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No. 1709_ 良賁述 ) in Vol. 33

[First] [Prev]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世俗諦故。從此第五結非一二
經是故法門非一非二 解曰。是故等者。可
以虚心融其妙旨。是故法門非一非二。破
計也。自上三門境智文字及法門者。由依説
聽如文字修。悟解法門非一非二。從淺至深
明二諦故。從此第二明佛同説。於中分三。一
明佛同説。二明功徳多。三明受持勝。初明同
説文分爲二。且初第一標佛同説
經大王一切諸佛説般若波羅蜜多我今説般
若波羅蜜多無二無別 解曰。顯同説也。
從此第二明受持等
經汝等大衆受持讀誦如説修行即爲受持諸
佛之法 解曰。一者受持二讀三誦四如説
行。四法行也。即是受持一切諸佛所説之法。
非唯世尊獨説法也。從此第二明功徳多。於
中分三。一標功徳多。二明多佛説。三明少況
多。且初第一標功徳多
經大王此般若波羅蜜多功徳無量 解曰。
此般若等者。攝此一部能詮所詮總名般若。
人不唯爾。塵沙教法皆名般若。功徳無量
者。般若功徳猶如虚空不可量矣。從此第二
明多佛説。文須分二。且初第一明能説多」
經若有恒河沙不可説諸佛是一一佛教化無
量不可説有情是一一有情皆得成佛是諸
佛等復教化無量不可説有情亦皆成佛 解
曰。若有恒沙等者明多佛也。是一一佛者化
多成佛也。是諸佛等者復化多佛也。此上三
重喩説。諸佛所有數量唯佛能知。顯能説多。
從此第二顯所説多
經是諸佛等所説般若波羅蜜多有無量不可
説那庾多億偈説不可盡 解曰。是諸佛等
者明各説般若也。有無量等者明所説多也。
此上所明。於前般若所有功徳有爾所佛。各
各説有爾所偈。讃般若徳説不可盡。從此第
三明少況多
經於諸偈中而取一偈分爲千分復於十分
而説一分句義功徳尚無窮盡何況如是無量
句義所有功徳 解曰。於諸等者。明取一偈
分爲千也。復於千等者。明説一分尚無窮盡。
何況等者。況多佛説無量句義。所有功徳而
能測量。從此第三明受持勝。於中分二。初
明受持勝。後當得菩提。初文復二。且初第一
明受持勝
經若有人能於此經中起一念淨信是人即超
百劫千劫百千萬劫生死苦難 解曰。明一
念信超多劫苦。從此第二明等諸佛
經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説所得功徳即
與十方一切諸佛等無有異 解曰。何況等
者彰持説勝。即與等者同諸佛説。諸佛所説
文句甚深。顯書寫等皆佛所説。人雖勝劣教
理無差。所有功徳等無異矣。從此第二當得
菩提
經當知此人諸佛護念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解曰。諸佛護念者顯法勝也。當
得菩提法力修行也。從此第三聞法獲益
經説是法時有十億人得三空忍百萬億人得
大空忍無量菩薩得住十地 解曰。依本記
者。一得三空。即三賢位三假空也。二得大空。
即登地也。三得十地。隨地増進皆蒙益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中二終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

 青龍寺翻經講論沙門
良賁奉    詔述 
  護國品第五
解曰。大文第二後之三品明其外護。初護國
品正陳外護。不思議品表殊勝徳。後奉持品
彰奉持人除諸災難。先明外護王等廼誠示
法令遵。現難思力依持具徳。内潔外清。由是
故有後之三品。辯來意者。依本記云國土有
二。一世間。二乘凡夫土。二出世間。信至十地
土。賊有二種。一外劫盜賊。二内煩惱賊。護有
二種。一謂鬼神二謂智慧。内外悉是佛菩薩
護。已明内護。此明外護。遂諸王願有此品故。
釋品名者。上釋總名。即此別號。恩惠曰仁。自
在曰王。覆攝爲護。率土爲國。具如上解。明
護義者略以四門。一能護人者。若佛菩薩攝
生如子。爲不請友如母之慈。維摩經云。如菩
薩者。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
而不忽忘。教化衆生終不厭倦。又諸菩薩現
種種身。隨念而應。如觀音等。即其護也。
諸王仁惠慈育爲心。大臣百察奉法陳令。亦
其護也。若爾自護何待于經。世出世間此爲
異故。二所護法者。謂此般若及餘諸經更無
有法過於般若波羅蜜多者。信受讀誦依教
修行。天龍潜護尚得成佛。況乎七難豈不滅
哉。若王法者。文武之道賞罰兩權進善黜惡。
斯爲化本。故金光明經第八偈云 國人造惡
業。王捨不禁制。斯非順正理。治擯當如法。若
見惡不遮。非法便滋長。遂令王國内姦訴日
増多。被他怨敵侵。破壞其國土。由國正令亦
護法也。三能護心者。佛無縁慈菩薩之悲。應
念如響。不言而悉。即護心也。若諸王臣常以
正直。無貪嗔癡。依文奉法。亦護心也。故正理
云。由彼時人不平等貪。天龍忿責不降甘雨。
故遭飢饉。又彼時人不平等心。非人吐毒。疾
疫難救。又彼時人不平等貪嗔毒増上故。有
刀兵互相殘害。由貪嗔癡積之於内。三災七
耀災變于外。内心不平欲求外護。煎水求冰
不亦難矣。由無貪等從化如流。即是經中外
護之意。四所護事者。嚴飾道場聽受持讀。孝
養恭敬王臣正治。如下具明。至文當悉釋經
文者。文分三段。一正明護國。二引昔護國。三
聞法獲益。初明護國於中分二。初明護國法。
後明除災難。初護國法文分爲三。一明護國
法。二嚴飾道場。三明其説聽。初護國法文復
分三。且初第一標陳護國。其義者何
經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等諸大國王諦聽諦
聽我爲汝等説護國法 解曰。答先所願。若
不諦聽聞已忘失。故令審也。從此第二明護
國時。其義者何
經一切國土若欲亂時有諸災難賊來破壞
解曰。一切國土者十六國也。對諸王等言一
切故。又不唯爾於贍部洲大小國土。隨教所
被即一切也。若以教被言一切者。即人三洲
但有至教所及之處亦一切也。天宮龍宮至
教所及亦一切也。設爾無宍慈無限故。彼同
聞衆教必被故。若現若當教所被處皆一切
故。不爾巨唐豈不護矣。若欲亂時者標護時
也。國境清平已明常護。若有災難標求護時。
有諸災難者。災謂三災。如前所引正理論説。
刀兵疾疫飢饉之災。彼小三災在中劫末。災
之前相相似亦災。難謂七難。下當明也。賊來
破壞者申難相也。從此第三明受持經。其義
者何
經汝等諸王應當受持讀誦此般若波羅蜜
多 解曰。令諸王等親自受持若讀若誦。三
法行也。若常持讀難必不生。若有難生誡
讀者。如涅槃經第二十云。父母之心非不平
等。然於病子心則偏多。故勸受持以除難矣。
從此第二嚴飾道場。於中分三。且初第一嚴
飾道場
經嚴飾道場置百佛像百菩薩像百師子座請
百法師解説 解曰。初句總標。次如文悉。
令此經中不別言處。如金光明第六護國品
説。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於未來世若有人
王。爲護自身后妃王子。於自國土令無怨敵
及諸憂惱災厄事者。世尊如是人王不應放
命心散亂。先當莊嚴最上宮室王所愛重。
顯弊之處香水灑地。散衆名花。安置師子殊
勝法座。以諸珍寶而爲挍飾。乃至下云。時彼
人王應著純淨鮮潔之衣。種種瓔珞以爲嚴
飾。自持白蓋及以香花備整軍儀盛陳音樂。
歩出城闕近彼法師。運想虔恭爲吉祥事。以
彼准此義乃具故。從此第二香花供養
經於諸座前然種種燈燒種種香散諸雜花廣
大供養 解曰。一一座前廣嚴飾故。從此第
三百一供事
經衣服臥具飮食湯藥房舍床座一切供事
解曰。一一供事表其敬也。從此第三明其説
聽。於中分三。且初第一二時解説
經毎日二時講讀此經 解曰。如文悉也。從
此第二王臣聽受
經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受
讀誦 解曰。國王大臣上行下化。四衆聽受
悉皆遷善。即自護也。又金光明云。其王爾
時當淨澡浴。以香塗身著新淨衣。坐小卑座
不生高擧。捨自在位離諸憍慢。端心正念聽
是經王。於法師所起大師想。以彼准此明其
敬也。從此第三如説修行
經如法修行災難即滅 解曰。如法修行者。
依前理事應如説行。服藥患除理必然故。觀
其即事以略言者。去毎四月内譯經畢。我后
至道持讀聽聞。洎夫九月出經百座。秋霖澄
霽卿雲滿空。自卯及申倏乎萬變。軍容相國
爰與百*察。士馬溢郭傾城縱觀。或禮或躍
零涕如雨。其月二日恩勅曰。師久植智牙。高
懸心鏡。開法王之祕藏演金口之玄言。三際
流傳四生蒙頼。而道符眞聖理契天人。宿雨
&MT04760;陰祥雲流彩。感通之力朝野同歡。有媿宣
揚用増誠敬也。其月下旬西戎北狄蟻聚王
畿。無勞強師蕃醜&MT04832;潰。若非明主至信大臣
盡節。上行下化雷動雲行。道俗精誠。熟能
興於此。善法堂號豈虚也哉。慚不能文幸而
述矣。從此第二明除災難。於中分二。初明除
災難後明稱所求。初除災難文分爲二。一明
諸災難二明災難滅。初明災難文分爲三。一
明鬼神護。二明其喪亡。三列諸災難。且初第
一明鬼神護
經大王諸國土中有無量鬼神一一復有無量
眷屬若聞是經護汝國土 解曰。明諸國中
鬼神無量各有眷屬聞經護國。此經文總無
別名也。如金光明第八説。僧愼爾耶藥叉大
將。并與二十八部藥叉諸神白言。世尊若現
在世及未來世所在宣揚布流之處。若於城
邑聚落山澤空林或王宮殿或僧住處。我與
諸神倶詣其所。各自隱形隨處擁護彼説法
師。令離衰惱常受安樂。乃至下云。言詞
了具足莊嚴。亦令精氣從毛孔入。身力充足
威光勇健。難思智光皆得成就。及聽法者若
男若女受持供養。我當攝受令無災横。乃至
常遇諸佛。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如彼悉矣。從
此第二明其喪亡。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明其
喪亡
經若國欲亂鬼神無亂鬼神亂故即萬人亂
當有賊起百姓喪亡 解曰。由鬼神亂次萬
人亂。百姓喪亡庶人弊也。從此第二王臣乖

經國王太子王子百官互相是非 解曰上
不和也。從此第三明諸災難
經天地變怪日月衆星失時失度大火大水
及大風等 解曰。天地變怪者。天衆象變地
有妖怪。此總明也。言日月者如下經中。即初
難也。言衆星者第二難也。失時失度者即上
二難失時度也。言大火者第三難也。言大水
者第四難也。言大風者第五難也。所言等者
等披六七。六者亢陽七者賊來。至下悉矣。
何故有是鬼神先亂百姓喪亡王臣不和七
難倶起。如下經云。由贍部洲大小國邑一切
人民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沙門婆羅門。國王
大臣不行正法。由是諸惡有是難興。此即難
因。至下當悉。從此第二明災難滅
經是諸難起皆應受持講説此般若波羅密
多 解曰。是諸難起者。一一難起皆須講讀
如説修行。即良藥矣。從此第二明稱所求。於
中分三。且初第一明稱所求
經若於是經受持讀誦一切所求官位富饒男
女慧解行來隨意人天果報皆得滿足 解
曰。一切所求者此總標也。此中有七。一求官
位得榮位故。二求富饒得福利故。三求男女
即皆得故。四求慧解得世出世勝知見故。五
行來者求往來也。二足四足皆安隱故。六人
中果報。七天中果報。此上皆由受持讀誦經
之威力所願滿足。如寶雲經云。譬如藥樹名
曰善見。若有衆生得其根莖枝葉花果。或見
色嗅香甞味得觸。於此十中隨其所得病皆
除愈。是故於經十法行中。隨其持讀世出世
間願皆滿故。從此第二厄難解脱
經疾疫厄難即得除愈杻械枷鏁撿繋其身皆
得解脱 解曰。上之兩句明厄難除。下之三
句繋者得脱。從此第三明諸罪滅
經破四重戒作五逆罪及毀諸戒無量咎過
悉得消滅 解曰。破四重戒者婬盜殺妄性
重戒也。作五逆罪者。如倶舍論第十八説。所
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也。然此五中四身一語。并彼同類。彼廣明故。
及毀諸戒者。所謂殘等諸戒也。別解脱戒各
交因。律儀有八。實體唯四。依縁具闕。義
如常解。然其體者。有宗無表色。成實不相應。
今大乘宗依思願種假立爲體。不隨心戒四
心三性皆得現前。捨縁別者。有宗五縁。如倶
舍論第十五頌云。捨別解詞伏。由故捨命終
及二形倶生斷善根夜盡。經部加犯重。法密
加法滅。捨縁別故。瑜伽五十三捨有五縁也。
捨學處故。犯根本罪故。二形生故。善根斷故。
捨同分故。捨苾芻律儀。若正法毀壞正法隱
沒。雖無新受。舊不捨故得戒未捨。身有律儀
遇縁毀犯名毀諸戒。無別悔縁定墮地獄。如
常分別。若悔縁者。依大乘教。如造像經説。由
造經像。三惡道業略受速出而不受苦。如
射林不住而遇。又觀無量壽云。有五逆者亦
生西方。又涅槃二十云。阿闍世王發菩提心
不入地獄。廣讃發菩提心如彼文也。又大方
等陀羅尼經第一云。若犯菩薩二十四戒。若
犯比丘等一一諸戒。一心懺悔若不還生。無
有是處。今此經云。無量過咎悉得消滅者。即
由聞經受持讀誦罪皆滅矣。從此第二引昔
護國。於中分二。初引昔護國後結勸受持。初
引昔中文分爲三。一明昔天王。二明昔人王。
三例指諸王。初天王中文復分三。且初第一
標頂生王
經大王往昔過去釋提桓因爲頂生王領四
軍衆來上天宮欲滅帝釋 解曰。領四軍衆
者。象馬車歩爲四軍也。此因縁者。如賢愚
經頂生王品及涅槃經第十二説。從此第二
帝釋奉法
經時彼天主即依過去諸佛教法敷百高座請
百法師講讀般若波羅蜜多經 解曰明依
法也。從此第三天衆安樂
經頂生即退天衆安樂 解曰結安樂也。從
此第二明昔人王。於中分三。一明斑足王。二
明普明王。三聞法悟解。初斑足王文分爲二。
初明斑足王後明得千王。初文復三。且初第
一明斑足王
經大王昔天羅國王有一太子名曰斑足
解曰。梵云提婆羅此云天羅。言斑足者。以足
斑駁名斑足也。如賢愚經及智度論叙彼縁
也。從此第二邪師灌頂
經登王位時有外道師名爲善施與王灌頂
解曰。如文易了。從此第三受教祀天
經乃命斑足取千王頭以祀塚間摩訶迦羅
大黒天神 解曰。言塚間者所住處也。言摩
訶者此翻云大。言迦羅者此云黒天也。上句
梵語下句唐言。大黒天神鬪戰神也。若禮彼
神増其威徳。擧事皆勝故嚮祀也。何以知者。
三藏引別梵夾云。孔雀王經説。烏尸尼國國
城之東有林。名奢摩奢那。此云尸林。其
縱廣滿一由旬。有大黒天神。是摩醯首羅變
化之身。與諸鬼神無量眷屬。常於夜間遊行
林中。有大神力多諸珍寶。有隱形藥有長年
藥。遊行飛空。諸幻術藥與人貿易。唯取生人
血肉。先約斤兩而貿藥等。若人欲往。先以陀
羅尼加持其身。然往貿易。若不加持。彼諸鬼
神乃自隱形。盜人血肉令減斤兩。即取彼人
身上血肉。隨取隨盡。不充先約。乃至取盡一
人血肉。斤兩不充藥不可得。若加持貿
得寶貝及諸藥等。隨意所爲皆得成就。若嚮
祀者。唯人血肉彼有大力。即加護人所作
勇猛。鬪戰等法皆得勝也。故大黒天神即鬪
戰神也。如賢愚經説祀羅刹。普明王經説。取
百王以祀樹神。師子斷肉經説。取百王以祀
山神。各隨文矣。從此第二明得千王。於中分
二。且初第一得諸王等
經自登王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 解曰。斑
足登位威力自在。遂得諸王滿斯數故。從此
第二明得普明
經唯少一王北行萬里乃得一王名曰普明
解曰。彰處得王也。從此第二明普明王。於中
分二。一長行建立二以偈説法。初長行中文
復分四。且初第一普明諸願
經其普明王白斑足言願聽一日禮敬三寶飯
食沙門。解曰。依賢愚經願諸七日也。從此
第二斑足忍許
經斑足聞已即便許之 解曰斑足許也。從
此第三依法建立
經其王乃依過去諸佛所説教法敷百高座請
百法師 解曰。明依教也。從此第四明説般

經一日二時講説般若波羅蜜多八千億
偈 解曰明宣説也。從此第二以偈説法中
分二。且初第一標説偈人
經時彼衆中第一法師爲普明王而説偈言
解曰標説人也。從此第二明所説偈。於中分
四。一明法無常。二明諸法苦。三明諸法空。四
明法無我。初明無常又復分二。且初第一外
界無常
經劫火洞然大千倶壞須彌巨海磨滅無餘
解曰。劫火洞然明火災也。瑜伽第二説三大
災。謂火水風相次起故。三中標初此火災也。
大千倶壞者明一大千同成壞也。下之兩句
九山八海數各百億滅無餘也。成住壞空相
次而起。此明壞劫。餘三准知。倶舍十二瑜伽
第二皆廣説也。從此第二有情無常
經梵釋天龍諸有情等尚皆殄滅何況此身
解曰。梵釋天龍者。梵謂梵王通四禪也。釋謂
帝釋忉利主也。擧此攝餘諸天處也。此二自
在勝故標也。言天龍者八部衆也。諸有情等
者。除前所明餘界趣也。尚皆殄滅者明無常
也。何況此身者。界無大小情無勝劣彼皆殄
滅。何況此身。示無常矣。從此第二明諸法苦。
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明列諸苦
經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怨親逼迫能與願違
解曰。生老病死者此有四苦。憂悲苦惱者。於
欲界中隨遇苦縁種種憂悲逼切故。惱下之
兩句明其四苦。怨者怨憎會苦。親者愛別離
苦。言逼迫者。五盛陰苦謂五蘊身生滅遷流
逼迫性故。能與願違者求不得苦也。又生老
病死五盛陰苦此流轉苦。通於三界。是行苦
故。怨憎愛別此相違苦。是苦苦攝。唯欲界故。
求不得苦此之受用是壞苦攝。亦唯欲界。依
樂受者亦通色界。從此第二明苦因果
經愛欲結使自作瘡疣三界無安國有何樂
解曰。愛欲結使者此明因也。愛爲有因能潤
諸業。欲謂貪欲於境馳求。言結使者。結謂結
繋使謂役使。謂貪等十結繋有情役使三有
名結使也。又倶舍二十一云結有九種。一愛
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謂三見
故。六取結謂二取故。七疑結。八嫉結。九慳
結。恚嫉慳三唯欲界繋。餘之六種通於三界。
爲結所使名結使也。自作瘡疣者。三有苦果
如瘡疣也。三界無安者。若界若情倶行苦故
有漏逼迫名無安故。國有何樂者。普明所重
愛國愛身内外不安示其苦故。從此第三明
諸法空。於中分二。且初第一總明法空
經有爲不實從因縁起盛衰電轉暫有即無
解曰。有爲不實者依他有爲幻不實故。從因
縁起者。共相自種親生内外世間。因縁起
故。盛衰電轉者。謂有爲法皆有盛衰。起滅
如流不住如電。暫有即無者。無者暫如電。
有即滅無矣。從此第二明界趣空
經諸界趣生隨業縁現如影如響一切皆空
解曰。諸界趣生者。三界六趣及以四生。此聰
明也。隨業縁現者明因果也。隨諸趣業現生
彼故。如影如響者擧喩明也。由業爲質。現果
如影。由業如聲。後果如響又如影響。明不實
也。一切皆空者。通明界等一切有爲悉皆空
故。從此第四明法無我。於中分二。且初第一
明妄起我
經識由業漂乘四大起無明愛縛我我所生
解曰。識由業漂者。識謂本識。恒轉如流由
業如風能起識浪。識隨業故云業漂也。又業
種依識藉現縁起。現起諸業隨境界風動本
識浪故云漂矣。四卷楞伽第一偈云。譬如巨
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溟壑。無有斷絶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浪識騰躍
而轉生。業境界風動生識浪故説漂也。乘四
大起者有色界也。無色非顯略故不説。又王
之身即是四大擧以令悟知不實也。無明愛
縛者。無明爲本發業感生。愛與無明自纒縛
故。我我所生者。謂依五蘊起我我所也。又
於五蘊而執爲我。國城資具而起我所。皆由
無明起斯見矣。從此第二總明無我
經識隨業遷身即無主應知國土幻化亦然
解曰。識隨業遷者。謂總報識隨業而生。舊業
無餘新業將熟。識隨業故遷往餘趣。身即無
主者。身謂相續即四大。身執受識遷則無主
故。又主謂主宰即是我也。識隨業往。身即無
我。我既無故我所亦無。身無主故。下之兩句
明我所無。彼先愛身身尚無我。外國土等幻
化亦然。令知内外皆無我故。謂不了身無常
苦空無我我所。横生愛著恐怖皆生。聞法悟
空斯更何懼。從此第三聞法悟解。於中分三。
一普明悟解。二諸王悟解。三斑足悟解。初普
明中文分爲二。一普明悟解二轉教諸王。初
普明中文復分二。且初第一普明悟解
經爾時法師説此偈已時普明王聞法悟解證
空三昧 解曰。證空三昧者若證生空即得
初果故。偈所明苦諦行故。或聞法證空即法
空理至初地也。從此第二眷屬悟空
經王諸眷屬得法眼空 解曰。得法眼空者
如王悉也。從此第二轉教諸王。於中分三。且
初第一往天羅國
經其王即便詣天羅國 解曰。所願既滿。聞
法證空怖畏已無。起所期故。從此第二詰示
諸王
經諸王衆中而作是言仁等今者就命時到
解曰。諸王衆中者如前應悉。就命時到者擧
所怖事令發心故。從此第三轉教般若
經悉應誦持過去諸佛所説般若波羅蜜多
偈 解曰。即以前偈令誦持也。從此第二諸
王悟解
經諸王聞已亦皆悟解得空三昧各各誦持
解曰。彼諸王等因怖發心。因縁倶勝。聞法悟
解如普明王。故復云亦得空三昧各誦持也。
從此第三斑足悟解。於中分三。一斑足王問。
二普明王答。三斑足悟解。且初第一斑足王

經時斑足王問諸王言汝等今者皆誦何法
解曰。斑足縁熟故爲問也。從此第二普明王

經爾時普明即以上偈答斑足王 解曰如文
悉也。從此第三斑足悟解。於中復四。且初第
一斑足悟解
經王聞是法亦證空定 解曰。聞法證解如
前諸王。故云亦也。從此第二明悔邪師
經歡喜踊躍告諸王言我爲外道邪師所誤非
汝等咎 解曰。證解喜躍悔先咎也。從此第
令各奉持
經汝各還國當請法師解説般若波羅蜜多
解曰廣令流布。從此第四出家得忍
經時斑足王以國付弟出家爲道得無生法忍
解曰。無生法者即五忍中第四忍也。菩薩化
跡逆順難思。或引群迷故現斯事。從此第
三例指諸王
經大王過去復有五千國王常誦此經現生獲
報 解曰。説先過去常誦此經現生獲報。必
招後故。從此第二結勸受持。於中分二。且初
第一勸命受持
經汝等十六諸大國王修護國法應當如是受
持讀誦解説此經 解曰。前具引昔。此即
令修護國法。如上應悉。從此第二勸後受持」
經若未來世諸國王等爲欲護國護自身者
亦應如是受持讀誦解説此經 解曰。護國
之最誡後亦爾。從此第三聞法獲益
經説是法時無量人衆得不退轉阿脩羅等得
生天上無量無數欲色諸天得無生忍 解
曰。得不退者。不退有四。信位證行。從淺至深
即初二也。阿脩羅等等餘七部。得生天也。欲
色諸天得無生忍。天台解云。即十行也或即
初地。如大品經云。初地菩薩得無生法忍
  不思議品第六
將解此品辨來意者。護國之法其唯般若。
護修證亦唯般若。般若威徳無以測量。寄事
以明轉益深敬。故因散花見佛聞法得覩希
有神變難思。以事表經即來意也。次釋品
名。不思議者。諸佛功徳神變妙用心言不測
云不思議。故法花云。非口所宣非心所測。智
度論云。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大般若云。心言
路絶。此等皆釋不思議也。古就散花以彰品
號。此覩神變名不思議。各依一義亦不相違。
釋本文者文分三段。一大衆散花。二佛現神
變。三聞法獲益。初散花中文分爲三。初大衆
歡喜。次散花供養。後王等發願。且初第一大
衆歡喜。其義者何
經爾時十六國王及諸大衆聞佛説此般若波
羅*蜜多甚深句義歡喜踊躍 解曰。諸王所
聞護國之最甚深句義故喜躍也。從此第二
散花供養。於中分三。一散寶蓮花。二芬陀利
花。三曼殊沙花。初散寶花文復分四。且初第
一標所散花
經散百萬億衆寶蓮花 解曰。寶蓮花者。或
衆寶爲花。或花如衆寶云寶花也。舊云行
花。天台解云。表三賢位所修無量福慧之行。
今言蓮花表行不染。又表能詮文字般若句
偈無量皆不染故。從此第二花成寶座
經於虚空中成寶花座 解曰。花成寶座。諸
佛所依。賢位居初。爲聖之本。又顯文字修證
所依。從此第三諸佛演説
經十方諸佛無量大衆共坐此座説般若波羅
*蜜多 解曰。顯同説也。從此第四化衆散花」
經是諸大衆持十千金蓮花散釋迦牟尼
合成花輪蓋諸大衆 解曰。持十千者舊云
萬輪花蓋也。言釋迦者擧其性氏。言牟尼者
此云寂默。煩惱諠諍永寂默故。蓋佛及衆者。
已修未修行必同故。此佛他佛説無異故。從
此第二散芬陀利花。於中分四。且初第一標
其所散
經復散八萬四千芬陀利花 解曰。王等重
散云復也。八萬四千者表登地也。如上經云。
最初一念具足八萬四千波羅*蜜多。即初地
也。舊云散般若波羅*蜜多花。從能散心以立
花稱。此云芬陀利花者白蓮花也。即從所散
彰其名也。無漏正智能所表同於初後地觀
照一矣。從此第二花成雲臺
經於虚空中成白雲臺 解曰。如下經云。譬
如有人登大高臺。等覺位也。通表十地故現
臺矣。從此第三彰佛演説
經臺中光明王佛與十方諸佛無量大衆演説
般若波羅*蜜多 解曰。標佛列衆顯同説
也。從此第四化衆散花
經是諸大衆持曼陀羅花散釋迦牟尼佛及諸
衆會 解曰。曼陀羅者此云適意花。見者心
悦即天花也。從此第三散曼殊沙花。於中分
四。且初第一標所散花
經復散曼殊沙花 解曰。大衆散也。復義如
前。舊云妙覺。彰果徳圓。今言曼殊沙此云柔
濡。能令見者離剛強故。即天花也。人天同會
隨所散也。從此第二變作寶城
經於虚空中變作金剛寶城 解曰。金剛寶
城者表示實相。即涅槃城。猶如金剛體不可
壞。從此第三彰佛演説
經城中師子奮迅王佛共十方諸佛大菩薩衆
演説勝義般若波羅蜜多 解曰。勝義者
即實相也。上三所現花座臺城顯三般若。文
字觀照及實相故。三賢十聖果圓滿故。如應
顯示不思議故。從此第四化衆散花文復分
三。且初第一散花成蓋
經復散無量天諸妙花於虚空中成寶雲蓋
解曰。所散天花如寶雲蓋。現不思議與如來
品所現雖殊。義如彼故。從此第二明蓋廣量」
經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解曰。明其廣量滿
大千故。問舊經所散云行等花。此中乃云寶
蓮花等。爲是水陸諸時花否。答如大般若第
八十四散花品説。爾時天帝釋及此三千大
千世界所有四大王衆天乃至色究竟天咸作
是念。尊者善現承佛神力。爲一切有情雨大
法雨。我等今者宜各化作天諸妙花。奉散釋
迦如來及菩薩摩訶薩并苾芻僧。尊者善
現亦散所説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而爲供養
時。諸天衆作是念已。各化種種微妙香花奉
散如來諸菩薩等。是時於此三千大千佛之
世界花悉充滿。以佛神力於虚空中合成花
臺。莊嚴殊妙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善現覩已
作是念言。今所散花於諸天處未曾見有。是
花殊妙定非草木水陸所生。應是諸天爲供
養故從心化出。時天帝釋知善現心謂善現
言。此所散花實非草木水陸所生。亦不從心
實能化出。但變現耳。具壽善現語帝釋言。是
花不生則非花也。帝釋問言。爲但是花不生。
爲餘法亦爾。善現答言。非但是花不生。諸餘
法亦爾。遍蘊處界四諦十二縁六度四攝諸
功徳法悉皆不生。並同花也。此前所散若人
若天般若理同。准舊經中義同彼矣。從此第
三雨花供養
經是花蓋中雨恒河沙花從空而下 解曰。
從蓋雨花希有瑞也。從此第三王等發願。於
中分二。初王等發願。後如來印述。初中復三。
且初第一王等稱讃
經時波斯匿王及諸大衆見是事已歎未曾
有 解曰。異口同音歎希有也。從此第二願
當説
經合掌向佛而作是言願過去現在未來諸佛
常説般若波羅*蜜多 解曰。常説等者。地上
菩薩常見佛説。地前處會説或有無。王及大
衆發斯誠願。從此第三願衆常見
經願諸衆生常得見聞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解曰。願諸衆生者。除在會中諸餘界趣及此
未來。願常見佛常聞般若。如今無異。從此第
二如來印述。於中分三。且初第一如來印

經佛言大王如汝所説 解曰。如汝所説者。
如四分律不與過願。清淨可辨。此願見聞義
不違彼。故佛印云如汝所説。從此第二讃法
出生
經此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母諸菩薩母不
共功徳神通生處 解曰。初句指法。次顯出
生。生佛菩薩等而爲母。故佛之與法熟爲先
後。云般若法生佛菩薩焉。佛禀法成。法先
佛後。如涅槃經第四云。諸佛所師所謂法
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從般若生法爲先。
故若成正覺念法悲深説般若法。佛先經後。
教誡示令出離故。然佛與法互相資。説
徴求此理奚所用爲。今此所明諸佛菩薩皆
因般若而得出生。故説般若爲其母也。不
共功徳者下明法也。即大小乘十八不共法
也。又瑜伽説一百四十不共功徳。神通生處
者。如花嚴經十身相作涅槃經中八自在義。
皆因般若波羅*蜜多爲生處故。從此第三結
勸受學
經諸佛同説能多利益是故汝等常應受持
解曰。諸佛同説勸受持也。從此第二佛現神
變。於中分三。一標示神變。二廣現神變。三結
不思議。且初第一標示神變
經爾時世尊爲諸大衆現不可思議神通變
化 解曰。不思議者義如上解。言神通者。謂
佛世尊神境智通。此總明也。言變化者。瑜伽
三十七略有二種。一能變通。謂改轉故。二能
化通。謂化現故。下對文屬。從此第二廣現神
變。於中分四。一一多相容。二巨細相容。三
聖凡相容。四淨穢相容。初一多相容文復分
三。且初第一諸花相容
經一花入無量花無量花入一花 解曰。於
所散花一多相入。從此第二佛土相容
經一佛土入無量佛土無量佛土入一佛土
解曰。令衆皆見世界相入。從此第三塵刹相

經一塵刹土入無量塵刹土無量塵刹土入
一塵刹土 解曰。令彼大衆於一塵中見佛
刹土一多相入。此三總是廣狹相容。即是十
三所作自在也。從此第二巨細相容
經無量大海入一毛孔無量須彌入芥子中
解曰。令彼咸見海入毛孔芥納須彌。即是第
五轉變自在。從此第三聖凡相容
經一佛身入無量衆生身無量衆生身入一佛
身 解曰。令彼皆見凡聖相入。即第九十衆
像入身同類往趣二種變也。亦是能化神境
智通自他勝劣塵沙身故。從此第四淨穢相

經大復現小小復現大淨復現穢穢復現淨
解曰。佛自現身或大或小。即是七八卷舒變
也。現所居土或淨或穢。即十一二隱顯變也。
此上皆爲破諸情計。遣事一多。遣相大小。遣
身凡聖。遣佛勝劣。遣土淨穢。破諸有情無
始時來妄生分別。見一定一。見多定多。乃至
見淨定淨。見穢定穢。即法執也。覩佛神變悟
事由心了相即性。遣諸執故。又本記云。變有
三意。一者遍空。一花入無量花。爲除不樂大
乘障故有遍空。二者轉變。一佛土入無量佛
土。爲除執我所障故有轉變。三者顯了。一佛
身入無量衆生身。爲除怖畏生死障故有顯
了。問須彌大海入毛芥中。巨細相違如何能
入。答曰西方諸師略作三解。一云。一切諸法
以如爲體。所依眞如離諸相。故能依諸法無
定大小。故得相容。二云。依唯識理。一切諸法
皆不離識。隨心變現無有定相。故得相容。三
云。一切諸法從因縁生。因縁如幻幻無定
相。故得容也。問色中有大小。許小能容大。時
中有短長。長劫應入短。答此無過難。佛得希
有延促自在。促多劫爲一劫。延一劫爲多劫。
如是等文成證非一。若爾一劫延爲三。三劫
促爲一。一三無定量。此豈不違文。便違佛説。
菩薩要經三無數劫具修萬行證大菩提。此
難不然。果徳自在。非因境故。顯揚瑜伽皆作
是説。於不思議強思量者得誑亂報。從此第
三結不思議
經佛身不可思議衆生身不可思議乃至世
界不可思議 解曰。諸佛之身遍衆生身。諸
衆生身遍諸佛身。體牙相遍倶不思議。即第
全第四少分。乃至世界者。即攝二全一
少分也。心言路絶名不思議。從此第三聞法
獲益
經當佛現此神變之時十千女人現轉女身得
神通三昧無量天人得無生法忍無量阿脩羅
等成菩薩道恒河沙菩薩現身成佛 解曰。
得益有四。一現轉女身得如幻故。二天人得
忍見法理故。三修羅八部成菩薩故。四恒河
沙菩薩現成佛故。問一世界中多佛並出否。
答輪王尚無二並出者。況乎大覺二並出耶。
若爾如何恒沙菩薩現身成佛。此亦不然。餘
界何失。如法花經彼龍女故。問現身成佛是
究竟否。答如大般若即説十地名十種佛。又
餘亦説地前現化。又法花經分別功徳品。一
四天下微塵數菩薩一生當得阿耨菩提。法
花論釋即是初地。由此而言。以法威力故説
現成。既言現成非究竟矣
  奉持品第七
將解此品辨來意者。内外二護前已具明。由
二奉持故有此品。違前二科三等無咎。釋品
名者。奉謂敬承持謂不忘。如智論説。由信力
故聞而信奉。由念力故不忘爲持。若云受持
領納不失。言第七者如文悉矣。釋本文者。
然此品經古徳西明寺測法師・玄範法師
國寺慧靜法師皆以此品爲流通分。天台智
者道安法師・安國大法師皆以此品爲正宗
分。雖皆諸理倶有所憑。今依天台等義如前
故。科此品經大分爲三。一波斯匿王問。二如
來正答。三聞法獲益。波斯匿王問文復分三。
且初第一明覩諸佛。其義者何
經爾時波斯匿王覩佛神變見千花臺上遍照
如來千花葉上千化身佛千花葉中無量諸佛
各説般若波羅密多 解曰。覩佛神變者。覩
前品中現神變也。見千花臺上遍照如來者。
梵云毘盧遮那亦云尾嚧遮那亦云吠路遮那。
此云遍照亦云大日。至下當悉。准花嚴第八。
娑婆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即報身佛也。梵云
盧舍那或云嚧拓那或云嚧折羅。亦云遍照。
依梵網經。他受用身也。然此二名或云體同
前後譯異。或云自他二報身也。如佛地論清
淨法界爲自性身。四智心品自受用身。又他
受用及變化身皆爲化他方便示現。隨其所
現大小異故。准佛地論。遍照如來即他受用
或應化身。以自受用量同法界。不可説其身
量大小。廣如彼矣。如舊經云。是一切佛化身
主者。若他受用名應化身。依自報身起他受
用。若大小化名爲化身。即他受用爲化主也。
以自他報體非即離。倶不違理。此中所見花
臺上佛與前白雲臺體爲同異。因覩神變故
見多佛。與前同異倶不相違。此亦不然。前自
云化。此有報化。前白雲臺。此云花臺。異則可
爾。何得言同。答曰同處同時所見各異。定同
定異非不思議。又前散花花白如雲。以成雲
臺。非本雲也。又前所見光明王佛與此所見
遍照如來。義極相應。報化大小倶不違理。千
花葉上千化身佛者大化佛也。千花葉中無
量諸佛者小化佛也。加行資糧二乘異生見
有異也。同梵網經我令盧舍那方座蓮花臺。
周匝千花上復現千釋迦。一花百億國一國
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義不違也。
從此第二明法無量
經白佛言世尊如是無量般若波羅*蜜多不
可識識不可智知 解曰。如是無量者明所
聞也 謂波斯匿王如舊經云行十地行。地上
隨應常見諸佛。今覩神變見大小身。各各宣
説般若波羅蜜多。導諸大衆云無量矣。不可
識識者。淺近之識所不能識。不可智知者。下
劣之智所不能知。顯所説法多無量故。深不
測故。非識知故。從此第三正問奉持
經云何諸善男子於此經中明了覺解爲人演
説 解曰。言云何者正是問辭。諸善男子者
脩行人也。於此經中者即此經也。所覩雖多
般若同故。言明了者於諸理事皆明了也。或
於理明於事了故。言覺解者。覺謂現證解謂
悟解。於理明證於事了解。是故名爲明了覺
解。此自利也。爲人演説者即利他也。從此第
二如來正答大分爲二。初明十三法師奉持。
後明十六國王奉持。就明法師中文分爲二。
一略明法師。二廣明行位。初明法師文復分
三。且初第一誡命諦聽
經佛言大王汝今諦聽 解曰令審聽也。從
此第二略示行位
經從初習忍至金剛定如法修行十三觀門皆
爲法師依持建立 解曰。從初習忍者標其
初也。至金剛定者擧其後也。如法修行十三
觀門者。初後及中總十三位。各依行位如法
修行自觀門也。皆爲法師者此通名也。皆修
二利名法師也。依持建立者依彼而修持令
不失。初起曰建終成爲立。從此第三結勸供

經汝等大衆應當如佛而供養之百千萬億天
妙香花而以奉上 解曰。以法殊勝在處處
尊。在人人貴。於修行者令諸王等敬之如佛
生尊重故。天妙香花者。擧其勝者而奉上故。
從此第二廣明行位大分爲二。初別明行位。
後結申受持。初別明中分爲十三。如次當悉。
初習種性於中分三。初標位辨相。次辨所修
法。後結申滿位。且初第一標位辨相
經善男子其法師者習種性菩薩若比丘比丘
尼優婆塞優婆夷 解曰。其法師者此名總
也。通十三位皆名法師。習種性者如前釋也。
苾芻二衆遠離五邪。索迦斯迦五戒男女。此
之四衆如序品釋。從此第二辨所修法。於中
分二。初明修十住。後聊簡内外。初中復二。初
明十住後明修習行。初中復二。且初第一
標修十住
經修十住行 解曰。三賢之中此位最劣。當
體彰名。十行次勝。業用受稱。後十迴向賢位
最勝。約自行後大願爲名。迴前諸行向正證
故。十地菩薩已登聖位既得現證。從地立名。
隨位漸増有茲異故。初釋住名。先總後別。
言十住者入位不退故名爲住。住法圓滿故
説爲十。總言十住帶數得名。即住之住義通
三釋。解別名者次隨文釋。明住體者。若就所
縁二諦爲體。若就能縁悲智爲體。合以境智
而爲住體。相應助伴具五蘊故。明依身者。
唯人三洲即前四衆。容有凡聖頓漸二矣。從
此第二辨住相文分爲十。且初第一明發心

經見佛法僧發菩提心 解曰。釋住名者於
大菩提起決定心入位不退名發心住也。見
佛法僧者發心縁也。佛謂覺者能開發故。法
謂教等生正解故。僧謂和合三乘賢聖良福
田故。初因三寶發無上心至究竟位常現前
故。發菩提心者。發無上心起三妙觀。如前釋
也。攝論頌云。清淨増上力堅固心勝進。名菩
薩初修無數三大劫。大菩提心以善根爲體。
以大願爲縁。不退屈爲策發。方能起故善根
爲因名清淨力。此能降伏自所治故。大願爲
縁名増上力。常遇善友令増進故。堅固心者
雖遇惡友方便破壞。終不退捨菩提之心名
堅固也。言勝進者。所修善根運運増長轉勝
進故。前十信心入此住者由具彼十。於大菩
提堅猛不退齊此方名初劫之始。即以此心
爲十住本。此轉増勝成後諸住。乃至極果由
此得故。有説。十住同十地行。從此第二明治
地住
經於諸衆生利樂悲愍 解曰。解住名者。磨
練其心離垢澄淨濤汰諸染名治地住。於諸
衆生利樂悲愍者。利謂利益。樂謂安樂。言悲
愍者拔濟行也。如花嚴云。誦習多聞虚閑寂
靜。近善知識了達於義。如法修行安住不動。
從此第三明修行住
經自觀己身六界諸根一切無常苦空無我
*解曰。解住名者。審觀自身遠離空有正行修
習名修行住。自觀己身者此總標也。言六界
者地等六界也。言諸根者謂眼等根。如舊經
中五色五受女男意命十四根也。謂觀六界
及此諸根生滅逼迫皆空無我。治彼倒故。從
此第四明生貴住
經了知業行生死涅槃 解住名者。生在佛
家種性尊貴。此雖長養已勝餘乘名生貴住。
了知業行生死涅槃者。了知自他善惡業行
此順生死此順涅槃。如舊花嚴偈云。第四生
貴眞佛子。從諸賢聖正法生。有無諸法無
所著。捨離生死出三界。著有生死著無涅槃。
二倶不著當出難矣。從此第五明具足方便

經能利自他饒益安樂 解住名者。巧不滯
眞。起悲愍物。眞俗二行能雙修故。故名此
住。上句二利下句利他。如經説云。所修善根
皆爲救護饒益安樂哀愍度脱一切衆生。令
離災難出離生死證涅槃故。從此第六明正
心住
經聞讃佛毀佛心定不動 解住名者。觀理
無二漸次純熟。聞讃毀佛心不傾動名正心
住。聞讃佛等者。謂此菩薩善觀諸法無體無
性。達如幻夢故。聞讃毀心定不動也。如經説
云。讃法毀法讃毀菩薩聞説衆生有垢無垢
度皆定不動。此唯就勝故言佛也。從此
第七明不退住
經聞有佛無佛心定不退 解住名者。止觀
雙修縁不能壞。聞説有無心定不退名不退
住。此亦就勝唯言有佛無佛心定不退。如彼
經説。法及菩薩聞説有無定不退也。謂能了
知無相即相相即無相。於佛法中心不退轉。
從此第八明童眞住
經三業無失起六和敬 解住名者。三業光
潔離染如童。行性成就物莫能壞名童眞住。
三業等者。身口意三離遇失故。如舊經云。
謂三業同。戒見學同。六和敬故。如彼經説。身
行無失語行無失意行無失。勤學修習遊行
無數世界。領受無數佛法。現變化自在身。出
廣大遍滿音。一刹那中承事供養無數諸佛。
三業行矣。從此第九明法王子住
經方便善巧調伏衆生 解住名者。應根善
説妙合所宜紹嗣法王名法王子住。方便等
者。方便演説皆善巧故。善能調伏諸衆生故。
如經説云。法王軌度法王觀察法王宴寢法
王讃歎。皆悉勤學調伏行矣。從此第十明灌
頂住
經勤學十智神通化利 解住名者。住位滿
足成就智身。諸佛法水以灌其頂名灌頂住。
然灌頂法如三藏所持梵本金剛頂經説。有
五種灌頂。所謂寶冠印契。以水光明及以名
號。三賢十聖將成正覺。一一位中或佛菩薩
與灌頂也。勤學十智者。如經説云。學三世
智・佛法智・法界無礙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
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
智・知一切衆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
智。初之五智知世界故。如次所謂隨心轉智・
正覺照智・照法界智・自在普入智・至處皆嚴
智。次之三智知衆生心。所謂知一切心智・知
心境界智・知諸根性智。後之二智明其成徳。
所謂當根與法智・令滅諸惑智。明十智矣。神
通化利者。如舊經第九解十住偈云。清淨妙
法身應現種種形。猶如大幻師所樂無不現。
或處爲衆生究竟菩薩行。或復現初生出家
行學道。或於樹王下自然成正覺。或處爲衆
生示現入泥洹。此皆神通化利行也。結爲頌
曰。發心治修行。生貴具方便。正心及不退。
童眞王灌頂。從此第三明修習行
經下品修習八萬四千波羅*蜜多。解曰。言
下品者三賢初也。修習等者。此位時長。具修
福智諸行願也。從此第二聊簡内外。於中分
二。初明忍方便。後明正定聚。初忍方便文復
分二。且初第一忍前方便
經善男子習忍以前經十千劫行十善行有退
有進 解曰。習忍以前者明劫外也。經十千
劫者所經時也。此明直往。不同涅槃八萬六
萬四萬二萬十千劫等。此頓彼漸有差別故。
行十善行者所行行也。身三口四意三爲十。
有退有進者明不定矣。從此第二擧喩釋成」
經譬如輕毛隨風東西 解曰。十善進退如
毛東西。從此第二明正定聚。於中分二。且初
第一明正定聚
經若至忍位入正定聚不作五逆不謗正法
解曰。若至忍位者。謂修十善。上品成滿發菩
提心。如前不退名至忍位。入正定聚者。入謂
進入也。即此忍位名正定聚。不同小乘。倶舍
第十正性離生名正定故。下之兩句明不造
非闡提故。從此第二明忍所治
經知我法相悉皆空故住解脱位 解曰。知我
法相者分別二執也。謂由邪教及由邪師自
邪分別。我謂主宰法謂蘊等。如上所明。即蘊
離蘊二十句等六十二見即我法執。由此二
執二障具生。此伏二執及相應障伏彼現行
悉皆空故。二執隨眠皆未滅也。若爾何故花
嚴第十解十位云。除滅諸煩惱永盡無有餘。
無礙寂滅觀是則佛正法。如何此云隨眠未
滅。答彼依伏滅邪教邪師所起我法不共無
明伴類煩惱故云永盡。非謂一切自分別生
煩惱及倶生煩惱亦永盡故。故縁起經云。内
法異生不放逸者。我不説爲無明縁行。謂
教等所發不共相應無明已永盡故。故不説
爲無明縁行。然自分別煩惱及倶生煩惱現
行漸伏種皆未盡。至見道位分別二障所有
種子頓斷盡故。至下當悉。住解脱位者。此伏
忍位而有二名。望菩提果故名資糧。望涅槃
果故名解脱。解脱分故名解脱位。從此第三
結申滿位
經於一阿僧祇劫修習此忍能起勝行 解
曰。於一阿僧祇劫者所經時也。阿之云無。僧
祇云數。劫者梵語也。具足應云劫波者時分
也。譯爲唐言一無數時也。修習此忍者結此
位也。能起勝行者起性種性十行位也。此阿
僧祇略分別者。如新花嚴經第四十五阿僧
祇品。有一百二十數。從初百洛叉至第一
百三數名阿僧祇。即無數劫也。如瑜伽四十
八説十三住竟下分別云。又即於此一一住
中經多倶胝百千大劫。或過是數方乃證得
一住成滿。由此應悉。今此經中前十法師一
一各増一僧祇者。准此應悉。瑜伽次云。然
一切住總經於三無數大劫。方乃圓證無上
菩提。謂經第一無數大劫。方乃起過勝解
行住。證歡喜住。此就恒常勇猛精進。非不勇
猛懃精進者。復經第二無數大劫。方乃超過
極歡喜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證得
八地。此即決定以是菩薩得淨意樂決定勇
猛勤精進故。復經第三無數大劫。方乃超過
無功用住無礙解住。證得最上成滿菩薩住。
即法雲地。當知。此中略有二種無數大劫。一
者日夜半月一月等。算數方便時無量故。亦
説名爲無數大劫。二者大劫。彼論前云。以風
災劫算數方便超過一切算數之量。亦説名
爲無數大劫。若就前説無數大劫。要由無量
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又以斯文屬
此經者。無數阿僧祇亦不違理。若就後説無
數大劫。但經於三無數大劫。便證無上正等
菩提。更無大劫過此量也。問論既説云經三
大劫。然一大劫爲經幾時。答如瓔珞經下卷
説云。如有大石方八百里。淨居天衣三年一
拂拂盡此石。名一阿僧祇劫。問若如此者。婆
娑論説。釋迦菩薩超九劫等。爲何劫耶。答
瑜伽次云。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猛精進。或
有能轉衆多中劫小三災劫。或有乃至轉多
大劫大三災劫。當知決定無有能轉無數大
劫。此同婆沙於修妙相轉大劫也。若爾時既
長遠何由成佛。答曰。處夢謂多年。覺乃須臾
頃故。時雖無量悟乃一刹那。常自精勤勿懷
怖懼。由此應説三練磨心。從此第二明性種
性。於中分三。初標位辨相。次正辨修行。後結
申滿位。且初第一標位辨相
經復次性種性菩薩住無分別 解曰。性種
性者如前已解。住無分別者。標此位中修十
勝行遠離自也取相分別。又了三假無分別
觀也。從此第二正辨修行。於中分三。初明
修十行。次明所對治。後明所修觀。初中復二。
且初第一標十慧觀
經修十慧觀 解曰。十慧觀者即十行也。慧
即別境能觀之心。修行施等十勝行也。然十
行者。謂施戒等修起名行。行法故圓滿説
爲十。總言十行。帶數得名。即行之行。自他異
故。然別名者。若云施等當體彰名。云歡喜等
約用爲目。出體辨人如前住故。從此第二別
明十行文分爲十。且初第一明歡喜行
經捨財命故 解行品者。施悦自他名歡喜
行。無貪三業爲自性也。捨財命者捨即施也。
由能捨心行施事也。財謂財物資具法財。命
謂身肉及無畏行皆能捨故。從此第二明饒
益行
經持淨戒故 解行名者。護持三聚能益自
他名饒益行。受持淨戒三業爲性。持淨戒者。
守護律儀三業無失。從此第三無違逆行
經心謙下故 解行名者。忍力能治自他恚
恨名無違逆行。無嗔三業爲自性也。心謙下
者。種種毀辱逼切惱害。心唯謙下皆能忍也。
從此第四無屈撓行
經利自他故 解行名者。精懃修習心不退
亂名無屈撓行。以懃三業爲自性也。利自他
者。遍策諸根修諸勝行。皆不退屈能益自他。
精進行也。從此第五離癡亂行
經生死無亂故 *解行名者。善修止品得勝
等持名離散亂行。定爲自性也。生死無亂者。
如經説云。於世間中死此生彼入住出胎皆
無癡亂。禪定行也。從此第六明善現行
經無相甚深故 解行名者。觀法實相照理
現前名善現行擇法爲性也。無相甚深者。如
經説云。念念觀察一切衆生無性爲性。一切
諸法無爲爲性。一切國土無相爲性。即相觀
性名爲甚深。修慧行也。從此第七明無著行」
經達有如幻故 *解行名者。善修勝行不滯
空有名無著行。擇法爲性也。達有如幻者。達
諸有爲如幻不實。如經説云。觀諸法如幻。
諸佛如影。菩薩行如夢。佛説法如響。世間如
化。由了此等不著空有。方便行也。從此第八
明難得行
經不求果報故 解行名者。常以大願攝勝
善根名難得行。以欲勝解信思念等爲自性
也。不求果報者。自修勝行不希當果。利樂有
情不求彼報也。從此第九明善法行
經得無礙解故 解行名者。深達根器善於
法化名善法行。思擇爲性也。得無礙解者。謂
得四種。法・義・詞・辨。無礙解力思擇修習二
利行也。從此第十明眞實行
經念念示現佛神力故 解行名者。言行相
應所作誠諦名眞實行。擇法爲性也。念念示
現佛神力者。如經説云。此菩薩摩訶薩成就
第一誠諦之語。如説能行。如行能説。隨本誓
願皆得究竟。念念遍遊十方世界。念念普詣
諸佛國土。念念悉見不可説諸佛及佛莊嚴
清淨國土。示現如來自在神力。遍法界虚空
界。現無量身普入世界。大師子吼得無所畏。
能轉無礙清淨法輪。到佛法海實相源底。行
利行也。結爲頌曰。歡喜饒無違無屈離癡
亂善現無難得善法眞實行。從此第二明所
對治。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明治十倒
經對治四倒三不善根三世惑業十顛倒
故 解曰。前十慧觀是能治行。此下十倒是
所治障。言對治者此是總標。言四倒者常樂
我淨。前習種中第三修行住已辨對治。此中
永滅。總聚明也。三不善根者貪嗔癡也。初歡
喜行治彼貪也。第三無違逆行治彼嗔也。第
六善現行治彼癡也。三世惑業者。過去因忍
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第七無著行治過現
也。八難得行治當果也。約行別治。准此而悉。
總聚明者如上卷。十顛倒者結所治也。從此
第二明我法空
經我人知見念念虚僞 解曰。我人知見者
擧所治也。前習種性明漸伏除。此擧所治所
依之蘊念念虚*僞明其不實。顯所治我永
所行故。從此第三明所修觀行。於中分二。
且初第一明所修觀
經了達名假受假法假皆不可得無自他相
住眞實觀。解曰。了達名等體皆虚僞無有
眞實不可得也。前依生起。以法受法而爲次
也。此明對治。從易至難故與前異。無自他
相者。謂修十行及治十倒。不住自他分別之
相。了三假空不起分別。此即順向無生之理
眞實觀也。天台所謂十行之中有無生忍。此
之類也。從此第二明所修行
經中品修習八萬四千波羅*蜜多 解曰。賢
位中故文易可知從此第三結申滿位
經於二阿僧祇劫行諸勝行得堅忍位 解
曰。此位長時於前一上加一劫故。行諸勝行
者結此十行。得堅忍位者得入後位。從此第
三明道種性。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標位辨相」
經復次道種性菩薩位堅忍中觀諸法性得無
生滅 解曰。道種性者如前已解。住堅忍中
者。堅謂堅固不可壞義。如梵網經謂十迴向
爲十金剛也。觀諸法性者有爲法性也。得無
生滅者。達有爲空了無生滅。從此第二正辨
修行。於中分二。初明十迴向。次明對治。
辨生差別。然十迴向謂已所修發勝思願各
有三義。言迴向者。照理不住曰迴。大悲救物
名向。向衆生也。又行不住有曰迴。直趣菩提
名向。向菩提也。又於相不住曰迴。達事照如
名向。向實際也。由此義故名爲迴向。迴向
圓滿故説爲十。言十迴向帶數得名。迴向兩
字六釋不攝。共目一法。非合釋也。此十迴向
各具三義。向衆生者。善根依彼得増長故。又
以大悲異二乘故。向菩提者。心依彼發順向
彼故。希無上果速圓滿故。向實際者。善根依
彼必歸理故。智起照如希證圓故。由此迴向
異三也。然出體者。總即大願。別即四法。
定・慧・願・悲。具五蘊故。別名辨相如次釋矣。
明十迴向文分爲十。且初第一明救護一切
衆生離衆生相迴向
經四無量心能破諸闇 解此名者。拔濟爲
救。加衞爲護。於所救護照解平等名離相也。
又悲能救護。智能離相。離相之行爲迴向也。
四無量心者能救護心也。能破諸闇者。拔濟
情破煩惱闇。從此第二明不壞迴向
經常見諸佛廣興供養 解此名者。三寶及
戒爲不壞信。以彼善根成此迴向。常見諸佛
者。就勝而明。法僧及戒理必倶故。廣興供養
者。彰福資糧黄供養也。從此第三明等一切
諸佛迴向
經常學諸佛住迴向心 解此名者。學三世
佛所作迴向。念念修學成此迴向。言常學者
能受學心。言諸佛者所受學處。迴向心者受
學之事。如花嚴説。諸佛世尊迴向之道略有
三種。所修善根迴向法界無與等故。迴向菩
提願圓滿故。迴向衆生近三寶故。受行彼三
即常學故。從此第四明至一切處迴向
經所修善根皆如實際 解此名者。菩薩所
脩一切善根至一切處成此迴向。所修善根
者。所修福慧自利利他無量行願諸善根故。
皆如實際者。擧喩釋成。實際平等無處不遍。
所修諸行由不住相等實際故。從此第五明
無盡功徳藏迴向
經能於三昧廣作佛事 解此名者。以所修
習無盡諸行功徳之法成此迴向。能於三昧
者明依定也。廣作佛事者化利事也。如花嚴
説。謂此菩薩懺除重障禮敬諸佛。勸請一切
諸佛説法。隨喜諸佛及菩薩等一切善根。凡
自所修徳行知見迴向莊嚴一切佛國入不思
議自在三昧。善巧方便作佛事故。從此第六
明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
經現種種身行四攝法 解此名者。廣修檀
施得三輪淨。住平等心成此迴向。現種種身
者。現諸隨類尊貴之身。行四攝法者。利他行
故。如花嚴説。或爲帝王爲轉輪王。施外資財
及身肉故。彼有一百二十門。廣示差別。從第
二十五終第二十八明檀行矣。從此第七明
等隨順一切衆生迴向
經住無分別化利衆生 解此名者。廣大善
根方便善巧。隨順衆生成此迴向。住無分別
者。多住相似無分別故。化利衆生者利他勝
行。從此第八明眞實相迴向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下一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

經智慧明了甚深觀察。解此名者。所修
諸行福慧無量皆等眞實成此迴向。智慧明
了者。謂觀理事悟解明了。甚深觀察者。所行
合理名曰甚深。不住有無即善觀察。從此第
九明無縛無著解脱迴向
經一切行願普皆修習 解此名者。不爲相
縛不著諸見所作自在成此迴向。一切行者
施等諸行。一切願者廣大願故。此二相資起
必倶故。普皆修習者。由無縛著解脱自在。無
量行願皆修習矣。從此第十明等法界無量
迴向
經能爲法師調御有情 解此名者。所修諸
行離相廣大皆等法界成此迴向。能爲法師
者。得無礙解善化導故。調御有*情者。演説
當根令善調伏廣利樂故。如花嚴云。如離垢
繒而繋其頂。住法師位廣行法施。起大慈悲
安立衆生。於菩提道常行饒益無有休息。以
菩提心長養善根。爲諸衆生作調御師。示諸
衆生一切智道。此即顯示化利行矣。結爲頌
曰。救護不壞等一切。至一切處及無盡。隨順
等隨并眞實。無著無縛等法界。從此第二明
所對治。於中分三。一明所對治。二辨生
別。三所修轉勝。且初第一明所對治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