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新華嚴經論 (No. 1739_ 李通玄撰 ) in Vol. 36

[First] [Prev+100] [Prev]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地獄是餓鬼是天業是聲聞是縁覺是淨土菩
薩是一乘佛果大悲智業。此位菩薩悉能了
知。現受生受後受相明懸知三世受生業故。
乘非乘定不定相者。外道所乘及定并三乘
出世。妄謂出世非出世道業故。乃至八萬四
千皆如實知。及佛果已來差別業皆如實知。
已上明知業差別相。七知諸根耎中上勝相
者耎者。下根。中者中根。上者上根。如是先
際後際差別無差別。上中下相者。知三世根
行差別。同異悉知故。煩惱倶生不相離相者。
修生煩惱倶生煩惱不相離相。皆悉知之。乘
非乘定不定相如前。隨根網輕轉壞相者。隨
根設教網隨輕重煩惱轉壞相悉能知之。増
上無能壞相者。言根品上上而無退動故遠
隨共生不同相者。如一切衆生無始共生不
離一性而隨分別根。性差別不同悉皆知之。
乃至八萬四千如實知之。皆無錯謬。八知諸
根。已上知根差別解中知諸解。下中上性樂
欲乃至八萬四千如文自具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七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八
 長者李通玄撰 
已上知解性欲樂差別。八萬四千者。迷成八
萬四千煩惱。悟成八萬四千解脱智慧。九知
諸隨眠種種相者。都言之也。隨眠者。明恒與
惑染相應而無一念了覺之想。名之爲隨眠。
所謂與染心共生相者。明因名色與心共生
迷。斯名色從自心起執爲外有遂生染心共
名色倶起故。言與心共生心相應不相應差
別相者。明一切衆生心與境相應不相應差
別相悉能知之。久遠隨行相無始不拔相者。
明無始恒與五蘊十二縁未曾一念覺心而以
觀拔之。與一切禪定解脱三昧三摩鉢底神
通相違相者。心境無性無可動移。名之爲禪
心亡。即諸繋滅名之解脱。三昧者。無沈掉
也。三摩鉢底者。正智慧也。神通者。正定不亂
相應正智神通無礙自相應故。明隨眠煩惱
與此相違三界相續受生繋縛相皆悉知見。
令無邊心相續現起相者。以隨眠故。開諸處
門相者。以隨眠故。開三界六道受生之門。堅
實難治相者。爲執深無明重故。迷根本智地
處成就不成就相者。明十種中成與不成相。
唯以聖道拔出相者。明如上隨眠。煩惱非以
聖道無能濟拔。已上明此位菩薩知隨眠煩
惱相。十又如受生種種相者。都言之也。所謂
隨業受生相。此段有十三種隨業受生因縁
相。明六趣差別相者。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
地獄等差別相。有色無色差別相者。是欲界
色界無色界相。有想無想差別相者。有想通
欲界色界。無想都擧無色界天。於中受生差
別相悉皆知見。業爲田。愛爲潤。無明所覆。識
爲種子。皆與名色倶生。總不相離。如是迷一
心之境生後有身。轉轉爲因無有斷絶。實無
有性妄作多生。如是悉知。癡愛希求相續有
相者。爲迷自心無性無生之智。於諸善惡常
有希求。以此有生相續欲受欲生者。於一切
名色常有欲受故。即有生也愛爲生根故。照
心無體即境無所起。心境總無業體便謝。唯
普光智無闇無明。即無明滅十二虚妄縁滅。
唯法界自在無礙智悲自在縁成也。性無能
所自他同體。隨計示迷。如是等縁生如實知。
見無始樂著妄。謂出三界者。明以有所希求
妄。謂出三界乃至三乘解脱。但於三界外受
麁塵化生死身。如微塵細變化身。於一塵之
内。咸該刹海一切佛事悉在其中。此唯一乘
智身所辦。已上知受生種種相。十一又知習
氣種種相行不行差別相者。明此位菩薩知
習氣行不行差別相。隨趣熏習相者。明隨天
人六道受生隨趣習氣相。謂不依境得隨衆
生行。熏習相者。明見他所作之行隨事起染。
善惡例知隨業煩惱熏習相者。謂不依他境而
自起故。如是熏習悉皆知之。善不善無記熏
習相者。雖行善。雖行不善不記善不記不善。
是無記熏習相。隨入後有熏習相者。如是無
記還成後生所熏種子。亦皆知之。次第熏習
相者。如有三界業何業種子勝依所勝業次
第熏習。又如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一一次
第熏習相故。不斷煩惱。遠行不捨熏習相者。
即是第七具足方便。住第七遠行地。八萬四
千煩惱悉皆同事故。實非實熏習相者。若實
若虚悉皆知見。見聞親近聲聞獨覺菩薩如
來熏習相者。親近二乘厭。苦修空捨大悲習。
親近菩薩修空破我。成大慈悲習。親近如來
成就根本普光明智。圓該法界。具普賢行習。
已上知諸習氣相。十二又知衆生邪定正定
不定相。所謂正見正定邪見邪定相者。但正
見即有正定正見者。思亡智現。正邪見盡。定
亂總無。無得無證。無生無滅。名爲正見。心稱
此理名爲正定。返此有作有爲即爲邪定。二
倶不定相者。如欲界衆生未修定業者。二倶
不定。五逆邪定相者。如二乘教無明貪愛。能
所覺心諸結使。名爲五逆。以無名爲父。貪愛
以爲母。覺境識爲佛。諸使爲羅漢。陰集名爲
僧。無間次第斷。如楞伽所説。五根正定相者。
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是五根所修名爲
正定相。二倶不定相者。以正邪二事總無性
故。八邪邪定相者。邪語邪業邪念邪精進邪
定邪思惟邪命邪見。此依意識及末那所作。
依正智所行動用倶定。爲正定相。正性正定
相者。一切法無思無相無分別爲正性。即此
正性爲正定相。更不作二倶離不定相者。正
邪倶捨。無有定亂。方至眞也。深著邪法邪定
相者。明取相衆生樂求諸見設入定中。還取
諸相名爲邪法。邪定相習行聖道正定相者。
明修諸法空無相無性無作者名爲聖道。其
心不與生滅和合。名爲正定。又修四聖諦名
爲聖道。修於八禪入九次第定。名爲正定。九
次第者。名滅定。此滅定者。有四種滅定。一聲
聞滅定。以四諦觀識心滅現行煩惱及智亦
滅。二縁覺滅定。觀十二縁滅現行煩惱及智
亦滅。三權教菩薩觀十二縁四諦。明苦空無
常無我人無衆生壽者。性相空寂都無所縛。
行六波羅蜜生於淨土。或以隨意生身住於
娑婆。或言以慈悲留惑住世。設入寂定。但隨
無相理滅。不得法界大用滅故。四如一乘菩
薩依如來普光明智發心。但達根本無明。是
一切諸佛根本普光明智。以此大智以爲進
修之體。所有寂用皆隨智門。一身寂多身。用
多身寂一身。用同身寂別身。用別身寂同身。
用如是同別寂用自在。等空法界無礙。自在
重重。如海幢比丘是也。不同三乘以一切法
空爲進修十地之體。或以無性之理爲十地
之體。是三乘極果故。二倶捨不定相者。正邪
倶捨。無定無亂方是應眞。已上知正定邪定
相。十三佛子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名住善慧
地。有兩行經。是都結此地所知。文自具也。十
四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説四乘法及能隨衆生
諸趣受生。如文自具
第三段四智門中。長行三十六行經。分爲三
段。一從佛子已下。至而演説法。有兩行半經。
明善巧智起四無礙智分。二此菩薩常隨四
無解智。至樂説無礙智。可有兩行經。明是正
擧四無礙智之名分。三菩薩以此四無礙智
已下。有三十一行半經。明四無礙智隨用差
別無限分。此一段明此位爲大法師之智用
自在。云善能守護如來法藏者。三乘一乘三
藏及仁義禮智信。並是菩薩善安立故。三藏
者。戒定慧通一切法藏故。用菩薩言詞而演
説法者。明佛爲正覺之體無分別故明如來
所有出生滅度度衆生及轉法輪總是菩薩道
故。以下如文自明。各依四智所轉法輪皆有
所歸。以法無礙智總辯法身平等自性之理。
以義無礙智能辯諸法總別同異。以詞無礙
智所説無錯謬。以樂説無礙智所説諸法無
有斷盡。以如是四智轉一切法輪不離此也。
如阿耨池流出四河。潤諸世間生諸草木。各
有差別而體不離一水四河。思之可見
第四一段十陀羅尼門中。二十八行半經。分
爲五段。一佛子菩薩住第九地已下。至而演
説法。有六行半經。明此位中得法師位以四
無礙善巧智。得十種百萬不可説陀羅尼門
分。二此菩薩已下。至爲他演説。可有三行半
經。明自於佛所以百萬不可説總持門聽聞
諸法門已不忘爲他演説分。三此菩薩初見
於佛已下。至所能領受。有兩行經。明此菩薩
初於佛所得法門。非聲聞百千劫而能領受
分。四此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已下。至無能與
比。可有三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處座説法。滿
大千界隨衆生心樂分。五菩薩處法座已下。
可有十三行經。明一音中隨心所念令諸衆
生悉令開解。及以無情亦令説法分。云陀羅
尼者。是總持義。得如來妙法藏者。明與佛合
智所説。如十住中名爲法王子位。得義陀羅
尼者。明法總別同異無礙門。法陀羅尼者。明
法身無性無作自性之理。智陀羅尼者。明善
了根性隨根授法。光照陀羅尼者。以教光及
放光照燭令一切衆生解脱。善慧陀羅尼者。
得總持諸善慧故。衆財陀羅尼者。明法財世
財悉具足故。威徳陀羅尼者。總持一切三千
威儀八萬細行悉具足。令衆生見者悉解脱
故。無礙門陀羅尼者。智無礙詞無礙義無礙
樂説無礙神通無礙故。無邊際陀羅尼門者。
所作利生無限故。種種義陀羅尼門者。能安
立一切種法門故。言百萬阿僧祇善巧者。明
百萬不可説智門。善巧能令衆根皆令稱當。
已下如文自具
第五段十六行半經。義分爲兩段。一佛子此
菩薩已下。至普爲一切作所依怙。有十行半
經。明此位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
量世界衆。一時皆以無量言音問難一時領
受。亦以一音爲其解釋令其歡喜分。二佛子
已下。至無有忘失。可有六行經。明此位菩薩
能受十方無量處皆有不可説微塵數諸佛衆
會。一一佛皆隨無量不可説微塵數諸衆生
性欲不同所説不可説法門。此位菩薩皆能
領受分。已上如文自具
第六二十九行半經。義分爲五段。一佛子菩
薩住此第九地已下。至諸莊嚴具無與等者。
有八行經。明此位菩薩親近。諸佛承事供養
廣多及比眞金作輪王寶冠小王不如喩分。
二此九地菩薩已下。至但隨力隨分。可有六
行經。明此位菩薩二乘及下地菩薩。不如并
擧力波羅蜜爲所修行分。三佛子已下。至亦
不能盡。可有兩行經。明略説此位菩薩志徳
廣大分。四佛子已下。至智智依止者。有七行
經。明此位菩薩受職統化廣大分。五此菩薩
已下。至説頌。有五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加精
進業及殊勝願力眷屬倍加廣大自在分
第七一段四十八行頌。重頌前法。如文自具。
此已上大綱。明但隨智境約智徳見佛供養
及攝生乃至眷屬廣大非有往來。自他所爲
但以智境對現故。如一切智智之依止者。明
修眞俗二智者之所依止故。明六地眞俗二
智現前。七地唯在利物。八九二地行圓任
運。十地佛力方終。云如來無上兩足尊者。明
此眞俗二智滿故。明如是修二智者所依止

第十法雲地
將釋此地。五門如前。一釋地名目者。明此地
何故名爲法雲地者。明此菩薩登法王位。智
滿行周。以大慈悲雲於諸生死海。普降法雨
灌一切衆生田。令一切衆生發善心菩提之
芽。無有休息。以此名爲法雲地。明此地從初
發心入此智地而生佛家。昇進修行至此地。
大悲願力功終行滿故。常雨法雨故
二明此地修行門者。此地所修智波羅蜜爲
主。餘九爲伴
三明善財表法者。善財於此位中。於菩薩集
會。普現法界光明講堂中。見無憂徳神。并一
萬主宮殿神倶來迎善財。及稱歎供養。至菩
薩集會。普現法界光明講堂者。明此地菩薩
集智悲行滿故。其神等隨逐善財。入普現法
界光明講堂。中見釋氏女瞿波坐寶蓮華師
子之座。八萬四千婇女所共圍遶者。明菩薩
集會普現法界光明講堂。此是依二智報得
是智境界而作堂體。釋氏女而處其中者。明
女爲悲體。表智中行悲七住七地悲中修智
八地智中行悲。婇女有八萬四千所共圍遶
者。明以普光明之大智行等一切衆生八萬
四千煩惱皆具同行。是慈悲之極故。以女表
之也。如是一切衆生八萬四千煩惱樂欲不
同。菩薩以大慈悲心皆同其行方便引之。以
慈悲心育養衆生。以女表之。非獨直爲女也。
瞿波者。此云守護地。明此法雲地願力智悲
皆悉已滿。但常守護一切衆生心地。以爲地
體故。名守護地神號無憂徳者。是此地慈悲
法悦行滿之智。與一萬主宮殿神。來迎善財
者。表是智中之慈悲引接衆生之萬行故。主
宮殿神者。明慈悲爲宮。智慧爲殿。表常以智
悲爲主主導一切衆生皆令悟入故。此瞿波
女自説本因。從久遠以來常爲佛妻者。表智
悲不獨有也。明以表智悲常不相捨離爲佛
妻義。又表十地大智慈悲法悦如妻義也。此
託世間事表法。但取其意。況以智悲濟養含
生之行。非即實如凡夫有欲之妻故。託事表
法。令易解故。如毘盧遮那是法界主。非如化
佛引俗出纒。如是諸女皆從王種中生者。明
此位悲從智生。以智爲王。生死法中而得自
在。名之爲王故。故悲從智生也。明從第七
地至第八地從悲修智以滿入無功之智。用
從八地至九地十地從智隨本願力修無功之
悲滿故。至十一地。以無功之大悲。幻生大智
佛遍周刹海。普利衆生。即以摩耶爲母。遍生
諸佛教化衆生。以表之。如是逆順進修發菩
提心者。悉須明解。使得進修不謬
四明此地於三界中得何法者。此地於十方
三界得法界普光明大智大慈大悲。任運圓
滿。大法雲。普雨智雨。受佛職門。如善財所入
瞿波女講堂者。是爲明智能常與等虚空界
一切衆生八萬四千煩惱諸根欲以法對治解
脱故
五明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意者。
從此十地一段經中。長科爲十六段
從初一段有三十二行頌。長科爲兩段。一從
淨居天衆已下。有二十八行頌。明淨居天衆
聞法興供。及見佛徳廣大無邊分。淨居天是
九地菩薩衆。是第三禪天衆。後十地是四禪
位。從初地多作閻浮提王。二地忉利王。以次
排之。即可知也。以表昇進自在如天。亦不獨
作天王。一一位明行遍周自在如天。此總明
第一義天一切智天。非如是諸天下品十善
業果報生天也。二即時解脱月菩薩已下。有
四行頌。明請第十地行門分。於中文義如經
自具。
第三一段長行。有六十八行半經。明此位菩
薩坐蓮花座爲大法師受十地佛大職位分。
第四一段長行。有二十二行半經。明十方諸
佛咸放智光灌頂許可同佛職位分。第五一
段有三十六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廣大微細
差別智善知諸集諦分。第六一段有七行半
經。明此位菩薩得十大解脱分。第七段有四
十五行半經。明此地菩薩於一念頃能受十
方所有諸佛法。明皆能領受及能於十方雨
法雨自在分。第八段有三十五行經。明此位
菩薩隨念廣大微細大小一多相入通化自在
分。第九一段有十八行半經。明此大衆聞十
地菩薩神通生疑時。金剛藏菩薩入體性三
昧。現菩薩神通爲衆除疑分。第十段有二十
七行經。明此地菩薩智慧神通力下地不如
不可比如來神力智慧分。第十一段有三十
五行半經。明此位菩薩不異如來身語意業。
不捨菩薩諸三昧。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分。第
十二段有四十二行半經。明擧十大山王喩
十種地次第方便所行之智慧分。第十三段
有十四行經。明擧大海有十種徳喩十種地
昇進分。第十四段有二十行半經。明摩尼珠
有十種性出過衆寶喩十種地出過衆聖分。
第十五段有二十二行半經。明説此十地法
門所感大地六種十八相動。及興供并十方
金剛藏菩薩咸來證法分。第十六段有八十
三行頌。明重頌前法分
二隨文釋義者。第一從初一段長行六十八
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受十地佛位之職。於此
一段中復分爲十段。一從初爾時金剛藏菩
薩已下。至受職位。有七行經。明此位菩薩從
初地至第九地修大福智大慈悲行滿入衆生
界入如來所行分。二佛子已下。至受一切智
勝職位。有八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得十三昧
及一切諸三昧現前分。三此三昧現在前時
已下。至以爲眷屬。有七行半經。明此位菩薩
以三昧力福徳感報蓮華出興分。四爾時已
下。至一心瞻仰。可有三行經。明此位菩薩并
諸眷屬菩薩身處華座與華量等分。五佛子
已下。至諸佛衆會悉皆顯現。可有五行經。明
此位菩薩坐華座已。言音普充滿十方世界。
自然震動一切樂音自鳴。及以不思議供養
之具供養佛分。六佛子已下。至得不退轉。有
二十四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處座放光。教化
衆生及供佛分。七佛子已下。至從諸如來足
下而入。有兩行半經。明此位菩薩所放光明
遶十方界入佛足下分。八爾時已下。至到受
職位。可有兩行經。明十方諸佛菩薩皆悉咸
知此位菩薩受職分。九佛子已下。至即各獲
得十千三昧。可有兩行半經。明九地菩薩皆
來恭敬獲益分。十當爾之時已下。有五行半
經。明此十方同受職菩薩放臆徳光明普照
十方。來入此菩薩臆徳令勢力増長過百千
倍分。第一段七行經。明從初地至第九地。以
分分白淨法。修助道行。觀察衆法。修習福徳
智慧。廣行大悲。並爲成就此十地根本智悲
之地。至此地滿故。明元將一切諸佛智悲之
地以作五位修行從初發心住已能至此諸佛
智地故。從初發心有五種發心不離一念。五
種初發心者。一十住初發心。二十行初發心。
三十迴向初發心。四十地初發心。五十一地
初發心。如是五位初發心。皆不異如來根本
智而起初發心故。爲智體無始終。此五位初
發心皆無始終。爲非情識能所見故。非時日
歳月所攝故。如是五位皆一時發故。一如十
住初發心。即以其止心不亂開發如來根本智
慧。即以妙峯山徳雲比丘。得憶念諸佛智慧
光明門。山者止也。即初從凡夫地止心不亂。
即佛智慧現入如來智慧地。名初發心住二
如十行初發心。即明於諸佛智慧中行無染。
即以三眼國善見比丘林中經行表行無染。
林中經行表行無住。三眼。表佛眼法眼智眼。
此明自得如來智慧三眼。復利一切衆生。即
行無所著故。三十迴向初發心。即以鬻香長
者青蓮華。即明和合諸香賣鬻香而居。即明
以十迴向門起無限大願門和融悲智法身使
令均平等進故。青蓮華者。明於諸妙香無染
也。四十地初發心。修長養大慈大悲増勝。即
以夜神婆珊婆演底。此云主當春生神。以表
大悲。主當衆生發生菩提芽故。五第十一地
以無作任運大悲初發心。即以摩耶夫人生
諸佛爲首。即明從悲生智教化衆生故。如
上初發心有此五種。逆順不同。總在初心之
中。一時具足無前後際。皆以法界大智爲體
故。不可説前後古今之解。此一段有七行經。
明成無前後古今之大智大悲。法界衆生界
佛行滿故。至大法王職處。入衆生生死稠林
分。第二段中有八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入此
識位之中。即得十種三昧及一切三昧。其初
離垢三昧者。云正定也。明此地悉離染淨涅
槃悲智功用不均平垢故。名離垢三昧。不同
三乘離生死取涅槃及淨土垢故。亦不同下
地菩薩調治智悲生死涅槃萬行未自在垢
故。此地菩薩離如是垢故。名爲離垢三昧。明
以法界無作智印諸境界。無非智境。更無能
所生死涅槃染淨等障故。名離垢三昧。又三
之言正者。明一止即是正字故。明此地菩薩。
以一大普光明智性自無依曰止。恒以此智
常照諸境。名之曰正。昧之云定者。以智利生。
不迷諸見。名之爲定。明從初修諸方便助菩
提分。至此地所作功行無功習氣亦無故。名
離垢三昧。又云三昧者。正受。以明此位。以無
依住無功智任自遍周故。名離垢三昧故。此
名無功之智任自遍周故。入法界差別三昧
者。是無功用智任運隨用應事施設爲是差
別智故。明用不離體不離無作根本智故。莊
嚴道場三昧者。有諸佛成道轉法輪處。遍至
其中身行及以衆寶莊嚴故。一切種華光三
昧者。放光照燭一切衆生故。海藏三昧者。明
含藏衆法故。如海具十徳喩等。海印三昧者。
以大智海印性自圓明清淨無垢印。三世諸
境界咸現其中虚空界廣大三昧者。明法空
智體所照自體無限邊故。觀一切法自性三
昧者。明以智觀照諸法無自性無他性自在
故。知一切衆生心行三昧者。以智知根隨根
濟度故。一切佛皆現前三昧者。明此離垢三
昧與體性三昧並與一切諸佛同一體相故。
如是等已下總擧。無數三昧皆現在前。菩薩
於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者。明一
身入多身起。多身入一身起。又起中入。入中
起。又於一三昧中。分別多衆生心行所行多
三昧境界。教多衆生而不失時。最後三昧名
受一切勝職位者。此是十地智滿行周。平等
無作大悲。任運處世利衆生定。如是衆多三
昧皆從體性無作法身法界普光明智寂用無
礙三昧起故。如是三昧。非是三乘修寂靜者
求出三界者樂生淨土者之境界。是達一切
無明便成大智。是便以一切衆生身土微塵
總含佛國者之境界。此寂用無依大智三昧。
是一切諸佛根本智體無盡藏王。能隨一切
衆生無限情意化不失時。然無作者故。第三
此三昧現在前時已下。有七行半經。明受職
菩薩約報華生。經云。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
蓮華忽然出生。此是受職菩薩自悲智行滿
法合等周法界利益衆生之報得。是十地之
中最後三昧身也。其華量等百萬三千大千
世界。千箇百億四天下爲一小千。千箇小千
爲一中千。千箇中千爲一大千。今云量等百
萬三千大千世界者。意明無限量之大稱。已
下莊嚴如經自具。經云。出世善根之所生起
者。非是超過三界淨土菩薩及二乘變易生
死諸善根之所生起故。知諸法如幻性衆行
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此配善根因果如
蓮華。以毘琉璃摩尼寶爲莖者。毘之云光明
琉璃表法身智身明淨故。故其摩尼寶光淨
無垢以似琉璃。非琉璃所成。但以摩尼爲蓮
華莖。莖者。以法身智身性無垢之報果。以法
身智體與一切諸行作根本故。今依果報生
蓮華。還以法身智體性自清淨。以成報故。是
故光淨摩尼以爲其莖。旃檀王爲臺者。明戒
定慧解脱知見五分法身之香。善根之所生
起。以法身能成戒定慧等五分法身之香。今
依果報得。以次相資。碼瑙爲鬚者。是助菩提
之分。萬行善根之報得。此是赤色寶。表萬行
顯發菩提理智及莊嚴五分法身故。互相資
發以次而陳。閻浮檀金爲葉者。此金明淨柔
軟是慈悲善根所生爲慈悲。是覆蔭義故。其
華常有無量光明著。智慧法光利生善根所
起。衆寶爲藏者。都結此地含藏衆善所生。寶
網彌覆者。善設教網漉諸衆生善根所生。十
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爲眷屬者。是
一行遍一切行。一切行遍一行。善根所起。是
主伴萬行自在善根所起。如上之華。是於普
光明殿中初説十信。於如來前所現之華。諸
眷屬衆。是如來眉間毫中之衆。前是擧果勸
修。此是行終之果。第四爾時已下三行經。明
此位菩薩處座大小相稱。所坐華王之上者。
是根本智。眷屬菩薩坐諸華座者。是差別智。
明此位菩薩智悲萬行遍周。如文自具。第五
佛子已下。可有五行經。明此位菩薩及眷屬
處座之時感動興供。如文自具。第六佛子已
下。有二十四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處座放光
濟苦。一依身分而作次第。以足下光照大地
獄苦。明足下是所履之行極以濟苦故。次兩
膝放光照畜生苦。明在所履之次由於膝之
勞苦。次臍輪中放光照閻羅王界苦。如大地
獄無王所攝。以極増上惡業。猶如電撃。直往
苦趣。小地獄有王所攝。臍者。衆穢積中之分。
生死之際。迷眞之極。生死之源。如戌亥兩辰
配於乾卦。是萬像生死在中放光所照也。左
右兩脇放光照人中苦。脇者。攝受扶持之處。
明人處可攝受故。兩手放光照諸天修羅者。
可引接故。兩肩放光照聲聞乘者。明能樂聞
法敵煩惱故。爲兩肩近耳。明因聞法得果故。
項背放光照辟支佛者。明不樂聞法背佛知
見故。面門放光。是受教故。眉間放光。是十地
中道果故。頂上放光。是佛極果故。餘如文自
具。第七佛子已下。有兩行半經。明此位菩薩
如上所放光明供養及所作事畢。繞十方一
切世界一一諸佛道場衆會十匝從諸如來足
下而入者。十匝者。明十法圓滿故。光入佛足
下者。明反果還因故。明從普光明殿中起十
信心。如來於兩足下輪中放光成其十信。次
十住佛足指端放光。次十行佛足趺上放光。
次十迴向膝上放光。次十地佛眉間中放光。
今至此十地道滿果終。不異初信之法。時不
移。法不異。因果不異。是故十地道滿之光。還
從佛足下而入。明果同因故。不異所信之法
故。明如來示果即因菩薩進修以因即果。是
故此十地之位返果從因。是故光入諸佛足
下也。亦明行滿故入佛足輪下。故已下三段
可有十行經。如文自具
第四長科段中。有二十二行半經。於中復分
爲四段。一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已下。至墮在
佛數。有十二行經。明此位菩薩受職蒙十方
諸佛放光灌頂分。二佛子如轉輪聖王已下。
至亦得名轉輪聖王。有六行經。明擧轉輪王
受大子識。四大海水而灌其頂喩分。三菩薩
受職亦復如是已下。至墮在佛數。可有兩
行經。明菩薩受職以一切諸佛四智之。水
而灌其頂即墮佛數。四佛子已下。可有三行
經。都結受職智光灌頂徳行倍増分。已上四
段經。明十地智滿法合。諸佛放光灌頂爲智。
齊諸佛故。以佛果智相印合。又發起増長十
一地及佛妙智令成熟故。此十地創現佛智
十一地方自在故。餘如文自具
第五一段有三十六行經。明此位法雲地菩
薩善知諸集諦分。中復分爲八。一佛子已下。
至以一切智知一切集。有八行經。明此法雲
地知一切集諦分。二佛子已下。至如是皆如
實知。有三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如實知十種
化法分。三又如實知已下。有兩行經明此位
菩薩如實知十種持法分。四又如實知已下。
至如是等皆如實知。可有四行經。明此位菩
薩知如來十種微細智分。五又入如來祕密
處已下。至皆如實知。有四行經。明此位菩薩
知如來十種祕密分。六又知已下至皆如實
知。可有七行經。明此位菩薩知如來逆順劫
相入分。七又知已下。至菩薩行如來智。有六
行半經。明此位菩薩知如來十三種智分。八
佛子已下。有一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能入如
來廣大智慧分。第一佛子已下。從初段中有
八行經。明此法雲地知諸集諦經云。如實知
欲界集者。以五蘊是三界。同迷以十使煩惱。
隨於四諦上迷諦無明一諦上具十。即欲界
集有四十箇苦集。以此苦集滅道。上二界除
嗔。各有三十六。是有爲禪界善集。此上二界
禪皆從作意息伏而得。是故三界有漏攝故。
禪消想起三界往來。此三界共通一百二十
八種煩惱集。是三界六道之大體。約以五蘊
配五塵與十使。無明相因。總有八萬四千及
不可數集。如八九地前。並已配訖。如前知之。
色界無色界如上可知。法界集者。明一念稱
眞智。現如上八萬四千及不可説諸塵勞門。
總法界大智慧解脱知見集。總積集智慧之
海。名爲一切種種智海。有爲界集者。三界所
有煩惱是。亦通三乘折伏現行煩惱。得變易
生死隨意生身皆是出身三界。有爲集故。無
爲界集者。唯如來一切種種諸差別智也。自
餘皆有爲故。衆生界集及虚空涅槃界集者。
爲善分別從一切智起衆生界虚空界涅槃界
各差別智集。此菩薩如實知諸見煩惱行集
者。身邊等五見及六十二見前地已釋訖。知
世界成壞集者。知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一
切世界若干劫成若干劫住若干劫壞皆悉知
之。聲聞行集者。以四諦觀厭三界苦忻涅槃
樂。又觀諸世間苦空無常不淨。無有可樂皆
磨滅法。虚積諸業果苦無有斷絶。猶如波浪
集不善法。増長生老病死三十六物。共成其
身。修二百五十戒。淨欲界業皆是無常。入第
九定出三界想入滅盡定。身智倶盡寂滅無
知。如此經下文。譬如比丘入寂滅定頭上繋
鼓不復聞聲。又有聲聞得出三界心厭患分段
身。化火焚身入變易生死。如勝鬘及涅槃經。
並同此説。聲聞二乘淨土菩薩。以觀折伏現
行煩惱得變易生死。非是斷煩惱。爲不了無
明。成根本智故。妄爲無明實有。妄生厭離。以
厭患心成出過三界分段生死。得變易生死。
住無漏界。不受後有三界之身。有如化火
焚身。如涅槃經。自有文説。皆是厭生死住涅
槃集。辟支佛行集者。十二縁行是。此四諦十
二縁三乘參互。以爲九乘。如前已述。一乘菩
薩亦修如此四諦十二縁。此十地位内次第
而説所修之法。是一種修四諦十二縁。心量
見道各自不同。菩薩行集者。出纒菩薩六波
羅蜜分修慈悲生於淨土。道滿方來處世教
化衆生。大悲菩薩依無相觀四念處七菩提
分四攝四無量心十波羅蜜。修大慈悲。不著
三界。教化衆生。此是依空無相無願無作解
脱門而建諸行。亦是三乘菩薩所修方便加
行所忻行門境界。但以三千大千世界爲一
佛土。如此一乘經。但約如來根本普光明智
境發心所修十波羅蜜四諦十二縁四念處三
十七品四攝四無量一切助道。皆以自心根
本智爲體用。以智無依無限。所作行門報果
皆無依無限。自他身土重重玄玄互相參現。
以智無限無礙故。所有身土自他如幻如影。
皆無障礙故。所修諸行皆以自心根本智爲
體。是三乘一乘菩薩行集。如此經十住十行
十迴向十地十一地。如是所行方便是一乘
菩薩行集。如來力無所畏色身。法身集者。力
無所畏者。十力四無畏是也。色身者。九十七
大人之相隨好無盡。是法身集者。理無得證
無縛無解無生無滅不垢不淨是也。一切種
者。是五位加行。成勳習種者。一切衆生而隨
五蘊加行。即成無明諸業種故。菩薩五位加
行。以成一切智智之種。一切智智者。明根本
無依住無作智而生差別智。三乘名後得智。
一乘中智直以根本圓明。三世一時。不分前
後。示得菩提轉法輪集者。所説十二分教是。
入一切法分別決定。智集者。以金剛無礙智
慧。善分別出世法。無不明了。無不決定。皆
無錯謬。擧要言之者。總陳大綱。以一切智知
一切集者。明無不盡知也。此是總結。已上知
一切集竟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八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九
 長者李通玄撰 
此已下仍釋法雲地。二佛子已下。一段三行
半經。明此位菩薩如實知十種化法。經云。以
如是上上覺慧如實知衆生業化者。明一切
衆生以自煩惱所造業。自化其形及所居境
土。一一自成自形。及所居境土所有受用。除
業更無餘物。能與因慳因貪因嗔因愛因憎
多者先受。皆一一衆生乘諸業化皆如實知。
煩惱化者。乘何煩惱合墮何道。因果相稱皆
悉知之。諸見化者。由五見及六十二見。縁名
色便生執取。化生種種諸煩惱身。世界化者。
由自心諸業化生種種諸世界形。復於所化
世界上復更取之化生諸業。法界化者。皆從
自體清淨智。而化生諸境界等。聲聞化者。隨
無漏定起正念力起十八變化等。縁覺亦然。
總明二乘。正解脱力。隨意念力。變化通用。菩
薩化者。隨諸波羅蜜力。大悲願力。自己解脱
知見。隨如念力。得意生身力。而變化種種身
種種行。如來化者。從無化大智普應群物恒
自遍故。分別無分別化者。以未悟者分別無
分別法。令一切衆生而開解故。又正分別時
無分別化故。已下總結。已上知一切化竟。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