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實論 (No. 1646_ 訶梨跋摩鳩摩羅什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100] [Prev]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苦想品第一百七十四
若法侵惱是名爲苦。是苦三種。苦苦壞苦
行苦。現在實苦。謂刀杖等。是名苦苦。若愛
別離時所有苦生。謂妻子等。是名壞苦。若
得空無我心。知有爲法皆能侵惱。是名
行苦。隨此苦心名爲苦想。問曰。若修苦想
得何等利。答曰。是苦想有厭離果。所以者
何。修苦想者無依貪憙。無此喜故則無
有愛。又行者若能知法是苦則不受諸行。
若法雖無常無我不能生苦。則終不捨。以
苦故捨。以捨苦故於苦得脱。又一切衆生
最所怖畏。所謂是苦。若少壯老年賢愚貴賤
知此苦相。皆生厭離。一切行人於泥洹中能
生安隱寂滅心者。皆於生死生苦想故。何
以知之。若衆生爲欲界繋苦所惱。則於初
禪生寂滅想。如是展轉乃至有頂苦之所
惱。則於泥洹生寂滅想。又生死中所有過
咎。謂苦是也。如經中説。色中過者。謂色無
常壞敗苦相。又以無明故貪著此苦。何以
知之。衆生於眞苦中生樂想故。深生苦
想。則得厭離。是故佛言。我爲能覺苦者
説苦諦。此中佛因世諦示如是義。隨一切
天人世間生樂想處。我諸弟子於中生苦
想。生苦想已則能厭離。又極愚癡處。謂於
苦中而生樂想。以此想故。一切衆生往來
生死。心識惱亂。若得苦想則得解脱。又以
四食能致後身。以此苦想能斷諸食。如子
肉食。如無皮牛食。如火聚食。如百矟刺食。
如是説四食中皆是苦義。以此苦想能斷
諸食。又修苦想者意不樂住四識處中皆
見苦故。如癡蛾投火以樂想故。智者知火
能燒則能遠離。凡夫亦爾。無明癡故投後身
火。智者以苦想故能得解脱。又一切三界
皆是苦苦因縁。於中苦受是苦能生苦受。
是苦因縁。雖不即苦久必能生。是故當觀
世間一切皆苦。生厭離心。不受諸法。則得
解脱
  無我想品第一百七十五
行者見一切法皆破壞相。若著色爲我。是
色敗壞知是敗壞相故。則離我心。受等亦
爾。如人爲山水所漂有所攬捉皆斷脱
失。行者亦爾。所計爲我見此物壞則知無
我。是故於無我中修無我想。問曰。修無我
想得何等利。答曰。修無我想者能具苦想。
凡夫以我想故。於實苦中不能見苦。以
無我想故。於少苦中尚覺其惱。又於無我
想故能行捨心。所以者何。以我想故畏我
永失。若能實知但失於苦。無我可失則能
行捨。又以無我想能得常樂。所以者何。
一切無常。是中若生我我所心。則謂我當
無。我所亦無。則常有苦。若作是念。無我我
所。諸法壞時則不生苦。又行者以無我想
故心得清淨。所以者何。一切煩惱皆從我
見生。以此事益我故生貪欲。此事損我故
生瞋恚。以此是我即生憍慢。我命終後當
作不作即生見疑。如是皆以我故起諸煩
惱。以無我想故諸煩惱斷。煩惱斷故心得
清淨。心清淨故能等金石栴檀刀斧稱讃
毀罵。心離憎愛安隱寂滅。故知無我想者
心得清淨。又除無我想更無餘道能得解
脱。所以者何。説有我者若知無我無我所
有。能生如是決定心時。即得解脱。問曰
不然。或以無我想更生貪心。如貪女色
皆以非我親故隨以非我能集罪福。所以
者何。自損益身則無罪福。答曰。有我心者
能生貪欲。於自身中生男子相。於他身中
生女人相。然後貪著。又貪著之起。皆由
假名。彼相即是假名。故非無我而生貪心。
又無我心者不集諸業。如阿羅漢斷我想
故諸業不集。此無我想能斷一切煩惱及業。
故應修習
成實論卷第十三



成實論卷第十四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食厭想品第一百七十六
一切苦生皆由貪食。亦以食故助發婬欲。
於欲界中所有諸苦皆因飮食婬欲故生。
斷食貪故應修厭想。又如劫初衆生。從
天上來化生此間。身有光明飛行自在。始
食地味。食之多者即失威光。如是漸漸有
老病死。至今百歳多諸苦惱。皆由貪著食
故失此等利。是故應正觀食。又貪著飮
食故生婬欲。從婬欲故生餘煩惱。從餘
煩惱造不善業。從不善業増三惡趣。損天
人衆。是故一切衰惱皆由貪食。又老病死
相皆由飮食。又食是深貪著處。婬欲雖重
不能惱人。如爲食者。若少壯老年在家出
家。無不爲食之所惱也。又應食此食而
心不著。未離欲者是最爲難。如受刀法如
服毒藥如養毒蛇。是故佛説。當修習心。
以此而食不爲貪食苦之所惱。有諸外道
行斷食法。是故佛言。此食不以斷故得離。
當思而食。若但斷食煩惱不盡則唐死無
益。是故佛説。於此食中應生厭離想。則無
上過。問曰。云何於食應生厭想。答曰。此食
體性不淨極上味食果皆不淨。是故應厭。
如淨潔香美飮食不即淨時能利益身。
以齒咀嚼涎唾浸漬状如嘔吐。墮生藏中
能利益身。故知不淨。又此飮食不知故樂。
若人雖得美食還吐出已更不能食。當知
以不知力故以之爲美。又以飮食因縁
受田作役使積聚守護如是等苦。由此因
縁起無量罪。又所有不淨皆因飮食。若
無飮食何由而有皮骨血肉及糞穢等諸不
淨物。又所有惡道諸厠虫等。皆以貪著香
味故生其中。如業品中説。渇死衆生生
爲水虫。憒閙處死則生鳥中。貪婬欲死生
胞胎中。如是等。又若離此食得大樂。如
生色界及泥洹中。又隨以食故有稼穡等
苦。如是觀食不淨苦。故應修厭想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品第一百七十七
行者見諸世間一切皆苦心無所樂。又此
行者修離喜定。如無常想苦想無我想食厭
想死想等。則心不樂一切世間。又此人見
所愛者則増貪欲。見所惡者則増瞋恚。故
倶不樂。又見富貴人有守護等苦。見貧窮
人有短乏苦。又見好處者將墮惡處。見惡
處者現受諸苦。又現在富貴知必將墮。亦
是貪等煩惱住處。現在貧窮知無因縁可
以得出。故不貪樂一切世間。又少有衆生
得生好處。多墜惡道。如經中説。少生好
處多生惡處。見此過已但求泥洹。又此人
見貪等過。煩惱常隨衆生如怨伺人得便
便殺。此怨賊中云何可樂。又見從煩惱生
不善業。常追隨逐不善業果終不可脱。如
經中説。若汝作惡業。今作已作當作。乃至
飛空中。終不能得解脱。是故不樂。又生等
八苦尚隨福人。況無福者。如是云何當樂
世間。又如毒蛇篋五拔刀賊空聚落賊。此岸
諸苦常隨衆生。云何可樂。又如醎辛愛河
所漂。五欲毒刺無明黒闇火坑中苦。常隨衆
生。云何當樂。又行者知安隱樂少衰惱苦多。
所以者何。見諸世間吉日嘉會華林敷榮果
實繁茂國土安樂無得久者。歡樂者少受苦
者多。是故不樂一切世間。問曰。修習此想
得何等利。答曰。能於世間種種相中。心不
貪著。又修此想故速得解脱。於生死中不
復久住。又此行者得利智慧。常習一切過患
相故。又此人心不生煩惱。若生速滅。如一
渧水墮熱鐵上。行者以不樂世間故能深
樂寂滅。若不厭世間。則於寂滅不能深
樂。是故應習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不淨想品第一百七十八
問曰。云何修不淨想。答曰。行者見身種子
不淨。謂從父母不淨道生赤白和合。又此
身爲不淨所成。謂爛壞飮食汁流潤漬。又生
處不淨。謂母胎中不淨充滿。又糞穢等諸
不淨物合而爲身。於九孔中常流不淨。又
身所置處。是處即爲不吉不淨。又飮食衣
服來著人身。皆爲不淨。爲他所惡。又爲
此身物皆是不淨。如澡浴水若澡槃等。又
從身所出爪髮垢膩及涕唾等。皆是不淨。
又見死屍以爲不淨。此身死時更有何異。
當知本來常是不淨。生時但以我心覆故。
謂之爲淨。又觸死人者名爲不淨。而髮爪
等常是死物。無量死虫亦常觸身。故知此
身本來不淨。又不淨虱及蠅蚋等。諸不淨
虫常來觸身。故知不淨。又此身如厠不淨
常滿。因是厠中生千種虫。此身亦爾。又
此身如塚。所以者何。以死屍處故名爲塚。
此身亦多死虫在其中住。又此身能造不
淨。若淨處好華衣服瓔珞等由此身故皆爲
不淨。又諸婆羅門於死家産家不從受食。
以不淨故。而此身中千萬種虫常生常死。
則無可從受飮食者。故知不淨。又世間
中獄爲不淨。此身即是千種虫獄。故名不
淨。又此身常須澡浴。若是淨者何須澡浴
耶。又以妙好華香瓔珞莊嚴此身。當知
此身體性不淨。假外淨物以爲莊嚴。又此
人身最爲不淨。以餘衆生皮毛爪齒筋骨
肌肉。或有任用於人身中。無一可取。以最
不淨故。又如憂鉢羅鉢頭摩諸蓮花等從
不淨中生。故名不淨。是身不爾。不以餘
物故令不淨。性是不淨。又此身若淨。則
不應以衣裳覆蔽。如人以衣覆屎尿聚
欺誑他人。女人如是以服飾覆身誑惑男
子。男子亦爾。當知不淨。又周遍此身常出
不淨。謂九孔不淨門。及諸毛孔無一淨者。故
知不淨。問曰。修不淨想爲得何利。答曰。以
取男女淨想。故起貪欲。從此貪欲開諸罪
門。修不淨想則能制伏貪欲。所以者何。此
身皆是臭穢不淨。但薄皮覆故不可知。似
如以衣覆不淨聚。好淨潔者則應遠離。又
此行者以青瘀等想壞一切身。以壞身故
不生貪欲。又亦現見青瘀等色。問曰。若實
未青何故見青。答曰。行者以信解力取此
青相。見一切色皆爲青瘀。問曰。此觀云何
非是顛倒。答曰。此身有青瘀分。如經中
説。木中有淨性。又常修習青瘀相。故能勝
餘色。如青珠光能映白色。如是久習青瘀
等相。則不淨具足。不淨具足則不起婬欲。
不起婬欲則諸罪門閉隨順泥洹。修不淨
想獲如是利
  死想品第一百七十九
行者以死想於壽命中心不決定。故應修
習。又此人常深樂善法。除斷不善。所以者
何。衆生多以忘死故起不善業。若憶念死
則能除斷。又常念死故。於父母兄弟姊妹親
里知識等中貪愛則薄。又修習死想則爲
自利。謂能一心集諸善法。世間衆生多樂他
利自捨己利。又此人能速得解脱。所以者
何。隨往來世間常有此死。是人厭死故求
解脱。問曰。應云何修死想。答曰。先總説一
切無常。今但觀身無常。陰相續斷名曰死。
想此身無常甚於外物。猶如坏瓶無堅牢
相。行者觀身又過於此。所以者何。此坏瓶。
若加防護或可久住。此身極久不過百歳。
以無牢故。當念死想。又此身多違害法。謂
刀杖鋒刃怨賊坑岸。飮食不消。冷熱風病。
取要觀之。一切衆生非衆生物。皆是違害
身法。是故應修死想。又行者見身。於念念
中常是壞相。無一念可保。故修死想。又行
者現見少壯老年有病無病。無有能却死
者。自念己身亦當如是。故修死想。又行者
見有不定報業。非一切業盡受百歳。業不
定故死亦不定。故應念死。又無始生死中
有無量業有業能妨餘業。我亦應有非時
死業。云何當信此命耶。又行者見死有大
力勢不可以軟言誘誑財物追逐鬪訟得
脱。如大石山從四方來無逃避處。問曰。若
人能令閻王歡喜則得脱死。答曰。是愚癡
語。閻王無自在力能爲生殺。但能考檢
行善惡事。若受報盡反得害身因縁故死。
是故行者見身無依無救住死道中。故念
死想。又行者常見此身爲老病所惱無牢
固性。以念念生滅相續識繋故修死想。又
此行者見死是定命。則不定定勝不定故
修死想。問曰。何故不説老病等想。而但説
死想。答曰。老病奪人不能令盡。病奪強
健老奪少壯。親里財物餘身猶在。死則奪
盡。又老病等是死因縁。故不別説。又經中
説。死名大黒闇。無有光明無救護者。亦
無伴黨無所恃怙。是最怖處故應念死。又
衆生以死因縁怖畏後世。又三界中一切有
死。老病不爾。問曰。若不離衆生有死*相
者。衆生即是假名。行者何故修習此想。答
曰。不壞衆生相者。怖畏於死。若修死想
則不生怖畏。故應修習。又無常想等名爲
近道。不淨食厭及死想等是名遠道。未得
道者。以此等想故能制伏心
  後三想品第一百八十
斷想者。如四正勤中説。已生惡不善法爲斷
故勤精進。此諸惡不善法。是地獄等苦惱因
縁。亦是諸惡名聞及心悔等衆苦之本。是
故應斷。問曰。當云何斷。答曰。得不作法
爾時則斷。又邪憶念是貪欲等諸煩惱因。
斷此念故是法則斷。問曰。修此斷想得何
等利。答曰。修此想者。常不隨惡法爲所
作。又此離八難。人身利者。謂斷煩惱。
又樂斷煩惱。是法服毀形。出家人利。若不
爾者。唐自辱身。又若行者樂修斷*相。則
爲以法供養於佛離欲想滅想者。若欲盡
不生是名離欲。念此離欲故名離想。問曰。
若説斷想即是離想。何故更説。答曰。從斷
得離。斷謂除滅貪欲。如經中説斷貪欲故
五陰則斷。又斷想是離欲想。所以者何。若於
此法無貪名斷此法是故若得離欲則苦
惱滅。如經中説離欲者得解脱。得解脱即
名爲斷。若入無餘是名爲滅。又經中説。有
三性斷性離欲性滅性。若説斷性離欲性即
是阿羅漢。斷一切煩惱離三界欲。住有餘
泥洹。若説滅性即是命終捨壽。斷陰相續
入無餘泥洹。又有二種解脱慧解脱心解
脱。若説斷即是離無明。故慧得解脱。若説
離欲即是離愛心得解脱。二解脱果是名爲
滅。又若説斷想即説斷無明漏。若説離欲
想即説斷欲漏有漏。若説滅想是此二果。
又如經説斷一切諸行故名斷。離一切諸
行故名離。滅一切諸行故名滅。然則此三
義一而名異。若修無常想乃至滅想。則一
切事訖。滅諸煩惱斷陰結相續入無餘
泥洹
  定具中初五定具品第一百八十一
問曰。汝先説道諦。所謂定具及定以説定。
定具今應當説。所以者何。若有定具則定
可成。無則不成。答曰。定具者。謂十一法。一
清淨持戒。二得善知識。三守護根門。四飮食
知量。五初夜後夜損於睡眠。六具足善覺。
七具善信解。八具行者分。九具解脱處。十無
障礙。十一不著淨持戒者。離不善業名
持戒不善業者。所謂殺盜邪婬是身三業。妄
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口四業。遠離此罪是
名持戒。又禮敬迎送及供養等修行善法。
亦名爲戒。以戒能爲定因。是故受持。所以
者何。猶如治金先除麁垢。如是先以持
戒除破戒麁過。後以定等除餘細過。所以
者何。若無持戒則無禪定。以持戒因縁禪
定易得。如經中説。戒爲道根亦爲妙梯。又
説戒爲初車。若不上初車云何得上第二
車等。又説戒爲平地。立此平地能觀四諦。
又説二力。思力修力。思力即是持戒。修力是
道。先思惟籌量破戒罪過持戒利益。故能持
戒後得道已自然離惡。又説戒爲菩提樹
根。無根則無樹故須淨戒。又法應爾。若
無持戒則無禪定。猶如治病藥法。所須如
是治煩惱病。若無持戒則法藥不具。又説
淨持戒者則心不悔。乃至離欲心得解脱。
是諸功徳皆由持戒。故名定具。又有業障
煩惱障。是二障果名爲報障。若淨持戒則
無此三障。若心無障則能成定。又淨持戒
者不敗壞故必至泥洹。如恒水中材。又淨
持戒故能安立。持戒能遮不善身口業。禪定
能遮不善意業。如是遮諸煩惱。得眞實智
則畢竟斷。又道品樓觀以戒爲柱。禪定心城
以戒爲郭。度生死河以戒爲橋樑。入善
人衆以戒爲印。八直聖田戒爲壃畔。如
田無畔水則不住。如是若無淨戒則定水
不住。問曰。云何名淨持戒。答曰。若行者深
心不樂爲惡。非畏後世及惡名等。名淨
持戒。又行者以心淨故持戒清淨。如七婬
欲經中説。身雖不犯心不淨故戒亦不淨。
又破戒因縁是諸煩惱。若能制伏爲淨持戒。
又聲聞持戒但爲泥洹。求佛道者以大悲
心爲一切衆生不取戒相。能令此戒如菩
提性。如是持戒名曰清淨。善知識者經中
説。以二因縁能生正見。一從他聞法。二自
正憶念。所從聞法名善知識。問曰。若爾何
故但説善知識耶。答曰。經中説。阿難問佛。
我宴坐一處作如是念。遇善知識則爲得
道半因縁也。佛言莫作是語。善知識者。則
爲得道具足因縁。所以者何。生老病死衆
生得我爲善知識。則於生老病死皆得解
脱。又衆生因善知識。則能増長戒等五法。
如裟羅樹。因雪山故五事増長。又佛尚自
樂善知識。如初得道時。作如是念。若人
無師則無所怖畏。無恭敬心常爲惡法所
覆。無安隱行。我當以誰爲師依誰而住。
作是念已遍觀一切無勝己者。即生念
言。我所得法因此成佛。當還依此法。梵等
諸天亦讃言。爾無勝佛者。一切諸佛皆以
法爲師。又善知識猶如明燈。有目無燈則
不能見。如是行者雖有福徳利根因縁。無
善知識則無所益。問曰。何者是善知識。答
曰。隨能令人増長善法名善知識。又一切
善人住正法者。皆是天人世間善知識也。
守護根門者。謂正憶念。行者不可閉目不
視。但應一心正念現前。又名正慧。以此
正慧能壞前縁。壞前縁故能不取相。不
受相故不隨假名。若不守諸根以取相
故。諸煩惱生。流於五根即破戒等善法。若
能守根門則戒等堅固。飮食知量者。不
爲色力婬欲貪味故食。爲濟身故。問曰。
行者何故爲濟身耶。答曰。爲修善法故。
若離善法則無道。無道則無離苦。若人
不爲修善故食。則唐養怨賊亦壞施主福。
損人供養。如是不應食人之食。問曰。飮食
以何爲量。答曰。隨能濟身是名爲量。問
曰。應食何食。答曰。若食不増冷熱等身病
貪恚等心病。是則應食。是食亦應隨時。若
知此食於此時能増冷熱貪恚等病。則不
應食。問曰。諸外道言。若食淨食則能得淨
福。謂隨意所嗜色香味觸。水灑呪願然後乃
食。是名爲淨。此事云何。答曰。飮食無有
決定淨者。所以者何。若以殘食爲不淨者。
一切飮食無非殘者。如乳爲犢殘。蜜爲蜂
殘。水爲虫殘花爲蜂殘。果爲鳥殘如是
等。又此身從不淨生。體性不淨不淨充滿。
飮食先是不淨。後入身中無一淨者。但以
倒惑妄謂爲淨。問曰。若都無淨則與旃陀
羅等有何差別。答曰。又以不殺不盜不
邪命等。如法得食以觀食過。智慧水灑然
後乃食。非但水灑便名爲淨。初夜後夜損睡
眠者。行者知事由勤成故不睡眠。又見
睡眠空無所得。若汝以睡眠爲樂。此樂少
弊不足言也。又行者不樂煩惱同處。如人
不樂與怨賊住世。豈有人於賊陣中而
當睡寐。故不睡眠。問曰。睡眠強來云何除
遣。答曰。是人得佛法味。深心歡喜故能除
遣。又念生死中老病死過。心則怖畏故不睡
眠。又行者見得人身諸根具足得値佛法
能別好醜是爲甚難。今不求度何時當得
解脱。故勤精進以除睡眠
  惡覺品第一百八十二
具足善覺者。若人雖不睡眠而起不善覺。
所謂欲覺瞋覺惱覺。若親里覺國土覺不死
覺利他覺輕他覺等。寧當睡眠勿起此等
諸不善覺。應當正念出等善覺。所謂出覺不
瞋惱覺。八大人覺。欲覺者謂依欲生覺。
於五欲中見有利樂。是名欲覺。爲衰惱
衆生是名瞋覺惱覺。行者不應念此三覺。
所以者何。念此三覺則得重罪。又先已説
貪等過患。以此過患故不應念。問曰。何故
不説癡等覺耶。答曰。是三惡覺次第而生。
餘煩惱不如是。行者或念五欲故生貪覺。
不得所貪故生瞋恚。瞋成名惱。是故不
説癡等。又癡所成果所謂貪恚。若從貪恚
生不善業。此三覺名不善業因。如經中説。
如有土封夜則煙出晝則火然。煙則是覺
火名爲業。親里覺者。由親里故起諸憶念。
欲令親里得安隱樂。若念衰惱則生愁憂。
若念與親里種種同事。名親里覺。行者不
應憶念此覺。所以者何。本出家時。已捨親
里。今依此覺則非所宜。又若出家人還念
親里。則唐捨家屬空無所成。以愛親里
故生貪著。貪著故守護。守護因縁鞭杖等業
次第而起。是故不應生親里覺。又與親里
和合則不能増長善法。又行者當念一切
衆生生死流轉無非親里何故偏著。又生死
中爲親里故憂悲啼哭涙成大海。今復貪著
則苦無窮已。又衆生以利益因縁便相親
愛。無有決定。又念親里者是愚癡相。世間
愚人未有自利。而欲利他。若念親里則
少自利。以此等故行者不應起親里覺。
國土覺者。行者生念。某處國土豐樂安隱。
當往到彼可得安樂。又心輕躁欲遍遊觀。
行者不應起如是覺。所以者何。一切國土
皆有過惡。有國大寒有*國大熱。有國多
險有國多病。有國多盜賊。有如是等種
種諸過故不應念。又輕躁者則失禪定。隨
所樂處能増善法則名爲好。何用遍觀諸
國土耶。一切國土但可遠聞。到不必稱。以
世間人多過言故。有遊諸國者受種種苦。
又身是苦因。持此苦因隨所至處則受諸
苦。又受苦樂皆由業因。雖復遠去亦無
所益。是故不應起國土覺。不死覺者。行者
作如是念。我徐當修道。先當讀誦修多羅
比尼阿毘曇雜藏菩薩藏。廣綜外典多畜
弟子。牽引善人供養四塔。勸化衆生令
大布施。後當修道名不死覺。行者不應起
如是念。所以者何。死時不定不可豫知。
若營餘事中則命盡不得修道。後將死時
心悔憂惱。我唐養此身空無所得。與畜生
同死。如經中説。凡夫應二十種自折伏心。
謂如是念。我但形服異俗空無所得。乃至
當以不調至死。又智者不作所不應作。如
法句中説。不應作不作。應作則常作。憶念安
慧心諸漏則得盡。又經中説。未得四諦者
方便爲欲得。當勤加精進甚於救頭然。是
故不應起不死覺。又不死覺是愚癡氣。何有
智者知命無常如條上露而能保一念。又
經中説。佛問諸比丘。汝等云何修習死想。
有答佛言。我不保七歳。或言六歳。如是
轉減乃至須臾。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
想也。有一比丘偏袒白佛言。我於出息不
保還入。入息不保還出。佛言。善哉善哉。汝
眞修死想。是故不應起不死覺。利他覺者。
於非親里中欲令得利。若作是念。令某
富貴安樂能行布施。某則不及。行者不應
起如是覺。所以者何。不以念故便能令他
得苦樂也。但自以此壞亂定心。問曰。欲
令他利非慈心耶。答曰。行者求道應念
第一義。利謂無常等。是中雖少有福。以能
妨道利少過多。亂定心故。若以散心念
利他人。則不能見貪著過患。故不應念。
輕他覺者。行者若念此人種姓形色富貴伎
能。及持戒利根禪定智慧等皆不如我。行
者不應起如是覺。所以者何。一切萬物皆
無常故。若上中下有何差別。又此人身髮
毛爪齒皆名不淨。等無有異。又老病死等
衰惱亦同。又一切衆生内外苦惱皆等無異。
又凡夫富貴是罪因縁。又富貴不久還爲貧
賤。是故不應起輕他覺。又此憍慢是無明
分。智者云何當起此覺
  ◎善覺品第一百八十三
出覺者。心樂遠離。若離五欲。及色無色界。
樂此遠離故名出覺。此遠離樂。無諸苦故。
隨貪著有苦。無貪著則樂。於諸覺中二
覺名樂。謂無瞋覺。無惱覺。所以者何。此二
覺名安隱覺。如如來品中説。如來常有二
覺現前。謂安隱覺。及遠離覺。安隱覺者。即是
不瞋惱覺。遠離覺者。即是出覺。又念此三
覺則福増長。亦能成心定。又心得清淨。又
念此三覺能障諸纒。諸纒斷故速能證斷。
又行者以樂遠離多集善法。故能速得解
脱。八大人覺者。佛法中若少欲者能得利益。
非多欲者。知足者遠離者精進者正憶者定
心者智慧者無戲論者能得利益。非戲論
者是名爲八。少欲行者爲修道故必欲所
須。但不多求餘無用物。是名少欲。知足者。
有人若以因縁若爲持戒若令他人心得
清淨。是故少取而心不以爲足。若人少取心
以爲足。是名知足。有人雖取少物而求好
者。是名少欲非知足也。若趣得少物是
名知足。問曰。若取所須名少欲者。一切
衆生皆名少欲。以其各有所須故。答曰。行
者以不著心取但爲用故。故不多取。不
如世人爲嚴飾名聞長取多物。問曰。行者
何故少欲知足。答曰。於守護等中見有過
患。又畜無用物是愚癡相。又出家人不應
積聚與白衣同。以此過故少欲知足。又行
者若不少欲知足。則貪心漸増。爲財利故
求不應求。爲貪樂財利終無安隱。以深
著故。又是人出家爲遠離樂。以貪利故忘
其所爲。又亦不能捨諸煩惱。所以者何。外
物尚不能捨。況内法耶。又見利養是衰惱
因如雹害禾。是故常習少欲知足。又見施
物難償。如負債不償。後受苦惱。又見利
養是諸佛等善人所棄。如佛説。我不近利
養。利養勿近我。又此行者善法充足。故捨
利養。如佛説。諸天尚不能得出樂離樂寂
滅樂眞智樂如我所得。故捨利養。又如舍
利弗説。我善修無相。持空三昧觀一切外
萬物。視之如涕唾。又行者不見受欲有厭
足者。如飮醎水不能除渇。是故勤求智
慧爲足。又見多欲者。常發願求多得少。
故常有苦。又見乞求者人所輕賤。不加敬
仰如少欲者。又出家多求非其所應。人與
不取則是所宜。是故應行少欲知足。遠離
者。若於在家出家人中行身遠離。於諸煩
惱行心遠離。是名遠離。問曰。行者何故遠
離。答曰。諸出家人。雖未得道以遠離爲
樂。諸白衣等處在女色憒閙之中。終無安
樂。又若遠離則心易寂滅。如水不擾自然
澄清。故行遠離。又此遠離法爲恒沙等諸
佛所讃。何以知之。佛見比丘近聚落宴
坐。心則不悦。又見比丘空處睡臥佛則心
喜。所以者何。近聚宴坐多諸因縁散亂定
心。令應得不得應證不證。空處睡臥雖
小懈怠。若起求定則散心能攝。攝心能得
解脱。又因取相故起貪等煩惱。空處無色
等相煩惱易斷。如火無薪則自然滅。又經
中説。若比丘。樂於衆住樂雜言説。不離衆
故尚不能得愛縁解脱。何況能得不壞解
脱。遠離行者。必能倶證。又如燈離風則能
明照。行者如是。遠離行故能逮眞智。精進
者行者若行正勤。斷不善法修集善法。是
中勤行故名精進。如是則能得佛法利。所
以者何。以集善法日日増長。如憂鉢羅鉢
頭摩等隨水増長。懈怠行者。猶如木杵從
初成來日日減盡。又精進者。以得利故心
常歡樂。懈怠行者。惡法覆心恒懷苦惱。又
精進者。於念念中善法常増長無有減損。
又深行精進得最勝處。謂諸佛道。如經中
佛語阿難。深修精進能至佛道。又精進
者定心易得。又鈍根精進尚於生死速得
解脱。利根懈怠則不能得。又所有今世後
世世間出世間利。皆因精進。一切世間所
有衰惱皆因懈怠。如是見懈怠過精進利
益。故念精進。正憶者常於身受心法修正
慧。問曰。念此四法得何等利。答曰。
惡不善法不來入心。如善守備則惡人不
入。又如瓶滿更不受水。此人如是善法充
滿不容諸惡。又若修此正憶。則攝解脱分
一切善法。如飮海水則飮衆流。以一切水
在大海故。又修此正憶名住自在行處。
煩惱魔民所不能壞。如鷹鵽喩。又此人心
安住難動。如圓瓶入制。又此人不久當得
利益。如比丘尼經中説。諸比丘尼問阿難
言。大徳。我等善修念處覺異於本。阿難言。
善此法應爾定心者若習定心得微妙利。
如經中説。修定心者能如實知。又以此人
身得過人法。謂身出水火飛行自在等。又
此人得樂。乃至諸天及梵王等所不能及。
又此人名爲所應爲不應爲者則不爲也。
善修習定。則善法常増。又修習定者後
心不悔。是人名爲得出家果。亦名順佛教
者。不如餘人空受供養。是人能報施福。
餘人不能。又此定心法諸佛賢聖皆所親近。
又能堪受一切善法。又若定能成則得聖
道。若不能成則生淨天。謂色無色界。所
以者何。以布施等不能得如是事。謂能究
竟不造諸惡。如經中説。若小兒從生習慈
能起惡心思惡事不。不也世尊。此皆是定
力。又定心名眞智慧因。眞智慧能盡諸行。
諸行盡故諸苦惱滅。又行者於一切世間出
世間事。應念即辦不勞加功。餘人尚不能
發心量其所得。故説定心能獲利益。智慧
者智者心中不生煩惱。若生即滅。如一渧
水墮熱鐵上。又智者心不起諸想。若起即
滅。如條上露見日則晞。又若有智眼能觀
佛法。如有目者日能爲用。又智者名得佛
法分。如所生子得父財分。又智慧者名曰
有命。餘則名死。又智慧者名眞道人。能知
道故。又智者知佛法味。如舌根不壞能別
五味。又智慧者。於佛法中心定不動。猶
若石山風不能動。又智慧者名信。以得
四信不隨他故。又得聖慧根名佛弟子。餘
人名外凡夫。故説智者能得利益。無戲論
者。若一異論名爲戲論。如阿難問舍利弗。
若六觸入離欲滅盡更有餘耶。舍利弗言。
六觸入離欲盡滅已若有餘是不可論。而
汝論耶。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問答亦爾。
問曰。是事何故不可論耶。答曰。此問實我
法若一若異。是故不答。我無決定。但五陰
中假名字説。若以有無等答。即墮斷常。若
以因縁説我。即非戲論。又若人見衆生
空法空則無戲論。故説無戲論者得佛法
利。是名具足善覺
  後五定具品第一百八十四
具善信解者。行者若能好樂泥洹。憎惡生
死名善信解。如是信解速得解脱。又樂泥
洹者心無所著。有樂泥洹則無怖畏。所以
者何。若凡夫心念泥洹。即生驚怖。我當永
失。問曰。何因縁故信解泥洹。答曰。行者見
世間無常苦空無我。則於泥洹生寂滅想。
又此人本性煩惱輕微。聞説泥洹則心信
樂。又若從善師若讀經書。聞生死過患。如
無始經及五天使等諸經中説。則厭離生死
信樂泥洹。具行者分者。如經中説。五行
者分。一謂有信。二謂心不諂曲。三謂少病。四
曰精進。五名智慧。有信名於三寶四諦心
無疑悔。無疑悔故能速成定。又有信者心
多喜。故能速成定。又信者心調易攝。故
疾得定。問曰。若由定生慧。後能斷疑。今云
何先定已説無疑。答曰。以多聞故能斷所
疑。非得定故。又生深信家。與信者同事
常修信心。雖未得定而能不疑如是等。不
諂曲者。以質直心無所隱藏。是則易度。
如人向醫具説病状則易救療。少病者。能
初夜後夜精進不息。若多疾病則妨行道。
精進者。爲求道故常勤精進。如攅燧不息
則疾得火。智慧者。以有智四事得果。
所謂聖道。問曰。念處等法亦名行者分。何故
但説此五法耶。答曰。雖倶是分此法最勝。
是行者所須。是以獨説。亦離一切惡集
一切善。名行者分。如瞿尼沙經中説。具解
脱處者。謂五解脱處。一者若佛及尊勝比
丘。爲之説法。隨其所聞則能通達語言
義趣。以通達故心生歡喜。歡喜則身猗。身
猗則受樂。受樂則心攝。是初解脱處。行者
住此解脱處。故憶念堅強心則攝定。諸漏盡
皆滅必得泥洹。二者善諷誦經。三者爲他
説法。四者獨處思量諸法。五者善取定相。
謂九相等。皆如上説。問曰。佛及尊勝比丘。
何故爲此行者説法。答曰。以堪受法能
獲大利。是故爲説。又此比丘因佛出家。諸
根純熟故爲説法。尊勝比丘以同所業故
爲説法。又此行者必須聞法。是故爲説。又
此人有淨戒等功徳成熟。猶如完器堪任
受盛。故爲説法。此名三慧。通達語言是多
慧。通達義趣是思惟慧。從此二慧能
生心喜。乃至攝心生如實智。是名修慧。此
三慧有三種果。謂厭離解脱。又聞法讀誦爲
人説法。是多聞慧。思量諸法名思惟慧。
善取定相是名修慧。問曰。心解脱漏盡是
二有何差別。答曰。以定遮煩惱故説心解
脱。永斷煩惱故説漏盡。問曰。若持戒等法
亦是解脱處。如説持戒則心不悔。心不悔
則歡喜等。或因施等亦得解脱。何故但説
此五法耶。答曰。以勝故獨説。又問。此法有
何勝耶。答曰。是解脱近因。戒等以遠故不
説。又問。云何知是近因。答曰。行者聞法。
知陰界入等但衆法和合中無我。故則破假
名。破假名即是解脱。故名近因。又經中説。
多聞功徳謂不隨他教。心易攝等。亦以此
故知是近因。又佛法有大功徳。能滅煩惱
至泥洹等。於此寂滅法中。若聽若誦若自
思量則速解脱。故名近因。又施得大富。持
戒尊貴多聞得智。以智慧故得盡諸漏。不
以富貴故知近因。又舍利弗等稱大智者。
皆由多聞。問曰。若以多聞心易攝者。阿
難何故初中後夜不得解脱。答曰。阿難頭未
到枕。即得解脱。是故數在希有法中何故
不速。又阿難於此夜中精進小過。以疲極
故不得解脱。又阿難自誓。我於今夜必得
漏盡。亦如菩薩於道場自誓。誰有此力。
如阿難者皆是多聞之力。無障礙者。所謂三
障。業障報障煩惱障。若人無此三障則不
墮難處。若離諸難則堪受道。又此人名
具足四輪。謂好國土依止善人自發正願。
先世福徳。又能成就四須陀洹分。謂親近
善人喜聽正法。自正憶念能隨法行。又能
棄捨貪等三法。如經中説。不斷三法則不
能度老病死。不著者不著此岸。不著彼
岸不沒中流。不出陸地不爲人取及非
人取。不入洄澓不自腐爛。此岸謂内六
入。彼岸謂外六入。中流謂貪喜。陸地謂我
慢。人取謂與在家出家和合。非人取謂持
戒爲生天上。*洄澓謂返戒。腐爛謂破重
禁。若人於内入計我。即於外入生我所
心。從内外入生貪喜。故即於中沒。從此則
生我慢。所以者何。若人著身受有樂故。人
來輕毀則生憍慢。如是以我我所貪喜我
慢亂其心。故能成餘事。問曰。此喩中以何
爲水。若以八直聖道爲水。則不應以内
外六入爲岸。貪喜等爲中流。亦不應有
*洄澓腐爛。若以貪愛爲水。云何隨此得
至泥洹。答曰。以八直聖道爲水。譬喩不
必令盡相似。如此木若離八難必至大海。
比丘如是離諸流難則隨八聖道水流入
泥洹。如言乳如貝。但取其色不取堅軟。
言面如月但取盛滿不取形也。又行者出
聖道已著内外入。不如此木即於水中著
此彼岸腐爛等也。*有論師言。如恒河水必
至大海。如是八聖道必至泥洹。故以爲
喩。如是略説十一定具。若有此法自然得

  出入息品第一百八十五
阿那波那十六行。謂念出入息若長若短。念
息遍身除諸身行。覺喜覺樂覺心行。除心
行念出入息。覺心令心喜令心攝。令心
解脱。念出入息隨無常。觀隨斷離滅觀。
出入息若長若短。問曰。云何名息長短。
答曰。如人上山。若擔重疲乏故息短。行者
亦爾。在麁心中爾時則短。麁心者所謂躁疾
散亂心也。息長者。行者在細心中則息
長。所以者何。隨心細故息亦隨細。如即此
人疲極止故息*則隨細。爾時則長息。遍身
者行者信解身虚。則見一切毛孔風行出入。
除身行者。行者得境界力心安隱故。麁息則
滅。爾時行者具身憶處。覺喜者是人從此
定法心生大喜。本雖有喜不能如是。爾
時名爲覺喜。覺樂者從喜生樂。所以者何。
若心得喜身則調適。身調適則得猗樂。如
經中説。心喜故身猗。身猗則受樂。覺心行
者。見喜過患以能生貪故。貪是心行從
心起故。以受中生貪故。見受是心行。除心
行者。行者見從受生貪過。除滅故心則安
隱。亦滅除麁受。故説除心行。覺心者行者
除受味故。見心寂滅不沒不掉。是心或時
還沒。爾時令喜。若心還掉爾時令攝。若離
二法爾時應捨。故説令心解脱。行者如是
心寂定故生無常行。以無常行斷諸煩惱。
是名斷行。煩惱斷故心則厭離。是名離行。
以心離故得一切滅。是名滅行。如是次第
得解脱。故名十六行念出入息。問曰。何故
出入息名爲聖行天行梵行學行無學
行耶。答曰。風行虚中虚相能速開導壞相。
壞相即是空。空即是聖行。故名聖行。爲生
淨天故名天行。爲到寂滅故名梵行。爲
得學法故名學行。爲無學故名無學行。
問曰。若觀不淨深厭離身。速得解脱。何用
修此十六行耶。答曰。不淨觀未得離欲
自惡厭。身心則迷悶。如服藥過則還爲病。
如是不淨喜生惡厭。如跋求沫河邊諸比
丘不淨觀故深生惡厭。飮毒墜高等種種
自殺。此行不爾。能得離欲而不生惡厭。故
名爲勝。又此行易得。自縁身故不淨易失。
又此行細微。以能自壞身故。不淨行麁壞
骨相難。又此行能破一切煩惱。不淨但破婬
欲。所以者何。一切煩惱皆因覺生。念出入
息爲斷諸覺故。問曰。出入息爲屬身。爲
屬心耶。答曰。亦屬身亦屬心。所以者何。
處胎中無。故知由身。若第四禪等及無心
者。無故知由心。問曰。息不故起不應由
心。所以者何。是息不由意起。如心念餘
事息常出入。如食自消如影自轉。非人爲
也。答曰。息不故起不由憶念。但以衆縁和
合故起。若有心則有。無心便無。故知由心。
*有隨心差別。麁心則短細心則長。又出入
息由地由心。若在出入息地。亦有出入息
地心。爾時則有出入息地。所謂欲界及三禪。
若在出入息地而無出入息地心。及在
無心爾時則無。若在無出入息地。爾時亦
無。問曰。息起時先出耶先入耶。答曰。生時
先出死時後入。出入第四禪亦如是。問曰。
是念出入息云何名具足。答曰。行者若得
此十六行。爾時名具足。有論師言。以六因
縁故名具足。所謂數隨止觀轉縁清淨。數
名數出入息從一至十。數有三種。若等若
過若減。等謂十數爲十。過謂十一數名爲
十。減名數九爲十。隨名行者心隨息出
入。觀名行者見息繋身如珠中縷。止名令
心住出入息。轉謂轉身縁心令受縁心。現
前心法亦爾。清淨名行者離一切煩惱諸
難心得清淨。此不必定。所以者何。是諸行
中不必要用數隨二法。行者但令心住息
中斷諸覺。故若能行十六種名爲具足。又
此具足相不決定。鈍根所行。於利根者則
非具足。問曰。是出入息經中何故説名爲
食。答曰。若息出入停等。身得快樂。如得美
食。益身調適。故名爲食。問曰。此十六行中
盡念出入息耶。答曰。是人名壞裂五陰方
便。若壞裂五陰除假名已。更復何用念出
入息。是名身憶。四種憶身故名身憶。問曰。
憶縁過去息是現在。何故名憶。答曰。是破
假名智以憶名説。諸心數法更相爲名。如
十想等。亦憶先後所行故名爲憶。問曰。長
短等中不説聖行。云何無行名憶處耶。經
中説。若行者學出入息。若長若短若遍身。
若除身行。爾時名身憶處。答曰。是名初方
便道。爲心清淨故後名斷道。又此中有無
常等行。但此經不説。餘經中説。行者於
出入息中觀身生相滅相及生滅相。又説
觀身無常等。但第四中無常等行具足故

  定難品第一百八十六
是定若離障礙諸難。能成大利。定難者。所
謂麁喜。如經中説。我生麁喜心難法。行者
不應生此麁喜。以有貪著等過亂定心
故。問曰。從法生喜云何能令不生。答曰。行
者念空則不生喜。以有衆生想故生喜。
五陰空無衆生。云何當喜。又行者應作是
念。以因縁故種種法生。謂光明等。是中何
所喜耶。又行者見所喜法尋皆敗壞。麁喜
則滅。又行者更求大事。不以光明等法。
爲是故不生喜。又行者見滅相利故。不
以光明等相爲喜。又此行者修習寂滅欲
盡煩惱。故不生喜以此等縁能滅麁喜。
又有怖畏定難。行者見可怖縁故生怖
畏。世間所有可怖畏處行者悉見。於此事
中皆應諦觀無常敗壞不應隨也。所以者
何。坐禪法中有此因縁見可畏事。不可以
此而生怖畏。是事虚妄皆空。如幻能誑
人非眞實也。如是思惟則離怖畏。又依空
法則無怖畏。又作是念。我行力故感此異
相不應怖畏。又自念。身有戒聞等功徳具
足。無可加害因縁故不怖畏。又此行者樂
道深故。不惜身命何所怖畏。又此人心常
處正念。是故怖畏不能得便。又念勇悍相
故不怖畏。怖畏是怯弱相。以如是等滅除
怖畏。又有不適定難。謂行者有冷熱等病。
若疲極失睡。謂因縁故令身不適。有貪
憂嫉垢等諸煩惱。令心不適則失禪定。是
故行者應自將護身心令其調適。又有異
相定難。所謂垢相亦有非垢相能亂禪定。
如布施等相。又有不等定難。所謂精進若
遲若疾。疾則身心疲極。遲則不取定相。倶
退失定。如捉鳥子急則疲極緩則飛去。
又如調弦若急若緩倶不成音。又精進若
速則難究竟。如佛語阿那律。汝精進過。
當懈怠。所以者何。若精進過則事不成。還
墮懈怠。精進若遲事亦不辦。是故不等名
爲定難。又有無念定難。謂不念善法。設念
善法則非所受。又不念定相而念外色。
是名不念。行者應一心精進念所受法如
&T016254;油鉢。又有顛倒定難。謂多欲人受行慈
心。多瞋恚人修習不淨。上二種人觀十二
因縁。又沒心中修止。踔心中行精進。是二
心中行捨。是名顛倒。又有多語定難。謂多
覺觀覺觀是語言因故。又心不樂住。強繋
在縁。又有不取相定難。相有三種。所謂止
相進相捨相。又有三相謂入定相住相起相。
行者不善分別如是等相。故失禪定。又
有慢定難若謂我能入定彼不能入。是
名憍慢。若謂彼能而我不能。是不如慢。
若未得定自謂爲得。是増上慢。於不妙定
而生妙想。是名邪慢。又貪等法亦名定難。
如經中説。若行者一法成就。則不能觀眼
無常。所謂貪也。問曰。一切未離欲人皆不
能觀眼無常耶。答曰。此言少失。應説現
在起貪不能觀眼無常。*有成就中亦有
差別。有人貪等厚重常來在心則能障定。若
薄而不常。則不能爲難。又經中説十三惡
法皆名定難。十三白法皆是順定。所謂佛
言若不斷三法則不能度老病死。謂貪恚
癡。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貪恚癡。謂身見
戒取疑。次有三法謂邪念邪行沒心。次有
三法謂妄憶不安慧亂心。次有三法謂調戲
不守諸根破戒。次有三法謂不信邪戒懈怠。
次有三法。謂不喜善人惡聞正法。喜出
他過。次有三法。謂不恭敬難可與語。習
惡知識。若不斷三法則不能斷不恭敬難
與語惡知識。謂無慚無愧放逸。若能斷無
慚無愧放逸。則斷不恭敬難與語惡知識。
乃至能斷身見戒取疑。則能斷貪恚癡度
老病死。是中度老病死。謂無餘涅槃斷貪
恚癡。謂阿羅漢果。有餘涅槃斷身見戒取
疑。謂三沙門果。斷邪念邪行沒心。謂在
煖等達分善根。斷妄憶念不安慧亂心。謂
修四憶念處。斷調戲不守諸根破戒。謂受
出家戒。斷不喜善人。惡聞正法喜出他
過。不信邪戒懈怠不恭敬難可與語習惡
知識無慚無愧放逸。謂在家清淨。所以者
何。若人獨處爲惡不羞。是名無慚。此人於
後惡心轉増。衆中爲惡亦無所恥。是名
無愧。失善法本二白法故。常隨惡法是名
放逸。以成就此三惡法故。不受所尊師長
悔。名無恭敬。反悷師教名難與語。如
是則遠離師長親近惡人名習惡知識。於
此中從無慚生無恭敬。從無愧生難與
語。從放逸生習惡知識。故爲不信。受邪戒
法常爲懈怠。習近惡人教令不信。言爲
惡無報。或聞行惡得報。即便受行雞狗等
法。望速畢罪。受行此法不覺有利故生
懈怠。以懈怠故不喜善人。謂無眞實行
正行者。亦惡聞正法。謂行正法皆如邪
法無所利益。以心濁故喜出他過。謂他
行法皆如自己都無所得。如是不能制
煩惱。故心則戲調。以戲調故不攝諸根則
能破戒。以破戒故妄生憶念。行不安慧心
志散亂便生邪念。生邪念故便行邪道。行
邪道時不得利。故心則迷沒。心不明故不
斷三結。不斷三結故。不能斷貪等煩惱
病等諸衰。與此相違名爲白法。又有愁憂
定難。行者生念。我於爾所年月歳數。不
能得定故生愁憂。又貪著喜味亦是定難。
又有不樂定難。雖得好處善師等縁心亦
不樂。又貪等諸蓋皆名定難。取要言之。乃
至衣服飮食等法。減損善根増長不善皆
名定難。應當覺知勤求捨離
成實論卷第十四



成實論卷第十五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止觀品第一百八十七
問曰。佛處處經中告諸比丘。若在阿練若
處。若在樹下若在空舍。應念二法。所謂止
觀。若一切禪定等法皆悉應念。何故但説止
觀。答曰。止名定觀名慧。一切善法從修生
者。此二皆攝。及在散心聞思等慧亦此中
攝。以此二事能辦道法。所以者何。止能遮
結。觀能斷滅。止如捉草觀如鎌刈。止如掃
地觀如除糞。止如揩垢觀如水洗。止如
水浸觀如火熟。止如附癰觀如刀決。止如
起脈觀如刺血。止制調心觀起沒心。止
如灑金觀如火炙。止如牽繩觀如用剗。
止如鑷鑷刺觀如剪刀剪髮。止如器鉀觀
如兵杖。止如平立觀如發箭。止如服膩
觀如投藥。止如調沒觀如印印。止如調
金觀如造器。又世間衆生皆墮二邊。若苦
若樂。止能捨樂觀能離苦。又七淨中戒淨
心淨名止。餘五名觀。八大人覺中六覺名
止。二覺名觀。四憶處中三憶處名止第四
憶處名觀。四如意足名止四正勤名觀。五
根中四根名止慧根名觀。力亦如是。七覺
分中三覺分名止。三覺分名觀。念則倶隨。
八道分中三分名戒。二分名止。三分名觀。
戒亦屬止。又止能斷貪觀除無明。如經中
説。修止則修心。修心則貪受斷。修觀則修
慧。修慧則無明斷。又離貪故心得解脱。
離無明故慧得解脱。得二解脱更無餘
事故但説二。問曰。若止觀能修心修慧。
修心慧故能斷貪及無明。何故定説止能
修心能斷貪愛。觀能修慧能斷無明。答曰。
散心者諸心相續行色等中。此相續心。得止
則息故説止能修心。從息心生智。故説觀
能修慧。以生觀已後有所修皆名修慧。
初慧名觀後名爲慧。若經中説修止斷
貪。是説遮斷。何以知之。色等外欲中生貪。
若得止樂則不復生。如經中説。行者得
淨喜時捨不淨喜。若説無明斷是究竟斷。
何以知之。無明斷故貪等煩惱斷滅無餘。
經中亦説離貪故心得解脱是名遮斷。離
無明故慧得解脱是畢竟斷。有二種解
脱時解脱不壞解脱。時解脱是遮斷。不壞
解脱是畢竟斷。問曰。時解脱是五種阿羅漢
無漏解脱。不壞解脱是不壞法阿羅漢無漏
解脱。何故但説遮斷耶。答曰。此非無漏
解脱。所以者何。時解脱名但以上力少時
遮結。而未能永斷。後則還發故非無漏。
又此解脱名時愛解脱。漏盡阿羅漢無所可
愛。問曰。若爾則無聖所愛戒。答曰。以諸學
人漏未盡故我心時發。是故於戒生愛。非
阿羅漢我心永滅而生愛也。問曰。瞿提阿羅
漢於時解脱六返退失。恐第七退故以刀
自害。若失有漏不應自害。故知時解脱不
名有漏。答曰。此人退失所用斷結禪定。於
此定中六*返退失。第七時還得此定。便欲
自殺。爾時尋得阿羅漢道。是故魔王謂。
學人死繞尸四邊遍求其識來。白佛言。世
尊。云何汝弟子未漏盡而死。佛言。此人
已拔愛根得入泥洹。問曰。若斷貪名遮
斷者。經中説。從貪心得解脱。從恚癡
得解脱。又説斷貪喜故心得好解脱。又説
從欲漏心得解脱。如是皆應名遮解脱
非實解脱。答曰。是中亦説無明斷。故知是
畢竟解脱。若説斷貪或是遮斷或畢竟斷。
若不生眞智則是遮斷。隨生眞智是畢竟
斷。無有用止能畢竟斷貪。若然者。外道亦
能畢竟斷貪。而實不然。故知但是遮斷。問
曰。經中説。以止修心依觀得解脱。以觀修
心依止得解脱。是事云何。答曰。行者若因
禪定生縁滅智。是名以止修心依觀得
解脱。若以散心分別陰界入等。因此得縁
滅止。是名以觀修心依止得解脱。若得
念處等達分攝心。則倶修止觀。又一切行
者。皆依此二法得滅心解脱
  修定品第一百八十八
問曰。汝言應修習定。是定心念念生滅。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