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文句記 (No. 1719_ 湛然述 ) in Vol. 34

[First] [Prev+100] [Prev]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所以。明第一義而通於初。且以相似解起。
對治麁惑未入眞道。慧名爲想。次漸頓衆
生下。明四悉次第。由三悉故第一義來。於
諸内外凡位亦得名第一義也。但想慧名
須在因位。如五品前修行五悔。初入隨喜。
尚乃得名爲第一義。況入内凡位耶。又隨
喜前獲少定心。尚亦得名入第一義。況入
初品。三隨其下明入眞之縁。四乃至下。明
憶想通後至金剛心。問。應云初住。何以
云地。答。從漸頓來。且寄地位。欲令下至若
干因縁譬喩者。此用五佛章中施權之言。皆
云種種因縁等。以申今文。本迹倶有漸頓
之化。如爲懈怠等者。擧小對大。如倶舍論
釋忍位中。始從下忍三十二觀。乃至上忍
留一行相。入世第一。但所留行二義不同
利名見行。鈍名愛行。利人又二。著我多者
留無我行。著我所者留於空行。鈍人又二。
著我慢多者留無常行。懈怠多者留於苦
行。今文且擧鈍中二人。復諸論師諸計不同。
不能具述。通教中云亦如是者。觀門雖巧
諦觀次第不殊三藏。然約四門四悉二空三
假。與藏不同且約大同亦名種種。頓中別
圓。雖三十二及入不二種種行類。亦何出於
各四門耶。無有虚出至昔虚爲實故者。爲
字去聲。禀權出界名爲虚出。三乘無不皆
出三界。人天無不爲出三途。並名爲虚。如
來本爲一實施權。無有毫差而皆入實。
寄此四字者。常住不滅也。既其不滅益至未
來。舊人下先擧舊計。云前過恒沙等者。古
師見經中有所成壽命之言。謂爲果壽。乃
指前文過於塵界。爲前過恒沙。以非恒沙
可能喩故。乃用世界以之爲喩。于今未
盡爲後倍上數。又古人見復倍之言。便爲
有限。況復不知是實因壽。而云神通。經中
云復。他云後者。章疏之言。從此已後復倍
上數。如是並爲神通延壽。意言。今雖未盡
必有盡時。經擧因況果者。明本行菩薩道
時。所感因壽尚自未盡。況果壽耶。古人不
曉判屬無常。故知以不盡之因壽。況不盡
之果壽。明因果倶常。古釋反令因果無常。
云何棄所況等者。彼見能況有所成之言。便
爲所況之果。但經文中前已明果。何重言
之。言縱令者指初住位分得常壽。豈有初
住眞變易壽。便同分段有無常耶。若言盡
者。何當盡耶。何名分常分但對佛及以後
地。準行證文自應知之。譬如下擧太子祿
以爲況者。猶是分況。對□人財言不盡耳。
捩字里結切謂抝捩也。抝字鳥飽
不順之貎。謂
棄於常而取無常
法華文句記卷第九



法華文句記卷第十
 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釋壽量品之餘
迹中唱滅通約三身。又二。初總立。如淨名下
釋。釋中初明三身非滅唱滅。次明三身常住
不滅。三明三身不生不滅。以不滅故唱滅
非滅。以不生不滅故名爲非滅。總而言之
顯於不滅。初文自三。初明法身爲六。初借
淨名文以立義者。問。此中法身。那引淨名
迦旃延中通教義耶。答。彼旃延章。總有五
句。初之四句名藏義通。後之一句名通四教。
義局衍門。結歸之文既通圓別。故前四句現
結成通。不關圓別。彼之一句雖結成通。仍
通圓別。今從通義故得成圓。若得此意
諸句可明。故略引之。法本不生故無可滅。
是寂滅義。云唱滅者。此唱寂滅。是滅生之
滅非即生之滅。即生之滅是不滅故。當知
此滅名爲不滅。法身常住無滅不滅。今言
寂滅義當唱滅。何者下釋唱滅意。爲不了
者而云寂滅。若了寂滅還指於生。若全指
於生於懈怠者。無利故須唱滅。三若言下。
以瓔珞中寂照帖釋。然彼經中以照寂爲
等覺。以寂照爲妙覺。彼約別教教道。以説
故。分二句以對二位。今借別教極果之名。
以通初後而釋圓教不滅而滅。四夫法身
下。釋唱滅義。由唱滅故智生惑滅。此約事
理相對論也。若迷心等者。一往觀語似同
報身。其意則別。此中正明所滅之惑爲法身
體。體有生滅良由於智。故寄能顯以彰所
顯。五滅惑下。次判圓別。別教尚屬無常之
滅。以十住中同於小乘。滅三界惑方生出
假俗智之解。入中亦然。今約圓教故唱寂
滅。此之等者。雖別圓不同並名生滅。雖倶
生滅悉約理性。六若無等者。明唱滅之縁。
意云。從迷從解故云迷解。剋論但以解爲
唱縁。別圓倶是從迷生解故也。次約報身
亦六。先標。次誰有下。正釋惑智本無生滅。
以爲報身無生滅體。三此總下結報身體。明
即是智暗即無明。體性全是故無相除。既無
相除。即不滅也。四衆生下唱滅之由。五有煩
惱下明唱滅之相。所以更互得滅名者。從
事故滅。六豈非下結唱滅也。三應身者。亦
先標。次應是下明不滅。三但爲下明唱滅。
次又法身下明三身不滅中。初法身不滅中
言當體者。不望餘身。以餘二身須望法
耳。若將體望用。用却成滅。次約報身不滅
者爲二。先牒前説不滅即是。報稱於法。法
既不滅報亦不滅。次以理下約事理相對
以釋。先約理無滅。次就有下約事有滅。從
約理邊即是不滅。初約理中。云爲到故等
者。於其惑智四句檢責。還約體檢惑尚不
滅。智體無破。此用大經師子吼難。難言。若
毘婆舍那破煩惱者。何故復修奢摩他耶。
佛反質云。若言智慧能破煩惱爲到故破。
爲不到能破。若到故破。凡夫能破。若不到
破初念應破。若初念不破。後亦不破。若到
不到破者。是義不然。如是推求誰有智慧
能破煩惱。言共獨者。佛言。如一盲人不能
見色。雖伴衆盲亦不能見。慧定共別準
説可知此即報智不能滅惑。次就有智慧
等者。復更約事而定判之。智能滅惑智不
名滅。三約應身明不滅者。亦望法報。報
約於法故前法身但云當體。今此應身利物
不斷亦是不滅。故云常然應明不絶者。三
身相稱故也。法報遍故應體亦遍。機自在無
應法恒爾。若不爾者。雖釋圓常還同生滅。
言衆生不盡即不滅度者。滅度之時生實未
盡。其義何耶。應反質云。驗生未盡則不滅
度。故唱滅度爲不生於難遭想者。非爲
生盡故知應身常在不滅。何獨法耶。若不了
者法報亦滅。何獨應耶。三明三身不生不滅
者。法身同前不當生滅。報身者智自了智
無能滅者。智屬於能既不生滅。豈能令惑
若生若滅。應身者。相續故不生相續故不滅。
三身但云不生滅者。不字貫下滅字即不
生不滅。逐語便故但云不生滅耳。云云者。
釋出三身不生滅意。以互融故。此因應身
非滅唱滅一句之文。廣開三身有滅不滅不
生不滅。若不爾者。生滅則定。何名三身不
即不離。若得此意遍一代教。但聞一句唱
滅之言。即識一切滅不滅義。具身多少滅不
滅異。方達本地本不生滅。方達中間今日化
道有滅不滅。以本地化中間今日一切迹教。
不出三身四句故也。釋不滅有損中爲二。
初釋唱由。次以四悉帖釋損益。此中且寄
應佛以釋。由此衆生至二善損而不生者。
由不唱滅懈怠之徒。眞中二善倶不生長。
見思已生尚自不斷。別惑未生安能令斷惑
不斷。故唯能損於眞中二善。已生未生等具
如止觀第七記中料簡。次若依至第一義
者。以四悉檀帖釋唱滅。是故唱滅有四悉
益。由唱滅故善生惡滅。故分四悉以對善
惡。第一義滅未生等者。第一義悉能見中道。
能破無明。是故無明名未生惡。對治滅已生
惡者。凡對治言皆治現惡。世界生未生善者。
樂欲在初期心遠故。如聞法生喜則細善
當生。又世界是陰入陰入若轉。法身則顯。是
故法身名未生善。又樂欲時善根未生。亦由
此生名生未生。爲人生已生善者。眞諦望
中名已生善。縱使未生望中乃遠從近名
已。又世界滅已生惡者。從近更釋。但除現
計此則可知。對治滅未生者。治道長故。如
禪五陰下釋向世界。如修禪時爲滅欲惡。
故色陰起能滅欲陰。以界望界名爲世界。
故欲界陰名已生惡。準此無色除色。空除
三界中滅變易。於當位陰皆名已生。脩上
滅下名滅已生對治治未文無重釋。但治
名雖同通至等覺。大經優婆塞衆中云。常無
常樂無樂等。常樂觀察如是諸對治門。既是
淨無垢稱王之所用治故不近也。既約三身
論滅不滅。故四悉感應亦須深明。多番釋
者。良由此也。第二廣釋中爲二。初現滅由。
二見聞下通約三身以明損益。初文須唱
滅者。有損無益由常在故。前雖明唱由
仍未知所以。次通約三身中。初別明損益。
即約三佛一一正示。初仍總標。次便謂下
初約法身者。法身本無寂滅之名。爲上慢
者。計如不殊須唱寂滅。具如前釋云云。
又聞下即約報身。前自謂如此自謂智。二謂
倶是大乘上慢。然二上慢不無深淺。謂如
乃成大無慚人。謂智猶知須智照惑。以不
了故不解即名。凡云即者。以顯於離。如
冰不離水理須融冰。義同於離方乃顯
即又言離者爲成於即。若不離者衆生即
佛。何須修道。爲不識離直云即者。故須
唱滅。等覺一品尚唯佛智之所能斷。豈以
博地謂即是耶。應身如前後文。次若唱言
下。別約報身明益由。又二。初唱。次益。初文
先寄法身以辯須智。次經云下擧教立妨。
次引譬釋妨。然明時無暗。驗知暗時無明。
故以智慧斷煩惱暗。汝今下以理責之。當
知下結意也。應身可見故略。衆生下總於
三佛皆生敬者。以報智處中既有智慧。上
冥下契。若得見一必具足三。故生恭敬。醫
有十種者。通收邪正貫彼偏圓。前之三種
亦稱醫者。佛未出時一切外道皆自謂出家。
各自領衆。故大經云。王之土境清夷閑靜。眞
是出家住止之處。第三醫中云差已生者。雖
斷事惑還墮三途。具如本劫等見各計四
禪等。斷惑不同故。阿含云。良醫有四。一善
知病相。二知病因起。三善知方治。四畢竟
不發。然此醫知病不出界内。知病因起不
出依正。方治不逾生滅無常。不發秖是住
二涅槃。望今但成第四五醫。若以四名義
通諸教則一一教隨義各別。乃至圓教於
理無妨。直引證此深違經旨。尚不能同
通教二乘。安譬本門數數生滅。若釋大經
曉八術者。但對小外對此仍疎。第六醫不
能治必死者。所證同故。第七別教但地前
耳。後之三醫初云不能令平復者。但自入未
深。未能令他見本法身。無明本有義之如
損。令還得見方名爲復。第九雖乃得云
後心以第八醫但在十信。第九理須初住
已上至金剛心。第十究竟名過本者。對前
名復故此云過。以第九醫始從初住終至
等覺已名復故。何者。法身本有今令證本。
故名爲復。若爾妙覺復畢何名爲過。以對
性得無功用故。故修名過。若爾初住已上
亦名分過。何獨妙覺。言殘惑在且名爲復。
又讓極地究竟名過。又七客醫中初二拙度
初斷乳故。故無巧術三四有術。用而不遍。
第三不云二乘人者。所治同故。五六雖遍
所益不多。後七等者。對極簡小。有術下對
因顯果。故以三達五眼爲八。前六並無以
讓佛故。故云無耳。五六二客亦分得故。若
離八倒爲八術者。前四有分。以初二客醫
亦得無常等故。故云如用辛苦等。故大經
中總爲六味。苦爲酢味無常鹹味。無我苦
味樂爲甜味。我爲辛味常爲淡味。彼世間
中有三種味。謂無常苦無我。煩惱爲薪智
慧爲火。以是因縁成涅槃食。令諸弟子悉
皆甘嗜。但無常苦無我三味在小。故云世間。
今文云辛恐字誤。應云苦酢鹹故。有術遠
來。即七客中唯指第七。以彼經中唯以如
來對彼外道爲新舊故。故知新醫三達五
眼具足。能用無常等八。所以先令斷乳用
無常等。後還服乳方用常等。今從後説但
云服乳。若取因人亦可通於第五六客。又
通論者。通別菩薩轉教聲聞。皆能説常。然八
術者。經中擧譬有八復次治八種病。今此
且明八數而已。三達者。三明居極。故得達
名。略如止觀記。十二至方藥者。文方也。理
藥也。藥通行理但且云理。下釋色香爲三
三昧及以三徳故也。三三昧行三徳理也。無
量義云。醫王大醫王者第八九醫通得名王。
唯第十醫獨名大王。多諸下至菩薩之子凡
有三者。且置二乘先別指菩薩者通以未
發心者爲第一二乘。仍攝在第二例中者。
以取退大二乘故耳。於菩薩中更爲三者。
修性三因有離合故。一就一切衆生。即大經
中未發心名爲菩薩是也。雖十心中別對
三因。此即性三合成正因。問。何不指善惡
心所。共爲正因。答。善屬發心惡復別屬。通
則攝別。別不攝通。故知通心與王同時而
起。必具三因。但名爲正。未有世出世善根
故也。準下縁因言微修行。當知隨聞一句
一彈指善並縁因收。準引證云其中衆生悉
是吾子。則人天善根仍屬正攝。引證縁因
云三十子。則二乘善根亦在縁攝。若準今
日被開人天亦在縁數。據大隔小二乘非
縁。今據退大讓得記者入初住位。名爲了
故。觀行相似並入縁收。爲讓前後以正從
旁。故發心已後訖至住前。皆名爲縁。且將
正因但在十通互入爲百。結縁即是會發
心者。已有了因。但以十信相入爲百數者。
通皆得成住前善根。故十信心彼彼相入方
得成百。以三乘善根皆成相似。仍收五品
並入其中。得記之後顯成分眞。故使縁正
今日聞經。即以十信之百。入於初住爲分
眞百。從佛口生。今日聞教得佛法分。入初
住也。此亦有三因至了因佛子者。對前縁
正應但云了。又云亦者。前二各三故今亦
三。從強受名並束三從一。所以束者。衆
生無始非不具三。以在迷故從理立名。
故理中三皆爲迷攝。從縁從了準例可知。
還將等者。攝前入後。既攝通入信故攝信
入住。改似爲眞。故亦但百。轉氷爲水其義
可知。修性三因玄文止觀倶有此意。唯此文
中文相顯著。爲欲望昔聞經力大。故束性
三倶爲正因。縁了各合倶名爲一。故知諸
文約修以説。縁了各三。或但論理性始終
具三。如云三道三徳三佛性等。具如修性
不二門説。九門共成方了此旨。若得此意
圓教行理骨目自成。皮膚毛彩出在衆典。故
知此經是紀定大綱之教。不可以綱目釋
之。若得此意則一家教旨。大理可通。欲習
觀門修行有地。聞衆怪説情慮坦然。覩諸
權經投心不謬。融通名相豁矣。無疑法數
増減離合可見。與奪他釋令歸大途。以前
三教無此事故。宛轉于地者。望出世法故
且云地譬上形益者。文中闕略。應云上有
二。先非生現生。次非滅現滅。生中分二。言
受邪師等者。但非出世皆名爲邪。自迹中
相遇已後便信邪外。以信邪厚薄不同。致
有失與不失。並云失三乘者。以迹中相遇
施化不同。具如迹中大小二初成熟咸一。不
失心者。唱生而成熟之。失心者。唱滅付待
後期。故唱生滅非實生滅。善彊下重釋唱
生。唱滅之縁。言彊弱者。於未斷間去宿
種遙。現難發者名惡彊耳。善彊準此。遙見
者者。障已五分故與佛五分成遙。譬上聲
益中。云二諦者。應云三諦。二通三別且捨
別從通。即頓中二諦也。譬勸誡者。如三周
中大擬宜也。藥草名通好義不局。故使漸
頓倶名經方。無非好等。從佛出脩多羅者。
準五味相生云從十二部出脩多羅乃至
涅槃。從人從時相生以説。應知五味並從
佛出。今置頓從漸故也。色香等者。漸頓通
皆具戒定慧。戒麁定細香不可見。香可遙
知味到方知。如慧到理方名爲得。此戒定
慧即八正道者。語業命戒也。正定定也。餘者
慧也。今文從別且屬無作。文雖且別其義
則通。既是藥草之色香。藥草既通色香寧局。
今云見佛性。及對三徳者。從初而説。初被
頓故意在一實。但三徳之名尚通外計。況
偏小耶。具如止觀大小六義及以圓三。説三
乘空等者。次擧漸中所服之法。雖具戒等
及以三徳。必假空等方能行故。故一一三昧
具戒定慧故。頓中戒等於漸中機。如藥未
擣不任服用。雖擣未篩如著空相。雖篩
未合猶計所作。故三具足服可治疾。空假
中三準此可知。雖被漸頓本在實乘。具
如止觀釋道品後圓三空中具一切法。即
其事也。故擧共別二相以攝頓漸。次第一
心準例可識。擬宜等者。經云當設方便。當
即擬也。留經教者。如付法藏。或取涅槃中等
者。他云。或取大聲或用神通等如佛涅槃
後金棺自遊出入四門等。令一切人知佛
已滅。舍利經卷意亦如然。雖衆釋不同非
無一理。終不及以四依爲使。如毱多者。
毱多是滅後四依。具如止觀第五記。如遺教
下明佛滅後得度不同。正在當來還見釋
迦。亦有等者。非獨釋迦。故引普賢觀經見
多寶等。因懺所見與値何殊。其父聞子得
差者。得差之言不全惑斷。但有三乘機及
堪會者。不論斷與不斷皆名得差。常在靈
山爲報土者。若準餘國指有餘土者。報土
須指他受用也。據常在之言。即屬自受用
土。若準頌文寶莊嚴言。則非自土即本時
他也。如華嚴中多明他受用耳。即上餘國
義也者。指上我於餘國文也。此且指於報
土之外。通則亦遍十方若淨若穢。諸有修功
徳等者。即指縁了具足者也。經云則皆見
我身實報土也。經云或時爲此衆等者。亦
初地初住也。經云久乃見佛者。即指五濁
重者。經云我智力如是。總結大勢力也
釋分別功徳品
此品具有授記領解流通。分別屬記。從初
以説故云分別。二世者。地踊過去靈山現在。
言功徳者出所判也。此文等者。若據聞經
功徳。但屬餘殘。今準當得之言。復同授記。
論法力有五。五中引前三文。證今品意。餘
二旁來。法者。由法而成名爲法力證者。六
百八十萬億乃至一生。信者八世界也。供養
者。説是菩薩得大法利時。於虚空中雨天
華等。乃至讀誦持等非不是行。且以眞因
法成名爲法力。釋増道損生。光宅意以從
初至中千明行進。爲功徳門。八生至一生
約損生爲智慧門。八界爲外凡未有進
損。夫授記下光宅釋出向來三意。於中先總
以通別判之。通在因果總名授記。故通
取三文。發心因也。剋終果也。故發心等通
皆剋果。次下八界下釋出三意次第。所以
迴經文者。從淺至深故爾。即外凡入内凡
爲發心門。次從内凡入初地以至六地。爲
増道門。從小千去爲損生門。損生門中乃
以七地已上至第十地。位位各斷上下二
品。等覺一品合爲九品。即以八生對前八
品。次法華論者。論云。彌勒品中四種門。一
證。二信。三供養。並在今品。四聞法指隨喜
品。初文具如今文。次信者八世界等。今謂論
前深後淺等者。今家評之。論以無生忍爲
初地。八生至一生爲地前。故云前深後淺。
光宅亦以初地爲無生忍。但以八生乃至
一生爲金剛心。爲異故成前淺後深。二家
相違自古不判。夫無生下今師欲釋先歴
四教定其位次。方知二釋並不稱經。故結
云皆聖教明文不可參濫。光宅未當信不在
疑。論主天親豈應徒爾。但恐譯者曲會私
情。如攝論識分八九。及婆沙一十六字。並
進退在人何關聖旨。況光宅釋直爾云地。
不判教相。雖分惑品義無所歸。又淨名下
至通途之意不可定用者。須廢通從別。不
可以無等等有無生之義。釋今無生。以今
無生定在初住。不可見金剛頂有伏忍之
名。判爲八界。以伏位定在住前故也。故通
途之名不可別對。今於無生已去。明増損
門。不可分隔。應知増道非無損生。損生定
有増道。安可分於六地前後二文定耶。復
不可以無生在初地去。況將八生去却
向地前。故知二家並失經之大旨。從即光
宅去。將今家所用而判光宅。以屬三義。地
前三初地成別。初地至六地成通。七地已
上成別接通。通不斷無明故非通。別教初
地即斷無明。故非別。故至七地無明者許
屬別接。仍須正云九品別惑。故被接者上根
七地。即破一品二品。況復無文品分上下。
義渉三文故云遊瀁。初云光宅以發心爲
内凡三十者。已如前列。前云住三十心。今
云爲者。爲秖是作。秖是内凡作初地耳。餘
二意可見。論文既以地前地上相對。則一
向專判別義。今分三者。秖合有二。加經家
叙耳。佛語圓妙者。指本迹二門故得道實。
故上文下釋本迹二門也。故仁王十善菩薩
者。此明十信。信信通皆具足十善。非謂專
以人天不殺盜等。用對十信。既云長別三
界苦輪。諸經信位。有云長別三界苦海者。
不可將判住行向位。當知須是斷惑十信。
自非今家準法華文。判以法師功徳六根
互用。爲十信位而爲内凡。於十信前以分
別功徳末如來滅後已下文。立五品位爲外
凡。寧判十信斷三界苦。仁王經意何由可
消。若不然者。如何可判華嚴初住爲聖
位耶。若判華嚴十梵行文。以十信心功齊
極位。復成太過。初住屬聖十信如何非内
凡耶。此與地前伏惑初地見道永不相關。
是故今以圓意消文。各更引經而爲證據。
故六即判位理不可亡。十行不思議假。且
對聞持。樂説及旋對位釋之。使與位相應。
若論去對破光宅及以論文。初雙標二門。不
如下破。但破損生門耳。亦應更破二家増
道。何者。論以地前爲損生。則無増道。光宅
以七地已上。爲損生安得無増道。況光宅
但云八品損生。語因而失果。論家但在分
段。則倶失界外變易因果。從但約下即是
今意。但約智斷相對以明増損。約法身下
釋向増損。月喩準知。故他不了見有減生
之言。判爲損生。見有聞持等言。判屬増道。
故今但從破無明去。毎一位中皆一増損。
故云不同。言八番者。且寄從八生説之。
以破古計。具足應從無生已去。言世及念
等以跨多位及以八位不可即云四十二
念等。故寄後位譚之。經文雖略據位必八。
文中一往雖從地判。然超越人増損無定。
故云八世等。具足應如文中屬對。此則正
破因生果生。今文處處不違論文。唯留餘
殘脩多羅半品入正。及此授記一向不用
故知凡有去取。並不徒然。然諸論文無生忍
文多在初地。唯華嚴起信彰灼明文十住八
相。言數倍者。非謂一倍。一往語耳。捃拾
指涅槃文。涅槃自指八千聲聞於法華中
得授記&T040879;。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故知大
穫須在法華。故大經中得道衆者。如梵行
品末云。摩伽國無量人發菩提心。至陳如品
末。十千菩薩得一生實相。五萬菩薩二生法
界。二萬五千菩薩得畢竟智。三萬五千菩薩
悟第一義。四萬五千菩薩得虚空三昧。五萬
五千菩薩得不退忍。亦名法忍。六萬五千菩
薩得陀羅尼。七萬五千菩薩得師子吼三昧。
八萬五千菩薩得平等三昧。發菩提心及二
乘心。各云無量恒沙。二萬億人現轉女身。
前八節文始自一生終至平等。並非地前。
雖深雖多。若比今經四天下塵及大千塵。
蓋不足言。今經正宗三周及以本門得益。並
不與諸經同也。況流通中自藥王下六品。
品品之中皆有結得道者。皆過八萬。勸發
品中大千界塵人。具普賢道。故知捃拾今經
之餘。雖然爾前諸味之權文。爲今經之方便。
爾後涅槃捃拾此機。乃至扶律明一乘常
住。得此經旨一毫行一句法。無非法界。十
方佛法起平等見。而常分別諸佛化儀。方
稱斯經一乘之旨。應思我等爲何所依方
稱此經弘宣之相。上迹門菩薩等者。準上開
章此中正當領解段也。前分別門即是第二
授記段也。所以迹門雖記二乘。佛旨未周
收機未盡。故諸菩薩未陳領解。今以供養
而表領解。故迹門中諸天領解。亦申供養。
諸聲聞人久修自行。但直領解而無供養。聞
本門已與諸菩薩。同申供養重表領解。以
聞本後薄修行願。倶成菩薩同獻供養。隨
其位行以供表之。故云次第及番番等。別
立品目。是故文中以陳供養。作所表釋。南
師從此爲流通者。意以四信信解功徳。亦
屬流通。不須必到滅後五品。文殊等者。如
迹門後文殊入海教化通經。豈必在於佛滅
後耶。故進退二途並可承用。準此文意。三
周之後文殊方始入海教化。義亦未失。但菩
薩事迹不可思議。勿以凡情而商度之。已
如前説。況準迹門無領記後猶屬正者。故
依南方初品果者。且以五品對於相似一
往説耳。分果遠果仍須指後。如上説者指
授記文。云何四信者。問意兩兼。一問云何但
立四數。二問云何四倶名信。略解去釋也。
四人通名爲信。則二義倶成。攝五成四不
須至五。又名從初得故倶名信。略解三人
者。去通從別則受別名。廣及觀成必有略
故。故略通三人唯除初信。初無解故。廣説
二人除略解者。廣局第三不通前二。觀成
一人復除廣解不通餘三。除信一事餘不
通四。唯信解四名爲四信。若一念信解未
有下三。乃是初信最局。略具初信廣具初
二觀必具三。故後漸寛。但後後者勝於前
前。故成後局。一念信解者。即是本門立行之
首。故文稍委。於中分十令文可見。初總標
其大綱。次謂隨下明信解之力。三又信下明
信解相状。四亦是下以事釋成。五無所有下
以三諦意結。六如門下擧譬。七擧六根合
譬。八無疑下釋名。九若坐下加行。十如是
下判位。欲令文旨可見。且分爲十。總而言
之秖是信成。初總標可見。次文者。聞於長
遠開通無礙。信一切法皆是佛法。又信如
來化功長遠。是人能知本迹妙理是佛本證。
若但秖信事中遠壽。何能令此諸菩薩等増
道損生至於極位。故信解本地難思境智。
信心初轉自在無礙。方名爲力。尚能増進以
至一生。況信力耶。罣者。戸卦切礙也。亦作
詿相状者。自曉己心應此相者。方曰信成。
釋成者。謂能達九界非道。純佛法界妙道之
用。結者。能信所信若本若迹無非三諦。擧
譬。&T011422;呼陌切快也
從中裂帛聲耳。合譬者。因於聞壽通達一
切。凡有所對無非佛法。釋名可知加行者
令信増進。前是信行此是法行。二行雖殊所
信不二。判位者。顯觀境彌深實位彌丁。答
意者。五得般若名波羅蜜。何故除之仍得
復名波羅蜜。此翻度岸。若得般若方云度
耳。問中先答。次結示。先答意者。如別教人
各自於五。而盡其邊亦得名度。故且以次
第之五。爲校量本。然般若名通此中則局故
以本門正慧校此第權五。故今般若即是深
信解相爲能校量。問。次第中自有般若。還
同所校何以除之。答。竪中空假般若可爲
所校。中證不殊名等體等。故闕之耳。言戒
施邊者。邊謂邊表。期心出假名爲盡邊。
故十向後心名假邊際。第三位行不退者。文
判四信得十信。故初信至七信爲位不退。
八信已去爲行不退七心不退者。即是別教
七住。見思倶除名位不退。故擧信位望住
爲下。今云初住惑恐字誤應云初信。故文
云圓順信解自内而熏等也。或恐剩字。有
本無此住字但云初心。若以五品在十信
前故圓初信即不退也。有人云。聞長遠壽
即是般若。不可般若還校般若。今問。六度
之中那得有長壽般若。是故應知於信心
中。信於本地圓門妙智。尚不與迹門圓觀
六根位同。豈與別教五度同耶。況復藏通
六度行耶。尚不與三教第六度同。況與前
三前五度同。大品云有菩薩等者。意明
別教菩薩退但有魔不退無魔。圓教初心魔
不得便。況不退位。若初住去分破八魔。故
得云無。以能即魔爲法界故。唱楞嚴名
魔尚被縛。況修觀者。況自證者魔能退耶。
當知圓人五品之初魔已遠避。經云願我於
未來等者。既云起誓。但是聞壽願當同之
問近成者無長可説。何得皆言亦如是耶
答言如是者。謂説常壽。若得常壽盡未來
世必當過此。何但如是。今從實成來故且
擧爾許。具在玄文過減不同。經云深心等
者。此於本地圓門仍具五法。方乃斷疑。一
者聞遠生信。二者深心。三者直心。四者多聞
心。五者爲他説。有人。於此廣引諸文以釋
多聞。於此非要。何者。先聞遠本。次入深心
及以直心。生於多聞。方是此中多聞義也。深
謂窮理不二。直謂始終一揆。以此而觀一一
句義無非多聞。第四觀成中云想成相起
者。理具此相依理起想故此想成便見此
相。從初習觀但得想名。觀行淺故仍順想
故又順理故理相乃現。餘教修觀觀違於理。
縱有氣分不順中理。方便觀成尚猶名想。
況未成耶。又見此相雖未眞證。以觀力
故暫見二土。若三惑分滅方永與相應。乃
不名想。準前釋四悉中。等覺第一義尚通
名想。有餘土大小共者。藏通二乘斷通惑
者。仍本爲名準彼而見。純諸菩薩爲報土者。
亦他受用。但依此想漸深漸成。入初住位
任運遍見。應用無方。問。稱理起想。何須土
想。但觀一念妙理即足。答。二教初心皆滅陰
入。況復土耶。別教初心亦且破陰後心能見
帝網之土。唯圓即觀一念三千三諦具足。是
則一心一切心。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一
念倶觀若身心土若空假中。更無前後。故觀
成時一心見一切心。一身見一切身。一土
見一切土。十方諸佛身中現故。故於自心
常寂光中。遍見十方一切身土。若唯觀他
遮那之土。必迷自境。若了心境自即他故。
他即自故。不了此境自尚成他。況觀他耶。
觀土既爾。身佛心然。故聞長壽須了宗旨。
故知想名名同體異。故本門聞壽益倍餘經。
良由所聞異常故也。次釋滅後五品中。初
云後隨喜品校量初品者。此是深見。作法
師往名在三不在五者。師從利他故除初
二。準法師品讀誦亦得通名法師。但此中
文意且資理是故爾耳。指經文至不須安生
身舍利者。大教所詮是法身實相。經所住處
中有法身舍利。復是起塔。經文能詮如塔
能盛故也。問若爾。等者。若不須事塔及色
身骨。亦應不須持事戒。乃至不須供養
事僧耶。答意者有二。一違問答。即指初品
未能入事。故且依理以爲舍利。以經爲
塔。次順問答。即能持得初二篇也。若爾。此
亦但成違問答也。何者。持初二篇但成初
二品耳。故不應以能持下篇三品爲難。
諸修圓行者請觀斯文。若初二品人初心念
念常在四種三昧。容於下三衆法少違。至
下三品止作二持衆別兩行纖毫不犯。具如
止觀持戒清淨中。尚事理雙美方堪向道。況
入道者令事虧耶。若未專於四種三昧。五
篇七聚菩薩重輕不可微犯。方稱一期教門
大旨。何以故。出家菩薩具足堅持毘尼篇聚。
大乘教意一切皆然。但護篇聚於彼梵網八
萬律儀。未爲持相。但此土器劣且以小檢
助成大儀。仍曉開遮輕重縁體制縁漸頓捨
義有無。坐次分流懺法天隔。復有七衆同否
大小共別。方於自行量己品位。去取適時。
或慕大節而昧存亡。有據小文而迷觀道。
若得今意先以理教定。次以位行驗。若不
爾者。鳥鼠人也。安論品位乎。敬請受佛遺
言少分恭禀。經阿提目多伽。有人云。此云龍
舐華。其草形如大麻。赤華青葉。子堪爲油亦
堪爲香。已趣道場至處也者。既對行近並
通淺深。故亦可爲觀行行近。第五品齊第
四信者。以初二品當初信解。第三品當第
二信。故二處判三慧。將二信及此三品共
在聞慧位也。問何故現在唯四信滅後立五
品。答其義既齊四五無別。但是滅後加讀誦
位。爲第二品耳
法華文句記卷第十



法華文句記卷第十
 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釋隨喜功徳品
釋品題中。四重結名。亦四悉意但不次第。
理須消釋使義相當。然下諸品並是流通本
迹二門。所以此中雖於對治中雙消二意。
義亦通於餘之三悉。以隨喜品文既校量滅
後五品之初。義當現在四信之首。並由聞
長壽増益品秩。故須雙述今昔二門。下法
師功徳品。正當現在四信之位及隨喜後位。
所以不復雙存兩釋。由分別中及隨喜中已
具釋竟。又是稱揚五種法師功用。能入六
根同於現在四信之位。不輕已下既總云法
華。豈獨在迹。若爾。爾前諸文亦云法華。亦
應具二。答。後未説故。初世界中文先略釋
名。次廣釋。三總結。以初貫後故先釋名。初
文先隨次喜。初釋隨中事理秖是權實異名
了此權實即非權實故。無二無別即隨順
開權顯實之事理也。次廣釋釋喜中言己人
者。還是迹中事理之力。理有事故。故能慶
人。事有理故。故能自慶。又不二而二。故慶
己他。二而不二故了非己他。次聞深下再釋
中。亦先釋隨具權實功徳。次慶己有智慧
下。又再釋喜具悲智功徳。雖曰慶己正爲
利他。雖曰慶人正爲顯己。故云有智及
有慈悲。以自聞經復能教他。故悲智具足
方乃名喜。況聞經之始行願倶時。故一句一
偈自他倶益。今此初心專立自行。亦以願
力而慶彼耳。權實下結前兩意共立品名。
權實結隨智斷結喜。慈悲即化他。化他屬
解脱。解脱即屬斷。且以自他事理慶喜故
屬世界。又順理下對治中約本門者。亦先
釋次結品。初釋中先隨次喜。隨中先正釋。次
即廣下結成觀相。融通事理。三結成。初文
先理。次事。先理者。若信長遠。信必依理。理
與迹中妙理不殊。但指在久本功歸實證。
理深時遠故云深遠。言信順者。於理聞久
豈敢竊疑。故無一毫疑於久理。次順事者。
秖是如來自從本成利物之相。迹中但有横
論化儀。本中須加久遠竪相。故以化久爲
竪。化廣爲横。中間節節遍十方故。該亘秖
是横竪遍耳。觀相者。非理無以能化。非化
無以顯理。即施迹近事見遠本理。亦是本
迹雖殊不思議一。雖一而本迹宛然。故云
不二而二。問別與二同異云何。答有二。通
約本迹別對多境。以本迹中各有不同之
相故也。次雖二下却覆收入。若本若迹。皆
以三千方顯稱理之妙事也。三如此下結
者。秖是收束向來事理不二而二等。同名一
隨。如來下釋喜。先寄時約人以斥迹權。故
四十餘年及七方便。非至今經不會方便。
無以顯本。望彼不聞故慶我得聞。次慶我
下正釋喜。三以凡夫心下。明喜心相。由聞
故知因知生見。唯佛知佛久遠之壽。唯佛
見佛久證實理。聞佛聞顯與佛不殊。入觀
行位。如此下結觀相。亦是横竪不二意也。
究竟法界義通横竪。應云深廣。但是言略。
廣無涯等者。通歎横竪。無可與彼無等同
者。故重云無等等。亦應結云是名爲喜。文
無者略。佛今下結成品名。除事理疑故名
對治。第五十人下釋爲人中四。初重牒人
相即是牒位。次初但有下牒隨。次但有下
牒喜。三未有下雙牒隨喜叙意校量。四誰
聞下結勸也於校量中又三。初明行薄。隨
中但理未有權用。喜中但己未能益他。次
所獲下雙明隨喜功大。三如來下正引經校
量。即擧下文四百萬億。故云巧喩。喩第五
十人。是故況云何況最初。此是初品故云何
況第五品耶。此是圓位之始故。云何況後心。
後心者。指極位也。四結勸中二。初引經意
以勸。如來下結經勸意以立品名。令進理
入位。能生理善即爲人也。景者大也。亦慕
也。上來下第一義中上來。即指法師至持
品及分別功徳中四信五品。時衆下恐人謬
解者。不測初心功徳之大。而推功上位蔑
此初心。故今示彼行淺功深。以顯經力。忽
聞下擧好堅迦陵以譬初心。聖言親讃使
推功疑除。故擧釋然以擬第一義。好堅迦
陵具如止觀第一第七記。希有下結成立品。
外道下約教展轉比決。先斥外道諸偏小等。
小雖居極。未及隨喜圓位初初。別人知中。
言門拙者。以於地前聞但中名。未即觀
故。佛今擧阿等者。正明圓位。初後不二故諸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