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經探玄記 (No. 1733_ 法藏述 ) in Vol. 35

[First] [Prev+100] [Prev]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答中從六地等明得法分齊。今此地等辨勝
過劣。於中有法喩合。法中先總明得而不
證。後是菩薩成就下別顯。以不捨衆生即
寂起用故云成就不思身等。喩合可知。二
菩薩如是以大願力下明發起勝行。經中十
句。論攝爲八。以後三句合爲一故有八種
行。共對治攝者。謂此八行皆共所治倶而不
汚。又障共能治治行常立。如是深樂涅
槃現身生死。以能所治倶名共對治。二門
互收故復云攝也。初中願力智力是能發起。
從禪等明所起行縁。雖深愛等正明所發行
相。一起功徳行隨順世間門。謂現世間増
修徳行。二既現世間以何等身。謂上首之身
方能攝故。三既在世間豈不被染。以願力
取有故無所染。四既在世不染。爲不同
世行故不被染耶。釋云不爾。示有妻子。
名家不斷。在此熾然而不爲燒。五非直如
上同凡攝化。亦乃能轉二乘上入佛智故
名入行也。六示資生行。謂飮食資身。睡能
資神。皆順生死。是魔境界。七示有衰退老
病死。三是魔所行。上二轉魔行。八轉行者
轉諸凡夫煩惱之行。所轉煩惱不出三種。
謂見愛無明故有三句。初化轉諸見。謂外道
著見名爲見貪。化離名轉。二化轉無明。謂
智不能達世及出世。名爲障礙。化離名轉。
三化轉貪結。菩薩現受勝妙樂具。過天龍等
處而不著。令彼見已生尊心。各令捨已
所貪五欲故名*攝取轉彼貪心。又釋此三
亦是菩薩自行常正。謂明菩薩處邪恒正。居
礙。不礙。在貪不貪。倶皆名轉。下明位果中
三果科釋皆同前説。能練行中言護持佛法
者。論云於三千界得爲大師故能護法。次
二句釋師義。方便行滿者功用行。修自行
勝故。守護上首利他行勝故堪爲師。所練淨
中言愍衆生故法忍轉淨者。利益衆生法忍
轉顯。此地釋名應知者。謂利生是有中殊勝
行。法忍是空中方便智。此二雙行名善修無
相行也。言善根轉勝者。修行功用盡至故名
遠行。言盡至者是功用究竟義也。喩中衆寶
嚴金者。示現一切菩提分法方便行功用滿
足故也。釋教智淨中日光如前地説者。前
地取月光勝月輪。今取日光。不取輪義同
前地月故指彼也。此地勝者日勝月故。餘
文準釋可知。第三重頌中四十四頌分七。
初九頌前十妙行樂無作行對治分。二有三
頌彼障對治分中無量行。略不頌無功用
行。三有六頌雙行無間分。四有十一頌前
上地勝分。五有八頌雙行果分。六有四頌
位中三果。七末後一頌歎勝結説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三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四盡第十地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第八地七門同前 初釋名者。不動名亦有
三義。一約一義。攝論云。由一切相有功用
行不能動故名不動地。無性世親並同此
釋。無性釋意。第七地中行動相不動。此中行
相倶不動。二約二義。金光明云。無相正思
惟修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令動故名不
動。三約三義。成唯識云。無分別智任運相續。
相用煩惱不能動故。梁論三義亦同此説。
解深密經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行中
不爲現前煩惱所動故名不動。十住論云。
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願故名不
動地。仁王經名等觀地 二來意者亦有三
義。一前之三地寄同世間。後之四地寄三乘
法。第八以去寄顯一乘。莊嚴論釋第七地
云近一乘故。梁論亦説八地以上以爲一
乘。解云從前三乘差別之位進入一乘。是
故來也。二前位雖得純無相觀。要待加行
作意方證。今此純熟不待加行。任運現前
故次明也。三前通分段。此唯變易。是故來也
 三所離障者依地論離無相有行障。唯識
云無相中作加行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
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
相觀少。於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
七地中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由
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
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故。若得入第
八地時便能永斷。彼永斷故得二自在。由
斯八地説斷二愚及彼麁重。一於無相作
功用愚。二於相自在愚。今於相中不自
在故。此亦攝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純無漏
道任運起故。三界煩惱永不現前行第七識
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生空智果不違彼
故。解云依護法宗於無相中有加行智。體
非是障。以善性故。由所斷障令作加行
故説名加行障。由此第七有加行故。雖現
金等諸相及土。非任運現故以爲障。生空
智果者。謂生空智所引後得智及滅定。金光
明云。一無相法多有功力無明。二執相自
在難可得度無明。解云此所迷現相亦攝
於土以寛收狹故。梁論等並可準知 四
所證法界者謂證法界不増減義。世親釋云。
謂於此中雜染減時而無有減。清淨増時
而無有増。無性釋云。法外無用。所以不増。
諸法不壞。所以不減。無性後釋同世親。中
邊云由通達此圓滿證得無生法忍。於諸
清淨雜染法中不見一法有増有減。解云
此同地論。唯識云謂此眞如離増減執。不
隨染淨有増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
依眞如。謂若證得此眞如已。現相現土倶
得自在。世親釋云。於諸相中而得自在名
相自在。隨所欲相即現前故。於所現土而
得自在名土自在。如欲令土成金等寶
隨意成故。解云相約現身等相。土唯器世
界等。此地下文具三世間十自在等 五所
成行者亦三種。十中大願行。當地成就無生
法忍行。相土自在行。莊嚴論第八住雖淨
佛土而無起作。無功用故。尋下文。六所得
果者。梁論通達無増減法界定自在等得法
身果。金光明八地發心得現證三昧。當地行
果位果可知。第七釋文中亦三。初讃請分
中十五頌分三。初二頌天王大衆慶法興供。
二有十二頌天女歌樂讃徳供養。於中初
三作樂總歎佛徳。次三別歎三種世間自在
之徳。次三別歎三輪攝化。次二歎佛神力攝
持。後一歎已結默。三末後一頌上首請説
第二正説分中論分爲七。初二是趣地方便。
一總明方便作集地分者是遠方便。總前七
地作起此地集成方便。二得淨忍分者是近
方便。謂前地所得無生忍光。至此修熟令深
清淨。三得勝行分者是初住地行。謂依前淨
忍發起勝修。四淨佛國土分者是正住之始。
依前勝行更起淨修佛土之行。五得自在分
者正住地滿。由淨土行成徳無礙。六大勝
分者是地滿行。此地望前通皆是勝。今復地
滿是勝中之勝故云大勝。七釋名分者不動
之名辨徳彰號。此通始終釋在地滿 就
初分中總攝前七以爲二相。諸地通行名
爲同相。諸地異修名爲別相。同中三句。妙
行慧者是其證道。謂二無我上上證故。從初
地來證二無我。轉勝至此故云上上也。二
方便道淨者不住道清淨。謂悲智倶遊無偏
住著。三善集助道法者彼方便智行所攝。滿
足助菩提分法。謂行是前證方便。智是前不
住。彼二所攝助道之法。下明別相有七。一
初地十大願能令心住。二地中行十善等行。
是佛爲護也。三地中厭得不退。禪定等者
等取神通無量等。名自善根力也。得通達
故名得力也。四地中所説十種法智教化衆
生。者前論中名智障淨勝也。念通達佛
法者釋此同彼。謂彼十法智此名佛法。五
地中十種深淨心平等名直深心。六地中前
大悲爲首。及大悲増上也。觀因縁集者是
大悲滿足。亦是擧成觀法。成就福智釋此同
彼。七地中二句。初是前空中方便智。有中殊
勝行。言不捨衆生者釋彼同此。謂大悲等
也。二以無量衆生界故入無量智道。是前
十種無量也。何故前六各唯一句。此第七地
有二句耶。釋以是近方便故。又問何故於
此第八地初總集前地。答諸聖教中此例有
四。一十住之初總集十信。如本業經説。此
約退與不退以分其際故作是結會。二初
地加行總攝地前。如迴向品説。此約比證
分際。三第八地初總集前七。如此文説。此
就功用無功用分際故也。四第十地初總
集前九。如下文説。此約因位成滿總攝前
因。又釋此四處初約十千劫滿。二約初僧祇
滿。三約二僧祇滿。四約三僧祇滿故作是
説 第二淨忍分中文有三。初十句正明無
生忍。次四句明無生忍淨。後一句結忍入
位。論中但釋前二。攝爲四種。一破相二。破
性。三因泯。四果離。又前二破相入如。後二
證實捨相。又約寄位。初一在加行。次一在
正體。後一在後得。其數差別一種通始終。
依佛性論。三性品云。如經説。若人已得無
生法忍即不退墮。此云何成立。由三性故
即得成立。如來爲約分別性故説本來無
生忍。約依他性故説自性無生忍。約眞實
性故説垢苦本性無生忍。就初事無生中
論攝爲七。初四明不増。後三明不減。即是
無増減法界。論中先立七實對治此實以
顯無生。一淨分法中本有實者。計自性住
性爲事物有爲對治此。故云入諸法本來
無生。二新新生實者。計習所成性爲實。對
治此故無起。三相實者。計前二性所生行
相。對治此故無相。四後際實者。計於佛果
後際出纒。對治此故*無成。又此四中初一
自性住佛性。次二引出佛性。後一至得果佛
性。又初一道前凡位。次一在三賢之位。次一
在地上。後一在道後。通即可知。又此四展
轉釋疑可知。五先際實者對佛果後際説。
凡染爲先。對治此故云無壞。明煩惱即空
無可壞也。良以衆生心中有其二分。一如
來藏名爲淨分。故如前説淨分無生。二煩
惱藏名爲染分。如此所説染分無生。六雜染
實淨分中者。謂修行位中背染向淨來。對
治此故無來。七盡實諸衆生者衆生向涅
槃去對治此故云無去。論經名無盡。第二
自性無生。此經略無。論云自性無生者是法
無我。彼法無我自體無性故。如經非有有性
故。彼觀事故等者明理不無。謂彼前諸地所
觀事故。亦是此地所忍法故不得言無。下
明理不二。謂理非事外故名不二。同於上
文有不二不盡也。三無初無中下明數差別
無生者。於三時中染淨法不増減故。謂先
際爲染。後際爲淨。中際染淨三際無生故
無増減。四入如來下明作業無生者。於眞
如中淨無分別佛智故。如是下釋已總結
也。次示現下釋無生忍淨。言一切心意識等
者一切有二。初一離報心憶想分別故云
行遠離等。二離方便心憶想分別故云攝受
分別性想故也。想者遠離障法想。非無治
法想者簡言濫也。彼治想於下地中有三
種勝事。一無功用自然行故云無所貪著。謂
於上佛果不待起貪求任運起行。二遍一
切法相者現能治廣。故云一切法如空。三
入眞如不動自然行故者顯治深也。如空之
言通二句用可知。第三入不動下明得勝
行分。於中有二。初明深行勝。謂對前彰出。
二發起勝對後顯入。前中二。先總明深
行。謂入此位行玄奧故。下別有七。相從爲
三。初三一分明此地中境分殊絶。次二一分
明此地中正行廣大。後二一分明此地中離
障寂滅。喩中有三。從後向前喩。此三分七
中。一難入深。故名深行菩薩。二同行深。諸
淨地菩薩同故。謂純無漏位名爲淨地。與
此位人同故云世不能測。不能測者如麥
在麥聚不測其差別故。論經名無能分別。
三境界深。能取所取不現前故云離一切相
等。言護一切障想者謂防護一切障法之
想。爲簡治法想故名離貪著。四修行深。自
利利他行廣大故。此經略無。五不退深。謂彼
二乘不能形奪壞其勝故云一切聲聞等。
六離障深。謂離功用障故云深大遠離。七
對治現前深。謂能治之行常現在故云而現
前。論經名爲寂靜現前。即眞如寂靜非事
靜也。下釋三喩喩前所説。滅盡喩者示彼
行寂滅故者釋*現喩意。釋喩中言無彼依
止故者。明滅盡定中心王不行想等心數無
所依故亦不行也。以得無功用自然行者釋
懃方便。三業行息滅也。論經報行成有二釋。
一約教道故云得彼相違法。二約證道故
云善住阿梨耶識眞如法中者。但本
有二分。凡時唯住妄染分今此住眞淨
分。若至佛地單住眞如不云*梨耶眞如。
今此爲有變易報苦。是故雙擧也言住大
遠離者。是論中住報行成也。釋第二夢寤
喩中。示此行*中護彼過想有正智想者。
如從夢寤雖無夢想而有寤想。所況如
是。雖捨前地妄修過想非無此地正智
之想。言此行寂滅者顯此正智即用常寂
故不同前顯此深行故也。是中下重分
別。依清淨。世間涅槃二心不行者此釋經中
不行二心。謂夢中渡河。此岸喩世間。彼岸
喩涅槃。既覺寤已此彼倶亡名依清淨。故
云不行二心也。言依境界受用念想不行
者釋諸所憶想不復現前。謂於夢中受用
筏等境想不復現也。釋第三生梵天喩
中。如生色界下結不行。此地如是下地心一
向不行。望下彰出。得報地者對此彰得。此
説離勝結明喩意。下重分中順行是世間
心。不順行是出世間心。故名二分也。心等
者擧心等取意之與識及憶想等。即是順行
也。佛等者擧佛等取菩提涅槃等。即是不順
行也。下就不順行分中更開三門。經中但
就大乘。論主對辨大小。一言差別者非是
大小不同名爲差別。但是大小乘中生法兩
異名差別。二言大小乘中衆生法差別者
非生法異名爲差別。明此大小乘中生生自
異法法自別。三言無學學差別者就小乘中
辨人差別。非是學與無學不同名爲差別。
但明學學不同無學亦爾。上開門竟。佛等涅
槃差別。説者擧經對顯。謂佛是第一句佛心
等取中間二句。涅槃是第四句應知也。何故
世間行中而不開異。出世行中開此差別。
以出世是大人所求恐有染取故。委釋令
離。下釋顯中先釋順行可知。後釋不順行
中。言大小差別是總擧。下別中大乘内佛菩
薩是人。涅槃是法。小乘中涅槃是法。羅漢等
是人。二釋人法各差別。論釋可知。小乘羅
漢差別者。如毘曇中六種不同。謂退思護住
勝進不動。成實有九。並廣如彼説。餘文可
知。二佛子下明發起勝行。於中二。初明本
願力住諸佛勸發。二若不與下明勸利益。前
中亦二。初本願住。二又諸佛下明勸發。前中
隨順是地者是論經中住義。以本願者釋住
所由。謂從前地來同求此地無生忍門。名
爲本願。得已以息故名爲住。然住義釋有
二門。一顯義。二説意。初中明諸菩薩住與
不住。汎釋有四。一觀入分別。謂始時不住。
終即樂住。從前地來求趣無生。以未得故。
是以不住。今此得之樂寂故住。二起
分別。始時樂住。終即不住。今此地中始得
無生樂寂故住。後以佛勸發起勝行所以
不住。三就寂分別。始終常住。謂佛菩薩隨
所證入無暫時捨。四起用分別。諸佛菩
薩一切不住。常隨世間利益衆生。今此文
中約前二説。二明説住意亦有四義。一
爲漸悟菩薩有樂寂習故云本願力住。二
爲引定性二乘。明菩薩此地大寂滅處猶
動起。況彼所得豈爲究竟。三爲顯此地
甚深玄奧難捨故住。四但有此深奧法流之
處。必有諸佛作七勸橋。是故無有一人墜
墮。下明勸發中三。先總勸。二諸佛下別勸。
三是菩薩下結勸。初中流水者。在無生忍。
不起功用。任運起行。趣於佛果。如大河水
不待人力流赴大海。何不前地與智。以
得法未深故。何不後地與。以依此勸發
修不住故。何故與智。理實通餘行。以智是
行主故。何故在此位與。以此忍門攝徳本
故。下文云亦莫捨此忍門。依此力能成大
行故。何故與如來智。以約果説故。作因縁
者。論云此與如來智慧力轉彼深行樂足
心故。下別勸中。先歎其所得。第一是上法
也。後我有下彰其未得。勸云修習。於中七
勸攝以爲二。前六擧多未作轉其住心。後
一明其少作能成増其去心。凡勸法如是。
前六中攝爲三對。自利利他初對中。一明自
徳未成。後一所化未出。第二對中。一化願
未滿。後一自徳未勝。第三對中。一明化業
未廣。後一明自得法未窮。初中句別有三。
初擧力等彰其未得。二爲得下正勸修習。
論云不得修教授故。解云不得釋上句。修教
釋此句。三亦莫捨等明起行所依。論云若不
捨此等明反釋可知。依彼有力能作者順
釋。第二勸中。汝雖得此等明自所得。一切凡
夫下明他未出。於中亦三。初就凡夫總勸。
名依彼衆生無利益事。二顯其過失。現起煩
惱者不善也。使者釋離寂滅。在家煩惱。出
覺觀。三汝當下勸其愍念可知。第三勸
中。汝應念本願者總勸。憶念本所弘願下
別二句。一欲利益衆生者是廣心願下化衆
生。二欲得不思智者是大心願上求佛智。論
中依願化衆生釋上句。智行廣釋後句。能
轉者。依前二義勸轉名依名轉故。第四勸
中三句。初一切法性等擧所得。法性自爾不
令生著。二一切如來下明上未同佛。謂佛
具大用非但一寂。三聲聞等明下齊二乘。
謂定性二乘亦住寂捨化。此是抑挫之辭。論
中不共義者釋第二句。功行疲倦者釋第
三句。有此二過名爲彼垢。依此勸轉
名轉。第五勸中二。初汝觀我等者擧佛
六種化業。二汝今下結勸起修。論中先釋
化業。言無量身等者牒擧經文。彼佛法成
就有力者。彼身等佛法修成之時明此有能
化衆生力。言示現依利益衆生者。辨定其
行。謂此六皆依利他而説。次此利益衆生
事下廣釋。六種皆爲化衆生。於中攝伏者。
善者以光攝之。惡者以輪伏之。謂三輪也。
二如來作無量下釋結勸起修之文。第六勸
中亦二。初汝今適得等明所得未廣。二我
等下擧所未得勸之令起。論中一入是所
入法門。二作是法門業用。三轉是業用不斷。
餘文可見。第七勸中明少作在増其去心。
於中先擧三種無量。汝應下勸盡通達。論
中少作者望佛果不遙故云少在。隨所見
等釋三無量也。少觀即成釋如實通達。以
此増其去心故云轉也。二是菩薩下結勸
可知。第二諸佛子下明因勸成益。於中二。
先對上本願住彰不勸之損。論釋即入涅槃
者與智慧示現者此釋經意。謂擧此滅爲
顯佛與智故。二以諸佛下對上佛勸彰勸
之益。於中有法喩合。法中亦三。初明佛與
智門者。論釋彼行中攝功徳因勝者。明與
智所依。謂彼發起行之中。無生法忍攝功徳
因最爲殊勝故。佛與智也。同作教授説者
正解與智。諸佛共勸名同教授。二於一念下
明由勸故起行速疾。論釋可知。三所以者
何下問答辨釋。謂向前二大僧祇所修。比此
一念所起之行不及者何。下釋中先以一身
等明前不及今。此無量辨此過前。問前初
地百身。二地千等。何故言一。答實報唯一變
化百等。故非異也。於中有十一句。初無量
身者。論釋一切菩薩身信解如自身故者。
勝解力故以自身令同一切菩薩身故。是
故一切所修是自修也。此是同體智力故也。
此非文意。又釋以勝解力令自身無量。如
一切菩薩數量齊等。此豈非是變化身耶。
釋以此菩薩既不出觀。即稱法界而起身
雲實徳非化。此是文意。音聲起等類身應
知。言此十句。一依教化衆生者。是十句中
初六利他。二依助道者。其次二句自利行。
三依障淨者明後二句徳用淨也。應知。十
句有此三義。下別顯之。隨身任者是無量
身。謂隨所住法當現彼身。如觀音住大悲
身等。二隨説者是無量聲。謂隨所説法音
聲亦無量。三隨依智者無量智也。隨所知故。
四隨所取生者。無量生處形類不同。即種類
倶生。無行作意生身也。五隨何國土者無量
淨國。六得教化衆生者無量化衆生。次釋二
句自行中。一供佛集徳。二順佛集智。下二
句明徳用淨。一神通障淨。二無量大會明正
覺障淨。以於大會知根説法等故言此一
切處隨順無量身口意業等。此釋結文。無間
不斷釋不動義。二釋喩中船喩行疾應知。
因勝者顯行疾所因。以無生忍是行勝因
令行疾。三善集下釋合文。善集等是前七地
中所修諸行。助發於此故曰資糧。餘文可
知 第四淨佛國土分中有三自在。一器世
間自在行。二衆生世間自在行。三智正覺世
間自在行。初是化處。次是所化。後是能化。具
後二淨方名淨土。於此三法起化無礙故
名自在
就初器世間自在行中二。初總以標擧。謂先
牒前。後思惟佛智力者正辨其相。謂能了
知諸世界相故名智力。下別顯之。文別有
五。一隨心所欲者。於此世界隨於已心欲
知即知。又亦隨他衆生之心欲知即知。此
是智自在。彼能現不現者是通自在。能現是
成。不現是壞。又釋能現成壞。不現反之。二
知以何業下明隨何欲彼能現。謂隨何業成。
何業壞。欲知即知。能現同前。業集故。成業
盡故。壞智能知彼故云業集盡智。三隨幾時
欲者略無此句。四是菩薩知地下隨廣狹欲。
彼能現者於中二。先明四大差別。非定地
等者明欲界所知。狹故名小。二定地等上界
所知廣故名大。三佛知無限故云無量。上三
倶約所知分齊同名境界。知此之智故名
境智。次顯相智。四大體伏名爲自相。於上
有空無我等。名爲同相。此二不同名爲差
別。下知微塵麁細等。準前可知。二於一世
界下明知微塵聚散多少。於中初總知。二
此一世界下別。別中四句。一知外四大塵多
少。二知衆生身塵多少。三知前世界物塵多
少。四知前衆生三界六道差別身塵多少。此
中大身小身者。論經名麁身細身。此是三界
差別。論云身麁細者色麁。無色細。色中欲
界麁。色界細。故云如是次第。以此當知。
大乘宗無色界中亦有微塵。即定自在所生
色。次知六道身微塵成者。以覺慧分折。顯
此微塵非實有性。五是菩薩入如是下明
隨幾許欲。於中三。初知三界成壞。二知大
等相。三知衆生隨之現化。論釋後二。
論云欲界等境界智相智者亦開二門。擧欲
等取色無色界。於此三界知事分齊。名境
界智知法分齊。名爲相智。下廣釋境智。欲
界中人小。天大。色界中有覺觀。是初禪無
覺。是二禪已上無色界中。爲簡却彼外道
妄取以爲涅槃故説佛法。凡夫菩薩聲聞是
聖智。此上各爲所知廣狹以分大小。上來
但釋大小未釋無量相。今此同釋一切三
界。如來所知皆寛廣無邊故云無量相也。三
是名菩薩下明知衆生隨之現化。於中三。
初知衆生。二隨知現化。三起化自在。論云
初中先牒文。善知身不同總釋所知衆生。
方便等者釋現化巧同彼生也。異生同生差
別應知者。是所現同類身也。諸佛國下彼處
處去身體示現者釋起化自在。身遍三千
界等也。法喩合可知。二隨衆生身下明衆
生世間自在行。於中三。先總明自在。二若
於沙門下別顯自在。三不可説下總結自在。
論釋中彼調伏衆生自在是總釋其相。以此
菩薩調伏衆生中得自在故。能種種現。言
彼行化衆生者。此釋經中隨衆生信於大
會現。皆往示現名行化生。言身心自同事
者釋別顯文内化同物身。謂菩薩自身隨衆
生心。以自己身同形事故言身心自同事
也。言身心等分示者此釋中化應物心。
菩薩自身隨衆生必量宜而現。名等分示。
謂應以聲聞身等。餘文可知。三而實遠離下
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於中有二諦智。先
明第一義智。以是本故。言遠離身相差別
謂釋離一切身相分別也。言常住平等
自身他身不分別。謂己身爲自十身爲
他。同一理性故不分別。何故説此。謂欲顯
諸身相作所由故也。二是菩薩下明世諦
智。中有三。初列所知十身。二明諸身相作。
三釋十身義。初中十身内。初三是染分。次六
是淨分。後一是不二分。各言分者。此是同一
大縁起法義分出故。如攝論中於依他起上
離染分名遍計。清淨分名圓成。不二分
爲依他。是故若見一分餘分性不異。皆融
通全攝此中。不二分約相盡爲言故以虚
空身表也。論中重分別。内衆生世間器世間
擧初二身。彼二生因業煩惱者。是第三業報
身明前二種生起之時。因煩惱業故名爲
報。言是染分者結上三也。次明淨分。言
三乘淨者聲聞辟支菩薩如來四身是也。此
三乘隨何智者擧智身。隨何法者擧法身。是
彼能知及所知法。彼淨顯示者結上六種是
淨分也。虚空非是前二相知名不二分。二
是菩薩下明諸身相作中。通自身有十。一
身亦十。一度相作成一百一十身。皆無礙自
在顯現。文中且辨三重。一以衆生身爲首
作己身等十。二以國土身爲首作。三如是
乃至第十以己身爲首作彼十身應知。
釋何諸身得如是相作。釋有多因。略論三
種。一約法性融通門。是故此文先説自他身
平等不分別等。二約縁起相由門。如下頌
説。菩薩於因縁和合中自在。乃至能隨意
示現於佛身故也。三約菩薩自在智力。以
此位中遠前二門無礙道理。是故能作。論釋
以衆生身作自身者。彼自在中所作攝取
行。種種示現者。謂智正覺自在中作攝他行。
諸身相作名種種示現。皆隨物心所現也。
三是菩薩下廣顯十身。初釋衆生身中五
句一業。二生是報。三煩惱妄想染差別。四色。
五無色界差別。後二就報開也。二釋國土
身有十相。論中千等者釋初三相。謂一千
小。二千中。三千無量。擧千等取後二也。故
云應知。淨不淨差別者釋垢相淨相也。廣
等釋餘相指同初地。次四身假名差別者。
論釋自相同相差別假名分別無我人故。謂
諸身各異名爲自相。假名義齊稱曰同相。若
就人説假佛身之處何不説耶。以佛勝徳
超餘人故。七釋如來身中自有十身。一菩
提身者示成正覺故。二願身者願生兜率
故。三化身者所有佛應化故。四住持身者自
身舍利住持故。五相好嚴身者所有實報身
故。以福業所生。六勢力身者所有光明攝伏
衆生故。七如意身者所有同不同世間出世
間心得自在解脱故者。隨意現生示同世
間名同。實即出世故名不同。下釋所以。以
於出世間自在解脱故能現同。以於世
間自在解脱能示不同。八福徳身者所有不
共能作廣大利益因故。明福超凡小名爲
不共因。此大福廣現無量身財等相。廣攝衆
生。九智身者所有無障礙智故。是故此智能
作一切事。彼事差別皆悉能知。謂能作一
切。釋無障礙義。彼事下結能知。十法身者
所有如來無流界故。謂諸佛斷徳名無流
界。即十佛中名涅槃佛。又是如來内證法身
名無*流界。八釋知智身者。論經中有八
釋。初二句三慧分別。一思量者聞思慧。二善
如實觀相者是修慧。三果行所攝者。因果分
別所得名果。彼因名行。四世出世者就位
分別。道前名世。見道已去名爲出世。五三
乘者大小分別。六共不共者麁細分別。麁即
同修。細唯在大。七乘不乘者種姓分別。已
習三乘種姓名乘。未習非乘。八學無學者修
成分別。習求名學。果極無學。第九釋法身
者論經五句。一平等相者無量法門明等一
法身故。謂佛無量法明同一法身故云平等。
此是理法。二不壞相者如聞取故。此是教法
中實教。稱理而説故云如聞也。三轉時假
名差別者。隨所化衆生根性相應時説差別
故。謂隨所化根性熟時稱根差別説。是權
教法。四衆生非衆生者衆生有六根等依報。
非情名曰非根。此是染法。五知三寶者知
第一相。謂三寶殊勝故也。第十釋虚空身中
六句。一無量者廣窮無盡。二周遍者一切色
象。三無形者不可見故。四不異者無障礙
不同色法限礙故也。五無邊者無爲相以
無始起終盡之邊故。六顯色身別異者能
容受色相。因色彼分別皆悉能知色。因
解別異也
第五是菩薩善知起如是下明自在分。此十
自在略作四門。一辨相。二治障。三出因。四
得位。初辨相如論經具顯。二治障對治十
障。如地論具顯。論既與此共故不待録。
三出因者。依攝論第十殊勝中以六度爲
因。初三施爲因。以一切時施得命自在。一
切處施得心自在。一切物施得財自在。次二
以戒爲因。由戒調身語以成勝業。復由
戒淨隨欲受生。忍爲信解自在因。以修忍
時隨衆生意故得一切皆隨心轉。謂變地
爲金等皆隨勝解而轉也。精進爲願因。以
策勤所作無懈廢故。令隨所願如意成
就。禪爲如意因。彼名神力自在。以依定發
如意成故。般若爲後二因。謂内照所知
名智自在。應根宣説名法自在。四明得位
者。攝論約果明佛地所得。謂彼法身五相中
白法所成内攝。今此就因。八地所得此約始
終教説。下離世間品十自在約普賢位貫
通諸位。又上賢首品云十地十種自在力等
約別教一乘説。第六是菩薩得十自在下
大勝分有三。初智大。二業大。三彼二所住功
徳大。就初智大中。不思智者不住世間涅
槃。明寂用難測。此是總句。下別顯三種。一
無量智者修行盡至證理深也。二廣智者所知
不思。照境廣也。三不壞智者除障不思。破相
極也。二菩薩隨如是下明業大之中。初牒
前。論云如是至已如前説者指前所説得
自在已也。如是智成亦如前説者指前所
説不思智也。二畢竟下十二句正顯業大。於
中初三句明三業淨。是業大體。下九句約
修辨業攝爲四。一起能起起同時。謂前
三業是起智慧。起彼是名能起。彼業起
共慧相隨名曰同時。故名身業隨智行等。二
智攝不染作利衆生行等者。明智悲一對故
云般若増上大悲首等。三因攝自行他行因
等者。此能感所感爲一對。謂自起大願名
爲自行。此之自行與他佛行能加爲因故
名他行因等。故云善起願善爲佛護。四作業
所持者。謂三業行成不壞名持。於中三句。初
二利他成就。一説法益生故云常不捨利
益生。二淨土神通化故云悉知無邊等。下一
自行。謂成就一切佛法故云擧要言等。三
是菩薩住此地下明彼二住功徳大。於中初
十句正釋。後三句結成。前中論攝爲七。初四
爲一。是住徳體故名善住道功徳。後六
各一是約修辨徳。前中四句。初二自行。一淨
心離障。二深心攝善不離道故名對治堅。
後二利他悲慈不捨救也。下約修辨徳。二
忘徳是意業總持徳。三成就口業辨説徳。
四定心自在是身業徳。依定發通故。五依
願力起行。六修行成就者明行力集法。七
與智者行成。證入佛境界名佛與智也。三
是菩薩如是下結。智力者牒前智大。得無憎
愛不分別衆生有惱無惱也。示一切所作
者牒前作業大。謂平等作業故無過咎者。
是彼二住功徳大以得前七種功徳故。諸行
事中無過失故 第七諸佛子菩薩此地下
明釋名分有二。初地釋名者約法顯位。二
智者釋名約人辨徳。前中十句論攝爲六。
謂第三第八各爲一。自餘八句兩爲一故
有六也。初二染對治。一治下地功用行小乘
願諸魔業故名不動。二治煩惱習行故名
不轉。以智能治也。二能得難得甚深無生
故名一切世不測等。三次二句名發行淨。
一發淨。謂發修之時離功用過。如王子不
憂居家農務之過。菩薩亦爾。生在此家
無功用之失故云無家過。此中如童子無
欲。譬純無流無惑染之過。二行淨。謂正行
之時離不成過住生地。所欲事自在成就故
名自在地。四次二句爲一。世間出世間有作
淨勝。謂教道修起名有作。有作名成。福徳
名世。慧名出世。出世之慧決定知故名究
竟。五無作淨勝。謂證道眞理非修所作。梵語
涅槃與變化相近。故致二譯不同。由願起
用不帶寂故名變化也。六次二句名菩薩
地勝。謂位分過前也。一住持者論名加地。
即加持也。此勝六地者發起殊勝行。謂顯
此過前也。他事念動彰前劣。此即六地觀
空以有爲他動其空觀。今則不爾故勝也。
二先修善名無功用地者明勝七地。有功
用明前劣此。此地善起等彰此勝彼。餘文
可見。二菩薩得如是下明智者釋名。謂以
何義故。爲得不動菩薩有二義。一一向不
謂行修上順故。二一體不動。謂與諸菩
薩行同體故。前中先四句明一向義。初言
入佛境者論經名入佛性。謂入佛果法身理
性。亦是佛智所證之境故云果滿足勝。
釋性也。滿勝釋佛。以是果圓故。隨順因者
標後三句。隨順佛因也。二名佛徳照明者
是攝功徳。善清淨義故。明觀解攝徳。三隨
佛威儀者名爲正行故。依解起修。四趣向
佛法者論經名佛境現前者近佛境界故。
依行近果也。次十句釋不動。初一是總。常
爲佛力護者。上果下加故。餘九是別論攝
爲五。謂前四各一後五爲一。初中常爲四天
王等者是供養功徳。明感天供養。二密迹
等者護功徳。已前*密護今此已去現形守護。
三善能等者依止功徳。以依定成徳。四能
作無量身者國土清淨功徳。謂前淨土分中
現身差別也。次五爲一化衆生功徳。一於諸
身等者願取諸有生明身業化益。二得大
果等者根心使智力明意業化也。能知衆生
根欲性等。三於無邊三昧等者無量法力轉
法輪故明語業化。依定證法名法力。以此
法力能轉法輪名爲語業。四堪受多佛記。
五示現成佛説法度人。二是菩薩入如是智
等下明一體不動。言入如是智者。論經名
入大乘衆數。謂同此位諸無功用菩薩大智
故名不壞。此是總句。餘九爲別。一善通達
法者。是智不壞。以内證法實故。二常放等
者。説不壞。以依證起説故。三度無礙等者。
解脱不壞。以無礙法界業用自在。四善知世
界等者。佛國土清淨不壞。以於諸佛土自
在無礙故云善知也。五能示一切等者。入
大乘不壞。意業入法能示現也。六隨意自
在者。神通不壞。是身業也。七善解先後等者。
能解釋義不壞。是語業也。八能入轉魔道智
者。坐道場不壞。謂降魔怨也。九入如來等
者。正覺不壞。以能現佛説法也。下能於無
邊等總結。以行無障不斷絶故。名爲得不
動地菩薩。佛子下明地果中。三果同前。調
柔法説中。從佛受世界差別等者。等取衆生
世間智正覺也。以依此三能起無量淨土
作用名爲法明故。説所受爲彼因相。喩中
依人顯勝。謂得清淨地。身心勝故即純淨
無*流也。善根光明更明淨示現者。釋教智
淨。餘文可知。第三重頌中四十四分九。初
三頌前方便作集地分。二有三頌淨忍分。
三有十五頌勝行分。於中初五頌勝行。後
十頌發起。即七勸等。四有十二頌淨佛國
土分。於中初四頌器世間。次五衆生世間。
後三智正覺世間。五有一頌自在分。六有
二頌大勝分。七有二頌釋名分。八有五頌
地果分。九末後一結説分齊。不動地竟
第九善慧地七門同前 初釋名者。攝大乘
云。由得最勝無礙智故。世親釋云。由無礙
解智説名爲慧。此慧妙善故名善慧。無性
釋云。謂得最勝四無礙解。無礙解智於諸智
中最爲殊勝。智即是慧故名善慧。四無礙
者法義詞辯。由法無礙自在了知一切名
句。由義無礙自在通達一切義理。由詞無
礙自在分別一切言詞。由辯無礙遍於十
方隨其所宜自在辯説。於此地中最初
證得先未曾得無礙解智故名善慧。莊嚴論
云。於九地中四無礙慧最爲殊勝。於一刹
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異類異音異義問此。
菩薩能以一音普答衆問遍斷衆疑。由此
説言名爲善慧。金光明云。説法自在無患
累故。増長智慧自在無礙。解深密經於一
切種説法自在。獲得無罪廣大智慧故名
善慧。瑜伽住品云。由此地中一切有情利益
安樂意樂清淨逮得菩薩無礙解慧。由此善
能宣説正法。是故此地名善慧地。十住論
云。其慧轉明調柔増上名善慧地。成唯識論
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説法故。
仁王經中名爲慧光地。智度論中名善
相地 二來意者亦三義。一前地雖得於
無相中無功用行。而未能以無礙解隨機
説法。今此進修令證彼法。是故來。餘二門
可知 三所離障者。依地論離不能善利
益衆生障。唯識云利他中不欲行障。謂所
知障中倶生一分。令於利樂有情事中不
欲勤行樂修已利。彼障九地四無礙解。
入九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九地説斷二愚
及彼麁重。一於無量所説法無量名句字。後
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於無量所説法陀
羅尼自在者。謂義無礙解。即於所詮總持自
在。於一義中現一切義故。於無量名句字
陀羅尼自在者。謂法無礙解。即於能詮總持
自在。於一名句字中現一切名句字故。於
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者。謂詞無礙解於
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於一音聲中
現一切音聲故。二辯才自在愚。*辯才自在
者謂辯無礙解。善達機宜。巧爲説故。愚能
障此四種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障攝。解云此
用能障四無礙解所知障種以爲體性。以
八地上六識中所知障無現行故。金光明云。
一説法無量。名味句無量。智慧分別無量。
不能持無明。二四無礙*辯未得自在無
明。梁攝論云一無量正説法。無量名句味。
難答巧言自在。陀羅尼無明。二於四無礙
解決疑生解無明。解云後中言四無礙者
即第四同深密等。餘並可知 四所證者
此地中證得智自在依止法界。唯識釋云。謂
若證得此眞如已。於無礙解得自在故。無
性釋云。謂此地中得無礙辯所依止故。分
證得智波羅蜜多。於一切法不隨其言。
善能了知諸意趣義。如實成就一切有情受
勝法樂。解云無礙辯等釋依止義。分證等
釋智義。不隨言等釋自在義。中邊論云有
四自在。一無分別自在即相自在也。二淨土
自在。三智自在。四業自在。法界爲此四種所
依。名四自在依止義。第八地唯能通達初二
自在所依止義。後二如次在後二地。五所行
者亦三。*一於十度中當力度行。二善達法
器自在説法行。莊嚴論云。四*辯自在成就
衆生。三無邊總持廣受法行。並如下文應
知 六所得果者。依梁論通達智自在。依
止法界得應身果。金光明九地發心得智
藏三昧。當地位果如下應知 第七釋文者
三分同前。初讃請分中有十九頌分四。初
二説前地益。二有二頌明菩薩天王所設供
養。三有十四頌天女讃請。於中初一頌半
出音歎佛。次三頌半歎菩薩行供。次八頌
半歎佛菩薩三輪攝化。初一身業徳。次五
語業徳。謂無聲現聲説三乘一乘差別之
法。良以此地是法師位説法相増故。次二意
業徳。對幻現可知。下一天女結默。四末後
一上首請説 第二正説分中有四分。一法
師方便成就者。此地能起*辯才説法名法
師地。趣地行立名方便成。二智成就者知法
智成故。三入行成就者知所化器故。四説
成就者稱根正説故。第八淨土。第九*辯才。
分其行別。成就一切相等。顯勝過劣。謂具
前四分名一切相 就初法師方便中。初
牒前起後。謂無量智是前八地深廣之智也。
欲求下正顯方便。依他利自利。一一五三句
示現者。初一句利他。次一句自利故云一一
也。次五句亦利他。後三句亦自利故云五三
句示也。初言求轉勝寂滅解脱者。依無
色得解脱相。可化衆生以作利益謂化
彼令得眞涅槃故。二欲轉等者依未得究
竟佛智自利益故。下五句亦明利他。三欲
入等者。化根*熟菩薩。令入深*密。四欲觀
等者。化邪念修行可化衆生。令得正念之
行。五欲觀諸陀羅尼等者。化未知法衆
生。轉法輪令得知。謂總持定智皆是説法
之所依故。六欲令等者。以大神通化邪歸
依衆生令入正法。七欲分別等者。以通達
世界差別行故示清淨國土。轉信生天衆
生令入佛法故。下三句明自利行。八欲修
等者。欲得佛内證正覺大智等也。九欲順
等者。欲得佛外化攝生法輪大智。十欲不捨
等者。欲得佛無住涅槃不捨悲願。下結可
知。第二菩薩住此地下明智成就。初總知
三性淨染不二。後就善別開以作三重。一就
善中開*流無*流。謂見道前善名有*流。見
道已去善名無*流。即就無*流復開世出世
間。謂縁修阿含名爲世間。正證眞行名出世
間。二復就彼善開思不思。謂地前可思。地
上不思。即就可思開定不定。謂聲聞忍位已
去。縁覺世第一法已去。菩薩十迴向已去。倶
名定。已下名不定。此約初教。若約終教。入
十住已去名定。十信如輕毛故云不定。三
彼復就善開出三乘。即就三乘開有爲無
爲。謂能證修起名有爲。所證眞理名無爲。
以三乘皆依理成名依順行。經云一切賢
聖皆以無爲法得名。是此義也 第三隨順
如是下明入行成就。於中有三。初略標十
一章門。二次第廣釋。三總結安住。初中論經
但云心。此中菩提心者。此約出離法器爲
言。釋此標章。論中有三。初略釋。一依共
者。是心難以是善惡染淨所依故名爲共。
煩惱業是次二也。生是第九以相生義親故
同處辨。復言共者是根欲性直心。此四相似
倶是法器故名爲共也。染者是使心也。煩惱
染淨等者是習行。以習無別體。依染淨殘
氣故擧彼也。依定不定等擧三聚難。二別
釋相似義。言根等次第者。明依根起信等
故云次第也。何故依起。以相似故。云何相
似。謂宿習爲根依根起欲欲必似根。論經
名信。謂深忍樂欲意與此同。習欲成性。性
亦似欲。依性起現行直心。心又似性。但依
前後定不定時。故有如此次第差別。三結
釋名義。衆多釋林。難知釋稠。此二倶句故
云難也。行者不正信義。遠師釋云。於理證
信。能滅心想。心想滅故一切不行。由無證
信心等集起故名爲行
第二知衆生諸心下別釋十一門即爲十一
段。初心難中三。先一句總。次九句別。論攝爲
八。謂前七各一。後二爲一。遠云八中初四
妄心。後四眞心。妄中一約事二相三體四用。
初言莊飾世心者。心以八識心能莊世也。
論名心意識六種差別者。心謂頼耶。意是末
那。識即六識。以心意各一。識中具六故。
六種八識不同故名差別。差別同處亦名
雜相。二速轉等者是心上行相。即四相遷流。
謂速轉是住異。以不停故。壞不壞是生滅。
三無形者是心體性。謂觀彼心心相泯故名
爲離心。下釋以心身不可得故名離也。問
第一義既非是心。何故此説。答以眞性隨
縁起此心故。如云自性清淨心不染而染
成就染心等。四無邊等者自相順行無量境
界取故。謂攀縁之用是心自相。隨境非一
故云無邊。下明眞心。五清淨者自性不染
故。此本性清淨也。六垢無垢者。同煩惱不
同煩惱。明在纒不染。七縛解者同使縁縛。
性離名解。下二名因相者。謂願力業力引
受報心。八以諸菩薩願力受生。幻起不實
似同諂曲。然實成益故云質直。九餘衆生
等隨業受生故云隨道也。論重分別中。言以
自性清淨心故第六第七等者。釋六七二句
染淨所由。謂若無第五性淨之心。即六七二
句唯垢唯縛。無不垢不縛。又由此二句中染
縛煩惱故。示後句中隨道受生。第二是菩
薩知煩惱下明煩惱行稠林。於中先別顯。後
總結。別中十句。論攝爲三。謂初二各一。後
八爲一故也。初深相者遠入乃至有頂故。若
小乘中非想非非想爲頂。若大乘中至金
剛定。二淺相者論經名行無邊相。謂無量善
根修集之時。煩惱隨行難可知故。三染中
有八句爲三。初三明煩惱染。次二約生顯
煩惱。後三約業明煩惱。初中言心伴相不
相離相者是隨所縛即縁縛之義。迭共同
事者釋共生義。心伴是也。謂心王與惑互相
扶起也。迭共相依者釋不相離義。謂起已互
依不相離也。共生不離者擧經雙結。二言
使纒差別者是。以何縛者謂使也。以有使
故。不得解脱故。説使爲能縛之體。謂十
使十纒故云差別。言煩惱使一義者擧經
會釋。謂此辨煩惱。何故説使。以是一義
故。若是一義。何故下文別明使行。但此十使
有繋縛義。屬此門收。有隨逐義屬後門
攝。此經本中分出使纒。倶是能縛。三言是
心相應等者是所縛事。謂心者出所縛體。
心相應等擧經對顯。重釋不相應。示可得解
脱者。以在纒心性恒本淨故。今此縛可
有解脱。次隨道生等二句。約生明煩惱。論
言身事生道界因者。明此煩惱與六道三
界生身之事爲所因故。生煩惱染示者結。
此就生明煩惱故。後愛癡下三句。約染業
煩惱。三分中業因障解脱者。愛癡及見
是爲三分。愛是欲求。癡是有求。見是有邪。
梵行求倶障解脱。釋爲大過。言隨順世間
身口意業不斷起因者。以憍慢愚癡造重
罪業。明煩惱是三業罪因。以不斷故。乃至
下總結。八萬四千者。準賢劫經説佛一代有
三百五十度功徳法門。謂始從光曜無極
度終至分布舍利度。一一各以六度爲因。
便有二千一百。以此對治四大六衰十種惱
患。即成二萬一千。四大是内報身也。六衰是
外六塵衰耗善法故名也。以此二萬一千
各化四種衆生。一多貪。二多嗔。三多癡。四
等分。即成八萬四千諸度法門。能障之結即
是八萬四千煩惱。業等亦爾。下並準之
第三是菩薩知業下明業行稠林中。亦先別
後結。別中十句。初善等者明業能爲六道因
故。謂善中上者天因。中者人因。下是修羅。
惡中三品三惡道因。無記非因。相對故説。又
亦得有名言業義。二分別等者自性差別。思
爲自性。然有三種故名差別。謂審慮思決
定思。此二在意地。未至身語名籌量時。未
作故不可分別。發動思正在身語名作業
時。善惡業成名可分別。三心伴等者方便差
別。謂此業思共意識生各爲心伴。隨其善
惡生已。即薫本識成種。種似能薫故云
不別生果。此釋不離也。四自然等者盡集
果差別。謂無始時業自然念念滅壞。然集
果不失故。言有爲作業者釋自然滅。以
是有爲必無常故。因盡集者顯功能不亡。
釋集果次第。此念念滅全能引果。行道滅亦
分引果。如轉重爲輕等。如此非一故云種
種相次第也。五有報等者已受果未受果差
別。謂過去生報業。現在已受名爲有報。過去
後報業。現在未受名爲無報。非謂全無。六
黒黒等者對差別。謂四業相對顯其差別。謂
初二句善惡相對。後二句*流無*流相對。故
倶舍第十七云。諸不善業一向名黒。染汚性
故。異*熟亦黒。不可意故。色界善一向
白。不雜惡故以無色界不具中有生有
二報。亦無身等三業故不説也。欲界善業
名黒白。惡所雜故。異*熟亦黒白。非愛
雜故。諸無*流業名非黒白。廣如彼説。言能
盡業相者是無*流業。業起者起頼縁故。受
業法者能納果故。論經名爲正受也。七無量
等者是因縁差別。謂隨多因縁皆能起業。
八世間等者未集已集差別。謂出世未集。世
業已集。九現報等者明三時定不定故。現
作現受名爲現報。次來生受名爲生報。於
第二生已後受者名爲後報。於此三中有
定不定也。十隨諸乘等。三種乘中有定不
定。謂退不退也。非乘世間中。易度難度爲
定不定故。論經於乘非乘各有定不定業
可知。下結八萬等可知
第四是菩薩知諸根下明根行稠林別中。一
軟中上者是説器故。謂是説法所授之器。亦
名鈍根中根利根。謂速受名利。遲受是鈍。
中*容是中。又受深名利。受淺名鈍。中*容
可知。又廣受少受中受亦爾。各通教理。
準之可見。二先後際等者根轉差別。前後根
者解先後際根也。前根下増平故者解別
異不別異。謂前是能生後是所生。所生若増
前根即下。所生若下前根即増。相似則平。三
上中下者三性差別。謂三乘性別。上者大
乘。中是中乘。下是小乘。四煩惱伴者煩惱染
差別。謂喜樂等五受根。隨煩惱習使染故
云煩惱伴不相離也。倶舍第三云。於雜染
中。樂等五受有増上用所以者。何由契經
説於樂受貪隨増。於苦受瞋隨増。於不
苦不樂受無明隨増故。解云増上用是根義。
五隨諸乘等者定不定差別。於三乘中。於世
間中者此解乘非乘也。定不定熟不熟者總
釋。謂大乘中熟者定。不熟不定。小乘中熟者
不定。轉向大故。於三乘中各定者各於自
乘中解脱故云一一乘等也。報定者捨者於
世間中。定不可化令入道故暫捨也。此約
初教大乘。許五性別故作是説。六隨根轉
等者。順行差別有三種順行。一依身順行者。
根法依於六入之身迭共相轉。六入展轉故
此釋隨根轉也。二生滅順行輕壞故。此釋
易壞也。三觀行取相者釋深取相。七増上等
者聲聞淨差別。行増上障滅能成義故。望凡
爲行増。此釋初句。次斷障行成。釋不可壞。
八轉不轉者菩薩淨差別。地前名轉。地上不
轉。又前七地名轉。八地已上名爲不轉。九
三世等者示一切根攝差別。初行名始。正
修方便。終成名熟。約此三時辨根差別。謂
根與行倶名爲共生。以行有始終根亦隨
爾。下結可知。第五欲六性七直心。各軟中上。
論云如是性入者。釋不廣説所由。以根等
四法性相順入故不廣釋也。第八知諸使下
明使行稠林。使者隨逐縛義。從喩名使。如
公使逐賊得便繋縛。煩惱亦爾。隨逐衆生
得便繋縛。十句中初四句明何處隨逐。後
六句以何隨逐。前中四處隨逐。一句約心
明處。謂共非報心生不共報心生。二約
界明處。欲界下色中無色上。當界起心名
心相應異界相望即不相應。使即不爾。一切
相應故云不離相也。論經有遠入故者約
位明處。乃至有頂經欠此門也。三約時明
處。言無始來惱衆生者。無邊世界唯智怖
畏如怨賊。以未曾有聞思修智。是故不滅。
恒惱衆生。四約行明處。禪等相違者世間
禪等不能滅心隨順行。若無使隨此禪等
諸徳即成出世。與彼出世正修相違不令
得出。下明以何隨逐。有六種隨逐。一有不
斷是*標也。以有不斷等釋也。謂以有使故。
能令三有相似相續故云三界繋也。此約
前處以明隨逐。二遠時隨逐由無始來使
隨逐故。令無量善心不得現前故云無量
心等也。三一身生隨逐。是*標也。謂就今
一身明現種隨逐。下釋眼等入門者是六
根也。六種生集識者是依根所生六識也。同
生隨逐者明使於根識倶生隨逐。此是現行
及阿梨耶薫者。此薫本識。明種子隨逐種現
相資令煩惱滋茂故云開煩惱門也。論經
開諸入門者。約六入等起惑處也。四不實隨
逐者。不得實對治故云不知對治。五微細
隨逐下釋微細相。謂於三界九地中六入處
煩惱身隨逐故。以使微細不可見故名無所
有。如麻中油不可現見。論經隨順者明是
有也。不隨順者明其是細同此無所有也。
六離苦隨逐出世間行。餘行不能離故云
無聖道等。第九是菩薩下知生行稠林。於中
八句。一身種種。明形類不同故云生差別。
二由業異生。別經無此句。三住處種種。明
六道不同故云地獄等也。四色相上下種
種。明三界不同故云色無色界等。問既是
無色。何故言色上下。答依大乘無色界中
有微細色。是色中上也。想中上下亦爾。外道
爲無想實有細想。五同外色因種種。明類
同草木依地等生故云業是由等。六自相種
種。謂名色共本識生。是報自體故云名色
共等。七本順生因種種。若正應言順本生
因。從癡愛生。還順彼故云癡愛等。八集苦
諦種種差別者。現生能集未來之苦。三求衆
生集苦不同名種種別。言欲生者。復有樂
有衆生愛自身他身。心著相。往來上下界
取著故。解云此是有求衆生愛自界是自身。
愛他界是他身。由著相故。於上下界往來
故也。欲作欲受者。論經名欲*受者。樂貪共
取處處求故。此是欲求衆生以貪及取處處
追求故也。不樂等者是邪梵行求衆生。小大
無量釋三界。無想是別擧無想天。以外道取
彼爲涅槃故。輪轉釋相續。理實輪轉妄爲
出想故也。第十是菩薩下知習氣行稠林中
有十。初一是因習氣。謂過去所作善惡等業。
彼習氣與今現果。或同現起。或不同起故。
云有起不起。二是果習氣。道謂六道。薫是彼
習。如從天來今猶鮮淨等。廣説道習。如大
威燈光仙人所問經内應知。故云隨所生
等。三是縁習氣。親近衆生薫。如近善人即
便善等。故云隨衆生等。四是起作習。隨所
起煩惱。如數起貪等即成串習。隨所作業
亦有習氣。如陶師之子堪修數息等故云
隨業煩惱。五是業習氣。謂所作善等有串習
故云善不善等。六厭離欲等便有串習。後
易斷除故云離欲等也。七中陰望現以説
習氣。如人現在樂修梵行至中陰中亦無
欲染故云隨後身等。謂在後中陰身處有
前本有習也。八與果次第薫。謂隨一串習
於諸趣中次第受身。皆有彼習故云次第
等。九世間禪因薫下釋成。由彼禪中不斷
煩惱。煩惱牽故生於上界。猶有彼習故云
久遠等也。此經欠後二句。一邪正相對。謂
同法是二乘解脱。以諸外道不同佛法故
名爲異。彼取無想以爲解脱。於此邪正各
有習氣故名爲薫。故云有實不實。實是小
乘。不實是外。二大小乘相對。謂於三乘人
法。隨有見聞親近。皆有習氣故云也。第十
一是菩薩下知三聚行稠林。論中爲五。初一
約種姓以分三聚。謂無涅槃法者是邪定。
有涅槃法者是正定。正定中三乘各別。一向
自定離此二。是不定種姓。論略不釋此。論
就初教釋應知。二約解惑以分三聚。謂正
見是善行因。三善根中正見一種。定起善業
名爲正定。無貪無瞋不定起善。名爲不
定。邪見是惡行因。諸煩惱中。邪見一種定起
惡業名爲邪定。餘名不定。三約行業以
分三聚。謂五逆中一一逆罪。定招惡道名
爲邪定。信等五根定招善道名爲正定。不
同此二名爲不定。四約邪正位以分三
聚。謂翻彼八正名八邪。因此以立外
道邪位。名爲邪定。正性離生名爲正位。因
此以立聲聞正位。名爲正定。五直約大乘
菩薩得失以分三聚。言深入邪聚難轉者。
論經名妒吝惡行不轉邪定相。謂忌他勝己。
不以法施捨可化機故名爲妒。慳財不
施故名吝過。能生他苦名惡行不轉者。謂
殺盜等也。波羅蜜相違者。此中六蔽障六
度行故名相違。謂妒障後三慧定進也。吝
障施行。惡行障於戒忍二行。由此障故。令
諸菩薩正行不成就爲邪定。正定不定準釋
可知。佛子下通結於前三種成就可知
第四菩薩住是地下明説成就。於中先總後
別。總中知衆生諸行者。牒入行知法器也。
隨其解脱等者。正明稱根説法令得解脱。
是菩薩化下別明説成。文有四段。義有三
重。一盡此初段是智成就。二爲大法師下一
段亦智成亦口業成。三用無量慧下唯口業
成。四得陀羅尼下是法師成就。初段中二。先
明隨所知者是所説法。二隨所依者是所逗
器。前中化衆生法者説解脱器得熟故。謂
説化法令諸衆生解脱器熟也。度衆生法
者解脱體正度故。謂正令其得解脱果。然此
所得解脱差別即不出三乘故云如實知
而爲説等。二如實隨衆生下明隨所依中。先
總明隨器説法。二隨心下別辨也。説法對
器解隨心。言隨應度者授對治法。解論經
隨使謂隨使對治故。上二句是化法器也。
言所説法器成者明度法器。解隨根等。以
器成説法故。言隨行處者隨心所行境界
之處。即以彼喩令其生解。名爲彼器。言
隨智慧處者。依前生解爲令起種種異
行。名爲彼器。言知一切行等二句者。乃至
得成就器。明依行成徳之器。言隨趣等
者隨辭辯器。謂生業煩惱久習難除。勝辯
教化方令捨離故。名生等爲辭辯之器
也。薫解習氣。同行解轉。此中略無定等三
聚。言隨乘等者。論經信是三乘因。能乘出器
故也。第二是菩薩住此地下明亦智成就亦
口業成。是故論中先徴問口業。結云智成。從
前爲智。知説儀故。從後口業。具二十種
法師徳故。論中説者是其口業明入深義
也。持者是智成顯守護法也。其二十種法師
事如論具説應知。第三用無量下正明口
業成就。於中二。先略明四無礙智能起口
言。後廣以十門次第分別。前中用智方便
者牒前起後也。名前所説爲智方便。用彼
起此無礙智也。下明依四無礙智起言辭
説法所得無礙無暫間動故云不壞。四無
礙義廣如別章。但無礙解體是後得智。就所
縁境分爲四種。一法體者明法自體。二法境
界體者於法體上有差別義。三正得與衆
生者。依自所得説與衆生。四正求與無量
門者。隨諸衆生正求差別與無量門。下重
釋中。初釋法無礙中遠離二邊。生法所攝
者遮餘法故名離二邊。表自體故名生
法攝。如色礙相。擧例顯示。等餘一切。二釋
義無礙中。彼遠離等牒擧前法。如實智下就
法辨境。菩薩住彼約人辨境。如色下亦擧
類顯虚妄分別。正顯差別之義。若小乘説
色有苦無常等義。今約大乘説此色法但
是妄情理實本無是色之義。三釋辭中。隨
他所喜言説正知者。謂解知於他所樂之
言。釋正知也。隨他等釋與也。四釋樂説中。
先牒擧前詞。無量下約*辯樂説。無量種
義語是詞中差別。釋無量門也。隨知下釋
與也。新名*辯無礙解。謂明*辯巧説令他
生樂。亦名樂説。自下廣釋中。理實此四於
一切法隨説皆具。今依圓數且列十門。於
中初五汎知理教。後五知三乘淨徳。前中初
四正就所知明無礙。後一約能知智。前中
初三知義。後一知教。前中一約知事法。事
法縁別各住不雜名爲自相。二知理法。理
法遍通名爲同相。此二當相明法。三約時
辨法。謂三世遷流故名行相。四對機宣教
爲説相。五約能知智分四無礙。非是知
於智故名爲智相。後五中。初一總知三乘
離相淨證名無我慢。後四別中。一通知小
大。餘三別知大乘菩薩地。初一知因。後二
知果。一體二用可知。下次第釋中。釋此十
章即爲十段。就初自相中法義是總別一
對。於縁生法。總知自相。別知差別。詞及樂
説廣略一對。少名顯法名之爲詞。衆多異
名爲堅彼義。令他愛樂名爲樂説。言想
堅者。想是起言所依。是故餘論中或云想。
或云聲。或云名。或云字。或云施設。皆是名
之異號。以言名顯義令義堅固故名想
堅。想堅多種名想差別。重釋中不壞牒辭。
隨所覺明自解也。隨彼彼等顯應機説
也。次第不斷名不息者是常説也。無量衆多
等於一一法。能以無量異名廣説也。爲堅
彼義者。謂以異名多説意成本義故令堅
固也。第二復次下明同相。於中法義約二
諦分。後二亦約廣略分。初一切法同一無
性。二有爲法同無常相。三假名同者。法同無
但假以説。四假名假名同者。復以假名
更重顯之。下重分別。無常入無我者釋義順
法。謂觀無常即解無我。是故第二門入初
門智境也。次牒詞文。於前假名法上。復以
餘假名隨應根説。次不壞無邊者牒樂説
文。不壞前假名而能以餘異假名説。謂異
名雖説不違前詞故云不壞也。第三復
次下明行相。於中了知一念縁生現法名
法無礙。已未曾當名差別義。於此二法假
設名字名詞無礙。即以此名爲諸衆生。宣
説彼事名爲樂説。下重釋中。一一世現在故
者。通論過未各有現在故云彼彼世間攝。
是則一一世中各有多門異説。言見過未
知現在者釋義順法。如是菩薩下結後成
前。謂以後義成前法無礙智境也。下釋樂
説言事行相。不出三世者釋前所説事。經中
一一世皆不出三世。言無邊法明者異法
明。異法明即是聞思慧照法故也。第四復次
下明説相中。就教本釋以分法義。約所隨
心言分詞樂説。謂隨物音説故云隨順説。
謂隨心異説意義不殊故云相似説相。餘文
可知。第五復次下明智相。於中法義約現
比分。詞及樂説約淺深分。初中以法無礙
智知法智所知境。非是法智即法無礙。如
以苦智知欲界苦名爲法智。知上界苦名
爲比智。今此亦爾。以義無礙知比智境。新
論名法智類智。然此二智毘曇宗約時通處
別。二智並皆通知三世。別知欲界。名爲法
智。別知上界。名爲比智。若成實宗處通時
別。二智倶知三界。知現名法。知過未名
比。若大乘宗時處倶別。知現在欲界名爲
法智。知上界及過未倶是比智。詞中言欲
得方便者。詞説世諦。與得第一義作方
便也。樂説中言得智者。説第一義。令正證
得故。下重釋中釋初法智内。知諦差別是
二諦不同。不異方便是釋不壞方便。謂見不
異法名爲不壞。法智等擧經對顯釋比智
中。如此如實等釋顯比義。以現所知類餘
知法。釋樂説中。非顛倒異説者稱理説故。
第六復次下明無我慢相。於中眞俗二觀以
分法義。謂觀眞一相無我不壞。觀俗蘊等差
別無我説中妙勝分詞樂説。謂愜情稱美。
順理名妙攝令歸趣也。言理殊勝。成益轉
多名無上也。下重分別釋初無礙中。先順
釋。謂無我不壞故下反釋。謂取己能解名
爲我知。取己能得名爲我證。如是等壞即
明不取名爲不壞也。陰等方便下釋義順
法。謂觀陰等以爲方便。得入眞諦無我法
故。是故下結後成前。故是菩薩智境成也。
一聚積下釋顯無我。謂迷陰故計聚積我。
以迷界故計異因我。以迷入故計欲著我
以迷四諦十二縁故計作著我。説此陰等
對治四我。以顯無我。雜集論第一中廣顯
蘊等所治之我云云。第七復次下明大小乘
相。於中約權實以分法義。謂以約實同觀
唯是一乘。約權異性説有三乘。詞及樂説
約總別分。總説三乘令得解脱名詞無
礙。隨物心念於一一乘無量種説名爲樂
説。下重分別。文顯可知。第八復次下明菩
薩地相。於中法義約地體相分。詞與樂説
同體義分。謂説地名詞。詞中差別名爲樂
説。智相是地體。説相是地相。謂隨相説十
故。巧授十地名與方便。隨物心樂於一
一地以無量門令入故也。下重分別釋菩
薩行中。法行智行示者以此二行合爲菩
薩行。謂證法成行名爲法行。即智成行名
爲智行。以此智行能入地故名隨智行。言
觀智説故者釋所由。謂何故智行是菩薩
行。答以説觀智爲菩薩行故。次釋義無
礙中十地差別。謂心者出地體。謂地別由
心説爲口言。下釋詞無礙中。不顛倒解不
壞説。教授解隨順地道也。第九復次下明
如來地相。於中法義約佛體用分。詞樂約
廣略分。初一念證得名法身相。二時處應
現名色身相。三謂前二身中智徳差別名正
覺相。四隨物心樂廣顯佛徳。無量差別名
爲説相。下重分別釋義内。隨何等劫成何
等佛者示化時也。如釋迦佛成在賢劫。
事中言隨以何國是成道處也。隨何等佛是
現佛身。釋相中言隨名所記可得見聞者
謂如名所記。身土聲色可見聞故。釋詞無
礙中。隨正覺等者。以十佛中最初名爲正
覺佛故云依説。第十復次下明作住持相。
於中法義約知佛説。總別分異。説前法義
名詞。詞中差別名爲樂説。初覺相者是佛起
説住持徳也。二差別相者是佛隨機現差別
徳。三説相者依前差別爲衆生説。四彼無
量相者隨物心樂異異説也。下重分別中。佛
語者能説故。力是神力破憍慢衆生故。無畏
降邪。不共異小。悲能常説。智爲説依。轉法
則是隨順正説。此上皆是一切智攝。釋義無
礙中。隨心性者是種性差別根欲可知。言
諸佛智行等者。釋樂説中智行名法身。此
行利生不壞名圓滿也。隨彼信等釋隨信
説故也 第四大段菩薩摩訶薩下明法師
成就。於中有四。一持成就。蘊法在心。二説
成就。依持起説。三問答成就。他惑疑問菩薩
善答。四受持成就。能更受勝法爲他宣説。
就初中先牒前起後。二得衆義等。正顯十
時。並約所起業用分異。謂初三起意業。一
能知義。二能知教。三智起通化。次三起身。
四身放光明。善耎衆生慈光攝取。五剛強衆
生威力伏取。示違伏物是善巧之慧。六上供
諸佛下攝貧窮故云衆財。下四起口業。七
於大乘中狹劣衆生示教利益者。示大乘中
名聞威徳。令其捨劣趣入不難故也。八不
斷者常説也。九無盡者深説也。十種種者廣
説也。下結可知。自下經文論主不釋。第二
是菩薩於一佛下明説成就。於中三。初明
能受多法。二是菩薩得如是下能廣説法。三
是菩薩處法座或以一音下。能起説自在。第
三是菩薩三千界所有衆生下明問答成就。
於中二。初一世界中答難。二明一切世界。
第四承佛神力下明受持成就。於中二。先
於一塵處。後類一切塵。憶念等可知。下明
地果。三果同前。文處可見。第三大段重頌
中有四十二頌半分六。初四頌法師方便。
二有四頌智成就。三有十二頌入行成就。
四有十四頌半説成就。於中初一頌半智
成就。次三頌半口業成就。次九頌半法師成
就。於中初・二持成。次二説成。次半問答。次
五受持成。五有七頌地果三果可知。六末
後一頌歎深結説。善慧地竟
第十法雲地亦七門同前。初釋名者釋有
三義。攝大乘云。大法智雲含衆徳水。譬如
大雲。無性釋云。由得總縁一切法智。總縁
一切契經法等。不離眞如。此一切共相境
智。譬如大雲。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譬如
水。智能藏彼如雲含水。有能生彼勝功能
故。二蔽如空。麁重猶如大雲。無性釋云。又
如大雲覆隱虚空。如是總縁一切法智覆
隱如空廣大無邊惑智二障。言覆隱者隔
義斷義。三充滿法身猶如大雲。無性釋云。
又如大雲注清冷水充滿虚空。如是總縁
一切法。智出生無量殊勝功徳充滿所證所
依法身。唯識論云。大法智雲含衆徳水蔽如
空。麁重充滿法身故名法雲。此中三義同
於攝論。金光明云。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
雲遍覆一切故名法雲。眞諦釋云。如虚空
者譬三如如也。虚空有三義。一容受義。譬
自性法身不礙生死。二無邊義。譬顯了法
身。雖得顯了猶未究竟。如空有清淨
有塵霧處。如道内法身通惑解中道也。三
清淨無塵霧譬聖果法身。智慧如雲者譬如
如智有三。一道前性得。二道内修得。三道
後至得。文言遍者性得如如智遍如如理。滿
者修得如如智滿如如理。覆者至得如如智
覆如如理。境智相稱。雲即是雨。雨有三義。
一能陰塵。道前自性智清淨無染義。二能洗
垢。道内滅惑除惡業。三能生萌芽。道後
能生如萌芽。又空如法身雲如應身。莊
嚴論云。於第十地中由三昧門及陀羅尼
門。攝一切聞薫習因。遍滿阿黎耶識中。譬
如浮雲遍滿虚空。能以此聞薫智雲。於一
一刹那於一一相於一一好於毛孔。雨無
量無邊法雨。充足一切所化衆生。由能如
雲雨法雨故故名法雲。仁王經名爲灌頂。
十住論無佛世界能雨法雨名法雲地。解深
密云。麁重之身廣如虚空。法身圓滿譬如
大雲。皆能遍覆故名法雲。解云謂我法執所
薫種子無堪任故名爲麁重。遍障二空無我
理故。是故經云廣如虚空。其第十地十種法
界法身圓滿。喩如大雲。證法界時由圓滿
法身及修生法身。覆隱如空廣大麁重故名
法雲。餘義如下釋名分中説。二來意者亦
有三義。一前雖得彼辯才説法未能圓
滿法身現前故。今進令彼修證圓滿是故
來也。餘二門可知。又地論云。於九地中已
作淨佛國土及化衆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
覺滿足。此是勝故。三所離障者。依地論
離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唯識論云。於諸法
中未得自在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令
於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雲及
所含藏所起事業。入十地時便能永斷。由
斯十地説斷二愚及彼麁重。一大神通愚。
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二悟入微細祕密愚
即此中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者。解云以
能障通等所知障一分爲體。金光明云。最
大神通未得如意無明。微妙祕*密藏修行
未足無明。梁論大同。又此地終心亦離二障。
便至佛果。成唯識論云。此地於法雖得自
在。而有餘障未名最極。謂有倶生微所知
障。及有任運煩惱障種。金剛喩定現在前時。
彼皆頓斷入如來地。由斯佛地説斷二愚
及彼麁重。一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即
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極微細礙愚。即是此中
一切任運煩惱障種。故集論説。得菩提時頓
斷煩惱及所知障成阿羅漢。及成如來證
大涅槃大菩提。故解云此二微細過前障外
故名餘障。金光明云一切境界微細智礙無
明。二未來是礙不更生未得不更生智無明。
梁論名微細礙微細著。同此可見。四所證
者證得業自在等所依止法界。世親釋云。謂
此法界是身等業自在所依。及陀羅尼門三
摩地門自在。無性釋云。業自在等依止義
者。謂隨所欲門身語意業用自在依五神
通。隨自作業皆得成辨。得文義持諸陀羅
尼自在力故。能持一切佛所宣説文義無
忘。得三摩地自在力故。於諸等至等
能斷。隨其所欲虚空藏等諸三摩地三摩缽
底而能現前。中邊論云。隨欲作種種利樂有
情事故此但總説不別開也。唯識釋云謂若
證得此眞如已普於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
門皆自在故。解云準上諸論。於此地中得
四種自在。一五通。二三業。三總持。四諸定。
尋此地下文。大盡分等更當會釋。唯識云。
雖眞如性實無差別。而就勝徳假立十種。
雖初地中已達一切。而能證行猶未圓滿。
爲令圓滿。後後建立。五所成行者亦有三
種。一成就受位等行。二當智波羅蜜行。三
依莊嚴論。第十住三昧門陀羅尼門極清淨
故。六所得果者。依梁論通達業自在依止
法界得化身果。金光明第三卷云。十地發
心得首楞嚴三昧。當地行果。位果又梁論十
果並當所成佛地大果。餘悉現得。又金光明
説修行十地得大總持果。如彼經説
第七釋文中。初讃請内二十五頌分五。初二
頌明首陀會天設妙供。二有一頌明菩薩燒
香供。三有二頌明天王眷屬寶衣供。四有
十八頌明天女樂讃供。於中初二總明作
樂。次二歎佛體相普遍徳。次三歎佛業用成
益徳。次四歎佛八相應機徳。次二約幻
歎佛廣大徳。次三歎佛法身平等徳次
結勸修學。下一天女結默。五末後二頌衆首
正請可知。第二正説分中有八分。一方便
作滿足地分者。攝前九地所修諸行。總爲
方便滿此地也。二得三昧分者。初住地行
行徳無量。以此地受職必依三昧故偏擧
之。三得受位分者。正住地行。謂依勝定能
攝佛智故名也。四入大盡分者。是地滿行。
爲望前已是窮盡。盡中之極故云大盡。
五釋名分者此地學窮辨徳顯稱。六神通力
無上有上分者。地滿足已妙用自在。故曰神
通。通用過前名爲無上。仰劣如來名爲有
上。已下二分通於十地。但以前攝後。於此
地收。七影像者以喩顯法。如因像知質。
八地利益者彰説勝益勸信趣入。就方便滿
足地分中。先總標擧。謂無量是廣智。善修
是深智。前諸地中具起此二通名善擇。謂
妙智決擇故也。寶性論中地上菩薩起二修
行。一約根本智名如實修行。當此善修也。
二約後得智者遍修行。當此無量智也。下
別辨中九句。論攝爲七。初三爲一。名善修
行者。謂於諸地皆同善修證。助不住。似前
八地中同相故也。謂白法是證。助道可知。
大功徳等是不住。不住無故不捨功徳。護
是不捨也。不住有故不捨智慧也。此三句次
第相釋。謂何因得證。由起助故。何因成助。
由不住故。下六句別顯中。初一句攝前七
地二利行相。第八地初以辨七地差別。故此
總攝一句顯之。言廣行大悲者。普遍釋
意。七順自利釋行也。隨順利他釋大悲
也。二言深知分別等者別擧第八地令佛
土淨行。下四句別擧第九地中行。於中初
句是九地中自分之行。教化衆生故云深
入。即是入行稠林等也。下三句明勝進行。於
中初解次行後證。言入諸等者解佛所行
眞如境法。言趣向等者求於佛果無厭足
行。言得至等者地盡至入。謂十地位窮名
爲地盡。依行得證名爲至入。以此地中受
佛智職故云一切智位。第二菩薩摩訶薩
行如是下明三昧分。於中初牒前起後。則
得下正顯所得。於中四。先別顯十門。二通
結百萬。三是菩薩下明能入能知。四顯最
後名。就初内論中擧初等後。故云離垢等。
擧後百萬故云眷屬。離煩惱垢釋顯其相。
以此位中是障盡處故。不加功者成就相應
故。餘九是別。以六七二定共離一垢故離
八種垢。一入法界差別者是入密無垢。謂
法界深奧名爲密處。二行近佛果名莊嚴
道場。三身光業用。四口辯總持。五意業現
通。六廣。七深倶顯淨土。無量釋廣。正觀釋
觀。上來自徳。八隨一切等者化衆生無垢。
利他徳。上二利自分行。九如實知等者是勝
進。上覺名正覺無垢。謂將成正覺。諸佛迭
共現前證知。此如下文受職處説。言一切智
智無分別釋一切智也。一切智智平等受位
牒智釋受位也。滿足三昧事釋悉入。其體
知其業用可知。第三是三昧現在前下明
受位分。於中有六。一隨何等座者。如世王
子受職之時在閻浮金白象寶座。菩薩亦
爾。受佛職時在於大寶蓮華王座。二隨何
等身者。如輪王子玉女寶生具足王相爲
得位身。菩薩亦爾。殊妙之形爲受職身。三
隨何等眷屬者。如輪王子受位之時文武百
貴共相輔弼。菩薩如是。受佛職時諸大菩
薩共相圍遶。四隨何等相者。如世王子受
位之時掃治衙巷懸繒幡蓋鐘鼓振響。菩
薩如是。受佛職時。振動大地。惡道休息。放
光普照世界嚴淨。以此爲相。五隨何等出
處者。如世王子受職之時。口出赦書恩及
天下。獄囚得脱庫出賜臣。菩薩如是。十處
放光。令惡道出離菩薩増行。六隨所得位
者。如世王子受位之時。父王手執金鍾盛
四海水灌太子頂即名灌頂輪王。菩薩如
是。十方諸佛白毫所放一切智光入菩薩
頂名受佛位。此六段經。前三段文。論家一
處釋。次二亦一處釋。後一別釋。就初座中
有十相。一華王是主相以自在故。二周圓
等是量相以廣大故。三衆寶等是勝相以具
徳故。四過於等是地相以是生處故。五出
世等是因相以從彼生故。六知一切等是成
相以空慧所成故。如世蓮華種植所成。七
光明等是第一義相。如世蓮華令心取著。菩
薩華座善照法界。論約照理。經約照事。可
知。八功徳相經無此句。以與地相相似故
不辨也。又此明所生果相與前異也。九琉
璃等是體相。以莖等是體状故。十無量光等
是莊嚴相以徳用備故。二爾時下明隨何等
身。身體姝妙廣稱華座。三即時下明隨何眷
屬。謂處座得定心敬目瞻。四是菩薩昇下
明隨何等相有五相。一動地。二息苦。三光
照四嚴界。五見佛等。五何以故下明隨何出
處。言何以故者徴前起後。論言以出光明
故總釋出處也。文中有三。初十處放光。二
爾時下由光普照諸佛菩薩咸皆覺知。三即
時下由覺知故下位菩薩倶來供養。就初
中此十光明論攝爲三。前之九種是利益業。
謂初五益凡夫。次二益一乘。後二益菩薩。
又八九十此三名爲發覺業。謂第八發覺從
初發心乃至九地業。第九發覺十地菩薩。
第十發覺一切諸佛。又八九二光名攝伏業。
謂第八能攝。能令九地已還菩薩咸來供養。
第九能伏能使魔宮隱蔽。就第十頂光中
有四。初照十方。二成光臺。三設供養。四
入足下。初二可知。就供養中有三。先顯
供勝。二正供佛。三明供益言必定無上
道者論有二釋。言於地中決定義故此約
地上證決定也。言復有異義等約下位令
入正定益。謂定不放逸者離惡定也。所作
之事決定心者集善定也。言入佛足下者。
遠公三釋。一就教相頂光入足顯深敬故。
二約相顯實。菩薩智光證入佛境。從下趣
入名入足下。故論名爲平等智攝。三約實
以論。菩薩自已因行趣成果時。從下證入
名入佛足。第二爾時下由光普照令一切
諸佛菩薩咸知。第三即時下明由覺知故
令有所作。於中二。先下地菩薩來此興供。
謂先供養後得益。二同位菩薩徳光相助
先光入後明益。良以菩薩内有萬徳故。於
胸前有萬字相現。論釋可知。第六爾時諸
佛下明隨所得位。於中有四。謂法喩合結。
就初法説中亦四。一放光。二入頂。三得益。
四結位。初中光有十業。一名益智是利益
業。二因業。三照示佛力。令他恭敬名敬業。
四勸進等名勸進業。五十方等名振動業。六
滅除等名止業。七降伏業。八示現業。九卷舒
業。十示神通等是變化業。二入頂者。事光入
頂。即是法光入心増位故也。論名如來光
明。彼菩薩迭互智平等攝受者。謂菩薩頂光
入佛足。是上進故也。佛光入菩薩頂下攝
故也。因果迭合故云平等。身光即智故云智
也。三*得益可知。四結位中。入佛境所證
同。具十力行徳同墮佛數。成人同以成佛
徳墮在佛數。如始出家雖未受戒即墮僧
數。喩合結位並可知。第四住法雲地如實知
下明大盡分。於中有五。一智大。依正覺實
智義故。二解脱大。依心自在義故。三三昧
大。依發心即成就一切事義故。四陀羅尼
大。依一切世間隨利益衆生義故。五神通
大。依堪能度衆生義故。前二自利。一内智。
二外用。後三利他。一意業起用。二依發語
業。三身業變化。就初智大中有七種大。一
集智大者。知法縁集智力斷疑。二應化智
大者。謂化智業用依身而起。三加持智大者。
謂化業住持化用非一。重言如是。常化不
絶名轉行力。四入微細智者。此是微細相容
安立門。常於示成佛。八相之中一現一切
故稱微細。依彼應化等牒前三智。名爲不
二。依顯微細。一化二加三集。合此三智。依
此成佛故名爲作。正是微細。五*密處智
者。此是祕密隱顯倶成門。謂將護初心根未
熟者。現麁隱細。令彼不怖。依彼説沒此
微細智也。六入劫智者。善解諸劫互相渉
入。名入劫智。時劫相續説以爲命。遷流名
行。一攝一切名曰加持。一入一切名之
爲捨。以癈已隨他名爲捨故。劫隨心轉
名自在意。七入道智者知諸世法堪爲出
世對治之用故名入道。初集智大者諸釋
云因縁集智應知。彼復隨所有分染或淨
或滅者此是總釋。於中有六重。一或唯染。
謂初五句及邪見煩惱集。二或唯淨。謂涅槃
集及聲聞等集。三或唯滅。謂虚空集。四染淨
合。謂識及有爲世間成壞。五淨滅合。謂無爲
及涅槃。六通於染淨及滅。謂法性集。論經
名法界。即不善法界名染。善法界名淨。無
爲法界名滅。論別釋中。言隨所有三界處
者釋初三句可知。隨所有衆生者釋次二
句可知。隨所有染淨等心者釋識集可知。
隨所有有爲無爲法無知知故者釋有爲無
爲集。即有爲有心故名爲知。無爲無心名曰
無知。隨所有處虚空等者釋虚空集。以是世
界等所依處故。隨所説正不正法者釋法界
集。即淨法名正。染名不正。等取滅也。隨所
證不證謂於涅槃者釋涅槃集。以聖人所證
故。下明不證即釋邪見等。謂何因不證。以
邪見故。是誰邪見。謂餘外道等。彼不能證
故。隨所有器世間成壞釋可知。隨所有三乘
彼集差別者釋聲聞等應知。結文可見。第
二是菩薩以如是下釋應化智。於中先別顯
後總結。別中十句。初四明衆生世間自在化。
謂化現衆生及所作業。化現貧等及示邪
見。是故論云應化示煩惱染見作故。次一句
是器世間自在化。下五句是智正覺世間自
在化。言法界者所説法行故。化現三乘法。
皆有覺義。結中化作有心名爲分別。化
現非情名無分別。又釋作意現化名爲分
別。任運現化名無分別。此文就初義説。以
是法雲無功用位也。第三是菩薩下明加持
智。於中十。一初佛法僧是境界持。謂常化不
絶名佛力持。法僧亦爾。經中欠僧持。餘八
句是行持。初二是逆行持。如下方便命婆
羅門。以五熱刀山任持萬行。是業持也。如
留煩惱資成正行名煩惱持。次五句是順行
持。謂多時積行名曰時持。由願起行名爲
願持。由宿善根令行得起名先世持。依
行起行名爲行持。行經三祇名爲劫持。由
依報命而能起行名壽持。下一句果持。論
云是中智持者一切智智故。此智能作一切
事故。上句釋智。下句釋持可知。第四是菩
薩住是下明入微細智。謂知佛化用微細自
在。於中行者是下。中兜率天。上所行事業。
經中欠奮迅。餘文準釋可知。第五又諸佛下
明密處智。謂知佛所現祕密義等。於中初三
業可知。次籌量衆生應受化時及非時也。次
或有久已成佛示與受記。或見白鴿記當
得佛。如是等類名受記密。如愛語羅睺
訶罵調達。是攝伏衆生密理實一乘權説三
五。名諸乘差別密。下就所知。謂知根生熟。
知業前後。知逆順之行。同得菩提。第六是
菩薩下明入劫智論云是中入者。平等解脱
一切劫迭相入故。謂不思議解脱之法平等
齊均遍諸劫海故。令諸劫迭互相入。餘文
同上發心品等説。第七是菩薩下明入道智
於中經内欠初入凡夫道智。論云依凡夫地
者釋此句也。依我慢行者釋微塵智。謂以
微塵分別色故。令離我慢。言依信生天
者釋國土智。謂智現淨土過彼所信言
依覺觀者釋衆生身心等智。謂煩惱亂心通
名覺觀。下有六句。化之合離。謂知所化至
處行佛道。示逆順行難思。具三乘並可
知。結文可見。第二是菩薩摩訶薩下明解
脱大。於中先別辨。後總結。別中有十。初不
思解脱者依神通境界。謂轉變自在難測量
故。二無礙者能至無量世界。以願智無礙
故。此是速疾自在也。三淨行者論經名淨
智。所知淨行略有三門。一知世出世約位
分別。二知學無學約因果分別。三知聲聞
等隨人分別。此是所知自在。前二是通。此
一是智。四普門明者隨意轉事。謂隨衆生意
普於一切色像門中示現自身。如觀音等。
名普門自在者也。五如來藏者法陀羅尼。謂
所知眞如蘊積恒沙如來功徳。名如來藏總
持法也。六隨無礙輪者能破他意而不退
故。七入三世者三世劫隨意住持。是入劫智
也。八法性藏者一切法一切種因縁集智。此
同上集智。九明解脱者。光不離身而能普
照。十勝進者依一時知無量世界諸衆生
心。總結可知。次三昧大。次陀羅尼大。後神
通大。並可知。大盡分竟。第五大段是菩薩成
就下明釋名分。於中有三。一能受諸佛雲
雨説法名法雲地。二自從願力下能注法
雨滅諸衆生煩惱塵炎名法雲地。三復次
佛子下明能注法雨生物善根名法雲地。
初中若從所受應名法雨地。若從能受應
名法海地。但今就彼受法之處名法雲地。
是故論釋一雲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聞
法相似者。此所聞法寛廣遍覆。是故名雲。
與法相似也。言如虚空身遍覆故者明能聞
法身。謂受雲之所其唯虚空故。説能受法
身如空。若隨所對。佛身如雲。説法如雨。
即所受若雨。能受如海。若對所説之法如
雲遍覆。即所受若雲。能受如空。二滅塵。三
度生。論顯可知。就初中先總明成就念力
者。近説受持義故。謂近佛聽説受持義。二
能於一念下別明受法。於中三。初於一佛
所聽受多法。二如大海下於多佛所聽受
正法。三問答明前二種分齊。就前中有法
喩合。論釋中先總釋説衆多故。釋法中無
量法明也。二入如來微密處釋合中微密法
雨。三速疾釋一念頃能受。以此地中聞勝
故。能受多法。所受雖多。若麁淺易解之法
受亦非奇故。復云密法。雖多密。若積時方
受事亦不難。今明一念速疾能持故是勝也。
論云是中無量下別釋前三。初二是所聞之
法。後一能聞之徳。先解所聞法。謂性故作故
開爲二相。謂三慧所知名法自性。説授衆
生故名爲作。別釋性中。大法明是聞思智
攝受故。大法照是修慧智所攝受故。經欠此
句也。云何作大法雨。如大雲與他法雨故。
下釋能聞。謂起信名受。領教名堪。是文持
也。取義名思。是義持也。不失名持。通前二
位。經中略無堪思二句。第二釋多佛所
中。大海亦有四義。相顯可知。第三問答
辨分齊中。先問後答。答中亦二。先校量
顯示所聞廣多顯前初段二如一佛所下
類顯多佛顯前第二段也。前中言三世法
藏者。論釋於法界中三種事藏。謂明照雨
爲三種。蘊在法界名爲藏也。第二釋名中。
初寄雲雷等以顯菩薩能化之徳。二一念等
明化時促。於上等明化處廣。餘是化益勝。
又風雲雨等如論應知。第三釋名中。八相現
成漸長物善。文處可見。第六是菩薩住此地
下明神通力無上有上分。論開六種。一依内
者通依内徳。此有四種。是前大盡分中五種
大。以智大與陀羅尼大合説故爲四。以彼
並是此地徳用故此同説。二依外者神通業
用依外境起。三自相者轉變作用是神通
相。此上二門。經文是一。義開釋故爲二門
也。四作住持者常用不絶。五令喜者斷
衆疑惱。六大勝者超過前地。就第二依外
者外事地等。是所動世界依報故也。復有外
事自他身等。是後現身等即正報也。何故身
等説爲外邪。釋以對前解脱大等是内徳故。
説此身等以爲外事。三自相亦二種。一轉
外事等。土及他身倶名外等。二應化自身
等。此二亦攝此一段文也。初轉外事有三。
一是同類略廣轉。二垢淨異事轉。三塵容世
界等是自在轉。二從於一塵中示一切佛是
應化自身等所作自在也。四或於一念下明
作住持。於中有十。一身口供讃。二八相應
機。三身現三世。四身内容刹。下文金剛藏
依此門用斷衆疑。五毛孔出風。六海華示
佛。七身光遍照。八口嘘動地。九廣示三災。
十身國相作。佛子下結可知。第五爾時下明
令喜。令喜者斷疑故。此有二種。一示現自
神通力以斷衆疑。二順如來身口意。下明
説一切法故。以斷衆疑。前中亦二。初一問
答。顯神力無上令衆歡喜。後一問答。明神
力有上令衆歡喜。前中亦二。先問後答。前
中亦二。先大衆生疑。謂擧佛疑菩薩。非是
疑佛也。後解脱月領疑爲請。剛藏答中四。
一入定斷疑。二顯定名字。三業用分齊。四
類顯廣多。就初中亦四。一法主入定。二衆
見入身。三身内見佛。四攝用還本二顯
名中。先問後答。前入定時已顯其名。何故更
問。釋當時法主默然入定。後結集家取以安
之。既當時不顯故此問也。答中言佛國土
體性者。入此三昧能現佛國故。名此定
爲彼體性。三問言下明業用分齊。於中二。
先問後答。答中非但如前現一佛刹。其力乃
能現過塵等。四菩薩在法雲下明類廣多。
於中三。初所得廣多。謂此地所得非唯一
二故云得如是無量等。二是故下明業用難
測。於中初三業難測。神力是前神通大。次
觀三世是三達智。次三昧是前三昧大。次智
力是前智大。次遊解脱是解脱大。變化等是
轉變外事等可知。三佛子下總結廣多可
知。第二解脱月言下明此對佛顯其有上。
於中先問後答。問中擧菩薩疑佛不勝。
問辭同上。疑意有異。準答應知。下正答中
三。初總訶所問。如一四天下望十方界已
爲少竟。於四天下中復取豆土。即是少
中之少此四天下望豆許土已爲多竟。彼
十方界望四天下復更爲多。即是多中之多。
但以少疑多已爲不可。況以少中之少欲
類多中之多極不可也。故云汝所問者我
謂如是也。如來無量等結訶反徴。二佛子下
約事顯之。謂十地徳中。前所説者如豆許
土。所未説者如四天下土。如來功徳喩十
方界土。所説地徳尚不得比於所未説者。
焉得比於佛果功徳。三我今當説下引佛
證成地徳無量。地徳無量。然不及佛。義在
信故引佛證也。如十方下正顯菩薩徳
劣於佛可知。第二佛子是菩薩隨如是智
慧順如來下。正是調柔攝報願智等果。就
調柔果中四。一明調柔行。二菩薩住是地下
明教智淨。三十方佛説三世下明得法自
在。四是名下結其地相。於此四中前之二
段論中名爲説法令喜。餘及後二果倶名大
勝分。前中初調柔行内有法喩合三可知。
二教智淨中亦法喩合可知。第六大勝中。初
三世等名神通勝。二攝報中得十不可説百
千世界塵數三昧等名算數勝。此二種事勝
一切前地故名大勝。前中初五句別顯。後一
總結五。論中攝爲三。初二各一。後三爲一。
故爲三也。一三世智是斷疑行。以通三世
爲出世道故名。道義應知。二法界智是速疾
神通行。聞説如來祕密法故。三下三句名
等作助行。謂於衆生平等化益也。一切世界
智者。作淨佛國土平等爲化衆生故。二普
照等者作法明平等。是教智化也。三大慈等
者作正覺平等。證智化也。擧要下總結。餘
文可知。第七大段是菩薩十地次第下明地
影像分。於中有四。謂池山海珠。喩四功徳。
前三是阿含徳。後一是證徳。前中池喩修行
功徳。即諸地中起修之行。二山喩上勝功徳。
即依修成徳。徳位高出。三海喩難度能度
大果功徳。即修所成徳。能至大果度猶到也。
四珠喩轉盡堅固功徳。謂從初地進至法
雲故名爲轉。位極障盡名爲轉盡。證理終
極名爲堅固。就初修行功徳中有法喩合。
法説中始從歡喜終至法雲名次第行。因
成大果名趣一切智。喩中阿耨達此名無
熱惱池。以此龍王無熱沙等三種苦故。出
四河者。勝鬘經出八河。阿含經出二十河。
皆有所以。出四河者據根本説。謂此池在
香山頂。東面有金象口。出恒伽河。南面銀
牛口出辛頭河。西面琉璃馬口出悉陀河。北
面頗梨師子口出博叉河。此四河各出池。
四十里外各分爲四河。遶池一匝。各於本
方流入大海。是故并根本四即爲二十河。
毘婆沙中具列名字。如來出世在彼山東。是
故東面五河人皆具見。總取爲喩。餘三本河
大聲名。人雖不見莫不同聞。亦取爲
喩。通前爲八。餘河名小人或不聞故不論
耳。滿四天下者。非是四河各流一天下。此
乃總是一閻浮提。何故乃名爲四天下。釋此
是言總意別。以此閻浮是四天中一洲
攝故。是故總言四天意在閻浮。如上諸會
結通處言如此四天下十方亦爾等。皆是此
類。合中四攝利他。合四河滿足。無有窮盡
至一切智。増成自利得大菩提。合入大海
也。論中依本願力修行者。釋菩提心流出
善根大願之水。此中但言菩薩必具菩提心。
不待説故。以四攝作利益他行者。釋彼
四攝滿衆生。自善等釋自利可知。第二山
喩上勝功徳中有四。一總擧法。二列山名。
現山中物四以法合。初中言十地因佛
智有差別者。謂以佛智爲所依因。而起十
地差別之相。如因大地増上依持有十山
王故。論云依一切智増上行十地故。列名
中。訶梨羅山者。於此山出佉陀羅木故以
爲名。佉陀羅此云苦鞭木也。由乾陀此名
持雙山尼民陀羅此名持邊山斫迦羅此
云輪圍山餘名可知。三如雪山下顯山中
物以喩十地。於中一喩初地聖智妙藥。二
喩二地戒香。三喩三地禪定妙寶。四地出
世似於仙人。五以夜叉喩五地善巧自在。
六以果喩六地因縁集觀。説聲聞果不盡
者。以六地超出聲聞境説彼無窮盡也。
七龍喩七地。亦以超出辟支能説彼道。八
心自在者。是諸密迹神名自在衆。喩八地中
十自在等。九脩羅喩九地善巧攝生大力之
相。十諸天喩十地滿足。又論中釋。是中純淨
諸寶山喩八種地厭地。善清淨故者。謂十山
中除初雪山香山。以是土石山故。餘八皆
是金寶之山故云純淨寶。喩後八地厭地
者。是第三地。彼以淨禪厭離煩惱。如寶純
淨也。善清淨者。是四地已上。以彼無流
斷諸煩惱。如寶純淨也。言復次諸山下釋
諸山中所有諸物。謂神仙等是衆生數。藥寶
等是非衆生數。於中一藥等能資内報名
受用事。謂藥能除病。名増損對治。香菓資
身名長養事。二寶不資身。但可貯積以除
貧乏故名守護等。言依雪山等者指定其
處。謂初三及第六。此四是非衆生數所依。下
釋衆生數中。治六種難。一五通福田供。以
生富故治貧難。二夜叉威制眷屬。不令害
人故治死難。三龍降時雨。以治險難。四金
剛力士摧伏惡人。治不調難。五修羅説咒力
調其眷屬。不行殺害。名治惡業。六須彌頂
上天帝釋等名爲自在。須彌腹上所有四王
名四天王。彼能對治脩羅怨敵。下釋集中
不窮盡義。謂如上所説事。能生一切物故
言集在其中也。順行不斷不休息者解不
窮盡義。謂次第相續名爲順行。不永斷故
名不斷。非暫無故名不息。下釋山因海名。
謂山因海故得高勝。海因山故得深廣。前
説依地。今説依海者。由彼十山依斯二處
故互擧也。下釋法同喩。謂佛智如海依起
十地高深相顯故云因果相顯也。是即一
一山下皆有大海。一一地内皆有佛地。此是
圓教中義。若餘教中要十地後方到佛地。
可思准之。第三大海十相明難度能度大果
功徳。於中先喩後合。各有總別。總中言不
壞者。謂此十相同一大海不可易奪故云
不壞。地法亦爾。同一佛智義分十地。不易
奪故也。論云因果相順故。十地如大海。難
度能度得大菩提果故。下釋別中。攝十爲
八。以六七爲一。九十亦爾故爲八也。初三
可知。四護功徳者。護名爲捨。捨餘一切差
別相故。又釋護同一味恒不失故。言不竭
者。以六深七廣水無竭故。言護世間功徳
者。潮不過限不枉害物。此喩九地應機
説法。受水無厭能容納百川。不令餘水
損壞世間。餘法雲地受佛法雨利益世間。
餘法合等如文可知。第四寶珠十事喩轉盡
堅固功徳。於中亦先喩後合。各有總別。論
中先釋總中過十寶可知。以出故取者此
是經中初句。謂以出海故。取以爲用。放光
是第九。示現是第十。超中擧後故云乃至
也。攝十爲八者。以合六七八故。此八中初
後二句約喩顯法。餘但釋喩。初出海益物
故稱功徳。以善觀者顯法也。謂初地聖智
出煩惱海善觀察也。二體色分明。三團圓可
喜。四垢穢斯盡。五光色鮮澤。六異相莊嚴名
爲起行。三句合釋可知。七放光名神力。八
隨王雨寶故無護惜。下顯法以已善根
與一切衆生。同一善藏合與衆生寶物也。過
十聖等文並可知。影像分竟。第八佛子是菩
薩下明地利益分。於中有三。初顯法利益。
二結通十方。三他方來證。若依論經。更有
第四如來隨喜。第五佛在下結説究竟。今依
此經。就初中有二。一生信功徳。二雨華等
是供養功徳。前中二。先聞益後動地。前中亦
二。初總擧難聞。二問答顯益。答中亦二。先
正顯。謂擧佛類法。擧法難聞。二何以故
下釋成。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是此法器
故方説聞。是故此聞必同彼法。成益廣大故
也。動地是生信功徳。爲縁生義。釋十八相
等及爲四種衆生等。並如前初會所説。餘結
通證成等。皆同前諸會可知
第三大段重頌中二。先觀察等明説偈意。十
種所爲釋同前會可知。正頌中九十頌分爲
九。初二十九偈頌方便作滿足地分。於中
初七偈地總頌前九種地中善擇智。次二別
頌初。次二頌二地。次二頌三地。次二頌
四地。次二頌五地。次二頌六地。次二頌七
地。次三頌八地。次五頌九地。二欲得下二
頌三昧分。三若能下十頌受位分。四住於是
地下七頌大盡分。五此地下六頌釋名分。六
大士下七頌神通力無上有上分。七菩薩住
此下八頌調柔等地果。八爲得下十九頌影
像分。於中初十一頌山喩。次四頌海喩。次
頌珠喩池喩及九地利益等並略不頌。九
末後二頌結説無盡。十地品竟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