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文句 (No. 1718_ 智顗説 ) in Vol. 34

[First] [Prev+100] [Prev]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意。不次第修五眼。是圓意。本迹者。本住實
相眞天眼。不以二相見諸佛國。迹示半頭
天眼。觀心者。觀因縁生善心。即肉眼。觀因
縁生心空。即天眼。觀因縁生心假。即法眼。
即中即佛眼云云。劫賓那者。此翻房宿
母祷房星感子故。用房星以名生身也。
是比丘初出家未見佛。始向佛所夜値雨。
寄宿陶師房中。以草爲座。晩又一比丘亦
寄宿。隨後而來。前比丘即推草與之在地
而坐。中夜相問欲何所之。答覓佛。後比丘
即爲説法。辭在阿含可撿取。豁然得道。後
比丘即是佛也。共佛房宿
得見法身。
從得道處爲名故。言劫賓那。毘沙門持蓋
隨賓那後。毘沙門是宿主。主既侍奉星宿亦
然。此比丘善占星宿。明識圖像從解得名。
名劫賓那。増一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
宿日月者。劫賓那比丘第一。約教者。析破
根塵之舍。同佛棲眞諦之房。是三藏意。體
達根塵。即共如來同宿眞諦之房。是通教
意。分別十法界根塵房舍。悉得見佛。是別
教意。於一根塵房舍。即見一切房舍。見一
切佛。即圓教意。約本迹者。本與如來同棲
實相。迹示諸房宿耳。觀心者。觀五陰舍析
空即空。與化佛同宿。觀五陰舍即假。與
報佛同宿。觀五陰舍即中。與法佛同宿
云云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一下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二上
 天台智者大師説 
憍梵波提。此翻牛呞齝。無量壽稱牛王。増
一云牛跡。昔五百世曾爲牛王。牛若食後恒
事虚哨。餘報未夷唼唼常嚼。時人稱爲牛
呞齝。昔五百雁。一雁常得花果供於雁王。佛
一夏受阿耆達王請。五百比丘皆噉馬麥。而
憍梵獨在天上尸利沙園。受天王供養。増一
云。樂在天上不樂人間者。牛跡比丘第一。
樂在天上者。是隨樂欲。世界悉檀也。供
雁王福所致者。爲人也。避人笑者。對治
也。天不笑者。第一義也云云。又云。人但觀形
不知有徳。若*笑羅漢即得罪。避人*笑
故常居天上。天知有徳不笑其形故居天
也。佛滅度後。迦葉集千大羅漢。遣下座僧
使追憍梵。憍梵問佛及和尚。答言皆滅。
即言佛出我出。佛住我住。佛滅我滅。四道流
注大迦葉所。水説云云。大象既去象子隨。
世尊*和尚既滅度。我今在此復何爲。斯亦第
一義也。約教者。住天園是示善。有牛嚼是
示惡。三藏意也。以牛嚼身得道。此示惡
非惡也。居天園而嚼示善非善。通教意。
示界内外善惡者。別教意。示善惡實相者。
圓教意。本迹者。本住四無所畏。安住聖主
如牛王第一義天迹。示牛呞齝樂居天上
也。觀心者。觀於心性中道之理。安歩平正其
疾如風。即牛王觀也。離婆多。亦云離越。此
翻星宿。或室宿或假和合。文殊問經稱常作
聲。父母從星辰乞子。既其感獲因星作
名。雖得出家猶隨本字。假和合者。有人
引釋論。空亭中宿。見二鬼爭屍。告其分判
設依理枉理倶不免害。故隨實而答。大鬼
拔其手足。小鬼取屍補之。食竟拭口而去。
其因煩惱不測誰身故。言假和合。常作聲
者其疑此事。若我本身眼見拔去。若是他身
復隨我行住。疑惑猶豫逢人即問。汝見我
身不。故言常作聲。衆僧云。此人易度。語云。
汝身本是他遺體非已有也。即得道也
。増一云。坐禪入定心不倒亂者。離越比丘
第一。約教言析破五陰非我所有。三藏意。
體達五陰本非我有。通意。分別十法界五
陰皆非己有。別意。達五陰非我有非他
有。見陰實相。即圓意。本迹者。本住日星宿
三昧。迹示此名。觀心者。觀心念佛見十方佛
多。如夜觀星云云。畢陵伽婆蹉。此翻餘習。
五百世爲婆羅門餘氣猶高。過恒水咄小
婢駐流。恒神爲之兩派神往訴佛佛令懺
謝。即合手小婢莫瞋。大衆*笑之懺而更罵。
佛言。本習如此實無高心。増一云。樹下苦
坐不避風雨者。婆蹉比丘第一。約教者。滅
慢無慢。三藏意也。即慢。無慢。通意也。分
別十法界高下。別意也。八自在我具足佛法。
圓意也。本迹者。本住常樂我淨八自在我。微
妙梵聲。迹示慢心惡口耳。觀心者。觀麁言
軟語皆歸第一義云云。薄拘羅者。此翻善
容。或偉形。或大肥盛。或腬嚢。或楞鄧。或賣
性。然而色貌端正故言善容也。年一百六十
歳無病無夭。有五不死報。後母置熬槃釜
中水中。魚食刀破皆不死。昔持不殺戒故。
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施僧一訶梨勒果故
身常無病。能持一戒四戒莊嚴。堅持不犯
不避火水。餘人雖持五戒多毀犯
。身樂寂靜常處閑居不樂衆中。眼不樂
玄黄等色。耳不樂聞世間之聲。鼻不嗅世
間香臭。舌不曾爲人説一兩句語。意常在
禪定不散亂。乃至舍利塔亦樂閑靜。阿育
王禮諸羅漢塔。次至其塔而説偈言。雖自
練無明於世少利益。供二十貝子。増一
云施一錢而貝子從塔飛出。來著王足諸
臣驚怪。閑靜少欲乃至其塔猶有是力故。増
一云。壽命極長終不中夭。常樂閑居不處
衆中薄拘羅第一。約教者。滅喧入眞三藏
寂靜。即喧而眞通寂靜。離二邊入中別寂
靜。即邊而中圓寂靜。本者。本住大寂滅定。
長壽是常無病是樂不夭是我寂靜是淨。居
此四徳之本。迹示六根寂靜耳。觀心者。心
性中道。即空即假即中。常樂我淨觀也。摩訶
拘絺羅此翻大膝。舍利弗舅。由來論勝姊。
姊孕論則不勝。知所懷者智寄辯尚爾何
況出胎云云。即棄家往南天竺。讀十八經時
人*笑之。累世難通一生非冀。喟然歎曰。
在家爲姊所勝。出路爲他所輕。誓讀不休
無暇剪爪。時人呼爲長爪梵志。學訖還家
問甥所在。人云爲佛弟子。即大憍慢我甥
八歳聲震五竺。彼沙門者有何道術誘我
姊子。徑往佛所思惟良久。不得一法入心。
語佛言。一切法不忍。忍即安義。此言一切
法我皆能破使不得安故。言一切法不忍。
佛問。汝見是忍不。此墮兩負處。若我見忍
前已云一切不忍。若我見不忍無以勝佛。
即低頭得法眼淨。身子扇佛聞舅論。得阿
羅漢果。増一云。得四辯才觸難能答。拘絺
羅第一。南方天王毘留匐叉常來隨侍。約教
者。外通四韋陀。内通三藏。三藏四辯也。我
無所得辯乃如是。通教辯也。若名若義遍
十法界。別教辯也。依於實相遍一切辯。圓
教辯也。本者本住口密口輪不思議化大
定大慧。迹示大膝也。觀心者。觀心即空即
定即假即慧以嚴其心云云。難陀。亦云放牛
難陀。此翻善歡喜。亦翻欣樂。淨飯王
十萬釋出家。即一人也。有師言。是律中跋難
陀。約教者。事歡喜理無歡喜。三藏意也。即
事歡喜是理歡喜。是通教意也。歡喜地即別
教也。歡喜住即圓教意也。*本者。本住實際
非喜非不喜。迹名歡喜。觀心者。觀心與理
相似相應故。名歡喜觀也。孫陀羅難陀。孫
陀羅。此翻好愛。亦端正。難陀如前。種姓如
那律中説。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儀挺特
與世殊異。若入衆中有不識者。謂言佛
來。彌沙塞律云。摩竭有裸形外道大聰明。
國人號爲智者見者。共身子論議結舌善
心生。欲於佛法出家。見難陀色貌姝偉歎
云。短小比丘智慧難概況堂堂者乎。難陀即
度出家。婦即孫陀利極端正。食息不相離。佛
與阿難途行乞食到其門。正共婦在高樓
食。即起迎佛。婦言。須君還乃共食耳。白佛
言。轉輪王種云何自辱。持佛鉢取飯。佛即
還尼倶類園。語阿難令難陀送食來。阿難
宣佛旨。令其送飯奉佛。佛令剃頭。握
語剃者。勿持刀臨閻浮提王頂。佛*偪不得
止乃剃頭。明日佛與五百比丘應請。求住
守寺意欲逃去。佛令關房掃地。關南北
開掃此彼汚。復懼佛歸即逃走歸去。於路
値佛屏身隱樹。樹逈升空佛見即喚將還。
問何故去。即答昨與婦別待還乃食。憶婦去
耳。佛將遊天堂地獄云云。故以婦字標之。
約教者。俗諦有法喜眞諦無喜。三藏教也。
即俗喜是眞喜。通教也。從通法喜。有俗法
喜中法喜。別教也。即通喜具一切法喜。圓
教也。本迹觀心如前云云。富樓那。翻滿願。
彌多羅。翻慈。尼女也。父於滿江祷梵天
求子。正値江滿。又夢七寶器盛滿中寶入
母懷。母懷子父願獲滿。從諸遂願故言
滿願。母名彌多羅尼。此翻慈行。亦云知識。
四韋陀。有此品其母誦之。以此爲名。尼者
女也。通稱女爲尼。通稱男爲那。既是慈之
所生故言慈子。増一云。我父名滿。我母名
慈。諸梵行人呼我爲滿慈子。此從父母兩
縁得名。故云滿慈子。是人善知内外經書
靡所不知。就知滿故復名滿。増一云。善
能廣説分別義理。滿願子最第一。下文云。於
説法人中最爲第一。第一者。説滿字也。欲
還本國利益。佛言。彼國弊惡汝云何。答我
當修忍。若毀辱我。我當自幸不得拳歐。
拳歐時自幸不得木杖。木杖時自幸不得刀
刃。刀刃時自幸離五陰毒器。是爲行忍滿
故名滿。七車喩經中説。爲大智舍利弗所
稱歎。一切梵行人。皆當縈衣頂戴於汝。若
見汝者得大利益。是爲歎滿故名滿。約教
者。殷勤析法。所作已辦三藏願滿。體達即
空。於空法得證通教願滿。法眼具足別教
願滿。住祕密藏圓教願滿。本迹者。本願久
滿。迹爲説法第一。示衆生知識也。觀心者。
如止觀中人行理等善知識觀也。須菩提。此
翻空生。生時家中倉庫筐篋器皿一切皆空。
問占者。占者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
從依報器皿瑞空以名正報。依正倶吉故
言空生也。常修空行故言善業。若供養者
得現報故。故言善吉。常樂遊止閑林石窟
寂靜之處。所修行業以空爲本。常入空定
住無諍三昧。喜説空法有所宣辯皆分別
空。將護衆生不令起礙。嫌行即住嫌住
即行。佛忉利下率土輻湊爭前頂禮。端坐
石室念諸法空。色非佛乃至識非佛眼
非佛。乃至意非佛豁然悟道。佛告蓮華比
丘尼。非汝前禮。汝禮色身。須菩提。前見
法身。約教者。自有滅色空智生。體色空智
生。從有智生空智。從空智生俗智。從俗
智生中智。空生即有智。是圓空智生。而今
是圓空智生也。*本者。本住實相法身。迹
見空而生也。觀心者。不在内外中間。
非自有。是爲觀心法身也。阿難。此云歡喜。
或無染。淨飯王冀太子爲金輪覇其宗社。
忽棄國捐王憂惱殆絶。魔來誑之汝子已死。
王哭云。阿夷語既虚瑞相亦無驗。復有天來
云。汝子成佛王疑未決。須臾信報。昨夜天地
大動太子成佛。王大歡喜。白飯王奏云。生兒
擧國欣欣。因名歡喜。是爲父母作字。阿難
端正人見皆悦。佛使著覆肩衣。有一女人
將兒詣井。見阿難目視不眴。不覺以綆
繋其兒頸。中阿含云。四衆若聞阿難所説。
若多若少無不歡喜。欲發問時先爲謦咳。
大衆皆歡喜。四衆若觀其默行住坐臥指撝
處分進止動轉皆歡喜。阿難四月八日佛成
道日生。侍佛得二十五年。推此佛年五十
五。阿難年二十五。佛時求侍五百請爲如前
説。衆勸阿難。阿難順從。五百皆歡喜。目連
騰阿難三願。佛言。預知譏嫌求不受故衣
食。欲自利益求出入無時。佛印而許。佛言。
阿難勝過去侍。過去侍聞説乃解。今佛未
發言。阿難已解如來意。須是不須是皆悉
能知。故以法付阿難。如來歡喜。四天王各
奉佛鉢。佛累而按之合成一鉢。四縁宛然而
此鉢大重。阿難歡喜荷持無倦。中阿含第七
云。阿難侍佛二十五年。所聞八十千揵度皆
誦不遺。不重問一句。念力歡喜。阿難隨佛
入天人龍宮。見天人龍女。心無染著。雖未
盡殘思而能不染。一切天人龍神無不歡
喜。佛滅度後在師子床。迦葉大衆讃曰。面
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
難心。自誓坐入涅槃。住恐離車有怨。進恐
闍王有怨於恒河中。入風奮迅三昧。分身
爲四分。一與天。一與龍。一毘舍離。一阿闍
世。阿育王禮阿難塔。奉千萬兩金偈歎白。
能攝持法身。法燈故法住。念盛佛智海故
設上供養。念持多所聞。口出微妙語。世尊
所讃歎。天人之所愛。増一云。知時明物所
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達堪任奉持阿
難第一。約教者。歡喜阿難三藏也。賢阿難通
也。典藏阿難別也。海阿難圓也。本迹者。本住
非歡喜非不歡喜。法身如虚空。智慧如雲
雨。能持能受迹爲歡喜也。觀心與相似即
空即假即中相應。是觀心歡喜。乃至眞觀
相應云云。羅睺羅。此言覆障。往昔塞鼠穴。又
不看婆羅門六日。由是縁故故言覆障。太
子求出家。父王不許殷勤不已。王言。若汝
有子聽汝出家。菩薩指指妃腹。却後六年汝
當生男。在胎六年故言覆障。眞諦三藏云。
羅睺。本名修羅。能手障日月。翻此應言障
月。佛言。我法如月。此兒障我不即出家。世
世障我。我世世能捨故言覆障。佛出家後耶
輸有娠。諸釋咸瞋何因有此。欲治欲殺惡
聲盈路。寶女劬毘羅證之小差。因焚火坑
發大誓願。我若爲非子母倶滅。若眞遺體天
當爲證。因抱子投坑。坑變爲池蓮華捧體。
王及國人始復不疑。後佛還國。耶輸令羅睺
奉佛歡喜丸。羅云以幼稚之年。於大衆中
徑持上佛。耶輸以此息謗。謗由有子故言
覆障。祖王歡喜雖失其父而獲其子。孫爲
輪吾亦何恨。想其長大冀神寶至。而佛
索令出家。父王不許。耶輸將上高樓。目連
飛空來取。佛度出家。付舍利弗爲弟子。
既出家已。王位亦失故言覆障。羅睺以沙
彌之年喜多妄語。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來
求見佛。羅云答云不在。令無量人不得見
佛。是爲障他由是妄語。佛即訶責行還使
云洗足。脚挑澡盆三覆三仰。然後覆地
命令注水。羅睺云。盆覆注水不立。佛言。
汝如覆盆。於佛法中法水不立。今當實語
勿妄語也。後時修道殷勤不獲以問佛。佛
言。汝爲人説五陰未。答言未。當爲他説。説
竟又問。汝説十二入未。説十八界未。説法
是得道之門。若欲得道當爲他説法。因
廣説法竟然後得道。是爲覆障。既已得道
見愛皆除。三界生盡故言覆障。三界生盡
願不能牽故言覆障。佛勅四大羅漢不得
滅度。待我法滅盡。由是住持于今未得入
無餘涅槃故言覆障云云。約教者。析法道諦
障四住。三藏意也。體法道諦障四住。通教
也。次第三智障五住。別教也。一心三智障
五住。圓教也。本迹者。本住中道障塞二邊。
八種障障涅槃邊。一種障障生死邊。一種非
障生死。非障涅槃。障無餘也。觀心例前
可解*云云。六結如是等衆所知識。或言知
秖是識。或言聞名爲知見形爲識。見形
爲知見心爲識。*本者本爲衆生作滿字知
識。迹爲半字知識云云觀行知識如止觀。
多知識衆竟。次列少知識衆者。復有學無
學二千人倶。但擧位明數而不歎徳。呼此
爲少知識衆耳。聖與凡絶交。亦不分別
多識少識。特以希高慕遠者以多識引之。
藏名隱徳退讓者以少識引之。隨順衆生
故有若干不可以多少之迹失其本。學無
學者。三藏中十八種學人。九種無學人。通
教五地皆名學。六地名無學。又通教九地名
爲學。佛地爲無學。別圓中。或就功用無功
用。或就具足未具足。明學無學。阿含云。外
道問佛羅漢更學不。佛言。羅漢不作惡法。
住於善法。學其無學即名爲學。若爾學人
亦稱無學。學人齊其所斷。不復更斷即是
無學。是爲四句。就五方便非學非無學。便
是五句。約四教中例亦應爾。四五二十句。
本迹者。本法身大士。居滿字學無學位。衆生
應以半字學無學人莊嚴雙樹也。觀者正
觀中道。不縁二邊中間即是無學。能如是
觀是名爲學。若就觀門明數者。觀色心
具十法界十如。界如互論即具二千。擧迹
故標本法。迹即是本迹也。次列尼衆者。舊
以此例前爲二衆今不用。若例前爲多識
少識二衆者。又復無文義亦不可。但是擧兩
衆主。何須苦名爲大小多少耶。先列波闍
波提。此翻大愛道。亦云憍曇彌。此翻衆主。
尼者天竺女人通名也。本住智度法門。
爲千佛之母。生育導師。觀釋者。中觀廣博
名大。無縁慈名愛。中理虚通名道。大即自
行愛即化他。如以愛故受生。慈故渉有道。
即通自行化他也。六千者數也。觀門者。觀
六根清淨具千功徳雖眼有八百耳千二
百。以多足少數滿六千表本法門。亦是觀
行意也。羅睺羅母。耶輸陀羅者。以子標母。
此翻花色。亦曰名聞。或云無翻。温良恭儉
徳齊太子。然在家爲菩薩之妻。天人知識。
出家爲尼衆之主位居無學。豈是無名聞
衆耶。十二遊經出三夫人。第一瞿夷。二耶
輸。三鹿野。未曾有及瑞應。皆云羅睺。是瞿
夷子。涅槃及法華。皆云是耶輸子。二義云何
通。或可彼經擧大母。此處擧所生。釋論瞿
毘陀是寶女不孕即是瞿夷。此翻明女。故知
定是耶輸子也。本迹者。妻則齊也。豈有博地
爲太子妻。故知本住寂定微妙法喜。迹爲
佛妻。悲花云。寶藏佛所誓願爲妻耳。觀空
無漏法喜。即以鹿野表妻。觀假道種智法
喜。即以耶輸表妻。觀中法喜。即以瞿夷
表妻。上當分明本迹觀心。今更總論。顯善
權曲巧。明觀行精微。夫首楞嚴種種示現。
稱適根性靡所不爲。今且近論。託迹王宮
降神聖后。法身菩薩。皆輔佛行化散影餘
家。若三十二瑞金姿誕應。諸大士各各出生。
或空室雨寶寄辯通夢。若皇皇太子。捨國
捐王踰城學道。諸大士悉從師請業。才藝
兼通爲彼宗匠。若法輪初啓甘露門開。聞諸
大士化縁未熟。示同不受分庭抗禮崇我
道眞。能化所化全生如乳。若所化縁熟。則素
絲易染。池花早開。革凡成聖轉乳成酪。
師宗爲佛上首弟子。或智慧神通辯才三昧
各各第一。共輔法王更度未度重熟已熟。
於方等座席。聞菩薩不可思議功徳。耻小慕
大。耻小則嗚呼自責。失於如來無量知
見。慕大則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如
轉酪爲生蘇。次聞般若摩訶衍門。初歴色
心終于種智。含挾小大出内取與。或共或
別或偏或圓。奉命領知而無希取。雖未頓
捨已漸通泰。如轉生蘇爲熟蘇。次聞法
華會天性。定父子授記&T040879;。付大乘廢三
歸一。如餘四味同一醍醐。不令一人獨得
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法王法臣
大事出世巧用方便。初用半字法。破二十
五有之繁&T039917;。成四枯雙樹利益衆生。次用
半滿法。破二乘之獨善。成菩薩之廣大。成
四榮雙樹利益聖人。後用常住滿字。破二
邊之前後。成非枯非榮佛祕密藏究竟利益。
主將之功畢。大誓之願滿。故身子目連於法
華而息化。聖主贖命斯亦不久。文云。如我
本誓願。今者已滿足。如來不久當入涅槃。
唱滅之言起自於此。二萬燈明迦葉佛等。皆
於法華究竟。今以師弟皆於此經發迹。
内祕菩薩道。外現作聲聞。我實成佛已來
無量億劫。以此推之。諸大羅漢從法身地。
俯影隨縁迹臨萬水。爲學無學作男作女
示道示俗。首楞嚴力靡所不現。方便善權
爲若此云云。總明觀者。上師弟施化法身所
爲。若不作觀方便。於行人無益。如貧數
寶似盲執燭。然心數甚多且約善數。如弟
子者衆但擧十人耳。十善數者。謂信進念定
慧喜猗捨覺戒。此十數輔心王能改惡就善
革凡成聖。辦一切法門。但以十心爲本。
如十弟子。輔佛行化共熟衆生立于佛法
也。信數對那律天眼第一。眼是五根首。如諸
方以東爲上。信於諸數初入佛法也。進數
對迦葉頭陀第一。抖擻勤苦對進數也。念
數對波離持律第一。念力牢強憶持不忘也。
定數對目連神通第一慧數對身子智慧第
一。皆可解。喜數對阿難多聞第一。多聞分
別樂。樂即喜數也。猗數對旃延。論體窮微
盡理除邪顯正。如猗離惡得善放苦入樂
也。捨數對善吉解空第一。若住空平等與
捨數相應。覺數對富樓那説法第一。覺是語
本。本立則辯説無窮戒數對羅云持戒第一。
可解。十數扶心王能成觀行。於一念中深
入善法三寶具足。王即佛寶數即僧寶。所縁
實際無王無數即法寶。若入實際王數之
功力用足矣。又取通大地十數與心王倶
起。入善入惡遍通一切。謂想欲觸慧念思
解脱憶定受也。想對富樓那。想得假名。其
人善達假名辯才無滯。欲對迦葉。迦葉無
世間欲而欲於無爲。觸對旃延。觸入二
事更相渉入。*旃延善論義能窮往復。慧即
身子可解。念對波離。念持律之上也。思對
羅云。思是行陰。此人實行持戒也。解脱對善
吉。脱名無累。此人解空於有得脱。憶對那
律。憶動發取境修天眼易三摩提。定數對
目連可解。受對阿難多聞領持無謬也。十
人各備衆徳。爲引專門宣示佛道隨衆生
欲。欲慧者師身子。乃至欲多聞者師阿難。
共輔法王各掌一職。今觀心亦如是。一一
心中皆具王數爲成觀。故王數相扶而取
開悟。或於想數入道。或於欲數入道。隨
所宜者心王心數而共攻之。化取塵勞諸
心而作佛事。作此觀未悟觀行如乳。若
發無漏觀行如酪。若破塵沙如生熟蘇。若
破無明觀如醍醐。至醍醐時王數皆畢。心
法數不行故。名行般若波羅蜜。普賢
觀云。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
無主。即是無心無數名爲正觀。是心數塵
勞若不盡者觀則不訖。故經言。衆生不度
我不成正覺。即此意也云云。第二列菩薩
衆者。釋論云。菩薩爲出家在家四衆攝。何
故別列。答有菩薩墮四衆中有四衆不墮
菩薩中爲其不發心作佛。故今別列同發
心求作佛者名菩薩衆。文爲六。一氣類。
二大數。三階位。四歎徳。五列名。六結句。一
氣類者。即是菩薩摩訶薩也。若具存。應言
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什師嫌煩略提埵二字。
菩提。此言道。薩埵。此言心。摩訶。此言大。
此諸人等皆求廣博大道。又成熟衆生故。
道心大道心之氣類也。菩薩多種。謂偏通別
圓。如釋論引迦旃延子明六度齊限而滿
者。此欲調血衆生爲乳也。若大品明有
菩薩發心與薩婆若相應者。此欲調乳入
酪也。若大品明有菩薩發心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又如淨名中得不思議解脱者。
皆能變身登座而復受屈被訶者。此欲調
酪爲生熟蘇也。若大品明有菩薩發心即
坐道樹成正覺轉法輪度衆生者。此是
調蘇爲醍醐也。故下文云。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又云。若菩薩不聞法華。非
善行菩薩道。若聞此經即善行菩薩道。又
涅槃云。菩薩不聞涅槃常有希望若聞涅
槃希望都息。故略有四種也。本迹者。本
地難測。或居等覺。或齊法王。如善財入
法界見文殊色像無邊法門深遠。本隣諸
佛。迹輔釋迦爲菩薩。普現色身三昧力。
散影垂容。以口輪不可思議化隨宜廣説。
可以意知。不可以言辯也。所以迹引四
味。歸乎一實。譬如鎚碪器諸淳璞。成醍
醐已一期化息。然其本地究竟成就。豈是今
日始入大乘。亦非寂滅道場高山先照。若頓
若漸皆迹所爲耳。觀解者。中道觀心雙照二
諦名大。通至菩提果名道。破五住塵勞
名成衆生云云。八萬人者數也。餘經集衆甚
多此經何少。或是語其大數。或譬王論
事不可率土同謀云云。約觀心者。觀一善
心具十法界。十界交互具百法界千性相等。
十善即萬法。約八正道即八萬法門也云云
皆於阿耨三菩提不退轉者明位也。阿耨。
此云無上道。如境妙中説。位如位妙中説。
不退轉者。約位行念論不退。應四種分別。
不生三惡道。位不退。不生邊地諸根完具
不受女身。即行不退。常識宿命。即念不退。
具此名阿鞞跋致地。三藏義也。若六心已
前輕毛菩薩信根未立其位猶退。七心已上
從初地至六地。不退爲凡夫二乘。名位不
退。雖正使已盡。而未能遍修萬行其行猶
退。至七地名行不退。而猶起二乘念故有
念退。至八地道觀雙流入法流水。名念不
退。此名阿鞞跋致地。此乃三乘共十地之義
耳。地師云。十住是證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
迴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此是別教義。
不會此經。今所不用。瓔珞云。初地三觀現
前。心心寂滅自然流入。此亦別教不退。今亦
不用。若華嚴明初住得如來一身無量身
具三不退。此圓教不退。此是一實事。今用此
判位也。本迹者。本地寂滅尚非十地況是
初住。尚非初住不退。況復別通。別通之位
宜釋餘經列衆。圓教之位正在今經。諸經
論師。既不識迹安能知本。所歎既謬毀在
其中。還成増減兩謗何謂歎徳。觀心者三
觀。即三不退。又一心三觀。即一心三不退
。舊云皆得陀羅尼去。始是歎徳。今取不退
轉即具兩意。成上屬明位。起後屬歎徳。
舊云歎徳作十二句。分爲四意。初三句歎現
徳。次三句歎往行。次四句歎内體。後兩句
歎外名。四意不同而徳居於初。故稱歎徳。
歎現又兩。初一句歎自行。後二句歎化他。
歎行爲三。初句歎行本。本從諸佛得般
若。次句歎本行。行福徳也。既有福徳能資
於慧。次句爲佛所歎。體又三。初慈悲歎應
身。中間兩句歎心慧報身。後一句歎法身。
歎名爲二。初句歎名普聞。次句歎能度衆
生。此之分文極有眉眼。覈論宗體殊無趣
向。若歎通教。通教無三身。又非入佛慧。名
不普聞種種義不成。若歎別教。別教初地已
過二乘。云何七地更起聲聞支佛之念。若歎
圓教。不應言七地已下無不退之徳。進退
無當竟知歎誰。是所不用。今以十三句作
横竪消文。一竪約十地義便。二横約初住
義便。不退轉者成前。即是明位。起後即是
歎徳。以對初地。初地名歡喜。喜其不退墮
二邊入中道獲三不退。故知歎初歡喜地
也。皆得陀羅尼歎二地。二地名離垢。亦名
離達。離遮諸惡達持衆善。即陀羅尼義。故
知歎離垢地也。樂説辯才歎三地。三地名
明地。内智明外説辯。欲知智在説。説有種
種樂説最勝故。故知歎第三明地也。轉不
退轉法輪歎四地。四地名焔。焔能破闇。又
能焦炷。轉法輪自害己惑如焦炷。破他
迷如除闇。故知歎第四焔地也。供養百千
諸佛歎五地。五地名難勝地。此地得深禪
定。用神通力難勝難及。於一念頃遍至十
方。供養諸佛。故知歎第五地也。於諸佛所
植衆徳本歎六地。六地名現前。由得
能供養諸佛。福資種智種智現前。智是徳
本如植種於地。故知歎第六地也。常爲諸
佛之所稱歎。歎第七遠行地。此地二智方便
出過一切。廣修利益稱會佛心。故知歎第
七地。以慈修身歎第八不動地。正智不動
不出三界。但以慈董身應入五道。*董口
爲説法。*董心爲設方便。正法華具*董三
業。故知歎第八地也。善入佛慧歎第九
地。九地名善慧。深入實際妙徹本源。此名
義最合。故知歎第九地。通達大智歎第十
地。十地名法雲。法身如虚空。禪定如大雲。
智慧如大雨。善入佛法名慧。巧用佛法
名智。互擧耳。到於彼岸歎十地内徳到三
諦之彼岸因中説果。又到在不久也。名稱
普聞。歎十地外徳。由内徳深廣。致令聲
名普聞。内外相稱。若開等覺位者。此二句
擬之。能度百千衆生者。餘地度人。或一界
至九界不名能度。十地勝前故稱能度。諸
地悉具衆功徳。而今出沒釋者。爲人情好異
故。依十地名便故。又豎義易解故。作此一
途消文耳。次横歎者。直約初住説之。餘位
位例可解。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出過二
邊*革凡超聖入中道。其心寂滅念念流入
薩婆若海故。言得不退轉。初住遮離取相
無知無明等障。持達般若解脱法身等徳。故
言得陀羅尼。十信似解尚能以妙音。遍滿
三千界。何況初住。眞解口密功徳。故言樂説
辯才。初住能分身百世界作佛。論其實處
無量無邊。以能作佛説法教化。故言能轉不
退法輪。初住得不思議神力。遍能承事法界
諸佛。故言供養百千諸佛。初住得實相本。
能植衆徳也。初住開佛知見。知見已法與
諸佛同。故爲佛之所稱歎。初住無縁慈普現
色身。遍應法界。故言以慈修身。初住入祕
密藏。故言善入佛慧。初住一心三智無
障礙。故云通達大智。初住事理分究竟。故言
到於彼岸。初住圓徳眞實與名相稱。故言
名稱普聞諸佛世界。初住能爲十法界而作
依止。安立救護。故言能度百千衆生。初住更
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種種功徳。略言十三
句耳。二住去乃至等覺亦復如是。故大品
云。初阿字門。具四十一字功徳。後茶亦具
諸字功徳。中間亦爾。字等語等功徳亦等。問
此中歎斷惑徳。三藏不斷惑。可不被歎。
聲聞尚被歎迹爲通別何不歎徳。答通歎
於迹乃有此義。今經正明圓人。不歎方便
耳。問云何諸句功徳皆歎初住耶。答曰。餘
位亦如是。何獨初住。舊云八地有諸功徳
不以爲疑。今圓歎初住何徳不攝。初住尚
爾。何況後位耶。法華論云。上支下支門。總
相別相。應知初得不退轉一句是總。此不
退有十種示現。聞法不退轉。即是陀羅尼。樂
説不退轉。即是樂説辯才。説不退轉。即是轉
不退法輪。依善知識不退轉。即是供養百千
諸佛植衆徳本。斷疑不退轉。即是爲諸佛稱
歎。入事不退轉。即是以慈修身。入一切智如
實境不退轉。即是善入佛慧。依我空法空不
退轉。即是通達大智。入如實境不退轉。即是
到於彼岸。應作所作不退轉。即是度百千衆
生。故初總句即是上支。次諸別句即是下支。
記中横歎初住徳。即與此意同也。論云二者
攝取事門者。示現諸菩薩住何等清淨地中
因何等方便何等境界何等應作所作故。若
從此義。作豎歎菩薩徳亦無妨。觀心解歎
徳者。不退轉如前説。陀羅尼者。空觀是旋
陀羅尼。假觀是百千旋陀羅尼。中觀是法音
方便陀羅尼。又空觀觀心但有名字。即聞
持陀羅尼。假觀觀心無量心心心數法皆是
法門。即行持陀羅尼。中觀觀心心即實相。即
是義持陀羅尼。假觀觀心具十法界法。即法
無礙辯。中觀觀心十法界皆入實相。即義無
礙辯。空觀觀心十法界但有名字語言。即
辭無礙辯。觀一心即三心。三心即一心。一
界一切界。旋轉無礙。即樂説無礙辯。空觀是
轉位不退法輪。假觀是轉行不退法輪。中觀
是轉念不退法輪。供養佛者。*秖是隨順佛
語。今順佛教修三觀心。即是供養佛。爲
破五住得解脱故。即供養法。三諦理和即
供養僧。又衆行心資觀智心。即供養佛。觀
智心開發境界。即供養法。境智心和即供
養僧。實相心是觀智心本。觀智心是衆行心
本。得本種植則立。故言植衆徳本。觀智心
冥於境界。境界印於觀智。智有所照常
與境合。即是爲佛所歎。空觀爲法縁慈
所薫。假觀爲衆生縁慈所薫。中觀爲無縁
慈所薫。空觀入通佛慧。假觀入別佛慧。
中觀入圓佛慧。空觀到一切智彼岸。假觀
到道種智彼岸。中觀到一切種智彼岸。空觀
聞於眞諦。假觀聞於俗諦。中觀普聞中道
第一義諦。亦普聞三諦。空觀度四住百千衆
生。假觀度塵沙百千衆生。中觀度無明百千
衆生。一心三觀有無量徳。歎不能盡。止略
説耳。五列名者。大士大名或從法門。或從
行徳。或從本願。雖是一名備無量義。今依
經依觀。銷十八菩薩名。文殊師利此云妙
徳。大經云。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徳等。無行
經云。滿殊尸利普超云濡首。思益云。雖説
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
徳。悲花云。願我行菩薩道。所化衆生皆於
十方先成正覺。令我天眼悉皆見之。我之
國土皆一生菩薩。悉令從我勸發道心。我
行菩薩道無有齊限。寶藏佛言。汝作功徳
甚深甚深願取妙土。今故號汝名文殊師
利。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
寶積佛。今猶現在。聞名滅四重罪。爲菩薩
像影響釋迦耳。觀心性理三徳祕密。不縱
不横故名妙徳。觀世音者。天竺云婆婁吉
底税。思益云。若衆生見者。即時畢定得於菩
提。稱名者得免衆苦。故名觀音。悲花云。
若有衆生受苦。稱我名者念我者。爲我天
耳天眼所見聞。不得免苦不取正覺。寶
藏佛云。汝觀一切衆生生大悲心。今當字
汝爲觀世音。此下文自釋名云云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二上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二下
 天台智者大師説 
觀心釋者。三智名觀。三諦名世。三觀是
語本故名音。得大勢者。思益云。我投足之
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
至。悲花云。願我世界如觀世音等無有
異。寶藏佛言。由汝願取大千世界故。今
當字汝爲大勢至。觀心釋者。三止爲足。投
三諦地動十法界。一切見愛所住之處皆悉
傾動云云。不休息者。思益云。恒河沙劫爲一
日夜。是三十日爲月。十二月爲歳。過百千
億億劫得値一佛。如是値恒河沙佛。行
諸梵行修習功徳。然後受記。心不休息故
名不休息。觀心者。觀空不住空。出假不住
假。而入中不住中雙照二諦名不休息。
寶掌者。普超云。被上徳鎧乃至佛無能沮
敗令釋大乘。若於夢中不志二乘。常以
實心諸通慧心。爲人講宣。於珍寶心無所
貪惜。故名寶掌。觀心者。不思議三諦名之爲
寶。一心三觀名之爲掌。以此觀掌執此諦
寶。自利利他故云寶掌。藥王者。悲花云。願
賢劫一千四佛初成道。我皆供養。諸佛入滅
我皆起塔。劫盡苦惱我皆救護。刀兵疾疫作
大醫王然後作佛。寶藏佛言。今當字汝爲
火淨藥王。在後作佛即樓至如來。觀心釋
云云。此下欠釋七菩薩。跋陀婆羅者此言善
守。亦云賢守。思益云。若衆生聞名者。畢定
得三菩提。故名善守。觀解者。中道正觀。於
諸善中最爲上首。故言善守。彌勒者此云
慈氏。思益云。若衆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
故名慈氏。賢愚云。國王見象師調象。即慈
心生。從是得名慈氏。悲花云。發願於刀火
劫中擁護衆生。今觀解者。中道正觀即是無
縁大慈。慈善根力令諸心數皆入同體大慈
法中離諸不善。故稱慈氏。又云慈乃姓也。
名阿逸多。此翻無勝。下文云云。此下欠釋
寶積。導師者。思益云。於墮邪道衆生。生大
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故名導師。觀解
者。三觀妙智導一切行不墜二邊。皆入正
觀。故名導師。未釋者俟後追註云云。六如
是下是結句也。第三列雜衆者。舊云凡夫
衆。此中有聖。舊云俗衆。此中有道。舊云天
人衆。此中有龍鬼皆不便。今呼爲雜衆。意
則兼矣。所謂五道二界八番。是故言雜。方等
經亦列地獄。中陰經亦化無色。此皆隨機
適現。不可一例作並。復不可定其次第。
舊云人是土主。讓諸客在前。無量義經。*秖
與此經同席。明國王國臣國士國女。不論
賓主相讓。出經家趣列在文。或有別意未
詳。今觀此文有八番。先標帝釋。次列四
王。前龍後鳥鬼神重出。爲此義故呼爲雜
衆。不可言其次第。又雜衆者。此中有得道
未得道者。雜果報與形服雜故言雜。其中
得二乘道者。無漏智與無明煩惱雜故言
雜。其中得菩薩道者。漚和與衆機雜故言
雜其中得佛道者。一法具一切法故言雜。
雜義如是。豈可以凡夫形俗判之。復不
可以五道人天等判之。故言雜也。此是
約教釋云云。釋提桓因因陀羅。或云旃提羅。
此翻能作。作忉利天主。忉利此翻三十三。
四面各八城就喜見城合三十三。共居須彌
頂。須彌此翻安明。四寶所成。高廣三百三十
六萬里。此是欲天之主故前列。雜阿含四十
云。有一比丘問佛。何故名釋提桓因。答本
爲人時行於頓施。堪能作主故名釋提桓
因。何故名富蘭陀羅。爲人時數數行施故。
何故名摩伽婆。本爲人時名故。何故名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