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新華嚴經論 (No. 1739_ 李通玄撰 ) in Vol. 36

[First] [Prev+100] [Prev]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相障隔。略言十佛刹微塵數國土。爲知無盡
佛國不出一塵。爲無大小故。不立限量故。以
法爲界。不限邊際。相海純雜色像重重。此爲
實報非是權收
新華嚴經論卷第六



新華嚴經論卷第七
 長者李通玄撰 
第八明攝化境界者。夫佛境無邊順機各異。
隨情廣狹。見有差殊。非是如來分其量數。情
微即境狹。量廣即境寛。若也智契眞源。佛境
彌綸法界。或見閻浮爲化境。或見四洲以濟
生。或見形滿大千。或見報身十海。如是種種
器有萬端。設教不同千差萬別。啓蒙始學憑
准何依。略示五門識其權實。使得捨枝條而
從本。返末而還源。速證菩提無令稽障。一人
中見佛境界。二諸天見佛境界。三二乘中羅
漢見佛攝化境界。四權教菩薩見佛境界。五
實教菩薩見佛境界
第一人中見佛境界者。但見化一閻浮提衆

第二諸天見佛境界者。但應自見境見佛亦
然。隨自見廣狹故。如帝釋梵王及諸天王。即
是菩薩位。即依菩薩位。配所見佛攝化境界
廣狹。不可依諸凡夫天人之類。如帝釋即是
二地菩薩位。乃至漸昇至梵天王。是十地菩
薩位也。或時以佛神通力成就衆生。亦令人
天中凡夫及二乘并小菩薩。總得見佛報土
境界故。即如維摩經。佛以足指按地所現淨
土是也。或時以佛神力亦令人天總得相見
故。即如大集經中所説寶坊處欲界上色界
下。大集人天之衆。總在其中如彼經説
第三二乘中羅漢見佛攝化境界者。如大羅
漢。以天眼力。得見佛攝化三千大千之境界
也。即如阿那律云。我以天眼見釋迦牟尼佛
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如小
羅漢即不定。或見佛攝化一閻浮提。此即以
久伏忍力能斷結使。未有定力。亦名斷結。未
有力通變等事。如以此羅漢。或見佛攝化四
洲及上三界境界也。此廣説在小乘諸部中」
第四權教菩薩見佛攝化境界者。初地百佛。
二地千佛。三地萬佛境界。以漸増如三乘大
乘教説
第五實教菩薩見佛攝化境界者。初地菩薩即
見多百佛即是無盡之百。不是一百之百。二
地菩薩即見多千佛等。即是無盡之千故。三
地菩薩即云多千萬等。以實而論。諸地菩薩
皆悉齊見。如帝網等。三賢菩薩亦然。非但十
佛刹微塵數蓮華藏爲其報境。法界虚空總
皆平等。爲十住初心。初見道時即已無大小
見故。即總見佛化境。皆如法界。不分大小約
行布之中寄位階降。如此經。初地見多百佛
境界者。即明滿義故非如三乘單百之百。此
多百者。即齊無盡之數故。如三乘教。化佛即
攝一四天下。報佛即云攝化千百億四天下爲
一釋迦報境。如梵網經所説。如華嚴經所説
毘盧遮那攝化境界。且約立一大蓮華藏世
界海。廣大無際與虚空法界等。但爲化衆生
故約陳形状。令衆生心廣大發開狹劣心故。
於此大蓮華中。總言有十不可説佛刹微塵
數世界種。爲教文有限。且立其百二十一箇
世界種中心有十一箇世界種。上下各且二
十重蓮華藏世界。最下重中有一佛世界微
塵數廣大世界圍繞。次上第二重。二佛世界
微塵數。次上第三重三佛世界微塵數。此十
一箇世界種皆悉如是。從下向上轉轉倍増。
最上重中具足二十佛世界微塵數廣大刹。一
一刹各有十佛刹微塵數諸小刹圍遶。其十
一箇二十重世界外。有一百箇一重世界種。
圍繞十一箇二十重世界。此一百箇世界種
外。近金剛山復有十箇四重世界種。其中國
刹重重之内。如上所説。於金剛山内圍繞如
上諸世界種等。如天帝網分布而住。如來所
化周遍其間。淨穢純雜諸世界海等。如三乘
中所説世界種者。數三千大千之刹。至一恒
河沙。爲一世界性。數性世界至恒河沙。爲一
世界海。數海世界至恒河沙。爲一世界種。如
此經世界。並數一佛刹微塵二佛刹微塵三
佛刹微塵。如是倍増至最上重中二十佛刹
微塵數世界。如是上下通數總二百一十佛
刹微塵數廣大刹。始成一世界種。非爲恒
沙以限其數。三乘之中多取恒河沙數爲量。
如此經中。常取一佛刹塵十佛刹塵。爲表無
盡爲其數。如是増廣令小狹劣衆生知佛攝
化境界發菩提心。其佛攝化境界一一塵中
境界與法界虚空界等。不言獨化三千大千
世界。於中表法。至後釋華藏世界品廣明
第九明因果延促者。夫法界圓寂無始無終。
理智虚空非因非果。但爲有情存量假寄其
名。情亡量絶何名能立。名不自施。本由量起。
量亡情盡名亦自眞。今以無名之眞名。談無
果之眞果。以無説之眞説。説無因之眞因。啓
蒙之士。不可以滯其名。始學之流。不可以廢
其説。滯名則名立。廢説則言生。當可任情隨
縁起唯法起。若無縁者滅唯法滅。有此法者
性不相知。今談因果延促。如空中鳥跡。如石
女之子。但爲衆生情有愚智。隨心照義。或遲
速不同。劈竹蹬梯稱機各別。因茲之類延促
不同。非謂日月與作時分。教不自施因機故
起。教隨根應有根教生。今以依根約立十門
因果延促。使得啓蒙之士後學無疑也
第一小乘善來得阿羅漢果
第二小乘一生得阿羅漢果
第三小乘三生得阿羅漢果
第四小乘六十劫得阿羅漢果
第五縁覺四生得縁覺果
第六縁覺遲經百劫得縁覺果
第七依權教菩薩成佛定經三僧祇劫得成佛

第八依法華經實教會三歸一令龍女一刹那
際成佛。破三乘經於多劫方始成佛。第九華
嚴經説兜率天子三生得十地果。第十善財
童子一生成佛。如上所説。皆是三乘及一乘
聖教。依根約器所説各各。依諸聖教自有和
會。今欲廣引諸義文句煩多。根有萬端依根
教別。今以略分十種大意得果延促不同。意
令知權向實不滯虚乘入眞實門速成佛道。
如龍女。破三乘之定劫。成刹那之實門。涅槃
經屠兒廣額授賢劫中成佛之記者。破闡提
之無性説。越三僧祇之功。兜率天子明一乘
之教殊勝之力。聞之生信。爲不修故。設入
地獄中亦能成種。蒙光觸身來生兜率天上。
蹬十地位。一如隨好光明功徳品説。擧此一
事意令信此諸佛所乘。以難信故。信即必定
成種。爲信解内熏必至成佛。設暫著樂遇苦
便修。若至十住初心。位齊十地更無退轉。如
善財童子一生成佛者。明於十住初心一刹
那際情亡想盡三世一念更無所生名爲一
生。不取存情立劫時分之生。如是無生便成
佛果。如本生故名爲一生。還同龍女。一刹那
際情盡時亡名之爲佛
第十明會教始終者。夫慧日世尊。稱法界而
遍照。智周萬有。與凡聖而同。眞理事互融。體
用相即。四十品之勝典。終始交羅。百萬頌之
妙言。前後參映。十處十會。如帝網之重重。十
刹十身。若鏡像之相入。擧一門。衆門倶發。談
一品。諸品齊麾。道樹始成九天同屆。普光一
集十處咸登。今古無差舊新一念。不離一位。
便分五位之門。一行之中。乃建塵沙行海。法
界體上。安立訓俗之詮。果徳性齊。施設引生
之教。文殊以讃明法體。普賢爲成備行修。二
人悲智參光。使得雲滋寶澤。法界品内。復令
善財重修。倣此一部之經。一一行其行相。菩
薩接生之軌。各各次第分明。發心求進。師資
差別具陳法則。令使童蒙易解。學者不枉功
程。一念與道相應。便得超過永劫。今分十法
以約紀綱。教體參差略知分齊
第一明毘盧遮那始成正覺。第二明示果勸
修。第三明信心成備。第四明入眞實證。第
五明發行修行。第六明理事相入。第七明
蘊修成徳。第八明隨縁無礙。第九明因果位
終。第十明令凡實證
第一明毘盧遮那始成正覺者。即世主妙嚴
一品經是。言始成正覺者。已自身心證盡三
世古今等法。在一念中無久近相。於一念中
而亦不壞衆生三世久近劫智及種種衆生差
別知見智。如經智入三世而無來往。如是有
十種智。具在經説。如是上下前後四十品經。
總於始成正覺時。於一刹那際。以法界海智
印三昧門。一時頓印。身色言音説諸佛法及
一切塵中諸國刹海普宣流布及入涅槃。不
移一時一際一性皆是。法如是故。前佛後佛
古今如是。總在一時。隨諸衆生現差別法。古
今相徹。名之爲始。契法如是。名之爲成。依法
如是。非心造作。名之爲正。智達斯理。名之爲
覺。此經在晋朝之譯。有三十四品。今於唐朝
再譯。爲三十九品。又檢菩薩瓔珞本業經云。
佛子。吾先於第六天説十地道化天人。今故
略開衆生心地。汝等受行。又下文。佛子。第四
十一地心者。名入法界心。又此下文。佛子。吾
先於第三禪中集八禪衆説。一生補處菩薩
入佛華三昧定説百萬億偈。今以略説一偈
之義開衆生心。汝等受持。此品即在十地品
後。是十一地等覺位。計此品名還名佛華品。
爲依法爲名故。又下文。佛子。吾先在此樹下
説法界海時。有八萬無垢菩薩現身得佛。故
今爲此大衆略開佛果行處。汝應頂受。如瓔
珞本業經。即是説華嚴經竟。化諸三乘衆生。
詣菩提樹下。二重敍初成正覺時所説華嚴
五位法門。具如彼經説。爲華嚴經少十一地
一品經。今將彼配勘方知次第。後有聞者不
須生疑。但取彼經勘驗可知皂白。今以第三
禪中説十一地佛華品。即總有十處十會四
十品。並在始成正覺時。以一刹那際海印法
門一時頓説。以依本法無前後故。爲法本如
是故。以本身本智示本法故。無重會普光明
殿及三會等事故。若重重重重無盡之重。不
論三會。以其法界海門總收三世。一念前後
並是一時。亦無往彼重來入此。如來但以本
智對現色身海印門故。一時普示。今言於普
光明殿重重三會者。此非如是。總是一時頓
印之法。如經云。如來於一言説中。演説無邊
契經海。但從法門品類爲表法故。菩薩名殊。
非是先來後來之衆。於法界海内。不可以情
作前後之想。違本法故。於一念之内現三世
事者。爲衆生故。非於本法而有三世。此爲明
本法。不可從末。前已覆車後須改轍。不可直
推先徳以爲龜鏡。檢參經意都無重會之名。
以文字敍致法門似有重意。不觀品中經意。
總是敍其前後通括一時一際一法界之智用
法門。如十定品離世間品。皆云。爾時世尊在
摩竭提國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普光明殿入刹
那際三昧者。但隨法位菩薩名別。非是如來
去已重來。以普光明殿爲法界果智體故。於
一時之際會其理事。不離無作定門以十定
門是法界體故。以普賢行是法界用。即離世
間品是也。會此二品。不離普光明殿果徳大
宅智之本都。如此三度之説。總是一處一時
一法界一會之説。非是如情所見前後往來。
通餘九會。總在一會一時一法界一智海法
門。重重一時隱現無障無礙。今於一法界内。
隨其進修方便行相門中。寄處表法。以分其
十處。十會者
第一菩提場會
第二普光明殿會
第三昇須彌山頂會
第四昇夜摩天會
第五昇兜率天會
第六昇他化自在天會
第七昇三禪天會
第八給孤獨園會
第九覺城東大塔廟處會
第十於一切國刹及塵中一切虚空法界會
名爲十處十會。普光明殿中會。此經中五位
六位法門。十定妙理。普賢萬行始終體用。十
處十會總在普光明殿。一眞法界因圓果滿。
報居之宅之所含容。十方世界。都爲一法一
處一時一體用際攝末歸本。不可別分作前
後往來三會之説。不可以己情塵翳障眞教。
又此經中諸法皆以十爲圓數。不可但言七
處九會之説。又問。何故至第七會。但至三禪。
集八天衆説十一地法門。何故不至四禪天
者。答曰。爲四禪天依其次第是佛果處故。佛
正於菩提場中正證佛果。通收四禪及十方
世界。總爲一普光明殿法界之宅報居之都。
更無上下往來進修所在可得之相。明佛四
禪心想無依無進修處故無往來也。情絶應
眞。同法界故。是佛第四禪以菩提樹下寄同
阿蘭若處。普光明殿即是本居之報宅。以此
三説始終因果。重敍前初成佛之時。以明前
後不離菩提體本智海故。如此圓融。始終因
果成一際法門。於此經中前後有六處和會
也。示果勸修門中有二處。已信修行門中有
四處。一如初會中。普賢菩薩入如來藏身三
昧。以世界海旋法門。示佛本源法界十蓮華
藏世界海因果始終報得之門。即普賢菩薩
是其行。如來藏身是其體。即明以用入體理
事徹故。二毘盧遮那所坐之座諸有莊嚴。亦
明因果始終體用相徹故。即以遮那佛以爲
報果。以一切法空本智爲座體。以普賢萬行
爲用莊嚴。以此一切莊嚴具。即還以輪臺戸
牖諸莊嚴具中出衆菩薩。有十佛世界微塵
數。雨寶供佛。即明如來果徳常居一切法空
之座。普賢衆行妙用常感依報之所莊嚴。理
事因果體用常相益故。又已信修行門中有
四度和會因果無二門者。即普光明殿三説
始成正覺。攝末歸本一際法界。是一度和會。
二三十七品名如來出現品。如來放眉間光
灌文殊頂。放口中光灌普賢口。令此二人共
相問答。説佛出現果徳之門。即文殊爲本智
法體。普賢爲行。明和會體用徹故。以此徹處
即名爲佛。初會中佛。即明佛所自成佛也。三
十七品中佛。明菩薩自力所及也。因初佛故
而起信。進修行以信進修行故。自力所及自
佛果故。以自佛果與前所信無異故。三祇園
之中。如來以師子頻申三昧門。擧五位因果
導利人天。四善財童子彌勒樓閣中。和會文
殊普賢始終因果及彌勒菩薩始終因果。都
爲一際。體用徹故。通前示果勸修門中普賢
菩薩毘盧遮那二處和會。及後普光明殿如
來出現品給孤獨園及彌勒樓閣四處。通爲
六處和會。體用因果無二一際法門。是故彌
勒樓閣名毘盧遮那莊嚴藏。與初會中普賢
菩薩所入三昧名如來藏身。前後名字一相似
故。但取經文品類意況尋之參驗可見。如來
會通總爲一時一際。以刹那際根本智宅門
出生滅度及常住在世轉正法輪總無虧一念
成正覺時。是故經言。智入三世而無來往。此
經總有十處十會四十品經。於九會中雲集
都衆總有三百四十二種衆。并第三禪中一
會八種衆。亦在其數。如是之衆各各云有佛
世界微塵數。或云十佛世界微塵數。如是衆
會一時倶會在始成正覺一刹那際。猶如大
海周遍十方互相參映無障無礙。若以第十
會中於一切國刹及塵中虚空法界一切會
者。即十方世界虚空法界及纖塵之内。及一
切衆生身體塵毛孔海會如海十方無間。重
重重重無盡無盡。諸佛菩薩衆海常然。三世
一念。古今咸即今時之際。過去未來無盡之
劫。同時無虧。一念成正覺時也。如是時體成
佛不成佛。覺與不覺時。法如是故
第二明示果勸修者。即如來現相品。普賢三
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
如是五品經是也。於現相品如來口中衆齒
之間放光。以光中音聲十方告衆。使令咸集。
普賢菩薩爲佛長子。治佛家法入佛三昧。擧
佛果徳令衆敬愛起信樂修。如來於自身及
座。擧體用因果門令衆咸知。以佛自身爲法
界大智身。以諸莊嚴具爲普賢行用報果。以
一切法空爲座身。以此三法齊平興悲智門。
無始無終。示悟衆生。名之爲佛。如來又於眉
間毫相中放光明。名一切菩薩智光明普照
曜十方藏。其状猶如寶色燈雲。普照十方世
界已。右繞於佛。從足下入。及於眉間毫相之
内。出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衆。於其佛前共
坐一蓮華之座。復讃嘆佛境界甚深。此明因
果無二。光入足下。明以果成因。眉間光者。十
地智果之光。今入佛足下。以果成因。十信之
位。還從足下輪中出此光也。至十住位内。次
至足指端出。十行之内從足趺上出。十迴向
之内從膝上出。十地之内還至眉間出。終而
復始。毫相光明是十地之果光。其中出菩薩。
是其因行。明因從果出。明此已上五品經是
示佛果徳令衆信樂
第三明信心成備者。即第二會中。如來名號
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
品。賢首品。已上六品經是也。此六品經共成
十信之一位。一如來名號品信佛名號十方
世界隨生不同。二四聖諦品信知十方世界
法門名字差殊。皆以四聖諦爲本。三光明覺
品知光明本從果而來入佛足下今還從足下
放彼果光。用成信位。四菩薩問明品信菩薩
所問之法門。五淨行品明信菩薩淨行從大
願力生。六賢首品信知成佛以信爲首。信此
六品法門共成信位此六品經於普光明殿中
説。以普光明殿是佛智用果報滿居之本宅
還從中説信法門。爲明説果成信。既信果徳。
從茲以後至十地十一地佛華品已來。方明
入道進修五位成滿階降同別。一通一切通
爲從因至果不隔時故。皆以根本不動智等
十箇佛。以爲所信之門。還以自心根本不動
智佛。以爲會體用
第四明入眞實證者。從第三會昇須彌山頂
於如來兩足指端放光明。於中説六品經是。
一昇須彌山頂品。二須彌頂上偈讃品。三十
住品。四梵行品。五初發心功徳品。六明法品。
此六品經中。如須彌山頂品及偈讃品兩品
經。是帝釋諸天迎讃如來嘆佛功徳及處之
勝。十住品。梵行品。初發心功徳品。明法品。四
品經。明創證法門住佛所住生住佛家同佛智
性功徳解行理智如佛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此
會兩足指端放光者。明初證法門發足之始。
昇須彌山頂者。明從前信心今昇十住法王
山頂至法之際智照無礙。如上高山至相盡
處故。又山者。表定能發慧故。從茲以去。任法
無功始終倶佛。不從八地方具無功。瓔珞經
云。三賢菩薩法流水中任運至佛。初水後水
一性水者。因佛果佛一性佛故。於其中間無
初中後。不隔念故。依本法故。無念可隔。因果
便終。一念相應。一念佛故。不論相好及與神
通。相好神通從此正覺中得。若證正覺即不
著諸相。但以覺道恒相應故。通變相好不求
自至。設至於後福智終時。三世一時不隔念

第五明發行修行者。從第四會昇夜摩天宮。
於如來兩足趺上放光説四品經。一昇夜摩
天宮品。二夜摩天宮偈讃品。三十行品。四十
無盡藏品。如此會中。昇夜摩天宮品夜摩天
宮偈讃品兩品。是諸天迎佛讃歎佛功徳。及
歎處之勝。十行品十無盡藏品兩品經。明智
身具普賢行悲智具足理智行門所成依正二
報福智無盡。此位從如來兩足上放光。及昇
夜摩天上説者。爲明從須彌山頂至相盡處證
佛智身至夜摩天上依法空本智起普賢萬行
門故。以處表法令易解故。如彼諸天離地際
故。天依空而住。爲明十行依本智法空而行」
第六明理事相入者。從第五會昇兜率天宮。
於如來膝上放光。説十迴向。有三品經。一昇
兜率天宮品。二兜率天宮偈讃品。三十迴向
品。前之二品經。是諸天迎讃如來敬嘆佛徳。
及嘆處之勝。後之一品。是正説十迴向之法
門。迴向者。令諸事法皆入理故。以十行事法
入前十住中理事無礙。故名迴向。前十住即
是文殊法身本智。後十行即是普賢之萬行。
明二人體用相徹名爲迴向。膝上放光者。明
理事卷舒自在故。猶如人膝屈申迴旋皆由
於膝。何故兜率天説此位者。爲明此天於欲
界之中處中故。又於天上五位五處五會之
中故。向下有帝釋夜摩之兩會。向上即有他
化三禪之兩會。於欲界中。此天處中故。故説
十迴向。令會理事無礙根本智差別智智悲
均融處於中道。以處表法故。須此處説十迴
向之門
第七明蘊修成徳者。從第六會。昇他化自在
天宮中。如來眉間放光明。名菩薩力焔明。此
光與初會中如來眉間所放光明。終而復始。
至本處故。説十地品一品經是也。無昇他化
天宮品無偈讃品者。爲明十地果終住法本
宮恒遍一切功終行極更無昇進。乃至三禪。
十方世界亦同此也。爲表果終十地智滿無
進修故。常對諸佛現在前故。爲非新來無稱
歎故。此十地門但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中。蘊
積功成使令滑熟。更無所住任運而成。自令
具足一切諸法。何故於此天處而説十地法
門。爲此天依他起化以成自樂。名之他化自
在天。此位菩薩依衆生故而行悲智。興諸行
雲雨諸法雨。以成爲樂。無自心相作諸行相。
以處表法故。須此處而説十地法門。依藏法
師。説此品時有三加五請者。檢尋經意。佛有
十三種加。解脱月菩薩及諸菩薩有四請。佛
有十三種加金剛藏菩薩者。一他方佛有十
二種加金剛藏菩薩。使令遣説。二毘盧遮那
如來眉間放光照金剛藏菩薩身。光中説偈
勸令使説。此爲光加。通爲十三。十方諸佛十
二種加者。一諸佛現其前。以言讃慰使令説
法。二與十種智。及自善根法如是加。三十方
諸佛手摩其頂許令使説。以言讃慰。是語業
加。與十種智是智業加。以手摩頂是身業
加。毘盧遮那眉間光照及光中説法是法力
加。總通言讃及與十智手摩頂及光照。有十
三種加。金剛藏菩薩四重請者。一解脱月擧
衆疑。二請金剛藏菩薩爲衆説法。三重請。四
諸大菩薩一時同請。都爲四請。未知三加五
請從何所來。若但取身語意業爲三加者。即
與十智眉間光照金剛藏身及光説法。其加
即有餘。若倶取十方諸佛言讃使説爲五請
者。佛位居尊軌則之中不合爲請。以此之義
總有十三種加。四重請。與十種智業。雖是智
體不殊。爲不迷法相成差別智故。用時各別
不可直取同門。以一同中有十三種所加各
別。四度重請皆殊。超昇之義前已説訖
第八隨縁無礙者。從第七會。於第三禪中集
八禪衆説。一生補處菩薩入佛華三昧定。説
十一地等覺位中普賢法門。十地已終。明自
分道終。等覺位中行普賢行。遍明入俗。遍周
法界。行門重疊。廣及虚空。及微塵中諸國刹
海。重重無礙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名爲
等覺位中普賢行也。言佛華三昧者。花之言。
行能堪可觀開敷感果義也。此爲佛行法門。
佛者覺也。明十一地等覺行用。明十地成佛
以終次十一地覺行滿也。故名佛華法門。三
昧者。法界本體大寂法門。定亂情盡名爲本
寂。以此定故。行普賢行門。一切三昧。此乃爲
本體故。於彼天處。爲於色界無色界八禪之
衆。説一生補處菩薩入佛華三昧定門。有百
萬億偈。以此位菩薩入佛華法門善明入俗
廣利含生自在故。名隨縁無礙。此位明法界
行周。何故在彼天處説十一地法門。爲彼天
處憂苦情亡唯三昧樂。爲明此位菩薩定故
情亡唯智悲利衆生樂故。以此處表法故。於
此處説十一地法門。地位行門。廣如瓔珞經
説。此以當華嚴經來文未足
第九明因果位終者。從十定品。十通品。十忍
品。阿僧祇品壽量品。諸菩薩住處品。佛不思
議法品。如來十身相海品。如來隨好光明功
徳品。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離世間品。已上
十二品經是也。何以然者。爲十定品至離世
間品總該五位十地佛位及普賢萬行始終因
果前後徹故。是此十定品離世間品二品經
初。皆却敍初會及第二會云。爾時世尊在摩
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
明殿入刹那際諸佛三昧者。非是重來集會。
但爲十定及離世間二品。是體用門通始終
故。於普光明殿如是重敍。依其法門菩薩衆
名號差別。非是去已還復重來。於十住十行
十迴向十地十一地法。遍諸天處。一時頓説
諸位。此之二品。意明體用徹於始終佛因果
門故。十定體是文殊。離世間法是普賢。是故
如來出現品中放光和會二人。因果相徹門
故。放眉間光入文殊頂。放口中光入普賢口。
令其理事自相問答説佛果門。佛果之門總在
二人根本智差別智之際。以定慧力照之可
見。此之十二品經。一時都會及諸六位十一
地。總入普光本智法堂果徳大宅法界之門
故。是故十定品及離世間品。皆敍前之初會
二會説此經時。譬如空中置百千寶鏡。置一
佛像在於地上。以衆菩薩圍遶莊嚴。於彼百
千寶鏡之中一時頓現。一一鏡中影像互相
參入都無來往。如來亦爾。於始成正覺之時。
天上人間十方國土一時頓現。互相參徹都無
來去。故彼説言音句義悉皆參入。都無來去
不論重會。不得作世間情解作往來重重之
心。如前已述。事須和會至而復説。此之經末
須知。和會始終。如來出現品明五位十一地
果終之門。一部之經始終之際。以是義故。流
通付囑總在其中。出現品前。普賢行品。即明
自己佛果修行之行。出現品後。離世間品。即
明自己佛果之後利生之行。明佛果之後所
行大悲智行諸習總盡雖行普賢萬行不染世
間名離世間品。自修佛果前普賢行。明是自
所乘勸他學佛果也。後普賢行。自己佛果已
終。純是利他。以此能令三寶不斷。十通十忍
亦如十定。遍通五位。體徹始終也。通者總通
明義也。忍者法忍之門。阿僧祇者乃明數量
之門。壽量者。乃明佛壽量隨人。菩薩住處者。
爲明菩薩所住處爲人攝化住持境界常在不
滅。佛不思議法者。爲明如來化儀法則自在
非諸二乘及三乘權學所知。如來十身相海
品者。爲明十世界海十毘盧遮那皆有九十
七種相及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相。如來隨
好光明功徳品者。爲明如來隨好光明照燭
功徳蒙光獲益。普賢行品者。爲明果前進修
之行。如來出現品者。爲明五位菩薩自力果
終出現因果位極。離世間品者。爲明佛果之
後純是利他。此已上三十九品經。六位五位
因果位終。利及諸天諸神王衆。入法界一品
經。如來入師子頻申三昧。還擧佛果五位。利
及人間。以前總結初會二會乃至十一地七
會之中佛位因果法門。八會在祇園之中。後
當更敍
第十明令凡實證者。從第八會。在祇園之中。
如來入師子頻申三昧門。還擧法界果徳現
諸世間。令生信樂聞佛實相。五百聲聞目蓮
鶖子。示同不聞。寄同二乘。有信不信。如初
會中五十衆及覺首等十首菩薩功徳林等十
林菩薩金剛幢等十幢菩薩金剛藏等三十七
箇藏菩薩。如是各各有十佛刹微塵數菩薩
共集。隨位増倍寄成諸位。令諸人天凡夫得
此法門。如此會中六千比丘。明是凡夫於文
殊師利所頓明十耳十眼。此衆雖居在路發
心。境界不離佛會。路上發心爲表進。修非是
即離其佛會。乃至第九會。覺城東。一萬諸龍。
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
女。普明是凡夫同證佛位。是故今言令凡實
證。第九會覺城東過去佛大塔廟處。文殊師
利説普照法界修多羅門。無量諸龍得生人
趣。一萬諸龍發菩提心。覺城五衆倶登佛果。
但擧善財一人爲首。及其五百之數法皆同
然。五百者。表五位。六千者。表六位。信亦在
中。一萬龍者。表其萬行之門故。無有一事浪
施設故。皆表法門。過去諸佛大塔廟處爲其
會者。明古佛今佛道跡不殊。還同如來會内
一種。善財南詢諸友。還明進修。又明菩薩攝
化衆生之行相。第十會者。一切國刹及塵中
虚空法界一切會。此十遍一切刹塵中虚空法
界有情身塵毛孔之内。如是重重重重海會
無盡故。如是法界佛果法門。諸有信解。及初
發心證入之者。猶如師子王之子初生之時。
雖即未能如其師子王力勢自在。然師子相
全體無異。一切諸獸皆當畏。如於此華嚴經
佛果法門信解及初發證入者。亦復如是。能
信自己身心性相全體同諸佛果自體恒眞本
大智故。及證入者。同諸如來佛果之門。本無
修造自體全佛。以此眞門備進修差別萬行。
恒無始終一眞果徳。雖未能堪力用如佛。是
則名爲種佛種子在於身田。以信爲始。以定
慧力證入之者。初發心時十住之首以入佛
智慧。是則名爲生在佛家爲佛眞子。以與佛
智同故。具足如來諸善根故。便即超彼三乘。
得神通菩薩九地等見。一切三乘人天外道
智所不及。是故應當根堪之士一心奉行
新華嚴經論卷第七


新華嚴經論卷第八

 長者李通玄撰 
    稽首十方清淨海 法界眞報盧遮那
    六位因果諸菩薩 文殊普賢大海衆
    所説法門清淨海 果徳圓滿金剛句
    我今釋此微妙典 將欲廣利諸衆生
    令於法門無罣礙 諸有見聞獲大利
    唯願衆聖垂加護 皆同遮那清淨海
夫闡教弘經須分四義。一長科經意。二明經
宗趣。三明教體。四明總陳會數
一長科經意者。略作十段千科。一明始成正
覺。二明擧果勸修。三明以果成信。四明入眞
實證。五明發行修行。六明智悲相入。七明蘊
修成徳。八明利生無礙。九明諸賢寄位。十明
令凡實證
一明始成正覺者。即世主妙嚴品是
二擧果勸修者。即從現相品已下至毘盧遮
那品總五品經是。及世主妙嚴品擧佛所成
之果令使人修
三明以果成信者。即從佛名號品已下至賢
首品六品經是。亦通取前世主妙嚴品已來
總是。便以十箇智佛爲自心之果。以不動智
佛爲首。明自心智隨分別性無所動故
四明入眞實證者。從昇須彌山頂品已下六
品經是。以十住爲體。住佛智慧家生故。五明
發行修行者。從昇夜摩天宮品已下四品經
是。以十行爲體。行佛行故
六明智悲相入者。從昇兜率天宮品已下三
品經是。以十迴向爲體。體圓眞俗成大悲故」
七明蘊修成徳者。他化自在天中十地品是。
蘊修前三法令慣習成就故
八明利生無礙者。十地品已下乃至普賢行
品等十一品經總是。以十地中蘊徳成功。十
一地利生行滿。方名法行圓佛。於始於終。無
作體性不移毫念。爲以法界圓明大智之性。
爲十住見道之初。無時念故。三世無性故。總
一時故。此非情識所知唯智會故
九明諸賢寄位者。即已上三十七品諸菩薩
并佛是出現世間品亦是。皆從性海大智境
界中。方便出現其身。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行
十迴向十地及等覺位十一地法門。令凡夫
信入倣學依跡不迷其事
十明令凡實證者。以法界性中安立十信等
六位。進修方便行。十地不離體用。不壞方便。
其智彌高。其行彌下。逐根行滿故名進修。隨
力堪能安立諸位。隨位知行令不迷因果。使
學者善明總別依跡成功不滯始故。不離初
故。即如下文。善財等衆優婆塞優婆夷童子
童女各列有五百。具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
地十一地五位。一位有十通爲五百。如六千
比丘。通信亦不退。總云六千。一萬諸龍以明
萬行。如是之衆並是凡夫。皆信是法界佛果
智境門故。而登十住十地。故名令凡實證。已
上十段長科經意竟。於中廣意至文方明。如
法界一品。總通前後四十品經。總法界故。明
三世法總法界故。以此法界一品是一切諸
佛及以一切衆生之果也。於此一部之經。總
有五種因果遍周義
一示成正覺因果遍周。即世主妙嚴品通下
五品經是
二信位及進修因果遍周。從佛名號品已下
六品經。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位中。共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