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新華嚴經論 (No. 1739_ 李通玄撰 ) in Vol. 36

[First] [Prev+100] [Prev]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亦明始終無差別智體論之。無盡劫總是一
念。一切衆生於一念中。自作無盡劫生死之
見。若以達理智明觀。以無盡劫便爲一念。無
差別智故。如是相應。便與古今三世一切諸
佛。一時成佛故。以無分別智印。印三世時體。
本齊無先後際故。明十地菩薩由有出世心
在。猶迷十一地入纒之行故。不能得見者。使
昇進菩薩存自力能不滯前十地位故。餘如
文自具。如師子奮迅三昧者。於十方世界普
周一切衆生想念作用。而成熟之大用。而無
作。是奮迅義是三昧義。就大用而論。無別止
息故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九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
 長者李通玄撰 
第六段又普眼菩薩聞如來稱歎普賢清淨功
徳有三十二行經。於此段中復分爲七段。一
爾時普眼菩薩已下至倶亦不見有三行經。
明普眼菩薩以十不可説三昧求覓普賢亦不
能見分。二時普眼菩薩已下至悉皆不見可
有三行半經。明普眼菩薩從三昧起白佛不
見普賢菩薩身語意業及座分。三佛言如是
已下至至於法界究竟邊際有十二行經。明
佛爲普眼稱歎普賢三業甚深不可以能出能
入三昧能見分。四善男子已下至無空過者
有三行半經。明佛爲歎見聞親近承事普賢
菩薩利益無空過分。五爾時普眼已下至頭
頂禮敬可有三行經。明普眼等及諸菩薩皆
渇仰普賢三稱南無頭頂禮敬分。六爾時佛
告普眼已下至即當得見普賢菩薩有六行半
經。明佛更勸普眼等大衆更致禮敬遍想法
界推求普賢菩薩如對目前分。七是時已下
至皆見普賢大士有一行半經。明普眼及諸
菩薩大衆依佛勸勅更加禮敬普賢知時欲爲
現身分。已上三十三行中七段經不見普賢
菩薩。意明普眼等諸菩薩以出入三昧不得
見普賢三業及座境界故。擧幻術文字中種
種幻相所住處喩。明幻術文字之體了無處
所如何求之。不可將出入三昧處所。求之
去彼沈寂生滅。却令想念明想念動用自體
遍周用而常寂非更滅也。以是普賢以金剛
慧普入法界。於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如
一切衆生身皆非身無去無來。得無斷盡無
差別自在神通。此明任物自眞稱之爲神。不
爲不思不定不亂不來不去任智遍周利生自
在知根應現名之爲通。萬法如是無出入定
亂。方稱普賢所行三業作用及座。如十地
菩薩座體。但言滿三千大千世界之量。此
普賢座量等虚空。一切法界大蓮華藏故。明
知十地菩薩智量猶隔。以此來昇此位。如
許乖宜入出。如許不可説三昧之門。猶有
寂用有限障。未得十地果位後普賢菩薩大
自在故。故三求普賢。三重昇進。却生想念。方
始現身。及説十三昧境界之事。意責彼十地
中猶有求於出世習在於世間生死境界未得
等於十方任用自在。以此如來教令却生想
念去彼十地中染習出世淨心故。此明治十
地縁眞俗出世餘習氣惑故。已上意明治十
地菩薩縁眞俗二習未亡寂亂二習未盡於諸
三昧有出入習故。未得寂入生死猶如虚空
性無作者。而常普遍非限量所收。一切衆生
及以境界以之爲體。普賢之智猶如虚空。一
切衆生以爲其體。有諸衆生自迷智者。名爲
無明。普賢菩薩隨彼迷事。十方世界對現色
身。以智無體猶如虚空。非造作性。無有去來。
非生非滅。但以等虚空之智海。於一切處啓
迷。智無體相。能隨等法界虚空界之大用故。
豈將十地之位諸菩薩以出入三昧有所推
求。云何得見。是故如來爲諸菩薩。説幻術文
字求其體相有可得不。求幻之心尚不可得。
如何有彼幻相可求。是故將出入三昧及以
求心。而求普賢大用無依善巧智身。了無
可得。是故如來教諸菩薩却生想念。慇懃
三禮普賢菩薩。方以神通力如應現身明智
身不可以三昧處所求爲智體無所住無所
依故。若想念願樂即如應現化。無有處所
依止故。猶如谷響但有應物之音若有所求
即無有處所可得。佛言普賢菩薩今現在此
道場衆會親近我住初無動移者。明以根本
智性自無依名爲現在此道場故。爲能治有
所得諸見蘊故。以無礙總別同異普光明智
與十方一切諸佛大用體同。名爲衆會故。無
邊差別智海一時等用。不移根本智體無依
住智。名爲親近我住初無動移故。云稱南
無者。明歸命信順故。約法以南爲离。爲离中
虚以虚無故。即明离爲日。离主心。以心達虚
無之理。即心智明故云南無。表歸命信順虚
無之理智故。是故善財南方詢友者。義亦
如然。龍女南方成佛義亦如之。但達虚無之
理智。十方總南無。若執諸法作實有者。十
方總北故。餘文自具
第七爾時已下一段有十九行半經。普賢欲
現身分中。復分爲三段一爾時普賢菩薩已
下至示現一切三世諸佛有七行經。明普賢
菩薩如應現身分。二是時普眼菩薩已下至
如見十方一切諸佛有兩行半經。明菩薩大
衆得見普賢。菩薩歡喜如見十方諸佛分。三
是時已下可有十行經。明諸菩薩信解力普
賢菩薩本願興雲供養光明普照息三惡趣令
諸菩薩入普賢行分。如普賢菩薩如應現身
即見故。將出入三昧求即不得見。明無出入
智不可作出入三昧求故。自非位合道同智
自會矣。想念而見。且是如應現身故。然後方
會其本身也。餘義如文自具。意明無依住智
是普賢之大體如應現身是普賢之大用
第八爾時普眼菩薩已下一段九行半經。明
普眼歎普賢十種廣大住如來歎普賢十廣大
功徳。其義如文稱歎
第九四十五行經。明如來令普賢演説十大
三昧。於此中復分爲八段。一爾時如來已下
至當得出離有四行半經。明佛令普賢説十
大三昧。二何者爲十已下至無礙輪三昧可
有六行經。明如來先自説十三昧名分。三此
十大三昧已下至當説現説可有一行半經。
明此三昧十方三世諸佛共同所説分。其三
昧名如來自説者。意明如來是三昧之體。令
普賢説三昧之功用者。明普賢是三昧之用。
以明佛果位中體用圓滿故。此約體名佛。用
是普賢。此位會體用自在故。四若諸菩薩已
下至名一切法自在可有四行半經。明佛歎
若聞此三昧愛樂修行名得佛自在分。五此
菩薩已下至普了一切佛所説有九行半經。
明修學此十三昧者得於一切法無所著自在
善巧轉佛法輪分。六此是諸菩薩法相門已
下至是以佛神力嚴淨一切世界門有五行半
經。明佛歎修此十三昧能入十種法門分。七
若菩薩入此三昧已下至示現種種廣大神通
有十二行半經。明佛歎若入此三昧得大方
便利用示現成佛不捨修菩薩行分。八是故
已下一行半經。明如來勸令普賢説此十三
昧徳用自在分。其中文義如經自明。如此
十定品。已後十一品經意。以十地中所得出
世大悲智成。處世大悲智。令差別智圓滿自
在。方成普賢行具足。以出世悲智是佛果。處
世差別智悲。是普賢行。是菩薩道。至出現品
二行方終
第十爾時已下有十段經。説十種三昧自在
分。於此文中初普光明三昧中約分爲四門。
一釋三昧名。二明三昧之體用。三擧三昧之
境界。四隨文釋義。一釋三昧名者。何故名爲
普光明三昧。三者正也。昧云定也。識心不現
名之爲昧。正智遍周名之爲普也。照迷破惑
名之爲光。法無不達名之爲明。二明三昧之
體用者。明此三昧以法身根本智爲體。十種
無盡智爲用。以此義故。佛自説三昧之名。普
賢説三昧之用。三擧三昧之境界者。於此初
三昧中略擧境界。分以三千大千世界爲一
蓮華。現身遍此蓮華之上結加趺坐。於其身
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億四天下。
一一四天下現百億身。一一身入百億。百億
三千大千世界。於彼世界。一一四天下現百
億。百億菩薩行一一菩薩修行。生百億百億
決定解。令百億百億根性圓滿。一一根性成
百億百億菩薩法不退業。然所現身非一非
多。入定出定無所錯亂。如是後倍後倍増廣。
具如經説。此是初三昧之境界。意明身土重
重重重相入遍周廣大無盡限故。四隨文釋
義者。於此段中略擧十義。一普賢菩薩承如
來旨説此三昧不自己功。旨者意也。二重擧
三昧名。三擧菩薩十種無盡智。四明如是菩
薩能發十種無邊心。五明是菩薩有十種入
三昧差別智。六明十種入三昧善巧智。七擧
羅睺阿修羅王不壞本身現變化身喩。八明
菩薩深達心法如幻法門。九明比丘觀察内
身不淨不壞本身如故喩。十明菩薩住此三
昧觀察法身見諸世間及世間法普入其身。
如上修學普光明三昧。以觀法身根本智爲
體。以十無盡智爲用。以發十無邊心。爲所行
之行以十種入三昧差別智。爲三昧同別自
在之力。以十種入三昧善巧智。令三昧身一
多佛刹衆生刹現在身内不廢自身。常復如
故。復於身内現無量身。度衆生及供養諸佛。
如下文云。住此三昧觀察法身。見諸世間普
入其身。於中明見一切世間及世間法。於諸
世間及世間法皆無所著。爲以法身。性自無
内外大小中邊量故。法如是見故。法如是無
著故。爲從法身無性無相理所現世間及世
間法皆如影幻體故。爲世間及世間法皆法
身一味無二相故所有報境皆如影像重重不
礙故。如羅睺阿修羅王者。明能攝日光令世
生惱。以羅云攝。睺云惱也。阿修羅云無天妙
戲故於中化事。如經自明
第二妙光明三昧者。於此段中四義如前。一
釋三昧名。二明三昧之體用。如下自明。三明
三昧之境界。四明隨文釋義。一釋三昧名者。
爲明法身理智體淨能現妙光。以立其名。二
釋三昧之體用者。明此三昧還以根本智爲
體。幻智爲用。三明三昧之境界者。以入三千
大千世界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於一一世
界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身乃至一
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具如經説。
乃至菩薩身中。能現一切聖凡國土。更相照
現重重相入等。是此三昧之境界。具如經明。
四隨文釋義者。復分爲二。一長科經意。二隨
文釋義。一長科經意者。於此段中長科爲十
段。一佛子已下一行經。是普賢菩薩告衆
重擧三昧之名分。二佛子此菩薩已下至種
種諸法亦不壞滅有十一行經。明入三昧境
界廣狹身土照現互相渉入光影重重不雜亂
分。三佛子譬如日出已下至亦不離水有八行
經。明以日光照現七寶山及大海水及山間
以此日光影更相照現影像重重無盡光影喩
分。四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至恒不捨離有
五行經。明如是菩薩住妙光廣大三昧不壞
世間相不壞眞性二倶不住二倶不壞分。五
佛子譬如幻師已下至本日不滅有七行經。
明以幻師幻作日月年歳長短不同不壞本日
喩分。六菩薩摩訶薩已下至不壞彼多世界
有十七行經。明菩薩入此妙光大三昧能一
多世界更生互相渉入各不妨礙分。七何以
故已下至是名住大悲法者有十一行經。明
菩薩住無我法於諸法自他境界身之及心無
所妨礙分。八佛子已下至無退轉故有六行
半經。明此菩薩以不可數世界入一世界。善
知無數衆生差別。菩薩趣入差別。佛處處出
興。皆現自身。於彼一一佛所修行諸行而身
彼此無去來。能同異自在分。九如有幻師已
下至後不亂初有五行半經。明以幻師喩菩
薩實智所生如幻喩分。十菩薩了知一切世
法已下有二十行半經。明入此妙光明大三
昧得智幻門自在分。二隨文釋義者。此一
段以根本無作智性自遍周。以如影智顯現
諸境。自他相入一多自在。由根本智故。多入
一中。如影智故一現多境。各身色相状差別
故。如世界所因者。今生修是來世因。世界建
立者。明各各世界建立法則故。世界同住者。
一世界中有多類衆生同住。世界光色者。或
有衆生於佛光中住故。如此日月星。是帝王
及人中衆生。共業所化精光昇上。復有天住。
居其中故。世界往來者。於虚空中持轉往來。
此菩薩悉知。如八部神名。如初會中已釋。補
特伽羅法者。數取趣。明數取惡法趣於苦果。
摩納婆法者。教儒童法。餘如經自具
第三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者。於此
段中約有三門。一釋三昧名。二釋三昧體用。
三隨文釋義。一釋三昧名者。何故名爲遍往
諸佛國土神通三昧者。爲此三昧以理性自
性遍周。則智用自體遍周。以智用自體遍周。
則神通遍周。此明約理智自體遍周。以如幻
智應物動寂。依根本智恒無往來彼此延促。
以此立名。名爲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二
釋三昧體用者。此三昧以法性身爲體。以根
本智起如幻智爲用。此如幻智如空谷響應
物成音自無體故。以此二智以法性爲體。倶
有徳用而無所依。乃至一切衆生心本來如
是故。但爲智自無性。不能自了逐境成迷故。
以止觀二門照之。迷解依本。此約法身爲止
體。約觀十二縁生。成智體用。明定能發慧觀
能起智三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
意者。於此段中長科爲四段。一佛子已下至
神通有一行半經。普賢重擧三昧之名分。二
佛子此菩薩已下至至於究竟有十六行半
經。明入三昧延促自在無所分別於諸法不
忘失分。三譬如日天子已下至亦復如是有
三行半經。明擧日天子照臨四天下晝夜無
生滅喩分。四佛子已下至善巧智有一行半
經。明都擧已上總結其三昧之分。已上文義
自具不煩更釋
第四清淨深心行三昧者。於此段中三門如
前。一釋三昧之名者。何故名爲清淨深心行
三昧。以菩薩已修空無相之理智。得身如理
智遍周之身。起前理智遍周之身。以善巧智
加行深心供養。隨所供養一切諸佛香華蓋
等十事而心不壞。法身智身無作無想是故
以立其名。二釋三昧之體用者。以法身根本
智爲體。起方便善巧智興十事供養等衆生
數佛爲用。三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
經意者。於此段中科爲四段。一佛子已下有
一行經。明普賢菩薩重擧三昧之名。二佛子
此菩薩已下至不分別如來出世及涅槃相有
十八行半經。明以香華蓋等十事供養等衆
生數諸佛分。三佛子如日中陽焔已下至皆
是想心之所分別有七行經。明擧日中陽焔
喩菩薩得知如來出興滅度分。四佛子此三
昧已下至善巧智有十行經。明入三昧如夢
中所見境界憶念不忘爲人善説喩分。四隨
文釋義者。其義如文自具但入觀者善得其
宜。先須入無思無心定。得法身之理。稱虚空
之性。方可於根本智方便智興供養心。起止
倶亡須得自在稱理智而爲之也。若但修空
無相法身。即於智不能起用。若但一向生想
不見無相法身。即純是有爲。一一依此十定
次第方便。一一經文自具明矣
第五知過去莊嚴藏三昧者。於此段中三門
如前。一釋三昧名者。何故名爲知過去莊嚴
藏大三昧。此菩薩入此定中。能知過去諸佛
出現劫刹諸佛出現法門。以嚴自心根本智
具差別智。以此成名爲前之三昧。興其供養。
於定中須知劫刹諸佛出興之次第法門。二
釋三昧之體用者。以根本智爲體。知劫刹次
第差別智爲用。已下如文自具。三隨文釋義
者。三輪者。神通記心正教。是三輪清淨明此
三昧得神通善記不忘善説諸法。如歌羅邏
者。此云薄酪。謂初受胎如薄酪。自餘如文自

第六智光明藏三昧者。明此菩薩能知未來
一切諸劫中所有諸佛。若已説法若未説法
皆能悉知故。智光明藏者。不離一念含三世
劫智名之爲藏餘義如文自具。於中八部王
等名。初會已釋此不表法。但以供養恭敬法。
故親近如來
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三昧者。明此菩
薩能遍入十方一切世界。見一切諸佛所有
教化莊嚴。悉能見盡及承事供養。及所聞法
普入諸趣等總盡故。因立名也。於中文義經
自具明
第八一切衆生差別身三昧者。明入此三昧
能現佛身等衆生差別身。皆隨其類現故立
其名也。又能入同異順逆三昧故。以立其名。
餘義如文自具
第九法界自在三昧者。明此菩薩於自身一
一毛孔中入三昧。自然能知諸世間及知世
間法。及十方虚空界一切世間法。悉皆知盡。
乃至佛菩薩大衆亦皆知盡何以故。以智稱
法界故。以智無中邊大小量故。如虚空故。智
體性明白故。於一毛孔中虚空無大小量。即
等虚空界。悉能遍知十方世界一切境界。此
不可以情識籌量能知。當可以亡思方便定
顯發之後理智現前。方可堪爲此乃定盡想
亡無思無心以無作智印方會故。名法界自
在三昧。不存情作。任智遍知故名法界自在。
此經云。如虫食芥子孔中虚空無損減。以無
思之智可見。以思知之者即乖。身邊見盡。即
十方與身量同一性。無表裏故。情存則隔。如
無熱惱大龍王宮流出四河者。准經説。香山
頂上有阿耨池。其池四方各流出一河。東面
私陀河。師子口中流出金剛沙。東入震旦國。
便入東海。南面恒伽河。從象口中流出銀沙。
流入南印度。便入南海。西面信度河。從牛口
中流出黄金沙。流入信度國。便入西海。北面
縛芻河。從馬口中流出琉璃沙。入波斯拂林
國。便入北海。其池縱横五十由旬。隨方面口
各一由旬。於中表法經自具明。優鉢羅華。此
云青蓮華。波頭摩華。此云赤蓮華。拘物頭華。
此云小白華。其華未開時華葉都蹴然。因立
其名。芬陀利華。此云百葉蓮華。如阿那婆達
多龍王者。阿言無也。那婆達多者。熟惱也。言
此龍永離龍中之熱惱故。於中文義表法。一
一如經自具
第十無礙輪大三昧者。輪者。譬如輪王千輻
金剛輪轂輻輞軔悉圓滿明壞生死行圓。表
此菩薩悲智萬行神通道力滿衆生界斷衆生
惑悉圓滿故。明自己佛果已成菩薩智悲願
行無有休息。不離一念滿三世劫。不離毛孔
等周十方法界衆生界。悲智行雲一時普覆。
是故名無礙輪三昧。摩那斯龍王者。摩那意
也。斯云慈。謂此龍王興雲降雨從慈心起故。
伊囉鉢那象王住金山脇者。伊囉鉢那。此云
香葉。以於寶窟邊多有香葉樹。以此爲名。又
以化作三十三頭。一一頭有六牙一一牙上
化作七池。一一池中化作七蓮華。以取所化
蓮華。其葉香潔因此爲名。住居第一金山之
脇以知帝釋欲遊行時。於此沒而天上出。送
帝釋至園遊觀時。化其自身與天人相似。帝
釋還宮還作象身。送帝釋還宮。便於天上沒
於寶窟中出。此擧喩明此菩薩雖已成佛位
不壞方便行也。如彼象王雖能化身作天而
常不失象之本位。自餘廣義如經備文。已上
十定有十段文意。明從初發心成道始終出
生入涅槃。總以此刹那際爲體。乃至古今一
切諸佛亦總同時成佛故。有情延促生。約眞
無終始。又明此一會十一品經。總明至隨位
佛果不壞方便行普賢之道。如十信已來乘
如來根本智起普賢行願。并教化衆生。及自
資自智輪令明淨。如作十度錬眞金喩者。是
亦不離此定體。今至十一地已去。自智錬磨
已終。即乃純是利益衆生普賢之行故。此十
定品初會從初發心已來。及無始來諸佛成
佛。時劫不遷。佛果及普賢方便行。無始終時
劫身心作用滿十方不出毛孔時不離刹那不
遷故。一切古今三世歳劫。皆以此十定品該
收。衆生迷之妄作延促。迷解還源。此十定品
爲本體。不延促之。常道本來如是
  十通品第二十八
將釋此品兩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隨文釋
義。一釋品來意者。爲明前有十定品。此明以
定起用即有十種神通。二隨文釋義者。即明
已下有十種神通。其十通名。具如下列如文
具明第一初一段有十三行半經。明都擧十
種通之數并擧初他心智通之大用。第二段
有十一行經。明天眼智通之大用。第三一段
有二十四行半經。明宿命隨念智通大用。第
四一段有十八行經。明知盡未來際劫智通。
第五一段有十三行半經。明天耳圓滿智通
之大用。第六一段有二十行半經。明住無體
性神通起十三種神通大用。第七一段有十
三行經。明善分別一切衆生言音智通大用。
第八一段有四十一行經。明出生無量阿僧
祇色身莊嚴智通大用。第九一段有二十二
行半經。明以一切法智通大用。此明於根本
無作智起一切差別智故。第十一段有三十
五行半經。明以一切法滅盡三昧智通大用。
此一段明於法性寂滅理中常起大智大悲大
用利生恒圓滿故。閻魔王者。此曰遮止。謂遮
止誡勗罪人能離苦故。此已上十通皆以不
思議無作無礙無限大自在智。起無限寂用。
入因陀羅網境界重重自在法門。皆不可作
三乘有限量見故。如阿那律。我以天眼見三
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羅果等。如權教
菩薩。見自他佛國往來彼此皆有量故。此約
法身。無限無表裏。中間智身亦爾。總無限故。
處帝網重重大用故。總約第一義天一切智
天。非如世間上界諸天眼耳通及三乘聲聞
縁覺淨土菩薩通故。以住無體性神通。身恒
不離本處。而十方一切諸佛國土。一切衆生
國土。皆悉現自在身及以毛孔。而眼耳鼻舌
身心無不共同一體一性。如因陀羅網衆像
互容無往來自他之性。此十通體。如是遍周
如是通徹。名爲神通。以智遍通與物同性而
知物故。名爲神通。非是往來自他是故。如此
十定十通十忍等。是十地位終入於生死。利
衆生之方便。亦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
一地五位通修餘義如文自具
  十忍品第二十九
將釋此品約分三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
意。三隨文釋義。一釋品名目者。明此品通初
發心之始自位昇進行之門。亦通佛果後利
衆生成行之方便。以隨行之忍依行立名。若
以權教菩薩地前爲伏忍。地上見道方入順
無生忍。若以一乘通十住初心得憶念諸佛
智慧光明門。名生佛智慧家。名得音聲忍。亦
名順無生忍。但爲隨行名異故。但約十住初
生佛智慧家。約名順佛正智慧無生忍。以十
行中名以佛智慧隨行無生忍。以十迴向中
以約理智之中。以無畏大願起大慈悲門。和
融理智大悲大慈使令均調。名和融大願大
悲大智寂用無生忍。此是地前隨行隨順無
生忍。從初地至三地總取地前三位。總作
一法修行名長養智悲使令慣習成滿。以初
地依地前十住十行十迴向大願圓滿發心起
常處生死守護衆生之志。是故亦名順忍。直
至八地名得無生忍。善財童子初地善知識
名婆珊婆演底。此名主當春生苗稼。亦名依
止無畏爲。明表主當衆生初發心之菩提苗
稼。亦名主當衆生。與作依止使令無畏。此初
地菩薩以地前願力處衆生界行故。二地明修
上上十善戒治欲界惑習使令無著故。三地
修上界八禪及以九定。令於禪界不著。此名
順其理智利俗長養大悲順無生忍。四地方
明三界不汚又明生在佛家。五地以禪定門
發善巧智慧修世間技藝。六地修世間出世
間智慧已終滅定三空現前名寂滅忍。七地
常處生死行圓。八地現行菩薩行功用已終
得無生忍。從此下小九地行相十地佛用一
分方終。十一地普賢行滿已去純是妙覺如
來。不離菩薩方便。以用濟生。此十種忍。若
以十地昇進論之。一地得一忍。十定十通亦
然。約以堪忍之位。至普賢行内。以立品之名
目。又隨位進修之位。調治之功。隨行立名。名
之十忍品。二釋品來意者。前已有十通。此乃
約通有忍。若無神智通達但成伏忍。法忍不
生。以故此品須來。此乃十地已前以忍成通。
十一地内以通成忍。亦是十通十忍。是一徳
之功用故。三隨文釋義者。已下有十段文明
十種忍。第十段已下有一段頌。是重頌前十
忍法故。如第一音聲忍。總配五位中初位。
十住初。十行初。十迴向初。十地初。十一地
初。如第二順忍者。十住中第二住。十行中第
二行。十迴向中第二迴向。十地中第二地。十
一地中第二位。如是一一次第五位同配。但
以昇進功用慣習生熟不同故。如是無生法
忍如幻忍如焔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
化忍如空忍。皆如上一一隨五位同配同修。
又一位具十忍故。餘義如文自具。已上十一
地行滿
  阿僧祇品第三十
將釋此品約立四門。一釋品來意。二釋能問
之主。三釋説法之主。四隨文釋義。一釋品來
意者。明前十定十通十忍三品。明該括因果
初終始末不遷刹那之際已成神通法忍具
足。明一切諸佛所施因果教行方便果行相
資始終不絶不離刹那之時。如仁王經十生
滅爲一刹那九十刹那九百生滅。如是三世
佛果及普賢方便行總時不遷故但以刹那爲
量不立生滅之名。設論生滅但於刹那内安
立。更無長短。自此已下至如來出現品。明佛
果之中三業廣大自在行門。且如此阿僧祇
一品。明如來心業廣大自在。二如來壽量品。
明如來命廣大自在。三菩薩住處品。明如來
行攝生廣大常住自在。四佛不思議品。歎佛
三業神徳廣大自在。五如來十身相海品。明
佛身業報功徳莊嚴廣大自在。六如來隨好
光明功徳品。明佛三業所順法身所感之功
徳廣大自在。依瓔珞經配第三禪説佛華三
昧。有百萬億偈。即是此普賢行品是其略也。
當第七會合名佛華三昧品。七普賢行品。明
佛三業果行遍周廣大自在。八如來出現品。
明佛覺行遍周常於一切世間無時不出現廣
大自在。此之八品經。總歎佛果行智徳二業
功用。及莊嚴報相廣大自在故。以故此品須
來。二釋能問法主者。菩薩名心王。此明得心
成忍之後心業自在名之爲王。三釋能説法
之主者。此品何故如來自説。明此數法廣大。
下位智所不及。唯佛能究竟故。此是佛果。二
愚非至。差別智滿方了。即此阿僧祇。隨好光
明功徳二品法。是如來自説。自餘五位各各
隨位菩薩自説。十信菩薩説十信法。即文殊
覺首等是。十住菩薩説十住法。即法慧財慧
等是。如是准此例知。以此品非至差別智果
滿佛位方明。還是如來自説故。能問之主。還
是如來心智自在。名之爲王。表心自在故。方
堪能問。總是佛自在之心故。設教法則令學
者倣之故。説行以普賢主之。以行成忍。即以
心王主之。又此數法智滿佛果方終。以智遍
故。任運而知。非是加行作意而知。以此佛自
説。故四隨文釋義者。一百洛叉爲一倶胝者。
一洛叉此云一億。一倶胝此云一兆又。案此
方黄帝算法總。有二十三數。謂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京垓梓壤溝疋澗
載。從壤已去有三等數法。其下者十十變之。
中者萬萬變之。上者億億變之。今此阿僧
祇品用上等數法故云百千。百千爲一倶胝。
倶胝倶胝是當此壤也。那由他當此溝也。鞞
婆羅當此澗也。作疋也。來載也。自是已去此
方數名盡也。彌伽及毘伽皆上聲呼。矜羯
摩娑婆上聲呼囉郎我
毘佉擔擔多
甘反
㙠攞陀

阿麼麼莫
我反
蒲沒
蒲計
蘇沒
普計
莫計
宅加
此已上數義廣大雖復無量難量。意明如
來智慧普賢願行三業廣大世數不能及。如
下文頌中具明。此已上依大數有百二十大
數。至不可説不可説轉。以爲一終。經頌云。不
可言説不可説。充滿一切不可説。不可言説
諸劫中。説不可説不可盡。不可言説諸佛刹。
皆悉碎末爲微塵。一塵中刹不可説。如一一
切皆如是。此不可説諸佛刹。一念碎塵不可
説。念念所碎悉皆然。盡不可説劫恒爾。此塵
有刹不可説。此刹爲塵説更難。以不可説算
數法。不可説劫如是數。以此諸塵數諸劫。一
塵十萬不可説。爾劫稱讃一普賢。無能盡其
功徳量。意明如來普賢願行功徳過稱量數
所不及故。如是此品説佛位内普賢行願虚
空不可量刹塵不可比無限重重無限重重廣
如經自具。如是多劫是一刹那際多如是如
來普賢行是一刹那中無盡故。准前第二會
所問答十頂品。來文未至
  壽量品第三十一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一釋品來意。二釋説教
之主。三隨文釋義。一釋品來意者。明前品既
是阿僧祇此即合便有壽量二釋説教之主
者。説此品教主。以心王菩薩説者。明佛壽量
以心爲體。以心王表命自在故。即明如來心
王之命隨根延促長短任物自在。而實如來
命者無壽命者。無長短者故。三隨文釋義者
此之一品經。明佛壽量長短。約未悟者作節
級。令知如來壽量無盡。以少顯多以短顯長。
若不如是云何能知佛之壽量。然實如來無
長短壽命。性無生滅故。如來壽命如根本智。
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故。約以十佛之命表之
無盡故
  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一釋品來意。二釋説法
之主。三隨文釋義。一釋品來意者。前有如來
壽命住劫。此品佛以菩薩行住持世間。人間
海中攝化遍故。此方如是。十方國土及閻浮
提例然。但約住處雖有所依。化行無方不至。
總是塵含佛刹。毛容法界之衆。於一刹那際。
應十方而等周。對現色身隨根普見。爲明菩
薩住持攝化境界。此品須來。二釋説法之主
者。明菩薩攝化住持之行。是心王自在隨智
之行故。令心王菩薩説此住處之品。總明隨
自心王起智用故。明以普賢行成忍已後皆
名心王。於世自在明不與物違
三隨文釋義者。支提山者。此云淨信。爲此山
見者能生淨信。毘舍離城。此云廣博。爲於中
印土中最廣大故。亦名廣嚴城也。摩度羅城
者。此云孔雀城。亦名密蓋。皆因古事立名。倶
珍那城。亦名倶陳那。倶陳者。此云大盆。於大
盆中畜水若池。恒於盆側修仙法。常爲人説
護淨經及養生經。後學之徒皆以師法爲姓。
今城因此爲稱。目眞隣陀窟。此云解脱。是龍
名也。隣陀此云處。以有龍在此處聞法得解
脱故。因此爲名。摩蘭陀國未翻。廿菩遮國未
翻。震旦或曰支那。亦云眞丹。此翻爲思慮。爲
此國人多思慮計度。以爲名。是此漢國也。那
羅延。此云堅牢。疏勒國。正云佉路數怛勒。此
方存略但云疏勒。迦葉彌羅國。舊云罽賓國。
此翻爲何誰入。昔此國未立之時。其有大龍
池。人莫敢近。其後有一羅漢。見其形勝宜人
居止。乃從龍乞容一膝地。龍乃許之。羅漢化
身令大其膝漸滿池中。龍以言信捨之而去。
羅漢以神力乾竭其水。令百姓居之。建立屋
宅。衆人咸言。我等不因聖師。何誰得入此處。
故從此語以立其名。其國即在北印度境乾
陀羅國北隣。乾陀羅國此云持地。以此國多
有賢聖居在此國不爲他國所侵害故。又云
乾陀是香。羅謂陀羅。此云遍也。言此國内多
生香氣遍故。在中印度北北印度南二界中
間。苫婆羅窟是香華樹名。其窟側近多生此
樹。因名耳。此之一品大意明菩薩攝生住持
不斷三寶之行。但擧此一閻浮提。表十方刹
土及一切閻浮提。總是准此。已上加第三禪
佛華會。以爲七會。通下離世間普光明殿中
會及法界品逝多林會。總爲十會。佛不思議
品如來十身相海品隨好光明功徳品普賢行
品如來出現品離世間品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
將釋此品約立四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
意。三釋能説法主。四隨文釋義。一釋品名目
者。此品依如來身口智三業得名。云何名佛
不思議。情識想不能及。故不思。情識名不能
及。故言不思議。以想心曰思。是有所得心故
言義。名議是世情。名言義量是妄度量心不
能及。情亡識滅任智用故。明如來智用非識
心妄情思慮所知故。非情亡想寂智乃現。應
是修方便三昧力方現也。識滅情昧正智現
前名爲不思議。二釋品來意者。明前品既説
菩薩住處攝生住持之宜。此品即明能化之
智故。名佛不思議。非情識調量所爲。任智自
性遍周不爲而應物故。有此品來也。三釋能
説法主者。説法菩薩號青蓮華藏者。明前品
菩薩得法成忍。得心自在。號曰心王。此明根
本智圓明清淨無染名青蓮華。以根本智圓
明能成差別智名藏故。告蓮華藏菩薩者。明
依根本智告差別智故。爲表相成故。三乘名
先得智縁眞後得智縁俗。此一乘得即同得。
不分三世有前後故。青蓮華藏菩薩告蓮華
藏菩薩説。此不思議如來國土身眼耳鼻等
不思議。智自在法故。此品意明以自心王根
本智説差別智。教化衆生自佛事業大自在
用故。爲此會中從阿僧祇。品至出現品有八
品經。總談佛果位中心行法則故。該前五位
差別同所歸故。不移十三昧之體。普光明智。
而有此八品法門及一部經故。皆約自佛智
徳立菩薩名。而自法令易解故。四隨文釋義
者。於此一品經長科爲三十五段。前三段是
問并佛加持及青蓮華獲益。後三十二段是
答。第一爾時已下至云何不思議有六行經。
明諸菩薩大衆作念有問佛十種不思議分。
第二爾時世尊已下至佛法方便有四行半
經。明如來以十法加持青蓮華藏菩薩分。第
三爾時青蓮華藏菩薩已下至告蓮華藏菩薩
言佛子。有六行經。明青蓮華藏菩薩蒙佛加
持以十種自在智慧欲答前菩薩衆所問十法
分。第四諸佛世尊有無量住已下至無有障
礙究竟之法有五行經。明青蓮華藏菩薩都
擧諸佛有十種無量住但總答前大衆十種問
分。已下通十種無量住。總有三十二種無量
普遍周無礙總別同異成壞自在因陀羅網
門。答前十問。佛不思議法故。於此三十二種。
如因陀羅網互參普遍周。法門中約數有三
百二十種。答前十問。此三百二十種因陀羅
網互參法門中。以明佛不思議無盡無盡重
重無限無限。如下一段中自具十法。如經自
明不煩科意。此品大意。明從前進修至此自
己三業身語智用業用廣大會佛三業廣大用
故。一業之上答十百千萬等無量三業用故。
三業用上各答三十百千萬等。十種無限無
量三業之上各答三十百千萬等不可説無量
業用。餘兩段各具十百千萬無量。以明三業
所明業用不離二諦。眞俗二門一一十法之
中。身語智爲體。餘七是三業上用故。以青蓮
華藏菩薩答前十問。有三十二種答。一一答
中皆有十種無盡法故。意明至此佛果三業
用中眞俗法滿足故。故號佛爲無上兩足尊
也。此明三種業用二智遍周總攝諸法故。青
蓮華是眞智。蓮華藏是隨俗智。以眞俗二智。
自説自己三種業用廣大自在不思議門。人
王都邑者。王所居城所管天下爲都。自餘爲
邑。宮殿者。所居止寢宿之室爲宮。以法治
生陳設正法處爲殿。毘舍闍者。是鬼趣。此云
噉人精氣。屬東方提頭頼吒天王所管。提頭
頼吒者。此云持國。謂護持國土因以爲名。乾
闥婆。此曰尋香。是樂神。亦此王所管。如於身
毛孔及一微塵中。所現一切世界國土。一切
諸佛及以衆生。咸住其中施作佛事者。妄情
悉滅唯智境乃爾。以三昧力方現。非情識所
求。法常如是。然唯妄情自隔故。如世界種等
前華藏品已釋。自餘如文自具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一

 長者李通玄撰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將釋此品約分三門。一釋品來意。二釋能説
法主。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來意者。明前品説自佛三業二智入
不思議際遍周廣大無限饒益衆生。此品約
三業入不思議智中之身故。此品來也
二釋能説法主者。明此相海由行報成。普賢
是行。還令行者自説自行報徳之果
三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經。長分爲九十九
段。第一初從爾時普賢菩薩已下至所有相
海有一行半經。是初總擧如來身相如海廣
多。第二略説九十七種大人之相。分爲九十
七段。最下總説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諸相。
爲總結通。初爾時已下都有九十九段經文。
以取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相海莊嚴。號十
身相海品。此一品經大意。明三種業用身語
智廣大無限利益一切衆生善相行上報生福
相。如初擧頂上三十二寶莊嚴大人相。其中
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普放無量大光明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