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實論 (No. 1646_ 訶梨跋摩鳩摩羅什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100] [Prev]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有共業報果。謂得住處以業因縁故。有
地等以得明業因縁故有日月等。當知物
生皆以業爲本。問曰。若生法皆以業爲本。
有爲無漏云何答曰。亦以業爲本。所以者
何。皆是先世有布施持戒等力之所由。是
故亦從業等生。問曰。若無漏法亦從業生。
是亦名繋法。是則不可。以經中説有不繋
受故。答曰。無漏法以眞智爲因。以業爲
縁因力大故名爲不繋。問曰。何業受欲界
報。何業受色界報無色界報。答曰。若在欲
色無色界起十不善業。則於欲界受報。問
曰。若在色無色界。亦能起不善業耶。答曰。
彼中能起不善業。*經説彼中有邪見。邪見
不善乎。問曰。彼中邪見是無記非不善
也。答曰。非無記。何以知之。佛經中説。邪見
是苦惱因。邪見人所起身口意業。有所造
作皆爲苦報。猶如苦瓠。所有四大盡爲苦
味。如欲界邪見不善。色界無色界亦以此
相故名不善。以相同故。如婆伽梵志語諸
梵言。汝等勿詣瞿曇沙門。我於此間能度
脱汝。是心口不善在色界起。又餘梵天於
彼難佛。如是等。又人在色無色界。謂是
泥洹。臨命盡時見欲色中陰即生邪見。謂
無泥洹謗無上法故。云何非不善耶。以
此等故當知彼中有不善業。問曰。若於彼
中起不善業。是業爲何處繋。答曰。是不善
業受欲界報故。繋在欲界。善業有上中
下。下者受欲界報中者色界報上者無色界
報。又有人言。四禪所攝善業受色界報四
無色定所攝受無色界報。餘散心起業受
欲界報。問曰。云何彼中起善業欲界受果
報。答曰。如此間攝心起善業彼間受報。如
是彼中*散心起善業此間受報。又如色無
色界起不善業欲界中受報。彼中善業亦如
是。問曰。若在色無色界。不能起欲界繋善
業。答曰。是中無此因縁。若在欲界能起色
無色善業。在色無色界不能起欲界善業
耶。又汝等説在色界中能生欲界無記心。
若能生無記心何故不能生善心耶。又
經中佛語手天子。當念住心受麁相。麁相
即是欲界繋心。是人隨以善心聽法禮佛。
皆是欲界繋心。若不爾者不名麁相。又是
中求念財福。如説世尊我於三事無厭足
故。此間命終生無熱天。謂見佛聽法供養
僧。求念財福是欲界繋心。又此中有念佛
等非財福故。當知有欲界繋善
成實論卷第七



成實論卷第八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三報業品第一百四
問曰。經中佛説三種業。現報生報後報業。何
者是耶。答曰。若此身造業即此身受。是名
現報。此世造業次來世受。是名生報。此世
造業過次世受。是名後報。以過次世故
名爲後。問曰。中陰報業在何處受。答曰。二
處受。次第中陰業在生報處受。以生有差
別名中陰故餘中陰業。在後報處受。問曰。
是三種業爲報定耶。世定耶。答曰。有人言
報定。現報業必現受報。餘二亦爾。雖有此
言。是義不然。所以者何。若爾者。非但五逆
名爲定報。而六足阿毘曇説五逆是定報。又
鹽兩經中亦説不定。有業應受地獄果報。
是人修身戒心慧故能現受報。是故此三種
業應當世定。現報業不必現受。若受則應
現受非餘處。餘二亦如是。問曰。何等業能
受現報。答曰。有人言。利疾業受現報。如於
佛諸聖人及父母等起善惡業。是則現報。若
業不利而重。是則生報。如五逆等亦利亦
重則受後報。如轉輪王業若菩薩業。又有人
言。是三種業隨願得報。若業願今世受。
是即現受。如末利夫人以自食分施佛。願
現世爲王夫人。餘二業亦如是。又隨業
熟則先受。問曰。過去業云何名熟。答曰。具
足重相是名爲熟。問曰。頗有一念起業次
念受報耶。答曰無也。漸次當受。如種漸次
牙。業法如是。問曰。若處胎中及睡眠
狂亂等人能集業不。答曰。此等有思則能集
業。但不具足。問曰。若離此地欲能起此地
業不。答曰。有我心人皆集此業。若離我
心則不復集。問曰。阿羅漢亦禮敬修福等。
此業何故不集耶。答曰。以衆生心故諸業
則集。阿羅漢無我心故。諸業不集。又阿羅
漢心無漏。無漏心者不集諸業。又經中説。
斷罪福業名阿羅漢。是人不集罪業福業
及不動業。故業受畢新業不造。問曰。學人
集諸業不。答曰。亦不集也。所以者何。經説。
是人散壞諸業不積不集滅不然等。有論
師言。是學人有我慢故諸業亦集。但以無
我智力不必受報。問曰。是三種業於何界
可造。答曰。三界中一切處可造。問曰。不定
業有耶無耶。答曰有。若業或現報或生報或
後報。是名不定。如是業多。問曰。若知此三
種業得何利耶。答曰。若能分別是三種業
則生正見。所以者何。現見有惡行者而受
富樂善者受苦。於中或生邪見。謂善惡無
報。若知此三業差別則得正見。如説偈。
行惡見樂爲惡未熟。至其惡熟自見受
苦。行善見苦爲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見
受樂。又分別大業經説。不斷殺者得生天
上。是人若先世有福若將命終時發強善
心。能如是知則生正見。是故應知此三種
業相
  三受報業品第一百五
問曰。經中佛説三種業。樂報苦報不苦不樂
報業。何者是耶。答曰。善業得樂報。不善業
得苦報。不動業得不苦不樂報。此業不必
定受。若受則受樂報非苦等。餘二亦爾。問
曰。是諸業亦得色報。何故但説受耶。答曰。
於諸報中受爲最勝。受是實報色等爲具。
又於縁中説受。如説火苦火樂。或有因中
説果。如人施食名施五利。亦如言食錢
等。問曰。從欲界至三禪中。得受不苦不樂
報耶。答曰得受。問曰。是何業報。答曰。是下
善業報。上善業則受樂報。問曰。若爾何故第
四禪及無色定中説耶。答曰。彼是自地。所以
者何。彼中但有是報更無異受。以寂滅故。
問曰。有人言。憂非業報。是事云何。答曰。何
故無耶。問曰。憂但從想分別生。業報不應
是想分別故。又若憂是業報業報則輕。故
非報也。又此憂離欲時斷。業報不爾。
欲時不斷。是故憂非業報。答曰。汝言憂從
想分別生故非報者。樂亦是業報是樂二種。
一樂二喜。喜亦從想分別生不應名報。
汝言業報則輕。是憂重過於苦。所以者何。
憂是愚人。所有智者則無。是故難除。亦能深
生熱惱。又四百觀中説。小人身苦君子心憂。
又此憂要以智斷。身苦樂亦能除。又憂能生
三世中惱。所謂我先有苦今苦當苦。又憂是
諸煩惱住處。如經中爲煩惱處。故説十八
意行。以五識中不生煩惱故。又經中説。以
憂爲二箭。以受苦重故。如人一處重被二
箭。則受苦倍増。如是癡人爲苦所逼。更
増憂患以惱身心。故甚於苦也。又愚者常
憂。所以者何。是人恩愛乖離怨憎合會。所求
不得等故常憂。惱又此憂從二因生。一從
喜生。二從憂生。若失所愛物是從喜生。
如經中説。佛問波斯匿王。汝愛迦尸憍薩
羅國耶。又説。諸天樂色貪色。是色若壞則
生憂惱。是名從喜生。從憂生者從所憎
事生。亦從嫉妬等生。未離欲者嫉妬等結
常惱其心。如説天人多慳嫉結。又多衆生
憂惱他人。故得憂惱報。如説隨種生果。
故知憂是業報。汝言離欲時斷故非報者。
是事不然。須陀洹未離欲亦斷地獄等報。
可以地獄等報爲非報耶。故不可以離
欲時斷便名非報。問曰。不苦不樂報業名
不動。此業是善應受樂報。何故受不苦不
樂報耶。答曰。是受不動故實樂。以寂滅故
名不苦不樂。又經中説樂受中貪使。彼中貪
於彼受中使故知是
  三障品第一百六
問曰。經中説三障。業障煩惱障報障。何者是
耶。答曰。若諸業煩惱及報。能障解脱道
名曰障。問曰。何者能障。答曰。施戒修善回
向三有。此能障道。又定受報業是亦爲障。
如經中説。若此人必定集受報業。則不入
正位。是名業障。又若人煩惱厚利増上。常
在心中。是煩惱障。又若人煩惱不可除遣。
如不能男等欲亦名煩惱障。又若地獄等
罪惡生處。及隨所生處不能修道。皆名
報障。問曰。有人不先明悉前人。不知其善
則不布施。謂彼人若由我施得造諸惡。我
則有分。如梵志等諸出家人。故出家人不
應布施。以新業繋障解脱故。答曰不然。
他作罪福於我無分。所以者何。罪福因縁
中有多過咎。何者如衆生是殺因縁。若無
衆生何所殺耶。然則死者應當有罪。又
如富者是盜因縁。美色是邪婬因縁。他人
是妄語等因縁。僞稱等是欺誑因縁。買者
亦應有罪。又受者爲施者因縁。亦應得
福。若人造井池等用者皆應得福。然則不
應自爲福徳。而實不然。是故因縁中不應
有罪福。又受者福分應當消盡。則人不應
從他受施。所以者何。以福徳分貿飮食
故。*又施者應罪多而福少。所以者何。詎
有幾所婆羅門能爲善者。多以三毒濁心
深著五欲不勤修善。是故施者應罪多福
少。又梵志等自稱善人修行法者。是人不
能正觀諸法禪定攝心。若離禪定心難
調伏。是故施者施未離欲人應得罪多。又
人供養父母供給妻子親屬知識皆應得
罪。則無有人得福分者。而實不然。是故
罪福不在因縁中。又持戒等法亦利益他。
是人不殺生故施一切命。則持戒者得大
罪分。以不殺故前人得壽。所作衆惡盡。應
是持戒者分。故求福者便當殺生不應
持戒。又人説法令他修福。修福因縁後得
富貴。富貴則憍逸。憍逸則造諸惡。此諸惡説
法者皆應有分。又施因縁令他人富。以富
因縁所作諸罪亦應是施者分。然則梵志不
應受施。亦不應與。而今梵志但受不與。故
知此爲邪道。又如諸王如法治民亦應有
罪。又若子爲罪而父母有分。則應不生
子。又良醫療疾亦應得罪。以其得命爲
諸罪故。又天降時雨生長五穀。天應得
罪。以多濟育惡衆生故。又施食者亦應
得罪。受者或食不消乃令至死。亦未離
欲人以著味故施者應罪。然則施者常應
令受者自立誓言今食汝食要不爲惡然
後當與。若不如是則施者兩失。問曰。經中
亦言。若比丘食檀越食著檀越衣入無量
定。以是因縁故此檀越得無量福。若以是
因縁而得福者。云何不得罪耶。答曰。若是
比丘食檀越食著檀越衣入無量定。檀越
施福自得増長不得定福。如田良故所收
必多薄則收少。如是福田良故施報則大。薄
則福少。不以受者爲福爲罪而施者得分。
是故不以罪福因縁而得罪福。彼雖爲因
縁而罪福。要由自起三業。問曰。未離欲人
心不自在必貪著有。故出家人不應行施。
答曰。若爾則出家人持戒等皆有福徳。是亦
應捨而實不可。是故布施亦不應捨。但勿
回向三有當爲泥洹。又但應遠離煩惱諸
不善業。所以者何。是諸業因時可防。果時無
可如何。是故諸佛常於因時教化説法。不
如閻王於果時方化訶責。問曰。是三業障
中何障最重。答曰。有人言。報障最重。以不
可化故。有人言。以隨人故一切皆重。問曰。
何者可轉。答曰。皆可令滅。若可轉者不名
爲障
  四業品第一百七
問曰。經中佛説四種業。黒黒報業白白報業
黒白黒白報業不黒不白無報業。爲滅盡諸
業故。何者是耶。答曰。黒黒報業者。隨以何
業生苦惱處。如阿鼻地獄及餘苦惱無善
報處。若畜生餓鬼少分。與此相違名第二
業。隨以何業生無苦惱處。如色無色界及
欲界人天少分黒白雜名第三業。隨以何
業生苦惱不苦惱處。若地獄畜生餓鬼人天
少分。第四業名無漏能盡三業。若業二世所
呵今呵後呵。是人爲罪墮在黒闇。無有名
聞故名爲黒。及二世苦毒今苦後苦。故名
爲黒。問曰。是業何者能生純苦惱處。答曰。
相次爲惡心無有悔間無有善能消惡
業。是名能生純苦惱處。又以邪見心而造
諸惡。又於重人爲惡。所謂父母及餘善人。
又於衆生爲惡無所遺惜。如殺衆生若
盡奪財物。若閉牢獄而復斷食。若重考掠
令無餘樂。如是等業生純苦處。白白報業
者。若人純集諸善。無有不善。此二業勢力
最大餘無能勝。若受黒業報時不容白報。
受白業報時不容黒報。所以者何。一切衆
生皆集善不善。業力相障故不得並受。如
負二人物強者先牽。第三業弱善不善雜
故。並受報互相勝故。問曰。有人言。若不善
業受惡道報是名初業。色界繋善名第二
業。欲界繋天人中雜受報業。是名第三業。
無礙道中十七學思是第四業。此義云何。答
曰。佛自説此業等相。謂若人起罪身口意
行。受苦惱身生苦惱處。所受諸受皆不隨
意。故知隨令衆生生純苦處。是名初業。
色無色。界則純受樂。欲界天人亦有純受
樂者。如經説有樂人亦有六觸入天所
覺諸塵無不隨意。是第二業。黒白雜行是
第三業。一切無漏業皆是盡諸業以相違
故。非但十七學思名第四業。問曰。無漏
實白。何故名不白耶。答曰。此白相異不同
第二業白。是白最勝無相待故。如説轉輪
聖王成就清淨過人天眼。實是人眼勝餘
人故名曰過人。此業亦爾。勝餘白業故説
不白。又有人言。應説名非黒白報業。此則
無過。又泥洹名非白。是故此業應名非白。
又亦應説非黒非白。所以者何。泥洹名無
法。此業爲泥洹。故名不黒不白。又世間貴
重有漏善業故名爲白。以第四業能捨此
業故名不白。又此業無黒相故亦無白相
可得。又報白故業名白。是業無報故不名

  五逆品第一百八
次身受報故名無間。若現受則輕苦惱報少。
以其重故。次第疾墮阿鼻地獄。三逆由福
田徳重故名爲逆。所謂破僧惡心出佛身
血殺阿羅漢殺父母。以不識恩養故名
爲逆。此逆罪但人道中能起非餘道中。以
人有別知故。問曰。殺餘聖人得逆罪不。
答曰。殺聖人者多墮地獄。若殺阿羅漢必
應當墮。若人打佛而血不出亦得重罪。以
欲害世尊故。問曰。若人作一逆罪則墮
地獄。若作二三亦於一身盡受報不。答曰。
是罪多故又受重苦。於是中死還生是中。
問曰。破僧罪中云何爲重。答曰。若非法知
非法。是法知是法。如是心作則名爲重。若
非法謂法。法謂非法。是不如先。又若人於
佛所破僧自稱大師天人中尊是亦爲重。
問曰。若凡夫可破非是聖人。何名重罪。答
曰。障礙正法故名重罪。問曰。破僧法
爲幾時。答曰。法不久住不經一宿。是中梵
王等諸天。舍利弗等諸大弟子。即還和合。
有人言。是五百比丘先世障他得道善根
因縁。今得此報。又凡夫人心輕躁故易可
破壞。若但得世間空無我心尚不可壞。
況無漏耶。以惡欲在心故造破僧因縁。故
求福者應捨惡欲
  ◎五戒品第一百九
佛説優婆塞有五戒。問曰。有人言。具受則
得戒律儀。是事云何。答曰。隨受多少皆得
律儀。但取要有五。問曰。離繋縛等何故不
名爲戒。而但説不殺等耶。答曰。是眷屬故。
問曰。何故不説斷婬。而但説不邪婬耶。答
曰。白衣處俗難常離故。又自婬其妻不必
墮諸惡趣。如須陀洹等亦行此法。是故不
全斷婬欲。問曰。離兩舌等何故不名
爲戒。答曰。是事細微難可守護。又兩舌等
是妄語分。若説妄語則已總説。問曰。飮酒
是實罪耶。答曰非也。所以者何。飮酒不爲
惱衆生故。但是罪因。若人飮酒則開不善
門。是故若教人飮酒則得罪分。以能障定
等諸善法故。如植衆果必爲牆障。如是
四法是實罪。離爲實福爲守護故。結此酒

  六業品第一百一十
業有六種。地獄報業畜生報業餓鬼報業人
報天報不定報業。問曰。何者是耶。答曰。
地獄報業。如六足阿毘曇樓炭分中廣説。
又殺生等罪皆爲地獄。如經中説喜殺生
者生地獄中。若得爲人則受短命。乃至邪
見亦如是。問曰。已知十不善道受地獄報。
亦生畜生餓鬼及人道中。而汝但説生地獄
及人中。今當別説。何業但受地獄報耶。答
曰。即此罪業最重者受地獄報。小輕則受畜
生等報。又若具足三種邪行。則爲地獄。
餘不具足業。爲畜生等。又故作重罪則爲
地獄。又破戒破見人所造惡業則爲地獄。
又深心爲惡心壞行壞。是人造惡則爲地
獄。又造不善業以不善助則爲地獄。又若
於賢聖造不善業則爲地獄。又起不善業
不善修集。如人起不善業後讃快樂不欲
捨離則爲地獄。又以憎恚心而造罪業則
爲地獄。若爲財物則受餘報。又以邪見心
起不善業則爲地獄。又破戒者所作罪業
則爲地獄。又無慚愧者所作罪業則爲地
獄。又惡性人所作罪業則爲地獄。譬如濕
地小雨成泥。又常行不善者所作惡業則
爲地獄。又若無急縁而造惡業則爲地獄。
又若人不得空無我分。深染著故。所造罪
業則爲地獄。又若人不修身戒心慧所造
惡業則爲地獄。又若凡夫人所作罪業則
爲地獄。所以者何。是人不知陰界諸入十
二縁等。以不知故。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
作。不應語而語。應語而不語。不應念而
念。應念而不念。是人所作罪業雖少亦爲
地獄。又若不見不善中過。是人則能起重
罪業受地獄報。又若人爲罪不依於善。
則爲地獄。如負債人不依恃王債主則
得便。又若人善業劣弱所作少罪亦爲地
獄。如人身中火勢微少。得難消食則不能
消。又若人但行不善無善業雜則爲地獄。
如人爲賊輕重悉繋。又若捨離一切善根。
如象戰時不護惜手。是人作罪則爲地
獄。又若行小法受學小師。是人作罪則爲
地獄。如貧賤負債爲富貴所牽。又若人常
長不善如負債日息。猶如屠兒獵師等業
則爲地獄。又若覆藏罪則爲地獄。如瘡内
漏。又若人不善久住心中。不能疾滅則爲
地獄。如被治毒即能殺人。又若人自作不
善亦以教人。開多衆生苦惱門故則爲地
獄。如諸國王及多知識人行惡邪行令多人
學。如富蘭那等。又若所作業多惱衆生。如
燒林等。又教他人令墮非法如田獵等。
又若人以惡業活命。如賊魁膾屠獵師等。
又畢竟破戒人所作罪業則爲地獄。至死不
捨故名畢竟。如偈説。畢竟破戒人。如藤鬘
樹枝。是人身造惡。自令怨得願。又無事而
忿。以此忿心而爲罪業則爲地獄。若有事
而忿罪則不爾。又以瞋起業是結重故則爲
地獄。如經中説。瞋爲重罪而易除滅。又若
惡心成性則爲地獄。若以因縁而起罪業
是則輕微。又若縱逸人所造惡業則爲地獄。
若爲知識所護則得生天上。如莎婆魁
膾臨命終時。舍利弗到其所。是人即以惡
眼視舍利弗。不能令異呼小來前。更以氣
嘘之。見舍利弗光色益榮便生念言。此人
勝我不可殺也。即以淨心七反上下視舍
利弗。以此因縁七生天上七生人中。後得
辟支佛道。又如鴦掘魔羅多起罪業。將欲
殺母。佛爲善知識故即得解脱。又如施
越以火坑毒飯欲中害佛。佛爲善知識故
亦得解脱。如是等人雖有惡業不墮地
獄。故説若縱逸人所作惡業則爲地獄。又
若斷善根不可復治。如調達等。猶如病人
死相已現。是人作罪則爲地獄。又若人不
數爲善。將命終時善心難生。是人心悔故
墮地獄。又若臨死時起邪見心。是人以先
不善爲因邪見爲縁故墮地獄。如是多有
諸業爲地獄報。又論師言。一切不善皆是地
獄因縁。是不善之餘生畜生等中。如經中
説。佛語比丘。汝等所見衆生身邪行口邪行
意邪行者。當知便爲見地獄人。問曰。已
知地獄報業畜生報業。何者是耶。答曰。若
人雜善起不善業故墮畜生。又結使熾盛
故墮畜生。如婬欲盛故生於雀鵒鴛鴦等
中。瞋恚盛故生于蚖蛇蝮蠍等中。愚癡
熾盛故生猪羊等中。憍逸盛故生於師子
虎狼等中。掉戲盛故生猨猴等中。慳嫉
盛故生狗等中。如是等餘煩惱盛故生種
種畜生中。若有少施分者。雖生畜生於
中受樂。如金翅鳥龍象馬等。又口業報多
墮畜生。如人不知不信業果報故起種
種口業。如言是人輕躁猶如猨猴。則生猨
猴中。若言貪&T008066;鳥語如狗吠。騃如猪
羊聲如驢鳴行如駱駝自高如象。惡如逸
牛婬如鳥雀。怯如猫狸諂如野干。便如
羖羊多毛如牛。起如是等惡口業故。隨
業受報。又衆生以貪樂故發種種願。如
樂婬欲則生鳥等中。若聞諸龍金翅鳥等
有勢力故願生其中。又經中説。若於迮
狹處死。願得寛處則生鳥中。若渇死求水
故生水中。餓死貪食故生厠等中。又從愚
癡起輕微業。以雜善故生於蚤虱虫蟻等
中。又若教他人令墮邪法。則生無智處。
盲生盲死作死尸中虫。又行雜業故生畜
生中。如經中説。諸畜生隨種種心。得種種
形。又若起應食草業如人妄語自呪誓言。
若食此食令我食草。或言食土。如是等。
又若人惡口罵言汝何不食草食土。是人隨
語受生食草土等。又人行不淨施得
等報。又若人觝債不償。墮牛羊麞鹿驢馬
等中償其宿債。如是等業墮畜生中。問曰。
已知畜生報業。以何業故墮餓鬼中。答曰。
於飮食等生慳貪心。故墮餓鬼。問曰。若人
自物不與。何故得罪。答曰。是慳人。若人從
乞以貪惜故。則生忿怒。以此罪故生
餓鬼中。又此慳人若人從乞有而言無。以
妄語故墮餓鬼中。又此人久來修集慳結。
見他得利生慳妬心故墮餓鬼。又此慳人
見他行施則憎恚施主言。此乞者。以慣
得故必當復來從我乞。又從久遠來修*集
慳心。既自不施亦遮他與。又若共有物。
如寺中僧物及天祠中諸婆羅門物。有人獨
惜不欲與人。故墮餓鬼。又若人劫奪壞
他飮食故。生無飮食處。又若人無
施福。隨所生處報無所得。兼有呵罵乞
者業故。於中受苦。又此慳者見人飢渇
無憐愍心。故所生處常受飢渇。如以慈悲
得生天上。如是以恚恨故生惡道中。又
深著親屬愛樂住處。故墮迦陵伽等餓鬼
中生。以貪愛是生因縁故。如是等。如業報
經中廣説。問曰。已知三惡報業。以何業故
生人天中。答曰。若布施持戒修善等業。上者
生天中下者生人中。有利根者則生人中。
以能行人法故名爲人。又雜善業故生人
中。此業有上中下。一心不一心淨不淨等。
何以知之。以人有種種差品不同故。如經
中説。殺生則短命。盜竊則貧窮。邪婬則家
不貞良。妄語則常被誹謗。兩舌則眷屬不
和。惡口則常聞惡聲。綺語則人不信受。貪
嫉則多婬欲。瞋恚則多惡性。邪見則多愚
癡。憍慢則生下賤。自高則矬短。嫉妬則無威
徳。慳則貧寒。瞋則醜陋。惱他則多病。雜心
布施則嗜不美味。非時布施則不得隨意。
疑悔則生邊地。行不淨施則從苦得報。非
道行婬則得不男形。人中有如是等雜不
善業。善業亦與此相違。如不殺得長壽等。
人道中有如是等種種不同。故知是雜業報。
又以願故得生人中。*有人不樂放逸亦
不多欲。好樂智慧發人身願。則生人中。又
若人好樂供養父母及諸所尊。亦知供養
沙門婆羅門等喜爲事業。亦好修福則生
人中。於人中若淨業因縁生欝單越。又若
人憎惡田宅舍廬我所差別。生欝單*越。
又若人正行白業不惱他。取財而以布施。
亦不貪著。自持戒行。又不破戒。前後眷屬。
則生欝單*越。是善小劣生拘耶尼。又小不
如生弗于逮。天報業者是施戒善上淨故生
天。又若人得智慧分折伏諸結故生天上。
又亦隨雜業故有差別。如人中説。又以願
故若聞天上受樂因縁。所作善業皆願往
生。如八福生處中説。若行慈悲喜捨。則生
梵世乃至有頂。是中禪定有差品故報亦差
別。若不善斷睡眠調戲等。是人身光則濁。
若善除滅光則明淨。又上善業報則生天。
以諸所欲隨念即得故。若離色相得無色
定。則生無色處。如是等名天報業。不定報
業者。下善不善業。是業或地獄餓鬼畜生人
天中受。問曰。餘四道中可得受善業報。地
獄云何。答曰。若小地獄中暫有停息。如從
火地獄得脱。遙見樹林心喜往趣入此林
中。涼風動樹刀劍未墮。爾時暫樂。或見醎
河謂是清水。馳走往趣亦得暫樂。如是等
是地獄中善業報分。是名不定報業
  七不善律儀品第一百一十一
七不善律儀。謂殺盜邪婬兩舌惡口妄言綺
語。若人於此七事若具足若不具足。皆名
不善律儀人。問曰。何者成就不善律儀。答曰。
成就殺不善律儀。謂屠殺等。成就盜者謂
劫賊等。成就邪婬謂非道行婬及婬女等。
成就妄語謂歌舞伎兒等。成就兩舌謂喜
讒謗及讀誦讒書遘合國事等。成就惡
口謂獄卒等。亦以惡口自活命等。成就綺
語謂合集言辭令人笑等。有人言。諸王宰
將治王事者。常成就此不善律儀。是事不
然。所以者何。若人作罪相續不息。是名成
就不善律儀。王等不爾。問曰。云何得此不
善律儀。答曰。隨行惡業時得。問曰。爲從
所殺衆生得此律儀。爲從一切衆生得
耶。答曰。從一切衆生得。如人持戒於一切
衆生得善律儀。不善律儀亦如是。若隨殺
衆生得二種無作。一殺罪所攝。二不善律儀
所攝。於餘衆生得不善律儀所攝。問曰。是
不善律儀幾時成就。答曰。乃至未得捨心
則常成就。問曰。若人從下軟心得不善律
儀。若貪等心得。是人常如是成就爲更得
耶。答曰。隨心隨煩惱因縁。更得此不善律
儀。念念常得於一切衆生得起七種。是七
種有上中下故有二十一種。如是念念常
於一切衆生邊得。問曰。是不善律儀云何得
捨。答曰。隨受善律儀時捨。死時亦捨。又
發深心從今日更不復作。爾時亦捨。有論
師言。轉根時捨。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不能
男等亦得成就。比尼中亦説。若比丘轉根
不失律儀。當知不以轉根故捨。問曰。五
道中何道衆生成就不善律儀。答曰但人成
就不在餘道。有人言。師子虎狼等常以惡
業活命亦應成就
  七善律儀品第一百一十二
七善律儀不殺乃至不綺語。問曰。於非衆
生數得是善律儀不。答曰得。但要因衆生。
是善律儀三種。戒律儀禪律儀定律儀。問
曰。何故不説無漏律儀答曰。無漏律儀在
後二中攝。故不別説。有論師言。更有斷律
儀。謂離欲界時得善律儀。以斷破戒等惡
故名曰斷。而實一切律儀皆三中攝。問曰。諸
外道等得此戒律儀耶。答曰得。此人亦以
深心離諸惡故。戒師教言。汝從今日不應
起殺等罪。問曰。餘道衆生得此戒律儀不。
答曰。經中説。諸龍等亦能受一日戒。故知應
有。問曰。有人言。不能男等無戒律儀。是事
云何。答曰。是戒律儀從心邊生。不能男等
亦有善心。何故不得。問曰。何故不聽作比
耶。答曰。是人結使深厚難得道故。又此
人不在比丘中。亦不在比丘尼中。是故不
聽。又彼中亦遮餘人。如睞眼等。是人亦得
此善律儀。問曰。*比尼中遮逆罪者賊住者
汚比丘尼等。不聽作比丘。是諸人等亦有
善律儀耶。答曰。是人若爲白衣或得善律
儀。如不遮此人修行布施慈等善法。如是
若有世間戒律儀者。有何咎耶。但以是人
爲惡業所汚亦障聖道。是故不聽出家。問
曰。爲從可殺等衆生得善律儀。爲於一切
衆生得耶。答曰。皆於一切衆生邊得。若不
爾。律儀則有分。有分則不具足。又此律儀
則可増減。亦同尼延子法。謂百由旬内不殺
生等有此等過。是故律儀無有分別。若有
人言。我於此人離殺。此人不離是人不得
此戒律儀。有論師言。若分別布施行慈心
等。有福徳戒亦可爾。如持一戒亦得
福。如是於一衆生亦得律儀。問曰。是戒律
儀二種。一盡形。二一日一夜。盡形者。若比
丘優婆塞。一日一夜者。如受八戒。一日一
夜是事云何。答曰。是事無定。若一日一夜。
若但一日或但一夜。若半日或半夜。隨能受
時得出家。則但應盡形。若言我但一月二
月。若但一歳則不名得出家法。五戒亦爾。
問曰。若得善律儀還破失律儀不。答曰不
失。但以不善法汚此律儀。問曰。但於現在
衆生得戒律儀。爲從三世衆生得耶。答
曰。皆於三世衆生所得。如人供養過去所
尊亦有福徳。律儀亦爾。是故一切諸佛同一
戒品。是律儀無量。如於一衆生得起七種。
從不貪等善根起故。亦從上中下心起故。
故有多種。如一人一切衆生邊亦如是。念
念常得故有無量。問曰。戒律儀幾時可得。
答曰。有人受一日戒是初律儀。即日受優婆
塞戒是第二律儀。即日出家作沙彌。是第三
律儀。即日受具足戒。是第四律儀。即日得
禪定。是第五律儀。即日得無色定。是第六律
儀。即日得無漏。是第七律儀。隨得道果
處更得律儀。而本得不失。但勝者受名。如
是則福徳益増。以此戒律儀於一切衆生
念念常得。故説一日戒律儀。四大寶藏不
十六分中之一。禪律儀無漏律儀隨心
行。戒律儀不隨心行。問曰。有人言。入定時
有禪律儀。出定則無是事云何。答曰。出入
常有。是人得實不作惡法。與破戒相違常
不爲惡。善心轉勝故應常有。問曰。若禪無
色中無破戒法。以何相違名善律儀。答曰。
法應如是。諸仙聖人皆得善律儀。若以破
戒相違故有律儀者。則但應從可惱衆生
所得善律儀。有如是咎。是故不然
  八戒齋品第一百一十三
八戒齋名優婆娑。優婆娑秦言善宿。是人善
心離破戒宿故名善宿。問曰。何故正説離
八事耶。答曰。此八是門。由此八法離一切
惡。是中四是實惡。飮酒是衆惡門。餘三是放
逸因縁。是人離五種惡是福因縁。離餘三
種是道因縁。白衣多善法劣弱。但能起道
因縁故。以此八法成就五乘。問曰。是八分
齋但應具受爲得分受。答曰。隨力能持。有
人言。此法但齋一日一夜。是事不然。隨受
多少戒。或可半日乃至一月有何咎耶。有
人言。要從他受是亦不定。若無人時但心
念口言我持八戒。是戒五種清淨。一行十善
道。二前後諸善。三不爲惡心所惱。四以
憶念守護。五回向涅槃。能如是齋則四大
寶藏不及其一分。天王福報亦所不及
釋説偈。佛訶之。若漏盡人應説此偈。

    六齋神足月 奉行於八戒
    此人獲福徳 則爲與我等
受此齋法應泥洹果。故漏盡人應説此
偈。受齋法中繋縛桎梏。皆應放捨。亦斷一
切不善因縁。是名清淨。問曰。轉輪聖王好
受齋法。誰教之者。答曰。大徳天神曾見佛
者。教之令受
  八種語品第一百一十四
八種語。四種不淨四種淨。四不淨者。若人見
言不見。不見言見。不見謂見問言不見。
見謂不見問則言見。如是事倒心倒。故名
不淨。四種淨者。若見言見。不見言不見。見
謂不見問言不見。不見謂見問則言見。事
實心實。故名曰淨。聞覺知亦如是。問曰。見
聞覺知有何差別。答曰。有三種信。見名現
在信。聞名信賢聖語。知名比知。覺名分別。
三種信慧。此三種慧或皆是實。或皆顛倒。上
人不起不淨。但起淨語。是故下人所用則
名不淨。上人所用故名爲淨。有人言。是義
中諸正智人皆名爲上。不但得道故凡夫人
亦有淨語
  九業品第一百一十五
九種業。欲界繋業三種。作無作非作非無作。
色界繋業亦如是。無色界二種及無漏業。身
口所造業名作。因作所集罪福常隨。是心
不相應法名爲無作。亦有無作。但從心生。
非作非無作者即是意。意即是思。思名爲業。
是故若意求後身。此亦名意業。亦名爲思。
思念後身故名爲業。問曰。若爾則無無漏
思。答曰。若以此爲思則無無漏也。問曰。
是無作雖從身生當有多少差別不。答曰。
若一切身分皆起作業。因此則集多無作
得大果報。問曰。是無作在何處。答曰。業道
體定集無作。或有或無餘則待心。若強心
則有軟心則無。又此無作亦從願生。若人發
願我要當布施若起塔寺。是人定得無作。
問曰。是無作幾時得幾時失。答曰。隨所作
事在。若起園林塔寺等施。隨施物不壞。爾
時常隨。又隨心不息。如人發心我應常
作此事。若會同若衣施。如是等事在心不
息。爾時常得。又隨命未盡。如人受出家
戒爾時常得。問曰。有人言。但欲界中從作
生無作。色界中無是事云何。答曰。應在二
界。所以者何。色界諸天亦應能説法禮佛
及僧。如是人等云何不從作業生無作耶。
又有人言。隱沒無記無無作。是事不然。隱
沒無記是重煩惱。是煩惱集則名爲使。但不
隱沒無記無無作。所以者何。是心下軟不能
起集。如華能熏麻非草木等。有人言。過
梵世上無有能起作業心。所以者何。覺觀
能起口業。彼無覺觀但用梵世心能起口
業。是事不然。衆生隨業受身。若上地生不
應用梵世中報。故知以自地心能起口業。
又汝説彼無覺觀。後當説有。問曰。聖人斷
結未盡。能起作業不。答曰。聖人不能起
實罪業。問曰。狗等衆生音聲是口業不。答曰。
雖無言辭差別。從心起故亦名爲業。又若
現相若號令若簫竹等音皆名口業。是身口
業要由意識能起。非餘識也。是故人有自
見身業自聞口業。以意識所起業相續不
斷故自見聞
  十不善道品第一百一十六
經中佛説十不善業道。謂殺生等。五陰和合
名爲衆生。斷此命故名爲殺生。問曰。若此
五陰念念常滅。以何爲殺。答曰。五陰雖念
念滅還相續生。斷相續故名爲殺生。又是
人以有殺心故得殺罪。問曰。爲斷現在五
陰故名殺生耶。答曰。五陰相續中有衆生
名。壞此相續故名殺生。不以念念滅中有
衆生名。問曰。有人依官舊法殺害衆生。或
爲強力所逼強殺衆生。自謂無罪。是事云
何。答曰。亦應得罪。所以者何。是人具足殺
罪因縁。以四因縁得殺生罪。一有衆生。二
知是衆生。三有欲殺心。四斷其命。是人備
此四因。云何無罪。盜名若此物實屬此人
而劫盜取。是名爲盜。是中亦有四種因縁。
一是物實屬他。二知屬他。三有劫盜心。四
劫盜取已。問曰。有人言。伏藏屬王。若取此
物則於王得罪。是事云何。答曰。不論地中
物。但地上物應屬王。所以者何。給孤獨等
聖人亦取此物。故知無罪。又若自然得物
不名劫盜。問曰。若一切萬物皆共業所生。
劫盜何故得罪。答曰。雖從共業因生。因有
強弱。若人業因力強。又勤加功此物則屬。問
曰。若人於塔寺衆僧所奪取田宅等物。從
誰得罪。答曰。雖佛及僧於此物中無我所
心。亦從得罪。以是物定屬佛僧。於中生惡
心若劫若盜。是故得罪。邪婬名若衆生
非妻與之行婬。是名邪婬。又雖是其妻
於非道行婬。亦名邪婬。又一切女人皆有
守護。若父母兄弟夫主兒息等。出家女人爲
王等守護。問曰。婬女非婦與之行婬。云何
非邪婬。答曰。少時爲婦。如*比尼中説是
少時婦乃至以鬘遮故。問曰。若無主
女人自來求爲妻者。是事云何。答曰。若
實無主於衆人前如法來者。不名邪婬。問
曰。若出家人取婦免邪婬不。答曰不免。所
以者何。無此法故。出家法常離婬欲。但罪
輕於犯他人婦。妄語者。若身口意誑他衆
生。令虚妄解。是名妄語。佛爲重罪故説
衆中定問名爲妄語。乃至一人問時亦名妄
語。豈須衆人耶。又隨所欲誑人。於此人
得罪。若人語他人言我語某甲如是事。事
雖不實不名妄語。又妄語隨想。若見無見
想。問言不見。無妄語罪。如*比尼中説。問
曰。若人事倒不見言見。云何非妄語耶。答
曰一切罪福皆由心生。是人於不見事中
而生見想。是故無罪。如於實衆生中無衆
生想。非衆生中生衆生想。不得殺罪。問曰。
如實有衆生生衆生想。乃得殺罪。如是若
見生見想則應無罪。非不見見想而得無
罪。答曰。是罪因心因衆生生。是故雖有
衆生無衆生想則不得罪。以無心故。若
無衆生有衆生想。以衆生無故亦不得
罪。若有衆生有衆生想。因縁具故得殺生
罪。若於見事中生不見想。問言不見。是
人想不倒故不欺衆生。雖爲事倒亦名爲
實。若不見事中而生見想。問言不見。是
人想倒欺誑衆生。事雖不倒亦名妄語。兩
舌名若人欲別離他而起口業。是名兩
舌。若無別離心。他聞自壞則不得罪。若善
心教化令離惡人。雖爲別離亦不得罪。
若不以結使濁心。雖復口言亦不得罪。惡
口名若人苦言無所利益但欲惱他。是名
惡口。若憐愍心爲利益故苦言無罪。如無
事加惱是則有罪。依方針灸雖苦非罪。苦
言亦爾。諸佛賢聖亦爲此事。如言癡人等。
又若無結使濁心。雖爲苦言不名爲罪。
如離欲人等。若以善心苦語中起煩惱。即
時得罪。綺語名若非實語義不正。故名爲
綺語。又雖是實語以非時故亦名綺語。又
雖實而時。以隨順衰惱無利益故亦名綺
語。又雖言實而時亦有利益。以言無本末
義理不次亦名綺語。又以癡等煩惱散心
故語名爲綺語。身意不正亦名綺業。但多
以口作亦隨俗。故名曰綺語。餘三口業皆
雜綺語不得相離。若妄語而非苦言。亦不
別離。則有二種妄語綺語。若是妄語亦欲
別離。而不苦言則有三種妄語兩舌綺語。
若妄語苦言不欲別離。亦有三種妄語惡
口綺語。若妄語苦言亦欲別離則具四種。
若無妄語苦言亦不別離。但非時語無益
語無義語。則但是綺語。是綺語微細難可
捨離。但有諸佛能斷其根。是故但有諸
佛獨稱世尊。言則信受。餘無及者。問曰。
已説七種業道。何用復説三意業耶。答
曰。有人言。謂罪福要由身口。非但從心。
是故説心亦是業道。是三種意業力故起
身口惡業。是三種雖重。以意業微細故在
後説。雖一切煩惱能起惡業。此三但爲
惱衆生。故名不善業道。若中下貪不名
業道。是貪増上深著他有。方便欲惱能起
身口業。故以貪嫉爲業道。恚癡亦爾。又若
説癡即説一切煩惱。此中但爲能起身口
侵惱衆生故説三種。問曰。何故名癡爲
邪見耶。答曰。癡有差別。所以者何。非一
切癡盡是不善。若癡増上轉成邪見。則名
不善業道。一切不善皆由此三門。若人爲
財利故起不善業。如爲金錢殘殺衆生。
或以瞋故。如殺怨賊。或有不爲財利亦
不瞋恚。但以癡力不識好醜故殺衆生。
問曰。經説惡道因縁有四。隨貪隨恚隨
怖隨癡行。故墮諸惡道。今此中何故不
説隨怖起惡業。耶。答曰。怖是癡所攝。若
説隨怖即是隨癡。所以者何。智者乃至失
命因縁尚不起惡業。又是事先已答。謂煩
惱増長能起身口業。爾時名不善道。是三多
起不善故。問曰。何故名爲業道。答曰。意即
是業。於此中行故名業道。先行後三中後
行前七。中三業道非業。七業亦業亦道。問
曰。亦有鞭杖及飮酒等諸不善業。何故但説
十耶。答曰。此十罪重故説。又鞭杖等皆是眷
屬先後。飮酒非是實罪。亦不爲惱他。設令
他惱亦非但酒也。問曰。是不善道爲在
何處。答曰。悉在五道。但欝單*越無邪婬以
三事起以貪欲成。餘以三事起亦以三事
成。問曰。聖人能起不善業不。答曰。亦起意
不善業不起身口。又意業中亦但起瞋心
不起殺心。問曰。經中説學人亦呪人言滅
令汝斷種。此事云何。答曰。亦有經説阿羅
漢*呪。是漏盡人煩惱根斷尚不起心。況當
*呪耶。言學人*呪亦應如是。又聖人於
不善業得不作律儀。云何當作不善。又
此聖人不墮惡道。若能起不善則亦應墮。
問曰。若諸聖人今世不造不善業。故不墮
惡道。過去世中有不善業。何故不墮。答曰。
是聖人心。中實智生時。諸惡道業皆已羸
劣。猶如敗種不能復生。又三毒二種。一能
得惡道。一則不能。入惡道者聖人斷盡。
以業煩惱故得受身。聖人雖有諸業煩惱
不具足。是故不墮。又是人依大勢力。所謂
三寶能消大惡。如人依王債主不惱。又是
人智慧明利能消惡業。如人身中火勢盛故
難消能消。又此人有多方便。或念諸佛或
念慈悲諸善業。故得脱諸惡。如多方詐賊
依諸險難則不可得。又此聖人知得解脱
道。如牛王行如鳥依空。又長夜修習諸善
法故不墮惡道。如經中説。若人常修身戒
慧。有地獄報業能現輕受。又如偈説。
行慈悲心無量無礙。諸有重業所不能及。
又此聖人心不善業不能堅固。如一渧水
墮熱鐵上。又此聖人善業深遠如桓殊羅樹
根。又此聖人善多惡少。少惡在多善中則無
勢力。如一兩鹽投之恒河不能壞味。又此
聖人富信等財。如貧窮人爲一錢受罪。富
貴者雖爲百千亦不得罪。又入聖道故得
爲尊貴。如貴人雖罪不入牢獄。又如虎
狼犬羊及尊卑共諍大者得勝。又此聖人心
宿聖道。諸惡道罪不能復惱。如王宿空舍
餘人無能入者。又此聖人行自行處。惡道
罪業不能得便。如鷹鵽喩。又聖人繋心四
念處。故諸惡道業不能得便。如圓瓶入
鈙。又具二種結。故墮惡道隨業受報。聖
人斷一種故不墮惡道。又此人常受善業
報。故諸惡道業不能得便。又如先六業
品中説地獄業相。聖人無因縁故不墮惡

成實論卷第八



成實論卷第九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十善道品第一百一十七
十善業道。所謂離殺乃至正見。是十事戒律
儀所攝。一時得禪無色律儀所攝。亦一時得
離名善業道。即是無作。問曰。餘禮敬布施
等福是善業道。何故但説離名業道耶。答
曰。以離勝故。是十種業於施等爲勝。所以
者何。以布施等所得福報不及持戒如十
歳人。以離殺因縁増益壽命。又十不善業
是實罪故離名實福。又後三善業是衆善之
本。是故施等諸善皆業道所攝。又是業道有
離鞭杖等。先後合説故。一切諸善皆在中

  過患品第一百一十八
問曰。不善業有何過患。答曰。以不善業故
受地獄等苦。如經中説。殺生因縁故墮地
獄。若生人中則受短命。如是乃至邪見。又
以不善業因縁故久受苦惱。如阿鼻地獄
過無量歳壽命不盡。又衆生所有一切諸惡
敗壞衰惱皆由不善。又未曾見不善業有
大利益。如屠獵師等終不以此業而得尊
貴。汝意或謂。以壞賊因縁而得富貴。是事
先三業品中已答。又行不善者。受呵㥽等
諸苦惱分。又令他人得所惡事名爲凶暴。
是故應離此不善業。又經中説。殺有五失。
人所不信。得惡名聞遠善近惡。死時
悔後墮惡道。又殺生因縁樂少苦多。又行
不善業染汚人心。世世積集久則難治。又
行不善者。從冥入冥流轉三塗永不得
出。又行不善者。空受人身如採藥雪山
而收毒草。是爲極愚。如是以十善道乃得
人身。但不行善尚爲大失。況起惡業。又行
不善者。雖自愛身而實不自愛。雖自護身
實非自護。以起自惱業因縁故。又是人遇
身猶如怨賊自令苦故。又若行不善則自
身。況他人耶。又行不善業。今雖不現
果報則著。是故雖少亦不可不信。如毒
雖少亦能害人。如債雖少漸漸滋息。又爲
惡於人人常不忘。是故爲作雖久遠亦
不可信。又行不善者。名爲失樂。以行不
善故失人天樂。不樂樂者愚之甚也。又
行不善者苦劇可愍。現受心悔等苦。後則
受惡道苦。又不善業果飛虚隱海無得脱
處。如金鎗追佛。又一切不善皆由癡起。
故有智者不應隨也。又經中説。放逸如怨
能害善法故不應隨。又不善業諸佛菩薩
應眞賢聖五通神仙。及明罪福者無不呵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