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賛 (No. 1723_ 窺基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經 爾時世尊恭敬尊重 賛曰。第三目連記
中文段同前。因記有二。初初時。後後時。初
時有二。初現在後滅後。此現在也
經 諸佛滅後以用供養 賛曰。此滅後有
二。初造塔後供養
經 過是已後亦復如是 賛曰。此後時因
經 當得作佛世尊 賛曰。下果記有七。此
自體。多摩羅跋旃檀香者。多是性義。阿摩羅
者無垢義。聲勢合故遂略去阿字。跋馳羅是
賢義。略但云跋旃檀香是唐音。即是性無
垢賢旃檀香佛。由大目連煩惱輕微名性無
垢仁徳如香可熏名賢旃檀香佛
經 劫名喜滿見者歡喜 賛曰。此中有三。
一劫名。二國名。三土相。土相有四。一平正。
二地。三樹四。珠華
經 多諸天人四十小劫 賛曰。此中有三。
一多善趣。二眷屬。三壽量
經 爾時世尊奉持佛法 賛曰。下頌記有
十頌。分二。初五頌因記。後五頌果記。因記
有二。初三頌佛在。後二頌滅後。此初也
一半遇良縁。後*一半修妙行
經 諸佛滅後菩薩道已 賛曰。此滅後行。
長表金刹以金爲刹。梵云掣多羅。彼土更
無別幡竽。即於塔覆鉢柱頭懸幡。今云刹
聲訛也。有所表故名爲長表
經 於意樂國演説佛道 賛曰。下五頌果記
有六。此中有四。一國名。二自體。三佛壽。
四善趣
經 聲聞無量像法亦爾 賛曰。此有二。一
眷屬。二法住量
經 我諸弟子咸得成佛 賛曰。下品第二段
標當授記。爲第三周説法之由中有二。初
一頌半標當記。後一頌許當説。此初也
經 我及汝等汝等善聽 賛曰。此許説也。
警告其心令聽法故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七
  保安三年十二月八日移點已了以興福寺
圓和房之本法隆寺僧覺印
爲令法久住往生極樂爲之 本ト者皆點
本也本ニモ者□付也異樣也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七
 沙門基撰 
  化城喩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
意有四。一者上中根類聞法得記。下根之
猶未明解。故陳過去已結大乘之縁。并
説現在小果化城之喩。陳往因令其證實。
述今果令其捨權。遣生覺解方可爲記。
故此品來。二者論解爲對治七種具足煩惱
性衆生。有七種増上慢中。第四有定人。實
無而有増上慢。以有世間三昧三摩跋提。實
無涅槃而生涅槃想。對治此故説化城喩。
又云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涅槃城
者諸禪三昧城。過彼城已令入大涅槃城。
故有定人者彼已得定諸有學凡夫人。今
説往事令憶念故。此所起慢或欲界分別。
或上界煩惱。三昧城者。謂有學凡夫專心所
求。在無學身盡無生智。後世間禪定所變
解脱。離能變無總名三昧。此定有漏名爲
世間。此中意説佛説三事名大般涅槃。三
乘同得擇滅解脱。即是無學解脱道中所證
生空理。由此後時惑苦不生名爲解脱。佛
説此解脱名爲化城。生空智證名爲暫入。
以息衆苦故言方便入涅槃城。後引至
寶所方至大涅槃城。二乘之人加行智求變
作此相。至於無學解脱道中正證解脱。都
無分別種種之想。出解脱道後。世間定心
重縁所得。以心麁故不知眞智所證之
法。但見加行所求涅槃解脱相状。便謂涅
槃。謂有實滅。豈非彼解是世間定。故言以
有世間三昧。實無涅槃而生涅槃想。凡
夫有學聞此假解。不識知故謂有實涅槃。
起堅執心作意欣趣故今破之。説彼所證
猶如化城。尚爲不實。不應趣求。況在無
學假所變耶。如二乘人所起四倒正智證
生空猶未起執。後時觀前正智行相不親
得故。乃見加行所求行相。便謂爲眞遂起
四倒。此亦如是。非無漏心及世間定皆是
法執。出彼心後方起執故。此護法義
若安慧師。即無學位解脱道等諸無漏心・
世間定心・皆有法執。所證擇滅名爲化城。
餘人求之理増上慢。論説具足煩惱性衆
生所起。故非無學。又有釋言。此是世間凡
夫所執所得世間三摩跋提。六行所得假非
擇滅謂眞涅槃。佛説二乘無學所得擇滅
涅槃方便令入。猶如化城中路息苦。擬
向寶所尚非眞滅。況汝凡夫所得世間
假解三昧執實滅耶。有學之人不起此執。
凡夫有故。下言導師。知無疲倦即滅化城。
云向者大城是我化作。説化滅化破執二
乘涅槃實城。爲滅凡夫所執城故此中應
如護法等解。三者十無上中。第二示現行
無上。故説大通智勝如來本事。大乘菩提難
得。行亦難成。非如二乘菩提疾得。行亦易
修。故説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方得菩
提事。此爲文殘説古事故。或説大通
事者。説佛自身彼時修行爲十六王子。今
始得菩提。又諸聲聞彼時發心。今時方熟。
故大因行非卒修成。名行無上。不説大通
佛之行也。即將説今要先説古。雖以今
果爲品號。其因亦在其中明。故此品來。四
者十無上中第三示現増長力無上。故説商
主喩。前説化城知非眞滅。未説商主能
長商人能引至於佛果寶所。今此説之。故
此品來。此乃義殘非文殘也。釋名者。禦
寇安神之所曰城。本無而有曰化。禦寇者
息生死之疲。安神者證恬寂之樂故喩
城。佛假權施名之爲化*城即是化名曰化
城。今是喩・法。此品廣明名化城喩品解妨
難者。問此品所明乃有二義。一大通往事。
即行無上。二説化城今事。即増長力無上。何
故唯以化城爲名。不以佛事爲目。答正
教之説本除生病。生有本無而有増上慢。
執非擇滅爲眞。今説擇滅爲化除之。令
捨漸進寶所故以化城爲品。不以佛事
爲品。正法華名往古品。謂顯過去佛曾教
化發大乘種。令其憶念爲今熟因望其
意解引入大乘非正破病。故今此經不以
往古爲品號。又化城果今現得。大通事在
往因。以顯果爲品名。不以隱因爲品稱
無失也
經 佛告諸比丘阿僧祇劫 賛曰。下第三周
爲下根説。准前二周亦爲四段。此品佛
以喩正化。第二後品之初滿慈領悟。第三
後品之中次領悟後云爾時佛告諸比丘汝
等見。是下佛重述成。第四諸比丘富樓那。亦
於七佛下。爲之授記。初文有二。初説宿因
令念退大以就小。後諸比丘若如來自知
涅槃時到。衆又清淨下。顯今果令知捨
權以取實。初是説古因縁。令自了達往修
大因退住小。果論名行無上説大通如來
本事。後是述今得果。論名爲破有定人。實
無而有増上慢。又爲示現増長力無上故
説商主喩。説初發大心。令今取大果。
説後果爲化令今捨小果。由此分二初文
有二。初説過去因縁結會佛自身事。後諸
比丘我等爲沙彌時。各各教化下。明過去
結縁。會弟子事。此意總明過去曾化已結
大乘之縁。令生信解。故爲此解。初文復二。
初一長行・一偈頌明大通佛去今久近後佛
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下正明彼事。初
長行有二。初明彼佛久近。後顯已能見。初
中復二。初總告。後問答。初中有四。一時。二
名。三國。四劫。此初也
經 爾時有佛劫名大相 賛曰。此告後三」
經 諸比丘盡地種墨 賛曰。下問答有三。
一問・二答・三明久近。問中有二。初挍量後
問。此初也。種音之隴反磨音莫箇反若莫波
反。應作摩摩研也鬼作魔。尼作&T008394;。病作
&MT03240;。都無磨作摩音
經 於汝等意不也世尊 賛曰。此問及答」
經 諸比丘阿僧祇劫 賛曰。此明久近。下
前塵盡。取此著塵・不著塵界總以爲墨。
一塵一劫彼佛滅度更多於彼。其抹者以手
摩也
經 我以如來猶如今日 賛曰。此顯已能
見宿命智知慧眼見故。問釋迦修行不越
三祇。何故塵劫極多。彼時猶稱王子。答意
趣有四。一平等意趣。謂佛説言我於爾時曾
名勝觀。法身平等故。二別時意趣。謂願生
極樂皆得往生。暫聞無垢月光佛名定於
菩提得不退轉。三別義意趣。謂説諸法皆
無自性無生滅等本來涅槃。四衆生意樂
意趣。謂於一善根或讃或毀令増進故。今
*此依於平等意趣説餘佛事。即是我
身平等故。若不爾者。云何乃言爾許劫數。
又善心相續劫滿三祇。諸心通論何妨爾劫
在彼佛時猶稱王子。又依晝夜月時年。何
妨。許時釋迦自身三僧祇劫内
經 爾時世尊名大通智勝 賛曰。七頌分二。
初五頌頌久時。後二頌頌能見。初復分二。
初一頌告佛名。後四頌告劫數。此初也」
經 如人以力磨如是無量劫 賛曰。此告
劫數
經 如來無礙智通達無量劫 賛曰。此頌能

經 佛告諸比丘那由他劫 賛曰。下第二
段正明彼事。以下諸長行方頌有文。初會
自身事。文有四。第一佛壽成道。第二其佛
未出家時有十六子下轉正法輪。第三爾時
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下子繼傳燈。第四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下
會成今佛。初文有三。一明佛壽。二法難
得。三説得道。此初也
經 其佛本坐道場猶不在前 賛曰。下明
法難得。有四。一不現前。二諸天。敷坐。三
散華。四作樂。長時此初也。報身成道理實爲
難。化身成道何妨化現。今他報身示相起
也。論云欲顯菩提難得故。依華嚴經有十
事。故坐於道場。始從震動一切佛刹。乃至。
自善根力悉能受持一切衆生。故坐道場。
破諸魔軍亦有十義。始從五濁惡世衆生
互相征伐欲顯菩薩功徳力故。乃至。順五
濁世諸衆生故示現降魔。不爾。魔怨有何
勝力。與大菩薩・如來競力。又釋迦佛
魔軍諸部不同。有説成道後方破魔軍
依涅槃經亦作此説。有説破魔後方成道。
經文現有此二説。故此佛破魔後方成道。此
事不定。隨示現故。又彌勒佛於出家日即
得成道。釋迦苦行先經六年。今此成道十
劫空坐。皆是示相不同。不可一其所以
爾時忉利三藐三菩提 賛曰。二敷
坐。勝天王般若説。諸天各獻一座。*佛爲受
之坐取菩提。以神力故合爲一座。令彼諸
天各唯見佛納已之座以取菩提。發心歡
喜。不見納受餘座而坐。故此亦言諸天
作座。非共造一
經 適坐此座時常雨此華 賛曰。三散華。
華積如須彌。明知他受用身也
經 四王諸天亦復如是 賛曰。四作樂。伎
音渠倚反藝也。女樂作妓。有作伎立也。經
乘便故。説乃至終恒樂供養
經 諸比丘三菩提 賛曰。第三説得道
經 其佛未出家時名曰智積 賛曰。*下第
二大段轉正法輪。有二。初供養請轉。後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請已
下。許可爲轉。初文有二。初明十六子供養
請轉。後明梵天王供養請轉。親族現前故
非親族不現前故。初文又二。初詣佛供養。
後請轉法輪。初文復二。初明詣佛後明禮
讃。詣佛有五。一明佛子。二明往詣。三
母送。四祖送。五詣意。此初也。他受用身有
父母等。鼓音王經説。阿彌陀佛父名月上。母
名殊勝妙顏有子有魔等。化七地已前有
分段死故。有父母等。化八地已上有變
易生。理無此事。不死生故。他受用身得
與金輪倶出故。此*佛祖轉輪聖王
經 諸子各有往詣佛所 賛曰。二詣佛也」
經 諸母涕泣隨至道場 賛曰。三母送四祖
送。涕泣者他禮反。目出涙曰涕。無聲出涙
曰泣
經 咸欲親近尊重讃歎 賛曰。五詣意
經 到已頭面善哉吉無上 賛曰。第二禮
讃有二。一身禮二語讃。八頌爲三。初一頌
半讃佛願滿勝徳。次二頌讃佛修因勝徳。後
四頌半申歸禮意。此初也。吉謂吉祥善事滿

經 世尊甚希有安住無漏法 賛曰。二讃
修因勝徳。一坐十小劫者。華嚴經説有十種
坐。一轉輪王坐與十善故。二四天王坐欲
於一切世界諸佛正法行自在故。三帝釋坐
於一切衆生行自在故。四梵天王坐自
他心得自在故。五師子坐分別演説甚深
義故。六正法坐欲明總持・諸力辨故。七堅
固三昧坐究竟大菩提故。八大慈坐令惡
心者悉歡喜故。九大悲坐能忍一切諸苦惱
故。十金剛坐降伏衆魔諸外道故。今此乃是
堅固三昧・金剛坐故。靜然者身定也。心憺怕
者心定也。憺音徒濫反。説文安也靜*也。謂
憺然安樂。切韻靜應爲憺。無味作淡。恬
靜作惔憺玉篇憺音徒敢反靜也安也。有
作惔。説文徒甘反憂也。非此中義字書
作倓。亦徒濫反怕音疋白反*亦靜也。玉
篇無爲也。憺怕則是安靜之義。有作淡泊。
無味也。非此中義
經 今者見世尊稱慶大歡喜 賛曰。三有四
頌半。申歸禮意。有二。初一頌標佛得道我
等獲益。後三頌半釋其所由。此初也
經 衆生常苦惱永不聞佛名 賛曰。下釋
所由。有二。初二頌明諸衆生不近善友輪
迴受苦。後一頌半遇益故歸禮。此初也。常苦
苦諦。盲冥集諦。不識苦盡道諦。不求解脱滅
諦。於此四諦都不能識。天衆損減從闇入
闇不聞佛名。冥音莫經反。暗也。玉篇莫定
反。夜也昧也。冥冥者蔽人目令無所見」
經 今佛得最上歸命無上尊 賛曰。遇益故
歸禮
經 爾時十六王子諸天人民 賛曰。此下第
二請轉法輪。初長行。後偈頌。此初也。安隱與
樂憐愍拔苦
經 重説偈言願爲世間説 賛曰。下四頌半
分三。初一頌佛具内外徳故請。次一頌半
有大利益。故請。後二頌明佛識達故請。此
初也。倫匹也等也
經 度脱於我等衆生亦復然 賛曰。二有大
利益故請
經 世尊知衆生當轉無上輪 賛曰。三明佛
識達故請。此知五種。一所念即欲樂・勝解。
二所行道遍趣行。三智慧力即根勝劣。四宿
命即宿住力五業即自業智力。其欲樂即
所念。修即*業。故略擧此攝餘五力
經 佛告諸比丘六種震動 賛曰。下梵
供養請轉法輪。有二。初神光動照。後供養
請轉。初文有三。初動十方世界次光照
幽冥。後動照梵宮。此初也
經 其國中間忽生衆生 賛曰。光照幽冥。
即二世界鐵圍山間
經 又其國界勝諸天光 賛曰。動照梵宮
爲供請之漸
經 爾時東方*共議此事 賛曰。下供養請
轉。大文分五。一東方二東南方。三南方。四
例六方。五上方。除後二方。餘一一中文皆
分四。一覩光驚議。二尋光詣佛。三禮讃請
轉。四默然許之 初文有二。初衆梵驚問後
一天請求。此初也。此皆通四禪梵王。或唯初
禪請轉法輪梵福量故。此文有三。一光・二
念・三議
經 時彼衆中照於十方 賛曰。此一天
請求。諸天之中具威徳者。將生之時光明
先現。故此疑言爲大徳天生
經 爾時五百推尋是相 賛曰。二尋光詣
佛。有二初持宮・華以推覓。後見佛・衆以
忻然。此初也
經 見大通智勝佛轉法輪 賛曰。見佛
衆以忻然
經 即時諸梵*天王高十由旬 賛曰。下第
三段禮讃請轉。有二。初供養後請轉。初長
行有二。初歸禮散華。後獻宮請納。此初也」
經 華供養已願垂納受 賛曰。此請納安處」
經 時諸梵天王普皆蒙饒益 賛曰。四頌分
三。初二頌讃五徳。次一頌陳來由。後一頌
請納受。此初也
經 我等所從來唯願哀納受 賛曰。初頌來
由。後頌請納
經 爾時諸梵天王度苦惱衆生 賛曰。此請
轉法輪
經 爾時大通默然許之 賛曰。第四大段佛
默然許。問何故涅槃時默然不受他供。今者
默然遂許他説。古解以佛顏有舒&MT01490;。請者
覺許・不許 又云以佛身光表知受與不受。
又云佛初成道時。自唱號言。凡時默然
請。涅槃時默然是不受請。又受食理須呪
願。默然知佛不許。許説默已順請。不假
出言而許
經 又諸比丘共議此事 賛曰。第二東南
方。大文亦四。初衆梵驚議
經 時彼衆中度脱苦衆生 賛曰。此一天
請求
經 爾時五百請佛轉法輪 賛曰。第二尋
光詣佛。有二。初持宮・華以推覓。後見佛・
衆以忻然
時諸梵天王願垂納受 賛曰。下第
讃請轉。有二。初供養。後請轉。此長
行供養
經 爾時諸梵天王我等今敬禮 賛曰。四
頌半讃分四。一頌讃禮。一頌半歎希有。一
頌歎爲眼目。一頌歎爲慈父。此初也。迦陵
頻伽妙音鳥也。以聲柔軟清亮哀雅故以爲

經 世尊甚希有諸天衆減少 賛曰。歎希
有也
經 今佛出於世今得値世尊 賛曰。初一歎
眼目。後一頌慈父
經 爾時諸梵*天王忍善者増益 賛曰。此
請轉也。歎佛生益。忍善者増益謂入聖道。
其義可知
經 爾時大通默然許之 賛曰。第四大段
默然許
經 又諸比丘爲佛出世間 賛曰。第三南
方。准前有四此覩光驚議。有二。初衆梵驚
議。後一天請求
經 爾時五百轉法輪 賛曰。第二尋光詣
佛。有二。初持宮華以推覓。後見佛衆以
忻然
經 時諸梵天王唯願垂納受 賛曰。下第
三段供養請轉。中初供養後請轉。此初也
初二頌半歎佛後一頌請受
經爾時諸梵*天王當演深遠音 賛曰。請
轉。中初長行後偈頌。文意可知
經 爾時默然許之 賛曰。第四大段。佛默
然許
經 西南方亦復如是 賛曰。第四例餘六
方。事意同前恐繁故例
經 爾時上方爲佛出世間 賛曰。第五上
方。有三無第四許。此即覩光驚議。有二。
初衆梵驚議。後一天請
經 爾時五百轉法輪 賛曰。第二尋光詣
佛。有二。初持宮華以推覓。後見佛衆以
忻然
時諸梵天王願垂納處 賛曰。下第三
段供養請轉。有二。初供養後請轉。初中又
二。此長行也
經 時諸梵天王廣度於一切 賛曰。十頌半
分四。初七頌半讃佛徳。次一頌見佛生喜。
次一頌請納。後一頌迴向。初中有二。初二
頌標。後五頌半釋。此初也。初頌歎能拔苦。
後頌歎能與樂。免音無遠反引也。作挽
作勉亡辨反。勗勵也。國語云。父勉其子。兄
勉其弟。猶勤強也。萌音莫耕反芽也始也
冥昧貌。衆無知也。漢書氓群黎也。涅槃
名甘露門。謂聖道或理名甘露。教名爲門」
經 於昔無量劫死多墮惡道 賛曰。下五
頌半釋。中有二。初四頌半生死輪迴。後一頌
釋佛能拔。初中又二初。二頌受苦果。後二
頌半行惡因。此初也
經 不從佛聞法常墮於惡道 賛曰。此行惡
因。意可知也。文有二。初二頌半在家行惡
行後一頌外道行惡行。樂謂人天樂果。樂
想者謂樂因。又樂者所取樂境。樂想者能
取樂之*想。又樂謂樂受自體。樂*想謂苦對
治樂。謂寒熱等暫息滅時假名樂故
經 佛爲世間眼故現於世間 賛曰。此一頌
釋佛能拔
經 超出成正覺喜歎未曾有 賛曰。二明
見佛生喜
經 我等諸宮殿皆共成佛道 賛曰。第三段
一頌請納。第四段一頌迴向
經 爾時五百無量劫習法 賛曰。此讃請
轉也。一頌讃一頌請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十二行法輪。賛
曰。上明供養請轉。下第二段明許可爲轉。
有四。一標許可爲轉。二明餘所不能。三
彰所轉之法。四顯生聞獲益。此初也。三轉
有二。一自二他。今爲他轉非佛自轉。此苦
聖諦名示相轉。此應遍知是勸修轉。此已
遍知是作證轉。此行法輪以移動運是轉義
故。是一一轉令聞法者發生無漏眞聖慧眼。
隨其次第。於去來・今苦諦之中。生智・明・
覺。如是一轉總別四行。三轉諦諦皆有十二
行相。然數等故但説三轉十二行相。三轉如
次顯示令入見・修・無學等三。如前第四
卷疏中解
經 若沙門所不能轉 賛曰。二明餘所不能。
未正證故。唯佛可爲一切師故。知一切故」
經 謂是苦苦滅道 賛曰。下彰所
輪之境。於此生智名行法輪。法輪境有
二。一四諦二十二縁。此初也。且擧示相
餘例可知。四諦略以五門分別。一出體・二
釋名・三廢立・四釋妨・五諸門 出體者。對法
等説。有情世間・及器世間。諸有漏法性逼迫
故皆是苦諦。集有二義。一招感異熟無記
果義。對法等説。謂諸煩惱・及所起業名爲
集諦。唯識等説十二支中。五亦集諦攝。業
煩惱性故。餘無記法皆非集諦。然唯説愛
爲集諦者。由最勝故。二爲因能得有漏
果義。即諸有漏在内身中。三性諸法能爲
依因。有異熟者皆是集諦。瑜伽等説十二
支中。逆觀老死有二種因。一者麁生謂即
生支。二者細生謂愛・取・有。乃至觀前齊識
退還。此等皆名老死之集。故知依因無記
等法亦名爲集。不説非支亦名爲集。眞如・
擇滅・不動・*想受滅諸無爲名爲滅諦。對法
論説眞如・聖道・煩惱不生名爲滅諦。此説
滅依・能滅・滅性。正智所證眞如境上。有漏法
滅。假實合是滅諦之相。無漏五蘊名爲道諦。
對法等説。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
道皆名道諦。依道自性・及道眷屬以顯道
諦。由此四諦攝諸法盡。故涅槃經迦葉問
言。如佛一時入申首林。取小樹葉告諸比
丘。我已所説如手中葉所未説法如林
中葉。而言四諦攝諸法盡。若攝盡者。則是
已説一切法盡。云何言未説如林中葉。若
不攝盡者。應有五諦。世尊告言。四諦攝盡。
然總説言此是苦諦。二乘不能知分別諸
苦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縁覺所知。乃至道
諦亦復如是。此中意説。然雖四諦攝諸法
盡。巨細分別二乘等不知故言未説。非有
五諦。依詮顯實眞如亦是滅諦所攝。故對
法言滅性正是滅諦所攝。涅槃亦説四諦所
攝。故言二乘有苦有諦而無有實。菩薩具
有。餘三亦然癈詮談旨即非滅諦。故瑜伽中。
四諦之外説非安立諦。上依種類總説四
諦。若依法體有麁有妙。能知之。智有上有
下勝鬘依此説有八諦。謂有作四聖諦・
無作四*聖諦。如是八聖諦非二乘所知。即
翻經云安立諦・非安立諦。有作四聖諦
者。分段生死十二因縁名苦。煩惱及業名
集擇滅名滅。生空智品名道。無作四聖諦
者變易生死五蘊名苦。所知障名集。無住涅
槃名滅。法空智品名道。如前已説。今依總
相或依分段。轉四諦輪。爲二乘故 釋名
者。四者是數。諦者實義。唯聖知實故名四
聖諦。苦眞是苦更無異苦等。五十五云。諦
義云何。如所説相不捨離義。由觀此故
到清淨究竟義是諦義。帶數釋也。苦者逼
迫。煩惱所生義。集者招感能生苦諦義。滅
者寂靜義彼倶寂靜。義道者通因能成三義。
三義者此中苦事・苦理苦如。乃至道諦有
三亦爾。苦事名諦持業釋。餘二名諦依主
釋。理・如二種與其苦事。雖非一異然此皆
非逼迫等故 廢立者九十五云。苦諦如諸
病體。集諦如諸病因。滅諦如病生已而得
除愈。道諦如病除已令後不生。諸有病者
詣良醫所。但應尋求爾所正法。諸有良醫
亦但應授爾所正法。是故更無第五聖諦
諸佛如來拔大毒箭無上良醫。亦但宣説爾
所正法。又如療病者知病・病因・病除
法觀生死苦・苦因・苦滅・滅法。亦爾故復説
言趣苦滅行 釋妨難者五十五説。
因故。説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四差別耶。
答由彼苦諦是四顛倒所依處故。爲除顛
倒故。應遍知苦。既遍知已即遍知集。由
彼集諦苦諦攝故。雖遍知苦仍爲集諦之
所隨逐。故須更説永斷集諦言觸證者是
現見義。由於滅諦現前見故。不生怖畏。
愛樂攝受。是故須説觸證滅諦。若勤修道
乃能成辦所説三義。是故次説修習道諦。
何故四諦如是次第。由此故苦爲初。如此
苦爲次。此二攝黒品究竟。由此故樂
爲第三。如此故樂爲第四。此二攝白品究
竟。譬如重病・病因・病愈・良藥。又如遭苦次
第建立聖諦。如諸世間曾所遭苦。即於此
處先發作意。次於遭苦因。次於苦解脱。後
於解脱方便。發起作意 諸門分別者。以
十門分別。一幾蘊所攝。三諦五蘊更互相
攝。滅諦不爾彼寂靜故。二誰各幾行。答各四
如次。謂無常・苦・空・無我。因・集・生・縁滅・靜・
妙・離。道・如・行・出三何故苦諦爲四行觀爲
除四倒。無常除常到。苦除二倒謂樂・淨
倒。空無我除我倒。集諦四。觀除四愛故。
由依常倒起後有愛。次依樂・淨二倒起
貪喜倶行愛。及彼彼希樂愛。次依我倒起
獨愛滅爲四觀四種愛滅之所顯故。道爲
四觀由能證彼四愛滅故。四誰解脱門攝
幾行。五入諦現觀有幾種。六三乘觀
有何差別。七此四諦爲世俗爲勝義。五十
五・涅槃唯勝義。六十四對非安立唯世俗
攝。實通二種。八諸諦相攝。九苦有幾種。餘
三亦爾。十虚空・非擇滅。何諦所攝。並如瑜
伽・對法・唯識・顯揚等抄説。恐繁故止
經 及廣説憂悲苦惱 賛曰。下明十二縁
起此有雜染・清淨雜染・清*淨皆有順・
逆觀。此中有二。擧雜染順觀及清淨順觀
例雜染逆觀。及例清淨逆觀。此即染順
觀也。生死相生故例染逆觀
經 無明滅憂悲苦惱滅 賛曰。此清淨順
觀。初斷生死故例逆觀也。十二縁起以六
門分別。一出體・二釋名・三縁相・四依世・五
諸縁生攝・六染淨順逆 出體者。無明支體
煩惱障中正取分別。及兼任運愚癡爲體。成
唯識云。此中無明。唯取能發正感後世善
惡業者。又云。正發業者唯見所斷。助者不
定。能發行者方是此支。通相應・不共・纒・及
隨眠。行支體通善・及不善身・語・意業。唯感
總報。及通感總・別。二業爲性。唯別報業則
非行支。故唯識云。即彼所發乃名爲行。由
此一切順現受業・別助當業皆非行支亦。
通現・種色・思爲體。識支唯取第八異熟識
種爲體。故唯識云。此中識種謂本識因。唯
取行支所集異熟第八識種。初結生故。總異
熟故。唯在種位不取現行。有處説通前六
識身。汎明一切識身。爲論。及依當來現起
分位説有現行。乃至受支亦復如是。名色
支體。成唯識云。除後三因餘因皆是名色種
攝。後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後三種。此説五
支不相雜亂。於一刹那爲行所集縁起支
説。謂異熟六根種名六處支。異熟觸・受種
名觸・受支除本識種及此三種。餘諸異熟
蘊種皆名色支。契經又説。名謂非色四蘊。
色謂羯剌藍等者。依當起時分位前後。於
因中説雜縁起支不爾如何得通五蘊。
或汎通説一切名色。唯識又依雜體説云。
或名色種總攝五因。於中隨勝立餘四種。
六處與識總別亦然。愛支唯是中下品貪。
此雖通縁内外二果。諸論多取縁外境愛
増上果生。取支通用一切煩惱以爲自體。全
界煩惱皆結生故。若能取・若所取・若所爲
取。所爲取。中隨順煩惱。不取餘法。有處
説愛増名取。誰識會云。雖取支中攝餘
煩惱。而愛閏勝。説是愛増。且依初後分愛
取二。實攝餘惑。愛・取二支通現及種。倶
能閏故。有支體即行等六支爲愛・取閏。轉
名爲有。有説唯業。唯識會云。此能正感異
熟果故。有説唯五。唯識復云。親生當來生
老死位識等五故。此唯種子。能有果故。生
支體者。成唯識云。始從中有。至本有中未
衰變來。皆生支攝。諸衰變位總名爲老。身
壞命終乃名爲死。此三支體皆通五蘊。唯
是現行異熟果攝有處亦説通種子者如縁
起經。能所引生一時而有。次第宣説義類無
別。非是二支亦通種子。憂悲苦惱因老死
起非是支攝。十地經云。死別離時意根相對
名憂。五根相對名苦。出聲啼哭名悲。愚人
心熱名惱。在下二界具色等支。無色不然。
隨所應有 釋名者。瑜伽有五釋。一云由
煩惱繋縛往諸趣中。數數生起故名縁起。
依縁字起*字釋名。二依託衆縁速謝滅
已。續和合生故名縁起。此依刹那義釋名。
簡大衆部等十二縁起是無爲法。亦簡正
部一期四相。三衆縁過去而不捨離。依
相續而得生起故名縁起。如説此有故
彼有。此生故彼生非餘。今依此義以釋縁
起。此有故彼有者。顯無作縁生義。此生故彼
生者。顯無常縁生義。非餘者。唯由有縁果
法得有。非縁有實作用能生果法。亦非無
生法爲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四數數謝
滅。復相續起故名縁起。此依數壞數滅義
釋。五於過去世覺縁性已。等相續起故
名縁起。如世尊説。我已覺悟等起宣説。即
由此名展轉傳説故名縁起。又云離有情
義無自然我故。乃至自業所作義是縁起
義。於餘相續不受果故。又對法及縁起經
各十一釋。對法又云無作縁生故。無常縁生
故。勢用縁生故。初二如前。無明縁行等者
顯勢用縁生。雖復諸法無作無常。然不隨
一法爲縁故一切果生。諸法功能各差別故
縁相者。無明有二。一眞實義愚通下中
品。二異熟愚唯是上品。此之二愚皆縁内
身異熟果起。行有二種。一善。二不善。或
分爲三。一不動・二福・三非福。此爲有分熏
習所攝。識等五種名言熏習。此五無記勢
力羸劣。不能自生處所未定。要待有分熏
習方起。由下品愚發不動業。由中品愚
發於福業。由上品愚發非福業。隨發業
已遂集識等五支種子。攝屬於行有當生
處。即是當來生老死種種位定。無五體前後
差別之相。依當起位説因爲五。故唯識云。
謂縁迷内異熟果愚。發正能招後有諸業
爲縁。引發親生當來生老死位五果種已。
次依迷外増上果愚縁境界受。發起貪
愛。縁愛復生欲等四取。愛・取合閏能引業
種・及所引因轉名爲有。自從中有至本
有中未衰變來。生支體起。衰變命終老死
支現。憂悲苦惱種種隨生。此説由迷内身
無明。縁異熟受能發諸業。遂集當來生老
死位五支種子。有當生處。復由迷外境界
無明。縁境界受起愛及取。*閏前行等六支
種子。近有後果轉立有名。自後五支現行
遂起名生老死。是名縁起爲縁之相。瑜伽復
有三釋。相生次第如瑜伽説 依世者
唯識云。十因二果定不同世。要生後報方名
爲支。現報非故。謂過去十支因・現在二支
果。現在十支因・未來二支果。因中前七與
愛・取・有或異或同。生報定同。後報便異。謂
過去七・現在三・未來二故。若二三七各定同
世者。生・老死二*支。愛・取有三。及前七支各
定同世。勢相生故力相似故 諸縁生攝者。
攝論第二云。若略説縁起有其二種。一分
別自性縁起。謂依阿頼耶識諸法生起。二
分別愛非愛縁起。謂十二縁起於善惡趣。
能分別愛非愛自體爲縁性故。今此
説後一縁起。義亦攝前不正明之復説三
種。此二之中加受用縁生。辨中邊云。一則
名縁識。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別・推
心所。受用縁生。即六轉識亦此義攝。非正辨
之。瑜伽復説四種縁生。一能引謂無明・行。
二所引謂識等五。三能生謂愛・取・有。四所生
謂生・老死。集論説識亦是能引。識中業種名
識支故。異熟識種名色攝故。縁起經説識
支通能所引。業種・識*種倶名識故識。是名
色依非名色攝故。倶舍第九復説四種。一
者刹那。二者連縛・三者分位 四者遠續。云
何刹那。謂刹那頃由貪行殺具十二支。癡
謂無明・思即是行於諸境事了別名識。識
倶三蘊總稱名色。住名色根説爲六處。六
處對餘和合有觸。領觸名受。貪即是愛。
與此相應諸纒名取。所起身語二業名有。
如是諸法起即名生。熟變名老。滅壞名死。
今者大乘。八識倶起。煩惱齊生。與彼不同。
理應思准。復有説者刹那・連*縛如品類足。
倶遍有爲非同前義。十二支位所有五蘊
皆分位攝。即此懸遠相續無始説名遠續。大
乘業同未爽通理 染*淨順逆者。對法第
四云。雜染順逆故。清淨順逆故。雜染順逆者
或依流轉次第説。謂無明縁行乃至生縁
老死。順次第説。此説生死次第相生。或依
安立諦説。謂老死・老死集・老死滅・老死趣
滅行。如是乃至。行・行集・行滅・行趣滅行。作
四十四智。無明無因故非四十八智。種闕
故。此爲後觀。於前加行亦作七十七智。謂
縁現在生而有老死。非不縁現在生而
有老死。現在自身自已作故。便成二智。縁
過去生縁未來生亦各二智。合以成六。
觀無始來一切老死皆縁於生。未來雖未
起容有雜染還滅義故。今觀雜染故成二
智。此三際中初智觀果有因。顯其所由。第
二智觀果有因非不決定。破外妄計無
因等生。第七即觀前所不攝。諸有漏慧。
遍知義故。即法住智遍知三世縁起教法。
支不攝以爲第七。前六眞實智。此一
法住智。合成七智。異生聖者倶有此智。今
是見道已前凡位觀行。此後方入四十四智。
四十四智近四諦故。住教等法是聞慧故
名法住智。如實義而知。是思・修慧。名眞實
智。此有漏觀故名雜染。文唯有順而無逆
也。清淨順逆者。謂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
故老死滅。順次第説。此依斷位次第而説。
由誰無故。老死無。由誰滅故。老死滅。乃
至。由誰無故。行無。由誰滅故行滅。此依
得果究竟位觀。逆次第*説文唯有順而無
逆觀。廣如幽賛下卷。恐繁故止。雖無現
前成獨覺者。令證聲聞。亦説此縁。依之
説諦亦成三周十二行相
經 佛於天人具八解脱 賛曰。第四顯生
獲益。有二。初明獲益。後明衆多。初中復
二。初明初會。後明第二第三第四會事。此
初也。受者著也。不貪著一切法故得心解
脱。心解脱者由無明等煩惱解脱故。成慧
解脱相應之心。不復縁境起於煩惱名心
解脱。或禪定名心。能住心故。得倶解脱名
心解脱
經 第二得解脱 賛曰。此明第二第三第四
會也。彌勒三會説。釋迦不説會。利益生機
各不同故
經 從是已後不可稱數 賛曰。此明衆多。
上明聲聞法輪故無菩薩
經 爾時十六王子三菩提 賛曰。下第三大
段。子繼傳燈有五。初出家啓請。二爾時彼
佛受沙彌請下許可正説。三説此經已即入
靜室下諸子傳燈。四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
千劫下佛起讃歎。五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
薩下所化常益。初文有二。初諸子出家啓請。
後臣佐隨從出家。初中復三。初明子徳・次
明啓請・後明請意。此初也。有六徳。一已
超羈網出家爲沙彌。二聞法速悟諸根通
利。三性情鑒達智慧明了。四久遇良縁曾
供養佛五堅持勝戒淨修梵行。六志希大
果求正等覺
經 倶白佛言佛自證知 賛曰。初明啓請。
昔説小乘法輪。利益聲聞乘訖。我意求大
請説大乘法輪。後明請意。我等志願大乘
正法如來之知見。佛自證悉。佛自證明。願爲
我説。問何故前請王子在前。今爲説法王
子居後。答前據親疎後明權實
經 爾時轉輪聖王王即聽許 賛曰。此明
臣佐隨從出家。初請後許
經 爾時彼佛佛所護念 賛曰。下第二段
許可正説。有五。此中有二。初將説法時
待機熟故過二萬劫。二陳所説法。妙法
蓮華。妙法蓮華正爲聲聞。無量義經正爲菩
薩。何故此中爲諸菩薩説於法華。如前日
月燈明因妙光法師。二十億菩薩樂欲聞法
中釋。問何故轉二乘法輪名爲三轉十二行
相。大乘不爾。答理應如是。但以聲聞
一坐可有成見・及脩・無學道義。菩薩不
爾。由是不同。此説十二縁亦依四諦故
經 説是經已諷誦通利 賛曰。第三沙彌領

經 説是經時未曾休廢 賛曰。此中有二。
第四三根領悟。第五説法時節。上根菩薩聞
之信受。中根聲聞亦有信解。下根餘類皆生
疑惑。是法華經難信解故。下根衆生機未
熟故。爲今時漸。故説彼時有疑惑者
經 説此經已四千劫 賛曰。下第三段諸子
傳燈。有三。一佛入寂定。二諸子説法。三所
度多少。此初也。知子根熟令子傳燈。故入
寂定
經 是時十六菩薩妙法華經 賛曰。諸子
請法利益既衆。説法時長
經 一一皆度三菩提心 賛曰。所度多少示
教利喜。即新翻經云示現・教導・讃勵・慶喜。
顯揚第十二更加令離欲。謂訶毀諸行令
離愛染名令離欲。示現四種眞實道理
名爲示現。已得信解令正受行名爲教導。
若彼退屈策發令進名爲讃勵。彼隨法行讃
令忻悦名爲慶喜。彼更有釋恐繁且止。
今此説四除初離欲。此與示現倶令脩行
信解別故譯家疎脱。義必應然。五漸化法
故。義准定然
經 大通智勝佛令入其中 賛曰。下第四段
佛起讃歎。有二。初昇座讃歎。後勸人親信。
此初也。讃歎有七。一希有・二根利・三智明・
四近聖・五脩行・六受持佛智。七開示衆生」
經 汝等皆當如來之慧 賛曰。此勸人親
信。初標勸親近。後釋令信受
經 佛告諸比丘悉皆信解 賛曰。下第五
段所化常益。有三。此中有二。初常説法
華二所*化常益常益有二。一與菩薩倶。
二聞法信解
經 以此因縁於今不盡 賛曰。第三釋成常
義。顯今法華會上。皆是彼時常益衆生。衆生
世世常爲友益。益猶未盡生下結會之由
漸也
經 諸比以爲眷屬 賛曰。下第四大段
會成今佛。有二。初標成佛現利群生。後
顯異名成佛處所。此初也
經 其二沙彌二名師子相 賛曰。此顯異
名成佛處所。阿閦者無動義。故相用煩惱
等一切不動故。閦音初六反。若齊作珿直貌
作矗。廉謹状作齪。不知閦字所出。須彌頂
極尊高故。師子音示無畏故。師子相示降
魔怨故
經 南方二佛二名梵相 賛曰。常證法性
名虚空住。恒寂生死名爲常滅。得大自在
名帝相。能生群聖名梵相
經 西方二佛二名須彌相 賛曰。阿彌陀
云無量壽慧命長故。度世苦惱。常起悲
故。多摩羅跋栴檀香云性無垢賢香。衆徳莊
嚴名須彌相
經 北方二佛三菩提 賛曰。能施法雨名
雲自在。極廣覆蔭名雲自在王。能破生死
名懷怖畏。能寂三業生死囂煩證寂默理
名釋迦牟尼。此云能寂*故娑婆世界此云
堪忍。此土衆生不孝父母。不敬沙門。行
十惡業道。日夜増長三塗八難無量辛楚。菩
薩於中堪忍苦惱而行利益。名爲堪忍
經 諸比丘三菩提 賛曰。上會佛事。下會
弟子事。有二。初正會弟子事。後我滅度後
復有下釋疑難。初文復二。初明昔化。後爾
時所化下正結會之。初文復二。初明昔化。
後是諸人等下明住小所以。此初也。本化
大乘於今有住聲聞地者。然於法華會前
常爲説般若等經。方便密化大乘。然彼不
知我之所化事
經 是諸人等難信難解 賛曰。此明住小
所以。是人退性不定姓攝。宜以權化令漸
入道。以佛智慧難信難解故非卒能學。
故我化之初權後實
經 爾時所化弟子是也 賛曰。正結會之」
經 我滅度後當入涅槃 賛曰。下釋疑難。
謂有難言。若諸聲聞皆當作佛。其遇佛
者蒙佛教化可當住佛。佛滅度後有求聲
聞不聞是經。不覺不知菩薩之行廣大
弘遠。於自所證有爲無爲二功徳中。作有
餘涅槃滅度想。求當入無餘涅槃。是人云
何當得作佛。故下釋之文有其三。初牒
所疑之人。次釋彼亦作佛。後解所由。此牒
所疑聲聞也
經 我於餘國得聞是經 賛曰。此釋彼亦
作佛。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者。菩薩處
胎經説。從此滅度於十方面各三十二
諸佛國土。而復成佛教化衆生。下醫師喩
中具顯是義。是人雖生滅度之想求入無
餘涅槃。於我有縁。我以神通接引於彼。遇
我得聞是經。或是凡夫若是有學。求有無
餘涅槃。將此涅槃謂實滅度之*想。求入
證此二種涅槃。脩二乘行。種姓所排慈悲所
引生彼遇我求佛智慧。或我從此餘國作
佛。是人於我生滅度*想謂我入無餘。我
引至彼令求佛智。此説於我有遇縁者。
或雖於我無此因縁。亦蒙他佛及菩薩等
接引教化聞是經典當得作佛。亦有潜
化成就此人説法化導。令向大乘。今説
顯化於我有縁。故説於彼求佛智慧。或雖
於餘佛有縁往彼。平等意趣故亦説是我」
經 唯以佛乘方便説法 賛曰。此解所由。
由一佛乘究竟滅度。無異二乘究竟體故。
方便説教可有三乘。或唯一極果體方便
説・有三因。因言長理。其涅槃經高貴徳王
品。云何涅槃。云何大涅槃。聲聞・縁覺。八萬
劫・六萬劫・四萬劫・二萬劫。一萬劫所住名
爲涅槃。無上法王聖主住處名大涅槃。古人
解云。二乘諸果經爾所時入彼無餘涅槃。
後起迴心便引楞伽菩薩佛等化作文。經
爾所時耽三昧酒醉然從彼起迴向大乘。
今解不然。彼二乘位經爾所時脩行向大
者。彼於先時未迴心前。所應證得有餘
涅槃者名爲涅槃。法王所得名大涅槃。非
二乘者。諸有學位已經八萬劫乃至四萬
已入涅槃。亦非無學入無餘依身智並無。
入涅槃已便起身智。經二萬劫等脩行
大行。信解品云。我等長夜脩習空法。乃至
住最後身有餘涅槃。則爲已得報佛之恩。
莊嚴論云。餘人善根涅槃時盡。菩薩不爾。其
二乘者。入無餘涅槃善根若盡。同莊嚴論
云何經一萬劫等。脩行始入十信。後經三
無數劫方得菩提。本識既無無識持種。其
身都盡。將何脩行誰得菩提。入無餘已若
有善根非但違教亦違正理。身智既在云
何名爲無*餘涅槃。不同如來無漏依在名
有餘依。有漏依盡名無餘依。勝鬘亦言二乘
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成唯識云。不得無住
故名方便。或住有餘迴心向大不得無餘。
名得方便。涅槃經病行品云。須陀洹人天七
返斷結入於涅槃。是人未來過八萬劫當
得成阿耨菩提。斯陀含人一往來斷結入
於涅槃未來過六萬劫得阿耨菩提。阿那
含人不還。未來過四萬劫當得菩提。阿羅
漢人過二萬劫當得菩提。辟支佛人過十
千劫當得菩提。彼經又云過八萬劫當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非成正覺名得
菩提。古師解云。阿羅漢曾經七生者。以須
陀洹名説。曾經二生者以斯陀含名説。曾
經上界生者以阿那含名説。不經生而藉
教者以阿羅漢名説。不經生而得獨覺
以辟支佛名説。此前三人凡身得果聖身涅
槃。後之二人凡身得果凡身涅槃。逕多生
者鈍。所以經寂時多。經生少者利。所以*逕
寂時小。所經八萬劫引菩提留支解。仍以
悲*想八萬劫爲一日夜積此歳數成大
劫。彼壽無量大劫。過此已後方始發心。驗
之釋之未爲典據。經釋。須陀洹者七生斷
結得入涅槃。是須陀洹經八萬劫始得大
菩提心。十信初位。誰言八萬劫住於涅槃。此
阿羅漢名須陀洹。經八萬劫始得發心。甚
成可笑。又若入無餘身依永盡。云何無
因而後起耶。不爾無餘説是何義。若如佛
入無餘涅槃。有漏永盡更得無漏。無漏既圓
何不名佛。若斷縛盡名入無餘。身智不
亡無餘何在。有依身故無餘・有餘二種何
別。種種推徴義難符信。然涅槃經須陀洹人
八萬劫等義如前説。實是彼果非阿羅漢。以
彼名説。亦非阿羅漢有經生者。若彼經意
但總説阿羅漢人。實有學人發心向大復經
幾時。應涅槃經無有學中而迴心者
此應以涅槃等經同瑜伽等。最爲善説
法華經玄賛卷第七
  保安三年五月晦日書了法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十二月十日移點已了以興福寺圓如
房之本法隆寺僧覺印爲令法久住往生極
樂爲也 高名點本也 與□摺本校云云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八
 沙門基撰 
經 諸比丘深入禪定 賛曰。上説宿因令
念退大以就小。下顯今果令知捨權以
取實。文分爲三。初法・次喩・後合説故。初文
有二。初明今實。後釋先權所由。比丘當知
下。是初文又二。初知機熟後説一乘。此初
也。機熟有五。一涅槃時到。衆生機熟。恐佛
涅槃聞即深信。二衆又清淨。煩惱輕微漸離
染故。初説三乘出於濁世。衆生垢重今久
化之。漸令離垢故名清淨。三信解堅固。證
解・證信。二皆堅固。非可阻壞。四了達空法。
空法有二。一生空。二法空。生空爲所證法
空爲所知。已證生空後聞般若知法空
故。五深入禪定。四禪九定能入出故此依退
已還發大心。聲聞等説。要此五具足。方會
二權而歸一實。異則不然
經 便集諸菩薩得滅度耳 賛曰。此説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