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經探玄記 (No. 1733_ 法藏述 ) in Vol. 35

[First] [Prev+100] [Prev]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三可知。下明能化益中。治前繋閉故云令
住無礙涅槃也。化有求衆生竟。下明化梵
行求中亦二。初化邪梵行求令捨邪歸正。
後化正梵行求令捨小入大。第九是諸衆
生深著我下化邪見諸外道等。先所化中初
句爲總。謂諸外道先倶生著我重。復分別計
執難脱故云深著等也。論中此餘見根本者
釋疑也。謂何故偏擧我見爲過。以是餘見
本故。斷常等見皆依此起。下別中六句。初
三遠離第一義樂。後三具足諸苦。前中初
中後三也。初無始發方便。次造行不正。後
終趣不眞。初欲求涅槃以滅蘊苦。由執
我故不出陰宅。人天如巣。惡趣猶窟。二常
隨下造行不正。以倒想故謬行異路。三依
六入下明終趣不眞。計虚妄我欲趣涅槃。
安置此我妄求梵天自在天等六入果報。以
爲涅槃。爲妄我所居。妄我實無故云空聚。
下三具足苦中。初二内苦。後一外苦。内中。一
四大相違苦。二五陰遷逼苦。此經是煩惱殺
善根。三受此等爲外苦。亦是總結多苦。餘
如論釋。下能化中二。初令住道諦治前我
相。二所謂下令住滅諦治後六句。可知。第
十是諸衆生其心下化正梵行同法小乘。先
所化中三。初不求大因。謂其心狹劣者不
能廣度衆生故。樂小法者不求大菩提
故翻此二心廣大名爲菩提薩埵。二遠離下
不願大果。上二是求心過。三貪著下明失
行過。謂不定聚中實有大乘出離之法。而反
樂修小乘法行故是過。下明能化中二。初
令住廣大心者治前狹少也。無量下治前
願行也。上來廣明攝生戒相。諸佛子下第二
總結。言隨順持戒力者。依前持於律儀攝
善。起此攝生之力。論名依持戒行故得此
戒力。是故能作善法善巧起諸攝生善行。故
云能廣生大慈悲心也。上三戒明地體竟
自下第三明其地果中。三果同前地。初調
柔果亦三。初調柔相。二菩薩爾時下明別地。
三是名下結。初中三。法喩合也。法中初見諸
佛爲練行縁。二以衣被下明能*錬行。三是
菩薩下明所錬淨。能*錬中二。初供佛。二
於諸佛下受法。以戒地故受十善法也。論
中有者同明調柔等三同前地。無者應知明
無發趣。勸知也。此中勝事等者調柔中勝
過前地故。今略顯。就所*錬淨中。由多劫
離二垢故。令施戒倶性成淨也。前地戒未
性淨。令施亦未淨。若爾何故前名施増上。
釋彼望前爲上。至此轉勝。因此略論諸地
行有其四義。一就別顯異。初地唯檀乃至
第十唯智増上。二辨勝過劣。初地檀勝。二
地施戒。三地三度。乃至十地十度。皆以後兼
前故。後勝前。前不兼後故。前劣後。三約
實行修。一一地中皆具十度。四約證理行。
唯平等平等非一非多下諸地准之。喩合
可知。別地中離口四過故兼愛語也。攝報
中金輪過前。前百此千者。瑜伽云。當知威
力過前十倍也。餘義如論。及同前地應知
 第三大段重頌中有二十六頌分六。初二
頌頌前十種直心。二有四頌頌前律儀戒。
三有四頌頌攝善法戒。四有八頌頌攝生
戒。五有七頌頌調柔等果。六末後一頌結
歎所説。第二地竟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一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二此盡第五地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第三明地中亦作七門。初釋名者。唯識第
九云。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
光故名發光地。解云。由得勝定發修慧光。
由得總持發聞慧光。金光明經云。無量智
慧光明三昧不可傾動。無能摧伏。聞持陀
羅尼爲作本故名明地。攝論云。由無退轉
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名
發光地。世親釋云。由此地中與三摩地三摩
缽底常不相離無退轉故。於大乘法能
作光明名發光地。無性釋云。靜慮名等持。
無色名等至。或等持者心一境相。等至正受
現前。大法光明所依止者於大乘教得智光
明。此地是彼所依因故名爲發光。解云。地
從所發果法爲名。解深密經及瑜伽論意
同攝論。顯揚論云。證得靜慮三摩地。蘊大
智光明之所依止。智論四十九名爲光地。十
住論云。廣博多學爲衆説法。能作照明故
名明地。仁王經名明慧地。地論等並如前
辨。第二來意者有三。一前戒次定。義次第
故。是故須來。二前位能持微細戒品。未淨
圓滿世間等持等至及圓滿聞法總持。爲令
得此因。説此地令勤修學。此依深密經。
三者初之三地總寄世間施戒修法。前二施
戒。今此顯修。是故來耳。第三所離障者。依
十地論。離闇相於聞思修諸法忘障。解云。
此與所得地法敵對相翻故立斯。四號。
唯識論第九名闇鈍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
分。令聞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勝定總持及
彼所發殊勝三慧入三地時。便能永斷。由
斯三地説斷二愚及彼麁重。一欲貪愚則是
此中能障勝定及修慧者。彼昔多與貪欲
倶故名欲貪愚。今得勝定及修所成。彼既永
斷。欲貪隨伏。此無始來依彼轉故。二圓滿陀
羅尼愚則是此中能障總持聞思慧者。解云。
此實是所知障與欲貪同體故名欲貪愚。以
貪妙欲掉動散亂障定發修慧。聞持等者
從所障因法以立名。以親障聞思二慧。是
彼總持所起果故。此是忘念不正知等同體
所知障。解深密經及瑜伽金光明經及梁攝
論等。各有二愚。大同此説。又有離業障及
報障。准前知之 第四所證者。唯識論云。
勝流眞如。謂此眞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
爲勝故。攝論第七。無性釋云。謂此所流教法
最勝故。捨身命求此善説。不以爲難。梁
攝論釋云。從眞如流出正體智。正體智流
出後得智。後得智流出大悲。大悲流出十二
部經。是故名爲勝流法界 第五所成行者
略有三種。一十度中成忍度行。二成禪定
行。三成求法行。莊嚴論云。第三住能生欲
界而不退禪故。餘行如下辨 第六所得
別果者亦有三種。一依梁攝論。通達勝流
法界得無邊法音果。二當位行果。金光明
云。三地發心得難動三昧果。又下文四無量
五神通亦是當位所得之果。三顯分位果。謂
忉利天王等四果。如下文説。第七釋文中
亦三。初讃請分。二正説分。三重頌分。初中十
頌分二。初六慶聞前地。餘四請説後地。前
中初一慶聞心喜。次一身業雨華。餘四語業
讃述。於中初一總歎。次一別歎説法心。次
一別歎所説法。後一歎爲機。結説就請。後
四頌中。初三大衆請。後一上首請。前中初一
總請三地行。後二別請十度行。就第二正
説中。論爲四分
  一起厭行分 二厭行分 三厭分
四厭果分
此地修禪厭伏煩惱名爲起厭。初入地心
修起彼厭名爲厭行。趣地加行起彼厭行
名起厭行分。所起地初名厭行分。正住地中
修八禪等名爲厭分。地滿足故名厭果分。
又釋此四分。如其次第。則是加行道無間道
解脱道勝進道可知 就初分中三。初結前
起後。二何等下正明十心。三菩薩以是下結
行入地。就十心中。初二一對。一離過心。謂
依前淨戒起此深念趣禪淨心。二住善心。
謂依自所住大乘之法堅心不動故名猛
利。次三一對。於中初二離過。後一造行。離
過中初一厭當來欲故名厭心。二捨現在
欲故名離欲心。當來未起但可懸厭。現在
受捨。論名不貪。造行中謂不捨前地。自分
所修。進起此地勝進之行故名不退心。次
三一對。於中初一離過。後二成善。離過中謂
此加行深伏三地所斷煩惱。不令彼惑成
於過患。論釋云。自地煩惱不能破壞名爲
堅心。遠師釋。前二地爲自地。辨師釋。四禪
四空爲自地。皆恐不當。後二成善中。初成
善體。後成善用。體成故出入自在名明盛心。
謂淨之極也。三摩跋提此云等引。出入定
名。後用成故。受生自在。雖生下地。不失定
用。由此淳厚名爲無足。此二種心至下地
滿中究竟成就。下云於禪能入能出是明盛
心。成不隨禪解脱力生即此淳厚心也。下
論云彼淳厚心此處現成故。末後二心爲一
對。初一離過。論名依彼生者依欲界生也。
以大智故煩惱不汚故名勝心。後一利生。
以大悲攝化不斷諸有故名大心加行分
竟。第二厭行分中。論分三。初厭離有爲
名護煩惱。二捨狹劣心名護小乘行。三上
求廣大名方便攝行。又由善巧攝起八禪
等行故名方便攝行。就初中有二十句。先
十句明無常觀。後十明無有救者。約人顯
失。就初中。先一句總。謂如實相者。有爲之
法理實無常。故名實相。論名命行不住者。
有爲諸法相續名命。遷流稱行即此不住名
曰無常。別中分二。初云何此無常者。問彼
有爲法無常法。二何者是無常。問彼法上
無常之義。前中經有六句。於中初四約内
正報。後二約外依報。前中一約苦無常者
論釋。依身轉時力生三苦者。内報遷流名
身轉時。轉能生苦。説轉爲力。苦由轉生故
名爲依。以其苦故性是無常。二無我無常
者。論經無此謂遇違縁而便損壽。不自
在故無我。無我則無常也。三不淨無常者。依
於飮食好惡之力令其形色不淨。有増有
損増損不定是無常也。四不久無常者。論經
名無常。此乃以麁無常顯細無常。論依不
護諸惡力者。履嶮餐毒名爲不護。依此
力故令身夭壽。下二約依報中。初約世界。
後約資財。初中依世界成力者。由依成力
有此滅壞故名敗壞無常。後一由財無定
主之力。一處不住故名不可信相。二何者
是無常者明無常之義。或以生滅流轉爲
無常義。通大小乘。如餘處説。或以不生不
滅爲無常義。此唯大乘。如維摩説。或説二
種。如此文。或説三種。一無物無常約遍計
性。二生滅無常約依他性。三離不離無常約
圓成性。以在纒時名不離垢出障離時名爲
離垢。約斯不定名爲無常。具如中邊論及
佛性論等説。上二並大乘終教説。言小時無
常者。以念念生滅無暫時停故。此中名不
生不滅者。謂不定生故速滅。不定滅故還
生。是故約倶不定亦名不生滅也。二自性
不成實無常者。謂三世中法無自性故。不
從前際中來名爲不生。不去至後際名
爲不轉。現在不住。此中三世約相續門説。
若約生滅門即應説當來名來過去稱去。
由有此二門故與餘處不相違也。第二
無救者。初牒前無常是實也。知諸法下正
顯無救。初言知無作無起者。於無常法中
無能爲其起作救護。論經名無有救者。此
是總句。言無來下別辨。於中初四就死
明無救。一於少壯時無常未至。望於後死。
無所依怙使其得免故名無所依止。此中
名無來無去者。無有依怙來能令無常去
故云也。二於年衰將死。無常至時。無能救
者。以無常死臨。多共憂故名憂。謂憂念相
續曰多。與心倶起曰共。三於生蘊壞時死
相現前中間憂念轉増名悲。四於四大分時
生諸苦惱。上四死時無救相顯故於先辨也。
次二句於外愛求事中過患無救。初憎愛繋
者。謂追求時。謂貪其所欲憎其不欲。於順
違境愛憎妄想常轉不捨。對治不入故名
無救。二論經名憂惱轉多者。於受用時樂
少苦多。謂於資財守護致怨心乃至失命。
苦惱多於貧窮苦也。此經略無此句。下四
句約身苦無救。於中初無停積者明身老時
小壯不可復集。故名無救。二無定生處者。
沒命盡時不能定知生於何道。論經略
無此句。三但爲貪等者。明小壯時依三受
起三毒自燒善根亦是衰損自身故名
無救。四増長後世者。於年衰時無量病苦
所増長也。病通始終老時多故。又釋。因病
造業増後世苦。無實如幻者明虚妄也。論
中重釋。後三句與初四倶是身患事。何不
在初一處同説示身數數過患事者。顯身
患多故。護煩惱行竟。第二護小乘行中。初十
句護小心。後二十句護狹心。前中初總後別。
總中先牒前。謂初觀無常已生厭心
觀無救轉更生厭。故云轉復厭離。下趣後
謂正護小乘小心。求佛大果故云趣佛智
慧。下別辨中二。初五句求佛菩提。論名攝
功徳大。後四求大涅槃。論名清淨大。前中
一通力大。知佛神通難測故云智不思議。
智即是神通之體。二無比大。寄對顯勝。無
有敵對故云不可稱。論經名無等也。上二
明妙用自在。三大義大。謂義利益無量衆
生故云有大勢力。此利他徳。四無譏嫌大。
希有難得故云無能勝者。論名難得也。此
自利徳。五不同大。亦寄對顯勝。理實異外
越小超因顯勝。今論主從首而説故云不
雜外道也。上三顯行徳圓備。第二求涅槃
淨果中。論主初總釋攝爲三義。一離惑。二
離苦。三得涅槃。二別中初離二障及習故
名無衰。二苦根本。盡憂悲。亦亡故名無惱。
三得涅槃中經有二句。一至涅槃安隱大
城名自利徳。二至彼不還。能廣利益故云
救苦衆生也。此是無住涅槃故。第二護狹心
中。初十起悲。後十救度。亦是先悲後慈。初
中先牒前起後。擧數總標。謂見佛智勝利
傷物不得。觀有爲苦惱愍物憂之。是故轉
生殊勝悲心。二何等下正顯悲行。於中初句
爲總。以諸衆生遠佛慈父曰孤。無智悲男
女稱獨。由此孤獨在苦無救深成可愍。餘
九別中。初二依欲求衆生。一求財無厭名
貧無依。二於他資財非分起惑。求無休息
故云三毒等。下三約有求衆生。於中一苦
果未脱。三界六道輪轉不絶故云閉在等。
二苦因不除。謂煩惱所覆。是彼苦因故云
常住等。三無對治力。謂生在難處。離善導
師。無善根治云無正觀力。下四約梵行
求衆生初三小乘。後一外道。前中初不求
大因。名不起勝念。故云於善法心薄。以唯
樂小善不樂大善故名薄也。二不求大
菩提果。故云失佛妙法。謂妄取小果恃爲
究竟。名懷増上慢。三不求大涅槃果。故云
而常隨等。謂縱得小乘無餘涅槃常隨變易
生死水流。下一外道過。妄行邪道怖眞涅
槃。第二正救度中。初牒前起後發總救心。
此是總句。下九別中。初三除三障顯度處。
次五授三學明度行也。後一令苦滅即度
果也。初三中應解其業結淨其惑染脱其
苦報故云也。次五授行中。初二授三學。謂
一勸置持戒處故云著善處也。勸住定慧
處故云令安住。何故定慧合爲一句。以前
地戒成分戒別辨。後地明慧位未至故。慧
從定説合爲一句。論云三昧地故定慧合説。
下三明授法利益。初二句約戒。一欲受戒
者令除戒疑信重於戒。有大功徳使樂受
故名爲歡喜。二已受戒者示以持犯及顯
戒徳。令心樂住安固不動故云令知所宜。
後一約定慧。謂掉沒障定。煩惱障慧。
滅此二定慧成就故云令得度。又釋掉是掉
擧障於定。沒是昏沈障於慧。煩惱通障。此
是細惑隨逐行人故名隨。非隨煩惱也。以
是使故。下一救度成者。令得餘無餘二種
涅槃故云使滅苦。第三修方使攝行中。先
述意後釋文。初者菩薩因前觀有爲多過
衆生未出。佛智大利衆生不得。復念衆生
墮惑業苦以何方便拔令得樂。即知不離
佛無礙智。智由何生。即知不離八地上如
實智。實智由何生。即知不離四地已上無
行慧。慧由何生。即知不離三地禪定。定由
何得即知不離聞法。是故菩薩先求正法。
既聞法已靜處思惟。思已修習入禪無色。依
定觀法起無生慧。依此漸増生無功用如
實智。依此漸増生佛無礙智。得智已能盡
衆生界拔苦與樂。常化不絶。文意如此。是
故名爲方便攝行。二釋文者。此文方便有
其五重。一起觀方便。謂牒上三心起後觀
求。二即時欲具下標趣方便。謂標其佛慧
彰行所趣。三作是思下觀求方便。謂觀察
推求度衆生法。四即時知住下正知方便。謂
知佛智能救衆生乃至知由聞法。五菩薩
如是知已下攝修方便。謂修聞法行攝取正
法。初中三。初牒上護煩惱行故云如是厭
等。二牒上護狹心行故云深念衆生。三牒
上護小心故云見一切智等。論主依此三
心能起後行故。説此三爲三種因。初一可
知。後二中發精進因者。見佛智有利能救
衆生。是故因此起大精進修彼因行。論云
能修行彼道故。深念爲因故。能善化衆生
也。二標趣方便中。論云依如來智慧救度
衆生。此言示現發起方便攝行故名也。三觀
求方便中。衆生墮苦等論經亦有業。問前
救度十心中。於惑業苦處以三學救度。何
故今言以何方便而拔濟之。答前知戒等度
法。而未知用何智慧能授此法。問若爾
前護小心中。已知如來智慧有大勢力能
救衆生。何故今言以何拔濟。答前雖見佛
智能救。佛果在當未可現用。謂於佛智外
更有餘法能救濟不。故云以何方便也。簡
小涅槃同彼化城。非爲究竟故云畢竟之
樂。第四正知方便中。若具有五法四對。論
攝爲三。言五者一無礙解脱慧。二如實智。
三無行慧。四禪定。五聞慧。四對者。一依聞
得禪。二依禪發慧。三依慧得實。四依實
智得無礙慧。攝爲三者。初一窮盡佛果名
證畢竟盡。末後聞慧名爲第三彼起依止行。
中間三種名起上上證畢竟盡。以此三種皆
有下從他起上能起他漸増至佛故。攝爲
一名上上等。然此五中。初唯所起。後唯能
起。中間通二故合爲一。此經中如實智内略
無不離之言。無行慧中略無不離禪方便。
餘如論釋應知。自相是現量境。同相是比量
境。皆有縁造名行。證空捨此名無行慧。此
是四地法。此地但得彼慧光明故名明地。
例如地前明得定等。言勝進禪者。小乘中
淨禪有四。一退分。二住分。三勝進分。四決
定分。今即是此第三勝進。以望前趣地方便
中禪説此爲勝也。言決定者是決定分。謂
於他四地決定向故。言自智觀者簡異所
生慧明。是此地菩薩知觀故也。餘如論知。第
五攝修方便中。初牒前起後。謂前爲救度
已發大精進。今此正知所聞法要。勇猛追求
故名求法轉加精勤。此是總句。二日夜下別
顯。於中有二。初明求行。二菩薩如是方便
下顯重法心成。亦即初顯聞慧。後明聞慧
因。前中此十一法中。或總約所受。唯教與
義。謂初五求教法。餘並義。或約所成具成
三慧。謂初五聞慧法。次一思慧法。餘五修慧
法。依是義故。論主釋名云。隨聞思修照法
顯現故名明地。或約所求法體有四。初五
求教法。次三求理法。後三求行法。略無果
法。以彼非是正所行故。論中如前説者。次
前段論文未説教義是也。一日夜聽等以
無慢怠心故。二聞法喜悦無妒忌心故。三
愛法聞義無折伏他心故。四依法者。依
大乘教自見。正取不忘失故。謂自悟不由
他也。五順法者依披讀習誦順聖言故。六
滿法者靜處思惟。義圓滿故。七辨法者順教
宣明。爲他説故。八究竟法者依定修行故。謂
此三地以定成爲究竟也。九歸法者謂求
四地已上出世間無漏智法故。十求法者求
後諸地大悲攝生法故。論經無此句。十一隨
順法者求八地已上無功用行法。隨順能起
佛果解脱無礙智故。此十一中。初二示現
常懃行故。是此地能求法行也。喜法等
下正修行故。是所求法行也。第二重法之中
二。先明能求法因。二又如所聞下顯所求行
因。又亦前求法後思義。前中論云彼常勤行
以何爲因者。問能求法行之因也。云敬重
等略答爲重法爲因起求法行。敬重極故
名畢竟盡也。是故不惜身財等也。文中重
法校量略擧十事。一輕寶重法。於中初至
不生難想爲法捨財。二但於説等重人輕
寶。二爲求下能捨内外。於中初總國土下
別。別中初外。前遊財易捨。國宅難故次辨
之。論中名財所得處也。妻妾下内。論名財
所爲者是妻等也。國外財易捨。妻等難故次
辨也。三又爲下盡敬給使。經云乃至以身而
爲床座等。論名及彼所爲者。是前内外所
爲。謂自身也。餘物易捨。己身難故次明也。
四破除下破慢忍苦。先破慢。於上不恭
名憍慢。執我倰下名我慢。於等自大名
大慢。並能爲法破除也。前身敬易爲。心慢
難遣故次明之。論云彼高大意此亦能捨。
五諸惡下忍苦求法。情慢易捨。身苦難忍
故次辨之。六若得下過得重寶。三千重寶
難離故。七勝得輪王。人中上故。八勝得帝
釋。欲天上故。九勝得梵王。色天勝故。十
捨身投火。具如第六迴向中説。此是以事
自要。顯求心鄭重無難不能也。悉能正觀
者。是繋念思惟得其義旨也。論中釋正修
行因也。餘如論辨釋。厭行分竟。第三厭
分者即是修慧。又前明聽聞正法及繋念思
惟。今明如説修行故也。文中有三。初牒前
起後。二菩薩如是下正顯厭體。三順諸法下
明入禪等意。初中先明四禪後顯四空
就四禪中略作七門。一明入意。二顯體性。
三立支數。四明假實。五顯廢立。六釋名。七
辨相。初中通論。何故菩薩入禪無色無量
神通。論釋。爲五種衆生。一爲禪樂憍慢衆
生故入諸禪。解云。有得世間四禪之樂恃
著起慢難化以道。菩薩現入過彼所得。息
彼慢心。授之以道。而自不味著故還捨之
二爲無色解脱憍慢衆生故入無色定。解
云。有得無色定謂爲涅槃。示入化之。三
爲苦惱衆生入慈悲無量。四爲得解脱衆
生入喜捨無量。五爲邪歸依衆生故。入勝
神通力令正信故。二體性者有八門。一隨
事門。依薩婆多宗支雖十八事但十一。謂
初定五法。一尋。二伺。三喜。四輕安。五一心
二定中増内信。足成爲六法。三定中更増
捨念正知樂。帖成十法。四定中不苦不樂故
爲十一。以喜樂及不苦不樂此三別説故。
二類攝門。以喜等三不別説故。三同是受
數名。唯有九法。一尋。二伺。三定。四慧。五
受。六念。七輕安。八行捨。九信。頌曰。安捨念
各二。受定各分四。尋伺與信慧。守位不分
支。釋云。輕安分二。謂初禪二禪各有樂也。
捨念亦分二。謂三禪四禪各有行捨及念。受
分四。謂初禪二禪喜。三禪樂。四禪不苦不
樂。定分四。謂四禪各有心一境性。信是内
淨。慧是正知。三會假門。依大乘宗體唯七
法。初二定樂亦以是受數故。除輕安。二禪
内淨依捨念正知上假立故。除信。是故唯
七。頌曰。捨念各分二。定四受有六。尋伺及
與慧。守位不分支。捨念各分二。謂三禪四
禪。定四謂四禪。受六謂初二各喜樂。三樂。四
不苦不樂。又不定四中二謂尋伺。別境五中
三謂念定慧。遍行五中一謂受。善十一中一
謂行捨。四重攝門。唯以五法爲性。以尋伺
二法用慧爲性故。此上約初教。五會相門。
此上禪門及上禪支當相即空皆無所有。是
禪支體如智論勘。六事盡門。即此禪門内攝
如來藏眞如功徳。如勝鬘等經勘。此約終
教。七泯絶門。如理無定無不定。如文殊巡
行經等勘。此約頓教。八融攝門。謂此定門
即攝無邊自在法界相即入等。如下離世間
品勘。此約圓教。第三廢立者有八門。一約
無爲問無爲是清淨法。何不立禪支。答
是有爲故。二約色行問。色及不相應行是有
爲。何不立禪支。答禪支是有行有縁相應
法。彼非行非縁非相應故不立支。三約心
王問。心王爲心法所依。是相應法。何不立
禪支。答隨順禪義是禪支義。心王但爲依
無別攝心用。是故不立支。四約心法問。
等是心法。何故遍行五中唯受立支。餘不立
耶。答汎論禪支要具三義。一是對治支。二
利益支。三彼二依止自性。於中隨入一數
有隨順義。是支義。以受通四禪利益支故。
是故立支。作意警心。觸三和生。想境分齊。
思能役心。各順起心。不順靜慮故不立
支。問別境五中何故念定慧三立支。餘二不
立。答定是心一境性通爲四禪彼二依止自
性。念是三四對治支故。明記所治過患相
故。慧是三禪對治支。分別所治深見過故。
各有隨順故得立支。欲及勝解於境希望。
印持所縁。各非順定故不立支。問善十一
中何故唯行捨立支。餘法不立。答捨是三禪
四禪對治支。以能捨彼所治障故。是故立
支。信者深忍樂欲心淨爲性。慚者崇重賢
善。愧者輕拒暴惡。無貪者無著爲性。無瞋
者無恚爲性。無癡者理事明解。精進者勉勵
策發。不放逸者妨惡修善。不害者不損有
情。皆於靜慮無隨順義。不入三位故不
立支。輕安在定調暢身心。爲喜捨所覆。
亦不立支。問不定四中何故尋伺立支。餘
二非支。答尋伺是初禪對治支。惡作追悔睡
眠。昧略皆不順定故不立支。問大小煩惱
何不立支。答禪不濁染故彼不立。五約支
分者。問等是隨順義。是支義。何故初定以
尋伺爲對治。不立内淨等。答爲此定初故。
尋求伺察欲界過患。而能治彼欲等尋伺故
立此支。内淨爲此尋伺麁相之所覆故體
不顯現。是故不立。問捨念正知何故二禪合
爲内淨。三禪四禪方乃分之。答二禪捨等
爲喜麁相之所覆故。是故不分。但約離外
尋伺。名爲内淨。問等分三法。何故第四不
立正知。答正知明顯。四定行捨其相微隱。
相違不立。又爲勝捨所覆障故。以勝捨受
是無明分正知是明相違害故。是故不立。問
輕安在定一切地有。何故不立輕安支。答輕
安浮動。初二靜慮喜受浮動相順所覆。三四
靜慮行捨沈靜相違所覆。總不立支。問若
爾小乘何故初二立輕安支。答彼據除欲界
五識身及初定三識身。各除所引身麁重故
立輕安。後以二三定中無麁識身及所引身
麁重可對治故。三四定不立輕安。今依大
乘。是樂受攝故不別立。六約建立者。問禪
既有四。支數應同。何故初三各有五。二四
各唯四。答爲欲界欲惡難除二定喜深難
離。欲爲牢強對治。是故初禪及三各立五
支。以初定及三無此難遣。是故二四唯立
四支。七約決擇者。問若初定支亦二禪耶。
答應作四句。有是初支非第二。謂尋伺。有
是第二非初禪。謂内等淨有通初二。謂喜
樂定。有非初二。謂除上説。又問若是初支
亦第三耶。答亦作四句。有是初禪非第三。
謂尋伺喜。有是第三非初禪。謂捨念慧。有
亦初禪亦第三。謂樂及心一境性。有是倶非。
謂除上説。又尋伺喜樂是初非四。捨受捨念
是四非初。心一境性亦初亦四。與上相違。
非初非四。以第二等望餘。各四句準之
可見。八約道品者。問若是禪支亦道支耶。
答應作四句。或是禪支非道支。謂尋伺樂及
不苦不樂。或道支非禪支。謂精進信輕安正
思語業命。或倶。謂喜行捨念定慧。或倶非。
除上所説。第四業用者有四。一約發智斷
惑。二約發通起用。三約諸定超間。四約定
用自在。初中若諸外道修得四禪起有
智。伏欲界惑得生上界。或取無想以爲
涅槃。若諸小乘依此能發無漏聖智。斷人
我惑得阿羅漢。若菩薩人或爲衆生示入
世定而不隨生。或復依此成於無相無生
等觀發眞聖智。斷除二障得成佛果。若普
賢等及諸如來依此示入百千三昧。第二
發通者。外道依此發起五通見過未等起
諸邪見。二乘依此所起六通。然有限分。菩
薩依此發五或六。分齊過小。隨位應知。普
賢及佛依此所發或六或十。皆無限分。第
三諸定超間者。外道於定不得自在。二乘
或有次第出入。或於九定次第超入。或雙
雙超或首尾超。菩薩能依一定出百千定等。
普賢及佛能入塵數定。一一復各生於塵等。
如是自在無有限量。第四定用者。外道總
無。二乘只有依定發用。不得即定爲用。
若初教菩薩在於定中雖無五識業用。由
前願力撃發餘識示有作用。説爲倶起。若
終教菩薩能即定即用。雙行自在以理事無
礙故。若頓教菩薩定用爲一。雙絶兩名故。
若圓教普賢即在定爲起用。而不改定相
以二事相即故。七辨相者。四禪即爲四。一
一中各有四義。一離障。二修行對治。三修
利益。四彼二依止三昧。初禪離欲等。明離
障諸説不同。依毘曇離五欲故名離欲。
斷十惡故名離惡。除五蓋故名離不善法。
依成實斷貪欲心名爲離欲。以離欲故亦
捨殺等名離惡不善法。依智論離五欲
名離欲。除五蓋名離惡不善。又諸欲發惡
行墮極下惡處名欲惡。違生善品名不善。
或總欲界諸惡不善倶皆捨離。依雜集論第
八云。能斷欲界欲恚害等。二有覺有觀者
是修對治。智論云譬如振鈴麁聲喩覺細聲
喩觀。雜集等論名爲尋伺。謂麁縁曰尋。細
縁曰伺。如唯識論第七説也。以尋求伺察
欲界過患能除滅故。瑜伽第十一以不淨治
欲慈治恚悲治害故。修三行對治三患
入初禪定也。三離生喜樂者是修行利益。
遠法師云。慶背欲惡是故生喜。離過猗
息故名爲樂。又欣悦名喜。依薩婆多身心
調暢故名爲樂。體是輕安。依大乘適悦名
樂。體是受數。又雜集第八由尋伺支治所
治已得離生喜樂故。解云得離所治生此
喜樂故爲利益。四入初禪者是彼二依止三
昧。是彼對治及利益支所依止定。何故不説
所離障。但云前二。釋障爲所斷非是支故。
雜集第八云。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
依止定力尋等轉故。解云專住一境令心
不散名心一境。第二禪中初滅覺觀者是
離障。謂覺觀麁動發生三識嬈亂二禪。如
淨水波動名無所見。二内清淨等者明對治
行等。小乘是信能淨心相。謂内等淨離外鼓
動。定等内流名内等淨。大乘内淨即攬三禪
捨念正知三法爲性。顯揚論第十九云。内等
淨以捨念正知爲其體。瑜伽六十三亦同
此説。心一處無覺觀者。舍利弗阿毘曇言欲
界地中心行六處。以六識身取六塵故。初
禪地中心行四處。以四識身取四境故。以
初禪已上無鼻舌識故。二禪已上心行一
處。唯意識身縁法塵故。又復相續不斷亦
名一處。論云修無流不斷三昧行一境故。
解云無流觸實修治。不斷等釋一處等也。
三定生喜樂者是修行利益支。前初禪中創
背欲惡慶離生喜。此二禪中法從内生慶
得生喜。喜樂同前釋。四入二禪者是彼二
依止三昧。第三禪中離喜者是其離障。謂二
禪喜心分別想生動亂多過。三禪轉寂故須
除遣。猶如貧人得寶生喜失則深憂。莫若
憂喜倶絶方爲快樂。二行捨成就念慧者是
修對治支。謂捨是捨支。行心調停捨彼喜過
故名爲捨。此是捨數簡別捨受。故名行捨
成就。念者是念支。謂念前喜過守心一境
故。慧者餘論名正知支。謂分別喜過。明見
其失故成對治。又此三沈細寂靜。下地喜踴
躍浮動。動靜相違故成治也。顯揚論云。住捨
者於已生喜不忍可故。平等正直無動安
住。念者於喜不行中。不忘明記故。正知者
或時失念喜行。於此分別正知而住。三身受
樂者是利益支。謂喜在意地樂在五識故
云身受。又釋樂受有二。一下品適悦在心。
二上品遍身心。就所遍處從末爲名故曰
身受。言諸賢聖能説能捨者顯樂深勝。唯
有賢聖。能説爲過堪能捨離。非凡所能故
是深也。四常念樂受入三禪者是彼二依止
三昧。謂常念自地樂受利益入此禪矣。第
四禪中。初斷棄苦等者是其離障。三禪得樂
雖是利益。望第四禪極爲妨害。如重病人
觀妙音樂爲障四禪。故須除遣。若爾應但
除樂。何故斷苦。釋云。理實苦根前位已離。
至此云斷。爲欲對樂雙辨故也。憂喜已滅
者總絶四受。明禪不動故。瑜伽第十一云。
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
三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又彼
論云。問何故苦根初靜慮中説未斷耶。答彼
品麁重猶未斷故。問何縁生在初靜慮者。
苦根未斷而不現行。答由其助伴。相對憂
根所攝諸苦。彼已斷故。若初靜慮已斷苦
根。是即行者入初靜慮及第二時。受所作住
差別應無。由二倶有喜及樂故。解云以初
二定倶有喜樂。若齊離苦。即二受不殊故。初
不斷苦之麁重。然無現行故有樂支。又小
乘此樂受但是輕安非樂受故。又初禪喜
劣。猶爲苦根。麁重隨故不名滅苦。二禪喜
勝滅苦麁重。名滅苦根。問憂喜先除文言
已滅。苦亦久除。何不言先滅。答爲苦對樂
樂未亡故。雙言不便故不言。先憂喜不爾
故不例也。若爾憂喜既不對樂。何須擧之。
釋云。樂盡之處總結四亡。顯禪不動故須
擧耳。二不苦不樂者是利益支。餘禪之中皆
先明治。今此先明利益。乘前斷苦斷樂。
對之即明不苦不樂彰利益。義便故次論
之理實在後。問此正遣樂。何不但言不樂
而云不苦不樂。答爲明捨受不同苦樂故。
問前離障云憂喜已滅。何不亦言不憂不喜。
答有二義。一非此正滅。亦不與樂相對故
不類苦。二若攝五受爲三受時。憂喜攝入
苦樂中故。以苦樂寛故。是故捨受對彼但
名不苦不樂。三行捨念淨者是對治支。前三
禪中爲樂所覆故捨念不淨。今此離彼下
地樂貪故云清淨。清淨捨念與樂貪相違故
成對治。四入四禪者是彼二依止三昧。下
釋四空亦各有四。然此經中略無對治行
論主準義置之。初所離中過色想者。依成
實論。遠離色想者遠離香味觸想。滅有對
者還滅色。香味觸之想以彼色等對礙故。不
念別異想者滅縁聲想。以聲藉衆縁撃
發而生故名別異。亦依大乘不同前説。謂
色雖多種統攝爲六。謂五塵及法處要略
唯三。一可見有對。眼識所行。二不可見有對。
餘四識所行。三不可見無對。謂意識所行。
表無表色等。此中過色想者。以離眼識所
行可見色想故。何故不言過色。但言過色
想耶。釋以在色地修起此定未捨色形
故。何故但言滅想而不言餘心法耶。釋理
實通有。以想取相強故。滅有對者離餘四
識所行。不可見有對四境色。故以想與心
倶名爲和合。亦是心與境合故也。不念別
異想者離意識所縁法處色想。論言意識分
別一切法故。説別異想者以相隱重釋。謂
意識通縁一切諸法。於法處中簡取縁色
義邊意識想滅。縁餘意識此中不遣。擧其
所滅簡所不滅故云別異。問香味之想初
禪已離。色聲觸想二禪已除。今云何言空定
滅耶。答遠釋云。治有四種。一壞對治。謂方
便道觀下有流無常等故。二斷對治。謂無礙
道正斷下過。三持對治。謂解脱道爲首。及後
一切無間解脱持彼無爲不令失壞。四遠
分對治。謂解脱道。爲首。及後一切無礙解脱
遠令前障畢竟不起。今此空定據第四治
故説此離。今更釋於二禪中雖無色聲觸
想。得借初禪三識之心見聞覺觸。是故乃
至第四禪中猶有此想。今得空定故説滅
之。若爾香味二想何故亦説。釋有二義。一
亦有借故。二以與聲觸同是不可見有對
色故同辨。如第四禪滅憂苦等準之。是
名離障。二對治者論有三句。過色等境界想
者。空定離彼色等境想故名過也。云何過。
以不分別故。云何不分別。以見無我故。
此辨實治也。問此中既有修行對治。爲
有支不。答依瓔珞本業經。四無色定各有
五支。謂想護止觀一心。今依雜集等論。諸
無色定。奢摩他一味想故無支分建立也。
論主但約翻所離障顯能治行。以義説之。
非約支分。知無邊虚空者是修行利益。謂
三色想絶廓爾無邊。即入虚空無色定者是
彼二依止三昧。二過虚空相者是名離障。
見外念麁分別過患是名修行對治。謂外
縁虚空心念麁患故。能見此失知過而
除彼想故云對治也。知無邊識者是修
行利益。謂捨外住内也。定體可知。三中過
識是離障。見其麁事念分別過患。是修行
對治。謂猶見住識爲麁患故。知無所有者
是修行利益。謂前捨外住内。猶爲麁念。莫
若内外雙離。倶無所有。方爲利益。定體可
知。四中離障可知。見彼住無所有想麁念
過故。能治彼想名修對治。知非有想非無
想安隱者。麁想既盡名爲非有。細想未
名曰非無。此中非無約聖智説。非謂世定
覺此非無。定體可知。下明入意。謂但隨順
化衆生法入此八定。非是自行所樂故云
也。第四厭果分中有二。初行果。後調柔等
明位果。初中有三。初四無量名行方便果。
二五神通是行功用果。三總結自在 初中
四無量義略作四門。一釋名。二體性。三建
立。四種類。初釋名者。縁無量境起無量行
名四無量。則帶數釋也。二體性者。雜集論第
十四以定慧爲體。又慈能與樂無瞋爲體。
悲能拔苦即不害爲性。喜慶他樂不嫉爲
性。捨令他捨惑即善捨爲體。三建立者。依
莊嚴論及瑜伽第十二有四種作意。立四無
量。謂縁求樂衆生起與樂作意立慈無量。
縁有苦衆生起拔苦作意立悲無量。縁有
喜衆生起隨喜作意立喜無量。縁有煩惱
衆生起不染汚作意立捨無量。此約初教。
又依大集經第九云。知諸衆生心性本淨是
名爲慈。觀於一切等如虚空是名爲悲。
斷一切喜是名爲喜心遠一切行故名
爲捨。此約終教。頓圓準之。四種類者。諸經
論中多説三種。一縁衆生。二縁法。三無縁。
智論中二釋。一約能起。初一是凡夫慈等。次
是二乘法執。三是菩薩稱眞。二約所益。初一
令得人天益。二令得二乘益。三令得菩提。
佛地論中諸佛菩薩縁衆生假者。亦縁彼五
蘊假法及縁二空眞理而教化故。今十地論
中衆生念等者念則縁念也。若依圓教如下
離世間品。各有十種。具如彼説。餘義如別
章。釋文中二。先釋於慈。後三類顯。初中三。
初衆生念中四。先與樂。廣者與欲界樂。大
者與初二禪樂。以共喜故名同也。無量者
與三禪樂。不共喜倶名不同也。以此三
樂與衆生時。無簡彼此故云不二者亦
是等也。第二言無瞋恨者。是二障對治。遠
云於怨加損名與不愛。於親與樂名爲與
愛。此二是障如經無瞋。治初無恨對治後。
又釋於不愛者授與可愛。翻己瞋嫌名
爲對治。三清淨謂離五蓋令慈定淨。此經
略無。四無惱害者是攝果。謂慈定起於色界
中受正果。慈行餘勢力後於欲界受於習
果。故云於欲色界受正果習果。無苦惱事
故。二信解力遍者明法念。涅槃中縁利生
之法。瑜伽菩薩地縁諸衆生五蘊等法。地論
具二。先知凡聖衆生法。二及衆生下知衆
生心所起分別諸法。用以化生也。三滿十方
者明無念。論中亦二。初當體無念。二分齊無
盡。如論應知。餘三類慈故云亦復如是也
 第二明五通果中作四門。一釋名。二出
體。三諸門。四釋文。初中先釋通名轉變無
壅名曰神通。五者是數。通者是義彰數義
名即帶數釋也。別名中一名神足通。難測
曰神。履渉稱足。從用就喩爲名。又釋神是
通用。足是所依之定。定與通爲足故。定用
從喩爲名。亦名如意通。出沒隨心故。亦名
身通。通慧依身故。亦名神境通。是通慧所
變境故。二天耳通。三天眼通。光明義是天義。
聞聲是耳義。照導是眼義。並從根及趣以
立其名。四他心通。能了他心。從境爲名。五
宿命通。亦名宿住通。往謝名宿。宿時色心
相續名命。亦名爲住。通慧照彼。亦從境爲
名。此五並是依主立名。謂宿住之通等準
之。第二出體者。依薩婆多。凡夫五通若總
出體。以通大地中慧數爲體。若別即以
等智爲性。若經部宗。凡夫五通總以想智
想定爲體。若別即以十智中名字智爲性。
若聖人得同以名。用無流智爲性。若大乘
宗。總以別境中慧數爲性。若別凡夫五通
世俗智爲性。聖人五通後得智爲性。若雜集
論定慧爲性。第三諸門分別者略有五門。一
辨所依定者。依小乘唯依四根本定。以
依勝地發勝通故。未來中間慧多定少。諸
無色定定多慧少。復無有支相助不能發
通。經部亦同。大乘瑜伽顯揚亦同前。若雜
集論通依四定。多依第四。以功徳勝故。二
約三業者依地論。初一身業清淨。天耳他
心二通口業清淨。宿命生死智二通意業清
淨。解云初即轉變色形名身業淨。天耳他心
能起言説名口業淨。後二以過未隔世難
知。唯意能了名意業淨。五通是智。理實皆
意。但隨用相故。作此分矣。三約業用者。
地論約菩薩業用。初身通能到衆生所。次二
爲其説法。謂天耳聞他言音不同隨方爲
説他心知他心器所樂。要由此二方得説
法。謂言聲及義也。後二盡知衆生過去未來
所應受化故。解云宿命知其過去所習因以
授法。天眼見其未來根熟方能受化。四約
智見者。地論中前四通明智。第五明見。解
云理實五通體皆是智。但爲天眼照矚分明
廢體從根説名爲見。若爾天耳何不從根
名聞。釋理實應齊。但爲智是見性。眼亦是
見。見義順智偏就眼説。五約所知分齊者。
若凡夫五通但知一四天下。若小乘人依智
論第六云。若小乘阿羅漢小用心。天眼見
一千世界。大用心見二千世界。若大阿羅漢
小用心見二千世界大用心見三千世界。義
準菩薩。隨位漸増。若佛總無限量。餘通準
之。第四釋文者。五通則爲五段。初神足通
中論得三種勝自在。一初句動世界自在。約
依報。二一句自身自在。一散。二合。三隱顯。
謂現沒還出也。三約身作業自在有八種。
略無注水。餘如論辨。若依智論第六。如意
通有三種。一能到。二轉變。三聖如意。能到
有四。一身能飛行。二移遠令近。不往而
到。三此沒彼出。四一念能到。轉變者。大能作
小。一作多等。外道力轉事極久不過七日
佛及弟子久近如意。聖如意者於六塵中不
愛不淨。觀令愛淨等准之。是自在法。唯佛
得之。乃至廣説。二天耳通中以天耳過天
人故。若苦若樂若麁若細若近若遠等。聲無
不聞知。餘如論辨。三他心通中。先總。後別。
別中十句分三。初四知煩惱心。次二知報
心。餘四知作業心。論分爲八。如論應知。初
中前三知三毒有無。論名隨煩惱。此是隨
縁現起故非是小惑名隨。二垢等知其細
惑性。成名爲使故。次知報心。是無記心。人
是小。欲天廣。色天大。無色二。解脱名無量。
此中名狹以定*力多故。餘知作業。前三淨
後一染。前中亂等約學定心未得故。或散
或非散二定等約得定。得定後。或入定或
出定或在定。三縛解等約慧。於縛得脱故。
後一知染心。此中略無求不求心。有上等
約慢。謂有上處起得想。是麁。於無上處起
得想。爲細故。論云麁細習行故。四宿命中。先
總。次別。後結。論中分三。初誰能念。謂智。此
釋總句。別中一念何等事念一世界等
我生下。云何念因名字等念。此中種族者是
家差別。謂生家等。姓者貴賤等姓。三知本某
名。四知所食。五知苦樂。六知壽命。如經如
是久住故。七知死此生彼。餘如論辨。五天
眼中。先總。後別。論中先釋能見爲總。初見
衆生死此生彼故名死生智通。審見委細故
云清淨。遠見他方故云過人。二見何等事
下總釋所見。三云何見下明其見相。即別釋
所見。即是諸衆生等。明善惡因果。指同二地
説可知。第三是菩薩下明總結自在。論
中具四。一禪結四禪。二解脱結四無色者。
以八解脱中四無色是後四解脱故也。三三
昧是四無量定也。四三摩拔提是五通者。此
云等引。謂引起五通業用也。能入能出者。
謂起心欲入起心欲出名生心時。即能入
出名用現前不隨生者。不爲定等所縛
故。前十種深念中淳厚心此處成就故也。雖
入禪等。而以願力生彼。増長菩提分處
即與佛菩薩共生處也。此約自利釋。瑜伽
住品約利他釋可知。行果竟 二是菩薩住
於明地下明位果。於中三果即爲三。初調
柔果中四。初調柔行體。二忍行徳。三別地
行。四結説相。初中三。先法。次喩。後合法中
言觀一切法不生滅衆縁而有者。此中論云
於清淨法中不見増。煩惱妄想中不見
減。因縁集生故者。此故字有二義。一由縁
集故無増無減故云不生滅也。二由縁集
故有増有減故云有生滅也。此一縁集之
因成此二義。是故常起因縁對治。離染成
行而恒不見有生滅相也。欲有無明縛皆
微薄者。斷一切修道欲色無色界所有煩惱
及彼因同無明習氣。皆悉微薄遠離故。解云
此是貪等煩惱障現行并種故云及彼因。與
當地所斷所知障種同此位滅故云同無明
習氣皆微薄。以未盡故但云薄也。地經中
諸見縛。先於初地已斷故也。不復集斷三
毒者。以斷細不斷麁故。二是菩薩忍下明
忍行徳中有十心。他人加惡名辱。心能忍
受名忍。善護他心釋安樂也。以此二心
分別已下諸心故云分別示現。言作惡懷
疑者。謂有衆生曾損惱菩薩自恃已惡
疑菩薩瞋故云也。然菩薩將護身與彼同
愛語誘誨。故云現同伴侶愛語等也。此釋
同和心柔軟心。此中美妙心具彼二心也。
不壞心者被身加惡不瞋故。不動心者口惡
罵不報故。不濁心者忍時心不憂惱故。不
高下心者過去久行不憍慢故。是故今能下
就與其善言。謂於己不高。於他不下也。地
經有二句。一以道化他不求他敬。二施恩
及人不望他報。若有悕敬望報時。少不
稱意即便生瞋。今由無此故成忍因。此中
初施恩不念。後小恩大報。不諂曲者非不
實釋不諂。及無偏心釋不曲也。以菩薩謙
下隨物相同諂曲故。今明實等也。不染心
者。微細隱覆垢染心。皆悉離故顯淨也。餘文
可知。二偈頌中三十五頌分五。初二頌起
厭行分。二有二十四頌厭行。分三。初四
頌護煩惱行。次六頌護小乘行。次十四頌
方便攝行。三有二頌厭分及行果。四有六
頌位果。五末後一頌結説。第四焔地中亦
七門。同前初釋名者。唯識第九云。安住
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焔増故名焔慧
地。攝論云。由諸菩提分法焚燒一切障故。
無性釋云。此地中有焔慧故名爲焔地。世
親釋云。能燒一切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皆爲
灰燼。名焔慧地。莊嚴論云。以菩提分慧爲
焔自性。以惑智二障云薪自性此地菩薩
能起焔慧燒二障薪名焔慧地。金光明云。
能燒煩惱。以智慧火増長光明。修行道品
處所故名爲焔地深密經第四及瑜伽七
十八及顯揚論大同此説智論名増妙地。如
十住論云。施戒多聞威徳熾盛故名焔地
第二明來意者。亦有三義。一前地明定。自
下諸地明所發慧。依定發慧義次第故。此
依解深密經。二前之三地寄在世間。今此出
世。義次第故次來。此依十地論辨。三前
地雖得世定總持而未能得菩提分法。捨
於定愛及法愛故。是故此地修證彼行故次
來也。此亦依深密經。第三所離障者。依
十地論離解法慢障。以第三地聞勝流教
法生解起慢。四地翻此故以爲障。依梁本
攝論名微細煩惱共生身見等無明。彼論以
法執分別種子爲體。如梁論第十具釋。又
成唯識論第九名微細煩惱現行障。謂所知
障中倶生一分。第六識倶身見等攝。最下品
故不作意縁故。遠隨現行故説名微細
論釋世親攝論云。分別我見有三。一最初
細故名爲上品。二分別起故三不能遠
到故名爲麁。今此倶生最後所斷故名下品。
任運起故。遠到第四方可斷故。是故此障
異彼麁故名微細也。上論彼障四地菩提
分法。以入四地時便能永斷。彼昔多與第
六識中任運而生執我見等。同體起故説煩
惱名。今四地中既得無*流菩提分法。彼
便永滅。此我見等亦永不行。初二三地行施
戒修相同世間。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
出世故。能永害二身見等。下論釋云。以前
三地同凡三行。由斯未斷迷理我見。四地
出世方能永斷。燒薪之焔依此立名。二我見
言或二障同體我見。以正斷所知煩惱不
起同名永斷。理實但除法執我見。或法執
中我我所見爲二身見。或分別倶生名二身
見。盡處總説故説四地斷二身見。此三釋中
初釋爲勝。上論寧知此與第六識倶此問
第七識倶執我見等。與無漏道性相違故。八
地以去方永不行。七地以來猶得現起。下論
釋有三因。非是第七。此即初*地。上與餘
煩惱爲依持故。此麁彼細。伏有前後故。此
但與第六相應。身見等言亦攝無始所知障
攝定愛法愛。彼定法愛三地尚増。入四地時
方能永斷。菩提分法特違彼故。由斯四地説
斷二愚及彼麁重。一等至愛愚。即是此中定
愛倶者。二法愛愚。即是此中法愛倶者所知
障攝。二愚斷故煩惱二愛亦永不行。金光明
云。味禪定樂生愛因無明。微妙淨法愛
*因無明。深密瑜伽並同上辨 第四明所
證者。依梁論名無攝法界。彼論釋云於最
勝眞如及眞如所流教法。於中見無攝義。謂
此法非我非他所攝。何以故。自他及法三義
不可得故。譬如北鳩婁越人。於外塵不生
自他攝想。依無性世親諸本多同。唯識第十
云。四無攝受眞如。謂此眞如無所繋屬。非
我執等所依取故。解云等取同類我愛慢等。
非彼依止處及所執取境。中邊論云。猶通達
此乃至法愛亦能轉滅。解云與我執等同伴
故 第五所成行者三種。一十度中成就第
四精進波羅蜜。二成就菩提分増上慧行。三
亦成悲智行。莊嚴論云。第四住能入生死
而不捨覺分故。又如下文不住道行等尋文
知之
第六明所得別果略有三種。一依梁論四
地通達無攝法界得衆生利益果。二金光明
云。四地發心得不退三昧果。古人釋。四地相
同出世。由初證得故標不退。三調柔等行。
十王攝報。並準可知。七釋文者。三分同
前。初讃請分。二顯地分。三重頌分。初中八
偈分四。初二明菩薩聞法歡喜供養。次一天
女妙音歌頌地法。次四天王慶聞供請。於
中初三慶聞供讃。後一請説後地。後一解
脱月同請 二正説地相内。論中先明依
前地淨定總持今此地如實智淨故説焔
地。四分中。初是入地方便故云因。二是初入
地出障行故云清淨。三是正住地道品等行
能有所除故。對治進修上上故云修行増長。
四是地滿即彼清淨對治修行増長之果。又
初一是地因。後一是地果。中二是地相。又初
一加行道。次一無間道。次一解脱道。後一勝
進道。何故解脱名對治耶。以翻障顯地
就初中三。先結前標後。二正顯十門。三
行功能。初中法明門者。明謂四地證智。
以前地未得明相故。猶如地前四定中明
得定。相似法者是所説法。即衆生界等法也。
門者地經名入。依彼智明入此法中。若能
入名入。所入名門。又依此能至四地名爲
門也。二處順行者正觀思量是方便。如實知
是正證。此二同依所説法故同順行也。十
中初五推能依至所依。謂初一觀正報假
名。二觀正報所依心識。即本識是染淨法所
依處也。後五句依所依立能依。謂初三句
明本識中所持染法。約處辨之。三界唯心
也後二明所持淨法。勝信解者猶是勝解。謂
於所解印持。決定不令煩惱汚心。次大心
普被衆生。不同二乘小心故。又釋後五中。
初三句起依報。後二句立正報 第二清淨
分中有三。初總。次別。後結。總中亦三。初於
佛家轉有勢力。二得内法。三謂十智教化
成就。此三皆以後釋前可知。又初地即生
在佛家。然前三地是世間。此地出世故云於
如來家轉有勢力也。又論釋云。依止多聞智
究竟者。此釋轉有義。謂依前三地多聞之
解得此四地出世間慧名智究竟。理實亦
依前地禪定。以教化之智依前所聞法故
偏擧之。論云除滅智障攝勝故者此釋勢
力義。謂除前地分別解心名除智障。亦是
滅當地所斷所知障也。得此四地殊勝之
慧故云攝勝。二釋内法中。論云此如是淨
勝等者牒前以釋也。謂淨牒除障。勝牒攝
勝。並於佛家得故。如來自身等者當相釋
也。有三句。初就人顯法。名爲内法。即
如來自身所具之法。二以辨法成人故。名
此法爲如來法。故云以是諸法顯示如來。
三謂十種下釋十智教化謂此智與四地證
智法明一體無異。得無前後故云同時得。
此與所觀法明同時。非與觀察同時。十中
論攝爲四。初心不退者。論釋自住處畢竟智。
謂大乘法是菩薩住處。住於大乘心不退
轉名畢竟智。二於三寶等者同敬三寶畢
竟。謂於三寶同信不壞故云畢竟。三修習
下二句明眞如智。即二無我正證智也。一觀
蘊等生滅流轉本無人我。二觀蘊等法亦本
來不生。是法無我。四常修習下六句是分別
所説智。即後得世俗智也。攝爲二。謂染淨。
或爲三。謂一染二染淨三淨。或爲四。初二
句依正二報。是苦諦。以隨煩惱生故。次句
中半句生死。論名世間。即是集諦故云以何
煩惱。次半句涅槃。即是滅諦故云所有淨。後
三句是道諦故云隨所淨。又初中以煩惱等
順感器世間故。衆生世間皆從業等因生
故云同因也。次分別生死涅槃者是集滅二
諦。亦是染淨雙觀。雖全體不二而兩法不
雜故云分別也。下三句道諦。亦隨順涅槃
淨法故云隨所淨。一於佛世界中教化衆
生。成菩薩自業差別故云修習衆生業差
別。謂於衆生成已差別之業。二前際是生死
染法。後際是涅槃淨法故云煩惱染及淨也。
三於前際染中不見一法可損。以其即空
故。後際淨中不見一法可増。以其性滿故。
又釋前觀前後際平等。今觀現在世常滅無
所有也。行是十智教衆生故。即知於如
來家轉有勢力也。第三對治修行増長分
中有二。初護煩惱。是異凡行。亦自利行。二
護小乘。是異二乘行。亦是利他行。前中明
菩提分法略作四門
。四釋文中。此三十
七種類分七位三四二五單七隻八。初
釋四念處者。謂身受心法是念所住處故云
也。新名念住。此四體實是慧。何故名念。以
慧觀守境。與念相近。即六釋中隣近釋也。
身謂相續。受謂領納。心謂集起。法謂軌持。此
四並是所觀之境。若小乘中。觀身不淨。觀
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故此四除
四顛倒。若大乘中如諸法無行經云觀身畢
竟空。觀受内外空。觀心無所有。觀法但有
名。解云此觀人法無我故。準勝鬘經能除
八倒。就身念處中。先觀内謂自身。次觀外
謂他身。後合觀自他。何故初別觀後總耶。釋
有二義。一約破病不同。人有三類。一有人
著内情多著外情少。如人爲己身棄捨
妻子及財物等故須觀内。二有人著外情
多著内情少。如人爲財喪身爲欲殞命故
須觀外。三有人内外倶著故須合觀二
約觀行始終一人通觀。謂有行人本於自
身取爲淨相故。先觀内内求不得。即謂外
有故。次觀外向者觀内不能及外。觀外
之時復不能觀内。是故第三内外合觀。初
中觀内身者標別所觀。循身觀者正顯觀
相循謂巡歴。於身支分次第觀察。精勤一
心者顯觀所儀。謂行者欲破自身。非勤不
辨故。須精勤故。龍樹云。離別常人易離
別知識難。離別知識易離別親戚難。離別
親戚易離別自身難。行者今欲離別己身
必須精勤。勤由專意故云一心也。除世間
貪憂者明觀所離。何故此中偏離貪憂。如
龍樹説。行者此中多生貪憂故偏除之。何
者謂創棄五欲念本所愛。是故生貪。未得
道法。所以生憂。是故但言除世貪憂。又釋
貪者凡夫多起著境難捨。受生之本三毒之
初故。煩惱中偏説除貪也憂心。一向貪欲
者起障定最重。禪中先離故。五受中偏説除
憂。是故若説除貪餘法隨遣。若説除憂諸
受隨亡。猶如破竹。初節爲難。若破初節
餘節皆隨。貪憂亦爾。故偏説之。次觀外身。
後觀内外身。類亦同然。就受念處中亦内
外倶。於十二處中受唯是外法處所攝。何故
此中有内等耶。釋有多義。一自受爲内。他
受爲外。二意相應受爲内。五識相應受爲
外。三定受爲内。散受爲外。觀此三受不
離三苦故也。又智論云。菩薩觀苦樂不苦
不樂等三受。無所從來滅無所至。*但從
妄想顛倒生等。三就心念處中。自心爲内
他心爲外。又五識爲外意識縁外。爲外。縁
内爲内。末那一向縁内名内心。又定散分
内外。並觀此心刹那無常。又觀如幻無體
可知。四就法念處中。以心法爲内。不相應
行及無爲法并法處色等總爲外法。内外合
觀可知。第二四正勤者。是善十一中精進
數爲體。但就止作各分已未故成四種。
謂初二勤斷二惡是止惡行。後二勤修兩善
是作善行。初中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
之惡斷不令續。又已生伏現行。未生除種
子。後二善中未生善法習之令起已曾習起
使更増廣。此即未有令有已有令増。此四
皆由策勤方辨故名正勤。新名四正斷。於
二惡可爾。二善云何。謂斷彼不作故即是
勤修也。第三四如意足者。所作遂志故云
如意。此即是神也。足是所依。即是定也。初欲
定者由欲加行能起此定。果從因稱故云
欲定。此是行體。斷行成者辨行功能。謂此定
行能斷諸結名斷行成。又釋涅槃名斷。斷
家行成名斷行成。修如意足者就前欲定
明其所修也。依止厭下明前斷行成也。於
諸煩惱。加行道厭。無間道離。解脱道中證彼
擇滅。勝進道中趣求彼果。名向涅槃。又釋
資糧道中隨分生厭。加行道中永伏名離。無
間道中正斷名滅。解脱道中證彼無爲名
向涅槃。又釋若寄位言道前加行位生厭。見
位斷見惑名離。修位斷修惑名滅。究竟位
得彼極果名向涅槃。此等並是諸行治惑次
第之相。不須別分覺分前後。何故念勤不
明。此者以未得定故。得定方有此功能故。
二精進定者亦從加行以立定名。三心定者
餘處亦名念定。謂繋意住縁名爲*念定專
心守境名爲心定。並從方便以立其名。四
慧定者。地論名思惟。瑜伽名觀故。彼論中
説此四名欲懃心觀。謂明慧照察名觀。或
是定因。或是定果。餘斷行等類前可知。第
四五根者。依此五行能生見道故名爲根。
下文離世間品云。一信根不可俎壞。二發
大精進究竟一切事而不退轉。三安住正
念除滅亂想。四三昧方便決定了知。五智
慧境界善巧分別故。解云此正經自約菩薩
道釋。依止厭等及第五五力。並準前可知
 第六七覺分亦如下入法界品内
第七八
聖道者亦如離世間品云。八正道是菩薩道。
一正見遠離邪見。二正思惟正念一切智。遠
離虚妄。三正語隨順聖教。離口四過。四正
業饒益教化一切衆生。未曾失時。五正命
安住四聖種。成就頭陀功徳。具足淨威儀。
遠離一切思。六正精進懃修一切苦行。修
佛十力。無所罣礙。七正念悉能憶持一切
音聲。除滅世間一切亂想。八正定善巧方便
於一三昧出生菩薩不可思議法門一切三
昧故。解云此等並約菩薩道釋可知。第二
護小乘行中。初句是總。餘九是別。初中菩
薩行此三十七品。但爲利益不捨衆生。是
故修行非如二乘爲成自利行此道品。別
中此不捨衆生心。論攝爲四。於中初三護
小乘心。後一護小乘行。初一爲起行所依
故以本願爲始。二以悲慈益物。憐愍爲
心。上二護狹心。三爲衆生故。希求佛果
故云爲攝一切智也。此護小心。後五句名
行修五種行。一起淨土行求佛依果。二修
起佛法行求佛正報。下二句求行彼因。三
修彼地方便。無厭足行者謂求五地至七
地。修時巧便無厭足也。經中欠此一句。
四修不退者。謂求八地已上順佛深解脱
也。上自利行。五化衆生行者是利他行。智
慧方便善攝衆生故也。第四大段彼果分
中二。初行果。後位果。前中論釋中得六種
果。一煩惱染生遠離果。二業染生遠離果。三
於勝功徳中生増上欲心果。四彼説法尊
中起報恩心果。五彼方便行中發懃精進
果。六彼増上欲本心界滿足果。初二是離障
果。後四成徳果。前中先離惑障中。論攝爲
五。初本身見。是起慢之本。亦是六十二見
本故。我知是能知。大知即是所知大法。即是
三地中解法慢也。我修是能修。復計禪定。
是我所修。此是三地正受慢也。於著我
等是人執。陰入等是法執。出謂三昧起者計
有出定。沒謂三昧滅計有入定。又釋出謂
修起諸禪。沒謂退失禪定。又遠公云。出者
修起諸定。沒者定所除滅二起者起不正
思惟起定慢也。推求心者是邪推求
取定相。同論思惟也。三行者觀心行於縁
中於己所得八禪等法。求覓勝相欲令
他知故云所行也。同論名多觀。四過者
堅執自己所得定等。心安諸事故云愛著。
即定愛也。五護者數觀勝相取勝屬己。憶
持在心。防己所得故云寶重所見等也。皆
悉斷滅者五結除斷。何故此中説此斷滅。
準成唯識論。此是第六識中倶生身見等及
所起過。同第四地出世道品。能斷除滅故。
此説之。又釋若約寄位。前地寄世間。此當
出世爲分世出世故此斷除。若就此義亦
得是分別所起。以仁王經説四地名爲須
陀洹位故得知也。第二業染生遠離果。如
論應知。經中略無也。上來是前護煩惱家果
 第三是菩薩轉倍下。明於勝功徳中。生増
上欲心果。於中十句。初總中牒前起後。謂
牒前護小乘家智慧方便。故行助道分等。
二隨所修行下別顯依前所起之心。正明
欲樂心。謂由前策勤所修力故。於上功徳
見其實利。是故轉起殊勝意樂。令心柔和
求彼上法。於中成潤益心者。以見勝徳能
潤益故。起深欲心故云深欲愛敬故也。下
別釋中。柔是柔軟。謂證法適神名樂行勝。
二和是調和。謂三昧調心。縁中無礙名自在
勝。此二是行體。下七爲一名對治勝。是行
功能。一總明離過。謂堪任有用下別離六種
過。一對治不能離惡過。謂對治求法無疲。
不爲食利。不爲妒名。離此過也。次二對
治不能攝善過。二治不攝功徳行。三治
不攝智慧行。四治不攝衆生過。上四是
自分對治。下二勝進對治。一解。二行。五自見
取過者違其解也。尊教不順顯其過相。對
治如經可知。六捨爲首者如説修行。望於
聞思爲勝爲首。今捨彼首故是過。餘文可
見 第四是菩薩爾時下明説法尊中報恩
果。謂前地中從師聞法。即名彼師。爲説法
尊。從前地來。依法修行。今得成辨。稱彼
化意故名報恩。於中初一知恩報心。後九
報恩行。初中論釋。彼成知恩心者隨順行。
報恩行者釋知恩。爲報恩故須知也。下九
別顯報恩行。一明報恩心。二能將護同法者
順説者心名爲報恩。謂内心和善同止安樂
三依法起行。以爲報恩。謂隨順受教不違
師命名曰直心。四發修行事。逢苦能忍名
爲軟心。五於修行離過。爲報師恩。謂不
説己徳名無邪曲。六自過不覆名行正
行。七實徳行成亦不自高故云無憍慢。上
來約行。下二就解。八依教受語明得師
言。九不顛倒受明得師意。如是下結行成
就。於中如是具足善心軟心者。論釋是前
對治修行増長。謂彼對治於此成就故云具
足也。具足寂滅心名對治修行増長力者。
名前二。遠離果爲寂滅心。是前護煩惱對
治力也。具足忍辱心等論名彼果。即是此報
恩行果。前二句顯是等者。謂初句善心成。
次句寂滅心成。合此二句爲第三名善寂
滅心成。以爲彼果。第五是菩薩爾時成下
明發勤精進果。不轉者不休息故此爲總
句。下別顯九種。一自乘不動故云不捨。二
論中共染者。若過謂耽著精進。共懈怠者。若
不及離此二種平等勝進故云不染也。三
一切魔煩惱行不能破壞故云不壞也。四
常至心順行故云無厭惓。五廣念利他故
云廣大。此是利心也。六爲無量衆生作利
益願攝取故云無邊。此是利他行。七勇悍
難當故云猛利。論經欠此。八修習過餘
故云無等等。九攝取衆生故云救衆生
等。論中更有一句可知
第六是菩薩修習下明本心界滿足者。依菩
提分樂欲心滿故云直心清淨。下別顯中。一
彼求道品之心。由前精進修行増益故云
不失深心也。二於勝上證中。轉生決定心
故云信解明利。三彼上證之因。治過行増故
云善根増長。四除滅諸障故云遠離世垢。
五除此地祕密疑事故云不信皆已滅。六
以除疑故。於餘處決定故云無疑無悔等。
七依化衆生力。謂佛力能化衆生故云於
一切佛等。八依勝樂行。内證相應故云自然
習樂。九依現無量三昧心。智障清淨故云無
量之心等。上來行果竟。第二菩薩住是第
四下明位果。三果即爲三段。就初調柔果
中有四。一調柔行。二教智淨。三別地行。四
結説。初中先法。次喩。後合法中。先見佛爲
練行縁。二恭敬等爲能練行。三是菩薩下明
所練淨。能練中有出家者。初供佛福行。後
近佛慧行。一近佛。二聽法。三信奉等思。四
出家修行。初二地寄人王報故有出家。三
地天王出家不便。今此四地寄當出世
辨出家。攝報不便。調柔中五地亦爾可知。
金作莊嚴具者。論云喩阿含現作證智莊嚴。
示現得證智故。二摩尼珠喩教智淨。前諸
地無者。爲是世間故。此出世故有是用。又
經中略無別地行相。餘並如論應知。第三
重頌中有二十九頌分六。初二頌前初増
長因分。二有三頌前清淨分。三有七頌對
治修行増長分。於中初四頌護煩惱行。後三
頌護小乘行。四有九頌前彼果分。於中細
可知。五有七頌前調柔等三果。六末後
一頌顯名結説。釋第四地竟。第五難勝地
七門同前 初釋名者。唯識云。眞俗兩智行
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攝大乘云。由
眞諦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合此難合令
相應故。世親釋云。由此地中知眞諦智是
無分別。知世間工巧智是有分別。此二相
違應修令合。能合難合令相應故。故名
極難勝。無性釋及梁論並同此。瑜伽論云。今
此地中顯示菩薩於諸聖諦決定妙智極難
可勝名難勝地。解深密云。由即於彼
菩提分法方便修習最極艱難名極難勝地。
金光明云。是修行方便勝智自在難得故。見
思煩惱不能伏故名難勝地。莊嚴論云。於
五地有二種難。一勸化衆生心無惱難。二
生不從化心無惱難。此地菩薩能退二難。
於難得勝故名難勝。顯揚論云。證得極淨
縁諦所知諸法微妙慧蘊。成極難成。不住
流轉寂靜聖道名極難勝。十住論云。第五地
中功徳力成。一切諸魔不能壞故名難勝
地。仁王經名勝慧地。諸餘經論多分皆同。問
仁王經初地菩薩四天王。雙照二諦平等道。
如何諸論唯説五地。答三藏云。據實初地二
諦雙照而約任運故説五地。今釋此是寄
法顯位。前地出世。此地却入實爲難故
第二次第者亦有三義。一四五六地總寄二
乘。第四寄當初果。第五寄當羅漢。第六獨
覺。前地預流。此名羅漢義次第故。是故次
來。以預流創故。羅漢終故。用寄四五二地
差別。中間二果略不寄顯。此依地論等。問
若爾何故仁王經第七地得羅漢果。答此
各別。地論約所觀行相以配二乘。道品四
諦倶聲聞行。第六縁生是縁覺行。第七十度
是菩薩行故非二乘。仁王下卷瓔珞上卷約
人配位。前之三地相同凡夫故。後四地配
於四果以顯地別。良由第七未離分段故
寄同下位。二者二乘行中。道品居先四諦居
後。義次第故。三者前地雖得出世。而未能
隨順世間五明攝化。今此地中修證彼法。
是故次來。第三斷障者依十地論離身淨
我慢障。解云以前地出世以爲身淨。取以
起慢。便障五地不捨世道。故入五地翻治
此障。此等並是地背修捨。顯増微故。唯識
云。於下乘般涅槃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
分。令厭生死樂趣涅槃。同下二乘厭苦
欣滅。彼障五地無差別道。入五地時便能
永斷。由斯五地。説斷二愚。一純作意背生
死愚。即是此中厭生死者。二純作意向涅槃
愚。即是此中樂涅槃者。瑜伽深密同此可
知。解云以前捨世間向出世間背染向
淨故有斯障。此地觀四諦染淨因果平等
名無差別道。不同三地世間之染。不同四
地出世之淨。以於世間能出能入雙現前故。
故無背向斷斯障也。金光明云。一意入涅
槃。一意入生死。思惟無明。生死涅槃不平
等心思惟無明。梁攝論云。一生死涅槃。一向
背趣思惟無明。二方便所攝修習道品無明。
解云此彼經論會意可知。第四所證者。依
攝論證得相續無差別法界。世親釋云。謂
於此中體無有異。非如眼等隨諸有情相
續差別各各有異。若如是知得入五地。無
性意同。梁論少別。謂彼論中釋此法界能令
三世諸佛相續身不異。唯識云五類無別眞
如。謂此眞如類無差別。非如眼等類有異
故。解云謂此地中修得生死涅槃無差別道。
由此了知非自他如得平等意。中邊論云。
由通達此得十意樂平等淨心。第五別
行者亦有四種。一十度中當禪定行。二當
地中得諦觀増上慧行。三莊嚴論云。第五住
以得教化惱不惱心。以無我故。四下文
亦成五明處行。第六得果者三種。同前。
一依梁論。五地通達相續不異法界得無
差別法身果。二金光明云。五地發心得寶華
三昧。三調柔等可知。第七釋文中三分同

初讃請分中有十五頌分四。初二頌明菩
薩衆以三業供養。次有二頌明天王眷屬
三業供養。次有十頌天女歎佛。於中初一
敍事。次八歎佛。初二歎因深果現。次二體
極用希。謂此一類所化根器久來未熟故。今
佛海於彼一類常恒堪然未曾起用。今既
根熟感佛應機從體起用。故云從久遠來
大海相始動。非謂如來從久遠來一切處
未用今始方用。次二頌慶此希遇。次二頌
歎佛徳勝。後一總結天女歎已默住。末後一
頌衆首正請。第二正説中論分爲三 初
勝慢對治 二不住道行勝 三彼果勝。於
中以加行道及初住地無間道合爲初分。
二以正住地分解脱道爲第二分。三以地
滿勝進道爲第三分。就初中勝慢對治者。
遠公云。慢有二種。一他地慢。謂前四地中
得出世智。取彼勝相名爲勝慢。下以十平
等心翻彼名治。二自地慢。謂於此十心希
求勝相。復以爲慢。下以如道行對治。今釋
前地解法慢障。正地中對治。此地所治身淨
我慢障。是前地中得出世淨。取以爲慢。此
地加行觀十平等。正伏彼障。初入地時。無
間道中正斷彼種。是故此二倶名勝慢對治。
以勝前地。初説治障。至正住地。但修勝行。
於世出世無偏住著。故能隨世以攝衆生。
於初分中二。先地加行。二初住地。前中三。
初結前擧後。二正顯十心。三結能入地。就
正顯内。於平等中心得清淨故云平等心。
中此十平等與後六地平等何別。釋以前
地中取淨法爲慢故。此地中偏觀淨法平
等。後地通觀染淨平等。此等並是地背修捨
差別法矣。十中論分爲二。初三名諸佛法。
即果法也。謂三世十力悉皆平等。又釋擧力
等取餘功徳法。後七名隨佛法即因法也。於
中前六自利。後一利他。前六中就行合爲
三學。初一戒行。次一定行。餘四慧行。離爲
七淨。一戒淨。二定淨。三見淨。四度疑淨。上
二同一句。五道非道淨。此前五種大小名同。
後二名異小乘中。六名行淨。七名行斷淨。
以彼宗趣盡滅故。大乘中六名行斷。七名
思量菩提分法上上淨。以此宗依其行斷
起勝求故。二就位辨者。若小乘初二在見
道前。次三在見道。行淨在修道。行斷無學
道。若大乘中行斷思量菩提分倶在修道。餘
悉同前。何故初二在道前。謂要依戒定方
能發彼無*流聖慧。何故次三在於見道中。
斷身見故。得見淨斷疑故。得度疑淨。斷
戒取故。得道非道淨。入見道時十使倶斷。
何故言三。涅槃經説。此三重故。謂十使中五
見及疑局障見道。餘四通見修。就六中三
本三隨。謂身見爲本。邊見隨。戒取爲本。見
取隨。疑爲本。邪見隨。是故三結三隨轉斷
此三結立三淨。後二在修者。以修道中斷
障成徳故有二也。餘文如論可知。第二菩
薩住五地下明初住地。論名如道行。初總顯
中。善修菩提分者牒前四地所修覺分。依起
此地十深淨心。後依此心希求此地。不住
道行勝即能得佛者。即能證佛所證眞如。論
經名隨順如道行。又論云。如是不住道行勝
破彼慢者。謂前四地取道生慢。即淨心
治。又彼淨心希此勝道。復以爲慢。如道爲
治。以如道行於如法中不取著故。亦名
不住道行勝也。二是菩薩下別辨中八句。初
二起行心。一大願力習菩提心。是起自利行
心。二慈心不疲。是起利他行心。餘六所起
之行。前三自分。後三勝進。三得福慧善根
力故云得念等也。又釋得念等三慧之力
故。四修福智常不休息故云不捨。五正修
善巧方便之行故云出生等。六勝進之始。上
求無厭故云欲得轉勝等。七行修轉勝得他
佛力加持故云也。八徳成在已名自身得勝
力。故云生定不退。論中有三慧可知。又以
縁平等眞如令心不退故也。第二如實知
下明不住道行勝有二。一所知法中智清
勝即爲自利。護煩惱行不住世間。二利
益衆生勤方便勝即爲利他。護小乘行不
住涅槃。此二説有前後。理實合行故名不
住。若不爾者初應住涅槃。後應著世間。故
知倶也。就初中先明四諦實法分別。後明
十諦化衆生差別。有此十種即是於前四
諦作十門觀察亦同。下文十門觀察十二因
縁相似也。故瑜伽住品。此地中云。於四聖諦
由十行相似如實了知故也。前中苦集二
諦有佛無佛體。是世間雜染因果。滅道二諦。
性是出世清淨因果故名實法也。就後十
諦中。依地論及遠公作四句分別。一制立
者。謂四諦門中義合法界。菩薩於中窮照無
遺。隨智異論。廣別難窮。且就一周圓數以
辨十門。然並是菩薩自知知相難明。故寄
所化以顯其異。此乃約化顯自所知故。論
名所知法中智清淨也。二開合者。或總爲
一。謂化衆生分別。或隨所化大小分二。
初九化小。後一化大。或隨化所起分以爲
三。前五化生。令其生解。次四化令起行。
後一化令入證。或約人不同。離以爲七。初
一化根未熟。二化根已熟。三化疑深法
者。四化謬解法者。五化離正念者。六七八
九化正見者。十化於大乘可化衆生。或隨
法不同分以爲十。如文。若廣分別數別無
量。三對實法相辨通別者。此之十門於
前四諦一一皆通。一世諦者通觀四諦法相
差別。二觀四諦體空。三通觀四諦非有非
無。四通觀四諦有無各異。五通觀四諦縁起
集成。六通觀由迷四諦成於苦事。七由
迷四諦起作集也。八通達四諦得證滅
也。九通解四諦得成道智。十窮達四諦縁
起實性清淨法界故成大乘菩薩因果。四
釋文中二。先列十名。後次第釋。論中小乘
可化衆生者。非是化衆生令入小乘。謂化
小乘衆生令入大故云也。初一根未熟。不
堪入大。爲説四諦十六行等名知世諦。
此是四重二諦中。第三重内世諦也。瑜伽云。
依曉悟他故。解云經及瑜伽通諸根器。地
論偏約未熟可知。二爲根熟小乘堪入大
故。爲説第一義法空。經云一乘者令小入
大。更無餘乘故。又理無二故亦名一相。瑜
伽云依自内智。解云此釋不約所化也。三
有人不解第一義諦一向斷滅名爲疑惑
深法衆生。知相諦者爲知諸法非有非無
一實相也。故云相諦。又釋既聞眞諦將謂
斷滅於俗。故名疑惑深法。今爲分別諸法
自相歴然故云相諦。瑜伽依倶處所名爲
此説解云即前眞俗名倶處所。四爲謬解
等者聞一實諦。謂定是一名謬解等。今知
二諦差別非一。前即疑一。此即迷異。五既
聞*諦差別。謂各有體乖違正道。名爲離
正念者。知説成諦者知前差別四諦諸法但
隨言説因縁集成無有自性。故云説成。瑜
云。於契經調伏本母名。由此説。六爲
正見衆生者。令得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瑜伽云。依於現在衆生苦自性。依於未來
苦因生性。依於因盡。無生性。依於修習彼
斷方便性。經云至不二法者。謂道諦智能
至無二滅理故也。七爲大乘可化者。謂直
進菩薩不從二乘來。者。知菩薩因果。於果
位而知者但是信解力顯影像觀智非是佛
果無盡智知。此簡定分齊。下離世間品亦
如是。簡彼約行。此中就解。餘文可知。第
二菩薩如是下明利益衆生勤方便。於中二。
先總後別。初總中亦二。先觀有爲過。虚僞
者觀内五蘊。謂妄想常等不相似。無故虚。
此明所取非實也。常作我想慢事故僞。此
顯能取不眞。是妄是僞。謂於前虚相妄取
爲我等。二誑詐者觀外六塵。謂世法盡壞故
誑。此明所取不實。但是誑也。世法似續似
若。有利而實速滅。無利可得而言有者是
誑也。世法牽取愚癡凡夫故詐。此顯能取
迷眞。謂由妄取令彼世法隱虚詐實。令
其貪取。言假住須臾誑惑凡夫者總結内
外。就人彰過。謂妄境引心名之爲誑。心
迷前境目之爲惑。於前有爲内外之中各
境爲誑。心爲其惑。論中牒釋可知。凡夫依
止彼正取我慢身。新名異生。會釋可知。下
明正起慈悲。於中悲者憐愍彼衆生故。大
者勝前地悲故。轉勝者不住道行勝故。慈
者勝利益示現故。光明者救衆生方便智成
就故。二得如是智慧力下別辨中二。先牒前
起後。智力牒前知有爲過。不捨牒前。悲
慈轉勝求佛智正明爲物求大義利。下正
別顯。中先悲後慈。就悲觀中有二。先觀
縁集苦二又作是念下觀深重苦。前中言觀
有爲先後際者。總觀先際因後際果也。知
衆生等下別中先觀先際。於中初觀流轉
後顯無我。前中但言無明有愛者。顯流轉
因是凡非聖。理實亦有業等餘縁。何故不
説。以無明發業愛能潤業業感報。由此癡
愛爲本故偏擧之。三求報起故云生。即先
際果也。流轉生死者是欲求衆生也。於五陰
等者是妄梵行求。是外道非小乘故云妄
也。増苦惱聚者是有求。衆生下顯無我中。
言無我無我所者。是中自身無我及彼無我
事。第一義故無也。然世俗假立依命根力
住。釋命者也。數數受生釋衆生也。謂衆多
生死是衆生義。數數即是衆多義也。又釋數
數受生釋人也。以梵名補特伽羅此云數
取趣。即數數取諸趣受生故也。衆生身心相
續。非常非斷故説有命有衆生。此釋明世
俗假有也。破彼慢取意故説無命無衆生。
此釋就破病説無。假法不待破也。遠離能
取等釋離我我所也。下類顯後際中。謂
如前際。以何因牒彼癡愛。隨所有衆生牒
前果也。隨所有苦行牒前無我。謂但有苦
果及苦因。行本無我也。經中究竟是論中盡
字。不知究竟有出者離滅道也。不知無出者
明不知有苦集也。二又作是念下明觀深
重苦。謂無量世隨逐是其深苦。種種苦事是
其重苦。初觀衆生受苦不厭離故云可怪。
又於無所有中而生貪著故云可怪。下明
可怪所由謂無明癡故。已今當滅者是無量
世隨逐苦也。二如是生死下牒前怪後
明種種苦也。謂不生厭可怪。況更造集令
苦轉増。五道苦輪者是身生苦。生死水漂等
者是集愛也。歸五陰等者明離彼滅道也。不
知不畏等者明有病苦。謂四大相違故。
毒蛇不能拔出等者明具彼集。故釋有
四句。一妄梵行求衆生不能拔出憍慢見
箭。二欲求衆生受欲者不能滅除貪恚癡
火。三欲求衆生行惡行者不能破壞無明黒
闇。謂爲見少利行大惡行。後受大苦名爲
黒闇。四有求衆生不竭愛海不求十力
等者遠離滅諦。謂佛果大涅槃稱爲滅也。
下明離道諦。隨魔意者失道縁也。惡覺
轉者乖道因也。悲觀竟第二如是苦下明大
慈觀。於中二。初愍衆生修善。二發願益
生。前中先牒前苦衆生處之孤獨無救。謂
於已現受苦無有能救。於未受苦無所
依得免。此明在苦無救。經欠無依下明
於惡無治。此經有二句。論經有四句謂近
友聞法思惟修行。初善友陰人事等。如舍不
能親近故云無舍也。二聞法如洲。依之
即免四流水所漂。不能聽聞故云無洲。三
靜思窮義名爲究竟。不能思故名無究竟。
四修慧正見事等。如目不能修故名無目。
唯我一人等者諸佛菩薩充滿法界。何故言
孤獨。不欲復待彼助已度顯示勇猛
勝事故也。増長福智依向所化。令近成人
天因遠作涅槃因。畢竟淨者令得涅槃果。
無礙智力者得菩提果。餘如論釋。二如是
思惟下明發願益生。初句總。謂上文於苦
無救。今明與善。皆爲拔苦故云皆爲度
故。下別辨九種。一已住善者不令生退失
於樂果。二不善衆生令得修善。又此利樂
不同如前具釋。三濟貧乏是順縁不足苦。
經欠此句。四救繋囚是違縁所逼苦。於中
先外縁所繋苦。五病等是内因所發苦。六
化令正住。七斷疑令解。八三學令行。九
令得滅果。不住道行勝竟
第三大段彼果分中有二。先行有四種。一攝
功徳勝。二修行勝。此二自利。是前所知法中
智清淨果。初自分後勝進也。三教化衆生勝。
四起隨順世間智勝。此二利他。是前勤方便
果。初化他行後化他智。初中初三句論有二
釋。先配三慧可知。次配二巧。謂初句總擧。
二別知法。三別知義。亦是二持可知。以總
攝別。是故論中名爲攝聞勝也。次二句明
戒勝。初微犯能悔。後堅持不犯。前中内有
慚愧折伏柔和發露向人名爲自護。又被化
擧罪。亦由慚愧能忍斯辱。名爲護他。
戒無微缺名堅心不捨也。下五句明智。一
知因縁智。謂果由因名是處。不由因名
非處。此治無因。又善惡因得樂苦報。名爲
是處。反此爲非處。此治倒因也。達此之智
名爲覺者。二證理智外分別名爲魔事。證
智能治名不隨他。三知教智。謂正説爲是。
邪説爲非。交參爲雜。簡邪得正名爲隨慧。
四神通智。謂現神通能治邪。歸衆生令向
正故。五化衆生智。可知。二善集福徳下
明修行勝。於中十一種。一無厭爲因。集福
増長。二依進爲因。求智不捨。三釋如論可
知。四不起邪思令戒光潔。論經欠此句。上
四是自分行。下明勝進行。五起佛果法行。
六起佛依報淨土行。論釋中具二種嚴。一
約人。謂住處衆生淨。無煩惱是斷徳。堅智
是智徳。二約法。謂佛果位諸功徳法以爲嚴
也。七依佛正報相好法身起彼行求也。八
依佛三業作用起行。九敬重法行。以行依
法成故敬求也。十願取三有。巧攝衆生。在
染不汚名心無礙。十一日夜常念攝取衆
生。離小乘心名離餘心也。第三菩薩如
是行時下明教化衆生勝。於中初一句總明
攝生。二以色身等別明同事應機。三以説
法斷疑別顯愛語。下別明利行攝生。四於
菩提無方便衆生。不解菩薩所行道等。故
示行事令解修行。五雖解修行。然疲倦不
進故。示佛果大利益事以勸進之。此二化
大乘衆生。六爲欲求有求衆生。示世過患
令不樂也。下二句化梵行求衆生。七爲小
乘正梵行求不信大乘者。示佛大智廣益
衆生。八爲外道無智邪梵行衆生。以身業
現通。語業教道。令捨邪入正也。九總結。
行成有四句。一因縁方便結前四攝攝生也。
二心常在佛者爲化衆生求佛勝力故。三
不失善根者所得福智皆不退失也。四
又復常求等者彼所修行欲令増勝懃修行
也。第四是菩薩利益衆生下。明隨順世智
勝染障對治中有十句。一知經書等。二金
石等。三治病等。四伎樂等。五日月等。六施戒
等。此六正是隨世間智。七不惱事。八安生事。
九哀愍出。十令入佛法。此四是結意。就
前中初五是障治。後一是染治。以戒等離
染故。就前中初句内治四種障。一書治所
作事中忘障。取與等事中障也。聞法等解中
障。作不作等行業中障。一作不作者善作惡
不作。二於善中有已作未作。三於未作中
隨時益生應作不應作。二經者論經名論。
因論治邪見以校量正理故。聲論治軟
智。以解了文章聲字生勝智故。三論經印
者。印記分明不假守護故治彼障。又伎藝
當印。又是六藝等文章亦是聲論。四以數
知多少。算記其位令不生疑故治彼障。
上總是因聲。二論也。二金石等者。以工
論能治貧也。三治病下是醫方。論病有三
種。謂乾消等内四大不調相。鬼著等是外衆
生相。蠱毒等通内外。亦四大是草毒也。亦衆
生相是毒蛇。此等或但成病。或致令死故
爲因也。咒藥二種通別治其四。妓樂等治
憂惱障。國土等治不喜樂障。金銀等治世
間繋囚等障。五日月等能治報分過。作惡
因障謂覩災相。修善排惡故説治也。曜等
攝者謂日月五星爲七曜也。五星謂東方歳
星等。二十八宿。謂角亢等。日月五星於中宿
故。論中入八業果。一日。二月。三星。四宿。五
吉凶。六動地。七夢。八想。此中名怪也。身
中諸相者愛不愛果行故。謂由有過去愛果
因行今有好相。不愛亦爾。六布施等是内
明。論是染對治有六句。一施治慳染。二戒
治破戒染。三禪治貪欲染。四神通治邪歸
染。五四無量心治妄行功徳染。謂殺生祭
祠而求福者名妄行徳修。四無量能治也。
六四無色定治妄修解脱染。以外道等妄取
無色以爲解脱故。下明後四起世間智。有
四種相。一諸不惱等是異障中無障。謂無捕
獵等惱衆生之障。二安衆生是與無過樂。
謂樂不生罪故無過也。三哀愍等是發起清
淨。雖令衆生無苦有樂而著欲放逸。是故
彼故。令離放逸故云發起淨也。四令
入等所用清淨。謂雖不放逸不求出道。是
故令入佛法受用淨也。又釋此四句從後
向前。結前六句。謂令入佛法結前第六施
戒。二哀愍等結前第五。以示日等災怪令
離放逸故。三安衆生事結初四門。以同
與樂故。四諸不惱亂衆生事。結前亂衆生
六中初三後二。以此五門即五明所攝能除
闇障。倶而能生智。是故論中釋前三句超
擧後二。良爲此也。其第四句但爲與樂而
非生智。故非此結餘。如遠疏應知。第二
就地果中。三果科釋同前。言得轉勝多聞
三昧者。論經名多聞陀羅尼者。非義陀羅
尼。謂對勝彰劣也。以平等淨心難得等者
對劣顯勝也。以能具二難故得聞持。一
地初平等心難得。二樂出世間現世間難。
此是不住道行勝也。以此地智光證是眞如
事故況金器&MT02800;磨瑩等。日月等喩教智
淨。依阿含増長智慧光明勝於前地智故。
謂勝前地珠光故也。餘並可知。第三重頌
中有三十九頌。初十一頌前勝慢對治。於
中初二頌十平等。次二頌道品。鎧杖喩。次
二勝行嚴身喩。次二師子吼法喩。次三頌前
初住地同念不退心。論名如道行。第二常
爲下十三頌不住道行勝。於中初四頌前
所知法中智清淨。二如是觀下九頌教化衆
生勤方便。於中初一頌半頌總觀虚僞生
悲慈二心。次三頌半頌悲中觀縁集苦。次三
頌觀深重苦。次一頌大慈觀事。第三常住正
念下七頌彼果勝中。初一頌攝功徳勝。次一
頌半頌修行勝。次半頌教化衆生勝。次四
頌起世智勝。下七頌地果。初三調柔。次三
半*頌攝報。次半願智。後一結説究竟難勝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二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三盡第七地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第六現前地亦七門同前。初釋名者。攝大
乘云。由縁起智。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
前故名現前地。世親釋云。謂此地中住縁
起智。由此智力令無分別智而得現前悟
一切法無染無淨。無性釋意及梁論等並同
此説。解云由加行智引根本智。證於眞如
無染淨法界令現前故。解深密經現前觀
察諸行流轉。又於無相多修作意。方現前
名現前地。解云此有二義。一現前觀察諸
行流轉。二由多作意令無相觀方得現前。
莊嚴論云。不住生死涅槃觀慧現前。名現
前地。十住論云降魔事已菩薩道法皆現在
前。仁王經名爲法現。成唯識同攝論。瑜伽
同深密金光明等。更無異説。十地論等如
前已辨。第二次第者亦有三義。一前位寄
聲聞。此明縁覺。寄法過前。是故次來。二
四地雖出世不能隨。五地能隨世間而
不能破染淨見。此地觀察無染淨法界破
彼見故。是故來也。三唯識論云。前五地中
有相觀多無相觀少。第六地中無相觀多有
相觀少。第七地去純無相觀。今此地於無相
觀退少入多。是故須來。第三所離障者依
十地論微煩惱習障。解云以此位中修無相
觀多。障與此違故説微習。又形前地障説
此爲微。理實即是所知障中倶生一分執細
染淨。違於六地無染淨法界故以爲障。良
以五地超於三四染淨別位合令同處。而二
相未盡。至此方除故説微細。唯識論云名
麁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執有染
淨麁相現行。彼障六地無染淨道。入六地
時便能永斷由斯六地説斷二愚及彼麁重。
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則是此中執有染者。諸
行流轉染分攝故。二相多現行愚。即是此中
執有淨者取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
住無相觀。解云初愚執苦集流轉門。後愚
執滅道淨相門。金光明云。一行相續了了顯
現無明。二法相數數行至於心無明。解云
此後無明還滅淨相數於心現。違彼長時多
無相觀故以爲障。梁論深密瑜伽同唯識辨
 第四所證者依攝論證無染淨法界。世親
釋云。本無雜染。性無染故既無雜染。即無
清淨。唯識云六無染淨眞如。謂此眞如本性
無染。亦不可説後方淨故無性中邊並同
此釋。又中邊論云。由了達此知縁起法無
染無淨。攝論云。了知此義入第六地。第
五別行者十度中當般若行。當地中縁起觀
増上*慧行。莊嚴論第六住不起染心。而依
縁起受生故。尋下文。第六別果者梁論通
達無染淨法界。得自他相續無染果。金光
明六地發心得日圓光焔三昧。當地行果
及位果。尋文可知。第七釋文中三分同
前。初讃請分中十八頌分五。初二菩薩聞
法供養讃歎。次二諸天歡喜供養。次二天王
眷屬供養。次十一天女歌樂歎佛功徳。於中
初二總歎説益。次三歎大智證空。次一歎
大悲攝物。次四歎理行無礙。次一天女靜默
下一上首請説。第二正説分中。論同前地
科爲三分。但前却爲異。謂前地趣地方便。
及初住地同名勝慢對治。此中初住地入不
住道行勝攝。以漸勝故。初勝慢對治者。以
前五地觀四諦法染淨相故名取染淨障。
是故十平等通觀一切法平等也。文中有三。
初牒前起後。二何等下正顯十行。三如是
下結行入地。就正顯中。此十平等分以爲
三。初八以無破有。次一以有破無。後一有
無雙破。又初一是總。餘九爲別。前中言一
切法者。論名十二入爲一切。以蘊中不
攝無爲法故。界處攝盡故。初十二處解一
切法。以根塵境識此皆不離三無性故。是
故云無性故平等。論經名無相者無性相
故。論二十二入一切法自性無相平等故。下九
別中。論主立九種相對治現無相。初一句
明十二入自相。但是妄想所作實無所有故
云無相。論經名無想者。爲明彼相即是想
故云無想也。二外疑云。既所取唯想可説
相空。想能現相。想應是有。論云念展轉行
相謂念猶想也。釋意明此想念還依妄相
展轉無體。故云無生平等也。餘經云從
心想生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
有住此之謂也。三疑云。既説想相展轉互
依。是則諸法生成建立豈是空邪。釋明相依
想故所取不成。想還依相能取不立。互依
兩壞故云無成平等也。此上破於迷苦諦
執。四疑云。苦是所生可説爲空。集諦能生
豈非是有。論云染相故。釋明惑業本寂自
性離故云平等也。此文在第八句。准論應
在此處故此辨耳。五疑云。苦集染法可説
爲空。滅道淨法豈非是有。論云淨相故。釋
明染法既空無染可翻。不可説淨故云本
來淨也。上來遣相。六疑云。若染淨倶空即
不應起種種言説。既有名言。明知即有所
目之義。論云分別相者名言分別也。釋云
但名依義立。義由名現。觀彼義因不見名
果。又觀名果不見義因。爲此世間有得名
不得義。有得義不得名。故知尋名取義。
倶是妄想戲論故云無戲論平等。七疑云。
若染淨名義一切皆空。何故菩薩捨染求淨。
既有取捨。豈無諸法。又云妄法既空即驗。
眞理是可證取。論云出沒相者。淨法可取名
出。染法可捨名沒。釋明妄法即空無可
捨離。眞理離念不可取得故云無取捨故
平等也。攝論云。若於生死非捨非不捨。
若於涅槃非得非不得。又維摩云。若達生
死性即是涅槃。於其中不取不捨者是爲
入不二法門。是此義也。八疑云。上起眞妄有
見。故以無破之。若爾斷無二諦應當正
理。論云我非有相。問此我非有。豈非正理。
何故以爲所治之相。答以取此我非有之
相。同斷滅無故是失也。釋如幻縁起不礙
存故。不同斷滅故云以幻等故平等也。九
疑云。我先取有即破爲無。我復取無*復
説幻有。是故我今取亦有亦無應正道理。
論云成壞相者。成是有相。壞是無相。釋有二
途。云我前破汝謂有故説無。非謂法體實
是無。破汝執無故説有。非謂法體如情
有。是故正理非是有無故云有無不二故平
等也。一云我前説無。是不異有之無故非
無。又我前説有。是不異無之有故非有。是
故離無無別有可與無爲二。離有無別無
可與有爲二。故云有無不二故平等。此中
非是有無互遣名爲不二。亦非有無合名爲
不二。亦非總無有無名不二。但是有則是
無。無則是有。故名不二。思之可見。三結行
入地中。初總結入位。二菩薩如是下別結。
別結中如是觀等牒前所觀十平等法觀。言
能忍者忍受正理遠離障垢故。又忍證深
理無分別想故名忍也。隨順者謂此觀智隨
順平等眞如法故。明利者能對治微細慢故。
前四五二地亦同得順忍。除障未細不名
明利。以四地所除解法慢障最麁故。得耎
品順忍。耎猶下也。五除身淨慢。中故得中
品忍。此取染淨法分別慢最細故得上品
忍。故名明利。下品能對治上品所治。乃至
上品能對治下品所治。障治相翻理必然故。
言無生忍未現前者。以七八地上是無生忍
位。此地非彼故云未現。然順彼忍故名順
也。理實初地亦得無生。爲寄五忍以配諸
地。故作是説。謂地前名伏忍。初二三地寄
在世間。名爲信忍。四五六地寄二乘位名
爲順忍。七八九地是菩薩位名無生忍。十地
及佛地因果究竟名寂滅忍。此地是順忍中
上品故名明利。勝慢對治竟。第二是菩薩下
明不住道行勝。於中有二。先就初住地以
明不住行。二作是念下就正住地以明不
住。前地劣故唯正住地方名不住。此地勝故
初住地即明不住。就初住中二。初觀一切
等牒前起後。二大悲等正現不住。論經四
句。初三明能觀之心。後一所觀生滅。此經略
無大悲滿足。然此三心釋作六重。一辨相者。
愍心創起故云悲首。論中以殊勝大悲攝三
世衆生故也。二求果愍至稱爲増長。又上求
佛果名爲増長。論中以於所知縁起令智
清淨。即此淨智爲佛果本故也。三厭離有爲
心。論中觀一切種微細因縁以生厭離。縁
觀細極故云滿足。二明次第者乘前觀空
便念衆生虚妄所纒故。先起悲。以悲念故
求佛果智。以益衆生。次起増長佛智。必由
離過而成。是故末後觀縁生過患終
極。三約二利者。初一利他。後二自利。四約
二護者。前二護小乘。一護狹心。二護小心。
後一護煩惱。五約因果者。初後攝因中一
求果。六約不住者。初一不住涅槃。後一不
住生死中一倶無所住。就所觀生滅中。十
二縁生順生逆滅故云觀世間生滅。此是總
觀。下以十門別觀彼法可知
二正住地中。廣顯縁起義略作四門。一總
明法界縁起。二別辨十二有支。三*料簡分
齊。四正釋本文。初法界縁起略有三義。一
約染法縁起。二約淨法。三染淨合説初中
有四門。一縁集一心門。二攝本從末門三攝
末從本門。四本末依持門並如別説。二淨
法縁起者亦有四門。一本有。二修生。三本有
修生。四修生本有。如下性起處説。三染淨合
説者亦四門。一翻染現淨門。二以淨應染門。
三會染即淨門。四染盡淨泯門。亦如別説第
二別明十二有支者具如別章。第三*料
簡分齊者作三門。一就本經。二約釋論。三
經論對攝。初中本經内有二重。先別明十
觀。後顯名重結。何者十觀。一因縁分次第。
二一心所攝。三自業助成。四不相捨離。五三
道不斷。六觀先後際。七三苦集。八因縁
起。九生滅縛。十隨順無所有盡觀。於中各
順觀逆觀。故有二十門也。謂順觀大
悲不住涅槃。逆觀大智不住生死故名不住
道。前五地中觀四諦染淨。以明不住此地
勝故。唯於染法起逆順觀以明不住故也
 二釋論科者。論主通於此十番縁生作
三門分別。一就厭離有爲心中釋此十番。此
即是前大悲滿足觀。二就深念衆生心中
釋此十番。名大悲隨順觀。此即是前大悲爲
首。三約求佛心中釋此十番。名一切相智
分別觀。此即是前大悲増上。此三與前三次
第不同者。前約生心次第。今約正行次第。
謂先自離過。次念衆生。後求大果。與前別
也。此三門中各觀十番即有三十門。復各
有逆順故有六十門分別縁起觀。三經論對
攝者有二門。一相對。二相攝。先相對者。上
論主但取經中初住地處三心。分別十門縁
起。各具逆順爲六十門。今尋下文彼果分
中。更以三解脱門觀因縁集。即驗通前成
一百八十門分別縁生觀。又釋論主所以不
依經中十門次第解釋。乃更改勢作彼三
門別解釋者。意許經中十門自釋十二縁生
義。已顯現不待釋故。初住三心歴此十門。
義隱難知。須釋方現。是故別作此三門釋。
由此當知。經論合擧。總爲四重釋此縁生。
一一各十。即爲四十門。各有逆順。即爲八
十門。以三空觀之。總成二百四十門。分別
縁生法。應知此意。二相攝者。論初門内開
爲三段。一名成答相差別。此攝經中初因
縁分次第觀。二名第一義諦差別。此攝經中
第二一心所攝中半門觀。三名世諦差別。此
攝經中後八門半。於此三中。初一現妄我
非有。後二現眞俗非無。義理周備故。第二
大悲隨順觀中分十爲四。一名觀衆生愚癡
顛倒。攝十中第一門也。二名餘處求解脱。
攝第二門也。三名異道求解脱。攝其次四
門也。四名求異解脱。攝後四門也。第三一
切相智分別中分十爲九。一名染淨分別
觀。攝初半門。二名依止觀。攝初中後半門
及第二門也。三名方便觀。攝第三門。四名
因縁相觀。攝第四門也。五入諦觀攝第五
門也。六力無力信入依觀攝第六門也。七
増上慢非増上慢信入觀攝第七門。八無始
觀攝第八第九二門也。九種種觀攝第十門。
釋相並準思可知。第四釋文者。釋此十門
即爲十段。一一門中皆作四門解釋。一依經
別釋。二依論。初約厭離有爲釋。三約大悲
隨順釋。四約一切相智分別釋。如是四重
依經及論收攝方盡
就第一段中四門之内。先約經文。名因縁
分次第觀者。此中正現有支無我觀。於中
有二。初明倒執有我妄起縁分。二又作是念
下明迷諸諦理起縁次第。初中有三。一辨
定無我二迷成縁起。三結依位行。初中二
句初言世間受身由著我者。反擧或情明
我非理。若我理有著我順理。應得出世。
既生世間。明我非理。二若離著我即無生
者。順擧解心。明理非我。若理有我。離我違
理。應生世間既得出世。明理無我。二一
切凡夫下明迷此無我起彼有支。於中先
順觀縁起。後逆觀無我。前中隨邪念等者。
是餘經中不正思惟爲無明因也。愚癡著我
者。正是初無明支也。習起等者明行支。由
彼無明迷世因果造於罪行。迷出世因果
造福及不動。謂感三惡趣業。及於人天別
報苦業。皆是罪行。感欲界人天業名福行。
感色無色界業名不動行。三以是行下明
識支。然識支餘論説有二義。一是所引。謂
本識中異熟識種。此取種子。二是能引。謂五
果種子所依本識名爲識支。此是現行第八。
今此文中約後義説。以是行支爲能引故。
引起識中五果種子。令熟至有故云以是
行故起有流心種子也。此爲能引所引一
對。言有流有取心故起生死者。由愛取有
故生生老死。此是能生所生一對。以五果是
名言種子通無流位。*今行所引明非無流
故云有流也。此中無愛字者是略也。四所
謂下辨識生名色等。然有六縁。如世種植。
一業爲地者。望所生報爲増上縁故。如地
也。二識爲種者。五果種子爲彼親因故。如
種子。但以能依種子不離所依之識故云
識如種子。此即擧所依通取能依故也。三
無明覆者。受生時無明迷父母等。如世種
植下雖有地中有種子要須上有土覆。四
愛水潤者。於父母起染愛等心。潤其受生。
如雖土覆要須濕潤。五我心漑者。計有
己身。能有所作如雖濕潤須人漑灌。六種
種見者。以異見網覆令無流法不能
壞。如世種植須網羅護不令鳥雀所損。
言生名色牙者明所生果。謂識入胎時。五
果種子爲無明業引愛取潤故倶熟生果。
但現之有前後。皆前引後起故云因名色
故生諸根等。非謂名色是諸根親因。餘亦如
是可知。三是十二下明逆觀無我。四菩薩
下結位所行並可知。二又作是念下明迷
諸諦理起縁次第。於中亦二。初順。後逆。前
中不如實知第一義者此有二義。一通擧
第一義諦。是十二有支所依之本。明依眞
起妄現有支無體。以無明最初故。先明依
起餘支類。此皆依眞起。二別顯此是無明
所迷。謂此無明由迷二諦造於三行。是故
論經名諸諦第一義也。前段明所造三行。
此中現所迷二諦。文綺互耳。由各爲増上
縁力。引前起後。令相續成立故也。有四取
陰者。但識支有二義。一若頼耶爲識支。餘
識即屬名色支中名支攝也。二若通第六識
亦入識支。即色受想行。此四陰爲名色支
*今約後義故作是説。餘文可見。逆觀中
無作者是人空。無作事是法空。依經釋竟
 第二依論約相諦分別釋中三段内。初門
名成答相差別。於中門別有四。相從爲三。
要攝爲二。總之爲一。四者一擧彼解惑顯
成無我門。二論經愚癡下。經本一切凡夫下
明責情現理三依論經無智下。依經本癡盲
等下名辨相現實門。四不知第一義下明依
實辨相門。二相從爲三者。四中初一名成。
謂釋成無我。次二名答。答現無我。後一名
相。謂依諸諦理立縁生相。要攝爲二者。前
之三門宗現無我故。一處擧釋。後之一門宗
現縁生。依眞起相故。別擧別釋。總爲一者。
謂第一成答相差別也。論云五道中所有
生死等者。釋世間所有生處等也。下開三
門。就初釋成中四句。一總釋成無我。二一
切世間下牒擧經也。即無我義成者。但案
經即是現成無我義。三若第一義下即事
現成無我之義。有二句。一若實有我不成
凡夫過。二若我實有不成聖人*過。何者
若第一義中實有我者定其所取。著我之心
即第一義智者辨定能取也。不應世間生者
正出過也。謂若第一義中實有我相者凡
應是聖。此爲立宗。以有能證第一義中實
我智故。此爲出因。如諸聖者爲同法喩。此
則凡同聖智*過。應無凡夫理既不爾。明
知無我。又聖應同凡宗。因云以理實有我
聖證爲無。違理倒惑非聖智故。如諸凡夫
應生世間同喩也。此則聖同凡倒*過。應
無聖人。理既不爾。明知無我。此壞聖失也。
準前此文欠一句。應云離著我心則應非
是第一義智。無我既非第一義諦。離我之心
豈可得名第一義智。言應常生世間者以
理正徴。若離我心非勝義智應不證涅槃。
常生世間故。前句中凡夫既有第一義智
屬道諦攝。應得涅槃。不在世間。此文現
於無我眞理同前可見。四現示下擧經對
現可知。第二釋答中。謂難在文外故云答
也。有兩難二答。初執情徴理難。情乖正理
答。難云若理實無我。應著無我。云何著我。
既著於我不著無我。明知有我如虚空無
人。豈有計人。立量可知。下答以癡所盲
故。於無我處而執爲我。如目有翳空中見
華。豈可空中有此華也。比量可知。二如是
實無有我下執相徴實難。相不依我答。難云
若當有我可令無明作縁行次第。既云無
我唯爲次第乃至老死。此示現下擧經正
答。由癡造業業行起識乃至老死。如世種
植相生次第。何用我耶。答意如此。於中悕
常爲有。求斷爲無。希求是愛。無智是癡。
煩惱無量。何故偏擧此二種邪。以是有支
根本故。次釋行中三句。一釋邪念。二邪道。
三妄行。以菩薩行有不妄行。故次釋識支
等。先併擧經文。是中下釋以異熟頼耶正是
報體故云示生老死體。又釋種子識爲彼
因故云如來藏頼耶體也。又釋爲生死性
故。謂此識體復能隨順攝持餘支種子。令得
成就能所引生故云隨順攝取等也。罪福
等業爲地。遠釋云。如是住者是色支。如是
生心者是名支。結所生名色也。今更釋
如是住者是識種業地。如是生心者是癡覆
愛潤。此結上四文也。又釋此總標經中我心
灌等。謂作如是安住。生如是心。我是我所
等謂見己爲我。如男子受生見父精爲己
有故爲我所。又見母爲己妻亦是我所。女
人反此。言我我想是慢者牒前我及我所
二想爲慢。自見與父共競女色。謂己得勝。
便起想慢。女人亦爾。言我生等釋見網。謂
遠云。見已唯在此處生。不餘處生故云我
生不生。又云見常爲我生。見斷爲不生。今
釋見己正報以爲我生。見所遊依報名爲
不生。以受胎時或見遊華林或居殿堂等
異見非一故云種種。以見執難捨如網覆
也。下釋逆觀。以縁起法無性故滅。非是智
力斷故名滅。下結前生後。若縁無我。更依
何法。縁相得住。下擧經對現明縁起相依
眞而起。論中無明作業。稱名色者。遠公引
婆沙。名色有二種。一方便名色。二報名色。
若言名色縁識是方便名色。若説識縁名
色是報名色。今既説行以爲名色。故知是
彼方便名色。言彼依止者。阿頼耶識是彼名
色等所依止故。此約依持門説。二名色與
識共生者。是相生義。三相依義。謂識由名
色得起。名色由識得存。下釋逆觀。作者作
事人法皆空。是名結前。云何問後證此眞
諦得解脱。答今擧縁生以辨彼觀故也
第三約論大悲隨順中四段之内。此名第一
愚癡顛倒者。不解無我名爲愚癡。謬執有
我稱曰顛倒。論中初總釋。謂菩薩觀此第
一門十二有支總是癡倒。隨順菩薩大悲之
心故云此事觀故也。下別釋中。先解愚癡。
後一切凡夫下釋顛倒。前中先釋癡相。謂
著我故生。離我不生。擧離不生現著是癡。
次釋癡名。云何問也。無明闇者。以無*慧明
體是闇故名爲愚癡。經怙可知。二釋倒中。
癡盲著我如是倒者。是取我之倒有相有
支中疑惑倒者。是取我所倒。此釋經中無智
求等。乃至盡此一門。皆是顛倒。菩薩觀此。
於諸衆生深起大悲。第四約一切相智分
別者明此十二有支總是一切種智所知之法。
攝十爲九。此初門中前半爲一。名染淨分
別觀。謂著我爲染。離我爲淨。然此一文
具含多意。且擧四釋。謂經中明是妄取我
故起此縁生次第之相。二論家初意。擧此解
惑以現無我。成無我觀。三擧離我不生現
我是癡。順成悲觀。四取此解惑以爲所知
染淨之法。下半門以是依眞起故屬後依
止觀攝也。釋初門竟
第二就一心所攝中亦四門同前。初約經
分二。先明心作三界。是約集起門。後明心
持十二。是約依持門。前中言三界虚妄但
一心作者。此之一文諸論同引證成唯識。今
此所説是何等心。云何名作。今釋此義依諸
聖教説有多門。一相見倶存故説唯識。謂
通八識及諸心所并所變相分本影具足。由
有支等薫習力故變現三界依正等報。如攝
大乘及唯識等諸論廣説。二攝相歸見故説
唯識。謂亦通八識王數差別所變相分無別
種生。能見識生帶彼影起。如解深密經二
十唯識觀所縁論具説斯義。三攝數歸王故
説唯識。謂亦通具八識心王。以彼心所依
於心王無自體故。許彼亦是心所變故。如
莊嚴論説。四以末歸本故説唯識。謂七轉
識皆是本識差別功能。無別體故。楞伽云。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
而轉生。又云。譬如巨海浪無有若干相。諸
識心如是。實亦不可得。解云既離水無別
有浪。明離本識無別六七。廣如彼説。五攝
相歸性故説唯識。謂此八識皆無自體。唯是
如來藏平等顯現。餘相皆盡。經云一切衆生
即涅槃相。不復更滅等楞伽云不壞相有八。
無相亦無相。如是等文成證非一。六轉眞
成事故説唯識。謂如來藏不守自性。隨縁
顯現八識王數相見種現。故楞伽云。如來藏
爲無始惡習所薫習故名爲識藏。密嚴經
云。佛説如來藏。以爲阿頼耶。惡*慧不能
知藏即頼耶識。又云如來清淨藏。世間阿頼
耶。如金作指環。展轉無差別。又勝鬘經寶
性論起信論皆説此義*成證非一。七理事
倶融故説唯識。謂如來藏擧體隨縁成辨諸
事。而其自性本不生滅。即此理事混融無礙。
是故一心二諦皆無障礙。起信論云。依一
心法有二種門。一心眞如門。二心生滅門。
然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勝鬘經云。自性
清淨心。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染而不染。亦
難可了知。解云。不染而染。明性淨隨染擧
體成俗。即生滅門也。染而不染。門即染常
淨本來眞諦。即眞如門也。此明即淨之染不
礙眞而恒俗。即染之淨不破俗而恒眞。
是故不礙一心雙存二諦。此中有味深思
當見。經云於諦常自二。於解常自一。論云
智障極盲闇。謂眞俗別執。皆此義也。八融事
相入故説唯識。謂由理性圓融無礙。以理
成事事亦鎔融。互不相礙。或一入一切。一
切入一。無所障礙。上文云一中解無量無量
中解一等。舍那品云於此蓮華藏世界海之内
一一微塵中見一切法界。又此品下云於一
微塵中現有三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各受
業報。如是等文廣多無量。如上下經説。九
全事相即故説唯識。謂依理之事事無別
事。理既無此彼之異。令事亦一即一切。上
經云知一世界即是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
即是一世界。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廣
如經文説。十帝網無礙故説唯識。謂一中
有一切。彼一切中復有一切。既一門中如
是重重不可窮盡。餘一一門皆各如是。思
準可知。如因陀羅網重重影現。皆是心識
如來藏法性圓融故。令彼事相如是無礙。廣
如上下文説。上來十門唯識道理。於中初三
門約初教説。次四門約終教頓教説。後三
門約圓教中別教説。總具十門約同教
説。上來所明通一部經非局此地。又是約
教就解而説。若就觀行亦有十重。如一卷
華嚴三昧中説。第二依持門中有三。初標
宗。二所以者何徴責。謂小乘中十二有支。三
世次第前後引生。如何説言皆依一心。下釋
云。離本識心一切不成故。於中初總釋三
支。倶唯是識。後別辨餘九亦唯是識。前中
言隨事者隨其行業。於何趣中從中陰内。
起求生愛心故云生欲心。此心起時與本
識中識支種子同時起。至生陰時此求生心
滅。唯本識託歌邏羅等。如種壞牙生等。故
云是心即是識。論經貪欲共心生者。謂第六
識中求生時。貪欲共阿頼耶識同時起故。
中陰未時。貪滅心續名爲受生。彼所造行
變爲境界。謂殿堂等。名爲誑心。以不知
故。取之爲實名曰無明。此是受生無明
非是發行無明。此中大意明受生時。行事是
能引。欲心是能潤。此二於識支前説誑心。
無明亦是能引。以誑故。令取亦是能潤。此
二居後。引潤本識中五果等種生所生果。
現起分位有次第故説名色等。是故十二有
支皆唯是識。識外無物。文意如此。餘文可
見。第二約厭離有爲。就相諦分別者。論
釋此是染依止觀。言二諦差別者。論主意
將所依心體是眞諦能依有支是俗諦故。此
一文名爲二諦。此釋總標文也。言一心
染和合因縁集觀者。釋所以者何下文。謂一
心是眞。雜染是俗。即明此心隨染和合雙
辨二諦。是勝鬘中不染而染等。第三約大
悲隨順分別者。論名餘處求解脱。是諸凡夫
如是愚癡顛倒。常應於阿梨耶識及阿陀
那識中求解脱者。此是擧正現邪言乃於
餘處我我所中求解脱者。此顯邪乖正。以
諸愚夫背正從邪。深可悲愍故。此對治下
擧經顯治可知。第四約一切相智分別
者論。名依止觀。謂分別有支依止有二。謂
依眞性及依心識。此中二諦通是二依。明
是大智所了之法也
第三自業助成中亦四門同前。初約相用
分別。此十二支皆有二義。一明自行相。二
助成後用。謂縁中癡惑是無明自相。與行
作因是助成業用。論經名自業成。問於四
縁中此十二支具有幾縁。答成唯識論第八
云諸支相望増上定有。餘之三縁有無不定。
契經依定唯説有一。愛望於取。有望於生。
有因縁義。若説識支是業種者。行望於
識亦作因縁。餘支相望無因縁義。而集論
説無明望行有因縁者。依無明持業習
氣説。無明倶故假説無明。實是行種。瑜伽
論説諸支相望無因縁者。依現愛取唯業
有説。無明望行。愛望於取。生望老死。有
餘二縁。有望於生。受望於愛。無等無間縁
有所縁縁。餘支相望二倶非有。此中且依
隣近順次不相雜亂。實縁起説異此。相望爲
縁不定。諸聰*慧者如理應思。解云縁起
經説。唯増上縁一切定有。因縁四位。謂二是
實有。一但増愛爲取。無別種故。二有支中
具五果種。望生有親生義。若唯説業以爲
有支即無因縁。二是假説。謂無明*持行種
識爲業種。其等無間縁有三位。一無明望
行。二愛望取。三生望老死。其所縁縁有五
位。於前三位加有望生受望愛。餘之六
支總無所縁及等無間。餘義如別説。二約
厭離有爲分別者。於染因觀内名他因觀。
以前支望後異故名他。前能起後與他爲
因故云他因。各辨行相顯他義。各能生後
顯因義。論釋死支。以不見知令相續者。
此是無明。何故屬死。釋此是死時。無明因
死而起故也。三約大悲分別中四門内。此
當第三異道求解脱。於顛倒因中求解脱。
倒因三種中此文治彼自性因故云不應如
是求。何以故者將欲廣釋故徴也。謂我佛
法中因前支起後支。斷前因故後果不生。
即得解脱。汝説冥性爲因。縱知之何由可
脱。故云不應也。言因縁有支等者。總擧
經文顯正治邪可知。四約一切相智分別
中九門之内。此當第三名方便觀。因縁有支
二種業能起因縁事者。略釋顯之前巧起
後名方便等。餘文可知
第四不相捨離觀中亦四門同前。初約不
相離者。謂前能起後。離後無前。後依前起。
離前無後。不相離故各無自性。無性縁起
如幻現前。此爲順觀逆成一眞理平等觀。經
文可知。二約厭有爲分別。論名自因觀。
無明等自生因觀縁事故者。謂無明生行是
自生因。問無明行異。云何名自。答以行頼
無明無自體故。縁力全攝。非是分故。前
明不即故説他因。此顯不離名爲自因。有
人引此子果之文。明無明支有種子現行
者。非此文意。又遠公以五義釋此文。明子
時是前無明能生後無明。令行不斷。與行
別時。果時是後無明從前生。助成行故。與
行同時等。今尋此文。意只發行無明爲子
時。所發之行爲果時。以行是無明果故。説
無明有二時。問無明望行無親因義。云何
説行即是無明果時。答無明是行増上縁。故
名爲子時。行是無明増上果。故名爲果時。
文中有四。初開義門。二明不離。三顯不即。
四總結同。初中先開。後是中下釋。言子時
令行不斷者。以無明爲行因故有二種義。
縁事示現者。以子時爲縁果時爲事故。餘
支二義類此應知。故云餘因縁分等。二自
因者下釋不相離有三句。展轉釋成初自因
者不相離故。二云何不離。以現見離前支
無後支故。此顯離子無果。故説果爲子
果。三不離無明即成行者此順釋。不離子
無明即成果故名不離也。三若不離下釋
不即義。先顯二過失。後引中觀論頌釋成。
言不即因者以是所生非能生故。不異因
者從於能生生所生故。以果不則因故。
果不斷。因不常。果不異因故。果不
常。因不斷。又以不則故因果倶不斷。不異
故因果倶不常。又亦反此思之。又以則不
離是不則故即不常爲不斷也。亦思之可
見。四自生下總類結同可知。三約大悲
分別者。謂邪見衆生執顛倒因内。自在天
爲衆生因。甚爲可愍。今此文中。顯無明作
行等故對治彼執故爲因觀也。四約一
切相智分別者當第四因縁相觀。有支無作
故者明此有支非直後依前故。明後無性
亦乃前能作後前亦無作。故諸縁起是種智
境界
第五三道不斷者四門同前。初約經爲三
道不斷者。煩惱有二。謂能發能潤。雖諸煩
惱皆能發潤。然發業位無明力増。潤業受生
愛取力勝故。偏説也。以無重發立一無明。
數數漑灌故分愛取。業亦有二。謂未潤已潤
業。在引因愛取未潤初起。造作相顯名行。
業在生因。愛取已潤。近生當果立名爲有。
此約唯業有説。苦亦有二。謂在因與果。識
等五種唯是報因。生等二位但是報果。以就
所引因位難知差別相故。依當果位別顯
五支。謂續生時因識相顯。次根未滿。名色相
増。次根滿時。六處明盛。依斯發觸。因觸
起受。爾時乃名受果究竟。依此位立因爲
五支。果位易了差別相。故總立二支以顯
三苦。然所生果若在未來。爲生厭故説生
老死。若至現在。爲令了知分位相生説識
等五。具如唯識論第八中辨。又此惑業苦三
爲流轉之相。如淨意菩薩所造十二縁論頌
云。煩惱初八九。業二及與十。餘七説爲苦。
三攝十二法。從三故生二。從二故生七。從
七復生三。是故如輪轉。一切世間法唯因
果無人。但從諸空法還生於空法。解云此
辨三道相生顯二無我。廣如彼釋。二約
厭離有爲分別者論名攝過觀。所謂三道攝
苦因苦果。深厭離故也。三約大悲分別者
論名異道求解脱。内對治苦行因。謂邪苦
行但是煩惱業妄想因故。非樂因故。如經
是中無明愛等。四約大智分別者論名入諦
觀。三道是苦集諦故。是大智所知法也。瑜
伽幾支苦諦攝。及現法爲苦。答二謂生及
老死。問幾支苦諦攝。當成爲苦。答五謂識乃
至受種子性。問幾支集諦攝。答所餘支。解云
當五因二果倶是苦諦。惑業五是集諦攝。又
唯識論第八云。皆苦諦攝。取蘊性故。五集諦
攝。業煩惱性故。解云此則苦攝十二。以是
取蘊性。集唯攝五可知
第六分別先後際中亦四門同前。初約經。分
別先後際者。此十二支初二是能引。次五是
所引。次三是能生。後二是所生。於中分別
三際。諸聖教中略有三説。一依此經開能
所引分先際中際。合能所生總爲後際。以
引遠故開之。生近故合也。二依唯識論開
能所生合能所引。是故前十現在。後二未
來。以十因二果分二世故。三生引倶開
智論。初二過去。次八現在。後二未來故成三
世。唯識論等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
與次三或同或異。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
十二一重因果足顯輪轉及離斷常。又由
此三際因果輪迴。人法二我永無所有。二
約厭離有爲者論名護過觀。謂外人與此
縁生道理出三種過。一一切身一時生者列
過名。何以故者外人自徴立過所以。無異
因者釋立過相。以無我異因。何爲不得
五道之身一時並生。二中列名。徴立可知。
無作者故者釋立過相。若無我作業誰受
來報。三中列徴可知。釋中既無有我。誰持
是業令使至果。是故應失。前不受報據前
望後説。此中失業據後望前説。此三下總
牒彰護。謂過現因。別名爲異因。以此答
前三種難故名爲答。亦通取下句。現未果
異。由彼異因云何得有一時生過。又差別
因得差別報。云何乃言有不受報。差別之
報由異因生。云何得有失業之過。下釋文
中。先釋過去内。無明縁行是見過去者牒
擧經文。下釋中二句。初明過因能作現。二
現果由過因。説現識等以爲當來。此中但
説過去因則足。何須復説現爲其當。欲以
因果相屬防三過故。則是見下釋已總結
過去是因義。二釋現在中。言識乃至受見
現在者牒經文。釋中二句。初明現果由過
因。二復能下明過因得現果。現在是彼過去
之未來故云得未來果。三愛取下釋未來中。
先牒文。言復有生者釋從愛取等起有生
死名有生也。問前釋過現皆二世相對。今
解未來何故不然。答以彼過現經中自分
爲兩也。故須相屬以成護過。經中自説愛
取有三從果爲未來。不假論主相屬故不
論也。言一往定者結別前文。以上來所
明是一分三世名一往。理數如是稱之爲
定。下釋展轉三世相生無盡故云復有後
世生轉故也。此説何義下釋前護過有三
義。一汎明業不得果。二擧經明得。三雙
結得不。前中先總擧。由三義故令過去業
不能得報。一或有未作者就過去求愛取
有等。爾時未作故。於現在不得生老死果。
問觀此文。意似説過去無明未作業行。何
因乃云愛等未作。答若無明未作業。何因
乃言過去業。三義故不得報。言或有已作
未得報者就現以求愛取有等。雖已作竟
以未熟故。現在不得生老死果。或得對治
者。若已潤業熟。計應次此未來得生老死
果。或於此生若得聖果者。斷愛取故令
已熟之業則便燋亡不得報。二是中無明下
明擧經三義得報。謂過去既有無明縁行。
故知已作不同愛等。現在既得識等五果。
明知則是業已得果。由現在愛取無聖道斷
令未來生死相續不絶。三是故下雙結中。有
已作是行支。未作是有支。已得果是識支等。
未得果是生支等。聖人已斷凡夫未斷。下正
結護業。既有如是差別。何容有一切身一
時生過。謂有作未作。何縁一時有得報未
得。云何一時。有斷未斷。如何得一時。若爾
下重牒顯示非一切業當受者。是前已斷也。
亦非不受者是前未斷。亦非一時者顯前
作未作得未得可知。若自作下護第二不受
報過。謂自作自受。何不他受。以他不作故。
三離彼三事護第三失業過。謂由離前三
種不得。是故諸業無不得果。故無失業過。
下結可知。三約大悲分別者。菩薩見諸
外道行異道求解脱中計無因等。起大悲
心。觀此縁生。救彼邪執。論言先中際因者。
過去二支是先際。與現在識等中際爲因
故。言及中後際因者。中際愛取有與未來
後際爲因。言中際前後二際故者。於中際
内識等五果分屬前際。愛等三因分屬後
際。既有此因。云何言無。是故結云若無如
是因事則種種衆生果事亦無也。四約
大智分別者論名力無力信入依觀。過去
二支望現有力。望後無力。愛等三支望後
有力望前無力。又釋過二有力。現五無力。
現三有力。後二無力。以皆能生爲有力所
生爲無力。菩薩擧此。化人令離邪入正故
云信入。依菩薩智照故云觀也。言先中後
化勝者重釋成先中後。是力無力化勝是信
入。謂照三際以化衆生。爲種智故也
第七三苦分別中亦四門 初經明。此有支
皆是苦聚。將釋三苦。因辨受倶分別。瑜伽
云幾樂受倶行。謂除二所餘。解云除受及老
死餘十有樂受。以受不與受倶故。老死位
中多無樂故。幾苦受倶行。謂即彼及所除中
一。解云唯除受支餘十一是苦受。幾是捨受
倶行。如樂受説。以老死位多無客捨故。
幾不與受倶行。謂所除中一即受支。以受
不與受倶故。唯識論亦同。次三苦分別有
二門。一理實遍通門。如瑜伽中幾支壞苦
攝。謂樂受倶行支及非受倶行支一分。幾若
苦攝。謂苦受倶行支及非受倶行支一分。幾
支行苦攝。謂所有壞苦苦苦支亦是行苦支或
有行苦所攝非餘二苦。謂不苦樂受倶行支
及非受倶行支。一分。壞苦攝十支全及受支
中一分。謂樂受。除受支中苦受及老死支。苦
苦攝十一支全及受支中一分。謂苦受。行苦
攝壞苦苦苦。皆是行苦。或有行苦非二支
所攝。謂不苦不樂受。是故行苦通攝十二。唯
識第八亦同此説。二隨相増顯門如此經説。
謂初五支遷流相現故稱行苦。觸受二種觸
對生苦故云苦苦。餘爲壞苦者但壞樂名
壞苦。老死支既無樂可壞。何故名壞苦邪。
釋壞苦有二。一樂壞爲苦。望所壞説。二以
壞是苦故云壞苦。此老死支能壞生故。故屬
壞苦也。餘文可知 二約厭離有爲。論主
世諦觀六種之中此當第五。名不厭厭觀。謂
凡夫不厭。菩薩能厭故云不厭厭。此約麁
苦。又二乘不厭。菩薩能厭。此約細苦故云
種種微苦也。以分別此等皆是苦故。及厭
種種麁苦者二乘所厭。菩薩亦厭。又亦得前
細是行苦。此麁是彼餘二苦故。三約大悲
隨順分別者。愍諸外道不達眞理求異解
脱。眞解脱有四。擧正顯邪。一離一切苦
相者涅槃樂徳也。二無爲相者是常徳也。三
離染相者是淨徳也。四出世相者是我徳也。
涅槃經云於世間法自在遠離名爲我也。言
彼諸行苦下辨邪異正。於下四段經文各
配一義。今此當初。言苦事隨逐乃至無色
有縛者。擧此三苦現彼外道求非想等爲
涅槃者。菩薩觀之皆是十二縁生。三苦之法
何有涅槃樂徳之義。故順起悲。四約一切
相智分別者。此當第七増上慢非増上慢信
入觀者。聲聞之人不覺細苦自謂無苦名
増上慢。然覺麁苦非増上慢。擧此令彼二
乘信入大乘縁生微細苦事。菩薩照此故名
爲觀。不如實知下釋成慢相。此之一門前
約大悲以化外道。今就大智以攝二乘。
以文含多意。論主善取故也
第八因縁生者亦四門。初約經。理實無明
望行無因縁義。而言因縁生行者有二義。
一自種爲因。無明爲縁。合説故云因縁。然
隱彼親種顯此勝縁故云無明因縁也。二
但彼増上縁望自増上果。還是親因故。説無
明爲行因縁。餘亦如是。欲明果不自起要
從因縁因縁形奪復各無性。是故言因縁
生乃顯無生。此猶順觀。逆觀一泯非生不
生可知 二約厭離有爲中世諦觀六門
中。此當第六名深觀。此深觀中攝後三門
合成四句。一不自生。二不他生。三不共生。
四不無因生。釋此四句諸論不同。略有五
説。一約破外道。謂諸法不從冥諦自性生
故云不自生。二不從梵天自在天等生故
云不他生。三亦非微塵大種和合生故云
不共生。四亦非無因自然而起故云不無因
生。二約破二乘。一謂諸法不定從自同類
因生故云不自生。二不定從彼異熟因生
故云不他生。三又亦非彼倶有因生故云
不共生。四小乘中許無明支前不正思惟託
虚而起。似若無因。今亦不爾故離無因。三
約法顯空。一果不自起名不自生。二自既
不立。對誰辨他。又他亦各自。皆不成自。
云何他生故云不他生。三自他因果既各不
成故云不共生。四離因縁外無別果法故
云不無因生。此上三重如般若燈論及中
論等説。四約因縁形奪。對法論云。自種有故
不從他。待衆縁故非自作。無作用故不
共生。有功能故非無因。凡諸縁起亡雙
二句已爲甚深。況總亡四句。是故縁起最
極甚深。五約縁起無礙門。但因縁生果。因縁
相望各有二義。一全有力。二全無力。謂因
望於果有全不生。縁必全生故。云因不生
縁生故。二縁望於果亦全不生。因必全生
故云縁不生自因生故。三二力不倶故不共
生。四二無力亦不倶故不無因生。此門有
二義。一據力具有不有義故令相入。謂因
有力時縁必無力。是故由因有力故能攝他。
由縁無力故能入他。會彼縁力。總歸因力
名不他生。雖言不他反顯自生。因力歸縁
不自亦爾。反前思之。以二力二無力各不
倶故無彼不相入。一力一無力相歸故恒時
相入。以不相障礙増上縁寛故一切諸法
無不相入。十忍品云菩薩善觀縁起法。於
一法中解衆多法。衆多法中解了一法。良
由此門故也。二據體有空不空義故有相
即。謂非直因力歸縁。明其相入。亦乃因
體。由縁顯因性空。攝同於縁。何者謂若無
縁則無因故。以生果名因。無縁果不生。
是時不名因。明知此因會歸彼縁爲不自
生。是故縁是有義。無不能攝。因是空義。無
不所攝。因受攝故廢已同縁。縁能攝故攝
因同已。餘因攝縁受*等並準思可知。由
此義故諸法相即無所障礙。上文云知一
即多多即一等皆此義也。是故無盡大縁起
法無礙自在皆從此門而開現矣。此中言因
無明諸行生者。論經云無明因縁行生者。
彰因起果。明非他作。言因縁能生行者
明果由因顯非自作。又以無明是行自因。
故非他作。亦先無行體在無明中後還生
行故非自作。餘亦如是準思可見。此一門
中論主開爲不自不他二句也 三約大悲
分別者。明諸外道求異解脱中。顯彼所求
非想天等以爲涅槃。菩薩觀之。但是有支縁
生之法非是無爲涅槃常徳。是故菩薩隨起
大悲也。四約一切相智分別者。於九門
内以第八第九二門合爲一無始觀。遠公
云。是眞諦觀也。見法縁集。無本性故名
爲無始。今謂因縁起法的無元本依之始起
故云無始。維摩中依無住本立一切法。
同此義也。中際生故後際生者。擧法釋成。
謂此縁生則是不生故名無始。是謂大智所
知之法
第九因縁縛説者亦四門。初約經。是因縁
生縛者。謂此縁起互相縛住不得是生。以
是縛故復非是滅。以一縛字印此法體離
諸分別。然是縁起縛相亦離故。寄言以顯故
云縛説。爲明此縛但在説中。此門顯縁起
法事相。向盡理性將現極微妙處故。論云
隨順觀世諦則入第一義諦。是此門也。釋
文可知 二約厭離有爲深觀四門中。此是
第三不共作。言非二作者。或因爲自。以縁
爲他。或果爲自。以因縁爲他。此二自他倶
不作故。若自他倶不作。何得爲縁生。爲
釋此疑*故云但隨順生。謂隨俗説生。理
實無生。言無知者故者。遠公釋。此別釋非
他。以無我知者能造作故作時不住者。別
釋非自。明彼無明作行之時無行自性。住
彼作時。還起後行故云作時不住也。今更
釋。因正有力時。縁必無力故。不得相知故
云無知者故也。此是因縁不共果起之時
名曰作時。於因於縁的無所住故云不
住。此是因果不共。正作果時。此作不住於
因不住於縁。亦不住果故云作時不住。此
義正是經中縛義可知。三順大悲分別者。
謂諸外道求異解脱。以非想等爲涅槃。菩
薩觀之。但是有支非離染縛。失於涅槃眞
淨之徳故生大悲。故云如是復染生縛也
 四約一切相智分別内。無始觀中名隨順
縛故。謂生滅唯縛。隨順無本故也
第十無所有盡觀中亦四門 初約經明此
有支虚相既盡隨順無所有徹到第一義。
此顯不壞俗而恒眞也。故云無明因縁諸
行生。是隨順無所有。問無明生行是順所
有。何故乃言順無所有。答乘前諸門。次第
至此。顯彼無明正生行時則順無生入理
故也。經意如此。問順觀既爾。逆復云何。答
生既性盡。則所有無所有。倶離故云隨順無
所有盡觀説。説義同前。思取其意 二約
厭離有爲中名。第四非無因作。隨順有故。
何故經中順無。論名順有。釋經意以縁歸
理説。論意以性從相説。各現別義故作是
説。又釋論中順有意顯無生。是故與經意
亦不別。下別破無因。一縱破謂應常生故。
二奪破謂恒不生故。三此非佛法下呵詰破。
謂説無因最大邪見。若爾下結非無因。是
名下釋説總結。言相諦者。相是前成答相
也。諦是前二諦差別 三約順大悲分別者。
謂諸外道求異解脱以爲涅槃。菩薩觀之。
是十二支三有之法。隨順有求。妄取無色
以爲解脱。失於出世涅槃我徳。菩薩愍此
順起大悲 四約一切相智分別。此是第九
名種種觀。謂三有相別各多類状故云種種
也。隨順下釋現其相。此是三有世俗之境。大
智照此故以爲門。上來別釋十門竟。二如
是逆順下總結十章。既云逆順十種。明知前
十門中皆有逆順。前文中有無逆觀者是略
故也。一有支行列。二攝歸一心。三力用相
生。四前後相屬。五三道輪還。六三際因果。七
三苦過失。八從因無性。九似有若無。十泯
同平等配結前十文。皆可見。釋不住道行
竟。第三大段彼果勝中。文別有二。初行果。
後位果。前中論分有五。初得對治行及離
障。是前勝慢對治果。二得行勝。是前不
住道行果。三得三昧。望前治勝以説果。謂
前修三脱以説對治。彼治轉増名三昧勝。
四不壞心者望前離障以説果。由滅障故。
三昧之心不可破壞。名不壞心。五自在力
者望前修行以説果。謂依前修行上進無
礙名自在力。下別釋中釋此五則爲五段
 就初文中二。先明治勝。後顯離障。前中
釋三解脱門義略作五門。一名體。二行相。
三治障。四攝行。五差別。如別説。言是菩薩
隨十二因縁下正顯於前十門有支皆有
如此三空觀門。先明空門。論中分三。初見
衆生無我。二自性空者見法無我。經中略無
此句。三彼二作無。以見無作者故。謂前二
句顯二我體空。後一句現二我用空。亦即前
是無我。後無我所。言如是下結可知。二言
滅此事下明無相門亦三義。一滅障者觀
彼有支自性滅故云滅此事也。問此與前
無我何別。答前就諸法以明無我。此中欲
遣能取相心故不同也。二得對治者常解
脱現前。經中略無此句。三念相不行者見
因縁處。無少法相可生故云餘不相續。遠
公云。此三中初滅障者取性心亡。二得理爲
治。三取相心滅不見少法生故。離分別取
相之心。前滅取性不同凡夫。今離取相不
同二乘。三知此二下明無願門亦三。一前
二則是無願所依故云依止。二更不樂有者
顯無願體故云體性。三唯大悲等勝出二
乘故云勝也。二菩薩修行下明離障勝。初
離彼我等是空門所離也。二離有相者
是無相所離也。三離無相者是無願所離故
云離有無相也。以不取無相故説無願。
餘經云以無相故無所願求。此之謂也。論
中如是次第。於五地下擧劣顯勝。初擧五
地顯此空門離我之勝。此文是倒。若正應
言以十平等深淨心故遠離也。則遠離四
地身淨我慢。今以深空滅彼二我故此勝
也。二擧四地離障現此文中離作受勝。三
此六地等擧此地初十平等處破有無等。顯
今地滿無相無願破遣有無一切蕩盡。故云
勝也。第二悲心下明修行勝有二。初正修
行。後顯修勝。前中亦二。初發勇猛修行者。
謂始修決絶也。二菩薩如是知下明丈夫志
修行者謂果決修終成。前中亦二。先修行
心。謂以三空觀彼有支。愍諸衆生處而不
覺故云悲心轉増。由悲増進是利他心。未
滿菩提等是自利心。下明修行勝。於中二。
先修智不著有爲。後化衆生下修悲不住
無爲。前中亦二。先知後厭。就知中煩惱業
生。合散具闕有増有減。二既知此法有是
過患。則生厭離不應令合故云我知有爲
等也。是故論云知有爲法多過遠離生業
煩惱等。下修悲化衆生可知。二丈夫志行
中亦二。先智。後悲智中。論名厭對觀者。有
爲名對。見多過觀者重釋成也。滅對者明有
爲性滅故云無性等也。與大慈等明修悲
可知。二則得無礙下明修行勝。於中二。先
勝相現前。論云智及大悲勝隨順者。牒前
二行之中各有悲智。能上順也。依不住道
無礙般若現前者。明依前悲智不住之道
令佛地無礙智光現前。知有爲涅槃平等者
解智悲不住所以也。不共住者解不住義。
謂智不共有爲法住故云而亦不住等。又
悲不共無爲法住故云亦不住其中等。彼
助道行不滿故者釋不住所爲。爲滿智助道
不住有爲。爲滿功徳助道不住無爲。故
云欲具足等 第三菩薩住現前地下明
三昧勝。於中二。先明空定後明餘二。前
中先擧十空上首後結多門。此中一萬論經
名百千萬也。前十空中論攝爲四。一觀是
觀解。二不放逸者依解起行離過爲名。三
得増上*者因修成徳得上功徳。四因事者
依徳起用。三昧是大用本故名因事。初中
除第四三昧。餘五名觀。一生空觀。二法空
觀。三合取二空名第一義。四依本識觀二
種如來藏中。是空如來藏。故云大空。五觀
七轉識。不離如來藏。和合而起。皆無自體
故云合空。楞伽云。七識亦如是心倶和合生。
又云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此之謂也。二
不放逸者。分別善修是自分也。修行無厭是
勝進也。二修滿足故云究竟。三得増上功徳
者。勝徳依空生起現前故云生空。四因事者
餘三三昧。一依此空定令智障淨。因是事
故名如實離妄也。二依空起悲不捨衆
生。是故論經名不捨空。三依空三昧。願在
諸有遠離染著名離分別。然隨順有離不
分別。餘文可知 第四是菩薩住現前下明
得不壞心果。十句中初一總。深心者深徹難
動。論經不壞心謂堅固不退。餘九爲別。一
於理信觀。二行堪受調。三於甚深祕密之
處能不驚怖。四自分不失。五勝進無歇。六
不嫉他徳。不破己戒。二行普淨故云廣心。
七慈普益生。八求上地智。九巧化衆生
第五如是等心下明自在力勝。於中三。初總。
次別。後結。總中如是等心者得般若也。轉勝
増長者行力勝也。隨順菩提者能深入也。勝
力有九。就總開別。一下伏力。二上解力。三
捨小力。四信深力。五摧魔力。六治惑力。七遍
治力。八巧化力。九治障力。並如論辨。三是
菩薩下結可知 第二菩薩住現前下明位
果。於中三果同前。就調柔中三。初調柔行
内聽受正法。如説行者論經得三昧*慧光。
釋以得義持能如説行。因彼事者因彼義
持事。是故説此。依勝三昧得奢摩他。是
前如實三昧也。毘婆舍那是前智*慧光明勝
也。行行已憶持者能持彼行故。所錬淨中
言是人乃至明淨者。解脱彼障釋所*錬
淨也。證彼義故釋知佛法藏。釋喩中。出世
間智増上者顯證智體淨也。光明轉勝者示
現用勝以顯體也。以教智光勝顯證智亦
増上也。乃至以方便智等者釋合喩文也。
無礙般若是佛智光明也。方便是前不住道
智也。二釋教智淨中。前地取月輪喩故小。
此地取月光喩寛大故勝前也。隨順四流
是魔所行故云魔道。此名惡魔。是彼魔道。
三是名下結説相。攝報願智並準前可知。
第三大段重頌分中三十九頌分五。初三頌
前十平等法勝慢對治。二有二十頌不住
道行勝。於中初一頌前初住地心。總觀縁
起。二有五頌初因縁分次第觀。三有二頌
一心所攝觀。四有二頌自助成。五有一頌
不相捨離。六有一頌三道不斷。七一頌三
際差別。八一頌三苦差別。九一頌超頌第九
生縛觀。十有一頌却頌第八縁起觀。十一
有一頌半頌第十隨順有盡觀。十二有二
頌半頌結十門名。三菩薩如是下六頌半
頌彼果勝。於中初三頌對治勝。次一頌半
頌修行勝。次半頌三昧勝。次半頌不壞心
勝。次一頌自在力勝。四供養下八頌半位
果。於中初四半頌調柔果。次四頌攝報果。
略不頌願智果。五末後一頌歎深結説。釋
第六地竟
第七遠行地者。釋有三。一約功用後邊。
攝大乘云至功用行最後邊故。世親釋云。謂
此地中於功用行得至究竟。雖一切相不
能動搖。而於無相猶名有行。二約二義。解
密云。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與
清淨地共相隣接故名遠行。解云無缺無間
遠於前六隣接淨地近後第八。三約三義。
成唯識論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
乘道故。故名遠行地。此同十地論。金光明
云。無流無間無相思惟解脱三昧遠修行故。
是地清淨無障無礙名遠行地。莊嚴論云。菩
薩於七地中近一乘道名爲遠行。問誰是
遠去。答功用方便究竟此遠能去。由此遠去
故名遠行地。十住論云。去三界遠。近法王
位故名身遠地。仁王經名遠達地。二來
意者亦有三義。一前寄二乘合顯菩薩次
第轉勝。是故須來。二於無相觀前地未純。
今此進入純無相。是故*須來。三前功用未
滿。此地中滿。是故來也 三所離障者
地論離細相習障。解云以第六地有相觀
少名爲細相礙。於第七純無相觀故以爲
障。唯識論云。細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倶生
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彼障七地妙無相
道。入七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七地説斷二
愚及彼麁重。一細相現行愚。則是此中執有
生者猶取流轉細生相故。二純作意求無相
愚則是此中執有滅者尚取還滅。細滅相故。
純於無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
解云以所知障執於縁起流轉之生還盡之
滅。細於前地所離四諦染淨麁相故以爲
名。問此後一愚正迷還滅細相。何以不
還滅愚。答此愚有二用。一執還滅相。二純
作意求無相。且依後義立名。又釋相有
二種。一有二無。取無之相名爲細相。若依
此釋。求無相則是愚。梁論名一向無相思
惟方便無明。金光明云。一味執思惟欲斷未
得方便無明。諸餘聖教可準通釋 四所
證者。依攝論證得種種法無差別法界。世
親釋云。謂於此中契經等法雖有種種差
別安立而無有異。無性釋云。如契經等種
種法別。此不如是。唯識云。法無差別眞如
謂此眞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故。解
云謂此眞如雖教法中名爲法界及實際等
安立多名。體無別異。故立斯名。又釋以本
從末眞如流出種種教法。以末從本種種
教法皆歸眞如。此與三地各證一義。又釋
教法隨機種種安立不失平等一味之法。是
此所證中邊論云。第七地中所證法界名種
種法無差別義。由通達此知法無相不行
契經等種種法相中。諸本攝論同。五所成
行亦三種。謂一十度中當方便善巧行。二當
地成就雙行無相行。謂則空方便智發起有
中殊勝行。三學無功用行如此下文説。及莊
嚴論第七住雖行功用。而上參一道多住
無相故。六地別果。梁論通達種種法無別
法界得一切法無相果。金光明七地發心得
如意三昧。當地行果位果如文 第七釋文
者亦三分同前。初讃請分中有十四頌分
五。初三天衆供讃。二有一頌天王供養。三
有一頌半餘天王等歎法作樂。四有七頌
半天女讃得。於中初二頌半歎佛身業利
益。次一歎佛語業利益。次三歎佛意業利益。
次一歎已默住悕聞後地。下一衆首請説
第二正顯地體中。論分爲五。初一趣地方
便是加行道。次一初住地是無間道。次一正
住地是解脱道。次一義該始終説在正地。
後一地滿是勝進道。初言樂無作行對治者。
前六地中受著三空名樂無作。此地隨有
不著於空故名對治。此是地地皆捨修法
也。二彼障對治者。前加行雖治前地樂空
之心。以其有量有功用故則後是障。是故
初住地中修無量無功用行。以爲對治故以
爲名。三雙行勝者。垢障既除。止觀倶運。四
前上地勝者。此地功用過前六地勝後三地
故立斯名。五地滿足故名雙行果。下廣釋中
 就初分内有三。初結前擧後勸修趣入
二正顯行相。三結行功能。初中論云彼菩薩
乃至非起増上行者總擧前地樂無作障。下
明能治。謂方便者不捨衆生。法無我智對
治攝取増上行此治於無作行中生樂心也。
起十妙行者發起殊勝行。此殊勝行於出
世間及世間増上行更無勝。即初二三地是
世間。四五六地名出世間。彼行劣此。故云
勝。勝猶妙也。下別釋十行。一一皆有即空
方便慧發起有中勝妙行。此中十行論攝爲
四。初三各爲一。後七爲一故爲四也。此中
初句同論經第二句。謂即三空而起四等
故也。論言護惡行因事者擧方便智。謂慈
不惱生名爲護惡方便。與此爲因故名也。
言如是下明發起妙行。以即空起悲故名
不妄行等。二隨諸佛下明財及身勝。因事者
擧方便智。謂菩薩無盡財果無礙身報。由不
滯寂福行所成故。説方便爲彼勝因。隨所
須者是財也。隨意取者是身也。謂隨意受生
故財身重牒因集功徳故也。三常樂思惟下
明護善因事者。以方便智攝護善根。令得
生長故以爲因。下明發起勝行。言得彼勝
因増上者牒前起後。言功徳増上等者正
現勝相故云廣集等也。論主判意前以三
句屬自利行。後七合爲利他行。同名攝衆
生因事。倶以方便智爲攝生因。七中初一
隨物受生。次二化令離障。下四攝令住善。
初中願力受生作彼上首。何故唯作上首以
得衆生隨逐受化。故云遠離三界等。二畢
竟下令離煩惱障説對治故者。雖照性
滅而不礙説治。能滅大小二惑故名煩惱
隨煩惱等。常自滅者明不礙性滅也。三隨
順諸法下令離智障故云爲滅四障。如五
地中隨世智處説書論等四障應知。四一切
佛國下明爲物嚴土集起法會。餘經云雖
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
諸群生。此之謂也。五知一切佛法身下明爲
物現於正報三業。先辨身業。既法身離相。
何故現色。爲與衆生作五縁生福。一見。二
聞。三親近。四供養。五受法修行故也。六知
諸佛音聲下明語業。爲生轉法輪故。七知
諸佛下明意業窮照爲諸衆生隨問能釋
故也。三是名下總結勝能。上來釋妙。下釋
方便智。論云此十發起勝行共對者。明共方
便智對。謂於空不著名方便智則空之有
名勝妙行。今明釋方便智也。攝取對治者
明不礙空而起有行。故此有行方能對治
樂空之心。還爲方便智所攝。故云攝取也。
下略擧初二句經。對以顯之。餘類可知
第二是菩薩住七地下明彼障對治有二種
相。一修行無量者。前樂對治。有量爲障故。
修無量以爲對治。二修無功用行者。前樂
對治作意修習功用爲障故。修無功用而以
爲治。先明修無量中二十句。攝爲十對一
一對中皆先明境界無量。後明佛徳業無量。
或要攝爲五。初一衆生界無量。二世界無量。
三有兩對明法界無量。四有三對明調伏
界無量。五後三對明調伏方便界無量。亦同
上文五海可知。論判此十。總爲攝生故云
隨所作利益。以調伏界中分二問故。攝十
爲六門也。初二可知。三以何*慧者。以
法界中二句難可別問故。就能知智問
之。四以何心者問調伏界欲樂心也。五以
何行者問調伏中所起志行。六置何乘者問
調伏方便無量。以此差別下總釋。是中下別
釋。於無量衆生釋初句。無量化業釋後句。
以入所化無量故修於能化無量化業。以
能化中佛化最極故偏擧之。菩薩修入佛
廣化業名修無量行。二乘生住何處者。於
無量世界中令依清淨國土故云入無量
世界等。又以諸世界中佛土最淨。菩薩修入。
令物依之故名修無量行。下並準此。三以
何等智中二句。一知善惡三性等法。謂無量
種種法界釋差別法也。智慧覺釋佛智得
道。二知三世差別之法。謂無量劫數釋上句。
通達三世釋下句。亦入智覺會同前句合
爲一門。四以何心有三種事。一知欲。二知
根。三知起行心。若約能化如次現身口
意。初云有衆生信種種天者釋衆生欲樂差
別。言身心隨同行者釋入佛色身。若正應
言身隨彼心同彼行。説法令其信入佛
法故云入無量衆生欲樂等。二知過去心習
軟中利根者釋上句。謂根器宿成名過去習。
三品不同名耎中利。如應説法者釋下句佛
音聲等。故云入無量諸佛知衆生等。三以何
行者此一文亦是入六中第五。亦是第四
中後一攝。以此同是化衆生事故二處辨也。
言隨衆生心者釋上句也。説對治者釋下
句。謂佛智爲能治故也。故云入無量衆生
心心等。六置何乘者。於三乘中如次三句
各顯示一。皆上句所化。下句能化。並可知。
二菩薩作是念下明修行無功用行。於中
二。先明觀解方便。二如是智*慧下正顯修
行。前中亦二。先擧修行無量中。諸佛如來
無量境。二如是勢力下起趣求意。言不以分
別者。論經自然不以分別等。論釋自然者
自性勝無分別故。謂八地已上無功用心名
自然等。以純熟任性能起善行故名自性。
依彼能起佛境勢力。是故修習也。以分別
心不能亡縁等照法界。所以不成。要以無
分別不取相故。成無分別。即是無功用也。
正修行中修大方便*慧者。是前十種方便
智也。何故前以爲障。今復爲治。釋汎論障
治有二。一是染障翻離名治。二是生障修
熟名治。今約後説。但前者始修力勵而起
功用故障。今此數修純熟故治。若爾與八地
何別。釋此中修學無功用不同八地也。安
住等者明因修行立。以不動故者釋成。以
行堅不退故名不動。非是八地不爲功用
動耳。第三常起種種下明雙行分。於中有
四。一二行雙無間者。内證行熟止觀倶現名
二行雙。外修常續名爲無間。上是自分。下三
是勝進。二始起信心。於上決定名信勝。三
依信起行。行有義利。義勝名大。起修稱
作故名能作大義。四行熟成徳名菩提分。
就初門内三。先常起乃至無礙者。總明二行
雙現無礙故。論云一念中奢磨他毘婆舍那
二行現前故。言行住等者正顯二行無間常
起。論云一切行中。彼修行時無間不斷不息
行故。不斷者非令停絶。不息者非暫休廢。
故云無間也。三離諸陰等者結離惡住善
也。二常不遠離下明信勝。彼無量智中殊異
義。莊嚴相現前。專念故。謂於佛境依正專
念信向故云常不遠離等也。三是菩薩下明
能作大義。於中二。先總*標。二何以下別釋。
別釋中先釋能具之智。後釋所具十度。前
中二。先徴責云十度行廣何故念念能得具
足。釋以大悲者廣心也。修習等大心也。以
廣大心念念現前是故能具。二十波羅蜜者
下別釋所具十行。謂一念之中捨己善根與
諸衆生名爲檀度。即此念中能息煩惱。名
之爲戒。慈悲相應不損名忍。進求無厭心
無異念忍法。無生巧起此行。大願轉増。異
論不壞。妙達所宜。是故一念起一施時即
具此十。餘念念中相續不絶。雖前諸地皆
欲修此。到七地中方得成就。論釋後四。
釋方便中。起無量智事者釋方便體相。以
是下釋方便功能。謂以方便能起施等無
量行時。能以願力具足攝故。二起上上智
者釋願體相。以是下釋願功能。謂以願功
能起上上智。以此智能起彼施等令上上
行生。皆攝取殊勝故也。三魔等不壞顯力體
相。以是能離施等障者是力功能也。四如
實知法者顯智體相。以是下明智功能。謂
由智力顯施等差別。以化衆生故也。四如
是念念下明菩提分差別有四種。一依大
乘行者謂十度自利故也。二依化衆生者謂
四攝攝生故。上二攝善行。下二離過行。三
依煩惱障増上淨故家。菩提分解脱門者。何
處住者對家問也。以何等門問解脱門。何等
修行得淨問菩提分也。經中略無四家句。
一般若能照二諦是所照。三惑滅。四苦盡
四一切助下依智障淨。以離無明。令覺分
圓滿。第四解脱月下明前上地勝差別。於
中有二初明勝前六地。後明勝後三地。就
前中二。先問後答。答中先總後別。總中先標。
次何以故下釋。謂既諸地齊具。何故第七獨
名爲勝。下釋中以此地中功用行滿故云
功行具足也。能入第八無功用道也。通謂
五通。明後地業用。智是八地證智。如前修
無功用行處説。道是彼因即此地也。下別
釋勝相中。論主先總問起。云何此地中方便
行滿足者。方便行是功用行。彼餘下總擧以
釋。謂世出世擧前六地。更起殊勝行。擧此
第七。是故下結勝過劣。初地願力縁遍滿
眞如名爲大法。二地戒除心惡。三地求於
佛慧。以益衆生名轉増長得。四地智光名
得法明。四地入出世道。五地還能隨世。六
地入深縁起。上六各是一行中具一切。今此
地中一切中具一切。故過前也。論中下地増
上等是結前也。云何下生後也。修行下略顯
也。智方便是前方便慧。菩提分是前所起菩
提分行。於此地功用行滿總結滿也。二何
以故下正顯勝後地。於中二。先明此勝過。
二解脱月下因辨諸地染淨之義。前中先責。
意既云此地菩提分勝故得名勝。此勝於
後有何業用。下釋中先法次喩後合。初中慧
所行道是雙行之道。以是力下正顯勝相。謂
以此勢力令八地上任運之行自然成就
更無加行。二世界者無功用位如淨世界。有
功用位如染世界。隔位難超故以爲喩。又
釋前六地喩之以染。後之三地喩之以淨。
唯第七地名染淨位。以能越染到此淨處。
既染由此越。淨由此到。是故此地極爲要
勝。合中言行雜道者是染淨道也。論經名
染淨世界據此義也。二解脱月下因辨諸
地染淨之相。於中先問後答。答中二。先通
明諸地染淨之相。後佛子下別約七地以明
染淨。前中有法喩合。法中先總標。次徴責云
前言是染。今復云淨。此有何義。下釋以
迴向菩提名離罪染。論經中有二句釋。一
向菩提是大心故名離染業。二隨道行如是
深心故名離煩惱。喩中二。先擧輪王喩。
七地未名純淨。後擧梵王喩。後三地乃名
爲淨。合輪王中五句。一菩薩如是以合輪
王。二從初地來乘等合乘寶象。三知心煩惱
合知貧苦。四不爲所汚合王雖無苦。五不名
爲過合未離人。合梵王喩準釋可知。二諸
佛子下別明此地染淨相。中亦二。初明此地
離障勝前故云過貪欲等。二明此地形前
望後得名不定。以不能常在純無流觀。是
故將出觀求佛。以爲煩惱也。第五從菩薩
住七地下明雙果分。理實此果通前諸分。
以彼雙行是正地相故名彼果。論分爲四
一業清淨者是前彼障對治家果。二得勝三
昧者是雙行家果。三過地者是前上地勝果。
四得勝行者是前樂無作行對治果。以彼方
便及起勝行滿足在此故也。就初業清淨
中有四。一戒淨有二。一就具明戒故云成
深淨身等。二約行明戒。謂斷惡修善故
云所有不善等。二又世間下明世間智清淨
勝。三於三千下明得自身勝心行。二平等無
與等者謂深心及妙行爲二也。四是菩薩所
有下明得勝力。言禪等現前勝者略釋。謂
等取神通等也。禪是四禪。定是滅定故。云
寂滅樂行故滅定。三摩拔提此云等引。謂平
等引生諸功徳故。餘文可知。二能入下明
三昧勝有二。初別列十門。二總結多類。前
中初五起解分別。後五成行分別。前中一
依未觀之義。伏心令觀。二依已觀之義。重
更審思。上二知理法。三由義持力。依一句。
解無量義進益心慧。四由文持力。依一
義。説無量名故能分別義也。上二知教法。
五依通一切五明處智。此知事法故云如
實分別。後五中初一煩惱障淨顯其行深。後
四智障淨顯其行廣。初中以眞如觀堅固不
壞故治惑障。後四治智障中一勝功徳障
者。謂不能發起智通勝徳故以爲障。對治
可知。二不能具起無礙法界自在業行故
以爲障。依定起此故以爲治。三於深上佛
法怯弱障者。謂如來所説深玄之法。情礙不
入故以爲障。對治可知。四不住行障者。不
能寂用無礙倶行故以爲障。經對治中。背
二種生死向無住涅槃故名也。三是菩薩下
明過地。於中有三。初行修善巧過。二作業
廣大過。三行修勝入過。就初中四句。一巧
智。二深悲。三過聲聞等。對下彰出。四趣佛
智地對上彰入。謂此能入八地已上法流水
中。止觀倶現。任運流注入佛果海故名也。
二是菩薩住是下明作業廣大過。於中二。先
正現過相。二彰其分齊。前中亦二。先對下
彰出。過二乘故。論云無量三業。無相行
者入定遠離相無量。聲聞縁覺亦有淨業遠
離。相非無量。不能利益一切衆生故。此釋
過二乘。復次此無量勝餘下地者。此顯過
前六地等也。二是菩薩清淨行下對上明入。
謂得八地無生忍光相故能照明也。二彰
過分齊中。先問後答。*解脱月執前同後難。
剛藏簡後異前答。答中法喩合。法中縁大
法者觀察攀縁佛果大法也。以四五六地
寄二乘位。此地出彼故説爲過。理實已前
非不過也。論云方便行盡念觀住故者。方
便慧及殊勝行滿足名盡。於上境界念觀相
應故名爲住。三佛子下明行修勝入過。於
中甚深者。遠入故者。能上入也。遠離者。彼
障滅者。離前障也。釋無行可知。言身口
等者。論云聲聞辟支佛雖離彼相業不如
是。得少爲足不求上行故。謂二乘雖亦
離相業用不如菩薩。以少爲足不上求
故。餘文可知。四解脱月下明得勝行。於中
二。先明三摩拔提勝行。謂在空不住故。二
發起勝行。謂起殊勝行故。前中先問後答。
答中從六地等明得法分齊。今此地等辨勝
過劣。於中有法喩合。法中先總明得而不
證。後是菩薩成就下別顯。以不捨衆生即
寂起用故云成就不思身等。喩合可知。二
菩薩如是以大願力下明發起勝行。經中十
句。論攝爲八。以後三句合爲一故有八種
行。共對治攝者。謂此八行皆共所治倶而不
汚。又障共能治治行常立。如是深樂涅
槃現身生死。以能所治倶名共對治。二門
互收故復云攝也。初中願力智力是能發起。
從禪等明所起行縁。雖深愛等正明所發行
相。一起功徳行隨順世間門。謂現世間増
修徳行。二既現世間以何等身。謂上首之身
方能攝故。三既在世間豈不被染。以願力
取有故無所染。四既在世不染。爲不同
世行故不被染耶。釋云不爾。示有妻子。
名家不斷。在此熾然而不爲燒。五非直如
上同凡攝化。亦乃能轉二乘上入佛智故
名入行也。六示資生行。謂飮食資身。睡能
資神。皆順生死。是魔境界。七示有衰退老
病死。三是魔所行。上二轉魔行。八轉行者
轉諸凡夫煩惱之行。所轉煩惱不出三種。
謂見愛無明故有三句。初化轉諸見。謂外道
著見名爲見貪。化離名轉。二化轉無明。謂
智不能達世及出世。名爲障礙。化離名轉。
三化轉貪結。菩薩現受勝妙樂具。過天龍等
處而不著。令彼見已生尊心。各令捨已
所貪五欲故名*攝取轉彼貪心。又釋此三
亦是菩薩自行常正。謂明菩薩處邪恒正。居
礙。不礙。在貪不貪。倶皆名轉。下明位果中
三果科釋皆同前説。能練行中言護持佛法
者。論云於三千界得爲大師故能護法。次
二句釋師義。方便行滿者功用行。修自行
勝故。守護上首利他行勝故堪爲師。所練淨
中言愍衆生故法忍轉淨者。利益衆生法忍
轉顯。此地釋名應知者。謂利生是有中殊勝
行。法忍是空中方便智。此二雙行名善修無
相行也。言善根轉勝者。修行功用盡至故名
遠行。言盡至者是功用究竟義也。喩中衆寶
嚴金者。示現一切菩提分法方便行功用滿
足故也。釋教智淨中日光如前地説者。前
地取月光勝月輪。今取日光。不取輪義同
前地月故指彼也。此地勝者日勝月故。餘
文準釋可知。第三重頌中四十四頌分七。
初九頌前十妙行樂無作行對治分。二有三
頌彼障對治分中無量行。略不頌無功用
行。三有六頌雙行無間分。四有十一頌前
上地勝分。五有八頌雙行果分。六有四頌
位中三果。七末後一頌歎勝結説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三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四盡第十地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第八地七門同前 初釋名者。不動名亦有
三義。一約一義。攝論云。由一切相有功用
行不能動故名不動地。無性世親並同此
釋。無性釋意。第七地中行動相不動。此中行
相倶不動。二約二義。金光明云。無相正思
惟修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令動故名不
動。三約三義。成唯識云。無分別智任運相續。
相用煩惱不能動故。梁論三義亦同此説。
解深密經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行中
不爲現前煩惱所動故名不動。十住論云。
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願故名不
動地。仁王經名等觀地 二來意者亦有三
義。一前之三地寄同世間。後之四地寄三乘
法。第八以去寄顯一乘。莊嚴論釋第七地
云近一乘故。梁論亦説八地以上以爲一
乘。解云從前三乘差別之位進入一乘。是
故來也。二前位雖得純無相觀。要待加行
作意方證。今此純熟不待加行。任運現前
故次明也。三前通分段。此唯變易。是故來也
 三所離障者依地論離無相有行障。唯識
云無相中作加行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
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
相觀少。於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
七地中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由
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
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故。若得入第
八地時便能永斷。彼永斷故得二自在。由
斯八地説斷二愚及彼麁重。一於無相作
功用愚。二於相自在愚。今於相中不自
在故。此亦攝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純無漏
道任運起故。三界煩惱永不現前行第七識
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生空智果不違彼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