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義 (No. 1716_ 智顗説 ) in Vol. 33

[First] [Prev+100] [Prev]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思惟如此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衆
生諸根鈍。云何而可度。我寧不説法。疾
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
今所得道。亦應説三乘我始坐道場。即是
明頓。何者從兜率下。法身眷屬。如陰雲
籠月共降母胎。胎若虚空常説妙法。乃至
寂滅道場。始成正覺。爲諸菩薩純説大乘。
如日初出前照高山。此明釋迦最初頓説
也。序品云。佛放眉間光。遍照東方萬八千
土。覩聖主師子演説經法。微妙第一教諸
菩薩。次云。若人遭苦。爲説涅槃盡諸苦際。
即是現在佛先頓後漸。又文殊釋疑引昔佛
亦爾。文云。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世尊
在大衆敷演深法義。次即云。一一諸佛土
聲聞衆無數。即是古佛先頓後漸。又下方涌
出菩薩問訊佛。答云。如是如是衆生易度。
始見我身聞我所説。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
得聞是經入於佛慧。即是釋迦初頓後漸。
如此等初頓。未必純教法身菩薩。亦有凡
夫大根性者。即有兩義。當體圓頓得悟者。
即是醍醐。初心之人。雖聞大教始入十信。
最是初味。初能生後復是於乳。何者雖言
是頓。或乘戒倶急。或戒緩乘急。如此業生。
無由自致。必須應生引入七處八會。大機
扣佛。譬忍辱草。圓應頓説譬出醍醐。又頓
教最初始入内凡。仍呼爲乳。呼爲乳者。意
不在淡。以初故本故。如牛新生血變爲乳。
純淨在身。犢子若&T005688;。牛即出乳。佛亦如是。
始坐道場新成正覺。無明等血轉變爲明。
八萬法藏十二部經。具在法身。大機犢子先
感得乳。乳爲衆味之初。譬頓在衆教之首。
故以華嚴爲乳耳。三教分別即名頓教。亦
即醍醐五味分別即名乳教。又約行者。大
機禀頓即破無明。得無生忍行如醍醐。又
雖禀此頓未能悟入。始初立行。故其行
如乳。若望小根性人行。又如乳。何者大教
擬小如聾如瘂。非己智分。行在凡地全生
如乳。以此義故頓教在初。亦名醍醐亦
名爲乳。其意可見也。次開漸者。佛本以大
乘擬度衆生。其不堪者尋思方便。趣波
羅柰。於一乘道分別説三。即是開三藏教
也。非但釋迦隱其無量神徳作斯漸化。過
現諸佛亦復如是如前所引。當知初頓之
後。次開於漸。故涅槃云。從佛出十二部經。
從十二部出修多羅。正與此義相應。譬如
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其譬不違漸機。於頓
教未轉全生如乳。三藏中轉革凡成聖。喩
變乳爲酪。即是次第相生。爲第二時教。不
取濃淡優劣爲喩也。方便品文齊於此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十上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十下
 天台智者大師説 
次引無量義爲證者。文云。我以佛眼觀一
切法。不可宣説。所以者何。諸衆生性欲不
同。性欲不同種種説法。文辭是一而義別
異。義異故衆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
亦異。初説四諦爲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
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説甚深十
二因縁。爲求支佛人。次説方等十二部經。
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説菩薩歴劫修行。而
百千比丘無量衆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萬
億人天得須陀洹至阿羅漢。住辟支佛。佛
眼觀一切法。即是頓法在前。四諦十二縁即
是次漸。若依此文説三藏竟。次説方等十
二部經。所以次小説大者。佛本授大。衆生
不堪抽大出小令斷結成聖。雖有此益。
非佛本懷。次説方等維摩思益殃掘摩羅。
彈訶小乘保果之僻。譏刺三藏斷滅之非。故
身子善吉。齊教專小初不曾聞大乘威徳。
或茫然棄鉢。或怖畏却華。不知是何言。不
知以何答。然方等彈斥教。在三藏之後。被
訶之時。應在十二年前。何以得知。皆追述
昔訶驗是前事何者前已禀教得道。證於
無學。荷佛恩深心相體信。不復恚怒。自昔
至今恣殃掘之譏。任淨名之折。得爲恥小
慕大之益。喩如烹酪作生蘇。即此義也。按
無量義。得知方等是三藏之後。爲第三時
教也。按無量義經云。次説摩訶般若華嚴
海。空歴劫修行者。此是方等之後。而明大
品。大品或説無常無我。或説於空。或説不
生不滅。皆歴色心至一切種智。句句迴轉
明修行法。即是歴劫修行之意也。又云。百千
比丘萬億人天。得須陀洹及阿羅漢。住辟支
佛者。驗是共般若也。而言華嚴海空者。若
作寂滅道場之華嚴。此非次第。今依法性
論云。鈍根菩薩三處入法界。初則般若。次則
法華後則涅槃。因般若入法界。即是華嚴
海空。又華嚴時節長。昔小機未入如聾如
瘂。今聞般若即能得入。即其義焉。大品通
三乘人可得有四果。華嚴隔小故無此義。
故方等之後次説般若。爲第四時教也。復
言熟蘇味者。命令轉教領知衆物。心漸通
泰。自知螢火不及日光。敬伏之情倍更轉
熟。如從生蘇轉成熟蘇也。又解。般若之後
明華嚴海空者。即是圓頓法華教也。何者初
成道時。純説圓頓。爲不解者大機未濃。以
三藏方等般若。洮汰淳熟根利障除。堪聞圓
頓。即説法華開佛知見。得入法界。與華
嚴齊。法性論中入者是也。故下文云。始見
我身入如來慧。今聞是經入於佛慧。初後
佛慧圓頓義齊。故次般若之後説華嚴海
空。齊法華也。亦第五時教也。復言醍醐者。
是衆味之後也。涅槃稱爲醍醐。此經名大王
膳。故知二經倶是醍醐。又燈明佛説法華經
竟。即於中夜唱入涅槃。彼佛一化。初説華
嚴後説法華。迦葉佛時亦復如是。悉不明
涅槃。皆以法華爲後教後味。今佛熟前番
人。以法華爲醍醐。更熟後段人。重將般
若洮汰方入涅槃。復以涅槃爲後教後味。
譬如田家。先種先熟先收。晩種後熟後收。法
華八千聲聞。無量損生菩薩。即是前熟果實。
於法華中收更無所作。若五千自起人天被
移。皆是後熟涅槃中收。爲此義故。故云從
摩訶般若出大涅槃。即後番次第也。按無
量義云。摩訶般若次華嚴海空。即前番法華
中次第也。問何意知鈍者於法華不入。更
用般若洮汰。答釋論云。須菩提何故更問
菩薩畢定不畢定。答云。須菩提於法華中。
聞諸菩薩受記作佛。今於般若中。更問畢定
不畢定。當知法華之後更明般若也。三引
信解品。四大聲聞領教證次第者。文云。其
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多
有僮僕臣佐吏民。亦甚衆多。時貧窮子。遇
到父舍疾走而去。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窮
子驚愕稱怨大喚。無罪囚執此必定死。父
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此領何義
領初成佛寂滅道場。法身大士四十一地眷
屬圍遶。説圓頓教門。于時以大擬子機生
悶絶。當知。佛日初出頓教先開。譬如從牛
必先出乳。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以
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徳者。汝可
詣彼徐語窮子。雇汝除糞。即脱纓珞著
垢膩衣。以方便故得近其子。此領何義。此
領次頓之後。隱舍那威徳相。好作老比丘
像。説三藏之教。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得一
日之價。即是從十二部後出修多羅。于時
見思已斷無漏心淨。譬如從乳出酪也。又
經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出入無難。然其所止
故在本處。此領何義。明三藏之後次説方
等已得道果心相體信。聞大名入住小名
出。苦言彈訶名無難。又進宅内名入。入
見群臣豪族大功徳力。聞寶炬陀羅尼。見
不思議解脱神變故名入也。出者止宿草
庵。二乘境界名出也。心相體信者。得羅漢
已聞罵不瞋。内心慚愧。不敢以聲聞支佛
法化人。心漸淳熟如從酪出生蘇。是名
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即第三時教也。是時
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
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
取與。窮子受勅領知衆物。而無悕取一餐
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此領何義。從方
等後次説般若。般若觀慧即是家業。歴於
名色乃至種智即是衆物。善吉等轉教即是
領知。但爲菩薩説自不行證。故無怖取。即
是從方等經出摩訶般若。因是得識大士
法門。滅破無知。譬從生蘇出熟蘇。是爲
第四時教也。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
泰。臨欲終時。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即自宣
言。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吾所有皆是子有。
付以家業窮子歡喜。得未曾有。此領何義。
即是般若之後次説法華。先以領知庫藏諸
物。後不須説但付業而已。譬前轉教皆知
法門。不須重演觀法。直破草庵賜一大
車。授作佛記。豈非明見佛性住大涅槃。故
言從摩訶般若出大涅槃。是時無明破中
道理顯。其心皎潔如清醍醐。即是從於熟
蘇轉出醍醐。爲第五時教也。此五味教。調
熟一段漸機衆生。如身子等大徳聲聞。於法
華中得受記&T040879;。見如來性成大果實。如
秋收冬藏。更無所作。不生不生名大涅槃。
即是前番。從摩訶般若出妙法華。爲未熟
者更論般若入於涅槃而見佛性。即是後
番。又從般若出大涅槃也。然二經教意起
盡是同。如法華三周説法。斷奠聲聞咸歸
一實。後開近顯遠明菩薩事。涅槃亦爾。先勝
三修斷奠聲聞入祕密藏。後三十六問明
菩薩事也。又涅槃臨滅更扶三藏。誡約將
來。使末代鈍根不於佛法起斷滅見。廣
開常宗破此顛倒。令佛法久住。如此等事
其意則別。第五醍醐佛性味同也。三約五味
半滿相成者。若直論五味猶同南師但得
方便。若直半滿猶同北師但得其實。今明五
味不離半滿。半滿不離五味。五味有半滿
則有慧方便解。半滿有五味有方便慧解。
權實倶遊如鳥二翼。雖復倶遊行藏得所。
若華嚴頓滿大乘家業。但明一實不須方
便。唯滿不半。於漸成乳。三藏客作但是方
便。唯半不滿。於漸成酪。若方等彈訶則半
滿相對。以滿斥半。於漸成生蘇。若大品領
教帶半論滿。半則通爲三乘。滿則獨爲菩
薩。於漸成熟蘇。若法華付財廢半明滿。若
無半字方便調熟鈍根。則亦無滿字開佛
知見於漸成醍醐。如來殷勤稱歎方便者。
半有成滿之功。意在此也。四大聲聞領解。
無上寶聚不求自得。安住實智中者。皆由
半滿相成意在此也。四明合不合者。半滿
五味既通約諸經。諸經不同。今當辨其開
合。若華嚴正隔小明大。於彼初分永無
聲聞。後分則有。雖復在坐如聾如瘂。非其
境界。爾時尚未有半。何所論合。次開三
乘引接小機。令斷見思。則以小隔大既
不論滿。何所可合。故無量義云。三法四果
二道不一。不一即不合也。若方等教。或半滿
雙明。或半滿相對。或以滿彈半禀半聞滿。
雖知恥小猶未入大。故云止宿草庵。下劣
之心猶未能改。則半滿不合。般若以滿洮
練於半。命領家業。明半方便通入無生。半
字法門皆是摩訶衍。是合其法。而不悕取
一餐之物。即是未合其人。是故半滿不合。
若至法華。覺悟化城云非眞實。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即是合法。汝實我子即是合人。
人法倶合。自鹿苑開權。歴諸經教來至法
華。始得合實。故無量義云。四十餘年未顯
眞實。若於法華未合。於涅槃得合。法性
論明中下二根入法界者。即是得合菩薩
也。若論聲聞。一祕密合。二顯露合。祕密合
者。初爲提謂説五戒法。已有密悟無生忍
者。況修多羅方等般若。豈無密悟。此則不
論。若就顯露。未入位聲聞。亦隨處得合。例
如般若三百比丘得記者是也。若住果聲聞
決至法華。敦信令合。若住果不合。是増上
慢未入位。五千簡衆起去。到涅槃中。方復
得合。總就諸教通作四句。華嚴三藏非合
非不合。方等般若一向不合法華一向合。涅
槃亦合亦不合。何者。涅槃爲末代更開諸
權。引後代鈍根。故言亦不合。問菩薩因法
華入法界。與華嚴合。不見因華嚴入一
乘與法華合。答華嚴入法界。即是入一乘
云云。五料簡者爲三意。一約通別。二益不益。
三約諸教通別者。夫五味半滿論別。別有
齊限。論通通於初後。若華嚴頓乳別但在
初。通則至後。故無量義云。次説般若歴劫
修行華嚴海空。法華會入佛慧。即是通至二
經。又像法決疑經云。今日坐中無央數衆。各
見不同。或見如來入涅槃。或見如來住世
一劫。若減一劫若無量劫。或見如來丈六之
身。或見小身或見大身。或見報身蓮華藏
世界海。爲千百億釋迦牟尼佛説心地法
門。或見法身同於虚空無有分別。無相無
礙遍同法界。或見此處山林地土沙。或見
七寶或見此處乃是三世諸佛所行之處。或
見此處即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眞實之法。
夫日初出先照高山。日若垂沒。亦應餘輝
峻嶺。故蓮華藏海通至涅槃之後。況前教耶。
若修多羅半酪之教。別論在第二時。通論亦
至於後。何者。迦留陀夷。於法華中面得授
記後入聚落被害。作結戒縁起。又如身
子法華請主。後入滅。均提持三衣至佛問
。豈非三藏至後耶。釋論云。從初鹿苑
至涅槃夜。所説戒定慧。結爲修妬路等藏。
當知。三藏通至於後。若方等教半滿相對。
是生蘇教。別論是第三時。通論亦至於後。何
者。陀羅尼云。先於王舍城授諸聲聞記。今
復於舍衞國祇陀林中。復授聲聞記。昔於
波羅柰授聲聞記。身子云。世尊不虚所言
眞實。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記。故知方等
至法華後。般若帶半論滿。是熟蘇教。別論
在第四時。通論亦至初後。何者。從得道夜。
至泥洹夜。常説般若。又釋論云。須菩提問
畢定不畢定。當知。般若亦至後。若涅槃醍
醐滿教。別論在第五時。通論亦至於初。何
者。釋論云。從初發心常觀涅槃行道。前來
諸教。豈無發心菩薩觀涅槃耶。大經云。我
坐道場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爾時無量阿僧
祇恒沙世界諸菩薩。亦曾問我是甚深義。然
其所問句義功徳。亦皆如是等無有異。如
是問者。則能利益無量衆生。此則通至於
前。若法華顯露邊論。不見在前。祕密邊論
理無障礙。故身子云。我昔從佛聞如是法。
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豈非證昔通記之文。
問涅槃追説四。方等正開四。別教復有四。
若爲分別。答涅槃當四通入佛性。別教次第
後見佛性。方等保證二不見性。云云。二就
益不益料簡者。若華嚴爲乳三藏爲酪。此
則方便味濃大乘味薄。釋此爲三。一取用
益爲論。如貴藥非病治。賤藥是病宜。貴藥
非宜。徒服無益。初説華嚴於初心未深
益於漸機亦未轉。於二縁如乳。若漸機
禀三藏。能斷見思三毒稍盡。即轉凡成聖。
如變乳爲酪。不可以用益謂賤勝不用
益謂貴劣。華嚴亦如是。於小如乳。於大
如醍醐。少分譬喩不可全求也。二如良醫
有一祕方。具十二藥三種最貴。善占病相
盈縮所宜。終不乖候謬有所治。佛亦如
是。圓方妙治具十二部。無問廣記最爲甚
深。菩薩智利具足全服。二乘病重以九爲
劑。此若不縮於病無益。於不縮爲乳。於
縮爲酪。此取相生次第爲譬。不取濃淡
淺深。三約行人心者。脱華嚴時。凡夫見思
不轉。故言如乳。説三藏時斷見思惑。故
言如酪。至方等時被挫恥伏。不言眞極
故如生蘇。至般若時。領教識法如熟蘇。
至法華時破無明。開佛知見。受記作佛心
已清淨。故言如醍醐。行人心生教亦未轉。
行人心熟教亦隨熟。問爲一人禀五味。爲
五人耶。答自有一人禀一味。如華嚴中純
一根性。即得醍醐。不歴五味也。大經云。雪
山有草。牛若食者。即得醍醐。自有一人歴
五味。如小乘根性。於頓如乳三藏如酪。乃
至醍醐方乃究竟。如大經云。從牛出乳。乃
至蘇出醍醐。自有利根菩薩。未入位聲聞。
或於三藏中見性。是歴二味。自有方等中
見性。是歴三味。般若中見性。是歴四味
如三百比丘。大經云。置毒乳中。遍五味中
悉能殺人。即此意也。三歴諸教料簡者。如
大經云。凡夫如乳聲聞如酪。菩薩如生熟
蘇。佛如醍醐。今釋此譬。總喩半滿五時。凡
夫無治道全生如乳。聲聞發眞通皆如酪。
通教菩薩及二乘如生蘇。別教如熟蘇。圓教
如醍醐。今當教各判五味。大經云。凡夫如
乳。須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蘇。阿那含如
熟蘇。阿羅漢支佛佛如醍醐。有超果者即
得醍醐。或有味味入者。此即三藏教中三意
也。當通教中五味者。大經三十二云。凡夫佛
性如雜血乳。血者即是無明行等。一切煩惱。
乳者即善五陰。是故我説從諸煩惱及善五
陰。得三菩提。如衆生身。皆從精血而得成
就。佛性亦爾。須陀洹斯陀含。斷少煩惱如
眞乳。阿那含如酪。阿羅漢如生蘇。支佛至
十地菩薩如熟蘇。佛如醍醐。超果不定云云
當別教自明五味者。第九云。衆生如牛新
生血乳未別。聲聞縁覺如酪。菩薩之人如
生熟蘇。諸佛世尊猶如醍醐。具有超果不
云云。當圓教但一味。大經云。雪山有草。名
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正直純一。故
不論五味。若無差別中作差別者。約名字
即乃至究竟即。判五味相生也。從佛出十
二部。即是出乳。新醫用乳也。可約四善根
就發中爲五味也。六増數明教者。先約迹
次約本。夫教本逗機機既不一。教迹衆多
何但半滿五時。當知無量種教。今且増一至
八。初約一法明開合者。十方佛土中唯有
一乘法。於此法不解全生如乳。若欲開者
開圓出別教一乘也。若於別不解亦全生
如乳。又開通一乘也。若於通不解亦全生
如乳。又開三藏一乘也。雖開爲四。皆名一
大乘法。倶求佛果也。若於三藏一乘得解
即變乳成酪乃至入本一乘也云云。若於四
一乘不解又更於三藏開出聲聞支佛教。
若斷結證果心漸通泰者。即却二乘唯言
大乘求佛。漸以般若洮汰令心調熟。即廢
方便一乘唯圓實一乘。故云。如我本誓願。
今者已滿足。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道。若
以小乘化。我則墮慳貪。是事爲不可。是故
始從一而開一。終從一而歸一。若約二法
論開合者。約半滿兩教。初明華嚴之滿。若
衆生無機次約滿開半。次方等對半明滿。
次般若帶半明滿。次法華捨半明滿始。則
從滿開半。終則廢半歸滿云云。次約三法
論開合者。即是於一佛乘方便説三。既知
息已滅却化城。亦是約三善。聲聞爲下善
云云。次約四法論開合者。即是四教約圓
開別約別開通。次開三藏。如是次第會來
合圓云云。又四法論開合者。約四門。本是圓
四門衆生不解開出別四門。乃至通三藏四
門。利者得傳傳入。鈍者五味調入。次約五
法論開合者。即是五味。從初十二部開修
多羅。乃至涅槃教教論五味。從初五味開
諸五味。細細漸合還歸圓滿五味。次約六
法論開合者。即是四教大乘六度。七覺分
八正道也。初開圓出別乃至三藏。如是縮
合還一圓道云云。次約七法論開合者。謂
四教二乘并人天乘。若上向合圓別。不者下
向合人天。令七數足開合云云。次約八法
論開合者。約前八法開合云云。若得開合
之意。自在説之。二約本門明教開合者。借
迹知本本亦復如是。復次本門中明或示
己身或示他身。或説己法或説他法。己身是
佛法界像。他身是九法界像。己法是圓頓佛
之知見。降此已下皆是他法。雖示種種形
欲令度脱。故雖説種種道。其實爲一乘。此
即開合意也。如是開合半滿五味。宛然無
失。次第之意彌復分明。非次第意。自然可
解。不定之教彌爲易見矣。從一開一者。十
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衆生不解全生如
乳。從此圓一乘開出別一乘。衆生又不解。
亦全生如乳。又開出體法一乘。衆生又不
解。亦全生如乳。又開出析法一乘。衆生即
解。是則轉乳爲酪。次入體法。即轉酪爲生
蘇。次入別一乘。即轉生蘇爲熟蘇。次轉入
圓一乘。如轉熟蘇爲醍醐。是中備有頓漸
不定云云。此是從一以開一。從一以歸一
也。次從二以開二者。元本是如來藏。如來
藏中。備有半滿不思議之二。衆生不解全生
如乳。又開出帶半之滿。又不解全生如乳。
又開出破半之滿。衆生不解亦全生如乳。
又單説半衆生解轉乳爲酪。次説破半之
滿。轉酪爲生蘇。次説帶半之滿。衆生爲一
熟蘇。次純説不思議之滿。衆生如醍醐。此
中具有頓漸不定。即從二開二。從二歸二。
從三歸三。本是即空即假即中之三。衆生
不解即開次第之三。又不解。即開體眞之
三。又不解。即開析法之三。利人從析空之
三。入體空之三。從體入次從次入即。鈍者
住析三。故用即空三調之。即生蘇。又用次
三調爲熟蘇。今方得入即空即假即中。此
約三法論開合也。四法開合者。未是圓四
門。衆生不解。開別四門。乃至三藏四門。傳
傳令入如前。約五法論開合者。約五味
準前云云。乃至八亦如是
○記者私録異同。有人引釋論會宗品。擧
十大經雲經大雲經法華經。般若最大。又大
明品云。諸餘善法入般若中。謂法華經亦是
善法也第百卷云。法華是祕密般若非祕密。
爲不明二乘作佛故。又云。般若法華是異
名耳。此三種云何通。有人會云。衆聖以無
心契無相。如衆流納海。若其化物以無
相爲宗。如空總包。般若盛明此二。故於十
經最大。又般若明第一義悉檀。是故最大。
又九十品。前六十品明實慧。無盡品去明方
便二慧。是三世佛法身父母。是故最大善。衆
經明此二皆攝入般若中。問衆經明此二。
亦應般若攝入衆經中。答大品最初專明此
二。餘經不爾。古來稱般若是得道經。故知
大也。今謂還是論語專大義。何謂會通。會
通者。有共般若不共般若。不共般若最大。餘
經若明不共。其義正等云云。他會通法華明
二乘作佛。是祕密。般若不明二乘作佛。故
非祕密。祕密則深般若則淺。何者。般若明
菩薩是佛因。於義易解故非祕密。二乘作
佛與昔教反。於義難解。故是祕密。論云。
如用藥爲藥其事易。用毒爲藥其事難
。然密顯通大小。釋論第四云。顯示教明羅
漢斷惑清淨。菩薩不斷惑不清淨。故菩薩
在後列。若祕密法。明菩薩得六神通。斷一
切煩惱超二乘上。當知顯示淺祕密深。今
般若法華。皆明菩薩得無生忍。具六神通
並祕密。並深並大。就祕密更論祕不祕。般
若不明二乘作佛。闕此一條故言不祕耳。
問般若未開權。應是祕密。法華開權應是
顯示。答若取開權如所問。今取淺易爲顯
示耳。問若爾未了者。云何言大。答據二慧
爲深大。不明二乘作佛爲未了。問既言深
大。何不説二乘是方便令得作佛。此義未
了亦何大乎。答非獨自釋。叡師亦云。般若照
也。法華實也。論窮理盡性明萬行。則實
不如照。取大明眞化。解本無三。則照不
如實。是故歎深則般若之功重。美實則法
華之用高也。問雖引叡師如攀枯求力。不
覺人杌倶倒。釋猶未了。今謂不共般若。何
時不明二乘作佛。與法華平等大慧。更復
何殊耶。衆經論明教非一。若摩得勒伽有
二藏。聲聞藏菩薩藏。又諸經有三藏。二如
上加雜藏。分十一部經是聲聞藏。方廣部
是菩薩藏。合十二部是雜藏。又有四藏更
開佛藏。菩薩處胎經八藏。謂胎化藏。中陰
藏。摩訶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藏。雜藏。金
剛藏。佛藏。彼諸藏云何會通。通二藏者。其
一通聲聞。其二通菩薩藏。通三藏者。初通
聲聞藏次通雜。其一通菩薩藏。通四藏者。
一一相通。通八藏者。八藏降神已來。四教
從轉法輪已來。時節節有異。今以轉法輪
來八教通之。若胎化藏中陰藏。未爲阿難
説時。即是祕密教。爲阿難説時即是不定
教。摩訶衍方等藏即頓教。戒律藏去五藏。即
漸教中之次第戒律藏。即三藏教。十住藏即
方等教。雜藏即通教。金剛藏即別教。佛藏即
圓教。然佛意難測。一往相望作此會通云云
問四教名義出何經。答長阿含行品。佛在圓
彌城北尸舍婆村。説四大教者。從佛聞從
和合衆多比丘聞。從一比丘聞。是名四大
教月燈三昧經第六。明四種修多羅。謂諸
行訶責煩惱清淨。私釋會之。諸行是因縁生
法。即三藏義也。訶責是體知過罪。即通教
義也。煩惱者。不入巨海不得寶珠。若無
煩惱則無智慧。即別教義也。清淨者既擧一
淨當名。任運有我常樂等。即圓教也。又一
一教具四修多羅。諸行即集諦。諸行果即苦
諦。諸行對治對治煩惱。即道諦。諸行清淨即
滅諦。此三藏中具四修多羅也。又訶責諸
行即集諦。訶責諸有即苦諦。訶責煩惱對
治即道諦。訶責清淨即滅諦。此通教中具四
修多羅。又煩惱諸行是集諦。煩惱諸有是苦
諦。煩惱行被訶責即道諦。煩惱清淨即滅
諦。此別教中具四修多羅。又涅槃即生死苦
諦清淨也。菩提即煩惱集諦清淨也。煩惱即
菩提。道諦清淨也。生死即涅槃。滅諦清淨
也。此圓教中四修多羅。彼經復明四論四法
四境界四門四斷煩惱智四苦四集四道。皆
與四教相應。具如彼應知。地論第七地云。
一念心具十波羅蜜四攝三十七品四家。釋
四家云。般若家諦家捨煩惱家苦清淨家。私
釋者。約苦諦爲初門。修道品令苦清淨
者。即三藏義也。捨煩惱家者。即無相體達爲
捨。如色是空。以空捨無相論修道品者。
此即通教義也。般若家者。般若智照諸法。明
了恒沙法門。皆悉通達而修道品。此即別教
義也。諦家者。諦即實相之理。即是圓教。約
實相而修道品也。具如彼説云云。達摩欝
多羅。釋教迹義云。教者謂佛被下之言。迹
謂蹤跡。亦應跡化跡。言聖人布教各有歸
從。然諸家判教非一。一云釋迦一代不出
頓漸。漸有七階五時世共同傳。無不言是。
又云。五時之言那可得定。但雙林已前是有
餘不了。涅槃之唱以之爲了。又言佛一音
報萬衆生。大小並受。何可以頓漸往定判
無頓漸今驗之經論。皆是穿鑿耳。何者。人
云佛教不出頓漸。而實頓漸攝教不盡。如
四阿含經五部戒律。教未窮深未得名頓。
説亘始終復不與大次第爲漸。是則頓漸
不攝。何得云佛教不出頓漸也。然不無
頓不得全破。何者凡論頓漸。蓋隨所爲。若
就如來實大小並陳。時無前後。但所爲之
人悟解不同。自有頓受或從漸入。隨所聞
結集何得言無頓也。但不可定其時節
比其淺深耳。人言漸教中有七階五時。言
佛初成道。爲提謂波利説五戒十善人天教
門。然佛隨衆生宜聞便説。何得唯局初時
爲二人説五戒也。又五戒經中。二長者得
不起法忍。三百人得信忍。二百人得須陀洹
果。普曜經中。佛爲二長者授記。號密成如
來。若爾言初爲二人説人天教門義。何依
據。又二長者見佛聞法禮佛而去。竟不向
鹿苑。初説五戒時未化陳如。與誰接次而
名爲漸。人言第二時十二年中。説三乘別
教。若爾過十二年。有宜聞四諦因縁六度。
豈可不説。若説是則三乘別教。不止在十
二年中。若不説。是一段在後宜聞者。佛
豈可不化也。定無此理。經言爲聲聞説四
諦。乃至説六度。不止十二年。蓋一代中隨
宜聞者。即説耳。如四阿含經五部律。是爲
聲聞説。乃訖於聖滅即是其事。故増一經。
説釋迦十二年中略説戒。後瑕玼起乃廣制。
長阿含遊行經説。乃至涅槃。何得言小乘悉
十二年中也。人言第三時。三十年中説空宗
般若維摩思益。依何經文知三十年也。言
四十年後。説法華一乘。法華經中彌勒言。佛
成道來始過四十餘年。然不可言法華定
在大品經後。何故。大智論云。須菩提於法
華中。聞説擧手低頭皆得作佛。是以今問
退義。若爾大品與法華前後何定也。然大品
法華及涅槃。三教淺深難可輒言。何者。涅
槃佛性亦名般若。亦名一乘。一乘是法華之
宗。般若是大品所説。即是明性。復有何未
了乎。大品中説第一義空。與涅槃經明空
無異。皆云色空乃至大涅槃亦空。又大品
説涅槃非化。維摩説佛身離五非常。與涅
槃明常説涅槃不空。有何異而自生分別。
言維摩偏詺明常。大品一向説空也。人以
阿難等諸聲聞。在大品會。復經法華會。終
至涅槃會。故知大品法華涅槃。應有淺深。
義不必爾。何者。如阿難迦葉經法華會。若
未聞説常。涅槃會中二人不在。何由得有
常解流通涅槃。復次舍利弗在佛涅槃前七
日滅度。大目連爲執杖外道所打。亦在佛
前涅槃。皆不在雙林之會。豈可不得常
解乎。即知法華中已悟常。竟不假更聞。又
舍利弗等諸聲聞。皆是如來影響。如法華經
説。知衆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
作聲聞縁覺。涅槃亦云。我法最長子。是名
大迦葉。阿難多聞士。能斷一切疑。自然能
解了是常與無常。故知影響之人在大則
大。在小則小。何可就其人以定階漸也。
又若從法華後入涅槃者。法華經中已明
王宮非始久來成道。何由涅槃中。方引道
樹始成執實爲疑。故知爲一段衆生。最後
聞常者涅槃經。聞法華者。不假聞涅槃
也。又涅槃經有大利益。如法華中八千聲
聞。得受記&T040879;成大果實。若以法華得記。
證涅槃之益。即是理同教無深淺明矣。又
法華優波提舍中。明法華經理圓教。極無
所缺少。龍樹於大智論中。歎法華最爲甚
深。何故餘經皆付阿難。唯法華但付菩薩。
是知法華究竟滿足。弗須致疑。復應當知
諸大乘經指歸不殊。但隨宜爲異耳。如華
嚴無量義法華。皆三昧名。般若是大智慧。維
摩説不思議解脱。是解脱。大涅槃是究竟滅。
文殊問菩提是滿足道。悉是佛法法無優劣。
於中明果皆是佛果。明因皆是地行。明理
皆是法性。所爲皆是菩薩。指歸不當有異
人。何爲強作優劣。若爾誕公云。雙樹已前
指法華經悉不了。豈非誣誷也。人情既爾
經論云何摩得勒伽説十二部經。唯方廣部
是菩薩藏。十一部是聲聞藏。又佛爲聲聞菩
薩。説出苦道。諸集經者以爲菩薩所説爲
菩薩藏。以爲聲聞所説爲聲聞藏。龍樹於
大智論中。亦云。大迦葉與阿難。在香山撰
集三藏。爲聲聞藏。文殊與阿難集摩訶衍
經。爲菩薩藏。涅槃亦云。十一部經爲二乘
所持。方等部爲菩薩所持。是以依按經論略
唯二種。聲聞藏及菩薩藏也。然教必對人人
別各二。聲聞藏中有決定聲聞。及退菩提心
聲聞。菩薩藏中有頓悟大士。有漸入菩薩。
聲聞藏中決定聲聞者。久習別異善根。小心
狹劣成就小性。一向樂小佛爲説小。畢竟
作證不能趣大。言退菩提心聲聞者。是人
甞於先佛及諸菩薩所。發菩提心。但經生
歴死忘失本念。遂生小心志願於小。佛爲
説小終令趣大。然決定聲聞一向住小。退
菩提心聲聞後能趣大。雖有去有住而受
小時一。故對此二人所説。爲聲聞藏。菩薩
藏中有能頓悟者。如華嚴等經所爲衆生。
不由小來一往入大。故名爲頓。從漸入
者。即向退菩提心聲聞後能入大。大從小來
故稱爲漸。雖有頓漸不同。然受大處一。故
對此二人所説。爲菩薩藏也。然此二藏隨
所爲隨所説。聲聞藏中有菩薩爲影響。然
非所爲。不可從菩薩名作大乘經。菩薩藏
中亦有聲聞人。非正所爲宗。不説聲聞法。
故不可名爲小乘法。擬人定法各目不同。
是以要而攝之略唯二也。問佛爲三乘人
説三種教。何以故。判藏唯有其二。答佛爲
求三乘人。説三乘法。然聞因縁者即是聲
聞。辟支佛出無佛世。但現神通默無所説。
故結集經者。集爲二藏也。依經判教厥致
云爾。今之四教與達摩二藏。會通云何。彼自
云要而攝之。略唯二種。今開分之判爲四
教耳。聲聞藏即三藏教也。菩薩藏即通別圓
教也。爲決定聲聞説三藏教。爲退大聲聞
説通教。爲漸悟菩薩説別教。爲頓悟菩薩
説圓教。非唯名數易融。而義意玄合。今古
符契一無二焉。唯文略而義廣。教一而蔽
諸。若申隱以使顯。須多作論義。如捕獵
川澤饒結筌罤。豈漁獵者好博耶。不得已
而博耳。師云。我以五章略譚玄義。非能申
文外之妙。特是粗述所懷。常恨言不能暢
意。況復記能盡言。雖然。若能尋七義。次
通十妙。研別體七餘五。鉤瑣相承。宛宛如
繍。引經印定。句句環合。非直包諸名教。
該乎半滿而已矣。又即事成觀。鑿凡夫之
乾土。見聖法之水泥。圓通之道。於斯通矣。
遍朗之朗於茲明矣。此備於前。今更消文
於後也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十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