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新華嚴經論 (No. 1739_ 李通玄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施設故。皆表法門。過去諸佛大塔廟處爲其
會者。明古佛今佛道跡不殊。還同如來會内
一種。善財南詢諸友。還明進修。又明菩薩攝
化衆生之行相。第十會者。一切國刹及塵中
虚空法界一切會。此十遍一切刹塵中虚空法
界有情身塵毛孔之内。如是重重重重海會
無盡故。如是法界佛果法門。諸有信解。及初
發心證入之者。猶如師子王之子初生之時。
雖即未能如其師子王力勢自在。然師子相
全體無異。一切諸獸皆當畏。如於此華嚴經
佛果法門信解及初發證入者。亦復如是。能
信自己身心性相全體同諸佛果自體恒眞本
大智故。及證入者。同諸如來佛果之門。本無
修造自體全佛。以此眞門備進修差別萬行。
恒無始終一眞果徳。雖未能堪力用如佛。是
則名爲種佛種子在於身田。以信爲始。以定
慧力證入之者。初發心時十住之首以入佛
智慧。是則名爲生在佛家爲佛眞子。以與佛
智同故。具足如來諸善根故。便即超彼三乘。
得神通菩薩九地等見。一切三乘人天外道
智所不及。是故應當根堪之士一心奉行
新華嚴經論卷第七


新華嚴經論卷第八

 長者李通玄撰 
    稽首十方清淨海 法界眞報盧遮那
    六位因果諸菩薩 文殊普賢大海衆
    所説法門清淨海 果徳圓滿金剛句
    我今釋此微妙典 將欲廣利諸衆生
    令於法門無罣礙 諸有見聞獲大利
    唯願衆聖垂加護 皆同遮那清淨海
夫闡教弘經須分四義。一長科經意。二明經
宗趣。三明教體。四明總陳會數
一長科經意者。略作十段千科。一明始成正
覺。二明擧果勸修。三明以果成信。四明入眞
實證。五明發行修行。六明智悲相入。七明蘊
修成徳。八明利生無礙。九明諸賢寄位。十明
令凡實證
一明始成正覺者。即世主妙嚴品是
二擧果勸修者。即從現相品已下至毘盧遮
那品總五品經是。及世主妙嚴品擧佛所成
之果令使人修
三明以果成信者。即從佛名號品已下至賢
首品六品經是。亦通取前世主妙嚴品已來
總是。便以十箇智佛爲自心之果。以不動智
佛爲首。明自心智隨分別性無所動故
四明入眞實證者。從昇須彌山頂品已下六
品經是。以十住爲體。住佛智慧家生故。五明
發行修行者。從昇夜摩天宮品已下四品經
是。以十行爲體。行佛行故
六明智悲相入者。從昇兜率天宮品已下三
品經是。以十迴向爲體。體圓眞俗成大悲故」
七明蘊修成徳者。他化自在天中十地品是。
蘊修前三法令慣習成就故
八明利生無礙者。十地品已下乃至普賢行
品等十一品經總是。以十地中蘊徳成功。十
一地利生行滿。方名法行圓佛。於始於終。無
作體性不移毫念。爲以法界圓明大智之性。
爲十住見道之初。無時念故。三世無性故。總
一時故。此非情識所知唯智會故
九明諸賢寄位者。即已上三十七品諸菩薩
并佛是出現世間品亦是。皆從性海大智境
界中。方便出現其身。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行
十迴向十地及等覺位十一地法門。令凡夫
信入倣學依跡不迷其事
十明令凡實證者。以法界性中安立十信等
六位。進修方便行。十地不離體用。不壞方便。
其智彌高。其行彌下。逐根行滿故名進修。隨
力堪能安立諸位。隨位知行令不迷因果。使
學者善明總別依跡成功不滯始故。不離初
故。即如下文。善財等衆優婆塞優婆夷童子
童女各列有五百。具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
地十一地五位。一位有十通爲五百。如六千
比丘。通信亦不退。總云六千。一萬諸龍以明
萬行。如是之衆並是凡夫。皆信是法界佛果
智境門故。而登十住十地。故名令凡實證。已
上十段長科經意竟。於中廣意至文方明。如
法界一品。總通前後四十品經。總法界故。明
三世法總法界故。以此法界一品是一切諸
佛及以一切衆生之果也。於此一部之經。總
有五種因果遍周義
一示成正覺因果遍周。即世主妙嚴品通下
五品經是
二信位及進修因果遍周。從佛名號品已下
六品經。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位中。共十
品經是
三定體遍周。即十定十通十忍等品是
四行海遍周。即普賢行品離世間品是
五法界不思議大圓明智海遍周。即法界品
是。有此五遍周義故。以此一部之經有五品。
五品之内。品初皆有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
以爲品首者。明此五法是一時一法界一刹
那際一體用一切諸佛。共同之法一因果等
周圓滿無前後義。一切諸佛皆如是。如是之
法不離十定之中一刹那際。降神入胎示現
成佛入涅槃。不離一刹那際。更無移也。以此
一部之典。五度一箇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
唯法界品別。總明此一部之經大體宗趣一
法界大圓明智有此五種遍周之因果。從初
信心進修諸行。始終因果行圓滿。畢竟不出
十定之體。無時之性。凡聖總齊。本來如是。由
情妄繋時量隨生。由妄繋故生老便有。若於
根本法界門中起延促見。皆是自情妄見。非
實有故。如是迷無性理。違本無時智境之法
門。逐情隨妄見時劫延促者。於佛正法之中
不成信種。當知是人設修行出三界果。未有
成佛之種故。即權教六通菩薩聲聞縁覺是
也。如法華經不退諸菩薩。亦復不能知。此明
出生死之不退未成處生死中不退。又但得
以空觀折伏現行煩惱入初地見道位。非是
以達根本無明得根本智中不退。如是三乘
見道。總是三種意生身菩薩。皆非是根本法
界大圓明智初發心住中能十方成佛等不
退。三種意生身者。初二三地名三摩跋提樂
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覺法自性意生身。七八
九十地名種類倶生無行意生身。如是三種
意生身菩薩。並是法界大圓明智海火宅門
外。三車權方便安立。令諸子等且免火難。如
此經下文。聲聞在會如聾。六通菩薩。設聞此
經。不能生信。如經具明。爲從無始際。設能於
佛法生信。但隨情生信。迷自智境故。無自契
實智起眞信修故。若不迴心畢竟不成佛故。
設復教化衆生。還能成得三乘及人天之種。
但住一方之淨刹。無廣大海界量等虚空無
邊智之大用。十方塵刹對現色身。一切衆生
隨根引接。三乘無分。但云見三千大千之境。
如此經。有世界海。有世界性。有世界種。皆甚
深廣大與法界虚空等。具如華藏世界品説。
如三乘中。設見如來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設復廣大云八萬四千。不見如來十佛刹微
塵等身相隨好。三乘之種。但見如來化滿三
千大千世界等行。不見如來化滿無盡佛刹
微塵等行。三乘之種所作一切皆有邊量。不
見法界一一塵中無邊量法普賢行法互參不

二明經宗趣者。其義有六。一明經宗趣。二此
經何藏所攝。三分其序分。四定其正宗。五明
此經付囑何人。六明此經流通所在。一明經
宗趣者。此經名毘盧遮那大智法界。本眞自
體寂用圓滿。果徳法報性相無礙。佛自所乘
爲宗。如法華經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又此
經云。有樂求佛果者。説最勝乘上乘無上乘
不思議乘等。是還令初發心者爲志樂廣大
故。還得如是如來大智之果。與自智合一無
二故。此經宗趣甚深難信。若有信者。勝過承
事十佛刹微塵數諸佛。盡於一劫所得功徳。
不如信此經中如來大智境界佛果法界門而
自有之。信此福勝於彼。如賢首品下文頌云。
有以手&T016254;十佛刹。盡於一劫空中住。彼之所
作未爲難。能信此法爲甚難。十刹塵數衆生
所。悉施樂具經一劫。彼之福徳未爲勝。信此
法者爲最勝。十刹塵數如來所。悉皆承事盡
一劫。若於此品能誦持。其福最勝過於彼。又
前頌云。一切世界諸群生。少有欲求聲聞乘。
求獨覺者轉復少。趣大乘者甚希有。趣大乘
者猶爲易。能信此法倍甚難。爲明此經宗趣
甚深難信。修空觀者。息妄修禪垢淨情存。聲
聞獨覺六通菩薩未迴心者。無如是分。如經
下文云。設有菩薩經無量百千那由他劫行
六波羅蜜得六神通。猶名假名菩薩。不眞菩
薩。設聞此經不信不入。如法華經。亦是爲迴
三乘人令歸一乘故。迴彼門外三車權引諸
子。令歸如來大乘智法界眞實門故。破几案
所依法故。令得如來無依住智本自在故。華
嚴即是始成正覺時頓爲上根者説。法華經
即是佛出世後。四十年中。爲迴三乘者説。又
佛乘三乘一時總説。但隨根自應。一音法門
各有差別。總別義生。爲眞體無時無可作前
後故。如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説。但以假名字。引導
於衆生。又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眞。餘二
者。但以十方諸佛共所乘門爲實。三乘爲餘
二。但權施未眞者是餘二。故以一實對諸權。
皆是餘二。爲法華經責聲聞縁覺不退菩薩
三乘等。皆未能信一乘法故。爲權教菩薩雖
有一分求菩提之心猶有怖生死故。得離染
不退。未得稱眞染淨平等不退。如修空觀菩
薩。樂空増勝。及假眞如觀一向離纒。皆有欣
厭。及樂生淨土等。諸菩薩衆皆能離生死。出
纒不退。不入法界性海一眞無欣厭門故。望
此佛乘樂生死者。及厭生死者。二倶是退。設
觀空増勝修假眞如門。行六波羅蜜得六神
通。是離生死不退。非是生死涅槃一性中不
退故。以是義故。華嚴及法華經。説得六神通
菩薩不聞不信此經典故。如法華經云。若持
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爲人演説。令諸
聽者。得六神通。亦未爲難。聽受此經是則爲
難。唯此智境界違情所解故。甚難信也。三乘
信解順情所忻。何以故。説佛果即在三僧祇
之後。説佛淨土在於他方此娑婆是穢土。修
菩提者。厭垢欣眞樂生淨國。設有住世菩薩。
亦言留惑潤生。爲濟衆生故。非由法爾根本
智自在力合如斯故。如是菩薩皆是順情之
法。法易信故。非如此經。説入佛果不逾刹那
但隔迷悟。説無量劫總不移一時故。説從凡
夫地創見道時。因果一時無前後際。不見未
成佛時。不見成正覺時。不見煩惱斷。不見菩
提證。畢竟不移毫念。修習五十位。滿一切種
智悉皆成就。總別同異成壞一時。自在。皆非
世情所見故。是故難信也。其所信者。如經下
文十信之位。金色世界不動智佛。上首菩薩
名文殊師利。此云妙徳。云金色者。明白淨無
垢。即法身之理。不動智佛者。即理中智也。一
切凡聖身等共有之故。一切處文殊師利一切
處金色世界一切處不動智佛。今之信者。當
信自心無依住。性妙慧解脱。是自文殊。於心
無依住中。無性妙理有自在分別。無性可動。
名不動智佛。理智無二妙用自在。是故號曰
妙徳菩薩。是故一切諸佛從此信生。故號文
殊爲十方諸佛之母。亦號文殊爲童子菩薩。
爲皆以信爲初生故。信心成就。即以定慧觀
智力印之。相契一念相應。名十住初心便成
正覺。取能行處。號曰普賢。取妙慧無依處。號
曰妙徳。取善能分別知根之智。號之爲不動
智佛。自契相應名爲正覺。且能信處號曰信
心。自契相應名爲住心。爲住佛所住。妙慧解
脱相盡無生法故。若心外有佛不名信心。名
爲邪見人也。一切諸佛皆同自心。一切衆生
皆同自性。性無依故。體無差別。智慧一性。應
如是知。以此同體妙慧。知諸佛心及衆生心。
應如是信解。不自欺誑。是故此經宗趣爲大
心衆生。設如斯法諸佛自所乘門一乘妙典法
界道理。令大心衆生入佛根本智佛果故。一
念契眞理智同現。即便佛故。爲法界道理見
則無初中後故。異彼三乘劣解者。宜聞三無
數劫登佛果故。宜説釋迦淨土在於他方此娑
婆是穢土故。是故法華經内。爲迴三乘劣解
者。令龍女非器刹那成佛。明信心廣大。非權
施設。現實教故。所修實教不迂滯故。言龍女
年始八歳者。表今生成始學非舊學故。畜生
女者。明非過去積修。此明此生信法門理直
無滯故。法界體性非三世收。一念應眞三世
情盡。智無出沒即佛果故。是故經云。爲度劣
解衆生興八相等事。娑婆世界擧衆遙見龍
女即往南方無垢世界成佛者。解云。南方者。
爲明爲正。以主离故。离爲明。爲日。爲虚無。
即無垢也。擧衆遙見者。明三乘權學信而未
自證故。言遙見。夫法界一眞自他相徹。若當
自得焉得稱遙見。此經即令善財一生得佛。
云一生者。從凡夫地起信之後。十住初心契
無生也。即任法界智生非業生也。至文廣釋。
今且略擧此經宗之所趣佛果法門竟。博達
君子熟可思焉。二明此經何藏所攝者。此經
名毘盧遮那法界藏所攝。以遍照法界海一
切諸法門盡含藏故。此經不許三乘化佛權
教所收衆生所知解故。化佛教中菩薩及二
乘之衆。不能解了一眞法界報佛法門。唯知
三乘自分法故。設是菩薩。但知三千大千世
界爲一報佛境界故。千百億釋迦是化身故。
不解此一乘實報法界報佛所説法門故。是
故此經還名毘盧遮那法界佛果智海所收。
非同三乘菩薩化佛教中權施菩薩藏所攝。
是故下文法界品中。慈氏所居樓閣名毘盧
遮那莊嚴藏。善財入已。唯見無量諸佛法藏
行門報相莊嚴無盡福相皆阿僧祇。一一具
如經説。此即依毘盧遮那佛所教法行法行之
因。報得所居宮殿樓閣。一依法界藏行所成
因果故。乃至諸佛報得莊嚴因果亦如之故。
藏者。含容義。含容法界一切法門因果法皆
無盡故。三乘經多以恒河沙爲法門數之比
量。成廣大義。此一乘經多以一佛刹塵及十
佛刹塵。乃至無量佛刹微塵。爲法數之比量。
又三乘法相。或一或二三等。七八九十爲數。
此經法門一一具十爲數。以明佛果法門圓
滿故。名詮既是廣狹不同。法藏法必當差別。
是故此經是毘盧遮那藏所收。非三乘菩薩
藏所攝故。此經常以佛果爲進修道跡。是佛
根本大智古跡。修差別智故。若異佛古跡。而
有進修。無成佛義。如三乘。且免一分麁生死
苦。非是依佛智體古跡契修佛乘也。是故此
經是毘盧遮那藏所收。非三乘菩薩藏所攝」
三明分其序分者。分爲二門。一都該一部。二
當品自有。一都該一部者即世主妙嚴品。是
二當品自有序分。如經品品之中會會之内。
皆有爾時如是。如是序其品内之意。又此一
部經上下五度序其世尊所居菩提場之處
所。問。何以如是。答。從初第一卷如是我聞一
時佛在摩竭提國。明初成佛處在蘭若之中。
次第二會中又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
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明不移本處而至報
宅中居爲普光明殿。明理智之行報得之宅
寄同世間蘭若契證方詣宅居。自此以去。上
昇天宮。皆云不離本處而身遍坐一切道場。
或云而昇如是天。上昇天者明列位進修。不
移本處者。明法界道理以法性妙理無往來
内外故。大智體自遍周故。次四十卷中十定
品又云。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
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刹那際三
昧。明以法界法身爲定體無三世性故。從兜
率天下降神及入涅槃。四十年住世。轉一切
法輪。總不出刹那際。以此三昧圓通始終非
三世古今故。如是序致以總言之。一切過現
未來諸佛。皆盡一時成佛。并衆生生死亦不
移刹那。但衆生妄繋有年歳長短。如佛所説。
即生即死皆不移時。是故經云。一念普觀無
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遍知三世事。超
諸方便成十力。如此一品經總括前後始終
之際無去來今古性盡。明從凡夫地一念發心
忽然見道。進修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
地五位等法。成佛轉法輪入涅槃。總不移刹
那。爲以法界門爲開示悟入故。明實教一乘
法界之門法如是故。是故以三昧名目明之。
此品都擧此一乘根本法界寂用之門始終一
際無本末時分。故以爲成佛之頭。次離世間
品亦然。序致始成正覺乃至普光明殿者。爲
普賢菩薩入佛華三昧。佛華者。是所修佛行
故。三昧者。明寂用無礙也。還同前序致所在
者。明修佛行體用無始終常圓滿無三世也。
此品明修以普賢行還以法界體大智常隨衆
行圓該三世還不移刹那際等故明其衆行即
法界體用也故。如是序致皆明時不移亦不
移處。以菩提場無中邊故。所修衆行常等如。
刹那三世無増減故。無去來故。次入法界品
云。爾時世尊在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
者。此擧正宗。如來所乘通前徹後。天上人
間十方世界。總以法界爲體。非虚妄體故。爲
衆生隨迷不達故。此品之内。都擧天上人間
十方世界總不思議法界體寂用自在。故令
衆生悟入。是故此之一品。如來但以不思議
神力説不藉口言。明世間總眞總神無出沒
故。以明法界普該前後本一際故。不須同序
菩提場。以菩提即法界故。前會總在法界
會中故。故如是序致也。十會之體用。總以此
品通括。一體一時一性一智之本母故。此五
度序其始成正覺者。總明此法界一時無前
後説。如此一部經内。世主妙嚴品。佛名號品。
十定品。離世間品。四度皆重序致始成正覺
普光明殿。入法界品。但言給孤獨園。此五品
經。大意有五種佛果遍周總該餘品。此五品
經意。是重敍。但爲此五種遍周法界因果一
刹那際五事頓彰該收諸位總在其内成法界
大智果故。以此有五箇經題目相似。唯入法
界品獨言給孤獨園。云何爲五種遍周因果

一世主妙嚴品。明成佛果遍周。經云。不移本
處而身遍坐一切道場
二佛名號品。在普光明殿中説明報身及國
土名號法門。施化利物遍周。此會説六品經。
成就信位佛果。此明信心遍周
三十定品如來入刹那際三昧。以此三昧普
該此經及無量三世劫。總是一時本來如是。
爲佛道合然現其本法成佛説經及滅度時分
無有遷移。此明佛大智本性自體寂用定體
遍周。乃至入涅槃四十年住世説法。處母胎
猶未出。在兜率天猶未下生。以實法際體然
無往來今古性故
四離世間品。明以法界自體本寂定大智爲
普賢行體。即明覺行遍周。佛華者。覺行也。三
昧者。本覺體也
五入法界品。明根本法界本。體大智佛果遍
周。此五種遍周。總以法界爲體。總是一遍周
法門。此五遍周該收諸位諸差別故。恐人不
解失其意趣。一部經内五處序致。題目鉤連
前後相攝。爲明此經以法體本無次第本末
兩頭中間時分長短故。如王寶印一時普印
無前後成文也。以法寶印普印諸位。但明五
位十住十行等進修習氣不同故。性無差別。
以總別同異成壞十玄六相義融通道理自
明。此六字義爲縁起三對。六字都該萬法。一
總別一對。二同異一對。三成壞一對。總不相
離。不可癈一留一。亦不可雙立。亦不可雙捨。
總是斷常生滅中邊等見。皆是情量。不了任
法自性縁生。此乃以無思正慧力方解。以思
而知之者。且信心也。此是初地菩薩。觀察世
間一切縁起法。雖總同時。不繋倶有。雖總具
別。皆無自性。不可繋法倶無。餘兩對亦然。
皆是有無非有無倶不倶常無常情所繋故。
如一切縁生法。如空中響。本自無爲應物成
音。如善筮蓍龜者。無思無爲。不鬼不神。而
應縁能知萬有而告人。古今吉凶如指掌者
也。應如是知。任法縁起非如情也。一多總別
諸同異門。一切成壞。皆非前後同時等繋。法
界法門道理亦復如是。皆非前後有無同時
倶不倶或滅或留情所繋故。皆是性起大悲
無作大願。任法縁起稱無作智。非故非新。施
設轉正法輪。出生滅沒。皆不可作故新去來
解。皆是如來無生滅智自在力故。雖異二乘
自寂取證。滅情亡智。即以起大願等利諸衆
生。而無願想。雖以大慈大悲饒益衆生。而無
愛想。雖入生死不沒淤泥。雖在涅槃。十方世
界利人不息。皆是如來無性無依無作智力。
皆不可作去來現在古今之解
四定其正宗者。有三種正宗。一隨位正宗。二
隨品正宗。三大體正宗
一若隨位正宗。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十一地。各有正宗。十信以佛根本不動智以
爲正宗。十住以證入法界智如來果徳理體
妙慧以爲正宗。十行以佛根本智起普賢行
進修。以爲正宗。十向以理智圓融眞俗起興
大願以成悲智。使令理智大悲均平不偏靜
亂以爲正宗。十地以蘊修悲智使令慣習功
濟以爲正宗。十一地以普賢行等衆生情流
充滿法界海任用利生以爲正宗。此爲隨位
正宗
二若以一部教門。四十品内。當品自有正宗。
隨品名目總是可知
三以一部教大體正宗。以如來大智法界性
絶古今體用圓滿一乘佛果以爲正宗。常以
此佛果正宗。以爲開示悟入進修。使令慣習
成就。又此經四十品中。以法界品爲正宗。餘
品爲伴。爲十方諸佛以自心分別煩惱。成一
切智一切種智法界體用。以爲所乘成正覺
故。此根本煩惱非三乘所知故。二乘且折伏
而不起。菩薩以空觀折伏無現行故。廣如勝
鬘經説。一切衆生以法界門以爲開示悟入。
明如來根本智是衆生分別心。契同無二故。
則法界自在故。以是義故。十住初心便成正
覺。以將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法門。治令慣
習智悲成就。更亦不離初心法界智體用故。
但以此法界智體用無依住門。以治諸習惑。
惑薄智明分分殊勝。但須定慧照用。身心諸
法皆無依無根無本。諸貪恚癡漸漸微薄。諸
佛智慧漸漸増明。法樂自娯非貪世樂。此是
法界中漸漸非始末也
五明此經付囑何人者。此經法門付囑大心
凡夫。經云。此經法門不入一切餘衆生手。解
云。餘衆生者。三乘及外道樂著人天及求出
世樂者。何以故。此經不許三乘菩薩具六神
通。自未能聞經生信。何況二乘人天外道。經
云。唯除生如來家法王眞子。即大心凡夫能
生信證入。故生於佛家。不言已生佛家諸大
菩薩。諸大菩薩常爲衆生説法。無大心凡夫
信證不名付囑。不名流通。爲無人信無人悟
入故。經云。若無此子此經當滅者。解云。若
無凡夫信證者此經當滅。若不如是。諸大菩
薩已生佛家者。已有如是無量佛世界海微
塵數故。如來何須念此經當滅。既不念已生
佛家大菩薩衆。明知當念大心凡夫。非爲已
入聖位者。當知此經付囑大心凡夫故。如出
現品説。六明此經流通所在者。此經流通分
毎在品末。有動地雨華菩薩供養處。總是大
都付囑流通分。如來出現品不在經末者。爲
此品是經之末。爲此品是三十七品是五位
菩薩結會五位因果行門之終。以是義故。是
經之末。又如來從前第六卷中第二現相品
内齒間放光。令普賢菩薩説衆生因果如來
因果。如來因果世界報得國土莊嚴。眉間放
光令文殊師利賢首等説十信之門。次後説
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十定十通等
法。從現相品至如來出現品。有三十六品經。
等覺位中一會。在第三禪説。有一品經。來文
未足。通取其數有三十七品。前後總有四十
品經。至其如來出現品。是五位因果始終之
末故。如來出現品示現法。則表其始終五位
因果滿故。即以眉間光灌文殊頂。口中光灌
普賢口。令此二人體用因果互相問答。以文
殊爲法界體。普賢爲法界用。二人互爲體用。
或文殊爲因。普賢爲果。或二人互爲因果。此
一部經。常以此二人表體用因果。今古諸佛
同然。皆依此跡。以明因果進修之益故。如來
眉間放光及口中放光。加此二大士。即明五
位教門始終之畢。口光是付囑義。流通義。令
教行流通故。眉間光是果義。已放果光付囑
文殊。令文殊發問果法普賢説佛出現。即是
流通。此品之内。具説付囑流通。亦作輪王大
子具足王相。能治王位等喩釋文。至品方明
如來出現品。後離世間品。即是佛自成果後。
行普賢利他之行。訓俗之門。十地果前行普
賢行。自利利他。十一地果後行普賢行。純是
利他。如前七卷會釋中略已釋訖。如法界一
品。總該一部教。總是法界門。在祇園者。明衆
生世間即法界故。衆生性即不思議故。衆生
分別即如來智故。即明就衆生世界。説是法
界不思議故
三明教體者。依渉法師説出經教體云。一切
聖教四法爲體。名句文身語爲性故。以先慣
習相領解故。此爲四聞持流布令法久住故。
然此法依六處轉。一者依法。謂十二分教故。
二者依義。隨位相故。三者依。彼時説去來今
自他事故。四者依處。要在世界國城故。五者
依數。一十百千至微塵故。六者依彼補特伽
羅。説有佛持故。由斯六處得有正法久住。補
特伽羅者。此云數取趣。上依渉法師立教體
竟。今通玄以自管闚。依此大方廣佛華嚴經立
其十種教體。廣乃無盡
一一切衆生根器。佛一圓音一念三世。無始
無終常轉法輪。以爲教體
二一切聖凡境界莊嚴果報。以爲教體。此乃
見境發心不待説故。見惡厭之。見善樂之總
能起善故。又一切法無非佛事故
三一切法自性清淨。以爲教體。以觀察力心
契自相應故。不待説故
四以行住坐立四威儀。以爲教體。見敬發心
不待語故
五以佛菩薩出現涅槃。以爲教體。以此法事
令諸衆生見敬及念戀發心故
六以佛菩薩神通道力。以爲教體。現諸自在
見者發心。不待文句故
七以無常苦空爲教體。觀者。發心不待語故」
八以無言寂然爲教體。即淨名居士默答。不
待名句文及以語故
九以名句文身語及衆生根爲教體。藉言方
現故。十以法界一切法本眞爲教體。衆生法
之能淨垢故。大要言之。一切衆生諸煩惱海。
一切衆生隨分善根人天樂果。聲聞縁覺菩
薩佛乘解脱涅槃名句文身語業等。及一切
善惡業果報虚空法界。言與無言。一切法無
非教體。以目觀知。或以聞法或以自思惟。内
薫智現能離諸惡。及得涅槃。説與不説皆是
教體。若無煩惱即無教體
四明總陳會數者。於中大意。其義有三。一總
擧會數。二陳其會意。三説佛出世所由。一總
擧會數者。其會有十。二陳其會意者。第一會
在菩提場中者。明示現始成正覺。爲化衆生

第二會在普光明殿者。明法報及行所行報
得依正二報所居之宅。是故於此品重言始
成正覺顯。不起初會爲初蘭若菩提場體。不
離此體得道。此處報宅所居故。猶如世人於
淨處得道方始歸來示現此法本無來去遷移
時分
第三會昇須彌山頂帝釋宮者。明從普光明
殿中説十信之位於其地上創起信心。今於
帝釋天宮。表其進修之位法行増勝故。於此
天説十住之門。明十住之位創始應眞心與
空合一分自得慧用自在如天故。如上高山
身與空合。以處表法位勝。不即要在生天。明
無相慧用如天自在故。又明山體於世間中
出高過俗表於十住初心禪定如山不動。無
相妙慧出俗現前能破障故
第四會在夜摩天宮者。明夜摩天宮在空際
不與地連。明其十行依空行行不與貪欲愛
繋著諸有之連故。於此處説十行位。表法如
是。不要身生彼天。明在行恒空無所依故
第五會在兜率天宮者。明此天處是樂知足
故。説十迴向。爲表迴向之位均融理事。大願
大悲大智使不偏僻。不貪世樂。不貪涅槃。不
著大悲。不著大願。不離其中。使令處世。如蓮
華同塵而不汚。又表此天於欲界處中。下有
忉利夜摩。上有化樂他化。以明上下此天處
欲界之中。還説十迴向門。表令法身大智萬
行大願大悲均調處中。不令同世慈悲有愛不
令如三乘樂修出世心増二乘趣寂菩薩留生
及捨淨土等過。皆非稱其法爾故。表法如是。
不即要生彼天。明迴眞入俗使悲智均平
第六會在他化自在天宮者。爲於此天説其
十地。爲其此天以他變化用成己樂。以明十
地大悲大智皆悉成滿。但化衆生以爲自己
涅槃之樂。無自樂故。何故超化樂而於他化
説其十地之行。答曰。爲明從十迴向均融理
智大悲大願成滿増勝。不依次第而超化樂。
不同下位次第而修如世興易初以十錢得利
一倍。後以二十便成四十。即便超初及第二
利故。又明十地果終居欲界之際。而得自在
同而不染出而不離。又明十地菩薩功超欲
縛故。此天同其魔梵教化波旬故。同魔王位
攝魔眷屬。教化自在。故居此天。又明菩薩進
修行相十地之位道力功行階降合然。以無
明住地未純熟故。未明淨故。其無明住地果
極方終。設至十一地二愚猶在。是故此經阿
僧祇品。如來隨好功徳品。此二品之法。佛果
已前十一地普賢行滿未能達盡。以是義故
如來自説。明果終始知算數之極如來隨好
功徳佛果方終。已前諸位法門當位菩薩自
説。最下入法界一品。如來神力説。表法界中
明一切法總神總眞總不思議。明法界體凡
聖一性故。於人中説。至文方明。以此二愚佛
果方悉是故。十地之位隨力所堪。堪至此天
故。雖進修階降位位差殊。然法界體一時一
念一得一切得。爲明法界無始終法故。不可
即作始終長短存情思想違理之見故。以定
慧照之可見
第七會在第三禪説。此一會説百萬億偈。此
會來文未足。如瓔珞本業經具云。彼經是化
三乘人已後。如來領至菩提樹下。却説初成
佛時説華嚴經會次第。彼經具言。計此一會
通爲十處十會四十品經。爲此經十十成法
皆圓滿故。明三禪之中。初禪除憂。二禪滅苦。
憂苦既無三禪唯是法悦樂故。猶法樂故。喜
動還存。以喜動故色心還在。此色心是樂禪
悦樂無思之色。非如欲界之色故。心有無思
樂禪之色出入之息猶存。報得淨身。身如皓
雪。衣如金色。過身一倍。行即遊空足不履踐。
初禪身二里半。二禪身五里。三禪身十里。衣
與身倍。至文廣明。於此天説十一地法門。表
等覺位中順其法身行其萬行。教化衆生遍
周法界常法樂故。至第四禪寄同佛位故。稱
眞法性無出入息。隨理普周。任衆生見習氣
迷法之愚一時總盡。世出世法無事不窮。號
之爲種種光明遍照義也。以智滿故。表法如
是。不即如是上下往來。但以法身大智虚空
一切智日。對現色身。於法界中隨其器水。普
現衆像。此之一會超前十地過。初禪二禪二
天。明此十一地智倍倍増故。以上昇天寄處
表法昇進漸漸自在。非是法屬彼天。皆遍一
切處故
第八會在普光明殿。説十定法門。其定名入
刹那際。如三乘説。八十生滅爲一刹那。八十
刹那名爲一念。此明三乘説。如此一乘之中。
但以刹那是極短促思慮不及之故。終不論
別有生滅。明如來出世始終不離刹那際。如
離世間品説。如來正處胎時住兜率天。并初
生出家學道成菩提轉法輪入涅槃。總一時。
身猶處胎未出。爲定體稱法界本性。以爲定
體。更無長短。始終三世總爲一際。更不許如
世妄情想佛出興作長短繋。違眞理故。即明
時之極也。更不論刹那外別有生滅。此是當
部經之意趣。不同古人釋此會爲重會普光
法堂者。意不如是。不以見名言教中兩度三
度重敍普光明殿即云重會乃至三會等故。
失其眞意。豈可令他作去來之見。如經意者。
但以佛自體無作大悲爲母。以一切種智爲
佛。以法無性無所依爲時日歳月。以一切衆
生根器爲明鏡。佛於一切衆生心海任物自
見。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菩提。非是如來
有重來重去相故。但明此普光明殿。是如來
自性一切智種智之都體也。爲依報所居此
刹那際定是佛一切智種智之法性故。意在
總括一切法界衆海會等總體。不令學者有
往來自他故。今者却作往來重會之見。此將
不可也。總明如王寶印一時頓印。不可作重
會去來之見。經無是意
第九會在普光明殿者。明從此處而起信心
發行修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定十通十忍
乃至如來出現品佛果位終皆悉不離普賢舊
行。是故佛果向前十住已上。自乘普賢行滿。
即如來出現品前。三十六品經。是普賢行品
是。佛果位後自行已滿。純是利他普賢行故。
出現品後離世間品是。爲從第二會普光明
殿中起信心已。經過五位始終因果。不離本
跡諸佛果滿舊普賢門。於十定品中亦其此
處。明以法身定體圓通始終一際一處三法
同一。不移普光明殿。報居之宅。齊頭並印無
有重會三會去已還來。古人釋此會爲重會
三會。普光明殿以法界門。不可作世情思想
解故。如善財。從覺城東大塔廟處妙徳之所。
信心經過五十箇位門。至徳生童子有徳童
女。爲未是佛果以前自利利他普賢行終故。
十二位中妙覺之位。見慈氏如來。是佛果終
位。令其善財却見文殊。明今至果不離舊所
初信之門菩提理智。便聞普賢名。便見其身。
等普賢身者。彼明果後普賢之行。經云。更入
無量三昧者。爲明證過佛果位内二種愚故。
二愚者。一迷阿僧祇廣大數愚。二佛位之内
隨好功徳廣大愚。此之二法唯佛究竟。自利
進修五位菩薩未過故。以是義故。此兩品經
如來自説。及法界品如來不思議神力説。爲
明法界是一切諸佛共所究竟果故。以將此
品示悟衆生。餘三十七品是當位菩薩説。勝
鬘經云。無明住地佛地方除。三乘三祇之果。
及淨穢別執菩薩。還歸本土。二見順情多不
相似。如法界因果當念不遷不虧階級。總別
一多通融方便全殊。此普光明殿説離世間
品。明信心及究竟佛果普賢行總不離舊跡。
亦如慈氏樓閣内。普現三世。一念普觀三世
諸佛及以菩薩一切衆生。視如即夕。無有古
今。即其義也
新華嚴經論卷第八



新華嚴經論卷第九
 長者李通玄撰 
第十會在法界品者。明此一會普含諸會及
十方刹海法界虚空界。總爲一會。重重無盡。
一切諸佛海及一切衆生之海。總以此法界
一品。總爲一體。一切境界隨衆生心。以此爲
別。以六相十玄該之。以無思之心照之觀之
可見。或以世主妙嚴品爲一會。以普光明殿
三會爲一會。通前世主妙嚴品爲二會。上昇
須彌夜摩兜率他化第三禪等天爲五會。通
前兩會爲七會。法界品祇園人間爲第八會。
善財大塔廟處爲第九會。以虚空法界一切
處會爲十會。即該收前後十方總盡。亦是一
家所釋。亦不違道理。古人云。九會者。爲未知
有十一地在第三禪説。此經總十法爲准。不
可説九也。如善財覺城東會。明前諸會。但且
寄成五位之法。未寄顯能修行之人。如覺城
一會。即明能修行之人及菩薩攝生方便法

第三説佛出世所由者。如來出世寄位示眞。
若見如來始成正覺及正像末三時教者。非
正覺見。非見佛出興。此乃劣解衆生且如是
見。求正覺者不應如是。問曰。云何見佛出興
答曰。當見自身。無身無心。無出無沒。無内無
外。不動不寂。無思無求。世及出世。都無住
處。無心所法。無法法無心。心法無依。性無始
末。以無依住智説如斯法。教化衆生皆令悟
入。是名見佛出興。如光明覺品文殊師利頌
曰。世及出世見。一切皆超越。而能善知法。當
成大光曜。若於一切智。發生迴向心。見心無
所生。當獲大名稱。衆生無所生。亦復無有壞。
若得如是智。當成無上道。一中解無量。無量
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前兩行頌
明佛出興。後兩行頌明正覺中智。佛出興當
知如是。不令衆生取佛出興滅沒之相。見初
見末。但見自身。衆生身心無生滅體。是出世

夫説一部之經。始終徒衆形相總有二百二
十八衆。形類部從莊嚴道場形類各異。當會
事意皆有所表。至位方明。不可云摸。且初一
品有四十五衆。表意如下。至文方釋。教文廣
博。預陳難解對事方指。目視道存。如前長科
經意六段門中。第一會中始成正覺。總有六
品經。經有十一卷。其中品名者。一世主妙嚴
品。二如來現相品。三普賢三昧品。四世界成
就品。五華藏世界品。六毘盧遮那品。此六
品經。於初會中有六種意。此初會中從如是
我聞已下。是序分正説分流通分。自餘會皆
然。從如是我聞一時六字至始成正覺。是序
分。其地堅固金剛所成已下。是正説分。至動
地雨華。是流通分。從正説分中。説如來成佛
因果菩薩神天五十衆。表佛自行利生之衆。
令諸來菩薩見知因果。及示現得道入法入
即同佛所知見法。與後學者以爲樣式。從其
凡夫入法。即同佛知見故。初發心時便成正
覺。從此義生。以後諸會悉自有序分。至文方
明。大都付囑流通分。如來出現品是。前已敍
竟。如輪王大子喩是
一初世主妙嚴品明。佛始成正覺諸世間主
來集慶佛成道又自求所益。又所表如來自
行五位法門
二如來現相品。明佛始成正覺口光告衆毫
光示法
三普賢三昧品。明佛令普賢長子。入如來藏
身三昧。審諦觀法。從三昧起。説佛果報衆生
業力成就世界依正二報國土莊嚴。四便説
世界成就品。明由衆生業力起
五華藏世界品。明華藏世界海是佛自智果
報得莊嚴
六毘盧遮那品。即明引古證今令衆信順法
不虚來古今相照。令信不疑。今此初會六品
經。皆有意趣。就六品之中。還依會釋。分爲二
門。一世主妙嚴品一品經。明佛始成正覺略
示依正二報之所莊嚴。二如來現相品已下
五品經。明示果勸修。於此二門。且於初門
世主妙嚴一品。義分十門
第一明毘盧遮那始成正覺依正二報之所莊

第二明十普賢衆常隨佛衆
第三明諸神八部諸天來集
第四明結衆已來
第五明十大天王以自得益法門歎佛十地行

第六明日月天子八部王等以自得益法門歎
佛十迴向行果
第七明十衆諸神主稼神爲首。各以自所得
法門歎佛十行之果
第八明海月光大明菩薩等十大菩薩通九衆
諸神。以自所得法門。歎佛十住行果
第九明座出自衆明佛自行普賢行歎佛自行
普賢行果
第十明華藏世界動地興供。明佛出興大衆
歡喜福威感應。已上初會十門中菩薩神天。
總得如來五位法門。但化令入位者。皆得一
分應眞理智。總得稱之爲神能主導衆生。非
鬼神之神。以入如來智。法力自在故十地如
天。亦明自在。至文方廣明
今釋此初會中世主妙嚴一品。如前十段科
文中第一段。明佛始成正覺。於此一段復分
爲二。一釋經題目。二隨文釋義
一釋經題目者。何故名爲大方廣佛華嚴經
世主妙嚴品第一。解云。大者無方義。方者法
則義。廣者理智遍周義。佛者智體無依住義。
智自在義。華者遍法界無盡行義。以行能開
敷自他果故。華是感果義。開敷義。嚴是莊飾
義。明初發心住位。以十信中有作行華。開敷
十住位中妙理智慧果故。復生無作十種行
華。常以法行互嚴。用淨自利利他之道故。行
爲嚴飾義。世主妙嚴者。以此初品有諸神天
八部之衆。皆爲世間主。各將十佛世界微塵
數隨身部從。或但云無量來嚴道場。此爲依
衆成名。故云世主妙嚴。又佛及菩薩。皆爲世
間之主故。以能主導衆生。總爲世間主故。亦
此初品總標一部。都擧。總有二百二十八衆。
形状不同各各部類。或言一佛世界微塵。或
言十佛世界微塵。或言無量。以嚴海會故。言
世主妙嚴。或以佛福報境界妙嚴依正。亦得
稱爲世主妙嚴。爲如來亦爲世間主主導衆
生故。此爲依主得名。品者。均別義。明五位
及信心同異差降意類別敍。進修生熟各有
條貫。次第分明。令後學者自識本行進修不
惑故。爲品類均別義也。第一者。非是次第前
後之第一。爲法界門中無前頭在後之次第。
皆是一時無二念。同時顯著。諸品之第一。一
多縁起同時之第一。是名同時具足相應門
一多相容不同門。以十玄門及六相義通融。
不可以如情所繋故名第一
二隨文釋義者。從如是我聞一時至如是無
量功徳以來。於中有七十一行經。長科爲四
分。一從初如是我聞一時以下至始成正覺。
於中有八句經。總明斷疑成信分。前之六字
明結集聞經之主。後之五句序致如來得道
之處。二其地堅固以下。至妙音遐暢無處不
及。於中有二十六行半經。總明歎佛依正。此
土他方及菩薩神力莊嚴道場分。此如帝網
之他方。三爾時世尊處於此座以下。至所有
莊嚴悉令顯現。於中有十三行經。歎佛成道
修行果滿依正。報徳悲智攝生自在無邊分。
四從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以下。至無量
功徳。於中有三十行經。明菩薩大衆圍繞
分。又從初斷疑成信分中。義分爲三。一定傳
教人。二定説經時分。三釋經文義
一定傳教人者。如三乘中大智度論第二卷
所釋。如來臨入涅槃時告阿難。十二部經汝
當流通。告優波離。一切戒律汝當受持。告阿
那律。汝得天眼當守護舍利勸人供養。告大
衆言。我若住一劫若減一劫。會亦當滅。語已
雙林北首而臥入般涅槃。阿難親屬。愛習未
除。心沒憂海。阿泥盧豆語阿難。汝是守護佛
法藏者。不應如凡夫人自沒憂海。諸有爲法
並是無常。汝何愁憂又佛世尊手付汝法。汝
今愁悶失所受事。世尊今日雖在明朝即無。
汝當問佛未來要事。盧豆教問要事有四。一
問如來在世親自説法人皆信受。如來滅後
一切經首當置何言。二問如來在世諸比丘
等以佛爲師。如來滅後以何爲師。三問如來
在世諸比丘。等依佛而住。如來滅後依誰而
住。四問如來在世惡性車匿佛自治之。佛滅
度後云何共住。阿難如教請問世尊。世尊答
云。經首當置如是我聞一時等六字爲句。二
云諸比丘皆以波羅提木叉爲師。三云諸比
丘皆以四念處爲住。四云惡性比丘以梵檀
治之。此云默擯。若心軟伏爲説迦旃延經。此
云離有無破我慢心。又如五卷大悲經中。阿
難請佛。云何結集法眼。佛告阿難。我滅度後。
大徳比丘應如是問。世尊何處説大阿陀那
等經。汝應如是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伽
陀國菩提樹下初成正覺説法。乃至娑羅雙
樹間説。如是等二十餘處所説之經。佛自重
教阿難結集如是。是故此六字句義。佛教立
故。斷後聞經者疑。知非是他餘人説故。亦非
阿難自説。依涅槃安立如經初。准科文。從如
是我聞一時至始成正覺有八句。依五卷經
説令衆斷疑。一者如是是一句。我聞是二句。
一時是三句。佛在是四句。摩竭提國阿蘭若
法菩提場中。此之三句義。唯是一。但陳其一
處三法是一。并始成正覺爲六句。是故如是
我聞一時佛在菩提場中始成正覺。總爲六
句。今言如是者。如即如佛所言。是者是佛所
説。簡非異説兩名相順契信不殊。明眞是佛
説非阿難自説亦非魔梵所説。又我聞一句。
是阿難從佛所聞。非轉轉傳聞故。亦非是非
人所制故。又非如外道。經書青烏銜來石崖
崩得。是斷疑成信分。如眞諦三藏云。依微細
律。阿難當昇法座之時。其身如佛具足相好。
衆見此瑞遂生三疑。一疑佛大師從涅槃起
更爲衆生説法。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轉
身成佛。今爲除此三疑故安立六字。是阿難
自稱如是之法我從佛聞。知非是佛重起所
説法。亦非他方佛來。又非阿難自身成佛。但
以法力故令我似佛。是故下高座已還復本
形。以此義故。以此六字用斷衆疑。問如三乘
中説阿難。既是佛得道夜。生年二十方爲佛
弟子。其二十年已後經是親聞。已前傳聞。故
轉法輪經云。阿難結集自説偈曰。佛初説法
時。爾時我不見。如是展轉聞。佛遊波羅奈。爲
五比丘衆。轉四諦法輪。故知以前非親聞故。
又薩婆多論云。阿難爲佛作侍者時。請願言。
願佛二十年中所説之經。盡爲我説。勿與我
故衣及殘食。將知此也是觀聞。又如涅槃經
云。阿難多聞士。若在若不在。自然常解了。
常與無常義。又阿難得覺意三昧。佛所説經
遠近常聞。此以阿難傳法。並是三乘經中所
説。如此大方廣佛華嚴經傳法阿難。非如上
説。夫天中之天十方調御化儀主伴。豈是小
縁。自非器類齊肩示陰陽而影響。三世九世
窮劫一念而知。無盡古今常如即夕。今以三
乘情見延促始終者。未可詳其傳教之主。今
此華嚴經明傳教主伴者。皆是神洞玄源道
齊智海。如文殊普賢互爲師範之者所爲也。
豈論生時年歳作前後之見。如是佛出興世
轉法輪。時如來以性海大智之印。印衆生情
欲爲文字。於一音中無前後際。一時普印。隨
樂不同。各隨自心所樂之法皆得聞之。設阿
難示行傳教之主伴者。是普賢行海隨器高
低。出沒任流依根現跡。皆不得以三乘定例。
如上所説。並是聖賢。密潜同事。是應三乘權
化。未爲了教。如阿闍世王懺悔經。有三種阿
難。一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法藏。於上二
乘隨力隨分。二阿難陀跋陀羅。此云慶喜賢。
持中乘法藏。於上大乘隨力隨分。於下小乘
容與兼持。三阿難陀娑伽羅。此云慶喜海。菩
薩持大乘法藏。於下小乘容與兼持此者。亦
是三乘中傳教阿難未爲實教。如是華嚴經
傳教阿難者。正阿難昇高座時。身同諸佛。一
時頓演四乘等教。隨根結集。即阿難與佛體
用不殊。此釋亦不違道理。又如涅槃經云。阿
難所未聞經。弘廣菩薩當爲流通。若望此經
非三乘所知。即此弘廣菩薩傳教非謬。今此
稱如是我聞者。弘廣菩薩也。又大智度論云。
是文殊師利稱如是我聞。以彼論中云文殊
師利佛涅槃後四百年中時文殊師利猶在世
間故。又如大智度論云。文殊師利與阿難。在
餘清淨處。結集摩訶衍藏。如上所釋。總是聖
者隨方便言。若以大體論之。總是如來文殊
師利普賢菩薩隨事之行故。設言三身阿難。
亦復如是。總是佛自普賢行中隨根方便隨
器高低故。已上定傳教人竟
二定説經時分者。略立十種説教前後不同
一如力士經説佛初成道一七日思惟已即於
鹿園説法
二如大品經説。佛初成道鹿苑轉四諦法輪。
無量衆發聲聞心乃至獨覺心大菩提心。不
言時日
三如法華經説。三七日詣鹿園説法
四如四分戒及薩婆多論。六七日方説法
五如興起行經及出曜經。七七日方説法
六如五分律。八七日方説法
七如大智度論。五十七日方説法
八如十二遊行經説。一年不説法
九依今唐朝藏法師。決定將如來成道定二
七日説華嚴經。已上見佛説法前後不同。皆
是隨自見佛説法前後不同。非是依本法界
成實之説
十今通玄依此華嚴法界門定説法時分。還依本
教定其時分。總不如上。如來依眞。出世利物。
還令至眞。若也各自隨逐自情。永劫迷輪苦
趣乖眞逐妄。佛意不然。經自有明文。何須違
教。逐權背實障業何休。如十定品説。如來於
刹那際出現於世入涅槃。總無時也。言刹那
際者。猶是寄言爾。以無時即一切時出現。一
切時説法。一切時涅槃。爲寂用無礙故。隨衆
生心現故。又如法華經。吾從成佛已來經無
量阿僧祇劫。以無時可量故言無量。此爲佛
説法時。以此爲定。不逐世情遠思爲無量之
想也。以無時是佛説法時也。以本教説本時。
本時者。法界無時也。如十定品。以刹那際出
現於世入涅槃者。意言時無可移如刹那際。
總明法界無可遷移時也。今定説經時分。只
是三世古今情盡。以爲本説法時也。不可依
前權教逐情引接之説
三釋經文義者。一從初六字八句斷疑成信
分中。依大智度論云。如者順也。又是者印也。
即印順信受故言如是。如是總擧一部文義。
即指已所聞之法故。故云如是。又依長耳三
藏約三寶釋。一約佛。謂如佛所説。是我所聞。
是佛所説。又依藏法師釋約法云。謂如我所
聞。是佛所説。又如稱理教是我所聞。又今通玄
約法釋云。如者諸法如故。是者即是佛故。故
言如是。以法界大智之眞我。聞佛説法界大
智之眞經。故言如是我聞。即明師弟體一。此
約華嚴法界門釋。爲明初發心因果理智不
異佛故。又一切法如也。以法體如。所説法者。
及法亦如。此法界智是所聞之智。智亦如如
故。故言如是。心境不二方聞佛所説經。若心
境有差不可聞佛所説。亦復不能信順領受
故。我聞者。是法界智之眞我。還見法界智之
眞佛。還聞法界智之眞經。總法界智之眞人。
互爲主伴。還化法界智之眞衆生。悟入法界
智之眞性故。故言如是我聞。夫佛日出興化
群生之軌範。所有結集傳經之主伴。自非氣
類齊光道相知而利物。以弘廣菩薩文殊師
利如來自行普賢等。傳持聖教。是實也。非實
是種智外三乘之人能傳教乎。設是阿難亦
是同流。皆以常樂我淨大智慧之眞。我聞如
來大智所説之眞經。非假我故。皆如佛知見
故言如是我聞。不同涅槃具四縁和合之所
聞故。云何四縁。一耳根不壞。二聲在可聞。三
中間無障礙。四有欲欲聞如是之聞。是凡夫
聞故。又凡夫及三乘有十種縁方得聞。一本
識爲依。二耳識種子爲因。三末那爲染汚依。
四意識相依。五自類耳識爲無間依。六耳根
不壞爲境根。七作意欲聞。八境爲所縁縁。九
中間無障礙。十境近在可聞。如是之聞。是凡
夫及三乘有限量聞。不同此教菩薩以遍法
界大智慧爲聞。更無能所。以一圓明智境。一
念普聞三世劫無量等諸聲。皆不如上説。凡
夫及三乘繋無量劫者。是法界門中一念一
時聞。以智無裏外一時聞故。一時者。依梁攝
論。一時有三義。一平等時。無沈浮顛倒故。
二和合時。謂令聞能聞正聞故。三轉法輪時。
即正説正受時。故如依諸古人説。正是説法
華經時。非是説餘經時。正是説金剛般若經
時。非是説餘經時。名爲一時。取正是説當部
經時。名爲一時。今此説大方廣佛華嚴經時
即不爾。即是以法界體寄言。一刹那際。出世
及涅槃。以一言音。一時遍周十方國土轉法
輪時。名爲一時。非如上説一時之義。佛者覺
也。覺有二義。一始覺。二本覺。此佛者覺無
始終。三世障盡名之爲佛。不如權教有出世
涅槃有始終故。又佛者。大智度論中有四義。
一名有徳。謂婆伽名徳。婆名有故。二名巧分
別。婆伽名分別。婆名巧故。三名有聲。婆伽名
聲。婆名有故。四名能破婬怒癡婆伽名破。婆
名婬怒癡故。又佛地論説有六義。頌云。自在
熾盛及端嚴。名稱吉祥與尊貴。具斯六種義
差別。是故總號爲薄加。在者在何處所。有二
義。一指事。二擧法。指事者。在摩竭提國。且
指其國。擧法者。在何處也。在法界。即事即法
界無二故。爲法界無中邊大小彼此故。又摩
竭提國者。此云不害國。摩者云無。竭提云害。
總云無害國。又云。摩者不也。竭提者至。言其
此國將謀兵勇隣國敵不能侵至。又摩者遍
也。竭提云聰慧。此國爲多有聰慧人遍其國
内故。又云。摩者大也。竭提體也。謂五印土中
此國最大。統攝諸國。故云大體也。此國王不
行刑戮。其有罪者。送置寒林中。爲明佛大悲。
以處表徳故。阿蘭若法。此云寂靜處。寂靜有
二義。一事二理。一事者。在摩伽陀國尼連河
側漚樓頻螺聚落中。去人間五里一牛吼地
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處有一萬道
場神。常在其處。一切諸佛示成正覺。總在其
中。表如來萬行圓滿中道無邊故。此處是閻
浮提之中心故。二理者。即一切法自體靜故。
即動而常靜故。菩提道場者有二義故。一事
二理。一事者。如前尼連河邊。二理者。遍法界
也。法界無邊中道無邊。於一切刹皆示成佛
故。如世間場簡穢故。法場治惑故。示現成佛
治衆生惑故。此場依主釋。爲佛在其中現成
道故。依主得名爲覺場也。始成正覺者。古今
情盡。名之爲始。心無所依。名之爲正。理智相
應。名之爲覺。得如是法。名之爲成。又自覺
覺他。名之爲覺。以上釋八句中斷疑成信分

第二莊嚴道場分者。從其地堅固以下。至妙
音遐暢無處不及。於中有二十六行半經。明
如來依正二報莊嚴道場於此一段文中。明
如來本行中四種因感四種果報。於一心性
中有四種因。行十波羅蜜。又於其中各得十
種莊嚴。何者爲四種因
第一以法身因報得金剛地。經云其地堅固
者是也。其地上有十種莊嚴。即以十波羅蜜
以成依報。金剛地爲正報。何者爲十種莊嚴。
一以法性中大智以爲檀體者。即一行中具
十行總圓故。以此經宗一行即一切行主伴
恒圓滿故。故以寶輪圓滿用嚴金地。明一即
一切故。二以寶華以嚴金地者。明其性戒清
潔猶如妙華開敷菡萏令人樂見。發生自他
善因果故。三摩尼寶以嚴金地者。摩尼此云
離垢寶也。以忍行清高心無諸垢所招依果
故。四諸色相海以嚴金地者。以精進波羅蜜
總該衆行。能招自他果故。以招報故。諸色相
海以嚴金地。五摩尼爲幢莊嚴者。明定體恒
淨無傾動故。所招果也。禪波羅蜜能普寂故。
六放光明及出妙音莊嚴法界者。明定能發
慧慧能説教。以爲依果以嚴虚空。又明第六
波羅蜜空慧滿故。七寶網莊嚴者。明方便波
羅蜜成就大悲覆護衆生施教行故。所招依
果。爲明七住七地等成大悲法門故。施教行
之網。漉出衆生。安置於大般涅槃之岸故。因
行如是依果亦然。八妙香華瓔垂布莊嚴虚
空者。此網向下懸垂之飾也。明第八願波羅
蜜以任運之大智。入俗益生。教行所招依果
也。如十地菩薩。七地已前作七度。錬眞金轉
令明淨喩八地。即作種種莊嚴華鬘喩故。九
摩尼王變現自在莊嚴虚空者。明第九力波
羅蜜九住及九地等爲大法師説法自在所招
依果故。明十住中第九十行中第九十迴向
中第九十地中第九。總明法師位説法自在
所招報故。十雨寶及華以嚴金地者。明十住
十地等大智法雲雨衆法寶及利衆生行普周
遍故。所招依果。從第九摩尼寶變現自在。即
雨十地法雲之寶者。明住住地地五位相即

第二萬行因者。其如來自行普賢行爲因所
招寶樹行列莊嚴金地。周遍十方爲依果故。
經云。令此道場一切嚴具樹中現像者。明覺
行體周徹故。此總陳樹上莊嚴。後別擧菩提
樹一箇。用明衆樹亦爾。其菩提樹有十種依
果者。常以金剛地爲正報。其上莊嚴爲依又
如來身爲正報。金剛地及地上一切莊嚴爲
依今樹者。以如來行爲因。因行。招報樹爲依
報。又樹上其樹金剛爲身。金爲正報。幹枝條
葉華果爲依。明以行樹法華智果慈悲之葉。
以十波羅蜜爲枝幹。法身以爲其莖。而隨十
行之上。報得十種依果莊嚴。何者爲十。一
金剛爲樹身。以法性爲檀行體故。所招金剛
樹身依果。爲明一切行從法性生故。是故以
金剛爲身。云樹高顯者。如下十地品説十地
菩薩行中依果所招之樹。其身周圍十萬三
千大千世界。高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如十地
菩薩行中依果。尚自如是。況復如來。二琉璃
爲幹者。生枝已上爲幹。向下無枝條處爲樹
身。明自行淨戒爲因外招琉璃爲樹幹故。直
出者爲幹。傍生者爲枝。枝上生者爲條。明萬
行隨流以淨戒爲體。以無染故。皆是法性身。
隨流而無染淨。行果所招報相。三衆雜妙寶
以爲枝條。以嚴其幹者。明純雜萬行對縁成
忍能利自他所招依果故。四寶葉扶疏垂蔭
如雲而嚴其條。扶疏者蔭映得所。明精進波
羅蜜自利利他教行法門覆護得所不省不煩
恰中故。外招依果樹葉以嚴覆蔭衆生得所
故也。五寶華雜色分枝布影以嚴寶樹者。明
如來以無量三昧方便隨流利生影應一切衆
生之行隨類現形。外招其華以嚴寶樹。亦明
三昧能開敷智慧果故。故報得依果以華爲
嚴。六摩尼爲果與花間列者。明以定華能敷
慧果寂用自在故。含輝發焔者。慧能照燭自
他故。所招依果華果間嚴。七樹出光嚴者。明
方便波羅蜜以大悲心處纒同事方便破暗
故。所招依果故。樹出光嚴八光出摩尼者。明
第八願波羅蜜興智自在所招果故。九摩尼
寶内有諸菩薩倶時出現者明第九力波羅蜜
以無功智身出應隨縁利含識故。九地菩薩
爲大法師。所招依正本末相似。以行果能招
樹報。樹出菩薩衆還明本行。明依正交參具
總別故。爲明本行萬行報得樹嚴。樹出菩薩。
以明因果徹故。摩尼寶中現菩薩身雲者。表
八地無功之淨智。九地出行設教利生故。以
菩薩是行樹。是行中報得。還於樹中出菩薩
行。十菩提樹恒出妙音説法莊嚴者。明如來
十住十地等智波羅蜜。以法大雲雨法雨故
所招依果
第三明大悲因果者。以如來大慈悲爲因。如
來所處宮殿爲依果。此中有五種徳而共成
之。一如來大悲含育徳。以成其宮。二以正智
利衆生徳。以成其殿。三以智觀照利自他徳。
能成其樓。四以大智知根設教益生徳。能成
其閣。五大悲弘願周遍利生徳。報得宮殿樓
閣周遍十方。又以十波羅蜜行隨大悲生。復
成十種依果。何者爲十。隨法身隨萬行隨大
悲隨大智所招依果。各自區分不相礙故。猶
如大地生諸卉木。地唯是一萬像不同。如水
資生喩思之可見。但十波羅蜜理唯一性。隨
其法身萬行大悲大智報自差殊。故如法身大
願大悲大智十波羅蜜。廢一不可。至八地已
來其功未熟。若廢一即一切不成。欲學佛菩
提。如此通融不修一行。若偏修理即滯寂。若
偏修智即無悲若偏修悲即染習便増。若但
修大願即有爲情起。菩薩於此衆行不去不
留。以法性均融得所。即得以定慧力觀察之。
不可玄情斟酌也長諸癡愛。其十種行以爲
十種依果莊嚴者。一以十方一切諸佛平等
法性無著大慈大悲心。行檀波羅蜜所招依
果。衆色摩尼之所集成。以大悲位中萬行。或
染或淨。非一色故。所招依果非一色故。以嚴
宮殿。二以法性自體清淨。無表戒體。隨大慈
悲行守護衆生。名爲行華。能感自他果故。所
招寶華報以嚴宮殿。三以忍波羅蜜處世濟
凡。毀譽不變動故。外招依果諸寶流光。光化
爲幢。幢者不傾動義。勝怨義。勝於毀讃之怨
故。四以精進波羅蜜隨大悲行。外招依果。無
邊菩薩道場衆會以嚴宮殿。咸集其所。五以
禪波羅蜜隨大悲行。外招依果。菩薩出現光
明。以定能發大悲慧光明故。六以慧波羅蜜
隨大悲行。外招依果。得不思議摩尼寶王而
爲其網。以慧能簡擇成諸法網故。還得不思
議音寶網用嚴宮殿。七以方便波羅蜜能隨
大悲。同於染淨隨流之行。外招依果。得自在
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明如來。以法
無依住智慧之門。成大悲方便之行爲因。所
招神力以嚴宮殿。如七地位中所行方便行
成大悲門。經中喩云。猶如一國純穢一國純
淨。於此二國事難可了知。明七地菩薩以成
就大悲方便萬行於染淨二見難斷難成故。
爲此悲門化利衆生無休息故。八以願波羅
蜜。外招依果。衆生所居屋宅現宮殿中。明如
來大願應衆生爲因所招依果如斯顯現故。
又此中明智悲圓淨故。九以如來力波羅蜜
隨大悲行。爲大法師故。諸佛神力所加。以嚴
宮殿。以爲依果。十以如來行智波羅蜜爲因。
外招神力。一念之間宮殿。悉皆包含十方法
界。明智隨悲用普含覆故。以上十種行用嚴
宮殿。上莊嚴皆是如來隨大悲行所招依果
故。文勢連貫互融相依。明一行一切行互參
故。一切報果不可無因而得。但以智細細思
之。本來因果内外相似。第四如來大智隨萬
行因果者即通萬行。出現世間。正成正覺。爲
正因也。師子座爲依果
從其師子座一段文中。義分爲三。一釋座名。
二陳座高廣。三明座上莊嚴因果
一釋座名師子者。依主釋。如來於大衆中得
無畏故。非於座上有師子座嚴。設有者但明
依報故
二陳座高廣者。經但言高廣不言量數。今以
例比之。如下十住位中帝釋天宮佛座。高十
千層級。十行位中夜摩天宮佛座。高百萬層
級。十迴向位中兜率天宮佛座。高百萬億層
級。高廣隨位各各相稱。以次類之。十地之位
他化天宮其座。高億萬億層級。彼天宮已超
化樂故。第三禪中説十一地。又超二天倍倍
更高。十地品不言佛座層級高廣之量也。但
以次類之。此之四位佛座高下層級不同者。
以明隨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進修階降隨位
所見高下不同。以實而論佛座高廣。無有決
定大小高下可得。爲如來心量盡所繋故。無
有量也。所招依果。亦不可以量度故。如無邊
身菩薩量佛身際不可得故。已出情際心數
量故。以此義故。住毛孔中而身不小。居法界
中而身不大。爲情量盡故。身若隨類座亦隨
類。若以如來自報體而言。以法界爲座體。因
既如是。依果亦然。故亦非可量。如法界品中。
等于法界座量爲定
三明座上莊嚴因果者。略有十種。皆以如來
智隨萬行。一切處亦成正覺爲因。一切處十
種莊嚴爲依果故。其十者何。一摩尼爲臺者。
明如來智隨法施成。檀波羅蜜。明智體淨所
招依果得離垢寶爲嚴故。摩尼者。此云離垢
寶也。智能出俗以此爲臺。明智體超塵迥出
義也。二蓮華爲網者。以智隨萬行成戒波羅
蜜門。明其性戒得眞不證處纒不汚猶如蓮
華處水不染。爲網者。明智隨戒體教行漉衆
生故。所招依果報相似故。三清淨妙寶以爲
其輪者。明如來以智隨行成其忍門。生在王
宮及示成正覺。假令調達梵魔波旬惱而不
恚。所招依果妙寶爲輪。明佛忍行圓滿故。果
報圓滿也。四衆色雜華而作瓔珞者。明如來
以智隨衆行成精進波羅蜜故。所招依果衆
色之華。而作瓔珞以嚴寶座。爲明精進行爲
嚴大智法身爲華瓔故。明智行互嚴。五堂榭
樓閣階砌戸牖凡諸物像備體莊嚴者。明如
來以智隨行成禪波羅蜜門故。明其如來智
隨禪行無動不寂。明此禪門總攝法身大悲
大智進修行門層級次第總皆具足。所招依
果亦具足故。故總擧凡諸物像備體莊嚴。俗
書云。大屋曰榭。其状上平。可以爲臺觀。四周
置簷。上下以軒檻階砌嚴之中虚爲其室。亦
云臺。上有木爲榭。此爲略言之。六寶樹枝果
周迴間列者。明如來智隨慧用依根同行所
招依果樹嚴寶座。寶樹枝果周迴間列者。明
理智悲願互參同時總別得所不偏修故。以
十門參之。七摩尼光雲互相照曜者。明如來
智隨方便行隨器與益所招如是依果莊嚴。
照曜者。知根同事。八十方諸佛化現珠王一
切菩薩髻中妙寶悉放光明而來瑩燭者。明
如來因中八地大智大願功終。大悲已滿大
智圓明。諸佛摩頂。能十方示成佛身一切菩
薩願行齊等故。招依果佛化珠王者。明同十
方諸佛自在故。菩薩妙寶共來瑩燭者。明菩
薩行圓。瑩者明淨義。燭者照曜義。以明如來
因中八地大智隨本大願力照衆生根依根與
益故。爲依果也。皆以十玄六相該通。總一刹
那際同別具足故。不可順情而知。常不異理
智而知。依無作定體方明。思而知之者信位
也。九復以諸佛威神所持者。明如來大智隨
行成力波羅蜜。爲大法師。説佛法輪。同諸佛
力故。所招依果。佛力持座令座説法。十座出
音聲説佛境界。妙音遐暢無處不及者。遐者
遠也。暢者悦也。明座出音説佛境遍周法界
遠悦衆生故。此如來因位十地法雲潤澤所
招依果故
第三明如來成道攝生自在分者。於此分中
從爾時世尊以下。至所有莊嚴悉令顯現。於
中有十三行經總明如來處座成佛身語智等
三業自在眷屬莊嚴利生自在。如來所坐之
座。以法界爲座體。以如來一切萬行報得。爲
依果莊嚴。如來是大智之身。縁座上所有莊
嚴。皆是如來大智隨行任運報得。如龍遊雲
起虎嘯風生。報感之應。然非物能與爲也。成
最正覺者。爲簡非外道聲聞縁覺於權教中
木樹草座厭俗出纒。令劣解衆生起三乘種。
且拔八苦。非究竟覺之正覺。簡非如是覺故。
故言成最正覺。此正覺者。不忻不厭不出不
沒。染淨情盡。以大圓鏡智稱法界性。自在教
化盡一切衆生世界刹海。皆非限齊。所有報
境身國相徹圓滿十方。諸佛衆生。自他同處
互相參入。影現重重。不云報滿三千大千之
刹。不名淨土在於他方。略説大相有九十七
種大人之相。隨好無盡。頂著華冠。項著瓔珞。
手著環釧。非同三乘厭俗出家。勸諸菩薩生
於他方佛國淨土。簡非如是。故言成最正覺。
號毘盧遮那。此云光明遍照。以其大智教化
依根破障故。如經一一自有其文。智入三世
悉皆平等者。明智能隨俗言入三世。即俗體
本眞。故言平等。以總別同異成壞門六相義。
該括。即總而全別。即別而全總。即同而恒
異。即異而恒同。即成而恒壞。即壞而恒成。皆
非情繋一異倶不倶有無非有無常無常生滅
相故。如是皆是如來理智體用依正悉自在
故。以自體無念力大智照之可見。此一段十
三行經。總明如來身語智三業依正隨用自
在。經自具文不煩更釋
第四從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以下。至無
量功徳。於中有三十行經。明菩薩大衆圍遶
分。於此分中都顯初會。總有四十七衆。皆是
圍遶皆有其意。於此四十七衆之内。從初菩
提樹内流光衆已下。至普賢等十箇。上名悉
同名之爲普。衆且分爲三
新華嚴經論卷第九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
 長者李通玄撰 
一菩提樹内流光衆。是明佛本因五位進修
建行利生成報顯因衆。如前所釋。二如來所
居宮殿内衆。明佛本因大悲圓滿覆育含生
利生之行顯因成報衆。三十佛世界微塵數
菩薩衆中。普賢等上名悉。同名爲普者。十箇
菩薩衆。明古今諸佛共行普賢行衆。已上三
衆皆是古今諸佛共行萬行大悲大智。隨五
位中進修自利利他十波羅蜜四攝四無量等
之常行普賢之道也。一切菩薩以此爲體。一
切凡夫以此爲所乘。如大王路。法則常然。行
與不行非道之異。從此十普賢衆以下至第
四。從三十三天王至大自在天王衆隨位復
分爲五。第一從爾時世尊處於此座成最正
覺。并十普賢衆。此是現果成因生信分。何以
然者。爲如來是正覺之果。普賢等衆是佛行
果。如來所居華藏淨土。是佛報得依果。一切
衆生以自根性觀如來三種因果。及行佛自
行普賢門。而生信心故。若不如是依何生信。
是故如來以此三種因果。而令衆生信樂修
行。以是義故。此之初會及普光明殿中第二
會至賢首品已來。十二品經。總是擧果勸修
生信分
第二從海月光大明菩薩等已下菩薩衆。并
取已下第二執金剛神等九衆諸神。以明十
住因果。何以然者。海月光大明菩薩亦是普
賢等衆。分爲異名。意者明還以佛果位内普
賢行門。入俗利生。隨行名別。既以佛果位内
諸佛共行普賢行法入俗利生所堪利者。還
得舊法不移舊行。以是義故。還以普賢位内
海月光等異名菩薩。便爲十住初心。明從凡
夫地修學十信心。信諸佛正覺之果無異自
心本性清淨如諸佛性。所有分別本性清淨
名無依住智。如諸佛根本智。以禪波羅蜜無
作印印之。即法界性自然相稱。所行諸行即
普賢行故。動靜無二故。所轉法輪即與十方
諸佛智契同不異。如是修習慣習使熟。正覺
不移。其本一故。會同諸佛舊覺本智同一。性
故。行行不移舊普賢行故。以是義故。將普賢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