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賛 (No. 1723_ 窺基撰 ) in Vol. 34

[First] [Prev+100] [Prev]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六分義。古來配在第十地中。今亦未定。只
言八恒河沙。何必即是第十地也。眞諦釋言。
初劫遇五恒。第二劫逢六恒。第三劫逢七
恒河沙佛。所以今言得入八地。仍言當見
無數諸佛
經 供養諸佛已轉次而授記 賛曰。此第三
能進入因。後得作佛故
經 最後天中天度脱無量衆 賛曰。此第四。
後有六頌憶念因。分二。初一頌憶八子。後
五頌憶八百弟子。此初也
經 是妙光法師號之爲求名 賛曰。下五頌
憶八百弟子。分二。初二頌半憶染因。後二
頌半憶淨因。此初也。寶族姓以爲貴・愛利
譽以爲先。所習多廢故號求名。具六失
故。如文可知。懈音古隘反。懶也倦也。怠音
徒亥反。亦懈也疲也。或作駘亦疲也。慢也墮
也。第二貪著已得利名。第三更求未得名
利。族云類也。周禮四閭爲族。鄭玄百家

經 亦行衆善業其數無有量 賛曰。頌淨
因。有二。初五句憶淨五因。後五句憶淨二

經 彼佛滅度後今則我身是 賛曰。上四十
頌頌指陳別事。下三頌頌古今相即。有三。
初一頌即人。次一頌即法。後一頌結成。此
初也
經 我見燈明佛欲説法華經 賛曰。此即

經 今相如本瑞助發實相義 賛曰。此結
成也。放光警覺有縁皆集。衆見此已深生
渇仰。起此神變表法非虚。顯證深密。故
名放光助實相義
經 諸人今當知充足求佛道 賛曰。上四
十三頌頌長行。下之二頌大文第三語衆勸
知陳佛今説。有二。初一頌明佛説法雨道
芽生令進善也。後一頌明佛説法令求道
者疑惑皆除斷滅衆惡。此初也
經 諸求三乘人令盡無有餘 賛曰。此斷疑
也。此後二頌雨大法雨。説大法也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二
  保安三年四月四日書了法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十月廿二日移點了興福寺圓如房本
法隆寺僧覺印爲令法久住爲之以左點可
爲指南云云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三
 沙門基撰 
  方便品
略開三門一來意。二釋名。三出體。來意有
三。一者依八品爲正宗中。蓮華有出水開
敷之二徳。妙法具果秀行竦之兩能。又經下
言今此經中唯説一乘故以破二。會二歸
於一乘爲法華之正主。故三周説逗彼三
根。此品初説一乘爲利鶖子。鶖子上根最
初於譬喩品中領解 佛爲述成授記。乃至
天子説偈竟。是第一周。譬喩品中舍利弗
請。我今無復疑悔下。佛説譬喩利彼中根。
中根四人。信解佛説藥草喩品爲重述成。
便爲授記。是第二周。化城喩品説往結縁
化城不實。利彼下根。滿慈子領・佛印述訖・
便授五百及學無學記是第三周。自下更無
説一乘處故。但一乘是法華體。今既衆集
縁和警之已畢。機器符會正可陳宗。且法
説一乘利上根性。故序品後方便品來。二
者依十九品爲正宗中。方便品下初十二品
明一乘境。安樂・涌出明一乘行。如來壽量
至常不輕合此五品明一乘果。説境令
知乘之權實。勸應捨權而取於實。聲聞悟
此遂便得記。於中分三。初之八品正明權
實。三根得記。次之三品歎人美法勸募持
行。後持一品禀命捨權持行實法。科初八
品與前無別。故序品後方便品來。三者論
云自此已下示現所説因果相。此意從前序
品之後。明經宗旨所説因果體相相状。此有
三釋。一云所説諸佛智慧爲果。能詮智慧
教門名因。如門爲入室之所由。故教爲顯
理之處。蓮華但説二義因・果。故即智・詮。
二云三請已後明一大事。開・示・悟・入。前三
爲果後一爲因。正是一乘之宗旨。初揚智・
門之意。欲發鶖子等疑令其固請説一
乘故。蓮華二義雖解無量義經。果秀因開。
此亦未爽通理。由此即以開示悟入爲
果及因。三云初智及門。門因智果。開示悟
入三果・入因。教・理・行・果倶法華故。令識
昔者教・行方便説三。今談乘體理果唯一。
聽三乘之教解一乘之理。行三乘之因證
一乘之果 法華意也。如前已釋。此品具明
經所説宗因之與果。故序品後方便品來
釋名者。便方連反。今爲去音。佛智有二。一
眞實智・二方便智眞實智有二。一者實法二
者實智。實法亦二。一體實謂有爲無爲。二眞
實謂眞如妙理。實智亦爾。一如體實智即觀
體實無漏眞智。對凡妄智不知名實智。根
本後得二智倶是。二證眞實智唯正體智。
此有五對。一對知妄名實智。二對知事
名實智。三對知相名實智。四對知詮名
實智。此之四種實智皆是唯觀第四眞智。餘
四所對如次皆是四世俗智。五對知權智
名實智。謂一乘理・智。對知二權智。此依
證智以第四眞智對後三俗智。若依趣入
智以第三眞智對第三俗智 方便智有
三或四。一進趣方便。謂見道前七方便智。
進趣向果名爲方便。所學有則曰方。隨位
修順宜曰便。二施爲方便。謂方便善巧波羅
蜜多。後智妙用能行二利故名方便。此曲
有三。一教行方便。言音可則曰方。禀教
獲安名便。二證行方便。空理正直曰方。智
順正理名便。三不住方便。莅眞入俗曰方。
自他倶利名便。上三皆是第二施爲三集成
方便。諸法同體巧相集成故名方便。且眞
如中具恒沙佛法。以智爲門以識爲門皆
攝一切故。菩薩地云此法善巧成。是故名
方便。十地云。總・同・成・別・異・壞・以總對別
之方便也。苞總有則曰方。以少含多名便。
四權巧方便。實無此事應物權現故言方
便。謂以三業方便化也。此對實智名爲
方便。利物有則曰方。隨時而濟名便。此
體即於施爲中出。更無別義。故體唯三。今
此有三。一接下方便 唯引於下。二顯上方
便唯顯深妙。三通彰方便遍於上下。一接下
方便者此經下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説。又云正直捨
方便。但説無上道。於前四中權巧方便也。
此乃有三。一身方便執持糞器而著垢衣。
伽耶成道等是。二語方便。下云我此九部法
入大乘爲本。又趣波羅奈轉四諦法輪等
是。三意方便。下云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亦應説三乘等。是上同古佛
下順有情。佛地經云。成所作智起三業化。
正與此同。依此解云。施爲可則曰方。善逗
機宜曰便。往生論云正直曰方。外已爲便。
方是方術。便謂穩便。便之方名方便。二顯
上名方便者。無垢稱云有方便故解。無
方便故縛。此經下云。我設是方便令得入
佛慧。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脱諸衆
生。入佛無漏智初設方便。顯後佛智故。即
四方便中施爲方便。理妙可則曰方巧用能
顯曰便。其義深遠其語巧妙。便通教理。方
之便名方便。三通彰方便。下經大衆疑云。何
故世尊慇懃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
甚深難解。有所言説意趣難知。方便是總。
下二句別。佛所得法是顯上。明今一實有
所言説是接下。彰昔三權。又云佛悉知是已
以諸縁譬喩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接
下顯上二皆通故。即十二種方便喜巧波羅
蜜多。隨應配攝。方者統情機之法軌 便
者濟物理之要宜。方謂方軌方法。便謂要
便宜便。情謂有情。機謂機要。統攝機情機
要之軌法名方。貫人貫法故。物謂人物。理
謂道理。濟益人物道理之要宜名便。濟人
益法故。此言意顯濟人益法之軌則故言
方便。亦方亦便故名方便。由此義推乃通
三釋。三種合是十二種方便善巧波羅蜜多。
隨應配攝。瑜伽四十五説十二種中。初六
依内脩證。後六依外成熟。内六種者。悲心
顧戀。了知諸行。欣佛妙智。不捨生死。輪迴
不染。熾然精進。外六種者。令以少施等善
感無量果。令以少戒等力引大善根。憎
聖教者除其恚惱。處中住者令其趣入。已
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此
中接下即外成熟。此中顯上即内成熟。此
中通彰合是内外一十二種。十二種中爲成
後四復脩六種方便善巧。一隨順會通。將
爲説法。先現軟美可愛身語令生愛敬。
於法起樂。漸次爲説。彼不解空密意言教。
一切諸法無性無事無生無滅如幻夢等。
如理和會。彼經不説一切法體都無所有。
但無所執可説自性。據第一義非其自性
既彼性事都無所有有何生滅。又如幻夢
非如顯現。又非彼事都無所有故説如
幻令彼了知。二共立要契。見有來求。先
共立契令知恩徳供養恭敬持淨戒等。然後
與之。三異分意樂。共立契已彼不速行。以
利益意先許不與。先爲親友隨順化導。彼
不依學現憤恚相。所作乖違詐不隨益。此
等權時外現棄捨非内意樂不爲救拔。四
逼迫所作。有自在力於親屬等能正教誡。
不知恩徳毀戒等者。或斷所求驅擯訶
捶。令正脩習。五施恩報恩。於曾彼所有大
恩徳彼期酬報勸令脩善名大報恩。六究
竟清淨。果道滿已住知足天。乃至下生成
等正覺。令生欣樂。往生隨下。請轉法輪廣
爲饒益。此中方便即是。六中隨順會通。會
昔三權通今一實。決擇・唯識又説有二種。
一拔濟方便善巧。即外六種。二迴向方便。善
巧。即内六種。如其所應皆此所攝 出體
性者。方便乃智以慧爲性。無分別智内&MT02148;
眞境。後得智中利他説法。能起方便之妙
用故。以後得智爲性。唯識等説後五波羅
蜜多皆後得智爲性故。其能所詮性又各別。
因智爲顯。今從根本故智爲性 下釋本
文。第一周中有四。初世尊曉喩。次鶖子領
解。次如來述成。後佛爲記別。同中下根文各
四故。此四之中初一即方便品。後三皆在
譬喩品中。佛曉喩中論判爲五。初歎法勝
妙分。吾從成佛下第二歎法師功徳分。爾時
衆中漏盡阿羅漢下。第三大衆定疑分。佛告
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説。若説是事一切世間
皆當驚疑下。第四定記分。舍利弗諸佛出
於五濁惡世下。第五斷疑分法爲佛師人由
法以成徳。人爲能顯。法假人以弘宣故。
初歎法妙後歎人勝。諸聲聞等於自所證
已爲決定。聞歎所説遂有疑生故有定疑
分。佛心所爲先已定訖。唱止邀其固請。亦
令惡人退席。既爾分明解釋其義故有定
記分。衆人之内聞前所説又有疑者。佛爲
重解。故有斷疑分。遂成五分 或分爲二。
初歎法及師妙。衆遂疑生。後佛更爲定記解
釋。衆復疑生重釋此疑。故分二也。一品之
中今科爲四。初二深先唱警察群生之心。
次四衆驚疑發揚鶖子之情。三開斯實相
啓彼權門。四勸發喜心令欣作佛。品末三
行頌是
經 爾時世尊所不能知 賛曰。二深先唱
警察群生之心。文中有二。初長行後偈頌。
長行有二。初歎所證所説法妙。吾從成佛下
歎如來身能證能説法師勝妙。初中有二初
總標勝妙。後所以者何下釋斯勝妙。初中復
二。初顯自在從定而起。後告鶖子正陳所
説。安者徐也詳者審也。論云以如實智觀
從三昧安詳而起。起已告舍利弗者。示現
如來得自在力故。如來入定無能驚寤故。
觀無量義處定名如實智觀。佛定殊勝。入
已餘人不能驚佛令從定起。非佛自出
餘不能令出。故自從定起。又顯於定中
入出縱任得自在故。即由二義故從定起。
雖是無量義處三昧多是第四禪。功徳勝故。
不告餘人獨告舍利弗者。隨深智慧與如
來相應故。謂舍利弗聲聞之中最爲上品。
智慧利根一聞即解最先悟入。佛凡説法必
應機根。由彼智慧最爲第一。根法相符故
名相應。相應者隨順義。非是智慧相似名
爲相應。根合佛法名相應。故不告菩薩。
論有五義。一爲諸聲聞所作事故。妙法蓮
華爲聲聞説。聲聞所作捨於權乘非菩薩
故。二爲諸聲聞迴向大菩提故。令其發心
趣大果故。三護諸聲聞恐怯弱故。若告菩
薩即諸聲聞謂此一乘非爲已分。心生怯
弱不能進脩。今告聲聞令除此意。是汝
等分除怯弱心。四爲令餘人善思念故。令
餘聲聞善思念之。其舍利弗已蒙佛告。我
是彼流亦應被告。深生信仰起脩學心。
五爲諸聲聞不起所作已辦心故。昔諸聲
聞謂所得滅果滿證圓所作已辦。今歎法
妙告彼不知。令捨小心。菩薩於五事全
不相應。故雖利根佛不正告。傍告無爽。
告三乘人有疑悔者令皆斷故。正告不
定性兼任持所餘故。所歎之法略有二種。
一者智慧・二智慧門・故論云有二甚深。一
證甚深謂智慧。二阿含甚深謂智慧門。智慧
門者即能詮教。智慧甚深即所詮理 梵云
阿笈摩此名爲教。或翻爲傳。上古諸佛傳
至今故。此甚深義通教及理。然理正得甚
深之名。門深乃稱難見覺等。二乘不知亦
通此二。自餘別屬理教二法。論意如此。論
説智慧者謂一切種・一切智智義故。一切
智人之智名一切智智。體通性・相名一切
種。即佛果位涅槃・菩提。或一切智者無分
別智。重言智者是後得智。義者境也。即一切
智智之境。故名一切智智義。何謂彼境。謂
一切種。一切種者謂若空若有・有爲無爲・有
漏無漏若教若理名一切種。種謂種類。法體
種類衆多非一。攝一切盡名一切種。謂此
一切種是一切智智之境。即此一切種境名
爲所詮之智慧也。今以理窮。智慧有五。攝
一切法盡方名一切種。一智慧性。謂眞如。
故下經云唯佛究竟盡諸法實相。論自釋云
如來藏性爲體。攬法成人。人之所成即是
智慧。故引下爲證。二智慧相。即無漏能觀
正體後得二智爲體。下云方便知見皆已具
足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等是。三智慧
伴。塵沙萬徳有爲功徳是。下云如來知見
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皆具足等是。
四智慧因。謂能詮教及萬行是。下云其智慧
門難解難入。論云阿含甚深。又論引經云
如來能説一切法種種言詞。又云盡行諸佛
無量道法等是。五智慧境謂若空若有・有爲
無爲・眞俗諦境。下云如是相如是性等是。
今智慧門既是方便。能詮教深故所詮理深。
即餘四慧。義雖可爾然依諸教。五甚深中
多唯慧性眞如爲體。以阿含甚深即昔三教
故。證甚深即一乘體。無上甚深是大菩提。
故勝鬘經中説一乘體唯眞如故。即化城品
之寶所也。今此經中依實勝慧唯取智性
智相爲體。菩提菩提斷皆名菩提。智及智
處皆名般若。攝一切故。火宅牛車即智相
故。牛車言作各與一故。寶所舊有。即智性
故。衆共取故。示悟知見即是二故。由此有
故餘三自成。下云一大事因縁即唯此二。
若因若果。謂此智慧是一乘眞理。其智慧門
是三乘權教。總標實權理教二別。欲令二
乘捨權取實行因證果。故勝鬘由此説二
乘等四智究竟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欲令
捨二權而取一實故。其證甚深論有二義。
一體妙二難了。體妙者論云證甚深有五種。
難了者。論云又甚深者。一切聲聞辟支佛所
不能知故。其五甚深古來唯依眞如解。一
者義深差別義也。二者體深自體性也。三内
證深正智内證餘智不得故。四依止深法界
法性諸佛本故。五無上深體最勝故。謂大菩
提即是所證無上正等正覺果也。若兼觀照
智性・智相合名五證義。甚深者其義甚深。
謂正智如之用故。體甚深者謂眞如。法本
性故。内證甚深者重顯正智。内冥如故所以
名深。依止深者重顯眞如。一切徳本所以
名深。無上深者謂大菩提。大菩提者如來所
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著金剛般若論
云。無上菩提是法身理。三藐三菩提是報
身智。故即通顯此之二種。體過一切所以
名深。此爲本意 若通義解。或隨所應所
詮四慧皆有義・體・證・依・四深。或智慧相・
性・伴・境四法。如次配初四種甚深。唯無上
深在大菩提。諸徳主故。又非喩所喩思議
所思議故名甚深。上來解深唯在智慧不
通慧門准論解經慧門亦有五。論名總
句阿含深故即五難是。無量者智性・智相・智
伴・智境如其次第。體遍用寛・徳備・法廣・如
空無限。徳數無窮。終必無盡・故名無量。
然今但説智性・智相二種智慧名爲無量。
體・徳・作用皆具無限無窮盡故。其門甚
深亦有二義。一體妙二難了。體妙者論引經
云。其智慧門難見・難覺・難知・難解・難入。
具彼五難。難了者。二乘不知故。一由智義
深故其門難見。二由智體深故其門難覺。
三由智内證深故其門難知。四由智依止
深故其門難解。五由智無上深故其門難
入。以教五難別配智慧五種甚深。又智有
二。一凡二聖。凡有二智一現二比。凡現智
不知名難見。比智不知名難覺。聖智有二。
一有漏二無漏。有漏世俗智不了名難知。
無漏智有二。一根本二後得。初無漏智不
知名難解。後無漏智不知名難入。入者證
解。今此經中唯有二。無漏智不知故言
難解難入。總顯證・教二難了云。一切聲聞。
辟支佛所不能知。唯佛能知故。佛今所以
歎二深者。論自解云。爲諸大衆生尊重心。
畢竟欲聞如來説故。爲下將説一乘眞實
佛所得法甚深難解之由漸故。先歎智深。
彰下所歎有所言説意趣難知二乘爲權
之由漸故。先歎門深令其發心希所聞
也。不爾唯應歎智慧深。總攬萬徳以成佛

經 所以者何意趣難解 賛曰。此釋前標
阿含甚深。此中有二。初徴・後顯。所以者
何者。佛所得法所謂解脱。三乘同坐解脱
之床。二乘亦得。方便言教亦已依學。如何今
説此之二種二乘不知不見。又此徴意。
佛之智慧二乘未得可名甚深。其智慧門二
乘已得。何名甚深。云二乘不知。若依初解。
所以者何。所得解脱三乘雖同。般若・法身。
相・性智慧。彼所未得。汝定不知。且智慧門
彼亦未了故。此以下但解阿含八種甚深。欲
顯二乘尚不能知教之甚深。況佛智慧。依
第二解。所以者何。前徴教門深所以者。今
當具顯。故此已下但顯教深論牒經有八
句。今此文唯六句。准論應言。佛曾親近百
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
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難解法
者如來能知。隨宜所説。意趣難解。一切聲
聞。辟支佛所不能知。加今經中第六句難
解法者如來能知加第八句一切聲聞・辟支
佛所不能知故成八深。第一句佛曾親近百
千萬億無數諸佛者受持讀誦甚深。此顯世
尊經三大劫供養二十六恒河沙佛。於彼
諸佛所受持讀誦此法門故。所以甚深。非
如彼二乘略即能解。故名甚深。第二句盡
行諸佛無量道法者。脩行甚深。諸佛福智二
利道行皆盡行故。非如二乘略脩因故。名
爲甚深。下皆准知。第三句勇猛精進者。果行
甚深。果謂果決。精純勇捍堪耐勞倦。所作皆
成名爲果決。或由精進所作善成。今獲勝
果名果甚深。一句投火半偈捨身。六年苦
行七日翹足。非不專精懃勞得故。第四句
名稱普聞者。増長功徳心甚深。由名遠振凡
聖普聞。勗勵已身懃加脩斷。自功徳心倍
加増長。或名遠振他聞之故。皆悉増長功
徳之心。一切聞知故成甚深。第五句成就甚
深未曾有法者。快妙事心甚深。由所成法是
未曾有快妙勝事。能成之心亦爲快妙。快妙
心説故教難知。第六句難解法者。如來能知
者無上甚深。由極難解法如來能知。故此法
門得成無上。或難解法體即無上。唯佛能
知故是甚深。第七句隨宜所説意趣難解者。
入甚深。入甚深者名字章句意難得故。佛
自住持入解此意。不同外道。自不能解何
令他解。説因縁法極甚深故。入有二義。一
難入解佛自解故二隨宜所説令他入法
故。意趣難解名爲甚深。第八句一切聲聞辟
支佛所不能知者。不共聲聞・辟支佛所作住
持甚深。不同二乘所作外利所作・内利住
持故成甚深。上來總説由近諸佛受持・讀
誦・脩行・果決・増長功徳心。證快妙事。成
無上法。故隨宜説。難可得解。二乘不了
其智慧門名爲甚深難解入故。況佛智慧
非甚深哉
經 舍利弗種種譬喩 賛曰。上歎所證・所
説法勝妙。下歎如來能證・能説法師勝妙。
依論牒經次下應云。何以故。舍利弗。諸佛
如來自在説因成就故。舍利弗。如來成就
種種方便・種種知見・種種念觀・種種言詞。此
上爲總。下釋上言。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
於彼彼處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
令離諸著等。展轉意言。由如來身於所證
理成就自在説因圓滿。是以今説所證智
慧・及智慧門。二皆甚深。何等名爲説因成
就。謂種種方便・種種知見・種種念觀・種種言
詞。此中初三合名因縁。因縁道理也。言詞
名譬喩。言詞多説諸譬喩故。准論解經譬
喩以上名爲總句。廣演以下名爲別句。展轉
訓釋論有三解。初論自別釋初四句。次論
以經下諸句兩番配此四句。其後二番中。
初三義。一處明第四義一處明。初番別解云。
如來成就四種功徳故。能化度衆生。一往
成就。謂種種方便從兜率天退。乃至示現
入涅槃故。能往十方起難思化。八相成道
利益衆生權巧智用故名方便。八相者。大
般若經第五百六十八卷説一從兜率天沒
即入胎相。二嬰兒。三童子四苦行五成道。六
降魔。七轉法輪。八入般涅槃 何故示現八
相者。彼經云。爾時最勝天王復白佛言。云
何菩薩行深般若。爲度有情示現諸相。佛
告最勝。甚深般若相不可得。諸菩薩相亦不
可得。但由方便善巧威力。爲有情類示現
入胎乃至涅槃種種化相。諸天計常謂無墮
落。是故菩薩爲破彼執示現入胎。因令彼
天起無常念。世間最勝於欲不染。尚有墮
落。況餘天衆而得常耶。故勿放逸勤加精
進繋念脩道。如見日輪尚有墮沒。即知
螢火不得久住。復有諸天放逸著樂。不脩
正法。恣情遊戲雖與菩薩同處天宮。不
往禮拜不諮受法。各作是念。今旦受樂
明詣菩薩當受法寶。共相謂言。我與菩
薩常此同住。修行。何晩。是故菩薩如救頭
燃。破放逸行示現墮落。如是示現有二因
縁。一令諸天離放逸故。二令有情咸得見
故。乃至第八復有諸天人樂聞圓寂。菩薩
爲彼示現涅槃。攝大乘論第九卷中有少差
別。華嚴經中示現十相皆廣如彼。二教化
成就。謂種種知見示現染淨諸因故。由具
知見於化身中。能示現有一切染因集能
招苦。一切淨因道能證滅。或示現染淨諸
法道理。因者所以・道理義故。前能現身。此
於身中示有諸法染淨道理。論下解此與
第四別。此依證法彼依説法故。三功徳畢
竟成就。謂種種念觀。以説彼法成就因
縁如法相應故。此意説言。以説種種念觀
等法。彼念觀等佛皆成就。如所説法本末因
縁皆相應故。言相應者契會證義。四説成
就。謂種種言詞。以四無礙依何等。何等名
字章句。隨何等。何等衆生能受。而爲説故。
依何等者何等義也。即義無礙解。何等名字
章句者何等之名字章句。法無礙解也。隨何
等者隨何等方衆生言音而爲説故。即詞無
礙解何等衆生能受爲説者何等衆生根器能
受。佛便爲説。辨才無礙解也。此四之中第一
能起化身八相成道。第二能示現有染淨諸
法道理。第三如所説法皆畢竟得。第四
四無礙。由佛法師具此四種説因成就成
勝妙故。其所説法亦爲勝妙。論解四句已。
重解第二句第四句差別云。教化成就依證
法故。説成就者依説法故。依自所證苦集
滅道染淨道理次第爲他説。名第二教化成
就。依説法説。義法詞辨次第爲他説名第
四説成就。皆無亂故。或前四種第一句是化
身徳。第二句是報身徳。第三句是法身徳。
第四句四辨具足。由此三身四辨具足故能
起説。三身具故智慧甚深。四辨具故慧門甚
深。故此因縁即前三種方便知見。念觀三也
譬喩即是種種言詞
經 廣演言教令離諸著 賛曰。上依論文
一番別釋總四句已。論復第二以下經句
配此四句。此即第一種種方便。次下所以
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爲
第二種種知見。次舍利弗如來知見至解脱
三昧。爲第三句種種念觀。次深入無際乃至
本末究竟等。爲第四句種種言詞。論雖以
下經文別配上總四句。然初以兩番釋上
三句已。復以兩番釋後一句。彼論文長。乍
披難解。應依此讀。此中初番釋云。復有義
種種方便者示現外道邪法種種過失。諸佛
正法種種功徳故。如經舍利弗吾從成佛
已來。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於諸
著處令得解脱。文雖少異大意亦同。釋無
數方便更有四番。一方便者方便令入諸
善法故。二斷諸疑故。三令入増上勝智
故。四依四攝法攝取衆生令得解脱故。
此六釋中迴邪入正進善破惡。自入勝智
令他解脱。如次配之。以此方便引攝將
導一切衆生令離諸著。著者執本。愛染生
死之根本故。論云諸著者。彼彼處著。或著
界著地著分著乘。著界者著三界。著地
者著戒・取・三昧初禪定地・乃至・非想非非
想・滅盡定地。即以九次第定爲地。戒取・見
取執此三昧故名著地。著分者著在家分
已同類作種種業邪見等故。著出家分名
聞利養能起種種覺察煩惱等故。著乘著
聲聞乘樂持小戒求四果等故。著於大乘
著利養供養恭敬等故。由著分別觀種種
法相乃至分別佛地故
經 所以者何皆已具足 賛曰。此第二句。
論初番云。復種種知見者。自身成就不可思
議境界。與聲聞・菩薩故。如經舍利弗。如來
知見・方便到於彼岸故。到彼岸者勝餘一切
諸菩薩故。文少不同義意無別。知見者眞
俗二智體。根本智名知後得智名見。方便
者此智妙用方便善巧。由自成就不思議境
界故具知見。與聲聞等名爲方便。波羅蜜
者到彼岸義。明佛成就二勝智體故。能成
就不可思議境界。已到彼岸勝餘一切。由
具方便二智妙用。復能令他到於彼岸故。
能以此不可思議境界知見。亦與聲聞菩

經 舍利弗解脱三昧 賛曰。此第三句。論
初番云。復種種念觀者。如經舍利弗如來知
見。廣大深遠無障無礙。力無所畏不共法。
根力菩提分。禪定解脱三昧三摩跋提。皆已
具足故。文意大同多少有別。今言知見。廣
者無邊。大者無上。深者難測遠者時長窮
未來故。此上乃是諸徳總句。二智爲性故
云知見。又此諸徳亦是二智眷屬所攝故云
知見。無量已下諸徳別句。依此經文。無量者
四無量。即論牒經無障也。無礙者四無礙解。
力謂十力。無所畏者四無所畏。論本牒經中
不共法十八不共法也。根謂五根。力謂五力。
菩提分謂三十七。此上四種經本所無。禪
謂色界四靜慮。定謂四無色定。解脱謂八解
脱。三昧者謂三三昧。三摩跋提謂九等至。
此之一種經本亦無。論牒經中有十三門。今
此經中合有八門功徳名爲念觀。體即明記
之慧解故不可廣解。義門各應略爲分別。
四無量以五門分別。一列名・二釋名・三辨
行相。四出體性。五辨差別。列名者謂慈無
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釋名者一縁無
量境縁一切有情起此四故。二起無量行
行解亦復極廣大故。三感無量果得大梵
福成如來故。名爲無量。四者是數帶數釋
也 辨行相者 法界有情總爲三類。一無苦
無樂者無倒與樂名慈。無瞋爲體。二有苦
者拔苦名悲。不害爲體。三有樂者助喜名
喜。不嫉善根爲體。復於無苦無樂者起離
癡想。於有苦者起離瞋想。於有樂者起
離貪想。平等欲令離諸惡故名捨。令捨
惡故善捨爲體。出體性者。合以三法。謂無
瞋・不害・及捨。不嫉體即無瞋無別法故。辨
差別者。此各有三。一有情縁作有情想。二
者法縁不見有情唯作法想。三無縁復於
諸法離分別心。作眞如想故名無縁。或法
無量縁諸教法。此三之中初共外道。次共
二乘。後唯菩薩。初三安樂。後一利益。感果
可知。與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有差別者。
彼唯實觀唯佛所起。縁三界生。并無癡倶。
此通假實通凡聖起。縁界不定。非無癡倶
四無礙解以三門分別。一列名。二辨相。
三出體。列名者。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
三詞無礙解。四辨才無礙解。辨相者法謂能
詮名句文教。義謂所詮眞俗諦理。詞謂諸方
音聲。辨才謂七種辨才。縁此四智無所拘
礙。名無礙解。有多差別如決擇菩薩地及
十地論説。出體者此四即以無漏後得智
爲體。非證眞故。義無礙解亦通正智。初地
分得。九地任運離障圓成。佛果滿足 十力
略以五門分別。一辨名。二出體。三行相。四
次第。五諸門。辨名有二。一列名二釋名。列
名者一處非處智力。二自業智力。大般若五
十三名業異熟智力。三靜慮解脱等持等至
智力。彼名靜慮解脱等持等至雜染清淨智
力。四根勝劣智力。五種種勝解智力。六種
種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彼名遍行智力。
八宿住隨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盡智力。
釋名者初總後別。總名力者能摧怨敵義。
不可屈伏義。瑜伽菩薩地第四十九・五十・
及決擇五十七・菩薩藏經・第五・顯揚第四・對
法第十四。大般若經皆釋此相。與一切種利
樂有情功能相應。畢竟勝伏一切魔怨。大威
力故説名爲力。故以威勢能摧難屈名力。
對法云善降衆魔善記問論。故名十力。十
者是數。力用不同有此十種。故名十力。
依六釋中帶數釋也。釋別名者。因果相當
名之爲處。若不相當名爲非處。故瑜伽
云。淨不淨果非不平等。如實轉因是名爲
處。處者建立義依義起義能建立果爲依
能起於果法故。因立處名。不平等因與上
相違是名非處。於此二種一切智・無滯智
清淨智離増上慢名之爲智。力義如前。
各自所作三世三業。或順現受或順生受順
後受不定受名爲自業。於此正知名自業智
力。此於善惡業異熟果中而生智解。亦名
業異熟智力。靜慮者四靜慮。解脱者八解脱。
等持者一切有心定等至者一切有心無心定。
於此正知名靜慮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此等
諸定通有漏無漏。加名雜染清淨根者信等
五根。此耎中上名爲勝劣。於此正知名根勝
劣智力。若從他信以爲其先。或觀諸法以
爲其先。成耎中上。愛樂勝解名種種勝解。
於此正知名種種勝解智力。若廣建立種種
姓。或一乘或三乘或四乘或五乘。或貪瞋癡
等分行。等。乃至。有情八十千行名種種界。
界是姓故。於此正知名種種界智力。若即
如是諸趣門中隨順正行。如貪行者修不淨
觀等名遍趣行。或趣一切五趣之行。或諸
外道沙門婆羅門。各各異見品類諸行。或此
世他世無罪趣行名遍趣行。於此正知名
遍趣行智力。能於遍行諸趣之行而了知
故 亦名遍行行。若於種種有情衆中。四方
名字假設安立。品類差別。隨先過去所有
自體八言説句。一如是名。二生類。三種姓。
四飮食。五受苦樂。六長壽。七久住。八壽量邊
際。於此八中隨念六種略所行行。有無量
種宿住隨念。六略行者。一呼召假名。二刹帝
利等色類差別。三父母。四飮食方軌。五興衰。
六壽量。此等宿住是過去境。住宿世故。
於此宿住而起隨念念倶行智。名宿住隨
念智力。諸有情類臨欲終沒名爲死時。住
在中有名爲生時。於善惡趣死時生時皆
能正知名死生智力。一切諸法漏及隨眠無
餘永斷。名爲漏盡。於此正知名漏盡智
力。智者是體力是作用。然智即力更無別性。
此中宿住隨念相應智力。是隣近釋。自餘最
初處非處。乃至漏盡。是所觀境。智力是能
觀智。處非處乃至漏盡之智力。皆依主釋。
宿住是境。隨念相應智力是能觀。亦依主釋
二出體者。決擇分五十七云。佛具知根慧
根爲體。對法論云。若定若慧。及彼相應
諸心心所。菩薩地云。謂總五根爲其自性。
雖復三文不同。然體有五。一最勝體。故決
擇分佛具知根慧根爲性。二引生體。故對
法云若定若慧。三剋實體。菩薩地云五根
爲性。由慧勝故。且説十力慧爲自性所以
但言處非處等智力。不言信力精進等力。
依此即會決擇文訖。四相應體。對法又云。
及彼相應諸心心所四蘊爲性。五眷屬體。
五蘊爲性。定共道共無漏色等助爲體故。
此雖無文理必應爾。遮犯戒垢助摧怨
故。餘之三門如無垢稱疏第二卷説 四無
所畏以五門分別。一辨名・二出體・三行相・
四次第・五諸門。亦如菩薩藏經第五・大般若
五十三・顯揚第四・瑜伽五十・對法十四。辨
名有二。一列名二釋名。列名者。一正等覺
無畏。二漏盡無畏。三障法無畏。四出苦道無
畏。釋名有二一總二別。總者四是數名。無所
畏者於此四處能自了知坦然無畏。心無
怯劣無所疑慮。都無驚懼故名無畏。別名
者。正覺諸法等覺諸法名正等覺。諸煩惱
漏種現倶斷故名漏盡。説障礙法。染必爲
障故言障法。説出離道。諸聖修習決定出
苦。名出苦道。於此四中得無所畏。皆依
主釋 出體性者。五十七云。以信・進・念・
定・慧・及具知根爲性。對法云。若定若慧及
彼相應諸心心所。又言若起作用後得智爲
性。若住自性正智爲體。此體有五據勝二
智爲體。發起定・慧爲體・談實五根爲體。相
應四蘊爲性。眷屬五蘊爲體。行相者如經
言。世尊自稱我是正等覺者。復有沙門或非
沙門從他方來。佛慰勞言。安樂住不。乞食
得不。遂於此中有立難云。言正等覺無所
未知。今問於他一何相返。我於此難正見
無由。得安穩住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
仙尊位。所以者何。攝受來者令發勝心。
聞佛慰問發道心故。欲令諸人審諦於
事。佛知尚問。況餘不知。亦爲後人作其軌
範。見來發心應爲引攝。非佛不知。仍言
等覺。又如經言。我諸漏盡後時。天授行諸
惡行。佛常罵之。執日調順佛常耎語。遂有難
言。言諸漏盡煩惱並亡。呵叱天授愛語執
日。貪・瞋未滅漏寧盡耶。一何乖返。我於
此難正見無由。得安穩住無怖無畏。自
稱我處大仙尊位。天授譬之惡馬楚毒方
調。若不叱呵返言怖我。執日喩之慧象
隨逐人心。故以耎言即能調順。非有貪
瞋漏不盡也。又如經言。佛爲弟子説障礙
法。染必爲障。復不遮彼預流一來有妻子
等。遂有難言。染必爲障聖畜妻子一何乖
返。我於此難正見無由。安穩無怖處大仙
位。邪行障諸聖道。畜妻障離欲道。初二果
人既未離欲。性戒久成故除邪行。不斷妻
子斯有何失。故諸染法非不障也。又如經
言。我爲弟子説出離道。諸聖修習決定出
離。決定通達。復有無學迦留陀夷埋足糞
壤。鴦掘魔羅獄火焚身。遂有難言聖道久脩
望離衆苦。無學既還受苦何用修道之爲。
一何乖返。我於此難正見無由。安穩無怖
處大仙位。實得無學苦果定亡。爲現 因
必有苦報。由此聖者有現受苦起後教
故。或苦異熟無學不受惡業盡故。有必障果
不成無學。彼言無學受彼苦者。現居有
學猶未離欲。定成無學故與其名。縱得
神通非不還等。世五通故。或無學苦非是
業招。諸異熟苦必已出故。如涅槃經第二
十九解三時業。至無學位排諸惡業一切
不受。説未入聖名爲定業。其入聖已不
名定業。廣如彼説。故阿羅漢定無苦果。
後之二門亦如無垢稱第二卷疏。禪謂色界
四靜慮。謂初有尋有伺靜慮。第二離尋伺
喜。第三離喜樂。第四已離喜樂捨念清淨
靜慮。定是四無色。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解脱。謂八解脱。以三門
分別。一列名字。二顯行相。三出體性。列名
字者。依瑜伽第十二・十五・七十三・攝事分
第四。并對法十三。顯揚第四。第二。及第二
十。菩薩藏經第四等説。一有色觀諸色解脱。
二内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脱。三淨解脱身作
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脱。五識無邊處解
脱。六無所有處解脱。七非想非非想處解
脱。八想受滅解脱身作證具足住顯行相
者。倶舍第二十九説。内有色想觀外諸色
名初解脱。内未伏除見者色想。觀外諸色
以爲不淨名觀外色。今則不然。准對法文
初修業者。身在欲界已離欲界欲。未依無
色定伏除見者色想未離色界欲故。若久
習業已離色界欲見者色想安立現前。而觀
欲界一切所有内外諸色作光明想。由前三
解脱引發勝處遍處等故。即觀勝處所攝
少多等色作光明想。由除變化障故作光
明想。不除貪欲故不作不淨想。瑜伽唯云
未得無色定。未離色界染觀外諸色。是初
解脱者。唯依初業説。故第二解脱倶舍論
説。内已伏除見者色想。唯觀外境而爲不
淨。名内無色想觀外諸色。大乘不然。准對
法云久習業者。已依無色定伏除見者色
想。初習業者見者無色想安立現前。而觀外
色作少多等想。不同於初觀内外色皆作
光明。未自在故。今此唯觀已離欲色作少多
等名觀外色。已離染故立以外名。觀心漸
勝故稍略觀故。瑜伽云。又不思惟彼想明
相。但於外色而作勝解。即觀少多等不
作光明等。若於是處已得離欲説彼爲
外。故唯觀彼已離染色名之爲外。又由初
解脱觀色不言外。其内有色亦不言内通
縁内外根塵等色作光明想。故今此第二内
有色有根等色故。其觀外色唯觀外塵
作少多等。不縁根等作少多等故。瑜伽又
云。無色界定不現在前者。此説觀外色
不依無色定。無色定不能縁外色故。或已
離色界欲不依無色定。伏除色想但依色
界定。見者無色想而現在前故作是説。上二
解脱初作光明想。後作少多想初寛後狹
兩觀有殊。顯揚二十説此二解脱除變化障。
爲於變化得自在故變化既通四靜慮有
故。初二解脱通依四靜慮。初作多依初二定。
有但在根本非近分地。彼欣趣脩都無通
果。此容預脩有通果故。不同倶舍初二靜
慮能除欲界初靜慮中顯色貪故作不淨觀。
第三解脱。倶舍論説。清淨相轉作淨光明鮮
行相轉故。唯第四靜慮離八災患心澄淨
故。餘地雖有相似解脱。而不建立非増上
故。今者大乘謂如有一已得捨念圓滿清白。
以此爲依修習清淨聖行圓滿。於内淨不
淨諸色已得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展轉
一味想。是第三解脱行相。謂待諸淨色於
餘色中謂爲不淨。非不相待。若唯見一類
淨與不淨二覺無故。是名初想。又於淨中
不淨性所隨入。於不淨中淨性所隨入。由
於被障薄皮所覆。共謂爲淨之中。現有三
十六種不淨物故。是第二想如是展轉總一
切色合爲一味清淨想解。是第三想。乃名成
就。唯第四靜慮地。有捨・念淨故。論説超過
諸苦樂故。一切動亂已寂靜故。善磨瑩故。
餘地不然故唯第四。此亦内無色想而觀
外色。由前已説故略不論。而立異稱。次
四無色解脱。倶舍論説以四無色定善爲
性。非無記染。已解脱故。亦非散善性微劣
故。近分解脱道亦得解脱名。無間不然。
所縁下故。彼要背下地方名解脱。故多説
根本者近分非全故。今者大乘皆已離自地
欲。依自根本地重觀自地境。思惟勝解。令
障更遠。引生勝徳。謂如有一於彼空處已
得離欲。即於空處思惟勝解。是名空處解
脱行相。於彼識處已得離欲。即於是識思
惟勝解。是名識處解脱行相。於無所有處
已得離欲。於識無邊處思惟勝解。是名無
所有處解脱行相。空識二名自地所縁行相爲
稱。無所有處以識無有爲自地名。故於識
處思惟勝解。於有頂地已得離染更不於
餘而作勝解。乃至遍於想可生處即於是
處而作勝解。無所有處名想可生處。今縁
此無所有心心所名非想非非想處。故遍於
此思惟勝解。至下當知。上説離染依無
學説。故瑜伽云。前七解脱於已解脱而生
勝解。身證者得。若依唯識有二師説。一
云伏初定已上染得滅定。二云伏第四定
已上染得滅定。無所有處已下染可有伏
義。令障轉遠引生勝徳。有頂一地定未能
伏。故瑜伽第十二。空識二解脱。有説離自
地染言。上之二地無説離自地染字。有學
無學影略説故。唯在根本亦非近分。滅盡
解脱大小倶説。即滅盡定而無行相棄想・
受故。然將入時有二行相。謂依非想非非
想處及無相界想。初脩・久熟二入明故 出
體性者。倶舍論説。前三無貪性。眷屬五蘊
性。次四無色定善爲性。第八滅定性。大
乘之中七十三卷・解五法中云。世間出世間
正智爲體。有漏者以分別中世間正智爲
體。無漏者即無分別智及後得智唯慧爲性。
縁色非色及眞如境離諸定障引生勝徳
非餘能故。若相應體初七以四蘊爲性。眷
屬五蘊性。故對法云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
心心所。無色界中計有定道無表色故。第
八解脱以二十二法種子上厭心功能爲體。
即不相應行蘊所攝。三昧梵語此云等持。
即三等持。謂空・無相・無願。三等持至下當
釋。般若五十三。三境倶同倶縁空故。然依
論引經更有五徳。恐繁不述。論重釋上三
句中。復第二番釋次上三句云。又第一成
就可化衆生依止善知識故。謂能引導有
菩提性可化衆生未發心者。令依善友
離諸著故。名爲方便引導衆生。第二成就
根熟衆生。令得解脱故。謂令久脩已發心
者得解脱故。名方便知見波羅蜜。第三成
就。力・家・自在淨降伏故。謂佛内成種種功
徳。是故外能屈伏煩惱・蘊・死・天魔。名之
爲力。其禪定等皆是世尊所栖止處・名之
爲家。由力自在故能降伏。由家自在故淨
諸障。又由栖止禪定等爲家故。得自在神
通業等。由成無量・無礙・力等故。能淨諸
障。降伏外道等名如來知見廣大深遠。依
論本重兩番釋經上三句已。次以經下七
句釋上第四標句種種言詞。亦兩番解。初配
經 後重釋
經 深入無際未曾有法 賛曰。以七句釋
第四言詞。此經唯有初之五句。第六句
闕。第七句少。至文當悉。論云第四説成
就有七種。此即初句種種成就。理事・空有・
世出世間・未曾有法皆深入故。洞曉無涯
故。能起彼種種言詞。際涯畔也
經 舍利弗悦可衆心 賛曰。此第二句。論
名語言成就。佛得五種美妙音聲説諸法
故。大智度論説。五種音聲從佛口出。一
甚深如雷。二清徹遠聞聞者悦樂。三入心
敬愛。四諦了易解。五聽者無厭能辨有漏
無漏等義。甚深如雷名種種分別諸法。諦
了易解名巧説諸法。諸法之言通上分別。
慈悲愍念聽者無厭。名言詞柔軟。清徹遠
聞・聞者悦樂。入心敬愛名悦可衆心。初三各
一。後一攝二
經 舍利弗不須復説 賛曰。此第三句。論
名相成就。然論牒經無取要言之以下佛悉
成就以上文。唯有止以下文。論云有法器衆
生心已滿足故名相成就。法器有二。一眞
二假。眞即舍利弗等。假謂増上慢者。爲眞
法器衆生。聖心已滿者。心樂妙法唱止現
相。令其邀請。佛今所唱止不須説何等法
耶。爲假法器衆生。自謂聖心已滿足者。心
不樂法。在座未去。唱止現相令其起去。
諸法解脱我已得訖。更有何法止不説耶。
故名爲相。如世間人共會一處。亦有樂
聞・不樂聞・語時。能語言止不須説説之
何益。令樂者請話。不樂者起去。今爲前眞
者令問取一乘。故名爲相
經 所以者何難解之法 賛曰。此第四句。
論名堪成就。本無徴詞。一切可化衆生知
如來成就希有功徳堪能説法故。謂舍利
弗等善根熟者。名可化衆生。知佛成就第
一希有難解功徳堪説法故
經 唯佛與佛諸法實相 賛曰。此第五句。
論名無量種成就説不可盡。實相者謂如來
藏法身之體。性不變故。佛智具知此實相
體。窮源底故名爲究盡。不但成就有爲萬
徳。無爲萬徳佛亦究盡。故言無量種成就
説不可盡。此經脱第六覺體成就。如來能知
一切法。佛自證得故。亦少第七隨順衆生
意爲説脩行法成就。如來能説一切法故。
此經所言所謂諸法如是相等是。此第七所
説諸法佛所現見無所不見。上來初番論
解經中言詞七句已。論第二番復以七句
解種種言詞。配此七句云。第一種種法門
攝取衆生入於佛法故。深入無際。第二
令不散亂住故。以教貫衆生。令不散
亂專心住境希欲聞故。遂能種種分別諸
法。第三令取故。令根熟者問取一乘故。唱
止不須説。第四令得解脱故。令根熟者皆
得解脱故。佛成就難解之法。第五令彼脩
行成就得對治法故。令脩行者得於眞際
性對治法故。能究盡諸法實相。第六能令
脩行進趣成就故。令脩行者進趣成就。得
淨妙智。由此如來能知諸法。第七令得脩
行不退失故。令彼脩行得滿足者。復爲他
説不失利益故。佛能説一切法要。由佛自
成此七種故。能令衆生漸隨所作。以論配
上經文七句。鉤瑣相起如理應知。初四住
權。次二住實。後一外化。何故配經方便知
見念觀三句作第三番釋也。論云又與教
化成就者。依證法故如是次第。謂方便者
令根未熟可化衆生令依善友。其知見者
根熟衆生令得解脱。其念觀者解脱衆生令
成力・家諸功徳故。此依次第證法而説教
化衆生。何故配經言詞七句作第三番説
也。論云依説法説故。如是次第如次前説。
次第可知恐繁不述。是故論云又與教化
成就者依證法故。又説成就者依説法故。
此二種法如向前説。論云依此二種法有何
次第。依之而得脩行者。問證及説次第而
依修行。即彼前文句再説應知者。前論再
説方便・知見・念觀三種。依證次第再解言
詞七句次第。依説次第故如是次第。説既
如是。依之修學即證次第。結前義也。勸學
者知。或此料簡初番別解四句中。第二教
化成就。第四説成就二種差別
經 所謂諸法究竟等 賛曰。此顯第七句。
佛所説法依證而説。故論引經有五句。謂
何等法。云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體法・論
有四釋。第一番依捨權就實乘解。初説三
乘名何等法。次於一一乘起種種事説。
名云何法。次依三乘門修行清淨。名何似
法。次明三乘唯一相故名何相法。後究竟
唯一佛乘無二乘體。故名何體法。第二番
依展轉訓釋法。何等法謂有爲無爲法。云
何法謂因縁非因縁等。以因縁生釋有爲。
非因縁生釋無爲。何似法謂常無常法等。
以常釋非因縁生。無常釋因縁生。何相法
謂生等三相法。不生等三相法。以有生等
法釋前無常。以不生等釋常。何體法謂五
蘊體非五蘊體法。五陰即生等。非陰非生
等。第三番但解後三句。唯依有爲解。其
初二句不異於前。所以不解。論云何似法
者。謂無常有爲因縁法。何相法者。謂可見
相等法。何體法者謂五陰能取所取。五陰
是苦集體故。亦是道諦故。如論可解。第
四番依説法法用説。何等法者謂以名句
字身説故。云何法者依如來所説之法而
説之故。何似法者能教化可教化衆生故。
何相法者依音聲取故。謂令聽者依於音
聲取所詮法故。何體法者假名體法相故。
雖令依聲取所詮法。法性離言故。所詮
者假名體法非稱法實。不令依文便生執
著。然今經文恐人不解。翻譯之家遂依第
二展轉訓釋法而釋。然少不次以義正之
不違聖教。若別義釋。便是人情非爲聖
教。如是相・如是性合是第一何等法。相是有
爲・性是無爲故。如是體者是第五何體法。
謂五蘊體非五蘊體故。合而爲文。如是力・
如是作者合是第三何似法。力謂常法。常法
有力能故。作謂無常法。有造作故。如是
因・如是縁・如是果・如是報合是第二云何法
因縁。果報之中有爲是因縁所生法。無爲非
因縁所生法。建立果義名因。成辦報義
名縁。親得果名因・疎得果名縁四果名
果。異熟名報。如是本末是第四何相法。
生等三相法是末。體是事故。不生等三相是
本・體是理故。究竟等者重解理本。法性究竟
也。本論牒經更有何等・云何・何似・何相・何
體。佛重以此顯前五義更無別理
法華經玄賛卷第三
  保安三年十月廿四日移點已了以興福寺
圓如房本法隆寺覺印爲令法久住爲之以
左然可爲正云云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三
 沙門基撰 
經爾時世尊無能測量者 賛曰。下二十
一頌分之爲二。初十七頌半頌前二妙。後三
頌半勸發信心。顯今説實。初中復二。初二
頌總頌二妙。後十五頌半別頌二妙。此即初
也。初一頌總歎法師妙。後一頌總歎法妙。
總歎佛身・及所成徳・法體妙也
經 本從無數佛難見難可了 賛曰。下十五
頌半別頌二妙。於中分二。初十四頌頌法
妙。後一頌半頌法師妙。初中分五。初一頌
頌讀誦・修行二深。次一頌頌果行・増長功
徳心・快妙心三深。次一頌頌無上深。次一頌
半頌入深。後九頌半頌不共二乘住持甚深。
此初也。不頌標文但頌八深。本從無數佛
受持讀誦甚深也。具足行諸道修行甚深。由
此二故其智慧門難見難了
經 於無量億劫我已悉知見 賛曰。此頌果
行・増長功徳・快妙心三深。由精進勇猛於
無量劫行此諸道。果行甚深。善名遠振増
功徳心。道場得果我悉知見。故名快妙心甚
深。甚深希有法皆成就故
經 如是大果報乃能知是事 賛曰。此頌
無上甚深。性謂道理。相謂事義。前脱此文
難解法者如來能知。今此文有
經 是法不可示信力堅固者 賛曰。此頌
入甚深。甚深者佛所説法名字章句。意難得
故卒難入解故。名爲人。又佛自住持是深
法中故名爲入。不同外道雖説諸法。自
不能入。由佛世尊説因縁理。唯佛自入餘
不能知。意趣難解故名入深。論云佛自住
持不同外道。説因縁法甚深故。此經云是
法不可示。言詞相寂滅因縁道理絶語言
故。諸衆生類無能得解。除諸菩薩信力堅
固者。初地已上得四種證淨。信佛・法・僧・戒
故。能信法妙。而未圓證如是二妙。故此下
云不退菩薩亦不能知。不能知者不能圓
證非不信知。雖見道前比信亦知。非證信
故。既非堅固所以不説
經 諸佛弟子衆其力所不堪 賛曰。下有
九頌半頌不共二乘所作住持深。中分三。
初四頌頌聲聞不知。二頌頌辟支不知。三頌
半頌菩薩不知。長行但有二乘不知。因顯
彼不知亦説菩薩不知。聲聞不知中分三。
一頌半總頌一切聲聞不知。一頌別頌皆如
利根鶖子不知。一頌半別顯皆如利根鶖
子并餘弟子共度不知。此即初也。曾近善
友諸漏皆盡。住阿羅漢。此最後身有是三
徳。其智慧力不堪能知
經 假使滿世間不能測佛智 賛曰。此明
世間皆如鶖子。利根第一盡情思共度量亦
不能知。既不知佛智。故智慧門難解難入。
盡音茲引反。任也窮也。或秦引反本盡之盡。
思音息字反。無息茲反。不爾便與度量無

經 正使滿十方亦復不能知 賛曰。十方利
根皆如鶖子并餘弟子。亦滿十方共度亦不

經 辟支佛利智莫能知少分 賛曰。此頌
辟支不知。辟支望聲聞名利根。鱗角望部
行亦名利根。亦復不知。若未入聲聞決
擇分善而作獨覺。便成鱗角。入決擇分已
後作者。皆成部行。在解脱分未定生時可
成鱗角。生數多故。已定生者亦成部行生
數少故
經 新發意菩薩不能知佛智 賛曰。下三頌
半菩薩不知。中分二。初二頌半凡菩薩不知。
一頌十地上聖亦不能知。此初也。新發意菩
薩具六種徳。一親近・二達義・三善説・四數
衆・五一心・六長時。測度亦復不知。刹梵云
刹多羅此云田。田土也。有云國亦云土義
譯之耳。字書本無此字。説文作剟。楚乙反
刀割物聲。黍音七聲也
經 不退諸菩薩亦復不能知 賛曰。此地上
聖不知。或初二頌半七地已前不知。初地已
上亦名新發意。證發十種心故。後一頌八
地以上不知。亦名不退故。前門甚深有此
八種。今第八中歎佛智者。顯智深故其門亦
深 或十五頌半別歎法妙中初六頌歎
智門妙。准前科配。其中末後一頌半頌不共
深故。次八頌頌歎智深。三乘不知佛智慧
故。准義科頌則可知矣
經 又告舍利弗十方佛亦然 賛曰。此一頌
半頌總歎法師妙。無別頌也
經 舍利弗當知要當説眞實 賛曰。下三頌
半勸發信心顯今説實。中分二。初一頌半
唯告鶖子顯今説實。後之二頌普告二乘
顯初方便。此初也。汝既未證我之所説。於
我所説當生信心
經 告諸聲聞衆引之令得出 賛曰。此二頌
普告二乘爲二。初頌普告至涅槃者。後
頌顯佛化以三乘之意。由處處著著界地
故引之令出。且説三乘。理唯有一。此會唯
有聲聞極果縁覺即無。故言及求縁覺乘。
聲聞不爾
經 爾時大衆中各作是念 賛曰。下第二段
四衆驚疑發揚鶖子之請。有三。三度請故佛
止亦三。止皆居前請皆在後。論釋三止云。
初止爲相。令問取一乘。次止欲令大衆推
覓深境。渇仰欲聞。後止欲令惡人退廗。至
下當知。又三請中初挾自他疑故請。次陳
大衆於餘佛所已植因故請。後述自他已
從今佛化堪聞故請。論五段中自下第三大
衆定疑分。於自所證心生決定。於佛所説
遂有疑生。若依驚疑發鶖子請。請既有三。
文隨三段。初止既屬前唱一乘。二止攝屬
此請文中。初請分二初大衆疑後鶖子請。論
説第三定疑分有三云。自此以下依三種
義示現。一決定義・二疑義・三依何事疑義。
初二義在大衆疑中。依何事疑義在鶖子疑
中。大衆疑有二。初標疑衆後申疑意。此初

經 今者世尊所不能及 賛曰。下申疑意
有二。初牒所疑縁由。後正申定疑。此牒佛
前所説疑縁由。佛所得法甚深難解者。牒佛
前説諸佛智慧甚深無量。有所言説意趣難
知者。牒佛前説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此二深
故二乘不知。初是顯上後是接下。合名方
便。何故佛歎此爲疑意
經 佛説一解脱義是義所趣 賛曰。下申
定疑。謂到於涅槃已上名爲決定義。於自
所證有爲無爲果法決定久已無疑。而今不
知是義所趣名爲疑義。謂於前説佛所得
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説意趣難知。中而今
不知是所説義。何所歸趣意趣。如何説何
宗趣。故名疑義。趣音七句七倶二反。今從
初反。謂疑意云若説解脱我已得之。又説
難知意説何法。故論云決定義者。有聲聞
方便證得深法作決定心。於聲聞道中得
方便及涅槃證故。如是二種法示現有爲無
爲法故。如經爾時大衆中乃至。亦得此法到
於涅槃。言二法者。謂方便及涅槃證。方便
者有爲能證生空智道。涅槃者謂無爲所證
空理。於此能得能修。此二中得決定故。論
云疑義者謂聲聞辟支佛不能知故。是故生
疑。如經而今不知是義所趣故
經 爾時舍利弗難解之法 賛曰。下鶖子請。
中有二。初長行後偈頌。長行分二初申疑
後請決。此初也。依論下是第三依何事疑
義。依何事疑義者。如來説聲聞解脱與我
解脱不異。三乘同坐解脱床故。是以生
疑。生疑者生因中疑。因謂所由。云何如來
數數宣説甚深境界。前説甚深後説甚深
不同聲聞。聲聞與佛解脱既等。更何不同。
除此已外不同何法。於此所由而生疑惑。
大般涅槃有其三事。摩訶般若・解脱・法身。解
脱雖同。般若・法身即是佛之智慧性相一乘
果體。彼所未得四衆不解。所以生疑。如經
爾時舍利弗乃至而説偈故。何因者何道理
所以。何縁者何事縁由緒。諸佛第一之方便
此爲總句。下別顯此甚深微妙即佛智慧。難
解之法即智慧門。牒前二故。此中疑者是法
執類。異熟生攝
經 我自昔來難解之法 賛曰。此請決牒。
自既未聞。四衆疑起故。願佛説敷施演説

經 爾時舍利弗不可思議法 賛曰。十一行
頌中分四。初三頌半頌前問中稱歎諸佛第
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三頌頌前四
衆咸皆有疑。一頌半頌我自昔來未聞自
疑。三頌頌請唯願世尊敷演斯事。初中分
三。一頌半頌前佛自告申。如來知見廣大・
深遠・無量・無礙等法師妙。一頌頌前所得難
解所説難知法妙也。一頌合頌歎法及法
師妙。無問而自説。此初也。慧日大聖尊者。
以佛智慧猶如日故。涅槃經言。譬如日初出
光明甚暉炎。既能還自照亦滅一切暗。佛之
二利亦復如是。増一阿含經説。日出有四
事。一者日出之時衆暝皆除。二農夫作務。
三百鳥悉鳴。四嬰兒啼哭。佛告諸比丘。若日
出時衆暝除者。喩佛出世除去癡暝靡不
照明。農夫作務者。人民之類普共田作。此
譬檀越施主隨時。供給衣服飮食床廗臥具
病縁醫藥。百鳥鳴者譬如高徳諸法師等能
爲四衆説微妙法。嬰兒啼哭者。此喩弊魔
見佛出世心大愁惱。亦如經中讃佛偈言。
如來金色如山王。亦如日出照世間。能拔
衆生長夜苦。故我頂禮三界王。故今讃佛
云慧日也。久乃説是法者。成道多年不曾
顯説。今方説之。故云久也。此上二句標。下
一頌頌佛前説種種念觀
經 道場所得法亦無能問者 賛曰。上半頌
頌前所得難解菩提涅槃智慧甚深。後半頌
頌前所説難知智門甚深。以二乘不知故皆
無能問者
經 無問而自説諸佛之所得 賛曰。上半合
頌歎二妙。無問自説從三昧起便即告故。
第三句法妙。第四句法師妙
經 無漏諸羅漢願佛爲解説 賛曰。下三頌
四衆疑有二。初一頌頌聲聞無學有學之疑。
二頌頌縁覺等衆願佛説 疑喩如網羅
生難出。猶豫者説文隴西謂犬子爲猶。猶
性多豫在人前故。凡不決者謂之猶豫。爾
雅云猶如麂善登木。郭璞云健上樹也
經 於諸聲聞衆爲是所行道 賛曰。此頌
自疑。自先得智爲是果法。爲是因道。若是
果者所得已滿今何所讃。若是因者更欲趣
求因所成故。前説衆人於自所得生決定
心於佛説疑。今者鶖子無決定義。於自所
得亦生疑惑。又前剏聞於自猶定。今重思
慮於自所得亦有疑生。故不相違
經 佛口所生子時爲如實説 賛曰。下頌
請説。分二。初一頌頌聲聞弟子請。後二頌
頌餘衆請。此初也。禀佛言教聖道方起。教
從口出故名口生。簡異胎藏精血成故
經 諸天龍鬼神欲聞具足道 賛曰。頌餘
衆請。此土佛出無轉輪王故説諸國轉輪王
至。具足道者大乘理故
經 爾時佛告皆當驚疑 賛曰。下第二段有
二。初止後請。此止也。論下第四解定記分。
記謂記別。分明記別深密之義。名爲記別。
即十二部經中名記別經。記別經有三。一記
弟子謝往過去徳失差別。二授諸大人成佛
記別。三分明記別深密之義。如下十二分教
章中具説。此即第三記別經也。論云自下依
四種事説。一決定心。二因授記。三取授記。
四與授記。決定心者佛心本來已有決定所
爲之人。由此便有後止及説。是以決定心
論不配屬經。通下文意故。論云云何決定
心。已生驚怖者令斷驚怖。爲利益二種
人。故如來有決定心。驚怖有五。一損驚怖。
如所聞聲取以爲實。謗無大乘而作是
言。如來説言阿羅漢究竟涅槃。我畢竟取如
是涅槃。是故阿羅漢不入涅槃。此即決定
種姓聲聞。聲聞者所聞教聲取之以證究竟
實果。我畢竟已取如是涅槃。果已究竟謗
無大乘。不堪聞今爲説大乘。若聞今説
彼非究竟。即驚疑阿羅漢皆畢竟無入涅
槃者。反道疑生故名爲損。二多事驚怖。以
大乘衆生生如是心。我無量無邊劫中。行
菩薩行久受勤苦。生驚怖心起取異乘
心故。謂不定姓地前菩薩。住大乘中。已經
多劫行菩薩行名爲多事恐彼起心退趣
異乘故。今爲説令其不退。三顛倒驚怖。分
別我我所身見不善法故。謂根未熟定姓凡
夫。煩惱尤重不堪爲説。若爲説者更生煩
惱。顛倒驚怖。四悔驚怖。謂若爲説。大徳舍利
弗我不應證如是小乘法。自止小果歸向
大乘。即以悔心名爲驚怖。五誑驚怖。謂若
爲説増上慢者作如是説。云何如來誑於我
等自謂道滿更無餘故。聲聞有二。一定姓
二不定姓。凡夫有二一未得謂得二具重
煩惱。菩薩有二一退位二不退位。定姓聲聞
即損驚怖。不定姓聲聞即悔驚怖。未得謂得
凡夫即誑驚怖。具煩惱凡夫即顛倒驚怖。
退位菩薩即多事驚怖。不退位菩薩非此五
中。捨權就實欣趣佛位。方爲説一乘故。
此説一乘不逗彼器。論云正爲利益二種
人故。如來有決定心。謂多事及悔。利益悔
者引攝一類故。利多事者任持所餘故。
今此唱止及下正説。佛心先定爲此二人。餘
非正爲。即是十義説一乘中初二義也。觀
此文意多事。一種不説有驚。説即無驚。自
餘四種説即有驚。不説無驚。故論總言已
生驚怖令斷驚怖。因授記者。如經止止不
須復説。乃至天人皆當驚怖。即下二止文
等。是因應爲聞者之二義。不堪爲聞者
之退廗故名爲因。因授記皆生驚怖。有三
種義。一欲令大衆推覓甚深境界故。二欲
令大衆生尊重心畢竟欲聞故。此上是應
爲聞者之二義。三爲令増上慢者離法座
而去故。即是不堪爲聞者之退廗。今此第
二止。但爲應爲聞者之二義。第三止方爲
不堪聞法之退廗。其取授記如經。爾時
世尊下即許可攝受許當爲説是。與授記者
如經佛告舍利弗下正爲解釋一乘等是。
定記四中初決定心唱止及爲説之所由。次
因授記但是止其請之所由。取記許爲開
釋。與記正示陳説。今言驚疑令爲應聞
者驚張疑惑。推覓深法尊重欲聞
經 舍利弗唯願説之 賛曰。下第二請。論
云示現過去無量佛已教化衆生。初長行後
偈頌。長行有二。一總請二堪聞。此請也
經 所以者何即能敬信 賛曰。此堪聞。有
三因。一遇良縁曾見諸佛。二性聰叡諸根
猛利。三解識眞義智慧明了。故能聞信
經 爾時舍利弗有能敬信者 賛曰。此頌可

經 佛復止舍利弗將墜於大坑 賛曰。下第
段。初止後請。止中有二。長行及頌。此初
也。因不堪聞法者之退廗也。恐増上慢
得世第四靜慮。便謂阿羅漢果。而生誹謗。
當墮地獄。名墜大坑。此皆凡夫故墜大坑。
非聖有學。瑜伽論説。一切聖人知自得果。
無自謂得後位聖果増上慢故無邪見。故
更不造業入地獄。故諸論所言増上慢比
丘得世第四靜慮。後命終已。由謗解脱起
邪見故生地獄中。即此類也
經 爾時世尊聞必不敬信 賛曰。法妙難
解。下愚聞之起謗。既不敬信。所以恐墜
大玩
經 爾時舍利弗多所饒益 賛曰。下第三
請。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有二。初總請後堪
聞。鶖子利根自知宿命。亦能曉他往世從
釋迦已曾受化。根成道滿聞必能信。生死長
夜安穩饒益。故今請説
經 爾時舍利弗唯垂分別説 賛曰。下四頌
中有三。初一頌自稱長子以請決。次一
頌半陳衆久從佛化以請説。後一頌半兼
陳自他聞法悟解即生歡喜以請説。此初
也。佛於二足多足無足一切中尊。今云兩
足尊。於三類中兩足爲貴能入道故。謂人
天類。佛亦兩足故言兩足尊。聲聞衆中鶖子
第一故名長子
經 是會無量衆欲聽受佛語 賛曰。此一頌
半陳衆久從佛化宿因今熟。故請佛説
經 我等千二百則生大歡喜 賛曰。此一頌
半兼陳自他聞法歡喜。以請佛説
經 爾時世尊分別解説 賛曰。論第四段定
記分中。自下第三取授記也。許可攝受而
爲説之。故論云取受記者。以舍利弗等欲
得受記。如經佛告舍利弗汝已三請。豈得
不説等。許攝受取故。若依自科。下第三段
開斯實相。啓彼權門。於中有二。初明二記。
後五濁。下方破四疑。二記爲二。初取記中
有二。初許可攝受後惡人退廗。此初也。
菩薩地云。夫聽法者聆音囑耳。掃滌攝持。
智論亦言。聽者端視如飢渇。一心入於語義
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爲説。端
直審也。若不誡彼群情令其審聽。恐心不
定慧解不生。故勅審聽
經 説此語時禮佛而退 賛曰。下惡人退
廗。有四。一明去。二不止。三快勅。四敬諾。
初中復二。初標後釋。此標也
經 所以者何是以不住 賛曰。下釋起去
所由。此自徴云。難得有五。一得人身難。二
生中國難。三具諸根難。四値佛出難。五
聞正法難。五千之徒已具初四。何故將説
妙法避廗而起去耶。此去之所以者何謂也。
今釋有二意。一罪根深重。二有増上慢。此
輩者補配反。群黨也。説文軍法發車百兩爲
一輩。廣雅等翻輩亦類也。玉篇部比類也。
罪者可毀可嘖可怖可厭之義。若因若果可
毀厭者皆名爲罪。若依小乘此罪衆多。重
者有三。一煩惱障。二業障。三異熟障。一切
煩惱總爲二類。一數數起名勤。二起而猛名
利。分爲四句。一勤而不利。二利而不勤。
三亦勤亦利。四不勤不利。今取初及第三
句名煩惱障。五無間業名業障。三途八難
名異熟障。此之三障障入聖道名爲重罪。
今依大乘障有二種。一煩惱障二所知障。
所知障者隨其所應障入大乘聖位。煩惱
障者隨其所應障入三乘聖位。依佛地論
煩惱障有三。一者一百二十八煩惱并隨煩
惱。二所發業。三所得果。此意所説是彼品
類總名爲障。非據重者。依大般若。重障有
四。一煩惱障。二業障。三異熟障。四法障。煩
惱障者。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
隨煩惱。隨其所應能障聖者。皆名此障。
若具有者隨其所應障彼聖故。業障者
依薩遮尼乾子經有五種逆。一破塔壞寺
焚燒經像。竊盜及用三寶財物。二謗三乘
法言非聖法。障礙留難隱弊覆藏。三於
一切出家人所。若有戒無戒持戒破戒打罵
訶責。説其過失禁閇窂獄。或脱袈裟逼令
還俗。責役駈使債其發調斷其命根故。大
集經言説一破戒比丘過失。過出萬億佛身
血。四殺父害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
合僧。五起大邪見謗無因果。長夜常行十
不善業。此之五種唯於大乘名五逆業障。
亦有説七等不過此五。所以不説。異熟障
者謂能障聖道諸異熟果。即三惡趣。八無
暇等。其間佛前佛後難應云法前法後。是
佛法前後不得聖故。法障者謂於宿世障
他作善造匱法業。於此生中不得聞法。
匱乏正法。謂五果中等流増上二果所攝。
罪根深重者感匱法業。是罪根故現不聞
法。是罪體故即第四障也。慢者玉篇輕悔也。
不畏也倨也。或爲嫚字切韻欺爲謾。緩爲
慢恃己陵他高擧爲相。瑜伽等説慢有七
種。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増上慢
六卑慢七邪慢。初慢者謂於劣計己勝或
於等計己等。過慢者謂於等計己勝或於
勝計己等。慢過慢者謂於勝計己勝。我慢
者恃所執我高擧爲相。増上慢者己實少
徳謂己多徳。卑慢者謂他多分勝己計己
少分劣他。邪慢者己全無徳謂己有徳。今
増上慢即是第五已實少徳。謂己多徳。得
世間涅槃禪定等。故未多得。謂多徳。未多
證。謂多證。得謂有爲道・證謂無爲滅。此
是増上慢相。非全未得而今謂得。若不爾
者。便非増上慢相。乃是第七邪慢相。故有
此煩惱障及前法障二種力故不堪聞法。問
五千之輩既不堪聞。何因目矚神光耳聆
妙唱。覩天華而晏默觀地動而無驚。答放
光動地未革庸心。演妙宣難便乖淺意。
聞序中之問答爲大漸之初因聽宗内之
深陳乃増迷而復謗。所以折摧枝葉扇拂
糟糠
經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賛曰。二不止也。默
靜也。俗作默。諸論皆云有二決定佛力不
非。一受異熟決定。二作業決定。罪根深重者
受果定類。増上慢者作業定類。由此五千從
座而起。佛雖神力亦不止之。又乍可令
去不墜大坑。不可止之令興重業故不
止也。彼若發心定業可轉。其心不易佛力
不排
經 爾時佛告當爲汝説 賛曰。三快勅也。
風驚秕落。霜殞貞存。佛許説而驚其心。振
威神而令起去。故以枝條退爲佳。唱貞實
住而許説。輕薄虚疎故譬枝葉。敦重堅固
乃同貞實。佳音古鮭反善好也。膎音戸佳反。
南人謂鮭脼也
經 舍利弗言願樂欲聞 賛曰。四敬諾也。
唯音弋。誰弋水二反。敬諾之詞。然音如延反。
順從稱。願樂爲希解之意。欲聞亦冀聽之

經 佛告舍利弗時一現耳 賛曰。此下明
與授記爲之解釋也。論云有六種。一未
聞令聞此等文是。二者説。舍利弗諸佛隨
宜所説下是。三者依何等義。所以者何。諸佛
世尊唯以一大事下是。四者令住。舍利弗如
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説法下。是五者依
法。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下是。
六者遮。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下是。
未聞令聞者歎法希有顯令聞故。説者明
所説法意難知事。依何等義者。謂未聞令
聞。及方便所説。依何等義謂依佛所得深
難解法。住者勸令來住一乘之中。法者十方
三世佛所共行儀軌法式。初隨宜説。意令
久後取佛種智。遮者遮破二執遮遣二眞
令歎法希。未聞令聞有三。一歎希。二擧
喩。三勸信。此即初二。此若頻説無智不欣。
時乃説之愚智同樂 梵云鄔曇鉢羅 此云
瑞應。金輪王出大海減少。金輪路現其華乃
生。應金輪之御世名瑞應華。此法華經法
輪王出生死海減。一乘道顯方演説之。故擧
爲喩歎法希有。鶖子往劫曾所未聞。今者
令聞令渇仰故
經 舍利言不虚妄 賛曰。此勸信也。智解
局者未能證達。故標不虚勸其生信
經 舍利弗意趣難解 賛曰。下第二段明
説有二。初標後釋此標也
經 所以者何乃能知之 賛曰。此釋也。論
釋種種因縁者。謂三乘法。彼三乘法唯名字
章句説非有實義。故以彼實義不可説故。
此中意説。我以方便説三乘法。此法唯有
名字章句無別三體。隨宜説三。非二乘等
思量能解。唯佛能知。此説前標智門難了。
三乘實義即是眞如。不可説故。下依何等
即佛智慧
經 所以者何出現於世 賛曰。自下文第三
依何等義。有二。初略標後廣解。此初也。因
前文起故假徴顯。有何所以。言辭難解唯
佛知也。依何等義作如是説。諸佛世尊者。
總苞十方三世諸佛。唯以一大事者。事物・體
事・事義・道理隨應皆得。爲此大事因縁所
以出現世間。自稱徳號廣利衆生。不爾
便如二乘入滅。由此大事故隨宜説。意趣
難知
經 舍利弗出現於世 賛曰。下廣釋有二。
初別顯後釋意。別顯有三。一徴二釋三結。
此徴也
經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 賛曰。此釋。大事
體即知見。諸佛出世爲此大事。四義明之。
謂開・示・悟・入。論云後一大事者依四種義
應知。佛知見者如來能證如實知彼義故。此
有三釋。一云法性眞如名爲如實。法眞性故
即是所證。義理・境界倶名爲義。正智之體
名爲能證。能知義理證眞境故。即此能證
正智及所證眞如。能所知見並名知見。如爲
知見之性。智爲知見之用。知見性相倶稱知
見。無著般若論云。無上菩提是法身。正等菩
提是報身。解深密經云。菩提・菩提斷倶名爲
菩提。智度論云説智及智處倶名爲般若
故。或知謂正體智・見謂後得智・是二是用・能
照眞俗二種境故。此二本性即是眞如合名
知見。將性就相故名知見。欲令二乘求種
智故。勝鬘云一乘即佛乘。佛乘即大乘攝大
乘云亦乘亦大故名大乘。萬行是也。或乘
大性故名大乘。眞如是也。故知一乘佛果乘
體通理及智。契當宗義。火宅牛車意在智
用。説牛車等我所作故。險途寶所意在智
性。稱化作城非寶所故。由此合二並名
知見 本論云。何者爲四。一開者無上義除
一切智智更無餘事故。一切智者佛也。又
言智者根本後得智。此二是用。此二智性即
是眞如。若用若性合名爲智。一切智人之智
名一切智智。又一切智者根本智。重言智者
後得智。擧此二智攝於智性眞如妙理。又
一切智者智用菩提。又言智者。智性涅槃。
二種如來藏。今顯此二悉皆無上。歎勝令
欣。然此菩提體是有爲本有種子。多聞熏習
因修生長。體即四智。楞伽經云。阿梨耶識
名空如來藏。具足熏習無漏法故名不空
如來藏。藏識有漏虚妄不實。故名爲空。能
含一切無漏種故名如來藏。四智種子體是
無漏非虚妄法。由近善友多聞熏習漸次
生長。當成四智。四智之因名不空如來藏。
藏是含藏。因性義故。猶如種樹生長圓滿。
其涅槃性體是無爲。本來而有自性清淨。後
逢善友斷障所顯。雖一眞如逢縁證別。
名四涅槃。勝鬘經云有二種如來藏空智。
謂若離若脱。若斷若異。一切煩惱藏不離不
脱。不斷不異。不思議如來藏煩惱有漏虚
妄不實。能覆眞如。名空如來藏。涅槃無漏
體是無爲非虚妄法。由近善縁斷諸煩惱。
漸次智起方便顯證。名爲涅槃。體性非空
因空所顯。空之性故。煩惱覆位名不空如
來藏。藏是覆隱因性義故。故在煩惱纒裹
之位名如來藏。出煩惱時名爲法身。即此
法身因空所顯。空本性故。亦名空如來藏。
如刀提耶掘寶顯得。阿頼耶識及諸煩惱名
如來藏者。即涅槃云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時。善不善法皆名佛性。無垢稱云。僞
身種姓。七識住・貪欲・瞋恚・愚癡・十不善業
道爲如來種等。文非一故。即前菩提名爲
報身。報身修生・法身修顯。法身證因證故。
報身生因生故。前藏有四。一能含藏藏謂
阿頼耶識如庫藏等。二能生徳藏謂報身種
子如&T021389;種等。三能覆藏藏謂煩惱等如土
覆物。四能顯徳藏謂法身佛性如金性等。
大位而言。所知障斷證佛報身菩提圓滿。
煩惱障斷證佛法身涅槃圓滿。諸佛出世欲
令衆生斷所知障及所發業并所得果。一切
倶盡圓證菩提開知見相使得清淨。障盡
智圓名清淨故。欲令衆生斷煩惱障及所
發業并所得果。一切倶盡圓證涅槃開知
見性使得清淨。障盡理顯名清淨故。縁此
知見故出世間。開者出生顯證之義。出生
菩提證涅槃故。除此二種更無餘事勝過
二法故名無上。二示者同義。以聲聞・辟支
佛・佛三乘法身平等。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
無差別故。涅槃經云。譬如乳牛有種種色。
及搆其乳置之一處白色無異。佛性亦爾。
衆生雖有種種不同。佛性無別。此意説言。
三乘法身本來平等。衆生不知不肯修證
法身圓滿。諸佛出世欲示衆生此佛知見之
性。三乘同有平等無二。令同證滿以成法
身。三悟者不知義。以一切聲聞・辟支佛不
知彼眞實處故。不知眞實處者不知究
竟唯一佛乘故。如下有人至親友家醉酒
而臥。以無價珠繋衣裏等。彼初不覺後悟
方知。此意説言。二乘不知究竟唯一佛乘體
即菩提四智。所以不修報身圓滿。佛出世者
欲令衆生悟於究竟唯此一乘佛菩提智
令修生長。上來三種開者雙顯法身・報身・
涅槃・菩提二種無上歎勝令欣。示者別顯
法身涅槃三乘無二本來而有令其修證。悟
者別顯報身菩提第一究竟本有種子令修
果生。倶明果中斷徳・智徳。既證此二利
樂衆生。應物現形應機説法。即是化身及
他受用名爲恩徳。四入者爲令證得不退
轉地。示現與無量智業故。上三總・別雖
顯佛果無上・同・勝。未知如何可能證獲。
今顯能證能得之因故名爲入。依此本論
初地已上名不退地。佛果位中一切智智體
用大故名無量智。業者因也。佛出爲説初
地已上能得佛果一切智因故名爲入。佛
説此因欲令二乘有學・無學・及初地前證
初地上不退轉地。入變易生修種智因觀
察智性入佛二果。此四意言。佛出世者。欲
令衆生斷二障盡。開佛菩提。涅槃知見使
證清淨。歎二無上勸令欣故。示法身同
有令使證故。悟所不知唯一佛乘智令
修生故。既顯佛果菩提涅槃殊勝體性。并
顯其因令其趣入。謂佛出世意説一乘若
果若因。令諸衆生修因證果皆作佛故。更
不爲餘。前歎智慧及智慧門即是一乘教之
與理。今説行・果。故知總説一乘四法名爲
法華。或不退者八地以上行不退故。諸論
説受變易生故。雖二乘迴心未即至彼地。
三乘倶同後決定。得出分段死入變易生
故作是説。又二乘者煩惱不退。經三大劫
倶名不退地。又一乘者修行一乘若信若位
若證若行。今於此中皆令入故。並名不退。
或此果因一乘實體。是前所説諸佛智慧其
智慧門。即前所説三乘權教。令二乘者捨
權取實行一乘因趣一乘果。是此本意
上來所説總別果因以解四種。准下三世佛
法之中。不説初開。唯説示・悟入。故知但
應如此説善。示悟別顯二果已周。不假標
故。擧此二種攝佛一切有爲無爲萬徳盡
故。此方便品法説一乘唯爲上根。由此通
辨若因若果菩提涅槃以爲一乘。譬喩品中
爲中根者但説於悟。牛車菩提智徳一乘。
由唯迷因智不迷因理・果智理故。化城喩
品爲下根者但説於示。寶所涅槃斷徳一
乘。由迷果理不迷果智・因理智故。各隨
所宜斷除彼障。令其進入偏説一乘。或
爲中下互説因果智・理二門。影顯令解。唯
此一品通明因果覺・寂一乘。理義周備。故本
論中具解此品。餘品但總釋其大意不異
此故。若解此品便解一部矣。然勘下文
牛車在果。即是菩提。下文但明因中之智。
三乘乘此至道場故。又理雖然。諸經論中
多説涅槃理性智慧以爲一乘。一乘本故
如無量義 第二解云。今此四義總依佛性
法身智體以爲一乘。涅槃經言。大事者所
謂佛性。又畢竟有二。一莊嚴畢竟。二究竟
畢竟。莊嚴畢竟者謂六波羅蜜。究竟畢竟者
一切衆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即是佛性。以是
義故我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悉有一乘。
無明覆故不能得見。故知佛性即是知見。
即是一乘。説諸衆生悉有佛性名之爲開。
曲宣分別名之爲示。此是法佛性。此是報佛
性・此是因性・此是縁性・此是理性。此是行
性・此是善根人性・此是不善根人性。此等名
示。故涅槃云。如貧女舍内多有眞金之藏。
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
乃至。即於其家掘出眞金之藏。女人見已
心生歡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善男子衆
生佛性亦復如是。一切衆生不能得見。如
彼金藏貧女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衆
生所有佛性。善方便者即是如來。貧女即是
一切無量衆生。眞金藏者即佛性也。種種分
別令其生解名之爲悟。勸物起修令其入
證名之爲入。若依此解譬喩品中牛車各
與。吾爲汝造。便非此義 第三解云。其前
三種即依佛果大般涅槃三事解之。涅槃經
第二卷云。我今當令一切衆生。及以我子。
四部之衆・悉皆安住祕密藏中。我亦復當
安住是中入於涅槃。何等名爲祕密之藏。
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
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
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
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
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
法爲衆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此中
意説。梵本伊字上有二點下有一點。似倒
品字。並者横也謂前後證。縱者竪也。謂有三
品。世説縱横即此竪・並皆非伊字。三點別
安亦非伊字。要三和合不縱不横亦不離
別。和合三點不一不異。如大自在天面上
三目額上有一眉下各一。佛入涅槃亦復如
是。摩訶般若者能證之智。如來身者所證法
身。解脱者由能證智證所證理法身之時。
二障滅盡二死當來後有不續。更無繋縛
假名擇滅。即是解脱。故雜集云。滅諦有三
若能滅・若所滅・若滅性。即是此三大般涅槃。
般若在上爲能證道如額上目。法身・解脱
並在其下是所證故猶如眉下所有兩眼。
以智證理令後惑苦皆斷不生名入涅槃。
是佛安住祕密之藏。不同二乘智了生空。
不是大慧理。但生空無我之理不名法身。
雖得惑種及分段死少分不生之假擇滅。不
得習氣及智障滅分段・變易二死倶盡之勝
解脱。如縱如横非大涅槃。身灰智滅彼名
爲入。無現身智何得稱大。佛今不爾故名
爲大。稱爲祕藏。古人有解但依眞如以爲
三事名大涅槃。便無入義。常住不壞爲利
有情以智證眞。惑苦解脱方名爲入。是佛
意故。不同二乘無有身智乃名爲入。故佛
自言。假使烏・角鵄。乃至永入於涅槃等。今
作此解善順彼經審讀經文當自悉知。摩
訶般若即開佛知見。故論説言除一切智智
更無餘事。一切智者證二空智。重言智者
證諸有智。此最勝妙故名無上更無過故。
法身即是示佛知見。故論説言三乘平等佛
性法身無差別故。解脱即是悟佛知見。二
障倶亡二死皆盡是眞解脱。二乘唯得一障
一死盡滅無餘。不知於此。故論説言二乘
不知眞實處故令其悟也。上來三事即是
證入大般涅槃此必有因更説入義。故論
説入示現不退轉地與無量智業也。佛出
於世欲令三乘有情皆修不退地業。安住
祕密藏入大涅槃不爲餘也。此與涅槃名
字雖殊體性無別。一切皆欲行因證入佛
果位故。若作此解既契化城之趣寶所。亦
合火宅之御牛車。一乘體徳既曰大般涅
槃。法報二身正覺之與圓寂。一一總攝周備
亦何理而不彈。今此三解唯取所詮智慧名
曰一乘。能詮之教門即次前説也。隨宜所
説意趣難解故。又以蓮華喩於妙法必兼
開敷之與秀出果秀因敷亦無乖爽。然勝鬘
等經及此下文多説眞理以爲一乘。乘之本
故。實通二種。於義苞盡。開示悟三明佛果
乘。入之一種明佛因乘。因乘雖通三無數
劫今此唯取第二劫後。論説令證不退位。
故楞伽經中十地分爲三種意生身故。如別
章説。又後品言聲聞・縁覺・不退菩薩乘此寶
乘直至道場。勝鬘經言無明爲縁無漏業
因。有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生。初地已前實居三界分段死中未出火
宅。猶在門中當爲燒故。不與一乘之名。
或八地後名不退地。瑜伽論説八地後爲
意生身故。得決定故。問 二乘無學羊鹿果
位亦居分段。應在門中。如小菩薩應非
出宅。答 談其分段應非出宅。餘依永滅已
得涅槃名居門外。不同於彼。問 何故二子
趣於牛羊鹿稱出宅。大子趣於牛菩薩未
出宅。答 二乘惑種盡得滅稱出宅。初劫惑
猶行如何稱出宅。又七地分段盡此一生亦
名出宅。二乘同故。已前即非猶多生故如有
學類。故出宅已方上牛車。然此經文初開之
中初總標勝致使得清淨之言。後三別顯故
略不説
經 舍利弗出現於世 賛曰。第三結也
經 佛告舍利弗示悟衆生 賛曰。此釋於
前有何意況。衆生身中悉有佛性。故所教
化但化菩薩。所爲所作常爲此事。唯以佛
之知見示悟衆生。論第二番釋示悟入云。
又示者爲諸菩薩有疑者令知如實修行
故。謂有菩薩疑無佛性不肯修行。今示所
化但化菩薩令知三乘同有佛性。斷彼疑
故如實修行。又悟入者未發菩提心者令
發心故。此解悟義。已發心者令入法故。
此解入義。明因果盡。又重釋悟入云。悟
者令外道衆生生覺悟故。復入者令得聲
聞果入大菩提故。迴邪入正捨權取實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三
  保安三年四月廿三日書了法隆寺僧覺印

同年十月廿六日移點已了以興福寺圓如
房本爲之以爲令法久住覺印之東北院讀
本點本校點又了云云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四
 沙門基撰 
一乘之義正是經宗。今且略以五門分別。一
出體性。二釋名字。三明説意。四彰差別。五
問答辨 體性者略爲三類。一總含體。二隨
勝體。三眞實體。一總含體者。一切無漏若種
若現。有爲・無爲・若因・若果。根本・方便能成。
佛徳皆名一乘。一乘即大乘大乘即無上乘。
故勝鬘云一乘者即大乘也。此本論云開是
無上義。辨中邊論無上乘品有三無上。一
正行無上謂十度隨修差別有六正行。二所
縁無上有十二種所縁。三修證無上謂種姓
修證等十種修證。通攝一切菩薩所有境行
果。故勝鬘又云阿羅漢辟支佛有恐怖有歸
依。四智不究竟名向涅槃界。又云正法住・
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毘尼・出家・受具足。此
六法爲大乘故説。故知一切根本方便一切
無漏若種若現。有爲無爲若因若果。能成
佛徳並名一乘。三種意生身皆入初地故
二隨勝體此有六類。一攝事歸理體。涅
槃勝鬘等中多以法身眞理佛性名爲一乘。
故勝鬘云一乘者即大乘。大乘者即佛乘。
佛乘者即涅槃界。又云於恒沙劫行六波
羅蜜。不如有人聽受讀誦乃至執持經卷。
何況有爲他廣説。以有爲行比無爲
乘故。涅槃經言一乘者即是佛性。此滅化
城至於寶所。唯以眞如法身平等名爲一
乘 二攬餘歸智體。亦以眞智名爲一乘。
上文自云方便知見皆已具足。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不能測佛智。智
體多是正體・後得。若在因位智劣識強。在
果位中智強識劣故 三隱劣從勝體。下經
自云説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
實。餘二即非眞。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説。分別功徳品云。
有爲無上正等菩提。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
行五波羅蜜。不如有人一念生信。所得
功徳不可比喩。由以佛果理智二種名爲
一乘。理凝本有。離纒而號涅槃。智照新生。
圓而稱正覺。乃四徳之鴻源三明之妙
本。故揚爲彼智見出現於世。以理智二
爲一乘體。智性智相合名爲智 四二運用
廣體。唯以因智名爲一乘。火宅喩中與諸
菩薩及聲聞衆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唯因
行故 五勝出分段體。通取因果出分段
死所有理智以爲一乘。開示悟入四義之
中前三爲果二。後一爲因二。如前已説。故
略不論。勝鬘亦云如取爲縁有漏業因續
後有者。而生三有。如是無明習地爲縁無
漏業因。有阿羅漢・獨覺・已得自在菩薩三種
意生身生。故意生身所乘之乘名因中二。攝
大乘中萬行・眞如倶名大乘故 六引攝殊
勝體。以詮旨二名爲一乘。教隨物設趣妙
難知。理假智冥體深頗測。故方便品初以
所詮智慧能詮教門名爲一乘。無量義經十
七名中彼第十亦名一乘。由此蓮華。論
有二義。一體出水。二能開敷。初喩智慧後
喩慧門。若但以眞如爲一乘得出水之一
失開敷之二能。然今蓮華既具四義。
何獨法唯二種 三眞實體者。根本大乘教・
理・行・果・及能入大乘方便・四法皆名一乘。
咸有運載之功能故。根本教者。此品初云其
智慧門難解難入。本論釋言阿含甚深。華開
敷義以喩妙法。下文亦言法華經藏深固
幽遠等。攝大乘云阿毘達磨大乘經等。方
便教者。此品下云。或説修多羅・伽陀・及本
事・本生・未曾有。亦説於因縁・譬喩・並祇夜・
優婆提舍經。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爲本。隨
順衆生説。以故説是經。勝鬘亦云正法住
等爲大乘故説此六處。故小三藏皆大方
便。根本理者謂法性眞如。六度等行乘此眞
理能有所往故名大乘。此經上云諸佛智
慧甚深無量。下文亦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
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説。本論亦云。
念觀者謂大乘人觀法無我眞如法界等故。
無性亦*云或乘大性故名大乘辨中邊説
眞如法界名所縁無上。方便理者謂四諦理。
二乘所觀皆方便理。故勝鬘云聲聞知有作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