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觀音義疏記 (No. 1729_ 知禮述 ) in Vol. 34

[First] [Prev]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利他者。皆以慈悲潤彼彼業。同他受生。三藏
菩薩衆生縁慈潤有漏業。同居業生。通教菩
薩法縁慈潤有漏業習。於同居土神通受生。
法身菩薩無縁慈潤不思議業。三土應生。今
觀世音等覺後心無縁慈悲。潤於中道自在
之業。故云中諦攝也。應十界感十方。淨穢方
便實報同彼機類。現身説法。故云於二諦得
自在也。即普門示現神通力矣。聞者能得觀
行眞似微妙功徳。故云不少。二無等下聞品
獲利益二。初約四悉釋無等等。疏有四節。結
云。四悉以明發心。初釋四。初世界。二乘有上
是可等法。佛智無上是無等法。初發大心等
於無等。即無等中而論於等。只是等於佛智
故也。大小體別名世界也。二又約下爲人。乃
以人數用表法門。刹那刹那莫不具足八萬
四千淨穢之法。此一一法無非實相。若縁諸
法作念而修塵劫不等。性中八萬。若即實相
無縁發心。刹那能等八萬四千究竟之法。發
實相心。是生理善。即爲人也。三亦是下對治。
八萬四千始終無改。迷即塵勞悟即彼岸。説
波羅蜜翻彼塵勞。即對治也。四故經下第一
義。前心難者初破無明實爲難事。大經所讃。
正在分眞。是故頂禮初發心。即發心住也。此
位能具四十一位眞應功徳。此心超勝已不
可等。此不可等等於妙覺。既是眞發即第一
義。二此即下結上之四釋。初四等果。二三等
理果。理不二豈有階差。然約諸文。三慧四悉
多就位辯。故須四釋。不別而別。約位而明。
五品聞慧即超二乘。不二觀成凡心等佛。小
果有上大果無等。小大差別故當世界。初信
至七位當思慧。既麁垢先除發實相似解。照
乎性徳八萬法門。既生理善故屬爲人。八信
至十位當修慧。内外塵沙不除自遣。能以性
中八萬功徳。對破逆修八萬塵勞。自他惡破
故屬對治。初發心住三慧功成。性三圓發。四
十二位互具雖等。較其難易初入功深。此位
始得。眞心開發名第一義。二發心下約三即
顯眞發。名字發者。於能詮名。豁然開發
種菩提願行之心。對違順境此心彌熾。圓伏
三惑名觀行成。若名字即縱能勤修八法成
乘。以未開悟不名爲發。今發觀行稱名字者。
蓋此五品非眞非似。但是信解詮妙名字。於
妙三諦決無疑滯。能伏無明不爲境動。是故
稱爲名字發也。相似發者。因觀加功。故三菩
提倍前開發。似於本性六根互用。稍類分眞。
如鍮比金猶火先暖。故名相似發菩提心。眞
心發者。一發一切發發一切方便。發一切觀
照發一切眞性。此三菩提圓融通達不前不
後亦不一時。分證三徳分同果佛。故華嚴云。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所有慧身不由他悟。微
妙淨法身湛然應一切。始從初住終至等覺。
皆有此發位。位轉深前之二發相顯故來。經
文結益正在眞發
觀音義疏記卷第






釋重頌
 宋天竺寺沙門遵式述 
第二重頌。是隋煬大業中智者滅後笈多所
譯。方入大部。故疏闕釋。靈感傳天人語南山
云。什師八地菩薩。譯法華闕觀音重頌。既渉
冥報。信有此文。今扶上二番問答。隨文略釋
固難盡理。講者但令不失上文。大途梗概何
必騁異。此頌二十六行爲二。初一偈雙問二
章。次二十五偈雙答二問。初問中一句歎徳。
三句正問。一句之内名體合。歎世尊名也。所
以略擧尊號。則知上九並爲三世中尊歎之
要也。具相質也。相妙而具妙是歎辭。具謂三
十二滿足。又可妙即是好。以八十種好嚴其
相。令妙好也。復次名實倶歎法身。名是妙名
相爲妙相。上文云。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即此意也。具此相好者。即具二
嚴能答我問。故擧而歎也。正問中初句兼於
二問。文云重問。即重問上二段之事。孰謂不
然。次二句別問觀音。欲佛先答。初章就近更
徴故也。亦可三句併問初章。自招後答。既有
眞身冥益。豈無應像顯赴耶。故許説中雙許
二番。謂聞名及見身是也。第二答中作三意。
初二偈總答二章。次十九偈別答二章。三四
偈勸持名供養。總答中初一偈正答。次一偈
依本觀慈悲汝聽觀音行是總答前章。觀音
即境智因縁得名。善應諸方所是總答後段
普門示現。並用上總意消之。次一偈却尋本
觀慈誓。顯今智斷十番利益。本依別圓無量
無作四諦。起於願行。由誓境深廣故。弘誓如
海。弘即廣也。歴劫顯時。久遠一一劫中。侍多
千億。顯値復多。一一佛所復發別願。如四十
八等。一一願含法界故。復云大也。歴劫約竪
侍多約横。一一竪中有横。一一横中有所歴
之時。廣説云云。將此總中本誓。歴下別答一
一難及。普門後廣作可知。第二別答復二。初
一偈是雙許説二章。聞名是許前章。見身是
許後章。向誡聽今許説。言略説者。即別答也。
總答多含。即文略而意廣。別答陳列。且約人
界果報邊。明七難等。普門且約三十三身等。
即文廣而意略。今取意略信是許別答也。聞
名聞觀世音境智名也。上文約四種聞釋成
三慧。義觀兩全可解。見身即普門示現。顯應
三業也。心念不空者。明二段應益也。心念屬
意。不云身口者此從冥顯二機攝。二章語便。
何者。初章顯機。若身若口倶須域意故。意能
總攝也。故上釋持名云。口爲誦持心爲秉持。
爲理不失。雖非口持覺觀是口行。通屬口業
機攝。例如小彌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亦不
妨口機。下文皆云念彼觀音力。例同此釋。後
段冥機約心爲便。可解。不空者。縱使稱名都
無顯驗。冥益不虚。第二十八偈正答。又二。初
十三偈頌初章。次五偈頌後章。初又二。初十
二偈明口業機應。次一行略頌身意二種機
應。上文七難表六大種。而云假令。多擧諸難
亦是表此。今偈加推墮二山惡獸蛇蠍。此四
皆識種攝。毒藥從人及蟲鬼識種攝。從塵體
地種攝。雨雹水種攝。又合羅刹鬼難。加六成
十二難。初一偈火難。上文例作三科釋。貼文
事證觀解。於觀中初廣約十番。遭苦稱名成
機致感。次約別圓二種本住法門及慈悲誓
願。顯前十界圓益。今但略作貼文一釋。餘可
準上。不復備叙。講者應具示其意。使義觀不
壅有益來者。言大火坑者。上直云大火。此加
之以坑。大而更深。意顯聖力火無淺小。皆能
成難。況乎大坑。設使劫火從地獄至初禪。如
此大坑滿中紅焔。菩薩亦能或以吹滅。或以
口噏。或復手遮令其不燒。或作涼池次一偈
水難上得淺處。即能免難。若加龍鬼淺亦可
畏故。値死縁多重。於上文彌彰聖應爾。次一
偈墮須彌難。如日住空顯聖力難思。然但是
假設。何人能到復被推等。設有此事聖無不
爲。頂生人王能上妙高。因貪帝位還降人間。
若能稱名必有免理。四一偈墮金山難。五一
偈怨賊難。六一偈王難。七一偈枷鎖難。八一
偈毒藥難。大慈等愛。理合均除。而還著本人
者。被害稱名機成須救。能害無機惡心自剋。
非聖使然。又毒藥有鬼。須得著人。若不殺他
必須自害。問 若惡心自剋怨賊。何故但令起
慈。答 賊害事顯。但令起慈即彰聖力。毒藥陰
謀反害方驗。然賊亦有自害。如東林老僧爲
賊所斬。賊反以劍自刺心入背出。群黨奔迸。
又毒藥未必例皆還著。有作折攝二用釋者。
若二倶有機則可然。若能害者無冥顯二機
折亦徒施。九一偈羅刹鬼難。然兼毒龍。前有
魚龍及鬼。此重言者。龍鬼通水陸。前但在水
也。上文四種龍等云云。十一偈惡獸難。十一
一偈蛇蠍難。十二一偈雨雹難。欲益觀行者。
應巧約惡業煩惱。作蛇虎等法門釋之。使順
道理。若準請觀音疏。作三義明消伏力用。謂
約事約行約理。對此中果報煩惱及所住法
門會之。亦應可解。口業機應竟。第二一偈總
頌身意。二種機應。三毒猛盛心不自在。名之
困厄。四類同棲各説所苦。鴿説婬爲最苦。蛇
説瞋爲最苦云云。女無子苦如上説。或分二
句對意對身。細作可了。若作觀解十番爲三
毒所困。及約界外作順逆法門應釋。應用上
文意消三毒義。身業無子無修因男女。乃至
無圓頓男女。尋上文消之。若心念身禮二業
成機。斷除三毒根滿足二莊嚴。永拔十界三
土世間之苦。故云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亦應更明別圓本觀慈悲云云。第二五偈別
答普門示現。此中文狹。望上別文此仍成總。
又爲三。初二偈頌普現次二偈頌本觀。三一
偈結成聖者。三業初又二。初一偈直頌普現。
二一偈別擧所化。三種法界。上文列聖身。至
金剛神。闕地獄界。此中擧劣況勝。成互出耳。
一一身説約四句如前。又上文約三土爲所
應。此十方當約三土釋十方云云。次二偈本
觀。又二。初偈行願。次偈觀成普益。初又三。
二句辯觀一句慈誓。一句誡歸。向眞觀了空
成一切智。清淨觀出假處有無染成。道種智
廣大智慧。即中道觀遍於諸法名廣。勝出二
邊名大。中道體即智慧觀。此體故名智慧觀。
問 何以智慧名中體耶。答 順此經意。此經以
寂照合法身爲體。感應爲宗。得作此説。三智
實在一心中得。不可一異。悲觀等者。誓願通
稱爲觀縁諦發故。如止觀十法通名爲觀。次
偈辯益。又二。上二句明智光。次二句慈光。破
暗照世云云。三一偈結成聖者。三業顯應。戒
雷對身業。慈雲對意業。澍雨對口業。戒檢七
支身業爲便。戒淨能拔三惡之苦。故名悲體。
身輪現通駭動群情。復如雷震。内心愛念名
慈普覆一切如雲。無謀而應逗會不差。復名
爲妙意業也。口輪演實相之法。爲甘露雨。三
草二木平等蒙潤三惑熱惱爲之清涼。廣釋
三無縁三不護等如上文。一一應跡一一説
法。皆須明別圓菩薩所住法門。方有事用。釋
普門一番竟。第三四偈勸持供養。又爲二。初
二行一句勸持。二一行三句勸供養。初又二。
初一行重擧前口業機應。以爲勸由。由前口
業居初。擧一攝二。所以特擧。官訟軍陣者。水
火難稀鬼虎事寡運衰。方値諍訟事衆世之諍
本。財色田宅日用有之。勸持則要也。刀杖幽
執有過方遭。軍陣王役事非由己。又捔力相
持白刃森目。刀杖案籍&T049271;死之難。賊奪有財
非如師旅。斯亦勸之要也。次一行一句正勸。
又二。初三句約權實格量。次二句結勸。先擧
菩薩實證實益爲格量本。勝彼九界權乘慈
智故。云勝世間音。秖音塵一法以實智佛眼
觀之。即實諦妙音。權智法眼觀之。即俗諦世
音。此實證也。縁中道修慈名爲梵音。此慈能
與機會名海潮音。譬不失度此實益也。與夫
九界生法二慈作意應物。豈復爲類。故云勝
彼格量明矣。二句結勸。初勸常念有事理二
行云云。若事理行成。自見菩薩色法二身故。
一句復止疑勸也。次一行三句勸供養。初一
句歎菩薩清淨三業。從正命生故云淨聖。言
共堪受供養也。正命是聖法。人禀此法名人
爲聖故。云觀音淨聖。次別擧徳以爲勸由。於
苦惱下二句頌上施無畏徳。苦惱死厄怖畏
處也。作依怙無畏力也。如幼子恃怙父母。更
何所畏即指前現權實身説爲父母。護三乘
子免二死厄。具一切下三句擧福田勸。具一
切功徳擧菩薩報身敬田。慈眼視衆生擧應
身恩田。福聚海無量總歎二田。高出如山之
謂聚。深廣無際之謂海。亦是二田所依歎法
身也。頂禮正勸以三業供養也。身儀事顯故。
特擧之必具三業。上文脱瓔珞。望今乃互擧
耳。又此勸事普一切。皆得供養。百金之瓔孰
人可辯。又能嚴尚貴所嚴。豈復輕耶。觀心者
身業勤則増長福徳供養。應身口業勤則説
般若供養。報身意業勤則會理供養法身云
云。釋偈竟
  宋慈雲尊者疏別行重頌附大部入藏。而
南方教苑不傳。幾二百年矣。至元甲午。爲
教門入京。於燕城弘法寺。待之東歸。猶至
寶然不敢自祕。遂鋟諸梓以惠來學。大徳
壬寅夏五。興元住山苾芻性澄謹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