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賛 (No. 1723_ 窺基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二
 沙門基撰 
經爾時彌勒而有此瑞 賛曰。第六大段
大衆現前欲聞法成就。文段有三。初彌勒示
相懷疑。次衆人實生心惑。後慈氏雙申兩
意。發問先因彌勒道滿當主。因成現世。逢
縁不少植業良多。豈復覩豪光而不知。觀
等持而不了。但是示有不知之相發問以
警群情。故名彌勒示相懷疑 衆人以根・
地人下不測大聖之徴祥。觀外相以疑
生故名衆人實生心惑 彌勒挾自他之
兩意發問文殊一人。徴先所由故爲第三
段也。初中有四。一牒瑞徴因。二擧奇詢
答。三推功上徳。四謙己方陳。此初文也。
妙用無方曰神。神通轉異名變。外應群物
立以瑞名。瑞即信也符應也。此問放光有
何符應。所以牒説因以爲問
經 今佛世尊誰能答者 賛曰。此擧奇詢
答。牒隨順威儀住以爲問。入三昧。三昧
理深名不可思議 動地雨華名現希有事
或雨華・動地・放光・遠照・外應物機皆名
神變 牒瑞徴因所攝 唯入三昧名爲
希有事 誰能答者詢訪答人
經 復作此念我今當問 賛曰。文殊師利等
推功上徳。我今當問者謙己方陳。文殊師利
道果久成。示居因末紹佛法王之位。獨得
法王子名。已曾親近得遇良縁。供養諸佛深
植徳本。進財進行名供養故。文殊師利住
第四依供養八恒。並前三依合値二十六
恒河沙佛故。必應見此希有之相。謙己
不知 我今當問。論云問於一人多人欲
聞生希有心。是故唯問文殊師利。心多未
了疑出多人。解在非多答唯在一。論云示
現佛與弟子互相隨順。證・説等法皆不相
違。爲現大相因故者。大相謂所説妙法。因
謂神變。今現瑞相爲説之因。又大相者即
現瑞相。瑞相即因。與所説法爲因故。又因
者所以。問現神變等大相之所以也。何故
唯問文殊不問餘人。有二法故推於文
殊。一現見諸法文殊證知諸法故。二離諸
因縁自心成就彼法故。謂文殊師利離諸
搆畫。及離比知並從他聞之因縁故。所以
推之。示現種種瑞相者。示現彼彼事。事非
一故名爲彼彼。如彼事現沒住滅。所見六
趣衆生現在彼生死中沒名爲現沒。所見
佛・法・四衆・並諸菩薩。現在彼住名爲現住。
見佛入涅槃。並爲起塔。現在入涅槃故名
現滅。所見七事無不攝盡或住即現在。滅
即沒無。見入涅槃并爲起塔名滅沒。所餘
五事皆名現住。論以文殊能記彼事。是故
問之。文殊師利所作成就因果成就所作者。
謂彼所修作法。此有二種。一福徳二智慧。
内徳滿也。因成就者謂一切智成就。縁即
放光・雨華・動地。外徳滿故。重復釋言因者
相也。謂現大瑞相此因。之果者謂所説大
法。文殊外因既滿内徳復圓。故能知佛亦説
妙法果。故今推問
經 爾時比丘今當問誰 賛曰。衆人實生
心惑也。是佛光明牒説因放光。神通之相
牒威儀中雨華・動地。外相衆人共覩。所以
牒之生疑。入定非衆所知所以不牒爲問。
以根・人・地並居下故不能測知佛之入定。
既不知入于何定。亦依何處以生疑。故不
問也
經 爾時彌勒文殊師利言 賛曰。下第三段
雙申兩意發問先因。有二。初長行後重頌。
長行有二。此初雙申兩意
經 以何因縁國界莊嚴 賛曰。此後發問
先因。而有此瑞總也。神通相者牒威儀中雨
華・動地。放光明等牒説因也。彌勒挾自・他
以爲問。覩外瑞而共同故。雙牒瑞以生徴。
不牒入定以爲問。外人不疑入定。下亦不
頌入定故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者。論總
解經意云。種種佛國土者。示現彼國土中
種種差別。示現爲化四衆・六趣衆生。所現
穢國及淨妙國土。無煩惱衆生住處。爲化
十地菩薩所現淨國。於彼國土佛爲上首
者。諸菩薩等依佛住故。佛於二國得自在
故。長牒前文。所以所見之中先説佛爲上
首。凡説重頌有十所由。一爲利・鈍兩根。二
爲前後兩衆。三爲直・曲兩樂。四爲難・易兩
解。五爲眞・俗兩隨。六爲取・捨兩分。長行取善
頌文捨惡
七爲標・釋兩則長行標
頌文釋
八爲智・辨兩殊。長行智
無盡頌
中辯
無盡
九爲解・持兩異。長行爲解法
頌中爲持法。
十爲説・行
兩別。長行爲樂説者。
頌文爲樂行者。
頌此十曰 利鈍與
前後 直曲難眞俗 取捨及標釋 智辨
解説行 長行與頌六義不同。廣略或有無
合離與前後 文質並隱顯 是曲直差
別 至下文中一一當顯
經 於是彌勒大光普照 賛曰。梵云伽陀
此翻爲頌。頌者美也歌也。頌中文句極美麗
故歌頌之故。訛略云偈。此祇焔頌。進詮體
義劣於名句。退爲所依不及聲文。故於
百法不別建立。然以聲上屈曲爲體。即名
句文更無別性。不同小乘頌依於文及文
士者。此乃室盧迦三十二字處中頌也。凡有
六十二頌分之爲二。初五十四頌頌前瑞
相。後八頌頌正興問。初中復三。初一頌頌
前説因中放光能照。次三頌頌前威儀中雨
華動地等。後五十頌頌説因中照境所見。此
初也。先頌放光後頌雨華。六不同中前後
不同。隨文便故
經 雨曼陀羅地皆嚴淨 賛曰。下三頌頌
威儀中三事。一頌半雨華。半頌動地。一頌四
衆歡喜。此頌雨華。不頌入定自知不問。衆
亦不疑。長行四華。此頌二者。合・離不同。華
爲栴檀香風似赤白檀香氣可遠聞故悦
可衆心。地皆嚴淨乃與長行有無不同
經 而此世界得未曾有 賛曰。初二句頌
動地。後一頌頌四衆歡喜
經 眉間光明上至有頂 賛曰。下五十頌
頌照境所見分齊。爲二。初一頌半頌照境。
後四十八頌半頌所見。此頌器世間。即照境
也。皆如金色顯可重故。光雖白色表一
乘爲本。所照如金彰一乘可重。或示現諸
佛淨土之相。令修一乘外果之因。故如金
色。至下當知。下文殊頌中亦現淨土故。或
豪雖白光乃金色
經 諸世界中於此悉見 賛曰。下四十八頌
半頌所見六事。前七事中不頌入滅。文分
爲六。初一頌半頌六趣衆生。次半頌頌見
佛。次六頌半頌聞法。次一頌半頌四衆。次三
十一頌半頌行菩薩道。後七頌頌滅後起
塔。此初也。即衆生世間中。具足煩惱差別。生
死。是總通惑・業・苦。所趣是別即六趣果。或
所趣果體即生死。以業・煩惱・假者有情爲
能趣故。經自釋言善惡業縁受報好醜。受報
好醜是所趣果。善惡業縁爲能趣因。由善業
爲異熟因貪等爲潤縁受人天好總報。人
天好總報行善衆生所歸處故。由惡業爲異
熟因貪等爲潤縁。受三惡趣醜總報。三惡
趣醜總報行 惡衆生所歸處故。名爲所趣。
於此悉見。中有・業・煩惱名爲能趣。外器世
間名趣資具。内異熟果名爲所趣。如有頌
言 獸歸林藪 鳥歸虚空 聖歸涅槃
法歸分別 即以所歸爲所趣。假者有
情以善惡趣爲生死所趣。論明具足清淨
差別。即數種種
經 又覩諸佛聖主師子 賛曰。此半頌明見
佛。師子即聖主。聖主即諸佛。以下釋上。無
畏自在名師子。冥眞洞俗名聖主。衆聖之
主即諸佛也
經 演説經典開悟衆生 賛曰。下六頌半
頌聞法。分二。初三頌半頌聞四辨。後三
頌頌聞三乘。此即初也。初半聞義無礙。
一頌聞法無礙。一頌聞詞無礙。一頌聞辨
才無礙。義深名微妙。上乘名第一。義無礙
解也。教離垢染名清淨。善順人心名柔
軟。法無礙解也。契理名深妙應機名樂聞。
妙順諸方名各於世界。詞無礙解也。種
種因縁法之道理。以無量喩諸譬況也。法
喩雙開略有二義。一照明佛法。二開悟衆
生。辨才無礙解也
經 若人遭苦爲説淨道 賛曰。此聞三乘。
聲聞・獨覺・菩薩如次配此三頌。厭音於艶
反。厭淤猶足而不欲復爲也。有作厭於
鹽反飽也
經 文殊師利今當略説 賛曰。此一頌半頌
見四衆。因結於前便明覩彼四衆修行得
道相状衆多。見聞若斯結前所見。及千億
事明見四衆。今此經中宗明一乘。不能具
列餘四衆行。故例衆多我今略説上明聲
聞。下明菩薩。即乘差別
經 我見彼土而求佛道 賛曰。下三十一頌
半頌行菩薩道。分三。初一頌頌種種因縁。
次十七頌頌種種相貌。後十三頌半頌種種
信解。前長行中以外縁内行説凡至聖階
降先後。今頌先依外縁後明自行。自行以
勝劣爲前後。相貌者十地無漏有漏雜修。
次第修六波羅蜜行。信解者唯有漏修。亂修
非次第。勝劣既殊故前後別。然修六度略
有三位。見道以前初劫之中於一行中唯
修一行。亂修有漏即此信解。初地至七地
滿第二劫中於一行中修一切行。有漏無
漏二皆雜修。八地至十地滿第三劫中一切
行中修一切行純無漏修。後二劫修即此
相貌。十地經言。初地行檀乃至十地而修
智度。於餘度中隨力隨分非不修習。故此
相貌即十地修。有次第故行廣大故。信解即
是見道已前。行非勝故説亂修故。此頌因
縁 恒沙菩薩者梵云殑伽。訛略云恒。河
神之名。河從彼稱。殑音其矜反去聲也。經
中説恒河沙爲喩。無熱惱池出四大河此
即一也。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爲福水。入
洗罪滅沒死生天。三雖經劫壞名字常定。
四佛多近此宣説妙法。五衆人共委。故多
爲喩。仍取初出池口方四十里沙。以爲

經 或有行施求佛智慧 賛曰。下十七頌
頌相貌。中分二。初十五頌頌六度次習二
益圓成。後之兩頌八風不動。三悲接物。頌
六度中分六。初六頌施。次二戒。次一忍。次
一勤。次二定。後三慧。此施有三初四外財。
次一内外。後一内財。外財四中一施七寶。
次施八珍。次施成度。後施雜物 七寶中
一金。説文金有五色。黄爲其長。久&MT02931;
生百練不輕徙革不違。西方之行出於
土從土左右。所以金字象金在土形。今亦
聲也。二銀白金也。三珊瑚紅赤色石脂似樹
形。四眞珠即赤眞珠。佛地論云。赤虫所出。
或珠體赤名赤眞珠。五摩尼者。如意神珠。
既無琉璃便開珠二。六車&T027012;梵云牟娑洛
掲婆。青白間色。七馬瑙梵云遏濕摩掲婆此
云杵藏。或言胎藏者堅實故也。色如馬腦
故從彼名作馬腦字。以是寶類故字從玉。
或如石類字或從石。此七不同隨方所重。
如上生疏 次頌八珍。一金剛。二諸珍。帝
青大青之類。三奴。古者罪人役官入賤爲
奴。或爲奴字。四婢。女之卑稱。五車。輿輪之
總名。夏后氏奚仲所作。古音居。言行所以
居人。今車舍也。言行者所居如舍。六乘。
駕也。謂可乘者。周禮乘載也。謂象馬之徒。
七寶飾輦。輓車人在前引之。古卿大夫亦
乘。自漢已後天子乘之。故今天子皇后所
乘車曰輦。八寶飾輿。余據余居二反。説文
車輿也。又車無輪曰輿。乘也載也。有作輿
非也。皆以珍嚴故言寶飾。次一頌施成度
義。成唯識云具七攝受方成度相。若闕便
非。應説頌曰 安住・與依止 意樂・及事
業 巧便・向・清淨 度成由此七 此中但
擧一迴向菩提餘六准而可悉。願得佛乘
三界第一即迴向意。次一雜物。駟音息利反。
古人四馬一乘逐也可以馳逐。房星四謂之
天駟故人效之。欄鉤欄也。門遮也。欄・闌皆
得。有作蘭香草也。非此義。楯音食尹時名
二反。闌檻也。縱曰檻横曰楯。華音戸華反。
依此俗釋。黄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
蘤之形。因而作華蓋。華美之蓋也。據實理
釋。西域暑熱人多持蓋以花飾之。名爲
花蓋。華是花音也。軒音虚言反。安車也。曲
輈轓車耳。以物増嚴名爲飾也。有作幰
飾虚偃反。布張車上禦熱名幰。車四馬
駕。傍飾欄楯上施華蓋。張幰嚴飾。以爲布
施。上四外財次一内外。身等爲内妻子爲
外。次一唯内。施而心欣。施有五相。至心及
信心。隨時。自手施。如法行。捨物。是名
施五種。即七攝受中第四事業不應施亦五
相。不淨亂衆生惱害衆生物及壞淨心者。
皆不應施與。即五相中如法施也。施有
五利。親近・恒樂見・宗敬・好名聞・復作後時
因。是名施善利。此上皆如發菩提心經説。
於此施中應起四智。一若有財心不樂施
起覺悟智。二財尠闕心不樂施起忍苦智。
三財悦意心不樂施起知倒智。四欣世果
而行施者起不堅智。施以無貪及彼所起
三業爲性。如菩薩地説
經 文殊師利而被法服 賛曰。此二頌戒。
戒有三種。一律儀戒即七衆所受。二攝善法
戒所修三乘一切善法。三饒益有情戒即利
有情三業萬行。勝鬘經云波羅提木叉毘尼
出家受具足爲大乘故説。菩薩地言律儀
戒者捨輪王位如棄草葉。出家受具足等。
皆名律儀戒。故此所説即律儀戒。律儀戒
爲本方有後二。若破律儀三戒倶捨。故四
波羅夷皆律儀戒。此明初出家方能受具足
等。故説最初律儀戒也。有本言披法服。
披音敷羈反。方言披散也。今亦梙著之義。
今正應言而被法服。被音皮義反。服用被
帶之義。出家寛曠猶如虚空。在家迫迮猶如
牢獄。故説出家。持戒有五利。一十方佛護
念。二捨命時歡喜。三持戒者爲親友。四功
徳圓滿。五生生常得戒成其性。智度論説戒
爲徳瓶。即此第四。頌曰 護念・終歡喜
戒友・功徳圓 生常戒成性 是名戒五

經 或見菩薩樂誦經典 賛曰。此一頌忍。
讀誦經典思惟法義。諦察法忍。擧難偏説。
攝餘二忍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
經 又見薩薩思惟佛道 賛曰。此一頌勤。
此通被甲攝善二種。略無利樂有情精進。精
進有五。謂被甲・加行・無下・無退・無足。即經
所説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善軛。最初
發起猛利樂欲名被甲。次起堅固勇悍方
便名加行。次爲證得不自輕蔑亦無怯懼
名無下。次能忍受寒熱等苦於劣等善不
生喜足名無退。次能證入諸諦現觀等欣
求後後勝品功徳名無足。二乘究竟道欣大
菩提故。諸佛究竟道樂利樂他。故初一名
被甲。後四名攝善。此中合名勇猛精進
經 又見離欲讃諸法王 賛曰。此二頌定。
離憒鬧故常處空閑。由安住靜慮故深修
禪定。引發靜慮故得五神通。由辦事靜慮
故讃諸法王。此三必由離欲方得
經 復見菩薩聞悉受持 賛曰。下三頌頌
慧。此一加行智。妙達實相故智深。音樂不
壞故志固。又思慮遠故智深。不休息故志
固。加功能問。聞並能持
經 又見佛子而撃法鼓 賛曰。此二頌頌
二智。定慧具足根本後得二智滿故。後得智
中以喩講法。講法有四意。一欣樂説法。二
化諸菩薩不化二乘。三破十魔衆。四而撃
法鼓。撃法鼓者開權顯實。至下當知。魔羅
云破壞號也。略云魔。名波卑夜云惡者。
波旬訛也。雜藏中佛説魔軍有十。今爲頌
言 欲・憂愁・飢渇 愛・睡眠・怖畏 疑・毒・
及名利 自高輕慢彼汝等軍如是 一切
無能破 我智箭定刀 摧坏瓶投水
或正智撃眞如後智撃俗理。説法發響令
衆得聞。此六度中皆具二利。然以布施唯
明利他。後慧通彰二利。中四但説自利略
無利他之説。實非無也
經 又見菩薩不以爲喜 賛曰。下二頌八風
不動。三悲接物。二頌如次。此八風不動。宴
音焉見反。安也息也。有作晏字。焉澗反亦默
也。八風者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
七苦・八樂・今此但擧於四・生喜。得財位名
利。面讃爲譽。背讃名稱。適悦名樂。於此
四中菩薩不以爲喜。恭敬之言義貫通故。
翻此四種衰・毀・譏・苦亦不生憂。身心寂
然語言宴默離八風故。此如瑜伽第二袟

經 又見菩薩令入佛道 賛曰。此三悲接
物。悲謂拔苦。有情縁悲縁有情起。行有多
種生亦無窮。偏擧一行。濟重苦生故言放
光濟地獄苦。餘二悲行法縁無縁准此亦
成。下當具顯
經 又見佛子勤求佛道 賛曰。下十三頌半
頌地前凡夫信解行道。六度亂脩即爲六
也。一頌勤・一頌戒・一頌半忍・二頌定・五頌
施。三頌慧。此勤也。飮食知量減劣睡眠。初
夜後夜覺悟瑜伽。遺教亦言初夜後夜亦勿
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縁。
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嘗試也。謂暫爲之。
今不暫爲故言未嘗。經行林中。西域地
濕疊塼爲道。於中往來消食誦經。如經
布綃之來去。故言經行。此乃策勵脩四正
斷。於已生惡不善法脩律儀斷。於未生惡
不善法修斷斷。於已生善法修防護斷。
於未生善法修修習斷。以求佛道。故華嚴
云 佛子善諦聽 我説如實義 或有速
出要 或有難解脱 若欲求除滅 無
量諸過惡 應當一切時 勇猛大精進
譬如微小火 焳濕即能滅 於佛法教
中懈怠者亦爾。譬如人鑚火未出。數休息
火勢隨止滅 懈怠者亦爾 譬如淨火
珠 離縁。而求火 畢竟不可得 懈怠者
亦爾 譬如明淨日 閉目求見色 於
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爾 由初發心精進
爲最。信爲欲依。欲爲精進依故。此但以精
進爲首。十信心中信後精進故
經 又見具戒以求佛道 賛曰。此一頌戒。三
業威儀常無缺減。勿輕小罪以爲無殃。水
渧雖微漸盈大器。深見怖畏及慚愧故。淨如
寶珠者。一内外無瑕。二戒徳圓備。三威光晃
曜。四衆所愛樂。由此鵝珠被縛草繋捨身。
雁墮知事之前。龍生伊蘭之樹。瓶隨所欲。
律儀爲本故也
經 又見佛子以求佛道 賛曰。此一頌半耐
怨害忍。少得謂多得。名増上慢。恃族姓・色
力・聰叡・財富・道徳・名譽。得高勝他遂行打
罵。菩薩以五種觀皆悉能忍。一親屬想。二
唯法想。三有苦想。四無常想。五攝受想。頌曰
應觀彼害者 親屬・唯有法 有苦・及
無常 攝受・故應忍 上來略標並廣如幽
賛。恐繁不述・捶音之累反撃也。打音頂
經 又見菩薩以求佛道 賛曰。此二頌定。
所離有四。一戲謂分別戲論。二笑謂談謔。
三離自愚癡。四離惡眷屬。離親屬尋故。
不離有二。一翻第四親近善縁。二一心除
亂翻前三種。故遺教經云。汝等比丘。當離
憒鬧獨處閑居。思滅苦本。若樂衆者即受
衆惱。廣説如經
經 或見菩薩求無上道 賛曰。此五頌施。
分三。初三頌四事施。次一頌上妙施。後一頌
意樂施。四事者飮食・湯藥・衣服・臥具。肴者
&T021389;而食之曰肴。肴&MT04877;也應作肴字。食也
啖也。菜之類是。亦云荳實。膳具食也。今時美
物亦曰珍膳。俗解肴膳肉也。今則不然。菩
薩設以供養佛故應爲膳字。有作餚膳非
也。旃檀者赤謂牛頭栴檀。黒謂紫檀之類。
白謂白檀之屬。上妙施中。父・母病。法師。最
後身菩薩。設非證聖者施果亦無量。又云
若有戒足雖羸劣而能辨説利多人。如佛
大師應供養。愛彼善説故相似故。以清
淨好園林施。意樂施中有六意樂。一廣大・
二無厭・三歡喜・四恩徳・五無染・六善好。此
中有三。一歡喜・二無厭・三善好・即求無上
道前施四事即廣大施。荷彼前恩名恩徳
施。三時無悔不爲染雜名無染施。以飮
食施足法食故。不墮飢饉劫故。以醫藥
施當得法藥無諸病故。以衣服施得七
寶衣。柔和善順具慚愧故。以臥具施當具
資縁入空寂舍慈悲室故。以園林施當住
覺苑總持園故。及得無漏法林樹故。以華
施得七覺華故。以菓施得四聖果故。以浴
池施當得捨垢八解池故
經 或有菩薩求無上道 賛曰。此三頌慧。
初一後得智。法施無盡故。迦葉經云。若恒沙
世界。珍寶滿其中以施諸如來。不如以法
施。施寶雖福多不及一法施。一偈福尚勝
況多。難思議。次一正智證無相故。二相者
分別也。無二相者即是餘經不二法門。如
彼三類説不二義。地前學作有相無相・利他
自利・二智行故。後一加行求正道故。教音
古孝反。訓也示也。詔音諸耀反。導也。謂教
導之。詔照也。闇於成事即有所犯。以此
示之使照然。可見。又有本作教招。教無平
音。招誘進也
經 文殊師利供養舍利 賛曰。下第六段
有七頌頌起塔。有二。初一頌供養舍利。
後六頌造塔供養。後文分三。初三頌造塔
嚴飾。次一頌八部供養。後二頌顯造塔殊
勝。又七頌分二。初五頌頌長行。後二頌結
造塔勝。初中復二。初四頌菩薩供養。後一
頌八部供養。菩薩供養復二。初一頌供養
舍利。後三起塔。准此頌文長行應言供養
舍利起七寶塔。此初也
經 又見佛子寶鈴和鳴 賛曰。此三頌起
塔。一頌數。一頌量。一頌嚴。菩薩地説。若佛
滅後造一或多佛制多等而爲供養。當獲
無量大福徳果。受大梵福。無數大劫不墮
惡趣。亦獲無上菩提資糧 梵云踰繕那。
限量義。訛云由旬。倶舍頌云。極微・微・金・
水・ 兔・羊・牛・隙塵 蟣・虱・麥・指節 後後
増七倍 二十四指肘 四肘爲弓量 五
百倶盧舍 此八踰繕那 十六里餘。若依
餘經乃四十里 縱音即容子用二反。竪也。
廣横也。古爲從字。切韻唯有縱・蹤・&T051386;三字。
有本作從不知所出。俗解南北曰縱。東西
曰横 露謂不覆 幔謂覆也。顯所莊嚴
或露或覆。下寶塔品當具釋之。此明報土
寶塔之量。上位所見。不爾此洲詎安多塔。
有云幔幕也。在傍曰帷在上曰幕。幕覆也。
露謂覆露同。諸經文。珠交露蓋。有作縵
字繒帛無文非是幔體。寶鈴和鳴聲和調

經 諸天龍神常以供養 賛曰。此明八部
供養
經 文殊師利其華開敷 賛曰。此二頌結
造塔勝。因造塔故國界殊特。塔迥高嚴。
衆寶綵飾。如天帝釋圓生樹王花開之時。
瑞嚴絶比。迥光諸樹。故以爲喩
經 佛放一光照無量國 賛曰。下大文第二
段。有八頌頌請。分二。初四頌牒奇興問。
後四頌推事請答。初中復二。初二頌牒近
遠兩立奇後二頌擧見二事問。此初也。初
頌牒見近奇後頌牒見遠奇
經 我等見此放斯光明 賛曰。此二頌擧
見二事。問初頌牒自他之兩見。後頌擧此
彼之被瞻。疑意若斯。放光何故。此被瞻者
欣我問故。彼被瞻者希仁答故
經 佛子時答演斯光明 賛曰。下推事請
答。分四。初一頌推時請答。次一頌推事請
答。次一頌擧事極大。後一頌正請彼答。此
初也。四衆欣渇冀聞勝道。願決令喜今正
是時。凡説法者必逗機故
經 佛坐道場此非小縁 賛曰。初頌推二
事請答。一妙法二授記後頌明事極大。見
佛及淨土此非小縁故
經 文殊當知爲説何等 賛曰。正請彼答。
唯見瞻仁獨悕仁答。前瞻此彼問答之者
雙瞻。此獨瞻仁願決衆之疑網故也
經 爾時文殊及諸大士 賛曰。下第七文殊
師利答成就。論云文殊師利以宿命智。現
見過去因果相成就十種事。如現在前。是故
能答。非比度非構虚能答也。論云。因相
者文殊自見已身於彼彼佛土修行諸行。
是今時之因菩提因行故。果者過去所依自
體。論云文殊自見已身是過去妙光法師。
於彼佛所聞此法門爲衆生説。是前前世
過去之果。果謂所依自體。非是所見因之
果也。彼因者今時佛果之因。彼果者乃是
過去無量生因之果。大分爲三。初標名總
告。次正答所徴。後有二頌語衆勸知陳
佛今説。此即初也
經 善男子等如我惟忖演大法義 賛曰。正
答所徴也。然依論本。此答之中成就十事。
第一現見大義因即此文是。第二諸善男子
我於過去下。現見世間文字章句甚深意因。
第三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下。現見希
有因。第四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下。現
見勝妙因。第五其最後佛未出家下。現見受
用大因。第六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
華下。現見攝取諸佛轉法輪因。第七日月
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下。現見善堅實如來
法輪因。第八是諸王子供養無量下。現見
能進入因。第九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下。
現見憶念因。第十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
下。現見自身所逕事因。因者所以文
現量智見其事證其所由。以答彌勒。故説
爲因。或此十事多居往代。爲今時因。故名
爲因。此十因中總爲五對。一義教對。二希
勝對。三轉嗣對。四堅進對。五他自對。配經
十相如次應知。此中總分爲四。一示相籌
量答。二擧古成今答。三指陳別事答。四古
今相即答。初二後一如文次第。自餘中間七
因總爲指陳別事。至文當知。今此即示相
籌量答。惟者思也念也謀也。忖者度也。論名
現見大義因成就
義者義理。成於八種大義理之所由。所由
因也。八大義者。經有五句。論有八句。應言
欲説大法。雨大法雨。撃大法鼓。不斷大
法鼓。建大法幢。燃大法炬。吹大法螺。演大
法義。論中第七方説不斷大法鼓。今以義
推故第四説亦不相違。雨大法雨二皆宇音。
或初芋音。吹有二音。昌爲尺僞二反。今從
初反。螺音落過反水蟲也。或作蠃字。論云疑
者斷疑。即欲説大法。欲破先疑住外凡
位令進修故。已斷疑者増長淳熟彼智
身故。即雨大法雨。先住内凡而無疑者。
滋善萌芽令入聖位欲増善故。此本論意
上下相連鉤鎖相起。以釋經文。下皆准知。
論云根熟者。爲説二種密境界。謂聲聞菩薩
二密境界。二句示現。即撃大法鼓・不斷大
法鼓。以遠聞故次第配之。即明今者開
往聲聞乘爲權密境界。顯今所説菩薩乘爲
實密境界名二密境界。令根熟者捨權取
實。故論云入密境界者。令進取上上清淨
義故。即建大法幢。建立菩提妙智極高顯
故。猶如於幢由知權實有捨有取。行大
乘行得菩提智離障淨故。論云進取上上
清淨義者。進取一切智現見故。即然大法
炬。既得眞智建立菩提。照於眞境證涅
槃故。如炬照物。論云取一切智現見者
爲一切法建立名字章句義故。即吹大法
蠡。既得眞境必須説教義。教詮一切法故。
名爲一切法建立名字等。如俗作樂。曲
終滿位吹大螺吼。今既得果事圓滿位。
爲他説法亦復如是。故涅槃説吹貝知時
論云建立名字章句義者令入不可説證
智轉法輪故。即演大法義。説於教者。令
所應度入於證智。成轉法輪摧於煩惱。
此八句中分爲四對。一破惡進善對。二開權
顯實對。三得智證眞對。四説法利生對。如
是循環名爲法輪。自既得果。欲令有情證
聖眞智破滅煩惱。論既鉤鎖解經。故此相
乘爲對可披解意尋釋來由。經有五句
唯二對半。有破惡進善・説法利生・開權一
門。自餘顯實・得・智證眞。文對皆闕。仍不
次第。讀者應知
經 諸善男子即説大法 賛曰。下現見世
聞文字章句意甚深因者。此説大教故教是
世間戲論名字章句故。意者意況。説教之
所以也。即是擧古成今答。文中有三。一擧
過去。二結成今。三釋其意。此初也
經 是故當知亦復如是 賛曰。此結成今
經 欲令衆生故現斯瑞 賛曰。此釋其意。
放光何意。欲令聞知難信法故。昔説二
眞今談一實。令捨舊極取今新極。故名
難信。不但信難義旨亦難
經 諸善男子阿僧祇劫 賛曰。下有八因
總爲二文。初長行後偈頌。長行分二。初七因
指陳別事答。後一因古今相即答。初文分
三。初一讃揚希有答。次一顯後勝妙答。後
五委陳同事答。初讃揚希有答。論名現見
希有因。無量時不可得故。於中有四。一讃
時久遠希。二讃佛名號希。三讃法勝妙希。
四讃生利答希。此即初也。論云不可思議不
可稱不可量者。示現過彼阿僧祇劫不可
得故。梵云阿僧企耶訛云阿僧祇。言無數
也。倶舍論説。第五十二數。從一積十至此
數極名阿僧祇。本數六十。餘八傳忘。華嚴
經説百二十數。此乃第一百一十二。劫臘波
略名爲劫。此云分別。時分分別之義。不可
思議者。過情計之境。不可稱者過言議境
不可量者非喩算境。今經云無量者。過算
分喩分。無邊者過時分。不思議者過情計分。
即同般若過四分也。菩薩地説劫有二種。
一日夜年數。二阿僧祇劫。瑜伽復説。或説一
増減爲一劫。謂飢・饉疫病刀兵。或有二十
劫爲一劫。謂梵衆天。或四十爲一劫謂梵
輔天。或此六十爲一劫謂大梵天。或此八十
爲一劫謂火災劫。少光天數此壽命二劫。
或七火・方一水災劫。謂極光淨天。或八七火・
一七水災・方一風災劫。謂遍淨天。數此至
不可數爲一阿僧祇。凡經此三大阿僧祇
劫修因方得作佛。並賢劫等合有十類劫
之差別。古攝論文或地前分三。十地各分
三。合成三十三阿僧祇劫。七地已前爲小。
八九十地爲中。地前爲大。雖有此等劫量
不同。今依本論法華一會所説諸劫多依
五種。一夜・二晝・三月・四時・五年。今依無量
無邊不可思議之阿僧祇年。非餘大劫也。欲
顯諸佛無數大劫時一出故。文殊所見極
大遠故
經 爾時有佛佛世尊 賛曰。此讃佛名號
希。日月燈明是別名。如來已下是通名。日
有二能一導明二成就。月有二能 一除熱
二清涼。燈有二能一破暗二傳照。顯佛能
導迷至覺・成器熟根・除煩惱之熱得涅
槃之涼。永破愚癡化生傳法。表別名希
有也。依瑜伽八十三解十號云。一如來・二
應・三正等覺・四明行圓滿・五善逝・六世間
解・七無上丈夫調御士・八天人師・九佛・十薄
伽梵。如來者初總序。是下九號之總序也
涅槃經云。如過去諸佛所説經法・六波羅蜜
三十七品・十一空等來至菩提。故言如來。
且今釋迦。如過去諸佛。依諸教法修六度
等行。觀十一空等理。來至菩提果。故言如
來。即報身佛。般若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
無所去。故名如來。即法身佛。成實論云。乘
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義雖略得非
此宗義。論云應正等覺。謂永解脱一切煩惱
障及所知障故 阿羅漢者此正云應。成唯
識云。應已永害煩惱賊。應無分段生。應
受妙供養。如前本論釋經有十五義。是
瑜伽及此經。但取害煩惱賊名阿羅漢。
永斷所知障名爲正等覺。故瑜伽云。阿羅
漢是共徳。正等覺下是不共徳 舊云正遍
知。即正覺・等覺・正等覺。如次簡外道・小乘・
菩薩三種 明行圓滿者。即明行足。明謂三
明。一宿住隨念智明。二生死智明。三漏盡
智明。行謂遮行・行行。行行謂清淨三業現
行正命。又四種増上心法現法樂住是住行。
此二是行行攝。密護根門是遮行 此二行
及三明皆圓滿。由此如來顯示三不護・無
忘失法。由不造過得世間靜慮遮自苦行。
此中由不造過者三業清淨故。即三不護密
護根門故。無忘失法得世間靜慮。現法樂
住遮自苦行也。故言明行圓滿 善逝者。
謂於長夜具一切種自利・利他二功徳故。
逝者往也。謂成菩提已於生死長夜具一
切種二利功徳善事往矣。故名善逝 世間
解者。有情及器二世間中・皆善通達故。由
悟入有情世間依前後際宿住・生死智。依
一切時八萬四千行差別故。即知三際衆生
心行差別。及善了知器世間等。於東方等十
方世界無邊成壞善了知故。又於一切世間
諸法自性・因縁・愛味・過患・出離・能趣行等
皆善知故。謂知自性果也。因縁因也。此爲
總句。餘四四諦如次配之 無上丈夫調御
士者。舊云無上士調御丈夫。智無等故無
過上故名無上。於現法中佛身具相好。
是大丈夫。又多分調御無量丈夫最第一
故。極尊勝故。由此後釋。舊云無上士調御
丈夫 天人師者。以彼天・人解甚深義勤
修正行有力能故。餘趣不能故不稱師
言佛陀者。謂畢竟斷一切煩惱・所知・並習
氣。現等正覺。證得無上正等覺故。即具二
智覺自他也 薄伽梵者 舊云世尊。坦然
安坐妙菩提座。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力
故即破四魔。如佛地論頌。自在・熾盛・與端
嚴 名稱・吉祥・及尊貴 具足如是諸六
義。應知總名爲薄伽 薄伽者聲也 梵謂
具徳。若有爲此薄伽聲自能破四魔。必
具六徳。一自在義永不繋屬諸煩惱故。二
熾盛義炎猛智火所燒練故。三端嚴義三十
二相等所莊嚴故。四名稱義佛之勝名無不
知故。五吉祥義恒起方便利有情故。六尊
貴義世出世間咸尊重故。今名世尊闕前五

經 演説正法梵行之相 賛曰。下讃法勝
妙希。八十三云具十徳也。一初善。謂聽聞
時生歡喜故。二中善。謂修行時無有艱苦。
遠離二邊依中道行故。三後善。謂極究竟
離諸垢故。及一切究竟離欲爲後邊故。法
性離垢故能學之者亦離垢。故修行究竟得
果離垢。故智度論云。讃布施爲初善。讃
持戒爲中善。讃二果報生天淨土名後善。
復説聲聞・獨覺・大乘亦名三善。寶篋經云。
知苦斷集名初善。修正道名中善。證滅
名後善。是名聲聞初・中・後善。若不捨菩提
心。不念下乘。迴向一切智是名菩薩初中
後善。今依瑜伽爲正。四文巧。此云其語
巧妙。謂善縎綴名身等故。及八語具皆圓
滿故。五妙義。此云其義深遠。謂能引發利
益安樂故。六純一。此云純一無雜。謂不與
一切外道共故。唯佛法有外道所無。七圓
滿・此云具足。無限量故最尊勝故。義豐
且勝故。名圓滿。八清淨。謂自性解脱故
依一刹那自體解脱故。或法自性解脱故。
九鮮白。謂相續解脱故。設多刹那亦解脱
故。或學之者亦解脱故。十梵行。謂八聖
道支滅諦名梵。道諦名行。與滅爲因。此
具八道名梵行相。當知此道由純一等四
種妙相所顯説故。是梵行相此中第六純
一無雜・第七具足・第八清・第九白。餘如文
可解。准義配同新經所説
經 爲求聲聞者成一切種智 賛曰。下讃
生利益希。有佛出世唯説一法或不説法。
今説三乘故名希有。應音於興反。又於證
反應當應契。隨其機器説法。契應根・法相
當故。衆生根性有下・中・上。總知四諦染淨
因果。由最劣故名得聲聞。總知生死十
二因縁因果。次勝名得縁覺。能行二利
總・別倶知。脩行以六度。究竟作佛名爲菩
薩。當成種智 辟支迦佛陀者。此云獨覺。
略云辟支佛
經 次復有佛姓頗羅墮 賛曰。下第二顯
後勝妙。答。論名現見勝妙因。以諸佛菩薩
自示現受用勝名姓等故名勝妙。文有四
妙。此中有二。一名同妙。二姓同妙 頗羅墮
者。婆羅門十八姓中之一姓也
經 彌勒當知初中後善 賛曰。此有二妙。
一號同妙。二法同妙。略説三善貫餘七

經 其最後佛有八王子 賛曰。下第三段委
陳同事答有五因。一受用大因。二攝取諸
佛轉法輪因。三善堅實如來法輪因。四能
進入因。五憶念因。於中有二。初一因佛在
宣揚。後四因滅後行化 受用大。因者。
論云是時王子受勝妙樂。各捨出家。復彼
大衆於爾許時不生疲倦心故。此解受用
因中文之大意有二受用。一在家受欲樂。
二出家受法樂。此文有四。一示相同今。二
唱滅異即。三當成佛記。四現入涅槃
示相同今有六。無初序分成就。餘六同此
序品之事。此下第一同今衆成。第二是時日
月燈明下同今時成。第三説是下同今威
儀成。第四爾時如來放眉間下同今説因成。
第五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下
同今欲聞成。第六時有菩薩名曰妙光下同
今答成 同衆成中有二。一在俗二出家。
在俗有三。一標有子。二列八名。三明王
化。此初也。法爾諸佛必先有子。後方出家。
爲降世間受樂者故示現欲樂不可寶故。
顯佛能具丈夫徳故
經 一名有意八名法意 賛曰。此列八名
分爲四雙。一大智大悲雙。二了有了空雙。
三進善破惡雙。四達僞知眞雙。如次配之」
經 是八王子各領四天下 賛曰。此明王
化。無一世界有二輪王。如何今言各領四
天下。今解八子相繼統領。非一時也。然以
義通。劫減佛興劫増輪王方出。如何彼佛有
子而作輪王。此乃應紹輪帝王四天下。
如釋迦佛應爲金輪王。非正已受。劫漸減
故。由此増至八萬歳儴佉方出。第十劫初
減彌勒方出。輪王命長故見彌勒。或此報佛
與化佛殊。報佛未必於減劫出故。可有
子得作輪王。妙光化八子堅固菩提得
入八地。故知報佛亦爲菩薩。先説無量義
竟。爲聲聞後説法華。如鼓音王經阿彌陀
佛有妻子故
經 是諸王子亦隨出家 賛曰。下明出家。
有三。一形隨眞侶。二行出塵中。三得遇良
縁。堅修福慧。此初也捨輪王位如富者脱
屣。趣出家如貧人得寶。寛曠無依去羈
網故
經 發大乘意皆爲法師 賛曰。行出塵中
也。既發大心恒勤持戒。能宣妙理皆爲法
師。發心者住定。梵行者持戒。法師者具慧
三藏備矣
經 已於千萬佛所殖諸善本 賛曰。得遇良
縁堅修福・慧也
經 是時日月佛所護念 賛曰。第二同時
成也。夫説法華必先説無量義。故名時至。
示爲菩薩説也
經 説是經已身心不動 賛曰。下第三同
威儀成。有三。一佛入定。二器世間。三有情
世間。此初也
經 是時天雨六種震動 賛曰。器世間也
經 爾時會中一心觀佛 賛曰。有情世間

經 爾時如來是諸佛土 賛曰。第四同説
因成。有三。一放光。二照境。三所見。如今所
見是諸佛土是也
經 彌勒當知樂欲聞法 賛曰。第五同欲
聞成。有二。一樂欲聞法。二欲知光縁。此
初也 問何故釋迦放光現瑞。四衆生疑。樂
欲聞法知光縁由。燈明説法乃言菩薩與
今不同。答此依本位總名四衆。彼説發心
並名菩薩。又此擧劣者但言四衆。彼擧勝
衆。故言菩薩。下頌中云爾時四部衆乃至是
事何因縁。故知影顯。如經説八子以爲衆
成。擧勝者故。又彼實是菩薩。化言四衆報
身化故。此實是四衆化身化故
經 是諸菩薩所爲因縁 賛曰。欲知光因
縁推覓答者。爲音通平・去皆得
經 時有菩薩八百弟子 賛曰。第六同答
成。有四。一傳燈眷屬。二因説此經。三時節
短長。四大衆安樂。此初也
經 是時日月燈明佛佛所護念 賛曰。第二
因説此經。釋迦説法華因彌勒等問。文殊
爲答。燈明説法華因大衆樂欲。妙光爲答。
故頌中言佛從三昧起讃妙光令喜。即因
妙光説法華經。又釋迦今化四衆樂聞。因
鶖子方説。燈明往化菩薩樂聞。因妙光方
説。今佛從定起正告鶖子。聲聞衆中。隨深
智慧與佛相應。彼佛從定起正告妙光。菩
薩衆中隨深智慧。與佛相應 此爲聲聞彼
爲菩薩。其妙法蓮華亦名教菩薩法佛所護
念。與無量義經名字不殊。但以體・義利
頓漸機。所望有異報化事殊。不名無量義。
如前已解。然彼示現化諸聲聞亦無有失。
或説化身實化聲聞。説餘勝事即説報佛。
亦無失也
經 六十小劫謂如食頃 賛曰。第三時節短
長。論解。既以日月年等爲劫。故名爲小。
不可別生分別。但是佛觀根熟應物時
長。衆樂情深亦能久聽翫。法樂之心極。所
以謂如食頃。如俗觀碁斧柯便爛
經 是時衆中而生懈倦 賛曰。第四大衆安
樂。法食資持禪悦生樂。盡業縛之麁重何
得生於懈倦焉。懈懶・倦疲也。有作惓無所

經 日月燈明無餘涅槃 賛曰。上來合是示
相同今。此即第二唱滅異即。佛之入滅不
同二乘。示現同之言入無餘。所應化了
故尋唱滅 沙門息義以得法故。暫爾寧
息。亦息惡也。正言室羅磨拏。或室摩那拏。
此云功勞。謂修道有多功勞也 婆羅門
淨行義
經 時有菩薩即授其記 賛曰。第三當成佛
記。有二。一標二記。此初也。含持衆善故名
徳藏
經 告諸比丘三佛陀 賛曰。此授記也。多
陀如義。阿伽度來義。阿羅訶應義。三正義。藐
等義。又三正義。佛陀覺義。即是如來應正等
覺。十號之中初三號也。増一阿含云。佛告
比丘。諸佛出世必爲五事。一轉法輪。二度
父母。三無信之人立於信地。四未發菩薩
意令發菩薩意。五授當佛記。此中亦爾。其
佛三號多分依斷・恩・智三徳如次以明。故
不説餘
經 佛授記已入無餘涅槃 賛曰。第四現
入涅槃。何故入滅。要於中夜。於生死夜
證寂靜故。如涅槃經
經 佛滅度後爲人演説 賛曰。上來合是
受用大因。佛在宣揚。自下四因滅後行化。
即分爲四此即攝取諸佛轉法輪因。論云法
輪不斷故
經 日月燈明佛八子三菩提 賛曰。第三善
堅實如來法輪因也。論云佛滅度後無量時
説。故教化之令其堅固。即入八地。堅固乃
是不退義故。不爾如何今已成佛。或入初
地得不壞信名堅固故
經 是諸王子皆成佛道 賛曰。第四能進入
因。論云彼諸王子得大菩提故。供養者修
財・法行。諸佛者所遇良縁。要遇良縁深修
妙行方成佛故
經 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 賛曰。第五憶
念因論云爲他説法利益他故。文分爲二。
一八子成佛。二八百弟子成佛。此初也。理
應此文屬前能進入因。但以別明成佛者
名故合入此
經 八百弟子故號求名 賛曰。下八百弟
子成佛有二。一染因。二淨因。此初也。内妙
業不純。外多貪聲譽。故號求名。論云汝號
求名示現知過去事故。不爾便成指斥他

經 是人亦以尊重讃歎 賛曰。此明淨因。
福・慧雙植得遇良縁。三業修習財・法供養・
身恭敬・意尊重・語讃歎。論云種諸善根。復
示現得彼法具足故
經 彌勒當知汝身是也 賛曰。上委陳同
事答下明古今相即答。自身所&T051985;事因也。
論云以文殊自身受勝妙樂故。此中有二。
一即人。二即法此初也
經 今見此瑞佛所護念 賛曰。此即法總
結答也
經 爾時文殊師利令入佛智慧 賛曰。下
有四十三頌。頌前指陳別事古今相即。不
頌初二因。後有二頌不入答中。第三語
衆勸知。非頌前義。由此還分爲二。初四
十頌頌指陳別事。後三頌頌古今相即。長
行指陳別事有七因。分三。今不頌次復有
佛等勝妙因。故頌六因。但分爲二。初二頌
頌讃揚希有。後三十八頌頌委陳同事讃
揚希有中此亦有四。初二句頌時。次二句
頌名。次一句頌法。後三句頌生利益
經 佛未出家時亦隨修梵行 賛曰。下三十
八頌委陳同事中五因分二。初二十九頌頌
受用大因佛在宣揚。後九頌頌餘四因滅後
行化。初中分四。初二十頌半頌示相同今。
次四頌頌唱滅異即。次二頌半頌當成佛
記。後二頌頌現入涅槃。初二十半示相同
今。中有六初一衆成。次一時成。次二頌半
威儀成。次十頌半説因成。次一頌半欲聞
成。後四頌答成。此初也。上二句頌在俗。後
二句頌出家
經 時佛説大乘而爲廣分別 賛曰。第二時

經 佛説此經已經名無量義 賛曰。下第三
有二頌半威儀成中有二。一頌入定。一頌
半器及有情世間。此初也
經 天雨曼陀羅即時大震動 賛曰。器及衆
生世間也。此中合有五。入定・雨華・作樂・
供養・地動・與長行前後有無廣略不同。一
切諸佛土即時大震動者。亦唯日月燈明佛
國震動。非十方界。前云而此世界六振動
故。今此燈明佛國一切皆動。化身報身下位
非一可言諸佛
經 佛放眉間光萬八千佛土 賛曰。下十頌
半説因成。有三。二句放光。二句照境。九頌
半如今所見是諸佛土。此初二也
經 示一切衆生生死業報處 賛曰。下九頌
半如今所見中有五。初半頌六趣衆生。三頌
見佛。一頌聞法。一頌見四衆。四頌見菩薩。
不頌入滅起塔。此初也。處謂所趣報。是業
因所歸處故。或處謂道理。善因感善果惡因
感惡果。有是理故。或處謂處所。受善惡果
之處所也
經 有見諸佛土斯由佛光照 賛曰。下三頌
見佛。分三。一見淨土。一見供養。一正見
佛。此初也。釋迦光照皆如金色。日月燈明
琉璃頗梨色者。欲顯大乘純一可重故唯金
色。衆徳圓備故種種色。互影彰故。梵云吠琉
璃略云琉璃。有種種色。頗胝迦云水精亦
云水玉。或云白珠。訛云頗梨。梨力私反。智
度論云出山石窟中。過千年氷化爲頗梨。
西方暑熱土地無氷。何物化焉。此但石類。處
處皆有
經 及見諸天人端嚴甚微妙 賛曰。此二頌
中初見八部供養。後見佛也
經 如淨琉璃中敷演深法義 賛曰。此聞法
也。佛放光自映。或衆映佛。此方遙見如琉
璃中現金像説法也
經 一一諸佛土悉見彼大衆 賛曰。此見
四衆
經 或有諸比丘説法求佛道 賛曰。此四頌
見菩薩。種種因縁・信解・相貌。行菩薩道唯
頌信解。亂修行故。一頌勤・戒。欲顯在家・出
家並得行菩薩行。故言比丘。或稱菩薩。精
進遍策。戒是學本。故初擧之。一頌施・忍。言
等者施・忍。非一類有多故。一頌禪定。一頌
智慧
經 爾時四部衆是事何因縁 賛曰。下一頌
半頌第五欲聞成也。長行云二十億菩薩樂
欲聞法。此言四部互相顯故。前據發心此
未發故
經 天人所奉尊唯汝能證知 賛曰。下四頌
第六答成。長行有四。此文有二。初二頌因
説此經。後二頌時節短長。略無傳燈眷屬
大衆安樂。此初也。適近也始也。纔從定起能
引衆生至菩提位。出世智慧照達眞俗名
世間眼
經 世尊既讃歎悉皆能受持 賛曰。時節短
長也
經 佛説是法華當入於涅槃 賛曰。上頌
示相同今。下四頌頌第二唱滅異即。分
三。二頌唱滅。一頌誡勸所化。一頌大衆悲
惱。此初也。化縁既終便唱今滅
經 汝一心精進億劫時一遇 賛曰。此誡
勸所化。精進爲出世之根。放逸爲生死之
本。理須修斷。況乎諸佛億劫方遇。今既得
遇。而不修斷者哉。故經云諸佛出現樂・演
説正法樂・僧衆和合樂。同修勇進樂
經 世尊諸子等佛滅一何速 賛曰。大衆悲
惱也。世間空虚。衆生福盡。故生悲惱
經 聖主法之王汝等勿憂怖 賛曰。下二頌
半第三當成佛記。有二。一頌勸勿生憂。有
當來佛可依投故。示同入滅實常樂故。後
一頌半正明授記。此初也
經 是徳藏菩薩亦度無量衆 賛曰。此授記

經 佛此夜滅度以求無上道 賛曰。第四二
頌現入涅槃中。初一頌現入涅槃。後一頌
見失良醫。精勤慕道
經 經是妙光法師廣宣法華經 賛曰。上二
十九頌頌受用大因佛在宣揚。下有九頌
頌餘四因滅後行化。分四。初一頌攝取
諸佛轉法輪因。次一頌善堅實如來法輪
因。次一頌能進入因。後六頌憶念因。此初

經 是諸八王子當見無數佛 賛曰。此第二
善堅實如來法輪因。若依小乘於三無數
劫。逆次逢勝觀・燃燈・寶髻佛。初釋迦牟尼
初劫初逢釋迦牟尼佛。更逢七萬五千佛。第
二劫初逢寶髻佛。更逢七萬六千佛。第三劫
初逢燃燈佛。更逢七萬七千佛。第三劫滿百
劫修相好業。初逢勝觀佛。即毘婆尸。由翹
足讃歎底沙超於九劫。所以經中。往往言
過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若依大乘。第四
依菩薩供養八恒河沙諸佛。始今解涅槃十
六分義。古來配在第十地中。今亦未定。只
言八恒河沙。何必即是第十地也。眞諦釋言。
初劫遇五恒。第二劫逢六恒。第三劫逢七
恒河沙佛。所以今言得入八地。仍言當見
無數諸佛
經 供養諸佛已轉次而授記 賛曰。此第三
能進入因。後得作佛故
經 最後天中天度脱無量衆 賛曰。此第四。
後有六頌憶念因。分二。初一頌憶八子。後
五頌憶八百弟子。此初也
經 是妙光法師號之爲求名 賛曰。下五頌
憶八百弟子。分二。初二頌半憶染因。後二
頌半憶淨因。此初也。寶族姓以爲貴・愛利
譽以爲先。所習多廢故號求名。具六失
故。如文可知。懈音古隘反。懶也倦也。怠音
徒亥反。亦懈也疲也。或作駘亦疲也。慢也墮
也。第二貪著已得利名。第三更求未得名
利。族云類也。周禮四閭爲族。鄭玄百家

經 亦行衆善業其數無有量 賛曰。頌淨
因。有二。初五句憶淨五因。後五句憶淨二

經 彼佛滅度後今則我身是 賛曰。上四十
頌頌指陳別事。下三頌頌古今相即。有三。
初一頌即人。次一頌即法。後一頌結成。此
初也
經 我見燈明佛欲説法華經 賛曰。此即

經 今相如本瑞助發實相義 賛曰。此結
成也。放光警覺有縁皆集。衆見此已深生
渇仰。起此神變表法非虚。顯證深密。故
名放光助實相義
經 諸人今當知充足求佛道 賛曰。上四
十三頌頌長行。下之二頌大文第三語衆勸
知陳佛今説。有二。初一頌明佛説法雨道
芽生令進善也。後一頌明佛説法令求道
者疑惑皆除斷滅衆惡。此初也
經 諸求三乘人令盡無有餘 賛曰。此斷疑
也。此後二頌雨大法雨。説大法也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二
  保安三年四月四日書了法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十月廿二日移點了興福寺圓如房本
法隆寺僧覺印爲令法久住爲之以左點可
爲指南云云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三
 沙門基撰 
  方便品
略開三門一來意。二釋名。三出體。來意有
三。一者依八品爲正宗中。蓮華有出水開
敷之二徳。妙法具果秀行竦之兩能。又經下
言今此經中唯説一乘故以破二。會二歸
於一乘爲法華之正主。故三周説逗彼三
根。此品初説一乘爲利鶖子。鶖子上根最
初於譬喩品中領解 佛爲述成授記。乃至
天子説偈竟。是第一周。譬喩品中舍利弗
請。我今無復疑悔下。佛説譬喩利彼中根。
中根四人。信解佛説藥草喩品爲重述成。
便爲授記。是第二周。化城喩品説往結縁
化城不實。利彼下根。滿慈子領・佛印述訖・
便授五百及學無學記是第三周。自下更無
説一乘處故。但一乘是法華體。今既衆集
縁和警之已畢。機器符會正可陳宗。且法
説一乘利上根性。故序品後方便品來。二
者依十九品爲正宗中。方便品下初十二品
明一乘境。安樂・涌出明一乘行。如來壽量
至常不輕合此五品明一乘果。説境令
知乘之權實。勸應捨權而取於實。聲聞悟
此遂便得記。於中分三。初之八品正明權
實。三根得記。次之三品歎人美法勸募持
行。後持一品禀命捨權持行實法。科初八
品與前無別。故序品後方便品來。三者論
云自此已下示現所説因果相。此意從前序
品之後。明經宗旨所説因果體相相状。此有
三釋。一云所説諸佛智慧爲果。能詮智慧
教門名因。如門爲入室之所由。故教爲顯
理之處。蓮華但説二義因・果。故即智・詮。
二云三請已後明一大事。開・示・悟・入。前三
爲果後一爲因。正是一乘之宗旨。初揚智・
門之意。欲發鶖子等疑令其固請説一
乘故。蓮華二義雖解無量義經。果秀因開。
此亦未爽通理。由此即以開示悟入爲
果及因。三云初智及門。門因智果。開示悟
入三果・入因。教・理・行・果倶法華故。令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