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經探玄記 (No. 1733_ 法藏述 ) in Vol. 35

[First] [Prev+100] [Prev]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五此盡相海品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十明品第二十三
初釋名者。謂妙用自在。委照稱明。明用無限
寄圓辨十。即帶數釋
二來意者。一通論以下五品來意。謂前顯證
位成滿。自下明其勝進行用。又前是位體。此
辨行用。又前位内行。此位後行。又前本智證
滿。今辨後智大用。由斯四義是故來也。古
人亦有配等覺妙覺。依此經中不辨斯義。
況前法雲地終心已顯等覺之義。二別明此
品。謂答前十自在問也。以別譯菩薩本業
經彼經問中名爲十明故
三宗趣者。即此十明是理量二智明用自在
無礙爲宗。十明義略作三門。一顯名者。一
他心。二天眼。三宿命。四未來際。五天耳。六
無畏神力。七音聲。八色身。九眞實。十滅定。
於中滅定相應受稱天眼天耳。從趣及根
爲名。餘從境爲目。此十皆是智之業用故。
同名智用也。二體性同以大智爲性。然通
普賢性起之智。若隨相分之。前八是量智。
後二是理智。據實唯一無礙智。以後二明亦
不礙起用故。前八亦不廢即寂故。三諸門
分別中有十。一下與離世間品十明相攝
者。彼文約所知明了非約業用自在。唯彼
第四出生不可思議淨妙音聲。無量世界無
不普聞。方便智明。此一約用同此。餘並
別事。二約與十通相攝者。此中他心天眼
宿命天耳如名攝彼十中四通。此中無畏神
力攝第五出生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示現衆
生智通及第七於一念中往詣不可説不可説
世界智通。此中色身莊嚴攝彼第六一身示
現不可思議世界智通及第九出生不可説不
可説示現衆生智通。彼中第八出生不可思
議莊嚴具莊嚴一切世界智通亦入此收。彼
約嚴依報。此約嚴正報。此中未來際智明
亦攝彼天眼。以彼所見故。此中音聲明亦
攝天耳。此中末後二明攝第十不可説世界
成阿耨菩提不可思議示現衆生智通。餘準
可知。三與智論中三明相攝者有二義。一
非三所攝。以彼亦爲二乘所得此不爾故。
二縱佛菩薩所得三明。於此十中但三攝
五。亦非盡故。謂天眼攝二。謂天眼及未來
際明。宿命唯一也。漏盡攝二。謂末後二也。
依涅槃經亦有三明。一諸佛明謂一切智。
二菩薩明謂般若波羅蜜。三無明明謂畢竟
空。與此不同也。四約六通相攝者亦二義。
一非六所攝。以彼亦爲二乘得故。二若佛
所得攝非不盡。謂於六中天眼天耳神足
漏盡。此四各分二故爲十也。即天眼約見
現未分二。以未來生死智明亦是天眼所
見故。天耳約聽聞聖教及分別音聲故分
爲二。神足約業用及色身爲二。漏盡約定
慧爲二。第九是慧也。餘二不分故。六攝十
也。五通明差別者。智論第三問曰神通明有
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
過去因縁行業是名明。復次直知死此生
彼是名通。知行業因縁際會不失是名明。
復次直知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漏
盡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六約教
顯異者。若小乘三乘並三明六通但分齊差
別。若一乘十明十通。與前亦寛狹爲異。七
約所知分齊者。智論第三云。此三明二乘亦
得。但有不滿。謂於過去或知一世。極至八
萬。後不能知。未來亦爾。又不能一念頓知
四諦十五心結使生住滅等相。故不同佛
也。以佛知三世衆生漏盡故。解云小乘但
知三明知不能遍。三乘三明互遍滿知。一
乘十明重重遍知。因陀羅網。謂一念攝九世
等。一塵内十刹。餘念餘塵皆亦如是。於中
所有皆如實知。八約三業。分別者。十中天
耳及音聲境是語業淨。神力及色身是身業
淨。餘六屬意業淨。若據自體但是意業。以
悉是智明故。九約見等分別者。十中二是
見。謂天眼及未來。二是聞。謂天耳及音聲。餘
並是智。十約建立者。三乘等中但約所知
三世以立三明。今此一乘理實明用限量無
盡。依則表圓。寄十以顯故。唯説十不増不
減。四釋文中有二。初正説十明。後安住
下結歎顯勝。前中初擧數。二辨釋。三結數。
釋中十明即爲十段。一一各二。先釋後結
初善知他心明。釋中二。先知此一大千界衆
生心。二如是等百世界下知十方無邊世界
衆生心。前中先總。二所謂下別。三如是下結。
別中知三十種心有二。初約行明心。二聲
聞下約報明心。前中初三性心總擧也。二廣
狹者於善心中分差別。三惡勝者順上不
善名爲惡心。反此爲勝。無記順流反此
爲背。二約報中。菩薩是廣勝心。二乘是狹
心。三乘倶背。八部順流。三塗爲惡。餘皆可

第二天眼明。釋中三。先總擧。二善惡下出所
見境。於中善惡等是通。天龍等是別。三
薩下顯天眼能見中。無礙明淨天眼者。以
所知障盡是報得自在明也。下見用並見現
在衆生生死等也。智論六度品云。菩薩天眼
有二。修得報得。以得天眼故見十方佛。
得念佛三昧。是報得五通行菩薩道。問若天
眼根見。根是障礙。應見障内色不得見障
外色。答修得天眼。根名天眼通。通以慧爲
體故見障外色。若見障外色。何故聲聞縁
菩薩見有遠近不同。答通慧有増微故。
見有遠近如磁石。不吸一切不至之處。
於中如所迴轉者。謂是不定業有迴改易等。
餘並可見
第三宿命明中二。先憶知自他本事。二又憶
下憶過去諸佛因果等事。以是爲衆生出
世之佛故。多約八相辨也。以此菩薩得九
世眼見過去現在法故。是故所知無限量
也。若不爾者。彼過去法若不落謝。非過去
故。若已謝滅。則無法故。無法而見非眞實
故。若言但曾所經事心中有種影現前故説
憶知者。此則但見己之心影不見彼法。又
此曾不經事應不憶知。又亦但見現在。非
是過去。何名宿住智。餘文可見 第四未來
際智明中亦二。先知未來衆生業報之相。二
知未來下知未來佛因果之相。前中先總知。
二知衆生業下別知。略擧十對。一業報一對。
二知所作善不善。三就善中。知解脱分善
名出世。知非解脱分善名不出世。四就解
脱分中。得位定者名定。未得者名不定。五
就前不出世善中。有種姓者名正定。無種
姓者名邪定。六就有漏善名有使。無漏名
無使。七就無漏中。果位善報名爲具足。因
位不具。上七約位。知衆生下三約行。八初
起名攝取善惡。九造修名積。十中不積集惡
未必修善。二知未來佛因果中。初唯知果
用。後悉知下兼知因行。問大乘宗未來世法
體用倶無。今云何知耶。答若依方便教釋。
此但見彼現在因種。知彼當來果相差別。非
謂見彼未來法體。若一乘宗於九世中未
來現在體用倶有故。今稱彼如實而知。問未
來未有。何名現在。答非是現在現在故。現
在中無也。但是未來之現在故。未來中有也。
問此有爲是縁有。爲是性有。若是縁有。縁
今未會。若是性有。則同小乘。答若今時看
縁性倶無。以是現在之未來必定不有故。若
遂未來時處看。是未來之現在還如今現在。
決定是縁有。是故得見也。餘文可知。第五
天耳明中有四。初擧能聞之徳。二菩薩成就
下總辨所聞自在。三於東方下別顯一方所
聞。四如東方下類顯十方所聞。初中無礙是
總。謂無有礙其聞無聞礙其慮。下別顯十
徳。一清淨者離習曀故。二廣大者徳遍故。
三具足者徳滿故。四不可稱量者徳多故。五
修習者多劫修成故。六得證者證理成就
故。七明淨者所知障盡故。八離障者煩惱障
盡故。九了達者所知明了故。十決定者所知
稱實故。二總辨所聞自在。於十方中有遠
聲。欲聞無有礙令不聞。於近聲欲不聞。
亦無礙逼令聞。欲近不欲遠。及遠中欲不
欲。近中亦爾。並皆自在隨意故也。三別顯
東方。初擧佛。二顯法。三能聞持。就顯法中
有十句。初所説者總擧教相。二所發者發
起隱義。三所開者開顯深理。四所示者示其
宗本。上四是理教。五所制者制其學處。六所
調者違者折伏。上二是制教。七所教化者化
令起行。此一是化教。八所念者六念等法。
九所分別者解釋等法。十所教深妙者大乘
至理法。善解等總結多門所聞法也。三如是
一切下辨能聞持。於中亦十句。一總善解
文義。謂味是文也。二隨何大衆所説之法。
三隨何別人而所説法。四隨以何類音聲
説法。五隨彼智力所解説法。六隨何識
心所變之法。七隨彼所化得功徳法。八隨
何所縁境界而所説法。九隨何所依根器
説法。十隨於何乘而出離法。悉能下結天
耳聞持。四如東下類顯十方亦爾。是即天耳
聞持無盡無盡也。第六神力智明有四。初
標名。二顯體。三若聞下明業用。四是名下
結。就顯體中有十二種神力。一無功用。二
同理性。三能普遍。四量難知。五不待依。六
應念至。七不起此。八不廢用。九無窮竭。
十非餘壞。十一増善根。十二順彼行。三顯
業用中五。初明所往處佛。二聞已下顯能
往彼。設敬知法是前廣大等神力業用。三示
現下明其自在。謂現十方不離一處。是前
不轉神力等業用也。四悉自下請法。了知是
前長養神力等業用。五無損神力下明遍至
成行。是前念至及順行等神力業用。結名可
知 第七分別言音智明中。初總知。所謂下
別。於中三。先知報類言音。二善分別下知
語法施設。謂飯喫等。三摩訶薩隨其下明得
知所由。先法説。由此菩薩遍入世界識知
彼中衆生性類。是故解其言音施設喩合可
知。第八色身莊嚴智明中有三。初知無色
法界。二而菩薩下巧現多色。三佛子下明無
色現色之意。又初明色相無色。次無色即
色。三雙顯其意。初中五句。一總知色性。二
不生是稱眞性。三無種種是離異相。四離
妄執。五離形顯。二現多色中總別合有一
百一十種色。此等並是稱法界之實色。不
同餘教或十一色或二十五色等。三明現色
意三。初總擧應機。二所謂下別顯益用有
十種。並是前法色之勝用。益生成化。三悉
能下結業用。結名可知。第九眞實智明中
二。初本智證理明。二不捨下後智攝化明。亦
是初自内證。後外利他。亦是初證法體。後説
法用。亦初即事常理。後理恒事故。不礙業
用也。前中二。先正證法。略辨五十門。明遠
離二邊不著中道相性倶泯有無雙遣。依
性三無性準釋可知。二菩薩知如是下
結證成智離著之益。二後智業用中有十。
初明照實不捨權。謂前雖照實約非安
立。不著二諦。然爲不捨本願。還約安立。
見於二諦。決定知法。是知世諦也。二興
雲雨法。三度入善巧。謂創起名入。終極爲
度。四巧説深廣。謂不違眞法者度順深也。
五以大慈爲因。巧説無盡。六於無名
名而不壞名性。性是文字則解脱相也。七
觀察下巧觀離染。八解了下善言攝生不捨
自證。九於不二下明於理事無二之法。不
退事而沒理。不退理而沒事。亦是寂用雙
運故也。十具足下明無礙具徳自在之相也
 第十滅定智明中有六。初明所得滅定。
言不退轉者正明常定。未曾退失。二亦不
捨下顯寂而恒用。謂身在滅定不捨菩薩
十種業用。一總明菩薩作事。下九皆是菩薩
事故。二別顯慈悲三十度行智。四大願救
生。五轉正法輪。六方便調生。七敬養諸佛。
八入法自在。九常見佛。十恒聞法。三悉能
出生下明滅定業用。謂此滅定非直與前十
種行用而不相違。亦乃由此定力出生十
種殊勝行用。一總明出生。謂即定起用名
能出生。定用無隔名無礙法。此悉能出生
貫下諸句。二知法平等。三具足下成果法
願。四深入下智容土海。五究竟下究盡因
際。六於一切下遍學所學。七一切下深悟法
相。八善知下妙達縁起。九了一切下明解
教義。十於一切下明權實智具。四菩薩摩訶
薩下明住定劫數。五顏容下明住定威儀。六
悉能成下不廢行用。問此住滅定身儀不
動。云何得有所作事耶。答若小乘滅定總
無業用。若依初教正在滅定。雖諸轉識總
不現行。由前加行悲願力故。撃發第八阿
頼耶識。令具威儀作諸所作。是故亦云不
起滅定現諸威儀。若依終教觀事則理故。
在滅定而不礙事用。現諸威儀。亦名雙行
自在。此上二門皆心中止定而身儀作用。以
此但得理事無礙故。頓教中不可説用不
用。若圓教中由得二事無礙故。是故滅定
跏坐則是往來説法。亦不分身而動靜成就。
如佛昇天不起覺樹等同此。準之。餘義
如滅定章説。下結可知。別釋訖。第二菩薩
摩訶薩下結歎顯勝。於中三。初歎勝。一過
人天。二越世間。三超二乘。四踰下地。此四
形劣辨勝。五總三業。六別擧定。七顯智用。
此三當相辨勝。八唯佛方窮。二佛子下結。三
此菩薩下顯業用。謂得三世佛智明。非謂
是三明也。十明品竟
  十忍品第二十四
初釋名中。十者圓數無盡。忍者智照觀達。亦
帶數釋。二來意有二。遠答前普光十定問
故來也。以忍受眞理情安不動故名也。近
顯十明所依故次來也。三宗趣者。先宗
後趣。宗有五門。一體性。此忍以智爲性。若
小乘忍劣屬因。智勝屬果。大乘不二。但忍
受鑒徹約用分之。二所斷障。此中寄當斷
微細著微細礙無明。三定位者。若漸教此十
忍行通諸位。寄當十地之後等覺位中。若
圓教遍通五位。寄於此説四種類者。或一。
謂無生忍。或二。謂二無我忍。或三。謂三無性
忍。出佛性論。或三。謂信忍順忍無生忍。出
地持論。或四。謂四種無生。如第八地論中。
或五。謂地前名伏忍。初二王地名信忍。四
五六地名順忍。七八九地名無生忍。第十地
及佛地名寂滅忍。此依仁王經。或六忍。謂
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解云
初三如次是地前三賢。後三如次是十地等
覺妙覺可知。此依瓔珞經。或苦忍等八非
此所辨。或十亦如第八地經中。又十此文。
或十四。依仁王經。五忍中前四各分三。謂
上中下。後一唯分二。謂因果。五別釋十忍。
於中初三約法。後七就喩。法中初一約資
糧位。次一約加行位。後一約正證位。寄相
如此。若通則遍在十地可知。第二宗趣者。
由學如此十忍行故。得因圓果滿。故文
云能得一切等也。四釋文中二。長行與
頌。前中三。先擧數歎勝。二列名顯要。三解
釋結歎。初中二。先總告擧數。二歎勝中能
得無礙忍者顯自分因滿。又得下明勝進
果圓。由此十忍得斯因果
二列名顯要中亦二。先列名。後顯要。前中
初音聲是教。隨順是行。謂於説無生之教。
信順忍受境行爲名。二順觀眞理。而未契
眞故名順忍。行體立名。三順觀既極證契
眞理名無生忍。無生是理。從境爲名。又亦
無生是行。當相爲目。下七喩中。光統云。前
之四喩喩音聲忍。電化二喩喩於順忍。虚空
一喩喩無生忍。又云。幻者起無起相。焔者
境無境相。夢者知無知相。響者聞無聞相。
電者住無住相。化者有無有相。空者爲無
爲相。又古人云觀識如幻。觀想如炎。觀受
如夢。觀聲如響。觀行如電。觀色如化。觀
總一切蘊界處等畢竟空。故如虚空也。又遠
公約知二諦法。謂知俗非實如幻。知俗倒
有如炎。知俗從心起如夢。知聲塵不實如
響。知俗暫有如電。知變易無體如化。知
眞離相如虚空。又前六喩有爲空。後一喩
無爲空。如金剛般若九喩。皆喩有爲。又準
攝論八喩。顯依他。並爲釋疑故。攝論第五
何縁如經説。於依他起自性説幻等喩。總
問也。於依他起自性爲除他虚妄疑故
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虚妄疑別問
他於此有如是疑。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
行境界。爲除此疑説幻事喩。無性釋云。虚
妄疑者。於虚妄義所起諸疑。云何無義遍
計度時。分明顯現。似所行境。爲遮此疑説
幻事喩。如實無像而有幻像。所縁境界
依他起性亦復如是。雖無色等所縁六處。
遍計度時似有所縁。六處顯現。云何無義心
心法轉。解云。此疑意幻法不生實見。世法
不爾故非無也。論云。爲除此疑説陽炎
喩釋。論云又如陽炎。於飄動時。實無有水
而生水覺。釋云可以生水覺故。即爲實有
水。世間亦復如是。論云何無義有愛非
愛受用差別。釋云炎水無有解渇受用。世
法不爾故是實有。論爲除此疑説所夢喩
釋。論又如夢中睡眠所起心心法聚。極成昧
略。雖無女等種種境義。有愛非愛境界受
用。覺時亦爾。釋云可以夢中有見女等違
順受用即爲實有。又疑云夢中受用於夢
者有。覺已即無。世法不爾。凡聖倶見。釋如
響長幼同聞。可即爲有。論云何無義種種
戲論言説而轉。爲除此疑説谷響喩釋。論
又如谷響實無有聲。而令聽者似聞多種
言説境界。種種言説語業亦爾。又疑云響是
聲非色。世法不爾。色亦具有。云何非有。釋
如電亦色。豈是實有。論無此喩。又疑云電
色速滅。世法經久。豈同彼耶。釋云如化亦
經久。豈是實有。又疑云凡愚顛倒妄見謂
有。菩薩無倒不見其有。如何亦有攝化衆
生。釋如化所作故非實有。論云何無義有
諸菩薩無顛倒心。爲辨有情諸利樂事故。
思受生。爲除此疑説變化喩釋。論又如
變化。雖無有實。而能化者無有顛倒。於
所化事勤作功用。菩薩亦爾。如論應知。又
疑云所作如化可無有實。能作化者是化
所依。應是實有。釋如虚空與色爲依豈是
實有。是故諸法畢竟性空。佛子是爲下結要。
以三世佛同説此故。顯其要勝也 第三
何等下別釋十義。一一各三。謂牒起釋義結
名。初中釋内有十句。初一總擧所聞。謂三
無性理名眞實法。下九顯能聞入法。二聞
無相眞不驚。以解遍計無所有故三聞無
生不怖。以解依他必無生故。四聞無性
不畏。以解眞如無性性故。又釋於眞空法
聞時不驚。思時不怖。修時不畏。又聞有無
所有不驚。聞空無所有不怖。聞斯二無
所有不畏。並如諸本般若論釋。五信解者
聞慧之始。先信後解。六受持者聞慧之終。先
受後持。七愛樂者思慧之始。謂愛法樂觀。
八順入者思慧之終。謂思擇得味故云順入。
九修習者修慧之始。謂對縁造修。十安住者
修慧之終。謂行修成立。具釋如瑜伽菩薩地
中 第二順忍釋中四對八句。初創修止觀。
謂止行順寂。觀照諸法。二止觀漸次。謂平
等正念者止行堅固。不違諸法者觀照隨
縁。三止觀純熟。謂隨順深入等止行深玄。清
淨直心等觀行深玄。四止觀倶行。謂即止之
觀名平等觀。即觀之止名深入具足。起信
論云。行住坐臥皆應止觀倶行。所謂雖念
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縁和合善惡之
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縁善惡業
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釋云約法既理事混
融。約行則止觀雙運。如是方爲順法之忍
 第三無生忍釋中。先標。何以下釋。前中不
見法生。必不待滅。縁起事故。亦不見滅。又
此無生理非是斷滅無。故云不滅也。又既
本不生故無可滅。下釋中先徴有二意。一云
既標無生。何故亦云無滅。二云既言無生。
爲但寂然無生。爲亦有行願位果等邪。下
釋中十句。初一句釋初意可知。問若爾亦
得名無滅忍不。答理亦應得。但無生必帶
無滅。無滅必隨無生故。多從首名。信力入
印經云。菩薩有五種法。即能清淨。初歡喜地
何等爲五。一謂菩薩得住無生忍故。亦令
他住。又云無生忍者。謂寂滅故。二謂菩薩得
住無滅忍故。亦令他住。又言無滅忍者
證無生法故。解云以此當知。亦得無滅
忍也。二若不滅下釋第二意。謂由不生故
不滅。由此不生之不滅故無盡。是故此無
盡亦在不生中。乃至莊嚴亦皆如是。悉在
一念無生之處。無盡有二義。一理無限盡。
二行無斷盡。三離垢亦二義。一入理不帶
寂。二隨事恒無念。四無壞亦二義。謂入理
不壞事。隨事不壞理。五不動亦二義。謂
雙融二諦一念不動。六寂滅地亦二。通境
行故。七離欲亦二。離種現故。八無行亦二。
斷能所故。九大願亦二。願不沒寂。願能
應機。十住莊嚴亦二。理行相嚴方爲究竟
 第四如幻忍中作六門。一總明所喩。攝論
幻喩所縁六處。下離世間品喩識蘊。蜜嚴經
喩第八識。般若論喩外器世間。此經總喩
世間出世間依正染淨等。楞伽中喩一切法。
掌珍論直喩有爲法。大品中乃至一法過涅
槃我亦説言如幻如夢。故知文通爲無爲
也。問涅槃無爲何得如幻。答意在絶見故
亦如幻。謂有無等見非見幻故。若見爲幻亦
非見幻。見幻若絶方爲見幻。況有餘見。是
故非幻之幻方是幻法。絶見之見方是見幻。
取意思之。言説難及。二別開義門。如一幻
*兎有其五義。一所依之巾。二幻師術法。三
所見幻*兎。四*兎生則是死。五愚小謂有。於
中巾喩所依如來藏。二幻師及術喩能起因
縁。如無明等。三幻*兎之相喩依他起性。四
*兎存則亡喩依他無性。五凡小謂有。取爲
人法。問術法成幻。非則是幻。若爾果法是
幻。因縁非幻。答因縁亦依他。展轉皆是幻。
問若爾幻師亦應是幻作。答此中擧所作幻
以喩一切。非謂即同。若不爾喩即是法。何
成喩況。十喩論引徳女經。佛言從幻樂器
作幻樂音。從幻無明。生幻行等。廣如彼説。
三有無門有三重。一於上四義各有有無。
巾性有相無以爲*兎所隱故。二術用有體
無以依巾無體故。三*兎相有實無以實無
而現故。四生即是無。死則是有。以無礙爲
一故。二由各有四句。思准可知。三四位互
相對。如次交絡門有四句。亦思准可知。
四一異門亦三重。一巾約自位辨。如巾有
二義。一住自位義。二擧體成兎義。此二無
二無不二故非一異等。四句可知。餘三位
各四句。亦准知之。二相對辨如*兎。亦二義。
一相差別。二體空義。此*兎巾相對非一非
異。略有十句。一以巾上成*兎義及*兎上
相別義。此二合爲一際故名不異。此是以
本隨末。就末明不異。經云。法身流轉五
道名爲衆生等。楞伽云。如來藏受苦樂。與
因倶若生若滅等。二以巾上住自位義與
*兎上體空義。合爲一際名爲不異。此是以
末歸本。就本明不異。經云。一切衆生則如
也。不復更滅等。三以攝末所歸之本與攝
本所從之末。此二雙融無礙不異。此是本末
平等名爲不異。以前二經文不相離故。四
以所攝歸本之末亦與所攝隨末之本。此二
相奪故名不異。此是本末雙泯明不異。以
眞妄平等異不可得故。五下明非一。以巾
上住自位義與*兎上相差別義。此二本末
相違相背故名非一。楞伽云。如來藏不在
阿梨耶識中。是故七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者
不生不滅此之謂也。六巾上成㝹義與㝹上
體空義此二。本末相反相害故名非一。勝鬘
經云。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唯
如來藏受苦樂等。七以初相背與次相害。
此二義別故名非一。謂相背則各相背捨相
去懸遠。相害則相與敵對親相食害。是故近
遠非一。以前經文不相離故。八以極相害
倶泯而不泯。由極相背倶存而不存。不
存不泯義爲非一。此是成壞非一。以七識
則空而是有故。眞如則隱而是顯故。九上
四非一與四非異而亦非一。以義不雜故。
十然亦不異以理遍通故。法無二故。是故若
以不異門取諸門極相和會。若以非一門
取諸門極相違害。極違而極和者是無障礙
法也。三巾*兎相對既爾。餘二及交絡諸句准
之。五則入門有四門。一理事相則。謂巾*兎
無二故。經云色則是空空則是色等。二二理
相則。謂*兎頭即巾。*兎足亦即巾。二巾無別
故名即。經云衆生賢聖即如無別。三以理
從事名説事相即。如*兎頭巾不異足巾。
故説頭即足。無行經云。若人欲成佛勿壞
於貪欲。諸法即貪欲。知是即成佛*解云應
説諸法即空。何故乃云即貪欲者。以貪欲
即空故。是故擧貪名取貪實。文意如此。四
以理融事。二事相即。如*兎頭無別有。即
以巾爲頭。巾體圓融故。全頭即是足。此經
云一即多多即一等又此文云深入如幻
於一法中解衆多等。此約法性融通力也。五
以縁起相由力令二事亦相即。如幻師幻
術力令多則一一則多等故。賢首品云。或
現須臾作百年。幻力自在悦世間等。良以
幻法虚無障礙。是故得自在也。如相即既
爾。相入亦然。如異體既爾同體亦然。如此
門既爾餘門亦然。並思准可知。六釋文者。
釋内三。先略次廣後成忍行。初中先喩。後
觀。縁起下法合。此依相入門以合如幻縁
起可知。二菩薩下廣中三。謂法喩合。初中
七句。一分別刹。二解衆生界。三解縁起法
界。四觀世間平等。五佛出世間亦如幻也。
六佛入世間用常寂故云不二入也。七不
失利生故云出生住持。喩中初喩上衆生
界。二非樹下喩刹等。三非晝下喩世間。四
非定下通喩所餘門。五種種下結幻法體。謂
種種非幻者結幻無。若干幻非種種者結若
干非幻。是故幻體非是一切。但以幻故。示
衆色者既非物現物明物則無物之物也。
合中初總。二所謂下別辨九種。以顯總中一
切世間可知。三菩薩下成忍行。中有二。初
稱法正觀。二出生下明起業用。前中八。初
約衆生界。即是業煩惱世間。不起者不作
有解。不壞者不作無解。又本來不起亦無
可壞。下並准之。二約佛刹世間。三約法世
間。四約三世世間。五不觀菩提等。亦約法
世間。六佛興等約成壞世間。謂佛出爲成。
涅槃稱爲壞。七不住大願等約行世間。謂
不住大願是大智行。不取清淨等是大悲行。
八無出無著約流轉世間。謂不捨故。無出在
中無著二。出生下明業。一約刹顯用。而
定知體眞。二約衆生界。三法界。四三世世
間。五出生陰等明流轉世間。用常寂。六度
脱等明行世間用。七知一切等明法世間
之用。八不著化等。九爲衆生故等。十説
過去等並明佛興世用。皆是理事無礙行故
也。第五如炎忍中有四。初總明所喩者。
無性攝論喩器世間。梁論喩所縁境。此經下
文喩想蘊。此文喩一切法。二別開義。炎有
五義。一平地。二陽氣。三陽氣與地合。似水
炎現。四本來乾無水。五令彼渇鹿取以爲
水。法中亦爾。一如來藏平地。二無明習
三習氣熏動心海。起縁起似法。四此依他
起本來無生。五凡小無知執爲實有。又十喩
論中有七義。一日光。二熱風。三動塵。四在
曠野。五見野馬。六遠見炎相想謂爲水。
七近則無水。初日喩結使。二塵喩諸行。三
風喩邪憶念。四喩無明曠野。五喩無智慧
者。謂爲一相爲男爲女異名爲炎。六若遠
聖法不知無我。於空法中生男女等想。七
若近聖即知諸法實相等。乃至廣説。三有無
等句數多同前幻。准思可釋。四釋文内。先
法。二喩。三菩薩下合。謂依本心現無有方
處。於内外有無斷常等處求此法。皆不可
得。二觀一切下忍行成中。初方便行成。二具
足下證行成可知。第六如夢忍作八門。一
總明所喩。無性攝論又如夢中睡眠所起心
心法聚極成昧略。雖無女等種種境界義
有愛非愛境界受用。覺時亦爾。梁論云。譬
如夢中無有實塵亦見有愛憎受用。此依
他性中亦爾。無有實塵。亦見有愛憎受用。
又功徳施般若論云。譬如夢中。隨先見聞
憶念分別。熏習住故。雖無作者種種境界
分明現前。如是衆生無始來有諸煩惱善不
善業熏習而住。雖無有我是能作者。而現
無涯生死等事。世親無著般若論皆喩過去
境。非證智所知。二開義者夢有五義。一所
依。謂悟心以喩本識。二所由。謂睡蓋以喩
無明習氣。三所現。謂依前顯示夢相差別。
以喩縁所起法。四此夢事不有而有。五令
夢者取爲實有。三辨有無者有四句。一夢
是有義以是夢故。謂於夢者夢事現故。問
此既是夢。何得爲有。又此若是有夢者見
有應非顛倒。非顛倒故是覺非夢。又覺者
見夢無所有時應是顛倒。是顛倒故是夢
非覺。答此既是夢。何得不有。如其不有應
同非夢。竟何所説。又若無此夢者見有。則
無顛倒。無顛倒故是覺非夢。又此夢有本
在夢者。非謂覺處。若無覺者見無所有。而
非顛倒。顛倒則無。夢者所見顛倒夢事顯現。
是故由彼見無方知此有。二夢是無義以
是夢故。謂虚妄所見性必空故。問若夢是無
應同非夢。夢義安在。答要同非夢方爲是
夢。以其夢處及非夢處無二相故。問若爾
夢者何不於非夢處而見夢相。答夢者現
今於無處見。是故此夢體不異無。若不爾
者應非是夢。問夢若是無。夢者應不見有。
不見有故是覺非夢。答正由夢者見有有
非是有。以夢者及所見倶無所有故。是故
若非夢者見有不得言無。由彼有故方
知是無。問凡言夢法。相有實無。今言總無。
豈不成謗。答然此有無必全攝故。非二相
故。若不爾者則謗於夢。三夢是亦有亦無
義。以是夢故。夢法理必具二義故。問具此
二義。豈不相違。相違之法豈不謗夢。答半
有半無則是相違。今此全有之無。與全無
之有。二門共在而不相違。是故具有無。方
乃是夢。以是夢故不相違也。四夢是非有
非無義。以是夢故。二義倶融形奪雙盡。故
倶非也。問若此二義要相形奪。如何前説二
義倶存。答要由形奪方得倶存。是故若不
奪無全盡。無以爲無。若不奪有全盡。
無以爲有。是故存亡不礙。倶泯自在方爲
夢法。是故經云世間猶如夢。智不得有無。
此之謂也。四一異門者有二重。初中有四
句。一夢是一。以是一夢故。二夢是異。以夢
現種種故。三倶。以於一念現多劫等。無
二而二故。四倶非。以形奪倶盡方是夢故。
又夢是一。以約所依心故。二夢是異。以約
睡蓋所現故。三倶以約所現夢相故。四倶
非。以約夢性故。融通無礙。思之可見。是
故前門有無於無處爲有。此中一異於一
處爲多。如此無礙方爲夢法。是故上經云
以夢自在法門教化。此之謂也。五眞妄門者
亦四句。一夢是眞實以是夢故。如前所説
具諸義故。聖智所知夢性甚深故。問夫言夢
者是虚妄法。何得輒言是眞實耶。答了知
此是虚妄之法。不顛倒故是實也。二夢是妄。
以是夢故若非虚妄不是夢故。是故亦實
亦虚。非眞非妄。四句無礙思之。此經云夢
性寂滅此之謂也。六自在者夢境虚妄相則
相入。多處現少。少處現多。皆無障礙。故上
文云以夢自在法門教化。此之謂也。攝論
云處夢謂經年。寤乃須臾頃。故時雖無
量攝在一刹那。縁起夢法無礙自在。則入重
重如帝網等。並准可知。七明觀者觀諸世
間皆悉如夢。以爲正觀。問若在夢者。謂爲
實故不知是夢。不名見夢。若夢覺者即
無夢相。復無所見。是故此夢誰能見耶。答
夢者不見夢。以其是夢故。覺者不見夢。
以其覺已無有物故。了知如此。是覺者故。
是故夢義是覺者所知。非於夢者。由此道
理夢是觀境。經云菩薩受持一切法如夢
此之謂也。問覺者見無而了知夢。夢者見
有亦了知不。答若此覺者了知夢法。正夢時
無。則名知夢。若言覺已爲無。此是覺無非
是夢無不名識夢。是故夢有夢無。但是夢
時。非望覺時。若取覺已爲無。此還是夢。
不名爲覺。是故夢覺前後。謂有謂無倶不
識夢。思之可見。第八釋文中亦三。初一句
總擧。二譬如下別辨。三覺悟下結義。初中一
切世間者謂清淨縁起之法亂識所現故云
如夢。二別辨中二。初擧喩。二如是下顯法。
又釋亦得初是方便觀故云解一切世間等。
二是眞實觀故云覺悟一切世間等。前中亦
二。先明夢有則非有。二明非有而現有。前
中五對。一非是世出世法。二非三界上約
依報。三非生死約正報。四非淨穢約世出
世因。五非清濁約世出世果。皆悉實非彼
法而示現彼。是夢法也。二顯法實觀中八
句。初一總顯。二不壞夢者明此夢法自性非
一切。不待壞故。又無可壞故。又此顯非
是世間不爲四相之所壞故。三不可著
者。解知縁起夢離無所著故。此顯非是
離世法故不可證也。四夢性寂滅者。明此
從本來性自寂滅。顯非三界喧動法故。五
夢無自性者。明此無性非生非滅。顯前非
生非死。六受持一切等者結成觀相。謂常作
此解。不離心首故云受持等也。七不壞夢
者不取捨夢故。顯前非淨穢。以非捨穢
取淨故。八不虚妄取者不分別故。顯非淨
濁也。下一句結義等可知 第七如響忍中
作四門。初喩相者。無性釋云。又如谷響。實
無有聲。而令聽者似聞多種言説境界。種
種言説語業亦爾。梁論云。譬如實無響塵
而顯現可聞。言説事亦爾。實無所有而顯
現可聞。此經意有三義。一知一切法如響。
二知佛聲如響。三能以如響言音而爲説
法。二開義者。響亦有五義。一空谷。二有聲。
三聲撃空谷便有響應。四此響非有而有。
五愚小謂有。三有無等諸句。並准前知之。
四釋文中有四。初知一切法如響。謂出生
等顯能知徳。知一切等明所知。二分別下總
知音聲如響。三別知佛聲如響。不從内等
者。佛如空谷。離聲不成故。非内出。機感如
聲。離谷不成故。非外出。兩倶相依故。非
内外。離聲無聞故非内。離根無聞故非
外。非二故倶非。由此無性縁起如響。是故
恒有而非有。非有而説法故。云亦不壞法
施也。四深入下明能以自如響之聲而説
法。亦是忍行成就起用自在。於中有十句。
初稱法善學。二如帝釋下喩況圓音。三菩薩
下明稱性起用。四於無量下顯業用分齊。五
受持下勝進仰學。六出生下明妙音廣大。七
普令衆生下顯業用成益。八而音下顯用則
甚深。九知音聲下辨定聲語。十亦不染下明
能知自在 第八如電忍中亦四。初喩相者。
般若論喩現法不久住故。功徳施論云。譬
如電光生時則滅。心亦如是。刹那必謝。又
彼論八不中譬不去義也。此經中亦三。一
喩一切法速滅如電。二喩菩薩身無礙如
電。三喩菩薩智了闇如電。二開義者亦有
五義。初三如上速滅等也。四能現顯彰。五
體非遠近。能照遠近。三亦有有無等諸句。
思之可見。四釋文中三。先法次喩後合。初
中二。先約遮成止行有九對。皆離三邊。玄
絶無寄。二所行眞實下約表成觀行。亦不受
持正法流轉者得理不證故。二喩中四。初電
能照明。二譬如下轉喩。如鏡曜日光壁上
現影。油等亦爾。同於電光故也。三電不離
等明體用不相離。四電能遠照等體用不則。
三法合中二。初合前照現。二而其智下合
照遠而非遠。三如種下轉喩。種無根芽能
生根芽。若有則不生。菩薩亦爾。無二説二。
有則無二。故云無礙際也。二若菩薩下忍成
徳用。謂身智無礙速疾如電 第九如化忍
中亦四。初喩相者。攝論喩聞思慧意業所生
果似有而非實。亦喩菩薩變化身。又龍樹
十喩論云。如彼化人無生無老無病無死
無苦無樂異於餘人。以是義故空無有
實。一切諸法亦皆如是。無生住滅。以是故
説諸法如化。廣如彼説。二開義者化有四
義。一依化心。二現化事。三實無有。四現業
用。十喩論云。猶如化事。雖空無實。能令衆
生憂苦瞋恚喜樂癡惑。諸法亦爾。雖空無
實。能令衆生起瞋恚等。以是故説諸法如
化。三亦有融通句數。應准思辨。四釋文中
四。初約法辨化。二就喩明化。三合法顯
化。四忍成化用。初中二。先顯所知。後辨能
知。前中先總。所謂下別。於中初八句約染
法。一業從心起。二行造修成。三妄境虚無。
四倒起苦樂。五妄取情有。六世間依眞有。
七覺觀起語言。八想起相惱。次三句明菩薩
化。後二句佛化並各出因故名爲化。於中
無生平等者。以得無生方名不退。是故不
退無體如化。問此化爲喩有爲法。亦通喩
無爲。答或唯喩有爲。大品云。問若一切法
如化者。云何言涅槃一法非如化。答若説
一切法乃至涅槃皆如化者。新發意菩薩則
驚怖。爲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
不生滅者不如化。或亦喩無爲。如十地如
化智中名法界化。或倶通。如大品。若不爲
新發意菩薩則明通也。但破彼實見令見
實法。何定所喩。佛子下結化。世間結前八
句。離世間結後五句。二決定知下顯能知
相。初能知。所知深廣明徹。具足下顯知自在
無礙起行。第二約喩中四十句。初不從心起
者。非從心内種子生故。餘並可知。第三合
法中四。初總合化行。二不著下合化行體。
三而不捨下合化行用。四譬如下重喩明從
無所有建立行果。佛子下結。第四佛子若菩
薩下忍成化用有十句。初一忍成。餘九化用。
明化有九義顯菩薩九種業用。於中初二
句先法後喩。後七句擧喩顯法。準釋可知
 第十如虚空忍中四句同前。初喩相。佛地
論喩清淨法界。以離差別相故。中邊等論
喩圓成實性。此經及大品等喩一切法。以
悉無性故。十喩論云。猶如虚空非可見法。
以遠觀故眼光迴轉則見縹色。一切諸法亦
復如是。空無所有。以凡夫人遠無流慧
棄捨實相則見彼我男女等物。而實此物竟
無所有。一開義者如第八地虚空有十義。
具如前辨。十喩論中有四復次釋。初一約
近無遠有。二約性淨謂染。三約無初中後。
約體實無物。廣釋如彼。佛地論亦十復
次。如彼應知。此經中多門釋如文可知。三
亦有離有無等諸句。思准可知。四釋文中
三。初明忍解。二佛子如是菩薩下明忍行。
三若菩薩下顯忍徳。亦可總分四。謂標釋
結歎。就釋中二。先明所解。後顯成忍。前中
十句。以虚空十義喩十種法故。初一虚空
無性義同法界故。二不起義喩刹從縁亦
無起故。三一味義喩法性無二故。四無行義
喩行即無行故。五無分限義喩法無分別
故。六無異義喩佛力齊等故。七遍三際義
喩入理之禪。盡三世故。八離言義喩諸法
自相不可説故。九無礙義喩佛身不相障
故。隨感則應故。十周遍義喩法體普遍故。
第二成忍中三。初總擧三業忍相齊空。二別
顯空義類菩薩徳。於中擧虚空十一義顯
於菩薩十一種徳。初一釋虚空等身。二三四
三句釋空等忍智。初一體。後二用。於中向
是因成是果。五釋空等口。謂依無方所空
亦海際畔。古人云。齊海水已上爲虚空故。
又云大海雖廣空容其際故也。六七二句
釋空等身業。八釋空等口業。九釋空等心。
以性淨故。後二句釋空等心業。三何以故
下徴責釋成。責云何因菩薩得虚空等三業
耶。釋云思惟自善根如虚空。依此得三業
亦如空也。於中先擧十種善根皆如虚空。
一分者縁起。二分中眞分也。一量者同理性
故。二不忘一切下十句明所得三業。初不忘
等意業。二遊行等明身業。三普於十方等明
意業。四出生等明口業。第四歎徳用中有
二十句。初十得十身。後十通三業。一一各
有標釋。此十身與前十行品十身及離世間
品十身各有相攝可知。得虚空際下通三
業。皆如虚空。中初總顯含藏。次二別辨口
業。次三別明意業。離貪欲故者。心淨故佛土
淨也。次三別明身業。一用二體三相。謂諸根
也。後一總結深。問此七喩何別。答幻等五
以似有破實有。如化以不有有破似有。
末後虚空以性相倶絶破於一切。又前六遣
有會空多。依空立有少。後一遣有入空
少。依空立有多。問何須多喩。答令理智
明淨故。異門顯法故。義理堅固故。長行竟
 第二重頌中有一百一十九頌。長分十一
段。初十頌隨順音聲忍。於中初二頌前聞眞
實法。次一頌不驚等。次二頌信解。次二頌受
持愛樂。後三頌順入修習安住等可知。第二
譬如功徳人下十頌頌順忍。初三頌初隨順
寂靜觀等。次一頌不違諸法。次一頌隨順深
入等。次二頌清淨直心等。後三頌修平等觀
深入具足。第三從三十三天下十頌頌無生
忍。初三頌前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次四
頌何以故下十句釋成。後三頌結歎顯勝。第
四觀察諸世間下十頌頌如幻忍。初二頌前
略説。次四頌廣説中喩合。後四頌忍行成
立。第五菩薩摩訶薩下十頌頌如焔忍。初二
頌法説。次四約喩顯法。謂焔水從想生故
喩之。又想故有法而實非有。如焔似水而
實無水。故以爲喩。後四喩法雙擧。顯法甚
深。第六彼能解世間下十五頌頌如夢忍。初
二頌一切世間如夢。次一頌夢非欲界等。次
一頌夢性寂滅及不著夢。次二頌不壞夢。次
二頌夢無自性。次四頌受持一切法如夢。後
三頌不壞夢不虚妄取夢等。第七菩薩摩訶
薩下十七頌頌如響忍。初二頌知一切法如
響。次三頌分別衆聲如呼響。次三頌解如來
音不從内等。次二頌入離虚妄法界巧出無
量聲等。次三頌無礙音令衆生發起善根等。
後四頌音聲非語而隨順語亦不染著等。第
八寂靜下七言十頌二十行頌如電忍。初二
頌觀意。次二頌不生世間等。次二頌不隨
世流不受正法等。亦頌於不二法分別二相
等。次二頌不内世間等。次一頌不行菩薩行
不捨大願等。後一頌歎徳成益。第九修習甚
深下十頌頌如化忍。初三頌行菩薩行如化。
次三頌知衆生業行等及佛菩薩等皆如化。
次二頌業行隨世。後二頌歎徳化用。第十虚
空忍亦十頌。初二衆生及世間如空。次二境
與智如空。次二慧及法空。次二能所説空。
後二三世三業空。第十一是名下七頌結歎
顯勝。初三二利圓。次二因果滿。後二結廣

  阿僧祇品第二十五
初釋名者。心王菩薩是能問人。表數法依
心。如數識等。菩薩洞達自在名王。阿僧祇
是所問法。十數之初。從首爲名。若具應名
十大數品 二來意。非答前問何故來。前
十明辨行用。十忍明行體。今顯行徳校量
分齊。則下頌中所數徳是也。又釋前諸品中
所有數量。謂如光覺品等中。皆有數法。今
此釋成故也 三宗趣者有二。一能數之數。
二所數之徳。前中亦二。先定所知。後顯能
知。前中阿僧祇此云無數。即數之極故。諸聖
教中通有四説。一准倶舍論。數至六十重
名一阿僧祇
。此約小乘。二依智論第九。
數過十重已後名阿僧祇。論云一一名二。
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
十千名萬。千萬名億。千億名那由他。千萬
那由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
名阿僧祇。如是數三阿僧祇。解云此既云
過迦他。亦即通過後諸數故名阿僧祇。此
約始教説。三依智論第六。引此品文。還有
百數。至阿僧祇等。此約終教説。四依此
品。百數僧祇。始是初數。如是次第以所數
等能數。至第十名不可説轉。不可説轉
等方爲數極。是故前教數極乃是此中初數。
故知此門極廣約圓教辨也。二顯能知者
亦有五重。一人中數法最下。二諸天數法過
於人。天中亦不同如自在天王一念數知
大千雨渧等。三小乘中舍利弗善知數法過
於人天。四諸菩薩中數知亦差別。如下釋天
童子算沙數法。非二乘能知。亦如文殊普賢
知刹塵數等。非下位所知。五佛自所知最
極自在。一切餘位總不能知。智論第九云。
佛在祇洹外林中樹下坐。有一婆羅門來
問佛此林有幾葉。佛答若干數。彼心生疑。
誰證知者。則私却少葉還問佛。此樹林定
有幾葉。佛答今少若干葉。如所劫語之。婆
羅門知己心大敬信。求佛出家得阿羅漢果。
以是故知佛能知恒河沙數。解云此約佛
知恒沙之數。今此品文。唯佛所知無極之數
故佛自説。又云佛智境界甚深之義故也。二
所數之徳亦二。謂普賢因徳及佛果徳。並各
通因陀羅網等。具如下頌中辨 四釋文
者。此文有二。先問後答。問中亦二。先擧取
問法。後世尊云何下以法諮問。初中何故牒
此十數者。是諸品列名及結通處皆有此十。
然未解釋。不知分齊。爲顯令知故今問
也。十句中第二不可量。下答中名無量。第五
不可數下名無數。第六第七同一句。謂不可
稱及不可量。不可量下答在第八。不思議在
第七。餘並可知 第二答中三。先歎問誡
聽。二心王敬順。三擧法正答。正答中二。先
長行正顯能數之法。二偈頌辨所數之徳。前
中總有百二十轉。答前十問。初一百二轉
答初僧祇問。後十八轉答後九問。前中百千
百千者。謂百千箇百千故云百千百千。皆以
所數等於能數。不同智論皆以十億爲
量。名一倶梨者新名倶胝。翻名億。此恐
不可以百千是十萬十萬爲一億。此即億
箇億方名倶胝。亦倶梨箇倶梨方名一不
變。餘皆准此。其中或此土名或存梵音。皆
是數名可知。於後十八中。初十七是因數。
後一不可説轉轉爲果數。以極即越數之
表。同於果海越絶故也。第二頌中有一百
二十二頌半分二。初七頌定能數之法。二
於彼一一下總顯所數之徳。前中積數有十
重。一初句以第十不可説不可説爲本。二
次一句復積入一切不可説中。此二句爲總。
三未知幾不可説名爲一切耶。次二句顯
不可説劫故名一切也。四次一頌辨以彼
多劫所説入一塵内。五前直言不可説佛
刹末爲塵。未知幾復不可説刹。故次一頌
半辨一念中即不可説刹。如是念念復盡不
可説劫。六次一頌明多刹塵内各有多劫所
説不可説。七次半頌明多刹塵内各攝多衆
生。八次半頌以彼衆生歎普賢徳廣。九次
一頌以此廣徳之普賢。復有不可説箇同
在一毛端。同時各説如上不可説之言。十
有半頌類顯十方無邊世界。亦同此説。此
十重積集中。初六是所用數法廣。後三校量
顯能説人廣。以如是等人説如是等。數數
於如下所數諸佛菩薩殊勝之徳。文意如此。
思之可見。第二所數徳中有一。初明果徳
無礙因位善容二從不可稱説諸如來下
明果徳深廣因能趣入。前中亦二。先辨果法
無礙。後菩薩於一毛端下明因位善容。前
中亦二。先依果自在。後一一毛道出名身下
明正報自在。於此中有四。初總明三業自
在。二攝取下別明語業自在。三無礙心下別
顯身意業二自在。四淨方便下明以法應
機徳就第二因位善容中有十。初明因
陀羅網土。是起行處也。二從意根下明三
業勤勇行。三從一切衆生下明應器攝生
行。四從應現色像下明遊方供佛行。五從
成就施心下明廣修十度行。六從彼淨法輪
下明攝法遊刹行。七深入衆生下明調伏
衆生行。八從彼於一一毛端下明三業深
淨行。九從彼諸菩薩下明願智自在行。十
從不可稱説一切劫下一頌結徳無盡也。
第二明果徳深廣因能趣入中二。亦先果後
因。就初果中三。先總歎佛果徳。二從若於
一小下別顯依報果。三從於彼一一刹中
下別明正報果。第二從菩薩究竟下明因
順入中二。先自分行。二從或於一時下明
勝進行。阿僧祇品竟
  壽命品第二十六
初釋名者。往業所引報果名壽。任持色心
不斷名命。品内辨此。故以爲名 二來意
者有二。一遠意。爲答普光十頂問故。以十
重相望各爲終極。得名頂。故知安樂界爲
娑婆頂等。古釋將答佛壽命問。此名字雖
亦相當文勢不順。謂此壽命問在十地等
前。不合答在此處十頂問在地後。更無別
答之文。故知屬此。二近意。前僧祇品顯佛菩
薩實徳平等超過數量。此品別辨佛徳。就
機示有脩短。後住處品別辨菩薩法用。約
機明住處差別 三宗趣者有三義。一汎
明命有三種。一報命。謂煖識不捨不退。衆
同分故。不相應行爲性。二戒命。經中名淨
命。由不破戒故不失比丘法。以淨戒爲
性。三惠命。由不放逸故不退正法名爲
惠命。正惠爲性。二別定此文者。諸佛壽命
亦有三義。一約徳。謂具足如前三種命故。
其報命是無盡。善根所生故也。二就實。謂命
根無盡盡於未來故。三就權。謂隨機所感
現脩短故。今此文中具斯三義。三顯次第
者亦有三義。一約漸教。謂娑婆等局爲地
前爲化佛土故。安樂等通爲地上爲報佛
土故。乃至賢首刹當十地後不可説處也。
二約同教。謂娑婆等爲三乘上。漸漸向細。
入於一乘乃至賢首刹等方爲究竟。何以
故。以就別教娑婆則是蓮花藏故。三約別
教。娑婆是見聞解行處。中間諸土唯解行處。
末後佛土通解行滿及證入故。是故信滿位
處亦名賢首故也。四釋文中。心王菩薩説
者。顯世識自在故。有劫數也。於中有三。
初擧十世界校量漸次。次類顯百萬。後辨
最後玄極。如安樂世界等。以何爲晝夜。釋
或以蓮花開合辨用。當娑婆一劫。又釋此
娑婆一劫中總有若干日夜。依此日夜數。
數一劫爲一日夜。還數王若干劫。方爲安
樂世界之一劫。則以此劫量。於後諸世界。
皆准此量計可知。是則至最後世界一劫。
於最初世界。當不可説不可説劫也。至賢
首刹已後。則刹海平等無有優劣。是故此
中説普賢等充滿者。以望下最極故。以普
賢爲量。望上猶在數中故不説。唯佛充
滿此諸世界。大佛名經中亦説。又玄奘法師
別翻一卷名顯無邊佛土經。是此品也
  菩薩住處品第二十七
初釋名者。菩薩大悲隨方攝化應物之所名
爲住處。人處題名。二來意亦二。一遠答
普光隨喜心等十句問故。二近顯菩薩應機
所在故也。又前品賢首刹等皆是淨土菩薩
充滿。未知娑婆染界爲有菩薩以不。今辨
此界亦有無量菩薩所住故次來也 三宗
趣者有二。一心住。謂智證眞理悲念衆生。
二身住。謂實報居淨土權現於染界。此由
大悲就機所住。亦由大智非世所染。由此
悲智無二相故則住無住處 四釋文以
於處識得自在故。亦心王説也。於中有
三。初擧八方住處。二辨四海住處。三諸國
住處 初中八方唯據此界非約他方。就
此界中。唯約此閻浮提。非是餘洲。初仙人
起山應是東海蓬莱山等。二樓閣山應是下
文南海岸樓閣城側自在海師所住處等。又
勘梵本應名勝峰山。三金剛炎山應是西
海邊等。四香聚山應是在北香山王。是以
彼山中多有菩薩住故。五清涼山則是代
州。五臺山是也。於中現有古清涼寺。以冬
夏積雪故以爲名。此山及文殊靈應等有傳
記三卷。具如彼説。六枝堅固山勘梵本正
云制多山。此云歸宗。即塔之類也。應在此
南正海邊。七樹提光明山應是下文觀音
住處光明山相連。梵名樹提。此云照曜。八
香風山應在香山西畔。有風穴故也。此八
皆在山者表山居寂靜長道之處。賢聖所住
故也 第二四大海中有二住處。一枳怛者
具云昵枳多。此云湧出。則海島山之名。
曇無竭此云法生。亦云法勇。二窟是海別
處。准梵本應名間錯莊嚴窟。第三毘舍
離下明諸國中菩薩住處有十三所。初毘舍
離是中印度。亦云吠舍離。此云廣嚴城。即
維摩所住也。此城南十四五里有塔。是七百
賢聖重結集處。更南八九十里有僧伽藍。其
側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迹之處。具西
域記第七説。二巴連弗者具言波吒唎補怛
囉。其波吒唎。此是黄花之名。即母之號也。
補怛*囉此云子也。兒也。即上代黄花女之
子。創於此居故以爲名。亦是中天摩竭國
也。具如西域記第八説。三摩偸羅者正云秣
&T072933;羅。此云孔雀。或云密。並是古世因事爲
名。是中印度。此國中有舍利弗等塔及文殊
師利塔。於王城東五六里有山寺。是烏波
鞠多所造寺。北巖間有石室。是鞠多度人安
籌所也。又東有大林。中有過去四佛經行
之迹。亦有舍利弗等千二百五十人修定之
所。具在西域記第四説。又准梵本。此處是
窟名也。四倶陳那者。倶陳是姓也。那是法
律也。昔有五通仙人名拘持。此云大盆。
謂大池形似大盆此仙在彼修仙。因立斯
號。彼仙於此廣説法律。謂護淨經行養性等
法。令人修學。相繋不絶。衆人同姓拘陳那
也。五清淨彼岸國應是南印度。牟眞此云解
脱。是龍名也。隣陀此云處。即解脱龍所住
處。六風地者有風孔處名無礙。是龍王所
造窟也。七甘菩國者。正云劍蒲。是北印度。
此國多出美女。故以爲名也。最上慈者。大
集經中名慈窟也。八眞旦者或云震旦。或
曰支那。是此漢國名也。那羅延山此云堅牢
山。則青州界有東牢山。應是也。彼現有古
佛聖迹。九邊夷國者准梵語似當疏勒國。
今但潤州江南有牛頭山。彼中現有佛窟寺
也則北印度境。傳云有四辟支佛影。時時出
現。又此潤州古時亦有蠻居此處。現蠻王
陵故。亦名邊夷也。十罽賓者正云迦濕彌
羅。此云阿誰入。此國舊是大池。因末田底
於佛滅後。降彼池龍乞容膝處。池龍既許
與羅漢通力。以廣其身。得多地處。遂得
造國及僧伽藍。如佛所記。於中現有佛牙
寺及五百羅漢造毘婆娑處。如西域記第
三説。鬱提尸山此云遠聞山。謂多處遠人
皆聞故。即此國四周之山處也。十一難提拔
檀那者。難提此云喜跋檀那此云増長。即
南印度梯羅浮訶者此云上座。即尊者之
名。以居此窟故。因以爲目。文殊問經體毘
裏部。此云上座部。同此名也。十二菴浮梨
摩國者正云菴羅。此云無垢。是果名也。以
此果能療衆病垢故云無垢。彼國多出此
菓故。名浮梨摩也。正治耶曲。託此爲
號。十三乾陀羅國者正云建駄。此云香。陀
羅此云遍。謂遍此國處。香草先發故。以爲
名。寂靜窟。相傳是佛留影之窟。具如西
記及大集經月藏第十卷中説。上來明此閻
浮菩薩住處。餘四天下准之。餘須彌世界
及樹形等世界。並准之無盡無盡也
  佛不思議法品第二十八
初釋名者。如來果之法。迥超言慮故以爲
名。二來意有三。一遠者。此下三品爲通
答普光佛無上地等句問故。問若遠答前
問。何故此更有請耶。釋以相去遠故。更發
起也。若爾前諸品何不爾耶。釋以前諸品
同是因位。今辨果法隔位故也。又釋此是
念法悕説。非是別請。若爾何爲前諸品無
此例耶。釋爲果法深細。顯法器慇至故。須
念。説因法反此故非例也。二次來意者。
爲前已辨修生因滿。今此正顯酬因果圓
故。次三品來也。三近來意者。前住處品是因
滿之終。此品是果成之首故次來也 三宗
趣者。此中正明佛果徳法。略作四門。一通
辨佛徳。二別顯義相。三辨定此文。四顯不
思議。初中若説一百四十不共法等通小乘
及初教等。若辨淨法界及四智爲徳即通始
終漸教。若以一味實徳則唯頓教。如光覺
等品説。若具一切無盡之徳。如此文等是
一乘圓教。二別顯義相者。諸佛功徳無過
二種。謂修生本有。此二相對總有四句。一唯
修生。謂信等善根本無今有故。二唯本有。謂
眞如恒沙性功徳故。三本有修生。謂如來藏
待彼了因本隱今顯故。四修生本有。謂無分
別智等内契眞如。冥然一相故。此有四義
而無四事。猶如金莊嚴具。若稱取斤兩。本
有如金。若嚴具相状工匠修生。若由成嚴
具方顯金徳。則修生之本有。若嚴具攬金
成無別自體。則本有之修生。是知唯金而不
礙嚴具故。唯一法身不礙報化也。唯嚴具
而不礙金故。單報化亦即具法身也。餘並
准之。是故得説化身即法身等。全體收盡。
餘准思之。三辨定此文者。然上四義攝有
二門。一約佛自徳。圓融無礙不可説也。二就
機出現復有二門。一分相門。謂化身爲化
地前現染土等。報身爲地上現於淨土。
此約三乘差別機説。二無礙門。謂報化不
分。即權恒實。如樹王下現十佛身。丈六遍
於十方。八相該於法界。諸根毛孔各無限
量。亦不礙限量。是則限無限無礙。此約一
乘圓機説。攝有四重。如此品説。一略擧十
門。如品初所問。二次辨三十二門。如答中
大位。三具顯有三百二十門。如答中別辨。
四廣明多門。如類十方一一皆各無盡無
盡也。四顯不思議義者。汎論有四。一理妙
難測。二事廣難知。三行深超世。四果用超
情。今此品文通具前四。別辨第四辨第四
中復開爲四。一何者不思議。略辨十種。一
智超世表。二悲越常情。三無思成事。四同
染恒淨。五所作祕密。六業用廣大。七多少即
入。八分圓自在。九依正無礙。十理事一味。並
如文顯。恐繁不列。二於何不思議亦有四
位。一過世間故。二越二乘故。三超因位
故。四顯法自體故。三云何不思議亦四種。謂
非聞思修及報生智境故。四何用不思議
亦四種。謂令信向故。起行求故。隨分證故。
圓滿得故。第四釋文者。此下三品果法亦
有諸徳。將配三身。謂初法次報後化。文恐
不順。以此品中廣顯八相等用。豈唯法身
乎。亦有將配佛體相用。後二品可然。初品
有妨。以此品中亦有相用。今謂此品總顯
佛徳體用殊勝。次相海品別顯勝徳之相。後
小相品別辨勝徳益用 就此初品中分
文有四 一請分 二加分 三證分 四
説分。初分中二。先明能請人。衆同念者表
法深細故也。二正顯所念十法。此言不思
者顯果徳法出過言慮。念此不思悕其説
也。初一問佛出處。二問出現之因。謂由本
願。梵本云過去願清淨。三問出生處種族
家。此釋依梵名非是因中佛種性等。四總
明應機現世。次三別顯三輪業用。八問大
用之體。九問大用之相。十問大用自在
第二加分中。先知法器。二與青蓮等者正顯
加相。表果不自彰寔由因顯。故加青蓮
令其説也。十句中。初五與勝徳充身。於中
初三句與佛三業。顯同化辨等。神力是身
業。智是意業。辯是語業。後二句與佛福智無
畏是智。後五與智用充心。一究竟等與佛内
知法界無餘智。二與佛作用境界智。三與佛
無礙行智。謂無思成事等。四分別等與佛
知法器智。五不可數等與佛多門善巧智。
令其能説。何故無身語加。以不入定故。何
故唯意加。令入法界故。此菩薩豈不證法
界耶。釋彼證分限。非甚深故。非無礙故也
 第三證分中。初五自利。一總謂佛果法界
無障礙故。佛加令得故云入也。下文云一切
諸佛所説皆入甚深法界。餘四別顯。一深行。
二廣願。此二自分。即是普賢法界行願。今既
入此故得成也。三順果。四現果。謂以佛果
自嚴故也。後五利他徳。一總悲覆衆生要
令離垢故。令成淨行故。令得淨信故云
清淨也。餘四別顯。一量智。二理智。三總持。
四辯説。何故不云入三昧。古釋此則是入
定。又古釋果法已深。更入定顯恐退信解
故不入定。復爲法深故。審入法界。今更釋
此得加力。入於勝進佛果法界。令能説故
 第四説分中。告蓮花藏者。顯深奧勝器。
又表含攝果法當有開敷故名也。果徳
無限。略以三百二十門以答前問。於中初
十門標宗略答。後三百一十隨義廣顯。前中
初句所住淨妙答前刹問。二住無量自在答
二淨願種姓二問。以此倶是佛出所依故
云自在。三應機出現名不失時。則答前佛
出問。四法輪。五四辯答音聲問。六不思議法
答神力無礙住及解脱三問也。七淨音重顯
前音聲分齊也。八分別法界答前智慧問。九
光明照答身業問也。十亦顯語業所説至
深也。又釋此十總明如來應機成事。一
顯佛自住眞理。二明不滯寂故云自在。三
非但内不滯寂。亦外應不差。四應機不失
作何等事。謂轉法輪。五以何轉。謂四辯。六
説何法。謂不思法。七能轉齊何。謂無所不
至。前辨説無窮盡。一切時也。此明音聲遍
一切處也。八所轉之法爲幾許耶。謂無量
法界前不思法顯深也此中無量明廣也。九
語用既爾。身用云何。謂光明普照。謂息苦
報滅惡業。警群機今入法等。十言教則
同理故云入法界。又説法就機令悉證眞
故云入法界。無有究竟不入深法故。末
後結歸也 第二隨義廣答中三百一十句。
大門有三十一位。依古諸徳屬答前問。依
問次第文極不順。今更超次科配。少有相
當。終自難見。良以佛徳無限自在非言
次。就中長分爲十 初四門答前第一佛刹
問 二從十種出生住持智慧下三門答第
二淨願問 三從十種功徳離惡清淨下二
門答第三種姓問 四從於一切世界一切
時有十種佛事下三門超答第七佛智慧問
 五從十種無量説佛法門下三門答第六
佛音聲問 六從十種無礙住下三門超答
第九佛無礙住問 七從具足十種不思議
法已成正覺下六門却答第四佛出世問
八從十種最勝力下一門答第八佛神力問
 九從十種定法下三門却答第五佛法身
問 十從十種一切智住下三門答第十佛
解脱問。且麁作此配。通相圓融並准可知
就初四中。初十辨佛六根依正。明勝徳之
體。二普於諸刹應機出生。明依處起用。三
明用應機化不失時。四業用廣大出過圖
度。並於刹現。此擧正顯依。以答初問也。
一一門中各有三。謂標門別列及總結。初中
色身等名法界者。一多故名法界。二廣故
名法界。三妙故名法界。以十八界中法界
攝故。四從所依。以證法界成故。五從義
相。謂妙軌稱法。分齊各別名界。六約當相。
即同眞性故名法界。此色身爲總。是餘入
所依故。次六可知。第八無礙解脱是自在業
用。如下文。於一塵内現三世佛等。第九嚴
土應機。第十因圓果滿。第二出生無盡智者。
前以相從性同名法界。今以用從體同名
爲智。又亦前則相依性現。今用從智起。無
盡有三義。一時無盡謂念念等。二處無盡謂
一切世界等。三用無盡謂命終出生等。初五
可知。第六明所成利益第七嚴身應機謂黒
象脚等。第八異異嚴應以機感不同故第九
清淨衆生者。謂調伏衆生令離障。上九別
辨。第十現三世佛。爲種種根等總結多門益
物故也。第三未曾失時者。所作合宜。藥病
相應。初一機感現成而不差失。二宿願善根
現報不差。三根熟與記令増善根。又記
當得果。時無改易。四於耶歸依衆生等應
示神力。五於念佛衆生等應現佛身。六化
成益訖捨而不失。七入城行乞爲施食時
至。八見佛生喜受化時至。九暫捨難化令
生戀仰。十隨機逆順自在難思。亦是總結
也。第四世無比況云不可喩。情不能慮名
不可思。此顯業用自在超過情況。初四可
知。五不離本等者如不起覺樹昇天等。六
決定一法等者。以一法即一切而不壞一
法故云決定也。七於一念等者如意神力能
速普遍。八示現果徳。九現三世佛。十教化衆
生常在滅定。以用而恒寂故。上來答初問
竟。第二大段出生住持智慧下三門答前
第二淨願問。初十皆依本智出生後智。教
化衆生故名出生住持智。又釋理實無差別
而智照此反起知差別智。謂住理而持事
故云出生住持。亦住事而持理故皆云智。
若不爾者住事迷理。是愚非智。初中先擧
理實故無趣向。後顯隨事故出生淨願。此
正答前問。標之在首。第三中。無二者無能
覺所覺。而生等者。巧出能所不乖無二。下
乖無二而出生二。餘並准之。第二内法
蘊徳。在心名爲内法。亦是内心所證之法。
一内身無垢。能順入三世。二内具三輪。一
身業神通輪。二語業正教輪。三意業記心輪。
三内有總持持法智。四内具四辯説法智。
五内有無縁大慈悲。六内證理觀機。七内
有善根。並是巧便堪調衆生。八内有法界。
是所證也。住者是智能證也。無礙住者能所
平等無障礙故。九内現多佛。十内照多劫
本來是一日。非新相即。第三甚深大法者。業
用無涯名爲大法。無思稱理名曰甚深。又
過小云大。超因曰深。初二力用大。次二攝
化大。次四三業不空大。次二依正自在大。
末後一正覺大。此剩一句。増數十也。上來
答淨願竟 第三大段離惡清淨下二門答
第三種性問。初十過無不盡故云離惡淨。
後十徳無不圓故云究竟淨。皆是種姓清
淨。無可譏嫌故也。初十中。初一宿因淨。二
現果淨。謂三世如來家生。正答種姓問。標
之在首故也三未來淨。四三世淨。以皆無
著故。五一味淨。六多徳淨。次二身語淨。九
名稱淨。十應念淨。第二究竟淨者亦是畢竟
無染。初三願行淨捨離優婆提者。有釋此是
優婆夷。離此女想故也。有釋此翻名闇鈍。
明佛久捨故云清淨。又翻名戲論。佛已捨
故。次四依正家眷淨。後三現智業用淨。亦
是法身般若解脱三徳淨。上來答種姓問竟
 第四大段於一切世界下有三門。超答第
七佛智慧問。於中初十明智用照機。次十
明智體宏深。後十明智徳無斷。初十者
時處廣大頓赴成益故云也。又一切世界者
遍也。一切時者常也。謂相續無絶。攝論云。
如恒受樂。如恒施食等。初二現身説法。次
二増行定位。言正法位者初地已上也。次
二應機遊刹。次二悲化攝物。後二體用利
生。第二無盡智海者。前應用常遍。此即智海
宏深故云無盡。一智同理深。二福同智廣。
三所見懸遠。四善根難量。五行同法性。六
法雨漫流。七讃徳無盡。八行願廣大。九常
用無竭。十知心行海。十一福智無盡剩一
句也。第三常法者。此之十法是諸如來常所
有故。常所行故。初二成行離過。次二大悲
大力。次二説法度生。次二應化現身。次二
存歿無念。答智慧問竟。第五大段從十
種説佛法門下三門答前第五佛音聲問。於
中初十言聲説法。次十餘事説法。後十擧因
結果。就初説法門者顯所説之法門。初三
説衆生當位法門。一如來藏是界也。二善惡
不動是行也。三苦樂等是業所得報也。次二
化衆生門。一無量方便度衆生者。謂貪欲多
等教不淨觀等。二淨衆生行者授與戒學等。
次二化菩薩門。一行。二願。次二説染淨欣厭
門。初説染果成敗令厭。後説淨令欣。末後
説三世佛興令往供養門。第二常爲衆生作
佛事者。以此十法開覺衆生入法成益。名
爲佛事。作無停息故云常也。初二身語作。
次二受不受作佛事。謂受令成檀。不受令
放學少欲。次二以四大神力作佛事。次二
名號刹土作佛事。後二佛刹海默住而作
佛事。乃至一切法悉堪爲佛事常作不息。
第三堅固士法者。若能行此十堅固法名堅
固士法。一願堅。二行堅。三教化堅。四大悲
堅。五大心堅。六背世向出堅。七背小向大堅。
八照法淨心堅。九厭大救生堅。十代苦攝生
堅。上來答佛音聲問竟 第六大段從十種
無障礙住下三門超答第九佛無礙住問。於
中初十正顯所住無礙。次十明於具徳無
礙。後十辨彼自在無礙。初中身智所安物莫
能礙名無礙住。初五身於世界無障礙住。
後五智於所知無礙住。於中初二證理説
法住。謂住三世法界。是證絶三際之眞性
也。次二下化上同住。謂下於衆生知根巧
化。上於佛法惠身安住。後二分別染淨住
剩一句。第二最勝者已超下位故。無上者
上無加過故。莊嚴勝徳自嚴故。十中各先
釋莊嚴義。後結其名。初三明三業嚴。第二
語業中。八音等明聲體具徳。演説等明聲用
善説。悉令等益物不虚。三意業中。先明意
攝衆徳。於一念等顯意用無*涯。四光明莊
嚴中。初光體一一等明因業。普照等示現業。
除滅等止業降伏業。現佛等敬業。五笑光中。
初顯普照義。悉授記等顯離癡。謂成益不
虚故。六出纒法身離染爲嚴。七常光嚴中。
以諸餘光皆此中出故名爲藏。八妙色有
六句。初一總。餘五別。皆超絶世表名爲妙
也。九種姓嚴者此是生家種姓。亦是眞如家
生也。十大慈等嚴中。言無上受者者。受施
田中。佛最無上故名也。第三自在正法者於
法自在無障礙故。初二於教法自在。先説
教後應根。次二於世界自在。先動後嚴。次
二時處自在。先時後處。亦是住壽自在。遍至
自在。七正覺自在中有二釋。一隨文釋。謂
一切佛各爲調化自所化故。各各示成正
覺故云念念。非是一佛。既各示成。非先不
覺今乃始覺故云非不先覺等。此是現化
身用。二就義釋。一佛即遍一切衆生。周十
方微塵。盡三世。念念同時。前後倶成正覺。
此即實成非化。但以不成即已。成即舊來
成故云非不先覺等。以攝三世盡故。無
過去不成故云不住學地等。此可准宗思
之。八諸根互用自在。若小乘但變化用。漸教
大乘即改轉用。圓教一乘亦不變不改。一入
舊來作一切用。九毛孔置衆生。依法性融
通門思之。此是衆生世間自在。十一念現正
覺。此是智正覺器世間自在。於中先於一
念現一等法界佛。二於彼念中類顯多佛。
三擧一念類顯多念。四擧一花座類顯虚
空法界等世界。各現等法界之佛身。思之當
知。佛境界不可思議在於此也。上來答無
礙住竟 第七具足十種不思議法已成等
正覺下六門却答第四佛出世問。於中初
攬縁現覺。二無中巧現。三所現難量。四果
位齊均五智住妙境。六知法無遺。各提門
可見。初中十内。初二果相具。謂先外相備。
後内徳圓。次二因徳滿。謂先福後行。次二應
機現。謂無壞勝法是降魔功徳。次二嚴刹具
智。次二相圓徳備。後一事畢示終。第二巧
妙方便者。謂證理平等能起有中殊勝之行
故云巧也。初一知法無究竟者證理也。而究
竟説等是巧便也。若處理無乖此事有。或
説事有乖彼理無。皆非巧便。若二義
別。或合一雙失倶非巧便。今並反此。故名
巧妙方便。以是釋佛出世之義故。就方便
向事説也。二證無能見所見而巧見法界。
三無相知相。無性現色。四證泯三際之理。
而見三世佛宛然。五三業無造。而演法熾
然。六理亡染淨。而不壞世間及佛智用。七
以依非時法而融時相入。又恒住非時而
應時説法。八以所證非時不離時。具足十
辯説無盡法。九證法無名。巧起名句。十無
蘊界處而不壞法相。又善達二空巧分三
聚等。第三有十種佛事無量等者。謂果現難
量皆攝物入道。同名佛事。業用廣大並是
微細相容門故非餘境也。初兜率天作攝生
佛事中。初別擧能攝。總顯所攝。二大慈下
總顯能攝。別明所攝利益。並如文顯。二從
兜率天降神母胎作佛事中有四。先智徳
内圓。二於最後等辨其位處。三或以神力等
正顯業用有十。如文。於中或從初發心者
攝過去故。或涅槃者攝未來故。是故入胎
之時無非具於八相。亦攝過去因行。如下
法界品摩耶處説。四此第二地下正明具攝
八相時方等。而作事。三在於王宮受欲境
時攝化佛事。於中初自行内圓。二大悲下四
等善觀。三廣能爲説下正顯攝益。四雖處王
宮下明攝益深廣。謂一切處爲廣。淨三業爲
深。四出家時攝益中有四。初爲引貪愛衆
生令得淨行。二示現世間捨離下引愚癡
衆生令得智慧。三示現衆生無上下引薄
福衆生令具福智。四廣爲衆生下授與正
法之相。五成道時攝益中有三。初現自正
覺。二莊嚴一切下攝内眷屬。三令一切衆生
下廣益衆生。謂先令行成徳滿。悉分別下
令廣大智立。六轉法輪時攝益中有十種法
輪。一教堅不退。二輪多遍知。三所説決定。
四成益不虚。五輪體廣大。六輪境甚深。七輪
用下照。八輪能上現。九輪性平等。十總結無
盡。一乘十轉無盡法輪應著此文。七入王
城等時攝益中。初入城益物。二一切諸佛色
身下明能以色相威儀等益。三彼諸衆生下
顯所益之相。四以如是下總結無盡。八或
住阿練若下明隨所住等攝益之義。於中四。
初所住攝益。二以境界攝益。三以所説攝
益。四以所住時攝益。九以無盡功徳藏攝
益。於中有三。初明化所成益入菩薩位。二
或現涅槃下顯能化方便。三或發衆生下化
入佛境位。十示涅槃時攝益中三。先示滅戀
慕益。二碎身舍利益。三爪牙髮起塔。謂令
成因得果。念恩歎徳。第四法王無異法者
明果位齊均。一記&T040879;無異。二遂願皆同。三法
身不殊。四智慧齊等。五所知佛同有本作
法字
所知刹同。以果無優劣故。七語同法言。八
無非化物。九染淨同泯。十善根同如。然餘
處説四種等故説毘婆尸即是釋迦。此中十
種無異。亦是平等意趣可知。第五向十種住
法者。謂佛向此十種法上之所住故。初一
佛住。二梵住。三依宿願。四住現悲。五無功
用。六離妄情。七念無暫失。八心無限礙。九
無不在定。十住眞實際。第六知十種悉無
餘者。大智無限照境無遺。初三即三達圓明。
次三知世間衆生。謂多類衆生言音路別名
語言道。次二知出世。謂菩薩及佛。後三知
法門。初總知縁起。二別知事相。三以理會
事。如帝網重重。並如前地論中已釋。上來
答佛出世問竟。第八大段十種最勝力下
答第八佛神力問。於中有一百門。謂初列
十門。是總標。下十門別釋。一一總門具十別
門。及一一別門攝十總門故成百門。何以
知者。以標中云十種最勝力大力無量力乃
至佛所住法。爲一句標故知。十種之言貫
下九力。各有十也。後何等爲十之言。通徴
前十力各十之義。但以義同故。亦通以十
門通釋前十。是故結中各唯結初。以此十
種皆是大力那羅延等也。以大力爲總。餘
九攝在大力中。故有十種大力。初力用過
劣名最勝力。二當體廣能名爲大力。三多
門業用。四大福勝用。五威徳特尊。如外道
見佛違自先制不覺起禮等。六所作不屈。
七能壞魔軍。八不爲他所壞。九業用超世
表也。十擧世無能破。言大力那羅延幢等
者結歸初總。那羅延者此云堅牢。即帝釋力
士之名。擧近爲況。佛所住之力下別釋中。
初一身命無損力。此釋最勝大力。佛所加
持衆生。及佛所使衆生如上。金剛雨等悉
不能損。如遣耆婆。入火抱兒。如蓮池等。
二毛孔容持力。此釋無量力。如虚空者。能廣
容故。無疲倦故。三毛持圍山速歩力。此釋
大功徳力。如來一身毛孔與十方法界一切
衆生所有毛孔頭數齊等者。顯毛孔既多。各
持如上。金剛圍山明所&T016254;重也。一歩等行
歩大也。念念等所行疾也。十方虚空界等所
至遠也。盡過去等行時長也。無羸弊等與不
行無異也。四定用自在力此釋尊重力。於
中初身不起定。化不失時。二指持生界
不起遍坐。五普遍常轉法輪力。此釋不退
轉力。於中二。初以一佛身周遍法界常轉
法輪。二如來一化身下明一切身常轉法輪。
前中先一一等是多説也。盡塵數劫等是常
説也。轉正法輪等説益也。後中一一毛端處
念念化等顯佛身多重重普遍無礙常説。問
若據此文。佛無不説之時。何故乃至一部
奉行。答此是衆生感處説爲一部而如來
説法曾未暫息。以大機常感無間斷故。問
若遍空界毛端處悉有説法。何故此處現今
不聞。答以根無熟故。猶如生盲不見日。
非謂無日出世間等。亦聾故不聞。非謂
無説。若爾説應不遍衆生界*耶。釋以遍
故至不聞處能令不聞。至聞處令聞。至
有限聞處無限聞處。皆如彼現故名爲遍。
是故今者不聞亦是佛説法也。六胸徳字相
降魔力。此釋堅固力。七音聲遍徹力。此釋
不可壞力。八證理現事無礙力。此釋一切世
間不能思議力。於中初證理玄絶。後隨智慧
轉下現事自在。九法身微密力。此釋一切衆
生不能壞力。於中初平等法普現無礙。二
其身充滿等下應現無方稱性平等。十具菩
薩行佛大智力。此釋末後大力。結同之力。
於中初具菩薩行順佛果用。二住諸佛住
下明勝智圓滿徳。三以明淨智下照達無邊
境界徳 第九大段十種定法下三門却答
第五法身問。於中初門明身業揩定。次門
明見已獲益。後門顯勸觀勝徳。初中化身
八相諸佛等有故云定法。略無涅槃相。此中
正顯身業作用。如文。第二見佛得十果報者
明所作不虚。於中初二滅惡生善報。次二
善因樂果報。次二除疑不退報。謂入在地前
三賢位。次二證位淨根報。從初地至七地。
以證地故名出世。有出觀故名世間。後二
滅障得辯報。謂八地已上。第三有十種淨
法。菩薩應念者。念因倣學。念果増善於中
初六念因行。後四念果徳。可知。上來答法
身竟。第十大段從十種一切智住下三門
答第十無礙解脱問。於中初門明後智業
用。次門顯妙定自在。後門正明解脱無礙。
以此解脱依定慧成故。初中智能迅疾。廣
知名爲智住。初二知所化器。次二成能化
事。次二現佛及神力。次二説法及知趣。後
二應念現形。第二有十種無量不思三昧
者。在此法定於彼法用。又此定即用。故難
思議。於中初二約人法。次二約時處。次二
約佛三業。普遍法界而説一切處有現不
現等。次二約理事法。九定在離世而恒現
世嚴。十定在衆生而恒至佛趣。第三有十
種無礙解脱者。礙障既盡名爲無礙。作用自
在名爲解脱。若三乘教中説佛有八解脱
等。非此所收。此十門無盡是一乘解脱。應
准知之。初二現佛説法。次二調生現土。次
一調已授記。次三現三世佛依正神力。後二
現於三世能化所化。此等約法。是法性融通
力。約智。是如來自在力。良以此智達彼法
故。無礙圓融故。能如是。此約果圓滿説。若
菩薩分得如維摩不思議解脱。皆此類也。不
思議法品竟
  如來相海品第二十九
初釋名。言如來者標人顯徳。相海者依人
顯相。福報奇状炳著名相相徳廣多奧積如
海。勘梵本名如來十身相海品。以深廣之
相在十身故 二來意者。若約遠此與前
品同。答普光會中後佛果徳問。若約近即
前品總明果法。此品別顯相徳故來也 三
宗趣者。正辨佛果無邊相海。即以爲宗。別
釋此義略作八門。一釋名者。智論第五問
相義云何答。易知故名相。如水異火。以相
故知。解云顯著義明了義標別義是相義。二
體性者。此三十二相小乘倶以色形爲體。
若初教大乘依瑜伽於二十二根中四根爲
體。一眼根。二舌根。三男根。四身根。若依終
教依對法論以定慧爲體。又攝相歸本
唯是淨識爲體。又會縁歸實唯是眞如爲
性。若圓教相海以無盡法界爲性。三種類
者。依觀佛三昧經有三類。一略中略説有
三十二相。二略説有八萬四千相。三廣説有
無量相。如雜花經中爲普賢賢首等説。解
云雜花即花嚴異名。此品中十蓮花藏世界
塵數相名無量也。此三中初唯小乘。次兼
前爲三乘。後具前爲一乘。又初唯地前見。
次唯地上見。後通五位見。又初唯化身相。次
唯報身相。後是十身相。四出因者。略明七
種。一依智論此三十二相倶以布施爲因。
彼論中一一約施別別釋出。二依瑜伽地持
倶以持戒爲因。三有經中用忍辱爲因。四
善生經以大悲爲因。彼經云是三十二相即
是大悲之果報。五楞伽經及如來藏經。並如
來藏中恒沙功徳具三十二相。則以藏性爲
因。六依涅槃經以十善爲因。七依大集
經第七三十二相一一各別出因。餘經云云。
解云良以佛果萬徳圓融故。或一行通感多
相。或萬行倶成一相。或性待了因而唯説
行。或行證理。成唯約性具。五積成者。智論
第五云。一一相皆爲百福所成。其百福者或
以一轉輪聖王福爲一。如是數至百。或以
一帝釋福爲一。或以一他化天王福爲一。
或云除補處菩薩。餘一切衆生福爲一。或
云同感一三千大千世界福爲一。或云如大
千世界一切衆生皆盲。一人治差。一切人被
毒藥。一人治差。一切人應死。一人救脱。一
切人破戒破見一人教淨戒正見。如是等
爲一福數至百等。或云福徳不可量不可譬
喩等爲一。乃至百。解云彼約小乘及初教
等説。若准此相海無盡福所成。上文云求
空邊際猶可得。佛一毛孔無*涯限。是則若
大若小皆滿法界。悉無限量。六修時者。三
十二相若小乘及初教三僧祇後百劫中修
相好別業。若或極遲百劫。或超九劫等。如
智論第五説也。若終教已去。從初發心修
因滿果。便現或是修生或是修顯。若一乘相
海無量劫修。七建立者。智論第五云。問菩薩
何故三十二不多不少。答有言以端正
不亂故。若少則不端正。若多身相亂。又觀
佛三昧經佛生世間示同人。故説三十二
相。爲勝諸天故説八十種好。爲諸菩薩
説八萬四千相。以菩薩修八萬四千諸度
行故。上約三乘等説。若一乘此十蓮花藏
塵數相。爲普賢等説者。以修普賢無盡行
海故。八明業用者。一乘業用如小相品説。
餘乘相用如別説。四釋文者明佛相海曠
周法界故普賢説也。文中三。初誡聽許説。
二略説九十四相。三廣結十蓮花藏塵數。
就第二略説中。大相有九十四種。明相所
依有十九處。然一一相中皆有四義。一列
相名。二顯相體莊嚴。三明相光業用。四辨
業用成益。亦有不具者。至文應知。最初
明頂上相。最後明足相者。依觀佛經有順
觀逆觀。從頂漸下。明順觀。從足漸上。明逆
觀。今顯順觀故也 初頂有三十二種相。
何故此中略明十九處相。多少不同者。釋此
皆無盡。但隨説少多多少無在。問既各無
在。何故頂相最多答以最勝故。故善生經
云。一切世間所有福徳不及如來一毛功徳。
如來一切毛功徳不及一好功徳。聚合八十
種好功徳。不及一相功徳。一切相功徳不
一白毫相功徳。白毫相功徳復不及無
見頂相功徳。頂相中初七正明頂相。後二十
五別顯莊嚴。初中名明淨者。勘梵本。名毘
盧遮那者。具翻名光明遍照莊嚴也。二三
十二寶以爲莊嚴者。正顯相體具徳。釋名
中。淨字即是莊嚴義也。三普放等辨放光業
用。此釋明字。則光明義。四遍照等明業用
成益之相。則釋遍照義也。此之一門亦總亦
別。以標三十二相故是總。則三十二中是
初門故亦別。二中圓滿下明相體具徳。三金
剛下顯光業用。起此光明於彼世界故云
所起。此釋名佛方便海也。四普照法界者
顯業用成益。證理法界故。照事法界故。三
中初窮事遍理。充果該因故名充滿法界。
雲者周遍義。潤益義。無本義。無礙義。現相
義。降雨義。是雲義。下並准此。四中名普照
者有二義。一相中現難思佛刹名普照。二
照現法界佛光名普照。五中摩尼寶王下
明第二相體具徳。釋名中琉璃寶也。三普
照下辨相光業用。釋名中普照也。歎佛等
略出往因。四悉放下正顯成益。釋名中大
自在雲義也。六中初名體合擧。二放諸光明
下業益齊明。謂以平等普照法界。等以教
聲法燈。令菩薩功徳在佛離垢智寶幢海。
七中伊那下顯相體具徳。伊那羅此云主。
則天主寶等。並可貴義等具六種義。是故名
寶。自在義等。是故稱王。悉是佛果無障礙
徳。此釋佛光。三普照下明業益。釋廣雲義
可知。自下有二十五種莊嚴頂相。於中初
内琉璃摩尼下明業用及益。釋成圓滿光明
之義可知。二中先名體同擧。二無量世界下
顯業用。釋光明雲。三出生無量下明成益
相。説深大法。釋菩薩行藏。三中放琉璃色
等明第三業用。明身光聲智釋普照雲也。
四中於一切下明業益。有開覺除障。釋覺
雲義。五中業用内長養智身者。釋體中心
海王也。長法身者釋如意法寶。令彼滿足
如來相海。六中初寶花嚴刹。後四行嚴人。
或四攝。或四無量等亦得。初相嚴事法界。後
行嚴理法界故名一切莊嚴也。七明佛於
三昧念念現佛。令機得見。用此爲相。八
從佛無障礙意業中所出依正一切化用故
名化海。九於其座内現諸佛像。名爲解脱。
光明演法嚴刹稱雲。十内業用中正法光雲
嚴淨一切者。開覺菩薩令因種姓増修正
行故名嚴淨。則釋覺佛種姓。餘亦同此。十
一過去福智如輪顯現故以爲名。十二頂
寶花中盡窮法界。諸佛依正皆於中現故名
普照自在雲。十三中普照一切等名入一切
也。十四名明淨者。若具亦名遍照莊嚴。體
用中具釋此名可知。十五以法輪光明
開覺一切故以爲名。十六能現菩薩道場
成佛名一切莊嚴。十七現衆生業報名法
界因。但現因必帶果故亦有報。十八以法
輪普被一切世界名普照。莊嚴令深解法
界故云淨法輪雲也。十九中標釋可知。二
十巧入衆生等位照現法界名淨燈雲。二
十一智照無量諸三寶海名分別法界。令
一切衆生等明分別所爲可知。二十二
光凝住遍空法界。普現諸佛菩薩功徳。令
觀無厭足。二十三中於眉間出寶光等者。
古人將此下三相屬眉間相收令以次後
二相並是頂相。末後一種復是眉相。此之一
相或是交錯。或亦用此莊嚴頂相屬頂收。
以光明普照成勝益故名寶光炎雲也。二
十四頂上次第起諸莊嚴。謂嚴現佛身嚴
現佛刹嚴現菩薩故名一切法界莊嚴雲。
二十五如來頂相悉能等。總結中先麁結前
三十二種寶相莊嚴。後細結莊嚴一切法界。
智論第五頂有骨髻如捲等在其頭上。觀
佛三昧經如合捲相也。上來三十二門明頂
相竟 第二大段明眉相中有一相。釋中
二。先釋普照法界。後出生下釋遍光明雲。
智論白毛眉間生不高不下。白淨右旋舒長
五尺 第三眼相亦一釋中。初所見無礙故
名自在。後眼光現佛亦名自在雲。智論眞
眼相如好青蓮花。又如牛王眼睫長好不
亂 第四鼻一相可知 第五舌有四相。初
明廣長相中。先擧名體及因。次普照等顯
其業用。後出生等明其益相。二中釋舌掌
相。謂於舌掌内以衆寶爲嚴故云安住。此
明勝徳備也。安住一切法者。明一切所説
法門。並在舌掌之内安住。此明大智具也。
是故舌掌名法界地也。三明舌端相。於中
出生無量下明用益。謂光照佛海名順法
界。又妙音遍至亦名順法。又令衆生樂聞。
順入法界。故立此名。四亦舌端相中。出生
下明用益中。一妙音等讃。二妙徳等覆。三
妙智等入。四妙刹等現故名平等法門。智論
舌相覆面至髮際入口亦不滿 第六齗相
徳體中。一勝徳外嚴。伊陀尼羅此云帝青寶
也。二法界内充。三大衆悉滿以佛齗齶中既
諸法界地悉在其内。是故諸菩薩雲亦悉充
滿在其齗内。出生下明其用益。於中所照十
方還在齗内。以諸法界非唯現故。是故但
齗中則攝法界盡。頭背手足亦在其中。
十方世界及諸衆生菩薩諸佛悉唯在此中。
餘門如虚空無所有。然齗相不大。法界不
小。全在其内。外相宛然。空界無邊不出
*齗外。是謂如來勝相。非是心識思量境界。
此一既爾餘並例然 第七大牙相有四。謂
四大牙。初右邊下牙。衆寶莊嚴者明體具徳
也。放大光等明業用廣大也。普放光等顯
利益之相。此是所照佛身。復放光益。二右邊
上牙用中一一光内現佛依正故名爲藏。
三左邊下牙用中。照現一切佛及眷屬故名
燈雲。四左邊上牙於中出生下明業用。謂
因此大牙出大妙音現佛因果法等。智論
牙白勝雪山王 第八齒有一相。梵言金
慕耆婆一齒間不容一毫者。此云頸旋螺
文。則佛齒形状也。放大光下明業用利益。智
論齒有四十。不多不少。齊密無麁。細人不
者 第九肩相有五。初右肩相名爲一
切寶地者。從體徳爲名。光炎普照等明用
益可知。二右肩平滿相普照明業用。三左
肩相中普放等明業用内現盡法界諸佛神
力。四左肩遍照相用中。放光現法界佛依正
等報。五右肩無動相中。出生下明業用照
理事人法因果法界。智論肩圓好相一切
肩無如是者也 第十胸相有一。言胸有
勝妙相海者此是徳字之相。能破怨敵周遍
下明業用利益 第十一脇相有一。於中出
生下明用益也。此是兩脇同辨。智論云。兩
腋下平滿相不高不深 第十二腹藏相有
七。初相中菩薩功徳下明體具徳。普現下
明業用利益。釋成普現如來雲義。二中一標
名。二如來下釋花義。三放香炎下釋開敷
義。三中妙樂充心名可悦等。此是世人五藏
中心藏。何故不説餘肺等藏。以佛金剛身
無餘藏故。何故唯有心藏。以最勝故。令
他有觀見故。放摩尼等明用益。四勝徳深
廣圓滿故名勝海釋相可知。五光照法界名
爲電光。下第二勝功徳平等地相者。或是五
藏中當第二等。或身分中句下第二等。既
無別指的。是故難定。下文第三等准此。六
照現無量菩薩法界故以爲名。七照現最
淨法界及極果依正三世間相故名照最高
雲 第十三明下部相有二。初是妙音轉
法輪相。離垢清淨者不同餘人之穢故。正法
道者非是穢路故。香炎等。明業用照現佛
内心及所證法界故。二宣暢佛因智嚴刹
故名莊嚴 第十四手相有十二種。初手
掌相中。放大光等明用益。轉法輪照佛海。
嚴法界也。二寶手相中。體具衆徳名海。
用光矚物名照。三妙手相中。以常青琉璃
寶用嚴其手名普莊嚴。亦名微妙之手。普
照一切下明業用利益。四離垢燈照手相。亦
是網縵手相用中導引菩薩令到彼岸。五
現寶手相。謂寶蓮花光照法界故以爲名。
六照明手相用中。寶光照法界香光嚴刹
海。七琉璃燈手相中。體具琉璃之徳。光用燈
照之雲。八智燈手相中。金光普照則爲智燈
也。九蓮花手相中。體具寶花名曰蓮花光。
覆世界故安住。十滿法界手相用中。初光
照現如來及充法界。後如來妙手下明手
具徳及用滿刹海。智論正立手摩膝。十一右
手指相用中。寶花妙音嚴現刹海故名成就
等。十二指端出寶相。以能照佛寶藏法界
故名安住一切寶。從徳爲名。放大光等明
用益。初照現三寶海。後出生下明出聲遍
覺増長願行 第十五馬藏相有三種。初
隱密相用中。照法界者證理深也。照虚空
界者照事廣也。寶嚴法界者行嚴眞性出
生妙果也。二一相現一切相海用中釋顯此
名。復照現餘一切佛神力。三法界海相中。體
能照現十方諸佛及法輪海。用能示現自塵
數相。此上是十身相。若化身相者智論馬陰
藏相。佛令弟子見陰藏相者爲決疑故。又
有言化作馬寶象寶示諸弟子。我陰藏相亦
如是。第十六髀相有二。初右髀相名普
示現雲者。衆寶現嚴故。妙法光現故。出
聲寶嚴故。念念示心海故。二左髀相名普
照一切迴向海雲者。用中放光。普照一切
衆生。令趣向佛海故以爲名 第十七&T050509;
相有二。初右&T050509;相。伊尼延者此是鹿名。以
&T050509;似佛故以爲喩。智論第五云。如伊尼延
鹿王&T050509;相。隨次傭纖也。用益中初光照震動。
次佛音普聞。次化身充滿。次身光淨刹。後化
滿法界。文並可見。二左&T050509;相用中。光遍無
量開化法海 第十八毛端相有一。初毛
内現刹。是標名也。於一毛孔悉放等顯徳
也。一毛孔示現等明勝用也。智論中一一孔
一毛出相毛不亂。青琉璃色毛右靡向上
 第十九足相有十三相。初金剛足下相
名菩薩海莊嚴者。用中釋顯。謂光照開菩
薩法故。出化菩薩故。光住菩薩海故。以爲
名。智論足下安平相。足下一切著地。間無
所受。不容一針也。二足趺上相名明淨雲
者。衆寶莊嚴者體攝衆徳。智論足趺上眞金
色於上毛青琉璃色其足嚴好如雜寶履種
種莊嚴也。放妙下明用益。釋名可知。三足
指間相名覺雲者。用中初示覺相。次照所
覺法。次現覺法。次現覺處。後照覺用時。
未來未有。若爲照。以依九世。如彼現故。
智論足指網縵。纖長端直。次第傭好。指節參
差。指爪如淨赤銅。四千輻輪相名照法界
海者。用中初嚴照刹海。次嚴照佛海。後照
淨法界海故以爲名。智論千輻輞轂三事具
足。自然成就不待人工。諸天工師雖毘首
羯摩天不能化作。五足相名示現一切諸
佛雲者。用中初發行雲聲教雲花嚴雲。示
現世界故以爲名。六足相名自在光明雲
者。示現佛光明故云自在常放等。顯業用
可知。七足下後分者是足跟相也。普照下明
用中。初照法界現化身普覆。後一一身出
音聲海。充滿法界故以爲名。智論跟廣平
相。八足底相名深寶原底者。體具寶嚴。用
窮深底。如文可知。九中初一切寶等名體
合擧。後於念念下益用倶陳可知。十名普雲
藏者。體具普雲光明照藏。十一名平等光
雲者。出生下明業用中。音聲稱法界故云
平等。次一一相下光稱法界故云平等光
也。十二名示現莊嚴雲。初體具徳嚴。次用
嚴佛刹。次佛雲滿刹。次嚴因法海。後照因
果法。同嚴法界故以爲名。十三名諸佛自
在普示現雲者。放不思下明業用中。先現
佛光自在。後顯佛聲自在雲可知。上來總
十九處略明九十四種大相竟。佛子下大
段第三廣結大相者。以別説難盡。是故總
結。非略能盡。故須顯廣。然一箇蓮花藏界
已遍法界。況復説十。復顯無盡。是則無盡
無盡非普眼而不覩也。相海品竟
花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五
 乙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花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六此盡性起品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佛小相光明功徳品第三十
初釋名佛者。標人表徳。小相者形大辨體。
光明者依體起用。功徳者用所成益。此則依
人顯徳。體用爲名。二來意者。前品大相
各有光明。皆照法界而未顯所照利益之
相故。今此品正明益事。爲大相難明故辨
小相。小相復多。但論一相。一相有多時之
益。且説一時。此一時益復難明故佛自説
也。以此而論。前大相業用無邊無邊。極難
知耳。又依前大相流出形好故次來也
三宗趣者。宗明如來相徳利用。略作二門。
一定分齊者。既三十二相有八十隨好以
嚴。則知十蓮花藏微塵數相一一各有塵數
等好。又此大相既一一深廣與三十二中諸
相不同。則知隨好亦甚深廣大不可量也。二
辨業用者。如八十隨好但嚴形佛生淨
信。今此明小相。佛爲菩薩時相輪隨好最
下位處用。謂放一光照十世界塵數刹。地
獄衆生皆得生天。成就十地十眼耳等。即
此天子毛孔香普熏衆生。亦得十地白
輪王。又此輪王放光復令無量衆生復得十
地十眼等。如是展轉盡於未來傍無邊際。
皆不可説。菩薩小相既爾。如來大相之海。利
用自在不可説不可説也。四釋文中二。先
略。後廣。前中亦二。先明果用攝益。後又菩
薩下明因用攝益。前中何故佛自説者。古人
釋云。前僧祇品明因究竟。此品明果究竟。
但佛説。又釋*明相極至小。用極廣大。此
事難明故佛自説。告寶手者能採取故。海
王隨形好者是足下相輪處。大相邊。隨好之
小相也。以餘大相業用難明故説最下相輪
之用。又以相輪大相猶難明故説隨好。隨
好猶多故説海王一好。此是果用猶亦難明
故。説在兜率爲菩薩時之攝益。就此因
用二。初令離苦生天成安樂行。二生天
上已以下令不著天樂成饒益行。亦是前
身光益。後是空聲益。前中令淨十眼等者。
以彼衆生宿有見聞普賢法種。復遇舍那
法界光觸故得十眼普賢之益。二天上益中
初示聲名不可樂者不令著樂故。下正説
法有四因縁得生天上。初不放逸者厭惡
對治。二宿植勝善。三曾遇善友。四今佛加
持由此生天。示此因果不應放逸 第二
廣辨中亦二。先廣前光救惡道。後廣前聲
益天處 前中亦二。先明放光。後明照益。
前中普照王光是相輪大相中光。於彼者於
彼大相處有此海王隨好小相。一名清淨
者簡去多光。今但説一。普照下明照益中。
隨衆生境界者所住差別亦是所觀不同。隨
善根者隨其宿種何乘善根。隨意者意樂差
別。亦是欲願不同。皆稱根成益。越於餘益
故云乃至阿毘等。以此下文但説彼照地
獄生兜率天一益故越餘也 第二廣天
上饒益中有六。初因勸釋疑。二汝等應當
下正勸報恩。三時諸天子聞是音聲下依
勸興供。四是故諸天子下教發心悔過。五
説是法時下聞教獲益。六爾時諸天子於一
一毛孔下明得益傳通成無盡行 初中三。
先勸次疑後釋。初中善哉者歎其所得明
有重恩。次顯舍那所住。勸不忘恩故令敬
念。二爾時諸天子下正生疑怪。何由者
何也。謂從何因由出此音聲。三爾時音聲
下釋疑顯法。於中亦三。初總次別後結。總
釋云此聲是善根功徳所成。亦無來處。二諸
天子如我下別釋中有六門。一空聲無我喩。
喩佛離二我。復疑云若實無我誰來成佛。
二釋天聲無從來喩。喩佛勝果無來處。復疑
云佛果證理可無來。凡愚苦報應有體。三
猶如汝等下苦報無本喩。喩善起天聲亦
無方處。復疑云勝報劣報可倶無體。佛果大
用豈不有耶。四如普照王下明果用無作喩。
喩天聲是定慧所起無作成益。復疑云若爾
何故現有所益天報。五譬如須彌下明天樂
無來喩。喩天聲應無方面。復疑云少益可
無來。多用應有倦。六諸天子譬如下明天
聲廣益無疲喩。以此天聲則稱性故。常無
所有故。所益衆生亦如是故。是故無疲。於
不可化衆生不生厭惡。於難受化衆生不
生疲倦。於易心化衆生不生放逸。於
已化竟衆生不生憍慢。此上六種是喩況。
亦即是法説。末後結辨。舍那者以是初門總
勸故。離垢三昧有二位。一約因終。如第十
法雲地菩薩所得。離自二障微細垢故。二
約果初。如此文是。將現成佛在此天上。
住此三昧能利衆生令離垢故。二乘不能
知者結用深廣故也 第二大段從汝等應
當下明依前正勸。於中分四。初明報恩大
益。勸其修行。於中有法喩合結四文可知。
二諸天子其有衆生下明背有損。勸其捨
離。三諸天子汝昔下明昔受重恩。今應長
善。四譬如下示以正法勸令修學。亦是示
天樂空令究竟不著。於中初擧無我有用
喩。喩天報依正似有實無義。五欲具等依報
五蘊等明正報。以縁起無作即有常空故
不生滅也。若如是下結成破執之定 第三
大段時諸天子聞是音聲下明依勸興供中
二。先隨相事供養亦二。初興供天宮不見
菩薩。遂生無見。後觀見閻浮將欲往供。復
生有見。二時天妙音下示平等慧。於中有
四。謂法喩合結。不命終者令離無見。不生
彼間者令離有見。以體實普遍。非眼所見
而能起用。化不失時。捨離等結離執也
第四大段是故諸天子下正教發心悔過法。
於中二。初擧法總教。二問答別示。初中先
教發心者。以是衆行本故。佛正因故。正法
器故。次教住三業淨戒。威儀是身語戒。意
淨是意業戒。次教懺四障。業報約因果分
二。煩惱及見約利鈍分二。以増上耶見
能斷善根故別分出也。後以法界等教懺
悔方便。此是普賢廣大懺悔甚深懺悔故稱
法界也。二時諸天子下問答別示中。先問後
答。問意云。既以如是三業爲憶念四障
對佛懺耶爲若爲耶。答意但觀罪空非直
障滅。亦乃即此成於大行故。以此門教令
懺也。答中先顯答起所由。謂外縁内因二
力。次正答中有十。初推障無體但由倒起。
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此之謂也。二
天聲隨説無我喩。喩業所作雖有因果而
求不得。經云若欲求除滅端坐觀實相。此
之謂也。前中總説因果名隨業報行。別隨
三學故云隨戒等。喜是慧也。三少福不聞受
化者。聞喩喩業不作不受作已定受。四聲
非生滅喩。喩業感報故不滅縁成故不生。
又釋業性即不生滅而不失業報。五天聲
無盡喩。喩業若不懺滅受報無盡。又釋業
即空無可盡也。六天聲不墮邊見喩。喩業
性離斷常。七天聲隨應喩。喩業作善惡即
有苦樂報應。八鏡舍萬像喩。喩業影現本
識而實無來去。九幻師眩目喩。喩業體本
性空似有誑凡夫。十若如是知下結成眞懺
悔 第五大段説是法時下明聞法獲益。於
中有四。一餘兜率天子得忍益。或當初地
或是八地。二六欲天子發心益。三天女益。此
二地前益。四爾時下益當機天子。以是普賢
五位相攝大善巧法。是故創得出地獄已
聞此普法。即得十地。明與三乘漸次教不
同也。於中初得位益。二成行益。三勝報益。
四滅障益。五見佛益。六結益分齊。謂雖得
十地因滿。簡不同果故云猶未能見等也
 第六大段爾時諸天子於一一毛孔下明展
轉通成無盡行。於中有二。先於毛孔出
法界供具供養於佛。二顯供具所成利益。
於中有三。先花益廣見諸佛故。二香益廣
滅惑障故。三蓋益廣成大行故。就香益中。
一法二喩三合四結。又釋此四中。初二聞香
得樂。次一滅障。後一成善。前中身心快樂
者定香熏故也。滅障中於五塵内外各五百
煩惱者。四分律中雖有五百結總數。亦無
別列名。既不見經論。古來諸徳皆作解釋。
有一師釋云。衆生煩惱根本有十使然。一
惑力復各有十。即爲一百。計應分爲九品。
但上品重故開爲三品。中下輕故各爲一品。
合爲五品。即爲五百。於内外境起合爲一
千。此是根本使然。以自五塵爲内。以他
五塵爲外。一一各千即爲五千。別迷四
諦即成二萬。并本一千即有二萬一千。依
三毒等分故有八萬四千。又有釋云。以十
惡爲本。展轉相成。一一各十故成一百。迷
自五塵爲五百。迷他五塵爲五百。合爲一
千。正迷十諦法門。謂四諦三諦二諦一實諦。
或迷説誠諦等十諦。或迷十善故成一萬。
然迷十諦空有不同。分成二萬。或迷十善
二諦亦是二萬。并本一千總二萬一千。依
三毒等分故。有八萬四千諸塵勞門也。若
依賢劫經別有八萬四千。如上九地釋。此
諸煩惱皆悉除滅者。現種使習一切皆盡。以
普滅非別故。何位滅者通五位故。云何滅
者如虚空故。本來盡故。三見蓋利益中三。
初明見此法門之蓋故。得一恒沙輪王善
根。皆如白淨寶網等。此是世界性中萬子已
去輪王。如愛見善慧王等。非是金輪千子
王四洲等。謂一恒沙箇白淨寶網輪王善根。
暫見此蓋。頓得成就。二菩薩摩訶薩下明
得此王位所化利益。於中初所化廣多有
法喩合。二放曼陀羅下明所益殊勝。亦有法
喩合。遇光得十地者此中有三重益。初明
佛光普照。諸天子令得十地。二此天子毛孔
所出香花蓋等。復益衆生令得輪王。亦是
十地。三輪王放光照餘衆生。亦令得十地。
之三位皆悉齊等同時頓成。各塵數多類。
以此却推。總是如來一小相中一光明力。一
光既爾。餘光亦然。一小相既爾。餘小相亦然。
小相既爾。其餘大相海等即不可説不可説
也。文意如此。思之。言此等衆生悉先修善
者。明宿有見聞一乘修普賢善根。故喩中
如在欲界已得初禪。身雖未轉得彼天
樂。如是衆生遇此光明頓得十地。身猶未
轉。令本身肉眼而得普見。是法力故也。是
即三祇可以念屆者明一攝一切也。塵劫
不窮一位者明一切攝一也。如是遲速
無礙自在。是此圓教非餘宗也。三如是成就
清淨下釋顯所得利益之相。既言即此身上
得十眼等。未知分齊故。今於十眼中肉眼
最麁。釋其分齊。餘眼深妙。可以類知。於中
二。先明見世界廣大。後亦於念念下見佛
廣多。前中四。初明一重廣大。於中並取下
塵點盡處已來刹并本塵。總合爲一廣大之
刹。二問答辨難。三佛告寶手下重積數顯。
謂以如上一廣大刹復數至此千億等。復
末爲塵。此一一塵各與一切佛刹之塵數
等。菩薩取此諸塵經八十反。種一一生得
一切佛刹微塵等果。四菩薩下結肉眼見。謂
如此數量。如此廣大。是此肉眼所知所見
分齊境界。明知此眼深廣無邊。智論云。五眼
中肉眼但見三千大千世界内事。若見大千
界外即何用天眼爲。解云彼約三乘漸次
教説故不同也。二亦於念念下明見佛身。
如錠光珠照矚廣大復明淨故。下辨珠分
齊。亦非餘位所見故。結屬輪王。如是廣大
肉眼是第三重益者。通釋向上輪及天子皆
有十眼等。准釋可知。小相光明品竟
  普賢菩薩行品第三十一
初釋名者。先辨義名。就第二修因契果生
解分中有二。上來明修生因果竟。自下二
品明修顯因果。亦是上明差別因果。下顯
平等因果。若就五周因果中。此是第三明自
體因果。二品名者徳周法界曰普。用順成
善稱賢。攝徳表人名爲菩薩。對縁造修目
之爲行。普賢之行。普賢則行可知 二來
意亦二。先分來。謂會前差別因果令歸平
等。即會前從第二會至菩薩住處品來差
別因。歸此普賢圓因故。性起品會不思議
品來三品差別果歸平等性故。是故來也。
又釋上來差別明三乘因果。此下明一乘因
果。明與上三乘爲所依故也。又推前差
別至此本位故來也。又前明修生此明修
顯故也。二品來者。前品明前位修果。此品
辨後位了因。義次第故是故來也 三宗趣
者有二。先宗後趣。宗明普賢行略有十種。
一達時劫。二知世界。三識根器。四了因果。
五洞理性。六鑒事相。七常在定。八恒起悲。
九現神通。十常寂滅。此上十種各有十門。
如時劫中。一陀羅尼門。一念中有多劫等。
二相即門。三世即一念等。三微細門。多在一
中現等。四帝網門。重重顯現等。五不思解
脱門。隨智自在現脩短等。六一身普遍門。
身遍即入三世劫等。七一身普攝門。三世劫
海在一毛孔等。八現因門。遍前後際常行
菩薩大行願等。九現果門。普於三世現成正
覺等。十現法門。普於劫海雲雨説法等。前
五意業自在。後五身語自在。如約時劫有
此十門。餘九亦各十。准之即略辨百門普賢
行。餘義具如文顯。第二趣者。明此普行意
在對顯性起果用。問此與性起何別。答有
三別。一此約因彼就果。二此是能發彼爲所
發。三此通修生彼唯性起。餘如性起品説
 四釋文者。就後二品中。先此品明普賢
圓因。後品顯性起滿果。就此品中分二。
謂長行與頌。就長行中亦二。謂正説及瑞
證。就正説中亦二。初序説所因。後正顯
所説。又釋亦可爲三。初擧略顯廣。釋成普
義。二從菩薩起一瞋下擧惡顯善。亦是擧
剛顯柔。釋成賢義。三從佛子是故下辨六
十行門。釋成行義。是故名普賢行也。就初
中二。先總標小説。二何以下釋*小所因。
前中如向説等者釋有二義。一約近如前小
相品所説。令諸天子成普賢行。是微*小説。
以隨所化愚癡衆生惑業障重墮惡道者。
顯小相用故爾也。若約障輕智慧衆生。辨
大相業用即廣大不可説不可説也。二約遠
即五周因果中如前第二周。是微小説。以
前五位漸次因三徳差別果。雖諸門内亦
有普賢圓融之義不同三乘。然其門相階
降同彼三乘。逐機就病不盡法源名微
*小説。此下二品明普賢因果。逐於法性。不
就染機以分階降。名廣大説。文意如此。
就釋中先徴後釋。釋中先總釋。一切如來
者。謂如此隨病就機*小説。三世諸佛皆悉
同爾故也。二別釋中。所隨衆生惑染雖多略
顯十種。一無明。二諸纒。三計我所。四著我
見。五四倒。六*耶見。七横計。八欲縛。上備苦
因。九具足苦果。十遠離出道。三爲如是下
結。既爲如此具縛衆生。如來出世説法。豈
能具盡法性。第二明普賢行中先明所治
廣大有百千障。後顯能治廣大有六十行。
前中三。謂標釋結。標中雖諸煩惱皆悉遍障
一切聖道。然*瞋一種親障菩薩大悲攝物。
是故偏擧於*瞋以例餘惑。又釋以*瞋障
最重故偏説之。決定毘尼經中菩薩寧起百
千貪心不起一*瞋以違害大悲莫過此
故。菩薩善戒經亦同此説。釋中言百千等
是總擧。何等下別辨百門。於中寄位分五。
初障十信行。二不樂佛法下明障十住行。三
菩薩清淨諸根下障十行。四誹謗佛法下障
十迴向大願行。五不樂菩薩共住下障十地
眞證行。菩薩萬行不過五位。起一*瞋心一
切頓障。又以所障法界如帝網重重令能
障同所亦皆無盡故。起一*瞋成百千障。
理實無盡。結中有結有釋可知。第二辨釋
普賢能治行中。先正顯後結勸。初中有六
位。皆依前起後。初中佛子是故者。是前一
*瞋成於百千邪法障故。勸令修習十種正
法。用以翻之。然此十法非直翻前*耶*瞋。
亦乃疾得菩提故也。正辨中十句攝爲五
對。初二約人。一不捨下。二不慢上。次二
約法。一不謗教。二不迷事。次二約心行。
一樂行。二堅心。次二約因果。一果智。二因
辯。後二約悲願。一悲。二願。第二清淨中。初
依前正法明行成離染故云清淨。十中亦
爲五對。初三於教法淨。一信二求三護。次
二於理法淨。一廣二甚深。次二於化法淨。
一了器二増善。次二於時劫淨。一不著二
觀察。後一結成性。第三正智者由離染障
令智明淨故云正智此十亦爲五對。初二
了所化智。次二知化法智。次二知持辯
智。次二具身語智。後二照依正智。第四巧
隨順入者。以得正智能迴轉所知互相順
入故也。此十亦爲五對。初二身土無礙。次
二時法無礙。次三根境無礙。諸入是境也。又
釋智入所知也。非根是眞理。又亦是境。次
二言相無礙。後一三世無礙。第五直心者以
迴轉自在令正趣眞實故云直心。此十亦
爲五對。初二念機設教次。二住深廣法。
次二住教義法。次二住行法。後二住果法。
並正心趣向故名直心。起信論云。直心者正
念眞如法故。第六巧方便者依前正直起
此巧便。初三依證起説。一照深理。二出勝
智亦是顯理性。三巧設言。次二證眞達俗
分別別相。是俗諦法也。後五入法自在。於
中前四入法。謂一入理法。二入果法。三入
行法。謂行巧便能一入一切。四入教法。謂
多門善巧故也。後一於上所入自在不轉
故。第二佛子是故下結勸。初勸聽受。何以下
釋顯要勝。以普賢行必一攝一切故。是故
以少功力疾得菩提。此方便者是功用也。
正説竟。第二感證中二。先感瑞。後證成。
此二各二。謂此土結通。初感中三。初所因謂
佛力法力。二動地。三雨供。問此會在他化
天説。何因結通乃云如此四天下佛坐道場
耶。答以菩提樹下本故結歸彼也。又雖昇
天以不離覺樹故。若爾何故前十地等皆
不同此。答前約同教。通結天宮及彼覺樹。
本末合説。此就別教。會末歸本。唯據道場
意存於此。下性起品等皆同此釋。二證成中
亦三。初所由。二力同前。二來人數量。三作
如是言下讃述證成及結通等。並可知 第
二偈頌中二。先序意。後正頌。前中二。初示
相。謂自他二力是所因也。觀十方是設教分
齊也。觀法界是顯義理深廣也。二欲明下述
意。謂爲欲述此十種意故説此偈頌。一
明因行。二顯果徳。三説大願。四行起時處。
五機熟現佛。六稱根授法。七所説利益。八
修因得果。九果現淨身。十語業開覺。此十
種義。下偈頌中並具顯之。正頌中有一百
二十一頌分二。初二十二頌顯説之分齊。
餘九十九頌正辨普賢行相。此等並不是
重頌前文但與前綺共顯普賢行用。謂前
略此廣。前體此用故。亦有諸徳。將配前長
行。文無相當故。知意異。不可抑度。就前
四初二頌誡聽許説。二一切諸劫下八
頌明此菩薩於過去佛弘誓願行。三於一賢
劫下十一頌明於現未佛修三輪行。於中
初七擧現未佛。後四於成三輪淨行。四行
者下一頌結説分齊。自下第二正顯普賢行
相中亦二。初有六十九頌明自徳大智行。
二度無量衆生下三十頌明外化大悲行。前
中明普賢十種大智行。一初七頌明善入帝
網大智行。二深入微細下十七頌明深入時
處微細智行云云。三世界及如來下五頌明了
三世佛心祕要行。謂世界名及佛名。此等最
麁猶於多劫説不能盡。況佛心中所知境
界。謂眞妙法界等。然此菩薩亦能了知成普
賢大智行。四如是未來世下四頌了未來攝
化業行。五現在十方下四頌通達現在佛境
界行。六菩薩具出下五頌明六根化用行。七
深入智境下十頌明器世間自在行。八菩薩
知諸法下六頌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九清
淨法身下五頌明非身不身法身行。十譬如
工幻下六頌明非量不量淨心行。上來自徳
智行竟。就第二外化大悲行中亦十行。初
六頌化物令發菩提行。二如來淨身下二
頌讃歎現佛攝生行。三有一頌分布過佛
舍利行。四有一頌能知未來佛徳行。五如
是三世下四頌明法輪深入行。六無量無邊
心下五頌了物心器染淨行。七一切衆生下
三頌了物業報縁起行。八如是諸根下五頌
了達根境無礙行。九有一頌了知五種説
法行。十末後二頌明三世相是自在行
  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
初釋名者。寶王是摩尼寶珠。最可珍貴故名
寶也。以能出寶自在故。寶中最勝故。衆寶
所依故。故名王也。喩性起法亦具三義。謂
出智義。最勝義。所依義。佛性論如來藏品云。
從自性住來至來至得果故名如來。不改
名性。顯用稱起。即如來之性起。又眞理名
如名性。顯用名起名來。即如來爲性起。
此等從人法及法用題品目。又別翻一本
名如來祕密藏經。又一本名如來興顯經。又
此下文具有十名。並可知。二來意者。前品
明能發之因。今辨所顯之果故次來也 三
宗趣者。明性起法門。即以爲宗。分別此義
略作十門。一分相門。二依持門。三融攝門。
四性徳門。五定義門。六染淨。七因果。八通
局。九分齊。十建立 初分相者。性有三種。
謂理行果。起亦有三謂理性得了因顯現
名起。二行性由待聞熏資發生果名起。三
果性起者。謂此果性更無別體。即彼理行兼
具修生至果位時。合爲果性。應機化用名
之爲起。是故三位各性各起故云性起。今
此文中正辨後一兼辨前二也。二依持門
者。一行證理成。即以理爲性。行成爲起。此
約菩薩位。以凡位有性而無起故。二證圓
成果。即理行爲性。果成爲起。此約佛自徳。
三理行圓成之果爲性。赴感應機之用爲
起。是即理行徹至果用故起。唯性起也
三融攝門者。既行依理起。即行虚性實。虚盡
實現。起唯性起。乃至果用唯是眞性之用。如
金作鐶等。鐶虚金實。唯是金起思之可見
 四性徳門者。以理性即行性。是故起唯理
性起。此與前門何別者。前約以理奪行説。
今約理本具行説。問理是無爲。行是有爲。
理顯爲法身。行滿爲報身。法報不同爲無
爲異。云何理性即行*耶。答以如來藏中具
足恒沙性功徳故。起信論中。不空眞如有大
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等。涅槃云。佛性者
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智慧。解云此即
無爲性中具有有爲功徳法故。如來藏經模
中像等。及寶性論眞如爲種性等皆是此義。
是故藉修引至成位名爲果性。果性赴感
名爲性起 五定義門者。問。下文云非少
因縁成等正覺。此乃是縁起。何故唯言性起
耶。釋云有四義。一以果海自體當不可説
不可説性。機感具縁。約縁明起。起已違縁
而順自性。是故廢縁但名性起。二性體不
可説。若説即名起。今就縁説起。起無餘起。
還以性爲起。故名性起不名縁起。三起
雖攬縁縁必無性。無性之理顯於縁處。是故
就顯但名性起。如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等。四若此所起似彼縁相。即屬縁起。今明
所起唯據淨用。順證眞性故屬性起
六染淨門者。問一切諸法皆依性立。何故下
文性起之法。唯約淨法不取染*耶。答染淨
等法雖同依眞。但違順異故。染屬無明。淨
歸性起。問染非性起。應離於眞。答以違
眞故不得離眞。以違眞故不屬眞用。如
人顛倒帶靴爲帽。倒即是靴故不離靴。首
帶爲帽。非靴所用。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以染不離眞體故説衆生即如等也。以不
順眞用故非此性起攝。若約留惑有淨
用。亦入性起收。問衆生及煩惱皆是性起
不。答皆是。何以故。是所救故。所斷故。所知
故。是故一切無非性起 七因果門者。問
菩薩善根亦順性而起。何故下文唯辨佛果。
答以未圓故不辨耳。若約爲性起因義及
眷屬義皆性起攝。如下文藥樹王生牙時一
切樹同生等。若從此義。初發菩提心已去皆
性起攝。唯除凡小。以二處不生牙故。若據
爲縁令彼生善。亦性起攝。如日照生盲等
 八通局門者。問此性起唯據佛果。何故下
文菩薩自知身中有性起菩提。一切衆生心
中亦爾。答若三乘教衆生心中但有因性無
果用相。此圓教中盧舍那果法該衆生界。是
故衆生身中亦有果相。若不爾者則但是性
而無起義。非此品説。文意不爾。以明性起
唯果法故。但以果中具三世間。是故衆生
亦此所攝。問既局佛果。何故下文通一切
法。答若三乘教眞如之性通情非情。開覺佛
性唯局有情故。涅槃云非佛性者謂草木等。
若圓教中佛性及性起皆通依正。如下文辨。
是故成佛具三世間。國土身等皆是佛身。是
故局唯佛果。通遍非情 九分齊門者。既此
眞性融遍一切故。彼所起亦具一切。分圓
無際。是故分處皆悉圓滿。無不皆具無盡
法界。是故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法等。如因
陀羅網無不具足 十建立門者。問法門
涯。何故下文唯辨十種。答顯無盡故。何
等爲十。一總辨多縁以成正覺。二正覺身。
三語業。四智。五境。六行。七菩提。八轉法輪。
九入涅槃。十見聞恭敬供養得益。此十略收
佛果業用故不増減。此十義通前九位。皆
具准之。餘義下文當現。四釋文者。此品
長分爲七。一加分。二本分。三請分。四説分。
五顯名受持分。六表瑞證成分。七偈頌總攝
分。就初分中有二。先毫光加請主。二口光
加説主。前中亦二。初光加。後加益。前中有
十。初明出處。眉間者表證道離二邊故。白
毫者表性起。是諸教之本故。二顯光名。明
如來法者欲表説佛性起法故。三因業。四
舒業。五敬業。六覺業。七止業。八降伏業。九
示現業。十卷業。入妙徳頂者正明加相。何
故加此菩薩者如名表説性起法故。入頂
是加持之相故。二爾時下辨加益。於中二。
先大衆益。初心喜等成法器益。二念法益。
二妙徳益中。以光入頂三業改儀。以成請
相初身儀袒跪。二意無異念。三語偈讃請。
讃請中十偈分六。初一歎佛申禮。二有五
頌歎佛放光。三有一頌歎前光益。四有一。
頌歎衆有堪聞之徳。五有一頌歎佛有開
示之徳。六末後一頌請佛示説主。何故不
請佛乃求餘説主。以光入身時已令知覺
非佛自説。又同上多例。知非佛説故別
求説主也。二口光加説主中。前既請示故。
今示之亦二。先加後益。加中亦十。初明出
處。口放光者表教道傳通也。二光名無礙
者表辯才無礙故。言教自在故。無畏者不
懼理深故。處衆無畏故。餘義同前。入普
賢口者令説如佛説故。又是口傳故。又若
出口入耳爲令聞也。今出口入口爲令
説也。何故唯加普賢。表此所説是普法故
等是加相。何不入頂。以兼教故。又涅槃經
中。佛自口放光還入自口。表收滅故。彼經
云如來光明出已還入。非無因縁。必於十
方所作已辦。將是最後涅槃之相與此別
也。二爾時下明加益中。過百倍超過同類
以表法勝。恐濫同佛故對簡之。加分竟
第二本分中二。先問。二爾時普賢下答中三。
先引古事。二類今答。三聞名益。初動地者。
明本分提名表此大法將興之感。出論難
光者。明此妙徳聞名發生請問之覺故能
請問十門性起。若不爾者知何所請 第
三請分中亦二。謂長行與頌。長行中三。先擧
法請。二歎衆請。三歎説請。就歎衆中三。
初標衆大。二善學下歎徳具。三成就如是下
結衆集。就歎徳中略歎十徳。一淨戒業。二
念慧成。三滿二嚴。四住佛儀。五具佛行。六
正念下大定徳。七大悲徳。八決定下大智徳。
九勝通徳。十住果徳。三結可知。三仁者下
歎説者有堪説徳。亦顯十徳。一殖多善。
二成妙行。三定自在。四證深密。五善除疑。
六達教法。七善知根。八隨器説。九順佛智。
十結無盡。善哉下結請。善哉有三種。一法
要妙。二衆堪聞。三仁堪説故云願説也。二
偈請中有十九頌分三。初一頌半標歎説
聽。二正請十門性起。三清淨眞下歎徳勸
説。就正請中。初二句請。初總門。二次句別
請身業。三次句語業。四次句意業。五次句所
知境。六次句所行行。七次句示所得果。有本
此中更有二句。謂修習等。八次二句所轉法
輪。九次二句所入涅槃。十佛子下四頌半請
第十見聞敬養益。並如下答中廣釋。三清淨
下歎徳勸説中有六。初一請普賢説深廣
境。二次一歎衆樂聞徳。三次二勸以巧言
因喩説。四次二重擧三業以請説。五次二
歎衆會希有以勸説。六次二結請顯衆樂
 第四説分中答前十問即爲十段。一一各
二。長行與頌。十中。初答性起正法者是總
相故。身業等九種是別相故。皆是性起。同
異成壞皆准可知。又釋此初是所依之法。餘
九是能依之徳。依法成徳同名性起。又此
十門皆約縁顯性。性從縁現故名性起。亦
有諸徳。將此十中初一爲因。後九爲果。文
相非順 就初長行中三。先約法略説。二
就喩廣陳。三據法通結。此三各有十門。於
中初之十門有將配十地一一別釋。恐不
順文。有將此十於下廣説一一別配。文亦
不順。今釋此略一一皆通十廣釋中。下十結
文亦一一通結十廣釋。是故此中因縁數總
有四種。一云十種者據初略也。二云百者
約初略十入廣十中。一一具十故有百門。
三云千者就後十結一一結百故有千門。
四無量阿僧祇等者。彼廣等中一一各有多
門。如四智風輪十光明等。又亦通攝身等九
中諸因縁故無量等也。釋文中二。初告衆。
二顯釋顯釋中二。初總歎甚廣故云不思。二
所以下釋成。初總釋有二義。一以因縁廣多
無量名爲不思。故下云非少因縁等。二甚
深微妙名爲不思。故下云無有作者亦無
成者等。此二並非下位測量故云不思也。
二以十種下正顯。於中有標釋結。釋中初一
是行本。由此大心長劫熏習不捨衆生。是
故於今現成正覺。二久修衆善。正直深心
引此善根現成正覺。三以慈悲救生無限
盡故現成正覺。四積行廣多大願無竭。盡
於未來現成正覺。五雖積徳成滿。而度生
増善情無厭足故現正覺。如與盲比丘
貫針等。六二利徳圓是以成佛。七巧智多端。
應機出現故成正覺。八福藏圓。九智嚴具。
是故出現正覺不可窮盡。十若不成佛。無
由宣説無盡法義故現正覺。此十皆是果
成之處説彼因縁。但是爲生現佛之因不
取自徳。又亦即以爲生現佛爲其自徳。更
無別自。是故攝因無不皆盡。如是因縁既
無自性。無自性理爲本起用故名性起。結
文可知 第二就喩説中亦十。一一中皆
三。先喩次合後結。前請中言因縁及譬喩爲
我分別説。前十辨因縁。此下明譬喩。亦有
因縁義。初是大千興造喩。喩佛衆縁共起性
起徳。於中喩内。初總擧多縁。二別辨雲雨。
三因雨起風。一名能持者。衆生業力於空
劫處。世界將成。於上空中先起雲雨。若無
風持。雨水無停。壞餘世界。是故業力起初
風輪。水若不減。無由得起諸天宮殿。是故
業力起次風輪。雖能消水處起無由。是故
業力起第三風。減一節水起一天宮。如是
漸下至成須彌山及大地等。雖起總處。不
能辦彼別類莊嚴故。彼業力起第四風。令
此世界方得圓滿。此器世間先成。衆生世間
後成。廣如倶舍論辨耳。四結業因中。言菩
薩善根者同受用故。地前菩薩生穢土故。
五結多縁。此四爲首。理實無量故云如是
無量也。六法如是故下明縁起法爾
無自性。無有作者。明能作體空。亦無成
者。明所作性空。二法合中。於上六句略無
第五。餘次第合。此中四智有人將配聞思修
證。文相不順。今釋四中一總持細法智。次
二依法起行智。一滅惑。二成徳。後一依因得
果智。前三既因。何故皆言如來智耶。釋以
在果位説彼往因故云曾於過去等也。果
中但取攝化之果故云令衆生等也。四如
來無漏下結。餘並可知。第二洪澍大千喩。此
即是前風所持雨以喩佛深廣難知徳。謂得
無盡陀羅尼力名成就諸力。若約一乘。十
信已去菩薩是也。若三乘八地已上能受此
法。問此門但顯法之難知。何成因縁。答以
彼大水是衆生業感令成世界。彼大菩薩機
所感故。如來興世説此法雨故。是因縁。第
三大雨無從喩。此亦是前所説大雨衆生業
力。從雲所澍本無停佇。後消滅時亦無去
處。況性起頼縁無來去徳。謂於佛無從。
入機無去。由此佛興故。是因縁。第四大雨
難知喩。亦名摩醯知滴喩。此亦是前劫初大
雨況佛性起大機堪受徳。謂已具修十地
行力。是故器大方堪受此。古人釋云以性
起有四。一教廣。二行大。三因深。四果遠。是
故二乘不能知也。第五大雨成敗喩。況佛
滅惑成智徳。各有五種。初能滅炎熾。二能
起處所。三能壞大水。四能成海中一切諸
寶。五能莊嚴分別大千界處。法中初二滅
障成福。次二滅障成智。後一以法照機可
知。第六一雨隨別喩況佛一味隨器徳可
知。第七有二喩。初先成色界喩。況佛勝縁
先濟徳。下一喩釋疑。謂二先成由業力。
法異由機別故也。第八喩中三。初蓮花表佛
喩。二風輪起處喩。三是爲結。初中依五卷
大悲經第三云。何故名賢劫。阿難此三千大
千世界劫欲成時。盡爲一水時。淨居天以
天眼觀見此世界。唯一大水。見有千枝諸
妙蓮花一一蓮花各有千葉。金色之光大明
普照香氣芬熏甚可愛樂。彼淨居天因見此
事心生歡喜。乃至讃言。奇哉希有。如此劫
中。當千佛出世故號此爲賢劫也。解云此
中花名如來起者。爲表佛出世。又此中應
云生千蓮花。故下云知如花數諸佛出世。
同大悲經也。又一節水減。一風輪起。成一
處所。十風次第成處滿足。法合況佛成辦大
事徳。初佛出世合上大水。先授菩薩記。合
上花生表佛。又能善知下合上知如花數
佛出。二復有光名離垢下合十風。亦有諸
徳。將配十地次第別釋。文似少順恐非其
意。但知各是一義皆表佛徳。應感不同。如
來大悲下合上結文。佛子如來性起下釋疑。
初辨正理。二衆生念言下擧疑情。三此非如
來下釋疑。四外疑云既非佛造。佛復何用。
釋云佛但爲善友。因縁所成無作無性。是故
還同性起本法。第九四輪相依喩。況佛體用
依持徳。然水輪所依之風有四義。一持水
名安住。二性無移改名爲不動。三相續一
期名爲常住。四體性密徹名爲堅固。依倶
舍論厚十六洛叉等。法合中初合四風。後
合四輪。前中一攝取。二授法。三守護。四照
實亦有配四攝合四風。並可知。合四輪
中。饒益衆生合前地輪。慈悲合水。方便智
合風。如來合空。依持可知。第十大千饒益
喩。況佛興世利生徳。令得三學益。慧中一
内得眞實。二外用照明。餘並可知 第三結
勸知中十句。一一皆通結前十門。謂一皆多
故。二皆廣故。三皆深故。四皆妙故。五皆大
故。六皆常故。七皆遍故。八皆續故。九皆等
故。十皆益故。上來略辨。總顯千門性起因
縁竟 第二偈頌中有六十五頌分二。初
二十八頌歎深許説。頌上總答。二譬如大
千下三十七頌頌上十喩。前中二。初二十四
頌歎法難量甚深。後是故下四頌明許説分
齊。前中亦二。先二十二頌歎所知甚深。後如
來甚深下二頌顯能知器淨。前中亦二。初二
總顯佛徳深廣難量。後一切諸如來下二十
頌別顯佛徳十門難量。各二頌顯佛一徳。初
二顯佛難思徳。先總擧。後別辨可知。下約
喩中各先喩後法。二末塵喩喩佛無限徳。三
量空喩喩佛廣大徳。四數心喩喩佛無量徳。
五法界喩喩佛甚深徳。六如如喩喩佛離相
徳。七無際喩喩佛無礙徳。八性空喩喩佛性
淨徳。九離言喩喩佛無比徳。十鳥迹喩喩佛
體用徳。又釋此十即是頌前結文十句。於中
唯第九門却頌前第七句。餘並依次配釋可
知。次二顯能知淨中。初頌總勸淨意。後一
別辨。上半令離想。見顛倒下結淨意樂。
下四許説中。初二誡聽總許。後二別擧下九
門以明許説。於中如來深境界一句中攝
如來行及菩提。餘門依文皆具。自下別頌十
喩中。初有九頌頌初喩。於中初五頌總後
四頌別。二有四頌頌第二喩。三有三頌頌
第三喩。四有三頌頌第四喩。五有三頌頌
第五喩。於中但頌法合略不頌喩。六有二
頌頌第六喩。七有四頌頌第七喩。八有二
頌頌第八喩。九有二頌頌第九喩。十有三
頌頌第十喩。末後二頌歎益結説。上來答
總門性起正法竟 第二別答性起九門中。
先明身業。以是所依本故。就長行中二。先
總告標門。二此菩薩下釋顯義相。此中有五
百門分別。初約法總顯有五門。二就喩別
辨有十身。即爲五十。三通結能知亦十門。
即爲五百也。准例亦應有千。但以總中略
故也。初中二。先總標徳廣。二何以下釋成。
先反釋後順釋。各有五。謂法是行所依。行是
能依身。是行所成。刹是身所依。衆生是所化。
各盡法界。皆言無量。二就喩別辨中。略辨
如來性起十身。一無邊周普身。二周遍無著
身。三大用成益身。四平等應機身。五潜光密
用身。六圓迴自在身。七一多無礙身。八無思
成事身。九體用益生身。十隨念滿願身。況此
十身亦擧十喩。一一中各三。謂喩合結。就
初中明虚空周遍喩。以虚空無形状故。
非能行至諸處故云非至。然此無礙一切
處遍故云非不至。況佛無邊周普身。言隨
應現身者釋疑也。第二虚空離染喩喩周遍
無著身。各有標釋可知。第三日光饒益喩
喩大用成益身。各有總別釋成合。中別内十
益。一滅惡生善益。二發解除惑益。三與樂
拔苦益。四授法長道益。五信成遣障益。六見
理順事益。七照境無遺益。八無縁慈善益。九
開發心花益。十行成究竟益。下釋成可知。第
四中有二喩。初日光等照喩喩佛平等應機
身。合中有六位機感。謂三乘及三聚無念而
照益。後喩釋疑。謂若但機感有異法不異。
何故現見聖教不同。釋隨彼悕望教亦不
同故也。第五日照生盲喩喩佛潜光密用身。
喩中初無見後密益。合中有二。先略合。後佛
子下廣顯。就略中初生盲不信。生盲有四。
一耶見。二犯重。三愚癡。四耶命。各無信
眼故是生盲。後佛子下慧日潜益。初息苦益。
後斷集益。二廣顯中二。初辨能益光明。後
顯所益衆生。前中先列十光。初一發戒。次
二成定學。次二成聞慧。次一成思修。次二
成證智。後二成後得智。下結廣有千。古人
云。五百照下者是五位自分行。五百照上者
五位勝進行。二所益中有四。初利益菩薩。
先令得普賢位十十之徳。後因得彼法。成
就種智。於中諸入者是前十眼耳等也。二利
益二乘。以不求種智不能利生故但滅
自惑。三利益生盲凡夫。一令身樂。二心調。
三成行。謂四念處也。四利益惡道衆生。於
中二。先身光救惡道。二慈音破耶見。又釋
有七。一拔苦得樂。二因起耶見。謂初迷佛
力。後執梵作。三爾時下慈音示正。四彼諸
下救成正見。五歡喜已下起報恩行。六佛
與授記。七結光利益。第六日光奇特喩喩
佛圓迴自在身。合中明佛此身有四奇特。一
無相現超過。二常身即延促。三住體恒現
影。四一身普對現。菩提器者。古人云。以心
海澄清離諸妄念故佛影現。今更釋。謂是
成菩提之器故也。又隨所聞法者是地前
機隨解脱地者是證地器也。第七梵身普應
喩喩佛一多無礙身。亦無起念等可知。第
八醫王巧術喩喩佛無思成事身。喩中二。先
顯醫王現徳。二彼大醫下明殞後持身如
本救物。合中亦二。初合醫王現徳。二無量
億下合中咒藥持身合殞後持身。於中三。
初到彼岸者正合命終。以生死永盡故云
到岸也。二善學等者合藥塗咒持令隨有
起化住持不絶。三如來以少方便等合雖
無思念具四威儀療治衆病。第九摩尼利
益喩喩佛體用成益身。合中二。先體後用。大
福智藏者福智是體以能出生故云藏也。
合摩尼藏能出衆寶。二光用中初令諸外道
捨*耶同正色。二成淨因。三得樂果。合前
雨寶也。目佉者此云面。即寶名也。第十寶
王稱念喩喩佛如意滿願身。除佛神力下釋
疑可知。第三結勸知中亦十。一信心多。二
入深等證法廣。三住眞等住理玄。四無生等
結體常。五三世等圓三際。六悉能等捨妄
情。七入未等達彼岸。八正法等化用遍。九
一切法界者化體周。正法充滿之言貫下二
句。十一切佛等果徳圓。以此十種知前十
身故成五百門也。頌中四十二偈頌前十
身。於中第四第八各有五頌。餘門各四頌應
知。答身業竟 第三性起語業。謂前明身。
次明語。前色。次聲。義次第故。釋中長行内
三。初總略説十。二別廣辨十。各具前通
故成百門。三後以十門通結前百故亦有
千門。分別音聲細取各各無量。如下結中
皆言無量也。就初總説中二。先辨所知音
聲有十種。一體廣。二徳妙。三悦機。四演法。
五開悟。六應時。七増戒。八増定。九増慧。十
稱性故云如響無主也。下顯能知益相。以
此能知如所知故。是故同彼。極無邊也。略
論五種各有列名釋義。知見出生者列名
也。此有二義。一此知見即是出生長善根
者釋出生也。二知見佛聲能出生長養衆
生善根故。餘四各二釋。一約能知。一約所
知可知。又此五中。一約多。二深。三廣。四
常。五實。並可知 二廣辨中顯如來十種音
聲亦以十喩。第一劫盡唱聲喩喩佛平等説
法聲。謂無主平等説法無廢。於中三。初法
説中。量約分齊。主約體性。智約業用。非量
等者。一云以普遍故不可量。成詮表故
非無量。二量亦不可得。無量亦不可得故云
也。非主等皆同二釋。二喩中。先徴。次辨。後
結。依倶舍論生無色界有二因。一因力。謂
近習及數習。二業力。謂上界後報業果報欲
至故。若生色界有三因。謂加法爾力。但器
壞時法爾有聲。又不得越次生二禪等。仍
待火至初禪始生二禪。乃風至三禪始
生第四。合中明佛欲壞生死世間亦出四
聲説四乘法。聲體平等無主無作。餘並可
知。第二響聲隨應喩喩佛無方應現聲。第三
空聲開覺喩喩佛教誡放逸聲。合中五。先
總。二別説二乘法。三出生無量下別説大乘
法。四衆生聞下正答所益。五如來妙音下
明聲絶相離言。而有聞機説法故也。大乘
莊嚴論云。若諸佛六十種音聲是有法非無
法者。諸佛不能以音聲遍至十方無量阿
僧祇國土。以音聲無法非法故。諸佛能以
音聲遍至等。乃至廣説。第四寶女妙聲喩喩
佛法蠡圓音聲。謂一音出多音。一一説多
法。各隨異類解故也。第五梵聲各聞喩喩
佛根熟獨聞聲。不出衆外者以根未熟故。第
六水隨器別喩喩佛一異無礙聲。第七龍王
降雨喩喩佛長養善根聲。不從外來者離
佛無聲故。不内出者離機無聲故。第八龍
王漸降雨喩喩佛漸次説法聲。亦是審根授
法聲。合中二。一先現身雲七日思惟不即
説者待根熟也。後漸説法又亦不煩説深
法故也。第九龍王連注喩喩佛種種差別聲。
謂聲異説異。並從淨法界流故。無異之異
也。第十龍王遍降喩喩佛普雨法界聲。喩中
有六。一雲。二電。三雷。四風。五雨。六結合中
亦六。先合十身雲。初總九別。別中初四約
外相。次四約内徳。後一稱性。二合依身雲
放十電光。三合雷震中言三昧者明依定
起説。從所依爲名。十種可知。四合風。謂
將説法時。先從慈悲起後智。警覺加被令
身心柔軟以成法器。然後説法。五合十法
雨。初坐道場菩薩者是現坐道樹臨將成
佛。雨不壞法者有三。一是金剛三昧微障
沮故云不壞。二出纒眞如故云不壞。三
降諸魔軍不令得壞。二後身菩薩者是已
處胎出生。未坐道場。雨密教者是佛祕密
之教即入密智也。娯樂自在者是大神通法
也。上二是等覺位。三一生菩薩者是未處
胎。前同彌勒等智位普照大法雲雨也。四
得記者是第八地雨大莊嚴法者是九地上
大法也。五得忍者是初地至七地。雨功徳
等者。福貴如寶。智敷猶花。二行相續名爲
不斷。以七地已還有間斷故。雨此不斷行
法也。六向行者是地前三賢位。以趣向正
證故云向也。雨不退等者。以得位故。利
他不疲。名入化門。自行不厭。名入甚深。
七初發心者是十住位。初發心住雨。如來定
等令修止行。大慈等令修觀行。止觀雙。
修二利倶起。八爲縁覺雨深等者。知無明行
感識等果名離斷見。果起因流故離常見。
又順觀離斷見。逆觀離常見。雖離斷常而
亦不壞。得解脱果。九令得四諦智藏降四
住惑怨。十爲三聚衆生。初正定。二耶定。三
不定。各順已根令得法益故歡喜。六結中
正覺心等合龍王心平等也。但以下合衆生
根不同感説有異。第三通結十聲。先總。次
別。後結。別中十種無量一一各通結前十聲。
於中各先列無量名。後釋無量義。義皆可
見。上來相乘總以一千門分別音聲竟。頌
中有四十頌頌前十段。一一各四頌如次
應知。答音聲竟。第四性起意業。先身語。
次明意。故從麁漸細明次第也。於中標
門釋義。釋義中先約法總辨。二就喩別顯。
三總結所知。初中言心意識非即如來者此
辨定法體。謂此文中欲明佛心。然佛心等
並轉依成智。是故就智歎佛意業故云但
知智無量等也。此文意明佛無心意但是
智故。攝論第八云。謂無分別智所依非心
非思義故。亦非非心爲所依止。心種類
故。以心爲因。數習勢力引得此位名心種
類。解云非謂此位而有心也。若爾豈此智
數無所依王。釋有多義。一云理實佛地有
淨八識。但云智者就強勝説。論云如來無
垢識圓鏡智相應故也。言智無量故心亦無
量者約數例王。擧能依顯所依。佛地論等
具明此義。當知此約初教辨。一云理實佛
地唯是大智。不説八識及餘心法。經云佛
無心意識等。論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餘
一切皆絶等。并此經文及攝論等同顯此義。
當知此約終教而説。一云佛地大智内同
眞性。以照即寂故。十藏品中如來大智不生
不滅等者是此義。當知此約頓教説。一云
佛地大智即理即智即王即數。或開或合以
前三説不相離故。無障無礙具十智故。當
知此就圓教説耳。二就喩別顯中略擧十
種大喩。喩如來十種大智。一虚空無依喩喩
佛平等無依智。謂能與他作増上縁故。能
爲他依。自不依他故無所依也。又釋以位
滿故更無所依也。又釋因智依果果智無
依。又釋世間智是加行。離世間智是後得。
同依根本。本智無依。何故不言依眞如
*耶。釋依是悕求義。證眞圓滿更無趣求故
名無依。又釋智性自離故。更無所依。若爾
餘智豈不爾耶。釋此智證理極故。第二法
界無改喩喩佛性無増減智。如三乘能證自
有淺深所證法界無有増減。合能依後得
隨世虧盈。所依眞智性無増減。第三大海潤
益喩喩佛益生無念智。謂加持衆生資其
念力故云潤澤心也。第四大寶出生喩喩
佛用興體密智。合中一合佛海有智珠。二
合出寶之用。三列四名。辯法師云。此即能
生四乘智慧。一能生聲聞乘。二能生縁覺
乘。三能生菩薩乘。四能生人天乘。衍英等
云。初證道智斷惑障。二名助道智斷於智
障。三不住道智捨於報障。上三自利。四利益
衆生智即利他行。今釋一無住著智。謂無染
不著有。方便不住無。二分別法相智。謂剖
折有爲無爲差別。三稱法開演智。謂説異不
礙同故云不壞法界也。上三約法。四化不
失時智。此約機四。合深勝有標釋可知。
同法花中王髻明珠唯有功勳臣方得見等
五合方正可知 第五寶珠消海喩喩佛滅
惑成徳智。喩合中各有三義。一總擧。二列名。
三顯功能。若俗書中大海有沃燋石消大
水。又云注於尾廬令海不増。又小乘中以
阿毘地獄在大海下。火氣上呑以消海水。今
此文中爲究竟説故不同前。合中四智。有
古徳將配四三昧智。初是大乘光明三昧
智。二是集福徳王三昧智。是賢護三昧智。
四是首楞嚴三昧智。又英云。初是禪定智除
不善障。二是方便智除著禪障。三如理智除
煩惱障。四如量智除所知障。今更釋初能除
流散染業障。二能除昧定著淨障。三能除
根本無明障。四障盡成果智。此四皆從麁漸
向細。佛子下結要勝可知。第六虚空含受
喩。喩佛依持無礙智。釋中云如來智無所
不至者。謂以佛智遍於一切衆生心中。是
故衆生從自心内種性生智即是從佛智
生。還依佛智住。而於佛智無有迫迮。第
七藥王生長喩喩佛種姓深廣智。喩中有六。
初明樹處及名。二明從生因深。三樹功廣大
以此樹能生一切諸樹故云也。四釋顯樹
名。五簡非生處。六不失生性。合中亦六。初
擧法同喩故云亦如是。二從一切下合從
生因深。謂初是本性住性。於過去等是習所
成性。三世無量下明所生果滿。於中有四
句。初内徳圓。二皆悉下外化廣。三除滅下益
不虚。四巧方便下辨果相有六事。末後云
持無増減者。謂果徳生已盡於來際。用歇
無減。新起無増也。三佛子下合名及釋名。
謂得果不捨因故名不斷菩薩行。四彼如
來下合功用廣大。亦六事成利他行。謂由
佛因地慈悲爲根。今根堅不斷故生菩薩慈
悲行也。二以巧便爲本名爲莖。此能策成
菩薩勤行。三淨法界界是分齊義。義名枝流
也。流出菩薩十度之行。四禪解脱成蔭之葉
生他戒等葉行。五七覺内敷之花成他善嚴
之相。六無上果力令得記果。亦由佛智爲
本能生菩薩行位。是故佛智爲性。能成菩
薩行等名起。五合二處不生者以彼二處
無起義故。問准上文。依佛智生三乘善
根。皆是性起。何故此中簡去二乘。答前據
性起所益非是性起自體。以彼但是能依
故。若爾菩薩亦是能依。何故取耶。釋以彼
二乘無大菩提心。不順性故不名爲起。菩
薩不爾故不同也。此中二乘涅槃合地獄深
坑。以火燒灰斷故。犯戒等合水輪處。有四
過失。一犯戒約不懺悔者。二耶見約爲斷
善之因。三貪著據不可轉改者。四非器就
無出世道器。戒此亦是通結上三。若直看
此文。似初約定性二乘後約無性凡夫。
故二處不可生也。若據後文合不捨生
性。即知非畢竟無。以此二位約現在説。若
約當來皆悉能生也。以於二處不生不名
爲減餘處能生不名爲増。故知定有也。第
八劫火燒盡喩喩佛知無不盡智。合中略
擧四境無不知盡。釋中言不可破壞者能
知之力無竭故也。第九劫風持壞喩喩佛巧
便留惑智。謂授與菩薩令留隨眠或滿
菩薩行至於佛果。第十塵含經卷喩喩佛性
通平等智。於中三。法喩合。初中二。先標謂
佛果智與衆生中因性本覺無差別故。是
故即在纒之因具出纒果法。以圓教中因果
無二。餘聖教中未見斯義。二何以故下釋
因具果。既言無衆生身如來智不具足者。
即知若有不具者彼非衆生數。何得更有
無性有情。若倶有者何故不知。釋以顛倒
故。若顛倒不知者何以知有。釋若先無者
離倒之時何處得有。既云離倒智起。明知
不無。一切智者是始覺智。無師智者是本覺
智。無礙智者是始本無二智。喩中亦五。初塵
藏經卷。二天眼見經。三傷無饒益。四作念
破塵。五出經饒益。合中六句。初智在衆生
中合塵内有經。一切塵者是一切衆生也。
以妄念無體細末如塵。性徳圓滿如太經
卷。迷妄覆眞如塵藏經。二以倒故不能
比知。不能證見。復不信此教。三佛眼觀見。
四傷無饒益。五我當下教除妄染合作念
破塵。六如來即時下如念而作合出經饒
益。第三大段總結可知。頌中三十七頌。初一
頌前總説。餘頌十喩於中初二各三頌。三
四各四頌。五六亦各三。第七有五頌。第八亦
有三。餘二各四頌。是故三十六如次頌十
喩。答意業竟 第五明性起境界。前既有
能知大智。今明所知境也。於中先徴問後顯
釋。顯釋亦三。先擧能知。二顯所知。三總結
彼知。初中若不得此無量無邊智。無由得
説廣大境也。下辨所知中二。初當相明
廣。二約智辨廣。初中亦二。先辨列十境。二
顯其廣大。前中有五義。一約二諦境。初五
約俗量智境。後五約眞理智境。言非境界
境界者非是識所變境故云也。二約三性
境初五依他性。次四圓成實。後一遍計
執。三約五海境。初一衆生海。次二及第九世
界海。次二是根欲性海。次三是法界海。後一
是佛海。謂佛智是非境故。四約前明難品佛
境十種相攝可知。五釋文中。初一是所化。
二是化所依時。三世劫等。三所化處。四化所
用法。五化所成行。六法界體不壞。七法界用
無礙。八體用倶實。又釋此三初眞如體大。次
相大具恒沙功徳名法界。迭不相妨名無
礙。後體相無二名實際。又釋此三如次即三
無性眞如。九虚空是事無爲境。十境智不二
名非境界。以不異智之境名爲非境。即
以此非境爲如來境。二佛子下顯境廣大
可知。第二約智顯廣中三。先法次喩後合。
初中以當相難明故。約智海以顯境深廣。
然智必依心故云心境界也。恐迷此事故。
釋云隨心無量生智亦爾也此同前門初心
意非即如來等准之。又釋如來所智之境並
是如來智海中事。是故下文廣説智海。即是
釋境界也。又釋境界有二義。上來十種約
所縁明境。此下約分齊明境。即以如來智
慧大海爲分齊境。喩中有三。初龍王心雨
喩喩佛依心無本智。二海從龍願喩喩佛心
願所起智。三海水宏深喩喩佛深廣無涯
智。此喩中先明海水深廣。一四洲河水多。二
龍王雨水多。三龍王池水多。後結四種無量。
三佛子如是下法合中亦二。先合海深廣。謂
顯法過喩非此所比即爲合也。後合大海
中有四種無量。初發心等合海中水無量。二
道品等合海中末尼等寶無量。三無量衆生
等合海中衆生無量。四大地等合海中有大
地無量也。三佛子是爲下總結所知。頌中
十偈。初二頌法説。次四頌初二喩。後四頌
第三喩。可知。答境界竟 第六性起行者。
前明智所依境。今辨依境所成之行故次
明也。就辨釋中。長行内三。謂標釋結。初中
標二行。古人釋無礙行者明俗諦行。二如如
行者明眞諦行。今更釋初是會事同理。理
不礙事。是無礙行。二事盡理現名如如行。
又釋初是量智於外事用無礙。二是理智内
證如如也。二如如過去下釋中有五喩。一
眞無遷變喩喩佛至絶三際行。即釋如如行
也。下四釋無礙行。二此法界無形喩喩佛體
無限礙行。三飛鳥翔空喩喩佛圓無分齊行。
四金翅搏海喩喩佛勝用濟生行。五日月行
空喩喩佛無功成事行。皆以後釋前可知。
三結文可知。頌中十偈頌五喩。各二頌頌
一喩。可知。答行竟 第七明性起菩提。前
既對縁造作。必有示現菩提故次明也。於
中略作五門。一釋名。菩提此云覺。謂大智
開悟故以爲名。舊云道者非也。二體性。攝
論云二智二斷爲菩提體。若依此經通一
切法。如文知之。三種類有五。一菩提有二。
謂性淨菩提及修成菩提。出大品經。二有三
菩提。一聲聞菩提。二縁覺菩提。三諸佛菩提。
出十地論。三有五菩提。一發心菩提。二伏
心菩提。三明心菩提。四出到菩提。五無上菩
提。亦出大品經。解云五中初一是十住初位。
二是三賢位。三是初地見道。四修道滿。五
是佛果究竟道。四有十菩提如離世間品
説。五通一切法。經云一切法即菩提等。解云
三菩提約初教。二五約終教。一切法就頓
教。十種據圓教。通即可知。第四業用者。謂
縁二諦斷二障。證二空起二智。印群機
現萬像。具十身遍十方。周於毛端微塵等
處。通因及果業用無邊。如此文中具足。五
釋文者。就長行内辨釋中。釋菩提義略有
十門。一明體性。二顯業用。三辨甚深。四顯
廣大。五現因果。六離虧盈。七無増減。八依
定起。九周法界。十遍心中。初亦以十門
明菩提體性。一覺解爲性。言一切義者眞
俗境義也。二斷障爲性。滅除疑或者斷二
障也。三證理爲性。謂證離能所故云不二
等。四別擧離所取相故云無相。五離能取
見故云無行。六令此相見永不再起故云
無退。又釋四當體離相。五性不遷流。六隨
流不變。七具多功徳故云無量。八盡於未
來故云無邊。九性淨爲性。謂在纒無縛出
障無脱。十中道爲性故云離二邊。上來亦是
内證平等。第二知處非處下明業用門。謂
隨縁外照故成業用。於中三。謂法喩合。初
法中亦十門。一知處非處即十力中初也。二
知字。三語。四他心。五根。六煩惱習。七性。八
宿命知過去。九天眼見未來。十漏盡知現
在。此三世同一念知也。此十所知境現菩提
智中故説知也。非謂有能所等。二喩中明
大海印現喩。喩此菩提現機洞照徳。三合中
心念諸根等略擧前十境也。而無所現者。
與能現不殊故即自體顯照故名爲覺。起
信論云。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遍。心
眞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乃至名一切種智。解云此即無思
顯照同體之境名菩提業用。不同餘位有
能所取也。第三佛子一切下明甚深門有
四義。一離名故深。二絶言故深。三無譬故
深。四不滯寂故深。故云但隨等也。又釋此
是釋疑。謂既非言譬所及。何故上下皆以
言喩説耶。釋顯如文。即無説之説。非喩爲
喩可知。第四佛子如來下明廣大門。於中
有三。初擧身廣大。二類顯語意。三總結多
門。初中言成菩提時住佛方便者明此菩提
由方便對機説有成也。此増數十身故有
十三種耳。初一是衆生世間身。謂得能同
一切衆生身之身也。等猶同也又釋等猶遍
也。即遍以一切衆生而作自身故云也。下
皆二釋准之。二同一切染淨之身亦即可
知。三同器世間國土身也。亦即以國土爲
身。四同於一切九世十方諸劫之身。亦即
以彼爲身。五同一切佛證道之身。六等一
切佛智覺之身。亦前如道平等。此是覺道平
等。上二智正覺世間身。七以彼能詮言教爲
身。即如論中名言説法身。八以所詮法界
爲身。九同大虚無爲之身。十同因陀羅網
法界之身。互相渉入故云無礙。十一用無
不起身故云出生也。十二徳無不備身故
云一切行。十三體無不寂身故涅槃也。又
此十三攝爲六對。初二人法一對。次二時處
一對。次二境智一對。次二教義一對。次二理
事一對。虚空爲事也。次二因果一對。行是因
也。後一總結平等。二類顯中依身辨語意。
語意亦十三。同身可知。三總結中。身等一
一各等法界故皆云無量也。第五佛子如
來身中下明現因果門。於中三。謂標釋結。
標中以菩提身等衆生故。是故衆生悉於
中現。以彼所現同能現故。是故衆生無不
成佛。此文是大節。幸不輕之。問此中所現
衆生成佛爲是約事。爲是約理。若是約事
何故下釋皆悉一性以無性故等。若是約
理何故標中乃云有發心修行等。答此是別
教中義。若不約諸宗分別無由得解。何
者然諸衆生若於人天位看具足人法二我
實物。若小乘教中看此衆生唯是一聚五蘊
實法本來無人若大乘初教唯識所現如幻
似有。當相即空無人無法。若約終教並是
如來藏縁起。擧體即如。具恒沙徳。乃是衆生
故。不増不減經云。衆生即法身法身即衆生。
衆生法身義一名異。解云此宗約理衆生即
是佛。若約頓教衆生相本來盡。理性本來
顯。挺然自露。更無所待故。不可説即佛
即等也。如淨名杜默之意等。若圓教即
一切衆生。並悉舊來發心亦竟。修行亦竟。成
佛亦竟。更無新成。具足理事。如此經文。問
若爾何故現有衆生不即佛耶。答汝今就
初人天位中觀彼衆生。當相即空猶亦不
得。況復得見圓教中事。是故汝見現有衆
生。我不約彼説此成佛。但令情見若破。法
界圓現一切衆生無不成佛。問若爾何故諸
佛更化衆生。答教化衆生亦有淺深。今即
此菩提身中現衆生成佛者。名究竟教化。
不同餘宗故。下結中名如來無極大悲度
脱衆生也。問既總成佛。何故亦有發心等
耶。答若成佛門中總成。若修行門總修行。
若發心門總發心。若離此等總即。空無所
有。准大縁起門思之。言乃至涅槃者。於
八相中擧乃至末故也。二皆悉下釋成中。
云何現。同一眞性故。如是現。何以衆生同菩
提性。略以十因釋成此義。一以衆生依於
菩提無自性故。是故同於菩提成正覺等。
二無自染相故。三無所盡故。四本來不生
故。五亦無新滅故。上四同爲一句。六我性
自空故。七衆縁之生非是生故。八設起覺
智無所覺故。九所依法界亦無性故。十本
性空界無體性故。三如是等下總結中。無盡
智者照用無限故。自然智者不待功用故。
無極大悲者同體攝化故。問准此釋結。似
約理性説衆生成佛。何故標中有發心等
五位因成佛等八相果。答此是以法性融通
門釋。謂事隨理以融通故。得相即相入故
也。又餘教中觀無生唯照理性。此圓教中
具足一切佛菩薩法。依宗准之。第六佛
子譬如下體離虧盈門。於中二。謂喩合。初虚
空常性喩喩菩提性無増減徳。以體常滿成
無不成。性無二故。第七佛子設有下明用無
増減門。於中三。謂喩合結。初化現無形喩
喩菩提成不平等徳。喩中初化多心者喩各
各修多因也。心化如來者喩成多果也。以
此因果倶無色相。是故化與不化等無有
異。合結可知。第八佛子如來應供下明依
定起用門。於中三。初擧一定門。謂順理
機名爲善覺。依此定門出衆生數等菩提
之身。二類顯。如一定既爾餘一一定各出
爾所身。如多三昧既各如是。餘一一法門。
謂大悲大智大總持等一切法門。各如是出。
即知菩提之身無盡無盡不可稱説也。三結
可知。第九復次佛子下明周遍法界門。於
中三。先標中亦三。初一毛道者謂於空中
容一毛處名爲毛道。即於此處見前門中
衆生數等菩提之身無不圓滿。二類顯一
切毛道一一皆爾。三類顯一切法界處悉重
重普遍。二何以下釋成周遍義。三如來下結
法屬人。謂此盧舍那佛於菩提樹下成菩
提時。究竟具足如是等類。周遍法界。重重
菩提。是故佛身不思議不思議也。此即遍於
非情一切處也。第十復次佛子下明遍心中
門。於中二。先擧自。二例他。初自中先標。此
明佛地果徳。菩提遍在菩薩及諸衆生身心
之中。非是菩薩有菩提因性佛文中正辨
佛菩提故。二何以下釋成。以菩薩心既無
自性無自性法即佛菩提故云不離。若爾無
自性理即性淨菩提何必要是佛果位法。釋
以佛果大智内契眞原融同一性。是故如理
普遍衆生。衆生心中菩提之性既與果法
無有差別。則衆生身中有果徳菩提。非唯
因性。此亦諸教不同。若小乘宗總不辨佛
性。若三乘宗一切衆生位中但有因性。如涅
槃云。佛性是因而非果。若一乘宗亦具果
法。如此經文。問此菩薩心不離如來菩提
者。似是發菩提心縁菩提爲境故云不
離。何必即是心之自體。答若爾衆生既未發
心。不縁菩提爲境。不應例觀彼亦有菩
提故。不約所縁也。二例他中。先例。二無
量下結徳。無處不有者明普遍也。不可壞
者雖遍在染不爲惑業所壞。亦不爲治
道所破。不可思議者同染而非壞。是不思
也。同因而是果。亦不可思也。三結中方便門
者結前十門。知見菩提並是善巧之義也
頌中十二偈。初二頌初體性門。次二頌第二
業用門。次二頌第六體離虧盈門。次二頌第
七用無増減門。次二頌第八依定起用門。後
二頌第五顯現因果門。及頌初門業用中法
説也。餘門略無頌。答菩提門竟。第八明
性起轉法輪。謂前得菩提次轉法輪。以爲
次第。長行中三。標門辨釋結知。釋中有七
門分別轉法輪義。一體相。二深廣。三無盡。
四無住。五分齊。六出生。七知益。初中略以
十義明其體相。一一切願者是法輪所依。二
一切法者是所轉之法。三轉無所轉者會相
明體。四本無所起者稱性辨體。五三轉圓滿
者徳相圓滿。謂示相勸知引證爲三也。六皆
悉清淨者是梵輪故。性淨故。經云三轉法輪
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此之謂也。七悉能
等者離障故。破見故。業用故。八離欲等者離
無所離故。九一切諸法等者離言故。十一切
法等者離相故。此第十中故字。通上九義一
一皆有准之。第二菩薩摩訶薩下明深廣門。
於中有四義。各有標釋。初一廣。次一深。後
二亦深亦廣。初中先標廣大。如來下出因釋
成佛如來音聲於一切世間文字語言無
不至故。皆轉法輪也。二中先標甚深實性
故者釋成深義。三中先標深廣。佛轉法輪無
主故者釋成。以各從縁成無自體故。同爲
一性。悉是法輪。四中先標。無流故深也。無盡
故廣也。内外無所有者釋成也。第三佛子譬
如文字下明無盡門。於中先文字無盡喩。後
合法輪無盡可知。第四如來法輪悉入下
明無住門。於中有法喩合三也。字母無住
喩喩入縁無住徳。於中一切處是總也。別
擧五處可知。第五一切衆生諸語下明分
齊門。於中二。先標後釋。若小乘一説五音是
法輪聲。餘問阿難天雨等皆非法輪攝。若
三乘中佛一切音聲等皆是法輪。餘即皆非。
若一乘一切衆生言音等亦入法輪。約用皆
得成法輪故。第六復次佛子下明出生門。
於中四。一標門。二何等下徴起。三如來下總
擧。四何以故下別釋。別釋中先通辨。謂欲
轉法輪入此三昧者是所依門故也。無礙
者是辯才也。無畏者言無怯懼。二如來入此
下正顯出生多音。釋成總中衆生念心等
音也。悉令衆生等者稱根授法故令喜也。
第七佛子若如是下顯知法益。明如上而
知順大菩提。不爾即非。三結文可知。頌
中十偈。初一頌初體相門。次一頌第三無盡
門。次二頌半頌第四無住門。次三頌半頌第
六出生門。末後二頌却頌第二深廣門。第五
第七略無頌。答轉法輪竟。第九明性起
涅槃。謂轉法輪既訖。次辨涅槃以爲次第。
涅槃之義略作五門。一釋名。二體性。三種
類。四業用。五釋文。前四如別説。釋文中。長
行内釋中。長分有八門。釋大涅槃。一體實
眞常。二簡異灰斷。三不礙出沒。四隨器虧
盈。五起盡隨縁。六存亡常湛。七用窮來際。
八總結所知。就初門中三。先擧法勸知。
當云何知。謂如如般涅槃等當如是知。二
如如下正辨所知。先標一如門以會涅槃。
謂即此雙林北首涅槃。即同眞如平等一味
不生不滅故。云猶如眞如涅槃亦爾也。下九
例然。並是如之異名。意顯涅槃同彼眞性
令明淨。故約此多門説也。三何以故下釋
法同喩。亦是釋事同理。何故不約彼性淨
門説此眞如即是涅槃。乃言猶如耶。釋云
若約眞如實際即涅槃者。此即但是性無
有起義。若但取彼化現涅槃。即但是起無
有性義。今顯起同不起。明是性起。即是
約會事同理説性起。涅槃下喩説中此義
彌顯。第二簡異灰斷門。於中有標有釋
中不爲菩薩説究竟永滅者是約人顯實。
謂於二乘亦説如來永斷滅故。今就大機
實教盡理故不説也。下釋中有二。初欲令
菩薩稱實見彼三世諸佛總無涅槃。前門
同理性而常住。今辨實徳亦無滅度。何故
不云總無涅槃。乃云不説究竟涅槃。釋云
爲諸菩薩亦説方便示現涅槃。但非究竟。
十住斷結經第六卷云。佛告最勝。三世諸佛
世尊有名號已來。吾未見泥洹者。此經下
文善財知識長者。開栴檀佛塔見三世諸佛
無涅槃者。二出生妙色應機不絶。然無分
別用常寂故。不令菩薩見有起用入滅之
二。亦不令著此無二處。標釋可知。第三佛
子但如來下明不礙出沒門。於中先標。謂
應機有出沒。不礙實不遷。二何以故下釋
顯無礙可知。第四佛子設有日出下明隨器
虧盈門。於中先喩後合。謂擧日影隨器現
不現喩。喩佛隨器有虧有盈故。無性攝論
第十云。問若如來是常住者於一切時何故
不現。答衆生界罪不現。如月於破器。
破器中水不得住月影不現。此非月過。是
器之失。衆生身中無奢摩他清潤定水。佛影
不現。非如來過。是衆生失。解云梁論中器
喩持戒也。又攝論明顯現甚深有現不現。
由於機非如來咎。此經明滅度甚深有滅
不滅。由器全不全亦非佛過。又此中涅槃
亦是器感故云應見等也。第五譬如大火下
明起盡隨縁門。於中有三。喩合結。初擧火
隨薪有無燒不燒喩。喩佛隨彼化縁有起
盡故。攝論第十云。或涅槃如火者。如世間
火有處燒燃有處息滅。諸佛亦爾。於諸善根
未成熟者。現等正覺。令其成熟速得解脱。
於諸善根已得成熟已解脱者。現般涅槃
無所爲故。解云此上二喩攝論並依此經
而作。第六復次佛子如大幻下明存亡常湛
門。於中亦三。謂喩合結。先擧幻師隨捨不
捨喩。喩佛隨機此滅彼存本智常湛。言如
來幻身常住如法界者明佛修生之身亦同
法界爲常故也。第七復次佛子如來示現下
明用窮來際門。於中有十。初定力現身。二
光現花座。三依座現佛。四數齊所化。五具
徳滿願。六應機化益。七化窮來際。八體離
有無。九明常住所由。十正結知見。此等並
是如來雙林北首入涅槃之時有此事也。第
八復次佛子此菩薩下總結能知相。於中十
句。一無量無邊者。結上簡異灰斷門明大
涅槃功徳無邊。二究竟法界者。爲萬徳所依
結存亡常湛門。故上云如來幻身常住如法
界也。三無障礙者。結起盡隨縁門。明滅與
不滅無有障礙。四不生滅者。結隨器虧盈
門。故上云其實如來不生不滅也。五淨如虚
空者。結不礙出沒門。故上云其實如來無有
出世亦無涅槃是故同虚空也。六安住實際
者。結前最初體實眞常門。謂上文實際等十
義可知。七隨其所應示現者。通結諸門内應
機現用文也。八本願所持不捨衆生。九不
捨刹。十不捨法。此三結末後用窮來際門。
謂願力持故盡窮來際等可知。頌中初二
頌第四。次二頌第五。次二頌第六。次四頌
第七。後二頌初門。餘三略不頌。答涅槃竟
 第十明性起見聞敬養善根。前既示涅槃。
今明供養。餘迹成益不虚故次明也。長行
内釋中三。先就法。二約喩。三簡喩異法。初
中先總辨。所謂於佛。若見佛及像。若聞名
及稱念。若三業恭敬。若四事供養。於此四
位所種善根。廣多無限不可稱説故云功
徳無盡。下別顯中略擧三種果。一斷滅惑
障果。二於一切下徳窮來際果。三起諸佛
下成大菩提果。又初唯斷果令得涅槃。後
唯智果令得菩提。中間通二。謂棄有爲隨
順無爲故也。第二喩中亦三。初呑少金剛
喩。喩前第二徳窮來際果。謂微少善根性不
可盡也。二小火能燒喩。喩第一斷滅惑障
果。謂少善根性能滅惑。又釋前滅所知障。
後滅煩惱障。三藥王多益喩。喩第三成大菩
提果。合中二。初以佛合藥樹。見聞等明佛
在世作六根境。故寶性論云。諸佛如來身如
虚空無相。爲諸勝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現
微妙色。出于妙音聲。令嗅佛戒香。與佛
妙法味。使覺三昧觸。令知深妙法。大同
此經也。二若有得經卷下合地土等明佛
滅後益。上來明廣饒益。二佛子乃至不信下
明深饒益。如來祕密藏經罵藥服之得力
等。罵沈燒已還香等。罵佛猶勝敬外道等。
五卷大悲經但出家人袈裟著身。假令左手
携男右手携女。從一酒家至一酒家。佛
言我記此人。不出賢劫當般涅槃。如是
等文同明如來法不思議也。第三簡喩異
法。有標有釋。以非世喩所能類故云過
思議也。但隨下明方便説喩。非是比類。是
爲下結可知。偈頌在下。顯其鉤鎖故也。
上來説分竟。第五大段顯名受持分。於中二。
先興二問。後還兩答。何故此中辨名持者。
顯義實故。以性起是法體故。要妙故。答中
先答名。依光統等總作十名。一名諸佛祕
密藏經。以是諸佛内證法故。二名世間不
能思議經。以凡小莫測故。三名如來所印
經。以此深廣是如來所印之法故。四名大
智光明經。佛智垂光令得明故。五明開發
示現如來種*性經。性起品名從此而立。又
釋令佛種性起用現前名開示也。六名
長養菩薩功徳經。前依種*性發心起行。今
令此行隨修漸長。七名世間不能破壞經。
明彼行體常在世間。非八法所壞。又釋非
四相所遷故也。八名隨順如來境界經。以
彼行因能順果故。九名令衆生皆清淨經。
令於佛果生淨信故。又利他令離雜染
障故。十名分別説佛究竟經。上約義。此句
約教。以所説佛果性起是究竟法故。又義
上十名皆以後釋前可知。二佛子如是經典
下答奉持。於中有四。初辨定法器。二擧益
勸信受。三信順成益。四明勸修成益。初中
三。謂法喩合。初法中二。先總標器非器。二
以下釋成。前中先標器乘不思議乘。乘
者運載義。但運載有二種。一次第運載。謂從
微至著。階位漸次。以至究竟名可思議乘。
二一運載即一切運載。謂十信滿心即攝諸
位。圓融無礙名不思議乘。一向專求者非直
所乘之法相攝無礙。能乘之行亦不雜餘念。
如下法界品云一切菩薩無量劫修善財一
生皆得。皆由直心精進力故。二不爲餘人者
簡非器。但餘有三種。一凡夫。二二乘。三權
教中初住菩薩。謂乘可思議菩薩。如此下
文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不聞不信等。
二何以下釋中一乘深廣普該群品。何故不
爲餘人説耶。釋只爲深廣普該。非狹機所
受故也。不入衆生手者。手有七義。一約
位。謂修學此經。必定超出衆生境故名不
入手。以此非是世法攝故。二約心。謂若不
發起大菩提心非此經器。云不入手。是故
若不發心終日執卷未曾入手。三約行。謂
此經是行菩薩道者之所要。若起惑造業。
名衆生行。經非彼要故不入手。是即若爲
名聞利養講讀此經。篇數縱多。未嘗入
手。四約智。謂諸世間執見之智名衆生智。
經超彼見名不入手。是即若受持此經。執
見不破。無與此經曾不相見。是故要須
違衆生見順此法者方名入手。十地云。若
聞即迷悶者。論釋聞作聞解。不得不聞等。
五約信。謂雖未能破見正入。於此情外難
思議事能決定信。亦名入手。若不信者名
不入手。故法集經云。是經雖行閻浮提。於
諸佛所護衆生中行。於能信深法者常住。
如是衆生心手中行。解云。信能採納。同手
義故。賢首歎信云。爲清淨手受衆行斯之
謂也。六約二乘人亦不入其手。七約權教
菩薩亦不入手。以雖聞不信故。唯除菩
薩者。既言不入一切衆生手。此言有濫故。
今簡除翻前七種簡取法器。則是乘不思
議乘菩薩。喩中五句。合中亦五。一此經
合七寶也。二不入手合無堪持也。三唯除
眞子從種姓中生者合第一夫人所生太子。
四種如來相等者合具聖王相。五若無此等
者合若無太子七寶散滅。以無修行教法
不行故名經滅。般若論云。法欲滅時者修
行滅故。何以故。下釋無眞子經滅所由可
知。第二擧益勸信中二。先明聞信之益。有
標有釋。少作方便者以依普門互相攝故。
一得一切得故。如善財一生龍女速疾等。二
明聞信難得。謂若菩薩依於三乘漸次教
中。縱經爾所劫修習六度道品等行。以根
未熟故不聞不信此一乘經。若不爾者。瓔
珞經等十千劫中修信成滿。豈可無量億那
由他劫修行六度。猶不信此經。既非二乘。
更是何等菩薩也。此同法花中若不信此
法。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亦同上
文求大乘者猶爲易。能信是法爲甚難。問
所許劫行猶未能信。今諸凡愚云何得信。
答宿有種性。聞便信受。若不爾者多劫難
入。今時有人。多不信者不足怪也。問此
等不信。是何位菩薩。答文無正斷。准其劫
數。十千已過僧祇未滿。應是三賢位人。問
更至何位則能信此。答極至此位。必定信
入此一乘法。終無證地而不信此。問何故
二乘縱得羅漢亦未信入。三乘菩薩不至
地上而能信耶。答以三乘勝故。是近方便
故。不同二乘也。是故若入此法。則於十信
滿心具一切位。同時而得也。言假名菩薩
者但依權教。修行未得一乘實行也。不從
種性生者。方便非是佛正因故。未順三
世佛本性故。第三佛子若菩薩下明信受利
益。於中十句。一成眞子。二順佛境。三具因
法。四住上境。五背下位。六長佛行。七因位
滿。謂十地終極爲菩薩彼岸。八入果法。謂
於佛祕密自在神通難測量處能善達也。
九得果位。謂唯佛無師也。十窮果際。故云
深入也。於此十中初三成三賢益。次四成
十地益。後三成佛果益。信受此法成此等
益應知。第四佛子菩薩聞此下明修行益。
於中亦十句。一悲智心。謂平等是智無量是
悲也。二遠離下背向心。謂直心向理也。三面
對下念慧行。謂念對面現慧照平等。四分別
下達因行。五具足下成果智。六遠離一切下
離染行。七發清淨下廣大行。八深入下其深
行。九平等觀下觀果行。十深入此等下證玄
行佛子下結益相可知。頌中但頌前第十
見聞等益。不頌名持等。八偈分四。初二頌
法説。餘六頌三喩。各二可知。第六表瑞證
成分中二。先表瑞亦二。先此土。謂動地雨供
表法眞實。後如此下結通十方。即顯一説
一切説也。此亦通結前所説法。皆順根成
益故。令菩薩皆大歡喜。二證成中亦二。先
果。後因各有一證一切證。就佛果證中亦
二。初現身證有三。初現身。二讃説。三引證。
二説此經時下擧益證。於中五。初菩薩位滿
益。一切明是智也。二衆生發心益同號勝境
者。以縁性起勝法爲境。發心因立此名。三
是故下明佛護持意。四如此下結通普遍。謂
乃至法界虚空等世界一一各有所許菩薩所
許衆生。各得斯益。五出遍所因略出八因。
是減數十也。初二能説所説爲一對。次二能
感所感爲一對。謂善力是能感也。次二能化
所化爲一對。謂縁根熟。化不失。即時縁會
故也。後二能成所成爲一對。謂普賢行是能
成因也。第二菩薩證成中。何故此品有因果
二證者。顯性起玄妙故。爲因果本故。佛果
所得故。菩薩所學故。此經上下證有四句。
或唯佛證。如發心品。以初心成佛事恐難
信故。二或唯菩薩證。如前諸會。以諸位所
行菩薩得故。若爾何須證*耶。釋以一一
行位攝於一切。事越常規。是故須證。三或
倶。如此品。所由如前。四或倶非。如第一會
等。以彼文未盡故。就此文中二。先一證。後
一切證。初中有五。一菩薩來此充滿法界。
二示現下十門辨其徳用。三時彼下歎此所
説。四佛子下述已顯同。謂名同處同主同行
同説同句同字同義同理同。五顯已來意爲
作證故。佛力法力。略出二因也。下結通一
切證可知 第七重頌分中二。先序意。後正
頌。序中先觀衆。後顯意。顯意中有十一句。
欲重顯前十門性起。初性起正法是前初門。
二無量功徳明身業。三正法不壞明音聲善
説。四智慧同。五具佛法超辨如來行。六群生
心是境界。上云心境界是如來境界。七化不
失時。是應時示得大菩提也。八分別一
切等。是轉法輪也。九變化是示現涅槃。十身
無異是法身常住。上二顯涅槃。十一出生一
切等。是見聞敬養。廣生勝善。下正頌中七
偈。初二頌前説分。次三頌前顯名受持分。
後二歎勝勸持。就初中。所成就威儀者。明
佛動止所作非言能説非譬能況。此顯佛
果性起當相難明故也。若爾何故上文十門
性起。並是如來所成威儀。廣以言喩而辨説
耶。釋爲益衆生令得解故。方便影響以少
分喩説。巧顯眞實令其懸會。非謂彼法
即如此喩。故云以非喩等。此約縁方便以
顯性起。次三頌頌顯名受持分。中初一明
現在具徳方堪得聞。謂精進頌前一向專求
等。智慧頌前乘不思議乘等。微密及如來
藏頌前經名。次一頌明具宿因力。聞便生
喜頌前種如來善根等。次一明天佛讃護
顯聞益相。後二歎勝勸持中。初一約人
歎法。上二句顯此經是佛勝人之内藏。
句顯佛以此内藏被大菩薩令其歡喜故。
上結通云令諸菩薩皆大歡喜。此之謂也。
後偈中上二句約用歎勝。明諸菩薩縁此
勝法出生普賢無流聖道。下二句結勸奉
持。釋性起品竟。總第六會了
花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六
 乙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七盡此
第□會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離世間品第三十三
將釋此文四門同前。初釋名有三。一者分
名。謂此明第三名託法進修分。即依託行
法修成正行故立斯名。二會名者。約處名
普光重會。今何故於此而重會者。以前普光
是生解之初。今明依解起行故重會之。若
爾何不三四等處亦重會邪。釋前是生解之
法。可寄多處。今但依前法成行故不多
會。三品名者有四。一下文有十義。至彼當
辨。二別翻一本名度世經。三更有一本名
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四此品名離世間亦
有四義。一約妄執爲世間。即空爲離故。上
文云一切諸世間皆從妄想生。是諸妄想法
其性未曾有。二約縁起爲世間。無自性故
名爲離也。上文云三世五陰法説名爲世間。
斯由虚妄有。無則出世間。三約行。謂常在
世而非世攝故云離也。四約位。人天是世。
二乘爲離。二乘爲世。菩薩爲離。菩薩分段
變易倶爲世間。佛果究竟方以爲離。今此所
辨。六位行故。因果二位倶即世而非世故
云離也。品内明此故以爲名。二來意者亦
三。初分來者。上明修因契果生解分。則於
法起解。今明託法進修行徳分。則依解起
行。義次第故。是故須來。二會來者。前第六
會明修因契果生解周圓。次顯正行處世
無染故次來也。三品來者。前性起品明顯
性果殊勝。今明依彼所起行用故次來也
 第三宗趣者二。先約類。二約義。前中亦
二。先約人。後約法。人有化主助化。化主以
内證行海爲體。助化以入定動地爲相。餘
並同前準之。二法中教事内。以略標二百
問爲本。廣答二千爲相。讃成益物爲用
義。理中平等性海爲體。塵算行徳爲相。與
教相應爲用。餘相即等並准之。二約義者
有四。一法。二行。三倶。四泯。初中二。先明
世間。後明離。前中有三類。一約事相世
間有二。一器世間。二五蘊世間。此就依正
分之。如餘論説。二約麁細亦有二。一有
爲世間。二無爲世間。此據分段變易爲二。
以變易非是三有攝故名爲無爲。勝鬘
云。有爲生死無爲生死者是此義也。三約
染淨有三種。一器世間。二衆生世間。三智
正覺世間。初是所依。次是所化。後是能化。
如地論説。二明離者有二。初明世間即是
離。二明世間之離。前中有三種。一不同
故名離。如智正覺名爲世間。而不同世
故名爲離。二相望離。如無爲世間望於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