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新華嚴經論 (No. 1739_ 李通玄撰 ) in Vol. 36

[First] [Prev+100] [Prev]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三配因果者。還以自心本不動智佛爲因。此
位究竟智佛爲進修之果
第六爾時文殊師利已下五行半經。是文殊
問勤首佛教是一。云何得見者。有斷煩惱不
斷煩惱不同等然。其已下十問已下有十行
頌。是勤首菩薩所答。於中三門如前
一科頌意者。此十行初一行頌勸聽。次一行
頌勸聞法勤修。已下八行頌責其懈怠。如文
具明
二釋菩薩名者。名爲勤首。爲前明目首善示
福田因果佛號究竟智。此位當須勤而行之。
故名勤首。佛號最勝智者。爲明勤修勝進即
得最勝智爲果
三配隨位因果者。還以本不動智佛爲因。最
勝智佛爲進修之果
第七爾時已下六行經。是文殊問法首。如佛
所説。若有衆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斷一切煩
惱。何故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於中有十。一
問如文具明。於中有十行頌。是法首所答。三
門義如前
一科頌意者。此十行頌中初一句勸聽。次一
句歎能問。次兩句責多聞者不修行。已下九
行頌。一行一頌責多聞而心不精專不能斷
煩惱。如文具明
二釋菩薩名者。名爲法首。爲是西北方戌亥
兩間。明愚迷長夜中能以正法自利利他專
求無懈。名爲法首。世界名金剛色者。以堅精
無怠。是自世界。託西北方乾卦。乾爲堅剛。佛
號自在智者。以自精勤觀照達理業亡。名爲
自在智佛
三配隨位因果者。還以自心本不動智佛爲
因。進修得自在智佛爲果
第八爾時已下有五行經。是文殊問智首。如
來唯以一法而得出離。又於佛法中智爲上
首。何故讃歎布施等。總有十問。大意明十波
羅蜜四無量心畢竟無體何須用爲。已下有
十行頌。智首菩薩答。如文具明。於中三門如

一科頌意者。此十行頌中初一行頌。歎能問
及勸聽。已下九行。一行一頌如文具明。智首
菩薩答意。諸助道法隨根遣病若不修學無
性菩提不成。如頌中分明擧喩況説可知。但
須依法有病即治之。如除堆阜道自無礙。自
病已除還與人服藥之與方終無捨離
二釋菩薩名者。名爲智首。以明智能知根權
施法藥。四攝四無量十波羅蜜三十七助菩
提分。隨病生起。増多之處。而令服之。顯發菩
提無作之性。漸令依本。名爲智首。此是下方
世界。明以布施戒忍進定等十波羅蜜門如
地。能生發一切白淨之法故。世界名頗梨色
者。此是白色如水精寶色。佛號梵智者。明心
如大地荷負萬有常安靜故。梵者淨也
三配隨位因果者。還以自心本不動智佛爲
因。進修得心智寂靜爲果表地體安靜故
第九爾時已下是文殊問賢首。一切諸佛一
道而得出離云。何今見種種不同所。謂已下
有十行頌是。賢首答於。中三門如前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五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六
 長者李通玄撰 
一科頌意者此十行頌中初兩行歎法王唯一
法一身一智。已下八行頌。於中大意有四。一
歎差別佛土因本迴向心所成。爲明迴向心
就根益物身土教儀悉皆就根。二明諸佛自
報之境非是行因方見。三明衆生差別之事
皆由衆生之心行異故隨自心見別非佛之
異。四明佛神力能就根現法
二釋菩薩名者。名爲賢首。爲明得此十種信
心。信佛果徳與自心體一。善諳疑滯通塞入
其賢位。故名賢首。此是上方位也。意明此
信位心智及境。悉如虚空。無所不含。皆無
妨礙。是賢人之徳。故名賢首。世界名平等色
者。爲明既是上方明身心與空合故。世界名
平等色。佛號觀察智者。明以其自心空智慧
門善能觀察諸法皆空無所染著。是故名觀
察智
三配隨位因果者。還以自心根本性空無分
別不動智佛爲因。以進修至法空觀察智佛
是果。此明體用圓滿因果一性。以是義故。還
説如來一身一心一智慧法門明契果會因始
末無二。總以一爲根本故。問曰。何故頌初云
文殊法常爾。答曰。爲文殊是諸佛之慧。不動
智是體文殊是用。以將此一切諸佛一切衆
生根本智之體用門與一切信心者。作因果
體用故。使依本故。迄至究竟果滿與因不異
無二性故。方名初發心畢竟心二種不別。明
此十信心難發難信難入。聞之者皆云。我是
凡夫何由可得是佛故。設少分信者。即責神
通道力。是故當知且須如是正信。方始以正
信正見法力加行如法進修。分分無明薄。解
脱智慧明。依自得法淺深。漸當神通徳用隨
自己得。信猶未得。何索神通。説言漸漸者。不
移一時。一法性一智慧。無依住。無所得中。漸
漸故。以十玄六相義圓之法性理中無有漸
頓。但爲無始無明慣習熟卒令契理純熟難
故。而有漸漸。其漸漸者。畢竟無始終延促長
短等量故。名爲漸漸
第十爾時已下。明諸菩薩共問文殊師利。十
一種佛境界已下十行頌。是文殊師利答。於
中三門如前
一科頌意。者此十行頌。一行一頌。其頌文答
前所問。頌文自具足不繁更釋
二釋菩薩名者。文殊師利。此云妙徳。以妙慧
善簡正邪自在。故云妙徳。此是東方卯位也。
明卯主東方震卦震爲雷動啓蟄生之始。明
此妙慧是震動發生十信心之始。是故亦云
妙生菩薩。爲明一切諸佛從此慧生十信解
故。乃至滿足菩提一切願行海故。世界名金
色者。明擧因果體白淨無染法故。又明金胎
二月表十信爲聖胎故。一切處金色世界。一
切處文殊師利。明無性淨慧遍故。佛號不動
智者。爲無明本空無體可動名不動智故。但
有應境知法應器知根。如響應聲無有處所
形體可得。名之爲智。無可取捨故。名爲不

三配當位因果者。妙慧爲因。不動智爲果。亦
互爲因果。若以妙慧善簡擇法顯智故。即以
妙慧爲因。不動智爲果。若以慧由智起。即不
動智爲因。妙慧文殊以爲果故。或智之與慧
總因總果。明體用一眞無二法故。亦智之與
慧總非因果。爲體無本末依住所得故。是性
法界自在知見。非如世間因果比對可得故。
此文殊師利不動智佛。初起信心。亦從此起。
乃至信終亦不離之故。迄至自行圓滿示成
正覺亦不離之故。此明以佛智慧示悟衆生
故令衆生入佛知見。佛知見者。文殊師利妙
慧不動智佛。是凡聖等共有之。佛示凡夫使
令悟入
第十一爾時已下有八行經。是都擧娑婆九
種差別。并都擧十方一切差別。悉皆以佛神
力無不明現。如文可知。已上但隨文殊師利
所問。隨位菩薩答。依所説頌取其意趣。理自
分明。及以世界佛號菩薩名號。即知進修因
果總是前莊嚴法性。清淨佛刹四種刹中。金
色世界及不動智佛是佛住佛刹。餘九世界
及九箇智佛是莊嚴。法性佛刹。及十地以
來總是如來出現品。是示成正覺佛刹清淨
佛所説佛刹。四諦品是此之一品大意有六。
一以菩薩名表行。二以世界之色表所得之
理。三以佛名號表所得之智。四以方隅表所
得之法。五成其十信所行之行。六明十信進
修同異。如上已述可知
  淨行品第十一
將釋此品約作四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
品來意。三釋品宗趣。四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何故名爲淨行品。以無始諸
見無明貪瞋癡愛。今已發菩提心。信樂正法
頓翻諸見。成其大願。長大悲門。若但以三空
無相對治。不生大慈大悲。不能成就普賢行
故。欲行長路非足不行。欲行大悲。入普賢門。
充法界行者。於一切見聞覺知而無過失。便
成萬行莊嚴。皆勤修習此一百四十大願門。
便於生死海中見聞覺知一切諸行。悉皆清
淨入普賢行故。故名淨行。若無此願。設斷煩
惱即二乘行。故設是菩薩即生淨土。以此一
百四十大願門。頓淨其一切塵勞行門。便成
普賢法界行故。故名淨行。以此大願莊嚴一
切世間諸行。總爲法界一切道場。故名淨行。
以此諸見成大善根。故名淨行
二釋品來意者。爲明前問明品是成其十信
中解故。此品成其十信之行故。此品須來乃
至果行圓滿已來不離此大願故
三釋品宗趣者。以智首是下方頗梨色世界。
佛號梵智。明是一切諸佛法本自體白淨無
染之智。以爲能問之人。文殊師利菩薩即是
一切諸佛善擇妙慧。以爲説法之主。以一切
諸佛根本智慧之門。善自爲問答之主伴。説
一百四十大願之門。以成十信十住十行十
迴向十地十一地等。普賢法界無盡行海。以
本淨智。問其妙慧。説其一百四十淨願之門。
用淨信等六位中染淨無明七地法執現行。
十地以來法執。習氣佛地二愚一時。於此信
心之中不令偏執。以願防之。使令寂用無礙
故。以此諸佛本淨智妙慧門説一百四十大
願。以防染淨二障。以爲宗趣故。以六位上通
信并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隨位修
道。上煩惱六位中。一位上有二十故。六位共
有一百二十根本無明。皆因身見邊見二見
有二十。共隨位進修。染淨煩惱總有一百四
十。爲防此障一百四十願。令此進修者從初
信心理事圓融。使信心者達其願體。無虧自
心根本淨智妙擇之慧。動寂倶眞不偏修故。
是故華藏世界有如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
其上一切莊嚴因大願風輪能持萬行。以行
招果因持果故因以願力堅持報得風輪持刹
故。又云。如是華藏莊嚴皆從普賢願力起。爲
無願故行乃不成。即莊嚴不現。不感無盡依
果報故。由是義故。信心之上法性悲智妙慧
萬行。總依佛有。而爲進修。不得別有。若離
佛別有自法者。不成信心。不成十種勝解。不
成修行。設苦行精勤是邪精進。勤苦累劫生
人天中。一念貪瞋一切焚盡。是故此品下文
云。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衆生住恒不捨離。
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衆善。當
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已上
明宗趣竟。意明迴凡所執心境差別業皆成
願海具普賢門
四隨文釋義者。於此中義分爲二。一科其一
品經意。二隨文解釋。一科其一品經意者。於
此一品經文義分爲十四段。一從爾時智首
菩薩已下從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於十
問中。總有一百一十門。問世間業等。如下可
知。二從云何生處具足。問十具足中初種族
具足中有二義。一世間。即是生族姓家爲種
族。二出世間。即是生在佛家具佛種性。色相
念慧等並是佛家。非世間故。三云何已下問
十種慧。並是出世勝慧。如文可知。四云何已
下問十種力。初因力者。所謂生生之中任運
能發大菩提力。欲力者。志樂大菩提心無退
失故。方便力者。以大願善自覺悟不費功力
故。亦能覺他省功不迂迴故。縁力者。能縁所
縁不忘失常大願故。根力者。大願善根不失
故。觀察力者。能觀力。奢摩他力。毘鉢舍那
力。觀共止雙行二皆自在。或先觀後止。或先
止後觀。或即止即觀。或即觀即止。悉皆自在。
思惟力者。不失正理智常現前故。五云何已
下十問。問十善巧。初蘊善巧者。明同世間五
蘊而生不著五蘊之果。界善巧者。同十八界
及三界法生而不染三界法。處善巧者。三界
六道爲處。禪定解脱爲非處。皆不離其中而
無所染。縁起善巧者。不壞世十二縁生。處纒
不汚。色界欲界無色界善巧者。三界同事而
無所著。過去未來現在善巧者。於過去劫在
未來劫中。現在劫在過去劫中。三世互參皆
自在故。六云何已下十問。問七覺三空。如文
可知。七云何已下十問。問六度四無量心。如
文可知。八云何已下問佛十力。如文可知。九
云何已下十問。問十王守護。此明願行所及
而致招敬。十云何已下十問。問云何堪爲衆
生所依師導。如文可知。十一云何已下十問。
問云何於衆生中最勝最妙。如文可知。十二
爾時已下至勝妙功徳以來有八行半經。明
文殊領上一百一十問。及歎智首善問。十三
佛子菩薩在家已下有一百四十大願。答前
所問。令十信心菩薩常用其心淨其身口意
行。如文具明。十四最下佛子若諸菩薩有三
行經。明依教而行獲其勝益。已上以世間有
此一百四十種事法。頓翻爲一百四十種大
願。用成十信内修行之心。雖是有爲之心能
成十住。已後五位之内。理智大悲之海。已後
入位萬行之海。皆由此一百四十大願勝上
縁力之所能成故。若初發心菩薩無此之願。
所修解脱皆成聲聞獨覺之行。設是菩薩但
生淨土。無成佛縁。爲此教中發心菩薩。畢竟
達此有爲成其理智如也
  賢首品第十二
將釋此品約作五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
品來意。三明品之宗趣。四明信心退住。五隨
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何故名爲賢首。爲依行立菩
薩之名依菩薩所説之法及行。立之品名爲
賢首者。以明信解如來因果普賢五位行門。
心行調柔。順和正直深心正念。樂集善根常
念利生。名之爲賢。創從凡夫頓彰法界諸佛
因果理智一時明現。名之爲賢首。此依法主
解行立名。此賢首者。乃是於佛果海。文殊普
賢行之賢首。爲信佛因果理智之首圓滿法
界解行無始終之首故爲賢首品。以佛文殊
普賢之果行成信者之初首故
二釋品來意者。爲第二會以來五品經。但明
十信菩薩所修行法門及一百四十願等法。
此品明十信中所欣修佛果所行行願功徳廣
大故有此品來也
三明品之宗趣者。明已生十信心已得福獲
益爲宗
四明信心退住者有二義。一三乘。二一乘。一
三乘者。如起信論有三種發心。一信成就發
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一信成就發心
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
心。所謂依不定聚衆生。有熏習善根力故。信
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
得値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
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
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縁故。能
自發心。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
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二解行
發心者。當知轉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
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於眞如法中。深
解現前。所修離相。三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
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眞如。以依轉
識。説爲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眞如
智。名爲法身。又如論云若有衆生善根微少。
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値於佛亦得供養。然
起人天種子或二乘種子。設求大乘者。根則
不定。或進或退。大意自己善根微少依他發
心者。或以二乘人教令發心者。爲解行不實
皆有得有證有捨有取。總住退位。又如論云。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眞如法故。略
説方便。有四種。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
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
因縁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徳。攝
化衆生不住涅槃。以順法性無住故。二者能
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増
長。隨順法性離諸過故。三者發起善根増長
方便。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讃歎隨喜勸請諸
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増長。乃能志
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
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四者大
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衆
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以順法性
廣大。遍一切衆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
寂滅故。菩薩發如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
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相成道利
益衆生。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
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
相應。廣如論説。計其少分得見法身。即是信
滿入十住位已上是。三乘發十信滿心入十
住初發心住以願力故成佛。二一乘發心者。
如此經十信發心。初發心時以初會中如來
始成正覺之果。普賢菩薩法界微塵毛孔重重
無盡。隨根本智行果而起信心。信他諸佛所
得之果。以第二會中普光明殿如來報滿之果
及行果而自信。入修行金色等。十色世界即
明自覺之理。不動智佛等十智如來。即明是
自心所信自心佛智。文殊師利。即明自心智
上分別妙慧。與古今三世諸佛同一體用分
毫不差。方名爲信發心。從此信心已佛名號
品。即明所信十方示成正覺佛果之號遍周。
四聖諦品。即明三世諸佛所説法門遍衆生
界隨界名別。光明覺品。即明如來智慧光明
境界遍照法界無有盡極。令發信心者。以觀
觀之。令心廣博如佛境故。菩薩問明品。明十
信心菩薩十種所行之法是自己所修之行。
淨行品一百四十大願。十信心位所發大願
成大悲門。具普賢行。此賢首品。明十信心所
欣佛果功徳無有盡極。明初發十信心誦持
此品功徳勝過供養十佛刹微塵數佛經於一
劫。何況隨其解行而已修治。如此經十住初
心纔發心時。法爾身遍十方示成正覺。在十
住位發心功徳品中至位方明。文繁不引。其
事所因大意明此經發十信心。但以法界不
思議乘一切智乘而發其心。不依佛。不依佛
法。不依菩薩不依菩薩法。不依聲聞法獨覺
法。不依世間法不依出世間法。而發其心。但
無所依發菩提心。但以一切智發菩提心。不
如三乘依猗物故發菩提心。不依三祇劫後
有佛果故發菩提心。不依現在三世有佛果故
發菩提心。以是義故。入此信者。皆無有退故。
設習氣未淳熟者。暫時念退信及住位一往
不退爲正信。自己身心總是法界佛。無自他
性故。以十方諸佛無依住智幻住莊嚴門等
法界虚空界法性恒遍十方。如影對現色身
同自身故。本不二故。體無差別故。十方諸佛
智身如影所言如響。如是信解當得成佛。我
今信者。亦如是知。如是信解。云何有退。全身
全心一切境界。總是法界。一眞法身體用理
智。住在何所退至何處。若也身心有所依住。
放却依處即有退失。自了身心本無依住本
無所得。一切語言分別。如空中響應無作縁。
任物成聲本無依住。了如斯法而生信解。即
無退轉。有所依法而發心者。放却所得所依
著處即有退轉。是故起信論中。證發心者。多
住退位。爲有所得可證故。是故乘此不思議
乘。一切智無依住乘發菩提心。一往不退。若
有退者。只爲信心不成故。於佛教法及如來
所乘有所得故。有取捨故。未成信故。不入信
流。又此經云。設有菩薩經無量百千那由他
劫行六波羅蜜具六神通。由未聞此大方廣
佛華嚴經。猶名假名菩薩不眞菩薩。設復聞
時不信不入。具如經説。如此品頌云。一切世
界諸群生。少有欲求聲聞乘。求獨覺者轉復
少。趣大乘者甚難遇。趣大乘者猶爲易。能信
此法倍更難。又如下頌云。有以手&T016254;十佛刹。
盡於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爲難。能信此
法倍更難。以過此難信而能。眞信決定不退
難。又如此經普賢菩薩云。但聞如來名號及
所説法門。聞而不信亦能成金剛智種。作如
人食少金剛喩。若以遠因總不退。若以現成
佛因。即是未信之人
五隨文解義者。於此一品經義分爲二。一長
科當品。二隨文解義。一長科當品者。於此一
品中長科爲十四段。一爾時文殊師利已下兩
行頌。是文殊師利請説發菩提心功徳分。二
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已下有七百一十四
行頌。是賢首菩薩答。末後三行半經。明説頌
感諸佛許可。三從初善哉仁者應諦聽已下
八行頌。明發心功徳廣大難量隨力。少説分。
爲明菩提心不可以邊際量故。功徳還當如
是。故四菩薩發意求菩提已下六行頌。明初
發心所因分。五深心信解常清淨已下十八行
頌。明信三寶増益分。六若常信奉於諸佛已
下九十五行頌。明増進修行獲果分。七菩薩
勤修大悲行已下一百五十一行頌。明菩薩
得果行悲教化衆生及興供自在分。八從有
勝三昧名安樂已下有一百六十行頌。明放
光明因果分。九如是等比光明門已下二十行
頌。明光出處及光差別分。十從有勝三昧
能出現已下八十一行頌。明三昧自在分。如
此同異無礙自在大方網三昧門入出隱現同
時自在者。隨衆生業異所見差別。諸佛得
道自在故。隨衆生業自在故。然如來心無
作性。智隨影應。無去來性而可取捨。如響
應聲。喩如水潜流隨諸卉木各滋生。喩如春
陽生草木。喩如水養魚龍。喩如地所生草木。
喩如火成食。喩如風發生所益衆生長短壽
生。喩以喩思之。以智照之。執繋情亡任眞之
智。本合如是。爲執繋故。設得一分出世道果。
亦不能爲大自在故。十一從一切如來咸共
説已下有一百五十八行頌。明擧二十喩況
説分。十二從第一智慧廣大慧已下有十四行
頌。明信佛智慧自欲同智難信分。十三從十
刹塵數衆生所已下有四行頌。明信樂誦持
得福分。十四時賢首菩薩已下三行半經。明
賢首菩薩所説法門威感十方諸佛摩頂許可
分。二隨文解義者。文自具明。不煩更釋。幽
隱難知者。方可解之。已前總明以果成信竟
入眞實證。如下昇帝釋天宮説十住法門。是
此一會昇須彌山頂品是序分。餘五品經正
説分。至明法品末後動地雨華。是流通分
  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此十住位中有六品經。一昇須彌山頂品。二
頂上偈讃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發心
功徳品。六明法品。如是六品共成十住法門」
將釋此品。義分爲三。一釋品來意。二以處表
法。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來意者。明前於普光明殿人間地上
成十信之心已終。此妙峯之頂。明從十信入
十住入位之昇進故。此品須來
二以處表法者。明此山於七重金輪圍山。七
重大海之内。出水高八萬四千由旬。縱廣亦
爾。四寶所成。東面黄金。西面白銀。南面頗
梨。北面瑪瑙。上有四埵。埵有八部天衆。四八
三十二。中心名妙高頂。天帝釋在其上居寶
宮殿。通爲帝釋天。三十三天。總以帝釋爲主。
釋有四名。一名天帝釋。二名憍尸迦。三名釋
提桓因。四名因陀羅。大意名能主。爲能爲諸
天作主故。此妙峯山四寶合成。諸天寶宮殿
在上莊嚴故。爲妙峯山。此山之外七重金山。
及七重大海。廣量金翅鳥兩翼相去三十三
千六萬里。此經無文未知何教所説。峻疾能
飛一鼓翼萬萬九千里。七日七夜方至其頂。
其山在大海之中。形如腰鼓。崒然高聳。非以
手足攀攬之所能蹬。爲表此十住法門創生
如來智慧之家爲眞佛子。不可以有爲生滅尋
思觀察及多聞心想攀攬所得故。以將妙峯山
用況表之。令後人倣學。山者高勝義故。此像
十住住佛所住法身妙智慧海故。是出世高勝
義故。妙峯山者。不動義。諸天所居妙樂義莊
嚴義。像此位菩薩以方便三昧寂然不動。無
思無心不收不攝。任性而定。稱平等理與法
身合。忽然妙慧從此定生。無始無明總無所
得。住佛妙慧都無所依。得法妙樂智慧莊嚴。
出過情見。諸佛所説解脱微妙經典無不解
了。爲生在如來智慧家故。三界無明一時頓
盡。唯有習氣煩惱漸漸以法治之。如下十住
品云。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虚空等。佛
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故。又如初發心功徳
品云。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
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
功徳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眞
實智慧。纔發心時即爲十方一切諸佛所共
稱歎。乃至振動一切世界。及一切世界中示
現成佛等。如文廣明。不可同於三乘方便教
説地前三賢菩薩得折伏現行無明初地見
道。爲此經法教門依一切諸佛根本不動智
而發心故。以乘如來一切智乘而發心故。於
此十住位中能與如來同智慧故。不同三乘
但將三空觀且折伏現行。於此經中發心之
者。從佛不動智而發菩提心。設有餘習還以
無依住智治之。還是本智。不伏不斷爲本寂
用自在故。無體可斷故。無可伏故。設修三昧
任性淨故。亦無取攝亦不伏捺故。任自淨故。
設行分別任性智慧隨事用爲。亦無取捨故。
如是任法調治習氣使稱理智。令慣習増明。
如佛願行而隨事世間。成長大悲不出不沒
故。以心境一眞無出沒故。是故經中以阿脩
羅王等表之。處大海而不出不沒等喩。問曰。
何故不昇四天王宮。而超至帝釋。答曰。爲四
天在妙峯山半傍住。非是可表昇法頂至相
盡處現智慧莊嚴住不退故。善財童子。於妙
峯山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同此位故。准
例可知。以超情塵之跡。以山表之。非要蹬山
也。以入如來智慧。於衆中堪爲主導故。非要
帝釋也
三隨文釋義中。義分爲三。一長科一品。二明
如來身行遍周等印。如下文經云。十方一切
諸佛世界中悉亦如是。明十方一切妙峯山
總見如來昇妙峯山頂。三隨文釋義。一長科
一品者。於此品中長科爲十段。一從爾時已
下三行經。明佛神力普現十方。二爾時已下
一行半經。明佛不離菩提樹下而昇帝釋天
宮。三時天帝已下可七行經。明帝釋遙見佛
來嚴殿敷座。四曲躬合掌已下兩行經。明帝
釋請佛入殿。五爾時世尊已下三句經。是如
來受請入殿。六十方一切世界已下三句經。
是結十方普會同此。七爾時帝釋已下可一
行半經。明佛神力樂音自息。八即自憶念已
下四句。明帝釋自念過去善根説頌歎佛來
此。九如此世界中已下兩行半經。都結此處
以偈歎佛。十方同然。十爾時已下可兩行經。
明如來處座而坐其殿廣博寛容。并結十方
同此。三隨文釋義者。云不離菩提樹者。明菩
提體無去來遠近處所可離可到故。又如來
智身無表裏體遍周故。又法界非大小毫刹
相容故。又心境無二相無中邊方所故。又諸
法無自性一多恒圓滿故。帝釋遙見佛來者
有二義。一事。二表法。一事者。爲如來於無去
來性示去來之相故言遙見。二表法者。明帝
釋示同未悟不見如來智身遍周與心一體故
言遙見佛來。故又信解爲遙見自心入位爲
佛來。帝釋即以神力莊嚴此殿者。亦有二義。
一事。二表法。其事可知。二表法者。自加行也。
安置普光明師子之座者。亦有二義。一約位
置座。二約帝釋自徳根堪。一約位置座者。約
此十住位中法位也。爲十住中得一切諸佛
智慧光明之藏。於一切法自在無畏故。置此
座故。如十行位中。於夜摩宮中化作寶蓮華
師子之座。此約行位在一切生死具大悲行。
萬行以理智體得無染故。以是義故。以蓮華
爲座體。在此十住位中。以得一切諸佛智慧
光明普照萬法故。安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
此十住中安置其座。十千層級十行中化作
百萬層級師子之座。爲十住位中初始入位。
明須彌之上猶連地居。明心有所得從信創
會見法之執。以此義故。師子座須有安置。又
方便三昧是安置故。約十住位中理智妙慧
功成。即十行位中以妙用而化其座。又約行
從空而立。還約位在夜摩空居之天。云座十
千層級。又百萬層級。及帝釋天宮夜摩天宮。
總明隨位昇進行相。若也正入法智慧流。不
出毫塵。遍諸刹海其座。乃至十迴向十地高
下嚴飾各各隨位不同。准例知之。其座上莊
嚴皆十千者。明萬行報得故。如十千金網者。
約能以教行之網漉衆生之果報故。十千種
帳者。明養育義。以於一切處爲佛爲天爲大
力士之神擁護養育衆生行之果報所得故。
十千種蓋者。是大悲義。以大悲心覆養一切
衆生之果報所得故。十千繒綺者。以一行中
行無盡差別行一言音中具差別教。皆明白
可觀之果也。十千珠瓔者。明萬行普周莊嚴
智境化利衆生無休息之果所得故。一一塵
中皆有無盡普賢身者是也。十千衣服者。是
於一切生死海柔和善忍覆育含生之果故。十
千天子者。明能行萬行之人。十千梵王者。明
於行中智慧自在故。十千光明照曜者。明智
慧照曜能破自他迷闇長夜令大明故。已上
皆是擧此位之果徳。用成莊嚴。令發心入位
菩薩識果行因無疑惑故。從曲躬已下。明帝
釋於如來致敬。請佛入宮。明行謙行也。如來
受請。明從信入住。如文可知。最下明帝釋得
宿念力於過去佛所種善根。説頌歎佛者。明
以三昧力自見身心體性同古今佛智慧善根
故。已下十佛是當位之功用今古也。於説
頌中有二十行頌。兩行一頌。初兩行頌歎迦
葉佛。具云迦葉波。此云飮光。此是其姓。亦以
身光殊特能飮諸天子及日月等光皆悉不現
故。次兩行歎拘那牟尼佛。正云迦那牟尼。言
拘那者。此云金也。牟尼者佛也。以金色爲號。
次兩行歎迦羅鳩駄。具云迦羅鳩村駄佛。此
云所應斷已斷。次兩行歎毘舍浮佛。此云遍
一切自在。次兩行歎尸棄佛。正云式棄那。此
云持髻。或曰有髮。次兩行歎毘婆尸佛。此云
淨觀。或曰勝觀。或曰種種觀。次兩行歎弗沙
佛。正云勁沙。此云増盛。次兩行歎提舍佛。正
云底沙。此云説法度人。次兩行歎波頭摩華
佛。正云鉢特忙。此云赤蓮華也。次兩行歎然
燈如來。前之三佛是此今賢劫中佛。後之七
佛是前劫之中佛。以明創入十住之門古今
法則相。會明古佛今佛法不異故。入此位者。
會同不別故。言吉祥者。歎此山頂是福善之
處故。明昇進者。以三昧力身心不動如山王。
總會古今諸佛同智慧故。第九如此世界中
忉利天已下有四行經。於中義分爲四。一擧
此世界歎佛功徳。二總擧十方同然。三爾時
已下明如來入殿昇座而坐。四明其殿忽然
廣博普容諸天住處。此明約如來無自他之
徳合然令大衆得見。以明令大衆入位同。此
已上釋昇須彌頂品竟。大約以明以三昧力
正入定時身心蕩然稱法界性無表裏光明朗
徹是忽然廣博義。亦是普光明藏師子之座
義。智慧現前是佛來義。一一如是會理修行。
不可但逐名也
  須彌頂上偈讃品第十四
將釋此品約作四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
品來意。三都會此十住六品經意。四隨文釋

一釋品名目者。以法慧等十箇菩薩。各以自
當位隨位進修之法。還自以偈讃之。令信終
菩薩倣之悟入故。此品名爲偈讃品。明古今
諸佛同會此智殿悲宮。倶會古今之佛。自身
是未來之佛。與古佛道合故
二釋品來意者。明前已創昇須彌帝釋以偈
歎佛。此品明十住位當位菩薩將當位法門
以偈讃之。令信心者得入位故。故有此品須
來。初歎過去佛。次歎今現在佛。未來佛者。
即入此位者是也。是故經中不云未來。十佛
是過去佛。盧舍那是現在佛。修行始入位者。
是未來佛
三都會此十住六品經意者。一昇須彌頂品。
明信終昇進。二須彌頂上偈讃品。明偈讃當
位之法勸修昇進之理。三十住品。明當位所
行之行。四梵行品。明總十住之中所持無相
之性戒。五發心功徳品。明於十住之中發心
所得功徳之量。六明法品。即明當位之法昇
進向十行之因。此六品明當位之修行因果
及向十行之因
四隨文釋義中復分爲二。一長科一品經意。
二隨文釋義。一長科一品經意者。義分爲十
一段。一從爾時佛神力故已下有十九行半
經。明佛以神力令衆來集分。二從法慧菩薩
承威説頌已下。有十行頌。是明法慧菩薩歎
佛放光集衆分。三爾時已下。明一切慧承威
説。十行頌。明歎無相法爲眞實。四爾時已
下。明勝慧菩薩説十行頌。歎凡夫迷五蘊之
眞性。由人説之方了。五爾時功徳慧説十行
頌。明妄取諸法眞實之相。六爾時精進慧説
十行頌。歎諸法自體無見妄見迷眞。七爾時
善慧菩薩説十行頌。歎無衆生可盡法非有
無二見。八爾時智慧菩薩説十行頌。歎言説
不能及眞。九爾時眞實慧菩薩説十行頌。歎
諸法無合散性。十爾時無上慧説十行頌。歎
佛所得法體無分別不屬名數。十一爾時堅
慧説十行頌。歎佛大悲出興利益。已上十菩
薩各説十行頌。和會入位法令身心諸計皆
無所依。離於偏執住佛所住。又從初菩薩來
集分中。十九行半經復分爲七段。一從爾時
佛神力故五行半經明菩薩來集。二所從來
土已下三行半經。明菩薩世界之名。三各於
佛所淨修梵行已下三行經。明本所事佛。四
是諸菩薩至佛所已下兩行經。明菩薩來已
化座而坐。五如此世界中已下兩行經。明結
十方世界菩薩同然。六爾時世尊已下兩行
半經。佛足指端放光普照一切處帝釋宮殿。
十信足輪下放光。此十住中足指端放光。明
位勝進。十行足趺。十迴向膝上。十地眉間毫
中放光。此表法位昇進故。還是第一會中現
相品所放眉間之光。以果成信。入位之光。足
指光者。明入此住位身心智慧宮殿。表入聖
之初故是指端放光也。七爾時已下一行經。
明法慧菩薩説頌歎佛。餘義隨文可知。約科
文之意即悉其意。如初菩薩來集共世界名
并本所事佛。總都會配當行及法門因果。始
可得見其意況。從法慧菩薩。是此位中所修
行之人。約所得如來智慧立名。世界名因陀
羅華。是所修之法。殊特月佛是初發心住位
中約法所修之果。云因陀羅者。此云能主也。
華者是開敷感果義爲。此十住中初發心菩
薩。即能十方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故。世界
名能主。以能示現主導一切衆生故。以其行
華能開敷自他智慧果故。經云一一各與佛
刹微塵數同名法慧菩薩倶者。明智慧解行
了悟遍知是境界故。以達自心一切總爾故。
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此明唯應度者。自
迷解故。智慧遍故。云從百佛刹微塵數國土
外諸世界中來者。明迷云國土之外解云來。
但以迷無明闇障廣多。以比之世界塵數。悟
之解行廣多故亦比之。如世界之塵智慧與
無明相似。但只隔迷悟故。是故此經下文云
有三千大千世界量等經卷内小衆生身中。
是其義也。佛號殊特月者。殊者勝也。特者奇
也。月者清涼也。明入此位菩薩此生住如來
智慧家時無始無明煩惱炎熱惡道熾然一時
頓滅。唯有如來智慧朗然清涼如月故。明此
位菩薩創始入眞以能破煩惱惑熱處立自己
佛果之名。以次十行十迴向隨位進昇。菩薩
名。佛世界名。各各隨位差別。十行中佛果名
號下名悉同名之爲眼爲知。根利衆生處立
名。十迴向中佛果名號上名悉同名之爲妙。
爲於生死中利衆生之妙用自在故。至位方
明。又云十方諸來法慧等十菩薩衆各於佛
所淨修梵行者。明各於自心法身智慧能淨
煩惱清涼如月處。名爲各於佛所淨修梵行。
梵者淨也。以明此位菩薩妙慧現前諸行體
自淨故。爲法性智慧任法運爲體無生滅故。
明以體無生滅處以標自心佛果故。是故有
發心之士。應當如是以方便無作無思任性
之定而自顯發自心無性佛智慧門。即能於
煩惱無所染汚。便即名之殊特月佛。隨所來
方各化作毘盧遮那藏師子之座者。此法慧
菩薩是東方之位。明入位之首破闇之初。如
日初出東方能破闇故。以智慧明能破自他
無始長夜之迷闇故。是故佛果名之殊特月
佛。以初發心已爲天人師。以是世界名能主
華。其化所作之座名毘盧遮那藏師子之座
者。是佛果座也。明毘盧者光也。遮那者遍也。
明遍坐無始一切無明煩惱以化作一切大智
慧光明藏。遍照一切心境。化成法界自在解
脱之門。師子者。得無畏也。已上總依主釋。結
跏趺坐者。會妄想而爲眞智慧故。故爲結跏
趺坐。此十住位中。十箇菩薩。同於善財童子。
於妙峯山頂上。初入信之後。入十住之初。徳
雲比丘下至慈行童女法門。相似文殊師利
菩薩。以明初發信心。以此經中圓會教行使
令後學者令易解故。但説其教不著能行之
人難解了故。以是義故。初會擧佛果神天。示
入法而勸修。以明一一皆同佛知見。第二會
勸生信解以不動智佛。以成信門。次説入位
進修之教。則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
法門。法界品末擧善財童子。是能行五位行
者。以教行具彰令易解故。若不如是。雖見教
法在行由迷。是故於此一部之經因果理智
教行人士一一具彰也。令修道者倣學不謬
故。此十住入眞見道之初心。與後十行十向
十地十一地爲正覺之果故。如人百歳。以初
生爲長故。人生十子以初生爲長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六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七
 長者李通玄撰 
第二菩薩名一切慧世界名波頭摩華。佛號
無盡月。於此義中義分爲五。一釋菩薩名。二
釋世界名。三釋隨位進修佛果之號。四釋其
座體。五定其所來方面。一釋菩薩名者所以
名一切慧。以隨位進修中達一切法無體無
性非迷執故。此當第二治地住。修戒波羅蜜
中十波羅蜜。以一切法無體無性非染非淨。
以爲戒體故。如此十住位淨行品是。其戒體。
二釋世界名者。所以世界名波頭摩華。此云
赤蓮華也。爲表戒相無染處世赫奕開敷莊
嚴萬行感果可觀義也。三釋隨位進修佛果
之號者。佛號無盡月。爲菩薩名一切慧。佛果
還號無盡月。明因果相似故。即明一切慧是
修行得一切佛智慧之人世界是所修之法佛
果是治地住中所得之果。明能清涼一切煩
惱故。四座體如前已釋。五定其所來方面者。
是南方之衆也。爲表南方是离位。是虚無義。
是文章義。是赤色赫奕義。如日正南照萬像
面圓明義。是故菩薩名一切慧。世界名赤蓮
華。佛號無盡月。此是善財童子見海雲比丘。
見佛説普眼經。以義思之。自當明矣
第三勝慧菩薩義分爲四。一明菩薩名。二明
所居國土。三明隨位佛果之號。四明從所來
方。一明菩薩名者。所以名勝慧。爲明隨位進
修更明淨故。不移一法。勝前位故。二明世界
名者。所以名寶華世界。此明忍波羅蜜以得
一切諸佛之智慧以道體而能行忍行。華者行
也。明以忍行莊嚴智慧法身。三明佛果之號。
所以佛號不動月者。以得理成行達心境而無
可動故。明能堪忍也。月者清涼義。四明從
所來方者。是西方之衆。以西方爲秋爲殺。爲
苦諦。以慈悲位在中。如十迴向中善財見觀
音在金剛山之西。爲明金爲殺位以表衆苦之
處以修其慈忍。以是義故。菩薩名勝慧。世界
名寶華。佛號不動月總明得法成忍之力用勝
故。此是寶華義。此是修行住對治法也。此是
善財見善住比丘得無礙法門。以能忍故
第四菩薩名功徳慧。於此義中分之爲四。一
明菩薩名。二明世界名。三明佛果之號。四
明從所來方。一明菩薩名者。云何名功徳慧。
此位修精進波羅蜜。勤行利物廣。益衆生
故。招多功徳。以立其名。二明世界名者。所
以名優鉢羅華。此云青蓮華。諸色蓮華此華
最勝。爲明諸行之中精進最勝故。以此華
爲所居法體故。一切萬行以此爲功。三明佛
果之號。所以名爲風月者。爲明精進波羅蜜
離慢無懈一念成佛速疾如風。又明精勤觀
照定慧如風。能消染淨無明塵垢。香臭悉吹
如風。能清淨故。四明所從來方者。是北方之
衆。北方者是坎位。是黒是愚。是世間嶮盜之
義。又爲師爲君之位。以是義故。以精進波羅
蜜勤修利益之行。破迷離闇速令成佛。是故
菩薩號功徳慧。世界名青蓮華。佛果號之爲
風月也。以風能淨諸垢故。此已上生貴住中
對治法門故。此當善財第四善知識彌伽長
者説輪字法門。了俗諦法而令愚黒者得出
世樂故
第五菩薩名精進慧。於此義中四義如前。一
所以名精進慧者。明此位是具足方便住精
進勤修習方便定門。以彰深智慧故。以立其
名。有一行之中具無量行故。於定位起精進
之名。精進之上起功徳之名。以明諸行參用
一行具無量行故。二世界名金剛華者。以法
性爲禪體起妙慧簡擇正邪。無不壞是金剛
義故。華者行也。以明定慧能簡擇之妙用故。
三佛果名水月者。爲定體能淨能清涼能現
萬像如水故。四明所從來方者。是東北方之
衆。東北方者是艮位也。爲山爲石。爲門闕。爲
童蒙。爲初明。爲高顯。爲寂靜。爲止。以明定
體遍與諸位諸行修進啓蒙發明清涼惑熱進
修始終之本末故爲艮。爲歳始年終之本末
故。爲初明。爲止。菩薩名精進慧。世界名金剛
華。佛號爲水月。此是善財第五善知識解脱
長者主禪門。於其身中現十佛刹微塵數佛
國土。總在身中。十方各十佛刹微塵數佛國
土。總在身中。明禪體用遍故
第六善慧菩薩。四義如前。一明菩薩名者。明
此正心住修般若波羅蜜智慧門故。菩薩名
善慧。二妙香華世界者。以明妙用智慧之香
華開敷自他佛果。明智慧説教是香華義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