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新華嚴經論 (No. 1739_ 李通玄撰 ) in Vol. 36

[First] [Prev+100] [Prev]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皆表十迴向成大悲願行之門。明悲智無依
常以法空爲體。隨根普照無有所爲。任無功
之智日。稱萬有而成益
第五從三十三天王以下。至大自在天王。於
中有十大天王。明十地利生因果者。從初第
一三十三天十大天王。託事表初歡喜地。分
爲四。一擧天王名號。二寄位表法。三釋名配
行。四結數嘆徳。一擧天王名號者。如經云。
所論釋迦因陀羅天王等十大天王名號是。
二寄位表法者。寄託此天。表歡喜地菩薩得
歡喜地時得法悦。心無有世間五欲等諸繋
著故。樂唯是法樂。以此義故。多歡喜多適悦。
猶如世人創得生於忉利天上受天妙樂。又
如昇山頂至無相際身與空合。明此位菩薩
從十住十行十迴向習氣之有爲。而昇此地
之位法空之際。一分習氣盡故。以須彌之頂
忉利之天。寄表其位。令易解故。十住十行寄
表如神。十迴向位寄表如王。於此十地寄表
如天。明進修漸漸慣習殊勝。以總別同異成
壞門。三對六字義該。亦以十玄門該之。如是
進修差別。總是一刹那中同異。皆不得如情
所知。如理思之可見。又如仁王經云。習種銅
輪二天下。銀輪三天。性種性道種堅徳轉輪
王七寶金輪四天下。初地菩薩忉利王。二地
菩薩夜摩王。以次寄位配當。明福智殊勝不
可以世間之樂爲比也。以實而言。如菩薩悲
智所攝周遍六道所生。不棄微流一切惡生
之類。但以饒益故。法性自在故。寄表如天如
王。自在之義。不欣世樂之所表也。如此華嚴
經下文。初地菩薩多作閻浮提王。今十大天
王。但爲表法進修不離。一刹那間漸漸殊勝
故。又此天名妙高天。其山在大海中。出水高
八億由旬。入水深八億由旬。四寶合成。北面
黄金。南面琉璃。西面水精。東面白銀。形如腰
鼓。上有四層級。四天王各隨方所居四面。其
山頂上四埵。埵別八天王。各有自部衆。中頂
帝釋居。衆寶所莊嚴。以是名妙高。亦名峯山。
亦名忉利天。此云能主天。由帝釋能爲天主
也。依主爲名故。下有七重海。重別金山圍。迦
樓羅速飛七日方始達。金山有天居。皆四天
王所攝。其上三十三天。所有天身長一由旬。
衣長二由旬。廣一由旬。重六銖。壽一千歳。一
日一夜同此人間一百年。三十日爲一月。十
二月爲一歳。已上依倶舍三法等經説。此天
王有五種名。一名能主。一名釋提桓因。一名
憍尸迦。一名天帝釋。一名因陀羅天。此名天
主。具云釋迦因陀羅。釋迦者。此名百也。爲先
因百度設無遮齋得作天主。此配歡喜地中檀
波羅蜜。已下十天王是檀波羅蜜中十波羅
蜜。各隨名義配之可見。其四段配文。如前可
知。此位菩薩對治觀行苦空無常世法非實
皆從十二縁生本無體相。成於捨法身命財
等。如是於諸佛法信順修行。且治欲界麁慳
悋業行檀波羅蜜。於十二縁生未善了知。六
地菩薩方明十二縁法。作如錬眞金數數入
火喩。明對治慳障
第二復有無量夜摩天王。託事表離垢地。爲
此天離地際故。依空而居有衆妙樂也。象此
位菩薩戒波羅蜜増勝有妙樂。以法身爲戒
體故。漸増進離前地世間繋故。初地檀度爲
勝。此位上上十善淨戒爲勝。名爲離垢地。須
彌之頂界與人連。寄同世間。此位以空居。寄
同出世間。故名離垢。初地喩錬眞金。未云加
藥。但數數入火轉轉明淨。此地錬金如加礬
石轉令明淨。以戒爲礬石。然金體無二。明以
戒對治欲界中愛欲等麁障。但以法身大慈
大悲大願四攝四無量十波羅蜜三十七道品
之法藥。互相磨瑩使令智悲自在故。夜摩天
者。此云時分天也。爲此天無日月天光自相
照不分晝夜。但蓮華開合知其晝夜時分故。
此天身長二由旬。廣二由旬。衣重三銖。壽二
千歳。日月歳數與前天倍。此天王有十天衆。
即明此戒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各隨位名義
配之可知。此位修上上十善戒。治欲界現行
麁惑習氣。三地修九次第定。方無三界煩惱。
生如來家。同如來性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一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二
 長者李通玄撰 
第三復有不可思議兜率天王。此託事表發
光地。此名知足天。佛地論云。最後身菩薩於
此教化。如瓔珞本業經。十一地等覺地始名
一生補處。方名最後身。配在第三禪。此知足
天爲最後身。菩薩在中者。皆是如來隨時方
便。設法利生不可定也。前位明以上上十善
淨戒離欲界現行麁惑垢故。此位菩薩以九
次第定淨色界無色界并欲界心習。得出三界
心作錬金喩。善巧錬之不失銖兩。轉轉明淨。
以九次第定錬之。以法眼觀之。以行和之。無
虧。本法但轉明淨。欲界修定以治欲障。上界
修慧以治定障。如是對治。即如六地菩薩位。
在色界初禪修十二縁觀。用治定障。隨順法
行。方便利生無所染著。名發光地。以忍波羅
蜜爲體。於中十大天王。是忍波羅蜜中十波
羅蜜。此天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廣四由
旬。壽四千歳。日月歳數皆與前天倍。此知足
天當修三法得生其中。所謂戒定慧。若但修
戒施即生餘天。皆有放逸。若一乘法中其事
不爾。以智遍周以爲天體故
第四化樂天王。託事表焔慧地菩薩。以三十
七助道品觀以捨爲體。以本願故。法如是故。
不捨教化一切衆生。以三十七助道觀門。莊
嚴慧業。將用化利一切衆生以爲自樂。像此
天處常以變化以悦自樂。亦名樂變化天。心
外無境從心變故。表此位菩薩從初發心住
已法空現前心外無境爲進修故。以三十七
品助道法門。對治此天及三界邪見等障。錬
磨心地。用嚴慧業。使令明淨。將用教化一切
衆生。以爲自樂故名焔慧地也。如菩薩瓔珞
經云。歡喜地菩薩名爲逆流。離垢地名爲道
流。三地名爲入流。四地須陀洹。五地斯陀
含。六地阿那含。七地阿羅漢。八地變化生
死。九地是智慧妙善地。十地是法雲地。又瓔
珞經云。十住菩薩入法流水任運至佛。如此
華嚴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五位之
中。一一各有十重佛果。普賢行爲因。十信位
心。便信自心分別之性爲不動智佛無礙智
佛等十箇佛果。總爲自心之智。方名信心。如
是和會多諸同異。隨信解別親疏不等。但依
當部進修行門。皆以總別同異成壞門該通
圓融。皆不離刹那際。即義通也。若延促時
取解即違法界之道理。此天王衆有十天王。
皆是精進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各各隨名義
配之可見。常以精進波羅蜜爲體。此位作錬
眞金作莊嚴具喩。精進明修三十七助道之
觀對治三界邪業習故。此天身長八由旬。衣
長十六由旬。廣八由旬。壽八千歳。日月歳數
與前天倍。衣重一銖。食甘露味。歎徳餘門如
前可解
第五復有無數他化自在天王。託事表難勝
地。爲此天在欲界頂。明菩薩欲境難超故。故
曰難勝地。明五地以來菩薩於五欲境界未
得全自在故。但爲觀照諸波羅蜜修行力故
不沒其中。未同八地無功法流自在故。此位
菩薩修十諦觀。以治三界染淨惑障餘習故。
得工巧明門。五明方現。此天處。若不如是修
十諦觀治之。便爲魔境。三界染淨業習不能
自在故曰難勝地。此位菩薩常以禪波羅蜜。
以爲觀體。魔王波旬居此天中修十諦觀。即
爲菩薩位。不修觀者是魔眷屬。又此天名他
化自在。以他變化以爲自樂。像此位菩薩常
教化衆生令他得樂以爲己樂。此作車磲磨
金喩。明以十諦觀爲車磲。於中十大天王。明
禪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以名下之義配之可
見。此天身長十六由旬。衣長三十二由旬。壽
命歳月悉與前倍
第六復有不可思數大梵天王。明現前地。以
十二縁生觀。得寂滅神通三解脱門空無相無
願。智慧増明除其初禪樂靜迷眞障。明在欲
界修定。如三地菩薩是也。在禪界修慧。心勝
處即以法治之不令障眞。無依之性故。常處
三界不在其中也。名尸棄天王。此依新翻舊
爲梵摩。此云清潔寂靜。以初禪是色界無女
人生無欲界染故。依佛地論云。離欲寂靜故
名梵身。又依長阿含云。梵衆中以梵音語故。
故名爲梵。又尸棄者。或云持髻。或云蠡髻。或
云火頂。以火災至此天故。修得初禪者得生
此天。此天王梵衆中發大梵音。諸天各自謂
言。唯共我語。於大千界最得自在。顏如童子。
身如白銀色。長半由旬。衣如金色。無男女形。
禪悦爲食。壽命一劫。此依長阿含經説。此位
作毘琉璃寶磨眞金轉轉明淨喩。明十種逆
順縁生得十空定門。爲毘琉璃寶也。毘之云
光明。此位菩薩以十種十二縁生觀及十空
三昧。表以十二縁觀如明淨琉璃用磨智慧
轉轉明淨。觀無明成根本智更令明淨。於中
有十大梵王。明般若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各
各以名下義如前配之可解。此第六地六住
等。總明出三界業現前寂滅神明三空自在。
如十住中。以海幢比丘表之。如十地第六地。
以夜神名守護一切城増長勝力是也。總如
善財善知識表之。第七地明入纒同事如下」
第七復有無量光音天王。明遠行地。如此二
禪天。初禪滅憂。二禪滅苦。明此位菩薩在七
地。諸行已終。大悲圓滿。四攝四無量十波羅
蜜三十七助道法。常在現行。自苦已無。常度
他苦。染淨二障此位通過。譬如眞金飾以衆
妙雜寶轉更殊勝。明以法身爲金體。悲智萬
行圓滿。爲衆妙寶互爲莊嚴。常以行網教光
普化一切衆生故。故像此天已滅憂苦。以心
淨故出語口中光生。用明此位菩薩教光破
暗故。於此有十大光音天。以明方便波羅蜜
中十波羅蜜。各各名下義配之可解。此天身
長二由旬。壽二劫。此天水災至
第八復有無量遍淨天。明不動地菩薩。明此
天憂苦已無唯有禪悦。像此位菩薩功用已
終唯有法悦。法悦習氣十地始無。此大風災
至。爲有禪悦喜動其性。像此位菩薩無功智
現前。猶有無生法樂智淨習氣。以諸佛三加
七種勸發令憶本願。方始隨智行廣利衆生。
十方世界度生無限。此乃如來設教防之。防
護初發心之際圓融悲智。非獨是此位方有滯
淨之功。是一即一切中防護也。望七地中方
事總具。何得第八地中佛果知見猶自未終。
還以十玄六相通融。不可違法界體作前後
解。凡夫妄作無量劫。只是法界中無始終。此
位作如眞金作輪王寶冠諸臣冠不勝喩。明
八地法性無功智勝故。十力四無畏猶十地
方終。普賢行海十一地方滿
第九復有無量廣果天。明善慧地。爲此第四
禪無出入息三災不及。又此十天如歎徳中。
莫不皆以寂靜法門而作宮殿。表九地善慧
莊嚴以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法寶宮殿。教
化衆生。能以一箇言音。爲一切衆生説種種
法。無心意識爲大法師。任智法明一切具足。
故像此天無思意識能爲語言。此天無下界
識。有色界意識。乃至非想天皆有微識。若識
想盡即非三界業收故。此位作如眞金。用作
輪王寶冠。喩一切小王寶冠不勝喩。以此位
菩薩智慧寶冠下地菩薩無有能勝。於中有
十天王。明力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各隨名義
配之可解。此天身衣及壽與前天皆倍。明此
位菩薩常以法宮而爲安止。以福徳廣大名
爲廣果天
第十大自在天王。表第十法雲地。如下歎徳
中。皆勤觀察無相之法所行平等。明此位無
相智成。如菩薩本業瓔珞經云。三賢菩薩能
伏三界麁業麁相續果。初地已上亦伏亦斷。
八地已去色因業勝因境縁法。執習故。明猶
有於境見未純熟。猶法執習在故。九地已去
心因業勝内心自縁。法執習故。九地有内心
縁。法執習故。十地之中心色二習一時總盡。
十地方心境二縁中得無礙自在故。從八地
至十地無功用中。縁眞法執内外習亡。於十
一地普賢門猶未自在。如十定品中求覓普
賢不見者是。又智論云。第九天外更有別十
地菩薩天。名摩醯首羅。此天有八臂三目。騎
白牛。一念知三千大千世界雨滴之數。此是
引進菩薩方便設法託事表法。及攝化境界
漸増勝故。望一乘法界理事同參。一微塵内
諸佛國土人天同處。身塵毛孔如影相入。修
眞之者。須當如實而知。莫隨化相應。須以同
時具足相應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
自在門。因陀羅網境界門。微細相容安立門。
祕密隱顯倶成門。十世隔別異成門。主伴交
參無礙門。託事現法生解門。唯心迴轉善成
門。以此十玄門該之。即理順故。已上神天之
位。但利生門中託事表法令易解故。如如來
實非牛王龍王象王。以託表之令生解故。望
得道處。其智無形無爲而能知萬有。即爲神
也。以此神性隨行祐生。即行非虚也。以智常
居三界不隨染淨。以此自在寄位如王。以通
化無方福過群品。寄位同天。即隨行遍生行
非虚也。同異總得表實無妨。從大衆圍遶常
隨佛衆之中從普賢菩薩至大自在天已來。
此四十一衆。義分爲二。一現果成因彰位分。
如已前列衆是。二從位擧法進修寄同獲益
分。如向下直至普賢海月光等是。今從第二
卷初爾時道場衆海悉已雲集已下。至第五卷
中海月光大明菩薩衆以來。此四十一衆。是
從位擧法進修寄同獲益分。此中合有五十
衆。爲普賢等衆十箇菩薩。當等覺十一地法
門。十箇互參自具十衆。爲一人具十。總爲五
十衆。如下獲益分中。入即同佛知見。爲與後
學者。作樣式。令倣之也。不悟是凡。悟已同佛
知見。故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如以下神天
獲益之中。各有二十行頌。皆初兩行歎佛之
徳。後十八行。皆三句歎佛。一句自歎與佛同
知。其例如是。隨時科文。隨時稱歎。無煩更
釋。唯普賢菩薩一人。獨入十法者。普賢衆明
一位普周衆行也。海月光衆但歎佛徳與自
所入之法相似。以此頌中更不別歎自徳。如
普賢衆中加淨徳妙光菩薩。是文殊師利別
號。文殊師利。此云妙徳。又法華經内往昔號
妙光。又妙徳妙光。其意相似。以徳爲光以能
破闇發明故。今在普賢衆内表法。明因果理
智萬行圓融故。普賢獨獲十種益者。明一即
一切故。明一多自在延促自由故。是總攝義

從爾時如來道場衆海已下。有二十六行經。
義分爲二。第一從爾時已下。有十一行經。明
衆已雲集。於此段中義有其五。一陳衆雲集。
二陳部類各別。三都歎衆徳。四明本因佛化。
五明今以勝解力入佛所知。第二從所謂妙
焔海大自在天王已下。有十五行經。於此段
中義有其二。一明天王獲益。二明天王乘威
説頌。於此二十行頌中有其二義。第一兩行
頌純歎佛徳。第二十八行頌。皆三句歎佛。一
句自歎與佛同知。已下例然。唯普賢少異。前
已敍意訖。已上諸衆。皆悉如上。以義科文。隨
義稱歎。教門弘大不用文煩得意即得。此初
會之内。四十七衆之中。已前七衆。前已釋

如來座内衆。經云。如來師子之座衆寶妙華
輪臺基陛及諸戸牖。如是一切莊嚴具中。一
一各出佛刹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於此段中
義分爲二。一述衆來意。二長科經文。一述衆
來意者。是中其意有三。一明諸菩薩是古佛
舊行。二明今佛契同。三明古今不二。爲明所
坐之座合古所行。菩薩行依舊故。如下頌中。
諸佛所悟我已知爲常。以法身爲座體。以普
賢萬行爲嚴。以無作大悲之智爲座上佛。前
佛後佛皆同此也。明佛契同古跡。定衆生之
狐疑。是故須來。是名爲如來自行與古同因。
衆爲座體。是法界是所行。行亦是法界。以此
無礙自在故。座身是正報。座上莊嚴是。行所
招依報。今還從本行報得之果内。還出本自
行因菩薩衆也。亦明因果不二體故。如法界
品。如來師子之座普遍法界爲座體故。第二
長科經文者。從爾時如來師子座已下。有二
十九行經。於中其義有七。一明座上莊嚴出
衆。二列所出衆名。三來衆興供。四其衆遶佛
致敬。五致敬已昇座而坐。六歎來衆之徳。七
乘威説頌。從此已下有十菩薩。各説二十行
頌。歎如來成道福智依正。及往昔所修之因。
任其後哲隨文隨義稱歎。不煩更釋。此一段
明今佛合古行古行合今佛。明座外普賢之
衆是佛利他之行。座内之衆是佛自行所契
普賢之衆。此之大衆古今一切諸佛同道更
無二路。衆生乘之。即名乘不思議如來乘最
勝乘無上乘至於道場。以此一切法皆爲道
場也。以法界爲場地。諸波羅蜜爲人功。治一
切垢。本自淨故。治無明成根本智故。教門弘
廣。略申體意。隨文讃歎。任在後賢。此十箇頌
中向下。歎佛十波羅蜜及十地有二十行頌。
自餘皆二十行也准知
從爾時華藏莊嚴世界海已下。有二十一行
經。明動地興供。於此一段經文。其意有七。一
明擧世界之名。二推佛神力地六種震動。三
世主興供歡喜。四明以此例同多土。五明佛
遍興於世。六明世主各隨自解。七明法會興
供普周十方。問曰。何爲地動。答曰。其地動大
意有五。一此會大衆得道。二智人出現。三智
人去世。四世間災變。五得道歡悦。此明大衆
獲益歡悦故。地動推佛神力者。明師弟之敬
推徳於上。問曰。何故於此段中地動興供。答
曰。爲至此中一段。明初會中常隨佛衆當境
之内神天衆。及如來座内古今諸佛同因衆。
菩提樹内流光衆。并如來宮殿内大悲衆。如
是當佛自衆來集復得益。及賀佛出興心歡
喜故。衆生心喜動故。地亦隨心動故。此明初
會當境之内大集一終。然後面門放光普集
他土亦來此會。此是無自他中他也。以明化
儀主伴。此乃龍行雲應。法事合然。爲化衆生
軌模如是。以其法性塵刹普周。一刹那之中
三世同際。還以一多相容不同門該括如是。
放光集衆。意令知佛境界相參無二。已上是
初成正覺顯示五位行門。一終因果。此一部
之經。總有六重因果。一從世主妙嚴品。乃至
華藏世界品五品經。明初成正覺。顯示五位
行門報得。及示現入法一重因果。二毘盧遮
那品。是古佛因果。引古證今。明佛相習道不
虚來。三第二會普光明殿。顯示十信因果。四
從須彌之頂直至離世間品。顯菩薩證修因
果。五入法界品。明古今本法不思議因果。此
是一切諸佛共所乘宗。爲一切佛之本體。衆
生同具。只爲迷之。六覺城東會。明顯菩薩利
生行門善知識攝生形状法。則進修因果。若
但説其法在行猶迷。此經設教及行證修前
後六度。總擧解行證修因果。令使啓蒙易解
不滯其功
  如來現相品第二
自此已下至毘盧遮那品已來。是長科一部
中。第二擧果勸修門。釋此一品。義分爲三。一
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一釋品
名目者。此品何故名現相品。爲諸菩薩神天
大衆皆悉已集。默思心念請法。問有三十七
問。如來知念。即於面門舒光現相。及集十方
衆。答前所問。此品之内。如來兩度放光。齒
光告衆令集。毫光示法令信佛境界及所行
因果行門。諸來菩薩毛孔放光。通爲三度放
光故。又集十方衆海佛境界相菩薩境界相
答前衆所問。故名現相品。此經表法及集衆
如來放光。前後總十度放光故。一面門齒光。
集他方之衆。二眉間毫光。示果成因。三足下
輪中放光。成十信四。帝釋宮中足指之端放
光。集衆入道成十住位。五夜摩天宮足趺上
放光。成十行門。六兜率天宮膝上放光。成十
迴向。七他化天宮眉間毫相放光。成十地。八
如來出現品眉間放光。入文殊頂。九口中放
光。入普賢口。令此二人問答如來出現始終
因果道理。十法界品中放眉間光。名普照三
世法界門。是爲十。如隨好光明功徳品。常放
光明隨根普照。此光非獨縁五位進修表法
也。是常依根攝化光也
二釋品來意者。此品爲前世間主等默念三
十七問。此品放光集衆。示其法相。答前衆所
問三十七法故。此品須來
三隨文釋義者。復分爲二。一長科經意。二科
其當品。一長科經意者。自此現相品乃至普
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
品。此五品經總是答前三十七問。明擧果勸
修。二科其當品者。於此當品其意有四。一從
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已下一段長行并
偈頌。是世主請法分。二從爾時世尊知諸菩
薩心之所念已下。有一段長行。并一偈頌。是
如來放面門齒光。告衆令集分。三從爾時十
方世界海已下。一段長行。并一偈頌。是十方
世界海蒙光所照。皆來雲集現法分。四爾時
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已下。一段長行。并十偈
頌。總是答前三十七問分。一從世主心念問
法分中。義分爲三。一從爾時已下至唯願世
尊哀愍我等。於中長行有八行經。純請十八
種佛法。二又十方世界海已下有六行半經。
問佛菩薩海有十九問。通爲三十七問。三願
佛世尊已下可兩行經。明菩薩神力故一切
供具放光。光中説頌請佛斷疑分
第一從初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
惟。明心念默請。云何是諸佛地。法界不思議
地。是佛地故。下文云。法性如虚空諸佛於中
住。此爲如來地也。云何是諸佛境界。如下
經云。如來處此菩提座。一毛示現多刹海。一
一毛現悉亦然。此是如來之境界。又法界是
如來境界。云何是諸佛加持。下文如來加普
賢入於三昧。是諸佛加持故。云何是諸佛所
行。經云。無礙行是如來行。又普賢行是一切
諸佛共所行行故。云何是諸佛力。如經云。如
來有處非處等十種力是。云何是諸佛無所
畏。如來無五怖畏及四無畏是。云何是諸佛
無能攝取。如來無性妙智是無能攝取。云何
是諸佛眼。知一切法智。知一切衆生根智。名
一切種智。是佛眼故。又此經下文説十眼等
是。又如十身相海品云。如來眼有大人相。名
自在普見雲。云何是諸佛耳。如法界品云。一
切諸佛有無障礙耳。悉能解了一切音聲。云
何是諸佛鼻。如下經云。如來鼻有大人相。名
一切神通智慧。於中出現無量化佛。坐寶蓮
華。往諸世界。云何是諸佛舌。如下經云。如來
舌有大人相。名示現音聲影像雲。云何是諸
佛身。如下經云。諸佛同法身。無依無差別。
又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衆生前。云何
是諸佛意。如來出現品云。云何知如來應正
等覺心。佛子。如來心意識無量倶不可得。但
應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云何是諸佛身光。
如來隨好常光隨根照物普周法界。云何是諸
佛光明。光有二種。一教光。二如此經光明覺
品是。及前後十度表法光明是。云何是諸佛
智。一切智一切種種分別智是。又如下文。如
來智甚深。普入於法界。能隨三世轉。與世爲
明導。此已上問十八種法。經云。唯願世尊哀
愍我等。有三句經文。結請佛説。十九種海。
經云。一切諸佛皆爲諸菩薩説世界海。總擧
問竟。衆生海。釋曰。如世間衆生廣多如海故。
佛海。經云。如來安處菩提座。一毛示現多刹
海。一一毛現悉亦然。如是普周於法界。佛波
羅蜜海。十波羅蜜遍一切菩薩行故。佛解脱
海。如來法身是佛解脱。又智慧解脱乃至五
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等是。佛變化
海。如下文。無體無住處。亦無生可得。無相亦
無形。所現皆如影。又云。一切刹土微塵數。常
現身雲悉充滿。又云。於一佛身上化爲無量
身。佛演説海下文。一一毛孔中光網遍十方。
演佛妙音聲。調彼難調者。又一音遍諸根故。
然如來音聲。不從心出。不從身出。佛名號海。
如下名號品是。如來名號等一切衆生心也。
佛壽量海。如下。佛身如影現。生滅不可得。
是佛壽量海。又下文壽量如是。及一切菩薩
誓願海。淨行品等是。又如十迴向品中大願
是。一切菩薩發趣海。如下云。此會諸佛子。善
修衆智慧。其人已能入。如斯方便門。又下文
從地而得地。住於力地中。億劫勤修行。所獲
法如是。明從地而得地者。不離眞法界自體
清淨性地而行。進修十住十行等法。故云從
地而得地。又十行品。是十發趣加行成就。令
菩提心智悲純熟故。助道海。三十七助道品
是。觀身受心法爲首。一切乘。海乘如來。乘
不思議乘。法界乘是。乃至八萬四千乘等。一
切菩薩行海。普賢行是。如下經云。如是分身
智境界普賢行中能建立。一切菩薩出離海。
如五位中加行方便是。如下經云。此會諸菩
薩。入佛難思地。一一皆能見。一切佛神力。又
下文。普賢諸行願。修治已明潔。能於一切刹。
普見佛神變。身住一切處。一切皆平等。智能
如是行。入佛之境界。一切菩薩神通海。如下
十方佛刹來集菩薩衆及毛孔出衆隨行利生
等事是。又十通品亦是。又下文。一一佛刹中。
往詣悉無餘。見佛神通力。入佛所行處。一切
菩薩波羅蜜海。如下經中。十方來集大衆身
諸毛孔各出十佛世界微塵數光。一一光出
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悉能遍入一切法界
諸安立海。教化衆生。廣如經具説。是波羅蜜
海也。此是與發心者。作普賢樣。一切菩薩地
海。如下經云。從地而得地是也。又十地品是。
又如來地是。菩薩地。如下經云。此會諸菩薩。
入佛難思地。一切菩薩智海。根本是如來智。
於根本智起差別智教化衆生。是菩薩智海。
乃至十無盡智是也。唯願世尊已下三句。總
結勸請。准例十方諸佛既説。今佛世尊亦合
同説。又爾時已下四句。明供具説頌。已上三
十七問。向下至毘盧遮那品已來。有三種答
前所問。一如下齒間放光集衆現相神通答。
二如下眉間毫光出衆現相及十菩薩偈頌
答。三普賢入定出定以言詮示佛業衆生業
因果古今相習答。如世界成就品菩薩衆生
染淨報業。答前三十七問佛海菩薩行海。不
離其中。又説華藏莊嚴世界海。説佛報得所
居之土。答前三十七問佛境界海衆生海波
羅蜜海。總不離其中。又説古往毘盧遮那品。
是引古印今。令衆生信承習不斷法不虚來。
若古無舊跡。今從何得。以是義故。引古佛用
印今時成信。從此初會世主妙嚴品至毘盧
遮那品六品經。總明擧果勸修信他已成佛
者果徳悲智境界行普賢行及報得莊嚴身土。
分從佛名號品重問二十八問。即是擧古佛
果門。令今世及未來發心者。自信自心佛果
不異。及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
地佛眼耳鼻舌身意不異故。信自今修不異古
法。有此二十八種不異之法。具如佛名號品。
所問二十八問之法。今古不異。令初發心者
應如是依古證修。使令道不謬故。直至法界
品。總是其答所問之法故。若依五位法上有
一百一十重佛果菩薩行。古今不異。若通信
位即一百二十重古今佛因果不異。至位方
明。從供具雲中出音説二十行頌。於中義分
爲四。初兩行頌。歎佛行滿成佛行遍三世。次
兩行頌。明勸佛爲衆除疑得證。次兩行頌。明
大衆已集勸請除疑。次云何已下十四行頌。
明重頌前三十七問。問曰。大衆何不以言自
問。因何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讃勸請。云何
供雲出音請佛。答曰。明佛得法界心。與一切
衆生同心故。以心不異故。知彼心疑。供具説
頌者。明一切法總法界體也。法界不思議。一
切法不思議故。明聖衆心境無二故。凡夫迷
法界。自見心境有二故。故顛倒生也
第二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已下。
有一段長行并一偈頌。是如來放齒光十方。
告衆令衆咸集。現法答前所問分。於此分中
大意有十。一如來知衆心念有疑。二齒光普
照。三其光有十名。四明光具眷屬。五陳光色
相。六明光照遠近。七明大衆蒙光彼此相見。
八明光遍他方衆會。九明光能出聲告衆。十
明十方之衆聞告咸來。問曰。何故如來面門
齒間出光告衆。答曰。面門及齒。明言出於中
故。於中出光。今欲答衆所疑。普告十方佛土
大衆來集示法。答前三十七問中云何是諸
佛地佛境界佛加持佛行佛力等故。須口中
齒間放光。光者除暗義。又答前云何是佛光
明。除現在未來衆心疑暗故。口齒者。吐納言
音説法處表告之所由也。故於中出光。於此
光明説其二十行頌。於中大意。歎如來道滿
利生光明出音告衆令集聞法
第三從爾時十方世界海一切衆會蒙佛光明
所開覺已已下一段。是十方大衆來集示法
分於此段中大意有十。一明佛光普照。二明
十方衆來。三明來已興供。四明興供不同。五
明衆海影像相參。六明大衆自他同異自在。
七明大衆毛孔出光。八明光出菩薩。九明菩
薩同事利生。十明衆生發心得果。此之十事
如文可知。如毛孔流光衆。明法界體性自在
不思議自他無礙。能同能異衆。於中菩薩同
行利生。即明古今已成正覺者菩薩行及十
波羅蜜海佛地佛持等。擧其已成佛者。悲智
境界。答前大衆三十七疑。用成來世與今同
悟身心境界自在無礙如帝網境界門。如此
一段。以佛神力放光集衆。答前所問。後之一
段。毫光示法。及菩薩偈頌。答前所問。於此十
方來衆光明中。同時發聲説二十行頌。於此
中大意歎佛光明道行已滿身口意鼻耳總遍
周刹海滿普賢行。答前三十七問。如文可知」
第四從爾時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大衆得如來
無邊境界已下一段長行。有二十八行半經。
於中分爲兩段。一從初十行經明光之徳。第
二十八行經。明蓮華出現。一從初明光之徳。
大意有十。一令衆除疑獲益。二顯光出處。三
顯光之名。四顯光之色。五明光所照遠近。六
明所照威動世界。七光照塵中現無數佛隨
根與益。八光雨十種法輪雲。九光明遶佛。十
光入佛足輪以成大衆信心。明足下是初信
入。故説十種智佛。以爲自己信心。以不動
智爲首
第二爾時佛前已下十八行半經。明蓮華出
現。於此一段文中大意有十。一明華現所由。
二明華具十種嚴飾。三明毫光出衆來坐。四
明勝音菩薩。爲主餘者爲伴。五明上首菩薩
勝音之徳。六明諸佛與勝音之力。七明勝音
常見諸佛。八明勝音神變自在。九明勝音觀
衆説頌。十明正申頌意。此之一段經文。如來
眉間毫出光明。名一切菩薩光明普照耀十
方藏者。明是十地菩薩智滿中道教行之光。
又毫相光中出衆菩薩有世界海微塵數。上
首名曰一切法勝音。即是其十地滿足中道
果行。將此中道覺行悲智圓滿法界行門毫
塵刹海無障礙法。答前大衆三十七問。使令
現在及以未來信此十地法界因果法門行滿
十方使令得益。是故經云。欲令一切菩薩大
衆得於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間光。
又光體是法界之理。勝音大衆之海。是其法
界之行用故。明從十住初心以理智萬行體
用不相離也。故從十信即與果行令修。理智
體用法合然故。從果行信進。又勝音菩薩坐
蓮華臺諸菩薩衆坐蓮華鬚。明主伴萬行。明
勝音一行遍一切行一切萬行是勝音一行。
明法界理智中圓滿無礙自在行故。還如前
菩薩毛孔流光出菩薩行。相似體性一多重
重自在無體可礙。諸波羅蜜一中具十。乃至
無盡故。縁起互爲因果。主伴自在故。以理智
照之可見。大意明法界行門一行遍一切行
故同別自在。十正申頌意中通勝音菩薩有
十一菩薩。各申一段偈頌。初二十行頌。歎
佛身充遍普現衆生前及毛孔刹土衆會無盡
相入。兩行一頌如文具明。無煩更釋。大體得
大綱紀。即得經文自具。此後十段總十行一
段總是答前世主所問。又明此會菩薩能入
如來之境。最下有三行經明都結十方世界
同然一時雲集。已上現神通及語。答前大衆
所疑竟。示業及法答者。如已下世界成就品
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神通法業倶示。若
通當類總自具法業答故。普賢三昧品世界
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此初會六
品經。是以佛果勸修門
  普賢三昧品第三
將釋此品。略作三門分別。一釋品之名。二釋
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者。理智無邊名之爲普。智隨根益
稱之曰賢。三之云正。昧之云定。亦云正受。爲
正定不亂能受諸法憶持簡擇。故名正受。亦
云等持。爲正定能發生正慧等持諸法。是故
名之等持也。爲普賢爲佛紹法界大智之家
諸佛萬行遍周之長子。以答前所問三十七
問中云何一切菩薩行海出離海神通海波羅
蜜海世界海等故須入定。善簡衆法答前所
問令衆達解。故須入定。然普賢菩薩恒無定
亂。以示法則故須如是。又以初擧果勸修中
以入定爲法則後十定品中明十地道滿起諸
想念方眞
二釋品來意者。明普賢菩薩常在三昧淨亂
總眞。然教化衆生故。成法則故。答所問疑故。
爲善簡擇諸三昧出入同異相故。爲善簡擇
衆生業海果報佛行業海果報。故須入定。從
定起已説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
品。答前所問故此品須來意明初入法須加
定業以顯眞門。後十定品中明十地眞智已
終。智隨一切衆生想念。應根接物。方是修
道者。應如是知
三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經文中。義分爲二。
一科其經意。二釋三昧名
一科其經意者。其此一段經其意有十一。一
從爾時普賢菩薩已下一行半經。明承佛威
神入定。二此三昧已下八行半經。擧三昧名
及歎三昧之徳。三如此世界已下可七行經。
明都擧普賢入定此界如是十方總然。四爾
時一一普賢菩薩已下有十二行半經。明普
賢入定諸佛現前佛力所加佛言讃歎普賢之
徳。五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已下有七行經。明
諸佛與普賢十種智。六如此世界中已下可
二行經。明都擧十方世界中普賢一切諸佛
一時同與其智。法如是故。七是時已下可六
行經。明諸佛以手加持摩普賢頂。八如是一
切世界海已下可兩行經。都擧十方世界同
然。九爾時普賢菩薩已下九行半經。明普賢
從三昧起并陳三昧之名。十普賢菩薩從如
是三昧門起時已下十二行半經。明大衆獲
益并都結與十方同然。十一爾時十方一切
世界海已下至偈頌以來有十二行半經。明
佛力三昧力其地微動及興供末後諸佛毛孔
光明説頌歎普賢之徳。問曰。何故前世主妙
嚴品末。其地六種十八相大動。此品何故其
地微動。答曰。前明如來始成正覺大衆賀佛
及自皆得佛果之益。其益廣大。明位極行終。
以此其地大動。此品答世主所問之疑。爲成
初信故。其地微動。於中菩薩示有疑問。寄同
得益。皆是成其凡夫始信之心。是故名爲擧
果勸修生信分。仍是信他佛及菩薩得。然未
是信自心得也。第二會中金色世界不動智
佛已去。方明信自心得亦然也。至第十二卷
中諸世間主。更作二十八問。方明信自心是
佛不動智等。至文方明。此經直至法界品覺
城東已來。菩薩及一切大衆。皆是寄法同迷
示行修證。唯覺城人間五百童子童女優婆
塞優婆夷。各具五百。一萬諸龍寄位是凡。表
其凡夫有得入者故。若無實得者佛教豈有。
虚行者哉。聖者立樣令凡實得。終不虚施。應
如是知。不自欺誑。若有人言。此經非是凡夫
境界。是菩薩所行。是人當知。滅佛知見。破
滅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令其世間正見
不生。斷滅佛種。諸有智者。不應如是不勸修
行。設行不得不失善種。猶成來世積習勝縁
故。於此佛毛孔光明説頌中已下有兩段頌。
於初二十行頌。明佛毛孔光明讃普賢徳。如
文具明。毛孔是萬行光。還歎普賢萬行。二爾
時一切諸菩薩已下有二十行頌。明大衆歎
普賢并請説。後三品之法。亦如文具明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二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三
 長者李通玄撰 
第二釋三昧之名者。於此三昧名之中。義分
爲三。一釋三昧名。二釋三昧體用。三歎三昧
之徳
一釋三昧之名者。名毘盧遮那如來藏身。毘
盧云光明。遮那云種種。如來是法性之體。藏
身是含容衆法。智是明。以理智種種教行之
光。照燭衆生之器隨根與益。如經歎徳中具

二釋三昧之體用者。此三昧體者。以法界根
本智爲體。以差別智爲大用。又以法界根本
智爲體。隨衆生智爲用。又以入三昧爲體。
出定爲用。又以無出無入爲體。又入出倶爲
用。又以入出倶爲體。以義准之可見。大要言
之。且以爲化衆生法則之中以入定明體。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