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集菩薩學論 (No. 1636_ 法稱法護日稱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以集實諦名爲法集。善男子。云何名實諦。若
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棄捨
身命不捨是心。不捨諸衆生故。是名菩薩實
諦。若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復
於後時棄捨是心。及捨諸衆生者。是菩薩爲
大妄語。實可呵厭。又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
門經云。佛言。海意。譬如世間若王王臣欲餉
一切城邑人民。集已棄捨。若飮若食不爲辦
設。於諸人民則爲虚誑。而於飮食少不可得。
高聲呵責忿恚而出。佛言。海意。是菩薩亦復
如是。於諸衆生未度者令度。不應但修捷語
利辯。乃至而不勤修多聞積集諸善菩提分
法。彼菩薩者則爲虚誑諸天世人。如先佛説。
是聖所呵厭。於智大智無上勝智倶極難得。
是故當知。菩薩不應但以語言虚誑一切天
人世間。復次海意。或有人來勸請説法施作
義利時彼菩薩隨言爲説。乃至棄捨己身修
菩薩行不復虚誑一切衆生。當如是知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一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
  法稱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
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
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集布施學品第一之二
論曰。故知自力所集。隨其行相於一善道亦
應守護。如地藏十論經云。如是十善業道佛
所證果。若不眞實守護一善業道。乃至臨命
終時。而自稱言。我是眞實行大乘者。我求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是人是極虚詐。
是大妄語。對十方界佛世尊前誑惑世間。説
空斷見誘誑愚癡。身壞命終墮諸惡趣
論曰。乃至臨命終時。能須臾説集諸善品。亦
應修作。如藥師琉璃光經説。若見大心衆生
如聞菩薩難行苦行及妙勝智。乃至入解發
大勇猛。荷負重擔捄護衆生。盡諸苦本禮拜
供養。説罪及隨喜福。勸請諸佛住世説法。乃
至迴向菩提。爲善知識勸請説法。或樂自説。
當知是名爲示道者。如文殊師利莊嚴佛刹
功徳經云。世尊。是妙吉祥往昔生時。本行因
縁發菩提心。亦如是發如彼所説。乃至最初
遠離輪迴邊際。利益衆生行如是行。我於尊
所發菩提心。現前勸請令諸世間脱貧窮報
忿心恨心慳貪嫉妬。我得菩提時。悉不現起。
乃至常修梵行脱諸罪欲。於佛隨學清淨尸
羅。愛樂尊重於大菩提。不疾取證我處後際。
於諸衆生一相無異。時十方界未聞我名無量
不思議刹土悉皆嚴淨。由身語意業清淨故。
於諸所作悉亦清淨。又一切時堅持淨戒。盡
生死際無諸過惡。又阿閦如來本願授
經云。彼阿閦如來往昔爲菩薩時。作如是説。
若我生生世世不出家者。是則虚誑一切諸佛
如來。舍利子。如是菩薩於阿閦如來亦應隨
學。又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生生出家。或諸
如來出世。或不出世。畢竟捨家出家亦如是
學。所以者何。舍利子。若謂菩薩捨家出家是
爲最上。乃至男女眷屬不生愛著。如我生時
無諸過失
論曰。如上所説且止斯事。若説施戒罪相同
等。及於罪相相應等事。應自棄捨若別別行
相亦非無罪。於別行相然不攝故。而菩薩於
諸衆生所有未來一切苦惱令得解脱。一切
妙樂令其増長。若身語意不勤精進方便純
熟。於縁合集不樂勸化。或散滅處亦不尋求。
多分煩惱少分煩惱不起對治。於大義利及少
義利或非義利不生損益。刹那倶捨。此説是
罪。略説無罪謂自力能於境界事都無果報。
或執如是於學表相體性是罪。若自力能境
界相應罪處無有。同説罪等於相解脱。是菩
薩學於平等身廣太無量劫後際説。復次略
説菩薩此二種罪。如其成辦相應非相應可作
不可作都無揀擇捨故是罪。謂言畢竟超出尋
伺。如旃陀羅奴等謬解義故是罪。彼復云何
深心教誡經説。如慈氏因中四種辯才即諸
佛語。何等爲四。一者擇有義利揀非義利。二
者擇此正法揀彼非法。三者破遣煩惱非増長
煩惱。四者樂見涅盤功徳不樂見輪迴功徳。
是名四種。以要言之。若爾云何慈氏因中説
是四種辯才。謂信善男子善女人生諸佛想。
作議論想。聞善法故。所以者何。謂若慈氏有
諸善説即諸佛語故。若於此慈氏辯才而生
誹謗。非諸佛語起不尊重。是惡人輩即是誹
謗諸佛所説辯才由。毀減善法招罪業報墮
諸惡趣
論曰。復次修習善巧發起愛樂。此行門中集
學最勝作用。應當修學。希大果故如寂靜決
定神變經云。復次文殊師利。若菩薩於殑伽
沙數等諸佛。是諸佛所有殑伽沙數佛刹。復
於如是殑伽沙數劫。以自在王摩尼寶滿中
持用布施。若諸菩薩於如是法相聞已。一心
思惟。我當修學。文殊師利。比前無學所有福
報。未若施此樂欲學地菩薩其福甚多
論曰。是菩薩雖見此功徳。未言如其修習等
復如彼説。文殊師利。假使教化三千大千世
界微塵等衆生。一一衆生得閻浮王。若以諸
音聲讃歎受持讀誦如説修行大乘經者。於
一日夜斷割身肉指爪乃至命終。一心奉行。
文殊師利。縁是菩薩布施心無怯弱。不驚不
怖不畏。畢竟一心發親近想。無悔無疑亦無
分別。於此最上正法攝受相應。意樂讀誦如
説修行。文珠師利。是菩薩心勇猛故。則布施
勇猛。持戒勇猛。精進勇猛。禪定勇猛。智慧勇
猛。一切三摩地勇猛。文殊師利。是菩薩設使
於惡人輩。亦復不生瞋心厭心及餘過失。文
殊師利。是菩薩如釋梵王等無所動
論曰。今正是時。當一心學希大果報。月燈三
昧經所説偈云。若於河沙多億劫供養百億
那由佛。清淨信心施餚饍亦施燈鬘及幡蓋。
若於正法衰末世如是佛法欲滅時。於一日
夜學是行。比前福報勝於彼
論曰。是故一心勤修如佛經中所説菩薩學
義。如寶雲經説善男子。菩薩於菩薩學堅持
淨戒如是尋伺。若不於菩薩別解脱戒中。我
云何能得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又
何不於如來大乘諸經法中所詮菩薩行所集
菩薩學。我當如是廣大修習
論曰。我等無知。於此廣説菩薩制止容起惡
覺。何非此理。於修習處了無過失。云何修習
處謂若於身所有三世受用。行清淨捨護諸
衆生令淨増長。受是菩薩戒已。若此菩薩住
修習處説是罪相。如菩薩別解脱經云。於菩
薩道攝受一切衆生令盡苦趣。彼菩薩道攝
受安住過倶胝劫。唯一發起安隱之心及親
近心。菩薩發是心者。應知於諸衆生一向攝
受多種住處。如文殊清淨律云。時文殊師利
語寂音天子言。菩薩具足此五無間。速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何等爲五。菩薩深固
作意求無上道。發心不墮聲聞縁覺之地。是
初無間發心。自捨一切所有。於慳悋心而不
共住。是二無間。我應救度一切衆生。於中
不起懈退之心。是三無間。了一切法非空非
有無生無滅。於中不墮諸見。是四無間。於諸
法智和合一相。如是發心中無所住。由無所
住於一切智悉無所得。是五無間
論曰。謂身所受用福報不斷者。於捨護事令
淨増長。如瑜伽觀想中説。彼所捨義攝受過
失。觀想門中起離貪想。觀捨功徳故。如月燈
三昧經所説偈云。如是不堅身。愚者心所樂。
何常壽命中。刹那如幻夢。造諸惡業故。罪報
常隨逐。由是無明因。死多墮惡道。又如無量
門陀羅尼經説。云何衆生得鬪諍因。謂計執
財利而爲根本。應當棄捨。若離貪愛即得是
陀羅尼。又菩薩別解脱經云。復次舍利子。菩
薩於一切法極微細分不生他想。所以者何。
怖取著故。最上授所問經云。謂若布施者無
諸慳悋。執著者而常守護。又布施者爲盡貪
愛執著者増長貪愛。布施者無諸遍計。執著
者有諸遍計。布施者無有恐怖。執著者彼多
怖布施者住菩提道。執著者住魔境界。布
施者作無盡想。執著者作有盡想。又布施者
得諸妙樂。執著者而常逼迫。布施者捨離煩
惱。執著者増長煩惱。又布施者得大富饒。執
著者得大貧乏。布施者善人事業。執著者惡
人情計。布施者諸佛稱讃。執著者愚夫稱讃。
乃至布施者自所生子不起樂著。非如於餘
衆生起憐愍故。應知自心説有三種。何等爲
三。一者菩薩於菩提道正等相應。非邪謬相
應。二者菩薩於菩提道起平等心。非高下心。
三者菩薩於菩提道無種種行。非有種種行。
是名三種自心所説
論曰。謂於自所生子起非善友想。既非善友
故非我友。若爲利益隨佛教勅學負重擔故。
於自所生子不生樂著。非如於餘衆生起憐
愍故。應知發是心已。如於我子發生慈愛。則
我於一切衆生亦復隨順發生慈愛。如是深
心觀察悟解。我子既無異於一切衆生。則一
切衆生皆是我子。所有衆生若自若他乃至
居士。在家菩薩於其財利或非攝受衆生勿應
耽著。非出離法又復不應愛樂隨順染欲。復
次在家菩薩或有行來乞丐。隨何所須發勇
悍心而爲給與。又作是念。我此財利若捨不
捨畢竟散滅。云何於捨受時而得無欲。謂我
我所得畢竟忍。於所捨物離胎藏苦。心住正
念歡喜愛樂不生隨轉。復次如是能捨謂於
所捨物及乞丐者。應知有四種想。何等爲四。
謂怯弱故不能純熟善根先所造業。於大乘
中心不自在。見取捨故。又若我及我所住安
忍力。自與善人不起悔惱。如是修作。如是踊
躍。如是精進。圓滿一切衆生所希求故。如是
在家菩薩於彼乞丐者應作是想。或乞丐者返
増過失。是菩薩應當善言慰諭。又乞丐者而
不知恩。是菩薩亦復不起慳嫉。是爲無罪。此
世尊爲下種諸菩薩。如菩薩別解脱中説。舍
利子。菩薩無有四法。何等爲四。一者菩薩無
不信心。二者菩薩無有慳貪。三者菩薩無有
兩舌嫉妬。四者菩薩無懈怠心。謂言我不能
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舍利子。若我
有是四法。彼有智者於此了知。便謂邪命諂
求非法染法重世財利。是爲第一偸食信施。
復次舍利子。菩薩如是心勇猛故。乃至頭目
手足身體支分男女眷屬心所愛樂極妙樂事。
舍宅國邑一切所有。悉能棄捨。又如那羅延
所問經云。若於財寶發是捨心。應知財利不
生取著。然捨未起智故。若於攝受不起捨心。
則於非攝受亦常執著。若隨乞丐者意於攝受
發生智故。則於眷屬亦無取著。最上崇貴亦
無取著。受用珍寶亦無取著。而菩薩若於財
利不起捨心乃至極微細分。應知取著。復次
善男子。而菩薩摩訶薩應當發如是心。謂我
此身分於諸衆生尚能棄捨。何況所有外財資
具。又若於衆生所如其所須悉能施與。謂有
來乞丐須手以手須足以足須眼以眼。乃至
脂髓血肉及餘身分。隨各施與。云何復名外
財資具。謂若庫藏孳生之物。金銀珍寶勝妙
莊嚴。象馬車乘國土宮殿。城邑聚落吏民僮
僕。作業士夫男女眷屬。若諸衆生於所有事。
彼彼衆生如其所有。我當給與不生悔惱亦
無退屈。不希果報及餘諂詐。復次我此施者
隨順一切衆生故。悲愍一切衆生故。饒益一
切衆生故。攝受一切衆生故。如我攝受衆生
知如是法得菩提故。以要言之。善男子。譬如
藥樹根莖枝葉花果皮核。若全若分。隨其取
者不生分別。又復脱諸衆生病苦難時。亦不
分別上中下性。善男子。是菩薩摩訶薩亦復
如是。應知於四大種身生藥樹想。於彼衆生
可作饒益。須手以手須足以足。隨其取者如
前藥樹不生分別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三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
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
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集布施學品第一之三
如聖所説無盡意經云。菩薩當觀自身於諸
衆生應何所作。謂四大種地水火風有種種
門種種所作種種繋屬種種器具種種受用。
隨衆生行或全或分。然我此身四大所集亦
復如是。有種種門種種所作種種繋屬種種
器具種種受用。於諸衆生作大依住如其觀
察爲利衆生。設身有苦不生疲厭
論曰。捨受用福。如金剛幢經云。菩薩以種
種布施十方無量貧窮困苦。受施之者。信菩
薩行聞菩薩聲縁菩薩語。悉以來集。然菩薩
布施先發誓願。由聞菩薩心所願言。一切捨施
意喜無厭。令乞丐者遂心滿足。隨其來者發
心懺謝。如彼偈云。我應詣彼施。汝知不可得。
諸從遠方來。得無疲勞耶。如是於乞丐者頭
頂禮敬懺謝慰喩。澡浴身穢爲設敷具。如其
所須一切給與。所謂或末尼車。閻浮提中柔
善女寶衆具圓滿。或施金車侍衞僕從清淨
女寶衆具圓滿。吠琉璃車。最上可愛歌詠音
樂如前圓滿。玻胝迦車。於四方面現四寶女。
執妙莊嚴色相無比。亦復圓滿。如前所説。末
尼車者。垂諸寶網彌覆其上。駕以白象及御
象者無量嚴飾。其寶輪相與車相稱。又於其
上置諸妙寶師子之座乃至設衆寶蓋遍覆其
上。莊嚴寶帳周匝圍繞。於四方面植妙幢
燒種種香。諸妙堅香以爲塗拭。散諸妙花遍
覆莊嚴。又於其上百千妓女寶繩交絡。彼善
御者正等和合行無錯亂乃至以諸粖香變
異和合。雖聞此香意樂第一。令彼男女性行
調適。復如彼説。爲諸衆生當捨己身。承事諸
佛之所攝受。或捨轉輪王位國城宮殿一切
勝莊嚴具。如其乞者捨諸眷屬男女妻妾舍
宅人民乃至或全或分一切捨施。如是飮食
滋味。而菩薩具捨種種淨妙飮膳苦辣醎淡
種種上味。遍滋大種柔滑光澤。調適身心安
住色力。乃至諸所至處愈諸疾病。悉令安樂。
如是燈明粖香塗香華鬘衣服床敷几案房舍
臥具病縁醫藥。而菩薩隨其給與。乃至種種
廣大器具。謂無量無數金銀銅鉢滿中珍寶。
供佛世尊起不思議尊重信解等心。或施菩
薩善知識等發希有心。或施住佛教者一切
聖衆聲聞縁覺補特伽羅發清淨心。或施父
母諸阿闍梨及餘師尊。發起尊重親近承事
求學等心。或施歉乏困苦之者。於諸衆生作
無礙眼發慈愍心。以要言之。若菩薩樂施象
乘。七支安住高六十尺。六牙具足面目清淨
如蓮華色。金繩交絡莊嚴身相。種種雜寶巧
妙間飾。其鼻擧擲金色殊妙。行千踰繕那觀
者無厭。若施馬乘。隨行四方其歩平正。身得
安隱控御僕從飮食具足如天莊嚴。施百千
等。或施尊重諸善知識父母師長乃至歉乏
困苦一切世間可受施者。心無悋惜亦無執
著。大悲大捨是菩薩深心清淨。發生如是無
量功徳。乃至菩薩或施床座。謂賢王座及吠
琉璃承足寶几安師子床。金繩寶網處處垂
下。柔軟茵褥無量嚴飾。熏諸妙香。大摩尼
寶建妙高幢。無量百千倶胝。那踰多寶而用
莊嚴。垂諸寶網。一一網孔懸衆寶鈴。香風搖
撃。出和悦聲。或施大座仰目高視。無數行列
蓋諸大地。一切國王大自在主。坐已灌頂。及
於是座得無礙輪。教令諸小王等隨教奉行。
如是乃至菩薩施大寶蓋。亦以大寶而莊校
之。寶莖寶鈴寶繩寶網垂過耳頸。又於周遍
吠琉璃寶末尼珠等結妙瓔珞。又諸網中如難
襧天出妙音響。清淨和雅莊嚴寶炬。其數百
千如集寶藏。又於周遍燒無價香。旃檀沈水。
百千倶胝那由他堅妙諸香。復有清淨寶蓋。
如閻浮檀金光聚。亦以無量百千倶胝那庾
多莊校嚴飾。以如是無數百千倶胝那庾多
蓋。以心布施諸來乞者。住於人前隨其給與。
或施眞實。諸佛滅後莊嚴塔廟。或施求法菩
薩諸善知識及現生菩薩法師。若父母僧寶
奉諸佛教乃至一切可受施者。皆以如是善根
回向。如其最初諸有善時皆當親近。發如是
願説此善根。於諸世間得常依住。於清淨法
得正自在。若諸衆生以此善根。地獄罪報皆
得除滅。畜生琰摩羅界息諸苦聚。彼以如是
善根回向。我於善根亦復如是。居房舍時。願
諸衆生滅諸苦聚。遇拯救時。願諸衆生脱諸
煩惱。遇依怙時。願諸衆生離諸怖畏。若行去
時。願諸衆生至一切地。若對向時。願諸衆生
得畢竟忍。見光明時。願諸衆生得無暗慧。覩
電光時。願諸衆生破無明暗。得燈炬時。願諸
衆生畢竟淨住。遇勇健時。願諸衆生於不思
議法深入正理。遇勇將時。願諸衆生而得無
礙智蘊。乃至言無虚飾。深固意回向一境心回
向。歡喜心回向。極喜心回向。柔軟心回向。大
慈心回向。愛樂心回向。攝受心回向。守護心
回向。安隱心回向。以如是回向。又我此善根。
願諸衆生得淨所趣成就。得淨所生成就。得
淨福相嚴身成就。得無損壞成就。得廣大施
成就。得久遠心成就。得無失念成就。得通達
惠解成就。得無量覺悟成就。得身業意業一
切功徳莊嚴圓滿成就。又以無量善根與諸衆
生供養諸佛。由供養已得無損減。於佛世尊
懺諸罪惡。親近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聞所説
法聞已離諸疑惑。如聞受持而得相續具足正
行。由供養如來故得成事業。心勤修習無諸
罪惡。又我植此善本畢竟離諸貧窮於七聖財
而得圓滿。隨諸佛學得勝善根普能成就廣
大信解入一切智智。於諸世間作無礙眼。具
相嚴身清淨攝受一切功徳。莊嚴語故成就
諸根。十力繋心分別之所積集。於遊止行無
不圓滿。又諸如來成妙樂處。願諸衆生亦復
皆得。如六十回向儀軌中説。願諸衆生獲得
智食。不應食者心遍了知。決定不揀擇食樂
不肉食。乃至不生愛欲。願諸衆生如雲降雨
得法一味。願諸衆生得諸上味。於最上法樂
止息充滿。一切佛法極善思惟。不生執相。謂
不壞乘。最上乘。最勝乘。速疾乘。大力乘等。
願諸衆生樂覩諸佛得無厭足。願諸衆生見
善知識得無間斷。願諸衆生見無毒藥。願諸
衆生息除煩惱。願諸衆生覩淨日輪願諸衆
生。破黒暗已隨樂爲説。如是身相照了自性
願諸衆生。覩勝光明不見惱害唯見適悦。賢
善愛樂希望極喜詣諸佛所。願諸衆生具足
戒香。於菩薩波羅蜜多戒而不毀禁。願諸衆
生熏修布施。遍捨一切。願諸衆生熏修忍辱。
得心不動。願諸衆生。熏修精進被大精進鎧。
願諸衆生熏修靜慮。依現在佛前得三摩地。
願諸衆生熏修菩薩迴向。願諸衆生熏修一
切白法。解脱諸不善法。願諸衆生獲天資具。
願諸衆生起大智行獲聖資具。願諸衆生以
菩提心熏諸異生得妙樂具。願諸衆生離諸
輪迴行苦獲安隱資具。願諸衆生得住淨佛
國土證諸法觸。謂功徳住。相應住。廣大不動
最上諸佛住。願諸衆生得近佛遊止願諸衆
生得無量光照諸佛法。願諸衆生得無礙光
能以一光照諸法界。願諸衆生得安樂身獲
如來身。願諸衆生猶如藥王畢竟能別方論。
願諸衆生猶如藥樹得無損害。願諸衆生如
世良醫滅除疾病。得一切智至安樂處。願諸
衆生爲世良藥。如其深心擣篩和合。願諸衆
生除諸病惱。願諸衆生得大勢力身。願諸衆
生得碎諸輪圍山力。願諸衆生得無限量器
盡虚空界廣大念根。世出世間一切所説普
攝。印持得無忘念。願諸衆生得善淨器。了悟
三世諸佛分別清淨無堅執著。願諸衆生所
欲至向得一切處行佛地上。願諸衆生於餘
一切衆生得心無損害。願諸衆生一刹那心
縁諸法界。及詣一切世界無疲無倦。由無厭
倦得身通輪。願諸衆生得妙樂行。同諸菩薩
行詣道場。願諸衆生於善知識及無量善根
得心無捨離。知恩報恩隨所守護。願諸衆生
與善知識同一利樂。願諸衆生深心歡喜惟
善攝受。與善知識安樂共住隨修福行。願諸
衆生於善知識所有善根清淨業報。同一大
願。願諸衆生住大乘行永離憂暗。於一切智
得無窮盡。願諸衆生深覆善根。爲諸如來之
所守護。願諸衆生覆護智徳。解脱世間一切
惑染。願諸衆生具足白法不起散亂。於佛法
中得不壞行。願諸衆生張十力蓋覆蔭一切。
願諸衆生得大深心畢竟覺了。願諸衆生踞
師子座得佛神通。於諸世間如是觀察。又虚
空藏經云。我所積集善根法智善巧。無不與
諸衆生而爲依住
論曰。捨過未受用。如無盡意經云。若善心心
所法念念回向菩提。是爲善巧。若未來善根
決定菩提。現前於諸事業所起善心。皆用回
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曰。如是心心所法修習。信解圓滿一切捨
施。又心所行及身方便捨諸攝受。此言攝
受者。即是解脱三有苦本。是中於無量阿僧
祇劫種種所造。應招世出世間無量富樂。於
身自然如意受用。我應以財利鉤拔諸衆生
置彼岸處。菩薩於菩提道布施。餘如寶雲經

  護持正法戒品第二之一
論曰。是人於身雖捨。復何名護。謂若以自受
用施諸衆生。云何受用。何等名施。若無受用
亦無守護。是故護自身者。應以受用利益衆
生。菩薩別解脱經云。舍利子。應知護他者即
是護身。舍利子。如是行相。若菩薩成就護他。
設遇喪命因縁。我於是業悉不應作。又無畏
授所問經云。復如大車負極重等。唯諸智者
於法覺了。無盡意經亦作是説。爲護諸衆生
者。設身有苦不生疲厭。況捨善知識耶。故華
嚴經云。善男子。菩薩由善知識任持不墮惡
趣。由善知識具足超越菩薩學處。由善知
識教導而得出離世間。由善知識而得親近
菩薩無忘失行。由善知識而得攝受菩薩一
切希有行故。由善知識依正覺道除業惑障
出生死城至清淨處。善男子。是故親近承事
善知識者。應如是作意。謂心如地荷負一切。
無疲倦故。心如金剛志願不可壞故。心如輪
圍山設遇諸苦無傾動故。心如僕使隨諸作
務不厭賤故。心如傭人洗滌塵穢離憍慢故。
心如大車運重致遠不傾壞故。心如良馬不
暴惡故。心如舡筏往來不倦故。心如孝子。
於諸親友承順顏色故。又善男子。應於自身
起病苦想。於善知識起醫王想。隨所教令作
良藥想。所修正行作除病想。又善男子。應於
自身作怖畏想。於善知識作勇健想。隨所教
令作器仗想。所修正行作破怨想。復次解脱
觀優婆夷言。善男子。菩薩於善知識隨所教
令應思供養諸佛世尊。菩薩於善知識言無違
逆。得近一切智故。於善知識言無疑惑。得近
諸善知識不離作意。得諸現在利益。又如善
財詣堅固幢比丘所。頭面禮足右繞百千匝
却住一面。時堅固幢比丘觀察禮敬。更復諦
觀亦復禮敬。如是思惟遍觀察已。謂言從何
所來作是相者。於現前功徳利益求念堅固
無量行願。不捨是意希望見相及音聲取。乃
至作禮而去。如其詣善知識見一切智涕涙悲
泣。至海雲比丘所作禮而去。又菩薩別解脱
經云。舍利子。菩薩樂善法欲世間珍寶無不
棄捨。以身承事無不恭敬。供給走使及餘語
業無不勇捍。於和尚阿闍梨極生尊重。乃至
所以者何。爲斷繋縛求如是法。爲斷生老病
死憂悲苦惱求如是法。發心如寶。除諸衆生
貧窮困苦。求如是法。發心如藥。安樂一切衆
生。求如是法。最上授所問經云。復次長者。
或於菩薩所聞一四句偈。受持讀誦爲他人
説。及積集菩薩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
惠相應之行。彼於阿闍梨法應生尊重。乃至
以名句文説偈讃歎。若一劫中於阿闍梨親
近承事。常行正直。一切財利受用供養長者。
於阿闍梨尊重尚未圓滿
論曰。云何於法尊重。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
經云。善男子。汝於善知識應起尊重愛樂。爾
常慘菩薩摩訶薩如是行相尊重作意。次
詣一城。入是中已。我爲供養法上菩薩摩訶
薩故。當自賣身隨取其直。然我於長夜中爲
欲因縁受生死身。流轉諸趣無量無邊。未嘗
爲法及利衆生。時常慘菩薩高聲唱言。從其
聽聞。誰買此人誰買此人。以要言之。時魔波
旬即從座起。令諸婆羅門長者等不聞其聲。
欲自賣身了不可得。彼一詣已皆無聞者。即自
悲泣。唱言。怪哉。於其財利斯何難得如是。我
自賣身尚不可得。時有天主。名爍迦羅。作
梵志身。乃至白常慘菩薩言。善男子。汝何住
此悲泣憂惱。常慘菩薩白言。梵志。我今樂善
法欲爲供養法。當自賣身竟無買者。爾時梵
志語常慘菩薩言。我不須人無所施作。要當
人身心血骨髓。乃至於此賣否。時常慘菩薩
自念。獲大善利我今圓滿。定知般若波羅蜜
多方便善巧。我身尚賣何得悋惜心血骨髓。
發踴躍心。善分別心。極歡喜心。白梵志言。是
身隨意。乃至常慘菩薩右執利刃。刺臂出血
去臂肉已破骨而往。是時有長者女。處高樓
閣遙見是事。乃至詣彼謂常慘菩薩言。汝何
如是於身苦楚。乃至童女聞供養已復語。善
男子。彼有何等功徳善利。白言。童女。彼菩男
者爲我善説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得如是
學。如是學者爲諸衆生作所歸趣。以要言之。
復次童女語常慘菩薩言。善男子。於阿闍梨
爲求如是廣大法者。如是於二法義。於殑伽
沙數劫當捨是身。爲求如是廣大法故。善男
子。我今具有金銀末尼珠寶吠琉璃等。乃至
汝於法上菩薩廣作善利。時童女與五百眷
屬倶詣法上菩薩所。爾時法上菩薩摩訶薩。
即從坐起詣已住舍。於七歳中如是入妙三摩
地。常慘菩薩亦七歳中不起欲尋。不起謗尋。
不起害尋。不著滋味。但念法上菩薩當於何
時出三摩地。如是詣法座前。於此説法盡地
方所。散種種花諸妙珍寶。時長者女與現前
五百眷屬。於常慘菩薩威儀進止亦如是學。
時虚空天響報常慘菩薩言。是法上菩薩後
當七日出三摩地詣彼城中隨宜説法。爾時
常慘菩薩聞是聲已。生極喜樂及適悦意。掃
地嚴淨。時長者女與五百眷屬。於法座前以
智善巧七寶間飾。復次常慘菩薩於地方所
嚴持掃灑。周遍求水了不可得。而於是處有
魔波旬。名曰飮漿。隱蔽諸水爲令菩薩心生
苦惱退失道意増不善本。時常慘菩薩知魔
蔽已。我應刺身出血洒地。所以者何。是地
方所多塵土界。於法上菩薩身或坌汚我今
爲法設破己身斯何悋惜。又我往昔爲欲因
縁。往復無際輪回生死。不曾爲法捨自身命。
作是念已。即執利刀刺身出血遍*洒其地。諸
女眷屬亦如是學。時魔波旬皆不得便。故
乘四法經云。佛告諸比丘。菩薩盡其形壽乃
至或遇喪命因縁。畢竟不得捨善知識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三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四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
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
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護持正法戒品第二之二
論曰。於是經典不捨諸善知識如護己身。於
是經典一刹那頃樂菩薩學。於是經典集菩
薩行。於菩薩學應擇彼言。是故伺察不墮是
罪。於無智處亦不愛樂。見是經典常樂尊重。
見是經者不捨諸善知識。爲説護持一切正法。
如海意經云。然善男子不可説者。謂以文字
語言於無生法中而不可説。若以文字語言
詮總持門。乃有其説。此即名爲護持正法。又
善男子。有説法師於如是等甚深經海如説
修行者。若人於此法師親近恭敬尊重承事。
密爲護持。飮食衣服坐臥之具病縁醫藥種
種供施。護諸善品及護語言。設有誹謗亦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