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No. 1735_ 澄觀撰 ) in Vol. 35

[First] [Prev+100] [Prev]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處攝生以顯勝徳。三時安住告下。許示昔
善引其問端。四爾時下設敬陳請。五以足
按下正示昔因。第三善男子我得下示己法
界。於中四。一標名體用。謂一念之智冥乎
法界。則不可壞。此中則無所不生故名爲
藏。由賢位既滿。總會三賢。爲入地之因
故。顯善財之福常隨地神之智不壞。是則昔
因不失能入證矣。常以此下略明其用。二善
男子我憶下別顯業用。由智不壞故常憶
等。三乃往古世下顯得法時處。四我於此下
總結純熟。後三段可知。十迴向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七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八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入法界品入六十
八經
自下大文第五有十善友。寄十地位。即分
十段。第一婆珊婆演底夜神寄歡喜地。城
名迦毘羅者。此云黄色。往昔黄頭仙人依此
處故。黄是中色表契中道故。又此是佛生
之城。表初地生佛家故。婆珊者。此云春
也。婆演底者。此云主當。以於春時主當苗
稼故。謂顯初入地能生長萬行。護衆生
故。地上多見夜神者。證智玄妙雜相破闇
故。下九天神準梵本。皆是女神。瞿波亦女
者。地上證於同體慈悲女之状故。第一依教
趣求中。先依前修證。後漸次下趣求後友。
於中先至時處從東門入者。開明之初。顯
入證之始故。見日沒者。是夜神故。表分別
見日皆已亡故。後心念下生渇仰心。第二作
是念時下。明見敬諮問。於中二。初見友依
正。於空見者。城表教道空表證道。宗説兼
通。如日處空故服朱衣者。證智明顯故。法
門星像。不離一身如體。化生作用。不離一
毛之性。二善財童子見聞下設敬諮問。第
三時彼夜神下稱讃授法中二。初稱讃。後善
男子我得下授己法界。於中三。一標名體。
二顯業用。三得法久近。今初。一切衆生癡暗
者。即所破二愚。法光明者。即是能破二無我
智。又破衆生闇爲悲。法光明是智。悲智具
故。二我於惡慧下明業用中二。先長行後偈
頌。前中二。先興救物之心。二我於夜闇下。
正明對縁救攝。於中十門。初一總明。爲海
難下別顯。今初有四種。一夜等爲救時。二海
等爲救處。三遭盜等爲所救。四種種方便爲
能救。後九門別顯中。文皆有二。先救世苦
令得世樂。後以迴向大願。令其究竟離苦
得樂。九中一救海難衆生。二爲在陸地下
救處陸衆生。三一切衆生下救求不得及行
山險衆生。四救樂國土衆生。五救著聚落
衆生。六救闇夜衆生。七是諸衆生無有智下。
救惑業衆生。八或病所纒下救八苦衆生。
九入見稠林下救惡見衆生。文並可知。二偈
頌中二十一頌分四。初一頌法門名體。二
有四頌擧因勸修。即四無量。三有十頌顯
果令入。即六處殊勝。四有六頌明業用廣
大。三得法久近中。先興二問後還兩答。
答中有二。先答發心時節。後答得法久近。
今初有六。初總顯本事因縁。二時彼城東下
明初佛興世。三蓮華城内下善友勸發。四令
王夫人下正發大心。五時王夫人下結會
古今。六我於彼佛下發心成益。二過此劫
已下答得法久近。於中二。初總顯得法因
縁。後我纔見佛下正明得法。於中三。初得
方便三昧。謂上見諸佛下化衆生。次以聞
法故下得此解脱。後得此解脱已下廣顯業
用。第四謙推可知。第五指示後友。云菩提
場内者。得無誤犯。由契理故。理即菩提
場。友名普徳者。最勝法界無徳不具故。淨
光者。正智證入離誤犯之垢故。即前淨月。
故云本從發心。第六爾時善財下戀徳禮辭。
於中二。先以偈讃表戀徳之深。於中十偈
分四。初四讃身心超勝。次三明大用無涯。
次二益物不虚。後一結徳無盡。二時善財
下作禮辭退已下六
十九經
第二普徳淨光夜神。寄離
垢地。善友義如前説。文則具六。且分爲四。
第一依教趣求。第二見敬諮問。第三稱讃
授法。第四戀徳禮辭。今初。先念前法有
十一句。初一念發心餘十念得法。第二頂
禮下見敬諮問。第三夜神答下稱讃授法。先
讃後授。授中二。先長行後偈頌。長行中三。第
一正授法門。第二謙己推勝。第三指示後
友。初中二。先總答所問。後別示己法。今初。
有標徴釋結。釋中有十句。初總餘別。別中
三。是智法光明。四放光利益。五常光發焔餘
可知。二善男子我得下別示己法。於中二。
先標名體。謂契理無著爲寂靜。止觀雙運
爲禪定。正法樂住爲樂。大用無涯爲普遊
歩。後普見三世下廣顯業用。於中四。初明
攀縁如實禪。同如來清淨禪。即寂靜業用。
次現法樂住禪即定業用。三明引生功徳禪。
四饒益有情禪。此二即普遊歩業用。今初。
文中有標徴釋。標以見佛無著故寂靜。釋
云所以無著者。窮了如來之體性故。文有
十非。大同中論八不。謂不去不來不生不滅
爲四。其非實非妄即是不常。非遷非壞即是
不斷。一相即非異。無相亦非一。二善男子
我如是了下明現法樂住禪。先牒前起後。
後思惟下正顯四禪。初禪中。思惟觀察即是
尋伺。當對治支。堅固莊嚴猶是尋伺之相。
次不起一切妄想分別。即所離障。然世禪但
離欲惡不善。今一乘深妙故。離一切妄想。
次大悲救護一切衆生。即利益支。謂離自
憂念衆生憂故生喜樂。後一心下即所依
支。謂彼二依止二禪中息一切意業。即滅
覺觀。次攝一切衆生。是一心智力勇猛。是
内淨無覺無觀。次喜心悦豫是定生喜樂。修
第二禪即彼二。依止下三四禪準此。三禪
中初思惟一切衆生自性。即捨念二支。謂捨
離前攝生之喜。於此捨中不失念故。厭
離生死即慧樂二支。謂正知生死不可喜
故。厭離即得眞寂之樂。四禪中二句通具
三支。謂苦喜憂樂皆是衆苦熱惱。於下苦
中横生樂故。四受倶亡故。云悉能息滅即
捨念清淨。既無苦樂即是中受。三増長圓
滿下引生功徳禪。遊戲神通即普遊歩義。上
來皆約一乘。異於三地寄法故。乃至云普
入法界。四善男子我修此下明饒益有情禪。
種種方便無不饒益。亦普遊歩義。文中三。
初令修四念處等觀。次若有衆生下明作道
因縁。後復次下令修四正斷。第二我唯下
謙己推勝。第三去此不遠下指示後友。去
此不遠者。同寄世間故。菩提場右者。依理
發光義便易故。喜目觀察者忍惡視物故云
喜目。發聞持光故云觀察。後偈頌十三偈
分三。初十偈頌正授法門。次二頌謙己推
勝。後一頌指示後友。前中頌前十法。文小
不次。初四如次頌前四法。五超頌第七。六
頌第六。七却頌第五。八頌第十。九頌第八。
十頌第九。第四禮辭可知第三喜目觀察衆
生夜神寄發光地。文具六段。第一依教趣
求中二。初依前友教。念友成益。後作是念
已下趣求後友。得友加持於中四。一欲
趣後友。二時喜目神下得友加持。謂加令
知近友之益。三時善財童子遽發下加所成
益。謂依前能加而起念故。如次以此十句
對前十句四。爾時善財下正明趣後。第二
見彼下見敬諮問中。但略明見已含敬請。
第三入普喜幢下示己法界。謂懸爲示相義
當答問。於中三。初標名體。次顯業用。後
出所因。今初。無不攝伏爲大勢力。遍稱
群機故云普喜。摧伏高顯所以名幢。第二
於其身上下明業用。於中三。初顯無涯之
用。次爾時善財見聞下覩用獲益。後爾時
善財得此下慶益稱讃。初中謂毛孔身雲無
有盡故。於中二。先出通説修行身。後復於
一一諸毛孔下出演説本行身。前中三。初總
標亦是釋名。次所謂下別顯十度。如次十
度各有又出。以爲揀別。其間深旨如理思
之。後如説菩薩諸波羅蜜下類通餘法。種種
行法者。神通度生菩提分等。二出演説本
行身中四。一出能説之身。二於彼一切衆
生下明演法之聲。三以如是等聲下顯所説
之法。四如是説時下彰説之益。前二後一可
知。三所説法中二。先説本行十度行法。後
又説下類通所餘行法。今初忍中。惡作屬身
惡説屬口。禪中有六句。一名體。二資縁。三
造修。四獲得。五治障。六起用。下之五度句
雖多少。例此可知。般若中日約破闇雲。約
演法。藏顯包含。方便中體性通事理。理趣
謂意趣。後類通餘行中。具四菩薩行思之。
二覩用獲益。即證入法界。於中三。初顯證
因縁。次則得下正明證入。後何以下徴釋
所由。三慶益稱讃中十偈分四。初一偈現説
之因。次一現説之意。次六現説體相。皆即
寂之用。後二總結現説無礙。第三爾時善財
下明出所因。於中先興二問。後具二答。於
中先以偈答。後會古今。前中總九十一頌
分二。前七十九頌答發心久近。後十二頌
答得法時節。前中有十。復次初寂靜音劫。
正是發心之時。有三十一頌分六。初一偈
總標。二有八偈顯其本生三有十偈明發
心本事。四一偈正顯發心。五六偈明發後之
徳。六有五偈轉値餘佛。未得慧眼者。未得
十解正慧明故。二天勝劫中有四偈半。無而
計爲有者。未解即心自性故。餘之八劫偈
數可知。三梵光明劫中。未能明了法者。
未了十行眞實行法故。四功徳月劫。未得
善巧迴向深智趣佛智海故。五寂靜慧劫。
未得地上二空眞如清淨法故。六善出現
劫。未淨修道之障故。七集堅固王劫。未得
六地縁生深順之忍。八妙勝主劫。修最勝道
者。六地般若爲勝道故。九千功徳劫。未得
八地淨無生忍故。十無著莊嚴劫。四頌半。但
言供養者。下明得法故。又前次第皆言未
得。後後則已得前前思之。亦可。初劫已得
初地未得第二乃至第九未得第十地第
十劫中方得圓滿故。其劫名亦順地義。如
文思之。第二次有佛出現名爲功徳幢下。
答得法時節中。即前無著劫得此法也。於
中二。初四偈得無功用之三地。謂八地無依
大願。九地滅定總持。十地成如來力。後八
結成普賢行位。於中三。初四偈半牒擧大
心之始。次二偈半明成徳之終。後一偈總結
圓滿。因果圓融初後該徹故。入普賢道。二
會第四謙己推勝並可知。第五指示
後友。同在證位。故云於此會中。起精進行
爲普救衆生。智焔吉祥稱爲妙徳已下第
七十經
四普救衆生妙徳夜神。寄焔慧地。文但有五。
二三合故。第一依教趣求中。先修入前法。
後一心願得下趣求後友。第二時彼二神
下。聞見法界即合二三。謂約善財則是見
敬。若約夜神所現即是解脱業用。便爲默
授法界。若約二文開辨則先明見敬諮問。
後答因縁。方爲正授法界。今依合科總分
爲四。一現光加持。二蒙光獲益。三三業敬
讃。四問答因縁。今初調伏衆生解脱即光所
依。是己法門名體可知。第二善財爾時下
蒙光獲益謂得三昧見大用故。於中二。
先得定。謂三業六根皆離障故。云究竟清
淨。即淨智圓滿。摧障爲輪故所見無礙。後
得此下明見大用。於中二。先見用所依處。
後一一塵中下明所見事。於中三。一所化處。
二能化益。三所化意。前中二。一總明處類。
二又見下別明塵中之刹。趣雜穢等者。轉變
向染淨故。雜染清淨者染多故。下句反此。
一向淨者對上二故。初之二句乃是總明。
二如是等下明能化益亦二。先總明。後令地
獄下別顯。於中先化五道。後又見一切衆生
下明化九類。三爲成就下明化意中。爲
成諸法通能所化。第三時善財童子見此
下。三業敬讃中三。初身心敬重。二時彼夜神
下顯友自在。三爾時下口以偈讃。二十偈半
分二。初偈總餘偈別。別中二。初九偈半明
光用無涯。後我承下述前蒙光獲益。於中
三。初半偈推功歸本。次二偈半述得三昧。
餘述見大用。第四問答因縁中二。先問後
答。問中有三。一問名前來標名集經者言
故。此方問。二問得法久近。欲顯久修徳
遠故。三問修因淨治。求入路故。後夜神
言下答中二。先歎深難説。後我承下承力
爲説。今初。深相云何。若約得時時久遠故。
非久近故。若約修因因行廣故。若通上二
契理深故。若約名説名如體用故。名者實
賓。難窮實故。文有標及徴釋可知。後承力
爲説中。先長行後偈頌。前中先標許。後善男
子下正説。於中二。先通答三問。後別答修行
治淨問。今初分三。一答得法久近。二明發
心之始。三結會古今。今初十段。一總擧劫
刹佛興已略。酬其久近。二其佛世界下通
顯刹相。三此界東際下別顯生處。四有轉輪
王下明本生父母。五其有一女下明本生身。
六爾時衆生下。衆生起惡爲佛現因。七時彼
城北下佛興益物。八時普賢下明善友引導。
九時轉輪王女下。明徳女修因。十普智寶焔
下聞經得益。前六可知。就第七佛興益物
中三。一明得道之場。二須彌山下總顯佛
數。三其第一下別明初佛。於中七。一總明
成道。二其彼如來下成道前相。謂放光調
機有十一重。一一重中。各有光明業用成
益。以益對名可以思準。若約表法。則前十
爲次第十度光。後一爲圓融十度光。以此
照心則自智出現。三滿七日已下動刹集
衆。四爾時彼世界中下現相顯徳。五善男
子此普照下明成道依正。六善男子彼普智
寶焔下始成正覺。一成一切成故。七隨衆
生心下轉正法輪。於中三。初總標轉法。二
於一一下顯其成益。於中初益凡夫。次益
二乘。後益菩薩。菩薩中先成行。後發菩提
心下成位。菩提心是住位。菩薩道是行位。淨
波羅蜜是迴向位。以大願海淨治前度故。
後二句是等覺位。三善男子彼普智下結無
間斷。第八善友引導中六。一知機起惡。
二化現妙身下現身超勝。三時諸衆生下物
機驚怪。四爾時普賢下告語佛興。五時聖
王女下女發大心。亦是入法之因。六善男子
時轉輪王下父王詣佛。於中四。一身處虚
空。二以偈讃引。於中十偈初一總勸。次五
偈釋勸。後四偈結勸勝故應往。三爾時下
廣興供雲。四到已下至彼修敬。第九徳女
修因。於中三。一嚴具奉佛表修萬行。向佛
果故。二時莊嚴下見佛現變。表因小果大
故。三既見是已下覩變獲益。第十聞經得益
中三。一佛爲説經從總相爲名。二時彼女
人下正明聞益。於中亦三。初得三昧益。文
有總別。次得如是等下得大心益。即悲智等
心。後一心思惟下成夫願益上之三益。即
調伏衆生。解脱三事皆調伏之法故。三時彼
如來復爲下顯發昔因。第二善男子復於此
前下。明發心之始。於此前者。即得法劫之前
也。顯前得法非無因也。第三善男子於意
云何下結會古今。於中三。初結會得法時
身。次我於彼時下結發心之始。後次復引導
下正結得法。此方酬其名即前三益。第二
善男子過彼毘盧下。別答修行淨治。前有聞
法修行。是得法之前。此是得法之後。於中
二。一別擧大光劫。二善男子此世界中下。總
顯諸劫。今初分三。初總明。次其最初佛下
別顯。其中經名説者當演。後善男子如是下
顯其最後。二總顯諸劫中三初總標。次彼
諸如來下得法修行。後善男子我依下見佛
行成。第二偈頌四十一偈分三。初二偈擧
法誡聽。次三十八偈頌前正説。後一偈擧
因勸修。今初即頌前標許。就頌正説中。
通頌得法久近及修行清淨。於中二。先三十
六偈頌最初一劫。廣前長行。有百一十佛。
表十地等覺。各以初佛爲主餘九爲伴。思
之。後二偈頌前總顯諸劫。亦表智滿行圓
無非佛故。第四去此不遠下指示後友。亦
以證同。又禪依進發。故云不遠。禪故寂靜
入俗演法化物深廣。故云音海。然此神即
普救之母。表眞精進却從定生。起心動念
是妄非進故。餘可知已下入第
七十一經
第五寂靜音海
夜神。寄難勝地。文中具六。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頂禮其足下見敬諮問。第三時彼夜神
下稱讃授法。於中先讃。後善男子我得下正
授法界。於中二先略標名體。準下有二
意。一化生遂志故。生喜即福徳莊嚴。二觀
佛菩薩勝用故。歡喜即智慧莊嚴。觀化既
無間斷故。喜亦念念出生。後善財言下廣
顯其相。於中三。初顯解説業用。次明解脱
所因後彰發心久近各有問答。今初先問有
四。一問所起業用。二問所行之境。三問能
起方便成上所起。四問能觀之觀成上所
行。後答中即分爲四。初答起何方便。以悲
智雙運等心。爲能起之方便。二發是心已下
答爲何事業。正以化生爲事業故。三復
次善男子我常觀察下。答作何觀察。謂觀
察菩薩如來。四又善男子此解脱無邊下。答
行何境界。以無邊無盡甚深廣大能所不二
爲所行境。問中欲顯能所別故。先問所成
後問能成。答中欲顯能所相成故。隔句相
屬。又由能起所故先辨能。又觀察中雖有
所觀意在能觀。所行境中雖是所行而義
兼能所故。四問全別。是以晋經行何境界
名何境界。云何此則兼通分齊之境。非但所
觀。今初能起方便中有二十心。前十起上
求大智心。後我發起令一切衆生超過下十
心。下化大悲心。第二答所作事業中。有標
釋結。初標可知。二所謂下別釋。有三十七
門分三。初十五門隨其便宜。以十度化
治其十蔽。於中初五門雙明捨戒。以捨一
切著則戒淨故。後十心明餘八度。而般若
及願各有二門。次色相不具下有十二門。
化無功徳衆生。令得佛因果功徳見第一
義。後貪行多者下十門。但以對治門破其
惑障。三善男子我以此等下總結化意。見
物成益故大歡喜此即釋名中初意。第三答
觀察問中二。先觀菩薩境界。後善男子我觀
察此道場下。觀佛勝用。於中三。初結前生
後。知佛神力下義當生後故。次我觀毘盧
下正顯有其十門。後我見是已於念念下總
結。近結前之十門。亦遠結前觀菩薩境。
以所觀境皆稱性故。於中先標喜成益。
後何以下徴釋益由。以能觀之大智稱法
界之體相故。所生信等等一切智。第四答
所行境界問。通二種境。如言入法界門即
所觀境。發一切智性心即分齊境。餘可準
思。文中分三。初十門法説。次猶如影下二十
二門喩説。以深廣相難可知故。後我今爲
汝下一句總結勸修。第二爾時善財童子下。
明得解脱因中。先問後答。答即十度爲因
可知。第三善財童子言聖者下。明發心久
近。欲顯道根深故。先問後答。答中二。先長
行中三。初於餘刹海中發心修行。二然後命
終下。於娑婆界中修行得法。三善男子汝
問於我下結酬其問。今初分二。先於第一
刹塵劫修。後於第二刹塵劫修。前中分五。
初總顯刹海。二此世界中下別彰時處。三有
佛名不退下。顯於初佛發心得定。此即正酬
發心之問。自此已去皆顯修行得法。是知先
問。亦含問其得法久近。神名具足等者。亦
表五地入俗福智高勝故。四此道場中次
有如來下。略擧次前九佛。五善男子清淨光
下。結略顯廣。此擧一劫之中刹塵數佛。
皆悉供事。二從此命終還即下。於第二刹塵
劫修行。界不異前故云還即。劫時有異言
歴刹塵。前雖數數命終。今語前劫之末。是
知前普光明幢劫。即是大劫。其中已含有
刹塵數小劫。此中但明塵數小劫。略無大劫
之名。二文影略故下結云。於二佛刹微塵
數劫中。修菩薩行。是則前段一如來興義當
一劫。若以普光明劫爲刹塵之一。此命終
之下結成刹塵之劫。則闕二字。故晋經言
於彼世界。經二佛刹微塵數劫。方順下文二
劫之言。一劫已有刹塵之佛。則佛彌多矣。第
二於娑婆世界修行得法中二。先擧此前三
佛。後次値毘盧下顯遇本師得今解脱。則
前所得望此皆因。於中二。先名體。後得此
解脱已下明業用。此中業用。非獨事業。良
以前之四問皆業用故。故此通包。於中二。初
標所入海數。後見彼一切下明海中所見。展
轉深細略爲四重。一刹海中塵。二塵中之
刹。三刹中之佛。四又亦見彼下佛毛變化。於
中二。先通力演法。後我得下明夜神悟入。
於中有二。一總顯能所悟。二一一法門下
明重重微細。於中二。先總顯十重。後一一
智光下。別顯智光之用。今初有十重一切。
顯無盡法門。十中前五約所悟。一法門者。
如般若一門中有多契經。二隨一契經詮
多深廣之法。謂含諸度等。三隨一深法有
多品類。四隨一類中有多事法。其一一法
含旨如雲。五隨一根本法雲。流出衆多支
派後五約能悟可知。二別顯智光之用者。
是第十一重但廣最後一重。功用無邊則類
前重重不可盡也。於中初句總該横竪後
知無量如來下。別顯横竪之中所知於中
五。一知如來因地之行。二知往昔超菩薩地
下。知佛因地之位。三知爲菩薩時常見下。
知因地作用。上三知因。四知無量如來放大
光下知果用。五彼諸如來下總知因果。第
三結酬其問中三。初結此前。次及此劫中
下。類顯未來及於餘界。後善男子下結勸
修學。第二偈頌有十偈分三。初一誡聽勸
修。次八正明昔行。於中前四智行上供。後
四悲心下救。後一結行分齊。第四謙己推
勝。第五指示後友。般若爲得佛之所持。言
菩提場。般若若現則善守心城及一切智城。
萬行由生爲増威力。第六戀徳禮辭中。初以
心觀。次以偈讃。後以身禮。偈中十偈分四。
初一明因友得見。次二寄對顯勝。次六當
相顯勝。後一總結圓融。第六守護一切城
夜神。寄現前地。第二見彼夜神下。見敬諮問
可知。第三時彼夜神下。稱讃授法。先讃發
心之相。後善男子我得下。正授法界。於中
三。初標名體。二顯業用。三辯法根深。今初
即事契理。故曰甚深權實無礙蘊攝妙辯。
稱爲自在。依此演法普應群機。是爲妙音。
二爲大法師下顯其業用。於中三。初總明次
別顯。後結益。初中二。先十句彰法施之徳。
後佛子我以此等下顯法施之意。第二善男
子我以如是淨法下。別顯業用。於中三。
初釋甚深。次釋自在後釋妙音。初中三。
初總標。次何者下徴列。列法界中十種別
義。約十種行顯之。以行必稱理理由行
顯故。謂一無分量。二無邊際。三無齊限。四
無涯畔。五竪無斷絶。餘可知。後善男子我
作下結前觀益。二又善男子我如是正念下。
釋自在義謂總持權實故。各就所持立名
可知。三善男子我或爲衆生下。釋妙音義。
於中二。先別明後總結。今初有二十三。
初三約三慧。後二十句爲十對。約廣略
辨。略言一者通理通事。理一有者二十五。
昔理無二故。事一有者。同一有爲故。餘可
思準。後我以如是等下總結。第三善男子我
入下結益中二。先別結甚深益。由入無差
別故住劫而不疲。後我成就下。通結妙音
自在總持故。増長解脱。妙音故充滿法界。
第三時善財童子下辨法根深。先問後答。答
中二。先辨初劫修行。後後是已來下類顯
多劫成益。今初分二。一總擧刹劫。言世界
轉者。謂世界爲塵一塵一刹。復末爲塵故。
亦猶無量無量爲一無量轉等。若取迴轉
形。世界塵者。何以偏取此形。二善男子彼世
界下別彰遇佛。於中四。初總擧佛數興處。
二其最初下。別明於初佛得法。三次有佛
興下。略擧次前百佛。四善男子如是等下。結
略顯廣。二中分六。一標佛現。二彼佛出時
下父王出家。三法欲滅下惡世過興。四時
王比丘下滅過弘闡。五時有比丘尼下。王
女見聞發心得法。即正答得法久近也。六
於汝意云何下。結會古今成益。三略擧。四
結廣及類顯成益。文並可知。第四我唯知
下。謙己推勝中先顯己知一。略顯四種業
用。若約妙音釋。則不綺不離間不妄不惡口
如次配之。若約甚深釋者。不與理合皆
名戲論。理外發言即是二語。既與理乖則非
眞非淨。反此可知。後如諸下推勝知多。
第五指示後友分三。初指後位。次頌前法。
後善財得益。今初開敷樹華者。約事在香
樹閣内故。約位七地是有行。有開發無相
住故。二頌中頌前法者。臨去慇懃屬令修
學故。十一偈分二。初二偈頌前體用。餘頌
顯法根深。於中亦二。初頌初劫。後一偈頌
類顯多劫。前中三。初三通頌初後。次四別
頌於初佛得法。後一頌中間百佛。及後結
文。三善財得益。雖通由前。文亦近由此。於
中先長行敍益。後觀察下偈頌慶讃。十偈分
四。初一讃福智超絶。次四歎悲智甚深。念
念攀縁一切境。不礙分別事故。心心永斷
諸分別。常契理故。又上句約觀下句約止。
即止觀雙運了達無性。成無分別而起大
悲。成上攀縁。攀縁即分別耳。不唯屬妄。
次四總顯徳圓離障攝益。後一成行入位
已下入第
七十二經
第七開敷一切樹華夜神。寄遠行地。
初二可知。第三夜神言下授已法界。於中
四。一顯法行。二立法名。三明業用。四辨根
深。今初亦是法門所作業用。對先問行故。
總示其行未擧法門之名。於中二。先明安
樂衆生行。後善男子若有下利益衆生行。令
物斷惡修善故。於中先總。後爲慳吝下別
顯十度。治十蔽障。第二善男子我已成下立
法名。此有二意。一望前稱已益物悲智之
心。故生大喜。二者望後照佛攝生廣大悲
智故生大喜。第三善財言下明業用中。先
問後答。問中以是業用分齊。故云境界。答
中三。初總標。謂知佛攝生之智爲業用分
齊。二云何普攝下。略顯普攝之相。謂一切
物樂皆由佛得。故知佛攝。三云何知然下。
廣顯巧方便智。先徴可知。後釋意云。我見
如來從因至果。大悲巧攝故。知樂由佛生。
於中二。先總明。後善男子世尊往昔下別顯。
於中亦二。先發善巧普攝之心。後起善巧
普攝之行。前中亦二。先見發心之境沈苦
集故。後見如是下正發救心。令得滅道。於
中先並起慈悲後起觀察下雙運悲智。二
起如是心已下。起普攝行中亦二。先別明
利益衆生行。後善男子毘盧遮那下。雜明
種種行。前中三。初擧攝生行體。次以是方便
明攝生本意。後菩薩如是念念下辨攝
生周遍。即廣大義。二雜明種種行中二。先
明觀機彰苦集無涯。後起大悲心下顯修
行無量。於中三。初總明化益。次爲説種種
下別明化法。後令諸衆生下總結化意。第四
善財童子言下辨法根深。先問後答。答中二。
先歎深許説。二乃往下承力正酬。前中二。
先長行亦二。先歎深難知。後承力許説。前
中四。一標難知。非唯久遠難知。抑亦當時
發心。已得深法滿佛境故。況無久近相
非常見聞故。難信非聞慧境故。難知非思
修故。難解難入上皆心縁處滅故。難説者言
語道斷故。二一切下顯不知人三唯除下揀
去能知即善財之類。四何以故下徴釋所以。
以是佛境故。權教菩薩尚不能知。況前劣
耶。二然我今下承力許説。後爾時下偈頌。二
十一偈分二。初十九偈頌歎深難説。後二
偈頌承力爲説。前中四。初一偈頌標深難
説二有三偈頌不知人。三有一偈超頌前
釋。以是佛境故。惑者不知。四有十四偈總
頌揀去能知。次第頌前佛力所護等。恐繁
不配。説者隨宜。第二承力正酬中二。先長
行亦二。先正説後結會古今。前中四。初總
顯發心時處佛興。二善男子彼普光明下。別
擧本生時處。三其中有王下。明發心勝縁。
四時此會中有童女下。正顯發心本事。初二
可知。三中有四。初明大王治化。即鐵輪王
故云閻浮。二時彼世界下。五濁爲因感三
災果。壽命短促即命濁。資財下衆生濁。不修
下煩惱濁。任情下見濁。劫濁則通三。咸來共
繞下悲境現前。四爾時大王下正明起行。
於中二。先深起大悲。後作是語已下廣行
大施。於中八。一施令彌布。二其堅固下施
會大敷。三時彼大王下施主超倫。四爾時閻
浮下施田雲集。五時王見彼下施心殷重。六
善男子其王爾時下施願廣深。七已能深入
下施慧玄微。八不揀方下施時均普。第四
正顯發心本事中六。一發心身徳。二時寶光
明女下。正發大心同王心故。三爾時大王
下王發攝言。四時寶光明下女讃王徳。五
時彼大王下大王述讃。六王讃女已下施行
攝持。六中前三可知。四女讃中三。初標心
淨。次發口言。後展身禮口言。偈中五十二
偈分二。初二十五偈總顯王徳。後王父下二
十七偈。顯王本生。前中有四。初六偈明王
未興時損。次二偈明王興世之益。三有十
偈翻損成徳即翻十惡。四有七偈明依正
難思。後顯王本生中四。初四偈明先王世
末。次八偈明王興先相。三有七偈正顯誕
生。四有八偈生後之益。身禮及王讃述等
可知。第二善男子爾時一切下。結會古今。
第二爾時下偈頌。但是總相顯已能知。於中
先九明能知。後一結勸已下入第
七十三經
第八大願精
進力夜神。寄不動地。無功用道任大願風
普救護故。第一依教趣求略無念法。亦表無
功離念故。第二見彼夜神下見敬諮問。然亦
含二意。若約顯説則自此。盡偈皆第二段。
至夜神答言下。方屬第三授已法界。若約
密授則此現勝用已。爲授已法界。善財發
同善友心。便已得益。義雖通二爲欲順
文。且依前判就文分三。初見勝用。次時善
財童子下設敬證入。後爾時善財説此偈已
下。諮問法要。今初先總見所依。後現日月下
別顯身相。有二十四身。初十即應機攝化
身次現一切佛所下。六身是應法成行身。
餘是離障契理身。多隨内徳顯身差別。見
身了心。二設敬證入中四。第一設敬陳禮。
第二於善知下發増勝心。第三發是心已下
深證懸同。第四既獲此已下以偈慶讃。初
二可知。三中有標釋結。今初由前起同己
等十心故。得同善友等行。通論同有四
義。一人法無二。與一切法界同。二因果無
二與一切諸佛同。三自他無二。與一切菩
薩同。四染淨無二與一切衆生同。今云得
彼夜神與諸菩薩同菩薩行則正是第三。
義兼餘三。由見初。故則不殊餘二。方爲
究竟之同。良以八地證無生理。自他相作皆
無礙故。偏此明同。故下列中有無生忍。二
所謂下列釋。八十四同。各有標名釋義。文相
自顯。三時善財童子觀察下總結第四以偈
慶讃。十偈分三。初八頌前發増勝心。次第
頌前十句。初六偈各頌一句。第七偈上三
句。頌第七。下句頌第八。第八偈上半頌第
九。下半頌第十。二有一偈頌前深證懸同。
三一偈頌荷恩深重。第三諮問法要。前已
覩解脱之用故。不問云何修行。直徴名而
已。文有三問。第三夜神告言下授已法界。
前即默授。今方言授於中二。初答名問後
答發心久近。所以不答第三成菩提者有
二意故。一顯悲増如休捨説。二顯久成示
居因位故。下所救千佛尚已久成。況能救
耶。前中二。先標名。謂現身廣化。令生諸
善究竟得佛。故名爲根。後我以成就下。顯
其業用。謂契理之用故用而無涯。動寂無二。
於中三。初明内契理事。二而恒下明大用
無涯。略顯九十八種色身。并初後標結即爲
百身。起信等論。明八地當色自在地故。此
廣辨色身種種。約其類別非一。約一類而
多餘可思準。三念念中現下總結深廣。於
中四。一結所作之業。二善男子當知下結
能現所因。三善男子我入下雙結寂用無礙。
四一一身下結成深廣。第二善男子如汝所
問下。答發心久近中二。初歎深許説。後正
答所問。前中三。初牒問許説二善男子菩薩
智輪下歎法甚深三佛子菩薩智輪雖復下。
結承力説。二中先法説後喩明。今初先標後
釋。釋中先正釋本性約理。離分別約智。
超障約所斷後隨所應下釋妨。既無長短。
今説長短者爲利生故。欲長則長顯法根
深。欲短便短顯法超勝。後喩顯有五。一
皎日隨時喩。謂日體恒明映山出沒。智無
三世心障見殊。二日輪現影喩。謂白日
無來隨處隱顯。智輪常寂機見短長。三虚舟
運物喩。喩菩薩無住攝生。四太虚無礙喩。
喩於菩薩無功益物。五幻化無眞喩。喩即
用而寂。然上諸夜神歎深。皆倣斯法喩。三
結承力爲説可知。二佛子乃往下正答所
問。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三。初善光劫中行因
得法。次日光劫内供佛修行。後總結時處。
初中二。先明最初佛所修證。後轉生値佛修
行。前中三。初古佛出興。二是時國王下先王
治化。囹圄者周之獄名。三王有太子下夜
神修因。於中有三。初明在家本事。二結
會古今。三出家得法。今初有十一悲救罪
人。正答發心之始。榜笞捶撃也。臏謂刖足之
流。二臣議非理。三請代囚命。四臣執令誅。
言寶祚者祚位也。易云聖人之大寶曰位。
五王后哀祈。六王奪子志。七太子確救。八母
請修因。九正設施場。十經半月下如來親
救於中六。一就戮時臨。二時法輪下如來
降徳。三爾時太子下敬申禮請。四以佛神下
就座談經。言普照因輪者。謂令知善惡各
自有因。罪人惡因所招。太子善因當滿故。
五時彼會下廣益當機。六善伏下太子得法。
二善男子爾時太子下。結會古今分四。初
結自身正酬發心之問。二結大臣。三結獄
囚。四結王屬。並文處可知。薩遮有也尼乾
不繋也。裸形自餓不繋衣食故。三佛子我
於爾時下。明出家得法。各言百萬。義當彼
時已得四地。二佛子我於爾時命終下。明
轉生値佛修行。略列八佛通結一萬。第二
次復有劫下。明日光劫中。値佛修行。中三。
初總標擧。次最初下別列十佛。後於彼劫
下總結得法。第三如於此劫下。總結時處修
行得法。第二偈頌中有三十四頌分四。初
一頌承力許説。次二頌古佛出興。次一偈半
先王治化。餘頌夜神修因。於中四。初九
偈半頌在家本事。次一偈頌出家得法。三
有二偈頌一萬佛。四次於佛刹下有十七
偈。頌總結時處得法。於中三。初一略標。
次三總會古今。後十三偈。重頌末後得法
深廣。四謙己推勝。第五指示後友嵐毘
尼林此云樂勝圓光。昔有天女下生此處。
因以爲名。表九地總持光明無不照故。友
名妙徳圓滿者。善慧無缺故。然此園在迦
毘羅城東二十里。是摩耶生佛之處。又從
九地當得受職。是故今問生如來家
已下入第
七十四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八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九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第九嵐毘尼林神寄善慧地。初二可知。第三
彼神答下授已法界。於中四。一顯法義。二
立法名。三明業用。四辨根本。初中二。先長
行後偈頌。前中四。一標數歎勝。二徴數列
名。三依名釋義。四結歎勝益。初中生如來
家。即正酬其問。第二何等爲十下徴數列
名。此十通於六位。一當十信。二即十住。
三通行向。四是初地。五從二至七。以是功
用邊故。六七皆八地。然六即自分。七即勝進
得勸之後。八即九地。九當十地。十即等覺
入如來地。然依行布竪配定。然若約圓融。
初後通用故云成就。此法則生如來家。若定
須具十方得生家。何以文中。第二第六
皆有生家。第十復言於三世佛所已受灌
頂。故知須竪約證分異。若定竪者。則違具
十則生之言。是知須横約圓融修觀。第三善
男子云何名下依名釋義。一中即信發心故。
賢首品云。常欲利樂諸群生。莊嚴國土供
養佛故。故文云始集善根。二中初住發心。
文具三心。生如來家亦初住生家。三中十句。
一觀法門海標十行。二向一切智標迴向。
以行願相資故合爲一。餘八通行向。四中
契理斷障名深淨心。即淨心地已證理故。
堅如金剛已得離生道故。捨諸有趣已破
二障礙山故。爲物依處。五中證如起行爲
平等光明。戒忍進等爲次五地。得無礙下即
是七地。七地得無生忍光明故。入一切眞
實法六中以得無生忍契同法性。爲生佛
家。願度増上善根一體。惑等不動爲白淨
法。七中因佛勸起能頓修行。名佛力光明。
無功用修故無疲厭等。八中從第八地入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