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No. 1736_ 澄觀述 ) in Vol. 36

[First] [Prev+100] [Prev]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九十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入第七
十九經
疏然此六皆是悲智之中所有者。閣表
悲智故。疏六乾城依空喩。然十喩中前六有
合。七八九無。第十幻中一時總合從後倒合
初以彌勒菩薩威神故合於幻師。二及不思議
幻智力故。以合大海海印之義即智海故。三
能以幻智知諸法故即合夜叉與人互不相
見。以如幻故。四得諸菩薩自在力故。合於
乾城依空無礙現自在故。以在幻後皆帶
幻字。以有兩重之意。故有十喩差別不同。
若不爲此釋則謂經文繁不要也。疏前來
得旨等者。前則以定爲門。此則以用爲門。
動寂無二眞入法界。疏從法智縁生者。疏中
以初法智爲縁釋。如是自性已下。經文明
自性如幻是所現相。以後悉不成就。結成
自性如幻夢等。初之一對是約依他即三論
意。縁生故無性無性故從縁。從由不守自
性下。一對約眞實性辨即法性宗。眞如不
變隨縁之義。上釋悉不成就明性相雙寂。今
云亦是性自具者。恒沙性徳本來具足。非
今新成云不成就疏莊嚴藏有二義者。前義
約理融事。已是事事無礙。後更明心境互
融。從故此門下仍上主門釋眷屬也。疏若
先定有來處下。上約順明。此下反釋先有先
無門會歸中道。從既離下結釋經文。疏此
三即法報化下結成上義都有四重。然前之
三重。三段疏中一一具足。如初云一約體
是第一義。二實法身是第二義。三來即無來
是第三義約理也。次二段對三亦然。其第四
云又初唯理者。以義包含故。言中一具事
理者。謂從大悲大慈等即約事也。從無動搖
無取捨即約理也。以行兼事理故。疏摩羅
提者。隨難解釋即化用中也。疏餘可思準者。
疏唯釋五句以難見故。餘五易了故故但
例之。然此十句一行因二行縁三行相此三
疏已釋竟。四以願扶行。應云若發大願即
生妙行。五化他謂若有悲心即行四攝。六
觀理謂若觀妙理。即成般若。七隨事理謂若
事理雙遊。是名大乘即方便善巧。八益物
故疏云教化衆生即是覺他。九住果謂權實
雙流。則證無生忍故。從有智慧故下是也。
第十上順謂具修萬行合三世佛家。又上句
亦通所生者翻將下句爲能生行。謂上求下
化名爲菩薩。即得生於菩提心家。下經以
菩提心爲家故。則前七可通二解。後三必
須依於前釋。故疏先明上句以爲能生之
行。後方翻例耳。疏一實智虚凝與陰倶靜者。
此言本出莊子第五外篇天道章中。彼云故
曰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
陰同徳。動而與陽同波。故知天樂者無
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
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崇
其魂不疲。一心定示萬物服。言以虚靜推
於天地通於萬物也。此之謂天樂。今借其
言況父母之爲陰陽之儀。故易云先有天
地然後有父母。疏先彰實報等周法界。亦
同出現品無量三輪。疏拘吒聚落此云樓閣
乃是一義。或云小舍或曰多家。故上經自
譯爲房舍聚落。今疏取一義耳。疏如蓮華
有三義者。初一生行解。次一成果。後義見
理皆因聞教則教理行果四法備矣。然疏但
釋蓮華之言。而經云爲欲教化釋迦如來所
遣來者。今當説縁。案觀彌勒菩薩上生兜
率天經。佛於舍衞國。説優波離問。佛答。此
人從今十二年後二月十五日上生兜率天。
歳數五十六億萬歳爾乃下生於閻浮提。佛
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徳。威儀
不缺掃塔塗地。以衆名香妙華供養。行衆
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
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繋念。念
佛形像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
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
如壯士屈伸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
蓮華上結跏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樂。持
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其上讃言
善哉善哉。又言如是等衆生。若淨諸業行
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値
遇彌勒。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於
未來世値遇賢劫一切諸佛。又云得聞彌
勒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
指頃即得往生。又云善男子善女人。犯諸
禁戒造諸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
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未來世
中諸衆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
像。香華衣服繒蓋幢旛禮拜繋念。此人命欲
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
天子持天曼陀羅華來迎此人。此人須臾
即得往生。値遇彌勒頭面禮敬。未擧頭頃
便得聞法。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於未來世
得値恒河沙等諸佛如來。釋曰。此亦釋迦所
遣來者。以行釋迦教故。若彌勒下生經羅什
法師譯。無如是我聞直云大智舍利弗問佛。
佛誡聽爲説云舍利弗四大海水以漸減少三
千由旬。是時閻浮提地長十千由旬。廣八千
由旬平坦如鏡。名華軟草遍覆其地。廣説莊
嚴等華藏品已引。次云城中有大婆羅門主
名曰妙梵婆羅門。女名梵摩波提。彌勒託生
爲父母。身紫金色三十二相。身長千尺胸廣
三十丈。面長十二丈四尺。肉眼清淨見千由
旬。常光四照面百由旬。穰佉王奉七寶臺。
彌勒受已施諸婆羅門。彌勒見其毀壞修
無常想出家。學道於龍華菩提樹下。樹莖
枝葉高五十里。即以出家日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有無量人發心出家學道。爾時彌
勒見諸大衆作是念言。今諸人等不以生天
樂故。亦復不爲今世樂故。來至我所但爲
得涅槃常樂因縁。是諸人等皆於佛法中
種諸善根。釋迦牟尼佛遣來付我。是故今來
皆至我所。我今受之是諸人等。或以讀誦
分別決定修妬路毘奈耶阿毘達摩。修諸功
徳來至我所。廣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結
云善哉釋迦牟尼佛。善教化如是百千萬億
衆生。今至我所彌勒如是三稱讃釋迦如
來。然後説法言汝等衆生能爲難事。於彼
惡世貪欲瞋恚愚癡迷惑短命人中。能持戒
行作諸功徳甚爲希有。善哉釋迦牟尼佛。
以大悲心能於苦惱衆生之中。説誠實語
示我當來度脱汝等。如是之師甚爲難遇。
深心憐愍惡世衆生。救濟苦惱令得安隱。
釋迦牟尼佛如來爲汝等故。以頭布施割
截耳鼻手足支體受諸苦惱以利汝等。彌
勒如是廣安慰已然後説法。其龍華樹園縱
廣一百由旬大衆滿中。初會説法九十六億
人得阿羅漢。第二會説法九十四億。第三會
九十二億。更有諸本經大同小異可以意
得。此經正明釋迦遣來。○第四智照無二相
絶境智等者。謂一境智無二。二始末無二
亦信智無二。三染靜無二。四智斷無二。五理
事無二。由證理事無二義故染淨兩亡。惑
性智性一性平等。始末無差能所齊融。亦不
生二不二分別故。前經云心不稱量諸二
法。但恒了達法無二。諸法若二若不二。於
中必竟無所著方爲眞不二耳。疏或於一
城値於多友者。如諸夜神多在佛會。言或
求一友歴於多城者。如解脱處經十二年
求於普眼經。歴城多等。此義勝前。疏初一
總餘八別者。總即示教利喜。示謂顯示法門。
教謂勸令修行。利謂覺悟成益。喜謂稱根
令悦。經從具足無量下別句。疏隨難釋先
出初句異於第六。二三四五並皆不釋。後
釋七八二句而有二意。一當句釋屬於二
人。二相合釋文殊能住。普賢道場是所住。故
此亦義同示於後友者。亦安普賢行道場故。
文無正示故云義同。疏。轉遇勝縁修行敬事
者。疏文分三。初標二章二然此諸友下料
揀。三又此諸友所得下指廣在餘。二中三。
一近對前後釋。二又通論下通對諸友釋。
三又前諸友下。玄門義理釋。大文第五顯因
廣大相。先釋名。言隨一一因皆稱法性者。
釋廣大義異前攝徳成因未。説一一稱法
界故。又前但因今明因徹果海故。文殊下
對前辨異。攝相歸性事理無礙。祕密重重。
事事無礙。疏。若以二聖下。後三聖相望辨
其能所。疏。文中分三。初依下先釋文。後以
是顯因下通辨文意。疏。今初初聞前人法等
者。疏文有三。初生渇仰。二明修處。三正修
觀。二中分三。初約表釋。二約事釋。三然此
經下總釋文意。謂所以却就金剛場起觀
者。何於中有二。先繁表出意。謂華嚴一切
皆悉具十會亦應然。合有第十攝末歸本
重會。覺場謂菩提場是根本會起。於中八名
爲末會。謂第十會攝前八會歸於初會。無
不從此法界所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故。
後今且依文者。以明無十故就第九以明
此三。一者本會。二者末會。三自普賢以爲攝
末歸本之會。本有二種逝多乃是此會之本。
今歸覺場是諸會本。疏。一見瑞相十句五對。
各前所依淨土等者。然其十句皆是淨土。而
其後句意在衆生。如初對云見一切佛刹
清淨一切如來成正覺即屬淨土。二云見一
切佛刹清淨無諸惡道。無諸惡道即是住處
衆生五對皆然。疏。又前麁此細者。前但云見
一切佛刹。今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故。此爲
細。言前體相此業用者。前但云見今塵中
出故。然毛孔出生等廣如玄中。今更略示謂
彼普賢遊入十方。略有十門。一入世界。法
界縁起。互即入故。二入衆生界。生界佛界
無二體故。三明供養一一供具皆稱眞故。
四明請法窮法界智無時不請。諸佛無時
不雨法故。五大智攝生了生迷倒。而無衆
生不礙化故。六明現通十方塵刹互入。重
重震動現相而無息故。七常寂定未曾一念
有起動故。八廣出生念念毛孔出現諸境
無窮盡故。九者説法念念常雨無邊法雨
雨一切故。十明總説。上之九義擧一全收
無前後故廣説難盡餘廣如文。疏。於中有
三世間者。菩薩亦是衆生亦爲正覺餘二可
知。疏。以沒現相如法性故者。斯則沒而無
沒。現而無現眞法性中無出沒故。此約事
理無礙。下句云此彼相相即故者。即事事無
礙法界。然相即有三。一約刹此刹即彼刹。
一刹即多刹故。二約人此身即彼身。一歩即
多歩故。三約劫一念即是無量劫故。又此彼
相炳然具故。祕密隱顯倶時成故。此彼時處
互相在故。帝網重重同時具足皆不動故。疏。
故長行偈文因果綺互者。長行顯普賢因。偈
頌顯善財果。故云綺互。疏。然通讃毘盧遮
那十身圓滿二十一種殊勝功徳者。通有兩
重。一者近通通前法喩。二者遠通通取此卷
末結徳無盡二偈經文。良以二偈亦是最後
無盡徳故。其二十一徳一經數節。出其名
義文有隱顯。欲彰如來無盡徳故。大體無
異故復出之昇兜率品已廣分別。今皆略指。
初二偈即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徳者。然此
二偈含於總句妙悟皆滿妙悟即是妙覺智
故。以無著論下不釋總句。疏略不明若欲
明者初偈當之。今但顯別即當第一。然準
上文二十一徳皆有三節。一擧經名如此
徳經即二行永絶。二無著菩薩立功徳名。即
今疏。云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徳。三引二釋
論解其本論。即今疏。云佛無礙智下文是
也。是無性意即是智徳故。經偈云佛智廣大
初之二句即是徳體。三及後偈即於所知無
障轉也。謂即於其極遠時處品類皆知故。無
有知及與不知之二相也。第四句了俗由
於證眞故。不起分別亦是眞實離智障也。若
親光釋不二現行云。謂凡夫二乘現行二
障世尊無故。謂凡夫現行生死起諸雜染。
二乘現行涅槃棄利樂事。今前偈唯了生
死雜染。後偈唯證涅槃廣大利樂。疏。二有一
偈者。約經即達無相法。疏中先引無著立
名。後謂了眞如下即無性釋意。故無動念是
疏以經怗。然無性詺此爲無住涅槃。既自
入眞如故不住生死。亦令他入故不住
涅槃。今經三句即不住涅槃。第四句是不住
生死。疏。三有三偈下。約經即住於佛住。疏
中先依無著立功徳名。後謂住佛下即無性
釋。無性生起云爲欲得上無住涅槃。故次
明之即是恩徳。謂佛雖遍聖天梵住而空。大
悲偏善安住。由住空故不住生死。由住悲
故不住涅槃。一切時中觀所調伏故隨物
欲或見不同。疏。四有十五偈下。約經即得
佛平等。疏中分四。先依無著立功徳名。次
謂由諸佛下即彼論釋諸佛有三事平等。即
疏所引二同是也。次故前經云下。指經即離
世間品初也。以彼具足二十一種功徳名
故。次亦同攝論下。引他論會釋。結云此釋
已妙者。古來諸徳不知此即二十一徳。亦
不知此是佛平等。但云如來隨機隱顯。忽
列諸佛莫知其由。今云顯佛平等故廣列
諸佛皆相遍耳。豈非妙耶。疏。今更下即就
佛平等中。顯實是本師互遍。更過平等之
意趣耳。於中文前有八。一總擧大意。二謂
此文言下。引此經文。質成正義。三若言別
讃下。遮其欲救彰其謬解。四況華藏下。引
前經文成屬我師。五法華央掘下。引他經
文成立今義。六故知法藏下。遮其引難爲
決他經。七以理推下。結成正義反質令見。
八然此段下。辨其包含。重成本義。二中自
有三意。一東方之佛云在此者。明阿閦即
是本師。二阿彌陀充滿十方亦合遍此。同
於本方即釋迦矣。三通取或見明是本師。或
有見爲阿閦彌陀諸佛異耳。三遮救中。恐
外救云。今明阿閦彌陀遍等。自是別讃彌陀
阿閦。何得引是本師佛耶。故今遮云若如
此者。普賢本讃本師釋迦如來。今云東西
諸佛遍此何成讃我本師耶。四中引華藏
者。娑婆當中刹海種内第十三層。而有十三
佛刹塵數世界圍繞。無量壽佛國。但言從此
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尚未能滿一合之塵。
況於一刹塵數。況十三佛刹塵數。其十三重
内。皆是化境。況華藏世界刹海有十不可説
佛刹微塵數世界種。一一種中有不可説佛
刹微塵數世界。皆是本師之所嚴淨。其中
皆是遮那如來分身化往。安養近在十重之
内。何得非是本師釋迦。故云豈非是此佛
耶。五引他經成立中。二經分身已如前引。
既十方中皆是釋迦分身之佛。何得彌陀阿
閦佛等近而非耶。六遮其引難者。謂外引
二經。一引清淨平等覺經説法藏比丘。然
大寶積第十七無量壽如來會。説名法處比
丘。佛在耆闍崛山説。阿難起問白佛言。大
徳世尊色身諸根悉皆清淨。威光赫奕如融
金聚。又如眼鏡凝照光輝。從昔已來初味
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世尊。今者入大
寂定。行如來行皆悉圓滿。善能建立大丈
夫行思惟。現在去來諸佛。世尊何故住斯念
也。佛讃聖知便爲説。往昔過無邊阿僧祇
無數大劫。有佛出現號曰然燈。此前展轉復
擧諸佛。最後云世主佛。前無邊數劫有佛。
出世號世間自在王。彼佛法中有一比丘名
曰法處。有殊勝願詣如來所。以偈讃佛既
讃佛已。佛爲説二十一億清淨佛土具足莊
嚴。彼比丘悉皆攝受。攝已滿足五劫。思惟修
習便向彼佛。發四十八願發願已後。經多
劫修行成就功徳乃至成佛。後阿難問。此
法處比丘成佛。爲過去耶。未來耶。爲今現
在。佛告阿難。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刹。彼有
世界名曰極樂。法處比丘在彼成佛。號無
量壽。今現在説法。然後廣説其土莊嚴。釋
曰既如來説他昔因今果。何得判爲即本
師耶。二引法華經十六王子。即第三大通
智勝佛。經云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説
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爲眷屬。
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
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
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
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
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二名須
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
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
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釋曰既第一佛名曰阿閦。第九王子
即爲彌陀。十六釋迦。本因既殊。得佛又別。
云何渾亂言皆本師。故疏。釋云皆是方便。
復更問言。豈法華經判爲方便。今當還引
法華答之。法華壽量品云。於是中間。我説
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
方便分別。則等言已等十六王子。復應問
言。然燈去今方一僧祇可爲方便。自在王
佛大通智勝。已經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
祇劫豈爲方便。故應答云。然燈雖已久矣。
比之壽量劫數不多。謂説大通但磨三千
大千地種以爲其墨。過於東方千國土即
下一點。以爲校量彼佛滅度。但過是數無
量百千阿僧祇劫。豈同壽量説成佛遠。經
云。譬如五百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
世界。假使有人末爲微塵。過於東方五百
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
行盡是微塵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
者。盡以爲塵一塵一劫。我成佛以來復過於
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釋曰。以此之
喩方之大通。三千墨點非可類矣。自此劫
來皆是方便。故然燈等言無不該也。是以昔
人云。十六王子尚掩成道之初。斯言愜當。則
知彌陀阿閦佛等。皆是本師成佛後事義無
惑矣。自在王佛展轉多劫。但以數明劫。豈
如末塵爲劫耶。疏。以理推下。第七結成正
義。十方諸佛皆我本師海印頓現。且法華分
身有多淨土。如來何不指己淨土。而令別
往彌陀妙喜。思之故知。賢首彌陀等佛皆本
師矣。復何怪哉。言賢首者即壽量品中。過
百萬阿僧祇刹。最後勝蓮華世界之如來也。
經中偈云。或見蓮華勝妙刹賢首如來住其
中。若此不是歎本師者。説他如來在他國
土爲何用也。且如總持教中。亦説三十七
尊。皆是遮那一佛所現。謂毘盧遮那如來。内
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從四智流四方如
來。謂大圓鏡智流出東方阿閦如來。平等性
智流出南方寶生如來。妙觀察智流出西方
無量壽如來。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
如來。法界清淨智即自當毘盧遮那如來。言
三十七者。五方如來各有四大菩薩。在於
左右。復成二十。謂中方毘盧遮那如來四大
菩薩者。一金剛波羅蜜菩薩。二寶波羅蜜菩
薩。三法波羅蜜菩薩。四羯磨波羅蜜菩薩。東
方阿閦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薩埵菩薩。二
金剛王菩薩。三金剛愛菩薩。四金剛善哉菩
薩。南方寶生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寶。二金
剛威光。三金剛幢。四金剛笑。西方無量壽如
來。亦名觀自在王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法。
二金剛利。三金剛因。四金剛語。北方不空成
就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業。二金剛法。三金
剛藥叉。四金剛拳。已上總有二十五也。及
四攝八供養故三十七。言四攝者即鉤索鎖
鈴。八供養者即香華燈塗戲鬘歌舞。皆上有
金剛下有菩薩。然此三十七尊各有種子。
皆是本師智用流出。與今經中海印頓現大
意同也。問若依此義豈不違於平等意趣。
平等意趣云言即我者。依於平等意趣而
説。非即我身如何皆説爲本師耶。答平等
之言乃是一義。唯識尚説。一切衆生中。有
屬多佛多佛共化以爲一佛。若屬一佛一
佛能示現以爲多身。十方如來一一皆爾。今
正一佛能爲多身。依此而讃方讃本師。疏。
然此段下第八辨其兼含。此含第十七徳。故
至下文説相則少。所以此中兼此徳者。有
二意故一爲類例義相似故。不欲繁文故
現妙喜極樂等土。二者以第十七成於此
段。全是今師由差別土皆是本師一佛現故
不見此意。豈知經旨勿輕爾也。疏。文中
有三。前二云同者順功徳中平等徳故。疏。
五或見釋迦下。約經即到無障礙處。疏中先
引無著立功徳名。後謂一切時下。將釋論意
以會經文。彼論具云謂已慣習一切煩惱。及
所知障對治聖道即一切智。及定自性以爲
能治故。無著論詺爲修治。又已到於永離
一切障處故。經。名爲到無障處。經中別説
但明十度。而掲總云供養諸佛修行道。則無
所不具。疏。有等言。疏。既云已經多劫。則
不定始成者。即此段初半偈經云或見釋迦
成佛道已經不可思議劫。所以疏中牒此言
者。遮天台師之謬釋也。謂彼學者多云。華
嚴雖則玄妙。而有二事不如法華一兼別
義。是故不説聲聞作佛。二説如來始成正
覺。不説本師壽量久成。故疏中指此經文。
即是此經説久成處。若以此後不得該
前則法華壽量不能該於我始坐道場者於
三七日思惟等跡。就彼師以久成爲本。始
成爲跡。今經之本則非古非今。若就跡門
則能今能久。生公亦云是以極設長壽言。伽
耶是之。若伽耶是者非復伽耶。伽耶既非。彼
長安獨是乎。長短斯非則所以長短存焉。誠
爲妙悟。不説聲聞得作佛者。約不共義。
既不厭捨曾何棄之。況一成一切成。無一
衆生不具佛智。善須得意勿雜釋經。疏。
六有三偈下。即經不可轉法。疏中先引論立
名。後於中下便以論意釋經。彼論具云由
有上徳故。他不能轉。利有情事故次明
之。謂教證二法皆不爲他所轉動。故無
有餘法勝過此。故言初二即教證二道者。
二偈之中各含教證。初句證道次諸地句含
於教證。次半偈唯教後偈之中。堪忍不退皆
是證道餘即教道。疏。七或現兜率下。約經即
所行無礙。疏中先出功徳名。後於中下科文
解釋。彼論具云顯示如來於所化之中。無
高下礙故次明之。謂世法八風不能拘礙
故。八風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降神處宮
即是利也。棄榮離俗即是衰也。若生若滅有
苦樂也。學異行者兼於苦樂多明苦也。坐
道樹下示降魔毀也。正覺譽也。涅槃起塔亦
爲衰也。次三處天多明四順。次六巧化義
兼逆順。疏。八如來住下。即經立不思議。疏
中先依論立名後科文釋義。論云。由依前
方便能作利益之事故次明之。謂十二分
教名所安立。由深廣故不可思議釋經可
知。疏。九具足下。即經普見三世。疏中初依
論立名次謂記別下。是指論解。論云以上
加行利有情事三世諸佛悉皆平等。故次明
之。謂於三世平等性中。能隨解了過去未
來曾當轉事。皆如現在而授記故。後從故
云皆悉明見矣。是擧經帖。疏。十有四偈等
者。約經即身恒充滿一切世間。疏中但出
功徳之名耳。無性詺云。顯上利益一切頓遍
非次第作故。次明之。經中多分説變化身
略無受用。疏。十一等者。約經即智恒明達
一切諸法。無性釋云。以於上十六彼彼之
處。作斷疑事故次明之。疏中先出功徳名。
後於一切下論釋於一切境。善決定故欲斷
他疑。要須自斷方能斷他。經中既爲世師
内外兼了。故能斷疑。疏。十二有九偈等者。約
經了一切行。疏中先出功徳名。後謂遍了下
論釋無性生起云。由所化生性有差別故次
明之。離世間品。但名了一切行。若深密等。
云於一切行成就大覺。無性云入種種行法
成大覺故。經文中隨其心行現種種形。説種
種法乃至爲説覺分諸寶華諸聖功徳。即是
皆成大覺義也。疏。十三如來下。約經盡一切
疑。十一是斷自疑。此斷他疑。疏中先出功
徳名。後謂佛智下解釋。彼論具云。由即於
前所化。有能善巧別知故次辨之。謂聖聲
聞。言此人全無少分善根。如來知彼善法
當發現證。過去微少善根種子所隨故。故經
文中無礙智見一切衆生。以無邊門皆令
成熟。疏。十四下。即經無能測身。疏中先立
功徳名後謂隨解現身故即論釋也。若解深
密。云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不可分別即無能
測。無性生起云由上云善巧別知故。此次云
於前所化邪正及倶行中。無有分別。故今
經中。情與非情萬類皆現。乃至云佛身功
徳海亦爾無垢無濁無邊際等。疏。十五下。即
一切菩薩等所求智。疏。中先出功徳名。後意
云下。以論意釋。具足論云爲欲引發不定
種性聲聞。菩薩唯讃大乘故次明之。言等
所求者無不求故。疏。十六如來下約經即
到佛無二究竟彼岸。疏中先論立名。後釋經
法身相。今初無性釋云。爲遮所化於大師
所疑一切智非一切智故次明之。由滿諸
度是一切智。論云平等。釋經無二。平等有
二。一法身平等。於法身滿中諸度故。二
果位諸度無増減故名爲平等。親光則以
住於法身即是彼岸。無著則以彼岸是於
法身所有。二義倶通。疏然同下二。釋法身
相即第九論彼果分。中論云。諸佛法身以何
爲相。應知法身略有五相。一轉依爲相。謂
轉滅一切障離染分依他起性故。轉得解
脱一切障於法自在轉。現前淨分依他起
性故。故經云雖無所依。成離染依故也。
無不住得淨分也。二白法所成爲相。謂六
波羅蜜圓滿得十自在故。故疏。云圓滿自
在。三無二爲相。謂有無無二爲相。由一切
無所有故。空所顯相是實有故。有即爲二
爲相。業煩惱盡非所爲故。自在示現有爲
相故。異一性無二爲相。由一切佛所依無
差別故。無量相續現等覺故。故經云其性
非有非無故。正是初意。四常住爲相。謂眞如
清淨相故。本願所引故。所應作事無竟期
故。此有三身常義故。經雖無不至。即應化
普周受用廣遍。二身常義。而不去者。自性身
常不去。即不變常無不至。即相續不斷常耳。
五不思議相。謂眞如清淨自内證故。無有世
間喩能喩故。非諸尋思所行處故。故經云
一切三界無倫匹即無喩能喩。以出世間
言語道故非尋思所行。而五相相融爲法
身體。疏。但略配故鈔委出。疏。或略不喩者。
以案文釋空中之畫。若準新經乃有三喩
謂如空白日。亦如夢則空可喩二。謂無所
依及常住相。如白日喩喩白法爲相。如夢一
喩喩無二相。欲言其有覺竟無實。欲言
其無夢境歴然。故非有無爲無二相。其不
思議後偈顯之疏。十七有一偈者。約經即具
足如來平等解脱。疏中先立名。後既隨解而
現下釋經。論云。以外人聞上平等謂同一
性故。次説言不相間雜。謂一切如來十身
體用各各別故。猶如冥室千光。結此一段差
別佛土。上第四門已兼明竟。故此但略顯不
思議故不可爲喩。疏。十八下。即經證無中
邊佛平等地。疏中但出功徳名耳。無性云。
由疑上如來妙智究竟非一非異其相云何
故次明之。此無中邊等。常無常等皆二邊
相。論立名中言方處者謂諸世界。無分限
者。釋無中邊。無中邊言略有四義。一虚空
無中邊。佛徳如彼無有分限。二世界無中
邊。諸佛十身即於其中。稱世界量平等遍
滿。三此法身等於佛地中。平等遍滿無中
無邊無有分限。四此法身等遍一切處。爲
諸衆生現作饒益。然非自性無中邊故。經
中明身如摩尼具無量色。即第二充遍一
切。然非色非非色爲無中邊。即第三四義其
隨現無住。亦第三義及第一義無分限故。親
光詺此爲眞如相殊勝功徳。義亦全同以其
雙非復無住故。疏。十九一偈攝三種功徳者。
約經即極於法界等虚空界。窮未來際配三
徳名。疏文具之即以實際。配於經中窮未
來際。然第十九功徳。無性云。以上言無中
邊相。云何無相故次明之。極於法界謂此法
界最清淨故。離諸戲論是法界最清淨相。能
起等流利益之事。極此法界無有盡期。第
二十等虚空界無盡功徳。無性云。謂上作利
樂皆無盡故。此約自利無盡。故論云。謂如
虚空經成壞劫性常無盡。如來一切眞實功
徳亦復如是。其窮未來際。云究竟功徳者。
論云。如未來際無有盡期。如來利他功徳
亦復如是究竟無盡。然上二句無著但云無
盡功徳等不言開合。無性開二故但云第
二十初有一生起。上來且欲將後二偈。以
爲總結故。配三徳。理實後二正是等虚空
界。窮未來際無盡功徳。故疏。云亦是別顯無
盡功徳。疏。法性深廣下。即大文第四謙讃迴
向。上半謙讃上句讃下句謙。下半迴向三處。
初迴向實際。後二迴向衆生及迴向菩提。
然迴向菩提復有二意。一自成佛菩提。二
令他成。令他成者。義同迴向衆生。菩薩發
心不期自爲即以向他爲自益耳。故令
含識同證菩提。賢首法師發願偈云
    誓願見聞修習此 圓融無礙普賢法
    乃至失命終不離 盡未來際願相應
    以此善根等法性 普潤無盡衆生界
    一念多劫修普行 盡成無上佛菩提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九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