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規 (No. 1732_ 智儼造 ) in Vol. 35

[First] [Prev]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菩薩於三世間處示現自在。上文即是第二
門也。第三有一百五十四明法旨深群情
莫曉。引喩類答。上來正答創基建立。善根
行徳義顯於此。而位次言之。蓋是外凡始
起發心之行。然經文所辨。乃云十地終于
入佛境界無上菩提滿足佛事。言状矛盾。
其故何也。如究其實。當是一乘通宗行要。義
興眞本而不捨於世。鑒徹玄源曠周法
界。妙絶情卑功顯無外。體無不融行無不
在。先後莫二旨在一味。故果無異因之果。
因無異果之因。而因果之稱寄顯於縁。其
縁乃差殊流同軼虧盈自彼。於我無爲。是
以據其所學以彰發軫之迹。功成有在。而
法通行局。事顯常儀。或有鑒眞。故須明簡。
圓宗之致鏡曜玄眞勝出言表非思量境
界。然矣而淺識情滯。旨玄難測。反於視聽。
封教守詮益増情惑。自非假況以擬導達
其心。無由取信。故擧近事以鏡玄趣耳。
文有二。初二總擧龍神佛等不思議事。次今
説下廣示喩説有二十事喩。一徳行深廣相
形喩。二實徳離非喩。三持法明了喩。四辨才
令喜喩。五善用令喜喩。六縮大増小喩。七定
用自在喩。八變化自在喩。九勝徳仇怨喩。十
利生廣大喩。十一安生除怖喩。十二隨機應
現喩。十三攝行自在喩。十四解脱自在喩。十
五知法速疾喩。十六無礙成事喩。十七順法
令喜喩。十八明了増機喩。十九擧下成上喩。
二十窮源自在喩。如我説諸譬喩者第四勸
發修行文有二。初四辨能説難。次七明信者
難。次十借喩況難有五事結歎勝妙。而所
説既玄。其眞趣義興成感應之聖心故。次第
三六偈明於瑞相讃説摩頂等成説善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第一
之下
 乙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
方軌卷第二之上
 終南山至相寺沙門智儼述 
  第三會佛昇須彌頂品第九
四門同前。一釋名者。佛者化主。昇者上進。
須彌者妙高山。頂者居勝尊上也。問何故
此下四會在天説者。答徳行位成。除障淨勝
故在天説耳。此答前十住位問也。二來意。
何故來者信故解也。此初辨會來意。又何故
會來。既報體成已。次須起化赴機故來也。
因此略料簡教興所表。今諸會但不捨離
本處。即表起行成報體堅固不移也。而往
諸會即表起用隨機。此釋約修行體。若望
生解起信門即顯行位増微耳。又解文中
約佛起用赴機以解者即善知識力也。若
約分位等解者即約自修行解也。可思准
之。又此會已下四會並位相増。與前信行
少別。於三乘一乘法義亦須交絡。思准之。
餘會並同此意。品來者前説信法已。次辨
赴後説所依處耳。三宗者。約會分別有二。
一約人。二約法。人有化主及助化。各有體
徳用。但局此會。二約法者。謂十解法。後當
辨耳。約品宗者。若依利他時現處及供
養。即顯法縁。若約自利時此即機感相應。
機縁體用成也。四辨文。此會有六品分三。
初二品明方便發起。次二品明正位相。次二
品明後成滿足行相。初二品分二。初起用隨
物。二帝釋遙見下辨機感相應。前文有二。
初辨依正二融。即顯前體淨。二復顯後用
淨。自在無礙成事之本也。諸會有文。並同
此釋耳。但進勝異也。問此文何故不在初
會後。乃在後會前。答若初會後。即但顯説
法利益義明。與後化用體義不顯。故在後
會前辨耳。餘會同此。何故不在第一會後。
料簡爲前會兼餘義意在彼釋。後第六七
八會亦顯別有餘義意耳。體中身口意三
也。二爾時世尊下彰用應物。即用淨也。餘
相可知。第二相應文有五序。一住處序以
動靜無礙無處不至。爲此説法徳也。二請
佛序。三集衆序。四放光序。五讃歎序。若通
下住品即八序。謂入定加勸及起定也。又約
品分文亦好也。初住處序及請序有六。一
見佛來用從實起。即發心縁。二即於妙勝
殿下明天主嚴供養故請佛。具顯從解成
法供養行。即成根也。三世尊即受赴感施
化。釋音寂然表息亂應眞也。五説偈下表
從定發慧。六佛昇坐下正明化用事成相。
嚴具文分二。初嚴具即成根也。二請即成
欲也。初嚴中有三。初總。次嚴坐具。三結。二
爾時帝釋下明其請佛。即表欲也。偈文有
三。一憶本行。二偈讃。三結通十方。六化成
中有三。初處坐。二辨用相。三等通餘方也
  菩薩雲集品第十
四門同上。一釋名。菩薩者是人。雲者潤益
故。又齗齶貎也。集者聚集。妙勝等者別處也
二來意者。何故來。辨處已次明集衆。三集衆
歎徳順法爲宗。四辨文者。此文有三序。一
集衆。二放光。三歎佛。今此下三會集衆何故
不在初品。復何故一一方各有十。又放光
下何以不漸集衆。答前會位相未成。但顯
行圓故在初品説。今此行位具成。同彰行
位利潤益故共在此品也。所以一一方具
十者欲顯解相分明圓融數等一方即一切
方也。所以此放光下不漸集衆者。欲顯行
位圓成無有増減之相故也。於中別有増
減。義用上准成即得也。上下應可准思之。
上第一會釋集衆光者亦是准義。初爲後
則耳。初集衆序内有二。初指方辨數。此中
一一方者。或通上會。或不通上。信行又不
成位相。爲此不通。下三會位顯。故通義也。
二其世下列名耳名有三。初明十方佛土菩
薩。三種世間即爲二也。二此諸佛神力下明
集諸菩薩有三。淨行雲集依方坐可知。三
如此世界下結類十方成法界會。佛同名
月者依月起光故。清涼故。解法准之。菩薩
同名慧者解之始故。足指放光者表立解位
不退故有二可知。三讃歎序文有十菩薩。
相生次第歎。解相明白耳可知。一法慧偈有
二。初長行生起。二正偈頌下並准之。此文
有二。初七牒衆明是佛力所成。即結前品
中六段義。次三明勝行者得見佛餘莫知
者。即通讃前難思。下諸人偈並約理成也。
二一切慧偈有六。初三明謂見之徒不見
眞佛。次三顯解無生法身常現。次一明取
著者失。次一明慧解者益。次一明解佛因
縁成即離癡惑。次一推功在本。三勝慧偈
有六。初三明妄取者失。次一明有解者徳。
次一約法辨觀益。次三推功在佛。次一能
淨慧者見法身。次一推功在本。四功徳慧
偈有五。初四明迷者失。次一示勝方便。次
三明得法性益。次一歎佛利生方便。次一
推功在本。五精進慧偈有三。初一彰失。次
一辨徳。次八廣辨觀式獲益相。八文内前四
無相生。後四眞實性也。六善慧偈有四。初二
明有解能度自他。次五明無生故應眞性。
次一半歎解勝能。次一半推功在本。七智
慧偈有三。初一明因教成正解。次六明迷
教理者失。次三重成解徳。八眞實慧偈有
五。初二挍量勝劣得失。次二辨所觀境。次
一擧益勸學。次一釋知者名。次四示其觀
儀。九無上慧偈有四。初一釋人名。次六歎
自利。次二歎利他徳。次一推功在本。十堅
固慧偈有四。初四歎佛是眞歸。次二擧徳
勸依。次二引自勸物令入。次二擧勝人
顯徳無盡以勸依也
  十住品第十一
分別有五。一釋十住名。即辨來意。十者數。
住者不退位也。何故來正説故。二明所治。是
前百障應位斷故。若三乘熟教所斷外道我
執。三所得光増定及頂善根
四所成即十解成。即是三乘熟教説。即此品
宗。五釋文。自下第三品分爲正宗。此中二品
即爲二。初通道俗。二梵行品是出家別行法。
初品若義分文。此初有三序。光師云有八
序爲三。初品二合名住處序。次品三合名
集衆序。此品三合起説序。又依地品此下
三會各有六分。初名三昧分。二加分。三起
分。四本分。五説分。六利益分。分齊至文應
知。又此文有二。初明三昧序。次告衆菩薩
言下正宗。三昧序加意上已辨。定名無量方
便定。方便是智。定成勝智知法故。所以法
慧菩薩入定及説者如下論應知。二加序
有三。初辨同加。此有三。一明現身及顯
同名即爲二也。二同讃亦有二可知。三釋
得所以有四可知。二欲令汝廣説下明加
所爲有十一句。一總。九別。後一結成位也。
第二九句内。初五自分。次四勝進耳。三善男
子下辨加相。謂三業也。加相文有三。初善
男子下辨口加。二如來即與下明意加。三各
申下身業加。云何意加。與法同縁資故也。意
加文有二。初列十智。次何以故下釋所以
也。問何故與智者爲智解法故也。起有四
意。一定事訖。二得勝力。三説時至。四定無
言説故也。第二正説文有四。初歎種性深
勝。并列十名。即本分。二何者下廣解住相。
三爾時佛神力故下明地動。顯實證成。四以
偈重頌。初文有二。初總歎種性義。即性習
二種性體也。二菩薩十住下列十解相。明佛
同説也。即性習二種性相也。此約剋性爲
語。若就分位時即有六種性。一習種性當
十解位。二性種性當十行。三道種性當十迴
向。四聖種性當十地。五等覺性當十地終
心。六妙覺性當佛地。復名六堅。亦名堅信。
亦名堅法。亦名堅修。亦名堅徳。亦名堅頂。
亦名堅覺。亦名六忍。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
垢忍一切智忍。復名六慧。聞慧思慧修慧無
相慧照慧寂照慧。亦名六觀。住觀行觀向觀
地觀無相觀一切種智觀。此約三乘寄位語
耳。此中十解十行中。六決定内但無大善決
定。十迴向但有觀相善大善及不怯弱餘三
併無。所以有大善及無餘三者。爲迴向是
方便事中顯成故大善顯也。餘三無者爲義
隱故不説。觀相等可知。十解行等何故無
大善。解行自行義顯。故無也。餘者思之可
知。初體文有二。初總告。二別明六決定也。
第二解相文有三。初擧數引證立宗。二別
列有二可知。三引證結也。十解名者。一發
心上期。二治地滅惑生自他利。三修行定
成前二耳。四生貴行成生佛家。五方便具
足自他行滿。六正心住得縁起正解。七不退
理量止觀雙行。八童眞無生妙解以立身。如
童無染。九法王子善施佛教故。十灌頂位
滿受職相應故也。此即是下諸位行相也。第
二廣辨文一一住皆四段。一問列名。二辨解
相有三。初總次釋三結。三明仰修勝進助
行亦三。立釋結。下並同此。亦可當位所習。
四何以故下釋學意。唯初及十有六句。一
牒寄問。二辨發心縁有六句。三辨行體此
有三句。一體發心有四縁四因四力。四縁
者。一見聞佛菩薩神通大事。二聞法。三末世
護法。四見苦衆生故發心。四因者。一種性
因縁。二佛等爲善友。三起大悲心。四不畏
衆難。四力者。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如地持
説也。二所起。三不退此有二義。若約一乘
通教。入十住位即四退等皆無。二若依三
乘。十地已來有念退。地前有行退位退。不
進退亦退。十信已前有實退。已後有示現
退也。此約位語。四明所得。五明學。六辨
前學意。又此下諸文並有三。一問。二答。三
辨成行勝能也。此文有三。初責。次辨意。三
明所成徳也。諸位並同此。亦可通釋耳。即
自開解者通因果其義有三。一不由他小
教等解。二不由他教境成。三不由他性
外別集也。後文所爲各同異。思之可知耳。
二治地内。初十同二地十種集。後十同集果
中令諸衆生捨倒住正見等。三修行内。前
十同三地護煩惱行。後十同護小乘。四生貴
内。初十相同四地十種法智。後十同修道品
等。五具足方便内。初十同五地大慈等觀。後
十同大悲觀深重苦。六正心内。初十同六
地十平等中第十句。後十同前九平等也。七
不退内。初十同七地十種樂無作對治。後十
同彼障對治亦同雙行分。退有四種。一位。
二行。三念。四應得不得。此中無四退等。八
童眞内。初十同八地勝行分何等身乃至供
養佛等。後十同彼三世間自在。九法王子。初
十同九地智成就入行等。後十同彼口業法
師成就等文。十灌頂有五。初列名。二廣釋。
三顯勝。四進學。五除伏疑。初十同十地三
昧分。次十同彼受位分。三十句同彼大盡
分即入住出也。上來依一乘生信爲言。若
約三乘寄位別觀時。如經初住中厚。集一
切善根成四弘誓。未度苦令度。未解集
令解。未安道令安。未得滅令得滅。第二
住中修習無量善行。謂四念觀身受心法此
四皆空。第三住中善集佛道法。謂觀十一切
入四大四色空處識處皆如實相故。第四住
中。一切佛前受法而行八勝處觀。内實五陰
中。廣相略相二勝處。外假衆生法中。廣相略
相二勝處。四大法廣略。四勝處。如是觀一切
法空無相故。第五住中修諸清白法。謂八大
人覺。少欲。知足。寂靜。精進。正念。正定。正慧。
不諍論。順一切法故。第六住中爲諸佛所
護。八解脱觀聞慧得。内假外假二相不可得
故。一解脱思慧。内五法外一切法不可得故。
二解脱修慧。六觀具足。色界五陰空。三解脱
四空五陰及滅定觀皆不可得故。五解脱如
相故。第七住中廣正法。謂六和敬。三業。同
戒。同見。同行。入此法和必竟空故。住不退
位。第八住中信喜大法。所謂三處一切因故
無作。一切果故無相。因空果空。空復空故空
空。如是法如虚空故。第九住中住四等法。
謂化衆生教四諦法。三界非樂爲苦。無明
習因受生無窮。三空道品。無爲寂滅。四諦
無二。一合相故。即是衆生縁法縁無縁也。第
十住中好求佛功徳。謂六念佛法僧戒捨天
得一切佛功徳念念入。不約三昧。常前修
故。此約三乘寄位觀也。第三顯實證成文有
二。初動地顯實。二復云佛神力下菩薩證
成。前文有三。一動地。二雨華。三等餘十方
世界等。第二文有二。初菩薩證成。二結會
平等廣周法界。前文有四句可知。二結會
中有二可知。第四重誦文有二百三偈有
二。初一百八十五頌十解相。二如是十住諸
菩薩下有十八。總頌十住結歎勸修。初正
頌文有十。初九十頌初住。次第二治地下
頌第二住。餘並可知。初文有三。初對三十
五事廣成發心體。二菩薩如是發心已下辨
初住用。三是説菩薩下結也。治地内初四頌
解。後八頌所學行。修行前四頌解。後六所
學行。生貴前六解。後六行。方便具足前六解。
後三行。正心前八解。後二行。不退前四解。後
四行。童眞前六解。後四行。法王子前四解。後
二行。灌頂前十徳體。次二誦住位相。下四
頌後方便行。第二結歎文有二。初十四總
頌十住難知。次四結説無盡也
  梵行品第十二
四門同上。一釋名者。行中上淨故名梵行
也。要論梵有二。謂報及方便。始修爲淨。成
就爲梵。若據報者。欲天爲淨。色天爲梵。
若約自利利他。自利爲淨。利他爲梵。故涅
槃經云。三學爲勝聖行。四無量爲梵也。二
明來意。何以來。其進道多方從相分二。謂
一緇。一素。素從利他無方利物。故不住分
齊行。緇從自利故。不可輕壞出世容儀故。
唯成内觀也。故地品辨出家人唯成三昧。
問前諸會何不亦説此品。答有二意。一此
中行劣。二以始通終故也。何不十信明此
品。答此正宗爲彰以法成人。不以人成
法。何名人成法者。法無高下。隨人器物。
顯法精麁故。十信法解未明。不可以法
成人。十信解劣故但隨信根定法。若語形
局即諸見更増不成正信也。問梵行發心
明法何故不通下三會。答理有。以此類彼
耳。三辨宗者。無念理觀當是自體果涅槃圓
寂行也。即爲此品宗。又問此中始明十住
初發心因。何故乃言是果行也。答此明自
體眞發心故。契於後際體包無外也。又是
自體發中果。無戲論行耳。故品下結云。初發
心時便成正覺。具足慧身不由他悟。四釋
文者此文有二。初問後答。所以正念天子
問者表定顯理故。又正念不妄淨報堪受
也。問文有四。初總問。次牒事。三自分成出
家行。四速成下勝進明他分。又佛境界。又問
上淨行品何故在家出家合明。此即不爾者。
上爲信根弱故。始約縁修相易處雙明。此
中已去會法明出家相者。欲明自體縁起
性離非斷故離也。此如維摩經説
答文有三。一答前自分。二又復修習増上
十法下答前他分問。三菩薩如是觀者下結
梵行成益耳。初文有三。初辨尋思。二正念
下辨正觀。三是名下結。初文有二。初辨尋
思。二又知過去下明如實。初復分三。初擧
十法明所觀。此有二。初總。次別。次應如是
下正明觀。三當如是下結。何者梵行體。理實
自體發中正智是也。何故法慧菩薩説者。圓
通性徳非順法之慧不明也。十中前六是行
及行縁。四所信境故偏説也。餘相可知。如實
文有二。初辨觀行。二此梵行法下反驗。第
二菩薩正念無障礙者辨正觀。文有三。初辨
無相。二如是觀者下辨依他無生。三一切佛
下辨眞實無性法。喩可知。第二勝進文有
三。一自利有四句。謂立問答結可知。二如
是觀察下明利他有句。三如幻下喩説。前二
無體如幻。現實如夢。起用如電。縁聚如
響。成事如化也。第三結利自他文。亦可
答上速成問也有二。初牒次結益。益文有
二。初結前少行多能有二可知。二初發心
時下成疾所以有二可知。言即菩提者有
二。一約位即十解菩提。二約解覺正理也。
餘信行證等准以知之。又即普賢證得自體
圓明究竟因果。此解約一乘耳
  發心功徳品第十三
此下辨此住勝進徳。四門同上。一釋名。
發心牒行體。功徳行所成功徳也。就二義
得名
二來意。所以來。前行已成。今辨歎徳相故
三功徳分量爲此品宗。四辨文。此文有四。
初問。次答。三證成。四偈頌。所以帝問者在
天故。亦即功徳自在也。又淨解自在方堪受
徳耳。所以法慧菩薩説者稱法之慧方窮功
徳。二答文有二。初略。此中有三。初總。次別。
三許分齊。教量難知。義深難信。思惟難解。
應教難説。欲證難通。數極故難分別也。
次假使下廣答。廣文有二。初辨十二喩。次
發是心已下合喩。初文有四。初喩。次徴。三
答。四校量。餘文不定。十二喩中有五。初五
戒二十善等。此二取所益爲況。第三身通即
所利生處。四知成壞知法時也。下根悕望
等七喩明所利根器厚薄。下一明諸行徳廣
入勝位也。第二合文長分爲七。初總辨徳
能。二何以故下責初非劣成等勝義。三答
所由。四何故下重責始同終。五此初發心下
以終攝始。六悉與三世諸如來等下廣辨。七
彼初發心下結因勝縁由耳。又得證者行證
也。身證者位證也。又得證智相應。身證者身
相應也。此中並是普賢實徳也。又問何故諸
世界等善順菩薩心轉者何也。答爲菩薩
得諸因縁和合自在心是諸法因縁故隨轉
也。此可思准。又上文十欲等者。隨有一善
欲即具上十徳也。餘可准之。又所以身證
通三世者。爲下文菩薩常不離三世佛前
故也。第三動地成證等文有五。初動地雨華
等。二諸佛同證有二可知。三利生獲益有
三耳。四別佛同説證成前義。有二可知。五
辨成所由有十耳。問何故佛證。答爲勝進
擧果攝成。又恐不信。又表因與果同一性
故。餘事可知。第四重頌有二。初長行生起。
次偈頌。初文有八可知。偈文有二百四十
一半分四。初廣歎發心現成功徳。二十方
世界中下重擧前十二喩述徳難思。三三世
人中尊下辨能成當果。四菩薩初發心下結。
此中不得細科。若細即失旨也。又住位已去
所有解行理事教義等法門並皆常行無間應
知。又從信位成已去普賢行。乃八相與佛
已來並無差別。此可思之。餘三乘行義等並
別不疑也
  明法品第十四
四門同上。一辨名。言明法者有二。一約教。
阿含法照理現故名明。法即義也。二約行。
由行増勝後位相現故。即用前位法義解行
等爲明。用後位教義等爲法也。二來意。
所以興者。用前行徳更修。與後地爲方
便故也。三即行教法義等爲此品宗。四辨
文者。所以精進問者。若不精進行不能
受此勝進法也。所以法慧菩薩答者稱法
之慧能申此教故。文有三。初問。次答。三末
後少長行略結流通也。問文有二。初問。次重
頌。初文有三。初先牒前住位中行徳爲生
後次第。次彼菩薩云何修習下正問勝進中
先際行徳。初牒文有六句可知。次問勝進
先際文有十一句分四。初六自利。次隨其
下三利他行。次興隆下一住持建立。次一成
事不虚。第三勝進中後際利他分法有二。初
總次別。別文有三。初明成熟徳。此文有二。
初自利成熟行徳。二具足佛刹下利他成熟
衆生行法。初自利分有四句。一離障。二成
體。三成徳。四成用也。二利他中有三。謂體
徳用。體有十二事。准此可解耳。第二天王
下明眷屬行法有四可知。三得善根力下
辨自他徳滿成就不虚義有四句也。第二
重誦文有二。初生起。次偈頌。偈有二十二
偈。初四頌前牒前初發心菩薩前住位中所
進徳文。次云何下七頌第二彼菩薩下正問
勝進中先際正行。次人雄下十一頌善哉下
後際果徳利他文。就第二云何下先際自
分中。初有三偈頌上自利六句。次二頌利
他行中三句。次一頌建立文。次一頌果行
成就不虚。第二答中有二。先長行。後偈頌。
初文有三。初歎所問今時多益。有三可
知。二勅聽許説。三佛子此菩薩下正答。答
文有二。初答勝進中先際自分正行。二菩薩
摩訶薩若得成就下答上勝進中後際果行。
初文有一百七十句。亦可百八十句耳有四。
初一百一十答上十一句中初六句自利行。
次四十答利他行三句。次十答住持建立。次
十答成事不虚。答自利文中。初一百答前
五行。後十答第六行。答前五文中。一一皆
二十句答之。二十内前十自行相應法。次十
勝進修行法。云具足淨慧等者。牒前自利
行生起後利他。令勢相連也。諸十文各有
四。初生起。次問。三答。四結。亦有不定者。
可准思之。利他前問有三。此答中有四十。
亦可五十句。此初二十答三中初句。次不捨
諸波羅蜜十句答前第二句。次佛子下十答
前第三句。前二十句亦可三十句也。初五知
器所宜。次十應諸病授藥。次十五應器與
法。言能如是行者則興隆三寶者有十答
第十句内住持建立。此中有二。初總次別。此
別文中分四。前三別。第四總。前三文初依
教道。次依證道。後依不住道。六和敬者。身
口意業及見戒施同也。菩薩如是不斷三寶
下有十句。答上自分行第十一句行成事不
虚有三。初十辨行成事不虚。次第答前五
句。二有十以徳自嚴。即答前不虚句。三有
十以自嚴故能攝化不虚。亦同答一句。於
中法喩合三文。次若得成就下第二答後際
果徳行中有三。初菩薩摩訶薩下答前滅
除癡闇果熟徳行法。此文有二。初辨自成
熟行。二次第方便下明利生行耳。二於大
衆中下辨眷屬行。三成就如是勝妙法下辨
行成不虚。唯除如來者以下過上也。第三行
不虚文有三。初立。次責。三答。答中有十一
句。前六因。後果行。第二重頌有二。初長行
生起。二正頌偈。勝進中有二十偈有二。初
十三頌先際縁起。次七頌上答中勝分果徳
自分行法。前中初六半頌自利行。次三半頌
利他。次一頌住持建立。下二頌成事不虚。
後七中初一半自利果及利他果。次三半頌
眷屬行。下二頌行成不虚也
  第四會佛昇夜摩天自在品第十五
四門同上。一釋名。佛者化主昇者上進夜摩
者時天亦云戲樂。天者明故。自在者遊空無
礙也。約行准之可知。即答上十行問。二來
意者。所以來依解起行也有二意。一會來
意。二品來意。並如第三會説准之。三宗者
有二。約人約法同上。准思之可知也。此品
宗爲明處及興供養。四辨文者。此文四品
分三。初二辨序。次一明行體。次一明勝進
方便也。此初序文一同前會。但増勝轉上寄
法不同耳。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諸
佛世界諸四天下一一閻浮提。乃至無不顯
現等者。若約三乘教辨時。閻浮苦空穢惡。
厭苦情敏。忻上志猛。故在閻浮成道佛身
非出世。若約一乘三乘共教時。欲顯閻浮
是實即空。是似成假爲事纒綿聖恒悲愍。
佛以本願力悲愍衆生。應於世處成道佛
身。現佛故身即出世也。若約一乘時。此
閻浮處即一心法界境界。若佛若處倶顯處
染無穢之最佛故。顯在此方成道也。但諸
應化事義並皆准此別之。第二供養成機中
有四。初文有二。初明興供養即根也。二合
掌下明請佛即欲也。初供養行中有二。初
嚴。次結。初有二十三事。初辨事嚴。次善根
下行嚴。三如來下佛徳加嚴供養。顯因同
果。餘可知也。問何故十解讃偈別列佛。此
即不者何也。答解相別知。行即通成故也
  菩薩説偈品第十六
四門同上。初釋名。自體妙因。行集文班。教
則顯彰。故言菩薩説偈也。餘義可知。來意
及宗併同上准也。又問若義次第相生。意同
但所顯別者。何故名目不與上同。答此但
欲交絡顯義意故爾也。但増勝及託法爲
異者可知。四釋文者。此内第一集衆序中
世界同慧者。用前解慧即爲行所軌故。佛
同眼者行心見法明白故。菩薩同名林者但
以此行益物熾燃倶興顯備集之相故也。第
二段中足指放光與前會何別。答況足指
有行住二力。前彰住。此顯行。故況別也。第
三説偈序内十人即各以自已得縁起眞如。
法因歎佛。即歸行相也。初功徳林偈有二。
初長行生起。第二説偈下並准之。此文歎
法身自在功徳有十一偈。初六牒前昇天雲
集自在之相。次五法身自在甚深。二慧林偈
文有二。初二辨佛具徳難遇。次八釋前具
徳難遇。八中分三。初二明上具徳門。二如
來無與等下四釋上難遇。三不可思議劫下
二校量勸修。三勝林偈有四。初二喩説微
深。次一法合。次二辨深所以。次五歎其勝
用。四無畏林内有三。初二擧體勝。次五擧
用勝。次三勸學。初體用二文各有二。初擧
法深。二歎勝。五慚愧林偈有五。初一總歎
佛法勝益。次一歎勝用相。次六反成勝用所
以。此中初一總。次五別。次一重順成人徳
用。五結人難見也。反成文内。初一愚智性
別喩。次一同成虚妄喩。三二性乖違喩。四
愚智縁隔喩。五用無相感喩也。六精進林有
三。一總歎人勝。次八廣擧法成人。次一明
人法深故難見。八中一法體無異喩。二法體
空無喩。三法體無實喩。四法體離相喩。五法
體成眞喩。六一成多用喩。七起用依縁喩。
八體堅難壞喩。准初説之。七力成就林有
三。初四依他縁起觀。次五分別無相。次一約
心歎用也。初文分二。初二法。次二觀。八堅
固林有二。初七辨佛性相二身難議。次三
歎勝。前有二。初二喩辨性身。次有五。喩
合并歎應化也。九如來林偈有二。初九法
喩雙顯。次一勸學。前文有二。初五喩展轉
答五玄疑。一疑法是實。初行答之。二見生
異解疑法離因。三疑分別實法離心有之
四疑既是心作何爲非有。五謂心作法有
知。此可思准。次四法合。造如來者謂無作
佛也。所以者乘前來意不得爲有作佛故。
十智林有二。前八歎法身甚深。次二結歎勸
學。初文有二。初三歎體。次五歎用也
  功徳華聚菩薩十行品第十七
分別有五。一釋十行名及來意。
二所治一乘如前解。三乘終教者聲聞畏苦
障。三所得通行定及忍善根。
四所成即十行位。即此品宗。
五釋文。一釋名者。功徳者行體。華聚者喩名
也。歎行勝妙能與果爲依衆行集故也。衆
徳聚集能嚴無上菩提果。是因故安菩薩
也。十行者數行之本相故。文云譬如數法十
増一至無量皆悉是本數。智慧故差別。從
五義得名耳。前衆既集。次須彰説故次來
也。四此品以所修行體及位爲宗。五辨文
者。此文有七分。初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
四本分。五説分。六利益分。七偈誦。善伏定者
行力也。加勸序者。明此行法其旨甚深分在
非已。自非諸佛加持道力説之莫由故次
明也。此内有二。初總辨加所爲。二佛子當
承佛下明加相差別。初文有三。初明佛加
讃。二十方下明加所以。三欲令汝廣下辨加
所爲。初文有三。同上會。所以中有四句可
知。所爲中有十句。初一欲令等者總也。次
八句廣。次一句結差別。二加相差別三業可
知。問何故意加與法。答法是正行之本也。
故與法也。又問前會何以不與法乃與智
者。答法從智生故親能成行。智境即通。故
前會但與智也。此約地前。非證位故作此
解耳。二意加中有三可知。四告諸菩薩言
下即本分。文有二。初歎十行宗本廣大即體
也。二列十名即相也。六決定同前解。但行
異耳。問何故前觀相約性。今此約行業者。
答前解相非勝故約性。此行相即勝。故約
相也。此可思准。所以並無常果因者爲顯
在有流因位耳。第二就本分相中有五。初
問。次略答。三重問。四答。五結也。第四答中。
一釋歡喜者施成自他喜。二饒益者持戒攝
益故。三無恚恨者忍息自他恨。四無盡者精
進獲無窮徳。五離癡亂者得定故也。六善現
者智現縁起法。七無著即方便度故。八尊重
即成願。九善法者力智善説。十眞實者得智
順理善説。五説分中有十可知。佛子何等者
此初文有三。初牒問。次釋。三結釋。文有三。
初辨布施行相有二。初釋次結。行相有十
七句可知。二菩薩修歡喜行時下明行熟廣
攝令他喜也。此文有四。一修施儀。二離過。
三設方便。四明所爲。此文三句。謂自因果及
爲生。第三句有二可知。三離諸我相下明
離三輪成檀度也。此有二句。自利利他
也。二饒益相文有三。初問。次答。三結。第二
文有三。初明性成。二戒體有八句。二菩薩
如是持戒時下對縁辨持相。此有四。初持
戒儀。二辨方便。三離過。此有五句。初句分
二可知。四明所成。此有二句可知。三何
以故是我業下擧行離相成戒度也。此中
有二。初問次答。答文有三。初明觀有五句。
二未度者下明意。三我當下明所起。無恚文
有三。初問。次答。三結。答文有二。初辨忍行
體有八句。二菩薩成就如是淨慧忍下對縁
辨忍相。相文有三。一他不饒益忍。此能所
分二。能中口身分二也。二菩薩作是思惟下
安忍有三。謂立責答可知。三復更思惟下
辨法忍。此中初法。次是故下所爲有三句。
三佛所行法下辨疑也。無盡相文有三。謂
問答結。答文有三。初辨精進體。即懃勇
進有十一句。二菩薩復作是念下加行進有
二。初明所離。二辨所趣。三菩薩成就如是
下辨難壞無足等也。此有二。初有二問答
辨難壞。二釋分齊可知。離癡相文有三。初
問。次答。三結。答文有三。初辨入理安樂住
定。二是菩薩成就寂靜引通定。三菩薩聞此
能壞下隨利他定。此初内有三。初辨定體無
失。二菩薩成就如是等下辨定業用。此中有
四。初總辨。二何以故下釋所以。三此菩薩
下別辨有二。初辨。次對因明也。四如是等
下以廣顯略也。三菩薩於三昧中下辨觀行
成前自在耳。此中相性成治分三。餘文可
知也。善現文有三。初問。次答。三結。答文有
三。初辨加行般若。二無所依無所住下正證
智。三分別一切世間法下後智般若。初文有
二。初明智體。二無所有下釋成前義。正證
文有十八句有四。初七辨智與理相應。二
離業報下六辨正證離諸相。三無所依住下
二句辨所住分量。四入離虚妄下三句明觀
成分入無性問也。後智文有三。初辨如量
智中如理即顯所知法。二安住三世平等下
辨如量智中如量即對所化生。三是菩薩住
此行時下徳用自在。餘文思之可知。七無
著文有三。初問。次答。三結。答文有三。初
辨自利方便。二初得受記下辨利他方便。三
菩薩如是觀察下二自他利善巧滿足有二。
初辨二行。二所以者何下辨所以可知也。
自分文有二。初自分位中修。二不捨菩薩心
下辨勝分位修。有二可知。自分位有三初
於淨法中修無著行。有二可知。二見不淨
下於染行中見不淨修。三何以故下辨
前無著所以有三。初問答總辨。二廣辨。三
對生明離過。二利他文分三。初辨大悲方
便觀。觀二不著身等下正明不著行。此中有
十句。三何以故下明不著所以。初大悲觀有
三。初辨大悲深重。二爾時菩薩見彼生下
明増上。三爾時菩薩作如是念下明爲首
耳。尊重文有三。初問。次答。三結。答文有六。
初辨所遵法。二此菩薩行時下辨所趣。此有
二。初趣。二益。益有三益。一成願。二成生。
三顯理理中有二。初法喩合即立宗。二有
二責可知。三菩薩如是下辨所成用有法
喩合三文。初法中初行行離非。二得法爲
人。三成功入法界。四而菩薩摩訶薩下明
行自在。五如是菩薩成就下辨用無二。此文
有四義。第四義答中法喩合三。文可知。六
此菩薩下明行成就有二。初自利。二利他。
他文有二。初教。二申己意以去疑。有二。
初申意。二有二責可知也。九善法文有四。
初問。次答。三結。四利益。答文有三。初
擧善法以爲佛種。二清淨陀羅尼下釋成
行體。三菩薩摩訶薩安住善法行下約修辨
成。第二釋成行體文有二。初辨行體有二
可知。二爾時菩薩下明行作用。作用有二
可知。三約修辨成文有二。初總。次別。別文
有三。初總。次佛子下別有二可知。三成就
如是十種身下結成行用。十眞實文有二。初
問次答。答文有七。一言行相應故眞實。二此
菩薩下行相應此即釋名。三菩薩成就衆生
下辨行體。此有二。初立。次是故下結勝。前
文有二。各有立責答。四不捨下辨行用。謂
身口意即爲三也。五菩薩摩訶薩住大悲下
辨即位以因成果。 六是名下結。 七此菩
薩安住下成利益也。上來約一乘信行相。
若約三乘寄位別觀時如經。初行之中爲
自得一切種智故起四精進。懃修二善。懃
斷二惡。爲求佛果故。第二行中爲得自身
有大力故爲四如意足。念守境。精進馳求。
定捨攝。慧照境。得法無生自在故。第三行
中願無畏具足故。謂五根信進念定慧皆無
相故。第四行中求具足三寶故。謂五分法
身戒除形非。定無心亂。慧悟相虚。解脱無
累。知見一切衆生無縛知見解脱故。諸法
虚空無二故。第五行中爲化一切衆生故。
謂八正道從師生慧名正知見。得法生思
名正思惟。出家受道得三道分名正語正
業正命。入法性空名正定正覺。於無生無
二觀一合相故。第六行中大悲故起七觀。
擇法念法精進法觀法喜法定法慧法入一
相故。第七行中爲得四無礙故。謂五善根
正觀煖觀頂觀忍觀三界空第一觀能生十
地無相大明慧。聖人胎未變第一空平等
故。第八行中一切佛國中行行故。謂四化
法。法辨義辨語辨樂説辨。此四名慧。性
照一切法無生。第一義諦中行故。第九行中
於一念中照一切法。謂三世十二因縁皆假
合會以成性。實不可得故。第十行中爲自在
轉大法輪故。謂菩薩三寶。智覺中道一切
法無生佛寶。則用爲法寶。常行六道與物
相應名僧寶。轉一切衆生流入佛海故。此
約三乘寄位語也。六爾時佛神力故者證成
所説。此文有四。初動地雨華等。二如是四天
下結會平等。三爾時各過下明十方菩薩證
成。以此十方菩薩證成文即知。諸會後但此
處同名佛菩薩並爲證義故來。會初十方同
名集者。但是影響標位分齊未是證法。餘
可准之。四結通十方。七重誦文有二。初長
行辨説偈意。問此中佛種性菩薩種性何別。
答因位菩薩由佛而成即是佛性。由菩薩自
成即菩薩性也。此等可思准耳。二説偈有一
百一十二偈。此中有三。初七字偈總歎。二別
歎。三後有四行總結大情。思之。又此衆徳
上十行一一位中皆具有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第二
之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
方軌卷第二之下

 終南山至相寺沙門智儼述 
  菩薩十無盡藏品第十八
四門同上。菩薩者人。十者本數。無盡分齊
也。藏者蘊積也。良以體非數分。行無窮竭。
而生滅所不易故云無盡。一攝一切統含
無外。故曰藏也。餘可准知
二來意者。所以來。正位自分已成。次明進
勝入後位故來也。所以前問在迴向後今
答在前者欲顯行通故也。亦可迴向屬助
方便。藏從行本故在初前耳
三品以能所甚深功徳蘊積諸義爲宗
四辨文者。此文有三。初擧數引證。略歎列
名。二何等爲菩薩下辨相。三此藏有十下結
歎也。初文有二可知。十名者一信即十地第
一。及攝論中書持。二戒即地中慈悲。及論中
第六教他得。三慚。四愧即地中行。及論中第
九獨處空閑等。五聞即地中知諸經論。及論
中第四恭敬聽受。六施即地名捨。及論中名
施他。七慧即地第十如法修。即論中第十修
相入意。八正念即地中不疲惓。及論中自讀。
九持即地中堅固力。即論中第七如所説一
心習也。十辯即地中六善解世法即四辨也。
即論第八爲他如理廣釋。地論及攝論皆有
供養。此中何故無者。此中分慚愧爲二故
也。亦可此藏與彼一向義別也
二廣辨文有二。一釋相。二是爲下結歎行
用能成大果。初信藏文有四。初列名。二辨
相。三結。四重歎行用。二辨相有三。初自性
住佛性。二佛如是知下約至得果性。三此菩
薩成就如是下約引出性。初自性文有三。初
入理。次辨信堅固。三何以故下決疑也。第
二至得果文初辨信境。次菩薩成就下明信
解成相。第三引出文有三。初牒前。次不退
下即明信境界分齊。次護持下辨信行成。戒
藏有三。初列名。次別釋。三是爲下結。已下
諸文三段准此可知。二別釋文有三。初牒
十名。次何等下辨相。三此菩薩持如是等下
大悲利物用。就不諍戒中不非先制。不更
造立者隨順實際體非集起。心常隨順向
涅槃者一切諸事即涅槃相不復更滅也。慚
文有三同前。第二辨相内有四。初知已過。
二一切下識生有罪。三自惟下上聖知見。四
是故下離過顯慚心。愧文有三同前。第二
辨相内有四。初知已過。二復作下知生有
罪。三上聖見知。四我當下離過顯愧耳。多聞
第二辨相内。初列所聞十種事。二辨十相。
三菩薩作如是念下利他。十二因縁是無爲
者。婆沙一師云。有爲不自立因無爲故也。
此中文有六無爲。又解一空約事相辨。二
涅槃約位論。三數滅約性散。四非數滅就
事散。五縁生約理從事。六法界理不對事
耳。對情即有爲所以。及餘意思之可解也。
此等義並是自體縁起。參而不雜。不可以
事相論也。是以大乘教相。若論方便解入
時。一切教相要況詮中取也。若論正解時。
要是祕密教詮。方得顯大乘義相也。甚須
得意。勿惑其聲。無記有六十也。施第二辨
相。夫言施者以捨濟資益爲義。故文言乃
至自受資用無非是施。若就事相中明時。
如文所列。若據詮表以明。但使解遠窮宗。
莫問玄想之以正智。一開情已乃至三業
起動進參隨縁所作。無不隨順如實與無
盡藏相應。故能建立無上菩提根本種子。文
有二。初列名。後廣辨。前施法中有三種施
法准可知。餘文相顯可知。慧第二辨相内
有五。初七句所知境。前四各有二義。一色
苦是報色。二色集是業色。三色滅是分別性
色。四色道是道共善色。第二色苦者色無常。
二色集生後。三色滅即如。四色道謂成道具
也。餘准之。聲聞菩薩等者初知人。次知所
軌法。三知道因。雜煩惱習故得集名。四知
滅果也。體相如下説。次云何知下辨加行
觀諸法。即自利有問答二文。答中有六句
可知。三廣爲説下利他有五句。初總。二問
答明義分齊。三問答顯説儀。四責。五答所
由有四句耳。四菩薩成就下辨利自他行
成相。有二可知。五此智慧藏有十種下辨
慧攝無盡。有四可知。念藏第二辨相文有
三。初辨所念淨法。云念佛者隨順實覺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