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賛 (No. 1723_ 窺基撰 ) in Vol. 34

[First] [Prev+100] [Prev]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亂專心住境希欲聞故。遂能種種分別諸
法。第三令取故。令根熟者問取一乘故。唱
止不須説。第四令得解脱故。令根熟者皆
得解脱故。佛成就難解之法。第五令彼脩
行成就得對治法故。令脩行者得於眞際
性對治法故。能究盡諸法實相。第六能令
脩行進趣成就故。令脩行者進趣成就。得
淨妙智。由此如來能知諸法。第七令得脩
行不退失故。令彼脩行得滿足者。復爲他
説不失利益故。佛能説一切法要。由佛自
成此七種故。能令衆生漸隨所作。以論配
上經文七句。鉤瑣相起如理應知。初四住
權。次二住實。後一外化。何故配經方便知
見念觀三句作第三番釋也。論云又與教
化成就者。依證法故如是次第。謂方便者
令根未熟可化衆生令依善友。其知見者
根熟衆生令得解脱。其念觀者解脱衆生令
成力・家諸功徳故。此依次第證法而説教
化衆生。何故配經言詞七句作第三番説
也。論云依説法説故。如是次第如次前説。
次第可知恐繁不述。是故論云又與教化
成就者依證法故。又説成就者依説法故。
此二種法如向前説。論云依此二種法有何
次第。依之而得脩行者。問證及説次第而
依修行。即彼前文句再説應知者。前論再
説方便・知見・念觀三種。依證次第再解言
詞七句次第。依説次第故如是次第。説既
如是。依之修學即證次第。結前義也。勸學
者知。或此料簡初番別解四句中。第二教
化成就。第四説成就二種差別
經 所謂諸法究竟等 賛曰。此顯第七句。
佛所説法依證而説。故論引經有五句。謂
何等法。云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體法・論
有四釋。第一番依捨權就實乘解。初説三
乘名何等法。次於一一乘起種種事説。
名云何法。次依三乘門修行清淨。名何似
法。次明三乘唯一相故名何相法。後究竟
唯一佛乘無二乘體。故名何體法。第二番
依展轉訓釋法。何等法謂有爲無爲法。云
何法謂因縁非因縁等。以因縁生釋有爲。
非因縁生釋無爲。何似法謂常無常法等。
以常釋非因縁生。無常釋因縁生。何相法
謂生等三相法。不生等三相法。以有生等
法釋前無常。以不生等釋常。何體法謂五
蘊體非五蘊體法。五陰即生等。非陰非生
等。第三番但解後三句。唯依有爲解。其
初二句不異於前。所以不解。論云何似法
者。謂無常有爲因縁法。何相法者。謂可見
相等法。何體法者謂五陰能取所取。五陰
是苦集體故。亦是道諦故。如論可解。第
四番依説法法用説。何等法者謂以名句
字身説故。云何法者依如來所説之法而
説之故。何似法者能教化可教化衆生故。
何相法者依音聲取故。謂令聽者依於音
聲取所詮法故。何體法者假名體法相故。
雖令依聲取所詮法。法性離言故。所詮
者假名體法非稱法實。不令依文便生執
著。然今經文恐人不解。翻譯之家遂依第
二展轉訓釋法而釋。然少不次以義正之
不違聖教。若別義釋。便是人情非爲聖
教。如是相・如是性合是第一何等法。相是有
爲・性是無爲故。如是體者是第五何體法。
謂五蘊體非五蘊體故。合而爲文。如是力・
如是作者合是第三何似法。力謂常法。常法
有力能故。作謂無常法。有造作故。如是
因・如是縁・如是果・如是報合是第二云何法
因縁。果報之中有爲是因縁所生法。無爲非
因縁所生法。建立果義名因。成辦報義
名縁。親得果名因・疎得果名縁四果名
果。異熟名報。如是本末是第四何相法。
生等三相法是末。體是事故。不生等三相是
本・體是理故。究竟等者重解理本。法性究竟
也。本論牒經更有何等・云何・何似・何相・何
體。佛重以此顯前五義更無別理
法華經玄賛卷第三
  保安三年十月廿四日移點已了以興福寺
圓如房本法隆寺覺印爲令法久住爲之以
左然可爲正云云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三
 沙門基撰 
經爾時世尊無能測量者 賛曰。下二十
一頌分之爲二。初十七頌半頌前二妙。後三
頌半勸發信心。顯今説實。初中復二。初二
頌總頌二妙。後十五頌半別頌二妙。此即初
也。初一頌總歎法師妙。後一頌總歎法妙。
總歎佛身・及所成徳・法體妙也
經 本從無數佛難見難可了 賛曰。下十五
頌半別頌二妙。於中分二。初十四頌頌法
妙。後一頌半頌法師妙。初中分五。初一頌
頌讀誦・修行二深。次一頌頌果行・増長功
徳心・快妙心三深。次一頌頌無上深。次一頌
半頌入深。後九頌半頌不共二乘住持甚深。
此初也。不頌標文但頌八深。本從無數佛
受持讀誦甚深也。具足行諸道修行甚深。由
此二故其智慧門難見難了
經 於無量億劫我已悉知見 賛曰。此頌果
行・増長功徳・快妙心三深。由精進勇猛於
無量劫行此諸道。果行甚深。善名遠振増
功徳心。道場得果我悉知見。故名快妙心甚
深。甚深希有法皆成就故
經 如是大果報乃能知是事 賛曰。此頌
無上甚深。性謂道理。相謂事義。前脱此文
難解法者如來能知。今此文有
經 是法不可示信力堅固者 賛曰。此頌
入甚深。甚深者佛所説法名字章句。意難得
故卒難入解故。名爲人。又佛自住持是深
法中故名爲入。不同外道雖説諸法。自
不能入。由佛世尊説因縁理。唯佛自入餘
不能知。意趣難解故名入深。論云佛自住
持不同外道。説因縁法甚深故。此經云是
法不可示。言詞相寂滅因縁道理絶語言
故。諸衆生類無能得解。除諸菩薩信力堅
固者。初地已上得四種證淨。信佛・法・僧・戒
故。能信法妙。而未圓證如是二妙。故此下
云不退菩薩亦不能知。不能知者不能圓
證非不信知。雖見道前比信亦知。非證信
故。既非堅固所以不説
經 諸佛弟子衆其力所不堪 賛曰。下有
九頌半頌不共二乘所作住持深。中分三。
初四頌頌聲聞不知。二頌頌辟支不知。三頌
半頌菩薩不知。長行但有二乘不知。因顯
彼不知亦説菩薩不知。聲聞不知中分三。
一頌半總頌一切聲聞不知。一頌別頌皆如
利根鶖子不知。一頌半別顯皆如利根鶖
子并餘弟子共度不知。此即初也。曾近善
友諸漏皆盡。住阿羅漢。此最後身有是三
徳。其智慧力不堪能知
經 假使滿世間不能測佛智 賛曰。此明
世間皆如鶖子。利根第一盡情思共度量亦
不能知。既不知佛智。故智慧門難解難入。
盡音茲引反。任也窮也。或秦引反本盡之盡。
思音息字反。無息茲反。不爾便與度量無

經 正使滿十方亦復不能知 賛曰。十方利
根皆如鶖子并餘弟子。亦滿十方共度亦不

經 辟支佛利智莫能知少分 賛曰。此頌
辟支不知。辟支望聲聞名利根。鱗角望部
行亦名利根。亦復不知。若未入聲聞決
擇分善而作獨覺。便成鱗角。入決擇分已
後作者。皆成部行。在解脱分未定生時可
成鱗角。生數多故。已定生者亦成部行生
數少故
經 新發意菩薩不能知佛智 賛曰。下三頌
半菩薩不知。中分二。初二頌半凡菩薩不知。
一頌十地上聖亦不能知。此初也。新發意菩
薩具六種徳。一親近・二達義・三善説・四數
衆・五一心・六長時。測度亦復不知。刹梵云
刹多羅此云田。田土也。有云國亦云土義
譯之耳。字書本無此字。説文作剟。楚乙反
刀割物聲。黍音七聲也
經 不退諸菩薩亦復不能知 賛曰。此地上
聖不知。或初二頌半七地已前不知。初地已
上亦名新發意。證發十種心故。後一頌八
地以上不知。亦名不退故。前門甚深有此
八種。今第八中歎佛智者。顯智深故其門亦
深 或十五頌半別歎法妙中初六頌歎
智門妙。准前科配。其中末後一頌半頌不共
深故。次八頌頌歎智深。三乘不知佛智慧
故。准義科頌則可知矣
經 又告舍利弗十方佛亦然 賛曰。此一頌
半頌總歎法師妙。無別頌也
經 舍利弗當知要當説眞實 賛曰。下三頌
半勸發信心顯今説實。中分二。初一頌半
唯告鶖子顯今説實。後之二頌普告二乘
顯初方便。此初也。汝既未證我之所説。於
我所説當生信心
經 告諸聲聞衆引之令得出 賛曰。此二頌
普告二乘爲二。初頌普告至涅槃者。後
頌顯佛化以三乘之意。由處處著著界地
故引之令出。且説三乘。理唯有一。此會唯
有聲聞極果縁覺即無。故言及求縁覺乘。
聲聞不爾
經 爾時大衆中各作是念 賛曰。下第二段
四衆驚疑發揚鶖子之請。有三。三度請故佛
止亦三。止皆居前請皆在後。論釋三止云。
初止爲相。令問取一乘。次止欲令大衆推
覓深境。渇仰欲聞。後止欲令惡人退廗。至
下當知。又三請中初挾自他疑故請。次陳
大衆於餘佛所已植因故請。後述自他已
從今佛化堪聞故請。論五段中自下第三大
衆定疑分。於自所證心生決定。於佛所説
遂有疑生。若依驚疑發鶖子請。請既有三。
文隨三段。初止既屬前唱一乘。二止攝屬
此請文中。初請分二初大衆疑後鶖子請。論
説第三定疑分有三云。自此以下依三種
義示現。一決定義・二疑義・三依何事疑義。
初二義在大衆疑中。依何事疑義在鶖子疑
中。大衆疑有二。初標疑衆後申疑意。此初

經 今者世尊所不能及 賛曰。下申疑意
有二。初牒所疑縁由。後正申定疑。此牒佛
前所説疑縁由。佛所得法甚深難解者。牒佛
前説諸佛智慧甚深無量。有所言説意趣難
知者。牒佛前説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此二深
故二乘不知。初是顯上後是接下。合名方
便。何故佛歎此爲疑意
經 佛説一解脱義是義所趣 賛曰。下申
定疑。謂到於涅槃已上名爲決定義。於自
所證有爲無爲果法決定久已無疑。而今不
知是義所趣名爲疑義。謂於前説佛所得
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説意趣難知。中而今
不知是所説義。何所歸趣意趣。如何説何
宗趣。故名疑義。趣音七句七倶二反。今從
初反。謂疑意云若説解脱我已得之。又説
難知意説何法。故論云決定義者。有聲聞
方便證得深法作決定心。於聲聞道中得
方便及涅槃證故。如是二種法示現有爲無
爲法故。如經爾時大衆中乃至。亦得此法到
於涅槃。言二法者。謂方便及涅槃證。方便
者有爲能證生空智道。涅槃者謂無爲所證
空理。於此能得能修。此二中得決定故。論
云疑義者謂聲聞辟支佛不能知故。是故生
疑。如經而今不知是義所趣故
經 爾時舍利弗難解之法 賛曰。下鶖子請。
中有二。初長行後偈頌。長行分二初申疑
後請決。此初也。依論下是第三依何事疑
義。依何事疑義者。如來説聲聞解脱與我
解脱不異。三乘同坐解脱床故。是以生
疑。生疑者生因中疑。因謂所由。云何如來
數數宣説甚深境界。前説甚深後説甚深
不同聲聞。聲聞與佛解脱既等。更何不同。
除此已外不同何法。於此所由而生疑惑。
大般涅槃有其三事。摩訶般若・解脱・法身。解
脱雖同。般若・法身即是佛之智慧性相一乘
果體。彼所未得四衆不解。所以生疑。如經
爾時舍利弗乃至而説偈故。何因者何道理
所以。何縁者何事縁由緒。諸佛第一之方便
此爲總句。下別顯此甚深微妙即佛智慧。難
解之法即智慧門。牒前二故。此中疑者是法
執類。異熟生攝
經 我自昔來難解之法 賛曰。此請決牒。
自既未聞。四衆疑起故。願佛説敷施演説

經 爾時舍利弗不可思議法 賛曰。十一行
頌中分四。初三頌半頌前問中稱歎諸佛第
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三頌頌前四
衆咸皆有疑。一頌半頌我自昔來未聞自
疑。三頌頌請唯願世尊敷演斯事。初中分
三。一頌半頌前佛自告申。如來知見廣大・
深遠・無量・無礙等法師妙。一頌頌前所得難
解所説難知法妙也。一頌合頌歎法及法
師妙。無問而自説。此初也。慧日大聖尊者。
以佛智慧猶如日故。涅槃經言。譬如日初出
光明甚暉炎。既能還自照亦滅一切暗。佛之
二利亦復如是。増一阿含經説。日出有四
事。一者日出之時衆暝皆除。二農夫作務。
三百鳥悉鳴。四嬰兒啼哭。佛告諸比丘。若日
出時衆暝除者。喩佛出世除去癡暝靡不
照明。農夫作務者。人民之類普共田作。此
譬檀越施主隨時。供給衣服飮食床廗臥具
病縁醫藥。百鳥鳴者譬如高徳諸法師等能
爲四衆説微妙法。嬰兒啼哭者。此喩弊魔
見佛出世心大愁惱。亦如經中讃佛偈言。
如來金色如山王。亦如日出照世間。能拔
衆生長夜苦。故我頂禮三界王。故今讃佛
云慧日也。久乃説是法者。成道多年不曾
顯説。今方説之。故云久也。此上二句標。下
一頌頌佛前説種種念觀
經 道場所得法亦無能問者 賛曰。上半頌
頌前所得難解菩提涅槃智慧甚深。後半頌
頌前所説難知智門甚深。以二乘不知故皆
無能問者
經 無問而自説諸佛之所得 賛曰。上半合
頌歎二妙。無問自説從三昧起便即告故。
第三句法妙。第四句法師妙
經 無漏諸羅漢願佛爲解説 賛曰。下三頌
四衆疑有二。初一頌頌聲聞無學有學之疑。
二頌頌縁覺等衆願佛説 疑喩如網羅
生難出。猶豫者説文隴西謂犬子爲猶。猶
性多豫在人前故。凡不決者謂之猶豫。爾
雅云猶如麂善登木。郭璞云健上樹也
經 於諸聲聞衆爲是所行道 賛曰。此頌
自疑。自先得智爲是果法。爲是因道。若是
果者所得已滿今何所讃。若是因者更欲趣
求因所成故。前説衆人於自所得生決定
心於佛説疑。今者鶖子無決定義。於自所
得亦生疑惑。又前剏聞於自猶定。今重思
慮於自所得亦有疑生。故不相違
經 佛口所生子時爲如實説 賛曰。下頌
請説。分二。初一頌頌聲聞弟子請。後二頌
頌餘衆請。此初也。禀佛言教聖道方起。教
從口出故名口生。簡異胎藏精血成故
經 諸天龍鬼神欲聞具足道 賛曰。頌餘
衆請。此土佛出無轉輪王故説諸國轉輪王
至。具足道者大乘理故
經 爾時佛告皆當驚疑 賛曰。下第二段有
二。初止後請。此止也。論下第四解定記分。
記謂記別。分明記別深密之義。名爲記別。
即十二部經中名記別經。記別經有三。一記
弟子謝往過去徳失差別。二授諸大人成佛
記別。三分明記別深密之義。如下十二分教
章中具説。此即第三記別經也。論云自下依
四種事説。一決定心。二因授記。三取授記。
四與授記。決定心者佛心本來已有決定所
爲之人。由此便有後止及説。是以決定心
論不配屬經。通下文意故。論云云何決定
心。已生驚怖者令斷驚怖。爲利益二種
人。故如來有決定心。驚怖有五。一損驚怖。
如所聞聲取以爲實。謗無大乘而作是
言。如來説言阿羅漢究竟涅槃。我畢竟取如
是涅槃。是故阿羅漢不入涅槃。此即決定
種姓聲聞。聲聞者所聞教聲取之以證究竟
實果。我畢竟已取如是涅槃。果已究竟謗
無大乘。不堪聞今爲説大乘。若聞今説
彼非究竟。即驚疑阿羅漢皆畢竟無入涅
槃者。反道疑生故名爲損。二多事驚怖。以
大乘衆生生如是心。我無量無邊劫中。行
菩薩行久受勤苦。生驚怖心起取異乘
心故。謂不定姓地前菩薩。住大乘中。已經
多劫行菩薩行名爲多事恐彼起心退趣
異乘故。今爲説令其不退。三顛倒驚怖。分
別我我所身見不善法故。謂根未熟定姓凡
夫。煩惱尤重不堪爲説。若爲説者更生煩
惱。顛倒驚怖。四悔驚怖。謂若爲説。大徳舍利
弗我不應證如是小乘法。自止小果歸向
大乘。即以悔心名爲驚怖。五誑驚怖。謂若
爲説増上慢者作如是説。云何如來誑於我
等自謂道滿更無餘故。聲聞有二。一定姓
二不定姓。凡夫有二一未得謂得二具重
煩惱。菩薩有二一退位二不退位。定姓聲聞
即損驚怖。不定姓聲聞即悔驚怖。未得謂得
凡夫即誑驚怖。具煩惱凡夫即顛倒驚怖。
退位菩薩即多事驚怖。不退位菩薩非此五
中。捨權就實欣趣佛位。方爲説一乘故。
此説一乘不逗彼器。論云正爲利益二種
人故。如來有決定心。謂多事及悔。利益悔
者引攝一類故。利多事者任持所餘故。
今此唱止及下正説。佛心先定爲此二人。餘
非正爲。即是十義説一乘中初二義也。觀
此文意多事。一種不説有驚。説即無驚。自
餘四種説即有驚。不説無驚。故論總言已
生驚怖令斷驚怖。因授記者。如經止止不
須復説。乃至天人皆當驚怖。即下二止文
等。是因應爲聞者之二義。不堪爲聞者
之退廗故名爲因。因授記皆生驚怖。有三
種義。一欲令大衆推覓甚深境界故。二欲
令大衆生尊重心畢竟欲聞故。此上是應
爲聞者之二義。三爲令増上慢者離法座
而去故。即是不堪爲聞者之退廗。今此第
二止。但爲應爲聞者之二義。第三止方爲
不堪聞法之退廗。其取授記如經。爾時
世尊下即許可攝受許當爲説是。與授記者
如經佛告舍利弗下正爲解釋一乘等是。
定記四中初決定心唱止及爲説之所由。次
因授記但是止其請之所由。取記許爲開
釋。與記正示陳説。今言驚疑令爲應聞
者驚張疑惑。推覓深法尊重欲聞
經 舍利弗唯願説之 賛曰。下第二請。論
云示現過去無量佛已教化衆生。初長行後
偈頌。長行有二。一總請二堪聞。此請也
經 所以者何即能敬信 賛曰。此堪聞。有
三因。一遇良縁曾見諸佛。二性聰叡諸根
猛利。三解識眞義智慧明了。故能聞信
經 爾時舍利弗有能敬信者 賛曰。此頌可

經 佛復止舍利弗將墜於大坑 賛曰。下第
段。初止後請。止中有二。長行及頌。此初
也。因不堪聞法者之退廗也。恐増上慢
得世第四靜慮。便謂阿羅漢果。而生誹謗。
當墮地獄。名墜大坑。此皆凡夫故墜大坑。
非聖有學。瑜伽論説。一切聖人知自得果。
無自謂得後位聖果増上慢故無邪見。故
更不造業入地獄。故諸論所言増上慢比
丘得世第四靜慮。後命終已。由謗解脱起
邪見故生地獄中。即此類也
經 爾時世尊聞必不敬信 賛曰。法妙難
解。下愚聞之起謗。既不敬信。所以恐墜
大玩
經 爾時舍利弗多所饒益 賛曰。下第三
請。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有二。初總請後堪
聞。鶖子利根自知宿命。亦能曉他往世從
釋迦已曾受化。根成道滿聞必能信。生死長
夜安穩饒益。故今請説
經 爾時舍利弗唯垂分別説 賛曰。下四頌
中有三。初一頌自稱長子以請決。次一
頌半陳衆久從佛化以請説。後一頌半兼
陳自他聞法悟解即生歡喜以請説。此初
也。佛於二足多足無足一切中尊。今云兩
足尊。於三類中兩足爲貴能入道故。謂人
天類。佛亦兩足故言兩足尊。聲聞衆中鶖子
第一故名長子
經 是會無量衆欲聽受佛語 賛曰。此一頌
半陳衆久從佛化宿因今熟。故請佛説
經 我等千二百則生大歡喜 賛曰。此一頌
半兼陳自他聞法歡喜。以請佛説
經 爾時世尊分別解説 賛曰。論第四段定
記分中。自下第三取授記也。許可攝受而
爲説之。故論云取受記者。以舍利弗等欲
得受記。如經佛告舍利弗汝已三請。豈得
不説等。許攝受取故。若依自科。下第三段
開斯實相。啓彼權門。於中有二。初明二記。
後五濁。下方破四疑。二記爲二。初取記中
有二。初許可攝受後惡人退廗。此初也。
菩薩地云。夫聽法者聆音囑耳。掃滌攝持。
智論亦言。聽者端視如飢渇。一心入於語義
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爲説。端
直審也。若不誡彼群情令其審聽。恐心不
定慧解不生。故勅審聽
經 説此語時禮佛而退 賛曰。下惡人退
廗。有四。一明去。二不止。三快勅。四敬諾。
初中復二。初標後釋。此標也
經 所以者何是以不住 賛曰。下釋起去
所由。此自徴云。難得有五。一得人身難。二
生中國難。三具諸根難。四値佛出難。五
聞正法難。五千之徒已具初四。何故將説
妙法避廗而起去耶。此去之所以者何謂也。
今釋有二意。一罪根深重。二有増上慢。此
輩者補配反。群黨也。説文軍法發車百兩爲
一輩。廣雅等翻輩亦類也。玉篇部比類也。
罪者可毀可嘖可怖可厭之義。若因若果可
毀厭者皆名爲罪。若依小乘此罪衆多。重
者有三。一煩惱障。二業障。三異熟障。一切
煩惱總爲二類。一數數起名勤。二起而猛名
利。分爲四句。一勤而不利。二利而不勤。
三亦勤亦利。四不勤不利。今取初及第三
句名煩惱障。五無間業名業障。三途八難
名異熟障。此之三障障入聖道名爲重罪。
今依大乘障有二種。一煩惱障二所知障。
所知障者隨其所應障入大乘聖位。煩惱
障者隨其所應障入三乘聖位。依佛地論
煩惱障有三。一者一百二十八煩惱并隨煩
惱。二所發業。三所得果。此意所説是彼品
類總名爲障。非據重者。依大般若。重障有
四。一煩惱障。二業障。三異熟障。四法障。煩
惱障者。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
隨煩惱。隨其所應能障聖者。皆名此障。
若具有者隨其所應障彼聖故。業障者
依薩遮尼乾子經有五種逆。一破塔壞寺
焚燒經像。竊盜及用三寶財物。二謗三乘
法言非聖法。障礙留難隱弊覆藏。三於
一切出家人所。若有戒無戒持戒破戒打罵
訶責。説其過失禁閇窂獄。或脱袈裟逼令
還俗。責役駈使債其發調斷其命根故。大
集經言説一破戒比丘過失。過出萬億佛身
血。四殺父害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
合僧。五起大邪見謗無因果。長夜常行十
不善業。此之五種唯於大乘名五逆業障。
亦有説七等不過此五。所以不説。異熟障
者謂能障聖道諸異熟果。即三惡趣。八無
暇等。其間佛前佛後難應云法前法後。是
佛法前後不得聖故。法障者謂於宿世障
他作善造匱法業。於此生中不得聞法。
匱乏正法。謂五果中等流増上二果所攝。
罪根深重者感匱法業。是罪根故現不聞
法。是罪體故即第四障也。慢者玉篇輕悔也。
不畏也倨也。或爲嫚字切韻欺爲謾。緩爲
慢恃己陵他高擧爲相。瑜伽等説慢有七
種。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増上慢
六卑慢七邪慢。初慢者謂於劣計己勝或
於等計己等。過慢者謂於等計己勝或於
勝計己等。慢過慢者謂於勝計己勝。我慢
者恃所執我高擧爲相。増上慢者己實少
徳謂己多徳。卑慢者謂他多分勝己計己
少分劣他。邪慢者己全無徳謂己有徳。今
増上慢即是第五已實少徳。謂己多徳。得
世間涅槃禪定等。故未多得。謂多徳。未多
證。謂多證。得謂有爲道・證謂無爲滅。此
是増上慢相。非全未得而今謂得。若不爾
者。便非増上慢相。乃是第七邪慢相。故有
此煩惱障及前法障二種力故不堪聞法。問
五千之輩既不堪聞。何因目矚神光耳聆
妙唱。覩天華而晏默觀地動而無驚。答放
光動地未革庸心。演妙宣難便乖淺意。
聞序中之問答爲大漸之初因聽宗内之
深陳乃増迷而復謗。所以折摧枝葉扇拂
糟糠
經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賛曰。二不止也。默
靜也。俗作默。諸論皆云有二決定佛力不
非。一受異熟決定。二作業決定。罪根深重者
受果定類。増上慢者作業定類。由此五千從
座而起。佛雖神力亦不止之。又乍可令
去不墜大坑。不可止之令興重業故不
止也。彼若發心定業可轉。其心不易佛力
不排
經 爾時佛告當爲汝説 賛曰。三快勅也。
風驚秕落。霜殞貞存。佛許説而驚其心。振
威神而令起去。故以枝條退爲佳。唱貞實
住而許説。輕薄虚疎故譬枝葉。敦重堅固
乃同貞實。佳音古鮭反善好也。膎音戸佳反。
南人謂鮭脼也
經 舍利弗言願樂欲聞 賛曰。四敬諾也。
唯音弋。誰弋水二反。敬諾之詞。然音如延反。
順從稱。願樂爲希解之意。欲聞亦冀聽之

經 佛告舍利弗時一現耳 賛曰。此下明
與授記爲之解釋也。論云有六種。一未
聞令聞此等文是。二者説。舍利弗諸佛隨
宜所説下是。三者依何等義。所以者何。諸佛
世尊唯以一大事下是。四者令住。舍利弗如
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説法下。是五者依
法。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下是。
六者遮。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下是。
未聞令聞者歎法希有顯令聞故。説者明
所説法意難知事。依何等義者。謂未聞令
聞。及方便所説。依何等義謂依佛所得深
難解法。住者勸令來住一乘之中。法者十方
三世佛所共行儀軌法式。初隨宜説。意令
久後取佛種智。遮者遮破二執遮遣二眞
令歎法希。未聞令聞有三。一歎希。二擧
喩。三勸信。此即初二。此若頻説無智不欣。
時乃説之愚智同樂 梵云鄔曇鉢羅 此云
瑞應。金輪王出大海減少。金輪路現其華乃
生。應金輪之御世名瑞應華。此法華經法
輪王出生死海減。一乘道顯方演説之。故擧
爲喩歎法希有。鶖子往劫曾所未聞。今者
令聞令渇仰故
經 舍利言不虚妄 賛曰。此勸信也。智解
局者未能證達。故標不虚勸其生信
經 舍利弗意趣難解 賛曰。下第二段明
説有二。初標後釋此標也
經 所以者何乃能知之 賛曰。此釋也。論
釋種種因縁者。謂三乘法。彼三乘法唯名字
章句説非有實義。故以彼實義不可説故。
此中意説。我以方便説三乘法。此法唯有
名字章句無別三體。隨宜説三。非二乘等
思量能解。唯佛能知。此説前標智門難了。
三乘實義即是眞如。不可説故。下依何等
即佛智慧
經 所以者何出現於世 賛曰。自下文第三
依何等義。有二。初略標後廣解。此初也。因
前文起故假徴顯。有何所以。言辭難解唯
佛知也。依何等義作如是説。諸佛世尊者。
總苞十方三世諸佛。唯以一大事者。事物・體
事・事義・道理隨應皆得。爲此大事因縁所
以出現世間。自稱徳號廣利衆生。不爾
便如二乘入滅。由此大事故隨宜説。意趣
難知
經 舍利弗出現於世 賛曰。下廣釋有二。
初別顯後釋意。別顯有三。一徴二釋三結。
此徴也
經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 賛曰。此釋。大事
體即知見。諸佛出世爲此大事。四義明之。
謂開・示・悟・入。論云後一大事者依四種義
應知。佛知見者如來能證如實知彼義故。此
有三釋。一云法性眞如名爲如實。法眞性故
即是所證。義理・境界倶名爲義。正智之體
名爲能證。能知義理證眞境故。即此能證
正智及所證眞如。能所知見並名知見。如爲
知見之性。智爲知見之用。知見性相倶稱知
見。無著般若論云。無上菩提是法身。正等菩
提是報身。解深密經云。菩提・菩提斷倶名爲
菩提。智度論云説智及智處倶名爲般若
故。或知謂正體智・見謂後得智・是二是用・能
照眞俗二種境故。此二本性即是眞如合名
知見。將性就相故名知見。欲令二乘求種
智故。勝鬘云一乘即佛乘。佛乘即大乘攝大
乘云亦乘亦大故名大乘。萬行是也。或乘
大性故名大乘。眞如是也。故知一乘佛果乘
體通理及智。契當宗義。火宅牛車意在智
用。説牛車等我所作故。險途寶所意在智
性。稱化作城非寶所故。由此合二並名
知見 本論云。何者爲四。一開者無上義除
一切智智更無餘事故。一切智者佛也。又
言智者根本後得智。此二是用。此二智性即
是眞如。若用若性合名爲智。一切智人之智
名一切智智。又一切智者根本智。重言智者
後得智。擧此二智攝於智性眞如妙理。又
一切智者智用菩提。又言智者。智性涅槃。
二種如來藏。今顯此二悉皆無上。歎勝令
欣。然此菩提體是有爲本有種子。多聞熏習
因修生長。體即四智。楞伽經云。阿梨耶識
名空如來藏。具足熏習無漏法故名不空
如來藏。藏識有漏虚妄不實。故名爲空。能
含一切無漏種故名如來藏。四智種子體是
無漏非虚妄法。由近善友多聞熏習漸次
生長。當成四智。四智之因名不空如來藏。
藏是含藏。因性義故。猶如種樹生長圓滿。
其涅槃性體是無爲。本來而有自性清淨。後
逢善友斷障所顯。雖一眞如逢縁證別。
名四涅槃。勝鬘經云有二種如來藏空智。
謂若離若脱。若斷若異。一切煩惱藏不離不
脱。不斷不異。不思議如來藏煩惱有漏虚
妄不實。能覆眞如。名空如來藏。涅槃無漏
體是無爲非虚妄法。由近善縁斷諸煩惱。
漸次智起方便顯證。名爲涅槃。體性非空
因空所顯。空之性故。煩惱覆位名不空如
來藏。藏是覆隱因性義故。故在煩惱纒裹
之位名如來藏。出煩惱時名爲法身。即此
法身因空所顯。空本性故。亦名空如來藏。
如刀提耶掘寶顯得。阿頼耶識及諸煩惱名
如來藏者。即涅槃云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時。善不善法皆名佛性。無垢稱云。僞
身種姓。七識住・貪欲・瞋恚・愚癡・十不善業
道爲如來種等。文非一故。即前菩提名爲
報身。報身修生・法身修顯。法身證因證故。
報身生因生故。前藏有四。一能含藏藏謂
阿頼耶識如庫藏等。二能生徳藏謂報身種
子如&T021389;種等。三能覆藏藏謂煩惱等如土
覆物。四能顯徳藏謂法身佛性如金性等。
大位而言。所知障斷證佛報身菩提圓滿。
煩惱障斷證佛法身涅槃圓滿。諸佛出世欲
令衆生斷所知障及所發業并所得果。一切
倶盡圓證菩提開知見相使得清淨。障盡
智圓名清淨故。欲令衆生斷煩惱障及所
發業并所得果。一切倶盡圓證涅槃開知
見性使得清淨。障盡理顯名清淨故。縁此
知見故出世間。開者出生顯證之義。出生
菩提證涅槃故。除此二種更無餘事勝過
二法故名無上。二示者同義。以聲聞・辟支
佛・佛三乘法身平等。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
無差別故。涅槃經云。譬如乳牛有種種色。
及搆其乳置之一處白色無異。佛性亦爾。
衆生雖有種種不同。佛性無別。此意説言。
三乘法身本來平等。衆生不知不肯修證
法身圓滿。諸佛出世欲示衆生此佛知見之
性。三乘同有平等無二。令同證滿以成法
身。三悟者不知義。以一切聲聞・辟支佛不
知彼眞實處故。不知眞實處者不知究
竟唯一佛乘故。如下有人至親友家醉酒
而臥。以無價珠繋衣裏等。彼初不覺後悟
方知。此意説言。二乘不知究竟唯一佛乘體
即菩提四智。所以不修報身圓滿。佛出世者
欲令衆生悟於究竟唯此一乘佛菩提智
令修生長。上來三種開者雙顯法身・報身・
涅槃・菩提二種無上歎勝令欣。示者別顯
法身涅槃三乘無二本來而有令其修證。悟
者別顯報身菩提第一究竟本有種子令修
果生。倶明果中斷徳・智徳。既證此二利
樂衆生。應物現形應機説法。即是化身及
他受用名爲恩徳。四入者爲令證得不退
轉地。示現與無量智業故。上三總・別雖
顯佛果無上・同・勝。未知如何可能證獲。
今顯能證能得之因故名爲入。依此本論
初地已上名不退地。佛果位中一切智智體
用大故名無量智。業者因也。佛出爲説初
地已上能得佛果一切智因故名爲入。佛
説此因欲令二乘有學・無學・及初地前證
初地上不退轉地。入變易生修種智因觀
察智性入佛二果。此四意言。佛出世者。欲
令衆生斷二障盡。開佛菩提。涅槃知見使
證清淨。歎二無上勸令欣故。示法身同
有令使證故。悟所不知唯一佛乘智令
修生故。既顯佛果菩提涅槃殊勝體性。并
顯其因令其趣入。謂佛出世意説一乘若
果若因。令諸衆生修因證果皆作佛故。更
不爲餘。前歎智慧及智慧門即是一乘教之
與理。今説行・果。故知總説一乘四法名爲
法華。或不退者八地以上行不退故。諸論
説受變易生故。雖二乘迴心未即至彼地。
三乘倶同後決定。得出分段死入變易生
故作是説。又二乘者煩惱不退。經三大劫
倶名不退地。又一乘者修行一乘若信若位
若證若行。今於此中皆令入故。並名不退。
或此果因一乘實體。是前所説諸佛智慧其
智慧門。即前所説三乘權教。令二乘者捨
權取實行一乘因趣一乘果。是此本意
上來所説總別果因以解四種。准下三世佛
法之中。不説初開。唯説示・悟入。故知但
應如此説善。示悟別顯二果已周。不假標
故。擧此二種攝佛一切有爲無爲萬徳盡
故。此方便品法説一乘唯爲上根。由此通
辨若因若果菩提涅槃以爲一乘。譬喩品中
爲中根者但説於悟。牛車菩提智徳一乘。
由唯迷因智不迷因理・果智理故。化城喩
品爲下根者但説於示。寶所涅槃斷徳一
乘。由迷果理不迷果智・因理智故。各隨
所宜斷除彼障。令其進入偏説一乘。或
爲中下互説因果智・理二門。影顯令解。唯
此一品通明因果覺・寂一乘。理義周備。故本
論中具解此品。餘品但總釋其大意不異
此故。若解此品便解一部矣。然勘下文
牛車在果。即是菩提。下文但明因中之智。
三乘乘此至道場故。又理雖然。諸經論中
多説涅槃理性智慧以爲一乘。一乘本故
如無量義 第二解云。今此四義總依佛性
法身智體以爲一乘。涅槃經言。大事者所
謂佛性。又畢竟有二。一莊嚴畢竟。二究竟
畢竟。莊嚴畢竟者謂六波羅蜜。究竟畢竟者
一切衆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即是佛性。以是
義故我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悉有一乘。
無明覆故不能得見。故知佛性即是知見。
即是一乘。説諸衆生悉有佛性名之爲開。
曲宣分別名之爲示。此是法佛性。此是報佛
性・此是因性・此是縁性・此是理性。此是行
性・此是善根人性・此是不善根人性。此等名
示。故涅槃云。如貧女舍内多有眞金之藏。
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
乃至。即於其家掘出眞金之藏。女人見已
心生歡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善男子衆
生佛性亦復如是。一切衆生不能得見。如
彼金藏貧女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衆
生所有佛性。善方便者即是如來。貧女即是
一切無量衆生。眞金藏者即佛性也。種種分
別令其生解名之爲悟。勸物起修令其入
證名之爲入。若依此解譬喩品中牛車各
與。吾爲汝造。便非此義 第三解云。其前
三種即依佛果大般涅槃三事解之。涅槃經
第二卷云。我今當令一切衆生。及以我子。
四部之衆・悉皆安住祕密藏中。我亦復當
安住是中入於涅槃。何等名爲祕密之藏。
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
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
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
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
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
法爲衆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此中
意説。梵本伊字上有二點下有一點。似倒
品字。並者横也謂前後證。縱者竪也。謂有三
品。世説縱横即此竪・並皆非伊字。三點別
安亦非伊字。要三和合不縱不横亦不離
別。和合三點不一不異。如大自在天面上
三目額上有一眉下各一。佛入涅槃亦復如
是。摩訶般若者能證之智。如來身者所證法
身。解脱者由能證智證所證理法身之時。
二障滅盡二死當來後有不續。更無繋縛
假名擇滅。即是解脱。故雜集云。滅諦有三
若能滅・若所滅・若滅性。即是此三大般涅槃。
般若在上爲能證道如額上目。法身・解脱
並在其下是所證故猶如眉下所有兩眼。
以智證理令後惑苦皆斷不生名入涅槃。
是佛安住祕密之藏。不同二乘智了生空。
不是大慧理。但生空無我之理不名法身。
雖得惑種及分段死少分不生之假擇滅。不
得習氣及智障滅分段・變易二死倶盡之勝
解脱。如縱如横非大涅槃。身灰智滅彼名
爲入。無現身智何得稱大。佛今不爾故名
爲大。稱爲祕藏。古人有解但依眞如以爲
三事名大涅槃。便無入義。常住不壞爲利
有情以智證眞。惑苦解脱方名爲入。是佛
意故。不同二乘無有身智乃名爲入。故佛
自言。假使烏・角鵄。乃至永入於涅槃等。今
作此解善順彼經審讀經文當自悉知。摩
訶般若即開佛知見。故論説言除一切智智
更無餘事。一切智者證二空智。重言智者
證諸有智。此最勝妙故名無上更無過故。
法身即是示佛知見。故論説言三乘平等佛
性法身無差別故。解脱即是悟佛知見。二
障倶亡二死皆盡是眞解脱。二乘唯得一障
一死盡滅無餘。不知於此。故論説言二乘
不知眞實處故令其悟也。上來三事即是
證入大般涅槃此必有因更説入義。故論
説入示現不退轉地與無量智業也。佛出
於世欲令三乘有情皆修不退地業。安住
祕密藏入大涅槃不爲餘也。此與涅槃名
字雖殊體性無別。一切皆欲行因證入佛
果位故。若作此解既契化城之趣寶所。亦
合火宅之御牛車。一乘體徳既曰大般涅
槃。法報二身正覺之與圓寂。一一總攝周備
亦何理而不彈。今此三解唯取所詮智慧名
曰一乘。能詮之教門即次前説也。隨宜所
説意趣難解故。又以蓮華喩於妙法必兼
開敷之與秀出果秀因敷亦無乖爽。然勝鬘
等經及此下文多説眞理以爲一乘。乘之本
故。實通二種。於義苞盡。開示悟三明佛果
乘。入之一種明佛因乘。因乘雖通三無數
劫今此唯取第二劫後。論説令證不退位。
故楞伽經中十地分爲三種意生身故。如別
章説。又後品言聲聞・縁覺・不退菩薩乘此寶
乘直至道場。勝鬘經言無明爲縁無漏業
因。有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生。初地已前實居三界分段死中未出火
宅。猶在門中當爲燒故。不與一乘之名。
或八地後名不退地。瑜伽論説八地後爲
意生身故。得決定故。問 二乘無學羊鹿果
位亦居分段。應在門中。如小菩薩應非
出宅。答 談其分段應非出宅。餘依永滅已
得涅槃名居門外。不同於彼。問 何故二子
趣於牛羊鹿稱出宅。大子趣於牛菩薩未
出宅。答 二乘惑種盡得滅稱出宅。初劫惑
猶行如何稱出宅。又七地分段盡此一生亦
名出宅。二乘同故。已前即非猶多生故如有
學類。故出宅已方上牛車。然此經文初開之
中初總標勝致使得清淨之言。後三別顯故
略不説
經 舍利弗出現於世 賛曰。第三結也
經 佛告舍利弗示悟衆生 賛曰。此釋於
前有何意況。衆生身中悉有佛性。故所教
化但化菩薩。所爲所作常爲此事。唯以佛
之知見示悟衆生。論第二番釋示悟入云。
又示者爲諸菩薩有疑者令知如實修行
故。謂有菩薩疑無佛性不肯修行。今示所
化但化菩薩令知三乘同有佛性。斷彼疑
故如實修行。又悟入者未發菩提心者令
發心故。此解悟義。已發心者令入法故。
此解入義。明因果盡。又重釋悟入云。悟
者令外道衆生生覺悟故。復入者令得聲
聞果入大菩提故。迴邪入正捨權取實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三
  保安三年四月廿三日書了法隆寺僧覺印

同年十月廿六日移點已了以興福寺圓如
房本爲之以爲令法久住覺印之東北院讀
本點本校點又了云云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四
 沙門基撰 
一乘之義正是經宗。今且略以五門分別。一
出體性。二釋名字。三明説意。四彰差別。五
問答辨 體性者略爲三類。一總含體。二隨
勝體。三眞實體。一總含體者。一切無漏若種
若現。有爲・無爲・若因・若果。根本・方便能成。
佛徳皆名一乘。一乘即大乘大乘即無上乘。
故勝鬘云一乘者即大乘也。此本論云開是
無上義。辨中邊論無上乘品有三無上。一
正行無上謂十度隨修差別有六正行。二所
縁無上有十二種所縁。三修證無上謂種姓
修證等十種修證。通攝一切菩薩所有境行
果。故勝鬘又云阿羅漢辟支佛有恐怖有歸
依。四智不究竟名向涅槃界。又云正法住・
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毘尼・出家・受具足。此
六法爲大乘故説。故知一切根本方便一切
無漏若種若現。有爲無爲若因若果。能成
佛徳並名一乘。三種意生身皆入初地故
二隨勝體此有六類。一攝事歸理體。涅
槃勝鬘等中多以法身眞理佛性名爲一乘。
故勝鬘云一乘者即大乘。大乘者即佛乘。
佛乘者即涅槃界。又云於恒沙劫行六波
羅蜜。不如有人聽受讀誦乃至執持經卷。
何況有爲他廣説。以有爲行比無爲
乘故。涅槃經言一乘者即是佛性。此滅化
城至於寶所。唯以眞如法身平等名爲一
乘 二攬餘歸智體。亦以眞智名爲一乘。
上文自云方便知見皆已具足。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不能測佛智。智
體多是正體・後得。若在因位智劣識強。在
果位中智強識劣故 三隱劣從勝體。下經
自云説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
實。餘二即非眞。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説。分別功徳品云。
有爲無上正等菩提。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
行五波羅蜜。不如有人一念生信。所得
功徳不可比喩。由以佛果理智二種名爲
一乘。理凝本有。離纒而號涅槃。智照新生。
圓而稱正覺。乃四徳之鴻源三明之妙
本。故揚爲彼智見出現於世。以理智二
爲一乘體。智性智相合名爲智 四二運用
廣體。唯以因智名爲一乘。火宅喩中與諸
菩薩及聲聞衆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唯因
行故 五勝出分段體。通取因果出分段
死所有理智以爲一乘。開示悟入四義之
中前三爲果二。後一爲因二。如前已説。故
略不論。勝鬘亦云如取爲縁有漏業因續
後有者。而生三有。如是無明習地爲縁無
漏業因。有阿羅漢・獨覺・已得自在菩薩三種
意生身生。故意生身所乘之乘名因中二。攝
大乘中萬行・眞如倶名大乘故 六引攝殊
勝體。以詮旨二名爲一乘。教隨物設趣妙
難知。理假智冥體深頗測。故方便品初以
所詮智慧能詮教門名爲一乘。無量義經十
七名中彼第十亦名一乘。由此蓮華。論
有二義。一體出水。二能開敷。初喩智慧後
喩慧門。若但以眞如爲一乘得出水之一
失開敷之二能。然今蓮華既具四義。
何獨法唯二種 三眞實體者。根本大乘教・
理・行・果・及能入大乘方便・四法皆名一乘。
咸有運載之功能故。根本教者。此品初云其
智慧門難解難入。本論釋言阿含甚深。華開
敷義以喩妙法。下文亦言法華經藏深固
幽遠等。攝大乘云阿毘達磨大乘經等。方
便教者。此品下云。或説修多羅・伽陀・及本
事・本生・未曾有。亦説於因縁・譬喩・並祇夜・
優婆提舍經。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爲本。隨
順衆生説。以故説是經。勝鬘亦云正法住
等爲大乘故説此六處。故小三藏皆大方
便。根本理者謂法性眞如。六度等行乘此眞
理能有所往故名大乘。此經上云諸佛智
慧甚深無量。下文亦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
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説。本論亦云。
念觀者謂大乘人觀法無我眞如法界等故。
無性亦*云或乘大性故名大乘辨中邊説
眞如法界名所縁無上。方便理者謂四諦理。
二乘所觀皆方便理。故勝鬘云聲聞知有作
四聖諦。佛知無作四聖諦。涅槃亦言聲聞
有苦有諦而無有實。菩薩具有。本論亦云
念觀者。聲聞觀人無我等。由此二理皆理。
一乘根本行者謂六度等菩薩萬行。菩薩地
説七地所修四菩薩行。安樂行品皆菩薩行。
又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即行大乘。攝大乘
云亦乘亦大故名大乘。辨中邊説十波羅蜜
名正行無上。方便行者勝鬘亦*云正法住等
爲大乘説。依三藏教進善滅惡修無漏
行。皆行大乘。法花論云方便者聲聞觀蔭・
界・入。厭苦離苦。菩薩修六度・四攝・二利
行。由此二行皆一乘故。根本果者佛身所有
菩提・涅槃。即前所説法・報二身理智二見
故。下經云説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
事實餘二則非眞。又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
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説。又壽量品所
説法・報・化身皆果一乘。辨中邊説十修證
中。第七淨土・第九佛地・第十示現菩提。方便
果者二乘所有菩提・涅槃。此經下言汝等所
行是菩薩道。羊車・鹿車爲求牛車出於火
宅方便施設。中路化城爲至寶所。息處故
説二。唯有一非餘。勝鬘亦云聲聞縁覺四智
不究竟名向涅槃界。言得蘇息處。四智究
竟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故二乘果亦是一
乘。由頓悟者正學根本教理行果。兼爲伏
化二乘者故亦學方便教・理・行・果。其漸悟
者初學方便。後迴心已方學根本。所學法同
初後全別。故知但有二種佛性理智二因。無
漏現・種。有爲・無爲。根本・方便所有教・理・行・
果能成佛者。皆一乘體。兼取有漏地前功
徳及十地者助爲一乘。未乖正理。法華經
論及餘教中。隨依於此三種體中一門出
體。未必攝盡。若依此解總含諸文無不
盡矣。然此體性合有五門。一詮旨分別通
教及理。二因果分別通行及果。三智福分別
通福及智。四覺寂分別通滅道諦菩提涅
槃。五二利分別通自利利他。此説一乘故
義通貫。若言佛乘擧果攝因名若云菩
薩乘擧因攝果稱。名便不通義可兼有。
又由行者修習二智正體・後得觀於二理
生空・法空。斷於二障煩惱・所知。息於二死
分段・變易。證於二果菩提・涅槃。圓得二滅
無餘・無住。行於二利自利・利他。稱果滿也。
所斷二障集諦所攝。所息二死苦諦所攝。
所修二智所證菩提道諦所攝。所觀二理所
得二滅所證涅槃滅諦所攝。所行二利滅道
諦攝。合此滅・道名爲一乘。故此本論解遮
中云。無二乘者無二乘涅槃。唯佛如來證
大菩提。究竟滿足一切智慧名大涅槃。
唯一佛乘故。涅槃經中既以摩訶般若
身・解脱三事圓滿名大涅槃。故此一乘二
諦爲體 釋名字者。乘是運載義。故廣雅
云乘駕也。周禮云乘載也。運載行者至
彼岸故。故此經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攝
論亦*云六度萬行亦乘亦大。法性眞如所乘
大性。事・理倶能運載行者。自運運他至於
彼岸皆名爲乘。問 因行能自運至果可名
乘。佛果自運息應非是乘體。答 有五義。
一者運載以名乘。因中通二運至果廣
運他。由此亦名乘。二者體・能・通二運。能・
體並名乘。果中體有。能非無。亦乘攝。如割
名爲刀有能即刀攝。非要廣現割有能非
是刀。佛果徳體能爲二運。非要廣用方名
爲乘。三者二乘唯自運小尚得乘名況佛
廣運他何理非乘攝。四者因中理智能雙運。
二用勝故得名乘。果中理智因修成。因乘種
類亦乘攝。五者因中二運常増進。作用現
勝得名乘。果中自運窮未來令他増進得
乘稱。初之四義隨他不正答。後之一義隨
自正義答。故對法論云。自他並利所依止。
一有三義。一簡別故名一。二破別故名一。
三會別故名一。簡別故名一者。昔日説三
今時説一。故知所詮理極一而爲實。能詮之
教二即稱權。無別二理以爲極也。無我・解
脱雖悉皆等。然至佛果方名爲極。故所詮
理佛智名一。非別簡三唯無二極故。論解
遮云。無二乘者無二涅槃體。然經云我設
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又云火宅之内許以
三車。出門已後但與牛車。又云雇其除
糞經二十年假名爲子。故二乘者是後眞
子付家事因。又以果一簡別因三。即有二
簡。一理簡教。二果簡因。汝等所行是菩薩
道故。破別故名一者。二乘不知二爲方便。
執二乘果以爲眞極。今説二涅槃但爲化
城。説二菩提。但是羊鹿權教所設。非是二
果所得所證。菩提涅槃眞勝極也。破彼情執
有二果極。故説爲一。即經所言諸求三
乘人有懷疑網者。佛當爲除斷令盡無
有餘。鶖子亦言。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
説。初聞佛法遇便信受。乃至斷諸疑悔。迦
葉亦言又今我等得涅槃證於菩薩法不
生好樂之心。攝論亦云斷除四處障二
乘作意等。即是此執。本論末後亦云方便品
有五分示現。破二明一不説破三等。或
有説言破三執故非唯破二。如薩婆多執
佛化身以爲眞佛。今説爲化故破三執。此
亦不然。法華但以自修所得一乘爲宗。會
破彼乘令入於一。非以所知一身爲宗
會破彼身令入一身。又無執彼化身爲
極趣求至彼。更不趣求餘身。今破彼執
令求一身故。但破執二乘爲極。不破執
彼二身極也。亦有解云聞昔説三執三皆
極。今説一極故破三執。此乃地前菩薩起
故。若破執大極還爲説一乘。更増其病
何名爲破。又未出宅許以牛車。既亦破大
後出宅與。是何等車。若言與白牛棄本黄
牛故。既爾即應捨頓學漸。黄・白牛相因行
何殊。既還本牛明不破大。若執一極不違
趣大。何須破之。執二爲極不趣大故可
須破也。若隨位得即執爲極。未見趣大
乘因中有此執。設爾許亦破即應破無窮。
由此但破執二爲極。又非破執四乘爲
極。爲無種姓説人天乘。解有四乘不執
極故。執二爲極不異破二。無執人天
乘爲極者。執者不解乘。解乘不執故。若
一對四。一是方便乃應破一執而歸四
乘故。亦非破五。執不定乘同執三故。由
此勝鬘唯云阿羅漢・辟支佛・有恐怖。有歸
依。言得四智及涅槃者是佛方便。此經亦
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眞。密遣二人
息處説二。羊鹿非眞不説三言。從勝至劣
數。佛乘第一・獨覺第二・聲聞第三。無第二
獨覺無第三聲聞。非無三乘之中大乘體
極。勘梵本云無第二第三。今翻之略故云
無二亦無三也。此有難言。經説別體三寶。
不破別體而歸一體。何故破二乘而歸一
乘。此亦不然。若執別體三寶爲極。亦同
破之。若別相三寶體亦無三極故。雖爾亦
無求住別體。然可會之入於同體。廣如
經説非權實宗。會別故名一者。教理行果
皆有根本及以方便。會漸悟者先二乘中所
修成得教理行果爲大方便。依此本論初
已上離分段死。見道已前教理行果爲
不退地之根本因。總依諸文會一有四。
一者會教。無垢稱云佛以一音演説法衆
生各各隨所解。此經下云一雨普潤三草二
木生長不同。此會教同而機有異。三乘取
教有偏・普故。二者會理。寶性論云如&T072933;
馬・象三獸度河河性無差得有淺深。又
下經云譬於高原穿鑿須水。若見乾土
知水尚遠。若見濕土知水不遠 若見於
知水極近。水性無差得之有異。此會
理同而證有異。三乘證理有圓・缺故。三者
會行。鶖子自言爲是究竟法爲是所行道。
佛自亦言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勝鬘
亦言。此六處爲大乘故説。故知行同而修有
異。三乘修行有分・全故。四者會果。此經下
言息處故説二。中路設化城。爲引至寶所
方爲究竟處。爲求牛車出於火宅。權設
羊・鹿後皆與牛。勝鬘亦言聲聞・縁覺四智
不究竟名向涅槃界。即會二乘菩提涅槃
若理若智皆歸一乘。故知果同而證有異。
三乘取果有初後故。雖依諸教總會此
四。然法華中顯會教理密會行果。會教
理者。即前所標諸佛智慧及智慧門。一雨
普潤會教也。牛車寶所會理也。此以所詮
名之爲理・非要眞如。欲顯所得甚深難
解。有所言説意趣難知。道場所得法無能
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亦顯法
華開方便門顯眞實相。即是法華開敷秀
出。密亦通會行・果二同。我設是方便令
得入佛慧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即會行
故。中設化城爲至寶所即會果。故勝鬘
經中顯會行・果。六處正爲大乘故説。正會
行故。二乘四智非爲究竟名向涅槃界。即
會果故。勝鬘正説一乘因果故。顯會行果
密會教理。法華正顯昔權今實故顯會教
理。令其修證密會行果。由此一乘據實。通
會教理行果。總解諸文於理名矣。故云會
別名之爲一。此經正取一乘因果爲眞乘
體。教爲方便。故不相違。今此小義雖未動
於智海。如愚所知頗亦絶於今古。博識深
智當自詳之。三義之中初二解通定性・不
定性。後一多唯依不定性。大乘・無上雖
即一乘。非經所須。故略不説 明説意者。
攝大乘云。爲引攝一類 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姓 諸佛説一乘 法・無我・解
脱 等故姓不同 得二意樂化 究竟説一
乘 此中十因。一爲引攝一類不定種姓聲
聞獨覺。令依大乘般涅槃。故法華一會多
爲此類説於一乘。法華論名退已還發大
菩提心。由鶖子等昔皆求大退修小果。名
退還發非諸不定姓皆退還發心。此應名
不定種姓。二爲任持所餘。不定種姓地前
菩薩第六住前猶在退位。恐於大乘精進。
且壞退依二乘般涅槃故。故此經云。菩薩
聞是法疑網皆已除。本論亦言如來爲二種
人正與解釋。此二皆是不定種姓。爲此二
種故説一乘。三法等故。行乘雖異所趣眞
如無差別。故法華論説。多與此同。四無我
等故。若有眞實補特伽羅。可有乘別。我既
無異故説一乘。五解脱等故。三乘並於煩
惱障中而得解脱。解脱無差別故。六姓
不同故。二乘之中不定種姓有差別故。此
聲聞身具有聲聞及佛種姓。由有此姓故
説一乘。第七佛於有情得同自體意樂故。
言我即是彼・彼即是我。我既成佛彼亦成佛。
第八二乘於佛得同自體意樂。同名菩薩得
受記別故。謂於此會佛與二乘授佛記
別。爲令攝得如是意樂。我等與佛平等
無二。又此會上有諸菩薩與彼名同。因得
記別故。佛一言含二種益。謂二乘者得同
佛自體意樂。及諸菩薩得受記別。九化故。
如世尊説。汝等苾芻我憶往昔。無量百返
依聲聞乘而般涅槃。云何已成佛。後依二
乘而般涅槃。即爲調伏所化聲聞。佛菩薩
等自化其身爲彼同類。於無餘依現般涅
槃。經百千劫耽寂滅酒醉逸而臥。後從彼
起現受佛記。令諸不定種姓二乘盡作是
心。往昔耆尊入涅槃者今皆復起現受佛
記。況我今者不希作佛而入涅槃。今此會
中富樓那等即其類也。法華論中爲化聲聞
授記即此。是故亦爲降彼二乘者慢。我亦
得汝之涅槃故。廣如楞伽説。阿羅漢入無
餘涅槃經百千劫。耽三昧酒醉逸而臥。後
從彼起方發大心。皆佛菩薩之所化作。若
不爾者。實入無餘涅槃身智都盡。後從彼
起法從何生。故知是化。十究竟故。由過此
外無別勝乘。依理究竟最爲殊勝。故説爲
一。今此會中依論但與二人記別。一不定
姓二應化者。爲不定姓者即第一第二第
八少分。爲應化者即第九義及餘少分説
於一乘。非全撥其無定性。故此一乘是
密意説。解深密經云相・生・勝義無自性。如
是我皆已顯示。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壞正
道不能往。依諸淨道清淨者。唯依此一
無第二故。於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無
差別。於定・不定有性・無性合説一。故涅槃
亦言。一乘一道四果聖人皆得作佛。不解
我意故。但應如是所説善。今此十義説
於一乘。法華論中無此具足。顯揚説六因
莊嚴論八義説於一乘。不過此十。故不叙
之 第四彰差別者。此説一乘。與勝鬘
涅槃經所説一乘差別之相。此通理・智。彼
唯佛性。此唯攝入彼通出生。此唯有性彼
通無性。此唯不定性彼通定性此多説教・
理。彼多説行・果。此説一乘爲實二乘爲
權。彼説一乘爲權四乘爲實。故勝鬘云若
如來隨彼意欲。而方便説唯有一乘無有
餘乘等也。與無量經所説一乘辨差別
者。如釋名中已廣解釋。是差別相。及第五問
答辨等。皆如別章不繁具擧
經 舍利弗若二若三 賛曰。此與記中。第
四令住一乘。以此一乘爲衆説法。都無
第二獨覺第三聲聞。從勝至劣爲次第故。
不以修習淺深難易爲次第也。故此經中
第一周云。餘二則非眞。第二周云密遣二
人。第三周云息處故説二。不説於三。
故知不是總無三乘。但應如今所説義
也。會彼所修教理行果爲今大因。勸住大

經 舍利弗法亦如是 賛曰。自下第五依
法顯今釋迦依一切佛説法軌則。初説方
便後説眞實。勸彼生信引他成已。大文有
三。初明十方佛法式如是。次明三世佛法
式如是。後明我由此法式亦如是。此初
也。雖離三世更無十方離於十方更無
三世。横竪有殊故分差別。攝大乘云。人
趣諸有情處數皆無量。念念證等覺故不
應退屈。由此現在十方佛亦無窮法式皆

經 舍利弗一佛乘故 賛曰。下明三世佛
法式。有二。初別明三世法式。後結所爲皆
同。初中有三。初過去。次未來。後現在。三中
各二。初明佛説法法式同。後明所度衆生得
道同。此明過去佛法式同。初以種種因縁
等説法爲方便者。皆爲後得一佛乘。故本
論云方便者小乘中觀陰・界・入厭苦離苦
得解脱故。大乘中諸波羅蜜・四攝法攝取自
身・他身利益・對治法故。因縁者本論於其
六義。第二説中解故。指前云如向所説。
種種因縁者。謂三乘法。彼三乘唯名字章句
説非有實義。故以彼實義不可説故。譬喩
者如依牛有乳・酪・生蘇・熟蘇・乃至醍醐。
醍醐爲第一。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故。此
譬喩明大乘無上。諸聲聞等亦同大乘無上
故。聲聞同者示諸佛如來法身之性同。諸凡
夫聲聞辟支佛等法身平等無差別故。在此
譬喩示現。此中意説。凡夫如牛。聲聞如乳。
支如酪。小菩薩如生蘇。大菩薩如熟蘇。
佛如醍醐。醍醐爲第一。佛乘亦爾。由本一
牛腹中乳性展轉増勝乃至醍醐。故從凡
夫乃至成佛相貌有差。體性平等本無二
也。今此經文唯有此三。本論釋經更有念
觀。念觀者於小乘中人無我等。於大乘中
眞如・法界・實際・人無我・法無我等觀故・此
經以方便・因縁・譬喩・言詞爲次第。本論釋
經以譬喩・因縁・念觀・方便爲次第故。今
引釋與論不同學者應悉
經 是諸衆生一切種智 賛曰。此明過去
已度衆生得道皆同。初雖作二乘後皆作
佛。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即佛正智。種別
能知一切法故。正是牛車
經 舍利弗一佛乘故 賛曰。此明未來佛
法式同
此諸衆生一切種智 賛曰。此明未來
當度衆生得道皆同
經 舍利弗一佛乘故 賛曰。此明現在佛
法式同。饒益者利益之。安樂者與樂也。拔
苦與樂・與智與福・與世出世果。與小果
大果。如次配之
經 是諸衆生一切種智 賛曰。此明現在
衆生得道皆同
經 舍利弗入佛知見道故 賛曰。此結所
爲。所爲衆生究竟之時。但爲菩薩當作佛
故。往因發心所修諸行。皆向大故皆名菩
薩所爲法者皆爲一乘。以佛知見示彼衆
生故。悟衆生故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
經文無開。以總義故示義如前論更不解。
復解悟者令外道衆生生覺悟故迴邪入
正。復解入者令得聲聞果者入大菩提故
迴小向大。本論一番開解無上義。二番解
示同義。有疑修行。三番解悟不知義。未發
心令發令外道生覺悟。四番解入。入
不退位。已發心令入法。令得聲聞者入
大菩提。且隨文別第一番配在正解大事
之中。第二番配在結大事文中。第三配
依法之中。論文並於大事中解。理亦無失」
經 舍利弗一切種智故 賛曰。此明我由
斯法式亦如是。唯佛有種種勝解智力故
知諸衆生種種欲。有遍趣行智力故知深
心所著。著謂所樂著所修行也。或即情欲
所起樂著。即衆生處處著引之出。故並是勝
解智力所知。有種種界智力故知其本性。
既知不定種姓界欲所修故。初説三乘爲
方便。今説一乘爲究竟。皆爲衆生得一佛
乘一切種智故。上文皆言得一佛乘一切種
智。故知種智即一佛乘
經 舍利弗何況有三 賛曰。此第六遮。尚
無第二獨覺乘何況第三聲聞乘也。由此經
云羊車・鹿車爲求牛車出於火宅。故唯破
二。不説更別破牛車故。此無二乘涅槃體
究竟故。論云無二乘者無二乘涅槃。唯佛
如來證大涅槃。究竟滿足一切智慧名大
涅槃。三事體義皆具足故。二乘不然。唯假擇
滅無大智法身。非諸聲聞縁覺等有大涅槃
法。唯一佛乘故。一佛乘者依四種義如前
已説。論以與授記中六義配如前所説。
何等法乃至何體法等五義。何等法者謂前
第一未聞令聞。謂説未曾有法令聞故。云
何法者謂第二説。初以方便・種種言詞・譬
喩説故。何似法者。謂前第三依何等義。唯
爲一大事故。何相法者。謂第四令住一乘。
隨衆生根器有於佛性故。令住諸佛法故。
何體法者。謂第六遮。遮無二體唯一乘體。
即是諸佛如來平等法身也。三乘因果・觀行
不同可有差別。非此所遮。今所遮者遮無
二種法身之體。三乘眞如法身同故。非謂
遮無二乘體故。一切皆無。以此義理推論
可解。不爾論文稍隱難解。唯無第五諸佛
法式。故以餘五次第配之便可解矣
經 舍利弗命濁 賛曰。就第三段開斯實
相啓彼權門。中有二。上來已解取與二記。
下第二段破四種疑。論科五分中。下第五
斷疑分。論説四種疑者。一何時説。二云何
知増上慢。三云何堪説。四云何不成妄語。
此破初疑論云諸佛如來於何等時中起
方便説法。謂佛於何時中初説二乘權。
後明一乘實。此下答中有二。初標五濁時
出後明所由。此初也 五濁義以五門分
別。一釋名・二出體・三對治・四廢立・五相攝
釋名者。濁者滓穢義。如食滓穢下惡可汚
名之爲濁。此言意説。劫増之時三災漸輕煩
惱轉薄。衆生向好惡見漸微・命根轉長・漸
漸向勝。以上好可欣名之爲清。衆生無
苦化佛不出世。諸化佛出世必向劫減。
小災漸起煩惱轉厚。衆生向惡染見漸盛命
根轉短。漸漸向劣下惡可厭。故立濁名。
五者是數帶數釋也。釋別名者。皆持業
釋。或以別簡總亦依主釋 出體者。地持
論云。謂今世人多皆短壽。極長百歳。是名
命濁。此以本識名言種子由業所引功能
差別命根爲體。善業力弱命根漸短。由殺
生業之所感故。若諸衆生不識父母。不識
沙門婆羅門及宗族尊長。不脩義理。不怖
不畏今世後世惡業果報。不脩惠施不作
功徳。不脩齊法不持禁戒。是名有情濁。
雖第八識名爲有情。今説由近惡外縁故
五薀假者作惡無善名有情濁。合以第八識
及五薀爲性。若此衆生増非法貪。或惠刀
劍成施器杖。諍訟鬪亂諂曲妄語。攝受邪
法及餘惡不善法是名煩惱濁。除五見外
所餘一切煩惱隨煩惱皆煩惱濁體。此非法
貪惠刀劍等令行殺害。或慳好財但捨刀
劍。因非法貪諍訟等起。乃至及餘惡不善
法。通攝一切煩惱隨煩惱盡。由性數習逢
惡境牽煩惱尤重。若於今世法壞法沒。像
法漸起邪法轉生。是名見濁。此以五見而
爲體性。多近外道惡見數生。若飢饉劫起・
疾病劫起・刀兵(sic)劫起。是名劫濁。此以色薀
四塵爲體。或通五薀。仍是不相應時爲其
體。依四五薀而建立故。煩惱増多惡業尤重。
便招惡果。三災遂生 對治者謂隨其相説
對治法。智度論中立四悉檀。悉檀宗也。一世
界悉檀二各各爲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
義諦悉檀。劫濁衆生濁世界悉檀治之。識器
世間衆生世間悉皆虚幻。厭怖脩道即永離
故。命濁以各各爲人悉檀治之。識知人由
善業所得脩持淨戒行不殺等命自長故。
或爲三乘之人各説自乘之法。令得自乘
涅槃之果便除生死所有命濁。煩惱濁見濁
對治悉檀治之。脩習隨應對治之道令不
起故。由三悉檀破五濁故。入第一義證
會眞宗 廢立者。何故唯立五濁不増減
耶。答衆生有二。一惡行謂在家白衣。二邪
行謂出家外道。白衣無慧煩惱増時名煩惱
濁。外道邪解浪推求時立爲見濁。又諸鈍惑
名煩惱濁。諸餘利惑名爲見濁。由此二因
得當果時。離合不同。復分二濁。合二内
果名衆生濁惡衆生故。合二外果總名劫
濁。惡器具故。劫謂時分。時無別時依法
辨故。劫濁故以惡器爲體。此惡衆生及與
外果。雖復總陳是二濁果。未辨何者正惡
果體。今顯根本故立命濁。或内惡果名爲
命濁。外惡果者名爲劫濁。此惡因果由誰
而有。謂惡衆生故名衆生濁。由此五濁據
増行相。欲令生厭故偏説五。問 何故惑苦
名爲障。今離以爲濁。業亦是障攝不立於
濁中。答 障是礙義三皆是礙。礙聖道故。
濁滓穢義。業濁義微故不立濁。又劫中刀兵
亦即業濁。劫濁寛故從寛爲名。立亦無爽
相攝者。薩遮尼乾子經立十二濁。一示
現劫濁・二示現時濁・三示現衆生濁・四示現
煩惱濁・五示現命濁・六示現三乘差別濁・七
示現不淨國土濁・八示現難化衆生濁・九示
現説種種煩惱濁・十示現外道亂濁・十一示
現魔濁・十二示現魔業濁・善男子諸佛國土。
皆是出世功徳莊嚴。具足清淨。無有諸濁。
如是過失。皆是諸佛方便示現。爲利衆生
唯言示現。故知業等亦可立濁。此十二濁
唯大乘有。隨佛化土勝劣二法示現立之。
開合不同。五濁唯據穢土相増義門乃通
大小乘有。其劫及時即劫濁。衆生及難化
衆生即衆生濁。煩惱及説種種煩惱即煩惱
濁。命即命濁。外道亂即是見濁。此八
即五濁。餘之四種謂三乘差別。不淨國土・魔・
及魔業非五濁攝。五濁據勝唯實雜染。十
二濁通能化能障。佛示現故。若依毘尼母
經五濁中無見濁立業濁。若依彼經煩惱
及業各合爲一。果中分三。一正報體謂命
濁。二内報體謂衆生濁。三外果體謂劫濁。
障據類同合立三障。或并法障。濁據滓穢
或合或開隨機不同遣生厭怖。不可爲
難。十地論第一卷云。清淨者不濁義。濁有
六種離此諸濁故名清淨。一不欲濁。二威
儀濁。三蓋濁。四異想濁。起妬勝心破壞心
故五不足功徳濁。善根微少於彼説中心不
樂住。六癡濁。謂愚癡等。此唯據行濁不通
依諸法。有六對治故。離懈怠故。嚴故。淨
故堅固故。功徳具足故。智具足故。此六所治
故立六濁。不須和會。餘如別章恐繁且
止。法爾佛出必五濁時。故言諸佛出於五
惡世 問 何因彌勒八萬歳時生。釋迦
佛百歳時出。答 願力異故。倶是濁世並化
三乘。初權後實並化身故。若諸報佛及化佛
中。不化二乘。初權後實未必濁時佛方出
世。若化二乘初權後實。必濁時出。惡生難
化漸入道故。此言濁者。入減劫中漸生此
五即名濁時。故彌勒佛初減八萬漸向五
濁方出世。故非要人壽三二十歳小災起時
方名劫濁。故諸論云劫減佛興世。劫増時
轉輪王。問 若劫減時佛方出世。劫増輪王。
何故儴佉與彌勒同世。又佛不出家當
爲輪王。日月燈明八子皆統四天下也。
答 *儴佉劫増時出。命長故逢彌勒。非彌勒
佛不減時出。又佛不出家應爲金輪之位。
非定作也。燈明八子義理亦同。彼是報身故
無此失。此説金輪必劫増出。銀銅鐵輪王
出時不定。是以無憂王世佛滅。百年鐵輪王

經 如是舍利弗分別説三 賛曰。下釋五
濁佛出所由。牒指前標所説五濁。故言如
是。劫濁亂時者牒前劫濁。飢饉・疫病・刀兵
起時。衆生垢重牒衆生濁。垢謂六垢。汚染
身心點染不淨名之爲垢。増強難破名之
爲重。一害二恨三惱四諂五誑六憍。於有情
所樂爲損惱名害。由忿爲先結怨不捨
恨。已追往惡觸現違縁心便佷戻。多
發囂暴凶鄙麁言蛆螫名惱。此三以瞋爲
體。爲網冐他或藏已失。或取他意。矯設
異儀險曲名諂。爲獲利譽矯現有徳詭詐
名誑。謂矯誑者心懷異謀多現不實邪命
事故。此二貪・癡二法爲體。於自盛事深生
染著醉傲名憍。以貪爲體。由諸衆生六垢
重故。不識沙門不修善法故衆生濁。慳
貪嫉妬即煩惱濁。耽著已得財法不能惠
捨秘吝名慳。於諸未得有及有具希欲名
貪。慳雖即貪已得未得染希別故。分成二
門。嫉音秦悉・秦血・辭栗三反。或作愱疾毒
害也。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妬忌憂慼名
爲嫉妬。嫉雖即妬縁他正法名體稱嫉。
縁他榮樂名利稱妬。説文玉篇云害賢曰
嫉。害色曰妬。成就諸不善根者。不善根有
三。謂貪・瞋・癡。由具二義立不善根。一是
根本煩惱能生他故。簡諸隨惑不得立
之。二遍六識有過失深廣。餘慢見疑非
不善根唯意有故。由具此二義唯三名不
善根。根者出生義。生惡縁故。亦即煩惱濁。
唯説三濁不説見命濁者。劫濁攝命由
飢・兵・疾命多短故。煩惱濁攝見。及擧不
善根煩惱之本攝一切煩惱故。由於彼時
人天減少惡道増多。衆生難可卒以大乘而
可教化故。以智方便於一佛乘分別説爲
三令漸入道。故下經云但讃佛乘衆生沒
苦不能信受。故方便説
經 舍利弗非辟支佛 賛曰。自下釋第二
疑第二疑云。如來既不爲増上慢人説者。
云何知彼是増上慢。文中有三。初顯非眞
二乘聖相。次顯増上慢者相。後結成二眞
聖相。此初文也。聲聞辟支眞聖趣寂。若遇佛
者多不愚法。其不定姓可迴心者。不問近
遠必能聞知佛化菩薩事故。名自謂是眞
二聖而得遇佛。都不聞知化菩薩事。非
聖弟子。亦非眞二聖
經 又舍利弗皆是増上慢人 賛曰。此顯増
上慢者相。凡夫得第四禪未離三界染。自
謂眞二聖是阿羅漢最後之身究竟涅槃。不
求正覺心不信向。是増上慢
經 所以者何無有是處 賛曰。此結成二
聖相。但是眞聖而遇我者趣寂。多是不愚
法人。雖不能行聞之亦信。不定種姓理
信脩覺故眞二聖。若不信者必無有是
處。彼非道理故。其趣寂者不能證入。初猶
未信名損驚怖。返道疑生後必信之成不
愚法。故此結云不信一乘無有是處
經 除佛滅後現前無佛 賛曰。自下釋第三
疑。云何堪説。謂有疑云。從佛聞法而起謗
心。云何如來不成不堪説法人。此意説言。
亦有趣寂眞實二聖。而愚法者聞法起謗。
亦不聞知但化菩薩事。即是世尊不能
得化。何故佛不成不堪説法人。既成不
堪説法人。翻結之曰。如何世尊可堪爲
衆生説法。而稱種智也。故佛答言。除佛
滅度後現前無佛。雖眞趣寂而遇我者。
多不愚法。皆定聞知化菩薩事。若不遇
我而趣寂者。有愚於法即不能知但化
菩薩。此文有三。初標。次釋。後結成。此初

經 所以者何是人難得 賛曰。此釋前標。
我滅度後以無良縁善方便誘。諸趣寂中
多愚於法。於此等經受持解義。乃爲難
得。不解意故。故我滅後有眞二聖。不聞
不知但化菩薩
經 若遇餘佛便得決了 賛曰。此結成前
義。此愚法者若我滅後更遇餘佛方便説化。
於此法中便得決了。故亦能知但化菩薩。
不逢佛者即有不知。是故我今非不堪説
等。故瑜伽云。若已建立阿頼耶識。依無色
界。亦入滅定。信有藏識不斷絶故。或復
此疑非疑趣寂。即疑増上慢。既不化得。云
何世尊不成不堪説法人故。此釋言。我在
化得除我滅後等
經 舍利弗唯一佛乘 賛曰。此下釋第四疑
云。前説三乘今説爲一。今説法異。今説法
異云何世尊不成妄語。故佛答言我已證
解汝。全未知。行位未到但當一心信我所
説。汝創發心初可信故。阿羅漢迴心經二
萬劫。始至三大阿僧祇劫初信心之位故。但
應信勿生疑惑。佛語無妄。理唯一乘。不定
種姓究竟成果智。亦唯一乘無二乘故般若
論云。佛説四事無虚妄者。菩提・授記・小
乘・大乘。今即大乘及授記故成不妄語也。
此品初首初歎法妙及法師妙。已有定疑分。
於定記分有此四疑。初疑於與記上生。
於何時中初説方便。後説眞實。既第二
疑於取記上生。有増上慢從生起去故。
云何知是。若依初解第三疑於因記上生。
佛心本定爲二人説。不爲愚法。故生此疑。
云何堪説。若依後解亦取記上生。第四疑
於一切上生。初説・後説自相違故。云何不
成妄語
經 爾時世尊優婆夷不信 賛曰。下有一
百二十一頌。中後之三頌入品第四段。勸發
喜心令知作佛。即初一百一十八頌頌前
長行第三開斯實相啓彼權門。分二。初一
百一十五頌頌前二記。後之三頌頌破四
疑。初中復二。初四頌頌取記中惡人退席。
後一百一十一頌頌與授記。四中初一頌
頌増上慢。後之三頌頌罪根深重。四頌如
次慢犯・覆・障。此頌慢也。出家之人道證
爲首。少得謂多得多起増上慢。在俗男
子多計著我自恃高心。故生我慢。在俗女
人多生卑慢無恃勝道。少計著我隨順夫
朋亦懷不信
經 如是四衆等於戒有缺漏 賛曰。下三頌
頌罪根深重。犯戒・覆罪・法障別故。此
戒也。少犯爲缺多犯爲漏。可毀責故。壞
戒名缺。壞見名漏。或煩惱漏起仍不見
覺。自恃高心。戒中既云除増上慢自稱得
聖。方犯重罪。故此尤過。不是尸羅不清
淨故三昧不現前攝。今言犯戒總相而説
不知犯相
經 護惜其瑕疵佛威徳故去 賛曰。覆罪
也。玉内有病爲瑕。玉外有疾爲玼。犯戒亦
爾。世譏嫌如玼内起過如瑕。身語過如玭。
缺也。内心過如瑕。即前漏也。犯性罪
名瑕。犯遮罪名玼。其玉外病應爲玼
字。今爲疵者法内之人有煩惱病如玉
有瑕。喩・法合説。疵者病故護惜不陳。覆
藏已失。酒滓曰糟。極沈濁故。米糩名糠輕
無用故。不但小智。背法自行。佛威拂之令
避廗去。恐聞妙法誹謗増罪。於彼無益
故威逼之令其起去
經 斯人尠福徳唯有諸眞實 賛曰。法障
也。夙造匱法業法障在身。不堪聞法。故
尠少也。鮮・尠倶得
經 舍利弗善聽而爲衆生説 賛曰。下第二
段一百一十一頌。頌與授記。長行有六。今
亦分六。初六頌頌説。次七頌半頌令住。
次一頌半頌遮。次十八頌半頌依何等義。次
七十頌半頌依法。後七頌頌未聞令聞。
於六不同中前後不同。故頌曰 六説七半
住 次一頌半遮 十八半何等 七十半
七二 初六頌説中分二。初四頌半頌所以
者何下釋文。後一頌半頌前標中隨宜所説
意趣難解。初中復三。一頌頌無數方便二頌
頌種種因縁譬喩言詞。即譬喩・因縁・念觀・
方便也。一頌半頌演説諸法。此初也。前長行
中標云諸佛隨宜所説。釋中云我以無數
方便。今此頌釋云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
者。前後影彰他自互顯。亦不相違
經 衆生心所念令一切歡喜 賛曰。頌種
種因縁等於中有二。初頌知機。後頌因
縁譬喩。心所念行道遍趣行也。諸欲者種
種勝解也。諸性者種種界也。先世善惡業者
處非處及自業也。説佛有五智力種種念觀
也。能知衆生此之五種故。以因縁譬喩言
詞方便説法皆令歡喜。釋前種種言詞所

經 或説脩多羅優婆提舍經 賛曰。一頌
半頌演説諸法 依諸處説十二部經次第。
一契經經云脩多羅。二應頌經云祇夜。三
記別此中無。四諷誦經云伽陀。五自説此中
無。六縁起經云因縁。七譬喩。八本事。九本
生。三名同此。十方廣此中無。十一希法。經
云未曾有。十二論議經云優婆提舍經於
此義中以三門分別。一辨相二釋名三差
別。辨相者。契經有二相。一通二別。涅槃經
云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奉行。如是一切
名脩多羅。攝十二盡名通相也。以教貫
理及攝生故對法論云。謂以長行綴緝略
説所應説義名爲契經。此唯長行名爲別
相。偈頌便非別契經攝 應頌有二相一
爲益後來二顯前未了義。對法等云謂諸
經中或中或後以頌重頌前長行義名益
後來。又云不了義經應更頌釋。長行雖説義
未了故名顯前未了義。涅槃唯説初之一
義 記別有三相。一記弟子死生因果。二分
明記深密之義三記菩薩當成佛事。對法等
云謂於是處聖弟子等謝往過去。記別徳
失生處差別。此記弟子死生因果。又云又了
義經説名記別 記別開示深密義故。即此
第二記深密義。故此本論云授記有四。
決定心・因・取・與記等。涅槃經云。如來爲諸
大人授記。汝阿逸多未來有王名曰儴佉。
當於是世而得成佛。名曰彌勒。是記別
經 此即第三記當成佛 諷誦相者。顯揚
等云謂諸經中非長行直説 然以一句結
成。或以二句三四五六句等説。並爲諷誦
自説相者 瑜伽等云。謂於是中不顯請
者。爲令當來正法久住。正教久住不請而
説。並名自説 縁起有三相。一因請而説
二因犯制戒。三因事説法。對法論云因縁者
謂因請而説。又有因縁制立學處即初二
義名爲縁起 涅槃經言如諸經偈所因根
本。如舍衞國有一丈夫羅網捕鳥得已還
放。世尊知其本末因縁而説偈言 莫輕
小罪 以爲無殃 水渧雖微 漸盈大
器 是名縁起。即是第三因事説法 譬
喩相者。瑜伽論云謂諸經律所有譬喩而
説諸法 本事相者。瑜伽論云謂除佛本生
宣説前際若人若法諸所有事。涅槃經中唯
説往法如我出世所可説法名曰界經
呴樓秦佛名甘露鼓。呴那含牟尼佛名曰
法鏡。迦葉佛時名分別空。不説往人據實
通也 本生相者。顯揚論云謂於是中宣説
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所若死若生。行菩
薩行行難行行是名本生。説佛爲菩薩
時若身若行。皆本生故。涅槃經中唯説菩
薩往身不説菩薩往行。作鹿作熊作獐作
莵乃至廣説。作金翅鳥等 方廣有二相。
一説菩薩道二法廣多。極高大故時長遠故。
此通聲聞亦有方廣。今取涅槃具二爲正
希法相者 謂諸經中宣説諸佛及聖弟子
八衆所有共不共徳。及餘最勝殊特驚異之
法是爲希法涅槃經中唯説佛事。如佛初
生即行七歩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彌猴獻
蜜白狗聽法魔變爲青牛行瓦鉢間。令相
棠觸無所傷損 但説弟子及非弟子希有
之事皆名希法 論議有二相。一佛自説。
二弟子説。瑜伽論云謂諸經典循環研覈摩
呾理迦。一切了義經皆名摩呾理迦。謂於
是處世尊自廣分別法相又聖弟子已見諦
跡依自所證無倒分別諸法體性。此亦名
爲摩呾理迦。亦名阿毘達磨。今此且引
攝義周文。其餘偏教恐繁不引 釋名者。
先釋總名。先徳翻爲十二部經。部含二義
一部&MT03234;二部類。此是部類十二義類有差別
故。古人疑云十二部&MT03234;經。由此道士説三
十六部。老莊之徒各爲一部。今言十二分
教分謂分段。文義差別有十二分段故。又
云經者乃濫契經。今翻爲教十二通稱。更無
所濫。帶數釋也。釋別名者。總爲三類。應
頌諷誦自説縁起希法方廣。此之六名唯依
主釋。應重述頌乃至方理之廣故。論議一種
唯持業釋。論體即議故。或諷誦亦持業
可諷可誦故。不同應頌。彼頌是教・此誦是
言故。契經記別譬喩本事本生此之五名通
持業依主兩釋。能契即經契理之經。乃至本
體即生本世之生故。差別者一體差別。二教
差別。體差別者應頌之中定無諷誦。諷誦
之中定無應頌。初後別故單重別故。本事之
中定無本生。本生之中定無本事。師・資別
故。此之四部唯具十一。所餘八部皆具十二。
隨其所應有前所説差別相故。涅槃經云始
從如是終至奉行皆脩多羅。故通十二。別
相即無。唯取長行爲契經故。二偈便非。自
餘七教皆具十二准此可知。其應頌中具
十一者。譬喩品云。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
號名曰華光。當度無量衆。即有記別之應
頌也。應頌之中亦有自説。方便品云。世雄不
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衆生類無能知佛
者。即是自説之應頌也。應頌之中亦有縁
起。方便品云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
方便力而爲衆生説。即是因縁之應頌也。
因鶖子請而説法故。應頌之中亦有譬喩。
譬如長者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而復頓弊
等。即是譬喩之應頌也。應頌之中亦有本事。
序品中云彼佛滅度後。懈怠者汝是。妙光
法師者今即我身是。即是本事之應頌也。應
頌之中亦有本生。常不輕品云彼時不輕即
我身是。即是本生之應頌也。應頌之中亦
有方廣。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説。即是方廣之
應頌也。應頌之中亦有希法。化城品云大
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
成佛道。即是希法之應頌也。應頌之中亦
有論議。壽量品云衆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及衆僧倶
出靈鷲山。我時語衆生常在此不滅。以方
便力故現有滅不滅。此即論議之應頌也。
自餘三教皆具十一。准此應知。然此經中
具十二分。一部皆是契經通相。重宣此義
處並是應頌諸爲授記解深義處皆是記
別。化城品中東方梵天以偈頌言。世尊甚
希有難可得値遇。具無量功徳。能救護
一切等。皆是諷誦。方便品初即是自説故。前
偈云。無問而自説稱歎所行道。鶖子三請彌
勒三請等。所説權實處皆是縁起。譬喩品
等皆是譬喩説諸弟子過去事處皆是本事。
自説佛身過去事處皆是本生。説一乘處
皆是方廣。説現神通處皆是希法。壽量品
中佛自往復説三身相可名論議 教差別
者。一大全小九。即此經文。小乘唯無授記
自説方廣三種。不遮大乘有十二分。二小
全大九。涅槃第三云護大乘者受持九部。
彼除因縁譬喩論議。不遮小乘有十二分。
三大全小十一瑜伽三十八云方廣一分唯
菩薩藏。所餘諸分有聲聞藏。四大一小十一。
瑜伽八十五云除方廣一分。餘名聲聞乘
相應契經。何故此文大全小九。依授弟子
得成佛記名爲記別。説聲聞無彼先未
求大菩提故。譬如以寶示其愚人愚人便
笑。聲聞聞記亦復如是。故説爲無。非記
別弟子謝往死生之事亦無。又聲聞乘多聞
淺法。若不待請而即爲説。憍慢便生。言
無自説其實亦有。又聲聞人但證小果不
得正覺。理非至極行不苞弘。説無方廣。
其實亦有正法廣陳之方廣也。故此頌中唯
爲聲聞説於九部。理通十二。涅槃經中小
全大九者。因犯制戒説爲因縁。菩薩無犯
故略云無。非無因請因事説法之縁起
也。夫説譬況開中下根。至如鶖子利
上品尚多不待喩。況諸菩薩多分不待
故説爲無。理亦有也。又大菩薩性皆利根
擧宗便解。不假徴詰。方生慧心。説無
論議。理實非無。又護法者多誦素呾纜藏。
縁起譬喩多調伏藏論議多是對法藏攝。故
言大唯九。理非無十二。瑜伽三十八大全
小十一者。小乘亦記弟子謝往。及不待請
佛悲深故具有記別及自説等。故有十一。
無方廣者不求正覺説理麁淺名之爲
無。實亦有也。瑜伽八十五文與前無別。
然以十一説爲聲聞。對之方廣説爲菩
薩。非菩薩藏無餘十一。皆是隨於一別之
義説數不同。理實聲聞菩薩二藏皆具十
二。今隨所要且略分別。自餘廣釋如章應

經 鈍根樂小法爲是説涅槃 賛曰。此一頌
半頌前標中隨宜所説意趣難解。略由五
義。一鈍根難悟。二樂小怖大。三耽生死
怖出世。四逢縁不修。五現衆苦迫。由
此五義爲説涅槃。以鈍根故著於生死。
雖逢諸佛往日已化。不行大乘深妙之
道。由行惡故退還受苦。由勸離苦故初爲
説二乘涅槃。故信解品最初逢佛退流生
死後化二乘。正與此同
經 我設是方便當得成佛道 賛曰。下第二
段有七頌半。第四令住。中分四。一頌標。一
釋半會。一頌勸住。此初也。初設二權
爲令究竟入於佛慧住一乘故
經 所以未曾説決定説大乘 賛曰。此釋
前標會於已前。汝根未熟未悟大乘不
堪爲説。汝今根熟正是其時。故爲説也。同
化城品云。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
衆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
集諸菩薩及聲聞衆爲説是經。世間無有
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經 我此九部法以故説是經 賛曰。下四頌
半會。中分三。一頌顯小法非眞説爲大本。
一頌半顯大法勝妙爲勝人説。二頌結成
勝妙人法勸捨非妙人法。此初也。隨順初
機説此九部。爲入大本非究竟也。故應
住大
經 有佛子心淨説是大乘經 賛曰。顯大法
勝妙爲勝人説。勸捨劣法勿成惡人頓
悟漸悟一切菩薩皆名佛子。此有五徳。一心
淨。專求大乘佛之智慧非樂下劣除二障
故。二柔軟下心耐勞倦。堪能作大業精勤
不息故。三利根。性多拔苦樂與他樂。一切
均平聞法速入。四無量。諸佛所久遇良縁
恒自磨瑩。五而行深妙道。齊修福慧寶
規眞覺。發菩提心經説具十種法堪發菩
提心。一親近善友。二供養諸佛。三修習善
根。四志求勝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
七慈悲淳厚。八深心平等。九愛樂大乘。十
求佛智慧。皆此五攝。心淨攝二句愛樂大
乘。求佛智慧。柔軟攝二句。心常柔和。遭苦
能忍。利根攝二句。慈悲*淳厚。深心平等。
無量佛所攝二句。親近善友。供養諸佛。行
深妙通攝二句。修習善根。志求勝法。有具
此五徳成十法之子。方爲説大乘令其
發趣
經 我記如是人故爲説大乘 賛曰。結成
勝妙二勸捨非妙二。記五徳人來世成佛。
以深心念佛脩持淨戒故。念佛有二一
語念二心念。或心縁事佛願救。希成。智念
理身。求證滅障。定慧既爾。又持淨戒三學
既成故爲之記。此等聞得佛順心故歡喜。
佛既知心故爲説大
經 聲聞若菩薩皆成佛無疑 賛曰。此勸
住也。讃法聞益勸住大乘
經 十方佛土中引導於衆生 賛曰。此第三
段一頌半頌第六遮。無二者無第二獨覺乘。
無三者無第三聲聞乘。從勝向劣佛乘爲
初。此據眞理無二極乘。除方便説。方便説
中可有三故。以假三名引導生故 用假
羊鹿之名引生出於火宅。非有實二以度
衆生此説二乘涅槃菩提倶無實體。並稱
假名。然涅槃可證而縛除。種智不成以無
覺故。化城入之以息苦羊鹿有名而不登。
問三事稱大般。但得解脱言入城。二空智
名牛但得生智上羊鹿。答解脱諸苦息方
名入化城。種智二乘無故不上羊鹿。又解
二乘同息苦。彼亦分得與入名。眞智種
類獨佛圓。雖亦分得不名上理實無別。又
惑障因果彼皆除。解脱化城稱暫入。智障
因果彼不滅。二車種智不言登
經 説佛智慧故濟度於衆生 賛曰。下第
四段有十八頌半。頌第三依何等義。中有
二。一頌半頌標一大事。十七頌頌開示悟
入。此初也。佛之智慧如前所説。合有五種。
今此多説佛果二法。菩提・涅槃智性・慧用合
多智慧。或唯眞智不取眞如。佛出世者爲
顯此一令生欣趣。唯此一實。究竟極果。勝
妙無上。餘之二乘體非眞極究竟勝妙。故經
下文以前五度校量此經。不説般若故。
終不以小乘濟生。或此一事多説智性。
涅槃經中師子吼説。佛性即空。空即智慧。由
此智性亦名智慧。今此多取初解爲正。
二乘無故既言餘二則是眞。故知不
是破三會三以歸於一
經 佛自住大乘以此度衆生 賛曰。下十七
頌頌開示悟入。中分四。一頌開。五頌悟。一
頌入十頌示。此初也。大乘合取眞理・正智。
假者佛身恒安處此涅槃菩提名住。住即依
止安處之義。所得唯是法身眞理。或大乘
者唯取眞理。正智證會名之爲住。以此法
身萬徳具足眞徳性故。故佛報身如其所證
法身眞理。還以無量定慧莊嚴。定即福也慧
即智也。攝持一切有爲徳盡。内冥眞理
涅槃已滿眞智遂生具福慧嚴。菩提復滿自
徳既圓 故以二法開於衆生名之爲度。
顯二體性是無上故令生欣樂
經 自證無上道此事爲不可 賛曰。下有
五頌悟中有三。一頌半顯平等。二頌半顯
勝徳。一頌令悟。此初也。無上道者正智。
勝故。無上大乘者眞理。勝故。一無上言貫
通二處。二皆平等無能所取。無有自他・物
我異故。又大乘者即無上道。運用勝故。佛
既證此平等理智。何有自他物我二別。内智
若不平等自取大乘。外智不平等令他
取小。則墮慳法。貪求名利惑既未盡。
何名證得正覺大乘廣運一切。此爲不

經 若人信歸佛而獨無所畏 賛曰。下二頌
半顯勝徳。有二。初一頌半顯内離染無所
畏徳。後一頌顯外莊嚴説實法徳。此初也。
若人信佛初發心也。歸佛者後脩正行。如
來不爲欺陵輕賤而不授大純化以小。亦
不誑逗。初許與大後不與之。所以者何。
以佛亦無貪惜大乘誑而不與。亦無嫉妬
畏彼證大而欺網之。由斷一切法中惡
故。惡者煩惱・業・苦。生死惡法已永斷故。
既無如上所説諸事。正智圓滿。故於十方
都無所畏作師子吼。我是一切智者一切
見者。平等化者。若有上事惡既未盡智果
未圓。如何於十方能作無畏吼。故俗中云
父聞子健恨不殺身。自外何悋。故無貪

經 我以相莊嚴 爲説實相印 賛曰。
顯外莊嚴説實法徳。形骸相好端嚴其身。
身光智光復能朗。照器及衆生二種世間。由
此衆人皆尊敬我名世間解。若内有染外
無此相。外現此相明内無染。故我今者説
實相印。實相印者謂即二空大乘之理。以
此理印印大教故。大教決定勝實非權。如
小乘中説三法印印定教法
經 舍利弗當知如我等無異 賛曰。此一頌
令悟。汝應如我悟先所不知大乘眞智。我
昔立誓願令一切衆生與我無異。願令
悟故。願以信・欲・勝解爲性
經 如我昔所願皆令入佛道 賛曰。此一頌
令入。今者果滿遂昔願心。故化衆生入於
佛道。道者因義。令入八地或初地上不退轉
位佛之因故
經 若我遇衆生迷*惑不受教 賛曰。下有
十頌頌示。有二。初八頌示初不同。後二頌
示後還同。初中復三。一頌示不同意。六頌
示不同相。一頌結不同。此初也。若教衆生
盡以大乘。智者可爾。無智愚人錯學亂行。
心迷不信。疑*惑誹謗。便返増惡。不能領
受。亦如覆杯水於坳塘致杯即膠故。
由此返増愚人之咎故不純以大乘教

經 我知此衆生癡愛故生惱 賛曰。下有
六頌示不同相。中分二。初一頌標無善有
惡故不同。後五頌釋有惡無善故不同。此
初也。未曾脩善本。即是出世方便善根。無始
雖起多分暗劣。唯生得善無無漏因。由著
五境堅執不捨。以此爲縁癡便發業。愛便
潤生。故諸生死生老死支一切苦惱苦樹増
長。由無出世方便善本。有癡愛二以爲其
因。著五欲境不肯捨故。發業無明多由
迷内發。潤生貪愛多縁五欲生。今據欲界
無明發業通言著欲説重處故
經 以諸欲因縁世世常増長 賛曰。下五頌
釋有惡無善故不同。中有二。初四頌有惡
故不同。後一頌無善故不同。初中復二。初一
頌半由處俗塵五欲沈沒故不同。後二頌
半求邪出離錯行亂學故不同。此初由諸
欲故純起不善業墜墮惡趣。由雜業故輪
迴六趣備受諸苦。四生生長皆有業故。三
苦八苦五苦迫故。偏指一生現苦爲論。故
言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増長。微者劣也。胎
謂胎藏。不淨纒裹可厭可惡。微劣生故。
瑜伽論説初受生者本居中有。中有極長七
日命終。極多不過七七日住。造惡業者中
有如黒羺光或陰暗夜。造善業者如白衣
光或晴明夜。隨當生相所住無礙見已同
類及當生處。造惡業者眼視不淨伏
行。往天趣者向上仰面。往人趣者傍
面而行。若造不律儀生地獄中見昔同
類。喜樂馳趣遂被拘礙。純苦鬼界傍生亦
爾。若餘雜業隨業善惡何處生長。於其父
母隨男隨女生憂生喜。以潤當生攬父
母之遺體。迷醉之時便被拘礙。一七日内名
羯剌藍此云雜穢。父母不淨共和名雜。深
厭惡名穢。若已結凝箭内稀故。二七日
内名頞部曇此云疱。猶如艼豆瘡疱之形。
表裏如酪未至肉故。三七日内名閉尸。此
云凝結。猶如就血稍凝結故。西域呼就血
云閉尸。若已成肉仍極柔軟四七日内名
健南此云凝厚。漸凝厚故。若已堅厚稍堪
摩觸。五七日内名鉢羅&T049271;佉。此云形位。猶
如埿團。五分相連一身四支。内風向外撃
生根形差別相故。即前肉團増長支分相現。
六七日内名髮毛爪位髮毛生故。七七日内
名具根位。五根圓滿明盛顯故。至此初
方釣三月。種種成就。若不増減。如是合經
三十八七日。在腹圓滿。更經四日。頭趣向
下。雙足向上。胎衣遂裂。逼趣産門。種種衆
苦于時迫迮。或由先業母食灰鹽。子髮毛
稀尠。或由先業母食煖熱。子黒黯色。或赤
色生。或由先業母食冷食或近寒室子多
頑白。母習婬欲。子多疥癩癬病等生。母多跳
躑威儀不憖。子支缺減繚戻不安。男居右
脇倚腹向脊。女居左脇倚脊向腹。隨於
父母生愛染故。初既攬父母不淨以爲身
後以母之不淨以資長。現縁既爾故業不
善。百惡所感。三十六物不淨爲體。如是惡
身不可愛樂。輪轉不窮名世世増長
經 薄徳少福人諂曲心不實 賛曰。此二頌
半求邪出離。錯行亂學故不同。初一頌半
明起身邊邪見成六十二見。後之一頌因
起見戒取所餘*惑生。或初一頌總明起
五見。後一頌半別明起五見。彼諸衆生無始
已來。薄徳少福故爲苦所迫。雖祈出
要不悟邪正。錯入外道不正見中。錯行錯
學名爲邪見。五見皆邪。此依後科非要撥
無方名邪見。邪見煩惱拘礙衆生。難可出
離不能解脱名爲稠林。此爲總見。後方別
顯。若有若無等者此有二解。依後科者五
見之中四見爲有皆執有故。邪見爲無多撥
無故。等言顯示種種煩惱。若依初科邪見
稠林者撥無邪見。若有者執我後身爲有常
見也。若無者執我後身 爲無斷見也。此二
爲邊見。等取身見見取戒取。由六十二見
以邪見邊見二爲自體故別擧之。以餘二
見而爲眷屬。依於身見以爲根本。如六十
二見章廣述。云何六十二見。頌曰 二四八
劫 見生死遍常 梵餘大種心 戲憤
恚一分 有色有邊等 各死生想地 一
種小無量 純樂等有想 即有色邊等 生
無想倶非 人欲天色界 四無色斷滅 從
無想天沒 尋伺計無因 憶上下傍倶
壞劫有邊等 怖無知行諂 懷怖戇矯
亂 人欲天欲樂 四靜慮涅槃 此諸見中
幾前際過去攝・幾後際未來攝。幾現在通二
際中攝遍一分。無因。邊矯亂前際。所餘四十
四皆後際見攝 此六十二經論倶言邪見邊
見二見所攝 誰幾見攝遍・一分各四有想
成十六。無倶非各八。七斷。皆邊見。即彼二
無因・邊・邪・亂各四。五現涅槃論皆邪見所
攝。由執神我起我見已便起如是六十
二見。後起見取執見等法爲勝爲因。又起
戒取執戒等法爲因爲勝。著此妄法曾
不肯捨。我慢自恃矜誇自高而陵薎他互於
所師諂曲相讃矯求名利。心何曾實。以具
如是。耽欲著邪故不堪任即化大法
經 於千萬億劫如是人難度 賛曰。此一頌
無善故不同。善人皆修四親近行。一親近
善友。二聽聞正法。三如理思惟。四如説修
行。此等惡人千萬億劫不聞佛名。何得親
近一切善友。既不見佛亦不聞法。既無聞
慧入法初因。思惟脩習理不可得故。如是
人甚爲難度。如何初首即教大乘
經 是故舍利弗示之以涅槃 賛曰。此結
不同。由如此故爲設方便。初示涅槃且令
苦息
經 我雖説涅槃開示三乘法 賛曰。上顯初
不同。此二頌示後令同。勸捨解脱身取
佛法身。所説二乘涅槃猶如化城。是非眞
滅。法從無始性常寂故。即是自性清淨涅
槃。性離言法非今新有。如寶所者乃是眞
滅。眞滅既爾。故行道已來世證此法本性
滅。得成佛道。我本智慧巧用方便。初開二
權後示一實。總名開示三乘之法
法華經玄賛卷第四
  保安三年七月二十九日以興福寺圓如房
本移點已了法隆寺僧覺印爲令法久住爲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四
 沙門基撰 
經一切諸世尊唯一無二乘 賛曰。下第
五段七十頌半。頌第五依法。有三。初一
頌半頌十方佛法。次三十八頌半頌三世佛
法。後三十頌半頌我亦如是。此初也。既唯
一無二乘。云何破三以歸一
經 過去無數劫其數不可量 賛曰。下三十
八頌半頌三世。中分三。初二十七頌半頌
過去。次六頌半頌未來。後四頌半頌現在。
初中有二。初四頌半頌佛説法初權後實。後
二十三頌頌衆生聞法皆究竟得一切種智。
初中有四。一頌佛多。一頌開權。一頌顯實一
頌半釋開權顯實之意。此初也
經 如是諸世尊演説諸法相 賛曰。明初
開權
經 是諸世尊等令入於佛道 賛曰。明後
顯實
經 又諸大聖主助顯第一義 賛曰。釋開
權顯實之義。知諸衆生未能頓學一乘教
故。識其根・欲。故初以權方便助顯一乘。後
令入實。又菩薩根性有二。一不定性二定
性。爲不定性初權後實。顯暢一乘。前二頌
是。爲定性者説頓教一乘。此文是也。謂知
衆生心性頓欲故。以異方便不從權取實
顯助一乘。一乘者第一義諦眞如等是。初三
後一是權實之方便。頓説一乘故名異方
便
經 若有衆生類皆已成佛道 賛曰。下二十
三頌頌衆生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爲
三。初二頌佛在。次二十頌滅後。後一頌結。
此初也。逢佛聞法修行六度四攝無量等。
名種種福徳。修佛之因菩薩行故皆已成

經 諸佛滅度已皆已成佛道 賛曰。下二十
頌頌佛滅後。分五。一頌慈心。四頌半造塔。
六頌半造像。七頌供養。一頌稱佛。此初也。有
剛強非菩薩。心柔軟非善亦非菩薩。
要善而耎方菩薩心。順理益物極柔和故。已
成佛道。植佛因故。後文且據佛滅之。
後。難作故。是別行故。非是佛在作此諸行。
而非佛因在易修故。准上六度佛滅後行
是總行故亦成佛道
經 諸佛滅度已莊校於諸塔 賛曰。下四頌
半造塔成佛。分二。初四頌明造塔。後半頌
結。初文有三。初二頌造塔。數多八珍嚴瑩。
次一頌九物爲塔。後一頌下至戲笑劣物爲
塔。此初也。佛地論數七寶無玫瑰。仍琉璃
與珠別。珠謂赤眞珠。今此若以琉璃爲珠
即爲七寶。不爾故八。琉璃與珠別故。頗梨
多白紅色。車渠青白間色。馬腦有多色或
純白・或純青黄・或衆色間・玫瑰赤色。説文火
齊珠也。一曰石之美好曰玫圓好曰瑰。餘
者可知。増一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我今當
説四梵之福。一若有信心善男子等未曾
起塔處能起於塔。二補持故寺。三和合
聖衆。四佛初成道諸天人等請轉法輪。是
名四梵之福。比丘白佛梵福多少。佛言四
天下及六欲天所有福徳。猶不如一梵王之
福。故勸造塔當得菩提
經 或有起石廟磚瓦埿土等 賛曰。此一
頌九物爲塔。石廟者石佛堂。古云支提今
云制多翻爲靈廟。應作廟字*廟貌也。
白虎通玉篇云先祖尊貌所在故謂之*廟
木櫁者字林香木。切韻作榓玉篇作櫁。其
樹似槐而香極大。伐之五年始用。若取其
香皆預研久乃香出
經 若於曠野中皆已成佛道 賛曰。初一頌
下至戲笑。劣物爲塔後半頌結之。論云聚
沙爲佛塔已成佛道者。謂發菩提心行
菩薩行者。所作善根能證菩提。非諸凡夫
及決定種姓聲聞。未發菩提心者之所能
得故。如是乃至上文及下小低頭等亦如

經 若人爲佛故皆已成佛道 賛曰。下六頌
半明造像中有二。初五頌造。後一頌半結。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