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顯揚聖教論 (No. 1602_ 無著玄奘譯 ) in Vol. 31

[First] [Prev+100] [Prev]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天人得義利樂。諸如是等煩惱永斷。有多種
相利益應知
顯揚聖教論卷第三



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品第一之四
如是已説。果諸功徳今當説。頌曰
    無量諸解脱 勝處與遍處
    無諍妙願智 無礙解神通
論曰。無量者。謂四無量。廣説如經。一慈無
量。謂慈心倶。無怨無憎無有損害。廣大無量
極善修習。於一方面如是次第乃至十方一
切無邊世界。意解遍滿具足住。慈心倶者。於
無苦無樂衆生欲施樂具阿世耶心相應故。無
怨者。即彼對治欲加苦具瞋故。無憎者。即彼
對治障礙樂具瞋故。無損害者。即彼對治欲
與不宜瞋故。廣者。於見所行作意故。大者。於
聞所行作意故。無量者。於覺知所行作意故。
極善修習者。由串習相應離諸蓋故。於一方
面如是次第乃至十方一切無邊世界者。遍
縁器世間及有情世間故。意解者。縁意解思
惟境界故。遍滿者。縁無間有情境界故。具足
住者。如前靜慮中説。二悲無量謂悲心倶。乃
至廣説。悲心倶者。於有苦衆生欲拔苦具阿
世耶心相應故。無怨者。即彼對治與苦害故。
無憎者。即彼對治障礙拔苦害故。無損害者。
即彼對治欲與不宜不喜樂故。餘如前説。三
喜無量。謂喜心倶。乃至廣説。喜心倶者。於有
樂衆生隨喜彼樂阿世耶心相應故。無怨者。
即彼對治欲與苦具不喜樂故。無憎者。即彼
對治障礙樂具不喜樂故。無損害者。即彼對
治欲與不宜不喜樂故。餘如前説。四捨無量。
謂捨心倶。乃至廣説。捨心倶者。欲令不染阿
世耶心相應故。無怨者。即彼對治令染貪瞋
故。無憎者。即彼對治障礙除染貪瞋故。無損
害者。即彼對治顛倒不染貪及瞋故。餘如前

此四無量體性云何。謂慈以無瞋善根爲體。
悲以不害善根爲體。喜以不嫉善根爲體。捨
以無貪無瞋善根爲體。皆是憐愍衆生法故。
於此四中慈唯無瞋。次二無量無瞋一分。捨
是無貪無瞋一分。又復與彼相應等持諸心
心法。并彼眷屬皆是四無量體。當知先由増
上法行善修治心。復依清淨靜慮。方得清淨
無量應知
諸解脱者。謂八解脱廣説如經。一有色諸色
觀解脱。有色者。依有色定意解思惟故。諸色
者。若色如勝處中廣自分別。觀者。於諸色中
爲變化自在故。意解思惟顯示彼相故。二内
無色想外諸色觀解脱。内無色想者。依無色
定意解思惟故。外者。除眼等根意解思惟餘
色故。諸色觀者。如前説。三淨解脱。身作證具
足住。解脱淨者。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色爲得
増上安樂住故。解脱者。解脱淨不淨色功
障礙心故。身者意身故。作證者。由智斷得作
證故。具足住者。如前説。無色諸解脱如前分
別。此中差別者。爲欲證得一切種身業自在
故。及爲解脱彼障故。復除光色作無邊虚空
意解思惟故。名第四無邊虚空處解脱。爲欲
發起聖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辯等諸功徳故。
又爲證得能助發起彼諸功徳心自在故。又
爲解脱彼障故。復作無邊識意解思惟故。名
第五無邊識處解脱。行者作如是發起功徳
方便。已令第四靜慮起。現在前發諸功徳。爲
欲證得最勝無漏住自在故。又爲解脱彼障
故。復作無所有意解思惟故。名第六無所有
處解脱。爲欲證得最第一有住自在故。又爲
解脱彼障故。復作非想非非想意解思惟故。
名第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脱。爲欲證得最勝
寂靜住自在故。又爲解脱彼障故。復從非想
非非想處心進止出入息滅攀縁故。名第
八想受滅解脱
勝處者。謂八勝處。廣説如經。一内有色想。外
諸色觀少。若好若惡若劣若勝。於彼諸色勝
知勝見得如是想名初勝處。内有色想者。如
解脱中説。外者。謂除眼等根顯餘色故。諸色
觀者。如前説。少者。謂資具攝色意解思惟故。
若好若惡者。謂淨不淨色之所攝色意解思惟
故。若劣若勝者。謂淨不淨聲香味觸之所攝
色意解思惟故。於彼諸色勝者。謂能治所治
作意思惟。障礙功用所不惱故。知者。用奢摩
他道。見者。用毘鉢舍那道。得如是想者。謂於
實勝中得實勝無慢想故。於不勝中得實不
勝無慢想故。二内有色想。外諸色觀多。乃至
名第二勝處。内無色想中觀少觀多二種亦
爾。内有色想外諸色觀者如前説。多者。顯
示有情世間器世間色遍思惟故。餘如前説。
五内無色想外諸色觀青。青顯青可見。青光
猶如烏莫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染青衣色。如
是黄赤白色皆應廣説。此中差別者。黄色如
羯尼迦羅花。或如婆羅痆斯染。黄衣色赤色
如槃豆時縛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染赤衣色
白色如烏奢那星。或如婆羅痆斯鮮白衣色。
青者。謂總句。青顯者謂倶生青。青可見者。謂
和合成青。青光者。謂彼二所出鮮淨光青。如
青色黄赤白色亦復如是。廣説應知。餘如前
説。於一處説二譬喩者。此顯倶生和合二種
色故。此八勝處與修三種縁色解脱作所依
止。後四勝處意解思惟。欲界天色及色界色。
又復應知。是諸勝處爲治下地種子。隨逐作
意思惟。非爲對治。自地所治作意思惟。遍處
者。謂十遍處。廣説如經。謂地遍處。一能解
了上下及傍無二無量。如是水火風遍。青黄
赤白虚空識遍。上下及傍無二無量。地遍處
者。由色所依遍滿故。彼能依色亦遍滿。由彼
増長故。一能解了者。謂能證此觀補特伽羅。
上下及傍者。謂遍滿諸方及四維故。無二者。
離餘諸界及不雜顯色遍滿故。無量者。無有
分齊相遍滿故。如地遍處餘水火風青黄赤
白亦復如是。如其所應。虚空遍處者。謂對治
一切色相作意思惟遍滿故。餘如前説。識遍
處者。謂縁無量識作意思惟遍滿故。餘如前

此中由三解脱故得勝色自在。由得彼已方
可説言勝色自在極成就故。識處已上無有
遍滿。所縁無量形段依止分別遠離故。應知
勝處及與遍處。是諸解脱能清淨道。由諸勝
處勝所縁故。由諸遍處所縁遍故。能令解脱
清淨應知
無諍者。謂能守護他煩惱行之所引攝無癡
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多
所行故
妙願智者。謂於三世及非世攝所知法中無
餘如實了知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及彼相
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
無礙解者。謂四無礙解。廣説如經。一法無礙
解。謂於一切種一切法差別名中。如實覺悟
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
心法。二義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切法種
種相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餘
如前説。三訓詞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切法
訓釋詞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
餘如前説。四辯才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切
法通達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
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
神通者。謂六神通。如經廣説。一神境智見作
證通。謂爲示現一切種身業自在無癡智見
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行多決
定境界故。二天耳智見作證通。謂爲隨聞一
切種語業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説。三心差別
智見作證通。謂爲入一切種他心行無癡智
見性。餘如前説。四宿住隨念智見作證通。謂
爲入一切種前際趣行無癡智見性。餘如前
説。五死生智見作證通。謂爲入一切種有情
趣行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説。六漏盡智見作
證通。謂爲入出離一切煩惱及無餘苦無癡
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行
多決定境界故。復次頌曰
    諸相好清淨 及諸力無畏
    不護與念住 永斷諸習氣
論曰。諸相者。謂三十二大丈夫相。廣説如經。
一善安立足大丈夫相。由如來菩提資糧善
圓滿故。具足受持平等行故。感得此相。由此
相故。有暫見者。即信如來是大丈夫足相足
幖幟足形貌。如善安立足相。如是諸餘大丈
夫相如其所應盡當知。謂於手中應説手相
手幖幟手形貌。如是於頭頂等所餘支節。各
隨其名應當廣説。好者。謂八十種好。廣説如
經。是諸好等若具足相攝。如菩薩地中説。若
隨衆生所宜隨勝相攝。如大慧度經説。若廣
分別諸好應知。如廣分別相中説。清淨者。謂
四一切相清淨。廣説如經。一依止清淨。謂由
如來證得一切相清淨智及一切相清淨斷故。
於依止取住捨中。究竟無上自在。二境界清
淨。謂由如來證得一切相清淨智及一切相
清淨斷故。於一切事變化境界中。究竟無上
自在。三心清淨。謂由如來證得一切相清淨
智及一切相清淨斷故。於一切相世出世善根
増長心中。究竟無上自在。四智清淨。謂由如
來證得一切相清淨智及一切相清淨斷故。
於一切相所知中。無著無礙智究竟無上自

諸力者。謂如來十力。廣説如經。一處非處智
力。謂於一切相因果中能如實問記無礙智
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二自業智力。謂
於一切相各別處所相續所起業及所得報中
無礙智性。餘如前説。三靜慮解脱三摩地三
摩鉢底智力。謂於攝受一切相世間清淨功
徳方便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説四根上下智
力。謂於出世間功徳所依一切相所化有情根
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説五種種勝解智
力。謂於一切相所化有情阿世耶差別中無
礙智性。餘如前説。六種種界智力。謂於一切
相所化有情隨眠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
説。七遍趣行智力。謂於一切相乘出離差別
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説。八宿住隨念智力。謂
於一切相前際趣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
説。九死生智力。謂於一切相後際趣差別中
無礙智性。餘如前説。十漏盡智力。謂於一切
相趣非趣出離方便差別中無礙智性。及彼
相應等持諸心心法。又諸力中一切應説能
如實問記
無畏者。謂四無畏。廣説如經。一佛作誠言我
是正等覺者。若有難言於是法中不正等覺。
我於此難正見無縁。是故無畏。謂如來證得
妙善清淨一切種智故。二佛作誠言。我諸漏
已盡。若有難言如是如是諸漏未盡。我於此
難正見無縁。是故無畏。謂如來證得妙善清
淨一切種斷故。此二無畏依自利徳。三佛作
誠言。我爲弟子説障礙法染必爲障。若有難
言染習此法不能爲障。我於此難正見無縁。
是故無畏。謂依如來爲所化有情説一切種
所對治法。四佛作誠言。我爲弟子説出離道
修定出離。若有難言雖修此道不能出離不
正盡苦及證苦邊。我於此難正見無縁。是故
無畏。謂依如來爲所化有情説一切種能對
治法。此二無畏依利他徳
不護者。謂三不護。廣説如經。一如來現行身
業妙善清淨無不清淨。現行身業可須覆藏。
是故不護。謂如來一切種一切時身業妙善
清淨故。爲所化有情正説法時。能以勝力折
伏攝受一切徒衆。如身業不護。如是第二語
業不護第三意業不護應知
念住者。謂三念住。廣説如經。此即攝受所化
衆時於三種徒衆行差別中住最勝捨不愛不
恚不染心性
永斷諸習氣者。謂諸如來出離無始無量無
數大劫生死。爲證自性不隨轉故。證得如來
妙淨智斷。復次頌曰
    無忘失妙法 及如來大悲
    佛不共徳法 一切種妙智
論曰。無忘失妙法者。謂爲證一切種一切所
化有情一切所作事不過時故。證得如來妙
淨智斷
及如來大悲者。謂如來悲由四種因縁。説名
大悲。一依止一切種妙善清淨轉依所作成
就故。二長時修習所得故。三妙善清淨智所
引故。四縁極深固種種堅牢一切相苦境界

佛不共徳法者。謂十八不共佛法。廣説如經。
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故。彼建立應知。一如
來無誤失業。謂無不染汚誤犯失故。二無卒
暴音。謂無不染汚高笑暴音故。三無忘失
念。謂無不染汚久作久説不隨念故。四無不
定心。謂於一切威儀行住等中。作意等持恒
隨轉故。五無種種想。謂於流轉寂滅中。證
得無分別無差別智故。六無不擇已捨。謂究
竟不捨有情事故。七欲無退。謂得所知障清
淨故。如欲無退如是。八正勤無退。九念無退。
十等持無退。十一慧無退。十二解脱解脱
見無退應知。十三於過去世無著無礙智謂
欲作意頃一切種知故。如於過去如是。十四
於未來。十五於現在無著無礙智應知。十六
如來一切身業智爲導首隨智而行。謂由智
發起攝受於一切時善方便故。如身業如是。
十七語業。十八意業應知
一切種妙智者。謂證得如來最極清淨智斷
故。謂於染汚清淨二法一切種數相差別中。
無礙智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又復如
來住無漏界。爲作一切有情所作事故。於十
方土示佛生有現身言説。心有所行有所宣
説。成等正覺轉妙法輪。入大寂滅無礙智性。
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是亦名爲一切種
妙智
又相好等諸佛功徳。爲釋經義略已示現。若
廣分別如菩薩地應知如是已別説。九事總
分別今當説頌曰
    當知前九事 初爲二所依
    次二後六種 攝雜染清淨
    染依差別故 清淨所縁故
    心不流散故 正修方便故
    彼位差別故 言説等因故
    彼果功徳故 數次第唯爾
論曰。前九事中。初一切事爲二所依。一雜染
所依。二清淨所依。由次二事攝諸雜染。一由
界事。二由雜染事。由後六事攝諸清淨。一由
諦事。二由依止事。三由覺分事。四由衆生事。
五由果事。六由功徳事。由二種事攝雜染中
雜染所依故。雜染差別故。由六種事攝清淨
中清淨境界故。於境界中心不流散故。由不
散亂於所縁境正方便故。正方便者位差別
故。及言説等因故。正方便果故。彼果功徳
故。此中位差別故。言説等因故。此二建立衆
生事應知。言説等因故者。爲言説易故。爲隨
順世間故。爲避怖畏故。爲令信知自他功徳
過惡成就故。由是因縁此九種事數。決定及
次第決定。應知爲欲思量。如此九事復應廣
説。頌曰
    欲思量無量 諸問答差別
    由諸佛語言 事與想攝故
論曰。若欲思量如上九事無量問答差別者。
由二種攝故應可思量。一由一切佛語言事
攝故。二由一切佛語言想攝故。此中一切佛
語言事攝者。謂由三種經應知。一由増十經。
二由廣義經。三由集異門經。一切佛語言想
攝者。由四種嗢拕南伽他。何者爲四。頌曰
    句迷惑戲論 住眞實淨妙
    寂靜性道理 假施設現觀
    方所位分別 作執持増減
    闇語所覺上 遠離轉藏護
    簡擇與現行 睡眠及相屬
    諸相攝相應 説任持次第
    所作境瑜伽 奢摩他與觀
    諸作意教授 徳菩提聖教
論曰。句者。所謂六處。無量境界無量方所無
量時節。復有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
復有三界。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三大千
世界。復有四輩。一在家輩二出家輩。三鄔波
索迦輩四非人輩。復有三受。謂苦受樂受不
苦不樂受。復有三世。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
世。復有三寶。謂佛寶法寶僧寶。復有三法。謂
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復有三種雜染。謂煩惱
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復有四聖諦。謂苦集滅
道。復有九次第定。謂初靜慮乃至滅受想定。
復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謂念住正斷神足根
力覺支道支。復有四種沙門果。謂預流果一
來果不還果最勝阿羅漢果。復有衆多最勝
功徳。謂無量解脱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
辯六神通等。復依廣乘有五種事。一相二名
三分別四眞如五正智。復有二種空性。一衆
生空性二法空性。復有二種無我性。一衆生
無我性二法無我性。復有遠離二邊處中之
行。謂遠離増益邊及損減邊。復有四種眞實。
一世間所成。二道理所成。三煩惱障淨智所
行處。四所知障淨智所行處。復有四種尋思。
謂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
尋思。復有四種如實遍智。謂名尋思所引如
實遍智。事尋思所引如實遍智。自性假立尋
思所引如實遍智。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
遍智。復有三種自性。一遍計所執自性。二
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復有三種無自
性性。一相無自性性。二生無自性性。三勝義
無自性性。復有五相大菩提。謂自性故功用
故方便故轉故還故。復有五種大乘。一種子
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轉五正轉果。謂最初發
心故。於諸有情起大悲故。波羅蜜多故。攝事
故。自他相續成熟故。復有五無量想。一有情
界無量想。二世界無量想。三法界無量想。四
所調伏界無量想。五所調伏方便界無量想。
復有眞實義隨至。謂於一切無量法中隨至
眞如及此中智。復有不思議威徳信解。復有
無障礙智。復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八十種
隨形好。復有四種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所
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斷習
氣。一切種妙智。如上所説。略唯二種。一聲聞
乘中所釋句。二大乘中所釋句。迷惑者。謂四
顛倒。一於無常中計常顛倒。二於苦中計樂
顛倒。三於不淨中計淨顛倒。四於無我中計
我顛倒。戲論者。謂諸煩惱及雜煩惱。諸蘊住
者。謂四識住及七識住。眞實者。謂眞如及四
聖諦。淨者。謂三種淨性。一自體淨性。二境界
淨性。三階位淨性。妙者。所謂三寶處勝建立
故名爲妙。寂靜者。謂自善法欲乃至一切菩
提分法及所證果。皆名寂靜。性者。謂諸法相
若自相若共相若假立相若因相若果相。總
名爲性。道理者。謂諸縁起及四道理。假施設
者。謂唯於法假立衆生及唯於相假立。諸法
現觀者。謂六種現觀。如成現觀品當説
方所者。所謂色蘊。位者。所謂受蘊。分別者。
所謂想蘊。作者。謂諸行蘊。執持者。所謂識
蘊。増者。此有二種應知。一煩惱増二業増。如
増減亦二種。謂煩惱減業減。闇者。謂無明
疑。語者。謂十二分語趣説名爲語。所覺者。謂
種種所説法義名爲所覺。上者。謂沙門果。遠
離者。謂五種遠離。一惡行遠離。二婬欲遠離。
三衆具遠離。四聚會遠離。五煩惱遠離。轉者。
所謂三界及與五趣。藏護者。所謂戀過去希
未來著現在。簡擇者。所謂一行。順前句順後
句。事句無事句。色法非色法。有見無見有
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爲無爲。有諍無諍。有味
著無味著。依耽嗜依出離。世間出世間。攝屬
不攝屬。内外麁細勝劣遠近。有所縁無所縁。
相應不相應。有行無行。有所依無所依。因非
因果非果。異熟非異熟。有因無因有果無果。
有異熟無異熟。有執受無執受。四大種造非
四大種造。同分彼同分。有上無上。過去未來
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繋色繋無色繋。學無學
非學非無學。見斷修斷無斷。復有四縁。一因
縁二等無間縁三所縁縁。四増上縁。復有四
依。一依法不依衆生。二依義不依文。三依了
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四依智不依識。復有四
無量。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
遍覺支。八聖道支。四種行。四法迹。奢摩他。
毘鉢舍那。増上戒。増上心。増上慧。解脱。勝
處。遍處等。現行者。謂煩惱纒。睡眠者。謂煩
惱隨眠。相屬者。所謂六處。同一依止相屬應
知。復有諸法能引攝法。彼亦展轉相屬應知。
復有諸根境界能取所取相屬應知。諸相攝
者。有十一種相攝。一更互攝。二界攝。三相攝
四種類攝。五分位攝。六不相離攝。七時攝。八
方攝。九一分攝。十全分攝。十一勝義攝。相應
者。所謂五種應知。一與他性相應非自性。二
於他性相應中與不相違法相應非相違法。三
於不相違相應中下中上品相似相應非不相
似。四於下中上品相似相應中同時相應非
不同時。五於同時相應中同地相應非不同
地。説者。所謂四種言説。一見言説二聞言説。
三覺言説四知言説。任持者。所謂四種食。一
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次第者。所謂
五種次第。一流轉次第。二成所作次第。三説
次第。四生次第。五現觀次第。所作者。謂八種
所作。一依止滅二依止轉。三遍知所縁四喜
樂所縁。五得果六離欲。七轉根八發起神通。
境者。謂四種所縁。一遍所縁。二令行淨所縁。
三善巧所縁。四令煩惱淨所縁。瑜伽者。此或
四種或九種。四種者。一信二欲三正勤四方
便。九種者。一世間道二出世間道。三方便道
四無間道。五解脱道六昇進道。七下品道八
中品道九上品道。奢摩他者。謂九種心住。觀
者。謂三種事觀。或四種觀。或六事差別所縁
觀。應知。三事觀者。一有相觀二尋求觀三審
察觀。四種者。一簡擇諸法觀。二極簡擇諸法
觀。三遍籌量觀。四遍審察觀。六事差別所縁
觀者。一義所縁觀二事所縁觀。三相所縁觀
四分所縁觀。五時所縁觀。六道理所縁觀。諸
作意者。謂七種作意。一了相作意二勝解作
意三遠離作意。四攝樂作意五觀察作意。六
方便究竟作意。七方便究竟果作意。教授者。
謂五種教授。一教教授二證教授三隨次教
授。四不顛倒教授五神變教授。徳者。謂如前
所説。無量解脱等諸功徳法。菩提者。謂三種
菩提。一聲聞菩提二獨覺菩提三無上正等
菩提。聖教者。謂授歸依制立學處。施設聽者。
建立師資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訶欲愛味示
欲過失。顯説雜染及清淨法。教導出離稱讃
功徳。廣説一切清淨分法。復次頌曰
    若欲正修行 遍知等功徳
    由十種法行 及六種理趣
曰。若諸行者。於前九事欲正修行。遍知
永斷作證修集諸功徳等。由十法行及六理
趣。應當修學。十種法行。已如前説。六種理趣
者。一眞義理趣。二證得理趣。三教導理趣。四
離二邊理趣五不思議理趣。六意樂理趣
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顯揚聖教論卷第五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一
如是已説。九事淨義今當説。頌曰
    諸論中勝論 亦善入瑜伽
    清淨義應知 由具四淨徳
論曰。此顯揚聖教論。於諸論中最爲殊勝。何
者諸論。略有四種。一像正法論謂依聖教倒
顯法相。二外醫治論。謂外醫方。三詰諍論。謂
諸外道虚妄推度。四矯誑論。謂婆羅門諸惡
呪術。云何此論能勝諸論由此論中能顯無
倒諸法相故。究竟能治内心病故。對治詰諍
惡呪術故。又此論中四論可得非於餘論。是
故最勝。何者四論。一非二邊論。二非一向論。
三一切取斷遍知論。四立正相論。非二邊論
者。謂非有非無非異非不異非我非無我非
常非斷。如是等論。非一向論者。非一切樂悉
應習近。謂能引無義利者。非一切樂悉不習
近謂能引有義利者。如樂苦亦爾。如是等論。
一切取斷。遍知論者。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
語取斷遍知論。立正相論者。謂無倒施設一
切諸法。自相共相因相果相。如是等論
亦善入瑜伽者。有四種瑜伽。一信二欲三正
勤四方便。此論善順彼故名善入瑜伽
清淨義應知者。應知建立能顯不共徳第二

由具四淨徳者。欲顯此名如義建立。云何此
論。具四淨徳。頌曰
    攝一切義故 彼外不壞故
    易入故入已 行不失壞故
論曰。攝一切義故者。由此論中攝一切義。謂
九種義或十種義或五種義或四種義或三種
義。九種義者。已如攝事品中説
十種義者。一盡所知義二如所知義。三能取
義四所取義。五所依住義六所受用義。七顛
倒義八不顛倒義。九雜染義十清淨義。此中
盡所知義者。謂於雜染清淨法中。窮一切種
差別邊際。是名盡所知義。如五數蘊六數内
處如是等。如所知義者。即於雜染清淨法中
眞如實性。是名如所知義。此復七種。謂流轉
眞如乃至正行眞如。能取義者。謂五内色處
心意識及諸心法。所取義者。謂外六處又能
取義。亦是所取。所依住義者。謂外世界依此
所住有情界可得。所謂村田百村田千村田
百千村田如是廣説。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乃
至無數百千世界極微塵等十方無量無數世
界。所受用義者。謂所攝受衆具。顛倒義者。謂
即於能取等義中。於無常常想顛倒心顛倒
見顛倒。如是乃至於無我我想顛倒心顛倒
見顛倒。不顛倒義者。謂對治如前所説顛
倒應知。雜染義者。有三種。於三界中煩惱
雜染業雜染生雜染。清淨義者。謂爲證三種
雜染離繋故。所修一切菩提分法。此十種
義攝一切義應知
五種義者。一所遍知事。二所遍知義。三
知遍知。四得遍知果。五受用遍知果。所遍
知事者。謂一切所知事。若諸蘊事。若内處事。
若外處事如是等。所遍知義者。謂盡一切種
如所應知。若世俗諦若勝義諦。若功徳若過
失。若諸縁若三世。若起住壞相若如病等。若
苦集若眞如實際法性。若廣若略。若一向記
若分別記。若反問記若置記。若隱若顯。如是
等所遍知義應知。遍知者。謂能取前二境菩
提分法。得遍知果者。謂永滅貪欲瞋恚愚癡
及無遺餘貪瞋癡斷。四沙門果。及諸聲聞
獨覺如來共不共世出世功徳。具足作證。受
用遍知果者。謂即於所證法中解脱智及廣
爲他開示演説分別。此五種義亦攝一切義
應知
四種義者。一心所執義。二領納義。三了別義。
四雜染清淨義。此四種義亦攝一切義應知
三種義者。一文義。二義義。三界義。文義者。
謂名身等。義義者。謂十種義應知。一眞實相。
二遍知相。三永斷相。四作證相。五修習相。六
即於眞實等相種種差別相。七所依能依相
屬相。八能障礙遍知等法相。九能隨順遍知
等法相。十於不遍知等及遍知等過失功徳
相。界義者。謂五種界。一器世界。二有情世
界。三法界。四所調伏界。五所調伏方便界。此
三種義亦攝一切義。應知
彼外不壞故者。彼上諸義一切外道所不能
壞。正道理論不可制伏故。一切外道。略有五
種。一説我外道。二説常外道。三説斷外道。四
説現法涅槃外道。五説無因外道
易入故者。由此論中文圓顯故。其義易入。非
如婆羅門諸惡呪論文闕隱故義難可入。入
已行不失壞故者。由此論中義圓正故。若已
入者如説修行自義不失。非如外道邪論彼
自入已雖如説行空無自義
如是此論攝義淨故。不可壞淨故。易入淨故。
行清淨故。名清淨義應知。今此論中顯薄伽
梵所説何法。頌曰
    諸佛説妙法 正依於二諦
    一者名世俗 二者名勝義
論曰。世俗及勝義二諦之相。如前已説。復次
頌曰
    初説我法用 爲隨餘故説
    七種及四種 眞如名勝義
論曰。初世俗諦説我説法及説作用。説我者。
謂説有情命者生者補特伽羅人天男女佛友
法友如是等。説法者。謂説色受如是等。説作
用者。謂説能見能聞能生能滅如是等。是謂
世俗諦應知。此雖非實有。然依世俗故説有。
問若世俗諦非勝義故有爲。何義故説。答爲
隨餘故説。謂爲欲隨順勝義諦故説世俗諦。
問何等爲勝義諦。答七種及四種眞如名勝
義。如攝事品中説
如是已略説二諦。此中如來復有廣説。頌曰
    自性義建立 數次第善巧
    想差別應知 顯蘊世俗義
論曰。自性者。謂變壞領納了置造作了別。
是諸蘊自性
義者。謂聚積義。是蘊義。此聚積義有四種。如
成善巧品當説
建立者。謂於色蘊有四種建立。一相建立。二
生建立。三損減建立。四差別建立
相建立者。色蘊相略有五種。一自相。二共相。
三所依能依相屬相。四受用相。五業相。自相
者。謂堅等是地等相。各別清淨是眼等相。共
相者。謂一切色變壞相所依能依相屬相者。
謂大種是所依。造色是能依
受用相者。謂内處受用増上力故。各別外色
境界得生。或有色聚。唯有堅生。或唯有濕。或
唯有煖。或唯有動。或復雜生。由隨順内處受
用故。業相者。如地等大種有依持攝受成熟
増長相如是等
生建立者。有五種生。一依止生。二種子生。三
勢引生。四順益生。五違損生。依止生者。謂依
止大種。即於大種處所有餘所造色生。由是
因故。説四大種造。所造色攝在一處是造義。
種子生者。謂從自種子生如堅鞕聚。或時遇
縁變生流濕。或流濕聚變生堅*鞕。或不煖聚
變生煖熱。或有煖聚變生於冷。或從不動變
生於動。或復從動變生不動。如是好色惡色
等。展轉相生差別應知。如是若就自相則互
無。若就其種則互有。是故從彼彼聚如是如
是差別色法生。如是等類名種子生應知。勢
引生者。謂内色根増上力故。現常相續外物
得生。如器世間。又先業勢引故。諸内處生若
樂欲現前。諸天及北洲人所有衆具多分。由
勢引生故流轉應知。若人中器世間。唯常相
續。如是等類勢引生應知。順益生者。謂得自
順益縁彼彼色法展轉滋長展轉増勝而生。
猶如水等潤洽芽等。如是等類名順益生。翻
此故名違損生應知
損減建立者。謂建立極微。復由五種極微建
立應知。一由分析故。二由差別故。三由獨一
故。四由助伴故。五由無分性故。由分析故者。
謂由慧分析諸麁色法。漸漸轉減至最細邊
建立極微。非由體故。由如是因故説極微無
起無滅。又亦非謂集諸極微以成麁色。由差
別故者。略有十五種極微。謂眼等根極微有
五種。色等境極微有五種。地等界極微有
四種。法處所攝實有色極微有一種。由獨一
故者。謂建立實極微自相。由助伴故者。謂建
立聚極微由於地等一極微處。有餘色法同
處不相離故。建立聚極微。由無分性故者。非
一極微復有餘細分。由非聚故。若聚極微可
有衆分。若一極微所住之處。此處不可分析
更立餘分。是故極微無有細分
差別建立者。有二十六種色。一欲界繋色。謂
具諸色。二色界繋色。謂除香味。三無色界繋
色。謂等持自在色。非業異熟色。四清淨界色。
謂出世法増上所生。如靜慮解脱色及佛菩
薩色。五内色。謂根及根所居處色。六外色。謂
除根及根所居處餘色聲香味觸。七所依色。
謂眼等五根八所縁色。謂五境界及法處所
攝色。九能取色。謂即所依色。十所取色。謂
即所縁色。十一執受色。謂受起所依如諸色。
根及根所居處色。心及心法所居處故。同一
損益是執受義。十二無執受色。謂此外餘色。
十三同分色。謂自識不共根色。由與識同境
轉故。十四彼同分色。謂自識*共根色。唯自
類相續相似轉故。十五有見有對色。謂色處
色。十六無見有對色。謂餘九處色。十七無見
無對色。謂法處所攝色。十八清淨色。謂五内
處。十九清淨所取色。謂五外處。二十意所取
色。謂法處所攝色。二十一所依住色。謂風輪
乃至大地。二十二覆護色。謂宅舍等。二十三
資具色。謂十種資具。一飮食。二衣及莊嚴具。
三衆具。四戲笑。五鼓舞。六歌詠。七音樂。八
香鬘塗飾。九衆明。十男女承事。二十四根所
居色。謂五種色根之所居處。二十五根色。謂
五種色根。二十六等持境界色。已如攝事品
中説。受蘊建立有六種。一差別建立。二出離
建立。三觀察建立。四生建立。五相建立。六師
句建立
差別建立者。或立一受。如説諸所有受。悉皆
是苦。或立二受。謂身受及心受。或立三受。謂
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或立四受。謂欲繋色
繋無色繋及不繋受。或立五受。謂樂根苦根
喜根憂根捨根。或立六受。謂眼觸所生受。乃
至意觸所生受。或立十八受。謂十八意近行
六喜近行六憂近行六捨近行。或立三十六
受。謂六依耽嗜喜六依出離喜如喜憂捨亦
爾。或立一百八受。謂三十六受。各依三世或
開無量受。如其所受起無數受
出離建立者。謂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
出離苦根。第三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
離樂根。無相心法三摩地出離捨根。觀察建
立者。謂八種觀察。於受何者是受。何者是受
集。何者是受滅。何者是趣受集行。何者是趣
受滅行。何者是受味。何者是受過。何者是受
出離
生建立者。謂從十六觸諸受生。何等十六。一
眼觸。二耳觸。三鼻觸。四舌觸。五身觸。六意
觸。七有對觸。八増語觸。九順樂受觸。十順
苦受觸。十一順不苦不樂受觸。十二愛觸。十
三恚觸。十四明觸。十五無明觸。十六非明非
無明觸。相建立者。謂八種相。一異熟相。二
非異熟相。三有味著相。四無味著相。五依耽
嗜相。六依出離相。七動相。八住相。異熟相
者。謂阿頼耶識相應受。非異熟相者。謂轉識
相應受。有味著相者。謂欲繋受。無味著相者。
謂色無色繋及不繋受。依耽嗜相者。謂欲貪
相應受。依出離相者。謂出家所引不定地善
法相應受。動相者。謂經中風喩所顯受。不久
相續住義故。住相者。謂經中客舍喩所顯受。
暫相續住義故
師句建立者。謂三十六師句。六依耽嗜喜。六
依出離喜。六依耽嗜憂。六依出離憂。六依耽
嗜捨。六依出離捨
依耽嗜喜云何。謂於眼所識色可喜可樂可
意可愛能引起欲深可染著。或由得現所得。
或由隨念先時所得而生於喜。如是相喜名
依耽嗜喜
依出離喜云何。謂即於諸色了知無常苦變。
離欲滅靜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色。了知
無常苦變等法已而生於喜。如是相喜名依
出離喜
如是於耳所識聲鼻所識香舌所識味身所識
觸意所識法。可喜可樂可意可愛能引起欲
深可染著。或由得現所得。或由隨念先時所
得而生於喜。如是相喜名依耽嗜喜。如是即
於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了知無常苦變。
離欲滅靜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法。了知
無常苦變等法已而生於喜。如是相喜名依
出離喜
依耽嗜憂云何。謂於眼所識色可喜可樂乃
至可染。或由不得現所得。或由隨念先時所
得。若已過去若盡若滅若離若變而生於憂。
如是相憂名依耽嗜憂
依出離憂云何。謂即於諸色了知無常乃至
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色。了知無常苦變
等法已。於勝解脱起欲證願。謂我何時當具
足住如諸聖者所具足住處。如是於勝解脱
欲證求願懼慮之憂。是名依出離憂。如是於
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可喜可樂乃至可
染。或由不得現所得。或由隨念先時所得。若
已過去乃至若變而生於憂。如是相憂名依
耽嗜憂
如是即於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了知無
常乃至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法。了知無
常苦變等法已。於勝解脱起欲證願。謂我何
時當具足住如諸聖者所具足住處。如是於
勝解脱欲證求願懼慮之憂。是名依出離憂。
依耽嗜捨云何。謂愚癡無智無聞異生。於眼
所識色顧戀。於捨執著諸業趣。向於色依止
於色。不捨於色不超過色。於此中捨。是名依
耽嗜捨。依出離捨云何。謂即於諸色了知無
常乃至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色。了知無
常苦變等法已簡擇修捨。是名依出離捨。如
是愚癡無智無聞異生。於耳所識聲乃至意
所識法顧戀。於捨執著諸業趣向。於法乃至
不超過法。於此中捨。是名依耽嗜捨。如是即
於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了知無常乃至
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法。了知無常苦變
等法已。簡擇修捨。是名依出離捨。是中六依
耽嗜喜。六依出離喜。六依耽嗜憂。六依出離
憂。六依耽嗜捨。六依出離捨。總攝爲三十六
師句
是中依止六依出離喜住故。捨除吐害六依
耽嗜喜。如是依止六依出離憂住故。捨除吐
害六依耽嗜憂。如是依止六依出離捨住故。
捨除吐害六依耽嗜捨。又此中依止六依出
離喜住故。捨除吐害六依出離憂。依止六依
出離捨住故。捨除吐害六依出離喜。復有二
種捨。一依種種性。二依一種性。依種種性捨
者。謂依於色乃至依於法。依一種性捨者。謂
依虚空無邊處。乃至依非想非非想處。此中
依止依一種性捨住故。捨除吐害依種種性

想蘊建立有三種。一依差別。二作意差別。三
境界差別
依差別者。謂六想。身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
所生想
作意差別者。有二種。一有相想。二無相想。有
相想者。謂除欲界中未善言説者想。第一有
想及出世間想。餘有相作意相應想。無相
想者。謂前所除無相作意相應想
境界差別者。有四種。一小想。二大想。三無量
想。四無所有想。如其次第縁欲界縁色界縁
無色界縁無所有處想。應知
行蘊建立有三種。一勝差別。二依差別。三諸
行施設差別
勝差別者。唯思最勝行蘊所攝。由造作心令
成雜染及清淨法轉故
依差別者。謂六思。身眼觸所生思。乃至意觸
所生思
諸行施設差別者有三種。一雜染施設。二清
淨施設。三分位施設。雜染施設者。謂煩惱及
隨煩惱。清淨施設者。謂信等。分位施設者。謂
生等心不相應行。即此三蘊法處所攝色及
與無爲。總名法界亦名法處
識蘊建立有三種。一種類差別。二依差別。三
雜染清淨差別
種類差別者有二種。一阿頼耶識。二轉識。依
差別者。謂六識身。問阿頼耶識於六識中何
識所攝。答通六識所攝。藏彼種故由此識密
記攝故。薄伽梵不爲一切説。若善巧者。即由
此隨解。雜染清淨差別者。如經中説。有貪心
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如是
有瞋離瞋。有癡離癡。乃至廣説
此中有三品心。一未發趣三摩地心。二已發
趣而未得三摩地心。三已得三摩地心此復
二種。一不清淨心。二極清淨心。第一品心者。
謂或時起染汚心。由貪等纒所纒故。或時起
善無記心。遠離貪等纒故。第二品心者。謂或
時繋心内靜。或時失念馳散五欲。或時攝令
靜故。復爲惛沈睡眠之所纒覆。或時爲斷彼
故。復策心安置於勝淨境。或時復於彼境不
正安故。其心掉動。或正安故。心不掉動。或時
未斷沈掉蓋故。於二分中倶不寂靜。或斷彼
故。其心寂靜。能得根本靜慮作意故名定心。
未得彼故名不定心。道究竟故名極修心。斷
究竟故名極解脱心翻彼二種。名不修心不
解脱心始從定心。乃至於此是第三品心。應
知。數者。由五種事總攝一切流轉事故。何等
五事。一所受用事。二能受用事。三受用執取
事。四受用雜染事。五彼所依遍行法事。所受
用者。謂色蘊。五種色根依執門故爲所受用。
諸色境界所縁門故爲所受用。能受用者。謂
受蘊。受用執取者。謂想蘊。受用雜染者。謂行
蘊。彼所依遍行法者。謂識蘊。由計此識是受
用者乃至是所雜染者故。即由是義次第得
成。復由餘五因縁建立次第。一由生起故。二
由對治故。三由流轉故。四由識住故。五由
顯了故
由生起故者。如經説。縁眼及色眼識得生。乃
至縁意及法意識得生。此中初説色蘊次説
識蘊。此二種蘊是諸心法之所依止。依此故
起受等心法故。次經言。三事合故觸。觸爲縁
故受等法生。由此生起因縁説諸蘊次第。由
對治故者。爲對治四顛倒故。説四念住。四顛
倒者。一於不淨計淨顛倒。二於苦計樂顛倒。
三於無常計常顛倒。四於無我計我顛倒。此
中先説色蘊。次後受蘊。次後識蘊。最後想行
二蘊。如是由對治故説諸蘊次第
由流轉故者。諸根境界爲所依故能起二蘊。
謂領納境界及彩畫境界。由此因縁能起受
用。現法境界諸惱亂法。及能造作善不善業。
由此因故能感後世生等苦惱。識蘊一種是
所惱亂故最後説
由識住故者。謂四識住由彼次第起能住識。
由顯了故者。謂見補特伽羅已。先記識其色。
是故先説色蘊。次由受蘊顯彼貴賤苦樂。次
由想蘊顯彼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類等。次
由行蘊顯彼如是愚癡如是聰慧。後由識蘊
顯彼内我差別。謂於前諸蘊中。所記識者。有
苦樂者。所言説者。愚癡聰慧者。是名由顯了
故説諸蘊次第
復由依止二種事故建立次第。一資助我事。
二自内我事。謂初依止身於諸境界。次受苦
樂。次隨説自他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類等。
次依此二集起一切法非法行。如是等名助
我事。最後一蘊是内我事。應知
善巧者。成善巧品中當廣説
想差別者。謂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
有漏無漏。有爲無爲如是等。問何義幾種是
有色。答即以有色自體義故。一蘊是有色。問
何義幾種是有見。答眼所行義故。一少分是
有見。問何義幾種是有對。答更相觸對各據
處所及麁義故。一少分是有對。言麁義者。離
三種細。何者爲三。一損減細。二種類細。三心
自在轉細。問何義幾種是有漏。答麁重隨逐
故與諸煩惱互依生義故。一切少分是有漏。
復有餘有漏義。謂若處煩惱於中能起四種
過。是處名有漏。何等爲四。一不寂靜過。二内
外變異過。三發起惡行過。四因攝受過。此中
初過。謂諸纒現行所作。應知。第二過。謂煩惱
所依縁事隨順煩惱所作。應知。第三過。謂由
煩惱所作。應知。第四過。謂牽引後有。應知問
何義幾種是有爲。答從因已生正生可生義
故。一切是有爲。問何義幾種是有諍。答瞋多
分自在轉義故。一切少分是有諍。問何義幾
種是有味著。答愛見多分自在轉義故。一切
少分是有味著。問何義幾種是依耽嗜。答欲
貪多分自在轉義故。一切少分是依耽嗜。問
何義幾種是世間。答言論所依義故。一切少
分是世間。問何義幾種是界攝。答三界中世
間義故。一切少分是界攝。問何義幾種是過
去。答因果已受用盡義故。一切少分是過去。
問何義幾種是未來。答因果未受用盡義故。
一切少分是未來。問何義幾種是現在。答因
已受用盡果未受用盡義故。一切少分是現
在。問何義幾種是内。答内六處及彼不相離
義故。四全一少分是内。問何義幾種是外。答
翻内義故。一少分是外。問何義幾種是麁。答
不細滑聚集充滿相義故。一切少分是麁。問
何義幾種是細。答翻麁義故。一切少分是細。
問何義幾種是劣。答無常苦不淨染汚義故。
一切少分是劣。問何義幾種是勝。答翻劣義
故。一切少分是勝。問何義幾種是遠。答處
及過去未來時遙義故。一切少分是遠。問何
義幾種是近。答翻遠義故。一切少分是近。問
何義幾種是欲界繋。答若生於此未得對治。
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故。一切少分是欲界
繋。問何義幾種是色界繋。答已得色界對治。
若住彼定若生於彼。未得上地對治。或得已
出三時現行義故。一切少分是色界繋。問何
義幾種是無色繋。答已得無色對治。若住彼
定若生於彼。未得上地對治。或得已出三時
現行義故。一切少分是無色繋。復有餘義。謂
安倶定不相應共有法及彼果法所攝義故。是
欲界繋依色煩惱及翻前所攝義故。是色界
繋。已離色界所餘煩惱。及如前所攝義故。是
無色繋。應知。問何義幾種是善。答感後樂果
義。煩惱苦斷義。及彼對治義故。一切少分是
善。問何義幾種是不善。答感後苦果義。及起
惡行義故。一切少分是不善。問何義幾種是
無記。答彼倶相違義故。一切少分是無記。復
有餘義。謂無過失義。對治過失義。隨順功徳
義故是善。與此相違義故是不善。彼倶相違
義故是無記。問何義幾種是學。答方便修學
善義故。一切少分是學。問何義幾種是無學。
答修學究竟善義故。一切少分是無學。問何
義幾種是非學非無學。答除前二種餘善染汚
無記所攝義故。一切少分是非學非無學。問
何義幾種是見所斷。答由現觀智現觀諦所斷。
義故。一切少分是見所斷。問何義幾種是修
所斷。答由現觀智現觀諦後修道所斷義故
一切少分是修所斷。問何義幾種是無斷。答
究竟對治一切染汚義及一切染汚永斷義
故。一切少分是無斷。問何義幾種是無色乃
至廣説。答翻前所説色等義故。是無色等義。
應知
顯揚聖教論卷第五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二
論曰。如是廣説世俗諦已。勝義諦云何。頌

    五三法眞實 彼復四應知
    及四種尋思 四種如實智
論曰。五法者。一相二名三分別四眞如五正
智。相者。若略説。謂一切言説所依處。名者。
謂於諸相中依増語。分別者。謂三界所攝諸
心心法。眞如者。謂法無我所顯聖智所行一
切言説。所不依處。正智者。略有二種。一唯出
世間。二世間出世間。唯出世間正智者。謂由
正智聲聞獨覺諸菩薩等通達眞如。又諸菩
薩以世出世智。於五明處精勤學時。由遍滿
眞如智多現在前故。速疾證得所知障淨。世
間出世間正智者。謂諸聲聞及獨覺等初通
達眞如已。由初一向出世間正智力。後所得
世間出世間正智故。於諸安立諦中起厭怖
三界心。及愛味三界寂靜處。又由彼正智多
現在前故。速疾證得煩惱障淨
三法者。謂三自體。一遍計所執自體。二依
他起自體。三圓成實自體。遍計所執自體者。
謂依名言假立自體爲欲。隨順世間言説故。
依他起自體者。謂從縁所生法自體。圓成實
自體者。謂諸法眞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
智所縁爲欲。證得極清淨故。爲令一切相及
麁重二縛得解脱故。爲欲引發諸功徳故
彼復四應知者。彼眞實復有四種。一世間眞
實。二道理眞實。三煩惱障淨智所行眞實。四
所知障淨智所行眞實
世間眞實者。謂一切世間於諸事中由串習
所得悟入智見。共施設世俗性。如於地謂唯
是地非火等。如是於水火風色聲香味觸飮
食服乘諸莊嚴具及諸什物香鬘塗飾歌舞音
樂衆朋男女威儀諸行田宅財物及苦樂等。
於苦謂苦非樂。於樂謂樂非苦。又若略説者。
謂此是此非彼。如是謂彼是彼非餘。若事世
間有情決定勝解所行。一切世間自昔傳來
名言決定自他分別。共爲眞實非邪思搆。觀
察所取。是名世間眞實
道理眞實者。謂正智者有道理義。諸聰叡
者。諸黠慧者。諸推求者。諸審察者。住尋思地
者。具自辯才者。處異生位者。隨觀察行者。依
現比至教三量。極善決擇智所行所知事。
以證成。道理所建立故。是名道理眞實
煩惱障淨智所行眞實者。謂一切聲聞獨覺
無漏方便智。無漏正智。無漏後所得世間智
等所行境界。是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眞實。由
縁此故。於煩惱障智得清淨。及後證住無障
礙性。是故説爲煩惱障淨智所行眞實。問此
中何者是眞實。答謂苦集滅道名之所顯四
種聖諦。由簡擇如是四聖諦故。得入現觀位。
於現觀位中眞實智生
所知障淨智所行眞實者。謂於所知中能礙
智故名所知障。若眞實性是解脱所知障智
所行境界。是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眞實。應知。
此復云何。謂諸菩薩佛薄伽梵爲入法無我及
已入極清淨者。依一切法。離言説自性。假説
自性。無分別平等智所行境界。謂最勝眞如
無上所知究竟性。此性一切正法簡擇。不能
迴轉不能過越。是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眞實」
四種尋思者。一名尋思。二事尋思。三自體假
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名尋思者。謂諸菩
薩於名唯見名。事尋思者。謂諸菩薩於事唯
見事。自體假立尋思者。謂諸菩薩於假立自
體唯見假立自體。差別假立尋思者。謂諸菩
薩於差別假立唯見差別假立。是名差別假
立尋思。此諸菩薩於名事二種。或離相觀。或
合相觀。依名事合觀故。通達自體假立差別
假立
四種如實智者。一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二事
尋思所引如實智。三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
實智。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者。由諸菩薩於名尋思
唯有名已。於名如實了知。謂此名爲此義故。
於此事中建立。爲令世間起想見言説故。若
於色等所想事中。不爲建立色等名者。一切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