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實論 (No. 1646_ 訶梨跋摩鳩摩羅什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100] [Prev]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成實論卷第六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苦諦聚中想陰品第七十七
問曰。何法爲想。答曰。取假法相故名爲想。
所以者何。如經中説有人少想有人多想。有
人無量想無所有想。而實無此多少等諸法。
故知想者取假法相。是想多在顛倒中説。
如説無常中常想顛倒。苦中樂想顛倒。無我
中我想顛倒。不淨中淨想顛倒。亦於信解
觀一切入等中説。又以想三種差別取縁。
謂怨親中。人於是縁中次生三受。受生三
毒。故想有過。想有過故佛説應斷。如説
眼見色莫取想。故知取假法相是名爲
想。問曰。取假法爲想。此義不然。所以者
何。此想能斷煩惱。如經中説。善修無常想
故。能斷一切欲染色染及無色染。一切戲
掉我慢無明。故知非但取假法想。取假法
想則不應能斷諸煩惱。答曰。此實智慧
以想名説。如説受者於一切得解脱。亦
説以意斷諸煩惱。又如説以不黒不白
業能盡諸業。亦説信能渡河一心*渡海。
精進除苦慧能清淨。而實以慧得*渡。不
以信等。如是智慧以想名説。又經中説。以
慧爲刀。如説聖弟子以智慧刃斷諸
惱故。知慧能斷結非是想也。又三十七聖
道品中不説想名。故不斷結。又經中説
知者見者能得漏盡。非不知見者。又三無
漏根中説。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皆以
知爲名。又佛説慧爲慧品解脱知見品。
又説無禪不智無智不禪。又次第經説。
持淨戒者則心不悔。乃至攝心得如實知。
又法智等皆以慧爲名。又三學中慧學最
勝。亦説智慧具足解脱知見具足。又七淨中
説知見淨。又佛説正&K99;知一切法故。名無
上智慧。想無如是説。又理應用慧斷諸
煩惱。不是想也。所以者何。如大因縁經
説若義入修多羅。不違法相隨順比尼。
是義應取。又説於正義中置隨義語。於
正語中置隨語義。故經雖説無常想等。能
斷諸結理應是慧。又説無明是煩惱根。離
無明故慧得解脱。故以慧斷諸煩惱。問
曰。汝言諸想取假法相。以何爲相。答曰。有
人以假法爲相。假法有五。一過去。二未來。
三名字。四者相。五者人。是事不然。所以者
何。人因五陰成。相無成因故非假名。問
曰。今相義云何。答曰。縁即是相。何以知之。
如説師子獸王立河此岸取彼岸相截
流而渡。若不相當則還此岸至死不捨。
是經中以樹木等爲相。又説比丘示相。
是中亦以衣等爲相。又説世尊現如是相。
又説宰人因王食故取所嗜相。又説明旦
是日出相。又説三相。所謂攝相發相捨相。
是中即以攝等爲相。隨念何法心繋在縁
是名攝相。又諸天退時先五相現。是中即以
五法爲相。故知不以假法爲相。亦非行
陰所攝。又舍利弗取富樓那面貌等相。又
經中説眼見色不取相。又法印中説。若比
丘自見斷色聲等相。我未説是人得清淨
知見。以此故知。縁即是相非假法也。問曰。
縁非是相。所以者何。無相三昧亦有縁故。
又説見色已不取相。若縁是相。云何取色
而不取相。答曰。相有二種。有過相無過
相。遮過相故説見色不取相。無相者縁
亦有過。後滅諦中當廣説。謂滅三心故名
無相。初入行者非一切相盡是過也。若取
攝相發捨相等是則無過。又涅槃名無法
故不應爲難。如説若取法相不能爲汚。
取假名相則生煩惱。所以者何。取怨親等
差別相故生憂喜等。從此能生貪恚等過。
故知取假法相。是名爲想也
  苦諦聚受論中受相品第七十八
問曰云何爲受。答曰。苦樂不苦不樂。問曰。
何謂爲苦。何謂爲樂。云何名爲不苦不樂。
答曰。若増&K99;益身心是名爲樂損&K99;減身心是
名爲苦。與二相違名不苦不樂。問曰。此三
受無決定相。所以者何。如即一事。或増身
心。或爲損減。或倶相違。答曰。是縁不定非
受不定。所以者何。如即一火。或時生樂或
時生苦。或時能生不苦不樂。從縁生受
是則決定。即此一事以隨時故。或爲樂因
或爲苦因。或爲不苦不樂因。問曰。以何時
故此縁能爲苦樂等因。答曰。隨能遮苦。於
是時中則生樂相。如人爲寒所惱。爾時
熱觸能生樂相。問曰。是熱觸過増還能爲
苦。非復是樂。故知樂受亦無。答曰。世俗名
相故有樂受。非眞實義。隨是人喜熱觸時
亦爲増益。又遮先苦。爾時是中則生樂相。
若離先苦。是熱觸則不能爲樂。故非實有。
問曰。汝言但以名相故有樂者。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經中佛自説三受。若實無樂。云
何説三。又説色若定苦衆生於中不生貪
著。又説何等爲色中味。所謂因色能生喜
樂。又説樂受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苦受
生時苦。住時苦。壞時樂。不苦不樂受不知
苦不知樂。又樂受是福報。苦受是罪報。若
實無樂受。罪福但有苦果。而實不然。又欲
界中亦有樂受。若實無樂受。色無色界不
應有受。而實不然。又説樂受中貪使。若
無樂受貪何處使。不可説苦受中貪使。
故知實有樂受。答曰。若實有樂受應説其
相何者爲樂。而實不可説。當知但以苦差
別中名爲樂相。一切世界從大地獄上至
有頂。皆是苦相。爲多苦所惱。於小苦中
生此樂相。如人爲熱苦所惱。則以冷觸
爲樂。是故諸經。作如是説無所妨也。問
曰。亦可説世間一切皆樂。於微樂中而生
相。若不爾者。亦不得言於微苦中生
樂想也。答曰。苦受相麁故不可以微樂爲
苦。又樂雖微亦非惱相。所以者何。不見有
人受微樂故。擧手大呼。又受轉微故名
寂滅相。猶如上地轉轉寂滅。是故説微樂中
生苦相者。但有是語。凡夫愚人於微苦中。
妄生樂相。則有道理
  行苦品第七十九
諸受皆苦。所以者何。衣食等物。皆是苦因非
樂因也。何以知之。現見衣食過増。則苦亦
増。故名苦因。又手痛等苦可以相示。樂相
不然。又衣食等物皆爲療病。如人不渇飮
不生樂。又人爲苦所惱。於異苦中而生
樂相。如人畏死以刑罰爲樂。又鞭杖刀矟
諸苦因縁。皆是決定。樂因不然。又一切所
須究竟苦故。當知先有後時乃覺。如屐漸
盡。又於女色等中先生樂相。後還憎惡。故
知以邪憶想生此樂相。離邪憶想還見其
過。又女色等皆是乾消病等苦因。故非樂
也。又離欲時皆捨此縁。若實是樂何故捨
耶。又人隨生樂處。後即此事還生苦心。故
知非樂。又身爲苦田非樂*田也。如野田
中嘉苗難殖而穢草易生。如是身田衆苦
易集。而虚樂難生。又人於苦中先起樂倒。
後生貪著。樂若少實不名爲倒。如常我淨
少實亦無樂亦如是倶顛倒故。又人於辛苦
中而生樂心。如擔重易肩故知無樂。又經
中佛説當觀樂是苦。觀苦如箭入心。不苦
不樂當觀無常念生念滅。若定有樂不應
觀苦。當知凡夫於苦取樂。是故佛説隨
凡夫人生樂相處。汝當觀苦。又此三受皆
苦諦攝。若實是樂。苦諦云何攝。又苦爲眞
實樂相虚妄。何以知之。以觀苦心能斷諸
結。非樂心也。故知皆苦。又一切萬物皆是
苦因。猶如怨賊。怨賊二種或即能爲苦。或
初雖軟善後則害人。萬物亦爾。或初便生
善或後反爲害。故知皆苦。又衆生得欲無
厭如飮醎水。不足故苦。又無所求欲乃
名爲樂。求故名苦。不見世間有無求者。
故知無樂。又一切衆生身苦心苦常隨逐。故
知身爲苦。又身如獄常有&T057509;鎖。何以知
之。以滅此身乃名解&K99;脱*&T057509;鎖故苦。又一
切物漸漸次第。皆可鄙惡。如地獄等身冬
夏等時小兒等根知寒暑等相待後皆憎惡。
當知皆苦。又身多怨賊。謂毒蛇篋五拔刀
賊。詐親善賊及空聚落壞聚落賊。大河此
岸種種諸苦皆常隨逐。故知皆苦。又知衆
生身諸苦隨逐。謂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怨憎
會苦愛別離苦違願等苦。常與相隨故。
身爲衆苦之聚。又以有身故則有我所及
貪著等諸衰惱集。故知身爲衆苦因縁。又
亦五道衆生行四威儀。皆無有樂。所以者
何。如經中説。色是苦受。想行識是苦。若色
生時當知即是老病死等諸衰惱生。受想行
識亦復如是。又身常怱務。以身口意造
作衆事。造&K99;作衆事皆名爲苦。又諸賢聖以
身盡爲悦。若實爲樂。云何失樂而生歡
悦。故知皆苦也
  壞苦品第八十
問曰。汝雖以多因縁明苦。而人猶貪樂。隨
得所欲以爲樂。答曰。是先已答。凡夫倒
故於苦取樂。又癡惑所害云何可信。雖
得所欲亦應觀苦。所以者何。是皆無常壞
時生苦。如經中佛説天人愛色樂色貪
色。是色壞時生大憂苦。受想行識亦復如
是。以壞敗故當知亦苦。又人受虚妄樂便
生貪著。以貪著因縁生守護等過。故當觀
樂甚於苦也。又樂爲苦門。以貪樂故從三
毒起不善業。墮地獄等受諸苦惱。當知皆
以樂爲根本。又一切合會皆別離相。離所
愛時深受諸苦。不由不愛。故知樂者甚過
於苦。又樂具之生。皆爲欺誑衆生令墮諸
苦如食野禽爲魚沈餌。皆以取故。樂物
亦然。故應觀苦。又於樂受中得少味。故
獲無量過。猶如魚獸所味至寡其患甚多。
故應觀苦。又樂受是煩惱生處。所以者何。
以貪身故則欲所須。欲因縁故恚等煩惱次
第而生。又樂受是生死根本。所以者何。因樂
生愛。如經中説。愛爲苦本。又一切衆生有
所造作無不爲樂。故名苦本。又樂受難
捨甚於桎梏。又生死中貪樂所縛。所以者
何。以貪樂故不脱生死。又此樂受常能生
苦。求時欲苦失時憶苦。得時無厭如海
呑流。是亦爲苦。又樂受是不疲倦因。所以
者何。衆生求樂因時。雖經嶮難以爲樂。
故心不懈倦。是故智者應當觀苦。又樂受
名起諸業因。所以者何。以貪樂故能起善
業。爲現樂故起不善業。亦是一切受身之
因。所以者何。取樂生愛。愛故受身。又樂受
與涅槃相違。所以者何。衆生貪著生死樂。
故不樂泥洹。又未離欲者。愛此樂受。愛
因生苦。故知樂受是衆苦本。又經中説二求
難斷。一謂得求。二謂命求。求隨意諸欲。是
名得求。求&K99;得壽命受此諸欲。是名命求。此
二求皆以樂受爲本。是故智者難斷
斷。謂能如實觀樂受相。又樂受味亦能染
汚。未得離欲。大智人心以難斷故甚於苦
受。又樂受味是貪等因。若無樂受則無所
貪。又樂受味眞智能斷。所以者何。世間諸智
要取上地味。能捨下地。故知樂受甚過於
苦。又衆生心縛在生處。乃至畜生亦貪&K99;惜
身。當知皆以樂受味故。是故應觀樂受
爲苦
  辯三受品第八十一
問曰。已知一切皆苦。今以何差別故有三
受。答曰。即一苦受。以時差別故有三種。能
惱害者則名爲苦。既惱害已更求異苦。以
遮先苦以願求。故大苦暫息。爾時名樂。憂
喜不了不願不求。爾時名爲不苦不樂。問
曰。不苦不樂不名爲受。所以者何。苦樂可
覺。不苦不樂不可覺故。答曰。是人爲三觸
所觸。謂苦觸樂觸不苦不樂觸。以有因故
當知有果。如人熱極。得冷觸覺樂。得熱
觸覺苦。得不冷不熱觸。覺不苦不樂。故知
有此不苦不樂。汝意或謂不苦不樂觸中不
能生受。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人覺此觸不
冷不熱。覺&K99;知所縁即名爲受。云何言無又
縁有三差別。怨親中人。於親生喜。於怨
生憂。於中生捨。故知想分別故有此三受。
以縁別故。起此三想。又縁有三種。爲益
爲損或倶相違。有樂不樂有倶相違。亦有
貪處瞋處癡處。有喜不喜有倶相違。有福
果罪果有不動果。是諸縁中隨生三受。故
知有此不苦不樂受。又可&K99;適心處是名樂
受。違逆心處是名苦受。不逆不順名不苦
不樂受。又世八法得失毀譽稱譏苦樂。凡夫
於失等四法違&K99;逆其心。於得等四法以爲
可適。必當應有離欲聖人能倶捨者捨名
不苦不樂受。是故非無。問曰。若以觸等因
縁故有三受者。則一切心行皆名爲受。所
以者何。所有心行在於身中。皆是苦樂不苦
不樂。答曰。如是一切心行皆名爲受。所以
者何。經中説十八意行。是中但是一意有
十八差別。謂六喜行六憂行六捨行。以想分
別故。有苦分樂分捨分。故知一切心行無
非受也。又經中説諸受皆苦。故知心行在
於身中。皆名爲苦。又説若色生即是苦生。
云何色名爲苦。以苦因故。故知縁及諸根
但能生苦。是故一切心行皆名爲受。以行苦
故。一切諸行應觀是苦。以壞苦故。應觀
樂受爲苦。苦苦即苦。是三種苦。皆從衆縁
和合故生。念念滅故聖人觀苦。是故一切心
行。皆名爲受。問曰。無漏諸受亦是苦耶。答
曰亦苦。所以者何。無漏諸受聖人亦次第捨。
從初禪來乃至證一切滅。是皆有苦。又有
漏禪樂無漏禪樂。有何差別。隨有漏禪以
我因故苦。無漏諸禪亦以此苦。又若聖人
住無漏心深厭一切。故無漏心生則深生
厭患。如睫入目。凡夫不知。皆以苦爲樂。
聖人智深妙故厭&K99;離有頂。甚於餘人厭&K99;患
欲界故。無漏苦喩於有漏。又諸聖人得無
漏心。但向涅槃。所以者何。是人爾時明
見一切有爲法苦。若無漏受樂則應喜樂。
不應復生向泥洹心。問曰。若諸心行皆名
受者。云何別有諸心等法。答曰。即是一受
縁中行異故有差別。諸心等法亦行縁異。但
識縁時是行名心。此等如先説。是一切法
在身中時。有利益等諸差別故。故名爲受。
又多以心能起煩惱。爾時名受。如經中説
樂受中貪使。苦受中瞋使不苦不樂受中無
明使。是故想分別縁中喜等法名受。所以
者何。是時能生諸煩惱故。問曰。若一一受
中三煩惱使。何故定説樂受中貪使。答曰
苦受中不應貪使。癡一切處使以癡力故。
於苦中生樂想。不知見事故得苦生瞋。
不苦不樂受細故不覺貪瞋。所以者何。是人
於此中不生苦樂想故。不知見事故但
生癡使。又於捨縁中若貪瞋不行。凡夫於
中謂能勝縁。是故佛言。汝不勝此縁以
未覺故貪瞋不行。如經中説。凡夫所有色
中生捨皆依&K99;止色。若勝此縁於我増益若
作損減。還生貪瞋故知未勝縁。又不苦
不樂受。其相寂滅如無色定。以寂滅故。
煩惱細行。凡夫於中生解脱想。是故佛説
此中有無明使。又未覺縁故苦樂不了。若
知此縁苦樂則了。爾時則生貪瞋。問曰若
覺此縁則生苦樂相。是故但應有苦樂受。
答曰。是人有時於此縁中。不生樂心不生
苦心。是故不但有苦樂也。如先説皆是苦
而有三差。問曰。汝言覺&K99;知此縁還生樂想。
云何覺知不可以無明覺知。答曰。是人於
此縁中先取相。故於此縁中若無明使。若
貪瞋使。問曰。但於苦樂中生癡。如經中説。
是人於諸受不如實知集滅味過出等。以
不知故於不苦不樂中説無明使使。是故
但於苦樂中起無明使。非不苦不樂中。答
曰。此經自説於諸受不如實知集滅味等
故。不苦不樂中無明使使。問曰。雖有是
説此義不然。云何於苦樂不知集滅等
故。不苦不樂受中無明使使。所以者何。於
餘事不知餘事中使。是故此經應如是説。
是人於不苦不樂受中不知集等故。不苦
不樂受中無明使使。若不苦不樂受中無明
不使。答曰。是人於不苦不樂受中生三種
心。寂滅想不苦不樂想故生不苦不樂心。若
以邪智取相則生樂心。若取上地樂味則
生苦心。是故經中説諸受多語。所以者何。
一切諸受皆無明所使。是不苦不樂受隨時
故。有三種差別。又若未通&K99;達苦集等。爾時
於苦受中生樂想。亦生不苦不樂想。是故
説不知諸受集等故無明使使。但不苦不
樂受中多無明使使
  問受品第八十二
問曰。經中説是人受樂受時。如實知我受
此樂受。如實知何受耶。過去未來受不可
得受現在受不得自知。答曰。此經意説人
受。是故無過。又樂等受來在身。以意能縁
故亦無咎。又於樂具中説樂等名世間。亦
有因中説果故。又是人先受樂受。然後取
相故。名受樂受時如實知。問曰。爲以受
者故名受。可受故名受。若以受者名受
則受與樂等異。而經中説樂受苦受不苦不
樂受。若以可受名受。誰受之者。以受故名
受。答曰。於縁中説樂。如火苦火樂。是故
以覺知縁故名爲受樂。又衆生受此受故
名可受爲受。問曰。衆生不名爲受。經中
説受爲受。答曰。名義如是有相則有作。假
名中有相。是苦樂不苦不樂在身則心能覺。
故説受爲受。問曰。經中説諸受中順受觀
行者。爾時云何生苦樂不苦不樂相。是人
爾時不皆生苦相耶。答曰。是人未得一切
皆苦。但憶念三受。問曰。若用意識修四念
處。云何説身樂。答曰。於一切受中應如是
繋念。是身樂是心樂。又修念處時身中生
樂相。繋念是中故名身樂。問曰。若一切受
皆是心法。何故説身受答曰。爲外道故説。
外道謂諸受依神故。佛説諸受依&K99;止身心。
問曰。何者是身受。答曰。因五根所生受。是
名身受。因第六根所生受。是名心受。問
曰。是受云何名垢。云何名淨。答曰。諸煩惱
名垢。是煩惱所使受。是名爲垢。煩惱所不
使受。是名爲淨。問曰。云何苦受名淨。答曰。
斷煩惱人苦受。是名爲淨。又與煩惱相違
苦受。是名爲淨。問曰。已説垢淨。何故更説
依貪依出。貪即煩惱。出即是淨。答曰。先總
説垢。今更別説貪爲垢因。如經中説有垢
喜。有淨喜。有淨中淨喜。垢喜者。因五欲
生喜。淨喜者。謂初禪喜。淨中淨喜。謂二禪
喜。若受但爲泥洹。是名依出。是故更説。
問曰。五根中何故苦受樂受各分爲二。而捨
受不耶。答曰。憂喜要以想分別生。苦樂不
必由想分別。捨受想分別微。故不爲二。問
曰。第三禪中意識所受何故名樂。不説喜
耶。答曰。是樂深厚遍&K99;滿身心故名爲樂。喜
但能遍心不能遍身。故三禪中佛差&K99;別
喜説身受樂。問曰。是三受中何者能生深
厚煩惱。答曰。有論師言樂受能生。所以者何。
已説壞敗等因縁受大苦故。又論師言。
苦受能生。所以者何。衆生爲苦所逼。以求
樂故深起煩惱。又種種樂少苦能勝。如人具
足受五欲時。蚊蚋所侵則生苦覺色等五
欲樂不如是。又如存百子樂。不如喪一
子苦。又生死中苦受相多。樂受不爾。所以
者何。多有衆生在三惡趣。生天人少。又不
須加功自然得苦。加功求樂有得不得。猶
如田中穢草自生。嘉苗不爾。又因苦受起
重罪業。所以者何。苦受中有瞋使經中説。
瞋爲重罪。又論師言。不苦不樂能生。所以
者何。是中有癡使。癡是一切煩惱根本。又此
受細微。是中煩惱難覺知故。又此受是衆生
本性。苦樂爲客。又此受遍在三界。餘二不
爾。又此受是長壽因。貪此受故壽八萬大
劫久受苦相諸陰。又此受與泥洹相違。所
以者何。是中生寂滅相泥洹相故。不復能
得眞實泥洹。又此受以聖道能過。如説
因離性得解脱。苦受樂受以世間道亦能
得過。又此受窮生死邊斷相續時斷。是故
能生深厚煩惱
  五受根品第八十三
問曰。樂根爲在何處。乃至捨根在何處耶。
答曰。苦樂在身。隨所得身。乃至四禪。餘三
在心。隨所得心。乃至有頂。問曰。如經中
説。憂根初禪中滅。喜根三禪中滅。樂根四禪
中滅。捨根滅盡定中滅。是故汝説不然。答
曰。若汝信此經者。則苦根應在初禪。而汝
法中初禪實無苦根。是故不應信此經也。
問曰。色無色界深修善法。應無憂苦。答曰。
三界皆苦。上二界中雖無麁苦亦有微苦。
何以知之。四禪中説有四威儀。隨有威儀
皆應有苦。又色界有眼耳身識。此識中
所有受名爲苦樂。從一威儀求一威儀。
故知有苦。又經中問。色有何味。所謂因
色生樂生喜。色中有何過。謂所有色無
常苦敗壞相。色界有色故。有味心有過心。
故有苦樂。又行者於諸禪定亦貪亦捨。必
以樂受因縁故貪。苦受因縁故捨。故知有
苦樂也。又佛説聲等是初禪刺。覺觀是二禪
刺。乃至非想非無想處有想受刺。刺名
苦義。故知一切有苦。又一切五陰皆名爲
苦。正以惱害爲苦。如欲界受惱害故苦。
上二界受亦有惱害。何故非苦。如欲界説
病等八行。色無色界同説八行。何故無苦。
又色界説光明優劣。故知色界業亦差別。業
差別故必應當有得苦報業。又經説。此中
有嫉妬等煩惱。如有梵天語諸梵言。此處
是常。汝等勿詣瞿曇沙門。亦有梵天來難&K99;
問佛。又經中説。入第四禪斷不善法。又經
中亦説是中有邪見煩惱。是等煩惱即是不
善。應得苦報。何故無苦。又論師説。一切煩
惱皆是不善。是中云何無苦受耶。又經中
説。諸天人愛色樂色貪色著色。是諸天人
愛樂貪著色故。是色敗壞則生憂苦。乃至
識亦如是。故知一切未離欲人。皆有憂喜。
又愛縁生喜。離此愛縁必生憂悲。凡夫無
智何能有力。得所愛縁而不生喜。失不
生憂。如經中説。唯得道者。將命終時無
憂喜色。故知一切凡夫憂喜常隨。又佛自
説。不憂不喜一心行捨。是應羅漢功徳。又
六捨行唯聖所行。非凡夫也。凡夫或時行
捨。皆以未能知見縁故。如經中説凡夫
色中所有捨心。皆依&K99;止色貪色不離。故
知凡夫無捨心也。又經中説樂受中貪使。
若彼無樂受貪何處使。汝意或謂。不苦
樂中貪使使。經無説處。又上地中。轉寂滅
樂大利身心。如説是天一坐千劫。若苦行
者。於諸威儀不能久住。如經中説安坐七
日受解脱樂。又是中猗樂第一。如經中説
猗者受樂。故知一切地中皆有樂也。汝意
或謂。猗受樂異。是事不然。所有利益事
來在身。則名爲樂。是故猗樂不異受樂。
問曰若上界定有苦樂憂喜。云何得與禪
經相順。答曰。此經違害法相。若捨何咎。
又此中樂行寂滅不善。不能發&K99;起麁貪
麁恚。是故説名無苦樂。又此中苦樂細
微不了。無有刀杖等苦喪親等憂。是故
名無。如説色界無寒無熱。是中亦有四
大。云何當言無寒無熱耶。如説三禪衆
生一身一想。是中亦有光明差別。如説
若行禪者。不能善除睡眠戲調。則光明不
淨。又少智人名爲無智。又如世人以食中
少醎名爲無醎。如是彼中憂喜不了。故
名爲無。又汝等説彼中無覺。佛經中説想
因縁覺。是中有想云何無覺。故知覺法乃
至有頂爲麁覺故。説二禪滅。是故上
界中亦有苦樂等。受陰竟
  ◎苦諦聚行陰論中思品第八十四
經中説思是行陰。問曰。何等爲思。答曰。願
求爲思。如經中説。下思下求下願。問曰。以
何故知求名爲思。答曰。經中説作起故名
爲行。受陰作起是名求。如經説作起皆
依於愛。又經中説。如一束麥置四衢道中。六
人來打。有第七人復更來打。比丘於汝意
云何。是爲熟不。熟已世尊。佛言。癡人亦爾。
常爲六觸入之所打。如是打時復思後身。
是爲至熟。當知求即是思。又説。意思食應
觀如火聚。火何所喩。是人求後身。後身如
火。常生諸苦故。又經中説。我即是動處亦
是戲論。作起依愛。隨有我處則有動念戲
論。作起依愛。若作起法説名依愛。當知
求即是思。又説。若小兒從生習慈。能起惡
業思惡業不。不也世尊。是義名求欲造惡
業。又説業者若思。思已是中思是意業。思已
是身口業。思已名爲求已。又和利經中説
尼延子斷冷水受煖水。死時求冷水。竟不
得而死。生意著天。是則以思冷故生。故知
求即是思。問曰。汝言求是思者。此是愛相
非是思也。所以者何。有因有縁經中説。癡
人所求即是愛也。又大因經中説。因愛故
求等。又經中説。苦者多求。樂者不求。又説。
若人欲行五欲。欲即是求。又説愛因縁取。
先求後取。求即是愛。是故汝以求爲思是事
不然。又汝言願是思者。是亦不然。所以者
何。和利經中説不思造業業則不重。不思
名不先知。世間亦以知爲思。如言云何智
者能爲是事。誰有思者當作是事。此語義
名智者。故知知即是思。答曰。願名爲集。欲
分願名思。如人願言我未來世得如是身。
問曰。若欲分願是思者。則無無漏思。又思
爲愛因。如經中説若知&K99;見意思食即知見
斷三愛。故知思是愛因。答曰。汝言無無漏
思。我亦不説有無漏思。所以者何。作起行
相故名爲思。無漏法無起作相。故思是作
起非滅法也。又汝言思是愛因。是亦不然。
所以者何。思爲愛果。亦是愛分非愛因也。
以果斷故説因斷。謂意思食斷故三愛斷。
行等因縁衆皆以是答。故知愛分是思。愛有
二種。有因。有果。因名愛。果爲求。求即是
思。問曰。若因時名愛。果時名思。則思非愛
分。所以者何。若法在因相異在果相異。故
知思非愛分。如有因有縁經中説癡人所
求即名爲愛。愛者所作即名爲業。是故思
墮業相。故與愛異。若人貪此事故求是
事。是故從貪生求。求即是思。是故貪爲思
因。答曰。我先説愛分是思愛分即是愛。但
愛初起名貪。貪已名求。又汝言願者。是事
不然。所以者何。願是思分。先願名業。後業
回向。問曰。思與意爲一爲異。答曰。意即
是思。如法句中説惡心所作所説皆受苦
果。善心亦爾。故知意即是思。若意非即是
思。何者爲意業。意業名意行縁中。是故思
即是意。雖總相説意行名思。而思多在善
不善中説。是思有衆多分。若人爲他衆生
求善求惡。爾時名思。若求未得事爾時名
求。若求後身爾時名願。故知一思以種種
名説
  觸品第八十五
識在縁中是名爲觸。以三事和合名觸。是
非觸相。所以者何。根不到縁。是故根縁不
應和合。以此三事能取縁故名爲和合。問
曰。別有心數法名觸。所以者何。十二因縁
中説觸因縁受。又説觸爲受想行等因。若
法無者云何爲因。故知有此心數法名爲
觸。又六六經中説六觸衆。又經中説應觀
無明等觸。若説成假法諸因。不應復別説
假法。又經中有二種觸。一三事和合觸。二
三事和合故觸。故知觸有二種。一有自體。
二是假名。如日珠牛糞。三事異火。月珠異
水。地等異牙。如是觸異。眼等有何咎
耶。又如諸比丘和合不異比丘。諸陰和
合不異諸陰。二木和合不異二木。二手和
合不異二手。衆病和合不異衆病。觸亦如
是。不異眼等復有何咎。答曰。我先説心
能取縁爾時名觸。是故心時爲因。識生
然後受等法生。六六經中亦説。爾時名觸。是
有道理。又我等不受此二種觸。常言三事
和合名觸。設復有是二種觸。經違法相故
亦應棄捨。是觸引經非因。又若是觸異如
水火者。作亦應異。而實不見別有異作。故
知此觸不異三事。又若觸是心數則與餘心
數異。所以者何。觸是諸心數縁而觸。非觸
縁以生異。故非心數法。問曰。以觸勝故觸
縁。心數非觸縁。觸如受縁愛非愛縁受答
曰。觸有何勝相而餘心數無。應説其相。而
實不可説。是故非因。受是初時愛是後時。
故受縁愛非愛縁受。又若觸是別心數法
應説其相。而實不可説。當知不異。又佛
於異法中亦説觸名。如説若有苦惱來
觸人身。又説受樂觸不放逸。受苦觸不
瞋。此於受中説觸名字。又佛語箭毛鬼言。
汝觸麁澁不可近身。如世間説火觸是樂。
亦説觸爲食。亦言手觸。此等皆於身識
所知事中説觸名字。又餘處説盲不觸色。
亦於色等縁中説觸名字。是觸語不定故。
非別有此心數法。若説觸是心數則與觸
相違。所以者何。佛説三事和合故名
觸。故知實無別心數法。若法來在身皆名爲
觸。又隨能與受等心數作因。爾時與名爲

  念品第八十六
心作發名念。此念是作發相。故念念能更生
異心。又説。念相能成&K99;辦事。如經中説若眼
内入不壞色。外入在現前。是中若無能生
異心念者。則眼識不生。問曰。諸識知皆以
念力生不。答曰不也。所以者何。諸識知生
不必定。或以作發力生。如強除欲等。或
以根力故生。如明目者能察毫端。或以縁
力故生。如遠見燈不見其動。或善習故
生。如工巧等。或以諦取相故生。如所著
色。或法自應生。如劫盡時禪。或以時節故
生。如短命衆生惡心。或以生處故生。如牛
羊等心。或隨身力故生。如男女等心。或隨
年故生。如小兒等心。或以疲倦故生。或以
業力故生。如受諸欲。或以定力故生。如
繋心一處知識増長。或以畢定故生。如
次無礙道必生解脱。或以久厭故生。如
厭辛苦則思甜味。或隨所樂故生。如對
色等。或樂觀色不喜聽聲。青等亦爾。或以
細軟故生。如毛入目則生苦心。餘處不然。
或以苦滅故生。如除目患則食得味。或
以滅障故生。如除欲等則知其過。或
次故生。如因下生中因中生上。或隨所
偏故生。問曰。若一切知識皆次第相屬。何
故説無能生異心念耶。答曰。爲外道故。
外道等説神意合故知識生。爲破此語示
諸知識屬次第縁。故如是言。若無能生異
心念者。知識不生。所以者何。以次第縁故
則知識有因。一一而生。又隨所*偏處一
一識生。譬如伐樹隨傾而倒。又先説諸
識不一時生。以是因縁故知諸識一一次第
生。又諸識法應次第而生。不待神意和
合。如外物根莖枝葉華實次第而生。内法
亦如是。一一知識次第而生。是念二種。一
正。二邪。正謂順理。如説正問正難。是名
可答有理難問。又問諸法實相無常性等。
是名爲正。*又隨所能成故名爲正。故知隨&K99;
順道念眞實念等名爲正念。又隨人時念
名爲正念。如多欲人不淨觀爲正念。心沒
時發相爲正念。與此相違名爲邪念。正念
能生一切功徳。邪念能起一切煩惱
  欲品第八十七
心有所須是名爲欲。所以者何。經言欲欲。
以須諸欲故名欲欲。又經中説。欲爲法本。
以欲求故得一切法。故名法本。又説。若諸
比丘深欲我法。法則久住。若一心所須名
爲深欲。又如意足中言欲三昧精進三昧心
三昧思惟三昧。隨心所須名欲。是欲法
以精進助修&K99;集定慧。從此四事所須皆得
名如意分。又説。汝欲飛去。有一比丘常
好讀誦。是人修禪得阿羅漢。不復讀誦。有
天問言。汝常好誦。今何故不誦。比丘言。
我本未離欲故須&K99;欲經書。今離三界不復
須也。所有經書禪定智慧聖人皆説是可捨
法。故知以須爲欲因所須故貪於諸欲。是
名貪欲
  喜品第八十八
若心好樂是名爲喜。如説衆生性類相從。
喜惡隨惡好善從善。是名爲喜。問曰。性
不名喜。所以者何。佛知衆生種種諸性
是性智力。知種種喜是欲智力。故知性喜
各異。答曰。久修集心則名爲性。隨性生
喜。是故知久集心名性智力。智隨性生
喜名欲智力。故説衆生隨性相從長集
惡心則好&K99;喜惡。久集善心則喜&K99;樂善。若寒
者喜熱。是現在因縁不從性生。是爲性喜
差別
  信品第八十九
必定是信相。問曰。必定是慧相。必定名斷
疑。是名慧相。答曰。未自見法。隨賢聖語
心得清淨。是名爲信。問曰。若然者。自見法
已不應有信。答曰。然阿羅漢名不信者。如
法句中説不信者不知恩者。名爲上人。又經
中説。世尊。我於是事隨佛語信若自見法
心得清淨。是名爲信。先聞法後以身證。作
如是念。此法眞實諦不虚誑。心得清淨。是
名爲信。在四信中。譬如病人先信師語服
藥差病。然後於師生清淨心。是名爲信。是
信二種。一從癡生。一從智生。從癡生者。不
思善惡。於富蘭那等惡師所生淨心。從
智生者。如四信中。於佛等生淨心。是信三
種。善不善無記。問曰。是不善信即是煩惱。
大地中不信法非是信也。答曰。非不信法
信是淨相。是不善信亦是淨相。若不爾則不
善受不應名受。而實不然。故有三種差別。
若信在根數隨順解脱。在三十七品則定
是善
  勤品第九十
心行動發是名爲勤。常依餘法若憶念若
定。於中發動一心常行。是名爲勤。勤有三
種。善不善無記。若在四正勤中是名爲善。
餘不名善行者。若信不善過患。善法利益。
然後生勤爲斷不善。集善法故。故次信
根説精進根。是勤入善法中名曰精進。能
爲一切利益之本。以此精進助憶等法。能
得大果。如火得風多所焚燒
  憶品第九十一
知先所更是名爲憶。如經中説久遠所更
能憶不忘。是名爲憶。問曰。此憶在三世中。
所以者何。經中説。憶一切皆宜。又此憶在四
憶處。是四憶處亦三世縁。何故但説縁過
去耶。答曰。此言皆宜。非爲三世。若心掉沒
則憶隨二處。是名遍行。汝言四憶處三世
縁者。是中慧能現在縁。非是憶也。是故如
來先説憶名。解則説慧。問曰。云何異識所
更異識能憶。答曰。憶法如是於自相續生
滅法中。即生異識還自能縁。又知識法爾。
異識所更異識能知。如眼識識色意識能
知。又他人所更他人能知。如諸聖人乃至
宿命餘身所更。憶力故知。問曰。若知先所
更名爲憶者。今識等法皆應名憶。所以者
何。是法亦行先所更故。答曰。識等法亦説
是憶。如佛語薩遮尼延子言汝憶本事當
答。又説。若憶先戲樂則煩惱發。故識等法
憶本事。故亦名爲憶。是憶從取相生。隨法
取相是則憶生。異則不生定慧。定慧品中當

  覺觀品第九十二
若心散行數數起生。是名爲覺。又散心中
亦有麁細。麁名爲覺。以不深攝故名麁心。
如經中説。佛言。我行有覺觀行。是故初禪
未深攝故名有覺觀。散心小微則名爲觀。
是二法者遍在三界。以是心之麁細相故。
又散亂心名爲覺觀。以此相故應一切處。
又未現知事以比智知。思&K99;量應爾不爾。
是名爲覺。是故思&K99;量未現知事故。有正覺
邪覺之名。離分別思量則名正見。是三種
知邪覺是顛倒思惟。謂無常中常等正覺。是
未得眞智。以比相知是行者在達分善根
中是説名忍。如是等餘順道比知名爲正
覺。是中若離憶相分別名現在知。於此覺
中思&K99;惟籌量。以此因縁故如是此因縁故
不如是。是名爲觀。問曰。有説。覺觀在一心
中。是事云何。答曰。不然。所以者何。汝等自
説喩如打鈴初聲爲覺餘聲爲觀。又如波
喩。麁者爲覺微者爲觀。是時方異故不應
一心。又五識無分別故。無有覺
  餘心數品第九十三
若不行善。或邪行善名爲放逸。無別一法
名爲放逸也。爾時心行名爲放逸。與此
相違名不放逸。若善心行名不放逸。亦無
別法。又心隨不善名爲放逸。隨&K99;順善法名
不放逸。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以思量
爲首。能無貪著名爲不貪。以慈悲爲首。
不生忿怒是名不瞋。以正見爲首。不謬
不錯是名不癡。無一別法名爲不貪。有人
言。無貪名不貪。是事不然。所以者何。無
貪名無法。無法云何與法爲因。無瞋無
癡亦如是。又與三不善根相違故但説三。
憍慢等亦應。是不善根。以略故説三不善
根。不善品中當説。無記根者。*有人説四。
謂無記愛見慢無明。有人説三。愛無明慧。
是非佛所説。隨無記心何因縁生。名此因
縁爲無記根。又身口業多從無記心起故。
無記心名無記根。心行時能令身心安靜。
除滅麁重爾時名猗。種種心時名捨。若諸
受中不了心行名捨。諸禪中離苦樂任放
心行名捨。七覺中不沒不動平等心行名
捨。離憂喜得平等心名捨。四無量中離
憎愛心名捨。如是隨難種法相違故。則有
無量心數差別
成實論卷第六



成實論卷第七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不相應行品第九十四
心不相應行。謂得不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
處命根生滅住異老死名衆句衆字衆凡夫法
等。得者。諸法成就爲衆生故有得。衆生成&K99;
就現在世五陰名爲得。又過去世中善不善
業未受果報衆生成就是法。如經中説是
人成&K99;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問曰。有人言。
過去善不善身口業成就。如出家人成&K99;就過
去戒律儀。是事云何。答曰。是皆成就。所以者
何。經中説。若人爲罪福。即是已所有二事
常追其身。猶影隨形。又經中説。殃福不朽
謂能得果。若不成就罪福業者。不應得
果。則失諸業。問曰。過去律儀不應成就。
所以者何。汝言過去法滅未來未有。現在
不能常有善心。云何成&K99;就戒律儀耶。答曰。
是人現在律儀成就非過去也。如以現染
故染。如是以現在戒故名爲持戒。不以過
去。但以先受不捨故名成&K99;就過去。問曰。有
論師言。衆生成&K99;就未來世中善不善心。是事
云何。答曰。不成就。所以者何。未作業已得
故。是故未來不成就。是名爲得。無別有心
不相應法名爲得。與此相違名爲不得。亦
無別有不得法也。無想定者。無此定法。所
以者何。凡夫不能滅心心數法。後當説。
是心心數法微細難覺故名無想。無想處亦
如是。滅盡定者。心滅無行故名滅盡。無有
別法猶如泥洹。命根者。以業因縁故五陰
相續名命。是命以業爲根故説命根。生者。
五陰在現在世名生。捨現在世名滅。相續
故住。是住變故名爲住異。非別有法名
生住滅。又佛法深義。謂衆縁和合有諸法
生。是故無法能生異法。又説。眼色等是眼
識因縁。是中不説有生。是故無生無咎。又
説生法等一時生。若法一時生即滅。是中
生等何所爲耶。應思是事。又十二因縁中。
佛自説生義。諸衆生處處生受諸陰名爲
生。是故現在世中初得諸陰名生。亦説。
五陰退沒名死。亦説。諸陰衰壞名老。無別
有老死法。名衆者從字生名。如言某人隨
字成義名句。諸字名字。有人言。名句字衆
是心不相應行。此事不然。是法名聲性法入
所攝。問曰。凡夫法是心不相應行。是事云何。
答曰。凡夫法不異凡夫。若別有凡夫法。亦
應受別有瓶法等。又數量一異合離好醜等
法。皆應別有。外瓶書中説瓶異瓶法異。因
瓶法知是瓶色異色法異。是事不然。所以
者何。法名自體。若汝謂凡夫法異。則色自
無體。應待色法故有。是事不然。是故汝不
深思故説別有凡夫法。有諸論師習外典
故造阿毘曇。説別有凡夫法等。亦有餘論
師説別有如法性眞際因縁等諸無爲法故。
應深思此理。勿隨文字。苦諦聚竟
  集諦聚業論中業相品第九十五
論者言。已説苦諦竟。集諦今當説。集諦者。
諸業及煩惱。是業有三種。身業口業意業。身
業者。身所作名身業。是業三種奪命等不善。
起迎禮拜等善。斷草等無記。問曰。若身所作
名身業者。瓶等物亦應是身業。身所作故。
答曰。瓶等是身業果。非是身業。因果異故。
問曰。不應有身業。所以者何。身所動作名
爲身業。有爲法念念滅故不應有動。答曰。
是事念念滅品中已答。所謂法於餘處生時
損益他。是名身業。問曰。若爾者。身即身業
以餘處生故。非身所作名爲身業。答曰。身
是作業之具。身於餘處生時集罪福名爲
業。是故身非業也。問曰。集罪福是無作。
身作云何。答曰。身餘處生時有所造作。名
爲身作。問曰。是身作或善或不善。而身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