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No. 1751_ 知禮述 ) in Vol. 37

[First] [Prev]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觀境列三號故。顯於能觀知是三觀。何者多
陀阿伽度。此云如來。阿羅訶。此云應供。三藐
三佛陀。此云正遍知。此之三號即召三徳。今
就所觀義當三諦。正遍知即般若。眞諦也。應
供即解脱。俗諦也。如來即法身中諦也。以三
徳爲三諦三一圓融不一不異。此諦與觀名別
體同絶思絶議。此乃復見彌陀觀體。當以此
觀觀像觀眞。疏釋三號其文可見。問像觀文
中示心作佛。示心是佛。復以三號顯於三諦。
妙觀既立。可用此法觀下諸境。其落日觀至
華座觀。佛既未示三觀之式。何得行人預用
玆觀。答佛對當機示觀前後。全由聖意非凡
所知。滅後之人欲修觀行。所用法則須憑四
依。大師釋題能觀之觀。既論三觀。題目是總
經文是別。豈不以總而貫於別。況云觀佛十
六倶包。今依天台修習教觀。不憑智者更託
何人。如般舟三觀妙門。普賢六根悔法。皆於
定内見聖方宣。而大師教人。預習精熟方入
道場。何不疑之。那獨責此且禀斯宗者。若聞
若思不離三觀。須於動靜用空假中立一切
行。若其然者。今何不用空假中心。想乎日氷
及地樹等種種相*邪。如心想日以何力故日
想現前。般舟經云。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
見心。心者不知心。心有想則癡。心無想則泥
洹。彼經初心以佛相爲境。故言心作佛等。今
之初心既先觀日。豈不得云心作日心自見
心等耶。止觀以彼經此文。示於中觀。中觀若
立三觀自成。如此觀日方依此疏修日觀也。
況一切法皆是佛法。何得依報非佛法*邪。二
想彼下。示觀法子科分經爲四。初觀佛像二。
初正明像觀。既是具足三號之像。理合於像。
照空假中如見此方泥木之像。尚須體達性。
若虚空三身宛然四徳無減。觀中寶像豈可
不然。若於像觀不達三諦。次觀眞佛寧見三
身。二見像下。因像見土像。觀既成心眼開發。
廣見依報地樹諸相。應知樹等出過前樹無
數倍也。何者以今寶像必稱華座。座像高勝
樹合覆之。皆由妙觀轉深故。使所觀愈勝。二
見此下。觀二菩薩。三聖設化動靜必倶。一主
二臣非並非別表乎。三法三一妙融眞身既
然像合相似。觀二足佛令妙觀成三。三此想
下。像放光二。初明光照諸樹。二一一下。明樹
皆三像。四此想下。行者聞法二。初明因定聞。
二行者下。明與經合。此文疏有二釋。初須定
與教合。二須散與定合。初義者。謂出定憶持。
定中聞法須與經中所説符契。故云令與教
法相應。次意者。謂心雖出定對彼五塵須息
愛憎。淨乎身口三業。若爾雖不住定亦聞法
音故。云出定入定常聞妙法。言與十二部經
教合者。以十二部總稱修多羅同名爲經。三
藏分之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故名
經爲定。與修多羅合。是與定合。經若不合名
妄想者。若定不合經若散不合定皆是發於
魔事。全非像觀禪定。故名妄想。若已合名麁
想見極樂界者。謂以經驗定無差。出定與在
定相似。得名麁想見彼國界。問見此妙事那
名麁想。答以像望眞須分麁妙。此想乃是佛
觀方便。豈可全同。眞佛觀*邪。三作是下。明
修觀利益像想。若成眞觀可獲故。於現身得
念佛三昧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第四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第五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三第九佛身觀二。初分科。眞法身者。前觀
寶像則似佛身。今對彼似故名爲眞。然此色
相是實報身應同居土。亦名尊特。亦名勝應。
而特名法身者。爲成行人圓妙觀也。良以報
應屬修法身是性。若漸教説。別起報應二修
莊嚴法身一性。若頓教詮。報應二修全是性
具。法身一性擧體起修。故得全性成修全修
在性。三身融妙指一即三。問既言指一即三。
但名爲應自攝二身。何故疏文立法身稱。答
若言報應恐濫別修歸於別教。今以報應名
爲法身。即顯三身皆非修得。故今家生身應
身報身法身。對藏通別圓。行者應知。圓宗大
體非唯報應稱爲法身。亦乃業惑名爲理毒。
三觀十乘名性徳行。慈悲與拔性徳苦樂。今
之勝應稱爲法身。顯示妙宗其旨非淺。須袪
滯想方見旨歸。二隨釋五。初明結上。二正觀
佛身。既指報應名爲法身。即顯彌陀三身具
足既爲妙境。但是法身行人心觀即空假中。
空假是二修。中觀是一性。修性冥妙三觀圓
融。既爲能觀。但是般若境觀相契見尊特身。
雖具三身但名解脱。此則以三照三故發現
三合此三三只是一三。三不定三。同在一
念。一念無念三三宛然。如此方名修心妙觀。
此觀能令四土皆淨。若不爾者非是頓教所
詮妙觀。當以此觀觀彌陀身。子科分經爲三。
次當下。總標略列。二正觀佛身相四。初
阿難下。觀身色二。佛身下。觀身量疏釋分二。
初略消經文。二眼如下。商較分量二。初以眼
度身。二定經斥譯。三觀身光。然觀色量及相
好光明。皆須用前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爲
觀法。以心作佛故能觀所觀破立宛爾。破則
三惑三智皆蕩。立則三諦三觀皆成。非此破
立則非淨心作佛義也。以心是佛故。忘能忘
所非破非立。作是一念遮照同時。此則即觀
無觀用無作行修念佛定。此法乃是觀佛要
術。今若不用宣示奚爲。此術不施勝相不發。
觀光分四。初身諸下。毛孔光。二彼佛下。觀圓
光。三於圜下。光中化佛。四一一下。化佛侍
者。四觀相好二。初無量下。正示相好身。總相
別相總好別好總光別光。此三總別皆云八
萬四千者。即障顯徳故成。此數佛居凡地具
於八萬四千塵勞。於此塵勞皆見實相。理智
既合故能示現相好光明故。節節云八萬四
千。行人今觀知心即是。能於塵勞皆即佛相。
二一一下。光明攝生生佛體同。雖土廣生多
攝無一失。觀佛心處還釋此文須攝之意。三
明觀成能見二。初其光下。見一佛。二見此下。
見諸佛中觀見佛。佛體圓融一即一切。同尊
特身故觀一佛。能見諸佛三正觀佛心。疏三。
初眼見下。因身見心。疏有二釋。初約如來由
大悲心起勝應身故。令行者觀身見心。由見
身下二。約行者觀想明故得見佛。心所以明
者由觀佛身。是故二意皆是由色而見於心。
以心無形由色表故。以圓人所觀色心不二。
既見微妙色。豈隔大悲心。故勝鬘云。如來色
無盡智慧亦復然。既三種慈體是三諦。今三
觀明故三慈顯。以用果法爲觀行故。故於位
位見佛色心。二佛心下。正示心體。若匪無縁
慈悲不大。三以無縁下。引文廣釋三。初牒經
引論以明文意。問經文但云以無縁慈攝諸
衆生。疏中何故兼明生法皆云無心。答起三
慈者。由三觀智照三諦也。照眞即起法縁之
慈。照俗即起衆生縁慈。照中即起無縁之慈。
此三諦慈淺不具深。深必具淺故照眞俗。未
必照中。若能照中必具眞俗。故次第生法不
即無縁。今無縁慈合具生法。豈但具二亦乃
倶深。故今生法皆云無心。故涅槃云。慈若有
無非有非無。如是之慈非諸聲聞辟支佛等
所能思議。當知三慈其體本一非三非一而三
而一。如是方名佛心慈也。此自分三。初衆生
縁慈三無差別。今盡現前心與衆生。能所既
絶無我心想。縁他衆生而一切衆生與我同
體。十界因果不離一心。而此一心是慈體。故
十界苦集四種道滅。能於一時任運與拔。故
云無心攀縁自然現益。如涅槃下。梵行品文
也。然彼經如來凡説八事。一伏醉象。二降力
士。三化盧至。四度女人。五塗割瘡。六摩調
達。七救群賊。八醫釋女。一一皆結云。慈善根
力。見如是事。今文云我實不往者。即引第五
塗割瘡文。文現一處意通諸縁。言割瘡者。經
云。波羅柰城有優婆夷名摩訶斯那達多。夏
九十日屈請衆僧。奉施醫藥。有一比丘身嬰
重病。良醫診之當須肉藥。若不得者命將不
全。是優婆夷尋自取刀。割其股肉切以爲羹。
施病比丘服已病差。女人患瘡苦惱發聲稱
佛。我在舍衞聞其音聲。於是女人起大悲心。
是女尋見我持良藥塗其瘡上。還復如本。善
男子。我於爾時實不往至波羅柰城。持藥塗
彼。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見如是事。
今云我實不往者。正引此縁。不言女人而言
衆生者。通收十界衆生。不以文害意也。即俗
諦慈也。涅槃云。慈之所縁一切衆生如縁父
母妻子親屬。以是義故。名衆生縁。以縁十界
同在一心。故非次第生縁慈也。二法縁慈。十
界縁起是三諦法不離一心。唯佛究盡。境相
既寂能觀亦忘。是故得云無心觀法而畢竟
空智。照此三諦不受一塵。此智自然照破衆
生三諦惑著。或爲衆生説斯空慧。皆令得離
有相之苦證眞實樂。此即不思議眞諦慈悲。
名爲法縁。故涅槃云。不見父母妻子親屬。見
一切法皆從縁生。是名法縁。不見之言須忘
十界。是佛法縁也。三無縁慈。以佛性中成究
竟智。有何別理爲心所縁。故云無心觀理境
智既泯。空有又忘。無住無依絶思絶議。此名
安住第一義中。心既無縁慈乃周遍。入衆生
性稱爲内熏。或爲現身説第一義稱爲外熏。
以此攝生名無縁慈。二念佛下。却牒前經以
對初慈。即前正觀佛身光明攝生之文也。雖
與無縁慈體不別。若約義辯爲門不同。是故
此慈念佛衆生攝取不捨。終令離苦永得安
樂。此從感應生佛相關。順於俗諦名生縁慈。
故擧魚母念子不失。喩此慈相也。三今明下。
正以無縁會釋經意。既與生縁爲門有異。須
辯慈相不同前二。故生法慈。約次第論則兩
二乘及偏菩薩有修證分。若此無縁唯圓唯
極。今約極顯故云諸佛所被。不住有無者。正
與生法辯不同相。生縁妙有法縁妙空今是
妙中。故云無縁。中必無縁故也。不依三世者。
此之慈悲非四相故。知縁不實者了苦樂事即
性徳故。以衆生等者。此慈所被。令衆生發即
境之智方乃名得實相智慧。得此智者方終離
苦得於永樂故。與前慈門異益等。若對法縁
亦以實慧。故一切空。是故三慈益物不異。疏
不云者略也。四擧利勸修子科分三。初正擧
益勸。得生極樂則見十方一切諸佛。故云生
諸佛前。法身觀成已入相似。是故至彼即證
無生。別圓地住也。疏釋分四。初捨身下牒釋。
二如人下喩顯。習巧如修觀。從少至長喩觀
有微著。所作遂妙喩生彼土親見眞法。然且
分喩是心作佛。行者應以是佛與作佛義。一
念圓照。方合今經由觀見佛。三以隨下結示。
四故般下引證。二的示觀法。相有八萬都想
難成。故令但觀眉間毫相如五須彌。此觀若
成。八萬皆現。此爲要門也。疏釋二。初從一下
牒經。二正示四。初如觀下。引他文示二種毫
量。此明釋迦勝劣兩相。以例彌陀。經明劣相
論明勝相。云云者。即前疏云。長一丈五尺毫
有八楞周圍五寸。二故文下。據此經明凡心
難及。即第七雜觀中經文也。三正可下。正示
初心從易現觀。斯是大師別示初心即觀佛
相入門要術也。若從落日水氷方便。次入地
樹座像等觀心得流利觀已宏深。此之行人自
可稱彼毫量而觀使八萬相自然而現。故如
令觀劣應毫相乃爲未修前諸觀者。及以雖
修觀不成者。故於佛身別指。初心可觀之相。
爲三昧門也。行者須知所託之境有勝有劣。
若能觀觀皆須頓照即空假中。以勝劣相皆
心作故。皆心是故。四剋示觀成稱彼而見二。
初若得下正示。因用作是觀劣應毫。觀漸深
著得成眞似念佛三昧。乃能稱彼勝相而見。
二智度下。引證。引此釋迦勝身説法。増眞似
位念佛三昧。類彼彌陀八萬相好。須眞似人
方能觀見。三見無下。就觀結成。五作此下。
顯觀邪正。然此佛觀義具釋題。疏文既略。學
者多疑。若不釋之造修無路。故更寄問答明
乎境觀。問此經觀佛止論八萬四千相好。若
華嚴説相好之數有十華藏世界微塵。二經
所説優降天殊。彼經正當尊特之相。此經乃
是安養生身。凡夫小乘常所見相。鈔中何故
言是尊特。答一家所判丈六尊特。不定約相
多少分之。剋就眞中感應而辯。如通教明合
身之義。見但空者唯覩丈六。見不空者乃覩
尊特。生身本被藏通之機。尊特身應別圓之
衆。今經教相唯在圓頓。釋能觀觀是妙三觀。
釋所觀境是妙三身。疏解今文云觀佛法身。
約位乃當圓教七信。正託法性無邊色像尊
特觀心。使其増長念佛三昧。據何等義云是
生身。用圓頓觀顯藏通身。未之可也。問以坐
華王具藏塵相。而爲尊特。三十二相老比丘
形。而爲生身其文炳著那云不以相好分邪。
答約相解釋四教佛身。此乃從於増勝而説。
未是的分相起之本。其本乃是權實二理空
中二觀事業二識。就此分之則生身尊特如
指諸掌。故金光疏云。丈六身佛住眞諦。丈六
尊特合身佛雙住眞中。尊特身佛雙住俗中。
法身佛住中道。此依二理故有二佛。衆生二
識有二觀因。故感二佛。言二識者。起信論云。
佛用有二種。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
所見者。名爲應身。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
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二者依於業識。謂
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
者。名爲報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
無量好。所住依果亦復無量。種種莊嚴隨所
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隨其所
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如是功徳皆因諸波
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
足無量樂相故説爲報文畢此乃佛用依二識彰
也。應是生身報是尊特。論意要在見從外來
取色分齊。與知轉識現離分齊相而分二身。
然須了知權理但空不具心色。故使佛身齊
業齊縁。生已永滅故曰生身。名應名化體是
無常。實理不空性具五陰。隨機生滅性陰常
然。名法名報亦名尊特。體是常住。須知依事
識者。但見應身不能覩報。以其麁淺不窮深
故。依業識者。不但覩報亦能見應。以知全體
起二用故。隨現大小彼彼無邊。無非尊特。皆
酬實因悉可稱報。故妙經文句云。同居方便
自體三土。皆是妙色妙心果報之處。故知菩
薩業識見佛。一切分齊皆無分齊。豈比藏通
佛*邪。方知智者師與馬鳴師。精切甄分生身
尊特其義罄矣。問約相多少分於二身。其義
已顯。何須理觀及就識分。答華藏塵相及八
萬相雖是尊特。三十二相不局生身。何者。以
由圓人知全法界作三十二及以八萬藏塵相
好。故三品相皆可稱海。既一一相皆無邊底。
是故悉可名爲尊特。故止觀并輔行以法華
三十二相。觀無量壽八萬相華嚴十華藏塵
相。同是別圓道品修發法身現相。對斥藏通
相非奇特以驗三經所談相海。皆是尊特。然
有通局。三十二則通。大見無邊小見分齊。若
藏塵八萬唯大非小。若也不就理觀等分此
義全失。故金光明龍尊歎佛。經文但列三十
二相圓光一尋。疏乃判云。正歎尊特。故知不
定以相數多。方爲尊特。只就不空妙觀見
耳。問行人覩於劣應談圓佛相。*只可即是法
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以尊特身現起方有
不現則無。豈見不空不待佛現。便自能見尊
特相*邪。答既以尊特對於生身。分身非身常
無常等。今云劣應但即法身及自受用。不即
尊特則成壽量屬於尊特。身相自屬生身。如
此分張進退皆失。須知行者無有一見非如
來力。如來鑒機未始差忒。有須現者即爲現
之。如梵網華嚴及此經等相多身大也。不須
現者。即以力加令於劣身不取分齊。見三十
二相即無有邊。以知丈六是法界故。應持不
見其頂。目連莫究其聲。丈六身聲既因二聖
窮不得際。後之圓人豈不即劣見於無邊。不
必一一待現方見。若不爾者。用圓解爲用業
識爲。若但即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此説
全乖頓足之義。何者。如釋籤解色無邊故。般
若無邊云。五陰是理故即陰是。實相般若故
皆無邊。以由理故令法無邊。自受用身既證
理極。豈不即劣而無邊*邪。行者應知今之妙
觀觀佛法身見八萬相。不同金光但於劣身
見無分齊。今是彼佛全法界身。應圓似觀現
奇特身。非是彼土常身常相。若彼常身即般
舟中三十二相也。今乃特現八萬四千相好
光明。經文自云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
及。正類淨名如須彌山顯于大海。安處衆寶
師子之座。藥師中巍巍堂堂如星中月。大論
中色像無邊尊特之身。此等經論所明尊特
與今所現無少差殊。彼色像無邊既稱尊特。
此云身量無邊。那謂生身。問所言龍尊歎尊
特相。非現起者是義不然。以彼疏釋尊特身
云巍巍堂堂。若不現者何謂堂堂。答華藏塵
相華嚴經列九十七名。與龍尊歎全不相應。
又無身相高大之説。以驗非是特現之相。*只
由龍尊言中妙示即劣含勝難思之文。大師
見彼得意之處。是故疏云巍巍堂堂。得意處
者。即總歎云。諸佛清淨微妙寂滅也。清淨乃
是四徳中淨。必不闕於常樂我也。寂滅豈非
涅槃之義。即稱微妙是大滅度祕密藏也。以
總冠別故三十二相遍嚴三身。生身則百福所
成。見無厭足。尊特身則色無分齊。劣即堂堂。
法性身則色性即智法門爲相。疏云。此三不
縱不横。若縱横一異則不清淨。非微妙寂滅。
豈非圓人了乎三身是祕密藏。密藏乃是法
界總體。一攝一切事事相收。應用無邊不離
毫末。相好至劣星等虚空。故法華中龍女讃
佛。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顯是劣應以法
身具故。相相尊特。是故荊谿類同華嚴一一
相好與虚空等。又文句云。一一相皆法界海。
又妙玄云。垢衣内身實是長者。釋籤云。即是
瓔珞長者。瓔珞長者豈非尊特。何待現*邪。
又妙樂云。若隱前三相從勝而説。非謂太虚。
名爲圓佛。法華已前三佛離明隔偏小故。來
至此經從劣辯勝。即三而一。若也法華但即
法身不具尊特。正以太虚而爲圓佛。又不具
尊特。如何得名從劣辯勝即三而一。問法華
文句云。地師説多寶是法身。擧南嶽破云。法
身無來無出。報身巍巍堂堂。應身普現一切。
若即此謂是三佛者。未盡其體。*只是表示而
已。多寶表法佛。釋尊表報佛。分身表應佛記
釋云。無來者不合東來。無出者不應踊出。巍
巍不應塔内。應身不應唯此。尚非應身豈具
三身。既云巍巍不應塔内。信知報佛須現大
身。若其即劣便得名報。塔内何妨何得破他。
答此破地師不知表示。眞將舍利便爲法身。
故記破云。尚非應身豈具三身。又以世人不
知法華開權之妙。即劣顯勝。*只執身大相多
爲報故。就其見斥云巍巍不應塔内。此用世
人通解之義。而破於彼不可據此便令法華相
非尊特。*只如記云尚非應身豈具三身。亦非
今家盡理之説。如荊谿據論若知像性遍虚
空。三身宛然四徳無減。泥木之像尚具三身。
豈全身舍利皆不具*邪。雖曲引文欲令非報。
然終不能令法華機非業識見佛也。問請觀
音疏云。無量有二義。若生身無量是有量之
無量。法身無量是無量之無量。大論云。法性
身色像無邊尊特之身猶如虚空。既云法性
身。此乃不滅方名尊特。今第九觀觀於佛身。
第十即觀觀世音身。觀音既是補處菩薩驗
佛有滅。豈非生身有量無量。安以此身便爲
尊特。答藏通補處彰佛有量。別圓補處顯佛
無量。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更無彼此迭相
見故。同一法身一智慧故。菩薩機忘如來應
息。名補佛處。實異藏通前佛定滅後佛定生。
爲補處也。故金光明四佛降室。疏乃釋云。若
見四佛同尊特身一身一智慧。即是常身。弟
子衆一故。若見四佛佛身不同。即是應化。弟
子衆多故。故知*只就同與不同常與無常。分
於二身。藏通三乘故弟子多。別圓純菩薩。故
弟子一。豈論相好多少等*邪。既同一身復云
常身。豈竪分當現横論彼此。是知觀音補法
身處。愈彰尊特無量之無量矣。且華嚴佛身
委明八相。既是尊特。此論補處與彼何異。云
是生身。是知今佛全法界身。故滅即非滅。觀
音補處生即非身。不滅不生常身義成。尊特
相顯。問今所觀佛高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雖云高大*只是淨土常所見身。何以知然
如法華中。淨光莊嚴國妙音菩薩欲來娑婆。
彼佛誡云。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
十萬由旬。汝往彼土於佛菩薩勿生劣想。故
知淨土常身高大。安以常身便爲尊特。答於
同居中淨光莊嚴土唯演頓。如淨名中衆香
之土。以其所被純菩薩故。所以但現高大之
身。佛知妙音所將之衆。不知娑婆開權之妙。
於佛輒起定小之譏。故寄妙音規未達者。意
令得悟即劣之勝祕妙之權。既誡勿生下劣
之想。乃是令起尊特之心。若謂不然。安得皆
獲普現三昧。若安養土漸頓倶談。聲聞菩薩
共爲僧故。故使佛示生身法身二種之相。三
十二相通於生法。大小共見。若八萬相局在
法身。大乘賢聖方得見也。是故衆經多説彌
陀生身常相。今當略出。小彌陀經云。彼土蓮
華大如車輪。大彌陀經説。彌陀浴池廣四萬
八千里。以依驗正身未極大。般舟經説。阿彌
陀佛三十二相。此經中説慣習小者。生彼即
得見佛聞法。便證小果。更有丈六八尺之身。
此等豈非常身常相*邪。若今所觀八萬相好。
別圓眞似方得見之。故上品下生疏判已登
習種性位。生彼七日見佛衆相。心不明了。三
七日後乃了了見。及聞衆聲皆説妙法。唯上
品上生道種性位。生彼即見衆相具足。光明
寶林皆説妙法。即悟無生。三賢菩薩。依業識
故。知心現佛。乃就尊特論乎明昧。若慣習小
者。及諸凡夫依事識故。不於尊特而論明昧。
良以此等雖因臨終迴向得生。佛順本習。故
且用小令其證果。既説無常苦空之法。須以
生身相好應之。浴池之身三十二相。正對此
機。故般舟經云。在菩薩衆中説經。又云。在比
丘僧中説經。信三十二相通大小人常所覩
見。是故彼經觀法之初。不託日氷便觀此相。
斯蓋凡心可想之境故也。若八萬相是彼如
來現奇特身。増進深位念佛三昧。非是凡夫
心力所及。是故此經初令觀日。疏釋齊於下
品下生。以驗想冰至假想地。屬下三品當名
字人。次得三昧見彼實地。合入觀行初二兩
品。次觀寶樹及以池樓。至總觀成當三四品。
寶座觀成當第五品。以座上寶幢如百千萬
億須彌山大。比知座體其量難思。非第五品
三觀功成。凡小事禪見莫能及。此觀雖就經
文未便許觀佛身。乃令先想一大寶像稱座
而坐。及二菩薩皆想坐座。況復悉用作是不
二妙觀觀之。使心流利方令觀佛。學者應知
日觀已來所修三觀共於事禪。良以皆須想
成相起故也。事禪既勝三界思惑悉已被伏。
妙觀觀像見破即登第七信位。得此位已。方
令觀佛眞法之身八萬相顯。乃得名爲念佛
三昧即感諸佛現前授記。生彼便證無生法
忍。經文如此明圓深觀所顯之相。誠謂奇特。
實匪生身凡夫小乘常所見相。問釋題序云。
無量壽佛是所觀勝境。豈非託彼依正色心。
修乎三觀顯三諦理。今八萬相既是正報。義
當生身。託此修觀觀成理顯。乃見藏海塵數
之相。方名尊特。豈分段生身便爲尊特*邪。
答前正釋題。以妙三身解所觀境。今至經文。
以八萬相爲所觀境信八萬相與妙三身無二
無別。二處皆用不思議境而爲所觀。故八萬
相觀之令顯。顯名觀成無別所顯。且行人念
佛。誰不託佛正報修觀。但境隨解名生名法。
小機不解所觀佛身是法界用。謂正習生故
曰生身。大機能解所觀之佛。是法界用。應既
有本生即同法。是故受於法身之稱。故見佛
相若多若少皆稱法身。今經明示佛法界身
入心想中。故疏標云。觀佛法身斯乃即三而
一之法身也。況今不是初心觀境。乃圓七信
所觀境耳。豈於座像圓觀已成。却託藏通生
身修觀。又觀生身顯藏塵相。此乃通人被別
圓接。全非頓教始終圓觀。*只如般舟三十二
相即知心現。故相相皆中。據所觀勝境言是
生身。深不可也。學者應知八萬相顯即三諦
顯。良以此相法身所具。與彼三惑本不相應。
故一一相即眞俗中。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
可思議名眞善妙色。今之三昧顯本妙相。故
觀音觀云眞實色身也。問尊特既是他受用
報。須入別圓地住方見。今八萬相似位能見。
驗非尊特合是生身。答據何文義別圓似位
唯見生身。須知尊特地住已上分證論見。地
住之前相似論見。斯乃如來以實報身。應下
二土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第五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第六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故荊谿云。勝兼兩處劣唯鹿園。若其似位
全不見者。法華四信何故見於實報土邪。有
餘那見圓滿相海。通教案位受接之人爲見
何相。若非尊特合身不成。今經明説無量壽
佛身量無邊。與大論云色像無邊。有何異*邪。
彼云無邊既稱尊特。此何獨非。況疏專引彼
論此文。以證身量無邊之義。驗今佛身的是
尊特。不須疑也。問若是尊特合是常身。何故
法華疏中。判觀無量壽佛經。云實有量而言
無量。答此乃刊正鈔中錯引彼疏。彼疏並云
實有量而言無量。如阿彌陀與金光疏及此
疏同。蓋以小大二彌陀經不專尊特被於頓
機。故彼佛現三十二相通被衆機。大機雖見
尊特常身。其慣習小人洎諸凡夫。雖因迴向
得生彼土。未宜尊特説常住理。故以應化説
無常法。成其小果。是故佛壽雖不可數。終歸
有量。娑婆生彼多是此機。以別圓似位人難
及故。三疏約此。故判彌陀在有量中。若觀無
量壽佛經純被圓人。明説佛身全法界起。應
既有本。生即同法。的類釋論法性尊特。正
當無量之無量也。故釋籤云。教分二身爲機
劣故。暫現生身。今機不劣豈對生身。問大本
中云。生我國者身皆具足三十二相。彼國人
民既具此相。佛身理合超勝於人。故知常身
有八萬相。般舟經云三十二相。蓋借釋迦爲
初心觀境耳。答般舟經云。菩薩用是念佛。故
當得生阿彌陀佛國。當念如是佛身。有三十
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僧
中説經。經指彌陀有三十二相。何文言借釋
迦爲境。況止觀無文輔行不説。豈得自言成
於己見。又彼人民三十二相。故佛常相須八
萬者其義不然以同居土佛應同人。只淨由
土人。皆有於三十二相。故佛常身須現此相。
但於同中相相皆勝。穢土佛身雖異凡鄙。亦
同上人。故應此方所有相法。故三十二同輪
王相。亦於同中而分明昧。三十二相既同彼
人。驗是彼土常身常相。是知八萬別爲大機
現尊特相。更何所疑。問一等尊特。以何因縁
相分三品。答悉檀因縁故。蓋一類機應以藏
塵尊特之相得四益者。故佛稱機而爲現之。
應以八萬尊特之相。應以三十二尊特之相
得四益者。佛皆稱機而爲現之。仍須了知此
之相海。別教則用別修縁了成就此相。即修
成之尊特。故名報身。圓教能了二修即性修
徳無功。乃性具之尊特。故名法身。已在此觀
開章中説。須知華嚴華藏塵數之相雖多。此
以兼別故猶帶修成。此論八萬既唯圓頓無
非性具。故三聖觀疏皆示云觀於法身。行者
當須以教定理。就理明觀於觀顯相。無得但
以多數斥少使勝成劣。實在精學然後勤修。
欲罷不能故玆辯析。四第十觀音觀二。初疏
科略釋帶果行因者。觀音三昧經云。觀音昔
已成佛號正法明。今爲菩薩修淨土行。斯乃
帶昔果徳行今因行。頂有化佛表帶果也。二
依科列經三。初結上。二正觀菩薩身三。初正
觀身相。子科十一。初次復下身量。應云十八
萬億。今云八十者。翻過佛身二十萬億。故知
誤也。問如釋迦丈六人身八尺。今佛身六十
萬億菩薩十八。菩薩之身何太卑*邪答淨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