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新華嚴經論 (No. 1739_ 李通玄撰 ) in Vol. 36

[First] [Prev+100] [Prev]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847 848 84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心。可有十五行經。明初心菩薩所知世界境
界無限難知分。十佛子復置此喩已下。至可
知邊際。可有六行半經。且擧速知劫數成壞
廣多可知分。十一菩薩初發心已下。至了知
一切劫神通智。可有十六行經。明初發心菩
薩了劫成壞難知分。十二復置此喩已下。至
可知邊際。可有六行經。且擧所解廣大猶可
能知分。十三菩薩初發心至三藐三菩提心。
可有二十二行經。明初發心菩薩知解廣大
難知分。十四佛子復置此喩已下。至可知邊
際。可有六行經。且擧知衆生根廣多猶能可
知分。十五菩薩初發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
心。可有五行半經。明初發心菩薩善知衆生
根性廣大難量分。十六佛子復置此喩已下。
至可知邊際。可有四行經。且擧所欲樂廣大
猶能可知分。十七菩薩初發心已下。至三藐
三菩提心。可有六行經。明初心菩薩所知
一切衆生欲樂廣大難知分。十八佛子復置
此喩已下。至可知邊際。可有四行經。明且擧
所知衆生方便廣大猶可知分。十九菩薩初
發心已下。至菩提心。可有六行經。明初心菩
薩善知一切衆生種種方便廣大難知分。二
十佛子復置此喩已下。至可知邊際。可有三
行經。且擧所有一切衆生心廣大猶可知分。
二十一菩薩初發心已下。有五行半經。明初
發心菩薩知一切衆生差別心廣大難知分。
二十二佛子復置此喩已下。至不可得知。有
四行經。且擧所有衆生業廣大猶可知分。二
十三何以故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有三
行經。明初心菩薩知衆生差別業廣大難知
分。二十四佛子復置此喩已下。至可知邊際。
有七行經。且擧知衆生煩惱廣大猶可能知
分。二十五菩薩初發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
心。有十六行經。明初心菩薩所行一切衆生
煩惱廣大難知分。二十六佛子復置此喩已
下。至亦復如是。可有九行半經。且明供養廣
大難知猶知分。二十七佛子於汝意云何已
下。至亦不及一。可有三行經。明初發心功徳
廣大難知分。二十八佛子復置是喩。至亦復
如是。有十行半經。明且擧供養及起塔高廣
猶知分。二十九佛子此前功徳已下。至發是
心已。有六行半經。明初心菩薩供養廣大難
量分。次直就法説分。三十能知前際一切諸
佛已下。至能與諸佛平等一性。可有四行經。
是明初發心已能知三世諸佛。成佛及涅槃
智慧平等分。攝功徳分。三十一何以故已下。
至知一切衆生三世智故發心。可有九行經。
明菩薩初發心志意所求甚深深廣分。三十
二以發心故已下。至得法界一切諸佛説法
智慧。可有六行經。明菩薩發心已得三世一
切諸佛憶念與法及自力昇進分。得果佛因
佛。三十三何以故已下。至即得一切佛智慧
光明。有十行半經。明纔初發心菩薩成佛利
生同三世諸佛分。化用分。三十四此初發心
菩薩已下。至於諸法界心無所著。有四行半
經。明初發心菩薩志樂所知世間出世間法
無著分。三十五爾時佛神力故已下。有三行
半經。明大地動分。三十六天雨衆華已下。有
兩行經。明諸天興供分。三十七是時已下。有
四行半經。明十方同號佛來現其前歎譽許
可法同分。三十八汝説此法時已下。有五行
經。明説此法時十方各過萬佛刹微塵數菩
薩發心受記分。三十九如此世界已下。有九
行半經。明十方所説法人及法一時同説分。
四十爾時法慧菩薩已下。有六行半經。明法
慧菩薩觀欲所縁之法説頌稱歎分。已下頌
文有二百四十二行。四行一頌。其頌有六十
段頌都計有二百四十行。末後兩行頌。總結
頌意。歎勸發心。有一百六十八行。是總都歎
佛果以來。五位及信等諸法。明初發心者志
樂智徳總含一切諸佛智徳。體用始成。一念
初發心菩薩位也。方明初發心境與心不二。
若志樂毫氂不似如來所修法身悲智願行
者。不名初發心菩薩故。以此初頌有一百六
十八行。且總歎信等六位因果及如來智徳。
總歎令初發心者法之相似。然後七十四行。
頌始重頌前四十段中。校量發心功徳廣大
之量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七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八
 長者李通玄撰 
第二隨文解釋者。如前挍量初發心功徳四
十段文中。最初一段帝釋請。如文可知。第二
文中。擧初發心有十種廣大難知法。如文可
知。第三段中。正擧供養廣大。第四段中。正
明將人所供不可挍量如歌羅分者。是將多
比少。不如喩如析人身上毛作百分。將前人
所作功徳。不如初發心菩薩百分毛中一分
毛許功徳。又云。優波尼沙陀分者。謂少許相
近類之。無限善根不可將有限比對。餘如文
自明。第五段中云教修十善道者。身三口四
意三。是欲界生天善上者云四禪色界業也。
初禪滅憂。二禪滅苦。三禪滅喜。四禪唯寂靜。
云教住四無量心。此是有爲中慈悲喜捨。云
教住四無色定。此是無色界定。已上是三界
中善業。云教住須陀洹果謂。初斷見惑捨異
生性。初獲聖性入聖行流故。故名入流。云教
住斯陀含果。此云一來。謂此聖者雖斷欲界
六品惑。然爲有餘。三品未斷。令此聖者一度
來欲界生故名一來果。云教住阿那含果。此
云不還。謂斷欲界九品惑盡。從此生色界。更
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此十使中。見道疑
未能明了不入羅漢果。如十使煩惱。一身見。
二邊見。三見取。四戒取。五邪見。已前五爲利
使。已後五爲鈍使。見諦斷。六貪七瞋。八癡。
九慢。十疑此五鈍使。能迷隨行之事。此之十
使。前五利使。須陀洹見諦之後。伏之不起。
後五鈍使薄。斯陀含斷欲界六種惑。非無色
界貪。於瞋癡慢三種。微而且薄。現行不生。非
種無故爲上二界報且無瞋爲修定伏而現行
不起。須斯二果有厭患。而不令増長。常求出
世之心。以此不成三界沈淪種子。阿那含厭
令永息。唯有見道疑。以見道不分明。不能頓
超三界業果。阿羅漢爲見道無疑。三界業果
一時盡故。望前三果。設斷九種煩惱。唯有疑
在。不得名爲斷煩惱。爲見諦。無明未明。總
名厭伏。不得名斷。又羅漢辟支佛。但欣出世。
淨土菩薩及空觀菩薩。爲但欣出世行六波
羅蜜。總是折伏現行無明。不得名爲永斷煩
惱。爲且以空觀折伏無明。不了無明從本已
來是不動智佛爲不了根本。以空折伏使令
不起。乃至十地但得意生身等。不名以如來
一切種智生身。以作十眞如等觀斷十種麁
重。不了無明本是如來根本智故。大用恒寂
故。一乘佛果教中依佛果發心。初發心時達
根本無明。是根本無分別智。成差別智大用
法門。初心之上圓滿一切諸佛共所乘門。名
乘一切智乘。若智悲願行毫釐不似佛。信心
亦不成。何況住佛所住生在如來一切種智
家。生爲佛眞子具諸佛事。以智不異願行平
等大悲不異。無限境界不異。過去未來劫差
別與一念不異。應如是定慧照之可見。此是
名依佛菩薩正善知識依根本智發心。如下
文纔發心菩薩能於十方示身成佛者。爲初
發心時。乘如來不思議一切智乘。得佛種智。
生如來法界之家。乘佛一分之智慧大慈悲
勢分。即能如是示身成佛。如下頌云。菩薩於
佛十力中雖未證得亦無疑。菩薩於一毛孔
中普現十方無量刹如是總明初發心菩薩之
徳。爲得如來一分智慧勢分如是。如輪王大
子權統王政亦得自在。一分與父王相似。如
動地興供明法威力亦明。大衆法悦心悦。地
動明心境體無二故。境由心現故。如十方各
過萬佛刹微塵數佛。同名法慧來現其前者。
爲明與十方諸佛智慧合故。萬佛刹塵者明
昇進修行啓迷悟法之量。十信十十住百。十
行千。總是明昇進見諦解迷悟法之名。如下
萬佛刹微塵數菩薩發心。受過千不可説劫
成佛之記。皆同號之爲清淨心者。亦明達如
是千不可説劫量法門總清淨故。故佛號清
淨心。非是實有如情所見長遠之劫也。總明
當位隨迷悟法之名。不是存其劫量之説如
妄情所見也。自此已下直至品末如文。自具
如文。稱歎如是已下二百四十二行頌一百
六十八行。總歎佛果及信等六位。法門已下。
七十四行所歎此品之内挍量發心功徳廣大
難比。如文具明。隨文稱歎。四行一頌准例知
之。如是挍量初發心功徳。設使以等虚空無
限境界。以一切樂具總供養無限衆生。皆令
得人天勝樂。又教令得四沙門果及辟支佛
及三乘出世菩提。如是虚空境界及所度衆
生雖等。然未令所化衆生得成佛。亦不可比。
於此教中初發心乘如來大智等佛所行。普
化衆生皆成佛故發菩提心。以是義故。所擧
境界廣狹不等。所化衆生成佛不成佛不等
故。不可爲比故。是故此品下文云。初發心菩
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所謂若諸佛若諸佛
法。若菩薩若菩薩法。若獨覺若獨覺法。若聲
聞若聲聞法。乃至廣説如經。但爲唯求一切
智於諸法界心無所著發菩提心。略説菩提。
其法有四。一聲聞菩提。二縁覺菩提。三權教
菩提。四一乘菩薩佛果菩提。前三並是出世
菩提。佛果菩提是法身大智大悲眞俗萬行
法界圓滿菩提。無出入故。三乘菩提雖觀四
諦十二縁。而亦未知四諦十二縁之實體。非
獨二乘未知。三種意生身菩薩位登十地。猶
未能悉知。唯一乘菩薩以智方知。至十地品
具明。但且略而總言。三乘中觀苦集滅道及
十二縁生。及行六波羅蜜菩薩。厭苦欣眞但
求出世。大悲菩薩方云留惑潤生。一乘菩薩
以智觀四諦十二縁生。無明即智苦諦即聖
諦。於生死涅槃無解縛性。是故此經名苦聖
諦集聖諦。如是十聖諦十二因縁總是法界
自性無縛無解自在之縁。不名無明。不名苦
諦如是總觀萬法。如是名爲一乘法界縁起
智悲自在任性縁生。一切眼耳鼻舌身。莫不
皆是法界縁起自在法門。一切諸佛知見神
通力。以此而有。但以禪定觀照諸波羅蜜而
顯發之。是故學者應如是修如是悟入。已下
頌文四行一頌。如文自具。不煩更解。有智之
士隨文稱歎令衆發心
  明法品第十八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
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此品爲明前之昇須彌頂品
偈讃品十住品梵行品初發心功徳品五品法
門已。發菩提之心得廣大功徳。此精進慧所
問之法有二義。第一令前五品之法其心更
明。第二令後所行之法轉勝明白。故云明法
品。爲明昇進前後法故。是精進慧菩薩啓請
法慧菩薩言。所有大願悉使滿足。獲諸菩薩
廣大之藏。此明前所得法使令更明後之昇
進使令明白。是修十行之向。長養本位十住
之法。
二釋品來意及名目如前
三隨文釋義。分之爲二。一長科經意。二隨文
解義。第一長科經意者。約科爲三段。第一初
爾時已下。長行有三十三行半經。通偈頌有
五十五行。明精進慧菩薩請法分。第二爾時
法慧菩薩已下。有六行經。明法慧菩薩許説
分。第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直至品末通
偈頌。總明正説法分。從初第一請法分中。義
分爲二。一科此一段經之文意。二隨文解義。
第一科此一段經文意者。約科爲三段。第一
爾時已下。至復次有十二行經。明精進慧菩
薩初起請法門分。第二如諸菩薩已下。至菩
薩所行次第願皆演説有二十一行經。明精
進慧菩薩并擧當位應所修行之行及獲益。
重勸説守護法分。第三爾時已下。可有一行
經。明精進慧以偈説重請分。第二隨文解釋
者。從初爾時者。爾猶此。云説此法時也。精
進慧菩薩者。約位加行成名。此通十箇慧
之通稱。爲今欲成此位之昇進。必籍精進之
功。慧者照燭義。精進者無思義。以無思之慧
照燭有作之功。有作本自無功。萬法本來自
淨。萬法自淨。名之爲精。無功智應知根利生。
名之爲進。此約成位進修之稱也。菩薩者。
如常説也。白法慧菩薩者。白者明也。明著名
言申其明也。云昇一切智乘者。明入此位也。
以此位菩薩乘一切智乘生如來家入佛種智
爲佛之子恒蒙諸佛之所攝受故。明智相應
其與益故。故云攝受。云獲諸菩薩廣大之藏
者。如十迴向中智藏悲藏等十藏是也。以何
方便已下。正説中十十法門是。云六通者身
通。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漏盡通。
身通者。於一刹那際身隨智用。周遍十方對
現色身。隨根普應。天耳通者耳根常聞十方
一切諸聲。天眼通者。眼根常視十方一切麁
細等色。宿命通者。智隨三世一切衆生死此
生彼。所作業行因果悉能知之他心通者。一
念能知三世一切衆生心念所欲。漏盡通者。
隨智遍知一切諸法而無情欲順癡愛心。此
經又有十種通。如十通品説。三明者。一宿命。
二天眼。三漏盡。是名三明。四無畏者。一一切
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説障道無畏。四説盡
苦道無畏。相好者。此經十身相海也。力無所
畏者。十力也。一是處非處力。二業力。三定
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一切至處道
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是爲十。
三世業果名爲處。了達非有名非處。論主頌

    善知衆生業因果 心定不動如山王
    衆生根品上中下 欲樂種種各差別
    種種世間諸性分 一切道法各不同
    宿命遍知三世業 天眼十方無礙了
    隨諸分別滿十方 心無雜染常無垢
    如是十種徳自在 是名如來無畏力
十八不共者。一佛身無過失。二口無過失。三
念無過失。四想無過失。五心無不定常在三
昧。六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脱無減。十二解
脱知見無減。十三身業隨智慧行。十四口業
隨智慧行。十五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
過去無礙事。十七智慧知未來無礙事。十八
智慧知現在無礙事。所言無過失者。妙善相
應。所言無減者。所作善法常無忘失。云一切
智智者。云種種無盡智。此明差別智無盡故。
如守護分中有二義。一明初發心菩薩守護
一切諸佛法藏而能爲人演説。二得天王夜
叉王如來法王等守護。以偈重請分中有二
十二行頌。初二行頌歎能説法主。已下二十
行頌。兩行一頌。初兩行歎初發心菩薩智慧
福徳超世獲益。次兩行頌。勸説昇進之行。次
兩行頌。明大智度衆生無著。次兩行頌。明衆
行無缺利生令佛種不絶。次兩行頌。明堅固
功成出離法勝法重勸請説。次兩行頌。明破
闇降魔之道。亦願請説。次兩行頌。明如來所
得之法。亦勸請説。次兩行頌。明云何演説如
來法。末後兩行頌。明云何令初發心無畏如
師子無著如蓮華。第二許説分中法慧菩薩
所歎能問之人如文可知。第三正説分中復
分爲二。第一長科經意。第二隨文釋義。一長
科經意者。從佛子菩薩已發一切智心已下。
至品末。長科爲二十段。第一從初佛子已下。
至住不放逸。有十行經。明十住十種不放逸
法分。第二佛子已下。至十種清淨。有十行半
經。明住不放逸得十種清淨法分。第三佛子
已下。至能令一切如來歡喜。有十一行半經。
明行十種法諸佛歡喜分。第四佛子已下。至
諸佛歡喜。有六行經。明安住十法分。第五佛
子已下。至令諸菩薩速入諸地。有八行經。明
行此十法速入諸地分。第六復次佛子已下。
至而自莊嚴入菩薩地。有十行經。明入地昇
進分。第七佛子有十種法已下。至所行清淨。
有八行經。明淨行分。第八菩薩既得行清淨
已下。至十増勝法。有八行經。明昇進轉増分。
第九佛子已下。至是爲菩薩十種清淨願。有
七行經。明大願成行利生分。第十佛子已下。
至守護無上法門。有七行經。明行十法令大
願圓滿分。第十一佛子菩薩滿足如是願已
下。至如應説法。有八行經。明十種無盡藏分。
第十二所謂知其所作已下。至具足莊嚴波
羅蜜道。有十六行經。明菩薩知根利益分。第
十三是時已下。至令三寶種永不斷絶。有五
十二行半經。明行十波羅蜜利益衆生諸對
治分。第十四所以者何已下。至念念具十種
莊嚴。可有十八行經。明令三寶種不斷絶分。
第十五何者爲十已下。至度脱無量無邊衆
生。有三十行經。明以十種莊嚴令見者發心
無空過分。第十六佛子已下。至如是自在力
已下。有二十三行經。明菩薩初發心得與佛
平等法堪爲大法師分。第十七假使有不可
説世界廣大道場已下。至及護持法故。有十
三行半經。明處衆無畏説法自在身無映蔽
分。第十八爾時已下。可一行經。明法慧以頌
歎法分。第十九如此以頌歎法中有二十行頌。
兩行一頌。如文其義自具。隨文稱歎即得第
二十最下一行經。明諸聞法歡喜大衆奉行分」
第二隨文解釋者。從正説分中佛子菩薩已
下二十段文中。但隨經文義隱言幽方可解
之。經文自顯處。如文自具不煩更釋。如文
中住於深定不沈不擧者。不沈離聲聞滅盡
定。亦離上二界息慮禪。如色界初禪。滅下
欲界愁憂不生。得一分輕安寂靜。無欲界愛
有寂靜愛。水災便至。楞伽經云。津潤妄想能
生内外水界。以愛爲津潤故。水災至。如色界
第二禪。能滅欲界憂苦不生。得一分輕安寂
靜。爲有覺有觀能縁靜境猶有。火災便至。如
第三禪。無覺無觀有禪悦樂心有喜動。風災
便至。如第四禪。身心寂滅離出入息。喜動亦
無三災不至。唯妙色身如白銀清淨光潔。衣
如金色。四禪身長二十里。衣長四十里。以下
三禪倍倍減半。如初會中以釋。如是四禪皆
是息心令靜。以爲勢分。乃至空處。識處。無所
有處。非想非非想定。皆是破除昇進令念不
生住寂定故。如是破色界淨色。令成無色界
空識。又破見空之識亦空。名識處定。又破識
空之見亦無。名無所有定。又破無所有心。此
無想之想亦無。名非想非非想定。如是上界
修禪。皆是作意存情伏心不起。不是任情無
爲無沈無掉稱眞理智寂用自在不作而爲之
定也。如欲界名攀縁五欲名掉。色無色界定
名沈。又聲聞縁覺定名沈。空觀菩薩行六波
羅蜜。生於淨土名掉擧。如是三乘之定皆有
沈掉。爲垢淨未亡見道不眞有欣厭故。二乘
之定雖無三界現行之惑。皆是厭患對治伏
滅無爲無能起惑。我生不起悲智亦亡。住滅
定者。頭上撃鼓亦不聞知。化火燒父母分段
身入變易生死。如是二乘斷惑不分別法。意
勢相似。或有聲聞。以十二縁生得道。如是三
乘觀行縁覺聲聞。淨土菩薩所得道者。皆是
出世三乘互用通爲九乘。大體以約勝鬘經。
得伏三界煩惱不起。得意生身。無分段生死
得變易生死。非是應眞任智自在無出入體任
智應衆生利樂不息。廣如勝鬘之意。以是義
故。色界無色界及三乘禪。有沈有掉。如大乘
中留惑潤生菩薩。道前安立三十心習種性
性種性道種性方入聖種性。四攝四無量心
三十七助道品觀十波羅蜜名目相似。若以
攝化境界及見佛數量意生身智生身成佛因
果。總皆不同。以是義故。如是留惑潤生菩薩
所修定亦沈亦掉。爲但得三種意生身未得
如來智生身故。乃至七八九十地得種類倶
生無行作意生身菩薩。但得三界煩惱中空
觀。折伏現行不起。於意生身中自在故。非是
生如來一切種智家故。非是於如來一切種
智中起慣習故。所云成佛定滿三祇。所見佛
境初地菩薩。但云供養百佛及攝化百佛世
界。但得百法明門。如此華嚴經者。初發心菩
薩初發如來一切種智之心。名爲菩提心。如
初發心住。創生一切諸佛一切種智慧大智
慧家。生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爲會諸佛一切
種智與自智一故。成佛不出刹那之際以智
境界非延促故。攝化境界遍百佛刹微塵數。
又多百佛明智境徳用無盡無限重重故。此
猶約隨位進修之言計體一即一切無限也。
如十地中初地菩薩供養多百佛多百千佛雖
數不離百數。然多百即無限。與單百無比。是
故四念四攝四無量心十波羅蜜。一一法悉
皆無限。是故此十住菩薩所修定業。不屬世
間出世間沈掉之定也。已釋住於深定不沈
不擧竟。如文入深禪定。得佛神通者。如上色
界無色界天及三乘神通。色無色界神通息
心想。淨報得神通。二乘神通依定。前所念淨
土菩薩神通得清淨意樂。神通如三種意生
身。是如此經中入深禪定得佛神通者。以心
稱理。源無出入。體無靜亂。體無造作。性任理
自眞。不生不伏。理眞智應。性自遍周。三世十
方一時普應。對現色身。隨智應而化群品。而
無來往。亦不變化。名佛神通。智無所依止。
無形色體無來去性。性自遍周。非三世攝。而
能普應三世之法。名曰神通。是故經云。智入
三世而無來往爲三世。是衆生情所妄安。非
實有故。爲智體無形無色不造作而應群品。
名之爲神。圓滿十方無法不知無根不識。名
之爲通。經云。依無作門修諸淨行者。以此無
作門修法界虚空界行海。周遍清淨故。智無
所爲名之爲修。知根同事名之爲行。行無不
利非作非生。名爲無作門也。常處十方一切
三界受生利俗而無染淨。名之爲淨行故。經
云。與三世佛同一體性者。爲法身智慧同也。
三世廣大劫一念同。三世諸佛普賢共行大
智大悲圓滿同。經云。有十種法令諸菩薩速
入諸地者。明於初發心住位而遍知諸住諸行
諸迴向諸地法門。爲一即一切故。一切即一
故。即因即果故。即如善財童子。見彌勒菩薩
已。彌勒還令却見文殊師利。明因果不異亦
不離故。此亦如是。從初發心住佛果地位一
念齊進。而亦不出一念中。修成正覺。佛因果
及菩薩行悉圓滿故。如善財。一生龍女不出
一刹那際。三生成佛總相似故。云一生成佛
者。明今生是父母分段身。是信心及見道修
行生。捨分段身。入變易生名爲一生。亦不出
刹那際。無古今性。無分段性。無變易性。萬
相如幻故。如化故。非滅故。無三世故。以此
初住遍修諸住諸地故。貫通諸法總一時一
法。多少延促自在無礙。不出一刹那際故。法
如是故。去情以智觀之可見。經云。知一切衆
生與諸如來同一體性者。三乘菩薩知一切
衆生同有如來佛性。理性此經知一切衆生
同有如來一切種智之性。如經下文有經卷
如三千大千世界。内在小衆生身中。有人成
佛。破此微塵出此經卷。言微塵許大。衆生皆
有佛一切種智故。菩薩成佛化之。總得如來
一切種智故。達理之智名一切智。差別智名
一切種智。經云。聞諸佛土悉願往生者。不出
塵中智遍現應供養十方一切諸佛而無來
去。經云諸次第定者。色界四禪菩薩次第能
入。於無色界四禪菩薩悉能順入。或超間入
出。如涅槃經闍維分説。從初禪入三禪定出。
空處入無所有處出。非想處入空處出。如是
超間。如是次第。如此經方網三昧。一方入定
十方起。十方入定一方起等。具如十信位中
説。三摩鉢底智印者。明寂用同起印諸萬法
無不明了。如大海水而現萬像。淨智普印一
切萬法。皆能了知。而無能所。亦無作者。經
云。善觀諸法得實相印者。以無作無依無想
大智印印諸萬法。起唯法起。無有無明三世
繋著。名實相印。經云。入眞三昧者。無三界及
三乘染淨沈掉是也。離諸僻見者。有無二見
是。内見外見身見邊見戒取見取等總是。乃
至六十二見是。六十二見者。於一切法上繋
有四見。一常。二無常。三亦常亦無常。四非常
非無常。於五陰上各有四見。四五二十。三世
五陰上合爲六十。本二見共爲六十二見。一
切僻見不離此也。普門慧者。遍知衆生諸根
及法智一切智智種種差別智也。色界衆生
爲住定故。教令起觀。無色界衆生爲修無相
觀故。教微妙智。慧爲相不當情智慧利故。六
和敬法者。一身。二口。三意。四戒。五施。六見。
名爲六和敬法。於衆生田中下佛種子者。示
一切衆生菩提理智故。及微少善根爲勝縁
故。六通前已釋訖。如十通品説。十神通如經
具明。已下頌中兩行一頌文自具足。隨文稱
歎。最下長行一行。明大衆聞法歡喜奉行分。
此之一會昇忉利天宮品是序分。從偈讃品
以下是正説分。動地興供是流通分
  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
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何故名夜摩天宮。明以處表
法。此天名爲時分天。爲此天無日月晦明以
蓮華開爲晝合爲夜故。名時分天故。爲表十
行法門知時而應總化不可不知時故。故以
時分天。以表知根而對行不可一向爲也。知
是人天種二乘三乘一乘種。可以何善根而
接引之故。以時分天以表所行之行須以知
時故。須彌山以表十住之法門。明從信昇進
離凡夫地故。又表十住之位初登法頂至相
盡處故。又表須彌處大海中。高八萬四千由
旬。非手足所攀縁而昇上故。明初十住之位
非以有心思求觀行攀縁所及。以無思不爲。
蕩然智應萬法無依。方可昇也。此十行之位
處夜摩之中。明依空而住不與人連。十行亦
然。依法空而行。行知時而益俗也。故處此
天而表之也。於兜率天説十迴向。爲明其處
居欲界天之中。又明此天樂知足也。以表十
迴向以迴正智處俗利生處大悲門饒益一切
於諸境界無所貪求故。處此天以爲所表。昇
他化天説十地法門者。超過化樂明至欲界
際。表十地自在超昇化樂至欲界之頂化心
魔王至欲盡際故。昇第三禪説佛華法門。明
普賢行滿。表以行法悦無盡衆生故。又彰第
四禪是佛位故。此約進修昇降表法。且如是
安立。然其理智一一遍周無去來也。以此皆
云不離菩提道場普光明殿而昇忉利夜摩兜
率等。如第三禪超初禪二禪者。明位位倍勝
故。此一會未有來文。是瓔珞本業經。如來領
聲聞菩薩衆。向菩提樹下。脱往昔於菩提樹
下初成正覺時説法界經。一一排次至第三
禪故。是故於此夜摩天以表十行
二釋品來意者。前明十住昇進以昇須彌之
頂。此明十行之昇進以至夜摩。以次此品
須來
三隨文釋義者。於中大義義分爲二。一長科
經意。二隨文解釋。第一長科。經意者。此一品
四十九行經中。約作十段長科。一爾時如來
威神力故已下至恒對於佛有三行半經。明
十方同見如來不離其處分。二爾時已下至寶
莊嚴殿可有兩行經。明不離十方一切菩提
場普光明殿而昇夜摩天分。三時夜摩天王
已下至時彼天王敷置座已已下有十四行
經。明時分天王遙見佛來化座莊嚴及恭敬
分。四向佛世尊已下至入此宮殿可兩行半
經。明時分天王請佛入殿昇座分。五時佛受
請已下至悉亦如是可有一行經。明如來受
請都結十方同然分。六爾時天王已下有一
行半經。明天王憶昔往因説頌歎佛分。七
説頌之中有二十行頌歎十如來曾來入此天
宮分。八如此世界已下至歎佛功徳有兩行
半經。明十方同此一時歎佛分。九爾時世尊
已下至諸所住處可兩行經。明如來受請入
殿殿博寛容分。十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此總
結十方同此分。第二隨文解釋者。初爾時已
下至恒對於佛。明十方一切處恒遍滿無増
減故。言不離菩提樹須彌頂而昇夜摩天者。
明智遍一切處而示其身非去來故。云遙見
佛來者。明從十住向十行位故。即以神力
化座者。明行立依空智而成無能所定建立
故。以座表行。號曰蓮華。明無作行成無所染
著故。藏者含容義。明無行之行含藏衆善故。
師子者明無畏也。以無爲之理智處生死而
無畏故。此依主爲座名。百萬層級者。明十住
十千十行百萬。明隨位昇進階級故。百萬
金網以爲絞絡者。明此位中以行網化衆生
故。此爲報得依果故。十住十千十行百萬明
昇進也。華鬘香寶及四種帳者。明以四攝法
方便行含攝衆生故。四種蓋者。明以四無量
心慈悲喜捨覆蔭衆生故。百萬光明而爲照
曜者。明以智眼觀根而攝化故。天王者。行自
在也。恭敬頂禮者。行行無慢也。梵王踊躍者。
淨行利生見求乞者歡喜無厭也。百萬菩薩
稱揚者。明以行濟物衆聖歡喜稱歎也。天樂
奏音者。明善能説法所招果也。四種雲者以
行慈覆俗。前云蓋。後云四種雲。明約器大小
覆育故。摩尼雲亦然。隨根大小照燭與益故。
百萬善根所生者。明已上莊嚴皆明約行中
善根所生故。爲行能利物積善即得諸覆護
衆福所嚴。已下如文可解。云善來善逝者。善
滅衆惡苦災。逝者度衆生而離縛。時佛受請
昇殿者。明昇進正入十行位故。已上望佛自
徳十方恒自遍周。今作昇降者。總約衆生進
修昇降故。二十行頌中歎十佛昔曾入此殿
者。明今所入十行理智與古無殊。此十如來
還是約行昇進所成之號。前十住位昇須彌
頂十如來名號。亦是隨位會古之號。明所入
之法不異古今諸佛故。如十住位中。須彌頂
上帝釋宮中。遙見佛來。即於殿中安置普光
明藏師子之座。爲明初入如來智慧中生。即
以方便三昧之門。名安置普光明藏。即明智
慧照曜法界藏故。今此十行位時分天王遙
見佛來化作寶蓮華師子之座者。明以行華
設其教網漉諸衆生令入如來智慧之境界藏
故。蓮華表行無著義故。化座者。明行體以依
十住智慧虚無法身無安立也。所作如化也。
以茲所表。末後五行經都結十方同時歎佛
如來入殿其殿包容如天所住者。明入位昇
進自智寛容方知佛境故
  夜摩天中偈讃品第二十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
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明昇夜摩天宮以説十行之
法。此品以功徳林等十菩薩衆各各以當位
之行以偈都讃當位之法故。名偈讃品
二釋品來意者。明欲説十行之法先須説偈
都讃十行之中因果法門故。此品須來。若不
先擧所行之因果。十行依何有成
三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之中約作二門分
別。一長科經意。二隨文解釋。第一長科經意
者。約作五段長科。第一爾時佛神力故已下
至結跏趺坐有十三行半經。明隨位菩薩功
徳林等十箇菩薩并陳自行佛因果來集分。
第二如此世界已下。至悉等無別。可兩行經。
都擧十方世界菩薩來集同此分。第三爾時
世尊已下。至靡不皆現。可兩行經。明放光所
在分。第四爾時功徳林菩薩。可一行經。明觀
法説頌分。第五從初頌已下。有十段頌。明十
行之中各申自行法門因果分。第二隨文解
義者。從品初第一段中十三行半經之内義
分爲三。一釋菩薩名及配隨位進修之因果。
二釋刹土遠近之意。三釋菩薩各各同號遍

第一釋菩薩名及配隨位進修之因果。約有
十種因果
第一功徳林菩薩者。如十住位中。初生佛智
慧家故菩薩名法慧及財慧等。此位明從慧
行福智二報廣多故。以林爲名也。又林者。廣
多義。覆蔭義。莊嚴義。身幹枝條華葉果實相
資義。明十行位菩薩。以無性智慧。莊嚴萬行
枝條。大悲爲葉。覆蔭攝化一切衆生。皆令自
他菩提華果悉開發故。如川澤有林衆鳥歸。
若仁有行多人依。是故十行菩薩目之名林。
此當歡喜行檀波羅蜜門。如善財十行之初
善知識名爲善。見在林中經行。亦如此也。國
名三眼者。如此位佛果號爲眼也。世界名親
慧者。明此十行親從佛慧所生爲因。亦常與
一切衆生。以爲親近故。佛果號常住眼者。爲
親從佛智慧生故所有知根利俗直令得其常
住之智眼故。明自得如來智慧之眼所有利
生亦令他得智眼故。明以如來智慧觀根利
生之智即是當位佛果也。功徳林。是表所行
行之人。親慧世界。是當位所修行智慧之因。
常住眼佛。是當位知根見解之果也。與根本
智相應名常住眼佛
第二慧林菩薩者。明智慧如林廣多義故。此
是饒益行。以智慧饒益一切衆生令不迷故。
行戒波羅蜜。此位以智慧爲戒體故。如善財
童子十行中善知識釋天主童子行戒波羅蜜
以算法相法印法即安置村營城邑吉凶之
地。是智慧故。十住之中以法身爲戒體。此十
行之中以智慧爲戒體故。慧林菩薩是修行
之人。幢慧世界。是所修行之因。以慧爲戒體。
於生死中不傾動故。無勝眼佛。是所行之果。
以慧眼知根餘無勝故
第三勝林菩薩者。此是無違逆之行。主忍波
羅蜜。諸行之中忍行爲最在行。無忍不成行
也。故號勝林菩薩。如善財童子。於此位中善
知識是優婆夷。名爲具足。爲忍波羅蜜總攝
衆行。慈悲喜捨總在其中。明優婆夷者是表
慈悲行也。素服被髮。是戒忍之相。處其一室。
室開四門者。表慈育衆生四攝法也。十千侍
女者。萬行具也。以一小器濟惠無窮者。表離
慢自高四攝無限故。明一一波羅蜜互含容
故。勝林菩薩。是行行之人。寶慧世界。是所修
行之法。明以忍爲衆行之寶。可貴重故。無住
眼佛。即是忍中之佛果也。明雖行忍行而不
念所行也
第四無畏林菩薩者。明常行精進即於生死
利人天之無畏也。主無屈撓行。爲以智慧知
時知法知根利物。不撓其事不滯其功故。如
善財善知識明智居士。是此位中善知識也。
爲以明智利衆生。即行無屈撓故。住大興城。
是精進義故。於市四衢道者。明饒益廣多無
限利益故。須臾繋念作意方便故。仰視虚空
隨所須物惠利衆生。皆從空下者。明智如空
應智念故。空爲智本。智不異空故。是故觀空
總隨智現也。是故空者衆法之本。以此觀之。
明一切功徳總從空智而有。無畏林菩薩。是
此位行行之人。勝慧世界。是修行之法。不動
眼佛。是此位中之佛。果故明精進之位。不隨
物變故。佛號不動眼故。於境不動名爲精進
第五慚愧林菩薩者。是無癡亂行。主禪波羅
蜜。爲具慚愧而行禪。爲禪定發慧。即行無癡
亂故。如善財善知識寶髻長者。是此位中善
知識也。在於市中。明行中禪體鬧而恒寂。執
善財手將詣所居之宅。明引接也。明於生死
市中引接將詣所居智果故。明觀果知因。其
宅寶嚴十層八門。院有八門。閣有十層。八門
明八正道。十層之閣約十波羅蜜之報。一如
十度之行從下向上排之。自具法則。至文方
明。此約禪體總收萬行。慚愧林菩薩。是此位
所修行之人。燈慧世界。是所行之法。爲定能
起慧明照物故。世界名燈也。天眼佛者。是此
位佛果也。爲定能淨諸根故號天眼佛
第六精進林菩薩者。此是善現行。主般若波
羅蜜門。爲以般若善現衆行以益含生故。號
精進林。如善財。此位中善知識號普眼長者。
明初救身命。次施飮食。後與説法。一一隨根
明智慧成就故。精進林是修行之人。金剛慧
世界。是修行之法。明智慧能破煩惱名金剛
故。解脱眼佛。是此位之佛果
第七力林菩薩者。是無著行。主方便波羅蜜。
明以方便處俗利生。同其行流。處世無著。成
大悲行。是爲力林也。以眞入俗處纒不汚。是
故名爲力林。如善財。此位善知識號無厭足
王。爲行大悲自化現身作諸不善。還自化其
身追捉治罰。或斷命根苦當治之。令實衆生
懼而斷惡。救護衆生愛而不捨。名無厭足。力
林菩薩。是能修行之人。安樂慧世界。是所行
之法。審諦眼佛。是此位果也。爲此位是成大
慈悲門故。名安樂世界。約安樂衆生得名。佛
號審諦眼者。審知衆生應以何法化故。方始
調伏
第八行林菩薩者。是難得行。主願波羅蜜。難
得能得名爲行林。此智位難可昇故名難得
行。如善財童子。此位善知識王名大光是。第
八智隨大願滿衆生意行大饒益。普施衆生
世間樂具。一切智寶悉皆施之。行林菩薩。是
能行之人。日慧世界是所修之法。此位智體
増明。世界名日慧。明相眼佛。是此位之果。爲
此位智體増明。佛果號明相眼
第九覺林菩薩者。是善法行。主力波羅蜜。如
善財此位善知識號不動優婆夷。是第九法
師位。何故爲女身。爲明處法師位時貞潔慈
悲柔軟。以女表之。此女發心已經閻浮提微
塵劫。自發心來。心無一念五欲之想。明貞潔
堅固慈悲柔軟。是法師之徳也。是故此菩薩
號曰覺林。主力波羅蜜。覺林菩薩是行行之
人。淨慧世界是修行之法。最上眼佛是所修
行之果。爲智慧淨故佛號最上眼
第十智林菩薩者。是眞實慧行故。主智波羅
蜜。在此名位相似可知。如善財。此位善知識
號出家外道。名爲遍行。明得智自在能同邪
見攝諸邪見。云三千之境九十六種外道我
皆爲之。智林菩薩。是所修行之人。梵慧世界。
是所修之法。紺青眼佛。是此位之果。紺青是
十行之智。一終之滿明淨照燭之極故
第二釋刹土遠近之意。經云。十方各有一大
菩薩。一一各與佛刹微塵數菩薩倶。從十萬
佛刹微塵數國土之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
者。十住云百刹微塵。此位云十萬者。明昇進
智慧之増廣。迷心及諸境爲塵之量。迷執所
居名之爲國。心隨境轉名之爲諸國土之外。
執亡智契名之爲來。明智遍周境無不達同
號菩薩。一一菩薩例然。總明達迷智遍
第三釋菩薩各各同號遍周者。明心迷諸境
塵表無明廣多故。心悟智通遐周刹海。一切
種智無不同其見。故即各各名號遍周。明迷
時無境不惑。悟已無境不智。是諸菩薩已下
頂禮佛足明致敬。昇座化座摩尼藏。表十行
處生死而化衆生行常無垢故。摩尼藏者。離
垢寶也。藏者含藏義。師子者。無畏也。此明凡
夫行有染聖行無垢也。師子依主立名故。總
明修行者智徳所行之法。爾時世尊從兩足
上放百千億光明者。十信足下輪中放光。十
住足指端放光。此十行之中足趺上放光者明
次第隨位昇進。表法光從十千百千百千億
妙色光明總明隨位昇進也。凡足下足指端
足趺上。總不離所行之行也。自此長行已下
有十段頌文。是十林菩薩各各自頌當位所
修行之法。以此十法共成一行。如是一一行
中皆具十行。各各隨自行位中名目下義。即
是所讃之法。如文具明。已下如名之義。各歎
當位所行之法。達名知法可知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八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九
 長者李通玄撰 
  十行品第二十一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
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此品正説十種行門。名爲十
行品
二釋品來意者。此夜摩天宮本意。説十行品
爲表。此天蓮華開爲晝合爲夜。爲此天天光
自相照。及無有日月。但看蓮華開合而辨晝
夜。名爲時分天。夜摩者梵語也。如此位菩薩
知衆生心欲開發時。應時接引。未應度者與
作得度因縁。以此處而表之。故於此處説十
種行門。前之兩品且明至此天處而稱歎之。
此一品正説十行之門故。是故此品須來。明
前之十住猶依須彌之頂。此之十行依空。所
行表行無著也
三隨文解釋者。於中約分爲二。一長科經意。
二隨文解説。第一長科經意者。此之一品經
約作十四段長科。第一爾時已下至是爲十
有二十五行經。明同號功徳林佛共加持功
徳林菩薩正説十行分。第二佛子已下至第
一歡喜行有四十三行經。明正説初歡喜行
之法門。第三佛子已下至第二饒益行有四十
二行經。明饒益行。如是上下總一品通偈頌
有十四段經。末後兩段長行。初一段動地興
供分。次一段功徳林觀衆説頌分。次二百二
行經。説頌歎法分。一品上下總通爲十四段。
如經自有分劑。不煩科文。如從初同號佛加
持分中約有四門分別。一明三昧名。二明同
號佛數。三明同號諸佛所加。四明諸佛所以
共入定菩薩同號。第一明三昧名者。何以名
善思惟三昧。三昧者。云離沈掉。定之異名。且
約禪定中有四種禪。一愚夫所行禪。二觀察
義禪。三念眞如禪。四如來禪。今云善思惟三
昧者。是觀察義禪。爲審定其法善須觀察。正
念思惟安立法門。爲後學者而作法則故。第
二同號佛數者。擧萬佛刹微塵數佛皆號功
徳林。與入定者而同其號。明若迷其心境無
明與無限刹塵不殊。若了達心原智慧功徳
等十方而無盡。以自一心洞曉與法界福智
無差。今此菩薩入此定門。以與一切諸佛契
同福慧。遂得同號佛來加持。明與十方諸佛
智慧解行同故。福徳功徳同故。第三明同號
佛來加者。有六種加。一以言加。以言歎譽故
二毘盧遮那願力加。乘往願故。三毘盧遮那
神力加。契佛神力故。四諸菩薩衆善根加。同
善根故。五諸佛與智加。得十種無礙智故。六
諸佛以手摩頂加。安慰許説法故。已下明功
徳林菩薩即從定起正説十種行門。如下十
種行中以十波羅蜜爲體
第一歡喜行以檀波羅蜜爲體。有四十三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847 848 84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