。正明覩
斯勝相。各發無上之心。求生淨土。六從世
尊悉記已下。正明侍女得蒙尊記。皆生彼
國。即獲現前三昧。七從無量諸天已下。正
明前厭苦縁中釋梵護世諸天等從佛王宮
臨空聽法。或見釋迦毫光轉變。或見彌陀
金色靈儀。或聞九品往生殊異。或聞定散兩
門倶攝。或聞善惡之行齊歸。或聞西方淨土
對目非遠。或聞一生專精決志。永與生死。
分流。此等諸天既聞如來廣説希奇之益。
各發無上之心。斯乃佛是聖中之極。發語成
經。凡惑之類蒙飡。能使聞之獲益。上來雖
有七句不同。廣解得益分竟
四次明流通分。於中有二。一明王宮流通。
二明耆闍流通。今先就王宮流通分中。即
有其七。一從爾時阿難已下。正明請發之
由。二從佛告阿難已下。正明如來雙標依
正以立經名。又能依經起行三障之雲自
卷。答前初問云何名此經一句。三從汝當
受持已下。答前後問云何受持一句。四從
行此三昧者下至何況憶念已來。正明比
校顯勝勸人奉行。即有其四。一明總標定
善以立三昧之名。二明依觀修行即見三
身之益。三明重擧能行教之機。四正明比
校顯勝。但聞三身之號。尚滅多劫罪愆。何
況正念歸依。而不獲證也。五從若念佛者
下至生諸佛家已來。正顯念佛三昧功能
超絶。實非雜善得爲比類。即有其五。一明
專念彌陀佛名。二明指讃能念之人。三明
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爲希有。更無物可
以方之。故引分陀利爲喩。言分陀利者。
名人中好華。亦名希有華。亦名人中上上
華。亦名人中妙好華。此華相傳名蔡華。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
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也。四明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
親友知識也。五明今生既蒙此益。捨命即
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到彼長時聞法。
歴事供養。因圓果滿。道場之座豈&T049271;。六從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正明付屬彌陀
名號。流通於遐代。上來雖説定散兩門之
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
名。七從佛説此語時已下。正明能請能傳
等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遇飡甘露。憙躍
無以自勝也。上來雖有七句不同。廣解王
宮流通分竟
五就耆闍會中。亦有其三。一從爾時世尊
已下。明耆闍序分。二從爾時阿難已下。明
耆闍正宗分。三從無量諸天已下。明耆闍
流通分。上來雖有三義不同。總明耆闍分

初從如是我聞下至云何見極樂世界已
來。明序分。二從日觀下至下品下生已來
明正宗分。三從説是語時下至諸天發心
已來。明得益分。四從爾時阿難下至韋提
等歡喜已來。明王宮流通分。五從爾時世
尊下至作禮而退已來。總明耆闍分。上來
雖有五分不同。總解觀經一部文義竟
竊以眞宗叵遇。淨土之要難逢。欲使五趣
齊生。是以勸聞於後代。但如來神力轉變無
方。隱顯隨機王宮密化。於是耆闍聖衆小智
懷疑。佛後還山弗闚委況。於時阿難爲宣
王宮之化定散兩門。異衆因此同聞。莫不
奉行頂戴
敬白一切有縁知識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
慧淺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輒生異解。遂即
標心結願。請求靈驗。方可造心。南無歸
命盡虚空遍法界一切三寶。釋迦牟尼佛。阿
彌陀佛。觀音勢至。彼土諸菩薩大海衆。及一
切莊嚴相等。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
古今。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大
悲願意者。願於夢中得見如上所願一切
境界諸相。於佛像前結願已。日別誦阿彌
陀經三遍。念阿彌陀佛三萬遍。至心發願。
即於當夜見西方空中如上諸相境界悉皆
顯現。雜色寶山百重千重。種種光明下照於
地。地如金色。中有諸佛菩薩。或坐或立。或
語或默。或動身手。或住不動者。既見此相。
合掌立觀。量久乃覺。覺已不勝欣喜。於即
條録義門。自此已後。毎夜夢中常有一僧
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後時脱
本竟已。復更至心要期七日。日別誦阿彌陀
經十遍。念阿彌陀佛三萬遍。初夜後夜觀
想彼佛國土莊嚴等相。誠心歸命一如上法。
當夜即見三具磑輪道邊獨轉。忽有一人乘
白駱駝來前見勸。師當努力決定往生。莫
作退轉。此界穢惡多苦。不勞貪樂。答言。大
蒙賢者好心視誨。某畢命爲期。不敢生於
懈慢之心云云。第二夜見阿彌陀佛身眞金
色。在七寶樹下金蓮華上坐。十僧圍遶亦各
坐一寶樹下。佛樹上乃有天衣挂繞。正面
向西合掌坐觀。第三夜見兩幢杆極大高顯。
幢懸五色。道路縱横人觀無礙。既得此相
已。即便休止不至七日。上來所有靈相者。
本心爲物。不爲己身。既蒙此相。不敢隱
藏。謹以申呈義後。被聞於末代。願使含靈
聞之生信。有識覩者西歸。以此功徳迴施
衆生。悉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
提眷屬作眞善知識。同歸淨國。共成佛道。
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
寫者一如經法。應知
觀經正宗分散善義卷第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