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文句記 (No. 1719_ 湛然述 ) in Vol. 34

[First] [Prev+100] [Prev]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汝今持蓋隨我而行。我見梵王持蓋燈隨
陳如後。帝釋持蓋燈隨迦葉後。乃至毘沙
門天王持蓋燈隨劫賓那後。所以偏於通
序中如是乃至諸聖弟子。具四釋者。以如
是通指一部我聞能聞一部。時處教主必
無異途。咸是斯經之大略。況諸弟子在大在
小。若顯若晦爲主爲伴。示訥示辯有屈有
申。厭外欣内背大向小。引小入大會偏
歸圓。自因之果。皆爲衆生作種熟脱去來
今益。所歴既多時處不一。良由機縁生熟
未等。今既咸會。以昔望今令成今教人法
倶美。故用四釋令了機應從外至内。後入
法華本迹兩門先後悟入。皆藉引導影響發
起。隨聞一句若人若法。皆成化儀悉可爲
觀。故於一人遍須衆釋。況令後代聞名起
行。禀教識體思迹覩本。尋其因縁廣照
始末。若得此意於一人所。於經一句。可以
爲上求境。可以識下化機。可以曉聖者化
儀。可以了凡衆禀益。可以達名義同異。可
以知行等理殊。可以知隨聞成觀。可以解
迹本人法。可以信化事長遠。可以仰聖恩
難報。可以知衆生難化。可以知會理至
難。他不見者謂爲繁&T039917;。況得今意。凡聞諸
經一法一事一人一行。則解十方三世佛事。
唯除淨土餘塵施化。況復亦以比丘思之。故
知諸土諸佛用教現身雖復不同。然思修
之門其理無別
法華文句記卷第一



法華文句記卷第二
 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迦葉縁起傳中最廣。豈可具書。迦葉是姓故
云氏也。負圖者。如此方河圖。十二遊經云。
佛成道第三年始度五人。第四年化大迦葉
及三兄弟。第五年化目連身子。聚落多人所
居。但勝人當名。畏勝王者民物不合勝
王耳。三捨者捨此已下是也。後時佛語等者
増一云。佛在迦蘭陀與五百比丘倶。時迦
葉乞食前至佛所。却坐一面。佛言。汝年老
長大志衰根弊。可捨乞食及十二頭陀。亦
可受請并受長衣。迦葉曰。我不從佛教。若
如來不成佛。我作辟支佛。辟支佛法盡壽行
蘭若行。佛言。善哉善哉。多所饒益。若迦葉
行頭行在世者。我法久住増益人天。三惡
道滅成三乘道。十住婆沙。十二頭陀一一各
具十種功徳。廣在第十四卷十二頭陀品中
増一四十六在増十一文中。樹下露坐合之
爲一。故知法相不可一準。大論四十九。説
無生忍爲十二頭陀。屬通非藏。故今約教
極在涅槃。有無同異具如止觀第四記。四神
三昧者。四神足定也。由四神足有此四用。無
形者。能隱沒故。無量意者。知他心故。清淨
積者。能變穢故。不退者。能入惡故。言四定
者。此是必定定得諸禪及以無漏。能善簡擇
戒法具足。由是諸事得無退轉。文陀竭王
者。頂生王也。天人咸等者。増一云。迦葉聞
天人稱爲佛師。起鳴佛足云。佛是我師
我是弟子。又迦葉下如別譯阿含第二十云。
佛在迦蘭陀迦葉共阿難。入城乞食。阿難
云。日時未至。且往比丘尼精舍。迦葉如言。
諸尼遙見來歡喜敷坐具竟。迦葉即爲尼
説法。時偸羅難陀心不甘樂。即私云。長老
迦葉在阿難前説法。如販針兒至針師門
求欲賣針。終不可售。迦葉亦爾。在阿難前
而説於法。迦葉天耳遙聞語阿難言。何足
可怪。迦葉於比丘尼前作師子吼。從座而
起即還所止。今文從迦葉語尼言去文。即
迦葉師子吼文也。又別譯阿含乞食法。從家
至家不足便止有云。至七家不足便止。四
大弟子者。迦葉。賓頭盧。羅云。軍屠鉢漢。文
列七大。若并本族大及諸天戀慕爲慈悲
大。合爲九大。若以此爲四悉者。姓及捨受
即世界。三行大即爲人。聞名覩行皆生善。
故第四印可即是對治。以佛印可息疑怪
故。位與慈悲即第一義。見理入位故。集法
持法並入位之功。集法中引肇公者。明集
法功多。又文中位大者。不獨論無學位也。
以徳高望重所掌職大。云云者。因縁縱多並
爲四悉攝盡。次約教中先約事境。次且約
下乃約諦觀以分教別。事境中云離五怖
者。王賊水火惡子。二是衣等者。從初次第以
數對之。但文中闕次第乞。下之三教並以
初事爲境。説者須委解。十二頭陀各作八
十八使三十七品等。頭陀既爾況餘劣行。忝
預道流聞此勝法。而不自省心行耶。相似
相續者。念念生滅迷謂相續。凡夫不了妄謂
爲常。三受倶苦適意之受。其實苦也。動非
自在動故無我。通教者。事境指前。但約行
相以辨諦觀。亦應可見。別教法身爲所依
者。期心法身修二徳故。文後云云者。不委
明横豎位位抖擻。別位横豎自他門戸不可
卒備故也。圓教既云住處即二。驗知即是本
有三徳。修得亦然。一即一切等者。不出三
徳。一即一切行衣也。一切即一慧食也。非一
非一切身處也。云云者。未明行相且對頭
陀。約本迹中云捨法愛者。既云與如來
同得。即捨眞似兩愛也。乃至隨在何地。地
地離愛。故論久本本地三徳。迹示五味頭
陀事中衣等。凡釋本迹大旨。如前明數中
辨。觀下云云者。亦不暇具述諸觀次第。圓
頭陀者。正當不生不生之三徳也。故下三人
復對三徳。其理宛同。刹者。應云刹摩。此云
田。即一佛所王土也。今名刹柱者。表田域
故。故諸經中多云表刹。若欲明四悉者。初
是世界族姓住處不同故。毘婆尸下爲人也。
共立刹柱以爲善因。佛作下是對治。見佛
即能除惡故也。佛即語云下第一義。能於小
乘見眞理故。佛作十神變者。文中一往且
列十事。然律論文不專此十。又文中雖列事
未委悉。増一瑞應廣明其事。今略出之使文
可見。増一云。佛入迦葉窟毒龍放火等。佛
收毒龍住於盋内。至迦葉所迦葉請住。三
月供養。時至請食。佛言。前去。便往閻浮樹
取閻浮果。乃至云。沙門雖神不如我道眞。
次往東弗婆提。取毘梨勒果。次往瞿耶尼。
取呵梨勒果。次往欝單越。取自然粳糧
前云
沙門等
又於閻浮提。取呵摩勒果。欲作大
祀。五百弟子欲破薪斧擧不下。迦葉問佛。
佛言。欲得下耶。斧即下。下又不擧如前。欲
然火火不然。欲滅火火不滅如前。迦葉念
欲大祀。必有諸王貴人來。瞿曇端正。若人
見者令我失利。若明日不來我則大幸。佛
知已且往北方取粳糧。瞿耶尼取乳汁。往
阿耨池食暮還石窟中。迦葉問。昨何不來。
佛言。我知汝心我不來。具爲説前事。又因
四天王來聽法夜有光明。明日問佛佛具爲
説。次帝釋梵王來亦爾。迦葉問能令我祖父
來聽法不。佛便令來云云。恒水卒長。迦葉恐
佛爲水所溺。使弟子往看。水不沒足在水
上行如前佛言。汝是盲人目無所覩。如是神
變固云道眞。佛云。汝能水上行不。今方共水
上行云云。汝若不捨邪見。令汝長劫受苦。
聞已頭面禮佛求悔。乃告弟子合隨所宜。
我師世尊。語弟子言。我見降龍時已有心
歸佛。乃至五百弟子皆聞善來得成沙門
果。並以術具投之於水。隨流而下。二弟復
有五百弟子。見火具下云云。亦皆善來以成
沙門。佛欲至迦毘羅衞。問佛。何以至彼。佛
言。一切諸佛倶有五事。一轉法輪。二爲父
説法。三爲母説法。四當導凡夫立菩薩
行。五授菩薩記。是以至彼爲父説法。父王
因令千釋出家。以自圍繞。約教者。亦應具
列四教解三人行徳。而列五味者味攝教
故。約本迹中以三人對三徳者。圓徳必一
人具三。但一人偏從所表一徳爲名。既是
共表體同性一故也。觀中亦爾。初得中道次
遮邊倒。後照邊諦。故知三徳即不思議圓無
生也。釋舍利子引生經等。亦具四悉。初是
世界以明宿世及胎中故。難陀下生善。以
令國人生信及見頞鞞能生善故。調達下
對治。能治調達及度差故。中含下第一義。
歎與佛等故。昔者等者。彼經五卷。出第一
卷。今更略出令文可見。彼釋著我所中云。
昔無數劫甥舅倶爲官御織師。見藏中好物
便生貪心。即共議云。吾等織作勤苦。具知藏
物好醜。寧可共取用解貧乏。後人定間盜
得無貲。監覺白王下如
疏文
後時復來。甥語舅
言。舅年衰弱恐爲守者所得。令從地窟却
入。如他人見我力強壯便能濟舅。果如甥言。
甥知不濟恐明人識。輒截頭留身而去。王
令棄屍如疏王令微伺伺之不密。甥因教
童兒執火舞戲猥鬧投火。伺者不覺如疏
復出女嚴飾璣珠。安置房舍於大水邊如疏
王先教女如疏女執其衣。其曰。用執衣爲。
汝執我手。其甥凶黠先備死人如疏王曰如
此方便無雙當奈之何。女妊娠十月生男
端正。使乳母抱周遍國界。令有鳴者捉之。
終日不獲。甥爲餅師住爐下。小兒啼哭。餅
師與餅而鳴。乳母白王。王云。何不縛來。乳
母曰。兒飢餅師與餅不意是賊。王又令如
近兒者捉來。甥又沽醇酒喚乳母及伺者
飮。伺者大醉盜兒而去如疏前後各二百五
十騎。甥在中央不下。王因往入騎中捉
之云。汝是前盜不。前後捉汝何不得耶。稽
首答曰。乞此餘命。王曰。卿聰黠天下無雙。
隨卿所願如疏兼則相不祥者。在道以相
則之。所則之相凡屬己者。皆悉不祥。師事
沙然梵志等者。増一云。舍利子與目連二人
求道無剋。乃問師。師云。我自歴年求道無
剋爲道無耶。他日師疾。舍利弗在頭。目連
在脚。命欲終時乃笑。二人倶問笑意如疏
二人筆受如疏由是發誓。若得甘露必與共
甞。中含第二至寧可盡者。彼七車喩經云。
舍利子見滿慈子如疏彼第二七法品中。廣
述縁起。言生處安居者。經云生地即本生
處也。生處諸比丘白佛。稱説滿慈子等如疏
白晢
光悦也。若析音美色也。二義倶通。戒
淨等者。準淨名疏云。戒淨者正語業命。心淨
者正精進念定。見淨者正見正思惟。斷疑淨
者是見道。知道非道淨者亦名分別淨。道迹
知見淨者亦名行淨。此二是修道。道迹智斷
淨亦名涅槃淨。即無學道。至約教中方分
教別。後二須用同體見思。此以有餘稱無
餘者。七淨始從事戒終至智斷。皆是有餘。
報終入滅方證無餘。七淨乃是無餘之門。若
即以七淨爲無餘者。故知乃以有餘稱無
餘耳。無餘必假七淨。方至。故云離七亦無。
拘薩羅者。舍衞。婆雞帝者。地名。未知里數。
作師子吼者。雜含舍利子師子吼經中。佛説
一句義三問身子三不能答。佛少開已入
於靜室。舍利子集諸比丘。語言。佛未示我
事端即不能答。我於七日七夜演其法而
不能窮。佛命目連往祇洹喚身子等者。
佛在阿耨達泉五百比丘倶。阿難侍佛坐金
蓮華。七寶爲莖。五百皆集。時龍王云。此衆
空缺不見舍利弗。願佛遣一比丘喚。時舍
利弗在祇洹補故衣五納祇
是雜色
舍利弗曰。汝先
去至彼我即來。目連云。汝神力可勝我耶。
乃令前去。目連曰。若不時去吾捉汝臂。將
向彼泉。舍利弗言。目連試弄我。舍利弗即
解衣帶著地。語目連言。汝能擧此衣帶
不。然後捉吾臂將去。於時目連念。舍利弗
輕弄於我。目連曰。此必有意事不徒然。申
手取帶不動一毫。盡其神力亦不能動。舍
利弗取帶繋閻浮樹枝令擧。時閻浮提地
一切皆動。舍利弗言。目連尚能動閻浮提地。
何況此帶。今當繋餘天下。乃至三天下皆
能動之如動輕衣。次繋須彌山小千中千
大千。皆能動之。是時天地大動。唯佛座及
阿耨達池不動。龍王問佛。何故地動。佛答
如疏龍王曰。誰神力勝。佛言。舍利弗勝。龍王
曰。前何故云目連神通第一。佛言。目連能
住一劫。舍利弗住多劫。他云邊際定者。秖
此定耳。舍利弗入三昧目連不知名。舍利
弗復作是念。目連動於大地。蠕動死者無數
我躬聞佛説如來座者不可移動。今以此
帶繋之。目連復擧所以不動。今云他方佛
座脚小異耳。目連自念。不於神力有退乎。
欲往佛所而問其事。目連捨至世尊所。遙
見舍利弗在佛前坐。又念。佛弟子中我神
力第一。然今不如舍利弗耶。便往問佛。將
無不失神力耶。我前發今在後到。佛言。
汝神力不退。但舍利弗所入汝不識耳。龍王
聞此甚大歡喜。諸比丘私論。佛弟子中目連
神力第一。今不如舍利弗。便於目連起輕
薄心。佛告目連。汝現神力。目連禮佛即於
佛前。往東方七恒沙界。佛名奇光。往盋縁
上行。彼衆見謂蟲示彼佛。彼佛云。西方七
恒沙界云云。彼佛令現神力莫令諸比丘起
輕想。乃至令盋嚢盛五百等著梵天。一足
&T050460;梵天一足&T050460;須彌。説偈聲滿祇園。諸比
丘聞不知所在。問佛。佛言。在彼界云云。諸比
丘白佛。令目連歸云云。彼比丘欲來。佛令將
來。佛爲説六界法令還目連送歸云云。如般
若中説者。彼經富樓那説破菩提見。故是
通意。諸賢聖自説己法等者。此中釋通教。
因引般若共菩薩行必破菩提法輪等見。方
名菩薩。故引諸大乘經中凡諸菩薩自説己
證。皆爲利生或對佛述解。非如凡夫自
謂己見而稱己能。故云妄有所説。釋目連
中。吉占等者。父名吉占。其父初生時相者占
之言吉。因以爲名。目伽略兮度五字。並是
西音。故論第十釋如來語密中。引目連尋
聲。彼佛告云。目伽路子度何故來此。目連乃
答言等。乃是彼佛稱此五字而命目連。即
是二土音輕重耳。文中路字者誤作略字。子
字誤作兮字。同名者多者。如中含三十五
云。有算數目連。善知算法。彼經佛在舍衞
鹿母堂。算數目連中後仿佯。至佛所問訊。
却坐白佛。願有所問。佛言。恣汝所問。乃至
云。我以算法存命。歸佛出家存本俗業故
云也。瞿墨善知法相目連不一。故別標大。
見貴與取重文語從異其義一也。皆以徳
行重之耳。舍利弗才高而智明。目揵連族豪
而神爽。爽亦明也。藝謂六藝。略如釋籤。然
西方智藝有殊此土。以有得禪者故。故四
韋陀所攝甚廣。此中因縁亦具四悉。初是世
界。釋論去爲人。外道下對治。涅槃下第一義。
左面弟子者。所以以身子目連爲轉法輪
左右弟子者。通因定生即定慧一雙。以此
二法爲一切法之根本。亦是福慧一雙。悲多
現通亦是悲智一雙。成破法輪準此可知。
簸峨者。傾側貎也。有作&T050089;𨁟有作&T050089;𨁟。並
不見所出。準文選江海賦云。陽侯砐硪以
岸起。砐字五合
今作簸者。扇動意耳。難陀等
者。増一二十八云。佛在給孤獨園。帝釋白
佛。如來在世應行五事。母在三十三天
須行説法。佛默然受云云。於是便往云云。龍嗔
放火大風閻浮提洞然。阿難白佛云何有此
大煙火耶。佛具答。迦葉那律等各起白佛。欲
降此龍。佛皆言。此龍力暴難可化度。卿可
安坐。目連白佛。佛亦止之。又問。汝云何降。
答言。先以極大身恐怯。次以極小身鑚齧。
然後以常身降之。佛言。善哉。汝能堪任。佛
復誡言。固心勿亂恐爲所嬈。目連禮佛足
至山上。現十四頭繞山十四匝。龍見恐怖
自相謂言。我今試降爲勝我不。二龍即以
尾擲大海水不至忉利。目連以尾擲水水
至梵宮。并灑二龍。二龍知劣極大嗔恚。雷
電霹靂放大火焔。目連自念。夫龍鬥者皆以
煙火霹靂。設我亦爾。閻浮叨利悉皆被害。乃
化爲小形云云。二龍伏退。念言。四生龍中無
出家者。此龍威力乃爾。身毛皆竪。尊者知龍
心伏。乃復常身於龍眼睫上行。二龍於是
始知非龍。歎曰。甚奇甚奇。白目連曰。何爲
相惱。何所誡耶。目連曰。汝昨有念云此禿
沙門恒飛我上耶。龍曰。如是。目連曰。須彌
山者是諸天路。非汝居處。龍曰。願恕其過。
從今已去願爲弟子。目連曰。汝莫歸我歸
我所歸。龍曰。我歸如來。目連將二龍至舍
衞。目連曰。世尊今爲無量大衆説法。莫作
汝形。龍曰。如是。乃作端正人佛爲説法爲
優婆塞。時波斯匿王來問煙火事云云。佛具答
云云王見二龍不起。二龍嗔復念。國中人民於
我無惡云云二龍便於匿王宮上現大霹靂
等。尊者變爲優曇華。龍嗔復雨大山。復變
爲餅食。龍倍嗔而雨刀劍復變爲好衣。龍
更嗔復變爲七寶。匿王不知。便云。閻浮有
徳不過於我。宮内常有如是等物。當作輪
王乎。龍又自念。何無勢力一至如斯。念已
始復知是目連之力。見已便去。王得七寶飯
等不敢自受。將至佛所以事白佛。佛令
供養目連。王得目連力。王問。何故爾耶。佛
具答。王方知云云。調達引五百等者。増一四
十七云。佛在拘留園。時提婆達兜三白佛
欲出家。佛再不許。便作是言。此沙門懷嫉
妬心。我今宜自剃頭修梵行。何用是沙門
爲。有一比丘名修陀。頭陀乞食。達兜往彼
頭面禮足。願教威儀。比丘便教次從學通。
此比丘教云。當知心意識輕重。知已復知
四大輕重。知已當修自在三昧。次修勇猛
三昧。次修心意三昧。次修自識三昧。如是
不久便得神足。依言修習名稱遠聞。至三
十三天。採優盋羅華上太子膝上云云廣受
供養欲破僧行舍羅等。具如止觀第一記。
時舍利弗目連自相謂曰。試共往彼聽説何
等。彼見歡喜謂來歸之。一切諸人咸有此念。
語舍利弗。汝能爲諸比丘説法不。我今背
痛便累足而臥。舍利弗爲説法已。目連將
諸比丘去云云後因造逆云云爲火所燒遂入
阿鼻。阿難問佛當生何處。佛答云云。雜含二
十九等者。彼文甚廣。又増一四十四亦云。佛
在給孤獨。阿難問佛。如毘婆尸佛弟子幾
時生瑕穢。佛言。初八萬四千年。後八十七六
三二十至十二。次第對七佛。帝釋與修羅
戰。具如止觀第五記。佛梵聲深遠如止觀第
一記。佛求侍者。如止觀第六記。約教中十
四變化者。具如釋籤。故以十四變化釋四
禪耳。此乃一切羅漢並得。次觀等四倶解脱
人方乃具之。以具觀禪必得滅受想定。次
十一切欲令神通廣普故耳。練熏修如止
觀第九及法界次第中。十一切具如法界次
第。事禪具如玄文及次第禪門。十八變如止
觀第十記。又有人云。十八變者謂震動等。今
爲頌曰。震動及熾然。流布與示現。轉變及
來往。卷舒衆像身。往同趣隱顯。自在并制他
施辨與憶念。施安及放光。又有人云。身上出
火等。依空起慧者。空即諦境。依境生智通
屬智性。故云以空慧心。次第等者。三諦功
用通名神通。初地已去別名感應。三諦次第
故云深入。獨菩薩法故且云過於二乘。其
實超於兩教三乘。言不以二相等者。不二即
實相。見土即神通。依理而見故云不二相
見也言云云者。令分別之。前二修得後二
發得。藏依事禪通依眞理。別地前助圓任
運發。前二名通名化。後二名密名應。前二
調伏物後二見物機。前二可破壞。後二不
可壞前二在教道。後二在證道。前二身通
唯現在。後二通三世。前二聖位方修通。後
二凡位倶修通。前二隨依皆可修。後二必
須有勝依。願得通應在前文因縁釋中。然
亦可以四願表教。今文中初教從事通教
從眞。後二在理故從容在此。言云云者。更
有多縁皆在願得。亦有不願任縁得者。即
如那律箭挑燈縁。引令入極云云者。分別
五味如前。觀心中欻有等者。三觀意也。實
相是中境。無有無心契中境。故云通至。次
釋旃延中。初因縁具四悉者。初是世界。増
一去爲人。與外道論對治及第一義。斷見及
世典各有破邪及得道故也。言文飾者。善
讃詠故。言扇繩者。若作肩乘二字並誤。以
其生時父已去世。此兒礙母不得再嫁。如
扇繋繩。亦可言好肩好肩胛故。言思勝者。
思是慧數。論義功強得思勝名。所引長含十
重問答者。借彼迦葉童女比丘破弊宿文。
以之爲例。計斷者計死後神滅。故以不滅
爲難。若計常者反増其計。故應別以念念
不住破之。第一重中言今之日月等者。初
反質答者。如今日月爲自立耶。爲爲他
耶。若爲他者爲天爲人。秖縁天人他故。故
有明日。若無他世應唯今日。若無明日亦
無昨日。以今日即是昨之明日。言析薪者。
具縁有火如有神。縁謝無火如無神。豈
析無神之身而能見神。如析闕縁之本。
而欲見火者遠矣。言貝聲者。人身是色爲
眼所見。神則非色云何可見。如貝可見聲
不可見。若欲於可見中求不可見者。須
更具縁縁既闕已更反轉求。終無得理。神亦
如是。縁具在身縁闕神去。至第八番無理
可難。但云執久拒而固違。第九答中兩商
人者。正邪二見。鬼如汝師。汝師雖僻亦假
稱智。故詐爲人像説邪干正。以邪涅槃
而云安樂。故云前路豐米草也。舊米草者。
世正見也。新米草者。出世正見。人是能乘行
者。牛是所乘之智。信邪師鬼言如汝棄舊。
尚失人天況復涅槃。故云人牛皆死爲邪
所噉。壞世出世故云皆噉。次一商者。世正
見人得出世正見方棄人天有漏諸法。我
説正見汝何不棄。辭理既窮固拒亦息。又
世典者。増一第八云。佛在釋翅尼拘留園與
五百人倶。集普義堂。時世典婆羅門往釋
種所。作如是言。諸君頗有人能與我論不。
諸釋言。此中二人正覺衆中無黠無聞。言語
醜拙不別去就。若與論者當供與千兩純
金。世典心念。此國中人多諸虚僞。設得勝
者何足爲奇。或得我便乃爲愚者所伏。
思是事已。乃云。我不論。語已便去。道逢槃
特。世典念言。我今當往問彼人義。便往問
曰。汝字何等如疏迦旃延天耳遙聞。作槃特
形而語之曰。汝若言我但有神足不堪論
者。吾當報汝向義。更引喩汝汝字何等。世
典曰。梵天。又問。丈夫乎。答丈夫。又問。人乎。
答是人。又問。人亦丈夫豈非繁重。盲與無
目此義不同。世典曰。何名爲盲答猶如不
見。今世後世生者滅者。善業惡業不如實
知。永無所覩稱之曰盲。云何無目。答即是
無有如上智眼。世典曰如疏又問。五陰有縁
生無縁生。答有非無縁。又問。五陰何縁。答
愛爲縁。又問。何者是愛。答生是。又問。何者
是生。答愛是生如疏世典聞已得果。命終槃特
報諸釋令辦薪而闍維之。爲起偸婆。又長
含中外道諸計甚廣。如云不得手障形不
得兩臂中間食。二人中間食。二刀中間食。二
杵中間食。二家中間食。又云。先言義者不
得食。不得兩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
更益不過三度。或一日一食二日。或至七
日一食。食米食菜牛糞鹿糞樹根華果等。自
落者食。或草衣樹衣毛衣皮衣莎衣留鬢留
鬚等。當擧一足常坐座今世
已有
常蹲臥棘臥
糞臥瓜。三日一浴一夜三浴。如是等於我
法中名不淨法。如是等略須識之。比有執
專坐者。未契大道。言專坐者。以不臥爲
功。不以不行爲徳。豈有居暗室。乃四儀
同凡。覩來衆則端拱若聖。君子之行尚闕。
菩薩之道永虧。自任胸襟無教可準。使後
輩不鑒者許之尚之。覩行動者。輕若芻芥
佛猶四儀動作。豈未學者過之。夫道在心不
在事法。由己非由人。既不能縮徳露疵
且顯晦均等。約教釋中皆云破斷常者。凡
云論者。以破邪爲先。故各於當宗以立
能破。依總持四辯者。且以俗諦三昧而爲
總持。四辯者。具如法界次第。以藥逗病破
斷常者。入愛見假先破斷常故。又破斷
常有二種義。一以諸觀共破界内見惑斷
常。則四教皆以見惑爲境。具如止觀第十。
二者展轉長短不同。則三教皆破界内見惑。
唯有別教先破界内斷常。次破空有斷常。
後破空假斷常。圓教一念破三斷常。觀心論
義中言往復者。智研境爲往。境發智爲
復。數觀數發數往數復。釋阿&T072933;樓馱中。種
姓等廣在賢劫等經。大論亦廣釋。姓刹利也。
若言瞿曇者。具如下述。若作四悉者。初
是世界。仁賢劫下爲人。那律下對治。佛廣下
第一義。言無獵者。免非獵得故云也。具如
後文。稗飯雖輕以盡所有及田勝故。故得
勝報。亦可於此廣明施相。但於此中非
急。始民主至善思者。善思生懿摩并及四
鐵輪。合八萬四千二百一十王。具如律中。言
草創者。草亦初也。如布衣初遇。汝當解王
衣者。令脱王服被瞿曇衣。使隨師姓。此
方古俗皆從師爲姓。如竺道生本不姓竺。
但事竺法汰爲弟子耳。自安公來令同一
釋種。譯十誦律乃見其文。律云。四河入海
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一釋種。四子被猜者。
是次母之子爲長母所猜。賢愚經者彼經具
列宿昔施食遇兎等縁。略如今文。眠是眼
食者。如止觀第四記。佛與八百爲作衣者。
佛在舍衞。那律語阿難言。倩諸比丘作三
衣。我衣壞。阿難房房語諸比丘。又往娑羅
邏巖中倶薩羅梵音不同
諸比丘如言。佛見阿難問言。汝作何事。阿
難具答。佛言。汝何不倩佛。佛與諸比丘爲
舒張截割。諸比丘縫一日即成。因説迦絺那
云云。約教中兩重者。初重論發。次重論修。四
教通論發者。意明修成。雖少不等大體不
殊。肉眼雖失天眼復成望後故論次第不
次第。具如止觀第五記。亦應明開顯等。此
中正明天眼兼明四眼耳。觀心中不云慧
眼者。闕耳。應云觀因縁定心。即天眼空心
即慧眼。釋劫賓那中。初是世界。是比丘下
爲人。中夜下對治。豁然下第一義。祷星等者。
爾雅云。天駟房。注云。龍爲天馬。故房四星
謂之天駟星也。即東方七宿中第四宿也若
準西方宿復不定。具如止觀第十記約教
中皆云棲者。依如來所證處。以釋宿也。則
當教明佛分齊不同。釋憍梵中初文含四
悉故不分之。至後自結。翻牛呞者。過去
世時曾作比丘。過他粟田摘看生熟。後五
百歳作牛償之。今得無學尚有餘習。結四
悉名在中間總釋前後文也。故又云去。重
釋前四悉意也。次佛滅去重更別釋第一
義也。水説偈者。論云。憍梵般提稽首禮。妙
衆第一大徳僧。聞佛滅度我隨去。如大象
去象子隨。約教中皆著示者。若作垂示義
兼本迹。若作教示正當約教。約觀心中正
用丈夫牛王。而通取白牛引駕。釋離婆多
因縁中。初是世界。假和合去爲人對治。増一
去。第一義。故且約爭屍一縁秖具二悉。若
依爭屍縁自具四悉者。假和合世界也。易
度即爲人。問人即對治。聞説即第一義。二
鬼爭屍縁在止觀第七記。引増一重證第
一義耳。有口失縁在金藏經。約教中還寄
爭屍。以爲義本。別教云非己有等者。凡
別教中立佛界者。有其三意。一者以理性
爲佛界。二者以果頭爲佛界。三者以初地
去分名佛界。今言十界皆非己者。指初地
去分佛界耳。若指果頭應云九界非己有
耳。圓教中非我非他者。非眞非縁復非共
離。又非己有不同前兩。非他有不同別
教。前約教則寄假合。今本迹觀心並約星宿。
皆隨便耳。見佛如星般舟中意。觀心下云
云者。應廣引般舟三昧云云釋畢陵伽廣明
慢縁。在止觀第二記。若約此爲四悉者。五
百世世界也。懺悔具二悉。引増一即第一
義。觀心後云云者。三觀總別倶是第一義。所
破之惑倶得是麁説等也。釋薄拘羅因縁
中。初文是世界。年一百六十去生善。身樂去
是對治。故増一云。壽命等是第一義。昔施呵
梨勒者。過去毘婆尸佛時。以呵梨勒施一
頭痛比丘。自是已來而常無病。言持一戒
四戒莊嚴者。少分優婆塞受時倶五期心多
少。増一云。佛語優迦尼。夫食者長善滅惡
可以食之。若長惡滅善則不可食。持戒破
戒亦復如是。多毀犯下云云者。應分別之。
如云。若破一戒當墮地獄。若持一戒得
生人中。再三問能持不者。令三自歸。故
持一戒得名少分。乃至滿分。報恩第六。五
戒不許五種販賣。一畜生直賣者得。二弓箭。
三沽酒。四壓油。五五大染色。罽賓已來麻中
無蟲處聽。流沙諸國染多殺生。秦地染青
亦多殺蟲。前四皆云不販者得。藏中有一
卷五戒經。分爲五品。甚是持五戒者所要。
塔猶有是力者二義。一者舍利之力。二者護
塔神力。本迹中大寂定者。秖是大般涅槃。長
壽去寄迹事以立本徳。本住眞常迹現長
壽。本居極樂迹示無病。本八自在迹居不
夭。本住圓淨迹示閑靜。釋倶絺羅因縁中。
雖對身子爲成舅徳且從舅説。族姓即世
界。見姊即爲人。棄家至墮負對治。即低頭
去並屬第一義。中含五十八。舍利子與倶絺
羅論有多番。初舍利子問。云何不善。云何
不善根。倶絺羅答。身是不善貪等是不善根。
問何者是智慧。答四諦是。問何者是識。知色
聲香味觸法者是。問識何所依。答依壽。問
壽何所依。答不別有依。依壽有燸如因
油有燈。更有多番。釋難陀因縁文甚略。亦
云放牛者。大論云。頻婆娑羅王請佛及比
丘僧。三月安居。語放牛人令近處住。令日
日送乳酪酥等。終竟三月。王甚慚之令其
見佛。其乃與諸同輩議云。曾聞一切智人
即淨飯王子。彼生在王宮頗知放牛事不。
乃入竹園端坐問佛。佛爲説十一事等。具
如止觀第二記。因發心出家成無學果。從
本爲名故云放牛。言善歡喜者。從初慕
道爲名。歡喜中勝故云善也。欣樂是善喜之
別名耳。若以此義立四悉者。翻名即世界。
十萬釋即爲人。佛説放牛事即對治。得果即
第一義。約教中云歡喜住者。住無歡喜之名。
但約別地。證道既同故借地以名住。釋孫
陀羅難陀因縁中。初是世界。四月下爲人。婦
即下對治。云云者。文略。義當後時得道是
第一義。彌沙塞者彼律乃是跋難陀。且以名
同釋之。倶端正故。地獄天堂已後文。廣如
止觀第二記。本迹觀心如前者。如前難陀中
釋。富樓那因縁中初是世界。是人去爲人増
一下第一義。欲還本去對治。歎滿者重擧第
一義。須菩提中初文世界。常修下爲人。空是
最勝行即業也。現報復勝故云善吉。住無諍
去對治。佛忉利下即第一義。觀心中列四句
者。雖通諸觀於修空行。其義更便。言法
身者。且順前第一義中意。非獨此中必云
法身。釋阿難因縁中。初是世界。中含下爲
人。自誓下對治。育王下第一義。宗社者。具
如止觀第四記。本迹中約歡喜地以釋本
住。地即住也。約觀中相似乃至相應者。亦
可通取名字。言云云者。具述觀相。釋羅睺
羅因縁中。約往世今世及祖王歡喜。並世界
也。諸能破障邊多是爲人。諸所破障邊多是
對治。後得道是第一義。準雜寶藏經。羅云
是佛得道夜生。以羅云六年在胎。若佛十九
出家。乃成二十四得道。若三十成道乃成二
十五出家。不同見別不須和會。乃至諸釋起
謗及息謗等。具在彼經事不可具。未曾有
經復甚委悉。寶女等者。瞿毘羅云。我常與耶
輸進止共倶未曾有過。言寶女者。是天種
不孕。佛不出家當爲輪王。天送寶女以
爲侍者。或云。是羅刹女。如天帝釋亦妻修
羅女。大論十九云。耶輸陀羅菩薩出家時自
覺有娠。菩薩六年苦行。故懷妊亦六年。乃
令諸釋有疑。因佛還國。羅云以一器百味
飮食及歡喜丸。以上於佛。佛變五百羅漢
與佛不殊。羅云送食直至佛所。諸比丘空
盋而坐。章安云。寶女能生千子。法顯傳云。
王妃生肉團如瓜。瓜有千&T027464;&T027464;生一子
有千子。此與大論文復小異。而佛索令出
家者。未曾有經佛令目連從瞿姨索。瞿姨
不肯。空聲告曰。汝遇定光佛世買華之時。
願爲他妻好醜不離。所有盡捨唯留父母。
今何以惜子。問。文中何故不云瞿姨。但云
耶輸。答。昔時瞿姨是今日耶輸。今日瞿姨乃
是天女。故羅云以沙彌之年者。中含第三
云。佛乞食訖至温泉羅云住處。羅云爲敷坐
具汲水洗足。佛取水器瀉留少水。問羅
云。見不。答見。佛言。我説彼道少亦復如是。
次令水盡。次令器覆。皆答佛。佛言。彼道盡。
彼道覆。皆語羅云。當作是意不得戲笑妄
語。而説偈言。人狂一往謂妄語是。不畏後
世無惡不作。説是頌已。問羅云曰。如人
照鏡欲見其面見淨不淨。如是羅云。將
己身業觀於彼淨及以不淨善不善已作當
作。皆當受善惡果報。乃至口意亦復如是。
一一觀察。四大羅漢名。如前。佛勅云。吾法
滅盡然後涅槃。準寶雲經第七佛記十六羅
漢令持佛法。至後佛出方得入滅。彼經一
一皆列住處人名衆數等。故諸聖者皆於佛
前。各發誓言。我等以神力故。弘護是經
不般涅槃。賓頭盧羅云在十六數。却不云
迦葉。本迹中云八種障等者。意云。本住無
障迹示十障。障涅槃者。謂生死障使不
得入涅槃故。即前文中初八番是。一種障
生死者。障使不得至於生死。即第九是。次
被佛勅不得涅槃。故障無餘即第十是。又
前八文障義小異。一二三兼六年在胎。爲胎
等障故云覆障。第四謂宿世常障故云覆
障。第五爲疑所障故云障。第六約父不許
爲父所障故云障。餘準可知。觀心例前者
具如諸文。今應云即假故障涅槃。即空故
障生死。即中故障非生死非涅槃。乃至三
惑。能障三觀所障之惑。有思議不思議等
法華文句記卷第二



法華文句記卷第二
 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次釋少知識衆中。非但不歎又不列名。以
少人知。而云聖與凡等者。釋少知識所以。
凡不測聖故云絶交。非聖全不交凡名
之爲絶。如以凡望凡交者方識。況以凡望
聖理合絶交。交好既絶。豈以識之多少言
耶。特以等者。今聖爲引凡發彼同類。機縁
不等隨類接之。故現少識之迹。以接隱徳
之徒。故不以凡夫能知能識。而判所知所
識位高下也。故言不可以多少之迹失其
本。故不可以多人知識爲本高。以少人
知識爲本下。又不可多知識者爲有實本。
少知識者爲無實本。故知多識少識倶迹而
別有理本。若久本者自有實成。若欲此中
辨四悉者。多少異故世界。隨順物機爲人。
藏名隱徳對治。高下莫測第一義。三藏十
八種學人等者。具如止觀第六記。通教學無
學位兩節判者。前約二乘後約菩薩。又前
約三乘共位。後約獨菩薩位。約別圓中亦
兩節判者。前云功用無功用。即約地住前
後。次具不具即等覺妙覺。初入無功用亦
得名爲無學。但是分得故更約具足。引阿
含意者。爲開第三句義端故也。外人所以
作此問者。汝云羅漢既云無學。何故更須
隨逐世尊。若爾下假問徴起。答中即成第
四句也。凡言學者。爲進斷故。如七反一來
不還皆不復學。若歴果進者義屬前句。況
已所已斷不復更斷亦當第四句也。更加
雙非即五句也。兩教聲聞悉皆如此。四教例
者。通教更約菩薩者。前兩句如前。後兩句
者學無學當地住故。無學學者無學在佛不
可更學。還應退取六地爲無學。出假名
爲學若準羅漢佛亦住於善法。爲無學學。
別圓後位唯不得令佛更有所學。則闕第
三句。準通可知。並以凡位爲第五句。則後
三教並有兩節。皆成五句。本迹中云居滿
字學無學者。別圓兩教皆取未足位。其中不
妨亦有古佛。即是第二節無學人也。又滿
字者。滿通三教簡二從圓。衆生應以半字
學無學。莊嚴雙樹者。初從半字引入圓滿。
即鹿苑示枯方等示榮。爾時已是莊嚴不
二。始行執迹而暗其本。來至法華涅槃方
始顯説。即大經中擧因六人。既見佛性同
於如來。二而不二故云莊嚴。觀心中已立學
無學二句。應更立二句。不縁而縁名無學
學。常如是觀名學無學。對未修者成第五
句。亦可約理爲第五句。亦得三觀各爲五
句。思之可見。約觀爲數中云界如互論。即
具二千者。百界千如但成一千。即十界百
界界界十如。復應更以百如千界。又名一
千。且如十如初後相在則十如爲百。用對
十界豈非千界。此且一往論其單數。若百
如中之千界界界十界。百界中之千如如如
十如。何但界如各一千耶。是則重重無盡不
可數知。將何以爲二千定數。故云不可思
議。諸境皆然且隨便説。故云二千。因縁約
教中並但列數。於義即足不須別求。故前
二文直列而已。若欲義立聞數歡喜生善
破惡入眞。諸教用觀對數解異。即其意也。
擧迹下本迹也。擧迹等者。即此迹法是本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