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文句記 (No. 1719_ 湛然述 ) in Vol. 34

[First] [Prev+100] [Prev]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答中根迷法説故説車虚譬。有無宛然齊智
者無斯難。有人問。三車容可有上下。一城
何得有出入。答車亦無文説有下。城亦不
曾説有出。車被斥虚義同下。城聞説化
義同出。彼此從譬咸義立皆已入證並須
開。大車寶所既無殊。兩處妙理何差別。世
人下明大車體者。應如玄文顯體中辯。此
爲破古略辯異同。上雖明數及索不索。若
不辯體。將何以明解行之本。已下諸師章
安所引。故出今釋云天台師。初光宅莊嚴
雖並云高廣。而據果計因對昔未絶。故光
宅指果此有五失。一者因乘無體乘何而
出。二者名濫小乘果尚須索。三者以用爲
體能所不分。四者待昔無絶開權不成。五
者攝法不遍以隔凡下。別無盡智之語。況
復圓耶。別圓雖有無生之名語同意別。斷
證永乖是故不用。況以今待昔方爲高廣。
當知當體無高廣也。莊嚴在因果必無體。
況行是具度亦非所嚴。上求下化四教皆然。
況唯知語其高廣不解始終不二。舊師不
取功徳意斥莊嚴。欲同光宅又不云果。
智屬白牛體亦不成。過準前説。又一師取
福慧者。總破前三引無漏根力等屬慧。禪
定解脱等屬福。豈但慧耶者。正斥第三。福
慧已非車體。復謬引昔文證今。深不可也。
過失云云又取有解者。似符光宅。空解無
動故不取者。意謂運義不成。不意運都無
體。盡無生智即有解者。從所盡所無立名
故也。又一師分對小乘。大乘但取實慧方
便。運動如前。私謂下章安通斥。牙等雖象
通別不同。通則無非象身。別則身非耳等。
準譬破義意亦可知。故亡體者通別倶迷。
至賜車中點出者。高廣爲體永異諸古。次
辯小車并運不運。兼辯因果及索不索者。
因便明之令識所開。既先索小先須識
小。言八智通因果者。亦應云通漏無漏。
如他心智即以法類道及俗智所成故也。
何者。若他心智縁他無漏心。須以法類道
他心智知。若他心智縁他有漏心。須以世
俗他心智知。若果地他心智即果地他心世
俗智知。若因人他心智即因地他心世俗智
知。自餘六智若初果人斷見六智灼然屬因。
若二三果。及以非想餘一品來。所有六智亦
屬於因。最後一品方乃屬果。若依去古人引
教。破前一向用果。然但下古人正釋。要因
下釋妨有旁正故。若内下更立妨。然果下
釋妨。果無自剋由因至故。故使此果得
名好運。中道不達表非好運。從後爲名故
名好運。乘秖是車車本動運運因至果得
好運名。既可並頒理須雙立。若乘下古人
乘向所釋。立索車妨。舊云下釋妨。釋却成
妨。舊釋意云機索可解者。機蘊於内可發
名索。機雖有索但冥在心。情未猶豫故使
不述。雖情動於中未彰於口。秖由情故
以天眼觀。進退生疑情從佛索。若尋下今
家破舊。有文義二妨。於第二妨中有四相
違。第一與當文滅想相違。二又佛下與須
見餘佛決了相違。三又初下與下不見上
相違。四又羅漢下與修因時未見果相違。
初二可見。第三引例。又與攝大乘違者。諸
論天眼下不見上。必無二乘見於界外。今
言下正釋。言昔日者昔住小教。既其被斥
情有所望。準此判意情通二味。因斥舊
解情索理違。故今爲立情索之義。若單論情
取意爲語。以機生故所以情動。故機情索
通遍二酥。別分二味。索求至之實者。若是
方便昔實何在。機在大乘等者。釋求實意。
至口索時大機已發。情求昔實意在今眞。
此則機實而情假。又情下重申假以扣實。故
情實而口假。故機情時未彰於口。口索之日
必具機情。六度通教例爾者。向明兩教二
乘既然。故知兩教菩薩亦爾。何者。昔五百八
千倶被彈斥。般若淘汰受益事同。既見身子
騰疑。佛釋理應霑已。默然在座佇聖申通。
有兩章兩廣兩釋者。此依未次。疏列稍似
難見。準文次第兩章並標。廣釋間出
法華文句記卷第六



法華文句記卷第六
 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一等子下標兩章門。言子等故則心等者。
先明子等者。無非子故故心必等。其心若
等其子必等。心即心性故佛性等。由皆是子
故心無偏。財法復多是故心等。車等者。初明
等意所賜不二。是故云等。但點所習無
非妙乘。秖縁性同賜義則等。而言下却以
子等釋車等疑。既云車等何以各賜。昔習
不同諸位不一。至此所説無非一乘。何以
故。若一人不遍不名子等。且云本習應
遍諸法。一物不與不名賜等。所謂色心逆
順依正行理因果自他解惑小大慧福。故知
等賜秖是開彼三乘六道。無非一如。故一
一如無不遍攝遍具遍入。一切衆生誰無四
方道場之分。誰不理有大車具度。待時待
縁是故爾耳。故至今日方云各賜。言横周
等者。法界三諦並非横豎。雖無横豎法界
從遍。言横則便。三諦名異。言豎則便。不二
互顯思之可見。言四辯者。謂法義辭説。七
辯大同。法謂一切法之名字分別無滯。分
別三乘不壞法性。義謂諸法之義了了通
達。知一切義皆入實相。辭即言説名字莊
嚴隨其所應能令得解。一切衆生殊方異
類。多少廣狹諸道男女。三世九世諸教諸門
聞者悉解。樂説謂能於一字説一切字。於
一語中説一切語。於一法中説一切法。隨
所説者無不眞實。十二八萬隨根所樂。而
爲説之。四無量者。四諦爲境。二苦二樂故
也。本是不思議之梵行也。故大經云。慈若有
無非有非無如是之慈。名如來慈。故三諦慈
攝四遍也。四弘四攝並依境判。方異餘經。
四弘具如止觀第一第五。此之四弘即是前
來四無量也。四攝略如止觀第七記。神通七
覺並以無縁而爲所依。如止觀第七無作
道諦中明。綩繍衣也。綖者天子覆冠衣。前後
垂者是也。非此中意。此應作筵即鋪席也。
觀練熏修如法界次第具出名相。止觀禪境
玄文定聖行中。皆爲實相故修。至果禪中勝
用無盡。丹枕云支昂者。即車外枕。車住須
支支之恐昂。故云支昂。支持也。昂擧
也。譬動靜相即者。車行枕閑車息枕用。
用時常靜閑時常動。實體與用亦復如是。自
因之果法性無動。所以如風不移寂然而
到。萬行無作衆智莫觀。此則三徳倶不二
也。以三即一故使爾耳。車内枕者。智首行
身三珠如枕。所息得理法理而然。赤光等
者。無他法間名無分別。以光譬智故云智
光。朱正紫間故以赤表無雜之光。南山註經
音云。西方無木枕。皆以赤皮内著綿毛。用
倚臥也。赤而且光白牛爲三。先明功能。次
白是下辯體徳。三又四念下論行相。初文
者。修得般若能導假中。三教諦縁無不至
極。故云到也。此名通有須體簡之。次體徳
中云白爲色本。本體無垢故云本淨。修稱
於性故云相應。體具等者。顯圓智也。惑體
本淨約性論修。名爲不染。此即内充而外
潔也。又四念下即是約境以釋行相。念即是
智處即是境。四觀觀處處觀一合。如全白
是身。即此觀境善滿惡盡。可譬正勤。由此
成故。復令欲念思惟一心成無記通。化化
不絶任運常然。去住自在故云稱意。餘法例
如道品説之。問。此中大車等賜諸子。諸子
得已始至初住。乃至猶在名字觀行。如何純
以果義釋之。答。以證示人人行差別。明因
等衆擧事示理。故但示云汝等所行是菩
薩道。心佛衆生三無差別。是故理賜。行位等
賜即果賜也。果理在行方可云賜。豈可理
果與衆生耶。僕從者。準對三徳。應車體中
分正及縁對牛爲了。此則義當修二性一。
一復具三高廣不二。此中僕從與偈儐從言
異意同。儐者進也。導也。侍衞者供左右也。
僕者下品也。今習大乘者自量己心。與此
經文所列同異。若一句即是爲是何句。一句
即足何須諸句。豈佛謬説彊騁文詞。煩列
車儀衒惑迦葉。此大羅漢久爲僧首。四十
餘年不受眞化。纔聞方便通歎二智。略開
顯已。動執生疑情方猶豫。慇懃三請。廣聞
五佛十番開權。又覩身子三業領解八部引
例。四衆酬恩。如來述成分明與記。經斯重
疊宿種未開。纔聞大車便堪記&T040879;。故知此
乘觀法具足。仍存翦略粗點十觀。若廣張
行相何由可備。不別解釋即悟無生。望上
稱中比下仍利。若此車譬一句徒設。則顯
佛有綺語之辜。或擧集人添糅之咎。及責
譯者混雜之愆。若屬對有由則行儀可軌。豈
學大觀頓爾全棄。既失大檢小徑莫從。大
小咸亡恐隨邪濟。乘壞驢乘爲向何方。譬
果地福慧圓滿者。行理窮也。福成行也。慧趣
理也。自行徳備是故内充。化他徳具是故外
溢。遍一切法故財無量。皆具二徳故云種
種。列二藏者。行稱理故理藉行故。更互相
收方堪等賜。一切下引證二藏。如其不了
陰入理藏。徒自虔修諸度行藏。言一切趣
者。文在大品發趣品中。趣謂趣入。即一切
法入一法中。一法既然諸法皆爾。行理具攝
一切法也。一切法趣文相開合。如止觀第二
引。自行此行理下。次釋充溢。先直約行理。
次實智下能導能照即是修得三徳意也。果
極利物故名充溢。雖有二釋佛智不殊。
廣等心中亦二。但以心釋子故云心耳。文
具三義乃名心等。一者財富。二者皆子。三
者無偏。是故心等。亦應更云所以心等由
皆子故。財富無量自行滿也。皆子無偏化縁
熟也。若富下反以不等用釋於等。由財子
互闕令心不等。應知非子及財不等。寄
在昔教。故昔偏教教主化機二義並闕。如兩
教教主貧法財。故不得云富。不知常住
不得皆子。縱當教名子收機不遍。故亦非
子則成有偏。互闕非等並闕可知。別教教
道雖云皆子。兩義尚無。證道自同分等無
缺。下釋子等例之可知。是故今經一實之
外更無餘法一切衆生皆是吾子。縁因尚收
於散善。了種通攝於一句。正乃不棄無
間。方稱一切之説。是故玄文明利益中。則
序正流通未來永永。嚴王調達不輕龍女以
義準知。況應以之言何簡於四趣。隨宜之教
靡擇於順違。此等賜之大體也。故知子等心
等之言。豈獨四大聲聞而已。所以諸法皆藏
咸子無偏。今七寶下釋三義也。先明財多。
言教行者。機應相對。且從現文益者説也。
次各各下明是子無偏。言各各者。由倶子
故。不差別者。由無偏故。各賜等一秖是開
權。次釋各義故引身子等。本習不同故各
皆同入實故等。又方等般若者。約法已開自
在根力。其根鈍者於二味初。得方便教中
之益者。於彼得益諸位諸法種種不同。故
皆以實當位開之。所以者下釋子等中。言
兩等者。應但云子。兩者恐誤。文擧財等況
於子等。且以處等而況子等。子本一家今周
一國。何況子也。言一國者。寂光土也。遍益
法界理亦不窮。況同居士結縁人耶。此擧
廣處以況略人。次釋下正明子等。復以非
子況之。言非子者。且貶正因不同縁了。
故抑言非。等陰無偏況結縁子。故約無縁
慈對本有理。無非吾子。寄化儀説。且以
昔世未結縁者。而爲非子。如來常給子自
不歸。無縁通覆故云周給。人天善惡與法
界同。故父果車是子理車。但開其情假名
等賜。衆生無盡車亦不窮。不窮故不匱。不
匱故無偏。望迷爲開悟本非閉。無縁尚度
者。縁了之子是先結縁者而熟脱之。正因之
子未結縁者。爲其下種。故云尚度。故以種
者況先結縁釋不虚中初佛問者。本但許
三而今與一。非虚妄不。欲令身子領實。
故以虚妄問之。答初免難不虚釋中。經云
若全身命者。具擧身命況而拔濟之。意云
全於小乘五分法身入空慧命。則爲已得昔
來所玩。況於火宅方便濟苦本在大耶。問。
經文即以拔濟。況於身命。拔濟正應以大
況小身命。何故疏文不用拔濟。而云命重
身輕。乃以小乘五分爲身。用況大乘實慧
爲命。何以小身對大命耶。答。此乃借義互
説。小中自以無漏慧爲命。大乘自有平等
法身。具足應以大小身命以爲對況。免八
苦下結向命重身輕意也。當知借於小命
爲大命。初用小濟存五分身。已得珍玩。況
常於火宅方便教小本在於大。而今獲大。
豈虚妄耶。小乘五分法身具如倶舍云云。況
二萬億佛下指昔因也。經中但以今世火
宅況之。疏中加於昔大以釋。從圓因成去
指今果也。不乖本意者。此述長者本意。若
小若大倶有本心。大本爲本小本非本。許
小不與尚無所乖。況更與大寧乖本意。
如許少財與少非妄。況與大位得過於
昔。寧非本心。信知如來本非小化。所以財
但免於分段之貧。位則超於二死之賤。一義兼
備何乖之有。但小非究竟不須更與。故云
不與耳。本知無三至本心者。明不與意。昔
非本意故今不與。經云方便令出。疏云令
不墮惡者。令不墮故方便令出。方便令出
故令不墮惡。則一意也。結前等者。雙釋兩
結皆安似者。文似偏結理必兼具。二輪別
故所對不同。故借二輪以消二結。自體者。
實報土也。此是攝大乘師從因。立名謂有爲
縁集即同居因。無爲縁集即方便因。自體縁
集即實報因。亦云法界縁集。今疏前二仍舊
從果立名。後一依彼從因立稱。皆是妙色
妙心報處者。既云一切世間之父。故知三土
皆是證道色心報處。寂光既遍遮那亦等。諸
身既與法身量同。諸土亦與寂光不異。如
像如飯如鏡如器方之可知。一切衆生無
不具此。果報未滿全局在迷。迷故陰質局
彼太虚。滿故即與法界等量。應三土者從
化事説。故云處等。於諸怖畏等者。且約界
内因果而言。以對諸子是所畏故。故云永
盡。所離同麁能離理極。故云無量知見等。
有人以初地離五怖畏。用釋此中都不相
關。上不及諸佛下過於離界。望諸釋義其
例若斯但譬中驚怖在前等者。前云即大驚
怖而作是念等。次云戀著。即是重釋所見。
今合不覺在前者。先云衆生沒在其中等。
即是略後便明廣也。拔苦等在後者。次此文
後方云我爲衆生之父應拔其苦難等。應
拔其苦至慈之力者。大悲且從拔濁大慈
與其大樂。故慈從化意悲從用小。上譬有
勸誡等者。釋譬及法有無之意。即是旁正相
即。即是其體本同。況此二文既是二悉。當知
勸善本令斷惡。斷惡本令勸善。問二體既
同。何須立二先辯互無復更相即。答門別
故二體同故。即雖復勸即是誡。但是勸家之
誡。誡即是勸。但是誡家之勸。故兩門各存不
妨體一。問若爾。一門廢之理亦何爽。答若
善達二門。一門亦足。但一門若廢則二義倶
虧。況表父慇懃先勸又誡。或時各逗機宜不
同。化時不別共成一事。我生已盡等者。無
學四智羅漢皆具。或慧解脱未得無生。今
以無依是初後二智。無求是中間二智。後有
即是所依處故。若生已盡未來無依。中間二
智盡三界因。名已辦等。故云無求。上有眞
似等四位者。賢合爲二。及聖位二。今依前
外凡。亦但聞慧爲一。思修爲一。辟支是法
行人者。一往且對聲聞憑教。所以支佛自思
爲法。然支佛必自證。聲聞具信法。信法具
如止觀第五記引婆沙等文。聞法少者。支佛
或聞教墮在聲聞者。亦是因信但云聞少。
此門至非佛等者。大論云。有一道人問佛。
大徳。十二因縁佛作耶。佛言。我不作。又問。
餘人作耶。佛言。亦非餘人作。有佛無佛本性
有之。夫答問有四。此即決定答也。若其廣
出三藏諦縁。具如倶舍婆沙。玄文略出。但
合等者。以此四中二正二旁。當知由免難
故。索車由等賜故歡喜。門有三義者。三門
之中出別是門入者義立。從一色心入一色
心。門以經遊爲義。但未出名入。從一入
一義言爲入。實非外來。若作出者。須兼三
藏。今立通教所詮。以此兩教。所詮同故。言
若別義者。依別理人。言所詮者。意顯獨
教門義不成。經雖云教必須對理。故知別
教雖詮別理。亦非車門。但對通藏而立別
名。由縁別理故名爲別。次第之初與藏通
人咸出火宅。據出宅同仍可名通。初證
又同兩教涅槃。故亦可云得涅槃樂。三徳
具如玄文三法及止觀第三顯體中説。此釋
小異於前者。前云意不在三。今云本欲與
大。雖復小殊名異義同。有一大宅者。有人
云。且指一方三界。故云一。他人廣列利鈍
章門。三界無始爲久者。問若從因説或當無
始。若從依報初禪已下賢劫近成。云何無始
答衆生無始具三界因。惑種不亡故云無
始。故依報處壞而復成。第四禪去及無色界。
雖無災壞因果相成。皆是無始無常故也。
然終不如約正報釋其理便也。念念相續
等者。相續故高無常故危。意識綱維者。統御
一身其猶梁棟樹立一屋。圮坼者。上下毀
裂。褫脱衣貎也。因縁觀心兩釋者。如云頭
殿腹堂即觀心也。如云色堂欲舍等。即因
縁也。命根已下文並觀心也。八鳥譬八憍者。
但慢與憍能所別耳。諸教亦以七慢釋慢。
此中所釋亦與倶舍大同。其意稍別。今略
比之。盛壯憍如我慢。與倶舍名義並同。壯
故我彊。姓憍如大慢。倶舍云。於他勝謂己
勝。如世寡姓尚未謝於崔盧。如梟尚食於
母。況貴姓耶。富憍如過慢倶舍云。於他勝
謂己等。如世貧者。尚不下於石崇況實富
耶。自在憍如邪慢。倶舍云。於有徳中謂己
有徳。如薄祐者。尚無屈於有徳。況有自
在者。壽命憍如増上慢。倶舍云。未得謂得。
壽高計常。如少尚未肯尊老。況實壽高。聰
明憍如憍慢。倶舍云。於他等謂己等。於等
而輕。如力雖劣尚欲輕彼。況實齊耶。行善
憍如不如慢。倶舍云。於多分勝謂己少劣。
徳業天隔。謂稍下於高蹤況少劣者。色憍
如憍慢。倶舍云。色不如他亦謂己等。陋者
自得未肯劣於潘安。況美姿貎。略對且爾
如名不同。此中直爾有此八事。故憍慢者。
未必全有。自愛爲貪去更以三毒例釋同
異。故四思惟並有二名。所從得名不定故
也。蟲名獸状鬼體神形雖即非要。與使爲
譬亦可略知。蚖即黒蛇也。故漢書云。玄蚖。
蝮者。爾雅云。虺長三寸大如指。江南謂虺爲
蝮。有牙毒。鼻上有針。蜈蚣者。蝍蛆也。有人
云。能制蛇。若伏蛇者。多是赤足者。此語有
損不思來報。守宮者。蝘蜒是。有云。在舍
爲守宮在澤爲蝘蜒。&MT05498;似鼠。若獸名作狖
似猿。若作狖字。玉篇云。似狸亦噉鼠。天若
雨於樹倒懸。尾有兩岐以塞兩鼻。狸字説
文從豸。鼷者。説文云。小鼠。玉篇云。有毒螫
人及獸至盡不痛。即甘口鼠也。咀秖是嚼。
搏撃打也。撮搏取也。亦拍亦撫也。愛心貪等
者。寄此與鈍使對辯。諸見在後鬼神中明。
亦可是鈍中利也。若從鈍説道理亦是鈍中
道理。推求去釋也。如此土儒宗亦計天命
氣等。並鈍使攝。欲比西方道理天隔。一云
去。重更全作鈍使釋也。摣者。釋名云。叉也。
謂五指倶取也。掣牽也。亦云向前摣向後
掣。嘊喍者。喍字亦作&T066482;。聚唇露齒也。嘷吠
者。出聲大吼也。經魑魅者。物之精也。通俗
文云。山澤之怪謂之魑也。西京賦云。山神
虎形曰魑。宅神豬頭人形曰魅。魍魎者。木
石變怪。玉篇云。水神。孚乳者。玉篇云。伏卵
曰孚。通俗文云。卵化曰孚。廣雅云。孚亦生
也。乳者養也。故鳥生曰孚。獸生曰乳。言自
類等者。即同類因得等流果。以子似父故
以喩之。倶舍云。同類因相似。自部地前生。
即五部九地。但約過去以現在爲因。廣如
彼文。鳩槃茶者。可畏鬼也。蹲虚坐也。踞實
坐也。次捉狗等者。有此一釋故曰一云。狗
足如因捉之如謗。捉足撲之如令絶聲。
故云令其失聲。因果法爾不由執無。却由
捉撲所以有聲。如由計故所以有生。以脚
加頸者。聲不絶故。復以狗脚加於狗頸。謗
無苦因之上。復更撥無苦果如脚加頸。望
必絶聲。聲豈不甚。撥因尚生撥果彌甚。集
本得果下釋上句。捉狗兩足豈能絶聲。徒
謗無因果何能免果。集無得苦下。釋下句。
如加頸時欲令絶聲。由加聲大。又謗無苦
因者。秖指非因計因。即是謗也。本是世因
今謂出世。即當謗無兩因故也。觀解者。前
約事釋。多在斷見故云撥無等。今約觀釋。
義通常見及以邪正。以佛弟子亦有修六行
觀者。故今用之。若外人修多在計常。或計
四禪乃至非想爲常故也。凡云觀解須順
内故。又云作不淨等。此意亦以出聲爲失。
由觀故生如由撲故聲。今不得起者。復以
絶聲爲失釋也。故云不起。竪入等者。如六
十二見雖有衆釋。多約三世。過去來今從
今入未。故名爲竪。横遍等者。如二十身見
一陰四句。四句相望無復優劣。故名爲横。
不修善法爲此縱恣。所以不修非撥無
也。雖不撥無亦名無慚。言見取者。非果
計果。非想非是涅槃之果。計之爲常。無色
唯心名爲咽細。三界壽極名爲命危。計之
爲常名爲保壽。保壽正當計果義也。非想
下重釋計失。首如等者。根本之我如牛。世
以牛力爲大自在。計我亦爾。於中復計我
之有無。如生二角。爲身是我等者。以我與
身更互有無爲身是我者。執所爲我。爲我
是身者。以能爲所。身即是所我即是能。如
以五陰計一陰爲我。餘皆我所。謂僮僕瓔
珞窟宅。若計常者身非是我。身斷我常。若
計斷者身斷我斷。或倶常斷。具如止觀第五
記引阿含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然其所計能
所雖殊。計有義等。或時等者。是諸外道於
一身中前後計轉。所計之極。極至非想。以
所計爲頭。彼地斷常更互起計。如髮篷亂。
計常等者。互相是非。彊者伏弱。弱者從彊。
皆破他從己如相殘害。計此我者。有斷有
常即邊見也。夜叉等者。初二句總結欲者。
未分利鈍。亦是下更別語利鈍意。亦指初
二句。即上句利下句鈍。並是有漏下釋第三
句。有漏之心皆無道味之食故。飢以由飢。
故生死速疾故云急。經四向者。見惑雖多不
出四句。利鈍並有飢急之義。經文且從利
使以釋。闚看者。私竊也。看不正者。由隔窓
牖。故見空而偏。空無偏正由彼窓闚。理無
是非計者成過。故云滯著心多不會正理。
故知邪正誰不各謂仰慕至道。此二句通
結二使。次下二句收廣結非。是朽故宅等
者。上文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此從化主
統而言之。爲生取土。言朽故者。從生以
説。故前後文國城家等隨其義勢。或優或劣
無不屬生。咸歸長者。一色一香一切皆然。
長者下釋下二句。内合至捨應者。合此二
句。若以十六王子爲常教者。應云王子捨
應。今從果説故云如來。又捨應不孤由大
蒋故。故知非但捨應之後起濁。亦乃由濁
起故捨應。故知前諸起濁救火大化擬宜等
文。意皆探取大通後文。準此中意隨根上
下三周不同。究其根源莫不皆爾。故得
通用。壽量者。助成近義。實成既遠中間數
成。成即是出。且約一期故不云多。又覆本
故不可云多。火起之勢者。此中勢相皆
應須作見修兩釋。應知通論勢有二種。一
者勢分。二者威勢。勢分通至非想威勢燒
無不壞。今當界二勢亦復如是。宅寛舍狹
三界爲宅。五陰爲舍。若且指欲界準例
可知。由濁倒故身命無常。故作無常消
此文也。被燒相中分爲三義。初二句屬見。
次一句屬修。次三句明不出所以。專由於
見故重云槃茶。又初二句通列。故云鬼神
等。等取蟲獸。次一行別列故更云鳩槃茶
等。初二句中下句正明燒相。故云大叫。次
一行中下二句明愚不知出。正由不出故
燒。燒故不出。故總屬燒相。哭泣爲揚聲者。
此以十二支後愁歎憂惱。來釋此文。此是古
人釋哭泣等通遍三界。今不用舊釋者。但
在欲界人中南洲有禮度處。餘所不攝。戒
取本不計斷若。因擬果故。色界火起所燒類
中。亦初二句鈍使。次二句利使。然火勢中文
略。不分利鈍應須義説。故欲界中亦不分
利鈍。今色界亦爾。次明相中方具利鈍。即
相奪等也。既於禪中起諸見惑。帶見修禪
或禪。已見起或禪見倶發。若禪已見或可見
存。或復倶失。所計異者。具如本劫本見等
也。言默然者。此準大乘一一禪中各立默
然。如初禪中默然第六。乃至四禪默然第
五。以著默故失於無漏。依餘經論道以著
禪。而爲默然。或以一心支而爲默然。欲界
貪未來定已斷者。性障未除名伏爲斷耳。
故惡獸噉時方乃名盡。欲界至如猛焔等者
煙焔上升以煙過焔。故用譬色。又焔猛煙
微如色輕欲重。身等遍於二界四倒。故云
四面等也。亦通下亦可雙譬二四。故四大
皮肉在身四邊。如四面咸苦故云克塞。蜈
蚣下明空中事者。前云藏穴以譬色界。今
乃出穴故譬無色。言空中者非謂虚空。既
以舍内譬欲入穴譬色。今以穴外空地爲
空。以譬無色。色界如穴。厭下如燒欣上
如出穴。若爾瞋通三界者。前欲界中以蜈
蚣譬嗔。此中例之不別分出。既云蜈蚣復
是無色。故譬彼嗔。色界之中雖無蜈蚣而
云毒蟲。即兼蜈蚣。如色界利云毘舍闍。即
兼諸鬼故知嗔通三界。小乘中云上界無
恚非盡理也。然諸煩惱輕重雖殊尚至等
覺。豈隔無色。但名同體異理須分別。今所
燒類略無鬼神。若得等者。若無色定起尋即
生著。故名爲隨。既離下縁定計非想。故云
又諸餓鬼頭上火然。非想亦有八苦者。文已
列七闕愛別離。應云失定時苦。名愛別
離。但文中七苦初之四苦。約彼定體生彼細
想。刹那不住名爲念念。病死可知。次有二
苦以對修説修上失下通得名離。次五盛
陰復約定果。前四第八在果故也若因若果
皆約彼定。故得言之。不處第一空座者。第
一義空爲智理合與悲同體。今言不住無
悲之智。恒居有智之悲。故云不處。故知無
縁慈悲方可與智同體。舊云等者。佛豈不
知而待他告。又云等者。豈有物機還却語
佛云汝子耶。縱感應相關以生望佛爲他
人者。有何不可。然消經文聞有等言。却如
以下語上故不用也。今云去正釋。凡云汝
者。可施於師。師即法也。他義及上二理倶
成。問。眞如法界可是佛師。觀機三昧縱名爲
法。秖是照俗如何名師。答。觀者屬智。智即
是佛也。依三昧起照故得是師。雖云觀
機照體是法。如佛眼觀等故有此眼。方能
觀機義之如遣。又云下約大悲者。他義更
親汝義稍切。以無縁慈望於應身。故無縁
慈告於應身。令起化物。云云者。對上辯異
出觀疎意。但令法正喩且分成。問子本等
者。答中兩解妙得事理。初事答者。雖未曾
出義似先出。雖即非入義似後入。由出未
出故入似入。又下約理解者本淨故出。無
明故入亦從義立。非出非入而言出入。約
事解中即退大後。以著五欲而爲遊戲。約
理解中即以戲論。而爲遊戲。言戲論者。即
三界見思。見思即理故出。理即見思故入。如
淨名中尚以小證而爲戲論。故云。若言我
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
也。故實相外皆名戲論。故事理二解並於大
通佛時。雖發大心未破無明。是故具於事
理二義。大善下釋退之由及以樂著。昔結縁
淺名爲未著。退後流轉唯有無明。故名無
知。即此釋意亦具二釋。思之可見。四行半
頌上我當等。是誡門擬宜應更略分。初一行
正明擬宜。次一句總立所燒。即是見思。次
一句總明燒勢。次兩句略明燒相也。次一
行半廣明所燒。文中雜列見思二類。不復
次第。次一行況結。於中初二句擧所況。次
二句正況。由無定慧是故飢渇。已可怖畏。
況復更爲濁火所燒。如得上界有漏定時。
無無漏定已爲小火之所梵燒。況墜下欲
大火所燒。即指飢渇以爲此苦。是故應求
大乘永離。諸子下三句不受即是無機。亦是
稚小無知故也。文中略故但云無知。經云猶
故樂著者。既無大志復不習小。已無大
小復著三界。次第三一句正息化者。見思
不已故息大化。若見思不已。尚有大機。如
來於時亦不悋大。但縁大小倶失唯有見
思。故於二途且令出濁先施小耳。前三行
頌擬宜者。初一行明擬宜意。次一行用小之
由。由著見思故唯施小。次半行用小之意。
若不用小則大小並亡。故云將爲火害。害
故喪身。喪身故失命。次半行正思用小。勸
轉中經云妙寶者。仍屬方便。如滅止妙離。
阿含云妙中之妙等。若妙寶是大。何故皆
詣父所索車。示轉中經云在門外者。如示
四諦令知出世。故重勸中云汝等出來。勸
其行相。應須觀諦而得出宅。次證轉中。經
文意者。吾善造車以給一切。驗知自必不
乏於車。引自無謬證賜不虚。故知以己
所用之車。勸其令得。擧己例彼。故云在
外。經言四衢者。即四諦也。前不許作四濁
解者。準此中意。初在門外者。初子猶在内
是故父立。今子既出是故安坐。又大機未會。
是故云立。小化已周是故安坐。故知立者冥
利坐者顯益。經云而自慶言等者。得所化
機是故慶快。二萬億佛所教其大縁。是故云
生。中間小熟是故云育經此多時數數成
熟。將養不易故云甚難。大微故愚小起濁
由無知。由因招果故云入宅。經多諸下二
句述其所起見思之火。經大火下述其被
燒火勢。經而此下合其見思。經我已下明
歡喜之由。經是故下結歡喜意。知父下三行
索車者。初二句明索車時。驗知上文是父坐
也。次二行正索。次二句結索。於正索中。初
一行正索。次一行述許。等賜中云上文至
合有五文者。無合釋等心。頌中合復無廣
等心。既有等車必知心等。行具一切法名
藏者。但約含藏爲義。六根具一切法名庫
者。藏寛庫狹。亦可互論云云。但約盛貯諸
庫不同。如根各異雖異各具。故於諸根具
一切行。以行歴根。即是根行皆具諸法。即
藏深庫近。如行遠根淺。雖有遠近皆具諸
法。約根論行無復差別。自非一家依經述
釋章疏之例。豈可聞此以根以行爲藏爲
庫。各備諸法。經大車中意者。因果所有總
名衆寶。約教修得義之如造。性修不同權
宜名造。行多子多故車非一。是故所造諸而
復大。又須示方知子修名造。以性泯修造
還本有即車體也。莊校下即具度也。初一行
如前釋。經云眞珠等者。出幰蓋相慈門非
一。猶如網孔。一一孔中皆一眞珠。如衆慈
門並稱於實。前文但云垂諸華纓。秖是直
令見者欣悦。今云處處垂下。乃明衆機遍
悦。經云衆彩等者。上句明垂化之處。設應
不同。下句明攝物之宜。無所闕少。經云
柔軟者。前直云重敷今加歎柔軟。又以貴
&T073554;而覆其上。諸禪自在故云柔軟。以妙冠
麁如細覆上。茵者。説又云。車中重席。具足
事禪有異凡小。故云鮮白淨潔。得車歡喜
中云横遊等者。諸法在於一行一法權實
具足。故雖合一四相宛然。四門至四十一
位。具如法説理一四釋中。位門二釋其義已
具。餘二已如前説。準上釋意本無横豎義
分四相。今亦如是。本無横豎寄於門位。而
論横豎。亦可諦是約智。前從能照今從所
依。望前唯闕觀心一種。究竟四徳即道場
也。九種世間者。秖是九界耳。七望於九但
除四趣離開菩薩。以子義通故。世間從
九。結縁義局故方便唯七。經云一切衆生皆
吾子者。如大經中一切衆生無不皆至大
般涅槃。子義在因涅槃在果。大乘宗要。莫
逾此二。皆悉云有。安順權教云一分無。
經云無慧心者通語無實。衆苦下於中初
二句總標。次二句釋。次二句結。經云寂然
等者。在王三昧用智。即是安處故也。經云
不退菩薩者。不退義通。亦兼三藏云云。長
行不合索及歡喜者。以免難兼索。以等賜
兼喜故也。合中但合後二不合前二者。於
四段中。又是免難索車爲旁。賜大歡喜是正。
我雖下第三一行半文又二。初一行明障除。
次半行遂本心。若人小智下第二七行。具足
四諦。初二行苦諦。次二行集諦。次一行滅諦。
次半行正明道諦。次一行半明此四諦脱非
究竟。於苦諦中初一句標説苦由由小智
故。但有世智唯堪説小次一句明以集重
故須明苦諦。次一句重指苦由。次一句正
明説苦。衆生心喜去一行明稱本習。於中
初二句明機。次二句明應。應中言無異者。
如遺教云實苦不可令樂。次明集諦中。
初一行正明集諦。次半行顯集諦能治。次半
行明集過患。次明滅諦中。初半行明滅集
功能次半行得名。次明脱非究竟中。初半
行重擧得脱。次是人下二句徴也。觀諦得
脱爲是何脱。次但離下。釋離界繋但明小
脱。次其實下釋離下。三偈釋者。初一行半
以無上道法斥。次一行半出佛本心。明惡
數者。今文但云説不説耳。有人分此云。先
列惡因。次列惡果。惡因十四。一憍慢。二懈
怠。三計我。四淺識。五著欲。六不解。七不信。
八嚬蹙。九疑惑。十誹謗。十一輕善。十二憎
善。十三嫉善。十四恨善。次惡果中先釋。次舍
利弗下二行結。初又二。初明由謗墮惡。次
如斯下明由墮惡故。不得値佛。初文又
三。初地獄者廣敍非時。如此分文非不一
意。而無所以。次畜生中言斷佛種者。正當
破壞縁了二因。故前文則斷一切世間佛
種。此經遍開六道佛種。若謗此經義當斷
也。問謗經生罪非經爲罪縁。答罪福由心
經乃縁助。其猶四大損益斯成。然從佛元
意唯爲生福。是迷者過非路咎也。三三賤
人。次文又三。初明不値佛。次復入惡道。三
復得爲人
法華文句記卷第六



法華文句記卷第七
 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釋信解品
有人以信解相對爲四句。鈍根正見信而不
解。利根邪見解而不信。利根正見有信有
解。鈍根邪見無信無解。初二二句依何得
名。若第三句當此品者。若約小乘得作
此説。不合釋此。若法執中見等。聲聞領時
合入七地。云何猶在初信心耶。有人以通
大地信數慧數爲信解體。今問。體是何義
指心所耶。如此心所聖位攝耶。凡位攝耶。
若聖位者大小聖耶。小非今意大深淺耶。況
今聞實而領解耶。故信解今經已入初住。
則非小乘心所所攝。擧一例諸餘皆準此。
有人云對前七異不成異也。一所從異。今
謂不然。三根聞略悉生疑動執。但信解前
後何得云身子從疑。此中從執有疑必執
有執必疑。況疑執名通而須簡小。小乘疑
執見道已除。安隔二酥仍須互立。二廣略
異者。此亦不爾。但文異義同。故身子云。將
非魔等及述五佛。言略意廣豈名略耶。三遠
近異。此亦不爾。文義倶同。非但此文述道
樹前。身子述本著邪見時。亦過道樹故無
異也。四通別異者。此亦不爾。文異意同。身
子既云我等不預。又云我等同入法性。又
云若我等待説所因。又云我等不解方便。叙
失之文四度云等。豈有述得別在一身。此
雖列四僧首又局。是則身子通及一切。迦
葉別在四人。若爾初周何不多記聲聞。答。
四衆八部即其人也。第五不論。六歡喜異者。
此亦不然。若言身子獨有先憂後喜。前置
等言則憂通一切。故知喜雖前後憂無等
降。七云一四不同。不爾之意亦如向破。有
引婆沙云。身子上目連中餘皆下者。其語似
同彼小今實。文意永異不可雷同。正法華
名信樂品。其義雖通樂不及解。今明領解
何以云樂。今未釋品名。便引古人判品意
者。釋題失所由失文意。於中初通列三時。
云一往等者。以此品内具領始末。退大之
後更以小起。以爲一往。中間爲隨逐最後
爲畢竟。古人但得三時之名。不了其意。今
爲五時。加於探領法身之化。尚恐不了四
聖之情。但作一往等名。焉消此品。故須引
破方識正理。總有六師。僧那者。此云弘誓。
次私謂下破。初總斥者。書云。剉絲盈篋不
可織爲綺綬。玉屑滿匣不可琢爲珪璋。諸
解碎亂不堪依準。夫一往下別破。仍先標
初後略出大旨。中間例知。次正別破中。初
兩句縱而破之。乃許第二第三一往。故以
其一往而破初師及第五師。次若法華下復
以第五師一往。對第二一往。而爲例並。次
又二乘下以第三師一往。破第一師一往。於
中先並破。次若一破一不破下立例。次又父
子下單破初師畢竟。遙見其父。即名相見。
名畢竟者。華嚴教時已應得記。則法華無
用。若後畢竟下倒並。若後是者前無復用。
若無復用昔日聞大結縁不成。又若第二
三四師所立畢竟皆在法華。意則可爾。一
往隨逐近遠難依。第五師一往既同前破。隨
逐畢竟非釋法華。豈有現在一化。必令至
於金剛。第四師章安無破但是略耳。其云一
往在於轉教。則轉教已前向非一往。爲何
所名。以得悟爲畢竟。五品六根復非一往
及以隨逐。爲名何等。然諸師畢竟皆不破
者。前四及第五多分皆至法華。云至佛果。
縱有小失而無大過。但不可定以金剛心
爲畢竟耳。今師意者。一往等言待至下根
論宿世時方可商度。以人天乘及以説大
在往昔故。往昔已後皆名隨逐。如何二三
四師。以今世三味而爲隨逐。故不用之。次
私謂下破本迹者。若指此爲迹。應當已是
本門動執。若預説後品乃是此中成顯本
竟。後文無用故不可也。今釋品者下。今意且
論中根信解。故先以三周之初十義中五。而
判其意。夫根有利鈍。即前轉根。不轉根感
有厚薄。即前惑有厚薄。説有法譬。即前通
別。悟有前後。即前悟不悟及悟有淺深。餘
意非正。以是義故。所以三根前後領解。何
須於此立一往等。豌豆者。若作剜刀剜字
耳。二乘之人於法華前。如生豌豆鑚刺不
入。但念空無相願者。是其當教入無漏門故
常思之。歡喜踊躍等者。文中雖以信等四
字。用對信解以爲爲人。此善必藉初歡喜
也。況理善生破惡獲證。圓融四悉一時倶
得。即分證之第一義也。餘之三悉當位爲名
相從云分。故此四悉發必倶時。但以信解
對爲人便。且別言之。此乃通中之別耳。此
中何故四悉倶實。以從聞法得解故也。不
同前文列衆帶小三悉在事。第一義悉仍
須教分。五時之終方辯今意。次禀小下約教
釋。此欲約位以釋信解。應具列四教。但總
標云禀小大教。小即三藏大須指圓。且略
中二以大小教無不皆立二行二道。故先
明小。次準小下以大望之。乃分兩字以屬
二道。破疑故信進入名解。信通二道解唯
在修。故云修道名解。若準此意但應初住
以爲見道。初見理故。初住加功名爲修道。
依理修故。文中不云二住已去。但云進入
即從初住必有増進。故諸聲聞聞法已後多
入修道。今從聞法増進邊説。故云信解。亦
如十六心名爲修道。若昔密入至此灼然全
成修道。從顯露説信解同時。次文云下且
通證入位。不分信解。近領火宅等者。聞譬
解已必解於法。豈有悟後而更迷前。是故
皆須法譬雙領。慧命二釋者。前是因縁。次諸
慧下約教。三一對辯從事行異。故屬因縁。
佛命轉教屬約教者。此有二意。屬熟酥教
已名約教。至熟酥時冥成別人。復名約教。
亦應具對五味四教。思之可知。三弟子下
釋疑。非全不轉多少論耳。新名具壽具不
及慧。壽豈過命。譬喩四番者。長行偈頌各
有總別。亦可各有開譬合譬。二途四番各
有開顯。然前釋勝則應後文二十二番。心發
至意也者。準此但以聞譬信生入位。即初
住去不論見修。例身子等者。發希有心心領
解也。即從座起身領解也。而白佛言口領解
也。應注云云。令如向對。具如身子領偈。
文無者略。述僧首等三不求者。述昔失也。
初失者。執小臘則大法全闕。不棄小由未
識開三。自固則小執未移。護彼乃迷於大
軌。第二失者。一生斷證。是故自鄙年高。敗
種未袪。不任之見仍在。第三失者。昔迷義
旨徒計正位之功。由斯固情大心難發。高
原下引譬自斥。先譬次合。已有得故所以不
求。經云但念等者。亦可具依倶舍。出十
六行以爲所思。十六行對三空。如止觀第
七記。或指至爲僧首不求者。由居僧首。故
於小大諸座久聞。無量珍寶者。昔般若領
教謂爲菩薩。豈圖於今全蒙等賜。咨發下
云云者。應如世禮欲有所決。須先諮發。
譬文爲五。始自相失。即結縁已後。終至等
賜。即聞譬之時。若合四五秖成四段。故光
宅十譬不應今文。故前文云。於四人乖離。
離破光宅乖斥餘師。餘師雖不離爲十譬。
對當文相又亦乖張。具如前斥。西方等者。
彌陀釋迦二佛既殊。豈令彌陀隱珍玩服。乃
使釋迦著弊垢衣。状當釋迦無珍服可隱。
彌陀唯勝妙之形。況宿昔縁別化道不同。結
縁如生成熟如養。生養縁異父子不成。珍
弊分途著脱殊隔。消經事闕調熟義乖。當部
之文永無斯旨。舍那著脱等者。迷於舍那不
動而往。彌陀著弊諸教無文。若論平等意
趣。彼此奚嘗自矜。縱他爲我身還成我化。
我立他像乃助他縁。人不見之。化縁便亂。
故知夫結縁者。並約應身。如云我昔曾於
二萬億等。況十六王子從始至今。機感相成
任運分解。是故不可以彼彌陀爲此變換。
非結縁已界等者。本結大縁寂光爲土。期
心所契法界爲機。退大已來機土全失。今
流五道望本爲他。方便有餘尚非己界。況
復五道流轉者耶。今窮子所居現處五濁。且
以所住望本爲他。自爾已來常在三界。故
云久住。此縁至長大者。機中稍厚且與著
名。仍未復初但云三十。縁既下以苦爲機。
故知猶在小化前也。到而不識故名爲遇。
是昔曾見故名爲本。苦爲機者。既失大小
唯有生死。於生死中有機可發。冥扣妙應
大悲之城。大應尚疎機且對苦。一念失子苦
等者。以念子苦思種種門。念令得樂復
思一門。雖復雙念二倶未剋。今忽得之從
本志説。當宣佛道且云一門。子既下釋上
兩意。初棄大善而入生死。故云不當。前釋
譬中門有入義良由此也。故動父憂釋初
意也。離種種誘父意。元以圓門通之。當
有得義預動父喜釋第二意也。初譬如至
領耳者。第三經初述領不及意在此也。十
界七善進退等中。菩薩最難。以兼三故故別
語之。菩薩尚然佛界永絶。解心無力至長
大者。昔修觀行雖觀理即。未入似解不
能除濁。故云無力。義之如幼。退大已後名
字全迷。義如厚重。内熏如加故名爲被。大
仍未遂但可先小。大善當遂名稍欲著。此
探後説也。逃逝等者。佛豈捨物隔故不見。
義當於逃。言生死五欲以爲他者。既大涅
槃方成自國。故且以五道流轉爲他。或十
至五十者。自退大來升沈不定。故著或
言。幼有二義至耽述不返者。初標二義。則
不下結成。次譬下合譬中云結縁已後。一句
總合通貫下二。次大解下合初義。尚有下
合次義。由發大已來三惑全在義之如癡。
解心雖薄冥資遠漬。密益不輕以縁微故。
挫言殘福。自爾已後未墜三惡。名未遭苦。
但保世樂故未復初。次今習下反上二義。
初文反前初義。既微向道有斷惑義。義似
免癡。遭苦下反前次義。納種在内故曰冥
熏。復被中間外縁撃之自爾微發。復由遭
苦爲助發縁。故善惡兩途冥顯熏被。此二爲
機者。若宿無大縁及中間小熟。借使遭苦機
感不成。秖由大小兩業冥熏成機感佛。佛
居本國義當向國。若以人天等者。若無大
種單人天善無感佛義。不獨爲人天垂八
相故。若有出世機縁諸佛菩薩尚入惡道。
況人天耶。在三界下明諸子等大善未熟。縱
生人天亦未感佛。今佛下以有斥無具指
四見。明機成感佛。及佛出機成。若通論機
雖通十界。終於十界取出世機。今從別置
通用消此品。是故下文東南方梵云。一百八
十劫空過無有佛乃至上方云。於無量億劫
空過無有佛。大通出世乘光而來。當知中
間皆蒙冥被。於中求正道等者。以計常等
而爲正道。種種苦行以爲助道。雖思惟邪
理堪爲正機。然由久遠大種熏被。大經云
諦觀四方者。大經三十如恒河中七種衆生。
第一人者入水即沒。譬一闡提。第二人者出
已復沒。有信故出不修故沒。第三人者出已
不沒。即内凡人。第四人者入已沒。沒已出。
出已住。遍觀四方。身重故沒有力故出。習
浮故住不知出處。機遍觀四方。譬於四果
觀於四諦。第五人者入已沒沒已出。出已住
住已觀方。觀方已行。怖故即去。譬支佛也。
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淺處即住。何以故。觀賊
近遠故譬菩薩也。不住生死故去。安心
故住淺處。第七人者即至彼岸。外道得度皆
由觀諦。與觀方義同。是故暫引。本國如上
者。上以佛已界爲本餘皆屬他。下文下問
下城舍與上國何別。一切下欲辯同異重
釋出國。一切佛法與上佛界語異意同。城
舍亦爾。斷徳還須具足佛法。大悲亦從斷
徳而成。此二咸收一切佛法。但約取機以
國望城以城比舍。義立疎密。但由一切佛
法義寛。斷徳禦惡似狹。大悲對子更近。同
是長者實慧所依。同是應身權智所託。起應
之前機先扣此。故云至國城等止國城等。中
止一城等者。且以一方一類而爲一子。故
次合云不爲一處。處必在人秖是同居。人類
未熟且止方便不廢化儀。娑婆指彼以爲
餘方。若準餘方之言。應指十方國土設十
界化。具如妙音。娑婆既然。他方準此。此中
仍存思此同居得子便故。且語有餘。若云
垂形六道事則不便。流轉之後豈不然耶。
今機既親須從勝説。若爾。何不云在實報
土耶。答。理非不然。實報義對發大心時。
故退大後思同居機。復消中字義便故也。
舊云下敍舊。今謂下破。今取下正釋。還於
有餘國中涅槃名國中之城。亦住此涅槃之
中。名之爲止。又依此涅槃而爲所居。故名
爲家。問向答問云以此城爲斷徳。以下
含爲慈悲。何以至此。云城是有餘家亦依
此涅槃。答國城家舍雖寛狹異。並是所依有
餘不逾斷徳。今家對珍寶故云實境。下舍
對子機。故云慈悲。故知云無縁慈悲。必須
等於實相。故二舍義一隨所對耳。上句既
云求子不得。即依自受用土一實慈悲。求
子不得。故今止於自他中間住於方便。還
用本所依慈悲而思於子。故國爲居民。城
元安主。家本養性。爲未入圓者。即七方便
民垂形方便。住彼有餘思求圓機。是故居
彼化事無廢。思同居機其義文成。家既是
舍。於彼有餘運無縁慈。故云處此。所以止
於無縁慈家。起於勝劣偏圓兩應。然彼秖應
但用勝應。言勝劣者。勝兼兩處。劣唯鹿園。
小機若起理當赴之。始末雙明故云勝劣。
既云五人彼土生者。皆爲菩薩。故八六等
至彼土時不須小化。漸趣圓實豈仍滯
偏。習方便者多迷其教。止觀第七判八六
等教道須廢。法華開顯方堪此聞。菩薩機成
所應何別。五人即是四果支佛。從本立名。
云須陀洹乃至支佛。斷盡乃云斷通惑者。
或取三藏二乘及通三乘。爲斷通惑者。此
亦可爾。三藏五人自攝通五。通教菩薩先
名菩薩。不可更云至彼皆是菩薩。當知全
指兩教二乘兼通菩薩。若以四人例通菩
薩名皆爲菩薩。有何不可。但彼對勝應其
義不成。但兩教二乘彼尚迴心。通教菩薩豈
應守舊。若準改觀通別菩薩並須發心。故
云訓令修學。不云別者以此五人證同故
也。若也通論方便人數。則應云九。藏二通
三別三圓一不得云五。今且對小故云五
耳。大富至無量者。土雖有餘親所依家。不
違實相。言無量者。具足六度。大富總稱財
寶是別。雖分財寶般若導五無不成實。
況一切行皆成珍貴。故云無量。金銀等者。
等及餘寶即餘助行道品故也。寶不出七
可譬七科。是故七科六度收盡。故大集中三
十七品以爲菩薩寶炬總持。其貴如寶其明
如炬。破暗中最。具一切法名爲總持。言
大乘者。應云圓乘。文從便耳。言禪生百
八者。達禪實相故也。自資等者。智定各有
自他故也。具如前釋。僮僕等者。方便波羅
蜜約自行權滿。屈曲去明利他權用。並僮僕
之功也。如布衣所使共至貴位同成體内
權也。事理不二故倶云稱。就位等者。向通
約方便但云僮僕。從位別判攝藏通別。望
實望正義當賤役。通論亦可收得人天。以
異方便即此意也。別圓十地者。仍存教道
故立別名。以無兩重十地故也。向僮僕中
已有別三十心。今臣佐位是圓四一心也。兼
收別教十地而已。率土下釋臣位等深淺之
意。所收既多名爲率土。雖同佛家不無等
級。初通皆聖故。雖得下即是十住得入聖
位。同王所居眞實土境。而位最下故也。始從
十行終至如臣。並是圓漸故須圓釋。次一
心三觀至二乘之法者。次明僮僕臣佐吏民
所乘。所乘不出諸觀故也。隨教用觀即當
所乘。然此境智雖即隨教。同爲圓人所用
驅策。雖通因果不同歴位別別當分。故此
因果並是圓家之所用也。無數者。以此諸法
不出權實。臣佐吏民所用實也。僮僕等所用
權也。此亦一體權實也。並皆長者之所有故。
非但下結攝前釋不出教觀。教觀多故教教
四門門門有觀。雖復無量被物無餘。入出
兩字文中四釋。初三自行後一自他。於自三
中初以雙非爲入雙照爲出。次番者。出入
相對本相即故。出入之名亦更互得。故此智
體出入互照。此之兩釋約三諦説。次無量去
約二諦説。二三開合具如玄文。第四還用
向之三二。自利化他。故知此皆聖位自他義
含意富。故須衆釋。此是觀諦復唯在實。對
權義立有何不可。但以二對不二二已攝
權。故不勞也。行於非道者。理通三土。法性
之外皆名非道。從法性出益三土生。功歸
於佛故云歸己。此但功歸法性佛道。商估
等者。應作賈字。謂居賣曰賈。通物曰商。
若作價字非文正意。非但佛自化物無邊。
亦令菩薩化境周遍。菩薩化利猶資佛本。
往來諸國具如諸經十方菩薩來往受益。
華嚴大集即其例也。如世間下譬向二釋。令
他如菩薩亦自如二身。初内合等者。初通
譚大意。次觀下明邪慧所觀。云觀察五陰
等者。還以邪觀觀陰斷常。以此邪慧冥
資於正。成見佛由。苦境爲機者。牒向邪慧
助正成機。然外道苦因應招苦果。故云苦
境。由帶正種熏邪慧心。故得成機感佛
正慧。涅槃通半滿者。名同體異並現所居。化
物名殊佛境無別。故子所到二義雙成。機
熟若證證父所證。名到父城。此乃小機先
扣大應義立窮子已到父城。故使城名涅
槃。大小雙得。故以半滿共收物機。機既不
同收亦先後。父母念子等者。前雖機漸扣
聖。今明聖漸收機。化道之儀且云憂念。未
曾向人等者。文約兩意以申此義。先方便。
次此土。初方便者。彼方便中非但唯有地前
住前。亦有垂迹登地登住。即臣佐等豈全不
知窮子機性。但約窮子説時未至。主伴相
與覆實未宜。權從物機故云不説。以由
界内五人斷通惑者。未堪影灼聞如是言。
故云不向臣佐等説。以爲臣佐意在僮
僕故也。於中指小故云不向。所以在長者
心無非己子。從機異故立以小名。漸漸誘
之方成臣佐。故知法身本自懸鑑。又應世已
來下第二意者。進明此土昔教顯露未説。對
此蔽彼故云不説。是則前立勝應之義。義
兼兩處。劣應之語逗彼偏機故不説之言通
及四味。四味之内具足臣佐及僮僕等。既非
下釋第二意中小乘人也。如聾瘂等。指華
嚴席。或華著等指方等也。不逮之言兼於般
若。而無希取即其事也。華著即身子。棄鉢即
空生。故知不説之言。何關法身菩薩。心懷下
却釋遠由。遠由即是不説之縁。良由昔結
大時未入相似。省己斥彼故云不勤。由
此退大失中途調熟。故云無訓。背自向他
故云逃走。逃走三義。一機息應謝。二背自
向他。三居不得所即五道也。故使如來無
縁而憶。恨子下專斥於子。非但悔應早息
亦乃恨子機生致令疎我正法親他六塵。
内合等者。爲論免難須淨六根。準理退
者多在五品位前。爲對不退位。且以五品
爲退位耳。文釋悔恨分對自他。準意亦
可並對彼此。化期等者。約後意釋。即應
世來至法華前。故云老朽。亦不約此等者。
不約應化聲聞故也。胤者嗣也。繼也。若身
子受決至不斷者。驗知授記爲引物機。
權實皆然故云後來衆生等也。更修淨土
與物結縁。身子成時開權顯實。則佛種
不斷於彼方。機縁成熟於其土。其中亦
有種在釋迦。脱歸身子。故須此會彰灼發
言。若身子無可化下。反以無釋有。若身子
自無成佛之機。則身子所化安得成耶。故
以此顯今令有寄也。經言終沒者指涅槃
時也。復作下第二意者。前明失苦本顯得
樂。故著我若之言。以現説當擧生領熟。總
譬具論始末權實。故得雙辯勝劣兩應及以
劣應化道始終。故譬本中前一行實後一行
權。況開六義權實相對。法譬至互擧者。感
應道交不前不後。但隨文便互擧一邊。先
出不同。次就佛下約生佛互論。如止觀明
感應意中先凡聖相望互爲因縁。次感應道
交自他破已。方乃名爲不思議發。今取文便
者。今此雖有三文。且依二文消便。非即二
文使見有前後。故別譬之初還從退大之
後在五濁時。故有三文也。見父之由至展
轉者。由厭苦等。見修二性倶有厭義。修推
理弱見生奪鈍。諸見互興皆能推理。傭賃
之法以力易財。本起邪見還希脱苦。雖復
邪求冥資正道。故使世間厭苦遂成出世
善機。世易出世故云傭賃。從一至一故云
展轉。言善根者。猶是可生之義故有轉至
之理。故云以此乃至父舍。不期而會故名爲
遇。不意因於世法。忽感出世慈悲。又不意
世間邪推而生正見感佛。又不意小善之
内。冥入大乘圓門。大小二機雙扣此舍者。大
機未熟正見而遙。小感稍親門側而近。所以
從退從末義當雙扣。從本從大獨在於圓。
從近而譚偏機先遂。見父之處即門側者。前
則大小雙扣處乃獨指門側者。以小親故。
言二觀爲方便者二邊倶有得見之義。故總
借證之。二邊並偏偏眞最僻。正見有二至爲
遙者。於正見中。又分此二。近即華嚴中諸
菩薩衆。遠即二乘。二倶未合但在門側。文
中二釋。先機次應倶名爲遙。踞師子床作
所表釋者。事師子座亦無師子之形。但有
所表。故大論云。佛爲人中師子故佛所坐名
師子座。佛之所説名師子吼。諸聲聞人述佛
所説。尚得名爲作師子吼。部雖兼別從勝
從本。故曰圓報。此乃取機之本。故此下去
皆須圓釋。寶几等者。一几承於二足。定慧
所依無殊。從定名諦從慧名境。具如止觀
第三。故合云無生定慧依眞如境。即定慧力
莊嚴法身。從所名能故云無生定慧。言依
眞如境者。託境成觀故名爲依。果體起用
復名爲依。又從因説因性有修故名爲依。
舊云下出古釋。稍似別義非今所用。準例
易知故不須破。次舊云此經下古有四失。
一法身非常。二他方爲此。三以應爲法。四
對面違教。今謂去破中言父子等者。父子
譬機應先譬後法。著脱譬體用先法後譬。
二倶不成著脱義異。前文已破。從又不容
下更破他方自有三節。此師亦以他方爲
彌陀。若以尊特爲彌陀者。此有三失。大
小兩機並在今佛。乃成見垢衣爲扣此。
見瓔珞爲扣彼。結縁亦爾。又往昔大小兩
縁倶在釋迦。今尊特垢衣倶在彌陀者。更
成可笑。故第三重立難難之。往縁大小定
在今佛。豈應今日雙應他方。又何得大應
在彼小應在此。平等意趣義亦未成。具如
前破。今明下正釋。此則續前應世已來釋
耳。故知勝應在華嚴也。今經下破非常住。
古人皆云。涅槃明常華嚴法界法華不明者。
不曉部類兼但對帶。垢衣乃是叙昔之説。
在昔尚無垢衣之言。何有常住。所説法相
至無別者。今經意在結會始終。設論法相
如彼圓説。今非全無文相存略。華嚴部内
不出四十二位。依正自在近善知識。今經明
位。具如四華。開示悟入。知識具如觀音妙
音藥王嚴王。依正具如分別功徳寶塔神力。
但廣略少異擧一例諸。故下疏文十義辯異。
且如十方之言。何所不攝。實相之理無事
不收。豈迷廣略而失大體。總如玄文十妙
引諸文證。即其相也。人不見之妄生去取。
故此經空無所有等言諸法實相之説。見佛
常在等人。此土不毀等事。堂閣種種莊嚴。衆
生種種遊樂。乃至迹門因果諸相。多以華嚴
文消。算數孔目藏在此典。行頭取與散在
諸經。大本若亡徒論小利。居士至即三十
心者。中止中以民爲十住。臣爲十地。今居
士是民以文狹故不分臣等。亦圓四十一位
也。眞珠至法身者。並究竟戒楞嚴定一切種
慧法音陀羅尼莊嚴圓因四十一地。地是所
階身是能階。四是能嚴身是所嚴。若用遠因
亦以初心圓戒定等。以嚴性徳。若從因説亦
四十一位之所服也至果同皆嚴極法身。言
價直者。有貴賤故如諸位也。吏民者等。向
列圍繞不云吏民。今明侍立則與僮僕
共列。故知立名隨義不可一定元譬事理
何得守株。故前以吏民在實。今此吏民權
攝。故在同異二門。跨節爲同當分爲異。是
則同爲同體異爲異體。異約施權同約開
顯。秖一吏民義當兩屬。内與等者。釋向同
字。同從内同得名外同爲顯於内。喩如下
喩向二義。猶如良吏内應主意。外用驅使。
亦如要臣於内則爲國股肱。於外則民之
主長。臣體無別所對不同。問。此中雖是華
嚴座席。勝應相状與前中止義意大同。何故
前以僮僕爲別教賢位吏民爲圓教聖位
耶。答。言雖少別意亦不殊。隨其言勢逐便
消之前僮僕之外有臣等四。故別分之。此
中但云吏民僮僕共爲一位。以爲所使。又
此中意斷別惑者。即入地住非驅使人。又
此與中止雖即同是他受用報。此既示入
忍界爲菩提場爲諸教之始。故加之以破
塵白拂。覆之以慈悲寶帳。前叙長者所居
所有。今明窮子所見所有。所有既同廣略轉
用。侍立下云云者。此中既爲中道方便。並
宜地前以釋吏民。中正二旁民主異故。準
部應明次及不次。乃至兩教教主不同。各
有侍立拂塵相異。垂諸華旛者。四攝現通利
下爲垂。雖華旛並垂。而華嚴於旛。如通
有四攝見者生喜。又雖旛華倶動得名處
殊。旛寄翻轉華約端美。神通下化令物欣
悦。運此二者必上等無縁。故並懸之於帳。
用稱於體如遍覆佛上。香水等者。若約自
行如第二釋。若不灑以香水於地。則帳旛
華爲塵所坌。故以智香水灑實相地。除三
惑塵。則如來長者慈等倶淨。若約初釋香水
灑於菩薩心地。既從利他修因以釋。故知
七淨須從菩薩行因以釋。名雖同小此即
圓教。故擧三聚及楞嚴等。若依方便隨教
義別。今依圓心皆由此七布於諸地。自行
行此令他修此。是故文中並依圓釋。羅列
等者華表因嚴寶表果徳。因果萬徳皆嚴
實理。故使布列皆在於地。地非華寶而布
列華寶。理非因果而修證因果。出内如前
釋云云者。指前四重。但前唯在果今或通
因。相海者。全指華嚴如來相海品。及以隨
好光明品中明毘盧遮那具足十蓮華藏世
界海微塵數相。一一皆以妙相莊嚴。故云
須作舍那釋之。四見父畏避者。父子相見
雖譬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然約化事漸教
以論。若云父先見子是如來鑑機。道理如
此。今云子先見父相及處等。非即已見。並
是約機應具述始末受化元由。或是王王等
者。既云見父畏避。即在頓漸教初。若據頓
漸之前。未有畏魔之慮。約漸機對大論畏
避等。故曰未曾見聞等也。從略開已下以
後驗前。驗昔可中。初與於大過於身子
聞略説時。故云有過今日。復次下重釋意
者。小機爾時豈知二身。故是述於機中不
受。猶如窮子見王王等。問。法是報師師弟
義別。如何齊等。答。此是等師之子如法報相
稱。諸經多名經王等者。重約教釋。諸經有
明法身義者。即名經王。智契於法相稱名
等。故約機中對法對智。名王王等。即諸部
大乘與小相對。世人不了見諸大乘皆稱
經王。乃謂法華與諸教等。今謂乳及二酥
皆譚法報。雖倶稱王非諸經王。縱有經云
諸經之王。不云已今當説最爲第一。兼但對
帶其義可知。肆者放也。泄也。申也。次時富
下見子譬者。然諸聲聞向施子見父譬。巧喩
領小遇大而機中不受。今設父見子譬。妙
喩領佛見機。而不謀恒了。見子處者。如來
不起空座歡喜適願。故但約化儀言父
見子。豈以佛眼必待子見後父見耶。今機
來稱慈者。大小並得名爲來稱。彼明拔苦等
者。譬品也。亦應云前譬如來與慈驚其墮
苦。此譬諸子領受荷佛與樂。如來拔苦本
在與樂。子領樂已知拔苦。二處義同隨文
互出即作是念至不得者。此亦述於退大已
來。既入五塵大法非治。尋謀用小小又來
遂。今機漸來方施小化。言取小者。非謂
往時已得於小。亦非今世漸初之小。是故往
日不名機來。誰論付財。亦無歡喜故但云
昔見欲與等也。今日至有所付者。見小機
至知大非遙。是故喜其是付財地。我常下
却釋向來退大已後。頓漸之前無時不思
大小二化。雖大小並失以流轉對悲。故使
今時付財有在。今有可度機生等者。問。機
生由佛那云自來。答。雖機生由佛感亦由
生。且寄世長者歎子自來。昔機不生望今
可發。應歎機發稱爲自來。若機尚生追猶
不至。安能自來。我雖下探説後期。儻一期
報謝無付故惜。如唱滅度法皆隨滅垂滅
尚惜。故名爲雖。即遣旁人等者。從此方領
施頓漸化。故知爾前譬頓漸前若大若小。
但方便品至併領者。意云。文雖増減意必
倶存。方便既爲上根。是故不須別説。譬説
既爲中品故須離總出別。合及頌中雖復
闕略。以譬爲正餘並互兼。今既領譬應須
遍述。言但方便品總誡勸等者。恐尋者紛
紜。更重疏出。方便品文釋迦章中。但云寢大
施小雖不云勸誡之別。語意在勸。故云於
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即大擬也。衆生諸
根鈍即無機也。如斯之等類即息化也。即趣
波羅奈等即施小也。雖不云誡義含二門。火
宅開勸出誡者。故從法説於勸開誡。釋各
三者。勸門中三。初云長者作是思惟等。擬宜
也。復更思惟是舍等。即無機也。或當墮落等。
即放捨也。誡門三者。初云我當爲説等。即
擬宜也。父雖憐愍等。即無機也。東西馳走等。
即放捨也。長行合勸不合誡者。勸中有三。初
云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等。即擬宜也。所
以者何是諸衆生未免等。即不受也。如彼長
者雖復等。即息化也。言息化文廣者。先牒
前後三譬。次方以三合正明息化。初如彼長
者。牒初不得一譬。正帖息化。次但以慇懃
下牒施小。然後各與下牒等賜。此兩旁合
息化。次如來亦復下一十六字。始正合息化
故云廣也。偈中但誡者。亦具有三。初方宜
救濟下四行半。頌擬宜。次諸子無知下三句。
頌不受。嬉戲一句頌息化。已下屬用車文
也。此頌譬文則具有三。但頌合中亦但合
誡。有一行長頌仍進退二釋。初釋亦具有
三。雖復教詔一句擬宜。而不信受一句無機。
於諸欲染二句息化。又云。或可下二句亦頌
無機。依第二釋故云不頌息化。即遣旁人
下出併領也。然義則有六。文但有五。先勸
誡各二。謂擬宜無機。次勸誡合一。即二門息

法華文句記卷第七



法華文句記卷第七
 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次遣旁人者。約教約人。約教則理教相望。
約人則師弟相望。人必指教教必待人。二
釋方周不可偏顯。初約教者。理即法身智
即報身。由智故説智爲能遣。智雖能遣所
依者理。能遣如臣所依如王。所遣者教故理
正教旁。故報望教報亦名正。然報由理成
理親報疎。故二正中從親以説。又旁人者下
約人釋者。賢首品後十住品在忉利天。十慧
菩薩法慧爲首餘之九慧各以偈讃。次法慧
菩薩廣説十住。次夜摩天自在品有十林菩
薩。九林亦各以偈讃已。功徳林廣説十行。
次升兜率品有十幢菩薩。九幢亦各以偈讃
已。次金剛幢廣説十向。次升他化品有三十
六藏菩薩。金剛藏爲首。有菩薩名解脱月
請説十地。是四菩薩説此位時。並云佛力
故説。故名所遣。次釋疾走中亦約人教。先
約教中但以顯露爲疾。若以菩薩下重述
約人。菩薩自有神通又被佛加故名爲疾。
乖心等者。乖必不識驚必愕然。如覩不意
乖心不識。此教於彼亦復如是。稱怨大喚
者。經但云怨而不云苦。疏文釋中即以大
喚爲苦痛。所以具有二義者。逢怨必苦故
以大喚擬之。義理合然。若令煩惱即菩提
者。即是令其不斷煩惱。煩惱不斷必招苦
報。豈有生死即涅槃耶。是故稱怨大喚義
當因果。文意兩申。自念無罪等者。自省未
能同物入惡起貪欲等。今若爲之名爲罪
行。菩薩必入生死牢獄。故云囚執。無大方
便者。無入假智令起貪欲入生死。名失
慧命。必墮下二釋。墮三途苦則大小咸失。
溺無明地地須義兼界内界外。約人爲使
者者。取機之法須同類身。淨名等者。遣化
菩薩往取香飯。彼菩薩見問化菩薩。化菩
薩答以彼菩薩聞説穢土佛及菩薩能此
勞謙。彼聞欲來成雙流行。彼佛誡曰。攝身
香等。彼來於此亦令此土未發心者發心。
已發心者修行。故令攝勝從劣現同類也。
普賢入此等者。普賢菩薩身量無邊音聲無
邊色像無邊。欲來此國。乃以自在神通之
力促身令小。閻浮提人三障重故。以智慧
力化乘白象。亦爲不宜見於勝應者故。
菩薩勝報亦不可令二乘見之。問。若爾。經
何不云汝勿令見威徳之身。而但云勿彊
將來耶。答。身若同類誘之必來。汝身猶勝必
令彼懼。故告使言不須彊以勝身化之。
故云勿彊。勿彊之言釋成前句。私謂下此中
雖無思惟之言。譬文誡勸並有此語。勸門
擬宜云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誡門擬宜云
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故私引之。須即生善故
云不須。即息勸善。彊即誡惡故云勿彊。即
息誡惡。宜以至如而也者。觀其秖宜聞生
滅教。取灰斷理説有理之教。故云理水。面
者以向釋之。有背生死向涅槃機。故名
爲面。非謂灑彼涅槃名面。莫復與語語秖
是教。不語他人至菩薩也者。此中一往但
云昔小。然法華前諸大乘經不説二乘是菩
薩者。將護二乘豈關菩薩。覆實護權故
云覆護。亦是覆陰將護不彰其實。故法華
前一實之外皆名隨他。且隱四味之言。通
云小乘教耳。以昔二味猶有小教定無小
乘作佛之語。故乳及二酥並對小機。云不
説耳。乃由彈斥加説得二味名。即是息化
至從地而起者。此中二釋。兩地不同二起
無別。故息一大化離二種地。讃大墜苦故
有前釋用小取得故有次釋。次釋中云無
明地者。若云臥地則譬二無明。若言而起。
則且從界内。故知不解大小具二無明。並
名爲臥。今逗小法先治界内。故且云起。於
四諦中至衣食者。宜趣所對之境。故云往
至。小仍在機故以欲釋求。下句方云長者
將欲故也。境攝法狹故云貧里。欲趣小果
還須正助。故云衣食。又以他日下取意領法
身地者。言中且云在道樹前。意則倶指漸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