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賛 (No. 1723_ 窺基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女人説一句法。後無憂王巡塔布施。知其
少欲但施一錢。塔踴置地猶尚不受方知
少欲。如付法藏傳説此因縁 梵云摩訶
倶瑟恥羅。此云大膝膝蓋故。倶絺羅訛也。
此舍利弗舅氏。因共佛論悟解得果。如律
中説
經 難陀羅睺羅 賛曰。梵云難陀此翻爲
喜。根本乃是牧牛之人。因問佛。牧牛十一
事。知佛具一切智。獲阿羅漢。甚極聰明音
聲絶妙 梵云孫達羅難陀此云艶喜。孫陀
羅訛也。艶是妻號。色美端嚴無比名艶。喜
是自名。簡前牧牛難陀故言艶喜。艶之喜
故。是佛親弟。身長一丈五尺二寸。佛到本
城二日度之。大勝生主之所生也 梵云
補剌孥梅呾利曳尼弗呾羅。此云滿慈子。云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訛也。滿是其名。慈是
母姓。母性其慈。今取母姓。此滿尊者是
慈女之子。或滿及慈倶是母號名滿慈子
梵云蘇補底此云善現。舊云須菩提翻爲
善吉非也 梵云阿難陀此云慶喜。但言
阿難翻爲歡喜亦訛也。世尊成道内外
慶。當喜時生故名慶喜 梵云羅怙羅此
云執日。舊言羅睺羅翻爲障蔽非也 此
中九人。摩訶迦葉・舍利弗・大目乾連・摩訶迦
旃延・阿&T072933;樓馱・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
阿難・羅睺羅。如説無垢稱經聲聞品疏第三
四卷廣説所由。恐繁不述
經 如是大阿羅漢等 賛曰。結名高也。論
云諸王・王子・大臣・人民・帝釋・梵天王等。皆
識知故。又復聲聞・菩薩・佛等是勝智者皆善
知故。名衆所知識。初解貴賤大衆所知。後
解大小聖衆所識。無垢稱云皆爲一切衆望
所識。含此兩義。擧二十一例取餘人。故名
爲等。皆名大者論自解云。心得自在到彼
岸故。所言等者以阿羅漢等非阿羅漢。
由阿難陀是初果故
經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賛曰。二無名大徳
衆也。戒・定・慧三正爲學體。進趣修習名爲
有學。進趣圓滿止息修習名爲無學。唯無
漏法爲體
經 摩訶波闍波提六千人倶 賛曰。三尊重
諸尼衆也。梵云摩訶鉢剌闍伏底。此云大
勝生主。佛母有三此爲小母。大術生佛七
日命終。此尼養佛。大術姊妹之類故號爲
姨母。大勝生主本梵王名。一切衆生皆彼子。
故從彼乞得因以爲名。又一切佛弟子名爲
大生。三乘聖衆名爲勝生。由養佛故爲大
勝生。大勝生之主名大勝生主。雖從彼乞
得亦以義爲名。舊云波闍波提名大愛道。
皆訛略也。度此因縁如律中説
經 羅睺羅母亦與眷屬倶 賛曰。四内眷諸
尼衆也。梵云耶戍達羅。此云持譽耶輸陀
羅訛也。形容美麗近遠聞知。生育羅睺天
人讃詠。故名持譽。譽美稱也。相傳釋云。是
乾闥婆女。彼生兒爲樂神。生女爲玉女也。
若稱玉女何得有子。又佛出家後持譽父
母欲得將還。明非玉女。未曾有經・須達拏
經・瑞應經皆云羅睺是瞿姨之子。佛有三
夫人。一瞿姨。二耶輸。三鹿野。各有二萬婇
女。瞿姨無子是玉女。彼經從長母爲名。亦
無過失。又經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優婆
摩耶。三羅睺。故涅槃云善星比丘菩薩在
家之子上二尼衆各得出家。道行久成希
聞妙法。有縁皆至眷屬倶來
法華經玄賛卷第一

  保安三年二月八日丁酉書始同廿八日本
末合二卷書了法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十月十五日移點已了以興福寺圓如
房本爲之法隆寺僧覺印以左點爲正
長承三年甲寅四月十五日壬午同寺僧良勝
一遍奉□已了教授之師覺印了



妙法蓮華經玄賛卷第二
 沙門基撰 
經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賛曰。第五聖徳難
思衆。文有三。一標類擧數。二歎徳。三列
名。此初也。梵云菩提薩埵摩訶薩埵。略云
菩薩摩訶薩。菩薩修行略有二門。一自利
大智爲首。二利他大悲爲先。菩提覺義智所
求果。薩埵有情義悲所度生。依弘誓語故
名菩薩。以二爲境名爲菩薩。有財釋也。
又覺是所求果。有情是自身。求三菩提之
有情者。故名菩薩。或菩提是所求果。薩埵
者勇猛義。不憚處・時求大菩提有志有
能。故名菩薩。二皆依主。又菩提即般若。薩
埵謂方便。如是二法能利能樂一切有情。
故名菩薩。亦菩提亦薩埵。或及初解皆持
業釋。摩訶大也。薩埵如前。今此菩薩位居
八地已上。爲簡前小及二乘位故言摩訶
薩。無著般若論云。諸菩薩有七種大故。此
大衆生名摩訶薩埵。如菩薩地説。下大乘章
中別當具列
經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賛
曰。自下第二歎徳。有十三句。論以二門釋。
一上支下支門。二攝取事門。支者分義。上
支分謂總相。下支分謂別相。故論云應知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總相。餘是
別相。此總相也。無上正覺體即佛果所有五
法。謂淨法界。及四智心品。無著金剛般若論
説。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顯示菩提・及菩
提道。阿耨多羅此顯菩提自相。解脱相故。
三藐三菩提顯示菩提者人平等相。以菩提
法故。得知是佛。大智度論説。智・及智處倶
説名般若。菩薩地説菩提・菩提斷皆名菩
提。故阿云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
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覺。即是無上正等正
覺。此有四覺。一無上覺是總也。即顯菩提・
清淨法界。二正覺簡外道邪覺故。三等覺
簡二乘但了生空偏覺故。四又正覺簡菩
薩。菩薩因覺未滿果位非正覺故。此顯菩
提道即四智品。下一覺字貫通上四。由具
下三一切莫過。超遍等喩。眞理所覺名無
上覺。然諸經論多説眞理名無上菩提體。
以根本故。今此雙取佛果理・智倶名無上
菩提。於此二果倶不退轉。云何不退轉。由
具下十因不退轉。故於佛果能不退轉。決
定當證念念進修名不退轉。退者失也轉者
動也。八地以上任運進修於大菩提。修習不
退無煩惱故。亦復不爲一切有相功用所
動。名不退轉。由此八地名不動地。相用煩
惱不能動故 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十信
第六名不退心。自後不退生邪見故。二位
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位。自後不退入二
乘故。三證不退。初地以上即名不退。所證
得法不退失故。四行不退。八地已上名不
退地。爲・無爲法皆能修故。今此菩薩皆八地
已上故。言於無上正等覺不退轉。定當證
故。故不退者非即不轉 又不退有二。一
已得不退。初地即得。二未得不退。八地方
得。無上正覺是未得法故。八地以上能不退
轉。情祈正覺心進不動。法駛流中任運轉
故。名不退轉。此不退者即是不轉
經 皆得陀羅尼轉不退轉法輪 賛曰。下別
支分。有十二句。以十種示現。分二。初九
自利。後一利他。初九又二。初八有爲徳。後一
無爲徳。初中又二。初五福慧。後三悲智。初五
又二。初三内行。後二善縁。初中有三。初一
熏修自利。次一利他。後一利法。善縁二中。
初一遇縁修行。後一讃美除疑。三悲智中
初一慈悲。後二智慧。此中有三。一住聞法
不退轉。謂皆得陀羅尼。陀羅尼者此云總
持。總持有二。一攝二散。攝者持也。此即聞
持。聞於文・義任持不忘。即所聞之能持名
之爲攝。聞即總持。體念・慧也。十地經云。八
地以上菩薩於一切法能堪・能思・能持。彼
論解云。堪謂聞慧。思謂思慧。持謂修慧。於
一修慧分三用故。散者施也。此有四種。一
法・二義・三能得菩薩忍・四明呪。施與衆生
故。此中二種初是能持即聞持是。後是所
持餘四種是。復分爲二。一自利聞持等也。
二他利法義等四。因・果別故。二樂説不退
轉。謂樂説辨才。辨才即是四辨・七辨而樂
説故。四辨者即四無礙解。一法無礙解。二
義無礙解。此二如次即是解教・理無滯智。
三詞無礙解即解諸方言音無滯智。四辨説
無礙解即説法等七辨無滯智。七辨者。一捷
辨。須言即言無謇吃故。二迅辨。懸河湕泠
不遲訥故。三應辨。應時應機不増減故。
四無疎謬辨。凡説契經不邪錯故。五無
斷盡辨。相續連環終無竭故。六凡所演説
豐義味辨。一一句言多事理故。七一切世
間最上妙辨。具甚深如雷清徹遠聞等五種
聲故。四無礙解至方便品釋。多以後得智
及正體智爲體。外縁起故。三説不退轉。謂
轉不退轉法輪。法輪是所説常説此不退轉
法故。謂轉如前四位二種不退轉法名轉
不退轉法輪。又彌勒所問經云。説自分功
徳名轉不退法輪。説外分功徳名轉不轉
法輪。又説智名不退。説福名不轉。又説
般若名不退。説方便名不轉。又説有爲
事名不退。説無爲理名不轉。此法如輪
故名法輪。輪有三義。一圓滿義八正道等。
轂・輞・輻等皆圓滿故。二不定義佛從見道
轉生修道。從修道後生無學道。自得此已
復爲他説。安置聖道於他身中。如是展轉
他得聖已。復爲他説。喩輪不定故名爲輪。
三摧壞義蟷蜋拒轍輪能摧之。聖道在心能
摧煩惱。能摧未伏能鎭已伏。如王輪寶故
喩如輪 法輪有五。一輪自性。擇法覺支
正見等是。二法輪因。能生聖道教・聞・思等。
三輪眷屬。聖道助伴五蘊諸法。四法輪境。
聖道所縁四諦等理。五法輪果。因道所證
菩提・涅槃。轉者説也。法既名輪説亦稱轉。
今隨所應説八地後行不退位此五法輪故
名爲轉 又此五體即是四法。教・理・行・果
皆名法輪。轉者動也顯也運也起也。動宣
言教顯揚妙理。運聖道於聲前起眞智於
言後。圓摧障惱名轉法輪。下方便品當具
顯示
經 供養無量之所稱歎 賛曰。此有三句。初
之二句合爲第四依止善知識不退轉。供養
無量日千諸佛於諸佛所殖衆徳本。論名
殖衆善根。以己身心業依色身攝取故。菩
薩修行莫過身・心。今擧殊勝色身之業供
養諸佛。深植徳本攝取己之身心一切所有
善業供養有十。菩薩地説。一現前供養。於
對現前佛設利羅及制多等一切三寶親面
供養。二不現前供養。於餘佛制多等作佛
等想修不現前供養。三現前不現前供養。現
對前時復作是念。一佛制多等法性即三世
十方諸佛制多等法性。故我今者現前供養
一佛制多等。即是供養三世十方佛制多等。
修現前不現前供養。四於如是所唯自供
養。五若起悲心以隨力物施貧苦等。願
彼安樂令他供養。六倶供養。自既作時復勸
教他作此供養。七財敬供養。以華香等敬
問禮拜。乃至以珍寶等修財敬供養。八廣
大供養。即以財敬長時多妙。乃至淨念迴
向菩提。自力集財從他求得。發願想化爲
百千身。恭敬禮拜。一一化身出百千手持
散華香。出百千聲歌讃功徳。復出百千妙
莊嚴具而爲供養。於瞻部洲乃至十方。所
有供養普生隨喜。雖少用功而興無邊廣
大供養。九無染供養。不以輕慢・矯詐・放逸・
不淨等物。修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若有
須臾修四無量。乃至少時信忍離言眞如法
性。起無分別住無相心。即爲守護菩薩淨
戒。乃至修行四攝事等。修正行供養。應念
此爲最上最妙。過前供養百千萬倍不可
比喩。修供養時應念。如來是大福田具大
恩徳。有情中尊難遇獨出衆義依止。如佛既
爾於法・僧亦然。如幽賛上卷説。殖種也積
也立也。衆通平・去二音。五斷一切疑不退
轉。常爲諸佛之所稱歎。爲者使也被也。由
諸菩薩八地已上位。至斷於理・事疑盡。煩
惱・所知二疑倶盡。故第八地名決定地。乃
被諸佛常所稱歎。或由佛歎能斷衆疑。衆
疑菩薩住於何位。及所得證。今顯上位及
所得證故除衆疑
經 以慈修身到於彼岸 賛曰。此中四句
六爲何等事説彼彼法。入彼彼事不退轉。
謂以慈修身。論云以大慈悲而修身心。
此釋所由。諸菩薩爲何等事。外爲他説
法。内入證諸法。以大慈悲熏修身心。拔
苦與樂故。顯行二利但爲慈・悲不由餘
事。慈悲各有三如下當説。七入一切智如
實境界不退轉。謂善入佛慧。此言顛倒。應
云入如實境界之一切智不退轉。即入觀
照智。與下第九別。若依論文便無異也。八
依我空・法空不退轉。通達大智達二我
無智也。九入如實境界不退轉。到於彼岸
窮實性故
經 名稱普聞百千衆生 賛曰。此有二句。
合爲一句 十應作所作住持不退轉。名
稱普聞無量世界。故能住持佛法令法不
滅。衆生聞名信向修學。能度無數百千衆
生。故名應作所作。菩薩所應作謂利衆生
故。上來上支下支門下。明攝取事門。論有
二釋。論攝取事門者。攝取諸功徳事。初番釋
云。示現諸菩薩住何等清淨地中。因何等
方便。何等境界中作所應作故。此爲總標。
論下牒釋十三句中。應分爲三。於無上正
等正覺不退轉一句。是住何等清淨地中。
次有十句是因何等方便。後之二句是何
等境界中所作應作故。論牒釋中唯解初二
句標不釋第三句何等境界中作所應作。地
清淨者八地以上三地。無相行寂靜清淨故。
此中以無相理名無上正等正覺故。後三
地皆於無相行任運寂靜離障清淨名不退
轉。非諸垢染有相等之所退轉故。第二句
因何等方便者。有四種。一攝取妙法方便。
任持妙法以樂説力爲人説故。此攝三句。
任持妙法者皆得陀羅尼。由得聞持任持
妙法令不捨離。住在自心持之不忘故名
任持。以樂説力者樂説辨才故。爲人説者
轉不退轉法輪。爲人説此不退輪故。二攝
取善知識方便。以依善知識作所應作
故。此攝三句。以依善知識者。供養無量
百千諸佛。作所應作者。於諸佛所植衆徳
本。徳本即善根。是所應作故。由此常爲諸
佛之所稱歎。三攝取衆生方便。以不捨
衆生故。此攝一句。以慈修身。由以大慈
悲熏習身心故。能不捨一切衆生。常能救
度。四攝取智方便。以教化衆生令入彼
智故。此攝三句。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
於彼岸。由自有三智能令衆生攝取三智
故。自成三智者是諸衆生攝取三智之因。
初智知如實智。自利智也。次智是知事智。
利他智也。後智是眞理智。智實性也。論中
唯解此初標二句不釋何等境界中作所
應作。此攝二句。名稱普聞無量世界 是
何等境界。能度無數百千衆生是所應作。
由菩薩具三智等故。名聞遠振十方世界。
能於此無量世界境界中。度百千衆生作
所應作。度衆生者是諸菩薩之所應作故。
此初番訖第二復次云。復有攝取事門。示
現諸地攝取勝功徳。不同二乘功徳。故此
二句爲總標。下自別釋二句者。一示現諸
地。二攝取勝功徳。不同二乘功徳。故十三
句中初四句是示現諸地。後九句是攝取勝
功徳。初四句示現諸地者。皆於無上菩提不
退轉一句是。第八地故。次二句是第九地。次
一句是第十地。故論下釋示現諸地云。八地
無功用智不同下上故。不同下者下功用
行不能動故。不同上者上無相行不能動
故。自然而行故。上者勝行無相行也。下者
劣行功用行也。唯識釋不動地云相用煩
惱不能動故。此論解不退轉。謂功用不動。
無相行不動。任運進修。空・有雙證。不爲二
動名不退轉。於九地中得勝進陀羅尼門。
具足四無礙解自在故。九地得聞持等滿
名爲勝進。具足七辨等爲他説法。前第三
地雖得聞持猶未圓滿。今説滿位。於第十
地轉不退轉法輪。得受佛位如轉輪王子。
以八九十地同示現諸地故。論自結云。下
之九句名攝取功徳。上之三地皆同得之。
釋第二攝取勝功徳者。示現依何處。依
何心。依何智。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
辨故。此有五句。論爲初標。下自別釋依何
處攝三句。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
植衆徳本。常爲諸佛之所稱歎。論云依善知
識處所故。依何心者攝一句。以慈修身。論
云我依度衆生心教化。畢竟利益一切衆
生故。諸菩薩所作皆云我以度衆生爲心
故。言我依衆生心。由畢竟能利益一切諸
衆生故。依何智者攝三句。善入佛慧・通達
大智。到於彼岸。論云依三種智。一授記密
智。爲衆生説深密義智。記者記別解釋之
義。即佛慧也。二諸通智。以大神通利益衆
生智。即通達大智。三眞實智。證眞如智。即
到於彼岸。彼岸即眞理故。能到者智證之義。
依何等境界行者。名稱普聞。無量世界一句
也。諸世界有二。一器二有情。皆是菩薩修行
所行之境界。依何等能辦者。能度無數百千
衆生。菩薩以三智於彼界中能辦何等事。
謂能度衆生。隨合別配後之二句。論乃解
云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辦者。即三種
智攝應知者。文意謂以三智於世界境中
能辦利益衆生事用故。言三種智攝。此翻
意略不能具顯。其意必爾
經 其名曰得大勢菩薩 賛曰。下列名爲
二。初列後結。合有十八菩薩。皆以願行
爲名。分爲七對。此中初三拔苦與樂對
曼殊室利云妙吉祥。與衆生樂。是北方常
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聞名能滅四重
等罪。又云過去爲龍種上智尊王佛。當來
亦言成佛。華嚴經説在此清涼五臺山。與
一萬菩薩倶 阿縛盧枳帝濕伐邏耶云觀
自在。觀三業歸依而拔衆生苦。略云觀
音。觀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滅度後次當作
佛。名普光功徳山王佛。此佛滅已。大勢至
菩薩次當作佛。名善住功徳寶王佛 得
大勢者。所至之處世界振動有大威勢。衆生
遇者自然苦息。獲大勝樂有前二能
經 常精進菩薩 賛曰。此二自利他對。自
行常勤他利不倦
經 寶掌菩薩 賛曰。此三濟貧救對。寶掌
濟貧苦衆生。手中出寶 藥王爲大藥樹
救治王諸疾 勇施一人通能二事。勇出
財・藥。財・藥倶攝
經 寶月菩薩 賛曰。此三導明破闇對。寶
月能導智明如月可重 月光破諸癡暗
猶如月光 滿月能爲二事
經 大力菩薩 賛曰。此二神通小大對。由
作神通警策有縁皆令發意。能動百千
世界名大力 能動無數世界名無量

經 越三界菩薩 賛曰。此二離染進善對。
越三二界離染也。越者離度義颰陀婆羅
云賢護。護守善法令不失故
經 彌勒菩薩 賛曰。此三世間出世間對。
彌勒姓慈拔離生死世間 寶積・導師引至
彼岸出世。寶積引至菩提。菩提法寶積而與
之 導師爲大導師引至涅槃圓寂。故此
三別合成七對
經 如是等八萬人倶 賛曰。此結也。肇公
云。此皆菩薩無生身。無生身者無處不生故
言無生。無生故塞三界門。無處不生故。垂
形六道
經 爾時釋提桓因二萬天子倶 賛曰。上
明内護五衆。下明外護十衆。於中人非人
爲二。非人中天非天爲二。天中欲色界爲
二。欲界有三。一帝釋。二四王。三自在。此初
也。或地居・空居爲二。地居中帝釋・四王爲
二。此初也 梵云釋迦提婆因達羅。釋迦姓
也此翻爲能。提婆天也。因達羅帝也。正云
能天帝。釋提桓因云天帝釋倶訛倒也。此
在妙高山頂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過去字
憍尸迦。此云繭兒。名阿摩掲陀此云無毒
害。即摩掲陀國過去帝釋修因之處用爲國
名。彼國古名致甘露處。即劫初帝釋與阿修
羅戰以山爲&T032652;&T032652;乳海。得甘露致於此
地。因以爲名焉。帝釋往昔有三十二人以
爲同伴。有善法夫人・圓生夫人・歡喜夫人・
設支夫人同修勝業。故生天中。有善法堂・
圓生樹・歡喜園・阿修羅女・設支夫人。此等因
縁如宗輪疏
經 復有名月天子萬天子倶 賛曰。此四王
衆。三光乃是四王天攝。更無別天。有經觀
音名寶意作日天子。即此寶光 大勢至
名寶吉祥作月天子。即此名月 虚空藏
名寶光作星天子。此名普香。日宮火精作。
徑五十一踰繕那。月宮水精作。徑五十踰
繕那。星亦水精作。極大者十八乃至小者
四倶盧舍。一倶盧舍三里餘。此並空中旋繞
四洲 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南方増長・西方
醜目。北方多聞。居妙高之半腹第四層級。亦
住七金山之頂。三光四天高下去地四萬踰
繕那壽量形相如餘處説
經 自在天子三萬天子倶 賛曰。下空居天
夜摩天・覩史多天名自在天子。得異熟
果隨意所念勝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樹而
得今隨欲得。名爲自在。樂變化天・他化自
在天名天自在天子。不樂異熟果樂自樂
他變爲樂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又解他
化天主名自在天。第四禪主名大自在天。又
自在天是帝釋臣。大自在天是帝釋之師。若
後二解無四空居欲界天也
經 娑婆世界主二萬天子倶 賛曰。此色界
天。梵云索訶此云堪忍。諸菩薩等行利樂
時多諸怨嫉衆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受
故。因以爲名。娑婆者訛也。初禪大小等於
欲界一四天下。一千初禪始等二禪。二禪爲
火災頂。一千二禪始等三禪。三禪爲水災
頂。一千三禪始等四禪四禪爲風災頂。乃
是三千大千世界。號爲娑婆世界也。故娑婆
界主大梵王。即第四禪主 梵摩云寂靜・清
淨・淨潔皆得。亦云梵潔也。今唯言梵但略
云爾 尸棄者火災頂即初禪主・火災尖頂
故。光明者二禪主小光・無量光・極光淨天主
故。等表三禪主也。然大般若五百七十云。
堪忍界主持髻梵王故。尸棄者頂髻也。即
持髻梵王是堪忍界主。梵王之別名。光明是
餘禪主
經 有八龍王眷屬倶 賛曰。下明非天衆
有五。初龍衆也。第一名喜。次名賢喜。此二
兄弟。善應人心風不鳴條雨不破塊。初能
令人喜。後性賢令喜。故以爲名 娑伽羅
者即醎海之龍 和修吉者此云九頭。繞妙
高。食細龍之類也 徳叉迦者此云多舌。
舌有多故。或由嗜語故名多舌 阿那婆
達多者此云無熱惱。無熱惱池之龍。離三
熱惱故。一非火沙所爍。二無風吹衣露
形。三無妙翅鳥所食。無此三種所生火惱
名無熱惱。華嚴經云。大地菩薩爲此池龍。
興大悲雲蔭覆一切衆生。離苦法門而得
自在。於鱗甲中流出諸水日夜無竭。濟瞻
部洲諸有情類 摩那斯者此云慈心。華嚴
經云。將降雨時先雲七日待衆事了。然後始
雨。故名慈心 優鉢羅者此云紅蓮華居
池爲名
經 有四緊那羅眷屬倶 賛曰。梵云緊捺
洛此云歌神。緊那羅訛也。初歌四諦。次歌
縁起。次歌六度。後歌一乘。或初三種歌三
乘之教行。後一歌一乘之理果。故名持法。
或歌一乘教・理・行・果如次配之。隨佛所
説一會之法所宜歌故。如世樂音歌君徳

經 有四乾闥婆王眷屬倶 賛曰。樂音五孝
反。梵云末奴是若颯縛羅。此云可意音。亦
名如意音。樂者令人愛樂也。正法華云。一
名柔軟天子。二名和音天子也。梵云健闥
縛此云尋香行。即作樂神。乾闥婆訛也。西
域由此呼散樂爲健闥縛。專尋香氣作樂
乞求故。樂中有二類。一非絲竹也。鼓磬之
類。二是絲竹。簫箏之輩。非絲竹之下者名
樂。上者名樂音。絲竹之下者名美。上者名
美音。或此同前歌神音曲。如次同彼
經 有四阿修羅王眷屬倶 賛曰。梵云阿
素洛。此云非天。索洛者天之異名。阿之言
非。以多諂詐無天行故。名曰非天。如人
不仁亦名非人。瑜伽・佛地論説爲天趣攝。
雜心名鬼趣。正法念經是鬼畜趣。伽陀經説
鬼畜天三。有云羅睺阿修羅是師子兒。畜生
所攝。今依大乘瑜伽爲正。此有五類。一極
弱者在人間山地中住。即今西方山中有大
深窟。多是非天之宮。以下四類十地經説。二
妙高山北大海之下二萬一千由旬有羅睺
宮。三次下二萬一千由旬有勇健宮。四次
下二萬一千由旬有華鬘宮。五次下二萬
一千由旬有毘摩質多羅宮。准此已下八萬
四千深於須彌矣。與起世經相違。彼説須
彌東西去山一千由旬外有毘摩質多宮。縱・
廣八萬由旬。七重城等是別聚落。亦復無
失。羅睺此云執日。非天與天鬪時。將四天
王天先與其戰。日月天子放盛光明射非
天之眼。此爲非天箭鋒。以手執日障蔽其
光。故云執日。今爲第四。應知。初列婆稚者。
舊云被縛。非天前軍爲天所縛。正云跋稚
迦。此云團圓。正法華中最勝是。即當勇健。
次執日後與天鬪。時有勇健力。跋陀縛義
此非被縛。佉羅騫馱者佉騫皆去聲。馱平
聲呼。古云廣肩膊形貌更大。次勇健後當
華鬘是。梵云吠摩質呾利此云綺畫。明文
其身。或云寶錦用冠其服。云毘摩質多羅
訛也。此爲最大天帝釋之婦公。舍支之父。
説此因縁如宗輪疏
經 有四迦樓羅王眷屬倶 賛曰。梵云掲
路荼此云妙翅鳥。羽色妙不唯全金故。舊
云迦樓羅翻爲金翅鳥皆訛謬也。増一阿
含説。佛告諸比丘有四生妙翅鳥。謂卵・胎・
濕・化。有四生龍亦卵・胎・濕・化。比丘當知。
若卵生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自投於海。
是時此鳥以翅闢水令兩向分。而取卵生
龍出而食之。設欲取胎生龍等鳥即喪亡。
如是胎生鳥唯食胎・卵二生龍。濕生鳥食
前三生龍。於化生龍。設欲食者鳥即喪亡。
化生鳥能食四生龍。設使龍身。而事佛者。是
妙翅鳥不能食噉。所以者何。如來恒行慈・
悲・喜・捨四等之心。是四等心有大筋力有
大勇猛。不可阻壞。故妙翅鳥不能食之。故
諸比丘當行四等之心。今此次第即四生鳥。
亦云大威徳者。諸龍怖故威徳廣大。大身兩
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大滿腹恒食飽。如
意頷下有珠
經 韋提希子眷屬倶 賛曰。此人王衆。佛
以住此王城説法故獨擧之。梵云吠題呬
弗呾多。古云思惟子。今云吠是勝義。題呬
云身。即東毘提訶之名。彼毘提訶男聲中呼。
此吠題呬女聲中呼。此是山名。亦是彼山
中神名。從彼乞得因以爲名。韋提希訛也。
梵云阿社多設咄路。此云未生怨。阿闍世訛
也。未生以前已結怨故。亦名折指。由造
逆業聞小乘經懺悔已後。猶墮拍毱地獄。
後得獨覺果。涅槃經云闍王不遇耆婆來
月七日當墮地獄。聞大乘經懺悔已後不
墮地獄。又有經云。懺悔已後得柔順忍。以
母標名故言韋提希子阿闍世王。加涅槃
經等具陳其事
經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賛曰。列衆中第二
明其儀軌。尊敬情深各禮佛足方受正法
退坐一面
經 爾時世尊尊重讃歎 賛曰。衆成就中文
段爲二。上來列衆此明佛所威儀。論解衆
成就中有四。上已解三。此爲第四。四衆者。
古云魔・梵・沙門・婆羅門。此説色欲二天之
勝・人中上首。故顗師云。一影響衆在座默
然。二發教衆如鶖子與彌勒三請是。三當
機衆禀教悟解。四結縁衆時未悟解結後
因縁。又有四衆謂聲聞・菩薩・並客・舊二衆。
古人疏有多義。然此後文。又觀四衆比丘・比
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爲四。周迴曰圍。坐匝
稱繞。進財行爲供。有攝資名養。修謹曰
恭。崇仰曰敬。敬甚曰尊。尊深曰重。是理
談美曰讃。觸事諭徳曰歎。論解有四。一
衆圍繞。二前後。三供養恭敬。四尊重讃歎。論
牒經同此經之中少前後義。今准應言。爾時
世尊爲諸四衆前後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讃
歎文方具足。其前後者各見佛對其前爲
之説法。即以面向爲前。所不向爲後。
望一一人皆有前後不以方處爲前後

經 爲諸菩薩佛所護念 賛曰。此即第三如
來欲説法時至成就。略有三義。一依人先
爲菩薩説大乘經。名無量義。後爲聲聞方
説一乘。二依利先以一乘利他教理化根
熟菩薩。後以一乘自利行果方化初根迴心
聲聞。三依法先談法體後談功能。故未説
法華已前先説無量義。名爲時至。大乘經
者此是通句。餘是別句。十二門論六義名大
乘。一出二乘。二佛最大此乘能至。三佛之
所乘。四能滅大苦與大利樂。五觀音等大
士所乘。六能盡諸法源底。攝大乘云亦乘亦
大故名大乘。即萬行是。或乘大性故名大
乘。即眞如是乘運載義。無著金剛般若論説
七種大。名雖少別義與對法第十一同。對
法云即此乘性由與七種大性共相應故名
爲大乘。一境大性以菩薩道縁百千教爲
所縁故彼名法大。二行大性具二利故彼
名心大。三智大性了二無我故彼名信解
大。四精進大性三大阿僧企耶修習百千難
行行故。彼名淨心大。五方便善巧大性。由
具智悲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彼名資糧
大。六證得大性。成就十力四無畏等諸功徳
故。彼名果報大。七業大性窮生死際建立
佛事故名爲大乘。彼名時大。乘體根本即
眞如理。是無相故。與勝鬘同。勝鬘經云。一
乘即大乘。大乘即佛性。佛性即涅槃界。末
通萬行亦乘亦大。七大性體。通有爲故。至
一乘章當具顯示。此爲總句。名無量義等
三句。是所説大乘。經別名。正法華中唯有二
句。論牒經有十七名。正合論文應云。爲諸
菩薩説大乘經。名無量義・最勝經典・大乘
方廣・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諸佛祕法・諸佛徳
藏・諸佛密處・能生諸佛・諸佛道場・諸佛法
輪・堅固舍利・善方便・宣説巧一乘・第一義
處・妙法蓮華・最上法門。論云。一無量義者。
成就字・義故。以此法門説彼甚深妙境界
法故。深妙境界即佛最勝之境界故。能詮
教法説彼義故。教亦無量。由此字教及所
詮義皆名無量。無量義經云。以諸衆生性欲
無量故其所説法亦無量。法無量故義亦無
量。義無量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是無
相。如是無相無相・不相。無相・不相名爲
實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眞實相已。所
發慈悲。明諦不虚。於衆生所眞能拔苦。
苦既拔已復爲説法。令諸衆生受於快樂。
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
者。必得疾成無上菩提。善男子。譬如一種
子能生百千萬。百千萬中一一復生百千萬
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此經典者亦復如
是。從於一法生百千義。百千義中一一復
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無邊之
義。是故此經名無量義。論不唯取所生教
理名爲無量。無量之體即眞智境。體能成
就。成就彼字・義故 二最勝經典。此於三
藏中最勝妙藏故 三大乘方廣。無量大乘
法門。隨大乘衆生根機之法。此經具有住持
成就故 四教菩薩法。爲化根熟菩薩隨
彼法器而能成就。不化二乘等故 五佛所
護念。依佛有此依餘無故 六諸佛祕法。
此法甚深唯佛所知。祕是藏義故 七諸佛
徳藏。諸佛功徳禪定之藏。在此經故 八
諸佛密處。若根未熟非法器故。而不與之
九能生諸佛。聞此法門能成報化身菩
提故 十諸佛道場。此法門能成無上菩提
非餘經故。能顯諸佛法身智故 十一諸
佛法輪。破諸闇故 十二堅固舍利。三佛如
來功徳法身。此經具有而不壞故 十三善
巧方便。依此法門得成佛已。復爲衆生
説天人等五乘之法。成佛智慧巧方便故
十四宣説一乘。顯示如來無上菩提究竟之
體。二乘非究竟故 十五第一義處。此法門
即是如來法身究竟住處故。佛之法身名第
一義。此法身住處名第一義處 十六妙法
蓮華。論有二釋。一出水義以所詮義名華。
二華開義以能詮教名華。即證智甚深・阿
含甚深也 出水有二義。一出水義不可盡。
出離小乘濁泥水故。此談華體。頓悟菩薩
性離泥水。法體性常故不可盡。此談一乘理
性。出二乘故名出水。二復有義。蓮華出泥
水喩諸聲聞入如來大衆中坐。如諸菩薩
坐蓮華上聞説無上智慧・清淨境界證如
來密藏。此意説言。菩薩坐蓮華上聞説
無上智慧・境界。能證如來甚深密藏。聲聞迴
心已去得入大衆中坐。亦如菩薩坐於蓮
華聞説慧・境亦證密藏。前解菩薩頓悟體
出。此解漸悟後時用出。正以教理化諸菩
薩。傍化二乘故作此説。華開義者。衆生於
大乘中起懸崖想。心怯弱故不能生信。開
示如來淨妙法身令生淨信 十七最上法
門。攝成就故。攝成就者攝取無量名句字身・
頻婆羅・阿閦婆等偈故。此爲根本攝餘一
切名句字義故名爲最上。此乃所詮。是餘能
所詮最上法之門。能詮亦是餘能所詮法之
門。由攝一切名句字等故。頻婆羅是小乘
五十二數中第十八數。阿閦婆是第二十數。
此是餘大乘經教偈頌數。此皆能攝故名法
門。即是二十千萬億偈。論云十七句中此是
總句。餘是別句。此經但有三。一無量義體
用勝故。二教菩薩法化根熟故。三佛所護念
依佛有故。三義増勝故偏説之 問 其無量
義經第十六亦名妙法蓮華。今説無量義經
竟入無量義處三昧。從三昧起方説此經。
亦名妙法蓮華。二名何別。答 有五解。一云
蓮華有二時得名。如蓮華未出水時性能
出水故。亦名蓮華。彼經亦爾。説彼智慧之
性能出於水。性能開敷時猶未化二乘趣
一乘故。今者此經正化彼入大乘之位超
出二乘。如蓮華出水已亦名蓮華。彼經正
名無量義。傍名妙法蓮華。正逗菩薩傍令
聲聞聞之信解不愚於法後方化入。此經
正名妙法蓮華。亦得傍名無量義。正化聲
聞入一乘故。時・位有殊體性無二。故將
説此經先入無量義處三昧。二云無量義
經名法華。與此名・體無二。彼時唯教菩薩。
未有二乘趣一乘故。説教理所依眞如妙
理正名無量義。傍名妙法蓮華此時化彼
二乘趣一乘故。説能依行果正名妙法蓮
華。如出水故。傍亦得名無量義也。三云彼
據智慧體名法華。此約智慧功能名法華。
會二歸一故。四云又彼以教理名爲蓮華。
菩薩已修一乘之因趣一乘果故。不爲説
行果一乘名爲法華。由但不知應病與藥
之教理故。但説教理名爲法華。今此會中
二乘未能應病與藥。故不爲説教理蓮華。
但爲彼説行果二種。名爲蓮華。令趣入故。
故下經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因行華也。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等果蓮華也。又
開示悟入中。論自解云。開者無上義。示者同
義。悟者不知義。入者令入不退轉地義。前
三爲果後一爲因。勝鬘亦爾唯説一乘因
果名一乘故。五云彼以教理二種名爲蓮
華。此經對彼二乘教理行果並名蓮華。義
周圓故如前已説。前三義釋彼此體同。後二
義釋此寛彼狹。由此義故彼無量義經唯
以二義名爲無量。一法二義論云成就字・
義故。字者教法。義者所詮。彼無量義經云
以衆生性欲無量故法亦無量。法無量故義
亦無量義無量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是
無相。然今此經雖初讃理教。後文多以行
果名爲蓮華。實體上下諸處經文。亦通教
理行果故。後解爲善。法華既爾一乘亦然。
准此應悉
經 佛説此經已身心不動 賛曰。下文第四
所依説法隨順威儀住成就。住者依止安處
之義。此明依止安處説法所依威儀隨順
説法之軌則也。此正應言住説法所依
隨順威儀成就。説無量義經訖結加趺坐。
表智處深理方可説法。如説般若先住
對面念後起方説經。坐有二相。一降伏坐
以左押右。二吉祥坐以右押左。今將説
法作吉祥坐。加者重也即交重足坐。有爲
跏者不知所從。此明依止安處何等軌儀
而説於法。今依三種軌儀。一依三昧成就
故入於三昧身心不動是。二依器世間天
雨四華地六動是。三依衆生世間四衆八
部歡喜等是。入定證眞・起通警物・衆生喜
仰故此分三。不唯安坐名爲威儀。梵云三
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於境。即是
定也。云三昧者訛也。觀無相理定名無量
義處三昧。處謂處所。無量義者無量義教
所詮衆義。因眞理生故説眞理名之爲
處。論解一依三昧成就有二義。一者成就
自在力身心不動故。謂若不入三昧有分
別動搖。於此不能證説自在。今入三昧身
心不動離於分別動搖。於法便得能證説
自在故。云成就自在力。身心不動故。二者
離一切障隨自在力故謂得入三昧離諸
定障。隨順於法證説自在。若有定障於證
及説不自在故。論次別釋前自在力有
二。一隨順衆生不見對治攝取覺菩提分
法故。釋初自在力。謂諸衆生不能任運見
無漏對治道。思覺方得。今佛亦爾。隨順衆生
不能任運見對治道。今亦入定思惟攝取。
覺察無漏對治道菩提分故。二爲對治無
始世來堅執煩惱故。釋隨自在力。堅執煩惱
謂分別動搖。分別動搖故是非心起。是非
心起故愛恚惑生。愛恚惑生故諸業起。諸業
起故衆苦轉。今爲治此分別動搖法執之
心。故入三昧離堅執惑。論又解云由入定
故能動世界。及知過去無量無邊劫事。不
入定者神變不起。不知過去世。示相故
也 問 佛無不定心。行住恒在定。不起滅
定而現威儀。何須今入。答 有十義。一入出
隨縁動・靜利物故。二若不入定無由放
光現諸瑞故。若不入定恐非佛瑞。三欲
説法時示審機故。四顯法殊妙故入定觀
令尊重故。五顯慧必由證理入定方能起
之。師範後學令修定・慧故。六示定・慧滿。
説法示慧滿。入定顯定滿故。七者爲末世
軌。説法必先自靜心故。八者示善思惟聰明
之相。亦令餘人審諦事故。九入定現瑞發
三問答故。不爾便無彌勒等問。十顯示三
密。入定意密。放光等身密。説法語密故。頌曰
隨・瑞・審・妙・師滿・未・思・問・密 問 將説
法華何故須入無量義定。何因不入法華
三昧。答曰 即如將説般若亦先入定。能斷
經云端身正願住對面念後方説經。此亦
如是先入無量義三昧後説法華。法華體
即無量義故。法華三昧即無量義三昧。無量
義經爲菩薩説。法華經爲聲聞説。無量義
談體出生無量義。法華談功能能出二乘。
體・能雖殊其實無二。故將説法華先入無
量義三昧。下文亦有悟法華三昧。不言
無量義三昧者。但是隨機濟物之要。宜
逐便匠生之巧用。名雖有二體實不異。又
教・理・行・果異故。如前。又先觀察眞如法體。
後説因果功能法華
經 是時天雨及諸大衆 賛曰。下明器世
間有二。一雨華二動地。今此雨華。曼陀羅
者此云適意。見者心悦故。曼殊沙者此云柔
軟。華體柔軟亦令見者離諸剛照礦三業故。
摩訶大也。新翻經云適意華・大適意華・柔軟
華・大柔軟華。如次即是此之四華。欲明法
悦諸人心調三業也。亦有云天雨爲芋音。
華有五徳。一掩蔽臭惡。表聞法已障垢雲
銷。二嚴淨國土。表聞法已衆善飾身。故下
經云而此世界悉皆嚴淨。三敷榮見臺。表佛
將欲開闡一乘。四華後菓結。表聞經已後
得菩提。五香氣遠騰聞者歡悦。表内徳周備
名滿十方。衆生聞者莫不崇仰。唯雨此華
非餘華者。表聞此經發心歡悦離執二
乘硬強心故。又將開一乘教理行果爲其
眞實。亦開二乘四法以爲權迹故。雨四華
亦爲度四生・興四念住・修四正懃・獲四
神足。行四法迹。證四諦理・截四流・斷四
繋・去四軛・得四妙智・悟四涅槃・證於
四徳故。雨此四華不増不減。散佛以申
供養。表佛四事已周。及衆以蔭羣生顯衆
當亦成四
經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賛曰。釋迦所王三
千大千名佛世界。此皆普動。故言普佛世界
皆動。此動處也。下頌中言而此世界六種震
動。故知唯是動釋迦界非十方界或此普
動與光照同。不爾放光何故乃寛。動界
乃狹。下文據近顯化此界捨權就實故。若
依初解唯此界動。明捨權就實故。震者動
也起也。六動有三。長阿含説。一六時動。謂
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今時
動者轉法輪時。二六方動。大般若經第八袟
説。謂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
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今或是此。三六相動。
大般若説。謂動・涌・震・撃・吼・爆。搖颺不安
爲動。鱗隴凹凸爲涌。或六方出沒名涌。隱
隱有聲爲震。舊云自下昇高爲起。今云
有所扣打爲撃。砰磕發響爲吼。舊云令生
覺悟爲覺。今云出聲驚異爲爆。此各有三
名十八相動。般若經云。謂動・等動・等極動。
乃至爆・等爆・等極爆。但爾小動名動・諸處
通動名等動・遍大傾動名等極動。餘皆准
知。今此擧總但名六動。唯是十八變中一
振動也。勝思惟梵天經説有七因。一驚怖
諸魔。二令時衆不起散心。三令放逸者而
自覺悟。四令念法相。五令觀説處。六令成
就者得解脱。七令隨順問正義。今亦可爾
故示動相
經 爾時會中一心觀佛 賛曰。此衆生世
間。有四。一四衆。二八部。三二王。後結歡喜。
梵云鄔波索迦・鄔波斯迦者。鄔波近也。迦
云事。索是男聲。斯是女聲。以諸男・女成就
戒者。堪可親近奉事比丘・比丘尼衆故。
云近事男・近事女。古云優婆塞・優婆夷名
清信男・清信女訛也 夜叉者此云勇健。
飛騰空中攝地行類諸羅刹也。羅刹云暴
惡。亦云可畏。彼皆訛音。梵語正云藥叉邏
刹娑 梵云莫呼洛伽此云大腹。大蟒田
蛟腹行之類。摩睺羅伽訛也。餘如前説
轉輪聖王有四。仁王經頌言。十善菩薩發大
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
十善鐵輪王。習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性
種性。道種堅徳轉輪王。七寶金光四天下。此
與餘經三種姓別。亦與十地經金輪位異。
應會釋之。如王法念經第二。瑜伽第四廣
説業果等相。隨其所應感得金・銀・銅・鐵
四輪七寶等物而爲化也 覩神變之希奇
得未曾有。發勝心以冥道歡喜合掌。澄情
寂聽故一心。冀發金言故觀佛
經 爾時佛放眉間白豪相光 賛曰。下第五
依止説因成就。論有二釋。一云彼諸大衆現
見異相不可思議事。如來應爲我説。渇仰
欲聞生希有心。名依止説因成就。是故放
大光明示現諸世界中種種事故。夫佛説法
必爲濟生。生發希渇之心名爲説因。此將
説法所依止因。因生希渇而爲説故。放光
遠照異相難知。大衆覩光遂興正念。佛將
爲説渇仰冀聞。既生希有之心次應當爲
説法。是故放光能生衆生渇仰心。故名爲
説因。二云先示現外事六種震動等。後示現
此法門内證深密法故。所以先現神通外事。
表佛説此法門乃是由内證深密法。又由
内證深密。所以外現神變。神變既彰表佛
將説所證之法。故名説因。雖先雨華動地。
未是殊絶之能。今放神光希奇更甚。由内
證深密故外現難思。由此説因獨標斯瑞。
此中有三。一放光・二照境・三所見。此初也。
眉者面首之媚。表所説勝大乘完媚。間謂
兩中。表説中道。白爲衆色之本。顯此法是
三乘之源。所以喩白蓮華白牛馳駕也。豪者
長毛。亦有爲豪毛也。觀佛三昧海經第一云。
太子時舒長五尺。樹下長一丈四尺五寸。成
佛已長丈五尺。有十楞現。中外倶空旋之
圓卷如秋滿月。分明皎色映雪珂。圍如三
寸。光有七義。一令生淨信知是勝人。二
破暗瞑癡愚併蕩。三能導明引出世故。四
表内發智光。五濟衆苦。由放光照衆苦
息除。六警群情。由覩光明有縁皆至。七
令厭色境。諸衆生等貪生死之境久沈生
死。覩佛光明遂厭生死之色故佛放光。涅
槃從面門而放四光。上生擧佛身而縱金
色。今從眉間放其白光。各有表矣 神境
智通有十八變。一振動・二熾燃・三流布・四
示現・五轉變・六往來・七卷・八舒・九衆像入
身・十同類往趣・十一隱・十二顯・十三所作自
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辨才・十六能施
憶念十七能施安樂・十八放大光明・雨四
華者自在之變。振六種者振動之變。此放光
者流布之變。見六道等示現之變。下神力品
當具顯示
經 照於東方阿迦尼吒天 賛曰。第二照境
也。一世界者一三千界。照萬八千佛之世
界。唯照東方者。西域以東爲上。表法華經
唯被佛性大乘機根不被餘性。故不照餘。
譬如日出先照高原。佛日亦爾。先照根熟
故擧東方。有所表矣。正法華中亦照東方。
殊無照彼餘方之文 萬者數盈滿。八者
數不足。表此説一乘眞實之盈滿。顯彼二乘
權迹之不足。又萬表涅槃寶所萬徳。八表菩
提牛車八正。由此二體皆一乘故。此經將演
此經能至。聞者圓成。故唯照爾不増不減。
下照地獄者。表有苦而皆拔。上至天者勸
有樂者而求一乘。慈悲普廣有縁皆照。地
獄衆生雖不至會雖無容預之心。亦照令
其苦息 梵云阿鼻至此云無間。無間地
獄八地獄中此最下故。受苦不輟故名無
間。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亦云不可樂亦
云非法行處。造非法行處也。在於處處。今
言地獄從本大處以爲言耳 梵云阿迦
抳瑟揥此云質礙究竟。阿迦質礙義。抳瑟揥
究竟義。阿迦尼訛也。色究竟天有形之頂・光
可至處。不照無色彼無處故 靡者無也。
傍照一萬八千。上下括於五趣無不周遍。
振動唯在此界偏警有縁。放光遂至一萬
八千顯明權實故也。亦如光照五趣皆蒙。
縁集聞經唯在四趣
經 於此世界六趣衆生 賛曰。下明所照。
有七。一六趣・二佛・三法・四四衆・五菩薩・六
入涅槃・七起塔。此七分三。一覩生死沈淪。
二覩三寶出現。三覩滅後行化。欲令欣厭
以發心故 此生死沈淪六趣衆生以六門
分別。一釋名・二出體・三開合・四處所・五壽
量・六因果相・釋名者。六者數名。趣謂所趣。
五蘊假者起煩惱・業所歸趣處。立以趣名。
帶數釋也。地持云所受自然故名爲天。倶舍
云光潔自在神用名天。涅槃經云以多思故
名之爲人。雜心云意寂靜故名之爲人。雜
心云以從他求。又常飢虚恐怯多思故名
餓鬼。倶舍云以傍行故名爲傍生。或名畜
生。畜者育畜之義人之資具人所畜養之生。
故名畜生。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如前已
釋。那落迦此云惡者。造惡之者生苦器中
故名苦器。無地獄名處所不定非唯地故。
地持云増上可厭。雜心亦云不可樂故名爲
地獄。梵云阿素落此云非天前已解訖
出體者。六趣皆以第八異熟識而爲自體。
無覆無記性攝。故唯識云此第八識是界・趣・
生施設本故。又云此識足爲界・趣・生體。無
勞別執有實命根。又有情流轉五趣・四生。
然趣・生之體即異熟識故 開合者。六趣總
爲一。謂一期生死。次開爲二謂善趣・惡趣。
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或開爲三謂三界。或開
爲四謂四生・四有。四有者一生有・二本有・
三死有・四中有。及四種生死謂方便生死・因
縁生死・有有生死・無有生死。或開爲五・謂
五趣除阿素洛。或開爲六。如此文等説有
六趣。雜心非天鬼趣所攝。瑜伽・佛地天趣
所攝。正法念經鬼・畜生攝。伽陀經中鬼・畜・
天攝。今依大乘唯天趣攝。以瑜伽・佛地
爲正。行多不實諂詐爲先。不同諸天直實
行故名曰非天。如人不仁亦名非人。不言
非鬼非畜生故。今此離之故分爲六。或開
爲七。謂七有五趣及業有中有。或開爲九。
謂九有或九有情居。或開爲二十五有。如
下當説。餘門如下第二卷經火宅頌中當釋。
瑜伽第四正法念經亦具陳述。此説萬八千
界六趣之生於此悉見
經 又見彼土修行得道者 賛曰。此覩三
寶出現有三。一佛・二法・三僧。僧中有二。一
聲聞二菩薩。此聲聞中有其四衆。論云修
行者未得聖果。得道者已得聖果。四衆之
中有此二類。因目覩佛身耳便聞法。並見
彼衆隨佛修行
經 復見諸菩薩行菩薩道 賛曰。此菩薩
也。因縁者是所以義。謂爲求出生死速
證佛果成就衆生。爲此因縁修菩薩道。或
爲嚴淨佛土成就衆生修菩提分。行菩薩
道。或爲修四攝六度行菩薩道。如是等種
種所以 信解者信而且解。住地前位未
得聖果 相貌者三業相儀。行菩薩道。貌
儀也。應爲貌字&MT03239;猊皆非。住於十地已
得道果。由種種所由行菩薩道故入二位
又因縁者外遇良縁値善友也。善知識
者是大因縁故 信解。相貌是内修行。内修
行中内心行名信解。身語行名相貌。心觀
妙理名信解。捨頭目等名爲相貌 行菩
薩道者。論云依四攝法教化衆生方便攝
取故。信解。相貌皆是行菩薩道。四攝法者。
一布施。如後當釋。二愛語。常説悦意・諦實・
如法・別義之語。遠離頻蹙含笑先言。命進
問安隨宜慰愈。見有昌盛而不自知覺
善法増而申慶悦。説佛法教恒爲勝益。
於已怨仇起清淨意。於極癡者誓除疑惑。
於眞福田諂誑惡行都無嫌恨修難愛語。
欲除障蓋爲説先作。心調善者爲説諦法。
多放逸者誨令出離。有疑惑者談説決擇。
依四淨語起八聖語。三者利行。由愛語故
先示正理。隨所學處悲・無染心勸導。調
伏・安處・建立・能令獲得現利財位・後利出
家・倶利離欲・輕安・解脱。習近惡友未植
善根。著大財位深極放逸。外道僻執邪見
誹謗。常起八纒十惡業者。於此一切皆能
開解起大悲心。雖受大苦心無勞倦倍
生歡喜。雖處財位最勝第一。而自卑屈如
僕如奴。如旃茶羅如孝子等。無染無僞
眞實哀憐慈愍之心。永不退轉。四者同事。
以此義利若勸他學亦自修學。教他知已
所修同事。善根堅固不生退轉。令作是念
此所教我定有利樂。彼自行故。不爾便
言汝自不善何能教我。汝且於他諮受此
事。故須自行。菩薩利他行雖無量。擧此四
攝攝一切行。故不論餘。章義如無垢稱疏
第二卷
經 復見諸佛起七寶塔 賛曰。此覩滅後
行化。有二。一入滅二起塔。梵云波利抳縛
諵。此云圓寂。即是圓滿體寂滅義。涅槃訛
也。涅槃以六門分別。一體・二名・三得時・四
得人・五能障・六入意・體者涅槃有四。一自
性清淨涅槃・二有餘依涅槃・三無餘依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此四之體即大般涅槃。有三
一總四之體皆一眞如。眞如具三方成涅槃。
能生圓覺名摩訶般若。體覺性故。在二乘
身不生圓覺非爲覺性不名般若。大智
度論云。説智及智處皆名爲般若。故華嚴
云自性清淨心亦名無師智。二出所知障
名爲法身。勝鬘云在纒名如來藏。出纒名
法身。在二乘等不名法身非功徳法所依
止故。三衆苦都盡離二死故名爲解脱。在
二乘等分段死盡。雖離二縛非圓解脱。
然二乘者亦微得此。三乘同坐解脱之床。
由此二乘亦名得涅槃。然非大涅槃。義不
具足故。又依涅槃經第二卷。大涅槃要三
事具足名入大涅槃。般若能證二空之智。
法身即是所證二理。解脱即是由智證理。
障盡所得假擇滅。體如伊字三點。涅槃亦
爾。由智證法身而得擇滅。法身爲本依之
有二故。如伊字二點在上一點在下。別不
成者三事條然有其別體。許別時得理亦
不成。三事涅槃不異不一要倶時得方名
入故。縱不成者般若爲最下品。解脱爲次
中品。法身爲次上品。三法倶時三品而得。此
亦不成。竪上下名縱。傍前後名横。若三別
體前後證之理亦不成。由起大智證法身
理。離縛解脱。三事不一不異名入大涅槃。
非如二乘執三別體有其三品。前後別得。
或倶時得。成入涅槃。餘別出體釋名等義
如唯識第十卷抄。今明彼佛示入無餘。非
入大涅槃。初得成佛彼已得故。所應度者
此已度訖故入涅槃。其未得度者亦皆爲
作得度因縁。故起寶塔供養舍利 梵云
設利羅體也。舍利者訛。窣覩波云高顯。言
塔訛也 又論本科照境已下文云 依器
世間者。傍照萬八千。竪朗下二界是。衆生
世間者所見六趣衆生是。數種種者。下云示
現種種觀故。即餘五所見。觀見此中種種
事故。論開爲四。一者食。謂所見佛資長義。
任持義是食義。然資長衆生殊勝善法。住持
衆生善根不壞故佛名食。又云是示現依
止住食。若爾菩薩八地以上。對法亦名示現
住食應入此攝。又受用義是食義。受用法
樂能食故名食。二聞法。如名可知。三修行。
謂四衆修行得道。及菩薩行菩薩道者。四者
樂。謂所見入滅。生滅滅已彼寂爲樂故。又樂
有五一自性樂。二因樂。三苦對治樂。四受斷
樂。五無惱害樂。此復有四・一出離・二遠離・
三寂靜・四覺法。此入涅槃是後四中寂靜樂
也。示現種種觀者。此顯寶塔無數恒沙觀
知此故。又觀見此種種事故名種種觀量。
種種者解下頌中。入涅槃已起七寶塔。寶
塔高妙五千由旬等。是。又重科所見七事
云。六趣衆生是具足煩惱差別。佛下足六
事具足清淨差別。具足清淨差別中有佛・
法・弟子差別。示現三寶差別故。弟子中復
乘差別・聲聞・菩薩二乘別故。即此清淨中有
世界有佛。見三寶者名爲有佛。有世界無
佛見入涅槃。及爲起塔名爲無佛
法華玄賛卷第二
  保安三年十月十九日移點已了以興福寺
圓如房之本法隆寺僧覺印爲令法久住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