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 (No. 1741_ 李通玄撰 ) in Vol. 36

[First] [Prev]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身。一念遍周。而無作者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二之上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
卷二之下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第三修行住。忍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南義
如前云。從此南行六十由旬者。以明從十二
縁觀竟。重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上現行
分別。一一根中所有現行分別。皆悉解脱。以
前十二縁生觀。觀六根名色識三種成智。今
此位中。以智隨六根現行分別。無不解脱故。
云從此南行六十由旬。楞伽道者。此楞伽山
居大海中。四周大海。其山高峻。傍無門戸。難
往難登。於此大海岸上有道。以明於十二有
支。五蘊六根中。至大道超度生死。明其六根
以成智境。根境無染。超生死海。以表其山難
往難登。今已登得故。云楞伽道也。以比丘
空中經行。如楞伽山。從空而入者即得。以明
於十二有支六根名色識種。智三法起。無明
生死大海。我慢瞋癡高山。甚難超越。今以禪
定觀照。方便力了根境識悉皆空虚。無明滅。
生死海竭。我慢高山皆摧裂。智淨六塵如滿
月。故云。楞伽道邊有聚落。名爲海岸。今既六
根皆爲智海。五蘊十二縁六根境界。總爲法
界大海普光明智聚落也。善財至楞伽道海
岸聚落。觀察十方。求覓善住比丘者。重觀
自六根上習氣使。令同空理。合及十方衆生
六根中境界。總同觀一性虚空。令其見聞覺
觸使空。智慧門所行。法界聚落。見聞觸受一
切聲香。皆爲法界也。比丘名善住者。以明善
住法空。常行利物。不離法空故。於空中往來
經行。故名善住。以明常於生死海。行一切行。
生死海。及行利衆生。總不離虚空。無所染
故。已下天王龍王十王恭敬者。有二義。一明
有道感招。二表行十波羅蜜行。自在如王。廣
在經文。已上三善知識。第一妙峯山頂徳雲
比丘。以明初入相盡。智慧光明高勝。出世
間。以比丘表之。第二海門國海雲比丘。以明
自得離一切相。諸佛境界智慧光明。須觀生
死海一切自他十二縁六根名色識現行作用
上。以成根本智大光明海。得普眼經法門。第
三至楞伽道邊海岸聚落善住比丘。得速疾
供養諸佛。成就衆生菩薩無礙解脱門。以明
重觀六根上習氣。得超渡生死海之岸。得法
空智慧。成利益世間生死。自在之岸。此已上
三善知識。且明淨得五蘊中十二有支六根
上煩惱。成智慧出世解脱之業。唯度衆生之
行。仍是出世功成修道行門。事合如是。以是
義故。以比丘表之。以明比丘是出俗行。是故
善財至此位問。云何修行佛法。云何積集佛
法。乃至云何不捨見佛。於其常精勤修習菩
薩道。廣如經説。以明此位雙問。佛法菩薩
法會融。以明出世智以成。菩薩俗習未了已
下。意明不離世間根本清淨智。而學菩薩世
間之智。即示已下善知識。俗士彌伽以居市
肆。説輪字莊嚴門。以次俗士解脱長者等。以
明世間鬧處是解脱。不假要居山居空。遷彼
前心。令成後位。爲昇進已下。彌伽解脱長者
海幢比丘。成世間不離出世間法。俗士兼比
丘表之
第四生貴住。以精進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
南方義如前。有國名達里鼻茶。其國在南印
度之境。名義未翻。城名自在者。爲此善知
識。以達出世之智。又通明俗諦。眞俗二諦自
在故。城名自在。其中有人。名曰彌伽。身是俗
人。又居市肆。一如俗相。故名爲人。爲居市
肆。不可稱名長者居士之號。故名曰人。彌伽
者此云降伏諸邪論。故彌伽問善財云。汝已
發菩提心耶。善財言唯彌伽下座。頂禮善財。
五體投地散華。及寶無量種香供養善財。然
後爲説輪字莊嚴門者。爲明菩薩敬菩提心。
善財以得佛根本智慧光明。彌伽是根本智
中行。以明敬本智故。以世間敬出世間智故。
爲明菩薩處世間。行菩薩道。於生死海不出
不沒。不沈淪者。獲無量功徳海者。只由根本
智致使如是。以是義故。得此智者。須當敬之。
爲明根本普光明大智。是萬徳之宗。出生死
之本。行大慈悲者之源。普賢行之宮室堂殿
樓閣。生一切衆生之本母。養一切衆生之衣
服飮食。資生之大海。人天善根總由此根本
智生故。是以聞發心者。敬之即佛。故彌伽
聞善財已發菩提心。是故五體投地散華。衆
香及衆寶衣服供養善財。珍重施禮。然後説
法。此乃不輕未學。敬學如佛。爲善財放口中
之光。以明教也。爲説輪字品者。輪者圓滿之
義。以俗間名字説法。圓滿清淨。能壞生死諸
不善業。句義名詮次第圓滿有見。及聞受持
之者。得清淨智業。破生死業。破不善之海。成
大善海。破愚癡海。成大智海。破貧窮苦惱海。
成大福徳海。一一句義。主伴相成。無失道意。
一一句義説。如因陀羅網互相參徹。一一字
内。隨器隨根。轉無量法輪。無異世間諸名
字法。便成出生死法。能變世間法。以爲佛
法。能變世間愚癡。以爲智慧。能變世間言音。
以爲諸佛言音。廣説無量利益。略而擧之。思
之可見。從我唯知此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
法門已下。是推徳昇進
第五具足方便住。禪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
南義如前。自此南行有一聚落。名曰住林者。
此位不言國城。但從此南行。以明彌伽在市
肆上鬧處是靜。以明一切衆生生死大海塵
勞爲市肆。以明不離世間生死鬧處。爲住禪
林也。聚落者衆人所居。衆多爲聚落。此明生
死衆生衆多處。智者處之爲禪林。前位彌伽。
此位解脱長者。同處生死世俗煩鬧之處。以
爲寂靜故。從南行。不言方。不言國。不言城。
但云南行。南者正也。行者昇進也。爲正法爲
昇進故。云從此南行。以一切世間生死塵境。
總爲法聚落。總爲禪林故云住林。以此第五
禪體。一切衆生境界。以爲自性禪故。是故以
俗士解脱長者表之。迴前三比丘出世心。令
入衆生生死聚落。以爲禪林聚落。善財於
解脱長者所請法。解脱長者。以自善根力。佛
威神力。文殊師利憶念力故。以法身智體清
淨。皆自有之。是自善根力。以根本智。本自十
方大用恒寂靜故。是佛威神力。初所顯自清
淨智。由無相法身空慧。而能發起自清淨智。
是文殊師利憶念力。還以此本清淨智。以爲
禪門。性自無垢。含容總爲一身。一切佛刹互
相容入。如光影像。且擧各隨方面。各十佛刹
微塵諸佛國。清淨莊嚴身。如淨琉璃含諸影
像。色相無礙。於身中顯現。無量諸佛。出興於
世入涅槃。一切諸佛衆生無盡三世業果一
切顯現。以明自性無垢。禪性自遍周故。無虚
空不遍。無境界不容。無作淨智本自如是。圓
三世因果法自如是。無延促性。不是作得。
是一切世間法自性禪。一切境界。本來自定
自靜故。以俗士解脱長者表之。不令於世間
外別有欣求。修行者應如是信解。如是修行。
世間萬境現前。皆是住林。皆是禪林。只爲世
間強取他境。而執是非。自分他土。其心以生
諸業。當生苦果。知復如何也。自我唯知此如
來無礙莊嚴解脱門已下。是推徳昇進。此已
上兩位。明俗體本眞。世間鬧處是靜。一切萬
境。及一切衆生心量。性自禪門
第六正心住。般若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從
此南行。至閻浮提畔者。以明至此位修行。至
出世間及世間二法極。表之畔。從妙峯山已
下三比丘。表出世間智慧解脱。從彌伽長者
至此海幢比丘。表世間中出世間智慧解脱。
二俗士一比丘表之。有一國土。名摩利伽羅
未翻。彼有比丘。名曰海幢者。以此第六般若
道成。身心意想寂滅不生。離出入息。身體支
分十三處。出化身不同。十方利物。智慧如
海。身心寂然。都無思覺。名之爲幢。善財見海
幢比丘在。經行道側。結跏趺坐。離出入息。經
行道是用。結加趺坐。離出入息是寂。以明寂
用無礙。足下出無數百千億長者居士婆羅
門衆。十方化利者。以明長者居士婆羅門衆
之行。居卑謙下。離慢不自高故。足下出居
士婆羅門衆也。兩膝出無數百千億刹帝利
婆羅門衆者。是王種也。以明膝是卷舒自在
之義。以明王者世間自在故。像菩薩於生死
自在故。腰間出等衆生數仙人衆者。以明腰
是行五欲之所在。仙人是淨離五欲故。以明
菩薩處於欲境。恒不染著。不著不離恒清淨
故。仙人表之。兩脇出不思議龍衆。不思議龍
女衆。十方利潤衆生者。以明兩脇是挾持覆
蔭義。以明大智大悲心。以龍及龍女表之。龍
表智。龍女表慈悲。像菩薩恒遊法空。智慈
恒遍。衆生攝持覆蔭雨法。故胸前卍字中。出
無數百千億阿修羅身者。胸前卍是萬字。以
明菩薩於生死中。行萬行而不沒。以阿修羅
王表之。以阿修羅王在大海中。足至海底。水
至半身。背上出二乘衆無數百千億聲聞獨覺
者。以二乘背生死。背智悲故。以是背上出。從
其兩肩出無數百千億夜叉羅刹王者。以明
兩肩是力用大自在處故。以出夜叉羅刹王。
皆能飛空。力用自在。是防護義。以明菩薩示
行威勢。多力守護僧伽藍及以善人。從其腹
出無數百千億緊那羅王及女者。以明腹是
包含義。以明緊那羅王是歌樂之神。女表慈
悲。像菩薩大智大悲。包含萬徳。常於十方人
天六道。以衆法樂樂衆生。令離衆苦憂惱。以
緊那羅王及女表之。王者自在義。腹中出無
數乾闥婆及女。此是樂神。如此技兒在十寶
山中住。諸天須音樂時。往彼天中設樂。亦表
菩薩智悲。包含衆徳。法樂以娯樂衆生。令得
歡喜。離諸苦惱也。從其面門出無數百千億
轉輪王者。口者是説正教之門戸。像菩薩恒
以四無礙辯。以爲四兵。以七菩提分法以爲
七寶。不作無義綺語言詞。以表口出轉輪王。
一切言音皆成教法。兩目出無數百千日輪。
普照一切諸大地獄及諸惡趣。目者眼也。以
明眼中瞳人是也。以像菩薩常以智眼大慈
悲眼。觀一切衆生。隨根設教。令離諸惡。白毫
相中出無數百千億帝釋身者。帝釋此云能
主。能與諸天作主故。以明眉間毫相。是諸
佛放中道智慈圓滿果光處。以取帝釋爲能
主。表菩薩以中道智悲圓滿行。主導一切十
方衆生故。頭上出無量佛刹微塵數菩薩衆。
頭者相盡。智悲行圓乃無極故。擧無量佛刹
微塵爲量。頂上出無數百千億諸佛者。頂上
尊高最勝。故出佛衆。像根本智也。已下十二
處化用。總是頂上起。通頂上有十三處。此位
已明正心住。離出入息。寂用無礙。至十地中
第六地。還同此位。得寂滅神通。但以智悲深
廣不同。十地夜天表之。此位比丘表之。思之
可見。善財住立。思惟觀察。經一日一夜者。以
檀波羅蜜捨心圓滿也。七日七夜七支戒圓也。
半月者忍圓滿也。以忍自利不益於他。以爲
半月。一月者精進波羅蜜。自利利他以爲一
月。六月者以度行成。六日者六箇智慧滿。海
幢比丘云。此三昧名普眼捨得者。以慧眼如
空。十方普照。空慧無體。物亦本無。根境恒空。
照無不徹。於境不染。名普眼捨得。既無取捨。
正見現前。故以佛知見故。又名般若波羅蜜
境界清淨光。又名普莊嚴清淨門。以明用空
智慧。於身支分十三處。幻生諸身。起化如雲。
充滿十方一切諸佛境界衆生界。成就教化莊
嚴一切衆生事業。然其身心都無思覺。此是
出情量之無作妙神。性同虚空。大用自在。從
我唯知此一般若波羅蜜三昧光明已上。是
推徳昇進。此上六波羅蜜。以滿出世間心。及
於世間中心已竟。後休捨優婆夷。以明成就
大慈大悲。以方便波羅蜜。入於生死。同於衆
生八萬四千那由他煩惱行。同事攝生。後位
是也。如後具文。若不如是。出世解脱偏多。大
悲不滿。從妙峯山上初發心住。海門國治地
住。海岸上修行住。從彌伽長者達里鼻荼國
生貴住。至住林聚落具足方便住。第六正心
住。一終解脱。從第七不退住。成後三位。至灌
頂住。若不如是位位相成。修行者得一法。自
謂言足。不知進路。未得謂得。未滿謂滿。以
是義故。安立五位同異法門。解行理智。大悲
諸藝。神力通用。令知不錯使無稽滯。初發心
時便成正覺。以此正覺用治習氣。徳能妙用。
及諸衆藝。普賢道頓成。於無始無終。無三世
古今之智中。便具成衆徳。令使正覺圓明。具
普賢行海使滿。不可將一無作之理。萬事不
明。以爲佛者。乃是聲聞獨覺之道。非爲佛

第七不退住。方便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從
此南行。以明從海幢比丘。於世間中。出世
間智慧光明行。入生死。與一切衆生八萬四
千那由他煩惱境界。而同其行。方便以四攝
法事。隨時引之。令解脱故。南義如前。有一住
處。名曰海潮。以明第七方便行。以正智慧日。
入生死海。普照一切衆生八萬四千那由他
煩惱波浪。隨其大小。而皆引接故。住處名海
潮。以明菩薩知根知時。以度衆生。而不失時
故。有園林。名普莊嚴者。以明方便之行。處生
死海。遊止其中。與衆生樂。以爲己樂。故號爲
園。以八萬四千那由他無邊衆行。遍一切衆
生心。皆令一切衆生歡喜發菩提心。及得人
天之樂。名普莊嚴。園中有優婆夷。名爲休捨。
此云滿願。爲能滿足一切衆生所行善願。成
其善法。爲於生死中。化恒爾不休。亦號意
樂。以滿一切衆生意樂。令迴向一切善法故。
優婆夷所止之處。垣牆衆寶樹林。客殿樓
間。皆言百萬。廣如經説。不可具言。皆爲優
婆夷大悲深廣。依報莊嚴果不虚來。皆因行
所起。觀果知因。因果相似。即知所行。身爲正
報。其身金色光明紺髮垂鬢。戴海藏眞珠
網冠。挂出諸天眞金寶釧。師子口摩尼寶
以爲耳璫。如意摩尼寶王以爲瓔珞。一切寶
網垂覆其身。坐眞金座。此明縁身果報也。有
八萬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屬。常居此園。以明
大慈大悲行。一一行中。有八萬四千那由他
行門。攝衆生遍故。所有依報正報。皆以慈
悲心行業之所生故。善財問優婆夷發心久
近。略言十佛刹微塵。具在經文。都言三十六
恒河沙佛所淨修梵行。於此已往佛智所知。
以明從前海幢比丘。三空智慧。六波羅蜜。以
爲六數。以三空智慧。以能照破六根六塵上
煩惱。成就一切諸佛智慧光明。如是三空六
度七覺支分等三十七道品。四攝四無量心。
至十地滿。佛果已來。成普賢行。任運功成方
休以無功智悲。用而不止。六波羅蜜行。修出
世心。多至三空智慧。一終出世之道。已前雖
有慈悲。教化衆生。以空慧未明。照一切未畢。
常欣出世之道。至前第六海幢比丘正心住。
照用功畢。離出入息。神慧起化自在。如前已
明。三空妙慧入於生死。成大慈悲行。同一
切衆生八萬四千不可説諸塵勞門。與之同
行。成灌頂住。已來三位。使令智慈圓滿。後
自有次第。若不如是。至第六正心住。得世間
中出世智慧功成。若也無後第七位。即入生
死。大慈大悲之行絶也。即後三位中。大用不
成。是故至此第七不退住。滿願優婆夷云。發
心已來。經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淨修梵行。先
擧燃燈佛等十箇古佛名目。自餘但擧三十
六恒河沙佛數。以表三空智慧解脱。三世古
今諸佛總同。故先擧也。以不離此三空智慧。
六波羅蜜所得法門。入生死海。成後三位。使
智慧圓滿。成普賢行門。前位以此比丘表之。
此位以優婆夷表之。以取世間一分慈悲之
義。正以明修行者男女。皆爾須具慈悲柔和
善忍。不捨衆生故。夫聖教微密。言説難及。
擧比丘居士長者兒女表之像也。觀像取意。
得意像亡。三空者空無相無作。從此三空。却
興大願。入十方三界六道。誓度一切衆生令
盡。衆生不盡普賢行不休。十地中亦同此。以
第七地中願行。成後八九十地。及普賢行。如
來大用神功。成法界之事業。十力四無畏等。
若無第七地起大願。入生死。但至第六地。行
波羅蜜。得寂滅神通出世。自謂滿足。不知所
行。即後七八九地等妙。及佛果後普賢恒行
絶矣。此十位中法則與彼相似。智慧慈悲増
廣。習業生熟不同。以此十住中。以比丘居士
長者優婆夷仙人婆羅門王女。爲像十地。以
九箇夜天神。一箇如來妻瞿波女。破生死長
夜。神用表之。功行勝劣。可知意況也。善財問
聖者。久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優婆夷
答言。不爲教化一衆生。乃至云。教化一切
衆生盡。我願乃盡。供養諸佛盡。莊嚴一切道
場盡。我願乃盡。意明。佛果菩提無始終。普賢
行無始終。自我唯知此離憂安隱幢解脱門
已下。是推徳昇進。以明此位入生死海。成大
慈悲。不厭喧鬧。心無煩惱故。設有無量衆生。
一時惱之亦恒歡喜故。名離憂安隱幢解脱」
第八童眞住。以願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於
此南方海潮處有國土。名那羅素者。此云不
懶墮。以表此位菩薩。得一分無功智増。憶念
本願興悲行。行無有懈怠。倍勝於前故。云不
懶墮。同前位名海潮者。前是長養大慈悲。此
位智増明。以明智悲一體。以第七住此位。從
悲起智。第十灌頂住。從智行悲。師子幢王女。
名曰慈行是也。有仙人名曰毘目瞿沙。此云
出聲可畏。以第八童眞住。一分正智増明。所
出言音衆邪驚畏。此位何故以仙人表之。爲
有二義。一以智淨如仙無五欲也。二明得智
増明。能隨邪見。同行接生故。引求仙者。令入
正智。仙人摩善財頂者。以明許可印信至此
智位不疑。執善財手明引接。即時善財自見
其身。往十方十佛刹微塵數世界中。到十佛
刹微塵數諸佛所。見彼佛刹及其衆會。廣如
經説。以明入於智位増明。與佛同見能説。佛
國土身境自在。以智如虚空。見佛及境界。如
虚空無不遍故。於一念中。以三昧力。印無量
劫。一時並見。仙人放善財手。還復如故。此是
童眞住。初至智位一分増明。以假聖所接引
加持。方得見諸佛國境界。若至佛功終。十方
常在現前。無勞所加力。從我唯知此菩薩無
勝幢解脱已下。是推徳昇進
第九法王子住。以力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
於此南方者。從前昇進入後位故。南義如前。
有一聚落名伊沙那者。此云長直。以此法王
子法師位。成其智長直。以説教利生。長於前
位。依根不曲。故云長直。總明心境無不是法
界。名爲聚落。有婆羅門。名爲勝熱。以得智同
邪。五熱炙身。不能所害。名爲勝熱。世間之火
由煩惱生。智慧清涼勝於煩惱。以勝煩惱故。
火亦不能燒。此智入神用。非心迹所爲。登刀
山入火聚。四面積薪如山。火焔連天。刀山高
峻。投身入火中。以明修行至此位。煩惱業亡。
智堪如是。破諸邪見。令歸正見。勸善財令登
刀山。善財致疑。諸天勸慰。使無疑心。以明金
剛焔三昧光明。燒煩惱薪。截邪見網。令歸
正法。内是金剛三昧入者。煩惱都亡。如清涼
池意表法中。以無相智慧爲刀山。無性妙光
能破惑。是金剛焔定。若存金剛赫奕之状。不
可能破計著執塵。論主頌云。根本智火遍虚
空。生妙智慧金剛刃。能破衆生堅執業。還成
本智妙光明。以明根本智作無明時。從十住
初心。以明無相慧顯得。今至此十住第九法
王之位。以從根本智起用。妙慧利益衆生。以
是爲金剛三昧之火。起無量智慧刀山。照割
一切衆生長夜煩惱。及方便引接妄行苦行。
五熱炙身之流
第十灌頂住。以智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南
方有城。名師子奮迅者。以明灌頂住中智波
羅蜜増明。此位以智行悲。處生死海中。了
心境本智體無生滅。不畏生死。名師子幢王。
以一智中。一時普與十方。一切衆生前對現
色身。如響普應。一時普遍。猶如師子奮迅。一
時全身普振。有童女名曰慈行。是師子幢王
女。師子幢王是智。童女慈行是慈悲之行。以
明此位從智行慈悲。與世同行。以無染習。即
以童女表之。如第七休捨優婆夷。從慈悲成
智。即猶存染習故。即以優婆夷表之。皆像知
法。得法像亡。思之可見。五百童女以爲侍從
者。如五蘊中煩惱。經云。一蘊之上有五百煩
惱。五蘊之上有二千五百煩惱。以此智慈之
行。總收五位上五百波羅蜜行。遍十方一切
衆生五百煩惱。共同其行。乃至八萬四千五
百爲主。住毘盧遮那藏殿。以明大慈悲居根
本智光明藏。以爲殿體。龍勝栴檀蹙金線網
天衣座上。而説妙法者。以師子幢王根本智。
而起妙慧。以龍降大法雨。潤益衆生。栴檀
者香名。爲此香能息毒蛇熱惱。正熱時毒熱
惱盛。以身纒樹。熱惱清涼。以明此善友降法
雨時。無明毒蛇皆得清涼。金線網衣座者。線
者貫穿義。網者教網也。衣者覆蓋義。以善能
貫穿教網。覆護衆生。報居此座。善財詣王宮
門。求彼女者。智王悲宮。是所求之處。觀其報
果。一一境界之内。皆有一切如來。從初發心
時。乃至成道轉法輪。示現入涅槃。如帝網之
光影參徹。以此波羅蜜印。印三世古今之業。
境界都盡如是。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此
是波羅蜜普莊嚴門。我於三十六恒河沙佛
所。求得此法門者。三空智慧六度。以爲佛數。
一佛所演。餘不重説。以明從根本智。起三空
智慧。總是佛智慧。亦是一箇三空。空無相無
作智慧。六度行門。轉一切衆生六根内外塵。
總爲清淨。普能莊嚴法界衆生。總爲佛智慧。
如下文所説。無量般若波羅蜜。總以根本智。
起三空智慧爲體。能清淨一切衆生差別業
門。而令成就如來智慧。皆以三空智爲體。廣
如經説。從我唯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
已下。推徳昇進。意明。第七住入生死海。同
一切衆生八萬四千及不可説量。同虚空諸
煩惱門。皆與同行。至此第十住位中修行行
滿。一終智慧行圓。還從根本智。起八萬四千
不可説智慧。總根本智生。以三空爲體。能破
一切衆生六根中一切諸煩惱。故若無衆生
諸煩惱衆多。三空智慧亦無有也。衆生煩惱
廣多。般若波羅蜜廣多。如來化身亦廣多。以
將十住中所修福徳智慧。神化之事用。成十
行中一切利益衆生行門。及自治自隨行習
氣不自在障。令使自在故
已上十善知識以後。凡夫修行出世間及世
間。出世間空智慧解脱出世慈悲心多。於衆
生藝治化饒益利門未學。立位明法。五位前
後殊分。若行之者。不出一時一法。一位遍收
前後時法故。以智境之中無古今也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二之下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
卷三之上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十行位
第一歡喜行。南方有國土。名爲三目。彼有比
丘。名曰善見。南義如前。國土名三目者。以明
法眼智眼慧眼。以此善知識。於此行中。常以
此三眼。善利衆生。故名三目。目者眼也。以法
眼明淨。常見法身。智眼知根。善知根器。慧眼
簡擇。明見正邪。以此三眼處行無惑。若無此
三眼。自亦恒迷。事無不染。何堪利物令離蓋
纒。以善知識道徳行門。而標其國。名爲三目。
比丘名善見者。以此三眼知根。應根與益。不
浪施教。名爲善見。何故此十行之初。以比丘
爲首。以明處行。先以三眼明徹。於世間中心
境無垢。名曰比丘。以比丘無染。是解脱義。此
十行初以比丘。是處行不染義。十住初妙峯
山頂徳雲比丘。是從定起觀。以明相盡出俗
之義。十迴向初。鬻香長者號青蓮華。以明迴
出纒心多者。令入生死。成大慈悲行。處世知
眞。而不染汚。故號青蓮華。以俗表之。如淨名
之流是也。十地初以婆珊婆演底主夜神。此
云主當春生。以明十地大悲行常處生死長
夜。主當一切衆生。令善芽増長。亦是主當春
生苗稼神。善財至三眼國。於城邑聚落村隣
市肆川源山谷一切諸處。周遍求覓者。城者
可知。隣者尚書大傳曰。五家爲隣。三隣爲
朋。三朋爲里。五里爲邑。此是虞夏之制也。自
餘可知。善財如是求覓。以明觀察諸法。靜亂
無體。一切處無著。比丘在林中經行往返者。
以明萬行如林覆蔭。莊嚴萬有也。地有林莊
嚴眞境。人有行莊嚴自身。及益他人也。往返
經行者。明體不住生死。不住解脱涅槃。故其
比丘壯年者。以明在世毀讃無傾。利生無盡。
爲壯年美貎端正可喜。其髮紺青右旋不亂。
頂有肉髻。皮膚金色。頸文三道。額廣平正。眼
目修廣。如青蓮華。如是等三十二相具足。以
明法眼智眼慧眼内嚴。外彰善行。慈悲和悦
知根接。生以得報相嚴身具。有三十二相正
果報也。正經行時。不遲不速。審諦經行。無量
天龍八部釋梵護世等。十衆前後圍遶者。以
行感招受化之衆也。主方神隨方迴轉者。震
巽離坤兌乾坎艮上下二方爲十方。皆有神
隨逐迴轉而行。又表法中震爲木。以木中
都含十方之法。以十下八爲木字。震爲音聲。
爲震動。爲青龍。爲吉慶。爲春生。爲發明。爲
衆善之首。以此法事先東方爲首。南方離。爲
虚無。爲正爲日。爲目爲心。爲文章。爲盛明。
若達心虚無。即有智慧文章明也。故問一知
十者。是智盛明義。以此十朋之龜者。問一知
十。表智慧明也。北方者爲坎爲水。爲玄武爲
始明。此方以明暗創分。以爲北字。故十一月
一陽生。以明暗始分之始。暗去明來。明暗相
背也。又表正在玄武。迷愚姦邪之際。善惡不
和。不相信順。亦是明暗不比。皆相違背。故云
北字。海幢比丘背上。出二乘以表之。又坎
爲牢固爲水。水善利萬物。皆是隨方迴轉之
義。善惡之道十方參有。東北方爲山。爲石爲
止。爲小男爲童蒙。年初歳末在其中。丑未相
衝。是陰陽之介。金墓在丑。木墓在未。日生於
寅。月生於申。以艮爲山故。表山高難昇。以
人巴爲艮字。若表聖道難登。心淨不動如山。
方正道現也。即以艮止其心。正道現爲艮義。
皆隨方迴轉義。東南方爲巽。爲風爲長女。爲
言説爲風教。故巽主辛丑辛未。以丑爲小男。
未爲衆人爲信順。以明巽爲言説風教。以化
衆人。童蒙小男已至道者。徳合天地。然不須
教也。是故口出風。而施言教。以定正邪。是非
盡言説倶巳。故兩巳共成巽字。約略如是。十
方之法難量。一方之法具有十方。互體參差
卒申難盡。但隨世法及出世法。隨事迴轉。是
故經言。主方神隨方。迴轉者法也。以明法無
定體。隨事變通。以明處此位中。隨其世間事
宜。教行自在。隨方迴轉。引導其前者。以明善
施教行。引導一切衆生。以教行爲先也。足行
神持寶蓮華。以承其足。神表智。於萬行中處
世無染也。以明行體性無垢故閻浮幢林神。
雨衆雜華雲。此林近阿耨達池。以表萬行如
林。覆蔭含生。不行一行。處行無量。度脱衆
生。華者行也。無盡光神。舒光破暗者。恒以智
慧破一切迷暗故。不動藏地神。現諸寶藏。令
一切衆生修其善業。發開智慧寶藏故。普光
明虚空神。莊嚴虚空者。以普光明智度衆生。
普令衆生行於空行。破諸迷暗。獲無量福徳。
以自莊嚴成就。徳海神雨摩尼寶者。以大慈
悲行淨衆生垢故。無垢藏須彌山神。頂禮恭
敬。曲躬合掌。以明自智高勝。恒行謙敬。無我
慢之心。無礙力風神。雨妙香華。此是巽神。以
明智慧善説風教。聞者歡悦。是香華義。巽爲
風教義。春和主夜神。莊嚴其身投地者。衆善
行爲莊嚴。一切者。行不離根本智地常覺悟。
主晝神執普照諸方摩尼幢。住在虚空。放大
光明者。以明無相法身爲虚空。根本智光爲
摩尼寶幢體。以智自性無垢淨光爲照耀體。
以明萬行及以心境。恒以根本普光明智普
照十方。無一法可得。而以萬行度諸衆生。不
離此智。常不迷心境。即能於世間而無染著。
處於世間教化衆生。常行此十行法。而無過
失。此十箇神以表神智處世之行十波羅蜜。
令修行者倣之。我聞聖者已下請法。比丘答
之。我年既少。出家日近者。以明初從十住。創
入十行之首也。我此生之中。於三十八恒河
沙佛所。淨修梵行者。以明不離法眼智眼慧
眼三法爲三十。此三法上。皆能破除心境識
上十無明。以此三法所觀。一切心境識。皆不
離法眼智眼慧眼。所知見故。即八正道行。恒
相應故。故言三十八恒河沙佛所淨修梵行。
以恒河沙邪見一切煩惱。以三眼觀之。無有
一法不解脱者。不離法眼智眼慧眼所知見
故。無有一法不清淨故。身口意悉清淨故。故
云三十八恒河沙佛所淨修梵行。以三眼淨。
一切見聞覺知境。總淨名爲佛之知見也。經
云。或有佛所。一日一夜淨修梵行。乃至七日
七夜。半月一月。一歳乃至不可説劫。淨修梵
行。乃至入無所證處。淨修梵行。亦見彼佛
成等正覺。説法各各差別。無有雜亂者。以月
無始無終。無有本末。一切心境之上。不見一
法是非能所。是修梵行。梵者淨也。善了心境
無染淨是非之性。常作如是觀。是於一切佛
所淨修梵行。以自心境一切淨故。即是佛也。
修行者終不可於自他之上。存是立非。得爲
成佛也。設經塵劫勤勞。無免生死。何如心境
皆淨。以三眼隨用。住持世間。修行者應常
以三眼觀察世間。令心境識以成智業。心境
清淨慈悲和悦。主導衆生。無有勞倦。何事須
憂。一切佛法自然明了。我唯知此菩薩無盡
燈解脱門已下。明推徳於前更令昇進。以法
眼智眼慧眼常照現前。令不迷心境。即情識
種子總亡。唯智慧現前。名爲無盡燈法門。又
以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故
云無盡燈也。此位以檀波羅蜜爲主。餘九爲

第二饒益行。南方有國土。名曰名聞。南義如
前。國號名聞者。以明自在童子智徳高遠。物
無不曉。書數算法。技術衆藝。世間益生之法。
莫不洞達。以是名聲遠聞。故國名名聞。童子
名自在者。以童子得不死之命。一切世法不
能沮壞。於生死中。隨器現形而自在。故云自
在。在河渚者。水中可居處大者名洲。小者曰
渚。小渚曰沚。聚砂爲戲者。以明算法隨聚砂
之多少。算知顆粒。此位中童子自在知之法。
約有十法。一書二算三印四醫五工巧六和
合仙藥七農八商賈九相十知人根器而教授
之。有此十法。而利衆生。算法阿庾多。此方
一兆。那由他此方一億。自餘算數梵本未翻。
從我唯知此一切工巧神通已下。是推徳昇
進。此位以戒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十住位
以十二縁生觀。觀生死海。爲佛智海爲戒體。
此十行法爲戒體。以成饒益之行
第三無違逆行。以忍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
南義如前。有一大城。名爲海住。前之二位所
云國。此位云城者。何以明但以約智徳所知
爲國。今此位以忍防護身口意業。不令高慢。
名之爲城。城名海住。明下心如海。容納衆流
而無所棄。優婆夷名具足者。以能具足施戒
忍進慈悲。具此五法名爲具足。在此城中所
住之宅者。以明忍行内嚴。不居其外。故在城
中。所居之宅。四面無量種種衆寶莊嚴者。以
明一心内懷法忍。感招無量功徳莊嚴。優婆
夷處於寶座者。以忍爲座體。盛年美貎端正
可喜。以忍報嚴也。素服垂髮。身無瓔珞者。此
捨外華嚴。以明忍状。色相威徳光明者。忍行
志徳感乘故。容貎可喜。其宅廣博。一室而開
四門者。以忍施仁慈廣大。以四攝法四無量
心無限也。以一小器置於座前。一切世界無
限大衆來所食。皆隨根得食得道。各各差別。
以法忍施戒慈悲謙下。無自大憍慢爲小器。
即功徳廣大施無邊。若能忍心如虚空。福徳
莊嚴無有盡也。故頌云。行忍身心無中邊。除
見大小如虚空。其心平等無高卑。十塵法施
亦無盡。此位明十行忍門。十千童女總明忍
辱柔軟和悦之行。以女表之。眷屬有百萬阿
僧祇者。以明忍辱慈悲柔和行周。從我唯知
此菩薩無盡福徳藏解脱門已下。明推徳昇
進。以明忍辱一門即諸行具足。諸功徳藏具
足也
第四無屈撓行。精進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
南義如前。有城名大興者。以明精進波羅蜜。
大興財法二施之行悉周遍。故城名大興。居
士號明智者。以智能隨俗。善行二施。饒益一
切衆生。故名明智。善財於城内市肆衢道七
寶臺上。處無數寶莊嚴之座。而坐其上。其座
十種莊嚴。廣如經説。皆依十種波羅蜜行報
生。故先云七寶臺上以爲座體者。以明萬行
以七覺支分爲體。七覺者。一擇法覺支。二
精進覺支。三念覺支。四喜覺支。五猗覺支。六
定覺支。七捨覺支。以根本智爲長者之身。故
爲明智。居士者居世間而不染。故名居士。以
其明智坐七覺支。成無量妙行門。作自利利
他昇進之行。明一切萬行覺觀。治習解迷。精
進無倦。成就大慈大悲。皆不離一切法空。自
性無垢白淨無作智爲本體。以染淨習氣。及
樂出世間心之勝劣。令知慈悲増減不圓滿
障。安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妙二位昇
進之行名目。與修行者作樣。令學者倣之依
教不錯。故市四衢道坐七寶臺座。以七覺支
爲座體。以明四攝四無量心。故名四衢道。以
七覺支分十波羅蜜及無量行。名衆寶莊嚴。
常處生死煩惱爲朝市。以明此位精進之行。
應如是行財法二施之門。善財請法。居士令
觀來衆色類無量廣多。及來衆欲樂不同。勸
觀之已。居士須臾繋念。仰視空中。如其所須
悉從空而下。一切大衆普皆滿足者。以表明
智自體是空。一切果報。皆從空智而幻生故。
以此仰視虚空。表其空智幻生福報諸功徳
海。從此空智而生。是以觀其本源。令知果報
功徳所生之因。大慈大悲財法大捨。悉從空
智而起。一切萬行從空智慧而生。及以一切
衆生及以業果。皆如是也。令修行者善知心
境一切功徳果報。及一切衆生所行因果。皆
從空智而有。衆生不了妄作無明。而作善惡
業。迷其空智。生死流轉。了此法者得大明
智。而常隨俗行於慈悲。諸功徳海財法二施。
廣大無盡隨念而至。從此空智而有故。是故
須觀令學者識本。倣之在行無染。猶如蓮華
而有可觀。處水無染。前十住中。第四精進波
羅蜜。即以彌伽長者。於市肆上。爲十千人
衆。説輪字莊嚴門。令學諸善知世智。了世名
言書字句義一切名字互體相生。一一名字
有一切名字。互成生起。本性體無。今十行
中。第四無屈撓行。行精進波羅蜜。以明智居
士在市肆衢道。以明四攝法。行財法二施。攝
衆生行。從空智生。自餘廣意經中具明。從我
唯知此隨意念念生福徳藏解脱門已下。明
推徳昇進。第五離癡亂行。禪波羅蜜爲主。餘
九爲伴。南義如前。大城名師子宮者。明禪定
能發大智慧。於生死中及大衆中。説決定破
生死法。得無怖畏。故名師子宮。明此智慧。不
從外依他而來。以自心寂定所顯得。故名師
子宮。智慧爲師子。善財於市中見寶髻長者。
以明此位不住禪。體在生死煩憒之中。引接
一切衆生。故長者接善財手。將詣所居。示其
舍宅。光明眞金所成。白銀爲牆。頗梨爲殿。紺
琉璃寶以爲樓閣。硨磲妙寶而爲其柱。百萬
種寶周遍莊嚴。赤珠摩尼爲師子座。摩尼爲
悵。眞珠爲網。彌覆其上。瑪瑙寶池香水盈滿。
無量寶樹周遍行列。其宅廣博十層八門。善
財次第觀察。此以禪體大智慧功徳八正行
報生依果故。觀果知因。善財觀察報居宅舍
因果。即得所修之道。論主頌曰。禪心自淨爲
光明。自性無垢爲眞金。廓徹如空無涯際。此
是智者之宅舍。智眼普觀一切法。白淨無垢
無中邊。諸法取捨不可得。此是智者之垣牆。
了色塵境本性無。心王善治名爲殿。淨智明
見照世間。於法普照爲樓閣。常於一切見聞
中。常無取捨。無傾動。一切色聲能見聞聞中
不聞爲寶柱。色境自性本無性。智者以之爲
座體。能於十方塵勞門坐。爲大智無垢染。成
大智慧無所畏。此是智者師子座。善設教網。
漉衆生。心恒清淨香水滿。樓閣十重宅八門。
十度八正是其行。最下重中施飮食。第二戒
施爲寶衣。第三忍辱寶華瓔。第四慈悲精進
女。第五禪慧妙莊嚴。五地通明菩薩住。第
六淨慧妙空乘。六地菩薩於中住。七層方便
處生死。八層無功智自在。九層一生法王居。
十層佛果咸充滿。如是次第而修學。畢竟無
初及中後。以此定慧總持門住智。自在非空
有。善財白言。種何善根。獲是果報。長者告
言。善男子。我念過去過佛刹微塵劫有世界。
名圓滿莊嚴。佛號無邊光明法界普莊嚴王
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彼佛入城。我奏音
樂。并燒一丸香而供養。以此功徳迴向三處。
謂永離一切貧窮困苦。常見諸佛及善知識。
恒聞正法故獲此報也。釋云。過佛刹微塵數
劫者。處迷未悟曰塵劫也。有世界名圓滿莊
嚴者。以明根本普光明智自性。有無邊功徳
世界也。佛號無邊光明法界普莊嚴王者。即
根本普光明智自性無垢。恒照法界虚空界。
一切衆生同共有之。但爲處迷。隨三界六道
果報。善惡不同。若也一念與天眞自性無修
無作禪相應。一切心境色塵性。自無垢便成
普光明智。性自無依。不依空有。而能普照十
方法界妙用自在。無邊功徳自然莊嚴。但爲
隔迷本體。與無明貪瞋不相離也。一念淨心
迷解大智現前。但以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等覺位五十箇法門調和智慈生熟。使令均
齊。成普賢行。然其智體不離初心。時亦不
遷。智亦不改但令智悲神用。漸漸増廣漸漸
増明。使令廓徹。量同虚空。等周法界。同一切
衆生。心住一切衆生。隨心而現。悉能普應十
方世界。無處不至。始終如是。自性常爾。不作
神通想念變化。以慈善根力。法爾恒然。功行
方滿。此寶髻長者。以一切色塵自性無作禪。
開發此普光明智。顯發教化一切衆生。但迷
時即言佛刹微塵劫。悟已古今總無所有。昇
進不離。無古今中。而有漸漸。如空中雲。不離
空體。而有聚散。然其空體。不屬時收言無邊
光明法界普莊嚴王佛。入城我奏音樂。并燒
一丸香。供養彼佛。得此功徳者。但表樂音是
五塵之境。便達五塵本來法體。本是法界普
光明智之境界。以爲法樂。名爲供養。得此道
者。是迴向三處。永離貧窮困苦。常見諸佛
及善知識無邊功徳。以此達妄成智。而用教
化衆生而得也。我唯知此無量福徳寶藏解
脱門已下。明推徳昇進。以無明迷解。以成普
光明智。以用教化衆生。是無量福徳藏。十住
解脱長者禪身。含十佛刹海。以境而從體。以
爲禪體。此十行中。寶髻長者。以禪體而就用
爲禪體。一切色塵無不禪收
第六善現行。以般若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
南義如前。有一國土。名藤根者。以表此位智
慧深固。徹於水際。不可傾拔。名曰藤根。城名
普門者。爲此長者世無不達。無不救濟。醫
方療疾無病不明。大小三乘。及一乘根種。無
不皆示。依法接引。所稱時宜。香湯沐浴名衣
上服飮食上味。無不給施。故其城名普門。長
者名普眼者。以明此位智慧幽微。世無不曉。
十方世法一切皆明。名爲普眼。此位以智慧
成滿一切醫方。一切佛法。大小法門。及飮食
衣服。十方恒施。亦和合一切香。供養諸佛。廣
在經文。我唯知此令一切衆生普見諸佛歡
喜法門已下。是推徳昇進。此位令修行者見
道之後。以慈悲故。利衆生事。無不頓明。以益
群品。十住中海幢比丘。入寂滅神通。十方化
利。此位普眼長者。以正法大小諸乘。及世法
諸功。普皆等濟
第七無著行。方便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南
義如前。有大城名多羅幢。此云明淨。王名無
厭足。此位中明善治國政。慈愍含生。無有厭
足。治世間有多惡逆。多不善行。故示威嚴。自
化其身。作十萬猛卒。形貎醜惡。衣服偏陋。執
持器仗。攘臂瞋目。作諸苦具。見者恐怖。自化
其身。作種種惡。還以自化其身。而追捉之。或
截耳鼻挑目。種種苦治。令實衆生懼而不犯。
厭而離之。能發無上道心。明菩薩大慈大悲
之行。以治惡法。外示威嚴。内懷慈愍。以大慈
悲心。實不傷一蚤一蟻。何況人耶。廣如經説。
我唯得此如幻解脱門已下。是推徳昇進
第八難得行。以願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南
義如前。有城名妙光。王名大光。此妙光是無
色形之根本。妙智大光王。是妙智之大自在
用。是差別智。以此位成一分順理無功之妙
行。仍有順解脱之心。多不同十地第八地任
法無功智現前。恐隨智體自性無作。而滯大
慈悲。故從十住直至十地。皆以願波羅蜜防
之。令至其位。念本願力。起大悲行。不令住
淨。於智悲行漸漸殊勝。廣大三昧涅槃道上
煩惱習氣。至十地位滿。方捨始於普賢行而
得自在。其位未成者助道之行。不可厭廢。其
位已至助道之行不可留。如世間法皆然。思
之可見。從十住第八十行第八十迴向第八
十地第八。各隨本位。皆有一分無功之智。和
會智慈之行。勝劣之體。如十住第七位。即以
休捨優婆夷與第八位仙人。同住海潮處。以
明智悲無二體也。此十行位。第七第八。以明
淨城妙光無厭足王大光王。和會大悲體。以
明隨位勝劣。即以仙人與王表之。所行隨位
力用不同。諸位倣此知之。位位皆然。道無二
體。但明位位殊勝。如十迴向第七第八。以觀
音正趣菩薩。同會而見。以聖者表之。漸漸入
神所用幽微廣大故。妙光城縱廣一十由旬
者。一之與十皆爲大數之母。母者本也。是根
本智。十億衢路。十億是差別智中衆行。明不
離本妙智之體。而有無邊衆行大用。表之其
一之與十。而遍十億及十不可説乃至一切
數之大體故。一一道間。皆有無量萬億衆生
者。以明差別智。及衆行中一一行。攝化無量
萬億衆生。根欲不同皆得其所。已下諸衆莊
嚴。皆智悲之行報得。具如經文。觀果知因。其
王二十八相者。以明後有善法行眞實行。二
行未圓。一行中有因有果。闕此四重因果。未
具三十二相也。以明後二種行滿。即化行遍
周。三十二相亦滿。以不住大智樓閣故。在四
衢道中。以明四攝法四無量所攝行遍故。諸
相具足也。當此妙光城中。有一樓閣。名正法
藏。阿僧祇寶以爲莊嚴。光明赫奕。最勝無比。
衆生見者無有厭足。大光王處中者。樓閣是
根本普光明智。大光王是差別智。城中有無
數寶樓閣。皆是本位十波羅蜜行之所報生。
最居城中樓閣。根本智之報體。大光王於所
住樓閣。不遠坐如意摩尼寶蓮華師子座者。
以不住智淨名不遠。以四攝法攝化衆生爲
四衢道。隨意利生。名如意寶也。智恒無垢號
曰摩尼。常處世間而無染汚。是廣大蓮華座。
其城各隨衆生業力所見。淨穢不同。入大慈
爲首。隨順世間三昧者。以明不住淨智。隨俗
行慈順俗利生。心無沈掉名爲三昧。名菩薩
幢行隨順世間三昧。入此三昧時。其城内外
六種震動。樹木樓閣一切境界。傾身向王。皆
悉頂禮。是三昧力所感。廣在經文。我唯知
此大慈爲首隨順世間三昧門已下。是推徳
昇進。此位以明不住淨智。隨俗行慈悲行遍

第九善法行。力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南義
如前。有一王都。名安住者。五位之中但是第
九。皆是法王之位。以明至此位。説法自在。故
號王都。住持軌度。身心寂靜。故名安住。以明
法師志徳也。有優婆夷名不動。以明法師志
徳慈悲和悦柔軟。心不隨境。以明法師之行。
以不動優婆夷表之。不即要以婦人爲法師
也。優婆夷言。於自眷屬不生瞋恨。何況他衆
生。善財歎此女人。有三種行。頌曰。守護清
淨戒。修行廣大忍。精進不退轉。光明照世間。
善財見優婆夷。但恭敬合掌。不致禮拜者。以
此位説教。無高卑性。不行曲禮。如無行經。得
性相平等無我無人者。又文殊師利白佛言。
所見如來。不應禮敬。以此號爲無行經。此至
道者無上禮也。但有合掌觀察。合道其體平
等。智慈不施曲禮。得法之後。方隨俗禮。以是
辭去。方禮法師位。有十種行。一慈悲二柔軟
三謙敬。四色境之中心無傾動。五持戒六忍
辱七精進。八廣明世間出世間諸法對治門。
九善説四辯分明。十言音和悦生致慰問。此
爲法師之志徳也。我唯得此求一切法無厭
足三昧光明爲一切衆生説微妙法皆令歡喜
已下。是推徳昇進。此法師位其意廣大。具在
經文。今且略知經之大意次第。諸有作者。善
依經本。而更審諦。自策其志。此優婆夷云。爾
時劫中受持如來所説法門。未曾廢捨一文
一字。乃至世俗文字。亦復如是。乃至世間技
術之法。一一法中。亦復如是。以看古樣。自勵
已躬
第十眞實行。以智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南
義如前。有一大城。名無量都薩羅者。此云有
無量大喜樂事。爲此善知識行。以四攝法正
邪。同事愛語方便。衆生見者。無不蒙益故。城
名有喜樂事。有出家外道。名爲遍行。不著三
界。名曰出家。一切衆生皆同其行。名爲遍行。
三千大千世界中。九十六種外道。皆悉與其
同行。故名遍行。在山頂上平地經行。以明智
波羅蜜。智高出世俗。名爲山頂。大悲平等。普
攝衆生。名爲平地。善知識以無依智。於此閻
浮地城邑聚落一切衆生中男女大小。常現
其身。同其色類。而爲説法。諸衆生等。皆悉不
能知我從何所來。唯令聞者如實修行。十方
一切世界人天六道常皆如是。故號遍行。從
我唯知此至一切處菩薩行已下。是推徳昇
進。已上十善知識。成就世間諸藝治化之行。
兼修出世之心多。若恒以生死苦海常處其
中。不出不沒。以成大智大慈悲。及一切智海
後位方明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三之上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
卷三之下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十迴向
第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迴向善知識。
以檀波羅蜜爲主。餘九爲伴。南義如前。有一
國土。名爲廣大者。以此迴前十住十行。自修
解脱心多。令同於生死。調和生死涅槃。五位
菩薩地位昇進。教化一切衆生相。智慧之香。
令成就普賢廣大願海。由此爲首。故國名廣
大。有鬻香長者。以明能和鬻諸香。以表能調
治生死。便成大智大慈悲五分法身戒定慧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