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無量壽經義疏 (No. 1745_ 慧遠撰 ) in Vol. 37

[First] [Prev]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745 [cf. No. 360]
無量壽經義疏上卷

 沙門慧遠撰 
聖教不同。略要唯二。一聲聞藏。二菩薩藏。教
聲聞法。名聲聞藏。教菩薩法。名菩薩藏。聲聞
藏中。所教有二。一聲聞聲聞。二縁覺聲聞。聲
聞聲聞者。是人先來求聲聞道。常樂觀察四
眞諦法。成聲聞性。於最後身。値佛爲説四眞
諦法。而得悟道。本聲聞性。今復聞聲而得悟
道。是故名爲聲聞聲聞。經言爲求聲聞者説
四諦法。此之謂也。縁覺聲聞者。是人本來求
縁覺道。常樂觀察十二因縁。成縁覺性。於最
後身。値佛爲説十二縁法。而得悟道。本縁覺
性。以最後身聞聲悟道。是故號曰縁覺聲聞。
經言。爲求縁覺者説十二縁。據此爲言。成二
雖殊。同受小法。並於現在聞聲悟道。是故對
斯二人所説。爲聲聞藏。菩薩藏中。所立二。一
漸。二頓。言漸入者。是人過去曾學大法。中間
習小。證得小果。後還入大。從小來。稱之爲
漸。故經説言。除先修習學小乘者。我今亦令
入是法中。此是漸入。言頓悟者。有諸衆生。久
習大乘相應善根。今始見佛。則能入大。大不
由小。因之爲頓。故經説言。或有衆生。世世已
來。常受我化。始見我身。聞我所説。即皆信
受。入如來慧。此是頓悟。漸入菩薩。藉淺階
遠。頓悟菩薩。一越解大。頓漸雖殊。以其當時
受大處一。是頓悟菩薩一越解大。頓漸雖殊。
以其當時受大處一。是故對斯二人所説。爲
菩薩藏。聖教雖衆。不出此二。故龍樹云。佛滅
度後。迦葉阿難。於王舍城。結集法藏。爲聲聞
藏。文殊阿難。於鐵圍山。集摩訶衍。爲菩薩
藏。地持亦云。佛爲聲聞菩薩行出苦道。説脩
多羅。結集經者。集爲二藏。以説聲聞所行。爲
聲聞藏。説菩薩行。爲菩薩藏。故知聖教。無出
此二。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滿教等。名雖反
改。其義不殊。今此經者。二藏之中。菩薩藏收。
爲根熟人頓教法輪。云何知頓。此經正爲凡
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于
淨土。不從小大。故知是頓。已知分者。次釋其
名。今言佛説無量壽經者。蓋乃標經部別名
也。諸經所以皆首題其名。爲示所明法。此經
宗顯無量壽佛所行所成。及所攝化。故始擧
之。但彼諸經得名不同。或但就法。如涅槃等。
或唯就人。如提謂經。太子經等。或單就事。如
枯樹經等。或偏就喩。如大雲經。寶篋經等。或
有就時。如時非時經。或就處所。如楞伽經。伽
耶山頂經等。或人法雙題。如維摩經。勝鬘經
等。或事法並擧。如彼方等大集經等。或法喩
並彰。如華嚴法華經等。或人法雙擧。如舍利
子問疾經等。如是非一。今此經者。就人爲名。
初列人。凡有四種。一擧説人。如維摩等。二擧
問人。如文殊問等。三擧所説之人。如太子經
等。四擧所化之人。如須摩提女玉琊經等。今
此經首。通擧能説及所説人。初言佛者。擧能
説人。無量壽佛者。擧所説人。起説不同。凡有
五種。如龍樹説。一佛自説。二聖資説。三諸天
説。四神仙等説。五變化人説。此經佛説。爲簡
餘四。是故擧佛。佛者。外國語也。此翻名覺。
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
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爲其害。故名爲覺。此
之一義。如涅槃釋。二覺悟名覺。對其智障。無
明眠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
得悟。故名爲覺。所對無明。有其二種。一是迷
理性結無明。迷覆實性。對除於彼。變妄契眞。
悟實名覺。二事中無知。迷諸法相。對除於彼。
悟解一切善惡無記三聚等法。故名爲覺。故
持地云。於義饒益聚。非義饒益聚。非非義饒
益聚。平等開覺。故名爲佛。義益是善。非義是
不善。非非義是無記。於此悉知。故名爲覺。既
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爲佛。言自
覺者。簡異凡夫。導言覺他。別異二乘。覺行窮
滿。分異菩薩。是故獨此偏名爲佛。口音陳唱。
目之爲説。無量壽者。是其所説。此經宣説無
量壽佛所行所成及所攝化。言所行者。宣説
彼佛本所起願。本所修行。言所成者。説今所
成法身淨土二種之果。言所攝者。普攝十方
有縁衆生。同往彼國。道法化益。名爲所攝。又
今一切諸菩薩等。學其所行。得彼所成。同其
所攝。名所攝矣。此等差別。不可備擧。攝徳從
人。是故但云説無量壽。佛名有二種。一通。二
別。如來應供等。是其通名。釋迦彌勒無量壽
等。是其別稱。別中立名。乃有種種。或從種
性。如釋迦佛。迦葉佛等。或從色身。如身尊
佛。身上佛等。或從音聲。如妙音佛。妙聲佛
等。或從光明。如普光佛等。或從内徳。或就譬
説。如是非一。此佛從其壽命彰名。壽有眞應。
眞即常住。性同虚空。應壽不定。或長或短。今
此所論。是應非眞。於應壽中。此佛壽長。凡夫
二乘不能測度知其限算。故曰無量。命限稱
壽。云何得知是應非眞。如觀世音及大勢至
授記經説。無量壽佛壽雖長遠。亦有終盡。彼
佛滅後。觀音大勢至次第作佛。故知是應。經
者。外國名脩多羅。此翻名綖。聖人言説。能貫
諸法。如綖貫華。故名爲綖。而言經者。綖能貫
華。經能持紬。其用相似。故名爲經。若依俗
訓。經者常也。人別古今。教儀常揩。故名爲
常。經之與常。何相開顧。將常釋經。釋言經
者。是經歴義。凡是一法。經古歴今。恒有不
斷。是其常義。故得名常。此經始終。文別無
三。序。正。流通。初至對曰願樂欲聞。是其由
序。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已下。是其正宗。
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已下。是
其流通。化必有由。故先明序。由序既興。正陳
所説。故次第二辨其正宗。聖者説法。爲利群
品。説經既竟。嘆勝勸學。付屬傳持。故次第三
辨其流通
序中文義。雖復衆多。義要唯二。一發起序。
二證信序。佛將説經。先託時處。神力集衆。
起所説宗。名爲發起。與説爲由。名發起序。
證信序者。佛説經竟。阿難禀承。將傳末代。
先對衆生。言如是法。我從佛聞。證成可信。
名爲證信。以此證與傳經爲由。名證信序。
以何義故立此二序。一序由經二故。經唯是
一。何曾有二。經體雖一。約人隨時。故得分
二。一如來所説經。二阿難所傳經。如來所説。
益在當時。阿難所傳。傳之末代。對此二經。故
立兩序。對如來所説。立發起序。對阿難所
傳。立證信序。然此二序。更有多義。備如常釋。
文中初言如是我聞。是證信序。一時以下。義
有兩兼。若取本事起發之義。判屬發起。阿
難引來證成可信。名爲證信。義既兩兼。不可
偏取。證信序中。三門分別。一釋如是我聞有
之所由。二明立意。三釋其文。有所由者。何縁
經首悉有如是我聞之言。由佛教置。佛何縁
教。阿難請故。彼何因請。由彼阿泥樓陀教故。
阿泥樓陀何縁故教。由見阿難心憂惱故。阿
難比丘何故憂惱。由見如來般涅槃故。佛將
滅度。在於雙林先首而臥。是時阿難以佛將
滅。悲啼涕泣不能自勝。阿泥樓陀開覺阿難。
汝傳法人。何不請佛未來世事。徒悲何益。阿
難對曰。我今心沒憂海。知何所問。阿泥樓陀
遂教阿難請問四事。一問世尊滅後。諸比丘
等以何爲師。二問世尊滅後。諸比丘等依何
而住。三問惡性比丘。云何共居。四問一切經
首。當置何字。阿難被教。心少惺悟。遂依請
佛。佛隨答之。諸比丘等以何爲師者。當依波
羅提木叉爲師。若我住世無異於此。木叉是
戒。比丘所學。故説爲師。言諸比丘依何而住
者。當依四念處住。何謂四念處。所謂比丘依
内身修身觀。精懃除世貪愛。如是依外身。内
外身。受心法亦如是。是謂比丘所依住處。故
經説言。若住四念處。名自境界。不爲魔縛。若
住五欲。名魔境界。爲魔所縛。惡性比丘云何
共居者。梵檀治之。梵檀是其默不共語。若心
調伏。爲説離有無。言一切經首置何字者。當
置如是我聞佛在某方聚。林等六事。由佛教
故。一切經首得著如是我聞。此初門竟。次辨
立意。佛本何意教置此語。爲生物信。如是。云
何得生信也。其如是者。阿難彰己信順佛語。
噵佛所説如。言佛所説是。令他衆生同己生
信。其我聞者。若爲生信。阿難自是不足之人。
若言此法是己所説。人多輕謗。由言此法從
佛聞故。人皆歸信。信有何義。須立此言而生
信乎。釋言。信者。入法初門。攝法上首。凡入
佛法。要先起信。故華嚴中説信爲手。如人有
手。至珍寶處隨意採取。若人無手。空無所獲。
如是入佛法者。有信心手。隨意採取道法之
寶。若無信心。空無所得。信有此義。故立如是
我聞之言。以生物信。立意如是。此兩門竟。次
釋如是我聞之言。其如是者。解有兩義。一約
法釋。阿難噵佛所説之言。如於諸法。故名爲
如。説理如理。説事如事。説因如因。説果如
果。凡所論者。皆如前事。故名爲如。如法之
言。是當道理。故名曰是。良以乖法。名爲非
是。故如法之言。得稱爲是。二約人解。阿難噵
今釋迦所説。如於過去一切佛説。故名爲如。
故涅槃經云。如過去佛所説不變。故名如來。
乖諸佛説。其言則非。如諸佛説。其言則是。故
曰如是。言我聞者。阿難對彼未來衆生。陳己
飡説。故曰我聞。聞實是耳。何得云我。諸根之
別。皆我用具。就主以彰。故云我聞。法中無
人。何處有主。而言就主稱説我聞。釋言。法中
雖無定主。非無假名綰御。亦得稱我。故涅槃
云。譬如四兵。合以成軍。雖無定主。亦得稱言
我軍勇健。我軍勝彼。此亦如是。問曰。阿難得
理聖人。以何義故同凡説我。釋言。阿難雖復
説我。不同凡夫。云何不同。説我有三。一見心
説我。謂諸凡夫我見未亡。我見心中稱言有
我。二慢心説我。謂諸學人。我見雖亡。慢心猶
在。我慢心中稱説爲我。三世流布我。謂無學
聖人。見使久亡。慢使亦盡。隨世流布假名説
我。然今阿難結集法時。身居無學。見慢亡
除。隨世流布假名説我。故不同凡。問曰。我者
假名世諦。無我眞諦。眞諦是勝。何不就勝。何
不就膝。宣説無我。乃從世諦假名説我。化我
凡夫法須如是。若不説我。何由可得檦別彼
此。令人識知。故須説我。是故乃至諸佛爲化。
亦常説我。智者不怪。一時已下。義雖兩兼。對
前一向證信序故。自下偏就發起以釋。於中
有三。一明佛化主。二從與大比丘已下。辨其
徒衆。三爾時世尊諸根悦下。如來現化而爲
發起。阿難啓請。前中一時。擧佛化時。言其佛
者。擧佛化人。住王舍等。擧佛化處。言一時
者。人有異釋。今正論之。爲化之辰。因之爲
時。於佛一代。化時衆多。簡別餘時。是故言
一。一時之言。經中大有。如涅槃説。我於一時
在王舍城。與彌勒菩薩共論世諦。我於一時
在恒河岸。我於一時在尸首林。此言似彼。佛
如前釋。住王舍者。約城通擧。此城古昔多有
王住。名王舍城。耆闍崛山。隨處別指。遶王舍
城。具有五山。皆有精舍。簡別餘處。是故須
言耆闍崛山。此翻名爲靈鷲山也。此山多有
靈仙居住。故名爲靈。亦有鷲鳥居止此山。故
名爲鷲。又亦名爲鷲頭山矣。多有靈鷲居此
山頂。名鷲頭山。又此山頂似鷲鳥頭。名鷲頭
山。遊化處中。目之爲住。法身平等實無棲託。
示化在方。故云住耳。何不就實。乃託化乎。爲
通化教。故須從化。第二衆中。先列聲聞。後彰
菩薩。諸經多爾。何故而然。凡釋有四。一近遠
分別。諸聲聞人。多近如來。故明佛後。隨近先
列。菩薩之人。多不近佛。爲是後列。聲聞何故
偏近如來。菩薩不近。解有兩義。一聲聞之人。
習道未久。未閑道法。雖得聖果。進止威儀。常
順佛教。如律經中。制阿那律不聽與彼女人
同宿。制娑伽陀不聽飮酒。制十七童子不聽
在於水中戲等。皆是羅漢順佛教制。乃至如
來般涅槃。制諸聲聞不聽食完。爲是近佛。菩
薩之人。久閑道法。不假佛教。故不近佛。二聲
聞之人。現蒙佛度。捨凡成聖。荷恩深重。雖得
聖果。常隨如來圍侍供養。故多近佛。菩薩之
人。雖荷佛恩。化衆生事。隨縁攝化。多不近
佛。以彼聲聞多近如來。故先檦列。菩薩不爾。
故在後列。此是第一近遠分別。二就威儀形
相分別。聲聞人等。執持威儀。形相似佛。世共
尊敬。故在先列。菩薩隨化。形儀不定。故在後
列。如彼文殊一夏之中。三處安居。即是事也。
三就治分別。亦得名爲約教分別。如龍樹釋
教有二種。一者顯示。二者祕密。依顯示教。羅
漢辟支。同佛漏盡。擧佛後。先列聲聞。菩薩隨
化。現處諸漏。示爲凡夫。世人若聞在羅漢上。
人多驚怪。故後列。諸經之中。先列聲聞。多皆
據此。若依甚深祕密之教。菩薩徳尊。宜在先
列。聲聞徳劣。須在後列。故華嚴經。先列菩
薩。至後祇洹重閣會中。方列聲聞。四多少分
別。如涅槃説。一切衆中。少者先列。多者後
列。於彼經中。聲聞衆少。故在先列。菩薩衆多。
故在後列。此後一義。局在涅槃。餘通衆經。今
此且依前之二義。先列聲聞。後彰菩薩。聲聞
衆中。文別有四。一檦其衆別。二辨其數。三嘆
其徳。四列其名。初言與大比丘衆者。檦列其
衆。此乃約佛以明其衆。以身兼彼。稱之爲與。
大者。外國名曰摩訶。義翻有三。一名爲衆。如
世多人。名爲大衆。二名爲勝。勝過餘學。於彼
九十五種道中。最爲勝上。故曰摩訶。三名爲
大。曠備高徳。過餘近學。故名爲大。比丘胡
語。此翻有五。一名怖魔。初出家時。發心廣
大。令魔戰怯。故曰怖魔。如涅槃説。魔云何
怖。魔性妒弊。忌他勝己。見彼勝己。故懷恐
怖。又懼其人多化衆生。同出生死。空其境界。
故生恐怖。此之一義。就始彰名。二名乞士。既
出家已。無所貯畜。乞求自活。故曰乞士。三名
淨命。於乞求時。正命乞求。離於邪命。故曰淨
命。此之兩義。據中立名。四名淨持戒。既出家
已。精持禁戒。無所毀犯。名淨持戒。五名破
惡。以持戒故。離犯戒過。故曰破惡。此後兩
義。據終立稱。人多名衆萬二千人。辨其數也。
共集稱倶。一切大聖神通已達。歎其徳也。一
切大聖。歎其人高。擧一名餘。故云一切。鈍根
近學不能過故。名之爲大。大有二義。一位高
名大。如下所列了本際等。皆是究竟無學聖
人。過餘近學。故名爲大。二徳勝名大。此等
皆是利根聲聞。成就勝徳。故名爲大。會正名
聖。神通已達。嘆其徳勝。所爲神異。故名曰
神。無壅曰通。通別有六。所謂身通。天眼。天
耳。他心。宿命。及與漏盡。廣如別章。此應具
論。此諸比丘。於小乘中修成畢竟。故曰已達。
問曰。阿難於佛在世。身居學地。未得漏盡。云
何得名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釋言。阿難雖居
學地。未名大聖神通已達。從多以嘆。是故説
言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問曰。阿難徳實未周。
何須在此衆中列之。釋言。阿難此會請主。須
辨列。又復阿難増上利根。雖居學地。而成無
量勝妙功徳。故曰大聖。於神通中解了畢竟。
亦名已達。上來歎徳。下列其名。於中初言其
名曰者。經家總擧。次別列之。此等皆悉有徳
可尊。故曰尊者。了本際者。憍陳如是姓。阿若
是字。阿之言無。若之言智。證無。成智。故曰無
智。無是一切諸法本性。名爲本際。於此本際
知見明了。名了本際。餘者。經中或有曾聞。有
不聞者。於彼一萬二千人中。今此且列三十
二人。皆如斯等上首者也。總以結歎。下次列
其菩薩之衆。於中有四。一標其衆別。二普賢
等。列其名字。三具諸菩薩無量徳行下。讃嘆
其徳。四如是之等不可稱下。總辨其數。初中
又者。復重之辭。前列聲聞。更明菩薩。故云
又也。與義同前。辨佛兼彼。故云與耳。言大乘
者。擧法別人。乘是行用。行能運通。故名爲乘。
乘別有三。簡別餘二。餘二不如。是以稱大乘。
衆菩薩倶。約法擧人。非一稱衆。菩薩胡語。具
則名爲菩提薩埵。傳者略之。但云菩薩。此方
翻之。名道衆生。菩提名道。薩埵名衆生。良以
此人内心求道。備有道行。以道成人。名道衆
生。問曰。聲聞縁覺人等。斯皆求道。並有道
行。同以道成。何故獨此名道衆生。釋言。賢聖
名有通別。通則義皆。如涅槃説。故彼文云。須
陀洹等亦名菩薩。求索盡智無生智故。亦名
爲佛。正覺共道不共道故。但今爲分賢聖之
別。是故偏名大乘衆生以爲菩薩。等分賢聖。
何故偏名大乘衆生以爲菩薩。解有三義。一
就願心望果分別。唯此衆生求大菩提。餘悉
不求。是故獨此名道衆生。故地論云。一上決
定願菩提。獨言菩薩故。二就解心望理分別。
凡夫著有。二乘住無。不會中道。是故不得名
道衆生。唯有菩薩。妙捨有無。契會中道。是故
其人名道衆生。三就行分別。入佛法中。凡有
三種。一教。二義。三者是行。教淺義深。行爲
最勝。聲聞鈍根。從教爲名。聲者是教。飡聲悟
解。故曰聲聞。縁覺次勝。就義立因。縁者是
義。於縁悟解。故稱縁覺。菩薩最上。就行彰
名。以能成就自利利他倶利之道。是故其人
名道衆生。故地持云。聲聞縁覺。但能自度。菩
薩不爾。自度度他。故名道勝。以道勝故名道
衆生。共集稱倶。次列其名。於中先列賢劫之
中成佛菩薩。又賢護下。別餘劫中成佛菩薩。
就賢劫中。普賢妙徳與慈氏三人別列。妙
徳文殊。慈氏彌勒。姓慈。故曰慈氏。字阿
逸多。此云無勝。等者。於賢劫之中其餘菩
薩。此賢劫中一切菩薩。約時總分。就明餘劫
諸菩薩中。隨勝略擧十六正士。又賢護等十
六正士。擧初格後。總以檦列。善思議等。就其
所等。隨別以列。皆遵普賢大士行者。彰其所
習。亦得名爲簡下異上。下歎其徳。於中分二。
第一歎其權實二徳。二其所修行清淨已下。
歎其自利利他二徳。前中有三。一就自分略
歎其徳。二入佛法下。就其勝進廣歎其徳。三
具足功徳微妙已下。雙以結歎。就初略中。先
歎實徳。遊歩以下。歎其權徳。實中。具諸無量
行願。修行具足。行。謂六度四攝等行。願。謂
無量菩提行願。如華嚴説。此等皆具。安住一
切功徳之法。成徳圓備。徳成無退。故曰安住。
有徳斯成。故曰一切。功謂功能。諸行皆有利
益之功。故名爲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徳。故名
功徳。如清冷等。水家之徳。故名功徳。經説功
徳。有通有別。通則一切諸行皆是。別則宣説
慧行爲智。餘戒施等名爲功徳。今就通矣。徳
體名法。權中初言。遊歩十方。身形無礙。行權
方便。化行善巧。隨物所宜。種種異現。名權方
便。上來就其自分略歎。下就勝進廣歎其徳。
於中還初歎其實徳。於無量界現成佛下。歎
其權徳。實中初言。入佛法藏。證會名入。究竟
彼岸。彰果畢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下。歎權
中。於無量界現成正覺。總以歎之。此歎勝進。
故擧成佛爲權徳耳。處兜率下。別以顯之。於
中具論。應有十相。一昇兜率天。二來下入胎。
三住胎中。四者出生。五童子相。六娉妻相。七
出家相。八成佛道相。九轉法輪相。十般涅槃
相。今此文中。少一住胎。有餘九相。就初相
中。處兜率天。身昇兜率。兜率。本是一名。傳
之音異。此云妙足。亦名知足。是欲界中第四
天也。何故生此。如涅槃釋。兜率天勝。爲是偏
生。彼云何勝。經自釋之。上天闇鈍。下天放
逸。彼無此過。故得名勝。又修施戒。得上下
天。修施戒定。生兜率天。故彼天勝。問曰。兜
率欲界亂地。云何修定而生彼天。釋言。此非
八禪地定。蓋乃欲界思慧心中。修念佛三昧。
生彼天中。名依定往生。如地論。無量料簡。不
可具論。弘宣正法。口業化也。此初相竟捨彼
天宮。降神母胎。第二相也。問曰。何故捨上天
樂。爲欲使彼閻浮衆生。咸荷佛恩。生敬重心。
故須捨之。是義云何。由捨天樂。閻浮衆生咸
皆念言。佛捨天樂。來生閻浮慈我等故。生敬
重心。問曰。於彼生之中。何故如來偏受胎生。
釋言。於彼四生之中。卵生濕生。果報卑劣。故
佛不生。化生雖勝。備有多義。故佛不生。如涅
槃説。略有八義。一劫初時。衆生化生。爾時衆
生其病未發。不假佛化。故佛不出。佛出世時。
衆生胎生。爲欲増長同生之力。故受胎生。二
寄生上族。表彰法勝。故受胎生。三生王種。假
之護法。故受胎生。四欲教人敬父母之業。故
受胎生。五生上族。爲息物慢。故受胎生。六受
胎生。爲息物謗。是義云何。若佛化生。人多誹
謗。言佛是幻化。非是眞實。爲息是謗。故不化
生。七爲留身益於後世。故受胎生。是義云何。
若佛化生。還復化滅。如電光盡。無復遺餘。佛
爲留於殘身舍利。而益於後。故受胎生。八爲
同諸佛。故受胎生。三世諸佛。化胎衆生。法受
胎。故須同之。具此多義。故受胎生。此第二竟。
准餘經論。是中少一住胎之相。通此所少。第三
相竟。從右脇下。是其第四出生之相。於中有
三。一生處異常。二現行下。所現奇特。三釋梵下。
天人敬養。初中從母右脇生者。世人生處。不
淨臭弊佛爲異之。故右脇生。雖從右脇生。如
出雲霧。母身安適。無爲無苦。第二所現奇特
之中。初先明其身現奇特。擧聲已下。口現奇
特。身中有三。一於十方各行七歩。示現丈夫
奮迅之力。於十方界獨出無畏。二身光普照。
令人覺知。三無量下震動大地。使魔怯伏。六種
動者。如地經説。所謂動踊振覺吼起。動如車
掉。踊如泉誦。亦如釜沸。振謂下。如世空物。振
之則下。覺者動勢。令人心覺。乃至空居衆生亦
知。吼者發聲。地如麺起。上來明其身相奇特。
擧聲已下。口現奇特。自唱尊號。令人歸趣。上
來第二所現奇特。第三段中。天人敬養。文顯
可知。佛徳深重。故使釋梵咸來奉侍。人天歸
仰。第四相竟。示現已下。是其第五童子之相。
於中有二。一身具衆伎。謂示算計文藝等事。
佛已久知。隨化始學。故曰示現。二博綜下。知
解寛廣。博綜道術。知事寛廣。博謂廣博。綜謂
綜習。仙通祕術。無不博學。名博綜道術。貫練
群藉。知教寛廣。貫謂貫通。練是委練。世俗異
典。名爲群藉。於此悉知。名貫練群藉。此第五
竟。遊於後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
遊後薗下。是其第六娉妻之相。於中初言。遊
於後薗講武試藝。娉妻前事。如本起説。槃馬
筋力。名爲講武。共射金鼓。説爲試藝。現處宮
中色味之間。娉妻後事。佛實離愛。隨化示居。
故曰現處。問曰。何故示現此相。先受後捨。彰
欲可厭。此第六竟。見老病下。是其第七出家
之相。於中六句。合爲三對。其六句者。見老病
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是第一句。明其所
捨。如本起説。出城遊觀。東門見老。南門見
病。西門見死。將斯類己。悟身非常。故生厭
離。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是第二句。彰其所
習。北門見沙門。由見沙門。故求學道。文略不
擧。此二一對。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
還。捨珍妙衣。是第三句。重明所捨。而著法
服。是第四句。彰其所受。此二一對。剃除鬚
髮。是第五句。重明所捨。端坐樹下。是第六
句。明其所作。亦明所修。勤苦六年。先同其
邪。行如所應。翻邪學。正道是其所應修學。
順而行之。此二一對。此第七竟。現五濁下是
其。第八成佛道相。於中隨事。次第有五。一沐
湯形垢。二靈禽下。行詣道場。三吉祥下。受草
安坐。四奮大下。神力降魔。五得微妙下。現成
佛道。初中三句。一居濁刹。示有塵垢。言五濁
者。一者命濁。報命短促。二衆生濁。人無善
行。三煩惱濁。諸結増上。四者見濁。邪見熾
盛。五者劫濁。飢饉疫病刀兵競起。穢土有此。
名五濁刹。佛現處中。隨順群生。示有塵垢。二
沐金流。金沙河中。沐湯形垢。名沐金流。三天
按樹枝。攀之出池。第二段中。靈禽翼從詣道
場者。如經中説。五百青雀。隨從佛後。名禽翼
從。此皆神鳥。故曰靈禽。佛得道處。名曰道
場。如治麥處。名爲麥場。治穀之處。説爲穀
場。如是一切。第三段中。初感吉祥而爲徴瑞。
其吉祥者。是刈草人。經中亦名爲吉安也。安
祥義同。佛將成道。感見此人而爲徴瑞。知己
定當成吉祥果。是故名爲吉祥感徴。即以此
人。表己所成功果福祚。是故名爲表彰功祚。
次從受草。佛心哀憐。身從受草。是故名爲哀
受施草。後敷而坐。依樹得佛。名爲佛樹。敷此
樹下。跏趺而坐。蓋乃隨人見聞不同。若論菩
薩。見佛如來。從金剛際。起金剛坐。上至道
場。處之成佛。如涅槃説。凡夫二乘。唯見如來
吉安取草。敷而爲坐。如此中説。第四段中。初
奮大光使魔知之。奮猶放也。次魔來逼試。下
佛降之。言以智力者。是降魔徳。智謂正智。知
邪不從。力謂通力。神力伏魔。亦可慈力。慈心
伏魔。皆令降伏。是降魔能。魔羅。胡語。此云
殺者。害人善故。汎論有四。涅槃説八。言其四
者。一煩惱魔。謂貪瞋等。能害善法。二者陰
魔。謂五陰身。共相摧滅。三者死魔。能壞命
根。四者天魔。於彼第六他化天上。別有魔天。
好壞他善。四中初一。是生死因。末後天魔。是
生死縁。中間陰死。是生死果。此之四種。大小
通説。言其八者。前四種上。更加無爲四倒之
心。於佛眞徳。常計無常。樂計爲苦。我計無
我。淨計不淨。以此四種。近壞正解。遠障眞
徳。故名爲魔。此後四種。小乘法中。未以爲
患。不説爲魔。大乘爲過。故説爲魔。通論此
八。並須降伏。何故如是。煩惱陰死。無爲四倒。
妨違自行。故須降伏。伏法不同。彼煩惱魔。小
乘多用諦觀降伏。大乘多用空慧降伏。陰魔
死魔。小乘多以無餘涅槃而降伏之。得滅捨
故。大乘多用常住法身而降伏之。無爲四倒。
於大因中。正解降伏。於大果中。菩提涅槃眞
徳降伏。天魔一種。妨於自行。亦妨化他。故得
降伏。用法不同。自行因中。正智降伏。知邪不
從。彼自退散。自行果中。十力降伏。十力牢
固。不爲魔邪所傾動故。自行如是。化他之中。
用法不定。若在因中。自身降魔。利益衆生。多
用神通。教他降魔。多用神呪。彼無神力能降
伏故。若在果中。自身降魔。利益衆生。多以慈
心。於彼憐愍。即便退散。教他降魔。亦用神
呪。彼無慈力能降伏故。今此所論。偏降天魔。
違其自行。正智降之。違其利他。通力伏之。故
云智力皆令降伏。第五段中。得微妙法成最
正覺。正現成佛。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
覺。此第八竟。自下第九轉法輪相。先請後説。
釋梵祈勸。請轉法輪。是初請也。二以佛遊歩。
下因請起説。於中有二。一身口起化。二光明。
普照無量土下。身口攝益。前中初言以佛遊
歩。身業起化。現佛威儀。遊行化物。名佛遊
歩。佛吼已下。口業起化。於中十句。佛吼而
吼一句。是總。一切聖教。是佛所吼。菩薩用之
爲物吼也。扣法已下八句是別。約喩顯法。於
中前四。聞思修證四種法也。扣法鼓者。説聞
慧法。益衆生也。嚴鼓誡兵。説教誡人。吹法螺
者。説思慧法。利衆生也。吹螺應時。説理應
機。執法劍者。説修慧法。益衆生也。劍能破
裂。修能斷結。建法幢者。宣説證法。證法高
勝。如幢上出。後四是其四無礙智。起説被物。
震法雷者。法無礙智化衆生也。天雷一動。卉
藝生牙。法音一聞。闡道快成。曜法電者。義無
礙智益衆生也。電光一發。有物斯覩。義言一
宣。諸義悉見。澍法雨者。辭無礙智化衆生也。
以辭宣説。如雲注雨。演法施者。樂説無礙利
衆生也。隨人所樂。宣説授與。名演法施。此八
是別。常以法音覺諸世間一句。總結。上來第
一身口起化。自下第二身口攝益。於中有四。
一身業伏魔。令離邪業。二掴裂下。口業破邪。
令離煩惱。此二一對。三入國分下。身業受供。
生人福善。四欲宣法下。口業説法。令修出道。
此二一對初中有四。一放光普照無量佛土。
二以神力令一切界六種振動。三由前放光。
總攝魔界。令皆歸伏。四由前振動。動魔宮殿。
使之懼怖。第二口中。文亦有四。一能摧邪。掴
裂邪網。爲破邪法。消滅諸見。教斷邪心。此二
除見。散諸塵勞。爲破欲境。五欲境界。有能塵
坌。勞亂衆生。名曰塵勞。説空破遣。目之爲
散。壞諸欲塹。教捨欲心。愛欲之心。深而難
越。故説爲塹。教斷名壞。此二除愛。此之四
對。合爲第一明能摧邪。二嚴護下。明能通正。
嚴護法城。遮人毀謗。法能遮防。説之爲城。讃
善息謗。名嚴名護。開闡法門。聞説正教。總法
有通入趣入之義。故名爲門。披演令入。名開
名闡。三洗濯下。結前第一摧邪之義。見愛煩
惱。名爲垢汚。教除名洗。四顯明下。顯前第二
通正之義。顯明清白。光融佛法。顯前文中嚴
護法城。除邪顯正。故曰顯明。所顯之法。出離
邪謗。名爲清白。光揚正法。出於邪妄。故名爲
光融治使淨。名融佛法。宣流法化。顯前文
中開闡法門。宣流化人。故曰開闡。此初對竟。
第三身中。入國分衞。始行乞食。胡言分衞。此
云乞食。獲諸豐膳。因乞得食。貯功徳下。受用
生福。貯謂積也。貯積多徳。名貯功徳。現受物
供。故名爲示。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
田。第四口中。欲宣現笑。起説方便。下正説
之。於中初言以諸法藥救療三苦。令出生死。
苦苦。壞苦。及與行苦。是其三苦。義如別章。
此應具論。授法教斷。名法救療。顯現已下。使
人入道。於中初言顯現道意。教人發心。顯現
菩薩所發道意。使人發矣。無量功徳。教人發
行。授菩薩下。終令得果。授菩薩記。得果方
便。行因剋果。如心記物。故名爲記。聖説示
人。目之爲授。成等正覺。正顯成佛。自下第
十般涅槃相。示現滅度。正顯取滅。下彰其益。
拯濟無窮。彰益寛廣。消除漏等。彰其益具足。
消除諸漏。因其現滅。令人厭有。斷生死因。殖
衆徳本。因其現滅。使人欣寂。修涅槃因。上來
廣嘆權實二徳。自下第三雙以結之。具足功
徳。微妙難量。結前實徳。遊諸佛國。普現道
教。結前權徳。上來其權實二徳自下第二歎
其自利利他功徳。行能益己。名爲自利。行能
兼潤。説爲利他。菩薩所行。要不出此。故讃歎
之。於中初略歎。菩薩經典究暢下。廣歎。略中
初別。後總結之。別中有四。一自行清淨。二
譬如下。化行善巧。先喩後合。喩中初言譬如
幻師。喩起化人。現衆異像。爲男爲女等。喩起
化相。本學明等。喩起化徳。本學明了。喩習化
法。學爲化本。故名爲本。於佛化法。習之委
善。名學明耳。在意所爲。學成起用。成在於
心。故名在意。任意爲化。故曰所爲。下合顯
法。菩薩如是。合前幻師。學一切等。合起化
徳。學一切法。合本學也。謂學一切化他之
法。貫綜縷練。合明了也。貫通綜習。知法委
審。故曰縷練。所住安諦。合在意也。於所住
法。安心審諦。靡不致化。合所爲也。靡謂無
也。致謂運致。於一切處無不運化。又復致
者。是其感致。令一切衆無不感化。無數佛土。
皆悉普現。合前化相。合現衆像爲男女等。此
是第二化行善巧。三未曾下。顯前第一自行
清淨。以於所得。未曾憍高而自縱恣。故行清
淨。四愍傷下。顯前第二化行善巧。愍傷悲也。
心有悲心。愍傷衆生。故能爲物種種現化。上
來別歎。如是之法。一切具足。總以結之。上來
略歎。下廣歎之。於中有四。一依菩薩法修自
分行。二無量佛咸共護下。明依佛法修勝進
行。三供養佛下。依前自分廣修成徳。四受持
如來甚深法下。依前勝進辨修成徳。就初段
中。先修自利。後起利他。菩薩經典。究暢要
妙。是自利也。於菩薩法。窮究通暢。得其宗
要。知其妙旨。是故名爲究暢要妙。名稱普
至導御十方。是利他也。第二段中。亦先自利。
如來道化各能宣下。其是利他。就自利中。無
量諸佛護。上徳攝下。行入佛境。故爲諸佛同
共護念。護使離惡。念令増善。念佛所住等。下
修上順。於中初言佛所住者皆已得住。證行
同佛。佛所法住。菩薩同住。亦可諸佛住於如
行。菩薩同住。大聖所立而皆已立。教行同佛。
大聖是佛。法界諸度。是佛所立。菩薩同立。下
利他中。初利他相。通諸法下。明利他徳。利他
相中。如來道化各能宣布爲菩薩師。教法利
人。如來道化各能宣布。説法同佛。爲諸菩薩
而作大師。益人同佛。現行佛化。故爲菩薩而
作大師。以深禪慧開導衆人。證法益物。以深
禪慧。化行同佛。禪止慧觀。證行雖衆要不出
此。開導衆人。益人同佛。下他徳中。明具三種
自在之行。故能化物。通諸法性。是智正覺自
在行也。謂能通達二諦法性。達衆生相衆生
世間自在行也。衆生多死。故曰衆生。衆法成
生。亦名衆生。若形若體。種種相状。一切悉
知。明了諸國。是器世間自在行也。初句云
通。第二言達。第三説明。語左右耳。此三廣如
他經中説。自下第三依前自分廣修成徳。於
中有四。一攝修方便。二亦無作下。因行成徳。
三住深定下。次明起修。四超過世間所有已
下。因修成徳。初中復四。一修自利。二壞裂下。
明其利他。三超越下。復明自利。四善立下。重
明利他。初段自利。明修教行。第二利他。教人
離過。第三自利。明修證行。第四利他。教令修
善。故有四別。初自利中。供養諸佛。化現其身
猶如電光明修福行。供養諸佛。興福廣也。化
身如電。起行疾也。一念之間。化身遍至。供養
諸佛矣善學已下。明修智行。善學無畏。修習
智方便。曉了幻化。智行成就。又學無畏。於人
不怯。曉了幻化。於法能知簡邪取正。名爲善
學。達正過邪。所以無畏。以無畏智統攝諸。法
故名爲網。亦可學此擬用攝人。故説爲網。明
見諸法離有無性。猶如幻化非有非無。名爲
曉了幻化法矣。法若定有。不名幻有。法若定
無。不名幻無。無法爲有。方名幻有。有法爲無。
方名幻無。無法爲有。有則非有。有法爲無。
無則非無。幻法如是。故取爲喩。化亦如是。經
説十喩。具擧斯耳。上來自利。是初段竟。下約
利他。壞裂魔網。令離邪業。解諸纒縛。令離煩
惱。纒謂十纒。無慚。無愧。睡。悔。慳。愱。掉。恨。
忿。及覆。是其十也。纒衆生故。纒縛心故。名
之爲纒。縛謂四縛。欲縛。有縛。無明縛。見縛。
是其四也。欲界諸結。除無明見。名爲欲縛。上
二界中。一切煩惱。除無明見。名爲有縛。三界
無明。名無明縛。三界諸見。名爲見縛。縛衆生
故。繋縛心故。名之爲縛。亦可一切諸煩惱
結。通名纒縛。菩薩教人斷離。名解。此兩段竟。
自下第三重明自利。超越聲聞縁覺之地。所
修殊勝。此明所出聲聞名義。汎解有三。一如
來所説言教名聲。飡聲悟解。故曰聲聞。二我
衆生等。但名無實。故説爲聲。如地論説。觀斯
之解。義説爲聞。三佛所説。大乘法音。名之爲
聲。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故曰聲聞。如法華釋。
前二小乘。後一大乘。今論小矣。名義如是。體
相如何。分別有二。一聲聞聲聞。二縁覺聲聞。義
如上釋。其縁覺者。名義有三。一十二縁法。名
之爲縁。觀此得覺。故名縁覺。如彼十二因縁
經説。二現在世事相因縁。名之爲縁。藉斯得
悟。故名縁覺。如辟支佛得道經説。三如來藏
縁起法界。名之爲縁。於中悟迷。故名縁覺。三
中前二是其小乘。後一大乘。今論小矣。名義
如是。相状如何。分別有二。一縁覺縁覺。二聲
聞縁覺。縁覺縁覺者。是人本來求縁覺道。常
樂觀察十二縁法。成縁覺性。於最後身。不値
佛世。藉現事縁而得悟道。是故名爲縁覺縁
覺。聲聞縁覺者。是人本來求聲聞道。成聲聞
性。値佛爲説四眞諦法。得悟初果。以鈍根故。
不得漏盡。天上人中。七返受生。於最後身不
値佛世。藉現事縁而得悟道。本聲聞人。於最
後身。藉現事縁而得覺故。説之以爲聲聞縁
覺。此等一切。菩薩悉過。故言超越。得空無相
無願三昧。所得淵深。此明所入。衆生及法悉
無自性。故名爲空。乃至因縁。相亦不有。説爲
無相。此離所取。遠離妄想能取之心。故名無
類。三昧。胡語。此云正定。於此三空正住不
亂。故名三昧。就此得名。義有多門。廣如別
章。此應具論。此三段竟。自下第四重明利
他。善立方便。是化他智。方便之義。汎論有
四。一進趣方便。如見道前七方便等。進趣向
果。故名方便二施造方便。如十波羅蜜中。方
便波羅蜜。巧修諸行。故曰方便。三權巧方便。
如二智中。方便智等。權巧攝物。故名方便。四
集成方便。諸法同體。巧相集成。故曰方便。故
地論云。此法巧成。名爲方便。又他經中。説六
相門。以爲方便。此亦是其集成方便。今此所
論。權巧方便。於權巧中。方便有三。一身業方
便。權形異現。如觀世音。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説法。如是一
切。二口業方便。隨化衆生。種種異説。名爲方
便。如無二乘。權以説之如是一切三意業方
便。謂方便智。隨化衆生。種種異解。今此所
論。是其權中意業方便。善立三業。巧便度物。
故曰方便。顯示三下。是化他行。顯示三乘。説
三乘因就大分小。名示三乘。於此中下而現
滅度。説小乘果。縁覺名中。聲聞名下。於此二
中説有涅槃。名現滅度。此等即是口業方便。
上來四段。合爲第一攝修所行。自下第二因
修成徳。於中初明自利功徳。宣揚已下。明利
他徳。初中有四。一所證平等。二具足下。所成
衆多。三廣普下。所證深廣。四得佛下。所成殊
勝。所證等中。亦無所作。無因可作。亦無所
有。無果可有。言不起者。無淨可起。言無滅
者。無染可滅。此擧道理。得平等法。約理辨
證。名前無作無所有等。爲平等法證會名得。
所成多中。具足成就無量總持。得陀羅尼。行
徳多也。如他經説。百千三昧諸根智慧。餘徳
多也。信進念等。名爲諸根。若通論之。一切善
法。悉名諸根。如涅槃説。就明所證深廣之中。
廣普寂定。所證廣也。一切法中不起妄想。名廣
寂定。深入法藏。所證深也。於眞法藏能深入
矣。所成勝中。得佛如來華嚴三昧。故徳勝也。
華嚴三昧。如華嚴説。彼一三昧。統攝法界。一切
佛法悉入其中。上來自利。宣暢一切。利他可
知。自下第三重明起修。住深定門悉覩現在
無量佛等。修起自利。住深定門。起行所依。無
心往來。直以三昧法門力起。故須住定。下明
起行。悉覩現在無量諸佛。攝行寛廣。由見多
佛。供養生福。受法生智。一念之頃無不周遍。
起行速疾。下明利他。濟諸劇難諸閑不閑。扶
人離苦。難別有八三塗爲三。人中有四。一盲
聾喑亞。二世智辨聰。三佛前佛後。四鬱單越
界天中有一。謂色界中長壽天離。此八難中。
三塗爲劇。菩薩濟之。人天苦微。名曰諸閑。菩
薩勸化。故曰不閑。分別顯等。授人善法。分別
顯示眞實之際。證法教人。理性眞實。得處名
際授人名示。得諸如來辯才智等。教法利
物。得諸如來辯才之智。起説之得謂得如來
四無礙智解了諸法。入衆言音。起説之解。入
謂解也。謂解衆生種種言音。用之起説。開化
一切。正明起説。自下第四重明所成。於中初
明成就自徳。於一切下。成利他徳。自中初言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所成殊勝。心常諦等。所
成不動。又過世間。明成斷徳。謂過分段變易
世間一切法也。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明成智
徳。諦謂安諦。謂常安住眞實無爲度世之道。
下利他中。於一切力物隨意自在。成利他徳。
由成勝通。於一切物變化隨意。故能利物。名
爲自在。爲諸庶等。起利他用。爲諸庶類作不
請友。化益方便。庶謂凡庶。類謂品類。不請有
二。一宿無道根。仰感菩薩。名爲不請。二無現
樂欲。不知求聖。名爲不請。菩薩於此強爲作
友。荷負群生爲之重擔。正明化益。聲聞捨
物。不將衆生以爲重擔。菩薩荷負。故用衆生
而爲重擔。擔別有四。如勝鬘説。此第三竟。自
下第四依前勝進辨修成徳。於中初先辨其
所修。一切善本皆度已下。明其所成。前所修
中。初明自利。二興大悲下。明修利他就自利
中。受持如來甚深法藏。明修勝解。如來藏性。
是佛如來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現已心。故
曰受持。護佛種性常使不絶。明修勝行。法界
諸度。是佛種性。護使離障。起善無間。名常不
絶。不利他中。先法後喩。法中四句。初興悲
愍。明起悲心。二演慈辨下。明起慈心。依慈
心起説。名演慈辨。教法生解。名授法眼。三杜
三趣開善門者。顯前悲益。杜謂塞也。教人離
惡。故杜三趣。教人修福。故開善門。四以不請
法施黎庶者。顯前慈益。喩中兩句。初如孝子
愛敬父母。彰前慈厚。於諸衆生已下。顯上悲
深。上明所修。下明所成。一切善本皆度彼岸。
明其所成。度猶到也。涅槃彼岸。行因到之。故
因成矣。悉獲佛等。明其果成有福智。悉獲諸
佛無量功徳。明得如來福徳莊嚴。智慧聖明
不可思議者。明得如來智慧莊嚴。智慧深廣
情縁莫測。口量不及。名不思議。上來歎徳。如
是之等不可稱計。是第四段彰其數量。此等
悉爲影響顯法。故皆來會。爲法心同。故來一
時。上來第二辨列徒衆。自下第三如來現相
而爲起發。阿難啓請。於中文六。攝爲三對。言
文六者。第一如來現相起發。二阿難請問。此
爲初對。三如來審問汝爲自請爲受化請。四
阿難實答我自請問。此是兩對。五如來讃嘆
勅聽許説。六對曰下。阿難奉勅彰已樂聞。此
是三對。初中爾時。擧現相時。言世尊者。擧現
相人。佛備衆徳。爲世欽仰。故號世尊。若論胡
音。樓伽陀伽。此云世尊也。諸根悦等。明所現
相。諸根悦豫。示現喜相。眼等五根。同現喜
相。名之悦豫。姿色清淨。示現喜色。色無慘
慼。故曰清淨。言光巍巍。重顯喜色。言顏魏
魏。重顯喜相。魏魏是其高勝之貎。佛何故喜。
喜有兩義。一念彌陀佛所成行徳可慶故喜。
二念衆生得益時至。故生歡喜。第二段中。尊
者阿難。擧能請人。承佛聖旨。彰所請依。旨謂
意旨。此承如來意力如被。故興請問。即從座
等。啓請方便而白佛等。正宣諸辭。辭中有三。
一申己所見。二唯然下。彰已所念。三何故下。
結問所爲。初中。先法。次喩。後合。未曾瞻下。
怪今異昔。法中還擧向前所現。喩中如鏡影
表裏者。鏡光外照。名爲影表。外照之光。明顯
鏡内。名爲影裏。佛身如是。光明外照所放之
表。顯曜佛身。名影表裏。合喩可知。未曾瞻
覩殊妙如今。怪今異昔。自下第二彰己所念。
於中初言唯然大聖我心念言。總宣己心。唯
是專義。彰己專念。故曰唯矣。然謂爾也。彰
己心中所念實爾。故曰唯然。啓佛令知。故
云大聖。自宣己心。名我念言。下別顯之。於
中初先念佛所得。去來現下。念佛所爲。前
中五句。相隱難識。且以言之。初句是總。餘
四是別。總中初言今日世尊。表別所念。爲
簡餘佛。故云今日。下餘句中今日例爾。住奇
特者。佛所得法。超出餘人。在世所無。故云
奇特。下四別顯。初句自徳。第二利他。第三自
徳。第四利他。第一第三自徳何別。前是涅槃。
後是菩提。第二第四利他何別。前者是其利
他之行。謂四攝等。後者是其利他之徳。所謂
十力四無礙等。初中世雄。佛之異名。佛於世
間最爲雄猛。故曰世雄。住佛住者。涅槃常果。
諸佛同住。今日世雄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
起化用。故今念之。第二句中。今日世眼。佛之
異稱。能開世人眼。令見正道。故名世眼。住
導師行者。四攝法等。是佛導師化人之行。今
佛住之。由住此行。今欲導人令入佛法。所以
念之。第三句中。今日世英。佛之別號。佛於世
間最爲英勝。故云世英。住勝道者。無上菩提。
是最勝道。内證眞道。是菩提道矣。佛今住之。
由住此道。知諸佛徳。故今念之。第四句中。今
日天尊。是佛異名。天有五種。如涅槃説。一者
世天。謂世人王。名爲天子。二者生天。謂四
王天。乃至非想。三者淨天。謂須陀洹。至辟
支佛。四者義天。謂諸菩薩。以解諸法空寂
義故。五者第一義天。謂佛如來。解知佛性不
空義故。佛於如是五天中上。故曰天尊。行如
來徳者。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五眼六通四無
礙等。是佛功徳。遊入名行。由入此徳。堪任度
物。故今念之。上來一段。念佛所得。下念所
爲。勝諸如來。是所爲也。去來現佛佛佛相念。
擧餘類此。得無今佛念諸佛耶。測此念餘。耶
者。是其不定之辭。以理測度。未敢專決。是
故言耶。何故已下結問所爲。何故威神光光
乃爾。此初對竟。自下第三如來審問。告曰云
何。是總問也。諸天教汝自以慧見。是別問也。
自下第四阿難實答。無天教我。對佛前言。自
以所見問斯義矣。此兩對竟。自下第五如來
歎問。勅聽許説。於中初先歎其所問。阿難當
知如來正覺下。擧佛功徳。勅聽許説。歎中初
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是總歎也。善謂好耳。
哉是助辭。稱機。當法。合時。名快。發深下別。
發深智慧。歎其問智。向前念佛五種功徳。名
發深智。眞妙辯才。歎其問辭。向前歎佛住於
五徳。名眞妙才辯。辯實名眞。言巧稱妙。言能
辯了。語能才巧。故曰辯才。愍生問義。歎其問
心。亦得名爲歎問所爲。阿難向前擧佛五徳
而爲請問。此之五徳。以慧爲主。名問慧義。如
來已下。歎問利益。於中有四。一如來彰己悲
心憐生。佛悲殊勝。餘不能加。不能蓋上。名無
蓋悲。亦有經本治爲無盡。無蓋是正。不須治
改。以此大悲矜哀三界。矜猶憐也。欲。色。無
色。是其三界。二所以下。如來彰己。出世爲
物。所以出興。問以起發。下對顯之。光闡道
教。欲拯群萌。教法利人。惠以眞利。證法益
物。理是眞實。教人名利。三無量億下。明佛
難値。先法。後喩。四今所問下。約對三明問
有益。今問多益。總明有益。開化一切。別明益
也。上來歎其所問。下擧佛徳勅聽許説。於中
初先廣擧佛後。述前所歎。阿難諦下。勅聽許
説。説己所念。又復前段廣擧佛徳。明己能
説。後勅聽許説。明己欲説。就前段中。先明
果勝。所以者下。辨因顯果。就明果中。初先
對上阿難所念。明佛慧勝。以一飡下。對前阿
難所見諸根悦豫等事。明佛身勝。明慧勝中。
如來正覺。總擧佛智。其智難等。別以顯勝。其
智難量。明智深也。窮證涅槃甚深法性。故智
難量。明智深也。此則是前住佛所住。難量之
智。證法名住。多所導御。明智廣也。此則是
前住導師行。慧見無礙。彰智自在。於諸法門
知見無礙。此則是前行如來徳。無能遏絶。顯
其智勝。不爲他人之所仰遏絶。顯其勝相。名
無遏絶。此則是前住最勝道。下明身勝。以一
飡力能住壽等。約化顯實。隨化示受一飡之
力能住多劫身無衰損。明佛體常。亦得名爲
約實顯化。以實常故。隨化現受一飡之力。能
住多劫身無衰損。文中初言以一飡之力能
住壽命億百千劫。彰命常也。諸根悦等。明
身常也。諸根悦豫不以毀損。就上所現諸
根悦豫。明其常徳。姿色不變。就上所現姿
色清淨。明其常命。光顏無異。就上所現光
顏魏魏。明其常定。上來就果明佛身慧二種
倶勝。下次擧因顯成前果。所以者何。徴問
發起。所以如來得此勝慧常身者何。下對釋
之。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明其所修成滿故
勝。定止。慧觀。此二行主。以是偏擧。餘皆從
之。故隱不論。定慧究竟。故名爲究。通暢自
在。故名爲暢。寛廣無邊。稱曰無極。此則是
其心自在行。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明其所學
自在故勝。此則是其法自在行。善入一切界
之門。法門之力無所不現。名爲自在。上來至
此廣擧佛徳。述前所歎。阿難諦下勅聽許説。
説己所念。謂念西方無量壽佛。諦聽。勅也。
爲汝。許也。此第五竟。第六阿難奉教聽受。文
顯可知。上來序竟。就正宗中。文別有三。一明
所行。二阿難白佛法藏比丘爲己成佛而取
滅下。明其所成。三告阿難其有衆生生彼國
者住正定下。明其所攝。此三皆就彌陀佛説。
言所行者。彰彼如來本昔所修無量行願。言
所成者。彰彼如來現今所得身土之果。言所
攝者。彰彼如來現今攝取十方國土無量衆
生同往彼國教化利益。此三即是經之大宗。
就所行中。初列多佛。明起行縁。時有國王聞
佛説下。彰彼法藏依之起行。前中合擧五十
四佛。初五十三。一處並擧。末後一佛。法藏親
承。一處別擧。就前五十三佛之中。乃往過去
不思劫等。彰其時今。定光出等。次第並列。如
此諸佛皆悉已過。結前生後。下次列其自在
王佛。名世自在。是其別名。如來應等。是其通
號。佛徳無量。依徳施名。名亦無限。經隨一
數。略列十種。十中前五。是佛自徳。後五利
他。就前五中。初二一對。前一道圓。後一滅
極。後三一對。初二因圓。後一果極。就初對
中。言如來者。彰其道圓。乘如實道。來成正
覺。故名如來。言應供者。顯其滅極。證滅相
應。故名爲應。又證滅故。合應供養。故云應
供。就後對中。初二因圓。於中初言等正覺
者。其彰解圓。餘經中亦名正遍知也。正者是
理。於理窮照。故名遍知。今言等者。是彼遍
也。稱理名等。正者還是餘經正也。言其覺者。
是彼知也。明行足者。明其行圓。明是證行。證
法顯了。故名爲明。分別有三。如涅槃説。一菩
薩明。所謂般若波羅蜜矣。二諸佛明。所謂佛
眼。三無明明。謂十一空。彼非智解。故曰無明。
能生智明。故復名明。前二能證。後一所證。又
龍樹説。佛具宿命。天眼。漏盡。故曰三明。行
是教行。如地持説。止觀名行。又龍樹説。戒定
慧等。名之爲行。此二圓具。故名爲足。言善逝
者。明其果極。善名爲好。逝稱爲去。如來好
去。故曰善逝。佛徳滿足。更何處去。而言好
去。雖無去處。非不能去。如劫盡火。雖無所
燒。非不能燒。故得云去。就後五中。前四是
別。後一是總。前四別中。世間解者。是化他
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
及天人師。此之兩號。是他化能。彼無上士調
御丈夫。能調物心。自調調他。調御中極。故曰
無上。士者。是其人之別稱。此無上士能善方
便調伏衆生。名調御丈夫。天人師者。能授與
法。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名天人師。六道倶化。
天人益多。以是偏擧。佛者。是其化他之徳。此
翻名覺。自覺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爲佛。言世
尊者。此號是總。佛備衆徳。爲世欽重。故號世
尊。上來明佛之起行縁。下明法藏依之起行。
於中初明世間之行。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説
此頌下。明出世行。地前所行。名爲世間。地上
出世。世間行中。次第有三。一聞法發心。二出
家修道。三詣佛所禮讃發願心。初中。時有國
王。擧起行人。聞佛説法心懷悦豫。聞法心喜。
尋發道意。正明發心。菩提心義。廣如別章。此
應具論。第二段中。棄國捐王。明其所捨。行作
沙門。彰其所爲。此翻名息。息諸惡故。號曰法
藏。列其名諱。高才勇等。辨其性行。才謂才
巧。才徳過人。故曰高才。志強名勇。心明稱
哲。此徳孤出。名世超異。第三段中。初詣佛
所。次到已敬。稽首。敬也。屈尊接卑。故用表
敬。右遶愛也。旋遶不捨。故用表愛。長跪已
下。讃歎發願。長跪合掌。興讃方便。以偈頌
曰。經家總擧。何故言偈頌。言義妙美。諸讃
歎者。多用偈頌。又偈巧約。少字之中。能攝
多義。法藏比丘。欲以約言廣收佛徳。故以
偈頌。下出偈辭。初有七偈。讃歎佛徳明其所
求。後十三偈。發願求佛。明其能求。前七偈
中。初五偈半。正歎佛徳。後一偈半。結歎佛
徳。前正歎中。初兩偈半。歎佛身業。次有半
偈。歎佛口業。後兩偈半。歎佛意業。就歎身
業中。言光魏魏。歎佛光勝。以爲一門。言顏魏
魏。嘆佛身勝。復爲一門。魏魏之言。已如上
釋。復有七句。顯光魏魏。威神無極。光發所
依。由佛威徳神力無極。故能放光。如是炎
明。正擧光體。無與等者。對人顯勝。餘人身
光無與齊等。日月摩尼至若聚墨。對事顯勝。
此等諸光。若對佛光。皆悉隱弊。猶如聚墨在
珂貝邊。下有兩句。顯顏魏魏。如來容顏超世
無倫。故顏魏魏。倫謂匹矣。次嘆口業。正覺大
音響流十方。下嘆意業。於中初有兩偈之文。
嘆佛行徳。後之半偈。嘆佛斷徳。行是菩提。斷
是涅槃。前中初偈。嘆佛徳勝。後之一偈。嘆佛
徳深。勝是教行。深是證行。前嘆勝中。戒聞精
進三昧智慧。擧其徳體。威光無侶殊勝希有。
就徳顯勝。威徳無侶。他不能齊。殊勝希有。佛
徳過彼。後歎深中。深諦善念諸佛法海。趣證
方便。諦謂審諦。深思諦觀。念佛法海。故能得
證。如來藏性。是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涯
底。證行成就。此嘆行徳。下嘆斷徳。無明是
癡。欲者是貪。怒者是瞋。佛斷永無。故斷勝
矣。上來別嘆三業功徳。自下結嘆。人雄師子
神徳無量。總以結嘆。功勳廣等。隨別結嘆。功
勳廣大。結嘆前口。正覺大音響流十方。故佛
化他功徳廣大。智慧深妙。結嘆前意。前有多
徳。偏結其慧。以行主故。深結前深。妙結前
勝。光明威等。結嘆前身。上來嘆竟。自下發
願求前所嘆。於中初有十偈之文。正起願心。
後之三偈。請佛證知。前十偈中。初之五偈。求
佛法身。後之五偈。求佛淨土。求法身中。初之
一偈。願求佛果。次有兩偈。願求佛因。後之兩
偈。校量顯勝。就求果中。願我作佛齊聖法
王。求佛自徳。過度生死靡不解脱。求利他
徳。就求因中。初有偈半。求自利行。下有半
偈。求利他行。求自利中。初偈擧彼六度之
行。布施調意。是其檀度。修施治慳。名爲調
意。戒是戒度。忍是忍度。精進進度。三昧禪
度。智慧智度。慧勝名上。下對起願。吾誓得
佛。起行所趣。普行此願。求因趣向。下求利
他。文顯可知。上求求因。自下兩偈。校量顯
勝。堅其願心。假令有佛百千億萬。擧其佛
寶。無量大聖數如恒沙。擧其僧寶。供養斯
等。供前僧寶。斯等諸佛。供前佛寶。不如求
下。對願比校。彰其不及。却猶退也。雖供多
聖。不如自己求道不退。故重堅發。經中如此
比校大多。不可具説。供養有限。求道之心無
齊限故。下求土中。初三偈半。自求淨土。後一
偈半。求土攝他。就自求中。初有兩偈。汎擧多
土。次有半偈。明己所求。於諸土中。最爲第
一。後之一偈。顯第一相。前汎擧中。如恒沙
等。廣擧多土。光明照等。就彼多土明莊嚴
相。光遍此國。明佛如來光明莊嚴。如是精
進威神難量。明佛如來神通莊嚴。佛於彼土
懃現化事。名爲精進。化事衆多。是故名爲
威神難量。此汎擧竟。令我作佛國第一者。於
前所擧諸國土中。諸相莊嚴最爲第一。現今
所成彌陀國是。下有一偈。顯第一相。其衆奇
妙。明衆第一。道場超絶。明處第一。國如泥洹
而無等雙。明國第一。亦得名爲樂第一也。
泥洹涅槃。本是一名。傳之音異。故下文言。彌
陀國中。衆生受樂。而次泥洹。上來自求。下有
一偈半。求土攝物。我當愍哀度一切者。明己
當來成佛道時度脱一切。十方來生心悦淨
等。明於當來生我國者齊獲勝益。十方來生。
生人多也。心悦清淨。歸心純也。已到我等。獲
利勝也。上來十偈。正起願心。下有三偈。請佛
證知。於此文中。初有半偈。請世自在佛爲己
作證。次有半偈。更興願心。次有一偈。請十方
佛爲己作證。下有一偈重起願心。初半偈中。
幸猶願也。願佛信我所求不虚。明我當來定
必得果。是故請言幸佛信明。佛證不虚。是故
言是我眞證。其次半偈更興願中。發願於彼
所求之事。力勵精勤修習所欲。法身淨土。各
願於彼力精所欲。其次一偈。請十方佛作證
可知。末後一偈重起願中。結誓自要。故云假
令身止諸苦忍終不悔。上來明其世間之行。
下明出世。於中初略。如是修已諸彼佛下。廣
明所行。略中有三。初法藏請。如來反答。彰彼
先知。不爲宣説。二法藏重請如來爲説。三法
藏聞説。依之奉行。初中先請。後佛反答。請中
法藏説此頌已。結前起後。而白佛下。彰彼請
辭。我發無上正覺之心。牒前起後。向前偈中
求身求土。名發無上正覺之心。心爲行本。彰
己有本。明堪起行。生彼請也。願佛爲我廣説
經法。正請宣説。我當修等。彰請所爲。所爲有
三。一是所行。二是所成。三是所攝。我當修
行。是其初門。修行法身淨土之因。攝取已下。
是第二門。明己所成。身所成土攝取佛國清
淨莊嚴等。是所成土。於世速成。是所成身。拔
生死等。是第三門。明己所攝。攝取衆生。教
化令出生死苦本。拔生死者。出生死果。拔懃
苦本。離生死因。由因數受生死之苦。故名
彼因爲勤苦本。下佛返答。饒王佛者。世自
在王之別名也。告法藏等。返請之辭。此初段
竟。第二段中。初法藏請。斯義弘深非我境界。
彰己不知。前佛據其自分所修。道言自知。法
藏今就勝進所習。言非己境。不相乖違。斯謂
此也。弘謂大也。此前所請出世之行。其義大
深。非我境界。爲是次請唯願廣等。請佛宣説。
文中偏求淨土之行。身行略無。我聞此下。彰
請所爲。下佛爲説。知高明志願深廣。知其心
大。下佛授法。即爲法藏而説經言。總明所説
譬如下別。別中初先教其堅心。先喩。後合。於
是世已下。正爲宣説淨土之法。即爲廣説二
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天人善惡。汎説一切諸
土之因。國土粗妙。汎宣一切諸土之果。粗猶
麁也。説惡説麁。令其捨遠。説善説妙。使其
修習。於諸説中隨欲廣教。名應其心願悉現與
之。此第二竟。自下第三法藏聞説依法修行。
於中初別。法藏比丘攝取下結。別中初先見
上所説淨土之果。超發已下。修上所説淨土之
因。因中初先更發勝願。其心寂下。依願起行。
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世無及者。明修證行。理
絶衆相。故無所著。求入名志。證深離相。故世
無及。具五劫下。明修教行。於中初明法藏比
丘五劫起行。阿難白下。彰彼如來壽命長久。
成前法藏於彼佛所五劫修行。阿難先問。後
佛答之。彼佛壽命四十二劫。法藏壽命亦應
如是。故彼法藏於一身中在彼佛所五劫修
行。問曰。若彼得壽多劫。劫盡之時居住何處。
而得修行。釋言。餘人見其劫盡。其法藏等。見
彼國土安隱不動。故得起修。與法華中。衆生
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
滿。其義相似。上來別竟。法藏比丘攝取下結。
一人具修無量土行。未來還得無量種土。隨
人異現。上來略竟。自下第二廣明所修。於中
初先廣前大願。時彼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
下。廣前所行。就前廣願中。文別有六。一法藏
詣佛所彰己行。二如來遣説。三法藏自宣己
所發願。四我建下。説已重復立誓自要。五法
藏比丘説此頌下。如要相現。六於是法藏具
足修下。總以結嘆。就初段中。如是修已。結前
生後。詣彼佛等。啓白方便。而白佛等。申己所
修。我已於前五劫之中。攝取嚴土清淨行矣。
第二段中。佛告比丘。汝今可説。正勸宣説。宜
知是時。催令速説。發起悦等明説所爲。爲益
諸衆。故須宣説。發起悦可一切大衆。爲益凡
夫二乘故説。由彼法藏自説已願。令衆同喜
願生其國。名發起悦可一切衆矣。菩薩聞下。
爲益菩薩。由彼法藏自説己願。令諸菩薩學
之同發。故云聞已修行此法滿足大願。聞已
修行。起願始也。縁致滿等。願心成也。自下第
三法藏比丘自宣己願。唯垂聽察。請佛得説。
如我所願當具足説。總許宣説。下正説之。於
中合有四十八願。義要唯三。文別有七。義要
三者。一攝法身願。二攝淨土願。三攝衆生願。
四十八中。十二。十三。及第十七。是攝法身。
第三十一。第三十二。是攝淨土。餘四十三。是
攝衆生。文別七者。初十一願。爲攝衆生。次有
兩願。是其第二。爲攝法身。次有三願。是其第
三。重攝衆生。次有一願。是其一願是第四。重
攝法身。次有十三。是其第五。爲攝衆生。次有
兩願。是其第六。爲攝淨土。下有十六是其第
七。重攝衆生。就初段中。初有兩願。願生無苦。
後之九願。願生得樂。無苦中。初一願願其自
國無苦。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不取
正覺。不取正覺者。諸願不滿。終不成佛。假設
所願不滿得成。誓終可不取。是故説言。設我
得佛。國有地獄畜生餓鬼。不取正覺。餘亦如
是。言地獄者。地下牢獄。是其苦處。故云地
獄。言餓鬼者。飢渇名餓。恐怯多畏。故名爲
鬼。言畜生者。此乃從生畜養爲名。一切世
人或爲敢食。或爲驅使。畜養此生。故云畜生。
後之一願。願己國中所有衆生命終。不向他
國受苦。此之兩願。願生無苦。後九願生得樂
之中。初之兩願。願生身樂。後之七願。願生心
樂。心中五通各別爲一。漏盡分二。故有七願。
次有三段文相易知。第五段中。初三願。攝他
國衆生。次一願。攝自國衆生。次一還攝他國
衆生。後八還攝自國衆生。第六段中。明攝淨
土。文顯可知。第七段中。初五攝取他國衆
生。三攝取自國衆生。次五還攝他國衆生。
次一還攝自國衆生。後二復攝他國衆生。此
第三竟。自下第四約前所願立誓自要。於中
合有十一偈文。前之十偈。立誓自要。後一
請證。就前十中。初三自要。後七順求。前
自要中。初偈約佛自徳自要。前所發中。求
法身願。求淨土願。名超世願。興心名建。得
果決定。故云必至無上道矣。此言順擧。斯願
不滿誓不成者。是自要也。後二約就化徳自
要。於中初偈擧佛法施化益自要。後偈擧佛
名聞普周化徳自要。靡猶無也。我成佛時名
聞十方。有人究竟於我名字無所聞者。不取
正覺。就順求中。初偈是略。離欲深正念淨慧
修梵行。擧己善因。下用求果。求無上道。求佛
自徳。爲天人師。求利他徳。餘六偈廣。於中初
有五偈半文。廣擧佛徳。末後半偈。發願求同。
前擧徳中。初有兩偈。擧佛化徳。次有一偈。擧
佛自徳。次有一偈。復擧化徳。後一偈半。重擧
自徳。就初兩偈化徳中。神力演光照無際土。
身業化也。消除已下。口業化也。消除三垢。濟
度厄難。小乘法教。化斷三毒。名除三垢。開彼
慧眼滅昏盲闇。大乘法化。閉塞惡道通善趣
門。人天法化。功祚一偈。擧佛自徳。功祚成
滿。是佛徳洪。功果福祚。皆悉成滿。威曜朗
等。是佛徳用。且擧光用。餘略不論。威曜十
方。光之廣也。日月戢輝天光不現。光之勝也
佛光映弊。日月攝光。不能外照。名戢重輝。爲
衆一偈。重擧化徳。文顯可知。後一偈半。重明
自徳。初偈明佛因成得果。供一切佛具衆徳
本。福因成也。願慧悉滿。智因成也。爲三界
雄。明因得果。下有半偈。彰用自在。佛無礙
智。達無不照。上來一段。廣擧佛徳。願我功
慧等此勝等。發願求同。功是福因。慧是智因。
願我以此福智之力。等佛如來最勝之尊。上
來十偈。立誓自要。斯願一偈。請證要瑞。若定
剋果。大千應動。空雨妙華。自下第五如要相
現。法藏説已。應時地動。應前所要。雨華散
上。應後所要。自然已下。出聲記嘆。自下第
六總以結嘆。初先結之。超出下嘆。上來明願。
下次明行。於中有二。一明修具。二隨生下。明
報殊勝。前中復二。一修淨土行。二從不生欲
覺已下。修法身行。修土行中。時彼比丘於其
佛所大衆之中發此弘誓建此願已。牒前起
後。牒前願心。起於後行。龍神夜叉乾闥婆
等。是其八部。發此弘誓。牒前所發四十八願
而起於後。建斯願已。牒前我建超世願等而
起於後。下明起行。一向專志莊嚴妙土。總明
起行。所修佛下。別明起行。別中先擧淨土之
果。於不可下。對之修因。前擧果中。所修佛
國恢廓廣大。明土廣也。超勝獨妙。明土勝也。
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明土常也。修因可知。法
身行中。初別。後總。別中有四。一離煩惱。二
勇猛下。明修善法。三遠離下。明離惡業。四棄
國下。明修善法。離煩惱中。初就自行明離煩
惱。無有虚下。就利他行明離煩惱。前自行中。
文曲有四。第一明離煩惱因縁。二忍力下。明
修對治。三無染下。離煩惱體。四三昧下。復明
修治。就初段中。先離惑因。不著色等。明離惑
縁。前離因中。不生欲覺瞋覺害覺。正明所離。
覺有八種。如地持説。一是欲覺。思財思色。二
是瞋覺。亦名恚覺。思欲瞋他。三者害覺。亦名
惱覺。於他人所念欲加害。四親覺。追憶親縁。
五國土覺。念世安危。六不死覺。謂身不死。廣
集資生。七族姓覺。念氏族高下。八輕誣覺。念
凌他人。此八種中。初三過重。爲是偏擧。不起
欲想瞋想。重復顯之。不起欲想。名離欲覺。不
起瞋想。名離瞋覺。不起害想。名離害覺。亦可
前言不生三覺。就始彰離。不起欲想瞋想害
想。據終明離。未對境界。預起邪思。名之爲
覺。對縁生心。説爲三想。此皆離之。下離惑
縁。不著色聲香味觸等。此初段竟
無量壽經義疏上


無量壽經義疏下卷
 沙門慧遠撰 
次明修治忍力成就不計衆苦。能忍違縁。故
離三覺不起三想。少欲知足。能忍順縁。故離
色聲香味觸等。此兩段竟。次離惑體。無染恚
癡。染猶貪也。此三段竟。下復修治。三昧常
寂。止行深也。智慧無礙。觀行勝也。上來四
段。合爲自利。下就利他明離煩惱。無有虚
僞諂曲之心。明離心過。言和顏者。明離身過。
愛語先問。明離口過。由無煩惱。故身口意中
不起過矣。上來第一明離煩惱。自下第二明
其修善。於中有三。一起願心。二恭敬下。依願
起行。三住空下。行成入證。初起願中。勇猛精
進志願無倦求清白法。自利願也。惠利群生。
利他願也。第二行中。先明自利。後明利他。前
自利中。恭敬三寶奉事師長。攝行方便。恭敬
三寶。攝福方便。奉事師長。攝智方便。以大嚴
等。彰行成就。以大嚴者。謂以福智二種莊嚴
而自嚴也。具衆行者。隨別以分。謂具檀等一切
行也。下明利他。以行教他。故令衆生功徳成
就。第三證中。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
諸法非有。人法無性。名之爲空。假人假法。相
亦不有。名爲無相。於此二中。無有希求願樂
之心。名爲無願。又離妄想。亦名無願。於此
三中。無果可爲。名爲無作。故維摩云。雖行
無作而現受身。故知無作約果以論。於前三
中。無因可生。名云無起。故維摩云。雖行無起
而起善行。故知無起約因以説。然諸經中説
理不定。或説一空。如大品中所説獨空。辨一
不多。故名爲獨。或説二種。謂二無我。或説三
種。空無相無願。或説四種。如維摩説。謂空
無作無相無起。又大品説。有法空。無法空。自
法空。化法空。亦是四種。別章廣釋。或説五
種。如此中説。空無相無願無作無起。備如向
釋。或説七空。如大品説。或説九空。如毘曇
説。或説十一。如涅槃説。或説十四。如大品
説。或説十八。如大品説。或説二十五空。如
涅槃説。廣則無量。今據一門。且説五種。於此
理法證會名爲觀法如化。證法非無此第二
竟。自下第三明離惡業。於中初先明其離過。
修習善下。彰其攝治。前離過中。遠離麁言。明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