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賛 (No. 1748_ 璟興撰 ) in Vol. 37

[First] [Prev]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經曰又衆寶蓮華至百千億光者述云此第六
化充滿有二。此初華嚴世界也。暐于鬼
説文盛明藐也。曄爲韶
華光盛也。又曄王輒
木華貎。煥者明也。爛者文章鮮明也
經曰一一光中至於佛正道者。述云此後華光
利物也。即宮莊嚴故。論云如來微妙聲梵響
聞十方故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賛卷中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賛卷下
 釋璟興撰 
經曰佛告阿難至及不定聚者。述云第二辨
衆生往生因果。即遂攝衆生願而申往生。往
生有四。一凡小往生二大聖往生三雙以得失
勸凡小生四歎彼土勝令大聖求。初又有三。
此初彰正定令物仰求也。有説有涅槃法名
正定聚無涅槃法名邪定聚。離此二者名不
定聚非也。離有種姓無種姓外更無衆生聚。
應唯二故。有説善趣已前名爲邪定。善趣位
中數退數進名爲不定。習種已去分位不退
名爲正定。如其二乘外凡常沒名爲邪定。前
六方便名爲不定。忍法以上名爲正定。故生
彼國者勿問三乘皆住正定更無餘聚故。此
亦不然。彼三聚義違諸教理。應如理思。善趣
已前既名邪定。若生彼土即住正定者應越
十信即入習種。必無此義故。若生彼土不即
入習種位故無此咎者還有彼土不定聚故。
有説依中邊論正位習起既在初地故。此中
菩薩往生者唯是初地已上者非也。若唯菩
薩者即違經云皆悉故亦應有不定聚故。有
説住正定聚者即同小經中皆是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即不退故。依本業等。十解第七心
已去諸位是也。雖有下位從勝言皆是故。此
亦不然。既第七心已上名不退者即諸下位
非不退位。應有不定故。今即餘教所説三
皆是穢土。有此三*乘故。若生淨土不問凡
聖定向涅槃定趣善行定生善道定行六度定
得解脱故。唯有正定聚而無餘二也
經曰十方恒沙至誹謗正法者。述云此第二
擧諸佛歎令増物生去心也。諸佛説既共歎。
聞名欲生必得往生故。有説此經據正定聚
故除逆謗法。觀經中邪定聚所生故五逆亦
生非也。若如所言。下下生人生彼淨土應非
正定故。有説雖作五逆若修十六觀即得往
生。即彼經意也。若不能修十六觀者雖作餘
善必不得生故此經除之。此亦非也。下品下
生亦修十六觀必違彼經故。今即此文前已
釋故不須更解。而前十念此言一念者最少
極多互綺擧故不相違
經曰佛告阿難至有其三輩者。述云此第三申
往生因令人修生有二。此初總標也。有説此
中三輩皆生他受用土故。不同觀經生變化
土之九品也。假使不能作功徳是假設故。十
念亦是彌勒所問之所説故。非也。假使之言
縱餘功徳令發菩提心故經言假使。應如餘
言亦是實説故。又若十念即非凡夫念。如何
於上中二輩不説。唯在下輩故。今即合彼九
品爲此三輩故其義無異。不應難言彼經中
上中中二品皆作沙門亦見眞佛不發大心。
中下一生不作沙門都不見佛不發大心。而
此中輩非作沙門亦見化佛發菩提心。義必
相違者中輩之内自有多類。二經各談其一
無違。而言當發菩提心者欲顯生彼必發大
心。以簡定性不得生故。餘相違文皆此類也。
有説更有往生而非三輩。謂下文中疑五智
人疑惑心中修諸功徳亦信罪福少修善本願
生彼土。以信不定故非前六少修福故亦非
後三。由此不入九品所攝。此亦不然。帛謙皆
云中輩之人孤疑不信。雖生彼土在其城中
於五百年不見佛不聞經不見聖。必不可言
疑智凡夫不在九品故。有説不決四疑雖生
彼國而在邊地。別是一類非九品攝。是故不
應妄生疑惑。此亦不然。二經所説中下之屬
所止寶城既五百。應如此經疑智凡夫所在
寶宮殿亦是邊地故。不爾便違經云所居舍
宅在地不能令隨意高大在虚空中。復去阿
彌陀佛甚大遠故。有説疑佛智人即此中輩
觀經中品。故帛謙經中輩云持戒布施飯食
沙門作寺起塔後疑不信。其人暫信暫不信
續結其善願得往生。雖生彼國不得前至無
量壽佛所還道見佛國界邊自然寶城。於五
百歳不得見佛聞法等故。不應非法護經中疑
佛智人故。此亦不然。帛謙下輩亦在路城於
五百年不得見佛。如何疑智唯在中輩而非
下耶。若言中輩疑智修因相似故。故雖屬中
品而非下者。亦可下輩受果似中品故攝疑
佛智。果雖相似不攝疑智因雖復同何容疑
智。又彼所言九品之内屬於中上理必不然。
觀經中中上此經疑智華開見佛聞法獲利皆
不同故。若言中上自有多種故無此過者豈
不中下亦有多種故攝疑智。故今即疑佛五
智中下下上二生所攝。由此帛謙後之二輩皆
言在城於五百年不得見佛聞法見聖故。若
三輩若九品皆無寛狹攝往生盡。然彼三品
集善爲上止惡爲中造惡爲下。其間委悉應
如理思。此中三輩別有三義。一身心異。心即
倶發菩提之心專念彌陀從多同也。身即出
家爲上在俗爲中下。二修因異。即具修諸行
爲上少分修福爲中稱念彼佛十念一念爲
下。三生縁異。即彌陀觀音眞身來迎爲上化
身迎接爲中夢見佛身爲下。帛延三輩別有
四義。一身心異。即出家發菩提心爲上在俗
至誠心爲中下。二修行異。即備修衆行夢見
諸聖爲上少分修善日夜不絶夢見諸聖爲中
唯斷愛怒念佛十日十夜不絶爲下。三見佛
異。即同此三種也。四受果異。即生彼土作阿
維越宅舍在空去佛亦近爲上路止寶城舍宅
在地去佛大遠爲中下。支謙經中從多雖同
而有異者欲生彼國懸雜繒綵作佛寺起塔飯
食沙門者當斷愛怒。齋戒清淨一心念佛十
日不絶爲下輩耳。將彼二經對法護本上輩
雖同中下即異。彼之二品疑心在懷不發道
意。此中二輩皆發道心決定信故。所以有此
參差者蓋彼梵本雖復備有帛謙但翻疑信往
生之者法護唯譯淨信修因。其疑智人在後
示過故。言雖鉾楯理必無異。欲釋三輩行位
之別還如前解故不復論
經曰其上輩者至願生彼國者。述云此後別
釋有三。此初釋上輩有二。此初正釋有四。此
初本有修因也
經曰此等衆生至現其人前者。述云此第二
死有相顯也
經曰即隨彼佛往生其國者。述云此第三中
有逐佛也
經曰便於七寶至神通自在者。述云此第四
生有獲益也。有説此三輩如其次第即九品
中上中中上下下。故彼經云經一七日得不
退轉非也。有説此言住不退轉即初地已上
不退轉位。觀經所言悟無生忍得百法明皆
初地故。此亦非也。彼經中生得不退已經一
小劫得無生忍。必不可言不退轉即初地故。
今即上品三生雖有遲疾皆入十信得無生忍
悟百明門故云住不退
經曰是故阿難至願生彼國者。述云此後結
勸也
經曰佛告阿難至願生彼國者。述云此第二
釋中輩有二。此初總標也
經曰雖不能行至願生彼國者。述云此後別
釋有四。此初本有修因也
經曰其人臨終至現其人前者。述云此第二
死有相現也
經曰即隨化佛往生其國者。述云此第三中
有往趣也
經曰住不退轉至如上輩者也者。述云此第
四生有獲利也。依觀經上中下皆云彌陀自
現其前不言眞化故此文盡理
經曰佛語阿難至欲生彼國者。述云第三釋
下輩有二。此初總摽也
經曰假使不能至願生彼國者。述云此後別
釋有三。此初本有修因也。當發菩提心者即
簡定性終不向大故不違觀經之文
經曰此人臨終夢見彼佛者。述云此第二死有
相現也。亦得往生至如中輩者也。述云此第
三生有得利也。將彼九品應別配釋。恐言煩
故不須備録
經曰佛告阿難至稱歎於彼者。述云第二大
菩薩往生有二。初略標後廣頌。初又有二。此
初諸佛共歎也
經曰東方恒沙至亦復如是者。述云此後勝
聖共生也。總而言之。欲令凡小増欲生之意
故須顯彼國土之勝
經曰爾時世尊而説頌曰者。述云第二廣頌有
二。此初瑣文也
經曰東方諸佛國至往覲無量覺者。述云此
後正頌有二。初頌勝聖共生即十五頌也。後
頌諸佛皆歎即十五頌也。初又有三。初勝聖
皆生有二。此初頌東方往生也。覲者見也諸
侯見天子曰覲是也
經曰南西北四維至往覲無量覺者。述云此
後餘方往生也
經曰一切諸菩薩至供養無量覺者。述云此
第二供敬修福有三。此初外事供養也
經曰究達神通慧至稽首無上尊者。述云此
次内業供敬也。究者究竟達者洞達若通若
智究竟洞達故云神通慧。則神通究竟智慧
洞達義也。傍觀曰遊窮原稱入。深法者即智
所入深門者即通所遊。故即通智雙也。福行
圓備故具功徳藏。慧行殊妙故智無等倫。福
是慧資慧是福道故即福智雙也。有説此之
二雙皆歎佛自徳非也。通是化物之妙術故。
又彼所言智爲通本通是智用亦非也。通既
世俗智必有體用故。慧日者即從喩之名。惑
業苦三能覆眞空及智日月即同雲覆虚空日
月故云生死雲。佛智達眞能除自他惑業苦
障故云慧日。令生物解故云照世間
經曰見彼嚴淨土至願我國亦然者。述云此
第三見土欣求也。無量心者即四無量心也
經曰應時無量尊至三匝從頂入者。述云此
第三頌聞法生智有四。此初現相發起也。遍
照者濟之無二故。遶身者集徳圓滿故。三匝
者必兼二大士故。頂入者即三尊中爲上故」
經曰一切人天衆踊躍皆歡喜者。述云第二
衆見生喜也
經曰大士觀世音至唯然願説意者。述云此
第三觀音請説也
經曰梵聲猶雷震至今説仁諦聽者。述云此
第四如來酬請有二。此初略標許勅也。梵聲
者總擧八音者別歎。如梵摩喩經中説。一最好
聲聲哀妙故。二易了聲言辨了故。三調和聲
大小得中故。四柔煖聲聲濡輕故。五不誤聲
言無錯失故。六不女聲聲雄朗故。七尊慧聲
言有威肅故。八深遠聲聲遠故。以此妙音酬
觀音故云暢妙響
經曰十方來正士至受決當作佛者。述云此
後正答所問有四。此初逐願記成佛也
經曰覺了一切法至必成如是刹者。述云此
第二擧智願記獲土也
經曰智法如電影至受決當作佛者。述云此
第三逐智行記成佛也
經曰通達諸法性至必成如是刹者。述云此
第四擧智願記成土也。智法如夢電等即世
俗諦智。通達法性空即勝義諦智
經曰諸佛告菩薩至疾得清淨處者。述云第二
頌諸佛歎有二。初頌餘佛共歎即五頌也。後
頌釋迦自歎即十頌也。初又有四。此初聞法
得土歎也
經曰至彼嚴淨國至受記成等覺者。述云此
第二得通成覺歎。即前當授菩薩記是也
經曰其佛本願力至自致不退轉者。述云此
第三聞名不退歎。即前住正定聚也
經曰菩薩興至願至還到安養國者。述云此
第四逐願供佛歎也。願所得土如彌陀國故
云國無異。即求淨土願也。願作佛時徳名遠
聞故云名顯十方。即求佛身願也
經曰若人無善本乃獲聞此經者。述云第二
釋迦自歎有三。初歎經難信次佛智難思後
勸使發心。初又有二。此初以有善聞歎經微
妙也
經曰曾更見世尊至樂聽如是教者。述云此
後有惡不信聞以歎經深重也。歎微妙者令
人捨惡以修善故。歎深重者令去輕謗生信
樂故
經曰聲聞或菩薩至唯佛獨明了者。述云第二
佛智難思有二。此初對二乘智歎佛獨了也」
經曰假使一切人至如是致清淨者。述云此後
對諸聖智歎智深淨也。得道者行勝。達空者
解深。億劫者時久。窮力者説極。無邊者盡十
方。無際者窮三際。清淨者障盡。即窮至清
淨障盡。道果故歎難思也
經曰壽命甚難得至若聞精勤求者。述云第三
勸令求願有三。此初勸聞勤求也。既離三難
不容空過故。壽是道依佛爲勝縁信即行本
故偏説之
經曰聞法能不忘至是故當發意者。述云此
次正勸發心也。即不忘彌陀所説。亦見彼佛
心生敬重以爲大喜。行順釋迦釋迦所攝故
云我善友
經曰設滿世界火至廣度生死流者。述云此
後勸心不退也
經曰佛告阿難至一切衆生者。述云第三褒貶
得失以勸凡小有三。初歎彼土勝妙令物欣
求。次申此方穢惡使人厭捨。後雙彰得失令
有脩捨。初又有二。初廣歎勝樂後勸令往生。
初又有八。此初壽命長遠也。一生者即五生
之中最後生。權實不定。實即摩醯首羅智處
之生。權亦有二別。若在穢土即閻浮提生名
爲一生。若生淨土即成佛之生名爲一生。今
欲簡實故亦云補處。或有疑言彼土菩薩若
皆補處不應遊化故。釋除本願皆無中夭
經曰阿難彼國至大千世界者述云此第二光
明殊妙有二。此初標光參差也。玉篇云一尋
八尺也。又云七尺此似非也。應同刃故
經曰阿難白佛至化生彼國者述云此後逐難
更申也。既言於此土修菩薩行。即知無諍王
在於此方。寶海亦然
經曰阿難其有至三十二相者。述云此第三身
相備足也。隨好不定故不説之
經曰智慧成滿至無生法忍者。述云此第四智
徳勝妙也。有説證會法性故云深入諸法。窮
達妙詮故云究暢要妙。此必不然。衆生生彼
得此二智應無凡小故。今即入諸法者悟所
詮故。暢要妙者閑能詮故也。有説諸根即信
等五非也。信等即鈍根故今即六根也。有説
二忍者即生法二忍又五忍中之初二種。無
生忍者即第四忍。此恐不然。無生法忍即生
法忍故。超於順忍忽説無生無別所以故。今
即中下之人唯得音響柔順二忍。上品之屬
於不可數法得無生忍故云不可計。既有利
鈍必是凡地故。而非根性利鈍也
經曰又彼菩薩至如我國也者。述云此第如
是四反積地四寸也。&T002247;怡説文和悦也方言
怡喜也
經曰佛告阿難至無違無失者。述云此第八行
徳圓備有二。初別歎後總結。初又有七。此初
行修離過有三。此初化行離過。即順彌陀佛
智慧故也
經曰於其國土至無染著心者。述曰此第二自
行無失有二。此初修自行有六。此初修施行
也。離見故無我所心離愛故無染著心
經曰去來進止至無競無訟者。述云此第二修
戒行也離身過故。去來進止情無所係隨意
自在離意過故。無所適莫無彼無我位法師
云適者往也。莫者止也。若爾應同去止離身
過。今唯論語於天下無所適莫也。適親也莫
疏也。離口過故。無競無訟彼我倶已故無有
競訟
經曰於諸衆生至離蓋清淨者。述云此第三
修忍行也。無瞋恚故柔濡無憍慢故調伏。瞋
恚既不起忿恨斯止。由此亦離五蓋清淨
經曰無有厭怠至勝心深心者。述云此第四修
勤行也。求善不息故無懈怠心。無行不修故
云等心。無下足故云勝心。無退屈故云深心」
經曰定心者。述云此第五修定行也。離諸散
亂故云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者。述云此
第六修慧行也。有説愛是欲樂是信喜是貪。
有説愛是終成樂是聞時喜是求時。二倶不
然。欲信等即施戒等眷屬行故。以終向始無
別所以。如其次第故。今即聞慧愛樂故云愛
法。思慧味著故云樂法。修慧潤神故云喜心」
經曰滅諸煩惱離惡趣心者。述云此第二離
過。有説因盡故滅煩惱果盡故離惡趣心非
也。果非唯心故。今即離惑故離煩惱業盡故
離惡趣心
經曰究竟一切菩薩所行者。述云此第三總結

經曰具足成就無量功徳者。述云此第二成徳
圓備有二。此初總歎也
經曰得深禪定至覺了法性者。述云此後別歎
有二。此初成自徳也。禪定通明慧七覺者既
成之徳。禪者四禪定者四空通者六通明者
三明慧者三慧。七覺亦在見道位故進求佛
徳故修心佛法所求之徳。徳雖無量略擧五
眼。肉天二眼皆以淨色爲體。彼土肉眼通見
無數世界諸色故云清徹。所見審實故無不
了。有説肉眼見障内色非也。違清徹明了故。
今即照矚現在色像名爲肉眼。依定所發眼
能見衆生死此生彼故名天眼。所見廣多故
云無量。亦長遠故云無限。法眼即以有智爲
體能見衆生根欲性心及諸佛法故名法眼。
普知三乘道法差別故云究竟諸道。慧眼即
以空智爲體照眞空理故。云見眞。窮眞理之
源故云度彼岸。度者至也。佛眼自有二所謂
總別。別即一切種智爲體無法不照故云具
足。亦見佛性故云覺法性。總即前四眼佛之
所得。觀境同盡故云具足了
經曰以無礙智爲人演説者。述云此後成化
徳。即四無礙辯爲物説法也
經曰等觀三界至煩惱之患者。述云此第三
行修具足有二。此初修行也。觀三界空無者
即捨生死行。欲等三界無有一界而不空者故
云等觀。志求佛法者即欣菩提行。具辯才者
即利他之徳所謂四辯等。滅煩惱患者化他
之益
經曰從如來生至二餘倶盡者。述云此後修成
有二。此初自行成又有二。此初解行雙成也
有説從如來生解法如如者是其理解。善知
習滅方便者是其教解。解由如來教化而生
解一切法皆即如故云從如來生解法如如。
習善之教名習音聲。滅惡之教名滅音聲。於
此善解巧知故云善知方便。此猶不盡。教解
亦從佛化生故。有説習即集諦意亦兼苦。滅
即滅諦含道之言。因果相渉。故説四諦之教
即音聲方便。此亦不然。集雖必苦苦有非集。
滅之與道爲無爲異。不可以集滅而攝苦道
故。今即從如來生者即總顯菩薩獲解之所
由。解法如如者即別申悟非安立眞之智。善
智習滅者即別辨悟安立諦之解。習滅者擧
染因淨果不盡之言。眞絶衆相而説四諦唯
教施設故云音聲方便。由於聖教能善解故
不欣世語樂在正論。有説離口四過故不欣
世語。作四聖言故樂在正論非也。想實聖言
必非正論故即解成是也。崇佛道者求菩提
之心。知法寂滅者修對治之行。二餘倶盡者
除障苦之行。有説生身是報餘煩惱是分段
之餘。初地上盡。變易二餘當盡故。有説煩惱
及習二餘倶盡。二倶不然。前七地中亦受分
段煩惱餘氣名爲餘習必非煩惱故。如其次
第今即生身在報煩惱苦因。因果二餘皆已
盡故即行成是也
經曰聞甚深法至常能修行者。述云此後解
行並修也。有説於深能解故不疑於深能入
故不懼非也入亦解故。今即能信深教故不
疑能解深義故不懼進修解是也。常修行者
即進修行也。聞必修習而無間故云常修
經曰其大悲者至靡不覆載者。述云此後化
行成也。深遠微妙者歎心深重。靡不覆載者
嘆濟普廣。非唯悲蔭亦令出死故云載也
經曰究竟一乘至于彼岸者。述云此第四成徳
奇勝有二。初成自徳後成化徳。初又有二。此
初集善勝有三對。此初智斷對也。一乘者即
智雖有三乘其極無二故云一乘。有説於此
一乘窮名究竟。至涅槃果故至于彼岸非也。
若窮一乘至涅槃者應非菩薩故。今即信解
斯極故云究竟彼岸者即斷。既得斷智障無
爲故云至彼岸
經曰決斷疑網至該羅無外者。述云此次理教
對也。顯實以除妄故云斷疑網。眞解發中故
慧由心出。心者中實義故即證理慧也。達之
無餘故該無外。即達教解也。有説知無我慧
不從外來故慧由心出。知教從心現故該羅
無外。此猶未盡。無我慧從佛化生現心上。教
非正教性故不可言從心出現。即知心者中
實無外者無餘。即教智也
經曰智慧如大海至猶如雪山者。述云此後
定慧對也。慧深廣如海定高勝如山故。慧用
明淨超日月定能滿徳如雪山故
經曰照諸功徳等一淨故者。述云此後除障勝
有二。此初總標也。位法師云下有二十句皆
辨慧能。然慧必不離定故説定慧離障者勝。
無有一徳而不離染故云等一淨
經曰猶如大地至無染汚故者。述云此後別
釋有三對。初所因所起對。即異心是二障所
因非理作意。垢染如次作意所起智惑障故。
次能依所依對。即煩惱障礙如其次第惑智
二障能所依故。後無著無染對。即於三有著
亦所智障。染汚唯惑故
經曰猶如大乘至大慈等故者。述云第二化徳
成有十三句略作六對。一出凡入聖對即初三
也。乘者車也。群萌者凡夫二乘。運凡小而出
二死。聞權實而潤善芽故。二却邪就善對即
次二句也。三普覆希見對即次二句也。四摧邪
歸正對即次二句。無所藏積即聖種故。五無
勝無染對即次二句。無善能勝調諸染故。六
無畏有憐對即後二句。無邪可畏憐無樂故」
經曰摧滅嫉心至修六和敬者。述云此第五行
修増進有二。初自分行修後勝進修行。初又
有二。初行修方便摧滅嫉心即利他方便。若
有嫉忌不能利物故。求法無足即自利方便。
有厭足者必不進修故。後勤修正行即常正
行。常欲廣説等利他行。修心無疲惓故欲廣
説。説心勝也。撃法鼓等即所説勝也。曜慧日
等所利勝。照三慧日以除愚癡故。修六和敬
者即自利行。修三業見戒利皆同故便相親
敬情無乖異故云六和敬
經曰常行法施至遊諸神通者。述云第二勝進
行修有三階。初勝進始即常行法施利他始
志勇不弱自利始故。次勝進中爲燈明福田
等利他中也。能生物解故云世燈明。亦生人
善故云勝福田。以慧開化故云導師。福利無
差故無増愛。樂道無欣慼即自利中修善故
云樂道。除過故無餘。後勝進修成。即拔欲刺
等利他行成。化令離過故以安群生。導之從
善故徳勝尊敬。滅三垢等即自行成。滅貪瞋
等故斷行成。遊戲神通故行徳成也。有説三
垢即煩惱業苦非也。業苦未必垢故
經曰因力縁力至諸通明力者。述云此第六
諸力備足有三。此初自力備有七雙。一因縁
雙即因力縁力。宿世善根名因力親近善友而
聞法名縁力故。二意願雙即意力願力。有説
求佛之心名意力起行之願名願力。有説發
菩提心名意力希求佛果名願力。二倶不然。
求願起行言別義一故發菩提心即希佛果
故。如其次第。今即如理作意名意力求菩提
心名爲願力。三總別雙即方便力者總也。常
力善力者別也。無間脩故常力。惡法不間故
善力。即此二力加行善巧故云方便力。四止
觀雙所止行成故名定力觀行成故云慧力。
五聞行雙即多聞力是脩行之解施等六度是
所修行故。六念定雙即遣相之念是正念力
除亂證實是正觀力故。或有本云正定止觀
故。位法師解止是定觀是慧正觀應是。七通
明雙即通力者六通明力者三明故
經曰如法調伏諸衆生力者。述云次化行成

經曰如是等力一切具足者。述云此後總結

經曰身色相好至無量諸佛者。述云此第七
諸徳殊勝有四。此初自徳殊勝也
經曰常爲諸佛所共稱嘆者述曰此第二行順
諸佛也
經曰究竟菩薩至諸三昧門者。述云此第三
解行究滿。即六度爲行三昧爲解故。有説見
諸法生即知不滅見諸法滅即知不生故云不
生滅非也。既見法生必知滅故。生者歸滅一
向記故。今即我法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願。
由此不見有生滅也
經曰遠離聲聞縁覺之地者。述云此第四行
超二乘也
經曰阿難彼諸菩薩至不能窮盡者。述云此
第二結歎也
經曰佛告彌勒至不可稱説者。述云第二勸
人往生有二。初結人土勝後正勸往生。初又
有二。此初結人徳勝也
經曰又其國土至清淨若此。述云此後結土
樂勝也
經曰何不力爲至昇道無窮極者。述云第二正
勸往生有二。此初直勸往生也。何不力爲善
者勸脩往生之因。力者盡力。人聖國妙詎不
盡力作善願生故。又力者力勵。道之自然者
脩所得之利。因善既成不自獲果故云念自
然。唯能念道行徳著不簡貴賤皆得往生故
云著於無上下。念字長讀流至此故。有説洞
達者洞解了達。無邊際者實相。非三際可尋
故。實相既是淨土之本。往生者要須窮其原
故須解達非也。窮實相之原非凡夫所能。往
生淨土唯應聖故。今即得生彼土神智洞達
無有邊際故。去者棄棄穢土故。有説五惡道
者三途非天及以女人。女人是惡趣本故。又
下文五惡即名五道非也。無有處説名女人
趣故。五惡是因不可言趣故。今即人天雖名
善趣對於淨土亦名惡道。云五惡道。在此穢
土先斷見惑離三途因果。後斷修惑絶人天
因果。若生淨土五道頓捨故云横截。截者其
果自閉其因。獲道深廣故無窮極
經曰易往而無人至壽樂無窮極者。述云此後
傷嘆重也。修因即住故易往。無人修因往生
者尠故無人。修因求生終不違逆故國不逆
違即前易往也。久習纒蓋自然爲之牽縛不
往故自然所牽即前無人也。有説因滿果熟
不假功用自然招致故自然所牽。義亦可也。
道徳者因壽樂者果。壽者受也。問修淨土及
兜率因何者爲難。答有説兜率是界淨土非
繋故。生淨土易於兜率非也。夫言界者是流
轉之處。西方淨土是出離之所故。難修流轉
業易行出離之因。必違正理故。有説古來諸
徳作兜率業者咸以西方難生故不敢作。今
以七義證西方易生。一時但少修故即觀經
云下三品臨命終時一念十念悉得生故。二
諸佛護念故即稱讃經曰六方諸佛護念等是
也。三光明攝受故即觀經云念佛衆生攝取
不捨也。四乘佛本願故即此經云阿彌陀佛
四十八願弘誓是也。五彼聖來迎故即上文
云願生我國若不來迎者不取正覺也。六凡
助念故謂臨命終時諸同行者相助念送故。
七聖説易生故即此文云易往而無人其國不
逆也。今觀此解雖復靈異理必不然。彌勒不
應無誓願故。有生彼天彌勒放光來迎同彌
陀故。一稱徳號尚得生天況亦十念。故同行
亦必相助故。而不説言無人故亦無説處是
別時之意。而爲化懈怠故無一衆生不有彼
業故。曾所生故當亦生。故諸有智者必不可
言易生淨土非兜率也。若易生者果必非勝
故。今即生西方土雖復甚難專求往生一念
十念皆得往生。可謂難生中之易也。傍義且
止應釋本文
經曰然世人薄俗至不急之事者。述云第二申
娑婆穢惡令人厭捨有四。一顯煩惱過二勸
令脩捨三申罪業過四重勸脩捨。初又有三。
初辨貪過次示瞋過後愚癡過。初又有二。初
總標也。急者&MT05805;也又逈也。世俗之人薄於風
俗以貪欲心共諍現世不可急五欲之事故」
經曰於此劇惡極苦之中至無有安時者。述云
此後別釋有二。初總顯貪過後別辨貪過。初
又有三。此初推求苦也。勤者苦也營者護也
給者資也。即爲身故求也。無尊卑貧富者能
求之人。少長男女者所爲之人。即爲他故求
也。有者恐失無者欲得憂之無異云有無同
然。適者乃也屏者閉塞營者血氣之名也。若
強憂慮者氣塞難息故。即心苦也。爲心走使
者如渇鹿逐於陽炎翳眼弄於空華皆爲愛水
之心不了病華而走馳故。即身苦也
經曰有田憂田至憂念愁怖者。述云此次守護
苦也。有説什者資也。在俗什物即田宅牛馬
錢財衣食六畜奴婢也。出家即六物也。許供
身者即百一也。雖有二解皆無據准。今即准
淨傳。有云三衣十物者蓋是譯者之意離分
爲二處。不依梵本。別道三衣折開十物。訓什
爲雜未符先旨故。十三杜多唯制上行十三
資具蓋兼中下。供身百一未見律文。經雖有
言應是別時之意。由此西方俗侶官人貴勝
所著衣服唯有白疊一雙。貧賤之流祇有一
箇。出家法衆但畜三衣六物。樂盈長者方用
十三資具
經曰横爲非常至適無縱捨者。述云此後散失
苦有二。此初失財苦也。忪止容衆
從二反
懼心亂動

經曰或坐摧碎至莫誰隨者者。述云此後失
身苦也。莫誰隨者即無一從物之意也
經曰尊貴豪富至與痛共居者。述云此第二別
示貪過有二。此初寄富貴以申貪過也。有説
寒謂八寒地獄熱謂八熱地獄。受寒熱等苦
尋常故與痛共倶。痛者受也。此恐非也。現身
與後苦不可言倶故。今即寒恐熱惱與痛共
倶。或有經本臨終寒熱恐訛也
經曰貧窮下劣至終身夭命者。述云此後據
貧窮以示貪過有二。此初示現苦也。有一少
一者有田少宅故。有是少是者雖有田而不
足故。思有齊者思齊富貴故。糜者敗也
經曰不肯爲善至莫能知者。述云此後顯後
苦也
經曰世間人民至更相報復者。述云第二顯
嗔過有三。此初結怨相報也。家室者夫稱於
婦曰家婦稱於夫曰室。雖有此言良恐非也。
下之更解。無者不也。患者惱也。精神者即種
子識。剋者要也。識者記也。由前結恨成怨。
種子引果不假功用故云自然。復者酬也
經曰人在世間至復得相値者。述云此次別易
會難也。當者逐也。行者業也。自當者即自受
也。善變化者即惡趣報。惡變化者即善趣報。
豫者逆也嚴者脩也。由宿世逆修善惡之業
苦樂報而待故。又嚴者嚴然。即隨宿善惡地
獄天堂嚴然而待也。窈窈者即中有之時。冥
冥者即生有之時
經曰何不棄衆事至欲何樂乎者。述云此後勸
令脩捨也。曼音萬及也。亦作蔓馬安
延長貎
也。非此中義。待者停也。位法師云待何事欲
何願樂乎欲何快樂。義亦可也
經曰如是世人至且自見者。述云第三顯癡
過有三。此初自無正信也。坐者由也。由不信
故專執自見即其失也
經曰更相瞻視至無一怪也者。述云此次承習
無信也。令亦教也。素者昔也。不爲善者無行。
不識道徳者無解。身者色根。神者性也心者
果也。意者根也趣者果也。道者因也。即世出
善惡因果皆不能知。無一怪者即無怪行也」
經曰生死常道至甚可傷者。述云此後正申癡
過有二。此初對父子以顯其過也。有説少者
早夭老者後死故云顛倒。不報上下死之同
然故云上下非也。若如所言應云顛倒不報
上人下人故。今即顛倒者即相錯之義。上者
上昇下者下墜故。五道相錯或昇善趣或墜
惡趣故云上下。無常根本者即無一常本之
業。當者受也。蒙又作曚皆莫公
蒙覆不明也。
鳴央
暗昧無知也。曚有眸子而無見也。又
&MT04677;下牛
對反
生聾。又蒙籠盧江反蒙籠謂不明了
也。抵都禮
拒也摧也。突徒骨
觸冐也。狼者
貪過也
經曰或時家室至無可奈何者。述云此後對
親戚以顯過有二。此初戀著不能解也。禮記
三十壯有室。玄公曰有室有妻也。蓋論語由
也升堂矣未入室也。卒者終也便旋者疾
經曰總猥憒擾至勤苦匆務者。述云此後造惡
受苦報有四。此初發貪追求也。猥烏罪
惡也
字林衆也廣雅頓也又雜也擾者亂也。匆又
作忪古文伀之容
方言征伀征遑遽。頼洛代
經曰一人有慶兆民頼之。註云頼蒙也聊者
甘也
經曰各懷殺毒至不從人心者。述云此第二
起嗔殺害也
經曰自然非惡至無有出期者。述云此第三苦
報難出也。作惡之人宿罪之力自然招集非
法惡縁隨而與之故云自然非惡先隨與之。
恣聽者即作惡自在無懼之義。待亦作至
經曰痛不可言甚可哀愍者。述云此第四傷
令生厭也
經曰佛告彌勒至在人後也者。述云此第二勸
人脩捨有四。一正勸脩捨二彌勒領解三重
勸脩捨四重彌勒領解。初又有二。此初勸令
修行也。欲令天人疾從脩捨故更對彌勒而
須勸之。世間事者即前三毒之事。用者以也
坐者由也。世人以是三毒事不得歸眞去道
遠故云不得道。負者違也
經曰儻有疑意至當爲説之者。述云此後勸
令請問也。儻若也設也
經曰彌勒菩薩至如佛所言者。述云第二領解
有五。此初信順佛語也。貫者通也。通心思之
世人實隨三毒之事坐不得道如佛説故
經曰今佛慈愍至解脱憂苦者。述云此第二
領佛慈利也
經曰佛語教誡至莫不究暢者。述云此第三
歎説深善也。甚深善者歎教利深。智慧明見
者歎智普達。横達十方故八方上下竪通三
世故去來今。可謂莫不究暢
經曰今我衆等至皆令得道者。述云此第四重
領佛恩也。謙苦者因也。恩徳者果也。苦又作
恪。古文愙若各
字林恪恭敬也。謙者退己
之言。苦者苦行。福祿光明者自福殊勝。達空
無極者自智殊勝。開入泥洹者化物獲滅。教
授典攬者教令修道。典者常也申常道故。廣
雅典主也。攬者撿之在手又取也。常道攬理
故云典攬。此中意言道法開導故云教授。以
此經典要攬衆義令其習故云典攬。即智化
也。剛強衆生威徳制御令其消伏歸從聖化
故云威制消化。善軟衆生慈力攝取故感十
方。有縁斯攝故無窮極。即福化也
經曰今得値佛至心得開明者。述云此第五
申自喜慶也
經曰佛告彌勒汝言是也者。述曰第三重勸
脩捨有三。初嘆印領解次正勸修行後勸捨
疑惑。初又有三。此初印前嘆説也。佛説快甚
深甚善言當其理故曰是也
經曰若有慈敬至乃復有佛者。述云此次嘆領
荷恩有二。此初正嘆彰佛難値也。有説申己
難値非也。復言必是顯當有故。今即標彌勒
成佛之時也
經曰我今於此世至涅槃之道者。述云此後申
己化益即樹王成道捺苑轉法輪也。有説創
斷陳如之疑故言斷諸疑網者非也。佛決物
疑非局陳如故。今即斷疑拔欲者令離煩惱。
杜衆惡源者令離惡業。杜者塞也。疑愛是利
鈍惑之所由故言本也。惡業爲總別苦之所
流故云源也。即口業化是也。天上人間唯佛
獨尊故遊歩三界。化之縱任故無所拘礙。即
身業化也。善閑經典要攬衆義故典攬智慧。
備解三乘所行之道故衆道之要。即意業化
也。綱維者猶綱紀之屬。制戒御衆故云執持。
顯正以簡邪故照然分明。廣化群品故開示
五道。令越苦海故度未度。決生死而令出正
涅槃而令入即教之弘化也
經曰彌勒當知至不可稱數者。述云此後慶
値佛聞法有三。此初申彌勒始終也
經曰汝及十方至不可具言者。述云此次標
衆生本末也。永者長也
經曰乃至今世至吾助汝喜者。述云此後如
來正慶也。藉久遠因値佛聞法即可慶喜故」
經曰汝今亦可至積累善本者。述云第二勸
修行有二。此初正勸脩捨也。病者内苦痛者
外苦
經曰雖一世勤苦至涅槃之道者。述云此後
擧利令修也。身與福倶故道徳合。心與智倶
故云合明
經曰汝等宜各至受諸厄也者。述云此第三勸
捨疑惑也。帛謙本中辨中下輩皆云生彼佛
國不能前至彌陀佛所。便見國界邊七寶城
喜止其城。即於七寶池蓮華化生自然長大
於是間五百歳。其城縱廣各二千里。城中亦
有七寶舍宅宅中皆有七寶浴池。浴池中亦
有蓮華故。此中言七寶宮殿者蓋彼城内寶
舍宅也。彼城受樂此經曰如忉利天。而受諸
厄者不能見聞三寶故。若作此説彼土亦有
憂根者。諸厄即憂受。而出世受故不名苦苦。
諸説淨土身心柔軟無憂受者唯是厭倶。世
出世捨非憂慼故。若憂非憂皆障見佛咎從
疑惑。故誡勸言無得疑惑中悔爲過
經曰彌勒白言至不敢有疑者。述云此第四
彌勒領解也。奉行者領前勸脩之言彰已奉
行。不疑者領勸捨疑申自不疑
經曰佛告彌勒至易可開化者。述云第三廣
擧業苦令人厭捨有二。初嘆前解行後正申
業苦。此初即嘆彌勒領解奉行也
經曰今我於此至令離五燒者。述云第二正申
業苦而令厭捨有三。初略釋次別釋後總釋。
初又有二。此初令捨令離也。有説五惡爲因
痛燒爲果即五戒所防。身三非爲三口四爲
第四飮酒爲第五。酬此五因即受五痛。痛者
苦受燒者苦具。若痛若燒皆地獄報。故前文
云臨終寒熱與痛苦倶。遂彈餘家五痛人中
受五燒在地獄云此太錯判經文。害文傷義。
直由不了痛是苦受燒是苦具。不可人中受
痛而無苦具地獄有苦具而無痛故。又作五
惡先入惡道後生人中故。地獄受痛燒報已
然後生人受餘報苦。此恐不然。若言五惡即
五戒所防者。不妄語戒唯防妄語如何口四爲
第四惡應正理耶。又痛必兼具燒如何無受。
故不可言人中有受而無具地獄有具而無
受。又如闍王殺其父王已現受衆苦。必不可
言先受痛燒後受餘苦。經曰華報應成虚言
故。今還存所彈之義。殺盜邪婬妄語飮酒是
其五惡。五痛華報。現閉王法身遭厄難名爲
五痛。三途果報名爲五燒。不爾便違世有常
道王法牢獄等諸文故
經曰降化其意至涅槃之道者。述云此後令
持令得也。五善即防五惡之戒。由持五戒現
無衆苦故。獲福徳反五痛也。後生西方終爲
涅槃故。度世長壽即反五燒也
經曰佛言何等至何等五燒者。述云第二別釋
有二。初問後釋。初又有二。此初問所捨離也」
經曰何等消化至涅槃之道者。述云此後問
所持得也
經曰佛言其一惡者至積徳所致者。述云第二
釋有五。此初釋殺生有二。初釋所捨離後釋
所持得。初又有三。初牒釋次總結後寄喩顯
過。初又有三。此初釋惡也。剋者殺也賊者害
也。有説神明者即同生同生。同生在右肩記
所作惡同名在左肩記所作善故云記識此恐
非也。業報感起非神所堪故。今即還同精神
剋識以種子識功能不亡名記識故。孤者無
父母獨者無子女。尪烏皇
羸也弱也。俗文短
小目尪。狂其亡
變性意也又亂也
經曰世有常道至難得定出者。述曰此次釋
痛也
經曰世間有此至會當歸之者。述云此後釋燒
也。貿莫候
三倉換易。卒暴者忽也。會當者必
也。歸之者至也
經曰是爲大惡至勤苦如是者。述云此第二
結也
經曰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者。述云此第三顯
過也
經曰人能於中至爲一大善也者。述云此第
二釋所持得也
經曰佛言其二至事至乃悔者。述云此第二釋
盜有二。初釋所離有三。此初牒釋有三。此初
釋惡也。度者量也則也。更相盜竊故無義理。
非理求財故不順法軌。不勒貪心故云奢。耽
財欲得故云婬。雖有心欲而言足故心口異。
口出善言心懷惡計故云佞。覆藏自性故云
諂。爲行無信故云不忠。言諭者意妄媚者状
妄。枉者横也。度者法量機者機關。即巧言令
色曲取君意能行機僞知君形勢不申正諫是
也。郷者一萬二千五百家。黨者五百家。市者
交易所居。五家爲隣隣五爲里。野人者孔子
曰先進於禮樂謂野人。後進於禮樂謂君子
也。包氏曰謂鄙陋也。郊外曰野邑外謂郊。從
事者相稱也。至竟者死也。善惡者因禍福者
果。追者還取命者招引。善惡因成必進今果
起也。又追者逐也命者業也。逐善惡業以所
生故後者是也
經曰今世現有至受其殃罰者。述云此次釋
痛也
經曰因其前世至痛不可言者。述云此後釋燒

經曰是爲二大惡至勤苦如是者。述云此第
二結也
經曰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者。述云此第三顯
過也
經曰人能於中至爲二大善也者。述云此第
二釋所持得也
經曰佛言其三惡至患而苦之者。云述此第三
釋邪婬有二。初釋所捨有三。初牒釋又有三。
此初釋惡也。處者天天者性。又劮與一
樂也。
唐者虚也。眄者眠見
説文邪視也。又下戻五
戻反説文恨視也。睞力代
説文瞳子不正也。
蒼頡篇内視也傍視也。細色者好色也。態古
文態他代
意恣也。謂能度人情状也。結者期
也。師所飢
四千人爲軍。二千五百人爲師。師
十二匹馬也。五百人爲旅也。強奪者公然劫
取。不道者左道取物。貧無産業故不自修業。
唯外懷攝故惡心在外。竊者私隱。趣者伺人
不覺以求他物。擧之離本曰盜。撃者司馬彪
曰撃動也。恐者恐怖熱者惱熱。苦具逼身曰
迫。以威凌物曰愶
經曰亦復不畏王法禁令者。述云此次釋痛

經曰如是之惡至痛不可言者。述云此後釋
燒也。著者著同幽明也
經曰是爲三大惡至勤苦如是者。述云此第
二結也
經曰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者。述云此第三顯
過也
經曰人能於中至爲三大善也者。述云此第
二釋所持得也
經曰佛言其四惡至常懷憍者。述云此第四釋
妄語有二。初釋所離有三。初牒釋有三。此初釋
惡也。傍者夫婦。易神致反輕侮也。蹇居免反
傳偃蹇驕傲也。廣雅大嬌也。謂自高大貎也。
釋名云偃偃息而臥不執事也。蹇跛蹇也。痛
不能作事也
經曰如是衆惡至無所復依者。述云此次釋
痛也。天神即護世天。録其作惡奏上帝釋。記
在惡籍故云記識
經曰壽命終盡至痛不可言者。述云此後釋燒
也。有説名言種子在頼耶神業種引生必有
趣向故云名籍在神明。即違自許護世天神
奏上帝釋記在惡籍故。今即壽命盡時惡業
所引。鬼神促攝將入惡道。逐其名籍往受苦
報。頓者至也從者處也得者依也。有説天道
者即天下之道恐非也。苦報未必在天下故。
今即天者業也惡業之道故。瑜伽亦云業天
蓋同此矣。自然者明了状。蹉千阿
徒結
俗文失躡曰跌。廣雅差也亦偃也。業報運數
終不參差故。即不違之義
經曰是爲四大惡至勤苦如是者。述云此第
二結也
經曰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者。述云此第三顯
過也
經曰人能於中至爲大善也者。述云此第二
釋所持得也
經曰佛言其五惡至飮食無度者。述云此第五
釋飮酒有二。初釋所離有三。初牒釋有三。此
初釋惡有二。此初造惡也。徙倚者猶徘徊也
又失所之状宜從初也。倚依音辜古胡
爾雅
罪也。較苞學反粗略也。廣雅明也見也。謂
較然易見也。位法師云辜者罪也。較者直
也。奪者盜也貞罪直突盜人財物以爲快意。
未知較直出於何處。散者行也振者惠也。損
富補貧。賑亦同。慣串同也
經曰肆心蕩逸至願令其死者。述云此後惡過
也。肆者申也。有説魯扈是強直自用之志。抵
突是觸誤侵陵之懷。未知從何。魯力古
孔安
國云鈍也方言何也。扈胡古
漢書音義曰跋
扈自縱恣也。薛綜曰勇健貎。又作虜扈。謂縱
横行也。虜人獲也。戰而俘獲也。六親者有説
父親有三母親有三合有六親。或有引世語以
申難定。應劭云父母兄弟妻子。王弼云父母
兄弟夫婦。皆違持頌云父之六親母之六親。
識當者認也。有作職當。傳謂敢也。良恐訛之」
經曰如是世人至意不開解者。述云此次釋痛
也。僥五彫古
遶二反
徼遇也。謂求親遇也。倖胡耿
其所得而謂得也
經曰大命將終至痛不可言者。述云此後釋
燒也。命是天地壽三大中之一故云大。窈窕
者幽冥貎。浩浩者大水貎。茫茫者冥昧貎。數
者理數
經曰是爲五大惡至勤苦如是者。述云此第
二結也
經曰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述云此第三顯過

經曰人能於中至爲大善也者。述云此第二
釋所持得也。副者助也稱也
經曰佛告彌勒至展轉相生者。述云第三總
釋有二。初總釋所離後總釋所得。初又有二。
此初總標也
經曰但作衆惡至示衆見之者。述云此後別
釋有二。此初從惡生痛燒也。作衆惡者即五
惡。入惡趣者即五燒。被殃病者即五痛
經曰身死隨行至自相燋然者。述云此後從
燒生惡痛有三。此初五燒也。行者業也
經曰至其久後至隨以磨滅者。述云此次從
燒生惡也。省者察也
經曰身坐勞苦至痛哉可傷者。述云此後從惡
生痛也。坐亦由也受也。苦増不止故云久大
劇。業果之理更無作者故云天道施張。造惡
必彰故自糺擧。糺亦糾唐由
決疑云三合繩
也。非此中意。今約也限也。糺是古體也。身當
法網故云綱紀羅網。貴賤勿不從法故上下
相應。罪者歸之無人伴送故云煢。忪忪者怱
也。煢古文儝&MT00303;臣營反獨也單也
經曰佛語彌勒至佛皆哀之者。述云第二釋
所持有二。此初結彰己悲也
經曰以威神力至涅槃之道者。述云此後正
申化益也。滅惡就善者令修世善。棄思受道
者修出世善
經曰佛言汝今至苦痛之道者。述云第四勸人
脩捨有二。初佛勸脩捨後彌勒領解。初又有
三。初以理正勸次擧現化勸後以化滅勸。初
又有二。此初正勸脩棄也。端守者匡邪守正

經曰汝等於是至無髮毛之惡者。述云此後
對歎令脩有二。此初對彌陀土歎勝令修也。
施等六度即自利得。轉化立善即利他行。行
善是也。正心齋戒即止善也。此修難成故於
一日勝西方國百年之善。而稱讃云生彼國
疾得無上菩提者彼無時不修故。此修善時。
少故不相違也
經曰於此修善至未甞寧息者。述云此後對
餘佛土歎勝令修也。即望上位所居勝土挍
量歎勝令増修意。殆者危也盡也。今此中意
存其俗語言欺之也
經曰吾哀汝等至務修禮讓者。述云此第二擧
現化益以勸修有二。此初修善得益也。邑者
周禮四井爲邑方二里也。九夫爲井方一里
也。説文八家一井也。聚落者小郷曰聚。廣雅
落居也。謂人所聚居也。厲力制
疫厲也。人病
相注也。釋名云病氣流行中人也。戈居和
頭戟長十尺六寸或六尺六寸也
經曰佛言我哀至無爲之安者。述云此後滅
惡離苦也。滅五惡故獲五徳離痛燒故昇無
爲之安樂
經曰吾去世後至略言之耳者。述云此第三
以滅化損以勸修有二。此初彰去聖後損也。
悉者備也
經曰佛語彌勒至無得犯也者。述云此後勸
人使修也
經曰於是彌勒至不敢違失者。述云此第二彌
勒領解也。甚苦實爾者領解。不敢違失者奉
行。不敢者畏也
經曰佛告阿難至無著無礙者。述云第三褒貶
得失令物脩棄有五。此初佛命阿難禮彌陀
佛也。彌勒是影響衆之主。阿難爲當機宜之
首故。佛唯對此二大聖勸物令修淨土之因」
經曰於是阿難至聲聞之衆者。述云此第二阿
難承命禮佛以求見也。土是所居衆是所化
故兼之也
經曰説是語已至唯見佛光者。述云此第三彼
佛放光應請令見。滉瀁者積水貎猶浩蕩也。
汗者熱氣所蒸液也。下旦
又汚烏臥
泥著物
也。説文穢也。宜從初也。今言浩汗者布水貎」
經曰爾時阿難至亦復如是者。述云此第四
尋光備見彼土得失也。此衆見彼土彼土見
娑婆明昧有異如前已解
經曰爾時佛告至對曰已見者。述云此第五彰
彼失令求令捨有二。此初彰徳令求有三問
答也。諸説淨土無天地異者即違此文。從地
以上至淨居天。然帛延經云即諸佛國中從
第一四天王上至三十六天上諸菩薩阿羅漢
天人皆復於虚空中大共作衆音伎樂。下云
則第一四天王諸天人第二忉利天上諸天人
第三天上諸天人第四天上諸天人第五天上
諸天人第六天上諸天人第七梵天上諸天人
上至第十六天上諸天人上至三十六天上諸
天人。支謙經亦云即諸佛國中從第一四天
上至三十二天上諸天人。後云阿彌陀佛爲
諸菩薩阿羅漢説經。菩薩阿羅漢及諸天人
民無央數皆飛到阿彌陀佛所聞法歡喜。即
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上至三十二天上諸
天人各持天上萬種自然之物來下爲阿彌陀
佛作禮供養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准此二經。
諸世界中皆有三十六天及三十三天。雖復
一本譯家異故。依密嚴經有二十六天。謂六
欲天梵天有十淨居有五無色及有四無想天
故。彼頌曰欲色無色界無想等天宮佛超過彼
已而依密嚴住。依本業經有二十八天。即欲
界有六禪各有四淨居爲一不説無想加大靜
天及無色四也。依華嚴經有三十二天。謂六
欲天初禪有五上三各四淨居亦五及四無色
不説無想故。總而言之。支謙本即同華嚴故
雖不説無想大靜有三十二。而帛延云三十
六者蓋是訛也。將其謙本撿帛延經。延經多
訛故雖有無色天而依欲色住更無別處故。
今唯問乃至淨居所有莊嚴。雖有淨居天而
定性那含必不生淨土。而密嚴云或生欲自
在及以色界天乃至無想宮阿迦尼吒處空識
無所有非想非非想。如是諸地中漸次除貪
欲住彼非究竟尋來生密嚴者。彼密嚴之土。
既十地菩薩所生之處故不相違。前文自云
淨居諸天與阿加尼吒螺髻梵王同會一處。
咸於此土佛及菩薩生希有心。故即知彼天
生密嚴土是菩薩也。傍論且止應釋本文
經曰彼國人民至亦皆自然者。述云此後顯
彼土失令厭令捨有二。初彰彼胎生之失後勸
發脩捨之意。初又有四。此初寄問彰彼胎生
之果也。百由旬者即下輩疑佛所生之宮。五
百由旬者即中輩疑智所止之宮。而帛謙經
若中若下皆云二千里城者蓋是略擧不盡
之言。不爾中下輩應無參差故此文爲勝。量
之大小思之可會。五百歳即此方年數故。餘
本皆云於是間五百歳也
經曰爾時慈氏至胎生化生者。述云此第二
對因顯果有二。此初問。即正問胎生之因兼
其化生也
經曰佛告慈氏至謂之胎生者。唯總別違理
過同前解。良亦次第乖諸論故。有説佛智即
總標四智區故。大圓鏡智名不思議智平等
性智名不可稱智妙觀察智名大乘廣智成所
作智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此亦不然。後之
四智如其次第鏡等四智隨順聖教不應四智
皆名佛智故。平等妙觀二智心品菩薩亦得
故。故此五智如其次第彼佛地經中五法是
也。清淨法界名爲佛智智處智性皆名智故。
有疑彌陀雖有弘誓衆生萬品。頗能接引十
方天人令生彼國故云不了佛智。彌陀既證一
眞法界無徳不圓諸患悉盡。盡當際而不竭
稱本願而迎接。故有縁衆生皆生彼土。不可
以疑網經懷也。大圓鏡智名不思議智。有聞
經説善惡罪福重者先引便疑稱念彌陀佛名
必生彼土。言恒作諸惡惡心深重不應十念
相續微善能滅諸罪。而往生彼入正定聚畢
不退轉。故云不了不思議智。不思議智有大
威力非思量境故。汝不聞乎一面之鏡無像
不現。詎疑一智力消諸罪障。又如毫毛萬斤
少火能焚。故十念稱佛念別能除八十億劫
生死之罪。往生淨土有何可怪也。平等性智
名不可稱智。有聞佛智於法懸絶懷疑而言。
名必相待。待不覺而名覺有何懸絶念獲多
福。今釋此疑顯佛有不可稱智。平等性智證
二空理境智平等玄絶稱説。而以名遣名而詮
玄旨。悟旨者亡言。境既不可稱智可言不可
稱。不可稱故念者福多。由此不可疑網在懷。
妙觀察智名大乘廣智。有聞念佛皆得往生
而起疑言過現諸佛雖復無量濟生不盡。一
佛能度衆生盡不應更有餘佛化生。如何念
彌陀佛者皆生彼土故云不了大乘廣智。妙
觀察智常含智悲於諸有縁無不運載而入涅
槃。但諸衆生各有所屬。屬者雖盡不屬猶在。
故更有餘佛出世化益。由此念佛皆生淨土
意在玆也。成所作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有
聞如來不答十四不可記事便疑於佛。不能
遍知一切諸法。既無勝用念有何福故云不
了無等倫智。成所作智遍縁六塵。不同凡
夫故云無等。雖達萬境常在妙定。非如二乘
入出不同故云無倫。二障都盡發三業化作
四記論。非諸菩薩之所能爲故云最上勝。最
上勝者如其次第簡三祇劫故。如來答難必
有利益。答十四事唯有戲論知而不答。故念
之者福定非少。由此疑佛智雖生彼國而在
邊地不被聖化。事若胎生宜之應捨
經曰若有衆生至具足成就者。述云此後兼
答化生因果也
經曰復次慈氏至智慧勝故者。述云此第三
挍量顯劣有二。此初歎化生之勝也
經曰其胎生者至疑惑所致者。述云此次顯
胎生之劣也。惑者執也
經曰佛語彌勒至樂彼處不者。述云此第四
寄喩申過有三。此初立喩反問也
經曰對曰不也至欲自免出者。述云此次彌
勒順答也
經曰佛告彌勒至不樂彼處者。述云此第三
如來申過也
經曰若此衆生至修諸功徳者。述云第二勸
令脩捨有二。此初正勸令修令捨也。識其本
罪者識本疑惑佛五智之罪深自悔責即離寶
宮之處故
經曰彌勒當知至無上智慧者。述曰此後結
勸修學也
經曰彌勒菩薩至彼佛國者。述云第四重申
大菩薩往生西方増其往生之意有二。此初
問也
經曰佛告彌勒至皆當往生者。述云後答有
二。此初顯娑婆菩薩生彼土也
經曰佛告彌勒至亦復如是者。述云此後乘
申餘方往生有三。此初總標也
經曰其第一佛至皆當往生者。述云此次別
叙也
經曰佛語彌勒至略説之耳者。述云此後類
顯往生者多令増欣求之意也。叙十三國而
通娑婆故云十四。從初阿難問佛顏終乎如
來叙諸菩薩往生之屬顯問答廣説分訖
經曰佛語彌勒至持誦説行者。述云第三聞
説喜行分有四。一歎經勸學二彰説利益三
示相令信四顯衆喜行。初又有五。此初歎聞
勸行也
經曰佛言吾今爲諸衆生至復生疑惑者。述
云此第二勸物除疑也
經曰當來之世至皆可得度者。述云此第三歎
經普濟也。有説釋迦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年
末法萬歳一切皆過故云滅盡。法雖滅已佛以
慈悲憐苦衆生獨留此經百歳濟度此恐不
然。非唯法住違諸聖教事亦未盡故。今依法
住記云佛滅度時以無上法付囑十六大阿羅
漢并諸眷屬令其護持使不滅沒。及勅其身
與諸施主作眞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所
謂賓頭盧等如是十六大阿羅漢護持正法饒
益有情。至此南贍部州。人壽極長至於十歳。
刀兵劫起爭相誅戮。佛法爾時當暫滅沒。刀
兵劫後人壽漸増至百歳位此洲人等厭前刀
兵殘害苦惱復樂修善。時此十六大阿羅漢
與諸眷屬復來人中稱揚顯説無上正法。度
無量衆令其出家爲諸有情作饒益事。如是
乃至此洲人壽六萬歳時無上正法流行世間
熾然不息。後至人壽七萬歳時無上正法方
永滅沒。時此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於此
洲地倶來集會。以神通力用諸七寶造窣堵
波嚴麗高廣。釋迦如來所有遺身都集其内。
爾時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遶窣堵波。以
香華持用供養恭敬讃歎遶百千匝。瞻仰禮
已倶昇虚空向窣堵波作如是言。敬禮世尊
釋迦如來應正等覺。我受教勅護持正法及與
天人作諸饒益。法藏已沒有縁已周今辭滅
度。説是語已一時倶入無餘涅槃。聖先定願
力火起焚身如燈炎滅骸骨無遺。時窣堵波
便陷入地至金輪際方乃停住。爾時世尊釋
迦牟尼無上正法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永滅不
現。從此無間此佛土中有七萬倶胝獨覺一時
出現。至人壽量八萬歳時獨覺聖衆復皆滅
沒。次後彌勒如來出世。以此言之。當人壽七
萬歳時無上正法方永滅沒故云經道滅盡。十
六大聖取滅度時窣堵波便陷入地。特者獨
也。大涅槃經廣顯佛性。聖教中深。逐聖人而
先沒。此經唯開淨土令人求生濟凡中之要。
故獨留百歳。機宜既異。沒滅前後不可致怪。
所願皆得者即留之利益也。法滅盡後聞尚
獲利往生淨土。況亦今聞者矣
經曰是佛語彌勒至無過此難者。述云此第
四歎聞而令敬重也
經曰是故我法至如法修行者。述云此第五
結勸修學也。我法者即此經也。如是作者即
此經説彌陀隨願修行成身成智也。如是説
者上爲衆生之所説也。如是教者前教人令
往生也
經曰爾時世尊至正覺之心者。述云第二彰
説利益有三。此初發願益也
經曰萬二千那由他人至漏盡意解者。述云
此次聲聞益也。法眼淨者即預流果也。漏盡
者障盡。意解者智滿衆聞此方穢惡可厭故
得聲聞之果
經曰四十億菩薩至當成正覺者。述云此後菩
薩利也。聞彌陀佛成徳廣大故得不退轉。聞
此土多惡誓欲濟度故以弘誓徳而自莊嚴」
經曰爾時三千至芬芬而降者。述云此第三
示相令信也。芬芬者亂墜之状也
經曰佛説經已至靡不歡喜者。述云此第四
大衆喜行也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賛卷下
  嗟乎此經而有幾疏。猶如佛陀而帶妙莊
嚴乎。彼異珍妙工綺飾莊嚴。百千錯落張
羅于外。則佛陀之徳逾可仰。而群萌之信
更固其根矣。此經也深妙測知難矣。然疏
以翼之。則或裂疑網或洗拘泥。汲索玄旨
之源而信根爲之屡潤。疏也實是經之莊
嚴。而世之一大觀者也。以故淨影作焉嘉
祥作焉。義寂法位等諸名流皆作焉而興。
大師窮工于玆。可謂殊勤矣。予曾憂此書
流行之不遠。今採而校讎繍之于梓以張
于世。世之擇法眼乞觀而仰焉。時元祿己
卯臘月朔日
 華頂義山謹書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