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玄義釋籤 (No. 1717_ 湛然述 ) in Vol. 33

[First] [Prev+100] [Prev]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文先略示。次釋六即。脩心下結。又二。初結
次益。眼明慧聞隔字爲對。所益蓋廣何得不
以觀解五章之文令眼智具耶
釋會異中二。先問起。次答出。答中自分二。
前對五章。次解四悉。初文又二。先對五章。
云名該一部世界亦冠於三者。如五重玄
義名最居初冠於一部。部内不出體宗用
三。世界亦在四悉之初。生善等三不出世
界。是故同也。此並須以圓妙四悉方同此
經五章意也。次問答料簡中二。初一問答。明
四悉五章次第不同。次一問答明經論不同。
初問可解。次答中四。初雙標兩根。次釋對
利鈍。三五重下判不同。四對義下結酬次問
者。若以大論四悉通大品經五章可爾。何
得將通法華經耶。麁妙既殊通義安在。中
論通申用之即是何不用耶。答中先申四悉
意。次還用通申以申今意。言中觀者。謂
觀中之觀名爲中觀。故用所觀以申於體。
能觀因果以申於宗。所以引纓珞助申論
者。破立之義與用義同。利益衆生具須破立
復同用也。論有下次引論意同經。別以三
字申三章竟。次中觀下總以三字共申於
名。文闕教相。教相秖是分別前四意。思之
可知。故不別釋。更復以論四句申者。論題
是總。故總題中含於三觀。具如止觀第五卷
破古師中意。兩論正申五章也。經但助成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二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三
 天台沙門湛然述 
次解四悉中列章別釋。初標列十章通亘
一代。於中爲二。前七章通約諸經。後之三
章獨今經意。前七又四。初二正明悉檀。次二
名義同異。次二所起功能。次一自證與利他
得失。初二者前總名次別相。次二名義同異
中。初一名有同異。義一向同。次一名一向。
異而義同。次二初凡夫起觀。聖人起教。次唯
聖人説默。次一凡聖得失。次後三中初二明
今經意後一明今經文。於前二中初一判
權實次一開權實。得此意已方知一代悉
檀不同。雖前七門義及今經妙未獨顯。別
明當部故有後三。思之思之。初釋名中
三。初汎引古師。次引論破。三引南嶽正解。
初如文。次文者先引地持證謬。次正破謬。
初引地持四優檀那者。彼第十七菩提分品
云。餘之一切所行所學悉入三三昧門。所謂
聲聞所行所學有四優檀那法。諸佛菩薩爲
衆生故亦説此四。謂一切行苦是優檀那法。
乃至涅槃寂滅是優檀那法。諸佛菩薩具足
此法。復以此法轉授衆生是名優檀那。過
去寂默諸牟尼尊展轉相傳。是名優檀那。増
上涌出乃至具足出第一有。是名優檀那。論
文無經字。但題云地持經。故今引云經也。
地持此四名爲印者。如下所引大論所明法
印不同。大乘一印小乘三印。此地持文雖是
大乘。欲明所攝之法。及爲初行菩薩且脩
此四。四秖是三更立苦印。故爲四也。二印
印生死一印印涅槃。生死以無常爲初印。
無我爲後印。又名爲宗。故知此與四悉名
義全別。印是下釋印義教行兩文不同。説
屬世智故云世智所説。問約教約行倶云
傳授有何差別。答教是所傳之法。故云佛
菩薩具此法行。是能傳之功。故云經過去
寂默諸牟尼。秖是佛佛皆有化他傳教之
行。増上等者並是歎釋宗義故也。言第一
有者。謂三界頂。此有難出。故云第一居
極頂。故復云第一。次彼明文下正破。如此下
例破。南嶽下正釋。可見。二辨相中二。先引
大師釋次私釋。初文四悉自爲四段。初文
二。初釋次料簡。初文中言世界者。謂五陰
差別界入亦然。次文者若無下問。人者下答。
第一義下問。答下答也。外人下因釋外人横
計。不名世界不達差別。但總計我。無因
謂自然。邪因謂梵天等。此四悉文全出大
論爲人中三。標釋結。釋中二。初正釋。次如
雜業下立傍正相以釋疑。初文云或聽不
聽者。聽謂聽許。雖復雙擧意在於聽聽是
所宜宜即生善。次釋疑者。恐引此爲疑。生
善文中復有破惡者何耶。於中先出相状
次正判。初文言如雜業等者。文引二經云。
如經中説。以雜業故雜生世間。及更有破
群那經。問此二經云何通。答有人不信罪
福墮於斷見。斷彼疑故説雜業等。若計
有神我墮於常見。如破群那來問佛言誰
若佛説言某受更増其邪。是故不説受
者觸者但説無觸無受。此之二人雖有此
疑機在生善。次此意下正判。傍爲二人不
信罪福破其斷常。正爲二人令生善根。
故爲人中非無破惡。但有傍正。故云正爲
生善。傍爲破惡。三對治中亦標釋結。釋中二。
初辨有無。次對治下正釋相。初文中云有
法對治則有等者。有能治所治故名爲有。
第一義中既無能所。故云則無。此中實性伹
是對辨爲顯對治有能所耳。次結中云説
此法藥等者。通論四悉無非法藥。今從別
説從對治邊立名便故且作此説。次第一
義中亦標釋結。釋中二。初立二種不同。次不
可下釋二種相。初文言有二者。意説今文
言第一義者。從教法邊正當可説。不可説
者當内證邊非今文意故須辨異。初釋不
可説中。初正出相次引論證。初文者。證法
無憑須寄人辨。故云諸佛等所得之法。所
引偈者亦是論第一義文中引之。初之二句
明證法功能。能離言説妄想故也。次二句
者。明所證法體。上句正明法體。次句引例
況釋。如過去諸佛所得涅槃不生滅法在我
身中。説諸下一偈與世界互辨。前明世界
亦與第一義互辨故今亦然。次可説者。正明
今意四句皆實。故無非第一義也。佛於下
引證。此亦是一家明四門入實者判也。謂一
切實等四句。次第以對有等四門。上皆名等
者入實也。故中論下證入實意。謂爲利根
故也。快馬見鞭影如止觀第二記。若聞下結。
反以無結有。故云豈第一義耶。十五番者又
二。初正釋。次問下料簡。初文者。總十五番。謂
一事理。二假實。三善惡人。四善惡陰。五善惡
法。六三世。七内外凡。八見脩聖。九凡及聖。非
學非無學即凡位也。十至十三四悉各爲一
番。十四以四悉通爲一番。十五別約四諦。
此十五番爲欲令人了四悉義遍一切法。若
得此意觸境皆成自行化他法皆具足。然須
細釋此十五番皆使順於歡喜生善破惡入
眞。又此十五番雖趣擧一法不無次第。於
中爲四。初之六番約所觀人法。次内外凡下
三番約能觀凡聖。三五番約所施方法。四一
番約所觀諦。非所觀法無以成能觀人。非
能觀人無以用所施法。非上三故不成於
諦。諦是所觀義通能所人法迷悟故也。今略
出相状不可具記。初事理者名通迷悟因
果等法。今且在迷爲迷説於事中有理而
理異於事。直聞此法心生歡喜屬世界。聞
能生善破惡入眞即屬後三。假實異故聞復
歡喜即屬世界。輪等譬實法車即譬假名。
五陰及人共譬和合有人也。從人邊説即
爲人。論既云或説有人無人人能生善故
也。單説實法。實法虚幻。可以觀治。雙非下
明第一義。論中既云言語道斷故云雙非
即第一義。故一一悉並引論證。此假實相對
爲一番。次單約假人。次單約實法。從外凡
陰生内凡陰。以内外凡陰破三界陰。無漏
即初果等陰。雖有内外等不同然陰終是所
觀之境。次問下略料簡。初問者。人名既通。何
故生善獨得人名。答意者。惡是所破非所
爲故不立人名。人能生善非無惡人。次問
者。生善唯在爲人。何故令人破惡。答意者。
有傍正故得名不同。次約三世中來世是
爲人者。爲人本生其宿善。現種微善當來
可生。以當望現故現名宿。若治現惡名
爲對治可見。次約凡位者。以四善根内
用對於外凡名内外異。煗法已去。善陰漸
生。義當生善。總別念中。以無常等治故云
對治。以第一義通初後故。凡位中亦得通
用。次約聖位者。見道生理善脩道治事惡。
既純約聖位故。聖位中極方名第一義。次
凡聖共立雙非即是内外凡位。次世界下料
簡釋疑。非十五番數。由前文云世界中無
第一義。今問爲人對治爲有第一義。第一
義有三耶。故今文云展轉相生。由觀世界
故。生善由生善故。破惡由惡破故見理
理中則無世界等也。是則善生惡滅。若互
有無終不見理。次約四悉。各立四悉者。
還引前大論本文。文自各具故。作此釋。次
通以四悉作者。問今四悉相異以爲世界
容可異前。下三通三與前何別。答前一悉
各四逗十六人。今四通四但對四人。法相雖
爾在人不定或通或別。或一人具四。或三
二一。或多人共一或二三四。若隨所宜始終
而論何人不假聞法歡喜生善破惡見第
一義耶。倶根有利鈍或超或次耳。約諦中
能治屬人故。料簡如文。三釋成者。問大師
淨名疏中云。世人多以經釋論令人謂論
富經貧。今以論釋經。令知經富論貧。此中
何以將經釋論。答言釋成者以義同故引
來相成令論意可識。非謂將經解釋論也。
況復此是申經別論於理無傷。於中爲三。
初來意。次列經。三樂欲下正釋成。初二如
文正釋成中前二名異義同須會。後二名義
倶同不會。初二爲二。初世界爲三。初明得
名不同即是名異。次引證三佛經下正明相
成。初如文。引證二文。文雖似因意兼因果。
善惡果也。欲即因也。果以因爲本。佛道果
也。淨名本文謂行於非道。今以欲名通於
深淺。道體無欲欲能爲因。三釋成中因必得
果故以因成果。次爲人中四。初名異。次論
云下引證。文似單證化主意兼行者所宜。
聽不聽屬化主。宜不宜屬行者。三如金師下
引事。金師之子等如止觀第五記。四經擧下
應必待機故以機釋應。四對諦中二。先別。
次總。別中二。先略次廣。略中言如前者如
前私釋。次廣者。前不分教故略今教教具故
廣。總者以一一悉同對四諦。五起觀教中
二。先觀。次教。觀中二。先叙意次正起。初文
者。觀假悉成理由觀顯。次文者又二。先次
第次一心。次第中三觀爲三。初空觀廣餘二
觀略。初中二。先釋次結。釋四悉爲四。初世
界中六。初標。次先觀下觀境。三此法下明
用世界所以因内縁外因親縁疎。親疎隔別
即顯世界意也。四若不下正明觀意。五必
須下觀忻。𣀇字音易。亦音度也。厭也。六結如
文。爲人中三。初明爲人意。次若宜下正明
生善。止觀各三隨一可辦。三是爲下結。三
對治中三。初明治意。次正明用治亦隨一
可辦。三若善用下與爲人對辨。四第一義
中二。初正明第一義。不得三悉之相故云
如失。此是證前第一義相。次即依下由此是
證前第一義相故云發眞。餘二觀及一心並
略。次起教中二。先不可説約理。理即向來脩
觀所證故不可説。次又下明可説。説即教
也。初不可説中二。先通。次大經下別。先通文
中初引大論義通諸教次淨名下彼經義
在於圓。雖有此義以不分對諸教直言
不可説故屬通也。生生等十因縁如止觀第
五記。次可説者爲二。先明説因。即十因
縁所成衆生。次正明説又二。先經次論。先
經中復二。先四教次十二部。初四教者。起
教秖是轉法輪耳。即是四佛當分各轉當教
法輪亦應對於頓漸祕密不定伹是文略。
次約十二部中三。先標次釋。三大論下指
論證成。釋中先四教次五時。先四教中文相
可見。細論不可具盡前別教中言仰覆世
界等者具如華嚴。常寂光者普賢觀云。有
佛世界名常寂光毘盧遮那之所住處。眼耳
鼻舌皆是寂靜門如止觀第二記。次起論中
四。初明所依三昧。次菩薩下造論意。三天親
下正出論相四又五通下明論所攝。初文
云摩得勒伽。此云智母。菩薩入此智母三
昧作論申經令法久住故云正法得久住
禪。故地持九種大禪中第八此世他世禪復
有九種。第七造不顛倒論微妙讃頌摩得勒
伽爲令正法得久住禪。次造論意可見。地
持釋華嚴十地品。此下一代四時皆有論申。
唯方等部未有別論可以唯識通用申之。
無性之文全同敗種故也。五百羅漢造毘婆
沙如止觀第六記。通攝世間有漏法輪中
云五通等者。明服餌長生等。釋居欲界唯
説十善。梵居色天故説出欲。此且據迹文。
依華嚴等經本是菩薩
文行誠信者孔子
四徳也。定禮樂刪詩書。裕猶益也。饒也。昆
者爾雅云後也。周人謂兄弟爲昆季。昆兄
季弟。裕字亦作&T046323;。有徳者賞義同生善。背
叛者罰義同斷惡。君臣道合似第一義。六説
默中二。初明默。次問答料簡。初文又二。先
明來意。次正釋。初文三。初引教雙立。次聖
説下簡示。三假令下明默意。以自證法不
可爲他説故。次正説中具約五時。並約當
部具教多少。以大經四不可説而帖釋之。
初文可解。次三藏中云陳如等者。大集云
甚深之理不可説。第一義諦無聲字。陳如
比丘於諸法獲得眞實之知見。大集無言菩
薩者。第十三云王舍城中師子將軍産生一
子。尋有天來作如是言。善男子常應念法
守口愼言。童子聞已不復啼泣無嬰兒相。
乃至七日眼不視瞬是時有人語父母言。
是兒不祥瘂不能言。父母答言。是兒雖復
瘂不能言身相具足。當知是兒必有福徳。
因爲立字名曰無言。年至八歳人所樂見。
以佛力故與父母眷屬往至欲色二界中
間寶坊之中見釋迦牟尼并見十方一切諸
佛。因身子問廣現神變説偈讃佛等。今謂
此之無言即是契理。大品不可得者。第十經
憍尸迦白佛言。菩薩行般若時知一切衆
生心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色乃至無上菩
提悉不可得。何以故。般若不爲得法故。
一一文中皆云諦者。諸佛所説無不依諦。
以四諦中世出世間因果具故。縱長途散
説四諦之中必在一諦。料簡中二問答。初
問可知。由前文云並是三乘所證之法以
自利利他倶有默故。故須問起。答中具出
四悉。脇比丘對破馬鳴者。相傳釋云。馬鳴
未有大信之時來至脇比丘所。自立宗云
有言者屈斬首以謝。比丘便默。馬鳴久久乃
至云比丘於我有屈故默不言。比丘猶默。
於是馬鳴便出其門自思惟曰本我立默彼
竟不言。而我有言乃成我屈。却至比丘所
求自斬首。比丘曰。我法仁慈不斬汝首。汝
當剃髮爲我弟子。若準付法藏傳脇比丘
法付富那奢。奢論勝馬鳴剃髮爲弟子。馬
鳴初於閑林之中自思惟言。智慧殊絶有難
能通計實有我。甚自貢高來至奢所。奢言
諸法無我。馬鳴言所有言論我皆能破。此言
若虚要當斬首。奢言佛法之中凡有二諦。
世諦有我第一義諦無我。鳴猶未伏。奢云
汝諦思惟無出虚言定爲誰勝。鳴思惟二
諦然後乃伏欲自斬首。奢令剃髮以爲弟
子。若準傳意但以二諦破非默破也。若婆
沙中云。曾聞有大論師名奢提羅。至罽賓
國。於時佛跡林中有阿羅漢名婆夷秀羅。
具足三明通達三藏。時奢提羅聞彼林中
有大論師即往其所到已慰問在一面坐。
時奢提羅語尊者曰。誰先立論。答我是舊
應先立論。奢提羅言。一切論有報。時婆夷
秀羅默然而坐。婆夷秀羅諸弟子輩唱言。汝
師若是奢提羅者自當知。從林起去展轉前
行。其師作是思惟沙門釋子何故作是言
汝師若是奢提羅者自當知。即便自憶我作
是言。一切論有報。彼沙門默然便是我論無
報。沙門已勝。即報弟子言我還往彼。弟子
曰。已於衆中得勝何故更往。師言。我寧於
智者邊負不於愚者邊勝。即時詣彼作如
是言汝是勝者我是負者。汝是我師我是弟
子。此婆夷秀羅正當默破但與今文名字
不同。次問者。準大論云四悉攝八萬四千
法藏十二部經。攝十二部已如上説。攝八
萬四千其相如何。答中引經具出數相。既
云初心乃至舍利故知四悉攝一期教故云
八萬四千也。於中初引賢劫經。次引異説。
初文二。初引賢劫通難。次若作下廣集諸
教別對四悉。止觀文中用對四諦。今對四
悉者以四悉義同四諦故具如對諦中説。
餘諸八萬四千更有不同之相如止觀第一
記。度無極者。賢劫經中列三百五十度無極
然後對六度四分煩惱爲八萬四千法門。亦
在止觀第一記。又大纓珞經六度皆云度無
極。故晋宋譯經皆翻波羅蜜爲度無極。七
得用不得用者。得謂自證。用利他也。於中
爲二。先標次釋。釋中又二。初擧極果。次擧
因人。因人中二。先標列四句。次解釋。釋中
凡夫及四教不同。初藏通兩教各分二乘與
菩薩別釋。初三藏二乘中先聲聞次支佛。初
聲聞中二。初明得而不能用。次假令下明
用而不當同不能用。初文可解。次文具明
不能用四悉之相。能稱機故方名能用。聲
聞借使欲利於他而差機故不能用故云
假令。於中初擧滿願通明差機。次如富樓
那下約四悉。一一皆先出入次結不能用。
初文云。如富樓那九旬化外道如止觀第六
記。身子差機如止觀第七記。迦絺那如止觀
第九記。如身子不度福増者。論云。此比丘宿
生爲魚身長七百由旬。宿曾聞法雖墮魚
中宿種猶在。時有商主將諸商人入海採
寶。忽見流急船向白山兼見三日並現。即
白海師。海師曰。禍哉非三日也。二是魚目。
一是天日。白山者魚齒也。必入魚腹。船中諸
人各稱所事。中有優婆塞稱南謨佛。魚聞
佛名即自念言此佛弟子我昔亦佛弟子。即
忍死合口水流便退。魚因捨命風吹屍上
岸。神生値佛。身子及五百皆不度。佛度得
果。佛令按行海畔見骨山高七千由旬山
北日所不照。迴來白佛。佛言是汝身骨。問
曰。魚身長七百由旬。所見骨山高七千由旬。
何故身小而骨山大耶。答或恐字誤應是七
十耳。大醫等者。身子爲大醫五百爲小醫。
支佛亦然者。據理既不知機明知不能用
四。雖有部行但是悲心。如身子云我非
知機但憐愍故而爲説法可以比聲聞知
也。次明三藏菩薩未得滅諦名未得一具
能用四。所以者何下釋。不斷煩惱稱病導
師。通教菩薩六地未巧者。與羅漢齊。雖亦
説法不能稱機故云未巧。別教十向既進
脩中道故相似中道其用勝前。登地已去任
運眞應。八明權實者。先標。次釋。釋中二。先
正釋次料簡。先正釋中二。初重指前對諦未
判權實故云通途。次正釋中二。初四教次
五味。初文自四。初三藏中又四。初引論總
判。言釋論云諸經多説三悉檀等者。此是大
小相對而説。即指三藏經爲諸經般若爲
第一義各有其意。次三藏下示教觀體。非
無空理但非即空故云少耳。三就三藏菩
薩下且許當教以論三四。言約三悉以明
四者非但無中道第一義諦亦無眞諦第一
義諦。且據縁眞伏惑邊説立第一義名耳。
故云約三明四。又明四者能爲他説四故
云明四。自行但得三耳。四雖爾下正判
屬權。次通教中亦四。初形前立名。次故下
引論證巧。且約即空明第一義。三就佛下
當教判得。四而約下正判屬權。次別教中
三初形前。次而猶下望後。三教道下正判
屬權。次圓教中二。初亦形前。次故四悉下
正判是妙。次約五味中可見。次料簡中五
重問答。初問中云菩薩雖得四此亦約三
論四如前。答中通教既無中道義當無第
一義。三藏菩薩不斷惑者。若以二乘望通
即同得四。言從證則四從教則權而不云
從教則三者。教道證道倶説有四。但權實
不同故不云三。若取地前爲教道者。既
有若取之言。當知初地以去。仍有教道之
義。具如止觀第三記。九開顯中二。初標次
釋。釋中二。初正開次料簡。初正開中二。初
明施開之意。次正約前四時論開以會法
華。初文又三。初通明諸法本實。次大悲下施
權。三今開下顯實。初文者法既本妙麁由物
情。故知但開其情理自復本。施權中二。初
正施。次無量義下引證。三今開下正開。開中
又二。初約法通開明施化本意。次除滅下寄
二乘難開以明開相。麁既即是妙化城即是
寶所故也。次若乳下正約四時明開又二。
初正開。次方等下明開分齊。乳及二蘇中別
教四悉雖有第一義並約教道。故云唯決
四權生蘇十二權熟蘇八權皆得入妙。生熟
蘇中決權引證但云千二百羅漢及決了聲
聞法者。前證乳教已引菩薩。菩薩義同不
繁文故不重引之。既云菩薩亦除疑網驗
知菩薩亦須會三。方等般若至在此者。開
分齊中亦應云華嚴文無者略。驗彼三部圓
教無殊法華之圓。判頓獨在華嚴信是妄
生疣贅。況法本妙隔在物情。法華已開翻降
爲漸。十如實境妙却爲麁。佛之知見貶歸
菩薩。藥王十譬歎教聖説成虚。法師三世校
量通爲不實。分身佛集寶塔涌空徒屈來儀
證斯漸教。同異之相不可具論。一家教門
足堪搜撿。如何獨異黜茲妙經。次料簡中
問決諸權悉檀至不爾者。問意者若決麁入
妙爲決諸麁四悉同入妙第一義悉。爲自
決世界入世界。乃至決第一義入第一義
耶。云不爾者若不如此爲如後意耶。亦有
本云爲當爾不恐人悞改耳。答意者二意倶
通故云自在。言假令者如初問意縱令盡
入妙第一義。妙第一義既不隔三與第二
義亦何別。故云一三自在。今文且作一種
解者順第二意對開五章名義順故。若唯
入第一義但得對體餘義則闕。若決下用
第二意一一別對。初世界中二。初正會。次亦
是下示相。會入世界秖是諸法。決彼諸麁
同入此妙故成妙名。次示相會入中二。初
約法説周意。次譬説周意。初法説中七方便
同成佛乘。譬説中二乘之名同稱菩薩。汝等
所行是菩薩道。所行既成菩薩之道。行人豈
獨猶名二乘。次決第一義中以四悉義隨
於五章。故第一義居次。佛所知見及所至寶
所。並屬理故。次會爲人中引證云大車者
車方爲因。道場爲果。次會對治中。引證云。
以此寶珠用。貿所須者。方便教中法有限
量。非即非妙。是故艱難如勤力求索。實理
無竭疑盡信全如寶珠無價。貿物無盡。究
除貧苦莫若如意。此良藥等思之可知。是
故貿麁病差。並是對治之別名。此中判教以
辨同異本顯於同。故本迹二門爾前未説。
因茲開廢莫不咸聞。十通經者又二。初問
次答。答中二。先總擧次別釋。釋中先。釋次結。
釋中二。先迹次本。迹中二。先列經次釋。本
文亦然。迹之與本倶。以性爲生善。善性在
往故也。倶以進力及行爲對治。並擧能治
行也。根擧能悟之人。想擧能見之心。此少
異耳。故同有四悉。兩處下結可知
次第二。別解者初重略標五章前已列竟。
今於五中初廣釋名中二。初開章次解釋。
釋中自四。初釋初門中爲三。初於今經自
立。次立此下明立名意。三問下料簡。初文者。
雖在今經與他對辨不無通別。若妙法蓮
華名之與義倶異他經。經之一字名與他同
義與他異。今從名通故云通耳。次立名意
者。以何縁故立此經名。名既該乎一部。一部
意不逾三。故名既通別不同三意。亦隨名通
別。故釋此三意。麁妙甄分教行理殊通別異
轍。今釋此三又爲四意。初標次列。三釋四
結。初二如文。三釋中二。先通解通別。次別
解通別。通謂通於諸經教行及理。別謂別
在圓詮之教。初通釋中二。先略次廣。初略
者。一代聖教諸名之下。無不具此教行理
三。無不以別而契於通。無不以通而應
於別。故此三中通攝佛法。故教則機應相對。
行則因果相對。理則名實相對。亦是事理相
對。若無此三雙通別虚設。次廣釋中自三。
初約教中二。釋結釋中二。初明別。次金口
下通。次故通下結也。次約行中亦二。釋結釋
中初別。次大論下引小以例。初別中又二。先
立次引證。並是約通論別且從別以明別。
如云法寶即通種種故別。次引證中先寄
小。各説即別倶正故通。言各説身因者。涅
槃三十二釋隨自意語中云。如五百比丘
問身子云。佛説身因何者是耶。身子答云。
汝等亦各得正解脱自應知之。何縁方更
作如是問。有比丘言。我等未得正解脱
時。意謂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
漢果。有説。愛有説行乃至飮食五欲。如是五
百各各説已所解已。共往佛所稽首右遶
而坐。各説已解。身子曰。誰爲正説。佛言。無
非正説。次寄大中各入故別不二故通。三
十二菩薩入不二法門者。既有能入之門。門
皆趣理。準例五百三十二亦無非正説。此
擧大小兩乘能趣之行。次例中不可得即是
理也。擧劣況勝。觀息尚即是理況大小兩乘
能趣之行。當知下結。又二。先結次引證。次理
中三。初立次引證三結。初文不二故通非一
故別。證中二文例立可知。先引大論次引
大經中。言解脱亦爾。多諸名字者。大師在
靈石寺一夏講百句解脱。毎於一句作百
句解釋。是則解脱有萬名字。如天帝釋有千
種名者。亦名憍尸迦。亦名婆蹉婆。亦名婆
佉婆。亦名因陀羅。亦名千眼天。亦名舍脂
夫。亦名金剛寶頂。亦名寶幢等。名異下結。
名異故別禮一故通。別中云今稱等者。妙法
是別異餘經故。經即是通通名經故。故知。
今經通別始自如是終乎而退。莫非佛説
倶是妙法。從始至終咸別並通。於此教通
別中詮於行理通別。故知本迹無非因果
及名實故。不可遍引故略示方隅。麁引
譬喩以示行之通別。及方便中實相等爲理
通別。譬喩中者諸子習因不同即是行別。等
賜大車直至道場即是行通。大車是所乘通
理道場是所契實相。乃至大慧之名亦是名
別。一一別名咸從理立即是理通。此是今經
理之通別。具如下釋中更廣明之。四約此下
結。次料簡中先問次答。問中所以但問教
者。教行理三展轉互通。教既居初。但從教
問。餘之二種憑教自顯。初廣略二解汎通諸
教。是故通以一佛爲通。今即離爲四佛不
同。佛佛自有諸門教別。故云教主不同設教
亦異。云何下難者。以前通途難今四別。次
答中意者。即具當分跨節兩義。應知兩義即
與待絶二妙不殊。又前二釋亦具二義。何
者。若依施權即當分義。若據佛意即跨節
義。雖具二義不譚其意而以此意汎釋。
復未甄衡二途。其意以通。而未灼然開
顯。以是義故。故須分於二義而答。當分
通於一代。於今便成相待。跨節唯在今經
佛意非適今也。釋此二義。先標次列三釋。
釋中先當分次跨節。一一皆約教行理三。初
當分者順前問意爲顯跨節以當分難。四
教當分皆具三意。於中先正釋次融會不可
即具。故與後義倶立難易。初文三藏廣餘
三例。初三藏中三。初正釋相。次經言下引
證。三此則下明當分意。初文可見。引證中
言即脱瓔珞等者。報身四十一地戒定慧陀
羅尼以爲瓔珞。寂滅忍爲柔軟上服。大小相
海爲嚴飾之具。丈六相好爲麁。生空法空爲
弊。現有煩惱有爲有漏爲塵土坌身。實無
生死煩惱似有生死煩惱。爲状有所畏。如
成論無畏品云。如經云。善來比丘隨順我
法我則歡喜者。此似有貪。如語調達。汝爲
癡人食人涕唾此似有瞋。自言。我是人中
師子。此似有慢。善持我法如&T016254;油鉢。又
如語調達言。我尚不以法付舍利弗等
況當與汝。此似有見也。文中但略擧垢衣
一句耳。語言勤作等者。即是小乘。七科道品
即除見思糞之法器也。語言即念處。勤作即
正勤。咄男子等即如意。好自安意即五根。所
以者何等即五力。更與作字即八正。雖忻此
遇即七覺。當加汝價即煗法。不能發眞如
意能發故云加價。今文甚略。言塗足油者
下偈文中得如意足觀。如油塗足則能履
水。能得神通。又油能除風。如定除亂。廣
如信解品疏釋。此則唯譬三藏説教行理可
知。次三教例中云通別圓等亦爾者。具如
下本門果妙中釋四種身相不同。融會可知。
次跨節中四。先斥當分。次若開下立跨節相。
三如此下結意。四作如此下融會。初文又二。
初正斥。次秖隱下明當分意。立當分者以
施權竟。權實相對故有四主各各不同。故
明意者無別當分秖是隱實施權且云當
分。初至金輝現當分身也。不説下説當分
法也。略語身法餘二略無。不説甘甜常樂
之味。説於醎酢無常辛辣者。大經第四云。苦
爲酢味。無常鹹味。無我苦味。樂爲甜味。我
爲辛味。常爲淡味。煩惱爲薪智慧爲火。以
是因縁成涅槃食。彼破三脩故但三味。勝
劣相對故成六味。故略不説淨及不淨。今
文從劣故云不説甘甜等也。棄王者服
重語隱妙現麁。亦與前隱功徳現丈六
意同。如窮子見父豪貴尊嚴等。無量功徳
莊嚴纓珞爲王者服飾。當知秖是一種身口
行理更無別途。今棄此服飾即當分義施
權意也。言糞器者生滅道品。若開方便下正
明跨節相此句總開。即向身向法向行等者。
指前方便身口行理等也。三結意中歴三
意結。初言通是一音之教。而小大差別者。
今此是法華跨節一音不同小乘當分一音。
具如止觀第一記。故依婆沙但三藏佛一
音耳。準例通別。皆應有當分一音。前當分
義中分四教主。各有所説所行理體故義易
解。理無種種。何故四教各有所詮。所詮異
故理不應異故云難融。跨節義中不分四
教。各別詮理故云易明。諸經所説因果各
別。今越彼別義。唯論一理故相難解。若二
義相成則理相倶易。若二義隔越則二倶難
明是故二義相須當分乃成今經相待義邊
跨節乃成今經開權義邊。又若方等般若
華嚴等當分義者仍是施權。若來至法華當
分義邊成判權實。判已即廢廢已即開。開廢
相即不可異時。二定妙法先後中四。初標。
次若從義下辨先後。三從今題下正明今
意。四雖復下融通二途。初如文。次文者。從
義從名各有其致。從義中先立。次引證。從
名中亦先立。次引事。事中二。先證從名。次
篤論下復順從義。言篤者。爾雅云固也。老
子云。守靜曰篤。篤貞正也。三明今意者。應
知題名須從名便。故先妙次法已如題中。
今欲解義故須從義。所以下正釋中先法
次妙。四融通者。秖縁前後無乖。故解釋中
則從義便。故知前後並不乖理。舊解中二。初
出諸師次今家難。初文中前三師大師不破
者。以下文云餘者望風故也。若欲薄知得
失者。例光宅意破無非不遣。如道場觀
云。三非眞實。不知何教之三爲非眞實。既
不知三外別有菩薩。歸一與無上顯妙未
彰。若引今經以證妙者理稍可然。其如所
證無妙可論。餘皆不了。無上故妙者。引經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具足應云於諸世間
爲無有上。有本無第三句。并前二句方可
證無上故妙也。又云寄言譚於像外等
者。意云妙理無形言譚託像。寄有形言以
譚像表像表爲妙。有形爲麁但像表之理
精麁是亡。亡精麁故故名爲妙。亦不知像
表絶精絶麁爲何所詣。引經文證義亦如
前。會稽基即法華寺基也。言表同者不知
昔何教三爲異表會何教令同亦不知指
何爲昔三因故亦令妙不成。北地師三。意
趣亦爾。三師之三並不出光宅之見故云
望風。如順風破陣陣首既破餘者望風。次
光宅師者所感天華志公尚云嚙蚤。武帝欲
請雨。問志公。志公云雲能致雨。便請雲公
講法華經。至其雨普等四方倶下降雨便
足。又雲法師未生之前有人於水中得法
華疏題云寄與雲法師。廣如別傳。感應若
斯猶不稱理況他人乎。驗靈山親承理無
差忒。然三師稍同光宅而不及光宅菩薩
用三僧祇故知光宅有三可會但無一可
歸。無一可歸故破不成妙。指昔通漫故
破麁非麁。所以招於二十四難良有以也。
於中先總立次廣釋。釋中先釋昔日因果各
有三麁。次釋今日因果各有三妙。初文者
先因次果。初因中先標次釋。次結。初如文。
釋中體則具列三乘位用則但擧菩薩者擧
勝兼劣。以三祇菩薩不斷惑因與二乘凡
位似同故名因同。並是初明諦等爲體。位
中言第九無礙者三祇之内伏惑時長乃至
非想第九品並伏而未斷。位未出界況復變
易故名爲下。用短可知。當知二乘位用下
短比此可知。昔果三義者初標列。次釋。後
結。釋中體者縱至佛果。亦但有餘無餘故與
二乘其體是狹。佛果亦同位在化城。佛果亦
同止除四住。又下重釋用耳。八十等者以
壽量意用斥昔果。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
爲前過恒沙今猶未盡復倍上數名之爲
後。八十年佛無此壽故故名爲短。次明今
因果各三義者爲二。先釋次結。釋中二。先
因次果。因中三。列釋結。釋中言界外行菩薩
道者。若自行者必在界外。若兼化物則自
在受生。次果中亦先標列次釋三結。言神
通者在因則以伏斷爲用。在果則以利物
爲用。光宅意以壽量品爲神通延壽利益
衆生。即是下總結。次今古下破中三。先擧
難例易。次因體下正破三彼作下結成難
勢。初文中南方者南朝即江東是。舊總云南
朝。後分兩道故云江東。承肇什者取語便
耳。關中四子即生肇融叡。後人承用四子之
義故時人語曰生肇發天眞。若以今意望
之多附於通。不必全是故云多附。附謂附
近。光宅亦附近肇什故云寧遠。時人以爲
光宅得旨故抑云不遠。先破得旨之難餘
易自啓。次正破中二。先因次果。因中三重謂
體位用。一一各以四一難之。初破因體中
先通責光宅。昔言通漫復汎許之故云可
然。何者下正破中三。初擧昔有四一。次擧
今無四一。三結難。初昔中二。先列次結。初
文者。般若擧乘乘即是教故云運載。既言
一切靡不遍行及法界等當知體廣。般若有
教一思益有行一華嚴有人一淨名有理
一。昔因如此下結。若言下責今經無四一。
又二。先列次釋。列中並是光宅疏意下去例
知。當知下難勢。還以彼義而難於彼。次難
位中四。先來意次標三釋四結。初二可知。
釋中亦二。先昔次今。昔中亦先釋次結。釋中
初文云無上是法擧法取人。言般若是無
上明呪者。大論問釋提桓因何故以般若爲
無上明呪。答諸外道聖人有種種呪術利益
人民。誦是呪者能隨意所欲使諸鬼神。諸
僊有呪得大名聲。人民歸伏。貴是呪故故
名般若以之爲呪。帝釋白佛是般若呪
與衆生道徳樂故。餘諸呪術能増長惡。般
若神呪能滅諸禪涅槃之著何況貪等。是故
名爲大明呪也。無上明者大或有上故次
名無上。無等等者等此無等名無等等。皆
破無明故並云明。又外道有呪能知他心。
有呪能飛變。有呪能住壽。於諸呪中般若
出過無量無邊故云無等。又諸佛於一切衆
生中無等故般若名無等。又無等等者妙覺
位也。無能等此無等之位故云無等等。故
淨名中所歎菩薩皆是等覺。位隣妙覺故
云近無等等佛自在慧。此呪無上義同妙覺
故云無等等。是爲呪義無等等故也。次引
大論中應云因行而言位者恐誤。受法性
身行菩薩行如前釋。引淨名中近無等等
者。佛名無等無等中最故云等等。等覺近
之。擧彼所近故云佛自在慧。十方魔王者
不思議品文。入地菩薩能作魔王。魔王不盡
是彼入地菩薩故但云多。以實行者不能
惱於深位菩薩故云非驢所堪。所以今云
皆是等也。次淨名文者。初住八相未是極
位故名爲雖。是故仍須行菩薩道自行化
他以進後位。此由初住見理故也。故擧理
以顯徳。祕藏正當所見之理。如是下結。次
若言下明今經中亦應云行亦但云位者。
應是以位顯行。前文亦然。當知下結。次明
用中三。謂標釋結。釋中二。先昔次今。先昔
者又二。釋結。初教。次明行長中初云無明
擧失顯得。一切種智正明能知之行。一切
法即兼擧所觀以顯能觀。明無明下出觀
相。若知下釋觀相。是爲下結觀相者並是
中道觀故。亦應合有用字。但是文略。次明
人一中云一日等者。並是斥奪之辭。擧能
奪所以明人勝。初云一日行般若如日照世
等者。大品習應品云菩薩行般若一日。出
過二乘之上。二乘如螢火蟲。不作是念。我
力能照閻浮提普令大明。二乘亦爾不
作是念。我行六度乃至菩提。菩薩照世洞
照法界如照三千故云如日照世。故勝二
乘一切智光。拙度菩薩尚未見空故如螢火。
若入薝蔔等者若入淨名常寂光土之室故
唯聞諸佛法界萬徳之香。尚不嗅地前教道
之香。豈樂拙度小行功徳。故法身菩薩立種
智之身。如實相之座。不假燈王之威。見思
塵沙諸習先盡。故分段方便二土五塵。不能
染於實報法身。故知此等皆是法身念不退
類故云阿越。理一中云色無邊故等者。五
陰是理故即陰是實相般若故皆無邊。以由
理故令法無邊。當知下結。次若謂下破今教
無四一故麁。文闕人一以行兼之。行必有
人故也言覆相者覆却常住眞實之相而
用於權。亦略用字如前可知。次果體廣狹
四難者。亦標釋結。釋中二。先昔次今。初又二。
初難次結。初難中全具四一文且引般若淨
名但是理一教一。餘二比於上下諸文類
之可知故略不説。次從若謂今果去難今
經果上四一不成。初不滿不了教一不成。
光宅疏中云明一乘故滿了。不明佛性故
不滿不了從何故復言去行一不成。從若
體廣去人一不成。此等並是光宅疏意。言
七百阿僧祇者。首楞嚴下卷。堅首菩薩白佛
言。世尊。佛壽幾何何時入滅。佛告堅首。東
方去此三萬二千佛土國名莊嚴。佛號照
明莊嚴自在王。十號具足。今現説法。如彼
佛所有壽量我壽亦爾。又問。彼佛壽命幾何。
佛言。汝自往問彼自當答。堅首承佛神力
於一念頃即往彼國。頂禮遶佛白佛言。世
尊壽命幾何幾時入滅。彼佛答言。如釋迦壽
我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壽七百阿僧祇劫釋
迦亦爾。堅首還白佛竟。阿難言。如我解佛
所説。彼佛是釋迦異名。佛告阿難。汝承佛
力乃知是事。乃至上方有土名一燈明等
並釋迦分身。從若言去理一不成。言應備
五眼見佛性者。據不見佛性則無佛眼。當
知下結。次果位中亦三。標釋結。釋中亦應先
擧昔有次斥今無。文中從略直擧今無。準
前諸釋驗知昔破。次果用中亦三標釋結。釋
中亦不出昔直擧今文。準前可知於中二。
先正破無四一。次廣破神通。初文二。先破
次結可知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三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四
 天台沙門湛然述 
次破神通中云何止延壽而不延眼奪其
無理。何不延舌奪其無教。亦應更云何不
延智知於常住奪其無行。何不延身令
契法身奪其無人。文無者略。眼不見性一
句略牒無理。具足亦應盡牒四句。三前一
下總結也。三結成難勢者又二。先釋次結
數又二。先結數。次釋今意。初文者。然二十
四難中所破之義並在光宅疏中。今直引來
爲難而不委悉。言二十四者。且據相對今
昔合論故二十四。若今昔別論難昔因果各
三合成六難。難今因果亦成六難。合一十
二難。一一四番成四十八。又今文中果上三
義但難今位及用。略不語昔則闕二處四
番現文乃成四十番也。矛盾如止觀第五
記。今還以彼四一難彼妙成麁。還以彼昔
三難彼麁成妙。故無盈縮。四正論今意
又二。先借光宅義以顯今妙。次正釋。初文
爲三。先標次釋三結。釋中二。先釋。次初約下
判。初文自四。初約十界釋中二。先釋次結。
初釋中二。先因次果。先因中二。先釋次融通。
初釋中三。體位用也。於一念中一法攝九
故名廣。一念中九無非佛法故名高。十法
無非三諦並有破三惑現三身之用。次
融通中意者前廣義似於横。次高義似於
縱。用中似獨具三。故須合前二義共成一
意。秖是三諦一心有體位用耳。次果三義中
言體遍者本法身也。即本地已成法身也。非
但高廣等殊指本迹二門因果永異。是爲下
結。可知。次約五味以判麁妙者二。先列
五味。次又醍醐下重辨同異。初文者。因果
二門並約迹説故得乳中亦有一妙因果。餘
味例然。故下結云與醍醐妙同。次約觀心
委明十境十乘。若論觀境則不如止觀委
悉。若以體位用三而判麁妙則此文顯要。
如其體等不廣高長不名爲妙非今經觀。
若得此意法華三味於茲現矣。一經樞鍵於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