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新華嚴經論 (No. 1739_ 李通玄撰 ) in Vol. 36

[First] [Prev+100] [Prev]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 96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提心無一不倶無合散故。二倶不可得故。如
是而行菩薩行故。生死涅槃二倶不可得故。
住於生死安住涅槃。如是修行一切菩薩行。
長大慈大悲大願。滿普賢道故。自餘如文自
明。又第一從信趣入十住以定會理契眞門
中。從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説此頌已下。至徳
雲比丘當爲汝説。有十二行半經。分爲五

一從爾時已下。有兩行半經。明文殊師利歎
善財發無上菩提心分
二善男子已下。至倍更爲難。有兩行經。明歎
善財求善知識倍更爲難分
三善男子已下。至應決定求眞善知識。有一
行經。明求一切智應決定求眞善知識分。四
善男子已下。至勿見過失。有兩行半經。明文
殊師利教誡善財見善知識勿生厭足勿見過
失分
五善男子已下。至徳雲比丘當爲汝説。有四
行半經。約有五法。一示善知識所居方面。二
示善知識所居國土。三示善知識所居處所。
四擧善知識約徳立名。五擧善知識道徳堪
能演説何法如文具説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三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四
 長者李通玄撰 
從此已下七卷。總是善財善知識。自此已下
十箇善知識是十住門
一示善知識所居方面者。何故令往南方。以
明託方隅而表法。以南爲正。爲离爲明。以离
中虚。以中虚故。离爲明爲日。爲九天。在身
爲頭爲目爲心。心達虚無智日自明故取之
像表其道也。是故經云。明錬十方一切儀式
主方神。方者法也。但取其法大像無方如日
行於天明麗於地。智行於空。明麗於萬物。無
不知無不明。取之一法十方混然
二示善知識所居國土者。南方有國名爲勝
樂者。爲明理智虚無能淨煩惱。名爲勝樂」
三示善知識所居處所者。其國有山名曰妙
峯。無念靜禪名之爲山。心空智現名之爲妙
理。淨智明慧能破惑名之爲峯。以艮爲山。爲
止。爲童蒙。爲小男。爲門闕。以正爲初。明以
三陽爻生之始。爲正月。一下止則正字也。以
十一月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生故
取。之爲正月故三。陽生故以三爲正。又三
陽生處火生於寅。以火爲日。日生於寅。以日
生於寅。是明初生處故。名爲童蒙小男位故。
取之以像。表之以法。以文殊師利居東北方
清涼山者。取摩竭提國菩提場之東北方。此
山是此南閻浮提菩提場之東北。是此閻浮
提之衆山之王。以艮爲山故。萬菩薩於中止
住。是文殊師利主伴萬行圓滿之侶也。故以
文殊主法。身根本智之妙慧。爲一切諸佛啓
蒙之師。有一切處文殊師利。亦乃一切衆生
皆自有之。皆從此法初入聖智也。初生佛家。
與一切諸佛同一智慧解脱知見。從茲之後
學差別智發起願行成大慈悲。號曰普賢法
界行也。是故如來取像世間法則用表其法。
令易解故。即以勝樂國妙峯山取像。明其三
陽生處艮以爲止。以止則明初生故。以明初
生號曰童蒙。亦以文殊師利以發蒙入聖之
初故。故號文殊爲童子。菩薩因化立名故。以
發起一切衆生。入無相妙智慧故。此明以方
便三昧現根本智。初生一切諸佛智慧家故
故立名也。故以取像表法。令學者先以心無
念慮寂靜不動如山王。無相妙理智慧便現。
自心智慧得解脱。清涼即不要身足登山也。
是故十住位於須彌山頂上。説十箇隨位昇
進佛果。皆號之爲月同此。妙峯山徳雲比丘
已下十箇善知識。創從凡得法清涼樂也。此
明善財擧行用彰十住門。言妙峯山者。意明
從定方能顯發自心根本智慧。如諸佛見萬
法無性萬法無相萬法無依萬法無有本末住
處。契此法已。名爲住佛所。住方得見亡業
謝。生聖智流中。學差別智。成就法界無限普
賢大用。廣化無盡一切法界衆生。皆使入於
根本智之知見故。亦可凡初學先入山樂靜方
學定心用現正智。亦是方便。亦可得名勝樂
國妙峯山也。以心離俗境樂山寂靜亦是勝
樂義。引凡方便種種利生。但不住其中也」
四擧善知識約徳立名。名爲徳雲者。以徳雲
能雨法灑潤衆生令得清涼之義。比丘者。此
云滅諍。以滅有無是非煩惱之諍。故云滅諍。
以身邊等五見及有無二見能障道故。先須
以無念無思三昧止之正智方現。故云滅諍。
故以妙峯山表其比丘三昧行。智現定亡寂
用自在。方能説教以潤童蒙。名爲徳雲。故居
艮爲蒙位。以止是潤生啓明之。初以比丘徳
雲居山之頂。取像表法。明此位從信心凡夫。
創始以三昧加行啓蒙。入聖位中。十住之首
至法頂故。與無相妙智慧會處。號爲妙峯。以
妙智慧能説教處潤益含生號名徳雲。修學
如是方便現其自心正智現前。其妙峯山徳
雲比丘之義。總在己躬。乃至文殊普賢佛果。
總皆自有。以方便三昧理智現前利衆生行。
行之。即是一。如經具明。此明於法界品中安
立如是五位行門。明五位方便修行行門總
以法界佛果爲體。以法界普光明根本智具
普賢差別智爲大用故。始終本末不移此也。
以進修生熟處安立諸位。起一百一十城之
法門。總共同一十波羅蜜行。一三十七道品
一四攝四無量心。總別同異成壞六門在其
中也。以智照之可見。一百一十城義如前福
城東已釋訖
五擧善知識道徳所能者。此善知識堪説示
菩薩行之加行。具普賢行五位門戸。是故文
殊令善財問徳雲比丘。云何學菩薩行。云
何修菩薩道。乃至云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
徳雲比丘當爲汝説。此是入十住之初心名
初發心住。又爾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歡喜
踊躍已下至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
慧光明普見法門。有三十八行經。義有十一
門。一得聞善知識名歡喜。二頂禮文殊足下
遶無數匝辭退南行。三至處求覓徳雲比丘。
四求經七日。五見比丘在別山上徐歩經行。
六右遶三匝。七申請所求。八徳雲歎善財二
種難法皆能發行。九先擧善財所求十種菩
薩之行。十自申己徳授與善財。十一我唯得
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是都結自己當位法門授與善財竟。已下是
更推勝進前位
一得聞善知識名歡喜者。經云聞是語已歡
喜踊躍。擧身離地爲踊。再踊不已爲躍。二頂
禮文殊足下遶無數匝辭退南行者。頭頂禮
足。以已之尊高。至彼之足下。是敬極之禮也。
遶無數匝敬順法心辭退南行。昇進明智
三至處求覓徳雲比丘者。明至勝樂國妙峯
山。表無染寂靜爲勝樂。身心不動如山。是習
定也。十方求覓是觀也。是十方觀圓融心境。
使無邊等虚空故
四求經七日者。明七覺分推求勝進除沈掉
心也。處定曰沈。出定曰掉。去此二障。五見比
丘在別山上徐歩經行者。表同其體。已登山
頂義也。明初居定。體猶有定心以七覺支分
推來正覺法身本無定亂體故。初心有禪可
定。故云遙見徳雲住居別山頂也。徐歩者。不
居亂體也。經行者。表不住淨心也。定亂兩融
方明契會。又雖得同十方一切諸佛正覺慧
現前。自此方堪求菩薩之行成普賢行。爲明
不住用故。故云徐歩不住定故。修菩薩行故。
故云經行。夫修道者。皆須信心。之後當須要
以定門以爲方便。得定之後方堪起十方觀
七覺支觀。用會心境遍周。定亂雙融。身邊見
謝始名見道。方堪修菩薩道。具菩薩行。隨俗
多生在眞一念
六右遶三匝者。勝進敬順體會心成也。右遶
者。左尊右卑以自卑已順尊正教。三匝者。一
三五七九是陽之位。二四六八十是陰之位。
陽生陰殺。以三生義也
七申請所求者。經云我已先發無上菩提心
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如是乃至云何於
普賢行速得圓滿
八徳雲比丘歎善財二種難法皆能發行者。
歎菩提心難發先已發。菩薩行難修今能行。
云我已發無上菩提心者。已於文殊師利所
發菩提心。爲知菩提無證修無所求故。但求
菩薩方便三昧加行。其菩提心自然明白無
垢。猶如空中有雲雲亡其虚空自空。不復云
求虚空也。以明但修菩薩三昧觀照以治執
障。然菩提心無有修作留除之體。在凡不減
在聖不増。是故今以妙峯山頂。以止觀二門
七菩提分助顯方便菩提心自明白。及至菩
提明白即菩薩行諸三昧即是菩提。不復別
有菩提而自明白。以明菩薩處於世間修諸
萬行。世間萬行乃至菩提涅槃性自離故。以
將此法教化迷流不了此者。而令悟達性空無
垢之智。以淨諸業令苦不生。名爲大悲。猶如
化人教化幻士。以智觀業。隨時隨根。十方等
利。無心意識。智幻利生。以此義故。但求菩薩
一切諸行。以明即行是菩提一切無生滅故。
云我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以明信心菩提
雖未有三昧加行顯發以知無所修無所求
故。今菩薩行者。以明方便三昧相印。方明行
及菩提如實無二。於此之中不可説言諸行
無常是生滅法。經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
滅。若能如是見諸佛常現前。以是下文。得見
四維上下十方無數佛等。爲得此見解故。如
來於三乘中説諸行無常者。爲執諸行作實
者説。非爲大根衆生頓受法界佛乘理智體
用無礙者説故。是故發菩提心者。須識教之
權實。可以堪發大心。問曰。何故不於文殊師
利一箇善知識邊求法。豈不足耶。何故須經
歴五十三善知識處求菩薩行也。答曰。明治
習氣之淺深。修差別智之廣狹。大慈悲之厚
薄。攝化之多少。以此安立五位修行法則。隨
位善知識五十三人。一百一十因果。總別同
異成壞之相。令進修法界不謬。不滯其功。不
迀其行故。從此妙峰山。以方便三昧加行因
縁。顯自法身自體清淨本無依住。普光明智
與菩薩行寂用無二門已下諸位以普光明智
用修差別智。及治習氣。并以大願起悲智門
長養大悲行周法界。如下具明一一次第
九徳雲先擧善財所求十種菩薩之行者。從
所謂求菩薩行已下。總有十種菩薩行。是總
擧十住十十行十十迴向十。十地十十一地
十。如是五位中各十十。總在此十種菩薩行
中。且如初第一所謂求菩薩行者向十住中。
配初發心住。以檀波羅蜜門爲主。餘九爲伴。
以方便三昧爲檀行體。能捨一切法故。二求
菩薩境界者。配治地住。以戒波羅蜜爲體。餘
九爲伴。以法身根本智爲戒體。大悲及差別
智爲用。如海雲比丘所觀察大海見佛出興。
達十二縁生成根本智。便以差別智説普眼
經。及十王是悲智之行。如下至位方明。此同
十地中第二地治欲界惑。三求菩薩出離道
者。配修行住。此同十地中第三地。修上二界
禪超彼禪定位故。治上二界惑。如此修行住
中第三善知識。於海岸國善住比丘。在於虚
空中來往經行。明得不住三界及禪定。得智
自在故。十王恭敬者。明智悲並濟不偏修故。
至位方明。此以忍波羅蜜爲體。餘九爲伴。此
明三界惑盡是出離道故。四求菩薩清淨道
者。如十住中第四生貴住及十地中第四地。
三界心盡出世智現前。方學世間文字句義
智。五住五地方滿。六住中如海幢比丘得離
出入息。寂滅神通化身周遍十方。如是十種
所求所修菩薩道一中。十十之行五位齊彰。
一一如上配之。於中意況文義炳然。不悟讀
之虚談且過。一一須得其意。如十住法。與後
位及十地作樣。已後諸位倣此規模慣習已
終。方依初法。十自申己徳授與善財者。經云。
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
照。曜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
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
一切諸佛。此明擧本果法令凡信樂修行從
初發心修行慣習十地功終。方依此初時本
樣果法也。還以法界中時不遷智不異慈悲
不異願行不異之所成就。以於法界大智無
延促中修行故。不如情解。有修行者莫作延
促。時分修學。應須善觀法界體用。莫如世情
作一刹那計作三僧祇計。如法界中都無脩
短遠近故。以此解行如法修行。於諸境界善
照生滅。令使執盡而成智之大用。於自心境
莫浪攝持。但知放蕩任性坦然。習定觀照執
盡智現。生滅自無業垢自淨。會佛境界同如
來心。佛見自會非由捉搦。謾作別治令心狂
惑。但自明心境見融執業便謝見亡執謝。一
切萬法本自無瘡。智境朗然名爲佛國也。無
煩強生見執。永自沈淪。自作自殃非他能與」
十一自此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信解力已下
至善男子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
光明普見法門。有十九行半經。明普見十方
一切諸佛又諸國土境界無礙門。是此位中
之果也。此明本來如是佛境清淨。比來妄作
客塵。今從文殊師利所得決定信眼。以止觀
二門七覺支分。至此眞境。契會無差別。普見
一切衆生心境及以自心本來解脱佛國。此
名初發心住。以自心會佛所住故。以檀波羅
蜜爲主。餘九爲伴。自此已下但有所見佛及
佛境界。總是位中之果也。自此已下。推功前
位。治地住中已下。一一善知識邊。皆有本位
昇進二門。第二治地住善知識名字法門。如
下一初昇進門中。從豈能了知諸大菩薩無
邊智慧清淨行門已下至辭退而去。有三十
八行半經。是推徳勝進分。於此段中約分四
段。一豈能了知諸大菩薩無邊智慧已下至云
何能知能説彼功徳行有二十九行半經。明
仰推勝徳令善財進修分。二南方有國名爲
海門。是示善知識處。三彼有比丘名爲海
雲。是示善知識名。四禮徳雲足是辭去而昇
進前位。此明一一位中與十法門令入授十
法門令修。皆一位有正入本位之果授前位
之因。已下倣此例然。初二十九行半經。明未
申善知識名玄歎其徳自推無能。後九行半
經明擧善知識名重擧十法而令預聞一。一
如經具明
第二治地住本位門中復分爲五段。一爾時
善財已下正念觀十法。二南行至海門國。三
至海雲比丘頂禮其足。四正申所求。五海雲
比丘稱歎善財示所觀法。如海門國者。明觀
生死海爲。廣大佛海。海雲比丘者。因所觀法
立名。其心如海。以法潤生如雲。又性戒如海
不宿死屍。一切生滅死屍至於根本智海。皆
爲智海無生滅故。五海雲比丘稱歎善財與
所觀之法者。所謂觀察大海。云我住此海門
國十有二年者。明不離十二縁生生死海故。
如是十二有支。一切凡夫無明所覆常處其
中。權教菩薩及以二乘。皆厭而捨之。一乘菩
薩以此無明十二有支。以爲如來一切智智
之海。爲大智海無有生滅。本來如是凡夫不
了。妄繋生死無明故。云我住此海門國十有。
二年。經云常以大海爲其境界已下有十種
思惟大海。意明一切衆生十二縁生生死之
海廣大無量。無有中邊性相可得。便爲佛海
思惟大海無量衆寶奇妙莊嚴者。明觀生死
縁生海。便成自性清淨佛之智海。即一切智
寶功徳莊嚴思惟大海。積無量水者。以諸
愛水爲大悲水思惟大海。水色不同者。根本
智中起無量差別智慈思惟大海。無量衆生
之所住處者。以明佛海中有無量衆生之所
住處不覺不知思惟大海。容受種種大身衆
生者。明無量菩薩咸處生死海中。一一身土
咸滿其中。如影如光不相障蔽思惟大海。能
受大雲所雨之雨者。菩薩心海堪受大雲諸
佛法雨思惟大海。無増無減者。諸佛智性之
海無有増減。乃至四種無過廣大深廣。便見
海中有大蓮華。忽然出現其上有佛説普眼
經。意明自觀生死海。便爲自己如來清淨智
海。自佛出興根本智差別智。究竟不離此生
死海中圓滿故。十力四無畏一切智智海皆
迴生死海廣大業力而成就之。生死業果盡
一切智智海如是。成自己如來廣大智海普
賢行海。不離一切衆生及自己十二有支縁
生行海中。若離此者別有成佛處所法者。無
有是處。從海出蓮華。其蓮華上所有莊嚴衆
寶。是達無明及諸有支爲大智海。以智隨行
功徳報生。因陀羅者。主也。尼羅者。青色。此
寶青色爲衆寶中之主。爲蓮華莖芬敷布濩
者。言此蓮華開敷廣大遍布大海。此明以行
隨智用無染業所成。百萬阿修羅王執持其
莖者。百萬隨智用處生死而不沒。像阿修羅
處大海而纔沒半身。表萬行隨智以智爲主。
明智悲萬行處生死海而恒不沒。一切衆苦
波濤故。此明根本智差別智大悲萬行一時
同擧。明前妙峯山得佛境界無相智慧光明
海但得普見諸佛智慧光明境界門。此治地
住中。以將無相智慧光明。照十二有支。成根
本智。差別智。大悲萬行齊備。百萬摩尼寶莊
嚴網彌覆其上者。明以根本智起差別智。設
教遍周之所報生。百萬龍王雨以香水者。明
以智隨悲行雨戒定慧解脱知見香水浴衆生
心垢。百萬迦樓羅王銜諸瓔珞及寶繒帶周
匝垂下者。智隨萬行垂大慈悲。同於生死
引接義也。百萬羅刹王慈心觀察者。羅刹
王者即毘沙門王。主令此衆也。此云持國。在
須彌北面而居。明守護義。取其像以表法。明
菩薩以大慈悲常居生死海守護衆生。令一
切衆生慈心相向。百萬夜叉王恭敬禮拜者。
取之像表離憍慢殘害。夜叉常恭敬。號之爲
王。明勝於生死惡害心故。明主當護持生死
惡害不生自在如王也。百萬乾闥婆王種種
音樂讃歎供養者。明法樂以樂衆生故。百萬
天王雨諸天華鬘香及衣服幢幡蓋等者。明
廣大饒益皆悉自在。萬事備周如天王。已下
例然。總明迴生死海中無量不善。作無量善
根。表以十王。明於生死海達無明十二縁行
一切不善。成大智大悲善行滿足。寄喩如王。
擧諸寶莊嚴充滿大海。義亦如之。以迴一切
不善行。作一切善行之所報生。隨智隨悲莊
嚴滿刹。皆以無爲無性智法印。普印生死海。
總成福海。以法身無依住自性清淨普光明
大平等智印。印生死海。總成法界解脱法門。
以差別智印。印衆生根之所調伏。而爲説法。
號之爲佛出興也。普眼遍知諸法縁起。善知
總別同異本末生起。號之爲普眼法門。應當
如是觀生死海。觀如來海。觀如來無差別智
海。觀如來差別智海。觀如來大慈悲海。乃至
普賢行願海無邊法門海。總在此一切衆生
十二有支生死海生。若出此海外。別有成佛
處所。無有是處。當知諸佛及以國土生居此
生住居。此住無別處也。從時海雲比丘告善
財言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已下。至善男子我唯知此普眼法門。有九十
二行經。是正入本位法門。從如諸菩薩已下。
是昇進前位法門。前妙峯山以止觀門顯諸
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以成眞諦。此位
直以智慧觀察世間俗諦十二有支爲佛境
界。通修大悲普賢願行。以戒波羅蜜爲主。餘
九爲伴。約智三界通觀同治。約位偏治欲界
惑障。已下諸位。但有所見境界。及如來名號。
總是自心佛果所會之法。若自心不會對面
無覩見之期。第三修行住。一從如諸菩薩摩
訶薩已下至辭退而去。是此位中推徳昇進。
二爾時善財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普速疾供
養諸佛成就衆生無礙解脱門。有八十行經。
明入本位法門。於前昇進門中。從如諸菩薩
已下。至辭退而去有十三行經。明昇進分。於
此段中約分四門。一歎推先徳。二示善知識
住處。三擧其名號。四禮敬辭去。文義如經自
具。如從此南行六十由旬者。南行如前所釋。
六十由旬者。明此位治上二界四禪四空八
禪惑也。過前位欲界六天業故。故言六十由
旬。海岸聚落者。明超過欲界第六欲天故。此
位治上二界住禪息念障。約昇進之徳立名。
此位治三界惑盡住無所住。名爲善住。此位
與第六海幢比丘得無三界業見。齊有習氣。
未得第六住寂滅定神通自在。又世間文字
技藝未具。且得一分出三界麁業。得一分神
通。未於世間中出世間。即如下海幢比丘是。
三界定亂二業不能拘留也。第二入當位法
門中。約分五門。一念善知識所授之教。二次
第南行。三詣善知識處。四見善知識恭敬禮
拜。五正申所求。見此比丘於虚空中來往經
行者。明不住上二界息心住念禪。不住出三
界禪。不住不出故言來往經行。十王恭敬供
養。明攝衆生行遍故。表十波羅蜜行智自在
故。如王空中莊嚴。約法空中起行報生龍王。
表智自在。震雷明法音普震激電。明智慧破
惑。緊那羅王奏衆樂音。明以法音悦樂一切
衆生故。摩睺羅是恭敬義。阿修羅是處生死
海不沒義。迦樓羅王作童子形婇女之所圍
遶。是離慢謙下智悲義。羅刹王者。是住生死
海。大悲守護衆生義。夜叉王者。是大智守護
衆生義。爲能行於虚空速疾故。如智速疾自
在故。梵天王恭敬義。淨居天空中與宮殿
倶。表智悲自在含育義。如是皆云不思議數
者。皆表行周萬有普遍含生故。此第五正申
所求中請菩薩所修十種佛法。并求十種不
捨之法。具如經文。時善住比丘告善財言已
下。是正受其法。經云。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
無礙解脱門者。明得法空智慧。在空中經行。
明不著靜亂。於染淨二障不能留滯。名爲無
礙解脱。得解脱已。若來若去若行若止。隨順
思惟觀察即時獲諸智慧光明。名究竟無礙。
從此已去即他心宿命神足等十無障礙。明
以法空觀察三界細習。淨業現前。即得此十
無障礙法門。此明以法空觀照力治三界習
氣。及出三界習氣已。自然而得此十無障礙
法。是故歎善財言。今復發心求問佛法一切
智法自然者。法明佛出世一切智法用照世
間。意明以所得法空用治染淨二習。神通道
力自然顯著。一切自在皆自然現前。已下至
我唯知此普速疾供養諸佛成就衆生無礙解
脱門。是都結所入當位法門竟。已下以明昇
進前位門。此段以明將方便觀照門佛智自
然智神通道力自至以此不捨方便而成就佛
法。不捨佛法成菩薩行教化衆生。此以忍波
羅蜜爲主。餘九爲伴。此三比丘明入十住中
得出三界解脱心。還以比丘表之。已下彌伽
是俗人居住市肆。明處煩闠而不亂故。教諸
人衆輪字莊嚴法門者。明修世技文字令圓
滿故。意明先修出三界解脱方修世法住於
生死故。約智一位通修諸法。約位偏修世智。
爲明前三知識已得出三界解脱神通故。先
修出世方學世間。自在無業不染著世間故。
又以出世間智學世間智易明了故。第二昇
進前位中。從諸菩薩持大悲戒已下。至辭退
而去。有九行半經。約分爲五門。一歎推先徳。
二示善知識所居之國。三示其居處。四擧知
識之名。五辭退而去。國名達里鼻荼者。其國
在南印土境。名義未譯。彌伽此云能伏。爲出
世智。已恒現前。世間智已得具足。眞俗二智
已滿。能伏邪見異論故。故名能伏。亦名爲雲
以能有徳蔭俗雨法故。故名爲雲。城名自在
者。明出世智已得現前。於世名言義智自在。
故名自在。此依主立名也
第一正入當位法門。從爾時善財童子已下
至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有六十七行經。約
分爲十門。一正念其所授之法思惟勝進。二
南行至處推覓彌伽。三見已致敬禮畢。四正
申所求。五彌伽遽自下座五體投地敬初發
心。六散金銀華無價寶爲座令善財坐上。七
稱讃善財而能發無上大菩提心爲世所依。
八彌伽面門放光集衆。九彌伽爲衆説輪字
品莊嚴門。十彌伽授與善財妙音陀羅尼光
明法門。自我唯知此妙音陀羅尼已下。是推
徳昇進。彌伽所以遽自下座五體投地致敬
善財者。遽者疾也。明彌伽致敬能發大菩提
心者。與十方諸佛。同一體性。同一智慧。同一
解脱。人天所依何得不敬。以善財先於前三
善知識。已得出世菩提心。已得同於十方諸
佛法身根本智。至彌伽所。學世間差別言音
名字句義智。明世間俗智。敬出世間眞智慧
故。以明約眞而有世間俗智。即眞俗自在故。
故城名自在。是以彌伽敬彼善財所得諸佛
出世間智慧。是世間智慧根本故。是以敬之。
以表俗諦差別智敬眞諦根本智。以俗智是
根本智中起故。令後學者貴出世道根本智
故。以根本智與一切衆生作無明生死之因
果。善財初覺。彌伽敬之。十方一切諸菩薩恒
常頂禮初發心。以貴初覺根本智。是出三界
智慧相應。與一切諸佛智慧解脱。同一體性
故。普賢行海因茲而起。是故彌伽敬之而禮。
又表無知法慢故。又此第四生貴住。明三界
業謝。名生在佛家。第四地亦名生在佛家。與
此住位同知同得。同見其法。依本而安立之。
修學者。初生後熟。輪字品莊嚴法門者。明於
一名字法門於一音聲。言音無二體。名字無
二性。莊嚴種種名字。以爲助伴。而爲人天六
道衆生。説種種法門。令生歡喜令得解脱。然
其不離無聲一聲無名一名。爲隨順衆生世
間言詞故。説一切世間諸法。無時。即以無名
字爲主。即以有一切出世間法爲莊嚴。若説
無有出世間法時。即以有一切世間爲莊嚴。
如是互爲主伴。互爲莊嚴。有無縁起皆無自
性。將用教化衆生。隨根開解令得解脱。衆生
及名字言音皆無自性。以此名字圓滿清淨
音聲無所障礙。以一音聲説無量名。皆以一
音聲。與無量名無量字作體故。即無量名無
量字總是一字故。以聲性無體故。無量名字
與一切聲作體故。即以名字體。自無能所分
別性相故。以衆生自無性故。以此無聲之聲。
無名之名。無説之説。教化一切無性衆生。令
其破業至其本地又以無依之智。無聲之聲。
無名之名。猶如虚空。遍一切六道衆生音聲。
同其類音爲其説法。令其歡喜。然身心智慧
名字六根。總無受者説者。然一字中遍含多
字之義。互爲主伴。然亦各不相知無彼無此
故。是故當知。一切名字。皆以有無二字爲縁
起。若説一切法有字時。即一切有法自具無
故。自相成壞自有自無。自在説一切法本自
無。即有法自具。以有無自相成壞故。即無與
有自在從有無體如法縁生無盡名言。互爲
主伴。隨世安立更相成壞。皆一一字中有無
盡義。猶如帝網影像相入。若究之本源皆約
縁有各無主宰。當知名不與聲作聲。聲不與
名作字。智慧本無。猶如虚空。遍一切處。等衆
生界。以智體性隨其類音。皆令歡喜而得解
脱故。名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此第四生貴
住善知識。以精進波羅蜜爲體。餘九爲伴。若
約智通修五位。若約位偏修俗智輪字莊嚴
法門。前三善友明出世智慧。明三比丘表之。
此彌伽及解脱長者二人。明處世間解脱故。
還以俗士表之。餘義如文自具
第二昇進。前位門中。從如諸菩薩摩訶薩已
下至辭退而行。有十四行經。約分爲四門。一
推徳於先。二示其善友所在。三擧善友之名。
四頂禮辭去。此不推別有國土但南行有一
聚落者。明同處俗流。以精進波羅蜜與禪波
羅蜜大體不二故。所以不別國也。爲此二友
並是俗流故。明從眞入俗以和會眞俗無二
門。世與出世體無有二。第一正入當位法門
中。從時善財童子已下。至善男子我唯於此
如來無礙莊嚴解脱門而得入出。有一百四
十行半經。於此段中約分十門。一正念所授
之法思惟勝進。二漸次遊行十有二年至住
林城。三推求解脱長者。四見已致敬正申所
求。五解脱長者即入菩薩三昧。現其身中十
方各十佛刹土。答善財所請令其同入。六解
脱長者從定而起。又以言説説其定中十佛
境界大會道場。七明解脱長者隨心應念諸
佛現前。八心念無體見佛如影。九心無表裏
遍至十方而無去來。十善男子我於此如來
無礙莊嚴解脱門而得入出。是正示三昧之
名及出入自在分。自此已下是昇進前位。云
漸次遊行者。明勝進不住於前法也。十有二
年者。如前第二海門國海雲比丘住海門國十
有二年。明直觀十二縁以爲出世間解脱。以
表比丘是出世解脱故。以生死海爲佛體故。
善財來至此住林城漸次遊行十有二年。爲
明十二縁生法中行於世間。然以十二縁生
以爲禪體。以解脱長者是世間俗士。表處俗
行眞名爲解脱前海雲比丘。不住生死。觀十
二縁生。得出世心。此解脱長者。於十二縁生
法中。處於生死。不壞縁生。不著縁生。故云遊
行十二年。是不住義故。是生死涅槃無二義
故。是生死涅槃無出沒義故。若約智通治。以
十波羅蜜爲體。此約位別治。以明同別自在。
以此第五禪波羅蜜門。以法界自體無作禪
中諸有縁生性自離故。一切心境莫不自是
法界無礙解脱禪定林故。是故城名住林。一
切心境作而無用。性自住故。推求者。觀察勝
進也。得見解脱長者者。明以眞會俗眞俗
自體本性解脱也。見已五體投地。眞俗無依
五位同會也。亦明五蘊十二縁總禪林也。合
掌者。眞俗會而不二也。已上以觀照禪定冥
會。已下以言更申所求。已下入三昧十方各
現十佛刹者。明定體遍周圓滿故。以十爲
圓數也。又已下以從定中所見十佛如來及
上首菩薩。是三昧所現自位佛果及行故。又
已下隨念而見諸佛者。以自心應眞是佛故。
所念皆是佛境界更無餘也。明自心是佛諸
念總佛。餘如文自具。此是第五具足方便住。
以禪波羅蜜爲體。餘九爲伴。若以智境之中。
即五位通修。若以約位之中。偏治眞俗靜亂
二障。會五蘊十二縁。爲法界性自禪用而無
作縁生之定。門以明一切世間心境總皆禪
也。第二明昇進前位中也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四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五
 長者李通玄撰 
如諸菩薩摩訶薩已下至辭退而去。有十六
行經。約分爲四門。一明推徳於前。二示善知
識方所及國土。三擧善知識名號。四善財敬
戀善友流涙辭去
第一推徳於前者。明解脱長者推徳於前位
善知識有十種殊勝。勸令善財進求加行。第
二南行。如前初位已釋。至閻浮提畔者。明此
位正心住。是得出世間及處世間智慧神通
之極畔故。故云閻浮提畔。唯得世間出世大
悲心。未得入俗同纒行圓滿大慈悲心故。故
以比丘表之。於世間中出俗相故。後位即明
入俗大悲心圓滿。即以優婆夷滿願表之。有
一國土名摩利伽羅者。此梵本未譯。有比丘
名海幢者。明約以徳智慧如海能破衆生業
惑處。名之爲幢。幢者摧壞義故
第一正入當位門中。從爾時善財童子一心
正念已下。至我唯知此一般若波羅蜜三昧
光明。此一段經約分爲五門。一正念前法令
其増長。二漸次南行至閻浮提畔摩利聚落。
三周遍求覓海幢比丘是進求觀照。四乃見
在經行地側結跏趺坐入于三昧離出入息無
別思覺。五明入三昧中身分出衆十方教化。
何故在經行地側結跏趺坐入于三昧表寂用
自在。以經行地是用三昧是寂。表依用有寂。
地側者。表不住寂用之中而任運自在故。離
出入息。明稱理而寂稱理而用性自遍周非
同二乘作寂滅證也。此同十地中第六地也。
以十地行依此十住行樣。修行至彼同此本
故。是故第六地菩薩得寂滅定神通現前。此
是隨空慧寂用門十地大悲寂用。從第五身
出衆海十方教化中。約有二十三種法門。一
足下出無數百千億長者居士婆羅門衆周遍
十方者。表足是所行之行還從其中出行故。
爲長者居士婆羅門是世間仁士之行故
二從兩膝出無數百千億刹帝利婆羅門衆皆
悉聰慧者。以兩膝是起止坐臥卷舒自在之
所由。膝還出清淨王種。表智制生死如王自
在。刹帝利者。是王種也。婆羅門者。是淨行
也。表智隨生死自在。如王無染也。聰慧智能
明白萬法故。種種色相者。從智化現也。餘皆
是智中之行故。以義取之。三從其腰間出等
衆生數無量仙人者。表腰間是世間行五欲
之境。表以智幻生同衆生行利衆生事。自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 96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